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转贴于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领导科学;履职能力
Abstract:science of leadership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tooptimize the perfomance ability for the grass-roots human resouce managers.renouncing the indistinct ideas,building up learningconsciousness,improv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qulity of working.
Key words:science of leadership;performan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被管理者所广泛接受,由此,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履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习领导科学是优化其履职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摒除模糊理念,树立大局意识
机关和基层的工作任务的确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必要学习领导科学,把领导科学归结为领导的事情。孰不知,虽然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是领导科学源于管理科学。同时,客观现实中,领导者往往是集领导与管理于一身,这在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领导”意识。毋庸置疑,领导科学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更为紧要,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必须通过基层贯彻执行,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它在本单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其“领导”意识强,对上级决策的领会就深,就会自觉地、创造性地去执行决策;反之,就领会浅显,贯彻起来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
二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大局意识。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具有大局意识,进而把握大局,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工作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局。在深刻理解全局的同时,努力认识和把握本单位工作大局。平时注意关心本单位中心工作,把握工作重心,力求使自己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人力资源问题、谋划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及时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无论何时何地,都把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人力资源配置纳入决策层的工作大局之中,找准位置,全力服务。凡涉及全局性的工作,优先执行,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提供最优质服务。
三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要解答高层决策中的理论问题。可能有人会说,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的多是具体实际的工作,不需要讲更多的道理。然而实际情况是,实际工作的“实际”,往往蕴含着某些“理儿”,不把它讲开,实际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如果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直接、及时地为群众在思想上解疑释惑,就会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有效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推动中心工作。
二、力求学以致用,强化表率意识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对于所有管理者来说,学习领导科学,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作为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学习钻研这一学科,要善于和勇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表率。
首先,要做廉洁的表率。有的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常这样想:自身位卑,无所谓廉洁不廉洁,“想不廉洁都不容易”。俗话说:“做贼偷葱起”,“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小时偷油,大了偷牛。”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如果没有廉洁的意识,不能够打牢廉洁的思想基础,是很难担负起这一角色赋予的责任的,会直接影响群众的情绪。因此,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时时告诫自己,胸怀法度,善守其本。
其次,要做团结的表率。协调工作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团结则是协调工作的基础。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决策层获得第一手人力资源情况的关键渠道,往往也会成为一个单位是否团结的关键环节。一个单位的好坏与其团结不团结有直接关系。如果内部不团结,那么工作就不易开展,工作起来就不顺心,群众就会看笑话,钻空子、走歪道,管理势必出乱子。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争取最广泛的合作与支持;要在充分了解群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评判、榜样、物质、情感等多种激励手段,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要以大局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与领导层成员在工作中多汇报,多沟通,积极补台。
第三,要做身先士卒的表率。当群众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产生等畏难心理时,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冲在前面、干在前面,绝不可以人力资源管理者为由,远离困难、远离矛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否则,就会伤了群众的心,更何谈让群众迎难而上。
医院数字化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医院数字化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而医学信息管理人才是其主体。决定着医学信息服务水平和传递医疗共享资源的质量与安全。为此,医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应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前医院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医院数字化能在网上预约就诊、影像数据、财务管理、电子病历、医疗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当前部分医院领导重医疗轻管理、发展意识不强、尤其是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紧缺等因素制约着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为此当前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信息数字化建设属于起步阶段。
医院的竞争实际是信息与资源的竞争,而信息与资源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医学信息人才对信息化管理和多学科合作等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与服务水平。医院迫切需要引进与培养更多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就医速度与服务质量。最终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数字化对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机遇与挑战
院信息管理人才对医院数字化建设发展的积极影响。传统的医院对患者的信息主要是人工进行的纸质储存。对其信息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工作效率低而且成本高等。但随着信息化的运用与普及,使得医院的信息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高。另一方面。医院数字化使得医院信息管理在时间、空间等迅速发展,最终成为了网络桌面管理,实时动态管理医院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能协助其他科室查询病人资源,便于诊断与治疗,形成共赢。
医院数字化给予医院信息管理人才机遇。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这意味着引进和培养医学信息管理人才成了医院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实行信息数字化管理,其涉及医学学科、信息学科以及管理学等知识,三方面相互渗透融合,这就需要从事的信息管理人才是不只精通医学知识。还要精通信息的知识与技术,即“通才”+“专才”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就目前情况而已,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紧缺,需加强培养该方面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必将成为医院信息化市场需求的弄潮儿。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信息化管理人才所面临的挑战
数据的安全性:医院数字化便于信息数据储存于计算机或磁性介质中,数据集中储存于小的储存空间。但其方便复制数据,介质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影响。极易被人全盘拷贝以致数据泄露为他人所用,此外,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旦计算机遭到黑客的恶意攻击或病毒浸入。易造成数据丟失、篡改以及泄露等,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信息管理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医院数字化管理不仅需要信息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与管理知识。目前部分医院的信息人员具备很强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但其医学知识相对薄弱;部分人员具备较强的医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但其计算机能力相对薄弱,均不能出色地完成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此。医学信息管理人才需具备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医院信息管理人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迎来挑战:医院数字化的发展与应用,对其内部的控制管理的重点工作产生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数据信息的准時性和准确性。从而保障医院和患者信息的安全。为相关医生或科室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提高准确率和工作率。医院数字化的应用不仅要控制管理信息管理人员,还要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为此,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对象发生改变。无形中增加了内部控制管理的难度与风险。
讨论与建议
转变医学信息管理人员的观念与思想。与时俱进。医院不应再重医疗轻管理,不应对信息进行纸质管理。这样信息不仅容易丢失,工作量大,成本高,市场价值不高。尽早让医院领导和信息管理人员认识医院数字化对医院和自身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最终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提高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医院数字化建设要从“面向业务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及时对其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定期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技能学习训练与思想的更新。不仅要求医学信息管理人员能高效地管理医院信息。还要有信息风险防范意识。能科学地预测、评估和管理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促进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与稳定。
加强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医院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医院需要引进和培养更多既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具备牢固的医学知识与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部分医院发展不起信息数字化其根本原因为其缺乏相应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医院数字化的发展。对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相应院校或医院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院校可在培养内容如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将医学、计算机和管理知识三方相结合进行。如在医疗数据联机分析、医疗数据挖掘和医疗数据可视化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例。这样更容易培养出具有通才和专才的技术型医学信息管理人才。从而满足医院业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信息管理技术不全和信息系统安全性较差将会对医院数据产生重大安全隐患。为此可从以下两方面落实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建立全面的可视化和控制手段。一方面。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及时更新软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和将信息数据储存安全区域。一旦发现不寻常时情况。系统可立即报警。
加大行政和财政的投入。如要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和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等都需要投入资金和行政规范,为此需要财政和行政的支持,从而才可保障医院信息数字化的正常运行于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 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8-02
这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一系列新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新生代农民工、Y一代崛起、“刘易斯”拐点、员工结构的变化,为人力资源管理赋予了“以人为本”全新的内涵;e―HR、ERP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及沟通平台,迫切要求人力资源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及时升级转换;“风战争”、“雾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知识与网络化环境,需要从根本上重构赢利模式,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地位,构造起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环境,使企业在21世纪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现如今,人力资本,已成为克敌制胜的核心竞争力;转型,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部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传播人力治理技术,担当起员工群体的沟通、宣传和倡议者角色,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企业治理最终就是人力治理”,这是美国企业管理先驱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全球领先企业纷纷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强调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塑造和深化,能够对企业运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于专业中心、业务伙伴和共享服务,成为人力资源转型的关键。作为CEO战略伙伴和直线经理的策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时时关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聚焦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结合市场和企业本身实际,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动力的合成,对绩效成果给予准确判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团队成员的激情点燃,让每一个人对企业高度热爱,让每一个岗位都有科学规范,让所有部门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协同作战,让整个企业肌体健康和谐高效运转。
在企业中,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就是企业员工。也有国外学者曾指出: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从满足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需要出发,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诺基亚提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因此,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社会个体由于个人条件各不相同,需求的层次也不相同,但受尊重是共同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企业要建立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让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特别是大型企业,尤为如此。要打破官僚体制的企业文化,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才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实现。
二、心理契约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早提出的,它的定义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彼此要付出什么同时又期望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契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心理契约越牢固,对企业就有比较深厚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工作投入且关心企业及所在部门的整体利益;反之,心理契约就比较脆弱,对企业没有什么感情,员工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不积极主动,也不关心企业利益,在企业危难的时候往往是“树倒猢狲散”,而不是同心协力,共闯难关。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在企业中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心理契约,就能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
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感情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企业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企业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同时,在心理契约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除了要正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而企业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感受问题,也是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内容。
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实现员工对组织较强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进而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心理契约同经济契约相比,主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定量比较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定性或简单的定量研究;变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让无形的心理契约变成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有力工具。
三、转变思想,突出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地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当更多地强调人力作为资源而不是成本;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人事管理不能够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第三是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落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强制性和命令性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短缺、结构单一。
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必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员工的需要,并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管理技能,与员工关系也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和共同参与。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再者就是要招聘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有效培训开发人才等。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因而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著作中提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强调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加深个人的愿景,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组织成员,通过“深度汇谈”寻找有碍于学习的因素,培养组织形成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培育集体的学习能力,将这种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能力。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获得成长,战斗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能力随之增强。
创建学习型企业,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团队的知识、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要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为手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现代管理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分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掌握每个员工的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整体和具体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完善企业教育体系,创造出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及相应的激励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
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高级人才和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促进全体员工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水平。提供有利于开展学习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营造求知好学的氛围,促进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和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管理专家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
在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组织中的团队精神至上,知识共享成为人人都遵循的价值观。在知识的共享过程中,企业成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加快知识的传输,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员工知识交流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的管理要促进组织成员团结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形成集体学习的文化氛围。建设以知识为核心,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分享以及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正所谓一流的企业源于一流的效益,一流的效益源于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产品源于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员工源于一流的学习型组织。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人们需要学会如何相处,寻求合作的新形式,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和谐。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在21世纪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及企业发展现状,积极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兴盛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的庆.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规划.大众商务(财经版),2011年(4)
2.李恩平,党盛豇.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管理,2010(8)
3.单文娟.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4.张菊霞.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1)
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与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企业治理最终就是人力治理”,这是美国企业管理先驱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名言。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全球领先企业纷纷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强调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塑造和深化,能够对企业运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于专业中心、业务伙伴和共享服务,成为人力资源转型的关键。作为CEO战略伙伴和直线经理的策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时时关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聚焦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结合市场和企业本身实际,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动力的合成,对绩效成果给予准确判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团队成员的激情点燃,让每一个人对企业高度热爱,让每一个岗位都有科学规范,让所有部门既能独挡一面又能协同作战,让整个企业肌体健康和谐高效运转。在企业中,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就是企业员工。也有国外学者曾指出: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从满足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需要出发,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提高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诺基亚提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思维”。因此,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社会个体由于个人条件各不相同,需求的层次也不相同,但受尊重是共同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重视与尊重。企业要建立真正地能够落到实处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让这种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特别是大型企业,尤为如此。要打破官僚体制的企业文化,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制度。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次才能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实现。
二、心理契约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心理契约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最早提出的,它的定义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组织与个人双方彼此要付出什么同时又期望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它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契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心理契约越牢固,对企业就有比较深厚的忠诚感和依赖感,工作投入且关心企业及所在部门的整体利益;反之,心理契约就比较脆弱,对企业没有什么感情,员工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不积极主动,也不关心企业利益,在企业危难的时候往往是“树倒猢狲散”,而不是同心协力,共闯难关。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在企业中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心理契约,就能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感情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果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指出,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却是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正式的经济契约不可能涉及雇佣关系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契约可以填补经济契约留下的空白。心理契约的暗含条款能够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企业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个人与企业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同时,在心理契约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除了要正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而企业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感受问题,也是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内容。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实现员工对组织较强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进而起到稳定人才的作用。心理契约同经济契约相比,主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定量比较困难,一般只能进行定性或简单的定量研究;变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让无形的心理契约变成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有力工具。
三、转变思想,突出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不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人力资源定位的不科学、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更多地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当更多地强调人力作为资源而不是成本;其次,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人事管理不能够以市场为基础,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第三是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落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权力驱动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刚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强制性和命令性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专业性不强,没有一套专门的完整的体制和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短缺、结构单一。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必须首先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员工的需要,并将每个员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其次是要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管理技能,与员工关系也不再是领导与命令,而是协作和共同参与。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再者就是要招聘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有效培训开发人才等。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因而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著作中提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强调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加深个人的愿景,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组织成员,通过“深度汇谈”寻找有碍于学习的因素,培养组织形成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培育集体的学习能力,将这种学习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能力。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指出的: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获得成长,战斗力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能力随之增强。创建学习型企业,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团队的知识、技术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要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培训为手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现代管理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为重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培训,分析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掌握每个员工的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根据企业整体和具体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训、学习计划,不断完善企业教育体系,创造出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及相应的激励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一个企业就像是中国的舞龙,作为战略的龙头摆了很多次,人力资源管理的龙尾必须要跟得上。只有这样,你的表演才有人看,你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惠普中国区副总裁、行政总监张国维形象地描述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经常有人将中国惠普比喻成中国IT产业中的“黄埔军校”,因为从这里输出的除了电脑和打印机外,还有中国IT产业的先锋。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愿意花费高额的培训费,让其高层管理者去接受惠普商学院的“洗脑”。
“惠普之道”在中国演绎得真的如此精妙?惠普文化究竟给它的员工带来了什么?
卓越论
《21世纪》:在惠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一个卓越的工作环境要具备哪些要素?
张国维:创新和变革是企业的生命力,惠普也不例外。我们所说的卓越的工作环境首先要能快速应变,对影响企业的任何变化都要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其次,惠普将过程与结果并重,因为处事的过程涉及到公司的声誉和个人的品德,而注重结果是提醒每个员工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总体上讲,一个卓越的工作环境意味着在合作的基础上,每个人对自己职责都非常明确,并可以将预测和结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1世纪》:创建这种卓越的工作环境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
张国维: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方案包括任何一个细节的设计,目的都是要与公司的战略相互匹配。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发展源于一种洞察力的发展,如果人力资源的能力与公司战略一致,说明这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竞争优势的。
惠普公司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战略不断地调整。开始的时候惠普需要产品和技术创新,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hp”的标志没有变化,不过技术上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惠普在对外界的反应方面,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的高效性。卡莉。费奥瑞纳加入惠普以后,对于企业的运作速度、成本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但在规划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强有力的执行力,这也就是惠普现在选择马克。赫德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配合公司战略的。其一是要建立并且培养具有战略特征的、有巨大潜能的、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员工团队;其二人力资源要变成企业战略的伙伴,去帮助企业实施战略。
动成长
《21世纪》:惠普是如何让每个员工来真正理解公司的战略?
张国维:惠普本身的是一个“动成长企业”,它的含义是惠普在适应外界变化不断“动”的同时,还要发展。很多企业不能达到两者平衡。比如,中国的“舞龙”,有时你会发现那个龙头已经摆动四五次了,龙尾摆动很吃力,索性它就不动了。这是很多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我形容这样的企业是“口吃”企业,也就是企业的战略都在高层管理者的头脑里,员工不知道。
我们有个培训是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清晰地阐述出惠普公司的“动成长企业战略”是什么,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让员工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企业战略对于公司和客户是有价值的;第三步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员工体会到这个战略是如何指导具体工作的。所以惠普员工都知道惠普的战略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战略对客户是有帮助的,用这个战略如何指导日常工作。
《21世纪》:在帮助员工了解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公司的人力资源体系发挥何种作用?
张国维:惠普公司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教育,其中培训着重在技能方面,教育则更侧重价值观念、行为的培养。我们不做“炸油机”似的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去市场雇佣什么样的人才。惠普是“加油站”似的企业,它不断地适应战略的需求和员工的自身需求。所以在惠普工作的员工要面临的是如何对自己进行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因为培训太多。
人力资源发展属于业务导向型,但它的设计必须考虑个体的愿望和需求。所以惠普有一个管理机制,鼓励员工在公司正确的支持和引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学习。就是所有的员工加入到惠普公司以后,他/她都会拿到一个全面的学习计划,上面清楚地写明了什么时间、什么阶段要参加什么样的培训。培训内容通常分三个部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自修课(E-learning)。每一种课程,都有一定学分。也就是说每个员工在不同级别的时候,都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一定的学分。对于惠普的员工来说,学习能力是他能否继续发展和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专门化的培训制度又是如何设置的呢?
张国维:惠普的培训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平台式的,一种是专业化的。要求员工在具备惠普需求的基本素质同时,具备所在部门的专业素质。
惠普设置了“惠普员工的发展学院”,专门负责培训制度的设置和实施。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新员工培训教育,所有刚加入惠普的员工,在一到三个月之内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天到三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日常要求、公司的文化和战略等。第二,对新加入或刚获得晋升机会的新的管理者,接受领导力方面的培训,掌握惠普公司在人文管理的工具和最基本的技能。第三个是对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的基础的专业技能培训。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惠普的培训制度是台阶式的,员工发展到不同阶段,企业文化战略、领导力和专业技能在培训中占的学分比重也会有所区别。
关键词:培训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U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7-0066-02
在知识经济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在打造“互联网+”及智慧港口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只靠资本投资和规模经济等传统方式就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一场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一大批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培作为被企业长期广泛采用的提升员工业务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企业也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员工培训工作当中。
1 港口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1.1 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培训结束后,培训效果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不能明显感觉培训带来的益处,有些企业对培训投入的热情不高,不舍得对培训投入更多。在人才管理中“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选送受训对象时,以“工作忙,抽调不出人”为理由,使主要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骨干长时间得不到培训,这些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战略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2 培训的需求与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对参加培训的个性需求缺乏调研。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体系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些企业制定培训方案,没有分析组织现状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造成培训设计的整体目标偏低。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理论、业务、能力等素质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对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差异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培训对象的个性需求进行分类分析。这样就导致了不管哪一层次的人员,都是在被动地进行培训,培训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1.3 培训方式不够灵活
目前,港口企业培训基本是由企业内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企业内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一般是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限性比较大;企业内兼职教师有着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授课经验缺乏,对先进知识、工艺和管理经验的授课基本是“一言堂”的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式的交流、研讨。由于培训教师的素质不一和培训方式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培训效果不佳,成果难以巩固。此外,从培训的周期性来说,短期培训疲于奔波,难见奇效,长期培训又会影响到港口的生产作业,教和学处于矛盾之中。
1.4 对培训效果缺乏系统评估
目前,大多企业的培训评估只对培训的组织、培训讲师的表现等进行考评,而关于培训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甚至对于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没有考评。对培训是否达到了所设定的目标?通过培训,学员是否学到了想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已转化成了能力?以及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如何等问题,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也就是说,企业连自身都不清楚培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2 龙口港在员工培训教育工作中对新方式方法的探求
近年来,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培训教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探求和归纳整合下,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培训体系,目前这一体系正日趋完善并得以巩固发展壮大。
2.1 在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集团公司现状及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系统制定。由集团公司下属的各部门,分、子公司提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并由人力资源部实施调研,汇总分析培训需求,从而对培训的内容、方式、师资、教材和参训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安排,进而制定出年度培训计划。年度培训计划必须阐明指导思想,明确培训目标和培训任务并以严明的培训制度作为保障措施,以保证年度内各项培训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2.2 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港口特色培训
龙口港的员工培训工作,根据港口发展的特殊性,在原有的外派培训,内部培训、聘请专家入港授课等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企校联合办学、举办“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培训班,搭建品牌系列课程学习平台、开展“打造兼职教师队伍,开发企业内训潜能,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等灵活多样的特色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港口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初,在原有传统模式及特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增设“线上学习”模式。
2.2.1 突破传统“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企校联合办学
近年来,龙口港一直与大连海事大学及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收到了显著的培训效果。共派送龙口港基层以上管理干部100人到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选派生产一线的优秀班组长、技术骨干共近200名分批次到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短期脱产培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培训结束后,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许多在管理中碰到的难题通过交流经验的方式迎刃而解,这种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企联合办学”对企业来说,能够充分利用校方优质教学资源,结合生产经营与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来说,可将精品课程延伸至企业,进一步实现办学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
2.2.2 搭建“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平台,把教学办在了家门口,圆员工一个读研梦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学历教育,龙口港于2009年开办了首期大连海事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班,应学员要求继续开办了第二期硕士班,至今两期硕士班共计75人研修了硕士学位课程。龙口港在承担教师往返路费,食宿费的基础上,给予取得硕士学位的员工报销50%学费。这些举措高度提高了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员工在进一步提升自身学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势力量。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也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2.2.3 增设华企商学院线上学习平台,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当今社会,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员工通过微信、网络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那么就需要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适应这一培训需求。2017年初,龙口港开启“管理人员线上学习”模式,通过在各部门、单位设置账号管理员,按照部门岗位需求选择设置必修课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视频、照片等痕迹化学习管理统计每月参加学习员工为1064人,每人每月至少保证4课时学习记录。学习内容涵盖形象礼仪、财务管理、互联网思维、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绩效考核等十大系列共160门课程,课程短小精辟,课时多在20-40分钟,适合业余、工间组织学习。不仅满足企业自身战略制定全员学习计划的功能且满足个性学习需求,好友交互式学习模式让在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PC端+移动端”的云服务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加方便智能。
2.2.4 充分利用“技师工作站”基地实训平台,实现产学研联合工作状态
2017年龙口港被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为“烟台市技师工作站”并一次性拨付专项培训教育基金10万元用于购置培训设施。龙口港技师工作站紧密围绕集团人才发展战略,坚持培养人才、服务企业的原则,优选各技能岗位的骨干和能工巧匠以及山东首席技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烟台首席技师等行业公认、专业技术精湛并在生产领域中起带头作用的高级技师20人入站开展工作,充分利用集机械精密加工、维修技能实训、机械设备实操、内燃机械维修功能于一体的研发创新和技能培训基地,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挖掘、考量和改进,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学技术、提技能、强素质,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进一步夯实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关键词:毕业生 基层培养 优秀人才
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毕业生人生的价值从基层开始,树立扎根基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每个企业中都有其在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大部分是从扎根在生产一线班组,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上了“专家”之路。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学习,树立毕业生扎根一线的思想,把生产一线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开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员工因为受到关怀,会被感动而激发出动力,其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观进行管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使刚入公司的毕业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怀、激励,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追随者。
二、好的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
毕业生入职后的几年内,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一般会怀着对工作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工作开始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就和他们沟通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人生规划,为他们量身打造好职业规划。
把这种规划和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看到美好的愿景,使其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竭诚为企业服务。
三、基层锻炼
有的学生到了基层单位后,不安心工作,对基层工作了解不透,以至于将来真正走上领导岗位后,大多是纸上谈兵,工作不扎实,反过来再向基层学习,有时会引起基层工作者的不满,甚至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这些毕业生将来大多会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基层工作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公司以后的运作效率。
1.在一线培养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在一线有很多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理论知识差的老同志,这些同志踏实的工作作风,使他们维护、检修、巡视的设备“经久耐用”。学生到了班组后,要特别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种坚实的工作作风。在一线工作期间,要充分发挥应用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使班组的技术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并纳入对其职业的考评体系中。例如:帮助做好每次检修、巡视、维护总结,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好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班组的维护标准或维护检修手册等,改善工作流程,实现班组维修的标准化,协助班组长进行班组精细化管理等等。
2.在一线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有的学生毕业好几年了,单枪匹马干一项技术没问题,单独交待给他完成一个任务没问题,但一旦让他带领一个团队就有问题了。一般情况下,领导既然交待给其任务,让其牵头完成,证明领导还是支持的,问题就出在团队内部沟通和协调能力上。笔者认为,没有经历班组长的工作经历是遗憾的工作经历。车间班组长是兵头将尾,他直接面对的是该组织结构中最底层的个体,即是好师傅、好兄长,也是技术能手。班组成员的日常生活起居要关心,成员之间的矛盾要化解,工作中的难题要能解决,工作安排上能统筹兼顾,能带领团队冲锋在前。最基层的班组长扮演很多角色,能演好每个角色就是一个合格的班组长。而大学生在经过了这样一个锻炼后,会为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主管部门共同培养
1.培训计划的执行需要一线主管的配合。一线部门的主管是员工培训计划的执行者,扮演着他们的兄长、师傅、教练、主管等多重角色。因此对员工的引导、培训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和他们携手完成。人力资源部门要不断敦促和配合一线主管定期对新毕业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检查监督,对他们的人生和职业规划的内容不断地敦促改进,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考评,帮助他们不断地修正和完成新的目标。
2.车间主管对人才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在车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通过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取向培训和文化培训,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员工。通过对员工实行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如增加奖金、安排培训机会、评选先进等敦促学生们尽快成长起来,车间主管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好的培训离不开车间一线主管的支持。
总之,经过开始的几年培训、培养和引导,相信步入职业发展阶段的学校毕业生们都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吴维库.领导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Lawrence S.Kleiman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著,曹彦博,孙立明,丁浩译.杰克·韦尔奇自传(第二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对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一、跨文化管理理论起源
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活动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认识到文化的不同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难题。然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美国经济学者的注意,于是他们对美国和日本的子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跨国管理中由于比较注重诸如目标、、人和、价值准则等“软”的要素,成功地进行了跨文化的管理。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热潮。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下面讨论由于文化差异的几种形态导致的文化冲突,进而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巨大影响。
1、不同。在一些不太重视的国度里,管理者对员工的冒犯,也许不会引起他们太大的反应。但是,如果员工非常重视,管理者如果在这方面发生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平时的交流与管理,导致上下级的信息阻塞,东道国员工与外派人员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从而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度加大,最终造成跨国公司运转不灵,反应迟钝,使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目标难以达到,尽而影响母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2、民族主义倾向。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民族主义倾向是很大的绊脚石。因此在挑选海外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时,应特别注意应聘者是否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倾向。因为在重大的决策时,高层管理者很可能会首先考虑到本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公司的利益。同时,在公司目标策略方面,他很难与总公司的期望达到一致。
3、价值观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稳中怕变”的影响,有些中方管理人员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而西方企业家则敢于创新和冒险。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来自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追求从自身的努力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和乐趣;而中方则主张从工作中得到与同事交流的机会,以便更好的团结协作。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从而产生分歧。因此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三、跨文化培训
面临文化的不同、对异域文化的不了解,跨国公司首先要做的是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语言培训。即,学习东道国的语言,以便工作中正常的交流。
2、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便缩小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3、文化的敏感性培训。训练员工对当地文化特征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当地文化是如何决定当地人的行为的,掌握当地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员工更好地应付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或挫败感。
4、文化的适应性训练。派到海外工作、出差或者学习;比如韩国三星公司每年都会派出有潜力的年轻经理到其它国家学习,学习计划由学员自己安排。除了提高语言能力外,还要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三星公司培养了大批熟悉其它国家市场和文化的国际人才。
5、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管理者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有形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引导员工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谈判和沟通的技能,从而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据调查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那么对于海外子公司到底应该采用哪种企业文化才利于公司的发展呢?
1、移植策略。跨国公司在国外创立子公司时,直接把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植入子公司。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母公司的文化是强文化,而子公司的文化是弱文化时的情况下采用,因为这样造成的文化冲突小。反之,如果两者都是强文化,采用这策略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文化冲突;子公司本土化强,母公司一般,则无任何效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2、文化渗透策略。母公司凭借文化优势,对于子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和逐渐适应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使东道国员工渐渐成为该模式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3、嫁接策略。所谓“嫁接”是指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文化到子公司,另一部分用子公司的文化,从而达到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作用。三星康宁的持续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长达20多年的适度的压力:三星积极扩张的理念推动康宁公司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康宁公司保守谨慎的理念使得三星无法成立新的公司。
4、文化合金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子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两种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一种新型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子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兼容性强,可容纳不同文化、观念,取各自长处进行融合创新,从而成为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首选。
5、第三方文化策略。第三方文化是指与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国文化。当跨国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东道国的经营环境时,为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时采用此策略。如亚洲的跨国公司想在北美洲设立子公司,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的做法是: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加拿大,然后通过加拿大的子公司总部对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
6、本土化策略。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就是人力资本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一般都在东道国招聘、选拔及任用。本土化作用极大: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语言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当地雇员成本要远低于外派人员的成本;子公司当地政府对于管理人员当地化要求及相关立法影响着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择;缩小子公司当地与母公司所在地的差异水平;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
可见:人力资源本土化不仅是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一个核心策略,同时也是东道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人力资源本土化是全球跨国公司管理的新趋势。
众所周知,跨文化管理非常成功的企业是海尔集团。他的融文化就是把海尔的文化与美国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创造本土化的世界名牌;他的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是:子公司上至经理下至员工没有一个中国人,400多名职员全部聘用“洋经理”来管理;他的三位一体的本土化营销模式是在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前在美国已经作到,设计在洛杉机,制造在南非,营销在纽约。在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实行当地融资,当地上市,和当地文化融合,最终目的是创造本土化的海尔。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关键行动;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0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74-02
关键行动(Key Action)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与工作绩效有较高相关性的行动。随着组织的变革、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个人需求的变化,职场学习与绩效发生自然的演化。由于职场的环境发生变化,专业人员经常会被要求去接受新的任务和转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尽管如此,某些知识、技能在特定的领域还是可以固定下来,为关键行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胜任素质结构,通常有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两个维度。由于“双师型”教师理论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与普通高校的教师没有太大的区别,且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有成功的标准和模式可以借鉴,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方面的关键行动。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有助于总结其关键行动集合,同时对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指导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评价有积极意义。
一、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借鉴了由美国社会培训与开发学会(ASTD)的研究成果。美国社会培训与开发学会在研究“职场学习与绩效关键行动”时,利用了“WLP AOEs Models”研究模型。该模型的研究思路具体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文献研究。通过对William J,RothweH教授的WLP理论,确定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性并界定相关概念。第二步:专家访谈。通过对资深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访谈,获得该职位所需关键行动清单。第三步:有效性验证。通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验证关键行动清单。
1.专家访谈
(1)访谈对象与访谈问题。在访谈设计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职部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选择23位教龄长、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访谈对象。这些教师来自数控机床、动漫、机械等多个专业。课题组与被访谈者就“你认为一个高职‘双师型’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等问题进行交流,并实时控制访谈的进度和内容,以保证访谈效果。
(2)访谈的结果。通过访谈,列出了实训课的流程以及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关键行动。实训环节的关键行动主要有实训课前的准备、操作规范的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训的方法、实训过程、保障实训效果等。根据实训过程中的具体关键行动,这些指标还可以细分为更为具体的二级指标。
2.问卷调查的实施
(1)问卷的形成。根据行为事件访谈法所获取的6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训教学流程、28个关键行动,并结合五点量表(5表示非常重要,4表示比较重要,3表示一般,2表示较不重要,1表示很不重要)编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关键行动的调查问卷》。
(2)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样本选自北京、天津、广东、四川、新疆等五省区的16所高职院校,涉及电气自动化、工程造价、服装设计、化工设备维修、汽车电子、眼镜维修、影视动画等60余种专业。数据均由各院校参与过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完成。在研究样本中,职称为初级(含见习)、中级、高级的样本比例为1:1:1。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47份,有效率为82.3%。
(3)问卷的信度。对问卷信度的检测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采用Cronbacha信度系数测量问卷的信度。通过计算,Cronbaeh s Alpha的值是0,958,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是0,962,两个系数值都远高于0,90,可见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二、数据处理及结论
1.关键行动的重要性均值
据统计,关键行动“明确实训目标”的平均值最高,为4.61。这表明,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明确实训的目标对实训教学的绩效影响最大。同时,主观问题的设问以及现场访谈发现,在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已经将明确实训目标作为一个必要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实训课上非常重视最终目标的达成,并希望学生能明白实训的目的,提前做好课前的预习和准备。
均值统计还发现,“保障实训材料的齐全”同样很重要。如果在实训课前的准备阶段无法保障实训材料的齐全,那么,实训课教学就不能顺利开展。“鼓励学生”、“预先了解学生情况和特点”、“根据所学技能特点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课程时间安排紧凑,难易适度,循序渐进”以及“联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等措施,也是很重要的,其平均值在4.41-4.49范围内。
与上述措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使用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两项措施的重要性均值最低,为3.77。原因在于,教师在实训中通常依照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测评。
2.实训各阶段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出实训流程中各阶段的重要性指数走势图。由走势图可知,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阶段的重要性随之下降。
3,各项措施的重要性方差统计
由重要性方差统计图可知,关键行动指标“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在课堂上进行比赛”、“使用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以及“培养小老师”的方差在0.84-0.94范围内,波动小,稳定性好。这四项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小,反映了实训教师对这四项指标重要性的认可度较低。
关键行动指标“明确实训目标”、“联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的方差分别为0.38和0.41,波动大,稳定性低;但其较高的重要性平均值4.61和4.41,反映了教师在认同其重要性地位上还不够一致。
其他措施的方差在0,50-0,72,平均在0,6左右,说明教师基本认同其重要性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动指标
在本研究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关键行动集合的构建是通过SPSSl6,0统计软件来实现的,统计方法采用的是SPSSl6,0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我们以问卷调查的28项关键行动为原始因子,依其得分(5表示非常重要,4表示比较重要,3表示一般,2表示较不重要,1表示很不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因子进行分析、整合,提取公因子且命名,从而得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动指标。第一,实训前的准备。具体内容包括实训指导书的熟悉程度、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实训材料的准备情况等指标。第二,操作规范的掌握。具体包括实训目标的明确程度、演讲技巧的应用、实训教学理论的掌握程度等指标。第三,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具体包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实训技能比赛、将课堂知识与未来工作相结合、让学生讲解、示范部分实训内容等指标。第四,实训的方法。具体包括对所学习技能进行分析、根据所学技能特点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演示和示范的效果等指标。第五,实训过程。具体包括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使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反馈、课程进度安排合理并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指标。第六,实训效果。具体包括使用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及时测评、在实践中检验实训效果、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判断技能水平等指标。
总之,研究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动,不但为职业教育的师范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而且为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据此关键行动集合设计“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范标准的制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aul R,Bemthal,Mapping the Future[M],ASTDPress,2005:20-26.
[2]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5-18.
[3]叶书明,高职实训模块化教学实效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23-25.
[4]张颖,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2):61-6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编号:TJGL10-915),主持人:郭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2008级高职护理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学生312人,来自于6个不同的自然班级,其中女生307人,男生5人。根据班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52人;对照组,160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所学课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学生均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常堂喜主编的《护理管理》作为教材,由同一名任课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时间均为28学时。对照组依据《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以讲授法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在理论课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并对部分应用性最强的管理学知识采用专题式授课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2.1适应高职教学特点,将护理管理学当中应用性最强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专题式授课。高职高专教育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标[3]。护理管理学在高职高专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是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适应高职教学特点对护理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出对学生指导意义较大,应用性最强的内容例如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护理人才的识别和选用及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制定学习计划)、护理质量管理、护士长管理、目标管理、5S管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专题式讲解,而对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的理论,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删减,突出重点,强调实用性。
1.2.2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护理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感兴趣是非常困难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与护生的实际情况,在试验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2.2.1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5]。《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强,尤其一些管理学原理对于高职护生来说更是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在讲透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时,分析某科室新来的几名各具特色的年轻护士,小张,性格活泼,能歌善舞,善于与人交际,但做事欠稳重;小李,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但不爱变通;小刘,喜欢书法、绘画,分析作为护士长如何更好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案例分析,既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又能在分析中巩固理论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2.2.2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生动的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如在讲“临床护理人员分工与排班”这一节时,应用此方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各自按照所讲授的排班原则进行排班,然后写出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定。这种既直观又真实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2.3组织课堂辩论,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随着科学的发展,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方式更加多样化。护理管理也是这样,同样的一个问题,有多种管理方式,只要不违反原则,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都是正确的、可行的。这就决定了《护理管理学》教学的灵活多样性。组织课堂辩论,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广泛收集资料,博采众家之言,客观比较分析,形成自我观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发深层思考,促使学生在争论中强化思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交锋中拓宽视野;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完善、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1.2.3有意识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应用
管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应用管理学原理的机会,教师有意识在课堂上及课外指导学生应用管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护理管理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5S管理法后,带领学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清洁,养成良好整洁的卫生习惯。在讲解ABC时间管理分类法时,带领学生分析自己时间使用情况,制定节约时间的措施。通过管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管理学在实际生活的的应用价值,更加体会到了管理学的重要作用。
1.2.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医院,医院的护理管理是怎样的,是学生最感到好奇又想急于了解的问题[1]。笔者有针对性地组织护生到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增大实践课开出率,由2学时增加到8学时。选择具有管理特色的内科、外科、手术室、供应室、急诊科等科室,在护理部的统一安排下,护生由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带教见习。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护士长的角色,工作方法,护理人员管理、排班方法,以及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等,使学生对医院的护理管理有了感性认识,既丰富了其护理管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考核,并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2分,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处理
将所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教学效果比较(见表1)
试验组学生成绩合格率为100%,优秀率为27.63%;对照组学生合格率为97.50%,优秀率为15.6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学生比较合格率没有显著性差异(χ2=1.68P>0.05),而优秀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66P<0.01)。
2.2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比较(见表2)
在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中,试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14.63P<0.005)。
2.3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见表3)
3讨论
笔者本次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与对照组学生的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的合格率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优秀率和学生评价满意度明显优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班级。而在综合教学评价中,调查显示,教学改革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临床适应能力,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两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有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之一[7],这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有意识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得到能够充分锻炼。
网络商学院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集多种培训方式于一体,创建虚拟化的网上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再造、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有力武器。
网络商学院是集中了培训专家共同智慧结晶,将培训资源最大化。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建符合企业员工学习需求,结合互联网与学习管理软件的双重优势,打造成最具权威、课程数目最多、学习效率最高、使用最方便的高效企业培训平台!为企业全员学习、不间断学习、建立企业自己的商学院、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适合的平台。
一般的网络商学院均由网络视频课程与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完成了管理课程的教与学功能,后者成功模拟了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构成了企业内部的网络培训学院,为企业和员工日常的自主、自助、全员、不间断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网络商学院不仅为企业迅速构建起了完善的学习平台,同时还为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员工职业化、经营国际化和知识管理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网络商学院平台诞生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只有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和信息流制度,才能适应新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态势,取得竞争优势。壳牌石油公司的德格曾说过:“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网络信息传播为主体的时代,采用网络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它是企业管理技能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动机。世界500强企业80%以上均采用了网络培训形式。
一、传统培训面临的挑战
1.实施成本高。传统面授培训的非直接培训教学费用比例高(差旅、培训场所等),这对于企业及参与培训的学员都是一种资源的消耗。
2.缺乏延续性。间断式的面授培训不能满足员工的动态需求,也使得企业培训缺乏保持力。
3.资源利用不足。企业传统培训组织实施周期长,培训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重复利用,这也增加了企业优秀培训课程推广的成本。
4.培训覆盖面小。因资源的限制,面授培训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培训需求,特别是企业分支机构的需求。
5.间断员工的工作安排。面授培训需要间断学员的工作安排,使得相当比例的企业核心员工得不到适时的培训。
6.缺乏培训的效果管理。企业传统培训缺乏员工培训效果的管理,使得企业在培训规划、培训需求、培训计划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缺乏真实而充分的数据。
7.缺乏统一的实施标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往往通过培训分支机构自身的培训讲师来拓展培训课程覆盖面。传统培训对实施人员的倚赖性决定了企业范围内各区域的培训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网络商学院弥补了传统培训的不足
传统的培训方式有公开课、内训课、学习班、研讨会、企业MBA班等,这些培训方式存在严重不足:
1.成效缓慢:一般让整个班级按固定进度来学习,无法充分考虑学员个人差异,学员也无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培训成效不佳。
2.应变能力差:无法按照企业实际及管理方向设计最切合企业实际的实用课程,且无法重复使用,不能满足学员反复学习的要求。
3.持续控制难、培训效果差: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学习状况、学习绩效的管理与评估。
4.成本昂贵:传统培训需要满足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条件及费用,且需要学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
三、网络商学院的优势
网络远程培训克服了传统培训在时间、空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借助网络来进行多媒体培训,采用音频、视频和超文本等多种方式,传递培训信息,让优秀的资源得以共享,教员、学员和媒体之间实现自由地交流。
网络远程培训可以提供更有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时间和地点机动灵活,降低培训成本,将在岗学习和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扩展了企业人员学习的空间和途径,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有选择地学习,充分提高培训效率。
网络商学院有硬件解决方案和软件解决方案两大类。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基于硬件的解决方案相比,企业无需投入高昂的成本,就能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讯、协同工作、文档共享、远程会议管理等多种会议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1.系统扩展性强。在保护原投资的情况下,可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容。
2.高可伸缩性的统一培训应用管理平台。集中化一体化的课件管理、调度、分发,完全基于Web的远程培训管理模式。
3.实时的网络直播教室。可实现培训实况现场直播及录制信息的点播重放。适应多种数据格式和带宽,制作时可同时选择多种带宽进行压缩,播放时课件可以根据实际带宽自动调整播放水平,适用于大范围培训的直播活动。
4.强大的远程多点交互功能。可实现同步学习,同时接入的学员数(或教室数)可方便地扩充。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均可通过电子白板、讨论组、聊天室及电子邮件,以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适用于重要的学术交流和培训答疑场合。
5.强大的远程多点多媒体交互功能。集成了语音、视频、数据的即时通讯系统,实现用户间即时音视频交流,有音频交流、视频交流、音频+视频三种通讯方式,于在线答疑、讨论等培训功能。
网络商学院特点
一.网络商学院的特点
1.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性与快捷性。
2.学前、学后的动态的考试与考核,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3.通过网络商学院帮助企业建立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体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4.汲取中外管理精华,建立讲稿、管理工具、教学大纲等学习资源平台。
5.通过网络商学院培养企业员工成为终身学习者,建立学习型组织。
6.名师授课,案例教学,网上网下互动教学。
二、网络商学院的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实现
1.管理者公告管理系统,管理者利用网络商学院的公告系统制定和企业、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利用公告栏可及时各项规定,实现在线无纸化办公。
2.共享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学员可以通过代码直接登录学习。
3.在线学习试题库与测试系统。
4.学习需求测试与学习培训计划自动生成系统,帮助员工制定学习方案。
5.在线培训后台管理系统,跟踪学习过程,准确监控、评估学习效果。
6.实用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7.专为新员工设计的入职培训管理系统。
8.科学的学习计划管理系统。
9.学习实施管理系统,它包含了全部网络课程的逼真视听教学功能。
10.学习论坛:员工学习交流管理系统(BBS)。
11.培训学习助理服务系统。
12.学习临时中断及重点章节书签索引系统。
13.学习效果评估系统。
14.在线考试与证书服务系统。
15.知识管理,可以上传企业的各类资料与视频课程。
16.在线管理工具、教材等下载。
“网络商学院”建立在互联网和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之上,将企业的培训课程与计算机网络完美结合,是将传统课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全新培训模式。只要把“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安装到企业的网站上,在企业局域网内运行,轻松构建出“企业网络商学院”,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网络商学院解决企业培训中的四大难题
难题一:培训预算不够。培训成本高
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企业网上虚拟商学院,实现从中国总裁培训网上自选课程学习和企业内部课程上传到网上商学院进行管理,建立一个系统、完善、高品质的属于自己的网上商学院,组织员工学习所需课程,节约80%以上的预算开支!
难题二: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冲突
网络商学院已经准备了近万小时的国内外知名老师的培训视频、5000多培训教材、10000个企业管理工具等,所有员工就能24小时随时随地的向数千知名企业管理与营销培训大师学习、互动,工作学习两不误。
难题三:学习效果不易跟踪和控制
网络商学院通过管理学员的帐户开通、积分分配、课程审核、学习效果检查、统计以及商务交流等环节帮助学员提高学习质量,帮助企业随时监控学习进度,全面保证培训效果!同时有效解决了培训实施周期长、培训组织工作量繁重的烦恼!
难题四:培训难以形成有效培训体系和培训资产
网络商学院采用的强大企业平台,不但提供优质课程,学习过的课程记录进行保存,还可以满足企业上传自己培训课程的需要,帮你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培训平台,真正打造“学习型组织”,所以只要一次选择,就能开始1 00年的财富积累!
网络商学院系统五大特点
一、操作方便
对学员来说只要会上网浏览页面即可,不需要安装软件,下载插件等程序;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管理简单方便,教学资源可以自己创建,无需复杂二次开发、环境配置、课件制作等。
二、功能齐全
功能强大、模块齐全、性能稳定,网络商学院的功能系统涵盖企业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真正全面满足企业管理培训的需求。
三、费用低廉
由于基于互联网这个强大的网络平台,不需任何硬件投资,而且购买成本低,具实用价值。
四、资源海量
像中国总裁培训网的网络商学院提供大量的资源供选择,如:3500多小时视频、5000多个管理工具、3000多培训教材、1000多位老师。同时各公司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进行个性化的制作,或向中国总裁培训网进行定制。
五、权威前瞻
像中国总裁培训网的网络商学院浓缩当今世界上顶尖公司管理方法和顶尖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节省企业近十年摸索时间。
网络商学院的价值体现
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自动分析学习培训需求进行职位能力测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自动进行部门、个人学习资源分配,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学习目标设置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实时跟踪落实以及在线BBC交流,并且可以检测每位员工在线学习的状况下在线数量、投入时间、学时累计、学习内容等,并通过学习记录及在线测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合格后颁发学习培训证书。
一、网络商学院对企业的十大好处
1.降低培训成本,以更低成本接受更多知识、更快地进行学习。
2.解决培训与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
3.实现企业全员学习目标,促进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4.加强公司知识的沉淀、管理、传播和创新。
5.更高的生产率与工作效率。
6.加强研发与市场的沟通交流,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7.增强凝聚力,提高员工忠诚度。
8.缩短与合作伙伴、终端客户的距离。
9.提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能力。
10.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网络商学院对培训管理者的好处
1.减轻培训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3.提供培训的跟踪管理机制。
4.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学习机会。
5.可实现因人、因岗位而设置课程。
6.培训课程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7.提供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培训,而且效果可量化评估。
8.自己培训编写教材有了借鉴的资料。
三、网络商学院对员工的六大好处
1.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
2.方便的复习系统,做到温故知新。
3.加强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4.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就业指导丁作不应是临时性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模式,完善指导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运作形式,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就业指导是指由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协调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做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开展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指导理论不尽成熟,指导机制没有形成系统配置。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毕业生成为就业主体,按市场需求自主地选择职业这一系列因素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从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意义
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高校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真正受到重视的仍然是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生涯发展和职业教育在整个中学过程中极少被提及。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的系统完整的准备期,此时,适时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帮助他们发展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力,把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竞争力和建立职业价值观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
有利于高校学生顺利就业,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择业的机会,也对他们的择业观和择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适时的就业指导能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参与求职应聘活动,增强其适应就业形势的能力。为实现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有利于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自身的成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职业。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高校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失,树立健全的职业观念,将自我发展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就业指导工作的应急性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指出,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规划,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部分,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前的一个临时性措施,因此往往沦为应急性指导。
2.就业指导方式的局限性
生涯决策理论强调个体在生涯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和实践,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提前为生涯发展探索合适的出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基本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和执行、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上局限于就业指导课、讲座和报告会。所传输的信息都是大众化的东西,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个体特征脱离。
三、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建立波段推动式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所谓“自主择业”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使毕业生成为就业主体.按市场需求自主地选择职业。就业模式的变化意味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构建合理的模式和体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灵敏地捕捉市场信息,实现人职匹配的和谐就业。所以,对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使之适应高校就业模式的变迁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2007年11月20日,十部委联合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推动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目标,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和科学性,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实施。可以构想将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模式,建立波段推动式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针对一年级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帮助他们宏观地认识职业、就业市场及其关系,进而认识自身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发展前景,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促使职业意识的觉醒。
针对二年级学生,进一步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使他们更加注重专业学习,初步确立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针对三年级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要求和社会地位,明确自身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着重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感性了解,鼓励他们参加暑期实践、专业实习、模拟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大三后,部分学生萌发了报考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想法,可针对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意向,开展适时的升学指导。
针对四年级学生,着重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进行择业方法、择业技巧的教育,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面试等。同时加强求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心理方法,端正学生择业心态,做好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并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一部分条件许可的毕业生大胆走创业之路。
通过这一整套层层递进的指导模式,使每位在校本科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接受有计划、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形成全方位地覆盖整个大学求学阶段的波段型就业指导体系。
四、如何实施该指导模式
1.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向全程化、全元化方向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增强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转变以往把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从而树立起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重视和参与的全元化观念。构建功能齐备的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体系化的运作形式。
2.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要想使就业指导真正发挥作用,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体系又需要有一支结构完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必须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预测、人才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所在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从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有志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这部分人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必须系统地进行相关培训;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中分离出一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应用;三是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关键词:世界500强企业;培训经验;学习型机关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41-03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学习型机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塑造党政机关形象、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创新能力和为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我国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冲击温州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温州稍有懈怠就会掉队;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发展空间平台狭小、民间资本幽灵游荡、实体经济“空心化”、产业“低小散”、半城市化和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下、公共品供给不足等新老问题堆积如山,让温州不折不扣地处于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一个改革攻坚、凤凰涅磐的关键节点,驶在“危”与“机”并存的大转型大发展的“蓝海”上。只有科学判断发展大势、找准历史方位、踩准行进节奏,运用高超的掌舵能力,才能使“温州号”乘风破浪地前行。这一切,责任在人、成败靠人,关键在于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干部的学习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迫在眉睫。近年来,温州党政机关通过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在学习理念创新、学习平台建设、学习制度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还有待提升。我们发现,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培训的一系列理念和做法,对学习型机关建设很有裨益。
一、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经验
培训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
(一)视培训为战略投资,重金投入
培训是造就人才、提高和发展员工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世界500强企业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其之所以具备超强的竞争力,能创造出无穷的价值,成为全球瞩目的各行业卓越代表,不仅是因为管理者的经营有方,更因为他们汇聚了培养了一大批极富价值创造力的员工。优秀的高级人才是组织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抽走微软的20名核心员工,微软将一钱不值。高素质的员工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培训,其从职业精神、思维观念、黄金心态、服务质量、业绩提升、完美执行、效能管理、创新学习、生存发展、健康管理、经典品读、工作规范等方面,全方位于打造出最优秀的员工,提高了每个人管理自我及他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组织的整体运作效率。
对培训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序决定其对培训的态度和投入。由于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世界500强企业都把培训作为一项投入而非成本,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大。“2007年美国培训市场的投入已达到585亿美元。”据统计,世界500强的绝大多数企业为培养人才所花的费用已达到了企业总销售额的10%,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也已占到了企业总人力投入的10%。
(二)培训内容分层分类,针对性强
专业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素质培训相结合。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包括领导力和管理、销售和营销、质量管理、运营和物流管理、人际关系技巧等课程;专业知识培训包括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知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等课程。素质培训方面,则注重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较高的追求目标。美国戴尔公司的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定位、技术技能、领导艺术及挖掘员工潜能等各方面的课程,而IBM的基层经理在走上新岗位的第一年则要接受80小时的课堂培训,内容包括公司的历史信念、政策、习惯做法以及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赞扬、劝告等基本管理技能;部门经理还要接受有效沟通、人员管理、经营思想、战略计划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作相应调整。根据不同部门对所需专业能力和知识的特殊要求,定制相关课程,明确培训目的和任务。针对员工的不同需要,按照员工的不同级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不同员工的差异性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也更能切合员工的不同发展特点,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用。
(三)培训方式丰富多样,鲜活灵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原则。在让企业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着眼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通过员工培训,整体素质提升,有效地减少工作压力、增加工作乐趣、减少人员流失。如“创新、互动、双赢;分享、转化、拓展”就是惠普培训员工所遵循的原则,他们认为只有卓有成效的培训才能提升员工的竞争力,进而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其特点有:
一是培训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全员性是指公司所有雇员都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全程性是指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培训来帮助他获得成功和发展。宝洁、中石化、西门子、通用、海尔等企业都认为培训的全员性和全程性是值得推崇的,但全员和全程培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如中石化提出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通用提出进入培训项目的员工应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依据不同的需求来衡量培训的侧重点。西门子提出,应建立由新员工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学精英培训组成的培训体系。
二是交叉培训或内部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他部门学习,培训上岗,从而使这些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它有利于员工树立全盘思考的意识,从不同角度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内耗。索尼、沃尔玛、通用、大众、诺基亚都应用了这种培训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采用替补训练模式。替补训练,是指让管理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熟悉其直接上级的职责,每一名被指定为替补训练者的员工,一旦其上级离任,他们即可按预先程序准备接替其工作。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沃尔玛为了培养直接继承人,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就是上一层领导的后备军,特制定了“目标管理者加速培养计划”(TMAP计划)。大众、中石化也不同程度的实施了该种培训方式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四是重视海外培训。跨国企业借助这种创造性的培训,培养视野广阔、有全球观的新一代管理人才,增强企业长远发展的砝码。在通用、大众、沃尔玛、宝洁等企业,能够获得海外培训机会的一般是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比如在沃尔顿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接受“国际领导艺术培训”计划一类的培训。
五是网络学习培训。网络培训具有传播速度快、培训费用低、培训覆盖面广、时间自由化的特点。企业为员工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如大众推出了网上的培训管理系统,具有电子学习、培训管理和技能管理三大功能,推出系列网络课程。
六是员工自我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包含组织开发与自我开发,自我开发更重要。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推荐学习书目、资助购买书籍费用等方式鼓励员工自我开发,以增进信息交流共享、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
常用的培训手段有课堂讲授、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自学讨论、现场指导、商业游戏、亲身体验、角色扮演、虚拟情景等等。重在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培训内外资源整合,为我所用
500强企业普遍采用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的内外培训资源相结合方式。惠普、花旗、雀巢、通用都由一线高级经理和专家顾问来指导员工培训,他们具有丰富的商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实战经验,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寻求解决之道。除此之外,企业还会邀请外部资源
输入新的理念和知识,如大学教授、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
许多企业自办培训大学或培训中心。如迪斯尼、花旗、宝洁、三星、西门子、可口可乐、海尔、通用、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办培训学校,并在世界各地建立培训中心。在三星,从总裁到最基层的员工都能在培训学校接受全面的训练和企业文化的学习,每个员工每年平均需要接受16天的训练和学习。随着培训的白热化发展,许多企业培训中心提供针对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的培训服务,如索尼、西门子、爱立信,他们认为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培训,才可以逐渐实现,真正做到了使培训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结合。部分企业还与高校或教育管理机构合作,举办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班或国际交流,使培训更具活力和创
新性。
(五)进行全程培训评估,注重实效
500强企业非常重视培训效能评价。各企业的绩效评估方式、评估指标虽不尽相同,但最终着眼点均落在了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以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等方面。为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企业把培训的结果与员工的报酬、职务晋升、职业生涯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培训评估是全程的,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方面。前期评估主要采用360度评估方法来测量员工需要何种培训,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中期评估主要是对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跟踪检查和有效监督,随时提醒其认真对待培训;后期评估主要是寻求员工工作表现的前后对比、原业绩与新业绩的差距,适时调整下一年的培训内容和方案,检测培训的效果。这样,就能对培训进行质量把关,达到培训效益最大化。
二、构建温州学习型机关的培训创新体系
(一)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设立干部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视干部素质的提升。如县、镇、村三级换届完成后,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干部的教育培训上来,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全方位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二)对各级干部实行分层分类培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和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才能跟上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如西门子管理教程培训独特和有效闻名。西门子的人才培训计划从新员工培训、大学精英培训到员工再培训,涵盖了业务技能、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育,为公司新员工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储备,员工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提供了保证,因此西门子长年保持着公司员工的高素质,这是西门子强大竞争力的来源之一。干部的分层分类培训指的是按照干部级别、岗位、工作性质等设计培训内容,使得培训富有针对性。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教育方式
增强学习培训的吸引力,改变原来封闭式、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开放式、体验式、现场式教学模式,如专题研讨、论坛沙龙、合作培训、在线学习、读书交流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实施省外考察学习、境外培训、联合培训、示范培训、农村“领头雁”培训、“分类送学”培训等项目,积极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或本地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为学员授课,增强培训实效。选送企事业单位拔尖人才到国外进修或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具有世界视野,掌握世界最新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等。
(四)整合利用好现有的学习培训资源
温州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一些非学校的教育资源也被充分开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机构和场所,为学习者提供了服务。但在利用学习资源上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量的学习教育资源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部门,属于不同单位或系统,这些资源只对部分群体开放,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二是众多学习资源不对外开放、不能共享,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
创建学习型机关要对城市中已具有的各类学习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文化设施等)进行充分整合,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个人和组织所用,以实现学习资源利用的最
大化。
(五)健全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培训与任职资格评审、聘任、晋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任何一项制度,离开了考核便形同虚设,若考核结果不与加薪、晋升、持证上岗、末位淘汰相结合,考核便失去了真正意义,培训也不例外。
要建立完善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将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情况,列入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学习考核达不到优秀等次的,当年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年度学习考核为一般等次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年度学习考核为较差等次的,给予通报批评。
坚持干部培训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干部学习培训电子档案”,把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列为工作人员年终考评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干部学习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六)完善学习培训管理制度机制
把制度建设作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基础环节。建立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学习、下基层调研、理论学习牵到、教育培训学分制等制度。同时,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心得体会篇数和学习行为都做出具体规定,建立健全台账,做到用制度来管学习、促学习,确保学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冯林林.中美企业员工培训比较――关于投入、内容及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1,(4).
[2] 李志.知名企业成功之道――世界500强顶尖企业培训秘诀[J].科技管理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