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团课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年12月在团委老师的大力支持、自律委员会与团委科技文化部的积极磋商下我被批准由自律委员会借调至团委科技文化部锻炼学习1个月。在这段宝贵的学习时间里我积极努力地融入该部门的工作中去,发挥在自律委员会中学习到的优秀工作方法对比两部门之间的工作方式,改进自身不足,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两个部门的工作特点,学习感悟到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一些极其宝贵的工作经验。现将借调期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效率——部门高效运转的动力
“说做就做”这就是我参加科技文化部的第一次例会后所强烈感受到的高效做事方式。这种高效做事方式及部内干事巧妙的工作方法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次的例会主要是总结第五届科技文化节前期开展活动及已开展的活动工作总结的收取。各位干事在收取、阅读各部工作总结过程中的感受在这次例会上得以分享。通过他们自身的叙述,可以看出**部长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高效主动地去工作。虽然收取工作总结的过程看似十分简单,但收取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沟通,移交工作总结是极其复杂的,不过每位干事都能以最短的时间巧妙的方式来完成分配下来的各项工作,使得收取工作进行的高效顺利。
二、团结互助——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部门
在科技文化部的一个月的时间,我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该部门团结互助的部门文化。**部长对待工作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但是这毫不影响这种和谐的气氛。恰恰相反在这种严格要求下使得该部门更加团结,部内人员也都能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就拿收取第五届科技文化节的工作总结来说,部内人员被两三个人分成一组去收取各部门总结。组与组之间分工不分家,有时一个组有沟通上的问题,通过部内人员的私下交流,其他各组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困难的组,使得分配下来的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内完成。这种巧妙的工作方式值得学习借鉴,我认为做事是需要按部就班,但是有些步骤也一再团结互助的气氛里得以简化,使得部门工作和谐高效。
三、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在两个部门都可以感受到的是那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便利。首先,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部门内的团结,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使得分配下来工作可以顺利的去被执行。其次,和谐的人际交往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面,从更多的朋友哪里学到更多的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再次,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一项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通过人际交往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事的方法。
四、大胆管理,善于创新。
1.优秀的管理理念
在以**部长为龙头的科技文化部,很好的处理里了权力的关系、公私的关系。权力分散而不杂乱,最终决策归部长,集权分权分配合理,使得部内工作井井有序。**部长很好的树立了自己在内部的威信,这种威信不是靠吼,靠官威而是一种亲身说教,以部员为朋友,用真诚以及很强的工作能力换来的权威,这也得益于他的公私分明的作风。
2.创新的思维习惯
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斯的该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创新的思维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在会上或在私下里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方案,最后通过讨论,形成初案。我在科技文化部的一个月我正好赶上他们的“科技文化行”活动的开展。参观飞机模拟机中心,参加了该部门的团队建设。感受到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做事大胆,善于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善于开先河。
关键词:团队文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91-02
围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国内各高校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探索。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机制成为各高校教育共识[1]。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如何开展团队活动、发展怎样的团队模式等问题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2,3],而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的研究比较欠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所共有的科技创新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团队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是团队系统协同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激励[4],是团队发展的“灵魂”。本文以国内知名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和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共同的优秀团队文化特征,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共同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联创团队、哈工大竞技机器人队等是目前国内知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国家宣传和号召学习的优秀典型,这些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团队文化,并通过传承创新,不断促进着团队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都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共同文化特征。
1.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团队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宗旨是团队发展的方向,是团队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如,Dian团队的宗旨是:“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联创团队的发展目标是:“为那些有潜力、肯努力,且富有激情的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快速成长,使每个联创人都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竞技机器人队团队宗旨和目标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致力于推动竞技机器人比赛在机器人设计、制造、场地快速测量和控制、调试界面、算法优化、综合传感器应用、机器人通信、机器视觉和机器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更迭与应用革新。”每个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不同,当学生在选择加入某个团队时,会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是否与团队发展目标宗旨相一致,只有与团队发展志同道合者才会更有积极性,更有动力去付诸行动。
2.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要点,是团队成员的思想指引,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如Dian团队团训:“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好态度会带来更多机会。”联创团队的团队精神:“合作、积极主动、精英意识与创新”;竞技机器人队的团队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除了这些团训、口号,如Dian团队有自己的队歌“咱团队的人”,竞技机器人队有自己的队颂“哈工大机器人队颂”。正是这些良好的团队精神指引着怀有共同信念的优秀大学生们向着同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共同前进。
3.健全的团队制度和规范。团队制度和规范是团队文化维系的保障,是团队成员的行为准则。这些知名团队针对招新、考勤、激励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如Dian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章程、队员守则、财产管理和使用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规范[5];如联创团队有完善的新成员培训、出勤工作以及进度检查等制度;如竞技机器人队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招新培训制度等。这些团队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了团队成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确保了团队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
4.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良好的知识共享和传承是团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和整个团队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Dian团队实行的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实现全方位指导与培养,有详细的预备队培养实施办法,更值得称赞的是,Dian团队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全国主要城市以及欧洲、北美等国家建立了Dian团队分站,已毕业的队员能持续关注和指导团队的发展[5]。联创团队、竞技机器人队等都有类似的导师制和导生制,由专业教师和老队员培养新队员,新队员通过学习成长变成老队员。团队通过知识共享和传承,形成牢固的根基,并不断发展壮大。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创造团队和谐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如Dian团队除了传统的“生日party”、年终茶话会,还有自己的游泳节、圣诞篮球赛等文化活动[5];又如联创团队有每年的年会、素质拓展等文化活动。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团队成员在竞赛、做项目之余充分放松,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在欢乐友爱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启示
1.确定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每一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科方向不同,所面向的学生对象也具有特殊性,应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能力、团队以及团队成员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等,首先确定出获得团队成员普遍认可的最终共同目标和宗旨,进而分别设定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以及涉及到成员个人发展的子目标,最后通过团队成员执行实现而转化为具体团队成果。团队共同目标和宗旨的确定是团队文化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只有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合作才更顺畅,团队才能得以发展。
2.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提炼团队精神。共同的价值观是解决团队矛盾、争论、冲突的关键,是团队文化的核心[6]。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主体是大学生,已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观念、态度和看法不尽相同,应结合团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统一团队的价值观共识。只有所有成员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共同遵守团队的行为准则,才会有利于团队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有利于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有利于团队和谐发展。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灵魂,在统一团队价值观共识基础上,应提炼符合团队特质的团队精神,以口号、队歌等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学习,增强成员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向心力,进而形成多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集体。
3.制定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是团队目标与宗旨、共同价值观、团队精神的具体物化。只有通过有效管理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成员按照团队的行为准则行事,才能保障团队高效运行。在制定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毕竟仍是学校的学生,所制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不应超越所在学校或学院、系、所的管理及规章制度。同时,尽可能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充分调研团队成员的意见,听取、讨论并采纳团队成员好的建议,这样所制定的团队管理及规章制度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才能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4.建立知识共享与传承机制。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是目前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普遍采取的知识共享与传承的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基于导师制、导生制以及顾问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成员招录办法、新成员培训办法、学术例会及报告办法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形式开展,落实知识共享与传承。除此之外,考虑大学生的年轻个性,可以有效借助网络新事物,如论坛、QQ群、微信群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业余交流,不仅能保持在队成员的活跃性,还能保持与已毕业离队成员之间的联系。
5.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创造和谐团队氛围。开展团队活动是提高团队积极性和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是团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是一个年青的群体,比较有个性和爱玩的积极性。在团队活动设置上,除了开展春游、秋游、年终茶话会、素质拓展等传统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如校内或校外学生团队联谊活动、日租房一展厨艺等其他形式的团体活动,尽可能帮助团队成员抛开项目、竞赛等压力,放松心情,增进团队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熟悉,进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团队氛围。在和谐团队氛围影响下,团队成员会更愿意承担、能更抱团。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不同的团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建设重点,知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共同优秀文化特征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借鉴,但不能复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仍需要结合本团队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适合本团队的独特团队文化,进而促进团队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95-97.
[2]高秋艳.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133-136.
[3]姚春燕,彭伟,潘柏松,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团队实践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42-345.
[4]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26-232.
本周工作总结:
1.2019年4月19日周五11点45于2教A座517开展团总支例会。
2.青春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另人期待,它美丽绽放的一天,也令人担心,担心它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总是在回眸,或怜惜或悔恨,总抱怨好时光总无声无息的远去。记得那场爱,爱的轰轰烈烈,记得那次痛,痛彻心扉;记得那份情,情同手足;记得那缕恨,恨之入骨。一切都过去,今天回忆起来仿佛在昨天又仿佛隔世,青春的岁月总把人改变得不成样子,让昨日的他无法认得今日的我,让昨日的情成为心底最纯真的记忆,却再也不可能拿出来卖弄了。为此,本周17、18级大专开展了以“因为年轻,所以梦想”为主题的实体团课。
3.(4月16日)我部于周二晚自习督查各班完成团课大学习,并收取各班截图。
4.本周我部于每天晚自习期间,按时督查学生干部晚自习情况。
5.本周我部完成了本周督查报告。
6.本周我部于周三晚自习在二教A座517举办了“国学知识挑战赛”初赛,并选出比赛成绩前六名的同学参加大院“国学知识挑战赛”复赛。
本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本周的团课大学习中,出现有同学不认真对待团课大学习的现象。
2.在团课本的收取与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同学的团课本字迹潦草,甚至交空本或不交的现象。
下周工作计划:
1.2019年4月26日周五11点45将于2教A座517开展团总支例会。
2.回望祖国前进的脚印,在这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绽放着友好的鲜花,也缠绕着敌意的荆棘;回响着热烈的掌声,也激荡着沉闷的雷鸣。相互援手的臂膀传递着友善,你追我赶的脚步催动着竞争。这道路宽阔却不平坦,这脚步豪迈却不轻松。今天,当我们向联合大厦前高扬的五星红旗深情致敬的时候,当我们为市贸组织震动人心的锤声欢呼喝彩的时候,当我们作为中国公民感到骄傲的时候,请记住先辈们披荆斩棘的艰辛,请记住父兄们开拓奋进的功绩。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继续这走向世界的伟大进军。为此,下周18级大专将开展以“走向世界的中国”为主题的实体团课。
3.下周我部将继续于晚自习督查各班完成团课大学习并收取各班截图。
4.下周我部将于每天晚自习期间,继续按时督查学生干部晚自习情况。
摘要:社团活动作为学生获取、积累知识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经验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应成为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知识观的转型作为影响学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方式,为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课程化;课程知识观转型;社团活动
纵观课程理论历史发展历程,课程变革经历了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课程知识观作为一个研究问题域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知识观的演进大致经历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1]在知识观演进的影响下,课程知识观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为社团自身结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使社团结构开始从由传统志趣型占主体的社团结构向以知识型、研究型占主体的开放性社团结构转变,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泛的课程基础。文章试图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视角出发,力求在新的课程知识观视域下全面审视学生社团活动,以期为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提供新的思考触角和意义源泉。
1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内涵
所谓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将学生社团作为课程的组织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主体,以社团学分为杠杆,通过对松散、自发的社团活动系统设计和科学组织,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2]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课外专家学者库司就提出社团活动课程化(Curricularization)的概念,并科学地预见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漫长过程。国外的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已有较长历史,而社团活动课程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我国直到2001年才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学生社团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不少学校开始将学校社团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将选修课与学生社团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团课程化模式。
社团活动课程是在“社团活动课程化”理念推动下形成的课程类型。在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往往以不同的社团组织为依托,以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容作为课程内容,以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这种课程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其核心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员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体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灵活性、组织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属于学校的选修课程,由学校、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成员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具有鲜明的社团文化及特色。学员有充分的自去选择社团活动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并且有义务去遵守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社团活动课程作为现代学校课程建设和生态型课程结构的重要内容,与专业课程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效契合,并且课程的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获得自尊和自信、建立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和提高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加快自身社会化的进程。
2新课程知识观视野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特征
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课程知识是一定社会或文化主体有目的地加以选择和设置的、以一定形式呈现的,基于一定的标准而互动、建构的知识体系。[3]课程知识观作为对课程知识各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有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形态的课程知识观、制度形态的课程知识观和社会心理形态的课程知识观。[4]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5]由此,课程知识观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型。传统的课程知识观认为课程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中立性等特征,认识主体像是课程知识的旁观者,获得知识的标志就是能把看似与自己无关的课程知识进行机械的“镜式”反映,课程知识被认为是绝对的真理,具有价值无涉性,无需检验、评价或批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的课程知识观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价值性等特征,认识主体像是课程知识的参与者,获得知识的标志是能够不断地与课程知识互动、进行意义建构,并进行个体化的诠释,课程知识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假设,需要去批判、质疑和更新。因此,课程知识观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种新的知识获取观,让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的认识过程、知识与认识结果的关系中凸显出了认识主体的价值,课程知识也因实现了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而倍显张力,富有弹性。
教育教学的变革往往不是由观念的变革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新观念产生就不会发生变革,课程知识观的转型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伴随新课程知识观的产生,关于课程知识的各种话语和声音在不断冲突、碰撞、交锋中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在教育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课程意蕴更加丰满,并且这种转变使课程知识与学生相遇的方式发生了从静态、被动、线性相遇到动态、主动、非线性相遇的重要转变。由此,课程知识与学生建构了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这种“互动共生”可进一步实现课程知识与学生思维的持续生长和发展。在新的课程知识观的影响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呈现出丰富性、可能性和回归性等特征。丰富性主要指对社团活动课程的多元化理解和解读;可能性主要指对社团活动课程的可能性探索,对可能性资源的利用;回归性主要指对“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回归性反思与完善等。
3课程知识观转型视野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的探索
(1)自主选择与过程指导并存,积极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本特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知识平台创造了机会。将导师制度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及运作中来,又为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社团活动课程要在学分制下建立导师制,加强导师的指导,实现学分制与导师制并重,自主选择与过程指导并存,以避免许多学生选课时存在盲目性,造成片面追求学分或单纯迎合个人兴趣,导致知识结构偏颇。知识不仅可以在现实情境当中获得,也可以在专业情境中获得,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可以将现实情境与专业情境相结合,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新课程知识观试图用对话、互动、理解、建构来诠释课程与教师、学生的关系,用开放性、不确定性、价值入涉性、文化性、复杂性来冲击封闭性、确定性、价值中立性、单一性等传统课程知识观,期待教师和学生不断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使自身与课程达成有机的统一。
(2)课程设计规范化与组织管理情感化互动共生,深化课程知识的个性化意义。社团活动要成为有效的课程,其课程设计必须规范化。社团课程目标不是完全由教师(或导师)、学校、专家制定,而是由社团学生民主协商,在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下来共同设定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和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因此导师制应对于导师课程指导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社团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都要规范化、制度化,根据社团的性质和特色不断完善社团课程建设,这是课程化的重要基础。在社团课程的组织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社长是社团课程中学生的代表,又具有一定的课程组织者的功能,因此主要承担社团组织管理工作。社团学生的约束更多的是靠共同目标追求和文化认同来形成,社团课程管理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应注重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实施情感化和民主化管理,实现民主下的规范化,使社团负责人与学生成员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以促进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不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而是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知识再生产问题,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性问题,而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6]学生所追求的知识的意义应是知识所内具的促进其精神成长和人格成长的意义,即知识的个性化意义。由此,社团课程设计规范化与组织管理情感化应该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对立关系,规范化是情感化的保证,情感化是规范化的依托,二者的平衡有助于在社团活动课程实践当中寻求知识与大学生个体生命相遇的契合点,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深化知识的个性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110114.
[2] 杨青建.高校外语社团活动课程化路径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06):77.
[3] 金志远.课程知识选择:内涵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01):10.
[4]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6).
[5]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学校以“打造魅力校园,享受幸福生活”为核心,发挥“Y=KX”中“X”的作用,Y是教师的教学成绩,K是教师的教学能力,X是教师的精神状态。工作中积极贯彻“三本”意识,即生本、校本、成本,积极营造“平安是福气,质量是底气,发展是锐气”的工作意识,培育学校文化。
制度化形成共同价值取向
坚持依法治校 学校严格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治校。当下,特别要贯彻好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积极创建规范办学示范学校,把常规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障。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学校制定的制度都要有据可查。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增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通过教师大会或教代会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如教师支教流动制度、教师评聘制度,要未雨绸缪,根据学校实际,顾及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沟通,及早制定。实际加强校务公开,学校主要工作及相关信息均通过校务公开栏和校园网及时公示。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通过校园和谐榜,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 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将管理权利下放至各处室。按照统一指挥,合理分工,权力下放,签订责任,协调配合,网状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改革班级管理体制,以提高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为主要措施,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工作手记展评活动,成立班主任工作论坛,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把握学校安全工作的规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加强学校安全预警、隐患排查和安全演练,加强师生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食堂安全、上下学交通安全的教育,配强保安力量,成立护校队,加强巡视,规范学生行为,确保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食堂管理体制,实行五常法管理,统一考核奖惩,形成“节能型、规范性、服务性”后勤保障体系。
物质文明营造人性的环境
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学校为了改善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现已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运动活动、电教实验、生活劳动等设施。建立了校园数字(数据库)管理系统、校园网、微机房、艺术教育专用教室、陈列室、农学苑、电子阅览室,并于2013年下半年起添置了六角形机房、电子屏幕,新增教师汽车停车位70个,报告厅改造总投资103万,借十五届省运会东风,争取上级支持,投资65万添置射击馆电子靶位10个,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特色项目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养成卫生习惯,净化校园环境 “卫生是脸、质量是命”,治理校园首先要从卫生着手。学校通过制定完善《卫生量化考核办法》,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卫生死角。通过开展以“拾起一片垃圾,整洁一片校园,净化一颗心灵,收获一份品德”为主题的“弯腰行动”,校团委成立华中微动力志愿者,争做校园环保小卫士,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和环保意识,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抓好校园绿化,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绿化注重树种的选择和搭配,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注重对树木所富有的精神内涵的揭示和宣扬,花坛内、草坪中设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徽校训,以及各种爱护花木的温馨提示,使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与启迪。学校还组织各班级分片养护绿化带,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美化校园环境,让墙壁说话,围墙发言 通过合理规划,学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书画作品等,校内电子大屏幕、宣传栏的内容定期更换,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精神文明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校积极实施“有教无类,质量立校;因材施教,特色强校”,推进“培养名师、培育名生、创建名校”这一“三名”战略。打造学校优质轻负、魅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华舍体艺和数字校园“五张金名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精细管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优、素质高、“大气、正气、文气”的教师队伍,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魅力学生,努力争创人民满意的现代学校,全力打造省一流的魅力名校。
为了树立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课引导学生理解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学唱校歌,了解校徽所蕴含的意义。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例如,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在征得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修订的,校歌歌词是面向全校师生征稿并选用的,学校改革的每一次决策都力求让每一位师生参与,这种方式使得学校的决策更为科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万众一心。
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勤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培养名师”,打造一支师德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着力点之一。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建立师德考评机制。围绕“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切实加强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组织开展教师行为规范教育、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大检查等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引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关注教师的业务发展,中年教师当家,青年教师发家,老年教师看家,重点是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中层干部、班主任队伍,提高他们的担当力、执行力和服务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的青年名师和名师队伍。成立教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与业务发展,以创新创优为载体,提升学校作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等品牌效应。加强微课程建设,实行课堂转型,全力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中国农村式翻转课堂。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与业务评优活动,现有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等名师33人,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3个,区级课题36个。关注新教师成长,开展青年教师夜校以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加快新教师立足讲台,专业成长。关注教师的生活,努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使每位教职员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强化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养成教育 学校以“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单位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持证比例达73.3%,针对学校的弱势群体,开展了“关爱女生行动”和“关爱留守学生工程”,达到了关爱一个女孩,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乡镇的效果,实现了留守学生心理有依赖,学习有进步,成长有关注,生命有阳光。“关注问题学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立足点。学校通过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班级布置,营造和谐、整洁的校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等载体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法律知识及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开好“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校园法制动漫画”“微电影创作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向上、温馨和谐的乐土和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进一步深化、优化“魅力班级”建设活动,主动进行家校联系,进行了百名教师进家庭,千名家长评学校,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目标、有载体、有方法、有动力,使之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落实XX市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推进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加强落实“五项管理”规定工作推进方案如下:
全面落实
根据XX市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会精神,结合XX市教育局督导检查的反馈情况再部署、再动员,要求各年级扎实推进落实,确保“五项管理”全面落地见效。锦秀校长要求:
进一步统一思想
“五项管理”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年级要创新工作,以小见大,坚定不移,执行到底!
进一步完善机制
01完善责任落实机制
各年级各班级要对照“五项管理”细则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各部门理清责任链条,落实校长负直接责任抓总、部门负主体责任抓落实,明确班主任、教师的主要责任。
02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各年级要详细制定学校“五项管理”工作方案、管理制度,细化落实措施,避免无安排、不重视、不落实现象。
03完善家校协同机制
各年级要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五项管理”告家长书,将阅读课、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团课的开设情况全部告知家长,广泛宣传学校“五项管理”的具体规定,避免单打独斗,促进家校联合育人。
04完善督导检查机制
各年级要每月定时对“五项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典型,加强信息宣传。各年级将“五项管理”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来抓,家校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05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各年级办公室的电话作为举报电话,要及时回复社会群众的投诉举报;要公开“五项管理”督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立行立改,对于整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
进一步细化责任
各年级要细化工作方案,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要对标对表积极整改,改变作风严格落实,不能以档案整理代替工作实效,不能互相推卸责任,解决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要加强回访工作,做好回访登记以便整改,倡导家长监督孩子参加读书锻炼、家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查漏补缺
各年级要根据教育局第一次督导检查情况,实事求是,弥补不足,进行整改。
01阅读引领
各年级要进一步开齐开足阅读课,全面开放阅览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分享会,教务处制定推荐书目表,继续开展推荐书目活动。
02强化落实
各年级对于“五项管理”工作,要切实领会中央“小切口大改革”的工作目标,大抓落实、全面覆盖、齐头并进。
03加强宣传
各年级要坚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施分类施策,台账式管理,逐项对账销号,确保不留死角、不余盲区。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家校共育,形成落实“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
各年级对于“五项管理”工作要不打折扣,立即执行,要统一思想,不得擅自行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学校督办小组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强力督办,不落地不收兵!
中学关于落实“五项管理”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的相关要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秉持学校“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精彩”的教育理念,促进“五项管理”落地生根,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落实“五项管理”的工作实施方案等,多种举措推进,全力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将我校落实“五项管理”工作一封信分享给您,愿我们共同携手,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一、高效完成作业。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学校根据要求严格落实相关作业要求,合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量、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同时,向家长倡议:
1.培养做作业的自觉性。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自觉性,进行有效陪伴。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孩子居家学习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适当给与提示,不要盲目批评指责;在有难题需要请教老师时,请及时和老师联系。当孩子因故未完成作业时,可说明情况,终止作业,保证孩子按时就寝。
3.营造学习氛围。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必定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子女。
4.关注孩子学习状态,适当干预调整。如果孩子认真努力但在常规就寝时间仍无法完成作业或者学习状态不佳等情况出现时,可以及时和班主任老师沟通,一起找到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二、保证充分睡眠。
充足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根据五项管理要求,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环境,特倡议如下:
1.养成规律的作息。帮助孩子养成准时上床、按时入睡的习惯。有规律的睡眠有助于孩子尽快进入睡眠状态,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在孩子入寝时,保证家庭氛围的安静,控制室内的亮度和温度,屏蔽噪音,可放一些助睡眠的音乐。
三、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学生将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通讯设备带进学校。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不要让孩子带手机进校园,为了学生的成长,提出如下倡议:
1.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能将手机带入校园,如果确有需求,请您按照规定流程经班主任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进校也须将手机交由班主任老师统一保管。上课期间,家长有特殊情况需要找学生,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2.加强沟通,注重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因为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在对孩子的手机管理问题上,应“疏堵”结合,防止在手机管理过程中出现“打、骂、摔”等粗暴行为,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3.言传身教,有效陪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合理规划时间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亲子活动可以预防学生沉迷于手机,更助于提升家庭亲子关系。
4.丰富课外生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预防孩子沉迷于手机,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提升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课外特长,如球类运动、乐器、书法等,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节假日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社团活动或公益活动。
四、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校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校销售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禁止任何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学校一直致力打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了激发每位同学的阅读兴趣,将多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特向家长倡议如下:
1.营造读书氛围。鼓励亲子阅读,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阅读感受,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培养孩子从小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为孩子终生爱读书打下基础。
2.学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也请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学校举行的各项读书活动,营造书香班级和书香学校氛围。
3.做好读书笔记。给孩子准备一本读书记录本,记录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广泛阅读。要鼓励孩子课余时间多读好书,多读名著典籍,凡厚积底蕴,必终有薄发。
五、增强体质锻炼。
体质健康是孩子全面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体育和健康素养,特向家长倡议如下:
1.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身体和年龄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自身做起,每天保证至少一小时总量的锻炼时间。同时要告知孩子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惰性、解决困难,更要量力而行,锻炼与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2.注意运动安全。请家长引导孩子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困难,更要量力而行。运动前要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器械和场地,并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3.关注孩子动态身体状况。请家长关注孩子动态的身体状况,如有既往病史或现在身体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诊治,并及时报告学校,特别要向孩子说明是否能够参加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长期以来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制,由专兼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日常管理。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各行其是,缺乏合作;专业教师虽然会关注学生,但在教学之外主动教育管理意识不强,过分依赖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鉴于此,建立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实情的导师制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各自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导师制实施模式,主要有:“导师+辅导员”模式。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则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其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德育不能有效的结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模式。低年级采取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由专职辅导员或普通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导学;高年级采取导师+辅导员,导师由本专业有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导研。效果针对性强,但连贯性差,不利于大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规划,存在局限性。“导师+辅导员+导师助理”模式。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导师助理,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优点是同学之间更容易沟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导师的工作给予很大的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助理的选拔要格外严格。[2]
三、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导师制的探索
(一)复合型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从当代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大胆探索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和育人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水平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水平高的小学师资。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工作部门紧密合作,建立了以高等教育和小学教学实际需求为支点,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党建、团建工作做保障,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作支持,全面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众所周知,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师范性和实践性,正因如此,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学导师+实践导师+辅导员+导师助理”的复合型导师制,以期达到使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效果,全方位、立体打造适合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小学教师队伍,快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复合型导师制中导师的定位
教学导师应该具备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能够胜任对大学生导学、导研工作。是将以往的班主任与导师两项工作有机结合,教学导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教学体制,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规划,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之中。实践导师是在学院建设“四方协作模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按市、区教研室、教研组和优秀小学学科教师教研网络进行重组,由市、区教研室推荐,经学校审核批准,聘请市、区优秀教研员、小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实践导师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协调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及观摩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使大学生历经四年的教学实践,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听课与评课、说课与讲课等方面均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辅导员一般由有教育学背景的年轻教师担任,是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环节。辅导员的工作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使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导师助理一般是在高年级学生党员或者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产生,按新生的班级,每班配备一至两名。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教学计划中开设有“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德育与班队工作”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相关课程,导师助理可以有效地帮助新生在入学伊始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协助建立班级学生干部组织;及时反馈新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新生熟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多年实践证明,由于导师助理的身份是学生、接触新生的时间长,所以在指导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复合型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几年来,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导师制的探索,导师们在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学场所和教育机会,尝试跨领域指导学生,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活动与实践教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等的有机结合。教学导师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可以更加方便、及时地对话和交流,创设了一种“教”、“学”互动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专业兴趣、拓宽知识领域,同时也激励了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教学工作,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导师的设立优化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打通了与小学教师培养及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相关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高校与小学之间搭建起桥梁。目前学院已与天津市28所小学携手建立了实践基地,聘请了18位优秀教研员和小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在推动学院实践教学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不仅使高校教师接触到小学一线的教研信息,利于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而且使来自基础教育的实践导师通过与高校教师的接触,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在校大学生也通过实践导师的指导,接触到最前沿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提高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水平,为成为既有教育理论又有小学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更加贴近专业特色,工作中心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工作中大胆尝试学生活动作为隐性课程的显性化,进行社团课程化建设,把德育一体化落到实处。导师助理在整个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最及时的补充作用,由于同学之间接触不受身份、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导师助理的指导往往更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导师助理本身也将知识向能力转化,学以致用。
四、完善复合型导师制的思考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尚处摸索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在复合型导师制的建设和探索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制约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是要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虽在课后有答疑,但课堂教学中缺少启发,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比较盲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师的定位虽然相对明确,但交叉环节的有效衔接有待改善。如教学导师在进行理论指导时如何更贴近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实践导师如何更具体地了解大学课程体系;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如何深入;导师在指导学生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导师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师生比例失衡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再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则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实践导师来自基础教育领域,高校与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个人行为”,难成规模。此外,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后,如何管理,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导师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导师在复合型导师制中的工作定位不同,绩效评价标准很难统一。此外工作量与激励措施模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3]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其是否能有效实施,不能单独依靠导师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导师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提,强化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国家要加速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进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高校与基础教育在教学、科研、实践等领域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