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第1篇

一、充分信任学生,收获意外惊喜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主题学习”而非“主题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所以,应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学生间合作着学,疑难处教师引导着学。教师绝不能大讲特讲、大包大揽,否则,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考试全然不会。如,以前进行生字教学时,生怕量多了学生记不住,所以一课一课地学;生怕学生自W效果差,所以我在讲课文前单拿出5分钟领着学,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家长抱怨学生越来越不爱查字典了,错字也越来越多了。在“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引领下,脆拿出一节课进行“单元整体识字”,让学生带上字典,举行查字识字比赛,小组合作,比比看谁查得快、比比看谁查得准、比比看谁记得快、比比看谁记得准。第一次试验下来学生就高兴地说:“一节课真充实呀!”两轮检测下来学生就已基本掌握了一个单元的生字,哪里再需要老师为夯实基础而担忧呢? 还有,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题材的作品时,我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无法表达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所以布置了诵读的任务。没想到,学生们以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资料库,选取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还巧用丛书中的单元提示语写了串词,成功开了一场以“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为主题的诵读会。其中有独诵、小组合诵,更多的是全班齐诵,高昂的声音中充满着深深的爱国情感,尤其齐诵到《不跪的中国人》时,引起了全场师生的共鸣,掌声雷动,久久不能停歇。全程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所为,无论是选材还是编材,丛书为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读代讲,收获意外惊喜,岂不是智慧之举?

二、创意解读教材,带来别样课堂

教师不能一本教案用一辈子,拿着一张旧船票,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需要打破旧思路,找到新方法。基于此,我尝试“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一线贯穿课堂,使教学完整而流畅,简约而雅致。学习《社戏》时,我用抓中心句的方法设置主问题――那夜的戏是否真的好看?那夜的豆是否真的好吃?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学习《老王》时,抓中心句里的关键词设置主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的,幸运在何处?谁又是“不幸”的,不幸在何处?因什么而“愧怍”?学习《记承天夜游》时,从题目入手设问――为什么“夜游”?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从而解读诗人的心境。学习《湖心亭看雪》时,设问――张岱“痴不痴”?如何理解“痴”?学习《奇妙的克隆》时,我依然从题目入手,理解了什么是克隆之后抓住“奇妙”二字体会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学习《最后一课》时,抓住“最后”二字,体会这一课的不同寻常之处等等。这样的阅读一改常态,避免了零敲碎打,也避免了肢解文本,老师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三、大胆改革课型,调动学习热情

第2篇

关键词:传统课程;现行课程;饲养员;放牧人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08-01

传统的课程被形象称之为“圈养式”课程:学生被封闭和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教师扮演饲养员的角色,给学生喂什么、喂多少、什么时候喂等都由教师决定。这是因为传统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行为主义的思想,行为主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轻视学习者的主观意识。而现行课程被形象地称之为“游牧式”课程:教师就是放牧人,是站在生灵(即学生群体)的后面指导,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前行,教师预设的行进路线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往往渗透着不确定性,在“游牧式”教学的过程中,生灵(即学生)在行进的过程中时而会发现更加丰美的“水草”。(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学习中的问题而偏离教师预先设计的路线图,往往会获得新鲜的而不同于教师课前预设的种种体验和心得。)到了今时今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圈养”学生,还是“放牧”学生呢?2013年度笔者深入学校观摩了几十节“推门课”,在观摩的过程中感到受益匪浅,也不断反思,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成此文,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没有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为一节课的教学行为目标,三维目标只停留在教案本上成为新课程的装饰与点缀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完成,这就容易造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越位”,甚至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迈进了课堂。观摩的其中一节《记承天寺夜游》,该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板书课题:1.释题,2.简介作者;(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3.分析课文,概括段意;(三)布置作业。另一节《古文二则》,该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一)齐背《三峡》;(二)板书课题《蔡勉旃坚还亡友财》:1.齐读,2.释题;(三)串译课文;(四)课堂练习。在这两节课里,教师只顾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的方法单一,丝毫不见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情感上的激励、疏导、调控。其实,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需要我们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来正视它们的地位。

二、没把课堂的“主人”当回事

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而我们往往过分拘泥于教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稍有偏离就会对“主人”(即学生)“生拉硬拽”以免“主人”“误入歧途”,如此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主人”就会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还是前面讲的那节课,《古文二则》之一《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师用的是故事导入,让学生讲述比较熟悉的故事《曾子杀猪》,其他人边听边思考: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都明白这说明了“做人要言而有信”,就在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古代没有冰箱,杀一头猪吃得完吗?”教师置若罔闻,直接跳到了下一环节。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的目的,无非就是说做人要讲信用。可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未予理睬,明显是担心题外话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若此时反问一句“曾子明明知道吃不完,还是把猪杀掉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立刻明白任何时候都要言而有信。对学生的疑问引导的好,未尝不能为本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没有发挥

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该用不该用,反正统统都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某些教师公开课上用来标榜新课程教学,走走过场、徒有其表的新招式。一位教师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但学生一个个无动于衷,大眼瞪小眼,根本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无独有偶,几天之后我又观摩了一节《捕蛇者说》。前面上得挺精彩,学生的参与度也挺高的,到了最后有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读通附文的意思。热闹了几分钟后到了汇报的环节,老师提问无人举手,原来热闹只是表面,小组合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这节本来挺优秀课例的一个败笔。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训练。如何分组才能起到促进合作探究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扮演好自己组内的角色?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时机如何把握?如何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辅相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好好琢磨。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独立思维个体,实现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的统一。许多语文教师常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厌学。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能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有的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的舍本逐末、出现偏差,这将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学的精髓,把静态的文本文字活化成生动的画面、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各种“交汇乐”,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为进一步深入实施有效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一、教学中介绍与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以促使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教学中,有些作品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若在教学中不能加入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也就很难理解了。如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已经有四年了。于是,作者便写了这篇短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因此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却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并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美妙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背景知识的及时插入,教学则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字斟句酌,反复诵读,让学生从中体味语言的妙处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强调斟酌字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发现其中的妙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乐在其中。如教学《背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断,特别是体会“探”、“攀”、“缩”等词的妙处,老师顺势提出问题,“你从中感悟到了父子间怎样的真挚感情?”“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有感受到自已的爸妈对自己的爱?”学生很容易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升发开来,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趣,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突出了一个“小”字:小山、小树、小村庄、小水墨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小”字,通过此字给人产生的亲近感,让学生体味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就会体味出以小见大的效果:现实中的济南并不小,这样写是作者感性化的济南,经过特别过滤的济南,这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学生若能将文本读到此地步,就说明是真正地理解了文意,学生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妙处,从而感悟到语文的魅力。再如《木兰诗》一文“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表现木兰替父亲担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现木兰对家人的思念;当户理红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表现木兰的爱美之心。因此,本篇文章的主旨应定位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当然有些文学作品高于生活、是作者的理想化,而文章很少对木兰在沙场征战进行描写,所以,不少教材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形象。

三、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其乐学、善思

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往往喜欢在特定时间内把学生束缚在整齐划一的状态下进行语文教学,这势必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再者,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服从与被服从、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阻挡了学生学习的冲动,禁锢了学生的精神,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学生的某些“残疾”。所以,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努力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美,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去感受知识、加深体验、活跃思维,从而使其乐学。

一是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天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积累知识、文化、发展能力并不断归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技巧,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健康思考。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形式显现文本内容,学生就会合作为表演好剧情,献计献策,尽心尽力。有的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表演时,又说又唱,还不时用英文进行对白,引得同学们阵阵掌声。这篇童话的主旨,不用我讲,学生就已经悟出来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成人与儿童的矛盾,从而全面的理解文章主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