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一新生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基本假设
意象对话技术的基本假设是意象具有象征性,人的心理状况是可以通过人的意象反映,而改变意象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况;沟通的两者通过使用意象,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交流。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意向对话技术进入来访者的潜意识区域或者心理的深层,在使用意象交流的过程中,改变来访者的心理意象,从而达到改变来访者心理状况的过程。
(二)意象与象征性
意象(imagery)是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可以分为两种[1]:一种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图象表征,也就是类似于“表象”,例如,说到蛇的时候,在头脑中出现的蛇的形象;第二种,意象代表一种象征意义。例如,在梦里见到一条蛇,也许它代表的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阴险小人;也许它代表的是一个男人的欲望等。在意象对话技术中,意象的第二种意义更为重要。意象对话技术中提出元意象的概念。元意象是当一类事物被综合了它的特点后,找到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形象,也就是一个概括的意象。
(三)心理能量学
意象对话技术中,认为人的心理能量是里比多,但是里比多是人的生命力,而不是性能量。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两种形式[1]:一是自发产生,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心理能量自发产生;二是被激发产生,是本能的力量被激发而产生。人从本能中获得自发心理能量,通过激发后,可以产生多种形式的激发能量。心理能量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相互转化,并遵循能量守恒原则。被激发的能量在一定的时候会释放。释放有正常的释放与不正常的释放两大形式。正常的释放形式是自然地释放,例如当人觉得很悲伤,大哭一场是自然的、正常的释放。当人的心理能量得到正常的释放时,人会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水平。心理能量的不正常释放具有两种形式———压抑与沉溺。压抑引发的冲突及沉溺引发的情绪都可以转换为各种各样的意象。意象对话技术,使人在醒着的时候,人仍可以看到各种化身为意象的心理冲突。
(四)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人情绪和心理能量的郁结。过去的经历让人压抑和沉溺,而压抑和沉溺是人心理的情结。内容相似的情结会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情结,是心理能量的郁结。情结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人不设法调走情结的能量,那么它会永远留在人的心灵深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障碍。
二、意象对话技术的应用
意象技术是咨询者与来访者用象征性语言在交流,是心和心的交流,意象技术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引入过程
意象对话技术中,咨询者是处于一个引导的角色,引导来访者进行想象。在引导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对成年人解释一下意象对话技术;对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可以告知本方法对治疗这种心理问题是有效的。
(二)想象过程
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可以先设定一个内容,让来访者想象。要求来访者针对某些特殊问题进行想象,相当于投射性的测验。咨询者可以给来访者设定起始意象。设定的起始意象可以有很多,例如,可以是房子、花、蛇、坑等,也可以是来访者的梦。
(三)咨询者分析意象
来访者想象的意象都有象征意义,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可以分析其象征意义。分析来访者的意象时,可采用分析原始意象的方式进行,并分辨出来访者意象的变种。
(四)心理咨询师作诱导
心理咨询师用象征性意象诱导来访者改变。心理咨询师或者引导者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主要是让来访者想象,心理咨询师只是听他的想象,并用语言诱导;另一种是心理咨询师介入,心理咨询师让来访者想象的时候,把咨询师也作为想象的一个对象。
(五)反复想象和强化
利用反复的想象和强化,让一个新的意象替代旧的意象。咨询者可以通过布置意象作业,让来访者练习,以巩固来访者心中的意象。这是对意象的反复想象和强化。
(六)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
意象对话可以把消极的意象原型转化为积极的,但是,来访者本身的想象与现实的区分能力可能会比较的弱,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意象中,可能会造成来访者在想象中可以调节出很好的心理状态,但是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调节自己的心态,于是让来访者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区分想象与现实是很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可以用两种方法使来访者辨别想象和现实:一种是忽然唤醒法,也就是在来访者做意象的时候,忽然让来访者睁开眼睛,并说出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第二种是借鉴格式塔疗法中的一个小技术,就是用8分钟的时间让来访者不停地说“我现在……”。
三、大学生是意象对话的适合人群
(一)意象对话技术有利于大学生探索自我。大学生处于心理意识加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生活环境的改变,生理的发展,生活经验的增加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促进大学生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等方面全面地重新认识自我。然而,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是谁”这个问题大大地困扰着大学生。意象对话技术可以让大学生在无意识中理顺自己对自己、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自我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的思维、领悟力的发展,能更好发挥意象对话技术的效果。随着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领悟力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让意象对话技术中的意象想象中较容易呈现出需要的意象。思维的发展加上大学生自我探索的迫切需要,让大学生在进行意象诱导环节时,更容易领悟及进行自我探索,使意象对话技术产生较大的效果。
(三)大学生区分现实与想象的能力增强,更能避免意象对话的消极效应。意象对话的一个较大的弱点是担心来访者沉溺于想象中,也无法区分现实与想象。皮亚杰认为现实监控能力是在12岁左右发展成熟,大学生处在18-25岁之间,具有较强的现实区分能力,更容易从想象意象中抽离。
四、意象对话技术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一)利用房子意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意向对话技术的原理,教育者可以利用意象对话技术中的意象了解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尤其是其中的房子意象。当大学生坦诚地回答纸笔测试中的问题时,测试能够较好地反映他们的心理状况,然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心理,有时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愿意真实地呈露,容易在一般的心理测试中进行虚假回答,掩饰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意象是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呈现,减少测试者的掩饰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研究者也发现,房子意象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等不同维度有显着性相关。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意象对话技术中的意象作为心理测试的补充,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利用意象对话技术开展团体训练。研究者利用意象对话技术进行团体训练,发现参与人员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着下降,认为意象对话技术对改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心理调整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情绪调整、人际关系等尝试使用意象对话技术开展团体训练,会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整产生意象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家长;媒介使用;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969年,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而1980年托 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使“信息社会”的概念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指出人类正在经历着由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第三次变革。今天,中国社会逐渐步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网 络化、数字化是其显著特征,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在信息化程度上更居于全国之首。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显示”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显示世界发挥 着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 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2]对大众媒介接触和使用上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导致观念和价值观上的不同。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有塑造并维护社会观念的功能,这种功能在高度信息化、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由此出发,复旦大学课题组于2006年10月进行了一项关于上海大学 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问卷调查,着重考察大学生与父母这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文化 观、家庭观及职业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大众媒介对于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社会 意识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的方法与假设
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媒介的使用情况的考察、文化观念的考察、家庭观念的考察和职业观 念的考察,附录中还补充了对一些其他社会意识的考察。调查在复旦大学展开,选取的大学生样 本和家长样本各300份(有效样本合计为600份),均为上海市区常住人口,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其中学生男女比例为1:1.3,年龄集中在17-24岁之间,大一至大四均匀分布,同时兼顾了文理科目的平均。家长男女比例为1:1.03,年龄范围在41-61岁之间,教育程度为高中和中专各1/3,大学毕业15.3%,其它18%。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进行了四项研究假设:
⑴上海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比父辈一代更加频繁且有更加明显的国际化趋向;
⑵在文化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现代、包容;
⑶在家庭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开放、自由;
⑷在职业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独立、务实。
三、研究的主要发现
1、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方面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一部分里,我们设置了题目“请分别选择您接触电视剧、电影和动画最多的途 径。”家长的答案分别是电视(87.3%)、电视(24%)和几乎不接触(51%);而学生的答案则分别是 电视(69%)、网络下载(54.7%)和网络下载(50.7%)。
大学生和其父母在对媒介的利用上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年轻一代的媒介使用是多元化 的,且喜欢使用网络。网络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而其父辈还是更加 偏重传统媒介,尤其是电视。因此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和家长选择媒体内容的不同,网络媒体是丰 富多样的,学生可能在徜徉在其浩如烟海的内容里,或各类资讯,或电视直播,或下载影片和动 画,主动性很强。而家长更多地使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更多的是“被动地服从”特定的媒体内 容安排。
对于国际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我们设置了“日本媒体、韩国媒体、港澳台媒体和其他国家媒 体”四个选项,发现学生对各国媒体总的接触要高于其家长。“几乎不接触日本媒体”的家长为61%,比学生多出17.3%,“几乎不接触其他国家媒体”的家长为44.3%,比学生多出15%。但是, 从对国际新闻的接触上看,年长一代反而多于年轻一代。从下表可以看出,学生家长中每天都接 触国际新闻的比例高达46%,而学生只有27.3%。不过这种现象也许是与家长更多地使用电视和报 纸媒介,不自觉地多看了其中固定设置的国际新闻有关。
问卷还设置了本国媒体和外国媒体的偏好程度比较。“相对于本国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您更喜欢日本、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数都很少(未超过20%),这表明两代人对本国媒介产品都非常认同,也在显示了本国媒体的稳固地位。
只是有个例外:年轻一代对日本动画的偏好是惊人的:相对中国动画更加喜欢日本动画的学生, 比例高达75%。
从上图也看得出,韩国的媒介产品中,最受家长和子女欢迎的顺序都是电视剧>电影>动画;而在日本的媒介产品中,家长的喜好程度是动画>电影>电视剧,孩子的是动画>电视剧>电影。这 里还是鲜明地印证了韩剧和日本动画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受欢迎度。的确《聪明的一 休》、《铁臂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这些日本动画连同宫崎骏、藤子不二雄等名 字,伴随了中国80后们的整个成长时代,自然对它们青睐有加。而近年来的《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浪漫满屋》等一波又一波的韩剧也风光无限,曲折的情节、婉约的音乐和唯美的 画面,令中国观众如痴如醉地沉迷着;若从文化深度上进行解码,应该是中韩共同的儒家文化核 心带来的天然亲近感吧。
2、两代人在文化观念上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两代人的文化观念,差别是显著的:年轻一代在对待外来文化与 中外文化交流上,展示出了比年长一代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在回答“我们应该积极吸收新文 化改良旧文化”的时候,父母持同意态度的比例34.4%,而学生中有多达85%的人数赞成积极引进 新文化。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会破坏把文化价值观稳妥地传给新一代的传统模式,并把新的生活 方式传播给社会成员,这一点早已为社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公认。[3]
但两代人都保持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尊崇。针对“我们应该更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选项,学生和家长中持同意态度的比例分别高达89.4%和87.8%。可见即使是信息传播全 球化带来各国文化交融的今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是在父辈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年轻 一代的大学生心目中,她的地位也同样不可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异国文化的比较中,无论对于中国家长还是大学生,都是美国文化和美国 的生活方式最受欢迎,韩国其次,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最不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中喜欢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分别为43.7%和45.7%。而对于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家长中表示“喜欢”的都只有16%左右,学生中喜欢的也都不超过20%。
3、两代人在家庭观 念上的主要差异
在家庭观方面,年 轻一代在对待婚姻、生育 等方面比年长一代显得更 为开放和包容。问卷设计 了一些能体现家庭和生 育观念的相关问题进行考 察,发现学生支持婚前同 居的比例为46.3%,家长 只有14%。同意“只同居 不结婚没什么不好”的学 生为16.4%,而家长只有6.3%。学生赞成“奉子成婚没什么不好”说法的有15%,而家长只有9%。英格尔斯这样形容大众 传媒对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化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 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展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 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所有这一切 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4]年轻一代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某些更为现代的品质,既与时代相关,又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
但是在看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年轻一代的判断令人意外地更为保守。对于“孩子不 必牺牲自己的幸福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子女持反对态度的达74.3%,但父母持反对态度的 只有44%。其他诸如“父母应该为孩子奉献一切,哪怕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回答,子女们也多表 现了非常孝顺和为父母考虑的传统态度,父母反而觉得孩子没必要这么为他们着想。认为“我与 家长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的学生为62%,而父母为73%,比例更高。可喜的是在两代人的价值观念里,均 鲜明地展示了对 婚姻、家庭、夫 妻、下一代的平 等态度,上一代 人也没有更偏重 传统上的丈夫挣 钱养家、妻子做 家庭主妇、重男 轻女等思想。
在家庭消费上,孩子期望自己更为独立。结婚费用希望自己大部分或者全部支付的比例为66.3%,购房首付希望自己大部分或者全部支付的比例为74.4%。这一点除了体现孩子不 愿为父母增添负担的感情外, 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大学 生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自信。
4、两代人在职业观念上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四部分设计了一 些关于中国大学生及其家长在 工作选择、工作动力、团队意 识和未来职业规划上的问题。总体看来,年轻一代给人的感觉是更喜欢冒险,对工作更加理想化;而年长的一代则更为稳健和务实。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是 个谨慎的人不喜欢冒险”的比例为53.7%,而家长的比例则高达72.3%;大学生同意“比起高风险 的工作,我更喜欢低风险的工作”的人数只有39.6%,家长则高达66.6%;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 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比例只有28%,而家长则为43.7%。
另外,两代人都很看重职业的前景,但年轻人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愿意去冒险尝 试。大学生同意“我会为了更好的职业前景而跳槽”说法的比例为72.3%,反对的有11.6%,家长 同意的比例为61.4%,反对的有16.7%。还有一点,家长的工作目的与年轻一代也不甚相同:大学 生同意“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的只有47%,家长则为65%;对年长一代的人而言,工作带来 的金钱、收入等现实利益更加重要,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冒险乐 趣和更好的人生前景,因此升职和培训机会、工作氛围和内容则是年轻人考虑得更多的东西。
虽然这是个强调个性的时代,团队意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大学生还是家长都清楚地认 识到了。同意“团队工作比独自工作好”、“个人应为团队工作的成败负责”、“尊重团队意见 很重要”、“会为团队牺牲个人利益”等说法的比例,在两代人中间均超过的2/3。
但是调查也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凸显的社会问题:多数大学生都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职业规 划。只有3成大学生有今后5-10年的职业生涯计划,近45%的人没有;32%的人“已经清楚地决定 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近40%的人还没有想好;甚至只有31%的人“进入大学后,经常思考将来 想要从事的职业”,还有3成的学生,连对于未来职业的思考也没有,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和整 个社会的重视。
在问卷末尾还设计了对一些其他社会意识的考察,相对来说,年轻一代对于环境保护、社会 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地区平衡与全球发展和谐等问题更为关注。但同时应看到,多数大学生 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很低,认为大多人都可以信赖的比例只有50%,相反,有8成以上的人觉得自 己可以信任、交往和合作的都是熟悉的人。年轻一代是将来社会的主人,由此推测,未来的社会 似乎出现了信任感的危机。
四、结语
本次调查的一些发现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如学生比其家长更多地接触和使用了外国媒 体,但同时数据也显示出家长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国际新闻。在对待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时候,年 轻一代也的确展示了他们更为开放、包容的胸襟,推想这与他们生存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外 来文化积极在中国传播这种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众媒介的高度发达和传播日益全球化 息息相关。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渗透,也带来了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开放、自由、民主、人权”等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遍地开花,引起了中国青少年的强烈喜爱和追崇。
“现代人的情感素质开朗求新,乐于以新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思维方式也趋于多元化的 选择”,[5]青年一代的家庭观念确实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性。只是对于两代人的关系,他们身上表 现出比父母更加保守的态度令人惊讶,认为与父母之间像朋友一样的比例虽然有2/3,但还比父 母低了11个百分点;可是他们在问卷中所体现出的尊敬、珍爱和孝顺父母的品质,是非常难能可 贵的。这除了由于中国的80后们普遍接受着高等教育的熏陶,和大众媒介对于“仁义礼智”等中 华美德的传播必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无法从数据上得出代际差异与大众媒介接触的相关性, 但遵循前人的理论不难发现,青年一代在媒介使用上的多元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等不同于父母的 特征,必然会使他们具有更加现代、多元和开放的社会意识;而这些新观念和态度反过来又促使 他们接触和使用更现代的媒介。
在择业选择上,年轻一代出现了与假设不同的地方:他们对工作更多地抱有理想主义,或者 说追求自己专业知识、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并非十分重视眼前的薪资水平和实际利益。这也许是 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观念体现,但也许等他们真正走上工作的岗位、融入社会以后,现在的理想会 跟随现实发生改变。这也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盲目憧憬的一个体现,他们严重缺乏清晰明朗的职 业生涯规划,将未来仅仅构架在自己的幻想体系之中。不得不说,如何培养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 的同时,更清楚地剖析自身的个性和优劣势,更多地接触、参与和认识社会,是相关人员必须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大众传播,可以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6]那么 它也应该在提高青少年和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增强有效沟通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注释:
[1]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2006年11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调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P259。
[4]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P224。
[5]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P558。
[6]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P291。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法] 加布里埃尔•塔德尔,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美]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4]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5]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6]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关键词】大学生 信用消费 蚂蚁花呗 Eviews分析
一、引言
2015年11月3日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在各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1月22日CNNI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88亿,互联网覆盖率约50.3%,普及范围极广。网民中手机持有者有6.2亿人次,约占90.1%。网民增速逐渐回落的同时,手机终端上网人数却以异军突起之势加速上涨。由此可见,移动设备作为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愈加明显,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作下铺垫。依赖于手机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携性及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用户。
在此背景下,针对宁波地区大学生进行调查,用Eviews对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所体现的信用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在文末对其信用消费行为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第三方信用消费工具的衍生,促使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深思。陈鹏(2013)提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对信用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他提取了三种主流消费价值观,揭示三者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不同影响[1]。张宣花(2015)以信用卡为主,解析消费地位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4]。此外,周慧虹(2015)表示,信用支付衍生工具中的借贷宝前途无量[2]。邓秀焕(2015)总结归纳了当前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发展的困境[3]。
但由于新型工具的发展历程并不长,目前研究成果不多。蚂蚁花呗作为新起之秀的宠儿,目前仅有刘军(2015)对其进行研究[4]。因此,本文基于蚂蚁花呗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三、问卷与样本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宁波地区大学生,涉及经济与非经济两类专业,共回收100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率99%。问卷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个人信用与基本信息,分别从大学生信用记录、花呗使用状况、客观态度及影响使用率因素展开,全方位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诠释。
四、调查分析
(一)信用消费现状
由于生活费等限制,信用消费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接受。问卷数据显示25位大学生存在信用消费记录。这表明信用消费在大学生中并未广泛普及。
研究后发现,60%拥有信用卡的大学生会用卡消费,其余40%有卡却不曾使用,大大降低信用卡用卡率;同时,有40%利用信用卡以外的信用工具进行消费。该结果表明,第三方信用消费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信用卡。
(二)蚂蚁花呗消费现状
1.蚂蚁花呗开通及使用状况。第一,蚂蚁花呗开通情况。样本中有80位大学生了解并开通蚂蚁花呗。大学生大多通过淘宝等网络渠道了解,这意味着互联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信用消费衍生工具强势发展。84.85%信用额度位于1000至5000元,反映出大学生信用额度不高的事实。
第二,蚂蚁花呗使用率。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的频率也不高,所使用的额度也远低于信用额度,样本中有63.64%每季度使用一次或者间隔更长,15.15%每周使用。每月使用额度处于100元以下有47.47%,而超过1000元的比例总和为10.1%。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或因网络安全隐患,如遇诈骗、泄露隐私、资金无安全保障等缘由,从而拒绝使用花呗。
2.影响使用情况因素分析。第一,因素选择。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的主要因素可归类为性别、专业、单身与否、月生活费及月消费额,本文将其作为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数据预处理。五大因素中的前三者为定类指标,后两者是由五个区间构成的定量指标,均难以直接运用,所以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此处引入“哑变量”,用于处理定类指标。月生活费与月消费额选项是五个区间,数据预处理为组中值后进行分析[5]。分析主要利用Eviews,研究五个变量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的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为因变量。根据问卷数据得到每一影响因素选项对应的使用率,将其连乘所得积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五、大学生信用消费建议
信用消费实质是提前消费。大学生为何会选择提前消费呢?作者据此给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应推广信用管理教育
部分大学生认为信用无足轻重,但事实是,一旦个人信用出现裂缝,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会面临层层阻碍。因此,学校在设立各专业学科课程同时,应开设信用有关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信用管理意识。
(二)培养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
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由于经常接触市场经济,对金融的市场了解程度远高于非经济类。他们由于课程需要、个人爱好、羊群效应等原因,金融理财意识强烈。因此,大学生需多接触经济知识,培养个人理财意识。但切忌产生攀比心理、盲目跟风等不良风气。
(三)大学生需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性别、是否单身、月生活费与月消费额在本质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购物导向、购物需求等购物现状。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智消费。由于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补给,所以个人消费仍需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在选择购买物品时,要做到多方面考虑,结合自身需求。同时加强自制能力,切勿陷入感性消费误区,也不应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周楚.购物风格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影响分析.商业时代,2011(11):20-22.
[2]周慧虹.线上“熟人借贷”须消除两大“软肋”.金融经济,2015(19):46-47.
[3]邓秀焕.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前景分析.现代商业,2015(17):282-284.
1.加强目标教育
确立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大一新生陷入无助和迷茫之初,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请专家现身说法,引导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尽快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要适合自身的特点,既要明确、具体、简明,又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盲目空想;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大学四年的有针对性的整体规划。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少这一现象,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习指导,例如,请专业负责人讲解本专业的特点、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开展新老学生交流座谈会等,使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形成专业自豪感,以便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即没有合理而科学的学习计划紧密相关的。[6]因此,首先要教会大一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如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直至四年的年计划,使学习进入一个有序状态。其次,培养大一新生的自学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大学尽管学习的内容很多,但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根据大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尽快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大学学习就尤为重要。
通过请往届学长做报告、与杰出校友座谈等形式,引导大一新生尽快克服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从而学会自学。还可以组织大一新生上晚自习,保持中学学习的惯性。再次,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悉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来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也成了必备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文化认同对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人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自愿融入。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一种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可。文化与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价值通常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一个社会形成价值观,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对文化认同的至关重要,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后者才可以真正被实现;反过来,自愿的接纳和支持某种文化,才会有文化自信,然后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也会帮助个体强化价值观。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价值教育必须必须以认同为基础,帮助个体融入群体,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选择。如果缺乏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很难进行。
2 新媒体促进主流文化传播
利用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从而在诸多文化冲击和思想交锋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和统摄力。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可以增进海外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修改及塑造其身份和利益,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帮助其抵御海外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自信心。此外,通过新媒体,也可以将中国现代化的成熟的思想体系展示给全世界,增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从而有利于掌握时代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通过新媒体与主流文化在国内的互动,使国内民众更容易深化对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有助于增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3 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解构,从而也令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改变。新媒体以其传播多渠道、接收多形式的特点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多层次的文化空间,开启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的文化交流模式。其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共享平台给主流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以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互联网社会中传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对文化进行了再创造,成为信息处理和发散的中心。在今天文化交流高度密切的环境下,使用新媒体来创建和拓宽一个思想共通的空间,给了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增加认同感一个平台。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新媒体,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在随时随地进行,人们接受巨大的信息量,文化对其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和增强现实的文化影响为翼,以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为思想来源,以图像、文字和音频为话语形式,提供全景和更灵活的互动环境,从而逐渐塑造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场所,激起大学生表达情感和诉求的欲望,促使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参与行为,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构,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而且凭借其动态化、多重化、个人化和自我反省的性质,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和去仪式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化认同从物质内涵向形式内涵、从外显认同向内因认同转变,进而推动大学生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和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更好的连接了本土文化空间和全球文化空间,不仅传播了本土文化,也使大学生更易接触到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身份更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也使大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方式下宣传的本土文化,引起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
4 利用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加强,包括简历特定的网站,运用多种教育渠道,社会舆论,以及完善的社会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互动平台动态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
2.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启用网络互动平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3.以主题宣传网站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阵地。完善话语机制增进大学生的认同。
关键词:辅导员;大一新生;学业规划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学习自主性以及人生职业发展效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主客观因素确定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计划,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刚进入大学的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学课余时间对其个人发展尤其重要。
1、大一是大学生活的开端,关系到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
在目前大学的教学安排中,大一基本涉及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大量的基础课程。其中的公共课与中学阶段学习的知识类似,但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认识到从这些熟悉的知识开始深入学习,能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这些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跟以前的中学阶段不一样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灵活度要大得多,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也相对充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大学课余时间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大一是整个大学的敏感期,点滴的差别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约束使得一部分大一新生感到盲目茫然,而另一部分大一新生听取了家里亲戚朋友或者高年级学长学姐所告知的经验教训,要么认真努力的学习,要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项内容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充分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失去了高考这个多年来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为自己找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及时适应自己的大学学习,调整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从大一开始,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上就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而由这些差别导致的蝴蝶效应会在一两年开始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大四考研或者找工作时会越来越明显。
3、学分制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好自己的大学时间,避免出现因为自主支配时间太多而感到无所事事,沉溺游戏,最后荒废自己的学业。有了科学合理的学生生涯规划,在其指导下大一新生就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的教学计划,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辅导员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能与所管理的学生广泛接触,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变化,在工作中可以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思想变化,加以正确引导。
1、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明确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一新生首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制定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快更好的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解决好大学期间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等关键问题,是将来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和效率,更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所以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的完成符合自己个性和学习习惯的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
2、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学习和能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很多学生在家长和中学老师等影响下树立了大学就是享受生活、要多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死读书、读死书等比较极端的错误观念。而社会真正的要求是培养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同时,也要求这些人才具备相应的社会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大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那么学习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在良好的学习基础上,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综合素质越高,人生价值体现的越大,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体现的价值则会大打折扣。
3、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寻找真实自我
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有效的学业生涯规划必须要以科学详尽的学习计划为基础,同时加上各项有效的社会因素等客观条件。而制定学习计划的前提是一定要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也要考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如何坚持实施的问题。客观的评价自我,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将来进入社会后想要处在什么岗位上?这些都是鼓励学生坚持实施自己学习计划的动力所在。因此,客观的评价自我,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4、深入了解就业形势,选择适合自己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效率,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了科学完善的学习计划并不代表就有了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必须包含社会需求等客观因素。社会的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没有哪个专业会长时间的冷门或者热门。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选择既适合自己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又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放心是学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全面理性认识也有利于更快更好的熟悉社会、融入社会。
5、分阶段评审,及时做好调整规划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对自身以及对专业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盲目的。这个阶段制定的学业生涯规划很容易脱离现实,不具有可行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视野的拓展,学生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在充分了解社会信息和专业信息后,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必须及时进行审查和调整。
科学完善的学业生涯规划,持之以恒的践行学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身职业生涯发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Goal is to struggle for direction in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do counselors help freshmen determine new struggling target. Combining his work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giving students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education, counselor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ultimate concern; gi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counselor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subject; giving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counselor guide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scientific occupati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learning program and task.
关键词: 终极关怀 专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key words: ultimate concernprofessional education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经过艰辛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迈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可是现今的这座象牙塔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是一个充满竞争性、淘汰性等特性的准社会阶段。带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几分神秘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在入学后不仅,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一时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感到迷茫、失落、空虚,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新生辅导员对此种情况必须给予足够地重视,尽快地帮助新生科学地认识人生的价值、专业学习和学科学习的作用与价值等,引导他们找到新的奋斗方向,从而科学地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图,健康地度过大学这段美好而重要的时光。本文主要是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引导大一新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终极关怀
保罗•梯里奇曾经说过:没有终极关怀,人生便没有意义,它将堕落为一系列互不联系的动物式的关切。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都将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而具体,学习勤奋而刻苦。可是一旦进入了大学,这些学生们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时间找不到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此种现象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个终极的关怀――即一个永恒的奋斗目标。
在进入大学以前,受家庭的影响、自身认知的不足等原因的限制,许多学生仅仅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一个奋斗方向,或者说,他们考虑到的仅仅是上大学这个目标――即使有一些学生曾经树立过远大的奋斗目标,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一时的念头,或者只是一个朦胧的感觉。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之后该做什么,很多学生却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辅导员在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追求和发展、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的整合起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于社会的需要之中,而不是仅仅囿于自身的狭隘利益和眼前的当前利益。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当下所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是相对于最终奋斗目标而言的工具性存在,上大学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实现最终奋斗目标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进行专业和学科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学科学习兴趣
相对于高中阶段简单的文理科分科而言,大学阶段的分科非常细化。面对着高考报考指南上边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学生感到陌生、困惑、迷茫、无助。面对此种境况,有些学生选择咨询他人,或者直接接受家人、亲戚和朋友的意见,还有的学生仅仅凭着感觉走。另外,因为高考的竞争性、选拔性,还有些学生最终录取专业并非是自己高考时所报考的专业。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大一新生进校后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针对此种情况的存在,我们要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和学科的性质及其价值之所在。进而将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和学科与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确定该如何立足现在的专业和学科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其科学的专业思想,建立专业学习信心,增强专业学习动力。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与任务
终极关怀给人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奋斗的方向,要不断地接近这个方向,我们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条件与形势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图。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借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性格特质、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并且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行业特点、用人标准、社会竞争机制等等客观因素。进而更合理地认识到,自己现在与将来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
但是,通常情况下任何具体目标的确定,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的制定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修改,以免学生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
【关键词】大一新生 适应期 心理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1-02
通过近年来对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发现,许多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面临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如果这些适应不良现象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和调试,势必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期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大一新生适应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发现,30%左右的新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其不适应具体表现在: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据调查,当被问及“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时,近30%的新生认为现实中学校和理想中的差别很大,颇感失望。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心里都有一幅美丽的“大学”蓝图,凭着自己的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美轮美奂、完美无瑕,但是进入大学后,却发现大学生活并非理想中的美好。很多新生同学会抱怨,教学楼、宿舍楼太旧;住宿条件太差,八个人挤一个破旧的宿舍;食堂的饭菜难以入口;教学设备太陈旧;图书馆的资料太贫乏;太多的生活琐事不得不亲力亲为;现实中的大学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些觉得尚不如自己高中的生活,开始怀疑、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这种反差使很多新生产生了失望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有的甚至厌倦大学生活,失去了进取心。
2.目标失落后的迷茫
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当考上大学后,许多同学失去了原来的目标,又没有及时确立新的目标,这是很多大一新生入学一段时间的思想行为特征。离开了家人的约束、老师牵着走的生活,面对突然增多的课余时间,期盼已久的自由变得如此迷惑,该如何开始未来的路,成为压在新生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在新生面谈中有很多同学说,上大学之前,自己计划着在大学里要做好很多事情,但来了后,一两个月过去了,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做,都不知道自己天天都在忙什么,感到很迷茫。有的同学还认为在中学玩的太少,学习太累,上了大学后,就应该好好玩,因此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整日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玩手机,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等。
3.“相对平庸化”现象带来的自卑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中学,成绩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组织能力也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因此,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新的衡量标准下失去了原有的优异,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尤其看到班上有些同学多才多艺、能力较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常常会陷入失落和自卑的苦闷中,产生自我评价失调,出现“相对平庸化”现象,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失落和自卑感。有的同学在高中一直担任班级干部,进入大学后,由于彼此之间都还不太了解,竞选失败,或者老师安排的职位不中意,产生失落心理。
4.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不适应
对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了旧的人际圈,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着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新同学,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在新生面谈中,也经常会听到有同学抱怨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经常会与舍友产生矛盾。比如说有的同学总喜欢把东西乱放,总是忘记值日,导致宿舍乱七八糟。有些农村来的学生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着装比较时尚,谈论的话题自己又总是插不上话,不敢与同学交往总是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无形之中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在新的环境里一时又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更多的是向高中的同学抱怨,心理的孤独感、思乡感、恋旧感便油然而生。
5.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适应不良
在中学,学习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作业、测试、考试多,老师的主导地位较突出,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时间被老师安排的满满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学,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去学,强调以自学为主。在大学里,面对自由支配的时间时,更多同学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更不知道应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
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
为了有效的消除大一新生的种种不适应心理,尽快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转入正常轨道,我认为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活少一点幻想。
首先要尽快熟悉学校的“地形”,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例如,要了解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商店、食堂在什么地方,食堂什么时候开饭,学校有几个门等,学校周边都有什么建筑,附近有几路公交站点,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同时,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是多向学长请教,多数高年级同学也都较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也可以向自己的老乡请教,会感觉到一种贴近感和归属感。
随着这几年大学的扩招,很多大学校舍和师资都比较紧张,虽然近年来高教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引导新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其承认和回归到现实中,减少心理的落差和失衡,能够面对不太尽人意的现实,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在大学里更多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相同的环境,人可以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环境并不能决定一切。
2.新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规划好近期和远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人人都能成功。在他列出的17条成功原则中,积极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位居榜首。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一新生需要结合现状规划好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年)和长远目标(可以是四年),确立新的目标体系,制定相对性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完成角色转变,走好大学求学之路。
3.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引导新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要认清在新的环境中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接纳自我。我们要活出生命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愉悦地接纳自我,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完善自己。
4.帮助新生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学术报告、讲座、讨论会等方式,让新生了解和掌握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集体主义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了解新生的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这个集体,建立自己新的人际圈。而且老师、同学接触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越多,能力提高的也快,自信心也会逐渐地建立起来。
5.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确立自主学习观。
培养新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帮助他们有选择的、有计划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学习,关键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将所学知识有效的消化、整合。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妥善安排学习时间。我们也可以安排新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前景。向老同学取经,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考试时应如何复习等,可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6.重视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需要根据心理普查的结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针对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现象,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做好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及时帮助新生摆脱心理障碍和压力,为他们提供倾诉烦恼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所遇到的生活、人际、学习、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另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的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团体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新生学会自我调整,加强适应期训练,塑造健康人格。针对新生中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外,要及时和其家长联系。通过学校、家长、专业机构三方面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拿破仑·希尔.成功定律全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王孝华.大一新生迷茫心理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3)
3 周顺文.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报),2002(2)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1 引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部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已经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应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之获得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形成适合自己需要的个性化学习方法,从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
国内外语教学界中对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笔者发现对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英语学习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自主性学习相关性的调查和探讨甚少。本研究试图分析大一新生在目前语言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的现状,探讨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的变化及其在自主式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大一新生顺利完成大学英语学习,甚至实现终生学习。
2 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
2.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是在对传统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探索中发展而来的。Henri Holec第一个将自主学习引入外语教学领域,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许多研究者认同Holec关于自主是一种能力的观点。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Nunan(1995)认为“能够确定自己目标并创造学习机会的学习者是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与学习有关的事物进行独立决断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不断自我反思,通过社会合作方式的学习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2.2 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
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学习策略的内涵,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Stern(1983)认为学习策略最好用于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特征;Weinsten & Mayer(1986)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的行为或想法;Chamot(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技巧、方法或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是帮助学习、回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Rubin (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Oxford(1990)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自主、更愉快所采取的行为或行动。文秋芳(2004)外语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使外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我们认为,外语学习策略是指外语学习者为了有效的外语学习,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采用的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
国内外研究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意见也不统一,下面介绍4种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O’Malley 和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采取的具体行为和方法;社交/情感策略是为学习者提供接触语言的机会而采取的策略。Oxford(1990)依据策略和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Cohen(1998)将策略分为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文秋芳(1993)根据Skehan的观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但是文秋芳认为这种分类过于简单,提出了双维度的策略归类框架。O’Malley 和Chamot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更具有被国内外的学者们借鉴和引用。
3 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现状
总体而言,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新生缺乏英语学习策略意识,不擅长使用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英语学习,新生英语学习策略整体水平不高。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大一新生随意地使用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部分大一新生能独立制定学习计划,但难以按计划实施,遇到挫折时往往不会自我调整。新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但不知道如何评价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说明新生的元认知策略需要进一步培训。
在认知策略方面,大一新生虽然在具体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已经具备基本的认知策略意识,但是大多采取最基本的、传统的、甚至是有可能耗时低效的认知策略,如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测;采用翻译等母语策略;采用记笔记的方式等学习方法。这说明我们要对新生加强更有效的认知学习策略的训练和指导。
在社交/情感策略方面,新生仅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采用一定手段,对协作学习等策略持消极态度。新生在英语学习中参与意识比较差,常常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独自学习和互动性较差。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新生使用社交/情感策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整体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新生的英语学习内部动机不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自己的学习需求不明确。多数新生缺乏学习计划的统筹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对策略的运用不够, 自我监控能力弱,对学习过程和效果不能作出正确自我评价,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强,合作学习方面表现不积极,不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
4 加强英语学习策略培养,促进大一新生自主学习
英语学习策略对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提高有指导作用,具备和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是培养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加强新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新生根据自身语言的需求,确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自学习过程、评估自我学习效果,并不断自我调整,达到学习目标。认知策略对英语自主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关系到具体学习活动的每个细节。学生在执行具体学习任务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改善可以帮助新生掌握高级的、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地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社交/情感策略能力的改善有助于新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态度、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增强英语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新生运用社会/情感策略积极主动地争取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在交际和互动中实现信息交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从个体的语言学习转变为合作互助式学习,减少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在合作中提升学生满足感和自身的成就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增强学习策略意识,激发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的热情,英语学习策略系统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动态体系,英语学习者不断发展、调整、更新、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习得学习策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
5结束语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有显著影响, 学生通过策略培训促进有效促进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广大的大学英语工作者要增强大一新生策略意识,加强对新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大一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式学习,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理论平台和实践机会,提高新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大一新生 英语学习
一、大一新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乏自主学习所需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在中学时代,由于学业重压力大,学生课后接触电脑的机会和时间很少。虽然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电脑和网络的次数要多一些,但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而来自乡村的学生接触到网络的机会更少。这类学生普遍缺乏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网络知识,要教会他们在电脑上自主学习,必须先教会他们使用电脑上网。
2.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老师存在依赖心理。
在高考的压力下,中学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记笔记。由于长期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他们已经习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任务和学习的安排,并把学习成绩的提高寄托在老师的课堂训练上。大部分新生觉得学习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3.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自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安排了学习任务。但是,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甚至觉得自主学习没有多大的效果。因此,一些学生还是只被动地学习,不能从自主学习中受益。
4.部分学生不适应缺乏监管的学习环境。
在升学的压力下,中学时班主任和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监督。相比之下,大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当面监督的机会就少了一些。很多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往往不能管住自己自觉地学习,或者受到其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影响。
二、提高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传授自主学习所需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学生只有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和上网,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开展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和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学生第一次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老师要一步步地指导学生如何开机,怎样找到自主学习的网站,如何进入学习系统并进行做题训练。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亲自演示和辅导,直到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为止。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到需要掌握的知识,从而意识到自己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其次,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最后,让学生有正确的归因,让他们懂得成绩与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是密切相关的,让他们有自信心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传授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制订长期和短期学习计划,并把短期计划分解成每天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懂得利用学习计划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老师要教学生如何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的资源学习。对于学优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四级题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学困生,可以教学生选择习题难度适宜的,从适合自己基础的题目开始,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4.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监管。
对于不同学习自控能力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监督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对所有学生的上机次数、时长、做题的多少进行量的监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全体学生进行监督的方法。对于少数特别需要老师监督的学生,老师可以要求他们写学习日记,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开展任务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在评阅作业时,教师要通过学生运用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客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师生有效交流及时解决学习困难。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和建议。如何正确进行上机学习操作,如何选择自主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惑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经常走近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提问的机会。在课外,老师可以提供能在线交流的时间段和电子邮件的地址,方便与学生交流。只有扫除了学习中的阻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
6.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树立不同的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通过自主学习帮助他们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希望通过自主学习改善词汇和语法的薄弱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训练任务,做到因材施教。除了基础不同之外,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速度快,有的学生较慢。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出不同的调整,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提供更大的帮助。
三、结语
第一个学期是学生初次接触自主学习的一个了解、学习和掌握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意识和学习方法,通过和学生的沟通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掌握并利用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娟,刘晨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前沿,2012.
关键词: 高职 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学习适应能力
根据研究,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标准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正在“变形”,这种“变形”会诞生一个“真我”,但变形的过程却带来极度的焦虑和抑制。这段时期很关键,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安全地渡过“过渡期”,增强他们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在经历了结束期和过渡期的通过和挣扎后,“新开始”才会到来,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对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共有39个教育班,在校生有1270人,2009年新生为460人。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实验对象
全体2009级新生。
(三)实验方法
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测量法、个案法。
(四)实验因子
1.开设心理辅导课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以谈话法、目标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结构是“激兴、自学、研讨、明理、导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将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按每课的自我训练要求去做,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设立“海内寸知己”QQ平台
我们设立了“海内寸知己”QQ平台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将请心理咨询教师每周二、四午后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逐个填表登记,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和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检查结果。
3.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军训期间对大一新生所进行的SCL-90测量的结果,确定班级中心理素质较好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建立“个案卡”,进行个案研究。我们通过“个案卡”对学生家庭情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专栏
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书籍、电影和图片等,以丰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
5.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训练
进行如“天使在行动”等赞美式训练;“人生五样”的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结”的团体合作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快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五)实验工具
本实验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负向因子的“抑郁”、“焦虑”的自评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根据王登峰、黄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所揭示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不和谐因子揭示的问题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可以解释问题的原因,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因而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定的工具之一。总体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根据以往的研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抑郁与焦虑一直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高职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高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其中,在刻板性上,实验后的大一新生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但结果不显著;灵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数越低越灵活,在灵活性上,实验后大一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大一新生的得分,但结果不显著。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大一新生显著高于实验前大一新生,但差异不显著。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全新的环境使他们易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他们甚至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幸福感下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从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尚未成熟,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他们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出现自我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幸福感下降。二是,随着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长,思维上更成熟,认知上更易变通,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根据李昊等人的研究“积极应对对自我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增强,这都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控制和调节增强,更能理解生理上的变化,具有更合理的性观念、更健康的性意识;能够对新环境尽快地适应,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活动更有兴趣,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自我和谐程度较高,总体幸福感较高。
(二)高职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高职大一新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过渡期,面临全新的环境,如由熟悉的校园环境过渡到生疏的校园环境,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由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这些变化会使大部分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心理对父母依赖程度较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冲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如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同时大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闷、焦虑和抑郁。经过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实验后的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焦虑抑郁情况较少,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四、教育建议
(一)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低的特点,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通过给新生讲解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建设历程,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校,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避免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咨询、指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工作。二是投入专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建立三级防护,主动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防预机制,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发生,保证每个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四)建立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仍摆脱不了中学的模式,依赖性、被动性较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很高,常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为其解决一些入校所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真谛。但是,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新生的心理特点,只教书而不考虑育人的职责。表现是上课匆匆来,下课匆匆去,与学生缺乏沟通。因此,学生对教师所抱期望不大,上课只是听讲。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擅长循循善诱的教师,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一。二是配备负责任的辅导员或班导师。高职院校班导师和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有所不同,其责任较中学班主任更重。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有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这要求给新生所配备的辅导员或班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广博的爱心和工作的热情。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数据得出:大一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学习适应的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布里奇斯.转变.机械工业出版社:12-15.
[2]毛灿月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45-56.
[3]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6-1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5-214.
[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314-317.
[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4:83-86.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235-236.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194-195.
[9]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2006增刊.
[10]陈继红.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初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1-02
大一新生作为社会、高校、新生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处在这个转折关头的大学新生,面临诸多的心理困惑。
(一)环境生疏诱发的茫然
新生来到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外在的未知性会让人变得更加警觉和敏感,进而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中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狭窄,基本上从家门到校门,学习是生活的中心,校园生活单一。而大学生活领域大大拓宽,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许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少大一新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大学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
(三)地位变化产生的自卑
大一新生来到新的学校,环境的变迁使昔日受师长宠爱、受同学羡慕的“佼佼者”一下沦为新集体中很普通的一员,“兵头”变成了“将尾”。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和光环,心理优势逐渐丧失,今昔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导致大一新生产生失落感,情绪上变得敏感,心理上产生焦虑和自卑。
(四)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
中学阶段,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学生们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心学习,争取金榜题名。可进了大学后,这种学习动力没有了,出现了“动力真空”。很多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终日玩乐,旷课、打游戏等,不思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同学习惯了高中的被动学习,一旦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便不能自律,在看似轻松的大学学习氛围中随波逐流。
(五)人际关系不适应
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参与人际沟通并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可感是每个人内在的需求。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中学要大许多,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彼此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部分大学新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要他们迅速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二、大学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大多数中学只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之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为了能让孩子一心学习,家长包办了孩子的衣食起居等一切事物。这使许多大学新生具有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的特点。
(二)学生个体方面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是一路从顺境走来,挫折承受力特差。大一新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阅历浅,应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新的复杂人际关系缺乏心理准备,不能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三、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
(一)学生个人应做好的准备和调整
大一新生上大学后,应及时重新定位,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生活。
第一,立足现实,给自己重新定位。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以实现“考大学”的人生奋斗目标,在新目标还未确定之前便处在“理想间歇期”。大一新生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应立足现实,重新确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
第二,适应大学新环境。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所处的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是确保能顺利走完大学历程的重要基础。
第三,调整学习方法,尽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和大家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第四,“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向学长们请教。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学长和老师,向他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这样会使大一新生受益匪浅。
(二)学校的教育对策
大学一年级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一个特殊阶段。经验表明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中,一年级,特别是入学第一个学期是个关键时期,教学工作如此,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因此应在一年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水平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这对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搞好入学教育工作。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
2.入学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启蒙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等等。通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生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认识真实的大学生活;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探讨大学该如何度过。专业引导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引导他们就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不同,探寻出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全新的环境有整体的了解。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未来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可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共同分享生活经验,提高对自我的接纳,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2)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一定时间内,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逐一访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心理帮助。
4.积极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用。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分配到新生中,对应辅导同专业新生。实践证明这种朋辈教育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大二或大三的学长作为“过来人”,能得到新生信服。由他们协助老师解答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指导新生拟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熟悉大学生活环境,指导新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及同学关系。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总而言之,新生对大学生活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就一定能较快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饶淑园,赖美琴.大学生心理健康[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9.5:34-35.
[2]刘启焱.适应新生活:高校新生的首要课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8-109.
[3]徐春浩.大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N].中国青年报.2010.9.24.
关键词:“90后” 大学新生 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71
1 前言
“90后”是指在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国民,他们以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众记忆,其中,以目前活跃在大学中的“95后”为代表,他们以年轻、活跃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被大众定义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他们的时代特色就是追求新潮,不为传统所禁锢。因此,传统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人,新时代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亟待发现,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日常管理模式:即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进行新生适应帮扶、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活动、集中进行学风教育和全面关注服务学生“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模式,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2 新生入学教育
根据近两年在辅导员一线的工作经历发现:“90后”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热情开放与封闭孤独并存的现象,很多同学通常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表现得积极乐观、能言善辩,而在面对面的正式场合却沉默不语,不善言辞。同时,他们个性张扬、热情奔放,但是缺乏思想深度,性格容易波动,情绪化情况严重。另外,大多数新生都是初次远离家乡外出读书,他们对陌生环境会有一定排斥,喜欢被动接受,且“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喜欢追求个性,集体意识薄弱,乐于挑战却难以承受压力,对于许多事情有很强的功利性,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结合“90后”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本院大一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不稳定,对于未来缺少科学的规划,入学后容易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和方向的迷失。因此,在入学教育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各专业老师向新生们详细地介绍了各学科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前景,积极引导新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准确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案。经过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3 新生适应帮扶
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程是每一位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90后”大学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是每一所大学首要的工作重心。大学新生能否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的角色定位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而快速的适应将有助于大学新生的成长和学习。因此,我们在迎新过程中采用“辅导员一班主任一带班制”,即由辅导员负责从自我认知、职场认知等方面指导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之路,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专业和学业上的困惑解答和引导,由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们带领着新生快速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积极发挥老乡会的作用。调查发现:首次出门在外的学生总是更依赖老乡,因此,在大学新生适应期间我们充分发挥了老乡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各个老乡会开展工作,以“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引导大一新生尽早熟悉大学生活,让他们在大学中也能找到家的感觉,缓解初次离家的孤独感。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90后”大学新生,很善于利用网络。在网上针对新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辅导,或就大学生关心的事情或话题在网上展开讨论,更符合“90后”大学生的意愿。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入学报到之前大多都会登陆大学的贴吧或论坛发帖聊天咨询。贴吧或论坛上丰富的答案对新生入学及了解学校和周边环境提供了许多具体实用的帮助。因此,我们广泛地应用网络平台,主动学校相关信息,参与论坛讨论,这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的感情,也为新生的快速适应起到推动作用,在新生适应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是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平台,而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依靠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楼等硬件设施的支持,更要有学术上、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和搭建最前沿的科学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能使同学们接触到当前最高端、最权威的学科动态;相关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开阔大学生自身的视野、完善知识储备,而且这种创新与权威的碰撞,也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们的知识开放化和多元化。
为更好地培养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院积极采取措施,结合各学科实际,认真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各类学术报告会、讲座以及交流会。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科学研究视野。自2010年以来学院学生共参与了近四十项SRTP(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和三届研究生论坛,通过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团队意识与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到了生产实际。
5 学风教育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知、情、意、行在学习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以及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的表达。学风教育应该是方方面面的,但应该立足于学生、作用于学生,并以学生的学风变化为基本的检验标准。因此,我们依托于学校的“成长论坛”、“道德讲堂”和“科大讲坛”等教育平台,由学生处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成才的要求,针对学生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和交流。利用广泛的教育平台对大一新生进行理想设立、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心理问题、应用创新、创业意识、时事政治、学术研究、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为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严谨求学,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推动“好学、善思、尊师、诚信”的学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6 服务学生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在许多事情上缺乏主见,因此,我们将家长联系制度列入了教育管理。传统认为学校的教育完全在于学校和教师,但是,现代教育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不管学校教育如何好,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那么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因而,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服务的时候,特别是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应当组织家长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对家长教育投入的一种反馈,也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大学的本质、学习特点以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从而积极配合学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另外,学院还开设了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我们各年级辅导员都会定期通过电话、信件、QQ和飞信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及学校学院的相关教育政策,通过有效沟通促使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另外,学校还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新生提供情感、物质与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如邀请社会名人来校讲座、聘请警察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邀请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为大家联系社会实践场所等。
总之,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化的群体,我们学生工作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做好学业(职业)规划。同时,我们要为“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好管理服务性工作,以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韦玮.9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成长背景分析【J】.科教导报,2011,(4):189-190.
【2】葛蓉,谢宇翔.帮助“90后”大学新生定位和适应大学生活的几点有效措施【J】.管理学家,2010,(12):164.
【3】邹燕矫.“90后”大学新生人生观教育的创新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66-169.
[关键词]听力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多年来,英语听力技能一直是大学生的软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英语听力的要求。而作为基础的公共课程,大学英语安排的课时相对少,其听力输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需要。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往往相对比较薄弱,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难以帮助学生达到相应的水平。由于学生的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别,单一的课堂听力教学难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大力投入多媒体语音实验室,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许多独立学院对大学英语听力进行改革,在传统课堂听力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开放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规定了一定的听力课程学习内容和学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听力自主学习。在被试所在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大班综合教学为主,网络自主学习为辅的模式。由于具体条件所限,而且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不高,因此网络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各年级学生听力课所用的教材为主,课外听力练习和阅读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练习为辅。同时学生在完成每学期8小时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观看一定量的英文影视作品。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不高,而且被试是大一新生,一般大二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根据前期调查,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课外听力练习和阅读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练习。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本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针对网络听力自主学习进行的研究。
一、自主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Dickinson[1]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Littlewood[2]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愿望是指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所谓的能力是指既具备为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的知识, 又具备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Benson[3]认为语言学习自主性有以下三个方面: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自主学习是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束定芳[4]总结说:处方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态度、能力、环境。态度即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环境就是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
二、问卷调查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探讨广立学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办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成绩和性别等因素选出有代表性的4位学生主体进行访谈, 访谈进行录音,并记录为文字资料。笔者主要根据束定芳[4]的研究,结合Gardner.D和L.Miller[5]关于影响自主学习因素的总结,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研究对象是广西某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大一新生。共发下调查问卷99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3份。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自主学习的态度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在回答“对你而言,听力技能是否重要”,97%的被试回答“重要”,3%的被试回答“不太重要”。在回答“你平时多久一次去自主学习教室学习?13%的学生选择“每三、四天一次或一周两次”;约68%学生选择“平均一周一次”;19%的学生选择“有时间或有心情偶尔会去”。 在被问及“你认为去自主学习教室对你的听力有帮助吗?”20%的同学认为很有帮助,76%的同学认为有帮助或有一点帮助,4%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访谈资料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都能认识到培养听力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不高,而且被试是大一新生,其它课程任务较多而且课外有丰富的学工组织或社团生活,进行听力自主学习的随意性较大。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生的网络听力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较高。这部分学生通常是成绩较好或听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网络听力自主学习能帮助他们练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听力课程,同时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和学习英文的兴趣。调查中发现有一小部分学被试认为听力不重要,而且不喜欢进行网络听力自主学习,这部分学生通常是成绩较差或听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二)自主学习的能力
0’Malley 和chamnot[6]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脑力活动的了解及反映如何学的能力,起着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作用。它包括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练习、自我监控、延迟表达和自我评价。认知策略包括重复、利用目标语资源、翻译、归类、演绎、重新组织、利用视觉现象、利用声音表象、利用关键词、利用上下文情景、拓展、迁移和推测。它用于语言学习的活动之中,主要体现在获得、储存、恢复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
网络听力自主学习时元认知和认知策略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进行网络听力自主学习时被试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中等。调查问卷和访谈材料分析发现,对于何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英语成绩较好、听力基础相对好或者对听力学习有兴趣的被试,常制定月度学习计划,一般情况下有可能会按时完成所制定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制定的学习计划较为随意,只是一个大体的网络自主学习计划。他们通常不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学习活动通常由当时的需要和心情决定,如果有更有趣的事或时间较紧,他们有可能会取消定好的计划,或者把这次的学习调整到下周进行。他们有时会反省自己的学习策略有何不足之处,并尝试进行调整,但调整后由于时间安排不善或恒心不足等原因,执行不坚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被试较少制定或几乎不制定学习计划,即使定了完成率也不高。他们知道网络自主学习是课堂听力的有效补充,但他们透露自己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布置的自主学习课时任务。偶尔进行与课本配套的听力练习,但大多时候是看英文电影。同时他们有时或者较少反省自己的学习策略,即使发现有待提高的地方,通常也不能坚持付储于行动。
关于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英语成绩较好、听力基础相对好或者对听力学习有兴趣的被试通常在进行网络听力自主学习时注意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认为考试有可能考到的新单词,记录在小本子上,课后有可能拿出来进行复习。他们一般只做老师布置的或与期末考试有关的听力练习,其它时间主要用来看英文电影。他们认为英文电影是提高听力的有趣方式。在看电影时,他们有时会有意识的模仿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无声地重复感兴趣的句子或可能翻译简单的对白。有时会暂停电影抄下自己喜欢的或觉得有用的英文句子和词汇。课后如果有机会,可能会和同学用起这些英文词句。根据统计分析,大多数被试可能会在考试前适时安排时间到自主学习教室进行听力练习,或者偶尔应付性地做一下听力题。部分初试透露他们在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最常做的活动是看英文电影以完成学校布置的自主学习课时任务。在看电影时,有部分初试表示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影片的娱乐性,对影片的理解主要依靠字幕。不会刻意留意其中的英语句子或词汇。看了之后也不会用到电影中的词句。
(三)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的环境的问题有:你认为在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老师的作用重要吗?绝大多数的被试认为重要。在回答“你认为在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应进行什么样的指导和监督”时,82%的被试认为老师应该严格管理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的纪律、帮助同学解答疑难问题等。18%的被试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不应该纪律过严,到教室中学习的同学应该可以有看除英语影视作品外的自由。在回答“你在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主要进行的学习活动有什么?(可多选)”时,100%的被试选择“听力课本的练习”;58%的被试选择“看英文电影”。 在回答“你希望老师在哪些方面对你的听力学习有帮助?(可多选)”
90%的被试选择“运用技巧”;43%的被试选择“培养兴趣”;36%的被试选择“树立信心”20%的被试选择“提供材料”。
四、调查结果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首先,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都能认识到培养听力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不高,而且被试是大一新生,其它课程任务较多而且课外有丰富的学工组织或社团生活,进行听力自主学习的随意性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应进行更进一步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指导、监督和评价。比如课堂上可以布置网络自主学习的听力任务,明确抽查时间,并在课堂上检查学生是否已完成。对于听力基础较薄弱或对听力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对其的听力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并进行鼓励。
其次,调查结果发现在进行网络听力自主学习时被试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中等。
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策略培训融入课堂教学。建议对学生进行与学习实际紧密结合、或融入案例分析的策略培训。元认知策略培训包括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学会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结果,并且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认知策略的培训。比如在进行听力自主学习时,如何学习、记忆新的单词和词组;如果从英文影视作品中学习英文等等。
另外老师应该严格管理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中的纪律,为学生进行网络听力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在网络听力自主学习教室中可以放入一些思想健康、贴近学生生活或激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英文影视作品,同时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片段模仿或配音的形式,把英文影视的听力练习和期末口语考试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以较有趣的方式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ZY024):网络自主学习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ittlewood,W.Autonomy in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Asian Context[M].In proceedings of autonomy 2000: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King Mongl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onnburi,Bangkok.1996.
[3]Benson“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 and P.Voller(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25.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05
[5]Gardner.D&Miller.L.Establishing self-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引导;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的目录外试点专业,国内现有17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2010年统计数据)。我校依托学科优势与教学资源,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工学门类中电子信息类的智能专业,并于2007年正式招生。2009年招生数为3个班(90人)。
几年来,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努力进行了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科学研究为龙头,师资条件为保证”的可健康发展的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1-2]。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了实验室全面开放,探索并进行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实践体系构建工作[3]。在这些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到同学们个人主观能动性问题,着手进行专业引导教育4年不断线,并试行了学生专业导师制的探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阶段将为学生在以后几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上取得成功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在“大一”阶段的成长。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新生专业引导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专业引导教育的必要性
“引”指带领向某个目标行动。“导”指传导、引导,另还有教育、启发的含义。专业引导是对本专业学生行将学习的专业进行铺垫式引导、概览介绍,在使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一”阶段是大学生活的第一页,“大一怎么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三年的学习、生活状态,影响到受教育的效果,影响到成长与成才,也影响到高等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4]。为此,我们不仅加强了新生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中学环境到大学环境的过渡;同时也特别重视新生阶段的日常专业引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1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概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通过专业引导,可让新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就业现状以及学好本专业的方法与技巧等,可减少学生专业学习的盲目性,培养其专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为学好本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1.2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高考填报的志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兴趣,但更多的却是“从众”的结果。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压力过大、心理成熟度不高,对于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既无时间去思考,也无能力去把握。通过专业引导,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1.3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制订学习计划
就业市场的导向与认识的局限性使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也确有一部分学生因高招录取与现实热爱的矛盾,从而产生专业厌学情绪。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大二、大三阶段给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即使同学从小立志从事本专业,但从事专业也有专业方向之分。通过专业引导,可让新生尽早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及成果,树立榜样,有的放矢,制定学习计划并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工作。
1.4新专业的特殊性
新生面临许多新问题,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专业”问题:专业究竟怎样?前景如何?如何学好?特别是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这门尚具一定特殊性、刚刚起步的新专业更显重要。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脑与认知科学、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方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智能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需求,但社会普遍缺乏了解。因此,通过专业引导教育使新生逐步了解其所学新专业概括及其特殊性很有必要。
2专业引导教育的指导思想
开展新生专业引导教育过程中,注意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通过介绍智能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以及学校的学术特色,努力使学生对“智能科学技术”由完全陌生的状态逐步建立一个初步、宏观的科学认识[5]。
2) 通过剖析智能科学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了智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控制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又互相交叉、互相促进。
3) 通过阐明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解析专业课程结构框架,使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各门课程(特别是大一阶段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引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从而有利于本人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与制订学习计划的工作。
4) 通过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例如机器人足球、人形机器人舞蹈等,因势利导,将同学们课外兴趣从网络游戏吸引到开放实验室参与学科竞赛与开放项目上来。
3专业引导教育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开展了相对集中的入学教育,经常性的贯穿整个“大一”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引导教育。为让学生能够及早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特别在第一学期安排了独立实践环节“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专业认识与实践”[1,3]。
3.1入学教育
按照学校的总体安排,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第1周及时进行全面的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校情与校风、学风与学籍、培养计划与专业学习、学习与生活、安全与卫生等诸多个方面。而专业引导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参观实验室、专题讲座、师生座谈、学长交流等多种形式。
3.2专业引导课
目前,我们开设本课程是以专题讲座与学生参观体验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多种形式,贯穿整个第1学期来开展。其目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系统、科学地解答学生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为本专业的新生提供适时和恰当的“专业引导”,使他们尽快明确方向,融入环境,积极主动地学习。专题讲座由全系教师参与,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完成。
诸多讲座专题中,同学们普遍对机器人足球、人形机器人等比较感兴趣。针对此,教师也因势利导,强调专业课程,特别是强调大一阶段的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等课程的重要地位与学习方法,力争使新生别在高考后松懈,别在“大一”阶段掉队,鞭策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3.3创新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中专业课课内学时本来普遍紧张,本专业更是如此。其前沿性课程较多,理论性较强,受学制限制,不得已对计算机软硬件、控制系统基础等课程学时加以一定压缩。课时如此紧张怎么办?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决定课外开放智能系实验室,建立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来强化同学的“软硬件能力”,从而加强智能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例如,我们在实践中以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机器人这个创新实践平台,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人制作、分层次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方案[3]。针对大一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从培养兴趣、打牢基础的角度考虑,让同学们了解并进入到实验室,同时也举办一系列适宜大一学生参与的相关学科竞赛。
3.3.1实验室开放项目
大一的同学进入开放的实验室,可进行一些简易机器人的设计制作,也可参与到大二、大三学长为主体的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小组、学科竞赛小组中,做一些辅工作。我们给大一阶段设定的目标是锻炼简单机械设计与加工、基本电子电路设计、基本程序设计能力。同学们在大一阶段就因此接触到 “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这一系列学科竞赛。虽然他们只能做一些辅工作,但这些辅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既使他们培养了兴趣,树立了目标,同时也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学生团队。实践中,我们又把学科竞赛的培训工作与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成为由浅入深、成系统多层次的系列活动。
3.3.2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竞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不要求做出具体产品,而重点在于方案设计与展示。我们开展这一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的层次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新生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方向。2009年11月我们搞了该学科竞赛,它作为后续相关竞赛的引导与补充,取得不错的效果。实践表明,智能系统平台构建方案设计比赛引起同学们极大关注。同学们大胆想象,深入调研,广泛查阅资料,精心进行方案设计并制作了演示文稿。教师与研究生组成的评委进行现场提问与点评,引导同学应该如何通过学习来实现这个方案。这既强化了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新实践的兴趣。
3.3.3机器人舞蹈竞赛
机器人舞蹈竞赛是全校性机器人大赛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该项目主要考验机器人动作的复杂性与艺术性以及每种情感动作与音乐伴奏的配合能力。参赛者需要自由设计机器人并配合一定音乐,根据舞蹈创意和音乐的协调进行程序设计完成舞步编排和整体的舞蹈表演。由于趣味性较强,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有力促进了同学们对程序设计的学习。
3.3.4C语言程序设计竞赛
C语言程序设计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学时、学分的限制,课内学时相对不足,要达到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课内的教学改革是必需的,细节不在这里讨论。我们在专业引导教育特别注意到了大一新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问题,它是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中一个重要专题,此外我们还想到了通过课外竞赛来促进该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利用机器人舞蹈比赛这个平台,我们还组织、培训同学参加学校程序设计大赛来促进程序设计的学习。对于其中高水平的学生则进一步鼓励引导其参加ACM程序设计活动。
3.4发挥专业教师作用
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是我校自动化学院的成功经验。学生辅导员重在指导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班主任则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才教育、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对此,学生反映普遍良好。在新生的专业引导教育,特别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引导中,班主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智能系还试行了“专业导师制”以便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导师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通过双向选择,智能系教师每人担任一定数量学生的专业导师,并以此为契机形成高年级-低年级“梯队”。同学们组建“兴趣小组”,以实验室为平台,有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有的自主申请“学生课外科技基金项目”,当然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实验室开放项目”。
3.5发挥优秀学长作用
在专业引导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研究生、高年级优秀学长的作用。定期开展学长交流系列活动,讲座内容包括本科课程学习、专业学习方法、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科竞赛等等。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学长向本科新生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引导他们的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
4结语
为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采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开设相关导引课程以及开放实验室等多种措施并把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辅导培养工作提前到“大一阶段”,在新生专业引导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中新生专业引导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普遍表现了强烈的兴趣:不再沉溺于以前所钟爱的网络游戏,进入课外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加入到学生科技竞赛的团队。在2010年6月举办的“三星杯”国际仿人机器人比赛、2010年7月举办的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不少智能专业09级新生获得了相关奖项。
笔者认为,着力针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教育是必要的,应该充分重视这项工作。通过相对集中的入学教育与贯穿于整个“大一”阶段的经常性课内、课外专业引导教育,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及早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与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的制订。其中,及早的创新实践活动,特别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9(11):34-37.
[2] 李擎,苏中,李邓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增刊1):21-25.
[3] 陈雯柏,李擎,彭书华,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5):114-118.
[4] 杨菁,邵建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30-131.
[5] 周延泉,张博.“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新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09(11):78-80.
Exploration on Professional Guide Education in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CHEN Wenbai, WU Xibao, LI Qing, LI Denghua, SU Zhong
(School of Automa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