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一新生学习计划范文

大一新生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一新生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一新生学习计划

第1篇

今天,我们在常州市天宁区举行全省小学数字化试点现场会、观摩会,旨在总结交流小学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推进小学数字化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促进全省小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信息化水平。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把它简称为“新四化”。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引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人的智能、潜能,以及社会物质资源的潜能被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学习。

我们现在说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其实转型的关键是技术的转型,技术转型的依托载体是人的转型,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数字化的能力和数字化的意识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讲的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小学教育的优先发展上,所以这次我们开信息化会议不从高中阶段,不从初中阶段,而从小学阶段开始。

我们江苏省小学生的质量呈现着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根据国家教育部去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构,江苏的小学教育质量是领先全国的,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所以温总理在两年前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曾经说:“全国教育看江苏”。当然我们谈成绩也不能自满,成绩是有的,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

全面持续地提高我省小学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信息化打造小学质量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管得更人文、理得更科学,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

一、我省前一阶段的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我省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1,73.4%的小学建成校园网,苏南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省市还加强了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二)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全省中小学99%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全国性竞赛中位居全国前列。

(三)我省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省教育厅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45所,初中36所,高中23所。实践下来,成效明显,就拿天宁区来谈,每一所学校都推进改革,常州市整个市推进数字化改革,所以我们考虑数字化学校在总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要推广1000所学校,到2015年,所有的小学都要普及,要用这样的时间进程表来推进。

南京、扬州、镇江、常州、徐州等市多次组织公开课和现场交流会,试点学校的老师尝试了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一对一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微课程资源的翻转课堂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为建立新型课堂模式积累了经验。

(四)建成了江苏E学习平台

江苏E学习平台已经正式开通运行,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师生,形成了基于云服务的个性化学习管理中心,课程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

“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运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超过3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个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试点学校,成立学科联盟,集中研究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与信息化带来的环境、机遇、研究三者的对接融合和创新,给每一个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语文组、综合实践组已经组织了全省试点学校的活动。每个组都梳理出了本学科改革的路线图。

但是一年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良好机制尚未形成。

二、为了完成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教师教学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这对教育过程当中的“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得更民主”。

“教得更民主”包涵三层涵义: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育得更有效”有如下的实施途径:指“育”得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的结果、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更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指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质量要达到两个满足,一个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二个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延东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她还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

(二)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生学习的升级版,使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由此可以映照信息化学习,它首先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由此推论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创新;教育方式的转向,从脱离儿童到回归儿童。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进行的。

我们应该把现代技术交给学生,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利用工具和平台去学习、去体验、去交流、去探索、去创造,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有趣味的、有价值的,知识的世界是美妙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建设。

要做到“习得更快乐”――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和理解的能力;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校长管理的升级版,使管得更人本,理得更科学

“管得更人本”,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推进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1.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小学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

2.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

3.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构建有特色的数字校园文化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以八分之水试之,则茶亦八分耳。”要推进数字化就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沉浸在数字化文化之中。

5.创新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小学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2)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要将天宁区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随着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各小学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省e学习协调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认真开展项目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确保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e学习专家工作组要进一步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跟踪国际国内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趋势,系统思考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行动路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评价标准等问题,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工作,各学科专家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参加本学科试点的教师开展探索。

试点学校要认真按照预先制定的试点方案落实人员、投入试验。学校要成立数字化试点项目组,人员构成要合理充足,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措施为试点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翻新上,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教育信息资源,要为试点学科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实践。

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试点绩效的评价,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考查教师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学好这两方面的过程和成效,要研究如何在技术支持下使教学更有效。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和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电子交互教学设备教学应用指南》,前者重点是制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标准,用以指导各地以应用为驱动,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者重点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指导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今年,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地位落到实处。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家长;媒介使用;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969年,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而1980年托 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使“信息社会”的概念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指出人类正在经历着由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第三次变革。今天,中国社会逐渐步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网 络化、数字化是其显著特征,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在信息化程度上更居于全国之首。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显示”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显示世界发挥 着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 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2]对大众媒介接触和使用上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导致观念和价值观上的不同。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有塑造并维护社会观念的功能,这种功能在高度信息化、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由此出发,复旦大学课题组于2006年10月进行了一项关于上海大学 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问卷调查,着重考察大学生与父母这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文化 观、家庭观及职业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大众媒介对于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社会 意识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的方法与假设

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媒介的使用情况的考察、文化观念的考察、家庭观念的考察和职业观 念的考察,附录中还补充了对一些其他社会意识的考察。调查在复旦大学展开,选取的大学生样 本和家长样本各300份(有效样本合计为600份),均为上海市区常住人口,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其中学生男女比例为1:1.3,年龄集中在17-24岁之间,大一至大四均匀分布,同时兼顾了文理科目的平均。家长男女比例为1:1.03,年龄范围在41-61岁之间,教育程度为高中和中专各1/3,大学毕业15.3%,其它18%。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进行了四项研究假设:

⑴上海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比父辈一代更加频繁且有更加明显的国际化趋向;

⑵在文化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现代、包容;

⑶在家庭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开放、自由;

⑷在职业观方面,年轻一代要比父辈一代更加独立、务实。

三、研究的主要发现

1、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方面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一部分里,我们设置了题目“请分别选择您接触电视剧、电影和动画最多的途 径。”家长的答案分别是电视(87.3%)、电视(24%)和几乎不接触(51%);而学生的答案则分别是 电视(69%)、网络下载(54.7%)和网络下载(50.7%)。

大学生和其父母在对媒介的利用上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年轻一代的媒介使用是多元化 的,且喜欢使用网络。网络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而其父辈还是更加 偏重传统媒介,尤其是电视。因此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和家长选择媒体内容的不同,网络媒体是丰 富多样的,学生可能在徜徉在其浩如烟海的内容里,或各类资讯,或电视直播,或下载影片和动 画,主动性很强。而家长更多地使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更多的是“被动地服从”特定的媒体内 容安排。

对于国际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我们设置了“日本媒体、韩国媒体、港澳台媒体和其他国家媒 体”四个选项,发现学生对各国媒体总的接触要高于其家长。“几乎不接触日本媒体”的家长为61%,比学生多出17.3%,“几乎不接触其他国家媒体”的家长为44.3%,比学生多出15%。但是, 从对国际新闻的接触上看,年长一代反而多于年轻一代。从下表可以看出,学生家长中每天都接 触国际新闻的比例高达46%,而学生只有27.3%。不过这种现象也许是与家长更多地使用电视和报 纸媒介,不自觉地多看了其中固定设置的国际新闻有关。

问卷还设置了本国媒体和外国媒体的偏好程度比较。“相对于本国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您更喜欢日本、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数都很少(未超过20%),这表明两代人对本国媒介产品都非常认同,也在显示了本国媒体的稳固地位。

只是有个例外:年轻一代对日本动画的偏好是惊人的:相对中国动画更加喜欢日本动画的学生, 比例高达75%。

从上图也看得出,韩国的媒介产品中,最受家长和子女欢迎的顺序都是电视剧>电影>动画;而在日本的媒介产品中,家长的喜好程度是动画>电影>电视剧,孩子的是动画>电视剧>电影。这 里还是鲜明地印证了韩剧和日本动画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受欢迎度。的确《聪明的一 休》、《铁臂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这些日本动画连同宫崎骏、藤子不二雄等名 字,伴随了中国80后们的整个成长时代,自然对它们青睐有加。而近年来的《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浪漫满屋》等一波又一波的韩剧也风光无限,曲折的情节、婉约的音乐和唯美的 画面,令中国观众如痴如醉地沉迷着;若从文化深度上进行解码,应该是中韩共同的儒家文化核 心带来的天然亲近感吧。

2、两代人在文化观念上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两代人的文化观念,差别是显著的:年轻一代在对待外来文化与 中外文化交流上,展示出了比年长一代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在回答“我们应该积极吸收新文 化改良旧文化”的时候,父母持同意态度的比例34.4%,而学生中有多达85%的人数赞成积极引进 新文化。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会破坏把文化价值观稳妥地传给新一代的传统模式,并把新的生活 方式传播给社会成员,这一点早已为社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公认。[3]

但两代人都保持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尊崇。针对“我们应该更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选项,学生和家长中持同意态度的比例分别高达89.4%和87.8%。可见即使是信息传播全 球化带来各国文化交融的今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是在父辈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年轻 一代的大学生心目中,她的地位也同样不可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异国文化的比较中,无论对于中国家长还是大学生,都是美国文化和美国 的生活方式最受欢迎,韩国其次,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最不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中喜欢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分别为43.7%和45.7%。而对于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家长中表示“喜欢”的都只有16%左右,学生中喜欢的也都不超过20%。

3、两代人在家庭观 念上的主要差异

在家庭观方面,年 轻一代在对待婚姻、生育 等方面比年长一代显得更 为开放和包容。问卷设计 了一些能体现家庭和生 育观念的相关问题进行考 察,发现学生支持婚前同 居的比例为46.3%,家长 只有14%。同意“只同居 不结婚没什么不好”的学 生为16.4%,而家长只有6.3%。学生赞成“奉子成婚没什么不好”说法的有15%,而家长只有9%。英格尔斯这样形容大众 传媒对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化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 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展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 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所有这一切 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4]年轻一代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某些更为现代的品质,既与时代相关,又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

但是在看待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年轻一代的判断令人意外地更为保守。对于“孩子不 必牺牲自己的幸福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子女持反对态度的达74.3%,但父母持反对态度的 只有44%。其他诸如“父母应该为孩子奉献一切,哪怕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回答,子女们也多表 现了非常孝顺和为父母考虑的传统态度,父母反而觉得孩子没必要这么为他们着想。认为“我与 家长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的学生为62%,而父母为73%,比例更高。可喜的是在两代人的价值观念里,均 鲜明地展示了对 婚姻、家庭、夫 妻、下一代的平 等态度,上一代 人也没有更偏重 传统上的丈夫挣 钱养家、妻子做 家庭主妇、重男 轻女等思想。

在家庭消费上,孩子期望自己更为独立。结婚费用希望自己大部分或者全部支付的比例为66.3%,购房首付希望自己大部分或者全部支付的比例为74.4%。这一点除了体现孩子不 愿为父母增添负担的感情外, 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大学 生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自信。

4、两代人在职业观念上的主要差异

问卷的第四部分设计了一 些关于中国大学生及其家长在 工作选择、工作动力、团队意 识和未来职业规划上的问题。总体看来,年轻一代给人的感觉是更喜欢冒险,对工作更加理想化;而年长的一代则更为稳健和务实。大学生中认为自己“是 个谨慎的人不喜欢冒险”的比例为53.7%,而家长的比例则高达72.3%;大学生同意“比起高风险 的工作,我更喜欢低风险的工作”的人数只有39.6%,家长则高达66.6%;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 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比例只有28%,而家长则为43.7%。

另外,两代人都很看重职业的前景,但年轻人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愿意去冒险尝 试。大学生同意“我会为了更好的职业前景而跳槽”说法的比例为72.3%,反对的有11.6%,家长 同意的比例为61.4%,反对的有16.7%。还有一点,家长的工作目的与年轻一代也不甚相同:大学 生同意“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的只有47%,家长则为65%;对年长一代的人而言,工作带来 的金钱、收入等现实利益更加重要,对年轻人来说,工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冒险乐 趣和更好的人生前景,因此升职和培训机会、工作氛围和内容则是年轻人考虑得更多的东西。

虽然这是个强调个性的时代,团队意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大学生还是家长都清楚地认 识到了。同意“团队工作比独自工作好”、“个人应为团队工作的成败负责”、“尊重团队意见 很重要”、“会为团队牺牲个人利益”等说法的比例,在两代人中间均超过的2/3。

但是调查也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凸显的社会问题:多数大学生都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职业规 划。只有3成大学生有今后5-10年的职业生涯计划,近45%的人没有;32%的人“已经清楚地决定 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近40%的人还没有想好;甚至只有31%的人“进入大学后,经常思考将来 想要从事的职业”,还有3成的学生,连对于未来职业的思考也没有,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和整 个社会的重视。

在问卷末尾还设计了对一些其他社会意识的考察,相对来说,年轻一代对于环境保护、社会 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地区平衡与全球发展和谐等问题更为关注。但同时应看到,多数大学生 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很低,认为大多人都可以信赖的比例只有50%,相反,有8成以上的人觉得自 己可以信任、交往和合作的都是熟悉的人。年轻一代是将来社会的主人,由此推测,未来的社会 似乎出现了信任感的危机。

四、结语

本次调查的一些发现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如学生比其家长更多地接触和使用了外国媒 体,但同时数据也显示出家长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国际新闻。在对待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时候,年 轻一代也的确展示了他们更为开放、包容的胸襟,推想这与他们生存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外 来文化积极在中国传播这种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众媒介的高度发达和传播日益全球化 息息相关。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渗透,也带来了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开放、自由、民主、人权”等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遍地开花,引起了中国青少年的强烈喜爱和追崇。

“现代人的情感素质开朗求新,乐于以新的方式和态度对待生活,思维方式也趋于多元化的 选择”,[5]青年一代的家庭观念确实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性。只是对于两代人的关系,他们身上表 现出比父母更加保守的态度令人惊讶,认为与父母之间像朋友一样的比例虽然有2/3,但还比父 母低了11个百分点;可是他们在问卷中所体现出的尊敬、珍爱和孝顺父母的品质,是非常难能可 贵的。这除了由于中国的80后们普遍接受着高等教育的熏陶,和大众媒介对于“仁义礼智”等中 华美德的传播必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无法从数据上得出代际差异与大众媒介接触的相关性, 但遵循前人的理论不难发现,青年一代在媒介使用上的多元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等不同于父母的 特征,必然会使他们具有更加现代、多元和开放的社会意识;而这些新观念和态度反过来又促使 他们接触和使用更现代的媒介。

在择业选择上,年轻一代出现了与假设不同的地方:他们对工作更多地抱有理想主义,或者 说追求自己专业知识、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并非十分重视眼前的薪资水平和实际利益。这也许是 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观念体现,但也许等他们真正走上工作的岗位、融入社会以后,现在的理想会 跟随现实发生改变。这也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盲目憧憬的一个体现,他们严重缺乏清晰明朗的职 业生涯规划,将未来仅仅构架在自己的幻想体系之中。不得不说,如何培养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 的同时,更清楚地剖析自身的个性和优劣势,更多地接触、参与和认识社会,是相关人员必须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大众传播,可以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6]那么 它也应该在提高青少年和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增强有效沟通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注释:

[1]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2006年11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调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P259。

[4]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P224。

[5]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P558。

[6]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P291。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法] 加布里埃尔•塔德尔,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美]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4]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5]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6]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信用消费 蚂蚁花呗 Eviews分析

一、引言

2015年11月3日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在各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1月22日CNNIC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88亿,互联网覆盖率约50.3%,普及范围极广。网民中手机持有者有6.2亿人次,约占90.1%。网民增速逐渐回落的同时,手机终端上网人数却以异军突起之势加速上涨。由此可见,移动设备作为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愈加明显,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作下铺垫。依赖于手机存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携性及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用户。

在此背景下,针对宁波地区大学生进行调查,用Eviews对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所体现的信用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在文末对其信用消费行为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第三方信用消费工具的衍生,促使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深思。陈鹏(2013)提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对信用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他提取了三种主流消费价值观,揭示三者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不同影响[1]。张宣花(2015)以信用卡为主,解析消费地位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4]。此外,周慧虹(2015)表示,信用支付衍生工具中的借贷宝前途无量[2]。邓秀焕(2015)总结归纳了当前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发展的困境[3]。

但由于新型工具的发展历程并不长,目前研究成果不多。蚂蚁花呗作为新起之秀的宠儿,目前仅有刘军(2015)对其进行研究[4]。因此,本文基于蚂蚁花呗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三、问卷与样本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宁波地区大学生,涉及经济与非经济两类专业,共回收100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率99%。问卷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个人信用与基本信息,分别从大学生信用记录、花呗使用状况、客观态度及影响使用率因素展开,全方位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进行诠释。

四、调查分析

(一)信用消费现状

由于生活费等限制,信用消费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接受。问卷数据显示25位大学生存在信用消费记录。这表明信用消费在大学生中并未广泛普及。

研究后发现,60%拥有信用卡的大学生会用卡消费,其余40%有卡却不曾使用,大大降低信用卡用卡率;同时,有40%利用信用卡以外的信用工具进行消费。该结果表明,第三方信用消费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信用卡。

(二)蚂蚁花呗消费现状

1.蚂蚁花呗开通及使用状况。第一,蚂蚁花呗开通情况。样本中有80位大学生了解并开通蚂蚁花呗。大学生大多通过淘宝等网络渠道了解,这意味着互联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信用消费衍生工具强势发展。84.85%信用额度位于1000至5000元,反映出大学生信用额度不高的事实。

第二,蚂蚁花呗使用率。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的频率也不高,所使用的额度也远低于信用额度,样本中有63.64%每季度使用一次或者间隔更长,15.15%每周使用。每月使用额度处于100元以下有47.47%,而超过1000元的比例总和为10.1%。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或因网络安全隐患,如遇诈骗、泄露隐私、资金无安全保障等缘由,从而拒绝使用花呗。

2.影响使用情况因素分析。第一,因素选择。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的主要因素可归类为性别、专业、单身与否、月生活费及月消费额,本文将其作为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数据预处理。五大因素中的前三者为定类指标,后两者是由五个区间构成的定量指标,均难以直接运用,所以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此处引入“哑变量”,用于处理定类指标。月生活费与月消费额选项是五个区间,数据预处理为组中值后进行分析[5]。分析主要利用Eviews,研究五个变量对大学生信用消费行为的影响,蚂蚁花呗的使用率为因变量。根据问卷数据得到每一影响因素选项对应的使用率,将其连乘所得积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五、大学生信用消费建议

信用消费实质是提前消费。大学生为何会选择提前消费呢?作者据此给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应推广信用管理教育

部分大学生认为信用无足轻重,但事实是,一旦个人信用出现裂缝,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会面临层层阻碍。因此,学校在设立各专业学科课程同时,应开设信用有关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信用管理意识。

(二)培养大学生个人理财意识

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由于经常接触市场经济,对金融的市场了解程度远高于非经济类。他们由于课程需要、个人爱好、羊群效应等原因,金融理财意识强烈。因此,大学生需多接触经济知识,培养个人理财意识。但切忌产生攀比心理、盲目跟风等不良风气。

(三)大学生需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性别、是否单身、月生活费与月消费额在本质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购物导向、购物需求等购物现状。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智消费。由于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补给,所以个人消费仍需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在选择购买物品时,要做到多方面考虑,结合自身需求。同时加强自制能力,切勿陷入感性消费误区,也不应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周楚.购物风格对大学生信用消费的影响分析.商业时代,2011(11):20-22.

[2]周慧虹.线上“熟人借贷”须消除两大“软肋”.金融经济,2015(19):46-47.

[3]邓秀焕.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前景分析.现代商业,2015(17):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