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能训练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能训练计划

第1篇

摘 要 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类型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 训练计划

一、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基本运动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及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不能积极参加体能训练,而在参与体能训练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体能训练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反训练规律、原则的问题,也因此而导致了健身效果差、体能素质提高不明显,运动损伤渐增、放弃训练等问题的发生。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是体能训练过程的前提设想和预先安排,对体能训练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大学生通常在校3年以上,可把其在校期间的整个训练期看作一个系统,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把体能训练分为总计划、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一)体能训练总计划

体能训练总计划也称体能训练全程计划,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的总规划、总设计,是体能训练目标实现的预定方案,是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总体部署,通常包含大学生体能训练总培养目标、大学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等等。

(二)体能训练学年计划

高校体能训练与其它学科教学安排相同,通常以年度作为院校教育过程的基本时间单位。学年训练计划,是对一年体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是学年体能训练的纲领性规划,对完成体能训练的总计划及实现年度训练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月计划

体能训练月计划是根据学生本月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而进行设计的训练方案和规划,在训练目标、内容等要明确,如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提高到多大程度或水平,减肥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

(四)体能训练周计划

体能训练周计划是学生每周训练安排的方案。周训练计划在制定上,应以训练内容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确保各项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五)体能训练日计划

体能训练日计划是上述所有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日计划分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间歇等方面,日计划尽量考虑年龄、性别及身体机能状态,使得训练计划更具有普适性。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策略

训练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负荷安排、注意题四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使身体形态、机能、运动成绩及心理素质达到某一预定水平。体能训练总计划的目标要体现远期目标,通常可设定4-6个目标,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年训练计划通常设定3-5个目标,要注意不同目标间的联系和顺序安排,保证相当比例的学员能够达标;月训练计划要体现近期目标,应考虑训练的可行性及对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周训练计划的目标与当月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一致,可根据一周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设计分目标,如力量训练,第一次训练可安排股四头肌,第二次可安排胸大肌、第三次可安排腰腹肌。日训练计划要体现具体目标,例如当日力量训练的目标肌肉为股四头肌等等。

(二)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指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体能素质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重点对本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运动方法体系、手段体系、途径等进行整体性设计。学年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通常根据对应的训练目标大致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途径,但之前应根据学生的FMS测试水平为依据;月计划在健身方式的选取上要根据月训练目标及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训练条件、环境等确定并及时进行调整;周计划在训练形式选择上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通过变换具体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健身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日训练计划中要对整个训练所涉及的所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途径进行详细的构思,与当日训练负荷要协调一致。

(三)负荷安排

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负荷安排方面,要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宏观的设计,以确保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学年计划中,训练负荷不必过于细致、精确,能够基本确定训练频率尚可,训练频率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情况来决定,通常每周锻炼3次以上效果较理想;月训练计划中要体现运动强度的递增态势,运动强度的设计是难点,选择适宜的训练计划是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保障及训练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运动强度;周训练计划中对除了有明确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外,还应当包括训练的总时间,通常每周累计训练时间应在9-10小时左右,时间过短效果差,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累积,甚至造成训练伤;日训练计划的训练负荷制定要针对该日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量、强度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确保训练负荷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生理变化相适应。

第2篇

关键词:体能训练;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8.3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8

程序即步骤与流程。所谓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1]。这里面就涵盖了两个核心本质内容,第一,设计是计划,是对事物的预先构想,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第二,设计的成果最终还要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图面表现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因此,体能训练程序设计,是指将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使之形成既有总体上的纵向连续,也有局部上的横向联结。这些组合是不是合理,将影响整个训练活动的最终成效,所以,要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就应该将这些环节进行尽可能优化组合。

一、训练程序设计的优化原则

优化体能训练程序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化程序设计时必须采取的依据,是优化的前提,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些原则主要有: 设计的目的性,依据的科学性,组合的有效性,流程的有序性。

1、设计的目的性

“设”就是假设、设想,是对各种可能进行假设,然后做出一种选择。“计”就是算计、计划,是对各种“假设”做出选择后的进一步规划。选择也好,规划也罢,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目的性为设计提供方向,提供依据。没有目的性,就不能称之为设计,更不可能进行设计的优化。目的是设计的目标,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发展与提高身体力,那么,一切体能训练的计划、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设计,都要着眼于这个基本目的。

2、依据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符合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基础体能徒手训练是以人为对象的训练,所以训练必须按照人本身的规律来办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特殊的生物,人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类,他有着很多共性,比如能说会跳等,但同时他又有很多个性,比如人的外形、性格等。所以,要优化训练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既根据人的共性,又要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性来设计训练中一系列的方案。

3、组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对目的性的不断追求与接近,简单地说,就是训练设计的好不好,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这种设计去训练,看其有没有效果,有效果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对于体能训练的设计,同样需要实践来检验。在这里,有效性就是实践检验的一个指标,是对训练设计优化的不断检验。设计出训练计划、方法等,使得训练有效果,这就证明设计得到了优化,否则,需要进行计划、方法的修正。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优化,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4、流程的有序性

有序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体能训练方案时,根据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力量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比如说,准备活动有序性主要包括:形式上采用“由静到动”,上采用“由上到下”,内容上采用“由局部到全身”,力量上采用“由轻到重”。[4]准备活动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原地静止性牵拉练习,二是原地动态性伸展练习,三是行进间全身性组合练习,四是行进间适应性专项练习。在安排整个整理活动内容时,根据人体肌肉及内脏系统的变化规律,在整理活动的形式、内容、速度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具体来说,有序安排整理活动应注意这样几点:形式上采用“由动到静”,内容上采用“由全身到局部”,力量上采用“由大到小”。按照有序性原则,基础体能训练课的整理活动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慢跑放松,二是动态牵拉,三是推拿按摩。

5、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身体肢体与内脏系统全面放松的基础上,根据前面基础练习的主要内容,安排针对性的整理活动。受训者每次训练均有侧重点,一般每次训练均是主要针对某种能力进行练习,不同形式的练习对肢体与内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整理与放松将有益于消除疲劳,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比如,对于力量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肌肉的伸展与按摩,而且对重点练习的肌肉群也要重点操作;而对于耐力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速度的递减,重点放在全身性放松活动上。

二、整体程序的优化设计

整体程序也即徒手训练活动的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组织流程。主题程序是训练优化的大局,是训练优化的主线,该主线紧紧抓住为什么训?训什么?如何训?把握好主题程序的设计,将使整个训练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徒手训练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训练前的准备,训练的具体实施,训练后的恢复(图2-1)。训练的具体实施部分又分别包括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先后三个环节。同时,在训练中,还应适时监测身体机能的反应,并做出不断修正,从而使训练更加优化。另外,为使训练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对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并把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训练计划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5]

三、局部程序的优化设计

局部程序是对应整体程序而言的,指徒手训练活动某个环节的组织流程。局部程序是训练优化的细节,是训练优化的具体。根据主题程序的设计,局部程序主要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训练中的实施,训练后的恢复,训练后的评估及训练中的监测。

1、训练前的准备程序优化设计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基础体能徒手训练,“预”就是做准备,定计划。准备是方方面面的事,有些可以同步进行,有些则需有先有后,不能想到哪做到哪。概括起来,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二是组织准备、三是计划准备、四是物质准备[6](图3-1)。不管是什么准备,它都是人的活动。在训练活动中,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人参与的工作,所以,主导准备工作的施训团队是第一位的。在施训团队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才能有步骤地制定计划、选取训练条件。为了使受训者能更快适应训练要求,一般在正式训练前对受训者进行动员与交流。

2、训练中的实施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是训练活动的主体,是对训练准备的落实,是完成训练目标中心环节。因此,对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优化设计,将直接决定训练活动的成败。依据人体科学,体育业内通用的作法是按三段式进行训练的具体实施,分别为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7]。在三段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训练内容,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准备活动的一般流程为:静态牵拉,动态伸展,行进间热身,最后为专项适应练习。专项性适应练习,主要是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内容来设计。比如,以腿部力量训练为主的基本练习前,一般可安排一些腿部的爆力性牵拉。另外,在专项性适应练习前,还可以插入集中注意力的趣味性练习。在基本练习的程序设计中,以强度变化进行的程序设计为:中―大―小;以素质特点进行的程序设计一般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同时,为提高训练效果可以穿插趣味性练习。在整理活动部分,一般的程序为:先慢跑、再按摩放松,而按摩放松的主要步骤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踩、按、摩、抖。

3、训练后的恢复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后的恢复是基础体能训练的必要延伸与有益补充,训练后的恢复情况将直接影响下一次训练乃至一个周期训练的效果。目前,较为成熟而有效的恢复手段有四种,一是进行科学营养,二是运用推拿按摩,三是适时合理休息,四是择机实施水疗。这四种手段,相辅相承,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理论说,必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所以,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条件允许的话,一般可以多管齐下,这样效果显著。

4、训练中的监测程序优化设计

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对运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训练效率,防止过度训练,减少训练伤病,进行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动量是指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常用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练习密度来表达[8]。根据训练课组织步骤,运动量的监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前监测,二是课中监测,三是课后监测。课前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进行相关询问;另外就是要求受训者说出自我身体状态的感觉。课前监测将使课中分组更加精细,使课中训练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课中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及时询问;另外就是得用脉搏来监测运动量。课中的监测将使训练的组织更加灵活科学,使训练的质量更高。课后监测一般为自我感觉与医学检查,课后监测将为下一次训练课的安排提供依据,避免使受训者过度疲劳。

5、训练后的评估程序优化设计

徒手训练是为达到提高基础体能目的的训练,是为发展身体各项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很显然,训练的效果好不好,就看训练后达标程度。“标”就是“标志、标准”。既然体能训练是围绕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活动,所以,目前对训练后的评估一般都是从身体素质的指标去衡量。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五大身体基本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因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诸多研究也表明,各项身体素质是全面的统一的。尤其是基础体能,它是基础性体能,更应全面发展,才能为特种体能打好基础。可见,训练后的评估体系也是全面的系统的,每种素质都要进行评估,才能为训练的优化设计更好地提供参考依据,才能使训练前的准备与训练的实施不断得到修正,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束语

体能训练是人对人的训练,再加之不是“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而是“一加X等于Y”的问题,“X”是训练中内外各种因素的集合,“Y”是相对于“X”的结果。所以,要使结果得到优化,必须要对训练过程中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在训练活动中,程序设计是一条主线,直接影响到训练结果的优劣。为此,体能训练应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设计出合理训练流程,从而确保整个训练的活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J].北京:装饰,1998

(3):38-40.

[2]、[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 林建棣,包瀛春.军事体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12.

[5]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1999.

[6] 彭雄辉,王童.军事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7] 钟振新.大学体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8] 范运祥,荆光辉.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长

第3篇

关键词:美国;体能训练;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104-04

Learning from the Global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hina’s Physical Training

WANG Fen1, HOU Huisheng2, XU Qinglei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features, tendency and requirement of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USA, expert teaching and the gains of Chinese coaches so as to offer ideas and references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USA includes advancement, systematization, compounding, specification, refinement and normalization. Chinese coache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concepts and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to effectively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means of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Key words: US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scientific application

现代竞技训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就是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得以提高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对提高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力量训练,不仅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相关运动项目发展的瓶颈。因此,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成为了我国教练员培训的关键内容。在此背景下,为了全面提高我国教练员的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美国体能协会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考察美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与美国体能协会合作项目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旨在将其培训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以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1 中美现代体能训练合作项目的背景和情况

北京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紧密围绕备战和服务2008年奥运会这一竞技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以为备战奥运会提供人才培训和智力支持为核心,着力提高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以“短、平、快”的培训模式加强各类高层次体育人才急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中心通过需求调查和科学论证并经体育总局批准,于2006年起与美国体能协会建立联系,选派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赴美国培训考察,同时邀请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来华,为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后又扩大为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进行体能训练专项系列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体能协会(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成立于1978年,属非盈利性体能训练和教育机构。美国体能协会有两种认证:CSCS和CPT,这两种认证已经

成为体能协会的标志性品牌。美国体能协会会员约34 000名,遍布全球62个国家,其中美国会员27 000名。美国体能协会服务于美国奥委会各个单项体育组织和职业体育组织,大部分职业队和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必须要拿到其协会认证书才能上岗。经过30余年的发展,美国体能协会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教育、科研、认证体系。美国的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的资源整合和技术研发平台,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

自200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共组织了4期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赴美国体能协会培训学习,参训人员共95人,其中教练员63人,体育科研人员32人,涉及网球、跳水、曲棍球、游泳、体操等23个运动项目。与此同时,培训中心邀请了11批,共计18人、25人次美国体能协会优秀体能训练专家来中国北京、青海等六个地区举办体能训练系列讲座。所有来华授课的专家均为体能协会严格选拔出的著名注册体能训练专家,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其中9人拥有博士学位。授课专家队伍包含了体能协会主席、副主席、总教练、教育部主任、认证部主任,以及大学教授、美国奥委会体能训练专家、职业联盟体能教练、大学体育联盟优秀运动队体能教练等。其中多人曾被协会授予“最佳教育奖”、“国家力量奖”、“最佳科研奖”等各种奖项。来自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田径、游泳、体操、举重等32个运动项目的约3 600名教练员、科研人员听取了美国专家的讲授,其中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约720人,高级职称教练员约1 500人,中级职称教练员约400人,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承办地体育局组织的教练员约980人。

2 美国体能训练课程内容和特点

2.1 课程内容 在已经举办的四个出国培训班和十一期国内讲座中,美国专家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计划设计、方法手段、营养恢复等诸多方面。国外专项班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与手段、橄榄球的体能训练、遗传与运动能力、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基因对耐力/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关于跑速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压力性胫骨骨折的研究、橄榄球体能训练课、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体能训练的超量恢复理论/方法、了解器材设备及训练方法、短跑专项速度与力量训练的理论方法、NBA职业男篮的体能训练、当前美国体能训练体系与设计、体能训练课的组织与管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等;而国内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爆发速度训练、体能训练计划设计、核心训练、周期训练、增强式训练、灵敏性训练、体能训练测量与评估、器械训练、能量系统训练、提高代谢水平的体能训练、女子运动员体能训练、高原体能训练、耐力项目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恢复与营养干涉、体能训练与运动员长期发展、多方向速度训练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使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的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充实,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力促进了我国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2 特点

2.2.1 先进性 由于美国体能训练起步较早,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领先于世界各国。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分析看,美国体能训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四个“新”,这就是美国体能协会提出的体能训练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流程。“运动的实质是动作模式(Sport is Movement)”是新理念,要求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发力顺序要正确,确保动作用力的经济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程序化”是新模式,将准备活动模式具体划分为激活、动态拉伸、动作组合练习、专项激活等4部分,同时强调与当日进行的训练内容相适应;“功能性训练”是新体系,将运动训练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训练、功能性训练和专项训练,并按照动作模式进行训练,实现了一般与专项训练有效的衔接;体能训练的新流程,将体能训练划分为渐进的四个阶段,包括健康状况测试、运动能力测评、整合训练和提高、技战术与心理训练等。目前,美国体能训练的这四个先进方面,引领着世界体能训练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2.2.2 系统性 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以及与其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美国体能训练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点。其系统性主要体现为纵向研究严密衔接和横向内容全面宽广。从纵向研究看,美国的体能训练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追踪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先进理念、设计出独特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整个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在梯次研究中实现了无缝衔接,保证了纵向研究的严密衔接。从横向内容看,经过近60年的发展,美国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非常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首先,根据性别不同,美国体能训练分为男运动员体能训练和女运动员体能训练;其次,根据年龄差异,分为成年运动员体能训练和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第三,根据体能训练需要,对体能训练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灵敏性、柔韧性、爆发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理论与方法,还包括体能训练的恢复、营养干涉、伤后康复训练等内容;第四,从体能训练过程看,又划分为运动能力测量、运动能力评估、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制定体能发展目标和体能训练实施五个紧密衔接的过程。可以说,美国体能训练的整个体系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2.2.3 复合性 美国体能协会的宗旨是“架起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这一宗旨下,美国体能训练呈现出显著的复合性特点。其复合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二是体能教练专家理论与实践兼备。

因为美国体能训练专家一直秉承“架起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一宗旨,美国的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的非常紧密,这一点在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在讲课中提出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这些内容都是美国体能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讲授的时候他们都会结合实践操作,并不局限于理论讲授,同时,在实践课讲授和示范过程中,美国体能训练专家都会紧密结合相关的理论内容,并根据比赛的实际需求,创造出多种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从所有授课美国专家个人经历看,他们都拥有多学科的运动科学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实践训练经验,不仅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示范动作标准。他们在授课中反复强调,作为教练员,一是要掌握正确的练习动作,在训练中亲自为运动员示范,保证训练质量;二是要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保证科研成果向训练实践及时有效的转化。这一点与我国教练员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是我国大规模加强教练员培训的初衷之一。

2.2.4 专项性 美国体能训练非常强调与运动专项的结合。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个人经历和授课内容来看,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绝大多数具有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他们的研究领域都与自己的运动专项实践密切相关。在他们的授课过程中,学员们清晰地看到,很多数据资料都是他们的运动专项多年研究的成果。在实践课讲授过程中,美国体能专家所设计的训练动作都与运动专项紧密结合,而美国体能专家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应与专项动作结合。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是不同的,其实质就是在运动过程中动用的运动肌肉、机体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只有每一个动作设计都与专项动作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甚至会给运动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教练员的共鸣和认同,并且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已经开始贯彻这种理念,我国那种“体能训练就是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训练”的陈旧传统观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2.5 精细性 不论是出国培训考察,还是在国内听美国专家讲课,学员们都能深刻感受到美国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精细和深入。目前,体能训练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在体能训练中,美国体能专家在课程内容、方案设计、训练过程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高度精细化的特点,其具体体现就是分工的精细。虽然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绝大多数都有职业运动经历和多学科的运动科学教育背景,但是他们一直是在进行自己专项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的工作,这对我国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对一个研究领域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下,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才能够对本领域的研究达到高度精细的境界,有些专家数十年仅对一块运动肌进行研究,有的专家多年来仅仅对一种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有些专家一直对某种训练器械的开发利用进行钻研,正是这样,才使美国体能训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领先于世界各国,引领着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潮流。

2.2.6 规范性 美国体能专家在授课中反复强调: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整个体能训练过程都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动作来完成,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会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从体能训练初期开始,就要反复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即使非常细小的错误动作,也要不厌其烦的反复予以纠正,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在掌握动作后,才能逐渐增加训练负荷。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动作中的额外能量代谢,并且有效防止了运动损伤的发生。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教练员的反思,因为一直以来我国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只注重训练负荷,忽视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练员的一个难题:我国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远远大于国外运动员,而我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却远远低于国外运动员。通过美国专家的讲解,使我国教练员茅塞顿开,困扰他们的难题得到了解决。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只重视负荷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观,而体能训练效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我国教练员及相关科研人员的主要收获

3.1 对美国独特、完整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有了全面的了解 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授课,对于我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反映,听了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授,眼睛为之一亮,没有想到体能训练的理论原来如此系统与丰富,与以往的体能训练理念差异如此之大。其中许多训练理念,如核心训练理念、增强式训练理念、辅训练和结构性训练的理念等,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通过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我国教练员对体能训练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世界先进的体能训练体系有了全面了解。

3.2 对体能训练器械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 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在授课中大量使用了杠铃、哑铃、实心球、皮带、吊绳、瑞士球等基础训练器械,并针对实际训练需要,创造出数百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我国教练员对体能训练器械的认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认识到美国高水平体能训练器械虽然科技含量高,但仍以简便、单一、实用的器械居多,针对性非常强,其发展趋势已经从发展组合力量器械转变为强调简单、实用的自由力量器械,从而摒弃了原有的一味追求先进、昂贵训练器械的观念,开始注重简单训练器械与训练实际的结合。

3.3 引发了教练员对我国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深刻反思 在我国教练员的固有训练观念中,只要提到体能训练想到的就是耐力训练,就是跑圈;只要提到力量训练想到的就是杠铃;只要进行体能训练就是大负荷。在经过国外培训和国内培训以后,美国体能训练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陈旧的体能训练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美国体能训练的专项性和规范性特点,使我国教练员开始对过去的体能训练进行深刻的反思,有些教练员已经吸收、领会并在训练开始贯彻美国体能训练的这些新观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4 开拓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实地考察等方式,使我国体能训练的科研人员对美国体能训练的研究有了全新的了解,极大地拓宽了视野。特别是美国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和精细性,对我国体能训练科研人员触动很大,大家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要耐得住寂寞。目前我国一些体能训练科研人员已经从体能训练的精细化方面入手,开始对体能训练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3.5 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

通过培训,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发现,国外的体能训练专家除了精通运动训练外,还具备扎实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他们在训练实践中能够很好的依据这些理论制定训练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而反观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教练员的专业技术比较扎实,但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科研人员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有限。通过与国外同行交流,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普遍认清了差距,了解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个教练员、科研人员都认为今后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提高执教水平和科研水平,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真正发挥教练员、科研人员的主导作用。

通过近五年中美合作项目的推动,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对美国体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执教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传统训练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纠正了过去体能训练中不当甚至错误的认识和方法,促进了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的更新。目前,参加美国体能训练培训班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已经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极应用,大胆借鉴,其执教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使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

[2] 王芬,等.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9.

第4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着手,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话的欲望,让每个学生敢于与别人交际,乐于与别人说话。众所周知,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词汇量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难以清楚完整的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大多学生又胆小怕事,怕一句话说错了或说不完整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嘲笑,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敢举手发言,少数人虽能举手发言但声音轻,想说又说不清楚。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敢说话的现象,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并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说话能力高低的前提下,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多把热情洋溢的掌声送给学生,多把真诚的微笑送给学生,直至消除儿童的胆怯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爱说想说,乐于表现。进一步提高低年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说话训练时,为了使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正确,我经常结合生字词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把字扩成词,把词扩成短语,把短语说成一句通顺的话,或者结合阅读课文,从中摘录有关句子,提出句子中“谁?怎么样(或干什么?)”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怎么干的?结果怎样?”教学生认真朗读教师摘抄出来的句子,并要求学生依照句子学习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可一边听,一边面微笑,偶尔画龙点睛地评上几句,并不失机地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享受说话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是说话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说话能力 低的学生,在受到表扬时,总是情绪激昂,非常兴奋活跃,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要求说话,彻低地扫除了说话胆怯的心理障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利用插图,指导说话,培养说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要从说一个词到说一句话,再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到一段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性事物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一幅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为培养学生说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平时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插图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中的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两幅插图,我先出示图一,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图片上画着什么?乌鸦想干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犹如一把开启学生思维、话匣子的钥匙,学生兴趣十足,纷纷举手发言,说得有层次有步骤。学生从图中说出“乌鸦”“瓶子”“水”等词,并能连起来说一句话:“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喝不着。”这样,学生在了解图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后,很容易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并把话说具体。接下来出示图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乌鸦想到办法了吗?它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乌鸦想出了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喝着了水。”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把两幅插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学生说得既完整又具体,充分达到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凭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图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使学生把话说得具体、生动完整又非常有次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路,提高说话能力

第5篇

象;互动;识字;阅读;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提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坚持立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有意识地创设交际训练的环境,采用多种方法,寻找各种机会,激发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口语交际的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五彩世界。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说话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达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凭借课文激发想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丑小鸭怎样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故事,课文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们同情丑小鸭的遭遇,为它变成白天鹅感到高兴。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想象:丑小鸭看见自己变成白天鹅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流露出来,令人欣喜。这种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口语交际环境,让他们展开想象,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二、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多侧重于学生的读写训练,忽视了听和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训练一般只局限于教师的简单提问,很少向外延伸。其实,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师生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口语交际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提供给学生一种自由学习、双边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别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设计与学生的双边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如,在进行“奇妙的动物世界”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资料,观察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课上有备而来。这样,在全班交流中,在师生的问答和生生的问答中,能够加强双向互动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得到听说的训练。

三、借助识字教学促进口语交际训练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相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叙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结果,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学习“哥”字时,找出它的形近字“歌”;区别形近字“未”与“末”时,让学生找出区分的好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说话时快速地记住生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扩词”、“扩句”的练习来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句子,为更好地进行说的训练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雷”字时,可以先让学生组词:“雷雨、打雷”等,然后启发学生利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教材中的识字教学都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来训练,加强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指导阅读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小组中开展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或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学生汇报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课文中的人物,或在课后说说学习收获。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口语交际带来的乐趣。

五、在生活中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第6篇

摘 要: 当前实训工场文化布置存在许多不足,应当在体现专业特色、企业文化、学生主体性方面来改进实训工场布置。本文介绍了七种主要的文化内容布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实训工场;文化布置;专业特色;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素质和技能教育,而文化是素质的核心,是学习技能的基础,文化育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现在,所有职业学校的实训工场都进行了文化环境布置,营造了较好的技能实训学习氛围。在参观走访江浙沪30多所职业学校的多类实训工场,深入20多家企业车间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后,发现职业学校在实训工场文化布置中存在许多不足,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创新文化布置,融合学校、企业文化,体现专业特色,结合车间生产实际,彰显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充满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技能训练,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一、当前实训工场文化布置存在的不足

1 文化布置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

不少学校实训工场文化布置,没有通盘考虑提前进行布局,因而缺乏整体性。看看哪里有空白,就随意张贴,也不及时进行更换,时间久了,颜色淡化,显得很凌乱。如到某校,暑假墙壁进行了粉刷,很白很干净,但是走廊里的挂板没有更新,因长年在室外,颜色已经泛黄,图片模糊,与洁白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反差,很不雅观,非但没有教育意义,反而破坏了整体美感。

2 表层涉及专业内容,缺乏鲜明特色

实训工场布置涉及了专业方面的内容,但都是表面的,如会计实训工场,“写好一手字,打好一把算盘,做好一本账”,学生看了知道有这个大目标,但不知道具体要做哪些,比较模糊,不知如何一步步达成这一目标。

3照搬企业元素,没有融合内化

企业想要存活、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不断追求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企业已成为不断创造先进文化的地方。学校必须学习企业文化,消化吸收企业先进理念,如许多实训工场的标语,引入了不少企业元素,质量意识、成本意识、6S管理等,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如到某学校看到,6S的展板完全是企业的模式,里面出现的全部是“员工”,在“素养”板上还有“通过企业晨会等手段,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这确实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的要求。但如果融入学校要求,改为“课前进行讲解动员,提高文明礼貌水平”,就更符合学校实际。

4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参与

可以说,目前实训工场所有的文化布置都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这对学生产生了压迫感,加上学生在实训工场训练十分辛苦,所以不少标语化的东西不但对学生没有促进,反而产生了情绪上的抵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文化环境,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二、实训工场文化布置的原则要求

实训工场文化布置不是简单地填补墙上空白,也不是布置一些看似要紧,而与学生操作关联不大的规范要求。布置内容必须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有指导作用,而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1综合布局设计

一个好的实训工场,不仅布局科学,干净整洁,设备摆放整齐合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让所有来的人,一踏进工场,就感到某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力量、独特的职业氛围。这种力量就是通过物质文化环境表现出来的, 所以实训工场规划要布局合理,建筑风格要大气庄重,文化氛围要凝重吸引人,训练教学设备要整齐有序。所到之处,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这种文化氛围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营造。如按实训中心整个大楼的外墙大立面,可以布置大型标语口号;每层楼面的走廊内侧墙面,走廊外侧墙面,应当各有侧重,协调处理,可以按每一层一个主题来布置,可以是师生风采、专业介绍、科技发展、各实训室门口功能介绍等,还可以在举办活动时挂横幅营造气氛;实训室内墙上可以布置实训规章制度、管理规定,还可以布置该室所训练项目的内容和工艺等;而每台重要设备醒目位 置,可以布置操作该台设备的要领和步骤。总之,应做到层层设计,步步深入。

2 突出专业特色

实训工场文化布置应当突出专业特色,引入体现专业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创新能力、安全流程等要素。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上面提到的会计专业实训室文化布置,如果把纸面干净整洁、字体工整秀丽的账本页面复制后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对他们的内心触动就会很大,会觉得通过努力自己完全能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到某交通学校汽车实训工场,就有车标、车型介绍,我国汽车发展史介绍,汽车最新发展技术介绍等,图文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融入企业文化

(1)融入生产元素。把企业车间生产要求和管理规范融入工场文化布置。培养有企业文化素养的学生。如学校可以把学生每天的实训任务,以工厂生产任务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在看板上,引导学生按时间完成生产加工。

(2)融入职业特点。在工场文化布置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元素,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熏陶,体现校企文化的对接,提升工场的职业氛围。如将实训实习室按照企业生 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

(3)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文化的元素嫁接到校园,如实行6S管理,贯穿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塑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张贴展示企业精神、人文关怀、青春励志等标语口号,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如到某校智能制造实训工场,数控加工车床旁,就有“一丝之差,优劣分家”“一字之差,程序失控”等标语,时时提醒学生细心细致操作。

4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或控制,如果教育过程是被动的、被控制甚至是强制的,个体就会产生人格的主体性受侵犯的感觉,进而产生反感和抵制心理,不但不会接受,而且会排斥。职业学校学生的叛逆性更强,抵触情绪会更大。如果主动参与,学生就会在平等、愉悦中受到教育,增强教育效果。所以,实训工场文化布置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参与布置的全过程。如工场内可以专设学生作品陈列区,学生实习心得专栏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训工场文化布置的创新实践

实训工场内进行文化布置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实训教学规律,不断探索创新,主要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进行综合,根据工场训练项目,组合设计出适合学校和专业的工场布置蓝图。

1 怡情励志类

怡情可以消除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理防线,激发热情。励志是一种道德的自觉与认识,它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指导行动。坚强的意志可以使弱者变为强者,远大的志向可以使庸者变为智者。

怡情励志类就是用名人名言、名人介绍等进行文化布置,特别是学校里技能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更具有说服力。如不少学校把在全国和省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师生的图片挂在相应专业实训室内,榜样就在身边,励志作用明显,对学生的影响就特别大。

2 操作规范类

设备操作的规范化关系到设备的损坏和人员的安全,是安全文明生产的核心。一般工场都会悬挂实训管理制度、安全文明规定、6S管理制度等,目的是让学生操作前就要知道要领,引导其按要求来操作,这些都是实训工场文化布置的最重要内容。如某学校汽车实训工场,对汽车检修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作了详细规定,涉及从待修车辆接受、拆卸、清洗、检验等方面,要求明确,学生操作有据可查。

3 现场管理类

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实训现场各要素,包括学生、设备、材料、工具等进行合理有效地使用、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状态,达到安全高效、文明训练的目的。一般可以布置一些成本管理类、操作流程控制、质量目标管理等内容。如某数控实训工场,张贴了“杜绝不合格品流到下一道工序”的标语,告诫学生操作要规范细致,融合了成本意识、流程控制和质量要求,与企业标准完全一致。

4 技术前瞻类

技术前瞻类主要介绍行业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热爱专业,努力进行技能实践。如不少学校用挂板介绍数控四轴五轴机床、介绍数控产业发展前景、介绍优秀企业、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对学生钻研数控技术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5 生产工艺类

生产工艺类就是把某个作品的制作、某个工件的生产过程等所涉及的工艺步骤一步步地呈现出来。如在某学校的CAD/CAM室看到,把CAXA软件的功能,全部以图片介绍的形式挂在实训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进入室内就知道CAXA软件学些什么内容,能解决哪些问题。另外学校有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一个车工技能鉴定高级工的考题,把每一个工艺图纸全部陈列出来,并把每张图纸对应的半成品放在边上,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完全知道每一步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形状和精度要求。

6 学生作品类

学生作品类让学生参与到实训工场的文化布置中来,按学生要求创设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感知、体会和自觉深思,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实现教育的目的。如可以布置些学生优秀作品、训练心得体会等学生自己的东西,前面几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制作和布置,这样的效果就会很好。

7 评价激励类

评价激励类就是适时地展示激励性评价,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实训氛围,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技能训练。如实训工场设置投影仪,对学生实训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对上次训练优秀的工件进行展示,对操作规范的学生进行录像播出,评选当天技能标兵等,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训工场技能训练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何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得到熏陶,优化工场文化布置是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创新实践,才能更大地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训练热情,从而提升技能实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实习训练;主体;主导

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中考或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课堂领悟能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观念就读技校。因此要想教好技校生,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教师更要加强教学研究,采用更好、更科学、更有实效的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技工教育姓“技”,本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重点是突出技能训练。传统的技工教育是先学后练,即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再是考工集训。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专业理论知识时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显得不感兴趣。这样由于没有感观认识,学生得不到动手训练,学习效率往往较低,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想学甚至厌学。再到考工集训时,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前面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很多,对实际操作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学习效率事倍功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成效不高。

当今,技工教育提出了“一体化”教学理念,部分学校开设的一体化专业或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么我们计算机教学能否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将“讲”和“练”两方面有效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近期对计算机技能训练进行了一体化改革的一点思考,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够连贯统一,有效节约了教育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技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操作水平。

1 体化教学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与实训课进行组合式的教学。这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体系,将整个课程中的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一体化的设置和编排;再将讲授、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进行一体化的设置和辅导;整个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也同样进行一体化配置;一切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教育核心,将专业课程知识,职业能力培养,技术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和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授课过程要具备安全性、科学性、严谨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利于自学或自作、自我测试、作业展示等。

2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各行各业依赖于计算机、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成为了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我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而设立的,计算机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的学生要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级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达到计算机初级工的标准。因此,计算机教学是我校高度重视的长线专业。

2.1 理论意义

将本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训练项目进行一体化教学,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五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边练边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2.2 实践意义

2.2.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团队合作模式,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动手,遇到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与训练同时进行,教授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2.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了,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了,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2.2.3 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计算机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市场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3 计算机技能鉴定一体化教学授课过程

3.1 授课环节构成要素

以计算机操作员高级工技能鉴定考核中的“3.3.1样式应用”为例进行一体化授课教学。

授课地点为计算机房;授课过程具体包括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小组讨论、提高技能、考核评价和成果展示、教学总结。

(1)课前准备:教师检查机房安全设施设备、准备好所需文档文件。

(2)学习目标;教师明确本小节学习的目标,即了解样式与模板的概念;能够创建和编辑样式。

(3)制定计划:学生自学教材,根据学习目标,自行制订本小节内容的学习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

(4)组织实施:学生按自己所订计划进行实践操作。

(5)小组讨论(并发言):小组成员间讨论学习成果,不懂的问题互相帮助。

(6)提高技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技能操作作业,在作业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操作要领。

(7)考核评价:提交作业,教师进行考核,同时根据作业质量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如好、中、差的作业进行讲评,对好的作业进行成果展示。

(8)总结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授课过程注意事项

第8篇

虽然,根据课型变化,英语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每节课侧重点不同,但这四项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孤立存在的。如何使四种能力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听说先于读写。因为听说是建立语言感性认识的直接有力方式。人类在婴儿时代便开始对语言进行听的训练,进而才有说的能力。外语的学习符合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新的目标语言时,先要创设语境。语境使学生直观理解目标语言。语境的创设,方式多样:英语会话引入,图画引入,动作表演,提问等都是常见的方式。这种语境伴随目标语言的出现,使学生在大脑中很快对新语言产生感性认识,并初步理解。同时要设置听力任务,以促使学生在完成既有任务时加强新的词汇,句式,语法等对大脑的刺激,为说的训练打下基础。说的第一步,可以先练习实现单项交际目标,等待学生已能熟练进行单项任务时,再逐步挑战综合表达,即添加新的教学目标或引出曾经学过的相关语句使交际更完善,更真实。同时也可以将易混淆的目标语言在综合表达中综合运用,从而起到区分的目的。例如,教学一般现在时的第一课时,学生完成听力训练后,已对一般现在时表达有了感性认识但 不能理解其真正时态意义。单项说的目标定为:学生表达课本图中人物的日常作息时间,已经达到对单项新的目标语言的应用,接着就要添加已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到交际中。从而达到理解时态的目的。

Example: Step1 Tc: What time does John get up every day ?

Ss: He gets up at 6:30 every day.

Step2 Tc: What time does John get up every day?

Ss: He gets up at 6:30 every day. Look at the watch, it's 6:30 now . He is getting up .

很明显,经过第一步表达训练,学生能准确表达一般现在时,经过第二步,可以理解现在进行时。并对现在进行时进行了复习和对比。

任何新学语言凭借听说所建立的印象都非常浅淡,只有进一步通过读写加深印象,同时使所学语言更完善,准确,才能达到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听说之后要训练读写。

教材安排的阅读内容一般都和听说内容话题相关,所以在听说训练中要有意输入生词新的语法和相关文化背景,为阅读铺垫打好基础。如可以将阅读中的信息在口语训练时引导学生加以表达,进而初步了解,从而为阅读奠定基础。,而阅读之后,完成阅读任务时可利用新学习的交际项 ,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既巩固提高了新的交际功能应用,又加深了对阅读文的深层次理解。例如,初中九年级英语教材Go for it. 第7 单元 Section B教材安排的阅读为 一封写给旅行公司的求取旅行地信息的E-mail 读完之后,除了完成本文规定的任务,可组织一段讨论运用定语从句,例如

――What kind of place would Mr Zhang like to go ?

――He'd like to go to a place where there are cheap hotels.

――He'd like to go to a place where he can do lots of outdoor activities.

――He'd like to go to a place - - -

在此活动中,所有学生都能快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从而进行对话表达,提高口语能力,同时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口头讨论阅读材料的训练形式为写作提供了材料,句式,等。写作时,可以模仿阅读的句式,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语法等。所以对阅读材料的充分理解和运用为写作铺垫。写作要从阅读中获取大量助。

第9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说话训练;技能

2013年7月5号上午,我校基础教育科一行19人到重庆海德世集团参加了校企合作交流会,会上赖茂霞副总和我校毕业生的讲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赖副总在讲话中讲到了学校教育要解决的两张皮问题:学校教育自成体系和工厂有它的具体需要,这导致学生学的东西到工厂所用不多。我校四位毕业生的发言引发我思考说话训练的失误:吴难已工作10年,来参会前做了准备,所以讲话还能照本宣科,8分钟的讲话,有内容和条理。另外三位学生分别毕业于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到集团时间是4年、2年和2个月,他们的说话时间也是2分钟、1分钟和30秒,让人感觉没有准备、缺乏重点、没有条理,最后都以我不会讲话为由结束发言。

这次交流会引发了我对课堂有效说话训练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说话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追求课堂教学的花样化,虽然用了许多教学方法,运用了多媒体的手段,但是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不大。张志公先生曾说:“教出来的学生,大学毕了业,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系统训练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让学生背课文,即兴说话训练很少,这就已经让学生习惯于把要说的东西写下来才说,背下来才说,造成了与人交流的障碍。

2.对那些本来害怕说话和不敢说话的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以至于他们在人前更不敢开口说话了。

3.由于长期以来对说话考核没有具体标准,这让学生不清楚自己说话能力有多高,有没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4.长期以来,演讲、辩论、班队等活动都只有少数人参加,多数学生没有在大庭广众见世面和锻炼胆量的机会。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考虑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1.确立中职生课堂说话训练的目标

“有的放矢”。中职学校学生课堂说话训练的目标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紧密相关的。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人,社会人要想在世间生存,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交往中,社会人必须学会展示自己,取得对方信任、理解、支持,学会处理与对方的各种利害冲突,实现双赢……

中职学校课堂说话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必须具有公关意识,具备公关能力,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争取到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环境,从而立足于社会。有了明确的说话训练目标,学生就会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奋斗,说话的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2.建立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

说话能力的提高程度如何,需要具体的评价标准来监督和检测。在教学评价时,根据中职工科类学校岗位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确定了说话能力训练的教学评价总的原则:简化理论知识的考查,强化能力考核,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笔者拟定的说话能力评价标准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教师在学生刚进入中职学校的时候,就通过笔试、口试手段,对学生进行说话摸底考核评价,找出他们的优缺点,诊断出原因,制定出合理的口语教学方案。还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个人情况,制定出个性的学习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学习方法,为说话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2)发展性评价

对每一次训练活动,教师都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和评价,以期记录学生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成果,为期末终结性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100%)=发展性评价(60%)+期末笔试(20%)+仿真口试(20%)。

3.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中职学生大都只有十六七岁,虽然在同学之间交流时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还处于害羞的阶段,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积累和修炼,他们在把握重点、筛选内容和理清条理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帮助学生开口

命题说话的一些话题可以举一些范例来进行模仿训练。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产品介绍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景泰蓝的制作》,然后让学生模仿,结合自己制作配件的过程,进行口语介绍。

(2)引导挖掘生活资源,帮助学生说话

旅游专业的学生介绍民风民俗前,笔者就先引导他们收集资料,然后再筛选资料介绍。例如,介绍“端午节”,笔者先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诗歌和民俗习惯等等,然后再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加工,收到的说话训练效果很好。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提高交流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笔者就引导他们多去挑选衣服,多到商场去打周末工、暑假工。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笔者教授的数控高职08班的几个学生通过在苏宁电器店打周末工和暑假工的经历,磨炼了自己的营销沟通能力,毕业的时候并没有搞专业,而是选择了营销工作。

4.说话训练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说话训练课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朗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对说话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但凡诵读文章声情并茂、流利清楚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强。

(2)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探讨问题,发表意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因为说话能力的培养,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要消除一些学生的害羞心理,就得时常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畅所欲言的热烈氛围。置身于发言踊跃的氛围中,即使胆小害羞的人,也会不知不觉放胆开口说话。

(3)演讲法

演讲法要求学生在大庭广众场合宣传自己的意见、主张。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说话训练。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自我表现欲望。感受到上台的喜悦,就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会被激发起来。

(4)复述法

复述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这种方法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扩展及条理化等方面的训练。这样能提高学生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

(5)模拟讲解法

模拟讲解法,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的方法。它既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一门针对高级维修电工考证开设的课程。

它以实践为主,但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就将出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可明显地体会到这点。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理论是基础,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根据这些情况,笔者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PLC控制电路教学为例,探讨教学方法。

一、实物演示,从现象到原理

电路的原理非常重要,如何能讲清楚是个难题,让枯燥的原理分析变得生动些更不容易。传统的教学习惯根据原理图分析电路,然后得出电路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如果先从电路的现象入手,通过视频演示、实物演示等方法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再来分析原理,效果将会好很多。

PLC控制电路总共有三个考核电路。每个电路的控制方法不同,现象也不同。每个电路都事先连接好,用实物投影或者录像的方式演示电路的现象,先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的原理。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分析原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第一个项目是电机的双速控制,如何让电机双速运行、主电路如何连接是难点。很多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原理图连接,却不能理解原理,操作起来非常死板、呆滞,容易出错。教师如果先展示电机的双速运行,引出如何连接的问题,再点出双速电机的三相绕组的内部结构特点,从绕组的接线变化角度分析变速原理。学生对原理有了根本的理解,接线时就显得从容自如,连接方法也多样化。又如,电机的制动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直接演示电机的迅速停止,学生马上就能理解。

二、教学做融合

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是为了做,所以教学做是一体的。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一件事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去学,怎么学就要怎么去教。不管教学做还是做学教都离不开做,做要在学和教的基础上才能做得更好。教学做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故称为教学做融合。

一个控制电路的分析内容较多,包括原理分析、程序分析设计、电路接线图设计。大量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降低学习的效果。所以,将讲解内容分解成块,边教边学边做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对于电路的接线图设计,教师在分析设计的思路技巧之后,分发设计图纸,让学生边学边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思路,在设计时有很高的兴致,碰到难点,也可以一起讨论,气氛活跃。

三、理论实践交替进行

教学的开始是先教再实践,但是实践后,还是要回到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更进一步地指导实践。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效果来看,往往很难将电路的运行现象与电路原理联系。理实交替更多应用在电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分析电路的故障原因,是对理论的回顾,更是进一步地理解实践的意义。教学方法是:学生电路连接好后,选择几个有问题的电路板,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全部学生,一起分析故障的现象,结合理论,从而判断故障出现点。例如,可以首先观察PLC的指示灯。因为电路是PLC控制的电路,先要确定PLC正常。个别电路板PLC指示灯正常,电路却没有反应,那么判断是连接上出问题。回顾设计的I/O接线图与实物接线图,分析故障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线路分析,就能很好地巩固设计的知识。又如,如果能耗制动电路制动效果失效,那么首先可以对电路其他部分的功能进行肯定,缩小故障范围。然后分析制动的原理,是哪些电器控制制动,判断故障点。在故障排除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制动原理与效果。

“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实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白洁.浅析将维修电工考证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第11篇

一、存在问题

1、个别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急救援意识。个别领导的危机意识不强,未能严格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地方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有的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也比较分散,存在多头指挥、功能单一、缺乏统筹的弊端,应对重、特大事故能力差。

2、预案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单位或部门在应急救援问题上草率应付,责任心不强,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不规范、不完整或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虽然也制定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但只是挂在墙上或紧锁柜中,除了制定人知道内容之外,再也无人问津,更没有组织学习,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实际作用。

3、人员配备差,安全投入不足。有的虽然已经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但尚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虽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但应急救援人员素质低,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或救援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个体防护不足,难以适应应急救援特别是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4、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应急能力差。比较普遍的状况就是许多单位的从业人员应急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没有很好的对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宣传、教育和演练,其识灾、防灾和自救能力较差,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连自救能力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要配合专业救援人员共同抗灾。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8月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4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种问题,必须综合治理、辩证施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普及事故灾难预防救助知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编制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尤其是位于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群,要让他们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重庆开县2003年“12・23”井喷事故,由于没有事故预案,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同地方政府衔接,老百姓又不了解事故的危害性,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6年3月25日,井喷事故发生在同一地点、两口事故井相距不到10米、时间仅隔了两年多。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故,有了第一次教训,企业已制定并完善了井喷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安监总局和重庆市主要领导、中石油主要领导亲临指导,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7天的反复抢险施工,中石油“3・25”天然气井漏事故终于“堵漏压井”成功。4月1日,1万多名疏散的群众开始陆续回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对预案的宣传非常重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预案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搞,还要搞好对外宣传,应该让周边群众知道的一定要公开。

2、强化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应急救援能力。首先要重视对应急管理人员尤其是救援指挥人员的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根据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确定最佳的应急策略,慎密周全,翔实具体,将可预见的危险和漏洞都解决和处理好,使预案更加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这要求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预案编制者不仅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而且掌握预案的制定方法;让救援指挥人员对预案的掌握理解、现场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将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使其切实掌握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其次要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训练。应急管理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救援队伍训练,保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体能、战斗意志和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熟悉潜在危险的性质、救援的基本程序和要领,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通讯装备的使用,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提高现场救援应变能力和救援水平。再次要分级分类开展应急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与本单位相关的应急知识融入新员工的“三级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中,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知道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急人员能马上到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要强化对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让企业员工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学会自救和互救。

3、应急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各级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完善各专业性、地方性和区域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在规定范围内予以实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救援器械装备的配备,搞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加强日常隐患排查和事故预防,事故灾难发生时,依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里组织开展有效救援。生产经营单位也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同时,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救援建设,它也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关部门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人员统计表明,95%以上幸免于难的人不是靠专业队伍救援出来的,而是靠邻居施救或自救逃生的,由此看出,出现突发事故的第一时间,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社区居民。

4、建立完善预案演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预案制定的是否可行要靠实践去检验,而实践最好的方法是预案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预案演练可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检验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所以,演练一定要着眼于实战,符合实际,演练一次发现一次,经过演练评估,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预案。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装置、人员、生产条件等也是如此,随着它们的变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随时重新修订,有的企业经常忽视这一点,制定一次预案便一劳永逸,再也不完善不补充,发现的问题也不修改,久而久之应急预案便成了一堆废纸。许多事故教训也表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落实的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反之就将受到它的惩罚。

第12篇

Grasp the Direction of Competition, Strengthen Skill Train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Inquir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Skills Compet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gular Program

LI Yan

(Guangxi Qinzhou Agricultural School,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contest for the direction, around strengthening skills training, introduce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combining computer science skills competition and conventional projects.

Key words skill competition; computer specialt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1 中职学生学习与竞赛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基本功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知识面较窄,创新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部分同学沉迷网络,无心向学的情况下,难以体会理论知识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把竞赛和常规化教学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设置技能教学活动,技能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1.2 学生竞赛情况分析

自教育部提出“普通中学有高考,中职学校有技能竞赛”这一重大决策以来,全国上下每年面向中职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各职业学校也组织多种类型的技能竞赛。同时国家也相对应出台了新的政策,凡是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的学生可以直升对口专业的大学本科,二等奖、三等奖者可以加分。学生们很想通过这样的一个途径,升上更高的学府,因此具备很高的参与竞赛的热情。

1.3 学校竞赛氛围分析

由于上级部门对竞赛的重视,各职业学校都认为参与竞赛所获得的成绩,是展示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都非常重视各种比赛,花费重大的物力财力去准备。赛前选拔出一些少部分“尖子”,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便能获得好名次。很明显只有少部分学生被“集中”训练,其余学生并没有机会参与到竞赛活动。

2 技能竞赛和常规项目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平台,主动参与专业学习,笔者尝试探索多种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日常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赛训有机结合,形成日常与竞赛机制。

2.1 以大赛为方向,把职业技能融入改革标准中

中职计算机技能竞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并非随意参加的单项竞赛。把竞赛内容以常态列入教学中,常规化的培养目标严格一致,要与专业教学计划密切相关。依据 “职业标准”和“关键能力”进行课程设置,把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融入课程目标中,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技能大赛评价标准引用到日常教学标准中,设置以竞赛为授课方向的训练技能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参与到与竞赛相一致的技能训练中,形成“班班有竞赛,项项有榜样,人人都参与”的良性局面,实现由“少数尖子”参与的精英式教育向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2 以大赛为托,找准技能重点,扎实课堂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以比赛的方向作为依托,找准技能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做、赛”一体化,进行课堂教学。具体做如下:

2.2.1 课堂就是“赛场”,小赛促大赛

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布置任务―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至于学了什么缺少思考、缺少操作、却上动力印象不深,过后又忘了,一个学期下来一门课一塌糊涂。大部分学生只懂得软件简单操作,但是不会运用到现实中,更提不上举一反三。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就是课堂知识通过竞赛机制促进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竞争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改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沿用“133”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门课给学生提出三个知识点,三个重点、三个重点技能的要求。在授课计划中,教师们事先就要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比赛的动态、教学重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三个任务,并把它张贴在教室,让学生明确自己该门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该学什么,该怎么做。基于这三个任务,我们巧妙地将这三个任务设置为学科“三大竞赛”,通过三个竞赛完成学科里的知识点和技能。

课堂上,教师不再沿用老套、机械演示―上机模式。而是将各个知识点、各个重点引用竞赛机制、随时进行项目竞赛、知识抢答竞赛、分组项目赛、辩论赛,通过多种有趣味的小赛,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学生爱学乐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后,教师还会抛砖引玉,将知识点拟定为小项目,给学生设置课外作业。作品完成后由班干收集,教师回收并认真打分评比,并且对优秀的作品作出展示。经过学习―制作―讨论―点评―展示,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又增加了一轮“小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竞争平台。

通过学生课堂课外都有赛场,随时随地均能竞赛,人人能参与,小赛促大赛,学生自然而然地适应各种比赛,真正做到赛中学、赛中用, “教、学、做、赛”一体化。

2.2.2 按赛所需,增设课堂内容

(1)把竞赛知识点结合到一起,进行小项目的练习,按需增设课堂内容。(2)课上要适当根据理论实践的可行性,加强学生应用思维培养。(3)针对竞赛需要,企业标准,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2.3 选修课+社团双重牵引,搭建常规项目教学第一个展现平台

根据计算机教学内容分数字影视后期、平面设计、动漫、计算机网络、CAD产品设计多个方向,开设图形图像、计算机组装、图案设计选修课等选修课,选修课及格者获得学分;同时组建计算机数字影视后期社团、计算机动漫、CAD产品设计、企业网等四个学生社团,社团专项活动结束后,考评优秀学生可享受与选修课同等的申请学分待遇,这是我校计算机教改培养学生实践中最大之特色与亮点及实效所在(详见表1)。

2.4 学生的潜能开发,以综合技艺竞赛周为平台强势推进第二个展现教学平台

探索重点以一年一度的校内综艺技能周竞赛及校内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竞赛为载体,负责组织实施的校内外竞技项目10多项,让广大学生多类别参与体验,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校内综艺科技周学生参与面100%,奖励比例60%,技能作品展示90%。校外全区技能大赛、全国ITAT技能大赛、全国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每年一度,可直接选拔学生参与(详见表2)。

表1

3 赛训结合,效果良好

通过紧扣组织学生参加各个层次比赛,从完善制度、革新课堂教学模式设置、突出实践特色、创建社团、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践与竞赛效果展现、奖励表彰与学习推广相结合等层层渗透的多方教改手段,收到了两个显著效应:

3.1 技能等级,连上台阶

通过赛许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技能操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CAD认证考试,过关率达98%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

3.2 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第1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

On the “electrical work and skills training” course integrated teaching

Nong Qi

【Abstract】At present, technical schools, students generally poor foundation, motivation to learn is low, and the “electrical work and skills training” course is a electrician class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the experimental,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than the strong, the students generally feel,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es, boring and difficult, difficult training issues, theory and practice did not combine well. Traditional teaching using a simple “theory -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has revealed a growing number of drawbacks.

【Key words】Employment-oriented; task-driven; integration

1 本课程的特点

电工作业与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重点论述、用电安全、室内外高低压配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电工作业,属于特殊工种,从事这些作业的人员如果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差甚至违章作业就会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设备的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因此电工操作技能是从事电类相关工作的基本条件,电工作业与技能训练课程在电类相关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就本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部分学校上课地点选在传统教室,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先就讲授的课题进行理论教学,理论课讲解结束后再转到实训室根据本校现有的相关设备有选择性的进行实训。而且中职层次的学生往往对纯理论学习的兴趣不大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有可能只会说不会做,甚至不能说也不能做。

3 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校本教材: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应侧重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而教材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及人才培养的定位相一致并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体化教学的第一步是有效的重新编写校本教材,如可将电工基础、电工实训、电工维修、电工考证整合为一门课程,将内容分成不同项目和单元与目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国家从业资格要求相一致。

3.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实行课程的单元模块设计:以就业为导向,对教学内容以就业能力为目标实行单元模块设计。根据我校实际本人将课程分成一下单元模块:安全用电单元、低压电器单元、电力拖动单元、常用电工仪表单元、高低压配电安全单元、照明电路单元、人工急救单元等。以低压电器的认识单元为例,该单元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拆装及其安装方法与故障检测排除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示范低压电器的安装、调试,根据低压电器的特性设置不同的实验效果。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次教师结合日常生活用电现象阐述基本原理。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既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又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将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以房间照明电路这一单元为例,首先提出任务是:完成电源的接入、电表的安装、各种安全开关的设置、照明工具选择、布线等。围绕这一任务,由教师讲解符合条件要求的仪表,布线方式,安装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学生分小组围绕这个任务模拟现实情境在一个既定场所(实训室)设计施工,这一阶段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从旁协助,引导、答疑,解决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并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低压电器的检测方法,又掌握了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学生在接线的过程中,还掌握了布线的工艺,同时对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3)突出“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仅仅采用书本的教学模式,会分析电路、低压电器等的工作原理,而不会动手操作,对于电工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只有在亲自实践过程中去掌握和应用知识,学会处理实际问题,才是从根本上学会了这门课程。为此,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出发,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践环节并让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到工厂、施工队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 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我校我们还尝试与本校电工合作,成立学生电工实习小组,严格按照电工操作规程,在学校电工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的电工作业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效果。

(4)完善实训场地、设施及实训方式。实训场地的建设、设施的完备是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一体化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来实现,其途径是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两种方式,它们之间各有分工,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①校内实训场地。建立健全相应的实训室,增添校内实训所需的设备,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实训是让学生在可控状态下完成,便于教学组织和管理,且可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反复训练。

②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有良好的实训设备,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场所,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专业认知,打好基础,熟练技能,提高应变能力,缩小就业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5)根据职业资格认证要求针对性训练:电工是特有工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从事电工作业的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本课程将职业资格的认证嵌入到了课程教学中。我校电子类专业学生要参加电工作业中级及电工上岗证的考证,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电工作业中级及电工上岗证考证的要点实施教学环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可以立即参加考证,确保了较高的通过率。并保证学生走出社会后立即能胜任电工作业的相关工作。

4 一体化教学的成果

一体化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更明显的优越性,学生获取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完全传授或从书本直接得到,而是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通过在校期间的一体化训练很多电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顺利的通过各类大中型企业的面试和考核,顺利进入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并且一进入企业就能独挡一面。可以说一体化的教学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 职业学校是为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培养人才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同时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实践一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当然如何对电工作业与技能训练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讨。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电工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了实践操作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会用、能用”。

参考文献

第14篇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教法缺乏创新、理论与实训教学相互分离、教学场地分散、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为改变这些困境,笔者提出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通过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做好课程开发、场地建设、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做好学习评价等手段实现一体化教学;同时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使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笔者根据长期从事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及车工实训的教学经验,结合对一体化教学的研究,认为实施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就要找出其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适合一体化教学策略及教法等,才能真正凸显一体化教学效果。

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法缺乏创新性

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学,不能积极参与,更不能开展知识拓展活动。因此,学生在上理论课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学易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分离,影响教学效果

车工工艺的知识是学生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而技能训练则能促进学生对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在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独立,且大多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理论与实训教学。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教学上自成体系,教师间也缺乏沟通;学生先上理论课,过一段时间再上实训课,在时间的安排上跨度较大,上实训课时,在理论课上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

3.教学场地分散,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独立进行,在教学场地设置时,理论教室或实训教室也独立配置,两者通常相距甚远。学生在学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知识时若想参照实物十分困难,而在技能训练遇到问题时想查阅资料时也十分困难。

4.教学评价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都采用布置作业或考试。老师通过批改作业或考试题,给学生一个分数,通过分数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由于评价时往往未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情感因素及其他综合因素等,采用这样的方法,有失客观性;而且多数是学习过程结束后才给评价结果,未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因此评价效果必然受影响。

二、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及教学策略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肯定会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首先领导要重视,成立组织机构,确保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其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促进老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就业观,增强对一体化教学认知;再次,对一体化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合理倾斜与鼓励,如增加教师相应课酬补贴,评优、晋升、晋级加分等,多方面促进一体化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

2.做好课程开发,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原来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现在要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强化技能,在技能训练中验证理论,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a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将第六版《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三章第三节“车孔”部分的内容按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工作任务:隔套加工(设计一个车孔典型工作任务,零件图如下图1所示)。

名称:隔套。

活动一:接受任务(将设计好的零件加工任务分配到小组)。

活动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以专业培养技能目标为依据,主要内容以一体化校本教材为载体,主要包括任务图样分析,工艺制定,所需工、量、刃具,以及加工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也可以是学生为完成该次任务产生的相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指导作用。

活动三:制订计划。小组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

活动四:加工制造。老师要操作示范,并做好指导、监督。

活动五:检测与互评。各组学生对所加工零件做检测并对任务完成情况做互评。

活动六:教师评价、总结。教师对本次课题或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评价,要对所加工零件专门设计评分表,及时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将要完成“任务”的主体,为完成“车孔”这一工作任务,接受任务书,分小组展开讨论,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完成加工制造,自我检测、小结等。

在这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学习关于孔的加工工艺学知识。比如,在该次任务中会遇到问题:加工φ25孔要什么样的刀具?通孔车刀还是盲孔车刀?通孔车刀和盲孔车刀的几何角度是怎样的?各有什么特点?这是该次教学的重点。车φ25孔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怎么把握?这是该次教学的难点。经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突出了、难点也容易突破了。计划制订好以后,把零件加工制造出来,并且就任务完成情况做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将刚刚学到的知识用实践来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强化的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监督、及时评价的“辅助”作用。

3.做好场地建设

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实训车间,对照实物(包括机床、工件等)增加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教学场地必须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需求。教学场地设施包括实训室、理论教室、资料室、工作台、检验台、展示台、小会议室以及一定数量电脑、多媒体设备等。这些设施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还有数量上的对应匹配性,空间上布局要合理、实用等。学校需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地建设,分层次稳步推进一体化教学。

4.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作为一体化授课主体,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双师型”教师。传授的知识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态度等,为学生将来能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钻研业务,更新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学校则需为教师提供提高素质的平台,采取多途径、多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使“双师型”师资成为教学的主力军。如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多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和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师资培训班、提高班,派教师到一些先进的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请专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教育教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校际、校内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爱学爱教。

5.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做好学习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体化教学,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教师在巡视、指导中了解学生对任务分工、加工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察看学生操作动作规范程度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情况。做学生的“辅导员”“导航员”。每次任务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要求学生写出任务小结。对学生科学而及时的肯定,会极大地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的小结可以让学生对实践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控制

正确的教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的教法研究。笔者采用多媒体展示、现场操作演示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老师实操演示作用,充分发挥场地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在多媒体演示之前,将实训课的任务书制成二S码文件,让学生用手机进行扫描。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老师任务书的要求,然后给全体学生观看车加工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看完多媒体视频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第一组观看教师现场操作演示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第二组则观看多媒体课件或是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学。第一组操作完成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对一些难点工艺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讲解完后,第二组观看教师现场操作演示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第一组则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课件或是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学。两组都操作完成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对车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工艺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老师将课堂中工艺要点放到二维码文件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复习。

好的教学方法,既要能满足学生的全员参与,又要能充分发挥场地的最大效用,且有利于管理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自然显现出来了。

四、小结

第15篇

1. 教师的示范操作和教学必须规范、形象

服装缝制工艺课的技能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 技能教学前,教师从思想、教具、技术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即认真备课,特别是思考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可能难以掌握的技能,避免教学过程的无序。例如在完成女衬衫装克夫、女衬衫做装领乃至裙子装腰这个环节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部件面里上下两层由于缝纫机压脚的推力和牙床的摩擦,下层容易缩短,导致面里不平服。这时备课时不光要备工艺流程、操作程序,更重要的要备怎样教会学生操作的技巧。正确的操作应该下层用手拉紧,上层用镊子钳推送,这样就能避免上下两层不平服现象的出现。 技能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解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反复、规范的演示让全体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这样可以规范要求,避免下一步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少走弯路。例如在做女衬衫时,由于一般都采用涤棉平纹面料,涤棉平纹面料可以不考虑正反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缝制只要注意面料的用料丝绺问题,但如用的是其它有正反面的面料时就得提醒学生还得注意面料的正反面问题。学生训练时,注意巡视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肯定和鼓励操作规范、技能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为操作错误而返工的几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技能教学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实习产品,对个别实习产品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及时掌握技能。这样做的目的是查漏补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同时开始阶段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提高。

2. 技能训练强调既动手又动脑

在技能训练中,许多老师可能一味强调动手,可是长时间单调的技能训练往往会磨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技能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学生对教师示范操作的领会和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机会的前提下,强调巧练――用较少的时间较熟练地掌握技能。例如第一学期女裙缝制时,准备了格子面料,当时考虑到格子面料的性能,采用了斜料设计,但同时也给缝制(面料容易拉长)增加更大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的缝制才能降低难度,如:某某同学就想到先用手缝针固定所要缝制的部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面料的伸缩,更降低了缝制的难度,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又如:某某同学就想到了用手压住压脚尾部,这样也解决了缝制时面料伸缩导致的不平服的问题,同样确保了产品的质量。我在课堂上就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这两位同学的巧学,同时也把其经验推广,让其他同学尝试。这样既动手又动脑往往能够保持并且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 课内技能训练增加情趣

服装工艺缝纫课属于实践课,频繁而枯燥的动手操作极易使学生的身心产生疲劳感,进而产生厌倦心理,这当然需要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佳绩,更需要教师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工艺车间的模台上总是展示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款式的服装成品或半成品等教学用具,通过服装类书籍、图片、服装实物,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款式、不同风格、不同效果的服装作品,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例如,在女裙教学中,我在人台上展示一步裙、西服裙、折裥裙等样裙,逐一讲解工艺要领,并让学生结合我们班同学穿的裙子来帮他们进行分分类,讲一讲缝制的要领。这样的现学现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更激活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学习欲望,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 培养“小教师”,提高技能教学的效率

从学生的心理情况来了解,有部分内向学生、动手较差的学生通常不敢向老师多问。这仅仅靠平时老师多注意、关注他们是不够的,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从时间和精力上来说,服装缝制工艺课中的技能训练,教师很难对学生逐个指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先辅导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了实际操作训练时把这些“小教师”分散安排在适合的工位上,这些“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操作来指导旁边的同学,给他们作示范、纠正和指导。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显示,这是一个很好、很有效的教学形式,既能够解决教学中教师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不够分配的问题――通过这些“小教师”带动其他学生及时掌握技能,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同时也给了这些“小教师”锻炼、提高的机会――既能够提高这些学生本身的服装缝纫技能,也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等综合素养得到了锻炼,今后能适应担任企业的管理等工作。对于在初中阶段缺少鼓励和赞赏的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一方法也形成了很大的鼓舞、推动效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