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录计划范文

语录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录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录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铁路路基;病害;滑坡;防治措施;排水

Abstract: the mountain landslide is common in railway construction of bad geological phenomenon, landslide often interrupt driving, even make train subversion, brings the serious harm to the traffic safety. So the landslide governance is to reduce railway roadbed disease and ensure a railway traffic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measur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ailway subgrade landslide of the meaning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ailway roadbed diseas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analyses the railway subgrade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and finally to the later period maintenance measures are illustrated.

Keywords: railway subgrade; Disease; Landslid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铁路路基是条带状结构工程,沿线经过的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填料也不均匀,而不少地区都存在膨胀土、红黏土、软岩风化残积土等各种工程性质不良的土,并且受到地理和气候环境常年变化影响,加之技术水平、经济条件以及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铁路路基设计通常采用较低的技术标准,施工质量往往要求不严,从而导致各种铁路基床病害成为一种分布广、治理难、多发性强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而滑坡便是铁路路基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滑坡危害的相关问题。

一、铁路路基滑坡的含义及形成机理

(一)滑坡的含义

滑坡是一种山区铁路建设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是一种斜坡变形形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斜坡上。对滑坡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广义的,即把斜坡岩(土)体顺坡向下滑移的一切现象,统称为滑坡。它包括崩塌和泥石流等;另一种是比较严谨的,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例如长期受水浸润,削弱山体下部支撑力量等),破坏了岩(土)体的力学平衡,使山坡上的不稳定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的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称之为滑坡。滑坡按其特点可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中国铁路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把滑坡分为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和岩体滑坡等六类。

(二)滑坡的形成机理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此地区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滑坡形成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二、铁路路基滑坡的检测

根据铁路既有线的特点,路基检测应不干扰行车或少干扰行车,为此需采用的检测手段应力求准确、可靠、快速,从而为将来的整治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一)探地雷达法和瞬态面波法相结合的检测手段

探地雷达法具有直观反映道床几何形态、表层分辨率高的优点,可以探明路基结构的分层;探测路基病害类型、程度和具置,用于分析道床、路基各个土层的地质情况;探地雷达测出的结果是基床的电性参数,而无法给出路基的力学特性。而瞬态面波法表层状况由于石碴的散射和高频信号的限制不能精确的反映,探地雷达方法可弥补瞬态面波法的不足。瞬态面波方法对在土中频散曲线比较平滑,能够准确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测试的深度也比较深,也正好弥补了探地雷达方法不能反映路基土的力学参数和测试深度浅的不足。在路基病害测试中,最关心的是路基表层和其下路基土的承载能力,所以两种方法结合,优势互补,正好能够达到路基的测试目的。

(二)对路基强度、刚度等参数方面的分析

重型动力触探主要反映路基土的力学性能,是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击数越高说明土质性能越好,强度也越高,可以从不同深度位置来测试出不同深度下土的力学性能以分析路基状况。轻型动力触探与重型动力触探原理相似,只是后者以击数×10cm-1来反映路基各个位置的力学性能指标。

三、铁路路基滑坡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一)治理原则

1、预防为主

整治工程施工尽可能安排在旱季进行,避免在滑坡前部横截滑坡作长拉槽,导致滑坡恶化施工前应先做好临时性排除地表水工程,对正在活动中的滑坡,须同时做好观测工作,以确保施工安全。对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建筑物,需加强观测、养护、维修,以减少滑坡的新生和发展。

2、坚持早期整治

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期整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次根治与分期整治相结合

滑坡一般应一次彻底根治,不留后患。但对规模较大、性质复杂、变形缓慢,一时尚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的滑坡,也可在全面规划下,分期整治。同时注意观测每期工程效果,为确定下期工程提供依据。

4、对症下药是关键

对必须整治的滑坡,原则上要一次治理,不留后患。但首先要弄清滑坡性质和成因,针对主要原因有的放矢的选择防治方案,同时辅以其它措施综合治理,不可盲目强调支挡工程而忽视调动地质体自稳能力的发挥。

(二)治理措施

1、排水措施

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加以拦截和引出,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修建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对滑坡体以外的地下水,应修建截水盲沟;对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应疏干和引出,浅层地下水采用支撑盲沟,深层地下水采用泄水隧洞,亦可采用垂直孔群或仰斜孔群排水;对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应尽快汇集引出以防下渗,在充分利用天然沟谷的基础上,修建排水系统。

减重措施

当滑动面不深,且滑体呈上陡下缓状,滑坡范围外有稳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发展时,在滑坡上部减重,以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将减重的土体堆在坡脚反压,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

支挡措施

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支挡方式只要有几下几种:

(1)抗滑挡墙

它施工方便,稳定滑坡收效快。抗滑挡墙多为重力式,石砌,也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

(2)抗滑桩

它是利用桩在稳定岩土中的嵌固力支挡滑体的建筑物。它具有对滑体扰动少,操作简便,工期短,收效快,对行车干扰小,安全可靠等优点。抗滑桩多为挖孔或钻孔放入钢筋骨架灌筑混凝土而成。抗滑桩在滑动面以下的锚固深度,应根据滑体作用在桩上的主动土压力、桩前的被动土压力、岩土性质等来确定。

(3)锚杆挡墙

是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由锚杆、肋柱和挡板三部分组成,用于薄层块状滑坡或基岩埋深较浅、滑体横长滑面较陡的滑坡。具结构轻盈,节约材料,适宜机械化施工,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

(4)抗滑明洞

若滑动面的下缘处在边坡上的较高位置,可视地基情况设置坑滑明洞,洞顶回填土石支撑滑体,或滑体越过洞顶落在线路之外。但这一措施对行车干扰大,施工困难,造价昂贵,只有在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采用。

4、坡体内部加固

(1)对于滑坡规模较小,滑带土主要为粘土、泥化夹层者,可采用石灰桩、石灰砂桩及合适的化学方法改善滑带土性质,如以石灰桩为主,使滑坡得到治理。

(2)对于潜在不稳定或蠕动的密实粉质粘土或松散破碎岩坡,宜选择采用近年来已开发许多新型锚杆体系,将锚杆或锚索锚固于潜在滑面以下的稳定岩层之中,施加张应力姒增加锚拉方向正应力从而增大破坏面上的阻滑力,锚钉系统以土格栅或土工网覆盖地面,在多个结点上以长锚钉将这些结点锚固起来当这些锚钉紧固后,将地表网拉入土中,使网处于拉伸状态而网下的土则处于压缩状态。有时采用框架预应力锚索结构,使原来的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防治。

(3)对于宽度受限的已有道路的加宽,其坡体需要防护者,采用桩基既浪费又不美观。而采用加筋土技术却特别适宜,加筋土是在土中埋入有抗拉功能的金属条带或聚合物格栅以改善土体强度,达到稳定天然或堆填、开挖边坡。比如有加筋土挡墙,带护面板的加筋土可作成陡坡。其优点是:①有粘聚性又有韧性,故能承受大变形;②可使用的填料广;③易于修建;④耐地震荷载;⑤有多种面板形式;⑥比传统挡墙或桩造价低廉。

5、防止河岸冲刷及绕避措施

对于滑坡为河岸冲刷触发者,首先应考虑防止河岸冲刷的河岸防护工程,以防止河流继续冲刷坡脚而牵引坡体滑动。对于滑坡频繁发生地段、整治困难或费用昂贵,可选择改移线路,或选用隧道避开滑坡或桥梁跨越滑坡,或用明洞防护等绕避措施。

四、铁路路基滑坡的养护措施

第一,滑坡区的地表排水设备,如截水沟、排水沟、吊沟等应做到无淤积、无漏水、无冲刷、排水畅通、沟涵相通。对失效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

第二,滑坡区的地下排水设备,如支承渗沟、暗沟、隧洞、渗井、渗管等,应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和疏通。对失效或损坏处所,应及时修补或整治。地下排水设施,一般每年在春融之后和冰冻之前,在雨季开始之前和暴雨之后,必须仔细观测其流量,掌握其变化规律和排水效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三,滑坡区的防护和加固建筑物,应保持完整无损,如有开裂、滑移,必须认真查明原因,采取治理措施,不可麻痹大意,要防患于未然。

第四,对规模大,情况复杂的大滑坡,虽经模治仍在缓慢变形或间歇变形,应对其认真观测,实行动态监控,掌握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结语

综上,铁路路基滑坡是严重危害路基安全的病害之一,对滑坡的治理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滑坡的治理要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治理中要分析清楚滑坡产生的特殊地质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彭华,张鸿儒.铁路路基病害类型、机理及检测与整治技术[J].工程地质学报,2005.2.

第2篇

但是第二天早晨我就吃惊了。早饭时做了两个荷包蛋,发现不仅黄不散,连清都不散。吃上一口,蛋黄不是干的,蛋清不是硬的,真的是又嫩又香。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吃的鸡蛋,和下了那些蛋的大芦花鸡。

养那些芦花鸡大部分是我的工作,每天喂它们,常常去采草籽等等,有时候还帮它们挖蚯蚓吃。每天晚上要记得让它们回到鸡架,否则会被黄鼠狼吃掉。记得有一年,真的有黄鼠狼来吃鸡,被抓住了,拴在树上,大家都来看,拿树棍逗它,它呲着一身黄黄的亮毛在那里团团转――不知它为什么团团转。说实话看着它心里是有点怕的,因为故事里都说黄鼠狼是能成精的。于是晚上便做些奇奇怪怪吓人的梦。至于后来那黄鼠狼怎么了,我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我想它的下场不会很好。

喂肥了大芦花鸡,还得看着它们下蛋。之所以要看着,是因为它们常常不肯在鸡窝里下蛋。蛋随便下在院子,野地里,和仓房里什么地方的时候,都是有的。更麻烦的是下在邻居家的院子或仓房里。要是邻里关系好,倒也不成大问题,说一声就行了。但是碰上合不来的人家,那这鸡蛋属于谁家,就成问题了。

还有,要是鸡养得好,到了冬天还会有些蛋。如果不马上捡回来,就成了冻鸡蛋。冻鸡蛋咋不拉沙,像是冻豆腐,但是远不如冻豆腐好吃。要盯着它们下蛋,但是又不能跟得太近,因为它们下蛋是要躲着的。所以只能等到听见它们唱“咯咯咯咯哒”,再去拾回来。那时鸡蛋还是温热的,乐颠颠地把鸡蛋拿回家,交给母亲,再站在炉台前,等着母亲把它做好,心里那个满足啊。

芦花们大部分时候不在意人们去拾它们的蛋,但是每年有那么个季节,好像是晚春吧,它们变得极其好斗,因为它们要孵小鸡。它们下了蛋,就非常坚决地卧在上面,打也打不走。你要是想要去拾蛋,它们就会面红耳赤非常凶恶地叫着,恶狠狠地来啄你,而且通常是对着脸,甚至是眼睛来的。

当然不是不让所有的鸡孵蛋。每年会有计算地孵一些新的小鸡,所以总会有一只大芦花鸡如愿以偿。孵一段时间以后,记得大人们会用纸卷个筒子,从母鸡那里把蛋偷出来对着太阳看看,是不是能孵得出来。孵不出来的,就不再放回去了。隐约记得鸡是会数蛋的个数的,但人要偷她们的蛋,她们大概也无能为力。

于是就会有黄黄的小油鸡。开始时养在纸箱里,然后就放到外面跑。所有的小动物都像小孩子一样贪玩,不论小老虎或小鸡都是如此,充满好奇心。它们会跟着你的脚后面叽叽喳喳跑来跑去。所以大家都要格外小心,否则踩伤了小鸡就是常有的事,很让人心疼――小油鸡是孩子们的偏爱,踩伤了你可以肯定应付的不仅是小鸡,还有哭哭啼啼的孩子。

自然界的事,有生总归也还有死。到了再不下蛋时,鸡们就要变成肉类蛋白了。可是不管是什么动物,养久了总归像是家里人。所以杀了鸡,妈妈从来一口不吃,连一口汤都不尝。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叙事是从一块小小的点心开始的: “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我不知道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她让人端来了一种扁扁的圆鼓鼓的甜点,叫做小玛德莱娜,看上去,像是用扇贝的贝壳做模子烤出来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便机械地舀了一勺我已经泡上了一块小玛德莱娜的茶,送到嘴里。带着点心渣的茶碰到我上颚的那一瞬间,我不禁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东西经过。一种奇妙的侵入到我的心中,使我超然升华,但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就好比恋爱所起的作用一样,以一种珍贵的本质充实了我。或者确切地说,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碌碌无为、卑贱渺小、平凡庸俗。这种强有力的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感觉它是跟茶水和甜点的味道密切相连的,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还带着温暖的鸡蛋或许是没有玛德莱娜小饼干的优雅,可是那又何妨呢?

第3篇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中资银行而言,后危机时代就是一个遍布荆棘而又繁花似锦的年代,挑战和机遇并存,风险和回报共生。

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将在曲折和不平衡中继续渐进性复苏之路,各国利益博弈引发的保护主义和国际金融监管强化的倒逼机制,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必须正视的时代挑战。

但另一方面,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危机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在面临全球金融监管更趋严格的同时,国际化发展的大方向不仅没有改变,还将迎来时代机遇。中国大型银行加快跨国银行建设,是中国银行业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

金融国际化趋势未改

当前,虽然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进程正在加快。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各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不同步性,更需要我们强化全球视野。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目前总需求依然不足,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之路尚存很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和债务风险较大。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虽然仍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增速趋缓,并面临内需仍显不足、资本大量流入及通胀风险上升等多重压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以及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复苏差异性日益拉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保护主义明显增强。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致使各经济体间的宏观政策协调日益困难。

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受制于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而加入到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列,但主要发达经济体却继续维持或强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个别国家开始背离寻找全球解决方案的轨道,转而采取不协调的行动。

11月3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这或许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但对世界经济和他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这种复苏进程和宏观政策的不同步将对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不断力促国际沟通和协调,并以全球视野加强自主调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利益损失,并提升自身在新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业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全球金融业的利益分配将全面调整。伴随着经济复苏,全球金融业也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全面深刻反思,加快推进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

近来,美国通过了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正式完成;欧盟出台了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将从宏观、微观层面改变欧洲目前“条块分割”的监管格局;不久前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又对银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监管标准。

其中巴塞尔协议III已得到G20首尔峰会的支持,协议仍然坚持了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的逻辑思路,但结合金融危机教训,对巴塞尔协议II做了完善和强化,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显著增加资本质量和数量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中的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要求由原来的2%大幅提高到4.5%,另加2.5%的资本保护缓冲和0-2.5%的反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巴塞尔协议III对核心一级资本的要求可以高达9.5%(对全部资本要求高达13%),对于大型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而言,其资本要求更高。

二是继续扩大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和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降低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

三是仍然以资本的手段来应对监管资本的缺陷(顺经济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挑战,如要求资本保护缓冲和反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重要性机构提出超额资本要求等。

这些国际金融监管的重大变革对银行通过优化资本使用、调整资产结构、形成低资本消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产生划时代的深远影响,也标志着全球金融业的利益分配开始全面调整。

第三,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未改,世界贸易和投资的稳步恢复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

过去20年间,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形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将全部经济社会活动编织在一起,大量的货币、商品、数据和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境流动,这一进程在全球经济复苏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0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25%,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增长25%、13%和41%;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41%和32%。该组织预计,尽管受到下半年部分国家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企业去库存化基本结束的影响,2010年全年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13.5%,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1.5%,其他国家将增长16.5%。

2010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开始缓慢复苏,据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将恢复至1.2万亿美元,2011年可能达到1.3万亿-1.5万亿美元,2012年有望恢复至危机爆发前2万亿美元的水平。

第四,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业的重构将会不断推进,国际化仍是主要发展方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重心逐步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和新兴经济体,世界金融业地理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目前,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重要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银行业的利润水平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根据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千家大银行排行榜,2009年亚洲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税前利润占比达37.08%,高于北美和欧洲银行业的占比(分别为13.78%和31.19%)。

在金融监管强化的背景下,部分受到危机冲击的跨国银行实施了业务收缩战略,主动或被动地剥离非战略业务,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而许多受危机影响较小、实力较强的跨国银行则采取了更为进取的战略,亚洲和拉美的银行更是依托显著提升的整体实力和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加快了国际化步伐。

同时,由于采用综合化经营模式的银行各项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波动特征,资产负债结构更均衡,抗风险能力更强,因此,国际大型银行在危机逐步企稳后继续着力发展综合经营业务,综合经营指标大幅反弹,部分大型银行的综合经营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危机前。

事实表明,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国际金融业综合化发展的方向,打造资产、业务和经营地域多元化的国际化银行是未来全球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业新机遇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成为我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累计利用外资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接近25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将会以更加成熟稳健的姿态融入世界,这为中国银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创造了时代机遇。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要逐步发展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战略取向十分明显。

首先,中国经济金融的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未来更有望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危机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目前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不仅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还在国际排名、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脱颖而出,流动性优势、资本优势和估值优势明显。

2011年将开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会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将实现突破,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依托这种背景,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将迎来金融深度不断深化、市场和产品日趋多元化、风险掌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以及盈利结构日益合理化的未来。

其次,中国贸易强国进程加快给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日趋紧密。外贸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进程。我的判断是,未来中国在大型机电产品出口及大型承包项目的强大增长潜力会不断释放,新兴市场的需求将成为外贸的新增长点。

值得强调的是,扩大内需是中国未来的主要政策方向,但外需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提升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总体看,未来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比重仍有提升空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更是巨大;进口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障中国资源能源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的重要渠道;随着贸易结构和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进出口将对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发挥巨大的催化效应。

可以说,中国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和贸易强国进程持续加快,为中国银行业通过深化内外联动,抓住跨境客户国际贸易链条的两端,以内促外拓展海外客户与业务机会,以外带内提升全球贸易金融服务能力带来了难得机遇。

其三,中国产业资本全球化步伐提速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一批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逐步成长起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大力实施“产能输出和资源进口”战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对外投资,支持资源型企业到境外设立战略资源供应基地,进一步加快了中资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截至2009年末,中国已设立1.3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涉及能源、铁路、矿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贸易、通信、家电等众多领域,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超过70%,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员工人数将近100万。

2010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判断,到“十二五”期末,“走出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会有明显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将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初具规模;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维持稳步增长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会连年快速增长,有望在2013年增量突破千亿美元、存量达到5000亿美元,逐步走上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趋于平衡的良性发展道路;对外开放的深度将明显扩展,其中的关键点是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使商品、人民币、银行和服务协同走出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基于此,银行服务需求也相应从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服务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衍生出巨大的公司金融、投行服务和金融中介需求。

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跨境业务资源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具备条件的中国银行机构跟随客户同步“走出去”,增强各产品线和境内外机构的全球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参与到境外需求主体的结算、清算、信贷融资、投资并购、资本运作、资产保值、现金管理和日常经营中去,积极支持其在全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历史上,西方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有西方的投资银行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中国的银行亦要发挥其网络广泛、信息灵通的特点,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梁和耳目。

其四,人民币国际化给中资银行以海外人民币业务为突破,加快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0年6月,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境内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市,境外试点区域放开至全球,业务范围也扩展至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此后,国家又允许境外银行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打通了人民币回流的新渠道。

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中国银行业依托人民币业务优势扩大和完善境外机构布局,提高国际化发展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条件。

大型中资银行具备在人民币清算、人民币跨境金融市场、人民币海外融资等领域确立全球领先地位的先天优势,其境外机构可以借助跨境人民币业务,把本地营销服务优势与母行人民币业务优势有机结合,培育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不断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有望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中国银行机构海外业务发展、本外币联动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综上,稳步加快国际化步伐以谋求更大发展,是中国银行业把握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机遇的理性选择。

国际化战略选择

当前,有条件的中资银行需与中国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全球化进程和多元化需求配合,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制定适合自身的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使2011年成为中国银行机构“走出去”和综合化经营进一步加快的新起点。

一是打造跟随“走出去”企业的全球化、全能化服务链。

有条件的中资银行应积极探索通过金融资本全球化服务中国产业资本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使自己的机构网络、产品线、科技平台、人才队伍以及管理水平尽快达到为走出去客户提供优质全球服务的要求,全方位满足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兴业需求。

尤其要依托商业银行客户基础,发挥境外子公司优势,为中资企业进入新兴市场或获取战略资源提供以跨境并购、境外上市、银团融资为核心的海外投行服务。

同时,在严控风险基础上拓宽投行业务品种和范围,逐步为境外企业提供多元化投行服务,增强在国内国际两个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化经营水平。

二是实施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匹配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上一般将银行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内银行,即以国内业务为主的银行;第二种是国际银行,被称为International bank;第三种是全球银行,被称为Global bank。一般认为,海外利润占比15%以上,可称为国际银行;达到30%以上,可称为全球银行。

在中国本土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达到这个目标对绝大多数中资银行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也是一个基于中资企业贸易、投资全球化的渐进过程。

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地区分布看,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2009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地区占了75.5%,拉丁美洲占了12.5%,非洲占了3.8%。

而中国银行业的境外机构布局与中国外贸和投资格局尚不完全匹配,境外机构数量、人力资源配置仍相对较少;区域分布不均,机构和资产集中于港澳地区;大部分境外机构物理网点不足、电子渠道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中国银行业机构国际化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格局,着眼全球、突出重点,在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合理配置资源、摆布业务,加快成为“走出去”中资企业身边的银行和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银行。

三是形成具有中国银行业特点的国际化科学发展道路。

中国银行业必须认真吸取一些国际大银行开展跨国经营的经验和教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重点拓展亚太地区高成长性市场,持续强化在新兴市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积极关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拓展机遇。

在网络拓展策略上,宜战略并购与自主申设并举。结合各地市场环境和监管准入难度,综合利用申设、并购等方式设立分行、子银行、控股机构和代表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制、成本可接受和机构可整合的思路选择战略并购对象,推进以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为目的的战略导向型并购。

在机构建设定位上,致力于本地化经营和取得当地主流或重要银行地位。借助并购手段加快本地化经营步伐,稳步开展中小型银行的收购与整合,谨慎对待大型银行并购机会。一行一策支持境外机构背靠母行、立足当地,逐步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主流银行,或在当地一些主要业务中取得主流或重要地位。

在科技平台搭建上,坚持机构建设与系统建设同步。研究建立覆盖全部境外机构的科技平台,并逐步实现与境内系统的互联互通,在全球机构间共享客户、产品和数据资源,提升境外机构的产品供给、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是形成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格局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必须清醒认识到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介入高端复杂金融领域给经营管理带来的挑战,建立健全灵活、全面、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