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鸿门宴教案范文

鸿门宴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鸿门宴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鸿门宴教案

第1篇

本课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历代相传的典型人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协作,深入研究探讨《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2)结合文本分析探讨《鸿门宴》的艺术特色,并拓展至《史记》的文学价值。

(3)拓展文本,通过资料查找,知文论人,探究司马迁的精神风貌。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各个方面由表及里地探索讨论《鸿门宴》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做到互动,以探究、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3.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内容,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文本。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网络论坛,探究教学重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平日思维较活跃,课堂表现较积极,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不错。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但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和一群刚进入高中课堂的学生,这种上课方式对双方都是陌生的,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适应。

三、教学构思和过程

1.教学构思

将教学的方式定于探究和拓展两点。基于每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的不同,以及对文本阅读的次数、理解程度的不同,设置了3个鉴赏切入点,分别是“人物形象”、“艺术品位”和“知文论人”。以设疑、讨论、探究、发表为学习主线,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先导,遵从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投票表决、论坛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品读和探究,并倡导相互间的探讨和协作,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深入探究文本。最后,以班级口头交流的方式,评论精彩的回帖,交流个性化的观点。

2.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物。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走入这悲剧英雄的世界。

(3)阅读指导

为了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去学习,根据每个部分内容的多少,将学生分为3个大组,分别负责人物形象、艺术品味、知文论人,要求学生在前20分钟的时候先解决自己这一大组的相关问题,收集资料积极讨论,在下半节课可以到其他版面逛逛,看看别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力求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充分利用,而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信息整合环节一:[人物形象]

引言: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占领南京》

对于项羽的评价向来有着太多的争议,是性格悲剧,还是历史悲剧,孰是孰非,唯留后人评说。

资料链接: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性格的祭奠(节选)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刘邦、项羽形象比较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人性异化与审美错位――读《鸿门宴》有感

探讨研究:

①刘邦在灭项羽后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据此,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②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还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才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

究竟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请进入论坛对这些说法发表你的意见。

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以网络为平台这样的上课方式。带着种种问题,我开始了这堂课。下课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带给了我惊喜。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努力地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发言出现了不少的小。整个课堂气氛可以说是热闹而不喧哗,既有针锋相又也有惺惺相惜,下课后学生的一句“希望下回还要有这样的课”给我这一段时间的辛苦以莫大的安慰。可以说,通过这一堂课,我是收获良多。

1.以网络为平台的课堂不同于平时的上课,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师授生听的模式,而是提供了一个以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但学生对这个舞台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师的积极引导便成了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给学生以自主的权力并不是让他们自由散漫、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基于网络上课的特殊性,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分心,如果控制不当,这种形式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开小差”。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我首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几个讨论题目,力求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拉在课堂,这一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在上课之前,我就先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不允许在课堂上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课堂进行过程中,不时下场巡视,给个别学生以适当的提醒。于是在我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下,整个课堂是活跃而有序的。

2.适时的点拨将出现意外的惊喜。

对于这样的发言方式,学生是惊喜的,是感兴趣的,可是他们毕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上课方式,从我的页面链接上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学生漫不经心,甚至出现与课堂无关的“散讲”现象,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就会起到作用了。对学生的帖子我们可以采取表扬、质疑、升华等种种方式起到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如在“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一栏里,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太虚荣!”紧接着跟贴的学生也提出:“项羽不会用人啊! 只是自有一套,不采纳他人意见,可悲啊!”于是,我便引用了同学的原话,并接下去点评:“可也有人说,项羽是真英雄,他不屑于采取卑鄙的方法去对付对手,他不是虚荣而是太过磊落,这点又该如何去看?”从而达到将学生的意见由对项羽一面倒的批判转向辩证地去看待项羽的悲剧性格方面,果然,后面的学生便出现了“拥项羽派”和“拥刘邦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的现象。所以,并不是学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第2篇

27岁,只有当今中国人平均寿命的1/3。27岁,应该是一天中的清晨,一年中的早春,一生中的序幕,是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年华。是和我们一样该享有幸福与安宁的年华。可他却匆匆地走了,永远的走了。走的那么匆忙,那么无奈。来不及和他的亲人们道一声别,来不及和他的学生们说一声再见。。。。。。是什么强迫他闭上了双眼,停止了呼吸!强迫他告别了人生,离开了人间?是一场无情的车祸!!!

1998年12月14日晚4点30分,即将参加镇乒乓球比赛的王x兜里揣着新买的乒乓球拍骑着摩托车朝家中走去。也许是由于去年的镇第一名的喜悦从昏了头脑,也许是对正在生病的妻子的挂念,也许是对即将过周岁生日的女儿的期盼,他不由地加快了行驶的速度。不幸就这样发生了!他一头撞到了因为缺油停在路边等待修理的一辆四轮车上,连人带车一同倒在了地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晚上9点钟,他才被人发现送往县医院。妻子哭着喊着叫着他的名字,无知的女儿咿咿呀呀地叫着“爸爸”可是这种感人的努力,都未能击败死神无情的进攻。我们试想:如果车主略懂一些交通常识的话,他就该在车身后面设立警告标志或开危险信号灯向人们警示前方潜在的危险。如果教师本人稍微重视一下交通安全慢些开车不幸就不会发生。可无情的事实是:东方红小学的学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他的妻儿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丈夫,他的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一个女孩失去了父亲,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一位母亲失去了儿子。像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今年6月,由于司机酒后驾车,我们凤翔镇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丧生于滚滚车轮之下。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曾经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他的父母,亲友,同事汇聚成血缘与物质的,道义与精神的力量。为他捐款1,5000元,也没能挽留住他离去的脚步。他的家庭特别贫困,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他大学本科毕业。原本指望儿子能出人头地,可没想到盼来的竟是这样的结局,面对着突然逝去的儿子,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哭干了眼泪,哭红了双眼,哭成了“魔症”哭完就反反复复地念叨一句话:“这孩子咋就不见了呢?这孩子咋就不见了呢?。。。。。。”他们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那就是:“交通安全不容忽视,交通规则不能违反。”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72起,死亡人数1056人,伤1086人。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惨训。

第3篇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第4篇

分析模式,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巧用音乐导入新课、巧用音乐促进阅读、

巧用音乐配合诵读、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巧用音乐精彩结尾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有效性 作用引文: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枯躁乏味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学校教育中也离不开音乐,新课标要求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而音乐则成了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音乐的巧妙选取与合理运用已成为教师对课堂调控和驾驭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对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都具有良好的功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喜欢音乐。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恰当地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教学有效联姻,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则可以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人物形象、影视故事、文化背景、特殊情感的回忆,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随着音乐声的深入,学生会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而后教师再提问导入:“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悲惨的下场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鸿门宴》,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答案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让学生听视频音乐《送别》,画面中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萧瑟的氛围。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罢,学生能很快进入主人公感伤的情感世界中。

二、巧用音乐促进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课堂要求灵活忌讳沉闷,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有效操作课堂。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阅读可使人拓宽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阅读过程中引入音乐,能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联系脑中原有的记忆,储存新的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例如在让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比较阅读,可在上完《沁园春?长沙》后,播放歌曲《沁园春?雪》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则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到课文后面资料上去,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学生的记忆库的容量也会逐渐增加。再如在学习《论语》之《诲人不倦》篇中第一节“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播放《三字经》歌,《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便出自《论语》,稚嫩的童音加上熟悉的旋律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积累了丰富了课外知识

三、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它所提供的广阔的情感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写作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苦不堪言。如果在写作中播放相关主题的音乐,把写作主题和音乐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好的乐曲往往是写作的催产剂,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热情,产生灵感,顺利完成写作。

例如在以“努力拼搏”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可在教师讲述完写作要求之后播放一首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激昂雄壮的旋律感染下,整个课堂都笼罩在振奋人心的高亢氛围之中,此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弦都会被拨动,从而写出充满积极向上的文章。再如写有关生命或与春天相关的话题的作文,可在写作前播放《森林狂想曲》,乐曲中清脆的鸟叫,林里的蛙鸣、陶笛以及小提琴奏出欢快的音符,很快将学生带进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写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巧用音乐精彩结尾,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阅读、探讨、分析课文之后,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会鼓励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学生表述完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深化文章的主旨,此后再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吻合的音乐作结,既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如播放《同桌的你》(友情)、《懂你》(母爱)、《精忠报国》(爱国)、《最初的梦想》(梦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课文主旨,并在优美动人的音乐中愉快地走出课堂。在动人的歌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又顺利地记住所学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在学习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后,可给学生听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听着高亢激昂的旋律,体会那耐人寻味的歌词,学生会消解内心的痛苦与彷徨,而顽强的斗志在涌起,燃烧的激情在膨胀……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音”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音乐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相信音乐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并且也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教无定法,但有一点要注意,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于引入音乐辅助。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朱小玲.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0(2).

第5篇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在备课时就要注重“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构思和设计教案,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例如,在文言文复习课上,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自己出一份文言文试卷,内容要包括文言文单元的文学常识、通假字、虚词、实词、翻译句子、默写名句等,并附上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引导、点拨作用,以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较牢固地掌握了文言文知识。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创造的天堂。欧美教育界认为,课堂上当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的探索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机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形象:“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现代社会广告无所不在,在语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用广告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我的点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说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分析那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广告语的特点,最后一起动脑动手,写出宣传学校、班级或个人的广告语。

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不断探索,教法灵活多变化

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教法灵活多变,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鸿门宴》时,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篇文言文改编为课本剧,然后通过分角色排演请学生上台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充分理解了项羽和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实践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动脑筋,用心揣摩。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听形象,增加课堂信息量;可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进行有趣的阅读教学;可组织语文活动,通过正方反方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上的学生头脑会想、双手会做、眼睛会看、耳朵会听、嘴巴会讲,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活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多元化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可教可学的知识五花八门。但为什么有的语文课却显得古板、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可能与教师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关。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只局限于教材的讲解,完全用教材替代“语文”的内涵,那么就使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隔绝了。说实话,语文教材只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的“沧海一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语文应该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个“例子”,通过教师对教材的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开阔眼界,爱学乐学。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如何成功劝谏齐王纳谏为例子,让学生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掌握与人良好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以教材为抓手,引申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沟通训练。如以“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进而让他们评价自己的语言沟通水平,讲讲自己或他人曾经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失败的例子,分析沟通失败的原因,思考今后应如何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学习不应受教材的约束,要融通各种知识,把视野伸向更广阔的天空。语文课堂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如学习课文《谈谈记忆》后,可将知识点迁移到心理学科,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的遗忘率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复习密度,或当堂进行了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7篇

现例举一次听课时的见闻。那是一位青年教师讲评文言文名篇《鸿门宴》。前去听课的教师对授课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无论是课堂设计、语言表达,还是教学教态、黑板板书都很完美。可是,本堂课也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那就是整堂课学生反应不积极,没有几个学生参与互动。课时后半部分时间,学生精力不集中。课后,帮助该教师寻找原因时,学生反映此堂课讲述的实词、虚词、句式,上堂课都已涉及,而且由于近日几篇文言文讲授模式单一,大家已失去兴趣。教师本人则担心学生掌握不好,所以每堂课都要重复强调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在翻阅该教师当堂课教学教案时,我们却惊奇发现他为本堂课设计的一个非常精彩的课堂练习,因为没有时间而未能展示。这种现象实际上很普遍,针对此种问题,我有几点建议提出如下。

一、兼顾过去,形成系统

在设计每一堂新课前,做到对新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全面了解,并回顾过去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点已讲解过,收到何等效果。对已讲解且教学效果良好的知识点,可在新课教学设计中舍弃,不涉及或仅做提示。对已讲解但教学效果不佳的知识点,可在新课设计中再次安排为重点教学内容。敢取敢舍,有效杜绝学生已熟练掌握的知识点重复在多课时出现,既浪费时间,又无效果。

把近期教学总目标进行分解,合理分配到多个教学课时中,而不是每个课时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往往受教学课时限制,导致每个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如果合理分解教学目标,每堂课都有新重点,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必须认真掌握好每堂课出现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会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吸引学生不间断认真听取每堂课。

二、教备结合,教学结合

其实,每位教师都会为每堂新课备取材料,设计方案。但真正走上讲台进入课堂,所讲评的内容就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致使课程备教设计的教学重点、新颖方案根本没有体现、运用,出现教备严重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再次翻阅自己的备课材料,争取在灵活机动的前提下,教以备为导,备为教所用。否则,教学备课徒劳无功,教学效果也不尽“生”意。

教学结合是指教授之前,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建议每堂课结束前,可将自己下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成问题询问学生,即可以提示学生,为下次教学作铺垫,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总之,一定要教学生所需,不要自己想当然。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每堂课要在保证课堂教学整体性能的前提下,敢于突出重点。很多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敢取舍,总是顾虑学生掌握不好,自己讲解不全面,结果堂堂类似,重复强调,学生感到乏味。所以教师在有所取舍的情况下突出教学重点,非但不会致使学生遗漏知识点,反而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掌握本节课教学重点。他们将各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系统整理即可全面高效提升学习效率。

在突出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把讲解的重点知识精心设计为精彩的亮点,运用声光影演等多种形式构建多彩的课堂内容,以此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四、勇于创新,形成自我

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中课改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初期,教学经验不足,可以借鉴套用老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熟悉教学流程,但禁锢在他人的教学模式中不求创新,是不可取的。青年教师要大胆求新,利用自身活跃的思潮创造性开展教学。有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时有畏缩不前,怕出错误思想,这种情况要及时予以纠正。只有在不断修正错误和过失中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只有在不断开创教学新模式和优化教学效果中才能完美自我。

第8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选修课的增多,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具体说,老师的“教”一是要启发性地“教”,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要针对性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老师绝不做无用的讲解;三是要创造性地“教”,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四是要发展性地“教”,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学”一是“主动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反复机械地记忆。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教师要通过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授选修课《项羽之死》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刘邦项羽的章节,归纳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做的贡献和性格缺陷,与刘邦进行对比,让学生把项羽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分析,然后再让学生自学《项羽之死》一课,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的看法、存在的困惑。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后,我又设计了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如: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探究了这些问题后,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极富理性和个性地阐述了项羽在各自心中的独特印象,课堂气氛活跃,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理性、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收效极高。

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新课程中选修课门类多,知识容量大,如果仍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我们把问题设计在“导学案”当中,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这正好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 文言文 活动化

一、 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遗憾的是,文言文教学却是一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在当下的农村高中,教师在生源基础薄弱、高考应试压力的现实面前,难以摆脱以往“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然而,这种几近辛苦的“填鸭式”教学,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学心理,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尴尬的教学局面呢?人教社中学语文教研室顾振彪先生在接触了广东中学语文活动课的有关成果后提出“大力发展中学语文活动课”,并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针对农村高中文言文活动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现归纳如下。

二、 农村高中有效进行文言文活动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鉴于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我们主张在活动化教学中,强调“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通过活动主动学习新知识,并最终实现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一) 激趣教学,以“读”导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语文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朗读的运用。作为文言文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诵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几乎适用于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普通学生群体,是文言文活动化教学中的最基本形式,尤其适用于农村高中基础薄弱的学生。

其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再次,“读”作为活动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有着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人比读、小组赛读、个人体验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而叶圣陶先生尤其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读”作为文言文活动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二) 问题探究,拓展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合作讨论主动地探究问题、自主地获取知识,而这种知识不是以结论或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进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种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必须预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与教学目的,为学生预设相应的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中,我一开始便提出了“兰芝与仲卿真心相爱,为什么最终却只能落得个黄泉相守的下场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阅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查阅字典、翻阅资料等形式,疏通了文意的同时,更讨论出了各种让人惊喜的答案,例如“封建制度的压迫”、“恋母情结的影响”、“性格决定命运”、“七出之条”等,其收获之丰,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同样的,在《鸿门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下面两个探究问题:(1)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掉刘邦是一种“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人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2)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也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解决文言知识、读懂文章的同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形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转贴于

可见,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不单止能促动学生主动想办法克服阅读困难,更能在让学生拓展思维,收获更多。

(三) 体验教学,教学相长

所谓“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教学”为“自学”,变“老师讲”为“学生讲”。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抽取一些较为浅显的篇目或文段,让学生小组负责分段备课,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课件,并以此为作业上交,通过老师的审阅后,进而试讲,最后在班里正式讲授。这样的体验教学活动,可以迫使学生在备课过程中,主动克服文言文的难点,并在形成教案的过程中,增加与组员、老师的互动,通过以优带差的形式,共同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最终实现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段太尉逸事状》一课中,我把其中“勇服郭郗”、“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 三件逸事,分给学生小组备课,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思考、利用工具书、请教老师等形式,分工合作,最终形成教学设计,而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单纯的老师讲解,字字落实,更为明显。

(四) 参与评价,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更为投入,对文言知识能做到及时的总结梳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活动化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小组,合力拟出评价试题,进行小组互考,互相解答。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在参与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归纳新学文言文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巩固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游褒禅山记》的拟题比赛中,其中一组学生除了把握好其中重点字词的出题方向外,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在“尽吾志”与“知难而退”的价值观上进行讨论,反响热烈。而出题者,也在同学们的热情回应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习主动性愈加强烈。

三、 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的一些构想

事实上,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化并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在课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课本剧、比较阅读、素材积累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当然这个过程,实施起来,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能力。对实验班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课本剧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则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文内容进行本色表演。活动形式不同,但是目的相同,在激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并不是一蹴即就的,要培养出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课时的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与学期教学任务是否有冲突;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方面,尤其得留意分组时,是否能做到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合理搭配,进而实现以优带差的学习;在教师的备课上,更要有多元的准备,适当的朗读指导、合理的问题预设、持之以恒的点拨指导等等,无不向老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求索,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的道路上,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洪叶剑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年4月第4期第6卷

【2】 张霞 《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些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 朱峰《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导学案 导学用合一 体会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若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教育学生,必先让自己编制的导学案精炼、优良。“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设置的一种导学方案。实施“导学用合一”导学案的教学策略,大力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增效减负的成功之路。所以教师通过“导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正如第斯多惠说:“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方面,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编制要目标明确,切入口小

“编制学案是一种劳动,劳动是要用心用力的”。教师在课前必须花费很大的功夫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把握教学的难度,吃透教材,精选习题,精心设计教学,编制导学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尽量少讲甚至不讲,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可从两三个方面、从小角度提出准确要求:一个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求,另一个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理解层次、能力的要求。例如,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我们可从文章结构、筛选整合、语言特点这三个角度大体能把握住。以这样的小切口,学生即可提升解决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又如,对诗歌鉴赏形象这一考点,我们可从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学生自可把握住这一考点。

二、导学案编制要内容系统,知识点成串

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深厚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在高三一、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是很必要的。教师要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建构体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时思路清晰。例如,对作文这项浩大工程,我们可抓住记叙文、议论文两大文体。在记叙文方面,我们可从拟题、作文开头、情节波澜、睹物思人这几个主要角度来完成;在议论文方面,我们可以从拟题、开头、文章结构、论据叙述、论据分析、点题、一个段落的写法等来完成。以这样的小切口,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也不会谈作文发愁,闻作文色变,定会妙笔生花。

三、导学案编制要有“法”可依,加强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一)教学生“读一读”。课前为学生编制好自主学习内容或相关学习材料,并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预先找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例如,在《鸿门宴》的制作中,对课本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对项羽、刘邦写作材料的运用,教师可在学案中体现,让学生自己在早读时间完成。

(二)让学生“讲一讲”。在编制的学案中留一空间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让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在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应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的。

(三)引导学生“用一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就是通过导学案的内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做议论文论据分析练习时,教师可教给学生假设、因果、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运用此方法进行写作论证。

四、导学案编制要因材施教,体现层次、梯度性

(一)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相通之处。学生能力的提高要以课本为基础,但不局限于教材。学案的设计应有层次、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逐渐加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也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重视教材,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能力。例如,对文言文的学习,通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基本都来自课本的知识点,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识记,进而提高解答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二)体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对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内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但现实中,导学案只体现内容的梯度性,未考虑学生间的差异。基本所有学案的内容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这或许导致部分稍差一点的学生浪费不少时间,能力却不见提高,学得累,学得痛苦。若在导学案中体现必做和选做的区别,教学效果或许更好。

导学案是一座桥,一座通向高效课堂改革成功的必经之桥;导学案是一根拐杖,一根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彼岸的拐杖。但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如何编制好导学案,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群策群力。只要我们认真实践,潜心总结,就一定能编制好导学案。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问题情境;小组自学;分层教学;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成绩,使得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后,学习的信心逐渐下降。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语文的世界里。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单地说一下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多元化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实际教学情况是,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差,他们习惯了等待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也习惯了主宰课堂,导致学生的问题能力越来越差,然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学习积

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说心里颇不宁静?(2)为什么作者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3)第5段写月光“泻”不用“照”“铺”好处是什么?(4)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5)《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之后,我让几个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我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展小组自学,培养学生信心

未来学家很多年以前就曾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有太多的学生不会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是一味地盲学,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已经由课堂主体转变成主导者,但是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只是口头上进行响应,其实质还是不能教师自己主宰。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真正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设计教学方案,之后让学生派

代表进行试讲。为了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有目的性,我先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提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设计教案。而且,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当小组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大大增加,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然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就如同山中树木,总是那样参差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这些就决定了学生之间必定存在差异。然而,若是教师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刀切的课堂,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想象化

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相关文本的视频,可以播放一首动人的歌曲,可以展示一组图片等等,这些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成为“鼠标手”,课堂也不能由多媒体主宰等,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课堂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

如学习《鸿门宴》时,在导入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和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紧跟课改步伐,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4).

第12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讲《雨巷》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诵为主。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基调,再播放三首曲子,《秋日的私语》、《广陵散》、《二泉映月》,让学生选择与诗歌相匹配的乐曲,作为朗诵的配乐。然后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诵磁带。把学生带人创设好的意境中,最后,播放《广陵散》,让学生和着乐曲朗诵。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总能相契合,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创设情感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必须在相对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背景与手段。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氛围,激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这段话意味深长,学生是课堂认知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评定一节课的好坏。除了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外,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正地动起来。例如在讲作文时,我挑选一些经典的歌曲和电影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静静欣赏之余。用心去体会歌词表达的意境、影片对白的内涵,然后在小组内畅谈,交流各自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探索能否通过想象和联想,尝试着对歌词、影片对白进行改编,再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讨论中,渐渐探索到一条让作文不再枯燥贫乏之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即兴写作,捕捉住创作的灵感,直抒胸臆。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重教轻学。重书轻人,

“教”与“学”的生态失衡,使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第13篇

职高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08-02

现在的职校生素质越来越差,特别是文化基础不仅差,而且参差不齐,课堂上时常出现“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学生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笔者就这一话题把自己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若干教学策略作一归纳与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给同行以参考。

1通过介绍知识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前职高语文教科书中许多必读的经典课文大都远离学生的知识与经历。如果教师直接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案来实施的话,学生更难理解作者撰写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用意之所在。另外,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来看,学生对学习自身没有体验的知识会表现更加困难,也更加难以理解与掌握。这对职高生而言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了。比如在讲授《包身工》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反应更加“冷漠”,经过细问才知道,他们根本不了解资本家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对此,笔者几乎用了近一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们讲解资本、利润、成本的关系问题。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这为他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最低层劳动人民的身心受摧残与“精神变异”打下了一定的知识认知。也许有老师会问,这样教学,那一学期的内容还教得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问题是,与其教完一本书,学生却大多无所知,还不如教得缓慢些,教得深入些,至少他们还有所得,还可以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兴趣与无穷的奥秘,初步体验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心灵洗礼与精神感动,直至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点滴提升。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2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苦口婆心地讲,而下面往往会出现睡觉、吃东西、聊天的情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的原因。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因为在我带的班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在讲授茅盾的《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一改往日的教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关键性的事物,再自行给这六幅画命名并写在事先准备的纸片上。同学们听后立刻改变了往日的懒散习惯,全都行动起来。几分钟后,收上纸片,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之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表扬了几位命名有创意的同学。最后定下大家都认为的最佳名称。一节课下来,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第一次在同学们那一双双获得知识后满足的眼神中迈出了教室,在以后的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屡试不爽,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恨不得把自己所懂得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听讲教育”的模式。杰罗姆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体系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如今是网络时代,老师与学生是共同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者。

3.1课前五分钟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五分钟说话,形式自由、灵活,如演讲、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说自己读了一本书的感受,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说话,然后用二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学生共同打分的形式给予学生鼓励,所得成绩占期末成绩的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扩大了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一堂课,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

3.2让学生把故事演绎出来。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苦口婆心地讲,而下面则往往会出现睡觉、吃东西、聊天的情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课堂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改变授课的模式。阅读小说或戏剧时,不妨让学生把故事演绎出来。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必定自觉地去分析人物的性格及揣摩描写的语言等等,这比老师在课堂“灌”要好得多。例如学习《雷雨》、《孔雀东南飞》《鸿门宴》等文章时,我都在课堂中腾出一角让学生做舞台。这总能激发起他们的无限热情,而他们在把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类似这样的课,学生总觉得四十五分钟实在太短了。《文心雕龙》中也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想,很多学生在此时就已进入了“披文入情”的境界了。

4提高教师素养,作好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14篇

长期以来,作为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们,课前埋头书堆,辛勤备课;课堂上慷慨陈词,大汗淋漓;课后埋身题海,批改作业勤奋不辍……可是,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们越来越依赖老师,甚至已经是高中生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问老师,哪怕手边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就像一个嘴馋手懒的孩子,只想等老师把知识中的精华都理顺好,挑出来,自己“张嘴吃掉”就行。

老师们不必抱怨学生们不爱动手不喜动脑,这都是老师把他们给“惯”坏了。虽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经实施多年,素质教育天天讲,可是在部分地区的教学中,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首先,转变角色,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只做领路人。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韩愈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老师定位在一个传授者,引导者的地位。这和我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所以老师们要设计新颖的课堂,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改变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感知——质疑——探讨——明确的过程中学到该学的知识,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若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常会听到老师抱怨:“我准备了一个上午的课,结果我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学生却在下面‘逍遥游’,真气死我了。”我亲爱的同事们,请不要生气,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是否会有更好的方式传授知识呢?比如朗诵课文时,你可以只读一段,然后启发学生向你发起挑战,争取读得比你好;当我们碰到很典型的题目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起来讲并予以鼓励。当面对枯燥的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小组自学,由学生自己讲解或者让学生提问并由其他学生解答……

我们学校在讲解《鸿门宴》时,排成了话剧。同学们主动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课文中的字词句式自觉地自学,不会的就问同学问老师,课堂笔记做的又认真又齐全,文言知识积累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适当地利用互联网增进师生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交往成为现代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因为他的前卫和新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刚开始我对上网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孩子上网会磨灭他们的学习热情。可是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上互联网,遨游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就连平日的备课,我们也会上网搜出很多优秀的教案或课件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当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必然,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把学生和它“隔离”。所以我们要转变思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要学生能正确的利用网络,不但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对学习有帮助。

现在的孩子生活中的话语越来越少,但网上的热聊却越来越多。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便把平日的喜怒哀乐都通过网络宣泄出去。十六七岁的年龄,热情纯真又多疑自我,老师们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不要把学生上网看成是洪水猛兽,我们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走近他们,亲切地和他们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对话,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现在很多学生加入了我的QQ群,放学或放假的时候和他们聊一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事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感觉孩子们学得越来越有劲了。

最后,怀一颗感恩的心,幸福地生活。

风筝迎风才能起舞,船儿有浆才能划动,雄鹰展翅才能翱翔。我感谢我的学生带给我无限的动力,让我在那三尺讲台上尽情飞扬!

只有自己心情愉快,幸福地生活,才会更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教与学是相长的,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幸福。

刘某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从小父母双亡,是爷爷奶奶把她养大。记得我小心地问起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她坚强的说:“老师,你不用这么小心翼翼,我不是个瓷娃娃。我的父母只是早一点离开我而已,我会快乐、坚强地长大,我一定会考上一本。”记得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心疼地将她紧紧地拥抱。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她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后来在很多的事情上我都想到了这个女孩子的坚强,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王某是一位留给我印象深刻的男生。入学时他调皮捣蛋,上网逃课……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后来他选择了美术专业。几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碰见他,他已经是一家电脑广告公司的经理。他说老师那时我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好在我后来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从那之后,我明白了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做老师的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只凭分数就给学生贴上“优生”“差生”的标签。

第15篇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学生可以同她一起学习戏曲,爱上戏曲,弘扬戏曲。可惜,这个希望终因无人选课而破灭。

2007年,张文静认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课程内容,做了诸多努力。尽管这次有学生选课,可人数还是太少,没能如愿开课。当时,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别再瞎折腾了,戏曲连我们都不喜欢了,学生怎么会喜欢哦,这伊呀呀呀好不让人心烦。再说了除非有音乐功底,要不然谁能唱啊?”这些劝阻非但没有劝住张文静想要开课的决心,反而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学生咨询,总结出四大理由:对戏曲不了解;戏曲唱腔太老套;戏曲知识很枯燥;担心无法唱好戏曲。这个调查结果让她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去选“走进中国戏曲”,宣传很重要。最起码要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也是好玩、好听、好看的。

“戏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

张文静首先把“戏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她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自己亮嗓唱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让学生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份同情,对婆婆的怨恨,那种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纠结之情;在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唱响《人去楼空空寂寂》,让学生感受到焦仲卿离开妻子后的荡气回肠、无限哀伤和心中积蓄已久的悲愤和无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清唱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欢快的曲调唱出贾宝玉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之感。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偶尔听一两段韵味深长的越剧,也觉得“有趣”“有料”。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

她还主动“请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她总是很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堂课,我就能让学生对戏曲课改观。”事实确实就是如此,每次课后,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样有意思啊!”有些学生是哼着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出教室的。虽然自己身心俱疲,但听到这不成调调的哼声,张文静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达成了。

此外,张文静还用其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戏曲知识,比如学陆游的诗时,她就跟学生共同品鉴越剧《陆游与唐婉》,带他们欣赏名段《钗头凤》,不仅从艺术角度来谈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而且从唱腔、情感角度谈它的内涵;学习《长亭送别》,她就带学生看越剧《西厢记》,学唱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讲到《闺塾》,她就跟学生聊昆曲《牡丹亭》,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国粹京剧”课上,她指导学生如何“三看脸谱来识人”,不同的色彩、图形、图纹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美丑、经历、命运、情绪等,她还让学生结合《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以及背景知识,为项羽和廉颇画脸谱。课后,有学生追着她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我还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文言文课呢!”就这样,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戏曲。

“戏曲进校园”之路愈行愈远

2008年,张文静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正式更名为“趣味戏曲”。学生从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温州二十一中开始实施网络选课,由于人数有限定,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下手”晚就选不上了,而“趣味戏曲”就在这被“秒杀”的课程之列。到这时候,张文静的“趣味戏曲”课程才算在校园内站稳了脚跟。

2013年,“趣味戏曲”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百门精品选修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网络推荐选修课程”。

随着选修课程的正规化、常态化,原本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张文静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学的系列课程编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随后的几年,她一直坚持积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戏曲教材。几轮选修课程下来,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个章节内容,并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的帮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戏曲》校本教材的编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整整八年的时间,她历尽艰辛将“趣味戏曲”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再至出版《趣味戏曲》教材,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和担当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戏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越剧、黄梅戏、南戏等剧种,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为此,《温州商报》以“80后中学教师编个性戏曲教材”对她的事迹进行专题的大篇幅报道,她还入选为“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