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标准化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完善H公司安全基础状况的优化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从公司领导到车间工人建立层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责任制中将每名车间工人的安全职责、安全任务在责任书中表明,使每一名员工能够了解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安全职责。这样才能够将安全责任与考核指标有机的结合。第二,完善烟草工业公司内部基础材料。成立专项的安全标准化制度及考评小组,结合烟草行业特点,以及烟草工业公司实际情况,编制符合烟草工业公司实际情况的各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第三,完善烟草工业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二、加强烟草工业公司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
(一)把班组安全建设和安全活动纳入年度目标管理
岗位达标的对象是作业性岗位,因此车间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和安全活动计划,把班组安全建设和班组安全活动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车间对本年度班组安全活动内容和方法作出指导性规定,下发各班组,并结合“三标一体”工作,在生产现场和班组开展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的活动。
(二)贯彻落实安全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到班组
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要重新完善和建立《卷接包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多项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合生产部重新修订28大类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新增加岗位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措施,并装订成册后下发到各个岗位,力求做到现场有版本,员工熟悉。其次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车间建立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在班组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职责和奖惩考核办法。再次车间实行安全责任签约制度。车间主任与各班线长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班线长与本班组员工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责任与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三)建立岗位达标检查工作制度
烟草工业公司开展岗位达标工作,要以基层操作岗位达标为核心,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岗位操作标准化,保障企业安标化达标,而且烟草工业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岗位达标工作检查,做到“岗位有职责、作业有程序、操作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提高达标质量,确保岗位达标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抓好班组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
车间要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除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公司举办的全员安全培训,配合公司安保部做好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配合人事部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定期培训外,还要通过车间内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
三、建立安全绩效奖金管理制度以增强职工参与的主动性
要实现岗位达标,最后还是应有必要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先进的得到鼓励,落后的得到鞭策。公司要想将标准化进行的顺利、进行的完美,必须要建立关于安全的相关奖励制度,对于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的、相关部门配合得当的应该予以表彰,对于不把安全放在心上的员工、不配合企业的要求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安全绩效奖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公司可以参考自己公司所建立的生产奖惩制度。
四、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标准化的有机结合
以往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教师提供,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和题目进行选择。但是,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一个指导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项目方向提供可选的毕业设计题目,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有的学生根本对毕业设计题目没有要求。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对教师设计毕业设计题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以致用,电气工程系采用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如就业方向、考研方向、感兴趣方向等,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大的方向,再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所学知识的情况、个人能力强项所在之处,细化选题,最终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确定最终的毕业设计选题的方法。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允许在一段时间范围内,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更换毕业设计选题,如:工作变动、考研变动等。但对于没有任何想法和要求的学生,还是以指导教师为主。在毕业设计选题的类型上,降低理论研究型题目,增加工程实践型题目。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调整,如参加工作的学生可能偏向于工程实践,而读研的学生可能倾向于理论研究型。但整体上,应该保证学生能够将毕业设计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使得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有所得”。同时,不一味追求“创新”,将重点放在“工程应用”。我校作为地方性工科高校,其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2严格毕业设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打破100%
通过率的“大锅饭”建立毕业设计SOP的初衷就是利用制度建设加强毕业设计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整体的质量。但如何设计并合理执行,就必须考虑结合我校、我院、我系部以及学生的各个方面情况综合考虑。首先就是学生的通过率。学生能否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学分直接决定了学生自身能否修满学分获得双证(学位证+毕业证)。如果毕业设计不合格,就意味了无法拿到学位证,影响学生今后的考研、就业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学生据此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抱着“老师不会不放我过”的思想,消极应对毕业设计。而往届的毕业设计100%通过率,也从侧面“鼓励”了学生。有的指导教师面对不积极的学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指导教师有时想严格管理,却又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导致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吃力不讨好”,结果是教师带毕业设计累,学生做毕业设计苦。最后,学生的毕业设计好坏变成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设计,变成衡量指导教师水平高低的依据。这也造就了100%毕业设计通过率。而毕业设计SOP正是将指导教师的日常管理的“人治”,通过规范化的文字变成了“法治”,让指导教师和学生脱离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立,从而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进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学生毕业设计是否合格,其决定权就从指导教师转移至系部全体教师,即通过标准化流程对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持续性评价,通过全方面、多角度的指标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摆脱了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责任主体”。
3增加毕业设计环节控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关键词: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民族性;创新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设计也在快速发展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市场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生态学、材料学等诸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一、设计产品的实用性是设计产品流行与审美的基本条件
传统美学认为美可能是指一种感官的愉悦或生理的满足,也可能是种赞赏心态的流露或个人趣味的偏好。而设计的审美是以实用为目标,指产品对人发挥的效用。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功能成为设计的核心,对产品功能的开拓也是设计活动的中心任务。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需要产生,由需要所推动。设计作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如在原始时期的手工制品绝大数不是纯粹从人类审美的需要而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可用性。到19世纪后,人类生活的必须品在机器化大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批量化、标准化的情况,造成人类的审美疲劳,同时也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实用性是首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
正如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苏克所认为的“在设计作品中,功能是第一位的,而美则处于从属地位。在设计作品中,美是通过使用过程体现出来的”。
二、设计产品的功能与美感的统一,是产品流行的重要因素
设计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换句话说,设计产品既要发挥物质功能,又要发挥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功能,作为一种功能形态,它是技术与艺术两者的一种有机结合体。这种结合,不是一种外在的拼凑、简单合成,而一个将理性的科技内容转化为适应于人的感性活动对象的过程。
设计水准的要求,是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耐用、实用。而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时,消费者就会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消费者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理想的寄托,更需要有情调的生活氛围。单纯追求功能的产品使生活充满了冷漠,当人类有条件自由选购产品时,视觉的满足和心理的充实,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正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形式和功能是现代设计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两者必然是合二为一的。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纯粹是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陋之物。设计在市场的怀抱中,感受到了人类的永不满足和喜新厌旧的消费行为,而现代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对设计之美的规律的探究和追求,寻找功能和形式美感的和谐统一。
三、民族性是设计产品美感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设计师的挑剔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总体上看,设计的个性化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真正的富有个性的设计都渗透人文设计美,人类的文化背景深深影响着人们生存创造、设计了的各种物品。
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而言,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成为我们艺术设计的原则和趋势,民族文化特色越明显,设计越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越能提升民族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日本的产品设计具有新颖、轻薄、灵巧的特点是自然、精致的民族文化的产物。德国产品设计的高雅、精密,来自于其民族务实、严谨的态度。意大利产品设计的风格多样,体现出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这些无不说明设计诞生于当代生态文化观念的氛围中,民族性是设计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部分,也是设计文化的灵魂,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并不断地发展变化。
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民间乡土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儒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文人士大夫艺术的典雅、俊秀,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及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广告,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加入许多很中国味的东西,如古钱币、水墨、陶艺、剪纸等,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至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呈现出一种清新、和谐的美其名曰。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把中国篆刻艺术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向全世界传播,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
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便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作用,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设计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应植根于本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文化,不断的从中发掘有益的设计元素,并尝试与现代设计语汇结合,逐步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
四、创意是设计产品引导潮流的主要因素
Motorla设计中亚洲区设计总监丘丰顺曾说过“我们要设计两种产品,一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一种是引导潮流的。”前者是要求设计的产品与市场紧密联系,后者则是一种完全的创新的行为。产品的设计的根基是体现民性性,但设计的生命则是创新。只有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所想像不到的设计,才能引领时尚潮流。
在手机市场里,说到创意,不得不提到V70,它可随心可旋转360度的接听方式,打破了常规的翻盖接听,完全颠覆了传统,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手机时尚风暴。
在整个计算机产业已被各种灰色的盒子一统天下,消费者的视学审美疲惫不堪时,iMac公司率先设计了一种透明和半透明糖果色的,能看到内部元件的计算机,这款电脑成就了公司的复兴,更是让竞争对手们一一效仿,追随其创新轨迹。
产品设计的创意很多诞生于设计师的想象中,如果能满足消费者的潜在的情感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和享受,就有可能成为畅销、流行的产品。当然,这种情况下对设计师本身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设计师要能善于从自身的文化和思想根源中吸取灵感。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不仅是一种创造过程,也是一种目的消费市场文化的综合体现。聪明的设计师总是珍视而不是放弃传统文化,把传统的民放的元素和现代设计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畅销产品。冰箱制造商——伊莱克斯公司推出中国脸谱、中国传统字画等图案的自选冰箱面板,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体现了产品的个性。
现在的市场变化的很快,消费者的欣赏能力也不断的提高。设计师们不能单纯的以个人的品位进行设计,只有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人们使用产品的环境、期待的质量和价值进行理解,探求产品的流行风格和元素,抓住消费者的审美眼光的变化,才能做出引导潮流的时尚产品。
参考文献:
一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标准化问题
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
二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
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
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 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
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2]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 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
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 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 此标题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
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
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 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Uppsala University Press, Sweden, 1991.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国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政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论文摘要]简述了标准资料在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应如何做好标准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同类事物达到统一,并获得最佳秩序和综合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从这里可看出,标准是组织产品生产、工程施工的依据。随着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标准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资料,可见标准资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整个标准化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标准每隔3~5年就要修订或复审确认一次,若不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或随时注意新的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种技术工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备依据,企业必须重视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现就上述工作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做好标准资料的收集
标准资料是一个统称。它一般包括:标准正文、标准的制(修)定说明、标准贯彻的宣讲材料、标准的出版发行和更改信息、标准化期刊、标准化的论文等。标准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对以上这些文献的收集。但重点是收集标准的正文和与其相关的配套标准。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购、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或向对方索取,以及通过标准化信息网络进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掌握标准的和更改等信息;经常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发行部门、各地新华书店和各级标准情报机构取得联系;确保收集、采购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标准资料的收集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并保证重点,既要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资料,也要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收集标准发展的信息资料。在收集标准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把信息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信息能确保企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并能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勤于与各方面沟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头,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1.1信息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标准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营销市场,使信息变为财富,为企业增加效益。
1.2信息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贯彻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制(修)定本企业标准,在这些活动中,标准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基础。企业应侧重那些与产品标准化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连续的规律性。
2标准资料的管理
2.1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的需要,将标准资料按级别、类别或专业分类管理,并建卡、建账、编目、上架,以利检索查询。随着办公设备的现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工作。当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时,应尽量多输入一些信息,比如标准历代替换的情况,标准在企业贯彻的情况,标准底图状况,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标准分况等等。这样做不仅便于检索和查询,而且可以指导设计、制造、检验等部门正确贯彻和运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
2.2汇编
将同一专业、同一部门、同一场合使用的标准或主体标准与配套标准汇编成册,以方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
2.3动态管理
对已被更改、代替与作废的标准,及时地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以防止“废止”标准在生产现场使用,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
3标准资料的传递和服务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使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把收集整理过的标准资料按类别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使用对象,使他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以促进标准早日地贯彻实施。为达此目的,标准资料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标准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料传递规范化、制度化,做到资料管理、借阅、查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资料信息通报,及时地将标准资料收集整理的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3)定期印发标准有效目录,确保生产现场使用的标准资料的现行有效性。
[论文摘要]简述了标准资料在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业应如何做好标准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同类事物达到统一,并获得最佳秩序和综合经济技术及社会效益。从这里可看出,标准是组织产品生产、工程施工的依据。随着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在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标准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资料,可见标准资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它人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整个标准化领域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各级标准每隔3~5年就要修订或复审确认一次,若不及时掌握这些动态,或随时注意新的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为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各种技术工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备依据,企业必须重视标准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服务工作。现就上述工作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1做好标准资料的收集
标准资料是一个统称。它一般包括:标准正文、标准的制(修)定说明、标准贯彻的宣讲材料、标准的出版发行和更改信息、标准化期刊、标准化的论文等。标准资料的收集主要是对以上这些文献的收集。但重点是收集标准的正文和与其相关的配套标准。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购、与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或向对方索取,以及通过标准化信息网络进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掌握标准的和更改等信息;经常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发行部门、各地新华书店和各级标准情报机构取得联系;确保收集、采购的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
标准资料的收集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并保证重点,既要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资料,也要收集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收集标准发展的信息资料。在收集标准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要把信息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就是使信息能确保企业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并能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勤于与各方面沟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头,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1.1信息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标准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扩大营销市场,使信息变为财富,为企业增加效益。
1.2信息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贯彻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制(修)定本企业标准,在这些活动中,标准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基础。企业应侧重那些与产品标准化密切相关的信息,并确保其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连续的规律性。
2标准资料的管理
2.1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的需要,将标准资料按级别、类别或专业分类管理,并建卡、建账、编目、上架,以利检索查询。随着办公设备的现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工作。当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时,应尽量多输入一些信息,比如标准历代替换的情况,标准在企业贯彻的情况,标准底图状况,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标准分况等等。这样做不仅便于检索和查询,而且可以指导设计、制造、检验等部门正确贯彻和运用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
2.2汇编
将同一专业、同一部门、同一场合使用的标准或主体标准与配套标准汇编成册,以方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
2.3动态管理
对已被更改、代替与作废的标准,及时地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以防止“废止”标准在生产现场使用,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标准的有效性。
3标准资料的传递和服务
标准只有通过贯彻实施,才能使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把收集整理过的标准资料按类别及时传递给不同的使用对象,使他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容,以促进标准早日地贯彻实施。为达此目的,标准资料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标准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料传递规范化、制度化,做到资料管理、借阅、查询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资料信息通报,及时地将标准资料收集整理的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3)定期印发标准有效目录,确保生产现场使用的标准资料的现行有效性。
摘要:标准化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它使设计完全摆脱了手工艺设计的传统,而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标准化与市场所要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工业设计师的难题之一。论文从标准化的应用出发,试图解决标准化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折中的设计方法,满足市场多元化和生产标准化之间的共性要求。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美学;多样化;妥协化;矛盾性与复杂性;经济性原则
一、标准化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脉络
1.标准化的定义
1934年,美国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在《工业标准化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限定、规定或详细说明一种计量单位或准则、一个物体、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能力、一种职能、一项义务、一项权利、一种责任、一项行为、一种态度、一个概念或观念的某些特点[1]。”
2.标准化概念的发展脉络
标准化的发展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常被称作“美国制造体系”设计之父[2]。标准化的发展首先从军用产品开始,继而在民用产品包括:钟表行业,缝纫机行业,打字机行业,汽车行业,家具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标准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时间段:
(1)1750-1914年以前,工业革命发展导致机器的大量生产,继而引发了标准化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革命。
(2)1915-1939年之间,正当工业技术的发展时间,导致了以理性主义机器美学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从建筑到产品,无一不遵循“少则多”的设计理念,减少了设计中的个人主观意识,提高了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
(3)1940年-当代的工业设计,标准化产品的刻板与僵硬,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与反装饰特征,引发了设计思潮的多元化发展。
二、产品创新研发设计流程
产品在创新研发过程当中功能设计和形式设计缺一不可,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功能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外观设计的审美性,同时,外观设计也必须要考虑到功能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把量产的成本预算充分考虑在内,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和投放。
三、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多样化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1966年提出的建筑学中“矛盾性与复杂性的”[3]一样,都力图解决“功能与形式”设计之间的交错关系,
3.1外观创新设计与标准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工艺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产品在外观设计创新方面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说外观设计应该与当前的工艺标准同步发展,既要满足市场对时尚设计的需求,同时更要符合现有工艺技术水平趋势,两者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力争满足结构与外观的共同要求,从而实现标准化原则下的外观创新设计。
3.2基于工艺美学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美学是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体系中的核心思想,Bauhaus认为所谓标准,可以释义为,任何一种广泛应用的东西经过简化,融合了先前各种式样中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切合实际的典型,这个融合过程首先必须剔除设计者们有个性的内容及其特殊的非必要的因素。而一个公认的标准,是比已综合进去的任何个别原型更为成熟更为肯定的范本,往往可以成为整个时期正式的共同标准。
标准化美学基于两项基本概念: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这两个概念同样也是包豪斯(Bauhaus)思想的出发点。标准化美学提倡的是基于制造业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对建筑,工业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简约的体块与简要的线条构成的空间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方面从美学上剔除对风格的赘述将形式形态简约化,还原对建筑与工业产品的功能关注。令一方面简约造型与模块化的设计将大大提高对制造业对工业化材料生产的效率。因此,标准化美学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在我国目前有社会性的公众意义[4]。
3.3基于成本预算基础上的标准化原则
现代主义的设计第一次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而标准化的设计原则又将经济成本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标准化有利于成本的降低,相反却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作为设计师,在充分发挥主观创新意识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预算,依托现有技术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创新。
结论.标准化设计并非毫无美学意义可言,其设计原则同样可以兼顾工艺标准与外观设计之间的需求,应将二者实现要求定位在同等的高度,运用本论文所提到的标准化设计原则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使“需求-设计-加工”三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与时尚化设计需求。(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Industrial Standardization-I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约翰・盖拉德(John Gaillard)
[2] 《工业设计史》作者:何人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 绩效考核 人事
引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一直是教育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攸关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高校管理职能中的核心环节。以往的人事考评容易陷入文山牍海之中,人事部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对各种佐证材料进行验证,劳心劳力,往往却容易纠缠于旁枝末节。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记录和分析教师绩效考核数据,先天上容易实现考评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的管理,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事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研究这一过程的具体实现,并说明实现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一、系统分析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责,整个人事考评系统也围绕着这三大职责展开,最终要解决以下问题:
(1)考核目标分类和细化:这是绩效考核数据格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天然要求。最终根据学校实际,把考核项目细分为高教系列、辅导员系列、实验系列和工程系列等四大系列161个小项,涉及教学、科研、论文、参编教材、奖惩和其他社会活动,做到考核目标清晰,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引领。
(2)教师、院系和人事部门的三级授权机制:本系统的基本流程为:教师及时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分门别类录入系统,院部和人事部门依次按照教师提供的佐证材料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验证,最终按照考核年度得到每位教师的考核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系统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层次清晰的身份授权认证机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可以查看和编辑个人信息,院系领导可以查看和审核本院系所有教师的相关信息,人事部门可以查看院系领导审核后的所有教师个人信息并最终进行考评。这种分级授权机制可以灵活地进行扩展,比如说辅导员系列的教师绩效不是由院系审核,而是由学生处进行审核。
(3)佐证材料的验证:传统人事考评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对教师提供的佐证材料进行验证,这个环节消耗了人事部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存在一个佐证材料的保存问题。在系统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佐证材料的电子件(以.jpg、gif、png和pdf等文件格式保存)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位置,并且和相应的工作业绩建立关联,极大地降低了人事部门的工作强度,并且易于保存、易于查询。
(4)教师个人门户:在统一认证、分级授权的基础上,每个教师登录系统后具有不同的视图和操作权限,这自然而然形成了教师的个人门户,这个部分可以视需要进行扩充,加载另外的模块。
(5)考核结果查询与分析:教师绩效可以使用统一的接口进行查询,不同权限的教师查询会得到不同的内容和显示细节。为了便于人事部门对最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系统提供了将考核结果离线保存为Excel文件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
二、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
本系统使用进行开发,采用典型的N Layer模式对数据进行了封装,具有结构清晰、逻辑复用、易于扩展、易于维护的特点。系统在数据层使用了PetaPOCO微型ORM开源框架,使用T4模板,可以直接将数据库中的表生成POCO(Plain Old CLR Object)对象加以操作,业务逻辑层使用Repository设计模式来封装业务逻辑,表现层直接使用WebForm窗体进行设计。数据查询方面,为了提高查询效率,使用了存储过程,PetaPOCO对存储过程的调用非常简单,代码容易实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2系统功能模块
(1)科研教改模块:科研和教学质量工程方面的工作成果的录入、编辑和审核,以及相应佐证材料的上传;(2)著作模块:发表或者翻译著作、参编教材等方面的工作成果的录入、编辑和审核,以及相应佐证材料的上传;(3)论文模块:方面工作成果的录入、编辑和审核,以及相应佐证材料的上传;(4)其他模块:科研、教改、著作和论文之外的其他成果的录入、编辑和审核,以及相应佐证材料的上传;(5)考核模块:包括考核结果的汇总、显示和离线保存(6)系统模块:包括院系管理、教师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考核年度管理等一系列的基础信息的维护;(7)使用手册模块:用户手册。
结语:通过对高校教师职责的考核目标分类和细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考评体系,并基于技术实现了该人事考评系统,在学校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毕业论文指导;效率;共性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11-02
一、导论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关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整个大学期间综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综合反映了大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很好的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国家先后两次决定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短短16年时间,从1998年的9.8%跃升至2014年的37.5%。在此大背景下,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随之出现。其一,每位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数量相应上升。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必将对毕业论文教学带来压力,教学资源趋于紧张,毕业论文教学的师生比相应上升。而毕业论文指导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无法像课堂授课一样可以对众多的学生同时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中国高等教育一举从精英化时代进入大众化时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随之有所下降。因此,对于每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毕业论文指导时间内指导较多的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从而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效率,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存在的效率问题
由于上述现象产生的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毕业论文单次指导耗时较长。由于一位导师所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有时可能达到十几位学生,假设每位学生指导至少10分钟以上,那么一次当面指导总共耗时可能达到3小时左右。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全神贯注的专注时间过长;而另一方面,学生等待被导师指导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2.毕业论文指导中重复性工作较多。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有很多环节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写作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果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都针对类似的问题指导一遍,会有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而且教师也容易感到乏味和疲惫,从而最终影响指导效果。
3.毕业论文指导中容易出现疏漏。由于指导教师精力有限,而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使人乏味,因而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可能会容易出现遗漏,忘了对某些学生纠正一些重要的错误,导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要解决上述三类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对较多的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这已经成为一个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面临的非常现实的课题。
三、提高毕业论文各环节指导效率的措施
针对上述三类效率问题,可以考虑在毕业论文指导的共性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以提高论文指导效率。对于毕业论文,学校一般会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时间、论文格式等方面制定一些一般性的规定,而具体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正文写作以及收尾检查等工作均需指导教师因材施教,分别指导。不过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一些对所有学生均适用的共性环节。对于这些共性环节,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对标准化的表格和参考文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下将从毕业论文指导进程中的五个环节入手,分别提出具体对策。
1.论文选题环节。论文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一般是在当年的12月份进行。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进行以下工作:①将学生手机号、邮箱分组,方便与学生联系和沟通毕业论文。②编写《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安排》文件,在办公桌前粘贴并发放给学生,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及相关内容、格式、字数等基本要求。③设计《毕业论文进程一览表》并粘贴出来。可以考虑按毕业论文指导的内容设计该表格,这些内容包括:第一次与导师见面、与导师讨论选题、上交开题报告、上交论文初稿、论文修改稿以及论文最终稿等。待以后学生完成特定任务时,可以记录下其完成的时间。这样做学生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毕业论文进度是否达到学校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之间互相激励。④编写论文《等级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等级主要分为优、良、中、及格,细化每个档次应达到的论文质量具体要求。学生看过之后就会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并了解实现目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⑤编写《论文选题及资料查找相关事项》并发放给学生。对于论文写作经验较少的学生可以较快速的熟悉查阅资料的方式和途径。⑥设计《开题报告写法及格式》、《论文写作提纲写法》等论文写作的前期参考资料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学生群发。
2.交开题报告环节。这个环节一般是在次年的3月中旬进行。在此环节可以做以下三方面工作:①编写《开题报告写法及格式》,并发放给学生参考,指导开题报告写作。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了解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②告知学生《教师指导记录手册》的写法。③约定每周见面一次的时间,要求学生与导师见面时上交至少一章的论文内容,并告知论文第一章即《前言》的写法。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定时监督、及时指导的作用,将论文写作和指导工作化繁为简。
3.正文和结论的写作环节。在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前言之后,紧接着在4月份开始正文及结论的写作。可以编制并向学生发放《毕业论文正文写法》等相关资料。简单的来说,正文的写作可以分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正文写作完毕之后,可以告知学生《结论写法》。比如可以将结论写成三段式:第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第二段可以写该选题可能的发展方向;第三段为论文的不足之处。
4.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和外文翻译的写作环节。在论文主体部分写作完成之后,通常在5月份学生将开始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翻译的写作。此时可以设计并向学生发放以下资料:《摘要写法》、《目录写法》、《参考文献写法》、《致谢写法》和《外文翻译写法》等。
5.收尾检查环节。最后,最晚在6月初将进行论文最后的修改和格式调整。此时可以参照学校发放的《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对学生论文进行检查。可以重点检查以下四个容易出格式问题的环节:①页面设置;②目录;③页码编制;④表内文字大小。同时可以制作《检查项目一览表》,对照该表让学生互查,教师最终审核以下内容:①各处中英文题目是否一致;②务书是否填写;③中英文关键词是否对应、格式是否正确;④目录中标题页码是否与文中一致;⑤参考文献格式;⑥外文封面的题目;⑦外文原文及译文装订顺序是否正确;⑧论文全部内容是否成功刻录到光盘中,光盘能否顺利读取。通过这样细致的列出检查项目,可以有效的减少错误和遗漏,提高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性。
四、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效率的其他对策
如上文所述,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毕业生的一个综合考核,教师在有限的精力下需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上述针对毕业论文指导五个相关环节中的一些策略之外,还可以在前期采取一些对策,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效率和毕业论文质量。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撰写小论文。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当的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穿插课程论文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依据授课的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选题和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按照专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撰写课程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习惯论文的基本写作框架,从而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2.在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中指导学生依据相关选题写论文。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素质,各个学校都会开展类似的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实施类型不尽相同,但若可行,可以尽量让参与训练计划的学生依据自己的项目撰写相关论文。如果论文质量较好,可以由教师指导后在杂志上公开发表。如此,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还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一对多指导论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效率。
关键词: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9-0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为完成学业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就所学专业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对成果加以系统表述形成的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文本。它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各院校和教育界学者重视。笔者对国内研究的检索表明:1998年至2014年,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然而,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有关的论文仅有两篇,简要谈及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评价原则。加强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国际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拟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出发,基于其特征设计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推动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1.调查发现
笔者对国内30所各层次外语专业院系[2]的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
(1)大多数院系都采用了科学的工作流程:指导教师评阅―交叉审阅―答辩评审―综合评分。
(2)大多数院系都采用百分制量化评价方式。
(3)总体上,学校层次越高,工作过程也越科学越严谨。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项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低碳环保的追求。
2.缺陷和不足
(1)忽视评价工作的模糊性
标准的笼统性和评价的主观模糊性导致作为主观决策过程的毕业论文评价本质上不能做到精确量化,但绝大多数高校均要求参评教师给出精确分数,这与评价工作的模糊性相背。
(2)评价维度不全面、指标不完善、权重分配过于主观
虽然多数院系采用了多元评价,涉及语言表达、论证过程、格式规范、答辩表现等,但诸如选题价值、外文资料翻译、开题答辩、工作态度等与论文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都未涵盖。评价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交叉审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分等三或两部分成绩按主观比例如4:3:3构成,甚至仅由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判定论文成绩。
(3)缺乏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
评价工作固有的主观性加上师生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的人情关系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对象作出过度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遗憾的是没有院系在评价步骤中加入针对此缺陷的防控设计。
二、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基本特点、原则与方法选择
1.基本特点
(1)主观模糊性
毕业论文评价工作本质上属于主观决策过程,它要求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作出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评价标准及过程固有的模糊性导致评价主体无法作出精确的量化评价。此外,作为群组决策,不同评价主体的心理标准难免存在差异,加重了评价的主观模糊性。
(2)系统综合性、指标及权重差异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可能涵盖各相关评价维度。就某一维度来讲,指标设计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差异性和明确性,方可让评价主体有章可循。此外,各指标贡献率并不相同,必须尽可能赋予合理权重。
(3)评价结果量化要求
尽管评价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但为了确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和合格率,绝大多数院系均要求为评价对象打出百分制分数。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将模糊定性操作转化为精确的定量操作。
(4)严肃性和公正性
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四年学业能力的终极评定,不仅关乎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等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必须确保严肃性和公正性。
2.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不同于理工科论文,如表达符号为外语、更注重逻辑推理与系统建构等。其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考虑专业特殊性来设计评价指标并为其分配合理权重。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阶段性动态过程,评价体系既要涉及对论文的静态评价还应包括对工作过程的动态监控性评价,即做到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3)公平公正原则
鉴于评价工作的主观模糊性及评价主体可能作出的过度主观性评价。评价步骤设计必须想方设法减少种种主观随意性,尽最大努力保证评价结果严肃公正。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具备可测性、精细性和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要素交叉。同时,具备经济可操作性和信息化优势,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和绿色环保等特性。
3.方法选择
据此,笔者整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设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并加入了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级决策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准判断力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结构要素,并按照要素间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为一个递阶模型,从而将决策问题归结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值定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整合主观逻辑分析与客观精确运算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从而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现象做出评价。前者能有效避免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全面、指标权重分配过于主观的缺陷;后者可以将主观模糊评价转化为量化评价。整合两种方法系统性强和结果明晰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系统的步骤设计
1.建立评价递阶模型
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题的概述,准则层是隶属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指标层则是各准则层下属的细化评价内容。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1)根据递阶模型相邻层次间的隶属关系,请K位行业专家依据两两比较法对各层指标的重要性比较标度进行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设矩阵有i个元素,则判断矩阵为Pk(1)。
(2)检验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由于判断矩阵易受个体认知模糊性及评价系统复杂性的影响,必须对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鉴于该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此处建议直接在Matlab7.1中输入各矩阵Pk后,调用最大特征值计算函数max(eig(Pk))即可获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各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询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应的RI值,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当n=1或2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n>2时,若CR
(3)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最小对数二乘法等方法。合积法计算过程如下:归一化各矩阵[1],将归化矩阵按行相加[2]后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3],计算各个专家的权重[4],组成专家权重矩阵后将之归一化[5],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6]。
3.设定模糊评语集及对应评语分值向量集
设评语等级集E={e1, e2, …, eh}, h为评语等级子集的个数。与E相对应,令评语分值向量集F=[f1, f2, …, fh]。
4.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并检验其离散程度
请R位评价主体按递阶模型为评价对象打分构造出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i(2),由于评价结果可能受评价主体特定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检验Ri的离散程度。令E={5, 4, 3, 2, 1}。依次计算R位评价主体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离散系数CVi(i=1, 2, …, n)[7]及其平均值AVG(CVi)。经过计算,在评价主体少于10人时,若AVG(CVi)>0.15,则说明各评价主体对该指标层的评价存在不公正极值。计算各分值与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标准差最大者即为极值,更换该评价主体重新评价,直至评价结果满足要求。
5.计算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
若模糊评价矩阵Ri通过离散程度检验则将之归一化后计算评价对象在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8]。
6.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
综合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建立针对目标层的模糊评价矩阵A(3),然后利用准则层的权重矩阵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9]。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精确得分S[10]。本段提到的矩阵和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应用实例
1.构建评价递阶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笔者整合了国内已有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校内外专家和专任教师的意见,构建出如下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递阶模型,如表2所示。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请校内外8位专家和教师对各层指标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因篇幅所限,笔者仅对准则层U5对应的矩阵Pk=8为例演示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运用Matlab7.1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依次为{3.0092, 3, 3, 3.0092, 3.0092, 3, 3.0037, 3}。计算P1的一致性指标CI=(3.009200-3)/2=0.0046,各专家矩阵的λmax依次为{0.0046, 0, 0, 0.0046, 0.0046, 0, 0.0019, 0};据公式CR=CI/RI,各专家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值依次为{0.0079, 0, 0, 0.0079, 0.0079, 0, 0.0032, 0},均小于0.1,通过检验。
3.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本节以第一位专家的判断矩阵为例演示计算过程。首先归一化P1;按行相加得M1=[0.2678 1.7608 0.9713]T;再次归一化得1=[0.0893 0.5869 0.3238]T。其他各专家的打分归化矩阵依次为:2=[0.1111 0.2222 0.6667]T、3=[0.1667 0.1667 0.6667]T、4=[0.1638 0.2973 0.5390]T、5=[0.1066 0.1935 0.6999]T、6=[0.1000 0.3000 0.6000]T、7=[0.1299 0.1381 0.732]T、8=[0.1429 0.1429 0.7143]T。计算第一位专家最终权重W1=1/(1+10×CR1)=1/(1+10×0.007931)=0.9265;其他专家的最终权重依次为{1, 1, 0.9265, 0.9265, 1, 0.9691};归一化各专家权重组成矩阵k=[0.1196 0.1291 0.1291 0.1196 0.1196 0.1291 0.1251 0.1291]T;计算U5各指标的权重值为:W1=k*k=[0.126441, 0.253472, 0.620088]。其他指标的计算结果请见表2。
4.模糊评价过程示例
下面说明运用该递阶模型对某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因篇幅所限,此处以准则层U1为例演示计算过程。
(1)设定模糊评语集和对应评语向量集为:V={e1, e2, e3, e4, e5}={优,良,中,合格,差},F=[f1, f2, f3, f4, f5]=[5, 4, 3, 2, 1](五分制)或[100, 85, 70, 60, 40](百分制)。
(2)由3位老师对U1各指标按V打分,构造出隶属度矩阵R1;计算该矩阵离散程度AVG(CVi)=0.0787
[11]
(3)归一化矩阵R1,计算该论文在准则层U1下的评价结果为:
A1=WT
1×R1=[0.3223, 0.2239, 0.2749, 0.0977, 0.0308, 0.0505]T×R1=[0.2858, 0.4563, 0.2579, 0, 0]
A1可解读为:所有评价主体认为准则层U1为优的概率为28.58%、良为45.63%、中为25.79%、及格和差的概率为0%。其他各层评价结果依次为:A2=[0, 0.6667, 0.3333, 0, 0]; A3=[0.1751, 0.4075, 0.4174, 0, 0]; A4=[0.0327, 0.2925, 0.6748, 0, 0]; A5=[0.0845, 0.5822, 0, 0, 0]。
(4)构造总目标下模糊关系矩阵A,利用准则层权重计算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
[12]
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等级分或百分制分数: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5, 4, 3, 2, 1]T=3.637133≈3.64;S∈[3.5, 4.5)。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100, 85, 70, 60, 40]T=79.187≈79.2。
必须指出,运用本法求得的论文最低分为1或40,即本法对质量更差的论文不具备区分度,但这并不影响其适用性,不达标的论文必须退回修改,对学位证发放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出发,讨论了该项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工作原则,在整合AHP和FCE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此外,鉴于本系统计算过程的数学规律性极强,可以设计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部计算过程的自动化,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Int.J.Services Sciences 2008(1): 83-98.
当今社会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能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节约能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之义。据统计,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左右,因此,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将对节约社会能源做出巨大贡献。当下,建筑能耗模拟成为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手段之.,建筑能耗模拟是对建筑环境、系统和设备进行计算机建模,并计算出逐时建筑能耗的技术。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能够达到评价建筑能耗水平、研究建筑能耗特性、预测建筑能耗趋势的目的。然而,建筑能耗模拟涉及的参数输入及操作比较复杂,包括模拟软件选择、建筑几何建模、热工分区划分、气象数据选用等多个过程。能耗模拟中参数输入或操作过程的不规范、不严谨可能会对模拟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建筑节能评价或绿色建筑认证。
国内外研究者对建筑能耗模拟过程中各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索研究。清华大学朱丹丹、燕达等人对比了DeST, EnergyPlu、和DOE-2在负荷算法上的差异,发现三种软件负荷模拟结果的相对偏差绝大部分小于30%。但是发现DOE-2在计算临室传热和间歇空调的工况时,冷负荷模拟结果会偏大,尤其针对夜间空调工况时,全年累计冷负荷模拟结果会比DeST和EnergyPlu、高101%和69%。由此说明虽然各能耗模拟软件的平均负荷模拟计算结果差异较小,但针对特定条件的工况时不同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清华大学耿阳、林波荣等人选取DeST, DesignBuilder等4类目前应用广泛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进行不同作息模式下的能耗模拟。最终的模拟结果显不,当各软件按照默认作息进行模拟时,计算得到的负荷与能耗结果相差较悬殊,有的相对偏差甚至超过150%;而当各软件按照统一的参考作息进行标准化输入后,模拟计算的负荷与能耗结果差异均大幅缩小,建筑冷负荷、热负荷与能耗的计算偏差分别都可以控制在10%-40%。同样,阿扎(Azar)等人也对使用者作息模式对能耗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探讨。由上述论文可说明作息模式的设定对建筑能耗模拟结果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
剑桥大学许妍淑(Yeonsook Hen)等人通过一栋英国的民用建筑分析了热工分区的简化对于建筑负荷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按每层楼建立一个热工分区和按整栋楼建立一个热工分区时,计算热负荷分别比标准情况下减少了17%和26%。伦敦大学学院的伊万·科罗利亚(Ivan korolija)按照详细和粗略两种热工分区划分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案例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发现对于部分案例建筑计算热负荷差异达到巧%。以上两篇论文说明建立热工分区的标准和规则不同会对建筑能耗模拟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为了保证建筑能耗模拟的准确率,需要对建筑能耗模拟过程中的主要操作环节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方法。目前中国尚无关于能耗模拟方面明确的标准化方法。木文调研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按照软件选择、气象数据、几何建模、热工分区划分、围护结构参数、时刻表等缺省值的框架对比了其中的主要条目,发现虽然这三个国家在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上遵循的原则基木类似,但不少条文的规定上仍有较大差异。最后运用三个国家的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对同一栋案例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发现能耗模拟结果差异达到12% 。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英美加三个国家建筑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的异同并分析其可能对建筑能耗模拟结果造成的影响。期待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国的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
结论
建筑能耗模拟作为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Environmental Design) Credit EA1州龙化能耗性能,定义的三种评估建筑能耗性能的方式之.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建筑节能改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针对当前存在的能耗模拟过程不规范的现象,木文对比了英、美、加三个国家的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并利用三国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对同一栋案例建筑进行了能耗模拟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三个国家的标准化方法在结构上有以下不同之处:英国建筑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是为英国国家计算方法服务的,更具有指导意味。且在使用过程中辅以丰富的参数输入数据库,能最大限度的减小参数输入时的误差;美国建筑能耗模拟标准化方法属于美国建筑节能规范的一部分,相关条文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相对的存在说明不够具体详细的情况;加拿大的能耗模拟标准规定了推荐的能耗模拟软件,集合了模拟标准与软件说明,涵盖了能耗模拟的全过程,最为全面、精细,但距今时间较长,部分条文有待更新。
[关键词] 图书加工;采编加工;磁条;条形码;书标
1加工业务标准化的疑难之处
图书加工过程中,碰到的难题首当其冲的是书标粘贴位置的标准化问题。1991年陈沃钧提到,全国文献标委会1989年计划完成项目表中的第一条就是“图书书面及书脊格式”,但不知这个格式要求的内容是什么,是否考虑到书标的粘贴位置。他呼吁一定要将书标粘贴位置考虑进去,并建议为整齐起见,统一将2.5~3.5cm作为空白位置,留在书脊下端6~8cm之上的高度为宜。如果这样做,日后书标该粘贴在何处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到了2012年,佘志成再次提到这一问题,如果图书出版时在图书外封规定部位印上空白书标或者以某种颜色标记出书标粘贴位置,让图书馆可直接在空白区间填写索书号或粘贴书标,那样可减少图书加工工序,提高效率并实现行业项目标准化[1]。佘志成早在1999年撰文《关于书标》《当代图书馆》期刊第2期就提到“有必要在图书出版时给图书外封上设计印刷出书标”。佘先生的两次呼吁一晃相隔了十余年。
一直以来,关于书标的粘贴位置始终困扰着图书馆馆员。虽然权威人士杜丁友先生曾提出书标粘贴于书脊低端3cm处,但那样容易遮住出版单位,有碍于读者选书。粘贴在低端,则在借阅过程中容易受到翻阅外力的拉扯而破损。粘贴在空白区间,又不够整齐划一,而且并不是所有图书的书脊都存在统一的空置区间,找空白区也不现实。有的外国图书馆将购置的图书全部统一重新装订一次,那样就可自行再设计书脊上的内容,但这很少见,属于特例,且每本图书都再次装订需要耗费不少加工材料和人力成本。比较可取的是,从出版源头提出标准化建议。但很少人留意这一基本的标准化问题,呼吁的声音非常薄弱,也就难于被有关机构列入议事日程。这与推动出版界制定在版编目数据有所不同(1986年11月,国家出版局和国家标准局曾联合召开在版编目讨论会,决定由有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在版编目工作的开展。1987年7月开始起草有关在版编目的国家标准。在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会的主持下,已制定了《图书的题名页》和《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单》两个国家标准),因为增加在版编目数据只需在印刷本内增添印刷内容,不涉及图书出版的外观设计标准化问题。况且目前图书出版的开本有大有小,厚度、字号五花八门,很难统一,因此要求书脊格式标准化难度很大。
标准化的设想也不是完全空想。如果图书馆界自身先达成共识,将书标的大小、规格、粘贴位置都形成一个标准,那就容易推动出版行业在书脊设计上的标准化进程。除了标准化外,书标设计也可体现美学观点,要让出版行业意识到小小的书标不仅承载诸多馆藏信息,而且能体现装帧的艺术。这样就相对容易地让出版界意识到在书脊上留出一片区域给图书馆或读者再利用是双赢的。但若图书馆业内没形成粘贴位置的标准化,就很难推动出版环节的标准化,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的呼吁得不到回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书标的作用非常重要,无论当代图书馆采用什么排架方法,采用什么先进的技术(如采用RFID标签),均要采用加装书标的工序来排架、索书和清点。内容设计得好坏,贴得好坏,都直接影响着书库环境治理的高效问题,各个图书馆应联合起来,使书标位置的标准化问题从质疑、讨论到落实、解决。由此还可进一步推动书标纸张质量、条形码、磁条、馆藏章等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建设[2]。
加工业务标准化也有其他方面的现实意义。例如,很多图书馆都采取加工业务外包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各个图书馆都采用统一的加工标准,外包公司就能更好地与不同的图书馆沟通,缩短在不同图书馆之间的适应周期;对于加工的好坏,各个图书馆也都能统一评价标准。近几年来,为避免外包公司出现加工的紊乱现象,不少图书馆都对加工环节的细节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规定[3],这样,检验外包质量时就有标准可依。推动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实际上也符合现实需求,不仅可让更多企业在标准化趋势下顺利走进图书馆的外包业务,也可以利用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来降低图书加工业务外包的难度,规范加工外包的市场行为,引领有关利益方相互协调和配合。
2加工业务自动化的疑难之处
图书馆的图书加工业务一直都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操作为辅。早期则是完全手工操作,例如,书标制作最开始使用的是人工刻写蜡纸的做法,之后有的馆过渡到用打字机的方式,有的则直接转到电脑打字,手工油墨印刷也逐步转变为针式打印、喷墨打印、激光打印。每次转变,都要经历一段磨合期。使用A4的书标打印纸在喷墨打印机上打印时,容易卡纸,进纸速度也慢,而在激光打印机打印则容易掉色。虽然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图书加工业务的流程逐渐趋向自动化,但依然是薄弱环节。
首先,图书加工业务常被归入末尾、低端的工作类别,多数图书馆不太重视购买自动化系统用于图书加工环节。因此,常见不少图书馆同行会介绍使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协同制作书标的经验介绍文章[4-5]。这些做法普及性不是很强,只能启示馆员在加工环节遇到困难时需要自力更生。其次,业务要求增多,改进任务也增多。例如,大家普遍都是采用白色的书标纸进行打印,但很多图书馆都设有太多的馆藏地,特别是相隔较远的分馆,为避免馆内系统的馆际互借出现混乱,需要从书标上着手,如添加不同颜色的标签,粘贴在书标上端,以便于区分是那个馆藏地的藏书。这样的操作流程明显是效率较低的,因为必须手工一条一条撕下彩色图标,然后对齐书标粘贴,为了防止磨损还要再加贴一层透明胶纸。如果能设计出彩色打印的自动化流程,则可一次性完成书标制作,这样就可减轻手工作业的工作量。但这些要求很难引起重视,尤其是人力成本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手工作业不可避免地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其三,馆员缺乏积极性。例如,加工业务岗位的设置时常被用来安置竞争受挫的同事,岗位级别低,一般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选择加工业务环节的岗位,因此,从事这一工作的馆员一般很少有自动化的构想和建议。
实际上,加工业务环节的自动化问题还是具有很多可开拓的发展空间的,理应引起重视。例如,条形码是采用一维条形码还是换上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的问题。条形码的不同码制、校验方式、位数、制作质量、工作方式、使用方便程度,都有待馆员日常观察、比较和改进。又如,采用何种长度、材质的磁条,才能让防盗系统快速识别;日常借还图书时如何尽快充、消磁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工作内容只要跟自动化要求想到一块,往往会产生很多附加效果。例如,条形码的首字母可用于区别来源渠道,其流水号数字可用来核对有序的书单;又如,条形码粘贴的位置,如果改变一下,改为粘贴在封面或封底处,就便于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总之,自动化的标准、要求,常常被日常的机械、手工操作淹没了,导致加工业务环节的自动化进展缓慢。
此外,为了减少粘贴书标、条形码、防盗磁条分开管理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改为采用统一化整合管理的“合成标签”,减少生产材料成本,再通过开发自动贴标机器[6],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推广的问题。从长远看,纸质图书很难从图书馆消失,人力成本却会像经济发达国家(地区)那样逐渐提高,尽量减少手工作业,提升自动化的含量,这应是图书加工业务环节改进的重要目标。
3加工业务学术化的疑难之处
目前,加工业务的工作非常容易入门,以致很多外包公司都选择使用学历低的工人来操作,以节约用工成本。馆员在这方面研究也多为经验之谈,近十年来,凡是涉及加工业务的论文也很少有机会登上专业核心刊物。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业内刊物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普通的加工业务实践上升到学术化的研究程度,难度日趋增大。
首先,研究思路得改进,切忌浮夸。正如《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编辑所谈,“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将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于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谈、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一般的工作体会、心得、工作总结、经验不是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7]。从事加工业务的馆员在工作时,既要积累日常经验,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不要急于求成。例如,过去研究加工业务的文章中,有不少是作者积累了三五年,甚至数十年才写出来的。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李梅英是有了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才提出改进加工业务的意见[8]。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汤罡辉是在有了一定的业务外包实践后才能提出相应的经验谈[9]。
其次,研究方法要改进,切忌人云亦云。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实践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要找到新的观点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从研究深度上着力。例如,书标贴牢固的问题,有作者在探讨时将图书书皮分为五类:一般书皮纸、铜版纸书皮、漆布面书皮、纸基贴塑书皮、复合纸书皮,然后分析不同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再比较不同胶水使用后的实际效果。这充分展示了作者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及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数据[10]。另外,从事加工业务的馆员会跟不同材料的供应商、外包公司有打交道,可主动与他们加强业务往来和交流,对于一些业务难题,借助外力一起协助解决。这样,既可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也可为日后提炼出好的学术论文选题做好准备。
总之,加工业务环节要本着事事要留意、事事皆学问的心态去实践、去摸索,以提升到学术层面。
4结语
图书馆图书加工业务的难点关键在于是否有革新的精神。标准化、自动化、学术化将是图书加工业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佘志成.书标及书刊装帧的标准化探讨[J].科技视界,2012(09):151—152.
[2] 张建娥,卢桂兰,唐晓燕.漫话图书馆书标[J].榆林学院学报,2009(6):85—87.
[3] 王正兴.图书加工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建设,2007(1):51—53.
[4] 王京山,曹青.用Word打印书标和书袋卡[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5):46— 47.
[5] 彭中云.关于如何组合运用ILASII系统和Excel表格打印书标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2949-2950,2960.
[6] 王筱俊.书标、条形码和传感磁条的整合及其改进方案[J].图书馆学刊,2011(9):25—29.
[7] 刘喜申,徐苇.图书馆学期刊学术论文撰写格式的规范和标准化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0(1):7—11.
[8] 李梅英.升格高校图书馆图书集中采编加工工作实践[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1):45— 47.
关键词: 传统化命题 趋向标准化命题 标准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
“3十X”高考科目改革,将生物学科重新纳入高考范围,既是生命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要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高考制度改革,直接反映在高考命题模式的转变上。在“3+X”高考改革以前,其高考生物命题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标准化命题。与素质教育相适应,伴随“3+X”高考科目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命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模式——素质化命题。正确认识素质化命题,处理好素质化命题与生物教学的相互关系, 对促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命题模式的演变
从1981年恢复生物学高考,到1994年停止生物学高考的14年间,高考生物命题随高考制度改革而出现了三次大的变化:
(l)1981年—1985年,全国高考开始实行大文、大理的招生考试制度。生物学虽然纳入了理科考生的必考科目,但分数比重从1981年以30%考分计入,总分,到1982年以50%的考分计入总分,生物学教学地位明显偏低,高考生物命题也只是五、六十年代意义上的传统化命题。
(2)1986年—1990年,生物学考分提高到70%,受国外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布卢姆关于知识结构的目标分类原则的引进,题型的相对稳定,高考生物命题逐步趋向标准化,演化为趋向标准化命题。
(3)1991年—1994年,高考制度开始变革,实行了在毕业会考制度上的高考, 同时于91年开始了“三南’,高考试点,农林医类考生需选考生物,分数权重与其他科目等同,都是150分。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作为考试目标直接反映在会考考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命题过程中对效度、区分度、难度和信度的准确把握、题型的细化和固定,以及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使高考生物命题进入到了标准化命题模式。从89年开始在全国各省市逐步推行的高中毕业会考,其生物学命题也可视为标准化命题。
在中断了四年生物高考之后,1999年在广东省首次推出了“3+XP,高考科目改革,生物作为X科中的一门,再次被列为高考选考科目。其高考生物命题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新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素质化命题。
素质化命题是指转变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考查考生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潜能。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增加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它综合了传统化命题、趋向标准化命题和标准化命题的优点,避免了91年以来的生物标准化命题中强调评分标准和试题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对测量诸如发散思维、创造力,没有唯一答案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显得无能为力的缺点。
2.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规律
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广东)、上海近二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以及保送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试题来分析,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生物素质化命题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将大幅减小,其试题分布将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和以客观性评分标准为主的简答题中。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比重会逐渐增加,主要在简答题中。
(2)能力要求逐步摒弃与标准化考试相适应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改为与高考改革精神和素质化命题相适应的较抽象的生物学能力的界定。具体表现为《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科考试说明(广东卷)》中的五点能力要求。这既避免了命题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对能力要求的不可界定性,又有利于命题的创造性和拓展性。
(3)从能力要求上,侧重于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4)从题型的演变来看,在问答题中,将逐渐增加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兼顾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新题型,如实验设计题、论文测验题、综合能力题和体现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时事材料阅读题等。
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的实验设计题,自1981年恢复生物高考以来,还很少出现。但随着生物科技活动的不断普及,活动课程的不断深入,实验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相信实验设计题作为考查考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理论水平的新题型,将很快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考生的面前。
论文测验题是以少数试题让考生或申述说明,或分析比较,或论证批判,或评价鉴赏,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自由作答的一种测验,它是一种衡量较高级思维过程和能力的测验。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50题,就是以论证批判为主的一种论文测验题。论文式测验的试题较容易编写,最适合于组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等方面学习成就的考查。
综合能力题,如99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中的第45题,就涵盖了生物学原理、数学作图、化学计算、物理光照强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道典型的理科综合试题。从该题的命题思维和技巧处理上,充分体现了“综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组合,而强调学科能力的综合”这一指导思想,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充分体现了学科能力的综合。
时事材料阅读题,作为反映生物科学发展动态的热点问题,或揉合在相关的问答题中,如98年华东师范大学招收保送生综合理科考试试题生物学部分的第2题和第3题,以及99年上海高考试卷第50题,就分别融入了转基因工程和克隆“多利”羊等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单独给出阅读材料,然后展开命题。时事材料阅读题,难度可适当降低,当以扩大知识面,着重考查学生的信息量为主要目的。
(5)从考试内容来看,将充分体现源于“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取材范围,主渠道仍然在国内外大中学教材。但伴随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试题,实现试题来源的开放,不排除延伸到活动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中去的可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6)从评分标准上,既要充分体现科学化和标准化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个体的创造力。部分试题将会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答,侧重于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过程的主观评分标准。
(7)从试题来源上,将打破由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直接命题的单一格局,辅以全国公开征集的部分试题, 实现命题观念和命题机制的转变,避免命题思维的局限性,保证试题来源的广泛性,命题思维的新颖性,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素质化命题,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教学改革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正确认识素质化命题和素质化命题的发展规律,对子转变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功能,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1 连圣强.从八年来题型的交迁看89年高考生物题型中学生物学,1989.1:5-6
2 姜言东.积极稳妥加快高考改革.生物学教学,199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