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发展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第2篇

一、规划纲要20*年度全县的实施情况

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年均增长15.8%,高于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5亿元、81亿元和58.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0.4%和1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3:46.7:34。

2、农业

20*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总产值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9.8万吨,比上年持平,油料总产3498吨,比上年减少4538吨,棉花产量5216万吨,比上年增加565吨。蔬菜总产量实现14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86%。当年植树200万株,当年造林面积10196亩;水果产量90282吨,比上年减少9738吨;果园面积45030亩,比上年减少55%。牧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肉、牛出栏、家禽年末存栏均有大幅度增长。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773.33亩,比上年增长1.*%;水产品量实现23000吨,比上年增长1.14%。

坚持发展壮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双10项工程”,以七条主线、六条辅线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规模农业,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48.5%,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占60%以上。生态肉鸭养殖量超过1亿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创汇特菜面积突破50万亩,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粳稻化生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江苏省鸭业协会在*成立,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7个。全县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在新村建设上,创造了“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的建设模式,按照新村建设型、农民公寓型、以企带村型、环境整治型、城镇社区型5种类型,高标准推进2个试点镇、24个试点村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全面启动135个重点村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3、工业

工业支柱产业稳步提高。2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7%。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2%,实现销售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4%。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坚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驻点招商,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南京企业家看*县、千名浙商看*县等活动,*县成功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全县在建、签约、在谈项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继我县的煤化工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江苏唯一、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后,铝产业园被省批准为“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铝、盐、煤、电、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铝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投资13.5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投资9亿元的3.6万吨铝箔、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天成氯碱二期6万吨烧碱6万吨PVC、中兴化工1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建成投产;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的4.5万吨次氯酸钙、瑞达化工投资1.1亿元的1万吨环己胺项目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禄恒能源150万吨液相甲醇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总投资将达到110亿元;徐州观贸焦化一期60万吨项目投产达效,二期130万吨焦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煤电产业前景看好,徐州顺成洗煤热电联产项目180万吨洗煤厂建成投产,徐州德*100万吨洗精煤项目正在建设,大屯煤电公司2×30万千瓦煤电综合利用及年产300万吨洗煤项目进展顺利。农产品加工产业蒸蒸日上,南京雨润、广西桂柳、浙江黄岩、河南华英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投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13家。宏达食品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正在建设。*县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示范区,入园龙头企业达48家。

(2)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天成氯碱、龙固电厂、*县坑口电厂、丰源铝业、华源纺织、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观茂焦化、大丰食品、奥特印铁制罐、农丰塑料、苏福生物等一批增长点,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32.1%。利税完成79651万元,同比增长34.8%,年均分别增长43.65%和55.1%,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25%和27.2%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我县先后有*县坑口环保热电、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华源纺织3家大型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进行工业技术改造,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4、内外贸易

内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趋活跃。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同比增长20%,年均增长18.9%,超过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年均增长16.59%,超过预期目标1.5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住宿业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全县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外贸出口实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年均增长112.5%。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同比增长79.9%,年均增长102.8%。对外贸易中两项指标的年均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中增长20%、15%的预期目标。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边界商贸中心”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温州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二期正在建设;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已投入运营;七彩街、歌风、东关等农贸市场的扩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条特色商业街和40余万平方米商贸营业服务网为骨干、各类中小零售网点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网络,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商贸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县在周边地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趋显现。

5、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年均增长25.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工业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年均增长27.4%,房地产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6、城市建设

围绕“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累计投资90多亿元,实施了17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20*年以来,坚持高点规划、高标建设、高速推进,倾力打造滨湖亲水生态城市,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提档升级,成为我县城市建设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城乡规划日臻完善。编制了《*县镇村布局规划》,修编了《*县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了金融信贷、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资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20*以来,集中实施了“二河二桥二十路”等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26亿元。新城区加快基础设施、生活小区、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加快实施管网改造、美化亮化、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高档小区建设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建国以来绿化量之和。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验收。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完善门前责任区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实行重点路段双班制保洁,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强化城管执法,集中开展居民小区、违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场和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城市面貌逐年改观。

7、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年均增长41.4%,超过预期目标21.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均增长43.6%。财政支出1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72亿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保险业保持平稳发展。20*年,保费收入3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32.7%,赔款和给付额10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9%。

8、交通、邮电、通信业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县公路总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运量800万人,比上年增长29.7%,公路货运量78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57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上运输货运量72万吨,比上年下降65.4%。

邮政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5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电信业发展迅速,城市电话用户达到100043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168040户,移动电话用户370552户,比上年增长19.5%,国际互联网用户16768户,比上年增长27.9%。

9、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年我县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57项,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2%,超过“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标2.2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学49所,职业中学5所。专任教师10576人;年末在校学生18926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7421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75人。20*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100%,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书18.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都达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40.2%。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188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29张,卫生技术人员3262人,其中:执业医师1321人,注册护士1047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2.3%。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8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2项,第二名5项,第三名5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3项,第二名31项,第三名25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40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2322户70*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3967户2536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扩建镇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2%。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2%、94.3%、7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2.3%。

扶贫济困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县开展“一日捐”活动,成立*县慈善会,募集慈善捐款1100万元,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0.6万元,对1200名孤儿和2000名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金65万元。

平安*县、法治*县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新建治安监控点64处,增加摄像探头163个,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县形势总体趋于稳定,进京、赴省、去市上访大幅下降。矿区、湖区联防联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减少和避免了湖区及接边地区矛盾纠纷,保持了湖区及省际边界地区的持续稳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非农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长率3.57‰。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达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长19.1%,年均增长18.7%,低于序时进度1.3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298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831元,增长13.1%,年均增长13.2%,超过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长11.8%,年均增长15.7%,超过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增长9.9%。

二、规划纲要执行中的难点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强;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推进完成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县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工业腾飞、农村繁荣、城市崛起”三项战略,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挑战、抢抓机遇,鼓干劲、出实招,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提升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动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三个转变,全面加强产业招商,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增强产业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培强做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策划包装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加大铝轮毂、精密铝铸件、联碱、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项目签约落地,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三是做强做优经济开发区。进一步落实开发区政策,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严格执行入园审批制度,坚决实行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进园、总投资低于5000万元的项目不进园。四是着力激活民营经济。深入贯彻“六放”方针,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扩大创业主体,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营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向协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纳税人和列统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突出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继续锁定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七条主线、六条辅线”13条产业线路,重点建设10大设施农业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培育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发挥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入驻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场建设,培育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新建产地市场,发展市级以上“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占农产品销售总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突出抓好农民的创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能。努力培养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超100万元的创业能人,超1000万元的企业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动广大农民创业兴业、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社会共助”建设模式和“县指导、镇推动、村落实”的联动机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标准规范新农村建设,以“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农民公寓、以企带村、城镇社区”等五种类型指导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形成层级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城市建设,塑造苏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区要加快道路、小区、管网、学校、医院、车站、商贸市场等建设,完善热力、燃气、弱电、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老城区要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城管执法责任制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长效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二是着力发展城市产业。以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城市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中介、金融资讯、现代商务、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三是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依托微山湖、大沙河、汉文化等旅游资源,打响汉文化、微山湖、休闲农业三大旅游品牌,做强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AAAA级汉文化景区品牌。加强旅游品牌宣传,积极融入“一山两汉三孔”旅游圈。

第3篇

乡地处市东北部,距城区55公里,与三面交界。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共3156户10127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890亩(其中水田5121亩,旱地3769亩)。场镇面积0.5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5人,其中行政1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情况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生姜、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为主;工副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主。近年来,我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生姜发展,培育出了雪洞、柏杨、石星三个生姜专业村,建生姜良繁基地300亩,2013年全乡种植生姜3200亩,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200亩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3个。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肉牛养殖场1个,肉羊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2个。全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业为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状况较差。时至今日,全乡仍有2个村60%的社道未硬化,造成群众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

(2)公共设施滞后。场镇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没有一个公共群众娱乐场所,场镇亮化、绿化较差,仍有3条街道未亮化、绿化。

(3)水利隐患严重。全乡七座小Ⅱ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排水渠道不畅、蓄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农业抗旱排涝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性天气增多的大环境下,旱涝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我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状况差,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其中不乏一些乡土仁人志士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有成后由于看到家乡各方面比较落后也就不愿回乡发展,这就造成我乡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民致富增收困难。我乡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小农模式,一是分散经营,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同时销售的产品经济价值不高等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

四、设想及建议

设想:完善场镇功能配套设施,计划今年投资40万元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计划投资50万元完成场镇深街道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同时,争取今年完成玉带峡旅游景区的签约工作。

建议: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争取建一座控制性水利工程,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既可改善我乡生态环境,又可保障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