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速度教案范文

加速度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速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速度教案

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第2篇

  三年级上 (选读课文)

一、 预热准备

1、 眼睛平视前方,尽量向四周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门、窗、周围的同学等)

2、 请你跟着老师小棍的运动方向做眼球运动

(分为顺时针、逆时针,速度由慢逐渐变快)

3、 舒尔特表格游戏

(1)    老师任意报一数字,学生立刻指出。

(2)    视线集中在表格中心,静心看表格,按顺序找出25个数字。(师统一开始,每人自己计时,看谁又快又准)

二、 几种速度方法训练。

1、 组读法训练。

师指导:视线停留在整组字的中间部分,一行字为一个整体,眼停看到整行文字。

2、 闪视阅读训练。

三、 学习速读课文《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1、 快速默读课文。

(1)    师指导:在安静状态下,运用眼睛和大脑进行默读,避免唇读及用手指读等多余动作;

第3篇

【关键词】 无毒;突变;安全性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 主要存在于植物西红柿的成熟果实中[1]。它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 可以有效的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增强免疫力、防治癌症。人体无法合成番茄红素, 必须从膳食中摄取。番茄红素胶囊是以番茄红素提取物为原料, 红花籽油为辅料的的保健食品, 为判定其对人体食用的安全性, 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其安全性进行毒理试验[2]。

1 材料与方法

1. 1 受试物 软胶囊, 人体日摄入量为0.0167 g/kg BW。

1. 2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Wistar大鼠, 为SPF级, 由长春市亿斯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使用许可证号SCXK-(吉)2011-0004。

1. 3 试验方法

1. 3. 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用最大耐受量法(MTD)进行。小鼠体重为18~22 g。测得样品比重为0.920 g/ml, 取原液按0.2 ml/10 g BW给小鼠灌胃1次, 累计剂量为18.4 g/kg BW。小鼠灌胃后连续观察14 d。

1. 3. 2 遗传毒性试验 ①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体重25~30 g, 随机分组, 雌雄各半。环磷酰胺(40 mg/kg BW) 为阳性对照, 植物油为阴性对照, 受试物剂量为10.0、5.0、2.5 g/kg BW。每组计数10只动物, 每只动物计数1000个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②小鼠畸形试验 雄性小鼠体重25~30 g, 随机分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受试物剂量同①。每组计数5只动物, 每只动物计数1000个结构完整的畸变发生率。③Ames试验 试验用符合要求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组胺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四个试验菌株进行。采用多氯联苯诱导的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试验设8、40、200、1000、5000 μg/皿5个剂量, 同时设自发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和阳性对照, 用平板掺入法, 每个剂量做三个平行, 试验重复2次。阳性物, 非活化系统TA97、TA98、TA102用敌克松50 μg/皿, TA100用叠氮钠1.5 μg/皿。活化系统采用二氨基芴10.0 μg/皿。

1. 3. 3 大鼠30 d喂养试验 设1.67 g/kg BW、1.25 g/kg BW、0.84 g/kg BW三个受试物组及对照组, 每组雌雄各10只。试验组受试物用植物油配制, 对照组也用植物油, 各组均按1.0 ml/100 g体重的量灌胃。单笼喂养, 自由饮食, 连续观察30 d。实验第31天, 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血, 进行血液学、血生化指标测定, 处死大鼠, 观察每只大鼠的大体病理改变, 取肝、肾、脾脏和(卵巢)称重, 计算脏体系数, 并进行相应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2. 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灌胃后, 小鼠未见明显中毒症状, 试验观察期内无死亡, 该受试物对雌、雄小鼠的MTD均>18.4 g/kg BW, 该样品属无毒级。

2. 2 遗传毒性试验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畸形试验均为阴性, 未见染色体畸变作用;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 未呈现基因突变作用。

2. 3 大鼠30 d喂养试验。

2. 3. 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在30 d喂养期间, 各剂量组动物的生长良好, 活动正常, 被毛浓密有光泽, 无死亡。各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2 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各剂量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3 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各剂量组的血糖、尿素、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肌酐、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均在本实验室历史对照正常范围之内,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4 对大鼠脏器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 肝、肾、脾脏和(卵巢)各脏器绝对重量及脏体比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肝、胃等脏器的病理改变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番茄红素胶囊含有天然番茄红素, 红花籽油。番茄红素的生物学作用和保健功能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红花籽油因其富含亚油酸、维生素E等成分而具有降血脂、提高免疫力和防癌等生物学功效, 也逐渐被认知。番茄红素胶囊作为一种新的保健食品安全性如何, 番茄红素胶囊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该受试物属无毒物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畸形试验、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说明番茄红素胶囊既无染色体畸变也无点突变作用。大鼠短期喂养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胶囊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无影响, 对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均无损害, 番茄红素胶囊对大鼠未引起病理明显形态改变, 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为1.67 g/kg BW。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番茄红素胶囊无毒、无致突变性, 说明番茄红素胶囊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锦瑶, 张立实.番茄红素的生物学应用研究进展.卫生研究, 2013, 43(2):336-342 .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计 案例教学 效果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84-03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境。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

我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课程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所以本文中将案例教学限定在工商管理类课程范围内,在此前提下,我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是: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商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重现现实场景,学生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通过讨论、问答等生生、师生互动的方式,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开展会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学发展到现在,已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也是很多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在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上也受到热捧,近40%的独立学院设置了会计学专业以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专业(安存红,2014)。基于独立学院和会计学教学的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独立学院开展会计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1.会计学课程和教学自身特点的需要。首先,会计学概念和理论是在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已经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其次,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很多学科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实务性,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用技能。会计学的上述特点,使得会计学的部分原理、知识,以及相应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无法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因此,有必要对会计教学方法进行改善。而案例教学法对于锻炼学生实际会计技能、分析能力以及巩固和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符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是近几年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采用市场机制运作,相对于母体学校独立自主办学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创新的产物(何叶,2008)。独立学院教学区别于公立本科教学和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有所区别。案例教学法通过提供逼真的实际环境,与理论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在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同时契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3.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素质和要求。独立学院作为办学历史只有十余年甚至不足10年的新办高校,一般在三本批次招生,由于招生批次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邹少军,2014)。案例教学法颠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利用团队合作、课堂展示、实战模拟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既让学生发挥操作和沟通特长,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又能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弥补其理论知识的不足,完善会计理论知识结构。

4.符合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计学教学应以会计基础知识和原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而案例教学以问题作为切入点,教学过程围绕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解决展开,学生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案例讨论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观点,相互沟通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既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引入独立学院会计学教学过程,能满足目前以及未来市场对于会计人才需求,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会计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设计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火车转弯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5月中旬,我市进行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我作为评委听了教师在本单元的赛教课,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我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反复思考,并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的研究,对本单元提出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仅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参考。

1、向心力:在本次赛教中,一位教师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cssci期刊目录。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

3、火车转弯:火车转弯是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综合分析最好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好火车转弯时需要的向心力(mv∕r或mωr)与提供的向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后面学习离心运动、宇宙速度、天体的运行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听完教师的课后,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1)必须展示或画出铁轨与火车车轮接触图形,并明确指出火车的车轮上有突出的轮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听懂火车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以及车轮与铁轨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教版在此处编写的非常到位,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参考。(2)火车转弯时应从双轨等高说起,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铁路建设时外轨要略高于内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弯道半径、内外高度差确定的某个弯道,火车受到的重力与支持的合力指向圆心,如果车速合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个合力恰好提供火车转弯所需向心力(建议教师画出简图求出这一速度:mgtan=mv/r),那么火车轮缘就不会对铁轨形成挤压,进而给学生提出,当火车速度大于、小于这一速度时,轮缘与哪条轨形成挤压?力的方向如何,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3)应明确指出火车转弯(汽车转弯)的轨道平面是水平面,而不是道路横截面的斜面。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容易把向心力写成mgsin,究其错误原因,就是没有正确找出车转弯时的轨道平面。

上述只是自己听课后对圆周运动单元提出的教学建议,供教师在本单元教学时参考,由此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两种版本以上的教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制定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

第6篇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支架;肉毒毒素A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77-0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emporary esophageal stent and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for achalasia

Wu Liguo Zhang Gang He Shujing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vs temporary esophageal stent for achalasia.Methods:26 cases were lost in patients are divided into: cardia stents with the group in 12 cases, botox group of 14 case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6, 12 months of efficient, difficulty swallowing the symptom score, complications, and charge of be in hospital.Results:(1)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 is difficulty swallowing before 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Recycling esophageal stents for treatment of disease slow cardia lost long curative effect, and better safety is high, but the relatively high medical costs, for young, difficultly or economic conditions good patients, it is more ideal choice.

【Key words】Achalsia; stent; Botulinum toxin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导致缓慢进行性吞咽困难。我们总结了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和可回收反流食道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方法的近远期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4~84岁,平均43.3岁,平均病程3.4年。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恶心,呕吐,消瘦等。所有患者均经胃镜,食道钡餐等检查确诊并排除肿瘤。吞咽困难均按Stooler分级[1] 2级8例,3级14例,4级4例。其中15例接受过药物治疗,4例接受过气囊扩张治疗。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肉毒素治疗组(14例)和食道支架组(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后3、6、12个月复查钡餐或电话随访。

1.2 方法:肉毒素组:术前10min,予以哌替啶25mg,山莨菪碱10mg肌注后生理盐水5ml溶解肉毒素100IU,内镜下应用硬化注射针于齿状线附近LES高压带环形注射肉毒素5点,每点lml(内含20IU肉毒素),治疗后给予制酸药服用2周。支架组:选用南京微创公司生产的记忆合金带膜球头可回收支架、支架置入器,金属导丝、支架回收器。常规方法将支架安置到远端入胃约3cm,释放后固定回收线。术后2天进食温全流质,3~5天进食温半流质,6天后过度为普食,禁冷饮。术后1~3月取出支架。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月吞咽障碍症状评分(Stooler分级)、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等级评分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均较治疗前减轻,吞咽困难评分见表1。治疗后6月及12月,支架治疗组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肉毒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12月,支架组和肉毒素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100%vs92.8%、100%vs71.4%、91.6% vs 42.8%。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评分情况(±s)

2.2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支架组住院时间(9.74±4.54)d,住院费用(8574.43±1968.75)元;肉毒素组住院时间(5.61±2.36)d,(4483.68±764.8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上消化道出血、食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支架治疗组1例支架移位,2例肉芽组织增生。均予以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及支架去除等处理后消失。

3 讨论

1674年Thomas Willis首先报道了贲门失弛缓症。该疾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目的是缓解LES松弛障碍,降低LES压力和预防并发症。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注射肉毒素、扩张和手术治疗。近年来肉毒素治疗逐渐得到重视,肉毒素通过与突触前胆碱能神经末梢不可逆地结合,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下食道括约肌松弛[2]。

食道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该疾病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其机制在于支架对失弛缓的食管下括约肌持续长期牵拉,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慢性撕裂、拉长、疲劳,进而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达到长期缓解吞咽困难症状的效果。

我们的研究提示,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高于肉毒素注射(P

参考文献

第7篇

由于课本课文中,只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三个结论,既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而很多学生对超重、失重、特别是完全失重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鉴于此,我设计了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二)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多次筛选,确定了弹簧秤下悬挂钩码的最佳方案。为了解决超重、失次重现象越明显,钩码越容易脱离弹簧秤悬钩的问题,我把钩码用线拴在了弹簧秤的悬钩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完全失重现象,我设计了用一根短线两端分系螺帽的装置来进行模拟演示,即用一颗螺帽来表示重物,另一颗螺帽表示弹簧秤,通过观察分析短线是否有形变,来认识完全失重条件下,用弹簧秤是测不出物体所受重力的,这就解决了直接用弹簧秤演示,指针反弹快不易观察且容易损坏弹簧秤的问题。最后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水袋下落漏水停流,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短线两端分系螺帽的下落与水袋下落漏水停流这两个实验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完全失重现象的理解。

(三)进行分组实验的意义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2.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3.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哪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科学的合理的探索随堂实验课这种教学模式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教案】

(-)教学目的

l.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探索物理随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概念,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2.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实重不变。

(四)教学器材

弹簧秤和钩码各33个,细线两端分系螺帽的装置33具,透明塑料水袋一个,锥子一把,尺子一把。高级中学物理试验课本66本。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牛顿第二定律F=ma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生: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②质量一定的物体,F恒定则a不变,F变则a变,F消失则a随之消失。③F=ma是矢量式,应用时须先规定正方向。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我国预计在2000年左右将发射载人宇宙飞船,那么,人们常常谈及的超重和失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②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坐飞机去旅行?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我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弹簧秤指针的位置,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再让弹簧秤和钩码一同竖直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请注意刚开始运动的瞬间,指针是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

2.新课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1观察超重现象

板书课题:四、超重和失重。

生:指针下移,说明读数变大。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约码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叫它为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1)现象

师:为什么钩码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会变大呢?若设钩码质量为m,竖直向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那位同学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对钩码进行研究,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分析图1

引导生答:弹簧和钩码受力分析如图1,由牛顿第三定律有:弹簧秤的读数产和钩码所受弹力F是等大反向的。板书:F=-F′

F-mg=maF=mg+ma(l)

引导学生得出: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师:人们常把弹簧秤称出的读数F′称为视重,mg称为物体的实重,则视重和实重谁大?

生:视重大。

师: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板书图2,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磅秤具有向上的相同的加速度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直接得出磅秤的读数?

生A:板书:N′=-N,N=mg+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大于人的实际重力,视重N′大于实重mg。

师:哪位同学能综合上面两例的分析结论,得出什么叫超重现象?

生B: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时,秤的读数又如何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来做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指针的位置,然后观察当钩码和弹簧秤一同加速下降的瞬间,弹簧秤的指针是上移还是下移?

学生分组实验2:观察失重现象

生:指针上移,说明读数变小。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称它为什么现象?

众生:失重现象。

板书:2失重(l)现象

师:设钩码的质量为m,向下的加速度为a,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求出弹簧秤的读数?

板书:(2)分析

引导生答:板书:图3,F=-F′

mg-F=maF=mg-ma(2)

引导生答:当钩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时,钩码对悬挂它的弹簧秤的拉力F′小于物体本身的重力mg。

师:同样地,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秤向下的加速度均为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前面的分析得出秤的读数。

生C:板书:图4,N′=-N,N=mg一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实际重力。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叫失重现象?

生D: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失重条件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由(2)式可知,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的值越大,则秤的读数就越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称不出物体重力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这是短线两端分别系住两颗小螺帽的装置,请在绳未被拉直的情况下,无初速的同时释放此装置,注意观察两螺帽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短线被拉直没有?

学生实验3,观察完全失重现象。

众生:线没有被拉直。

师:同学们想一想,若先用手握住一颗螺帽,让另一颗悬吊的螺帽静止,然后无初速释放,短线中有没有弹力?

众生:没有。

师:假若一颗螺帽是弹簧秤,那么能否称出另一颗螺帽的重力?为什么?

生E:不能。因为弹簧秤和重物的加速度都是g,它们间不可能有形变,也就没有相互作用力了。

师:这种根本称不出物体重力的现象就叫什么现象?

众生: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完全失重,(1)现象:

师:有的同学要问:为什么不用弹簧秤来做完全失重的实验而改用两螺帽来模拟呢?原因有2:①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弹簧秤指针恢复太快,且下落过程中,弹簧秤易转动,这都不利于观察指针的移动情况。(2)保护弹簧秤不受损坏,这为什么我们以后将专门研究。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为零?

板书:(2)分析

生F: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为g,参照对失重现象的分析和(2)式可得,弹簧秤的读数为零。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生G:当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为零。

师: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有没有变化?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在完全失重的情形下,会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请先来观察一个水断流的实验。我手提着的是一个盛了水的透明水袋,我现在用锥子在水袋上打一个小孔,袋中就喷出了一股细水流,我现在用尺子去切断水流,能否真的断流?不能!这是不是古人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情形。(众生笑)现在我让水袋自由下落,请同学注意观察:水袋在下落过程中,水流是否中断?

教师演示实验:水袋的自由下落。

生:水断流了。

师:为什么水会断流呢?

引导生H答:若把水袋视为前面实验中的一颗螺帽,水视为另一颗螺帽,水和水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力了,即水和水袋的重力完全用以提供各自的重力加速度了,所以水不流了。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事实上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哪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生: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

师:在完全失重的空间里,科学家可以进行大量的生物、生理、生化、物理、医学等实验,并能取得地面上进行同样实验无法达到的优秀效果。据报道,美国一产妇在完全失重的飞船里曾产下一男孩,现约8岁,该男孩所表现出的智力和体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儿童,被美国人戏称为“小超人”。同学们,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飞机去旅行呢?为了简化问题,我假设旅客是乘直升飞机去旅行,当直升飞机加速上升时,哪位同学能分析这种情况下,人的心脏处于什么状态?请注意这颗红色的桃形表示人的心脏。

板书:图5

引导生答:这颗心脏处于超重状态。这颗心脏向上的加速度a是由周围肌肉向上的弹力F和心脏本身的重力mg的合力来提供的。参照(l)式可知,a越大,F越大,肌肉的形变越大,如果超过了肌肉的形变范围,则此心脏就出问题了。

师:上面仅对心脏的状态作了个受力情况分析,事实上,粗略地讲,当心脏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流经心脏的血液同样处于超重状态,要把这些血泵出心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的负担就比无加速度时大得多,若旅客本身的心脏平时就不好,再加上超重情况下要急剧增加心脏的负担,这颗心脏就容易出问题了。有的同学要说:若旅客熬过了上升关,下降就不会出问题了。现在我就设直升飞机减速竖直下降最后停在地面上,哪位同学能判断此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生H:失重

生1:超重

师:飞机减速下降,速度在减小,加速度向什么方向?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众生:加速度方向向上,心脏处于超重状态,同样容易出问题。

师:哪位同学能举出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超重或失重的情形。

生:略

引导生小结:略。

3.布置作业

第8篇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师在课堂上尤其刚上课时通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物理问题,学生熟悉的物理生活实例或物理故事,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放映相关的物理动画或视频等.但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教学中,以雅典奥运会中刘翔110 m栏夺冠过程为背景,创设情境,同时播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 m栏中的决赛录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问题1:110 m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断刘翔得冠军的?问题2:比赛现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刘翔获得冠军的?问题3:有位同学100 m成绩为12 s,请你判断他和刘翔谁跑的快?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研究的热情.

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一次性塑料杯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杯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让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研究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前,安排了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前,安排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问题的结论.现在的学生依赖思想越来越重.生活上依赖父母,学习上依赖老师的讲解,很多学生一遇到难题就放下,或者等待课上听老师讲或者去抄袭别人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与我们现在老师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一直以来的保姆式的教学,面面俱到,具体而详细,使学生有了依赖思想.所以常常有不少教师面对那一张张令人无奈的物理试卷时叹息: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次了,例题也讲过了,为什么还做错?教师应该是扮演学生学习引擎的火花塞的角色,点燃学生这台发动机,真正让他们动起来.

四、及时有效的随堂练习和作业训练

练习和作业要做到少而精、有层次、及时反馈.少而精:作业练习要从紧扣重点、加强探究、注重选择、把握难度等方面进行精选.教学中,要改善基础性训练,要强化作业题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双基”功效,做到训练一道题,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举一反三,以一推十.有层次:即在设计练习和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内容和难度的题目,可及时有效地掌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遵循反馈-矫正-再反馈的步骤,教师发现练习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后,应该立即纠正,以取得效益最大化.

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第9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三一轮复习也是如此,笔者结合“天体运动”的知识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学教案,整个学教案包含知识回顾、例题命制与讲解、相似易错规律总结几个部分.通过学教案的设计旨在比较全面、准确地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有效回顾知识并应用知识,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安排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发展能力.

1知识回顾

回顾知识是一轮复习首先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复习教学中可以粗线条地设置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回顾,确保复习课上能够顺利提取有关知识完成例题的思考与解答.以“天体运动”复习为例,有如下几块需要回顾的知识.

(1)分析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赤道上随地球一起自转的物体的受力特征;近地卫星的半径、加速度和速度的特殊性;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周期、位置的特殊性;极地卫星的轨道、可拍照时间的特性等等.

目的:通过上述几种天体的圆周运动,从受力分析、圆周运动向心力方程的角度,将天体和天体上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轨道、轨道半径、角速度、周期等参量进行了有效复习.

(2)求解地球表面及地球表面附近某一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目的:让学生自主回顾考虑地球自转和不考虑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求解方法,通过复习和计算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天体问题时最常用的黄金替代式: ,同时通过计算发现随着纬度、离地面高度变化时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查资料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的关系,并将规律从地球推广到一般天体.

(3)解释几种特殊的天体问题:天体追赶的问题(如人造卫星和空间站对接、发现未知天体等等);多星问题;黑洞.

目的: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规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处理几种特殊的天体现象和运动模型.

2例题命制与讲解

2.1注重基础,哪怕是冷知识

复习课上例题讲解是少不了的环节,笔者认为知识复习要联系最新的高考动态,各地的高考题命制都是命题专家精心之作,不可偏废,纵观2013年各地对天体问题的考查,考查点都较为基础,正好可以将考题拿来作为例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自主检测概念的掌握情况.例如,开普勒三定律是万有引力的第一节内容.考生往往会忽视基础概念和定律的复习,很多考生甚至冷落了这三个定律的理解和记忆,非常容易出错.2013江苏高考第1题着重考查这个知识点.

例1(2013年江苏)木星和火星绕太阳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得

A.两行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B.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C.两行星的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椭圆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在相等的时间内,两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

目的从行星的实际运动出发,帮助学生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复习规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是人们研究天体运动的发端,也是“万有引力”这一章节的第一节内容,在以往的复习中,考生容易忽视该节内容的复习,由于对这三个定律复习的缺失,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容易走弯路,从该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在一轮复习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哪怕是高考冷点的理解和记忆.

2.2注重常规题的基本解法

万有引力的常规考题大多涉及到“环绕”和“静放”两个方面方法的应用,基本方法有两个:对于环绕天体,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星球表面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

例2(2013年上海)有小行星绕恒星运动,由于恒星始终均匀地向四周辐射着能量导致其质量缓慢地减小,如果认为小行星在绕恒星运动一周的时间内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则足够长时间后,小行星运动的半径、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目的帮助学生复习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实际应用,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建立方程GMm1r2=ma=mv21r=mrω2,再定量分析,由于恒星的质量减少,所以行星受到其万有引力将减少,会发生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大.由方程求解到各个物理量:a=GM1r2,v=GM1r,ω=GM1r3,M减小、r增大,从表达式上可以看出加速度a、线速度v、角速度ω均将减小.

天体运动充满着神秘色彩,与我们的生活也距离遥远,不过此类问题的解决却有法可循,环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再加上由星球表面物体忽略自转时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到的替代式,就可以解决一系列天体运动参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2.3抓住特殊运动模型

万有引力与航天存在几个重要的模型:近地卫星模型,同步卫星模型,双星模型.课堂一定重视每个模型的特殊的物理含义和解题的技巧的分析和突破.如:近地卫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同步卫星的确定性(如周期一定)等.平时的教学注重典型模型建立,重点突破各个模型的易考点和易错点,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解题效率.2013山东卷第20题考查了双星系统模型.

例3(2013年山东)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两恒星绕其连线上某点做角速度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两星的距离、总质量及运行周期均有可能变化.如果某双星系统中两恒星的运行周期为T,系统演化了一段时间后,两星的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距离变为两星原来距离的n倍,则此时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A.n31k2TB.n31kTC.n21kTD.n1kT

目的通过例题的分析找到双星模型处理的两个突破口:突破口1:同轴转动,周期相同;突破口2:万有引力提供各自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且大小相等.建立向心力方程:

Gm1m21L2=m1r14π21T2(1)

Gm1m21L2=m2r24π21T2(2)

得m1r1=m2r2(3)

加上双星系统的半径关系r1+r2=L(4)

联立(3)、(4)可得r1=m2L1m1+m2(5)

再将(5)式代入(1)式得周期

T=4π2L31G(m1+m2)(6)

如果质量总和变为k倍,距离变为n倍,代入(6)得周期n31kT.

3相似易错规律的总结

高中物理每个章节的概念都有“似是而非”的规律,注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和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概念,提高复习的效果.

第10篇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要实现教学目标,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通读教材,领会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对应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即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某一章节教材。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点分解在相关课堂中,逐步掌握知识点的全貌,不能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否则将欲速而不达,伤害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其在学习物理中产生畏惧心理。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我们举两个例子。比如“加速度”这一概念在“直线运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那么在首次接触这一概念时,教学目标是否可以为“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呢?从学生认识规律来看,对新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就掌握。教材中仅仅从运动学的角度提出一个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概念本身深刻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使学生真正体会这层含义,必须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之后,并且认识到加速度不仅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且是速度方向变化的体现后。所以,初次接触加速度概念时,教学目标如果用“掌握”要求,显然偏高,就大纲与教材而言,指学生学完了力学知识以后,对加速度的概念应该掌握。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初步学习加速度的概念”。

又如某教师在讲授高一力学部分中“质点”这一概念时,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掌握质点的概念”,为达到这一目标,学生既要理解它是科学的抽象概念,又要在实际中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看做是质点,于是便举了一大堆实例:“火车在行驶中可以作为质点”、“汽车轮胎不能作为质点”……教师的意图是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概念,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质点概念的建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果学生反而未搞清楚究竟质点是什么,显然欲速而不达。

2.要选取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即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选取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先直观再抽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在由“直观到抽象”方法的应用中,直观教学的应用是突破口。在直观教学中,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最直观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实物和现象的演示,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许多定理、定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尤其是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用理论直接推导,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等。设想如果直接把定律内容介绍给学生,学生只能勉强接受,难以理解,但采用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方法,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如果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规律,也用实验演示的话,则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意义,如波的叠加原理,如果不用实验演示,学生就很难想象和相信“两列波相遇时,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且相遇后会互不干扰继续传播”。同样,在光路可逆原理的教学中,用实验说明比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更易理解和记忆;老师背对学生从一面镜子中看着某同学的眼睛,问这位同学能否从镜子中看到老师的眼睛?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光路可逆的现象,从而学生很快就掌握光路可逆原理。

实验固然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但有些概念的理解却很难借助实验说明。如“电场强度只与场源电荷有关,而与检验电荷无关”这一知识点,这时运用形象的比喻,同样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把电场的分布比喻成影剧院里视听效果的分布,检验电荷就是听众,某个座位效果的好坏是否与有无人听有关系呢?这一问题使学生顿时明白了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又如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老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它的定义之后,学生还是茫然,但把它比喻成重力场中的高度差,就好理解了。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直观教学的例子还很多,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直观教学的手段也在迅速发展,如电脑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应用,都将对进行直观教学、实现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教学程序的设置要突出学生活动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切身体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主动的实验、探究和知识应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自己可以主动获得的,我们绝对不包办,即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

第11篇

好的物理课堂板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教路”和“学路”的高度概括,是教师的微型教案。严格地讲,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件艺术精品。教师要善于设计和推敲板书。笔者从物理课堂板书的基本类型和要求出发,力争使设计和推敲的板书达到三美:内容美、形式美、书写美。

一、提纲式板书的撰写

提纲式板书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统揽全章、全节,显示教材结构层次的板书形式。这样的板书理清了一节书或一章书的脉络,把握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内容。

如《牛顿第二定律》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加速度和力存在什么关系呢?

2.物体受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呢?

(二)巧设实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略)。

(三)科学结论

1.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a∝F。

2.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F。

(四)导出公式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a∝,或者F∝ma,写成等式F=kma,k是比例常数。当F、m、a均取国际制单位时,则k=1,得到F=ma。

(五)得到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六)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二、摘要式板书的撰写

摘要式板书以摘要一节或一章教材的重要概念、重要定律或重要内容为主,构成全节或全章教材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全节或全章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总体的了解,便于学生掌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复习课的板书即采用了这种形式。

(一)知识结构

1.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及其量度(质量);(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F=ma):(1)分量表达式:F=ma;F=mab;(2)定律的“四性”:同体性、瞬时性、矢量性(F、a同向)、独立性(F、F…a、a…)。

3.牛顿第三定律:(1)定律的“四性”:异体性、同时性、成对性、同类性(性质相同);(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比较。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指导

1.解题类型:(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解题思路:(1)选择对象;(2)受力分析;(3)确定运动;(4)建立坐标;(5)列出方程;(6)验证结果。

3.解题方法:(1)等效法;(2)整体法;(3)隔离法等。

4.例题分析(略)。

三、线索式板书的撰写

线索式板书以突出教学内容线索为目的,把知识的产生、实验的验证、过程的推导、知识的运用巧妙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板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能十分清晰地显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提出假设

复习引入新课,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这个推理提出假设:磁场力可能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

(二)验证假设

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假设正确

实验验证了假设是正确的,磁场对运动电荷确实有洛仑兹力。作用在电流上的安培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四)洛仑兹力的大小

在图2的物理情境中F=BILSin①I=nqvs②n为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q为每个自由电荷的带电量,v为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由①和②得:F=(nLs)qvBSin,每个自由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f=F/nLs,f=qvBSin,是V与B的夹角。讨论:当=90时,即V垂直B,洛仑兹力有最大值f=qvB;当=0时,即V平行B,洛仑兹力有最小值,f=0。

(五)洛仑兹力的方向

洛仑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只不过需强调的是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与负电荷运动的方向相反。

(六)例题评析

(略)

四、表格式板书的撰写

表格式板书是先把教学内容分门别类,然后将内容统一纳入表格中,用表格的纵横交叉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优点是分类清楚,井然有序,形成强烈对比,可以使学生从表格的统计、比较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如《放射性元素》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简】

天然放射现象:

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必须因教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优秀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效果不仅与板书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因素有关。在板书上要真正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的确也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第12篇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篇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课堂上如何把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更佳向同在高中教学的同学请教,从而为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意外。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首先是演示给学生看,并且让踊跃的同学上来协助我的操作,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实验演示两三次还是比较顺利的!那会不会让学生感到就完成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呢?我作了说明,这是算是带有验证性的探究实验,更多是验证,探究是如何去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效果更佳。这些我在演示前都已经强调,并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写一份改进报告给我。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首先进行的是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拉力作用下,当让学生放开控制小车的开关,应该看到的是拉力大的小车发生的位移较大,可是拉力大物移却越小,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我马上说了一句:“这叫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找出问题所在,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就这样我已经发现控制小车的细线陷入开关处的橡皮垫内,我把问题解决,同时向学生抛出如何来改进这个实验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节新授课总体还是顺利的,也让我明白让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充满活力,学得开心。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篇三: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第13篇

一,选择生动的影像,创设有趣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物理。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定律,以及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都可以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电荷知识的时候,由于电荷很小,我们无法肉眼直观,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放大化卡通化,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又如我们在讲富兰克林接引雷电下九天的故事时,仅凭老师一张嘴讲,可能有点干瘪,但是如果用视频呈现就不一样了,学生会不自觉的被生动的画面感染,欣然领会故事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学得一种探究自然与科学的精神,同时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尽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沉闷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我们不能将画面弄得太花哨,声音高低、类别也要得当,不然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主题。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圆周运动的图片:过山车在圆轨道上跑、自行车轮在转动、地球绕太阳转等等,把多余的背景去掉,噪杂的声音也去掉。这样学生就会关注圆周运动本身,而不会去看其他热闹。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逼真的物理现象及过程,解决常规课不能解决的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现实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要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实验器材需要一片羽毛,一个木塞,一个小铁球,还要一根真空管,可我们学校的抽气机坏了,无法将管抽成真空。那我们这时就利用网络、电脑等给学生做一个仿真实验,很逼真地再现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真切明白,老师讲起来也连贯成理,帮助了学生理解,帮助了这堂课顺利完成。又如在做平抛实验时,由于人为应因素太大,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实偏差太大,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那我们也用仿真实验来呈现,精确地控制变量,从而得到与事实相符的准确的规律。

但如果现实生活有原材,最好还是用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更能让学生理解接受,还不用花很多时间去设计课件、查找选择合适的资料。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拍自己或桌子,还可以让学生联想上体育课排球的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同时变化的、同时消失的,性质相同,分别作用在对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探究精神。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容纳、涵盖很多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很多教学任务。

这种优势在上习题课的时候尤为突出。例如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抄一道题目要一、两分钟,很多物理图还画得不如电脑上准确完美。而用多媒体展示一道题目只要一、两秒钟,每一个物理图形的点、面、角都能准确反映,学生理解不容易发上偏差。这样我们用黑板讲练习题一节课最多三道,而用多媒体讲练习题至少要翻一番。

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如此短的时间内呈现如此广阔的空间,学生们是否能够接受消化。所以在用多媒体教学时内容不宜多,播放不宜快,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老师要停留下来细讲,还必须利用黑板书写、标注。例如讲向心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本身就很多,要从它的定义讲到它的方向,再讲到它的大小的计算方法。那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张图片,辅助理解其定义。它的方向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去理解,而由加速度定义式理解它的方向就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了。公式的推导也是选讲,也把它省略好了。所以重点应是放在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上。这样内容就少得多,学生也有练习时间了,老师再把重点在黑板上写出或在多媒体课件上专门标注出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了。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老师写粉笔字少了,师生都少吃粉笔灰了,清洁了教学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利。

许多人都知道老师也是尘肺病的高发人群,就是因为常年吸入粉笔灰导致的。所以在能使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时,就尽量少用落后的有害的方法。

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老师不要只当点播员,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切换画面,该强调的、该突出的还要用粉笔板书出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重视。还要走下讲台,留心学生反映,和学生多交流,这样更利于师生互动,促进教与学和谐顺利地进行。

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拓展了教师备课的途径,大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过去老师们备课大多就是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案书,途径是很单一的,知识面也狭窄。出试卷就查一些纸质材料,再用手和笔慢慢地刻成卷子,既辛苦又费时,效率低。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明显地改变了这些状况。老师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资料,如试题、教学课件、仿真实验、教案学案以及各种教学思想、方法等;可以通过电脑备课、制作试卷;可以通过移动盘保存、转移、再现这些资料......教学资源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还可以避免劳动的重复,提高效率。

第14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1-02

一、引言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力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对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具备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具备利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我校的理论力学是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授课采用两本教材,一本是洪嘉振教授等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矢量力学出发对概念进行阐述,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另一门教材为刘延柱教授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传统的结构力学出发进行描述,授课对象为船舶工程、环境、土木等专业学生。我校的理论力学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以下以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为对象,介绍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改革内容。

二、教学体系与改革

1.教学内容安排。本科生理论力学研究的对象为刚体,主要讲述平面问题,授课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授课学时为81学时,课程于大二上开设,学生人数500多人,由4~5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安排为:绪论2学时,数学基础5学时,静力学12学时,运动学14学时,运动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矢量动力学基础10学时,刚体动力学8学时,分析力学14学时,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教学所用教材是从矢量力学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正式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前,安排了5学时的数学基础授课,介绍教材中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且统一符号表达。目前大型工程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与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相接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应用软件的理论构架和计算方法。理论力学中,静力学内容较为简单,难点在于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主要包含定点和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动点问题是难点。动力学中,碰撞问题需要用到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积分形式,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涉及到动能定理的内容,因此动力学内容的重点是碰撞问题、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第一类方程和第二类方程。课程安排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占教学学时。期中考试内容为静力学和运动学,期末只考试动力学。因为动力学内容中需要用到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点,例如采用达朗贝尔原理解题时需要用到静力平衡和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分析等,因此期末考试事实上是对理论力学所有知识点的测试。

2.多媒体技术应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校的授课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使用电子教案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和内容安排上做足功夫。以往板书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课后复习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也较深。电子教案很容易使得教师讲课内容快和产生“走马观花”现象,导致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的使用应当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应当尽可能地接近板书形式,前后内容进行有效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进行电子教案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知识点应该利用板书进行辅助;三是教师应当掌握好讲课速度和授课技巧,不断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要取得好的讲课效果,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磨炼和提高个人授课技巧,提高电子教案的实用性,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目的。我校的理论力学电子教案多年来根据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得到完善。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电子教案中针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开发有大量的动画显示,这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针对航空航天和机械等系统,穿插了一些科研介绍,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出,该电子教案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实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开发电子教案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计算基础与应用。以往的理论力学课程较少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对于实际工程系统,目前计算机辅助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已经开发有成熟的大型工程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基于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开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我校的理论力学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开发了《理论力学求解器》软件(在纸质教材中附有光盘),并且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进一步理会理论力学的关键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大型工程软件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等有一定的认识,领悟掌握好理论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程服务打下基础。采用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达到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软件相结合的目的。

4.实验教学。我校的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实验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振动、、综合演示等实验。学生可以按学号登陆“工程力学教学基地”网站(http://),网上察看选课办法和实验要求。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由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教师承担,不占理论力学的教学学时。实验作为理论力学教学的辅助功能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对大量的教学实验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充分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和结合工程实践,开发出了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条件,详见以上的教学基地网站。

5.课程网站。我校的理论力学建设有课程网站(http://),该网站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和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营造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整、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的环境。课程网站是一个教师、助教、学生共同参与的助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的讨论区和留言区,教师还可以收集校内外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参考。

三、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美育;力学;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12-01

力学作为理工科大学生、中专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由于其课程的艰深,一直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惯于采用逻辑推理方法,通过严谨、周密、丝丝入扣的演绎、认证、推理,把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有关内容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传授给学生,学生也通常采用异常刻苦、勤奋的学习方法攻读它。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实施教学,就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力学教学的同时,实施美育教学,挖掘力学课程及教学中美的潜因,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力学课程中美的潜因

也许有人会说,力学课程枯燥、艰深,美从何言?其实,只要我们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就可发掘出大量的潜因来。力学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图形对称、均衡和验证等都是具备了强有力的审美因素,只是我们未加考察而己。自然的、人生的美涉及力学内容的更是比比皆是,蓝天中的航机,碧水里的海船,绿地上的汽车,那赏心悦目的流线外型,不正是为能减小阻力、提高速度而设计的吗?而竹子“挺拔不折美画”之因恰恰正是压杆稳定原理的体现。倘若不用眼看,而用心去悟,美就更多了,我们不妨再举几例如下:

例1牛顿第二定律F=ma,可谓众人皆知,但学习习运用时,往往是“就是论事”,死代公式,根本谈不上其美。然而看起来如此简洁的表达式,原则上却可以解决一切力学问题:动量定理、冲量定理、动能定理……,均可由它演变而来。透过这三个字母,我们可以看到: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和加速度的适量性、瞬时性、相对性无一不跃然纸上。而加速度又是速度的变化率,速度和位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顺藤摸瓜,运动学的一系列知识也全然清楚了。因此,F=ma完全可视为一首好诗。它所具有的完善性和囊括经典力学的伟力,它的和谐、简洁不知博得多少人的赞叹和惊异!类似的,静力学平衡方程、动力学中的拉格朗日方程、越静定结构中的力法方程……等等,都可视为精妙绝伦的优美诗篇。

例2在力学学习过程中,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模型逐步逼近实际,同样也会使人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例如,在求图示的有关物体的加速度时。在初学力学的情况下,一般先假定A、B为两个质点,斜面是光滑面,滑轮和绳质量不计。这里假设了一连串的理想模型。随着学习的深入,又补充了物体B与斜面间的磨擦系数为f,于是得到方程组:

mAg-T=mAa

T-mBgsin?兹-fmBgcos?兹=mBa

后来又学到刚体的定轴转动,因此又要补充上转动定律的内容,再考虑到滑轮两侧的张力,于是又得到方程组:

mAg-T=mAa

T-mBgsin?兹-fmBgcos?兹=mBa

TAR-TBR=I?茁

同时应有a=R?茁等,这样一补修正,就更加接近实际情况了。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就得再考虑绳子和绳子的伸长问题,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与其它力不共点等……表面上看,内容越来越复杂,是一件苦事,然而转换一种角度去考虑,假设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珍品,粗看并无太美之处,但越往细处看,就越感其精美,赞叹不已,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况且理想模型本身就是一种美!

二、力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用

从上述可见,力学是美的,我们应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这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具体地说,渗透美育至少有以下两点作用。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它能把学生的学习精力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力学中原来认为一堆干巴巴的公式,枯燥无味的题海,若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它、研究它,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从而兴趣陡增,深究不止,学得活泼主动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对美的判断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如学生在解答习题或实际问题时,若最后得出的结果杂乱无章,缺乏简洁和谐的形式,就会对自己的“发现”产生不信任感,而这种“直觉”往往就是正确的,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可称之为“以美启真”。其发生作用的机制,是美感和理智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法

首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实施美育渗透,离开了教学内容,就会冲淡主题。因此教师应将力学教材中美的潜因与一般的知识性内容组合在一起化到自己头脑中并与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知识相融合,然后,再将它们和谐地组织并物化在教案之中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通过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内容随着优美、恰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通道传递到大脑,并通过大脑中已有“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加工形成新的形象、观念。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