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直销行业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职称;教龄;年级;方差分析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者对幸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工作、家庭与社会生活中,职业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反观现实,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反映在教师的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表现为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1987)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的建立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国内对于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着眼点放在国内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上,希望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发现小学教师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1所小学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0.15%。
2、研究工具
采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成就显示、工作认可、情感支持与工作吸引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测时间为20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4、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所有教师在职业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总量表的均分为3.77。由于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中数为3,所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的数据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将频次少的组进行合并。如职称,把小高之外的组进行合并,分为小高与非小高两组;教龄,将非11-20年的进行合并,分为教龄11―20年组与非11―20年组。
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职称、教龄和所教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小学教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数据分析。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以职称、教龄、年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见,取P
鉴于教龄的主效应临界显著,我们对教龄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进行了时候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从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差异显著(P
鉴于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只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而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中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低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只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而对于低、高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见图1。
鉴于职称、年级与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可见在低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03,P>.05。在中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778,P>.05。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3.751,P =.055
从结果看出,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方面,而对于教龄11―20的职称差异不显著。职业幸福感的教龄差异表现在非小高职称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差异不显著。
教授高年级教师的职称与职称的交互作用见图2。
四、讨论分析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看来,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中等偏上的状态,也就是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之间。其中,总量表的均分为3.77,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都高于理论中值3,所以可理解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现为正性水平(Diener,1984;Huebner, 2000a)。此外,该结果与姜艳(2006)对于苏州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职业幸福感的四个维度来说,工作认可维度的分数最高,其次是成就显示,再次是情感支持,而工作吸引力维度的分数相对最低,并与其他三个维度相差较大,但也仍处在中等以上。该量表的工作吸引力维度主要涉及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业动机。有研究表明,在职业幸福感测量中,男女教师在工作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的工作动机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张忠山, 2000;胡小丽, 2006),而性别因素在职业幸福感以及其他维度上(如领导关系、工作成效等)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被试中女教师为457人占总人数的78.1%,男教师为128人,占总人数的21.9%。由此可解释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由于女教师占了更高的比例,因此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的得分与其他维度相比较低。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教龄、职称以及所教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可知,教龄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的主效应临界显著,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以及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所教年级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在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与工作吸引力维度上显著;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上显著。其它因素则不显著。
对教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在职业幸福感总分、工作吸引力维度和工作认可维度上,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11-20年教龄的教师。非11-20年的教师由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构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非11-20教师群体,也就是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作10年以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这是因为年轻教师刚刚从其他的角色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上来,新鲜感和挑战性都比较强,较容易得到满足。工作10-20年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早已对熟悉的工作环境失去了新鲜感,重复的工作任务也很难再带给他们挑战,对工作的不满开始不断增加,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而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多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职称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熟练的教学技巧,与教龄10-20年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但与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相比,成就动机有所下降,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新鲜感,因此职业幸福感指数较低。
在职业幸福量表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具备小高职称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资质和阅历,相对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低年级的课程对他们更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因此体验到更低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这是因为中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而对于已取得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缺乏同等吸引力,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较低。
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后发现,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群体,对于教授高年级课程且教龄为非11-20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比小高职称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这是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来说有更高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满足感。
五、结论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班主任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
由研究结果可知,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时间管理水平上均低于其他教龄教师,应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视;此外,可以通过对职业认同感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艳.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2006
2.刘颖丽, 任俊.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6),173-140
3.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D]. 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性喉病;人格因素
〔中图分类号〕R76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72-03
职业性喉病是教师易发的一种疾病,以失音、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1-4〕。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本病为过度发音与发声方法不当所致,经深入研究发现本病除喉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外,同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显关系。因检查发现本病有临床所见病理改变与失音程度相分离的现象,不能完全以生理病理学机制解释,故而在治疗过程中加以心理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本文有鉴于此,对患职业性喉病教师的人格因素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南昌地区两所高等院校428名一线教师,男238人,占55.6%,女190人,占44.4%;年龄23-65岁,平均33.3±8.8岁;教龄1-42年,平均18±5.6年。从两校选取无一线教师经历的行政人员382作为对照组,年龄23岁-65岁,平均32.6±7.8岁。对照组的性别和年龄构成与教师组无差异(P>0.05)〔5-6〕。
1.2方法
采取入校收集资料的方法,先由调查对象填写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嗜好、声嘶发生史等内容,自行设计的问卷,然后进行详细的喉部检查,包括间接喉镜检查和纤维喉镜检查,详细记录教师的主诉咽喉部检查情况。根据用嗓职业病史临床症状间接喉镜和纤维喉镜检查结果一般可确定职业性喉病的诊断。本病又可分为声带充血声带肥厚声门闭合不全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等类型。对已确诊的患病教师及对照组患者进行A型行为问卷和气质量表测定。
教师组和对照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3%和92.3%,回收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3.1%和91.8%。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诊断为职业性喉病教师组208例,对照组52例。将其分类为声带充血:教师组70例,对照组18例;声带肥厚:教师组36例,对照组17例;声门闭合不全:教师组59例,对照组8例;声带小结:教师组33例,对照组7例;声带息肉:教师组10例,对照组2例。
2.1教师职业性喉病与对照组胆汁质人数比较
见表1。表中结果显示:患病教师组中胆汁质总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教师职业性喉病与对照组忧郁质人数比较
见表2。表中结果显示:患病教师组中忧郁质总人数及各类职业性喉病患病忧郁质人数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
2.3教师职业性喉病与对照组A型行为人数比较
见表3。表中结果显示:患病教师组中A型行为总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有研究报导〔7-8〕在职业性喉病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参与,且有着明显的人格背景。如患者的气质类型以胆汁质及忧郁质居多数。
然而,本文调查结果部分有悖于以上看法:患职业性喉病教师胆汁质者总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忧郁质者与对照组无差异。
有文献报导〔9-10〕这类患者多见于性格活跃、动作快速、精神较为紧张者,本调查显然符合这一看法。众所周知: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是胆汁质的特征;而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等是抑郁质的特征。故患职业性喉病教师中忧郁质气质者并不高于对照组。
3.2吴博亚认为〔11〕A型行为对声带小结的发生发展起着催化和增益的效应。本文调查结果支持以上看法,即A型行为不仅对教师的声带小结,而且对声带充血声带肥厚发生发展起着催化和增益效应,尤其对前者。同时,患职业性喉病的教师A型行为总人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A型性格的人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等。这些表现比较接近胆汁质气质者。
气质有着天赋的特点,而性格是在气质的基础上,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很难把气质和性格严格区分开来。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尤为密切。气质与性格往往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两者有着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这似乎可以解释本文表1和表3研究结果比较接近的原因,即胆汁质气质也与A型行为一样对声带小结声带充血声带肥厚发生发展产生类似的影响和效应。
本文研究佐证了高校教师职业性喉病有心理社会因素参与的事实,临床案例也证明不少患病教师往往先就诊于耳鼻喉科,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涉及多科性、病因复杂的心身疾病。故对待职业性喉病应强调心身综合治疗原则:消除不良心理一社会因素,诱导发音;调整植物神经机能;塑造良好人格,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的良好情绪;纠正不正确发音方法;避免刺激性饮食;上感时或过劳时禁声;暗示治疗、对症治疗以减轻咽喉部的不适症状等〔11-13〕。
4参考文献
1陈协云,田道法,孙静.心身医学与耳鼻咽喉科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13-16.
2许兰萍,郎森阳,姜凤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51-53.
3黄青琳,王波.教师与职业性喉病〔J〕.大家健康,2009,7:175-177.
4郭付清.声带及其保护〔J〕.生物学通报,1999,12:30-38.
5徐斌,吴爱勤.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3-15.
6彭波,王最青,王光却.湛江市霞山区中小学教师喉病喉病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539-540.
关键字:行为失范 现状 对策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它既包括一般的违俗、悖德、违纪行为,也包括较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在这种大形势下,职业教育平民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教育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日渐降低,不少学校已实施注册入学制。学生的入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行为水平差异较大,行为失范学生的比例增加。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或管理不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棘手问题。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了解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为失范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矫治力度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中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尝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所有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860名学生,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其中男生398名,占 47.7%,女生436名,占52.3%。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部设计为客观选择题,方便学生作答。内容涉及课堂、宿舍、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安全等校园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违纪或轻微违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值得重视
调查显示:只有50%左右的学生从未违反过课堂纪律,偶尔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达40%多,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将近5%,而天天不好好学习,专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的学生有2%~3%。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经常利用课间十分钟去小店购买零食,饮料等,路远、人多经常不可避免地造成上课铃响以后,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拿着东西在奔跑,此种行为既导致个别教师不能准时开始上课,又是对整个校园正常教学氛围的一种破坏。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甚至睡觉、玩手机或做其他的事情一直是我们教师倍感头疼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地运用新方法,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永恒话题。
(二)课间休息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课间十分钟是为了让师生的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有效的放松,除了上厕所,散散步,听听音乐,喝喝水……都是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但是,我们有4%的学生经常课间打打闹闹,大声叫嚷,不仅严重影响他人休息,而且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宿舍纪律管理突出重点
宿舍管理涉及卫生、就寝、休息、用电等方方面面,调查显示学生在宿舍纪律方面总体情况不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宿舍打闹和抽烟问题,特别是男生宿舍尤为严重。女生宿舍卫生情况整体比较好,男生宿舍卫生存在个人用品摆放不够整齐统一,便池清洗不够干净等问题。
(四)个人修养提升急需正确引导
本次调查涉及的个人修养包括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礼貌礼仪、道德素养等方面,学生中染发烫发、涂指甲油、戴耳环项链的现象较为普遍,夏天穿短裤、拖鞋的情况大有星火燎燃之势;在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德,如就餐时偶尔违反纪律的达31.1%;升旗时不行注目礼不唱国歌,听取报告不鼓掌的有33.8%;偶尔校园走路不靠右边,随意穿越草坪的达38.4%……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了部分学生道德素养缺失,赶时髦,随大流的思想。
(五)生命安全教育要大力加强
调查显示:一些同学将违章电器如烫头发的电夹板、管制刀具偷偷带入校园;有17.4%的学生曾经忽视自身安全,出入校园过马路闯红灯或逆行、翻越围墙出入校园、校园骑车车速过快等;还有19.5%的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偶尔想过离家(离校)出走。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安全教育还有漏洞,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烈。
(六)人际交往方式需要有效调适
13.2%的学生表示在校园内有过男女同学交往举止不得体,过度亲密现象;27.8%的学生偶尔不注意使用文明用语,遇见老师或长辈不主动打招呼,甚至给老师取外号;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43.4%的学生想到都是别人不好,自己没有什么不对;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在乎,也听不进去,甚至背后辱骂老师的学生占26.6%。
(七)网络道德遵守要加强自律精神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孩子最主要的娱乐伙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如何把握好限度,不违反网络道德是一个值得所有世人思考和注意的问题。我校12.5%的学生曾经违反过网络道德。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误入歧途。
三、问题对策
(一)改变传统德育观念,构建兼容并蓄校园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