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愚公移山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
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
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2〕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权益均等化方向,稳妥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问题。
(二)立足基本省情,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现状,按照既要保护陕西籍考生正当权益,又要兼顾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权益的思路,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和谐有序。
二、实施方案
方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工作;第二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后,参加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
(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阶段。
从2014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1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年以上(含1年),随迁子女本人持有陕西省初中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毕业初中所在县(区)报名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考生可选择升入普通高中、高职5年制大专、中专或职业高中。
(二)普通高校招生阶段。
从2016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3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本人高中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3年,参加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持有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高中毕业学校所在县(区)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及录取。
2016年之前,继续执行考生本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连续学籍及户籍均在陕满3年的规定。
此前的有关文件与本文件规定不符的,以本文件为准。
三、密切配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省招生委员会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并根据方案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把方案规定的资格审查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一)教育部门要依据在陕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随迁子女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同时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配合,广泛宣传解读随迁子女在陕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切实加强中等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严厉打击伪造、虚挂学籍等违规造假行为,严格审查考生学籍和报考资格,有效防堵“高考移民”。
(二)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我省城市资源承载能力。
(三)公安部门要认真落实《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61号),督促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详细办法,把审核外省籍来陕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是否具有稳定居住条件的任务落到实处,并提供给各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作为升学考试资格审查的依据。
【病例】61岁女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病史】2010年年底患者因其丈夫患肝癌晚期,而出现心急,担心,有时睡眠差,整日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主诉[说活着没意思],后丈夫去世,患者表现心急,烦躁,常独自一人发呆,[不想干活,感觉全身无力,心慌,害怕,不敢上街买东西,对女儿说自己是拖累,什么都不重要了],自己口服丹参片治疗无效果。家人带到医院就诊,心电图,头颅CT等未见异常,诊断为“抑郁症”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者服药后睡眠改善,其余无变化。4月中旬一天患者将家中全部的药同时服下,家人及时发现急救后出院。后患者女儿做胆囊切除术,患者唉声叹气,烦躁,不吃饭,入睡困难。近半年体重下降20斤,入院早上患者上吊自杀未遂,之后患者问话不答,双腿不停的动来动去,家人急送入院行头颅CT,心电图,肝肾功检查均未见异常。以“抑郁状态”收住院。本次患病以来,患者饮食差,体重明显减轻,睡眠差,两便基本正常,自杀自伤的念头重并有两次自杀行为。
【精神检查】:1一般情况:意识清,定向力完整,接触可,检查合作。衣着整齐,貌龄相符,自动步入病房。进入病房后对周围环境无紧张,恐惧,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2认知活动:感知觉,患者自觉头痛,头晕,胸闷,心急,烦躁,口干,全身出汗,一会发热,一会发凉。无错觉及感知觉综合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患者讲“干什么事自己觉得心不在焉,不能静下心。
3情感活动:明显的焦虑,多思多虑,入睡困难,躯体不适主诉多。
4意志行为:患者存在运动性不安,在病房内来回走动,不停找医生要求治疗。谈到在家自杀之事时患者讲[感觉心要跳出来了,实在难受,如此难受,还不如死掉算了]
辅助检查:头颅CT,脑电地形图,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关量表评估:心理测试:HAMA25,HAMD17
初步诊断:广泛性焦虑
诊断依据:症状标准:患者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为主要表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已有半年余;
严重标准:患者感到痛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排除标准:可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心理测试:HAMA25,HAMD17
【诊疗经过】入院时患者整日提心吊胆,心烦,心急,反复对医生讲头痛,头晕,口干,胸闷全身不适等,给予阿普唑仑0.8mg/BID,患者睡眠改善,但仍自述头痛,全身无力,疲乏等,HAMA20,HAMD10。3天后阿普唑仑减到0.8mg/日,给予文拉法辛缓释胶囊75mg/日,患者出现心急烦躁加重,不停撕扯胸部衣裳,出汗,来回走动,坐卧不宁,HAMD12,HAMA18。次日停文拉法辛,换用帕罗西汀20mg/日,服药一周后心急现象减轻,HAMD7,HAMA18。停阿普唑仑,帕罗西汀加到40mg/日患者又出现心急现象加重,自述胸闷气急,全身出汗,忽冷忽热,入睡困难。不停要求医生换药,HAMD9,HAMA22,帕罗西汀减到20mg/日合用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律康)5mg/BID隔日后加到10mg/日,用药三天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一周后患者心急,烦躁现象减轻,HAMD6,HAMA17,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律康)加到15mg/BID两周后患者自述全身出汗,忽冷忽热现象减轻,无头痛,头晕现象,中午午休也能睡着HAMD3,HAMA10,继续服用一月后患者能主动要求参加公娱活动,表情自然。 HAMD2,HAMA3.复查生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达”治愈”应家属要求给予出院.院外继续服药治疗。
临床经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它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今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落实。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更多的学生则称为“观众”,教师让学生能照搬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教师最担心地是完不成自己精心设计的“密不透风”的教案,力避学生的“节外生枝”,故而教师“珍惜”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大讲特讲“自我陶醉”,而学生疲于奔命、昏昏欲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何得到发挥呢?因此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意识,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得以尽情展示。
一、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
目标明确了,学生才有了学习的方向,内容才会学的主动。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更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还要领会其思想内涵且受到启迪,其次目标要恰当,应分层次;后进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发展目标即理解知识有一定的深度,运用技能比较熟练,优等生则要完成上限目标即知识理解深刻,既能运用熟练,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学习散文《春》一课,后进生的目标是识记文中的生字词,背诵描写春花、春风的两段及末尾三段,明白春是美丽的;中等生要欣赏写景角度、方法;优等生的目标是学习写景技巧,能形象描写你心中的春天。
二、把时间交给学生
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真正树立起“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的教学思想,心中装着全体学生,使爱的阳光照射到每个学生的心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学习活动。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故乡》,听课老师反映,这节课上的活动使人耳目一新,学生也认为自己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才会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去年秋末新的教学形式吸引了我,令我蠢蠢欲动;今年春杜郎口之行令我茅塞顿开。我毅然决然投入到教改洪流中,首先将任教的班级变换了座位,并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还给他们划分了“势力”范围,学生们又很自豪地写上自己的“豪言壮语”。我提前两天给孩子们设置了预习问题,让他们合作思考,查阅资料,拓宽思维,作出解答。课上分给各组展示,之后各组间相互补充,接着我对学生尚未全面和恰当地给予补充与修订强调,好!同学们欢呼雀跃,争着为大家展示自己的风采了,或娓娓道来;或天马行空;或旁征博引;或激扬文字。讲解的自我陶醉,听讲的啧啧赞美,识记牢固了,理解深刻了,知识丰富了,技能提高了。语文重在朗读,这时朗读比赛在默契中开始了,那字正腔圆阴阳顿挫的声音,回荡在教师内外。你们会了么?我要看同学们的收获,不行,张三要提问二组,李二要检查四组……整个教室都被同学们饱满的热情充斥着,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欢乐的求知中。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朗读分析讨论研究,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质疑,积极讨论,大胆想象。如学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后,开展了以“感受春天、享受幸福”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把全班分成六组,各组派五个代表分别完成“古诗词默写(关于春)、作诗、作画、作文、范文朗读”等任务,然后抽调有语文美术特长的学生组成评委予以评比,百分之七的同学都参与其中,结果古诗词囊括历朝历代,诗作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绘画栩栩如生,作文想象大胆,寓情于景。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个性张扬了,性情陶冶了,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学生们说“我的课堂我主宰”,长期被老师“霸占”的课堂终于回到了我们手中。
又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在疏通文义、体会内容后,安排了辩论的学习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让持不同意见的两方学生进行辩论,一方学生认为,虽然山高大、人员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但愚公胸怀远大理想,知难而进,不退缩、不屈服,不畏冷嘲热讽,很坚定、很执着;移山何时能成功姑且不论,我们欣赏的是他的勇气,敬佩的是他的精神。
另一方学生认为,明知山那么高大,移山困难重重,把家搬走比较容易,却执迷不悟,他太不聪明了,智叟的话不是很明白吗?此时教师引导:试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条件差我们就甘心吗?倘若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我们就逃避吗?不能,我们更应该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学习的是那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决心与意志。虽然教师的活动很少,但学生都参与了,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一、联系生活,及时开发、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学生学习语文,最讨厌老师照本宣科。如果老师能够联系生活则可以受到欢迎。联系生活学语文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引进源头活水,把各种与文本有关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更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课堂中。
二、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时尚”教师
不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不知道“超女”、“快男”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老古董”,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隔膜。而能蹲下身子,了解学生爱好,关注流行趋势,能哼唱几句他们喜爱的歌、说几句流行语的老师,他们则认为是“自己人”。看到学生听歌乐此不疲,休息的时候,我也尝试去听,发现很多歌词很不错。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把歌曲《愚公移山》拿来放给学生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深刻地理解内容主旨皆归功于听歌。
我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潜入学生的Q群,破解“火星文”,了解学生的心态及动向。以便为课堂选择正确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趣味一味的迎合,对于脱离主流文化的低级趣味,我有意识的加以引导。由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常常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向我倾诉,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能得到这样的信任,还愁他们不喜欢我的课吗?
三、注重宣传展示,乐于赞许,做学生心灵的发动机
虽说有“有痒自己抓,好要别人夸”的俗语,但新接一个班级,还是要对自己的情况,特别是能证明自己实力的情况,比如文章发表、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发表、获奖情况作一番介绍展示,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同时,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之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和要求。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给予热情鼓励,使之感受到信心和力量,如此,学生怎能不喜欢自己的课呢?
四、充满爱心,冰心说:有爱便有一切
爱能换来爱。我进教室如果发现谁神情恍惚,或者伏在桌上,就用手背拭其额头,再轻声询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这样嘘寒问暖,真有病的,会感激对他的关心,想睡觉的,也不好意思再睡觉。当看见看病回来的学生,我也总是主动问一问是否痊愈。有一次,自习课,岳祥同学脚病复发,脚趾肿胀疼得直哭,送医务室无济于事,我立即用自行车驮着他,后边两个同学扶着他,一路狂奔,到了县医院,我替其交齐费用,送他进了急救室,才来得及给他家长打电话。其父母赶来时,孩子已转危为安。其父母感动的涕泗横流,在学生的日记上,那天,都不约而同的记录了我送学生看病的事,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图回报,而不是“作秀”,当学生笼罩在这种爱中并心存感激时,又怎么会不喜欢你的课呢?
五、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是师生关系的剂
【关键词】语文 课堂生成 认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47-0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也有人用“未曾预约的精彩”来形容。即,“生成性”是相对于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提出来的,是随机的,“意外”的。
课改以来,开放、动态的的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而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但是,课堂教学明确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时间限制,让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参与比重越大,教学过程脱离教学预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达成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课堂驾驭就越困难。那么,面对课堂中的这些“意外”的、随机的“生成”,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和把握呢?
一、敢于打破教学预设,重视“生成”,积极应对,因势利导
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理想的教学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讨论预设的问题,获得预期的结果,将活生生的动态课堂演变成以本为本的僵化过程,让充满灵性的课堂成为产品加工的“流水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中荡然无存。我们讨论课堂生成及其利用,首先就要敢于打破这种“模式”,重视、珍惜稍纵即逝的生成,因势利导,寻找、捕捉教育教学的最佳契机,绽放课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看两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愚公移山》时,有学生问:两座好端端的山被挖掉,愚公一家是不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争我辩,鲜活的思维活蹦乱跳――有从愚公一家的生存角度说的,有从愚公移山的后果说的,有从环境保护角度思考的,有从故事寓意方面思考的等等。面对意外,老师大胆抛开了原先的教学预设,抓住了这个生成点并加以放大,顺势展开――把“智叟”请出来,顺着学生的讨论说:“是啊,同学们,愚公一家主要劳动力都移山去了,谁来种田啊?好端端的山挖了,多可惜啊?这可不,智叟把愚公告上法庭,告愚公荒废农田,告愚公破坏环境……假如你作为愚公的辩护律师,怎么为愚公辩护?请大家分成四组,自由讨论,然后模拟法庭情景,进行表演,好吗?”经过讨论和模拟表演,同学们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又得到了生动活泼的训练。课后,有同学还在老师的辅导下合作编写了课本剧《愚公打官司》,获得了合作学习的绝佳机会与写作练习。
我校喻老师到五中参加语文优质课比赛,开始上课,一学生声音不小的说“这老师谁啊,真精华”,话是在说喻老师个子比较矮小,一些学生笑起来。眼看出师不利,喻老师急中生智,毅然走近这位同学面对全体学生大声问:“同学们,我是喻老师,比喻的喻,来自XXX,你们是谁?”生答:“我们是五中的学生。”“这里是谁的地盘?”“我们的地盘。”“谁作主?”“我们的地盘我们作主。”学生大声喊起来。“对,我的地盘我作主,今天你们是这堂课的主人,喻老师看五中的同学们到底能不能作主!”接下来,课堂在热烈的氛围里精彩进行,大获成功。
上述案例中,因为“打破”,学生思想和激情的火花被点燃,因为积极应对,孩子们激荡的心灵飞扬起来,教师的教育智慧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师生生命的力量得到彰显,“意外”变得“美丽”,结果动人而精彩!
二、善于利用既有资源,促成精彩的“生成”,构建“美丽的意外”
课堂生成因其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有时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严峻挑战。此时,教师应该学会“跳出来”,不要局限于“师”、“书”、“物”,而要善于观察,将课堂的所有为我所用,包括学生、学校、老师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拿来为教学服务,力图促成精彩的“生成”,构建“美丽的意外”。
我校一堂教学《明月几时有》的语文公开课上,学习即将结束,教师总结说:“苏轼这首词,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生动且形象化的语言,抒发了……。后人还将它编成歌曲来唱,委婉动人,旋律优美,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课外学习唱。”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问:“老师,你说得那么美,能不能唱给我们听听?”一下子,其他学生都附和鼓起掌来。面对这个情景,老师没有准备,面临尴尬和扫兴,她没有简单处理、轻易放过这个“意外”,她看到了自己之外的教学资源――短暂的思考后,说:“同学们,我唱歌实在不行,你们同意我请一个人代唱给你们听吗?但要求要跟着唱啊?”接下来,在一位听课女教师慷慨的带领下?全班师生放声歌唱《明月几时有》,课堂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高采烈,听课教师非常满意,上课老师感动,皆大欢喜。
三、关注细节和“意外”,聆听“花开”的声音,成就精彩的课堂
生成不经“预约”,教有法而无定法。充分关注有价值的教学细节,善于利用课堂意外事件,理智对待、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常常能绽放“美丽的意外”,让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魅力无穷。
我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讨论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时,大多学生讨论后,得到“虚伪、势利、自私、冷酷”等结论,却有个学生转头对同桌小声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的”。声音虽然小,理不直气也不壮,但这话被我听到了。于是,我决定不放弃这句小话:“有位同学的见解和大家很不同,他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同学们怎么看?”结果只有少数同学支持这位同学的看法。于是又追问:“同学们再看看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经过点拨,学生支持的声音开始多起来。我立刻安排:“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就这个观点发表你的看法。”渐入佳境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越来越明晰――小说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同时也揭示出在这种金钱关系熏陶影响下,人性沦落,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一个教学的目的水到渠成!善于倾听,促成了教学的精彩。
还记得一节课上《我的母亲》,教学流程到了板书“母爱”时,天降大雨,突然有位女家长到教室外来给孩子送伞。这位母亲送完伞走了,我们的课堂却因此意外被打断。看着孩子们那羡慕、敬佩又嫉妒的目光,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羡慕吧,想说什么?”课堂沸腾起来,感慨之声不少,老师乘机布置课堂练习:写话“母爱是____”,允许商量讨论。看看结果吧:
母爱是一把小小的雨伞,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
母爱是一句句反复的叮咛,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
母爱是一个个关切的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母爱是一曲深情的歌,温暖世上每一个孩子的心;
母爱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抒发世界上最永恒的爱……
意外的事件让原本怕写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交流情深深,感悟雨朦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值得提出的是,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并不一定那么完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选择性地做一些引导,准确把握,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以发挥和利用。还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因时间等关系,教师不能也没必非要当堂处理,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等办法,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格拉底也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生成最能体现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最能点燃智慧的火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让我们不断学习、共同探索, 促成语文课堂更多精彩的“生成”,展现语文课堂更多美丽的“意外”,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吴刚平《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2004。
关键词:语文;引用;教学
“智者当借力而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告诉我们,只凭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已经愈来愈难把语文教好。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精当的引用资料会为之添光增彩,为理解课文推波助澜。可是如果引用不当,学生可能一时快活,结果却弄巧成拙。本文就笔者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妙引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文章是如此,语文课的导入亦应如此。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学生,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从圣人孔子的“开讲”到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和夸美纽斯的“起始课”概莫能外。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再如教《愚公移山》时,可先播放《愚公移山》这首歌,学生们马上会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先出示对联:“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或故事,或歌曲,或对联,或诗词,可激情,可渲染,可悲壮,可柔婉,简短精致,入情入境,效果斐然。
二、妙引穿插,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对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一段亲身经历。那是在“七七”后,家乡危在旦夕。一天下午,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尽管曲调温柔敦厚,节拍缓慢,但老师却教得那么激动,我们心中第一次闯进了“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用“心”在歌唱,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样,这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中的一段“穿插”。老师的深情讲述,将历史、现实与小说教学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但确切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恐怕没有教师不使用引用穿插的。在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教改环境下,引用穿插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香菱学诗》这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放映影视作品《红楼梦》第48回,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当放映影视时,笔者看到了久违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眼神,那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叛逆。那种被压抑、被束缚的思想情感在评论时爆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可读,可观,可唱,可跳,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之中,漫步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艺百花园,情致盎然,此乐何极!
三、妙引结尾,余音绕梁久未绝
笔者一直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只是一堂课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收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加以延伸和扩展。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笔者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MTV,伴随着歌词:“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在音乐与画面中,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与感想,让学生把自己的爱融化在这优美的音乐中……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条溪流,一条能有泉水不断补充进来的、活水不断的溪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广泛涉猎,勤于积累,善于采集;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巧引妙用,谱写出语文教学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漪.镌刻.语文学习,1990(6).
现象之一:研讨角色错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课堂研讨的问题,理应是学生自己理解不了的疑难。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课例《百合花开》: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写“百合花开”的语段。
(2)学生朗读并赏析“百合花开”的语段。
(3)学生讨论百合花开过程中遭受到的困难和挫折。讨论结果:身处荒郊野外,环境恶劣;受到野草、蜂蝶、麻雀的嘲笑、讥讽、鄙夷。
(4)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嘲笑、讥讽、鄙夷”的味道。
(5)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百合开花之后,还可能遭遇哪些困难和挫折。
课上到这里应该圆满结束了,可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教师灵机一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十几只手举起来了,疑问还不少:“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极深沉的欢喜’是什么?”“文章写野草、蜂蝶、麻雀对百合花的态度,仅仅是为了写花开的困难吗?”“面对无数欣赏的眼光,满山的百合为什么还要‘默默地,开花?”
下课铃声响了,疑问根本来不及解答。
课堂上,学生又是分角色朗读,又是赏析语言,又是合作探讨,又是展开联想,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事实上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不过是配角而已。课堂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发现的,这样的问题即便探究很深,角度很新,热闹是教师的,与学生无关。从课堂结尾学生的提问来看,学生读不好的、读不懂的,与教师的预设严重不一致,课堂只是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现象之二:研讨重点混淆
时下十分流行这样的课型。上课伊始,老师便真诚地询问学生预习课文后发现哪些问题,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组织教学。这当然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但在这类课堂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问题”本身。
在学《愚公移山》时,一位学生提问:“愚公如果不移山,还有哪些办法呢?”老师立刻表扬学生的独到眼光,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有的说搬家,有的说发展生态旅游,有的说开辟新路。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而寓言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审美化的真实,不能用生活真实去考察,也不能用科学真实去验证。该提问的学生,明显把艺术真实当成了生活真实,远离了语文本味。
这两类课堂问题,要如何解决呢?笔者有一些拙见,陈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充分相信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按照目标教学理论,这样的课是精致而有效的。但按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这样的课又存在严重的问题。也许,许多老师依然这么上课,并不是教学理念的落后,而是因为对学生和自己的双重不信任。首先,不相信学生。如果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就是沉默不语,课还怎么上下去?不如按照预设的教案去上,既省时又省心。其次,不相信自己。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觉得没面子,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处理。
1.教师要相信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一生下来就睁开好奇的眼睛探索世界,学会语言表达后,心中更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将还你无数惊喜。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笔者第一次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赏析,结果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所以,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识
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在《两小儿辩日》中,就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有“不能决”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的语文教师。所以,被学生问住,不丢面子,也不失师道尊严。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答案。当被学生问住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球踢给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生相互触发,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往往就能把问题解决。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有学生问:“我们要翻一阕新声”,作者为什么不说“唱”一阕新声呢?这是笔者备课时根本没想过的。于是说:该同学目光太敏锐了,能在无疑处生疑。我们联系前后文讨论一下,“翻”为什么比“唱”更适合用在这里?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唱”仅仅是对少年旧时代创造新时代的豪情壮志的歌颂,而“翻”更强调将豪情壮志付诸行动,更能突出少年作为勇敢的实践者的形象。
没有了一相情愿的预设,每次走进课堂,你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你该如何机智地组织教学,又在何时相机点拨,一切都没有定数。课堂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挑战,“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时空吧。当然,这对教师研究教材、组织教学、应对生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二、教给合适方法,质疑有的放矢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学生面对某些课文难以发现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问”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章的关键之处提问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文章的关键处进行质疑,如对文章的题目、矛盾处、对比处、空白处、细节描写处、议论抒情处提问。如《桃花源记》有言“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有可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这就是在空白处提问。
2.依文章的文体特征提问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提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提问;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方面提问。
钱梦龙在金华上《故乡》一课前,就委托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当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钱老师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将“向学生提问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有效筛选问题,整合形成梯度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方法,但因语文经验、生活阅历、认知结构等存在差异,提出的问题依然会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如若在课堂上对所有提问一一解答,既耗费大量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学的凌乱与低效。因此,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学生小组合作筛选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合分类,形成小组的集中性“问题”,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集中性“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分类,形成有梯度的问题,交付全班研讨。
为了便于操作,下面对这些方法稍加阐释。
1.筛选
筛选就是对问题进行过滤,删除那些非语文的问题。
2.整合
第一,对相似的、相关联的问题进行合并,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迅哥儿是不是鲁迅”、“有没有闰土这个人”两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否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点: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第二,将肤浅的问题转换成有价值的问题,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什么鱼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转换成“闰土竟然还知道有两个脚的鱼,说明什么”,肤浅的问题摇身变成关乎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提升问题的广度深度。如笔者上《故乡》一课时,学生问:杨二嫂与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追加一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的主旨。
3.分类
教师要对整合后的问题进行分类,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梯度。有梯度的问题,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为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架设了桥梁,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己“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时尚”教师师生关系带动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能使学生产生持久强劲的学习内驱力。想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除了注重人格魅力、尊重学生人格、精心设计教案之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及时开发、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现代语文课堂,有些老师照本宣科,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如果老师能够联系生活则可以受到欢迎。联系生活学语文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引进源头活水,把各种与文本有关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比如,学习《曹刿论战》,我把从县志上了解到了的历史呈现给学生:从迄今发现的史料看,关于丰县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从《左传》开始的,丰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600多年。学生在惊叹自豪的同时,对文章的学习更加专心,对有关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了。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更新的有价值睥信息整合到课堂中。比如学习《华南虎》,我把《科学》杂志刊登的有争议虎照呈现给学生。学习《真正的英雄》,我把嫦娥一号拍摄的三维月照展示出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向学生介绍今年的诺贝奖花落谁家……最新的资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语文课有了一种眷恋和期盼。
二、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时尚”教师
一名“时尚”的教师,要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不知道“超女”、“快男”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老古董”,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隔膜。而能蹲下身子,了解学生爱好,关注流行趋势,能哼唱几句他们喜爱的歌、说几句流行语的老师,他们则认为是“自己人”。看到学生听歌乐此不疲,休息的时候,我也尝试去听,发现很多歌词很不错。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能把歌曲《愚公移山》拿来,帮助理解内容主旨皆归功于听歌。听得多了,不时地冒出的一两句歌词令自己惊讶,令学生兴奋:当学生学习不认真时,一句今天蹉跎岁月明天不知“谁的眼泪在飞”令学生警醒;当学生走神把视线投向窗外时,一句“对面的男孩看过来”把他的注意力拉了回来,打扫卫生时,我和学生齐唱“洗刷刷,洗刷刷”……流行歌曲消弭了我和学生的隔阂,拉近了彼的心理距离。
我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潜入学生的Q群,破解“火星文”,了解学生的心态及动向。以便为课堂选择正确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趣味一味的迎合,对于脱离主流文化的低级趣味,我有意识的加以引导。由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我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常常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向我倾诉,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他们亲切的称呼我“大哥”,对于这个称呼,我欣然接受。能得到这样的信任,还愁他们不喜欢我的课吗?
三、注重宣传展示,乐于赞许,做学生心灵的发动机
虽说有“有痒自己抓,好要别人夸”的俗语,但新接一个班级,还是要对自己的情况,特别是能证明自己实力的情况,比如文章发表、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发表、获奖情况作一番介绍展示,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同时,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之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和要求。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给予热情鼓励,使之感受到信心和力量,如此,学和怎能不喜欢自己的课呢?
四、充满爱心
冰心说:有爱便有一切。爱能换来爱。我进教室如果发现谁神情恍惚,或者伏在桌上,就用手背拭其额头,再轻声询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这样嘘寒问暖,真有病的,会感激对他的关心,想睡觉的,也不好意思再睡觉。当看见看病回来的学生,我也总是主动问一问是否痊愈。或许,这简单的细节会让学生铭记终生。有一次,自习课,刘旭同学忽然肚子疼,送医务室无济于事,我立即用自行车驮着他,后边两个同学扶着他,一路狂奔,到了县医院,我替其交齐费用,送他进了急救室,才来得及给她家长打电话。其父母赶来时,孩子已转危为安。其父母感动的涕泗横流,在学生的日记上,那天,都不约而同的记录了我送学生看病的事,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图回报,而不是“作秀”,当学生笼罩在这种爱中并心存感激时,又怎么会不喜欢你的课呢?
五、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是师生关系的剂
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莞尔一笑中释放压力。在刚接过一个新班,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方法时,我借用了曾看到的一则笑话:要学好语文要做到:①燕子垒窝。②老牛吃草。③母猪吃食。④医生看病。⑤小姐穿衣。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我解释道:“所谓燕子垒窝,是指学语文要像燕子衔泥筑巢垒窝一样,注重点滴积累,坚持不懈。老牛吃草就是像牛反刍一样,及时复习。母猪吃食就是指学语文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医生看病是指要像写病历一样,做好笔记。小姐穿衣,就是该露一手的,就大胆露出来。知识要学以致用,切莫纸上谈兵。幽默的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新学期伊始,学校发了洗澡票,安排好洗澡事宜。我走进教室,郑重宣布: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班大喜(洗)的日子,众生愕然,我又接着说道,下面发洗澡票去洗澡,众生暴笑。我常常用类似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则时刻聚精会神,唯恐错过了精彩。
“喜欢”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能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有趣,既而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现象,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怡文《语文课堂“活学活用”》
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里程碑意义的好课例。在我有限的积累中,我以为钱梦龙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讲”文言文的极品;张必锟执教的《五柳先生传》是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经典;黄岳洲设计的《岳阳楼记》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识的代表;张孝纯设计的《乌有先生历险记》是文言词汇训练设计的绝唱;沈蘅仲执教的《六国论》是扩大文言文文化内涵和教学视野的典范--先辈们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动活泼,都是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弥足珍贵的资料。
那么,后来者的脚步迈向何方了呢?宁冠群的《〈鸿门宴〉单元教学探新与思考》(《语文学习》2002.1.),以“重点评价鉴赏历史人物与人格特点”为“目标定位”;邬建芳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我是这样上《〈石钟山记〉》(见《语文学习》2003.1)设计研究性学习,认为“苏轼教子的方式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质,《石钟山记》本身可以作为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马万茹的《〈三峡〉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8-9)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张国生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3.8)再一次让人领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文言文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余映潮关于《狼》的八种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4.1-2.)集文言诵读训练、词汇训练、说话训练、听读训练、读写结合训练之大成。――新秀们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现代感十足,是新课改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生动写照。
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语文课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学语课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基本原则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方面的课程内容少而又少,这方面的教学尝试也少而又少。我曾经很惊喜地看到了韩军执教《与朱思元书》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和李卫东执教《陋室铭》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3),它们不再仅满足于字面的意义,也不留恋古文博大厚重的积淀,而是着力于对语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实践应用,我看到了希望。不过,像容老师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汉语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言特点的课例还不多见。
所以该课例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说新时期文言文教学应该完成一种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这种努力似乎应该致力于寻找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文言文语言教学”:认真思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文言语言究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有什么价值,进而寻找出切实的汉语言特点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抓手”,设计出更灵活有效的语言教学实例来。
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最近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近年来许多人也在倡导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并且还有人把教师的分析作为“整体感知”的对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要不要教师的分析?“整体感知”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如何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坚阶段,同时也是关键时期。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毫无疑问是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当前我们教学、教研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一问题,笔者谈了几点意见。
一、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是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准备工作。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在教授知识之前,自己首先就要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这个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和失败的。所以,作为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职责,要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的目的。首先,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其次,教师要用心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授课依据,为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不同的个体差异以及所教年(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详细的进行编写。最后,丰富教师的知识面。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源泉的来源不外乎就是多多的查阅相关的资料典籍,例如,课内外辅导书、语法书及各种书籍等。以此,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二、抓好学生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这是一种教师知识的输出与学生输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运输和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按时完成课堂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的学生来说,要按照教师的引导,对问题逐个化解,不懂及时向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请教,才能够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教会给学生,其实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依据,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而不应该成为教学的全部内容,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清楚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对于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作用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把学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种只教教材的形式,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教师必须要吃透课本的精神,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具有全局性的讲课布局思路,才能结合课本把课讲得生动有效。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的时候,虽然文中弘扬的是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解决愚公面临的困难。再如,讲到《孔乙己》课文时,孔乙己喜欢喝酒,由此可以引出绍兴的酒文化。这些依靠于课本,而又能够从新角度给同学们开拓视野的学习素材,似乎有点舍本逐末,但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其他的角度对课本知识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益处的。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桂平市南木三中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把阅读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主导”和“主体”关系的平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从交还学生选择权﹑提问权﹑发现权﹑话语权﹑体验权﹑挑战权六个权利的角度,来探索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阅读教学;归还权利;自主探索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那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问题,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遭到了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不出来,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数学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化程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澜教授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还很难享受心旷神怡的阅读,因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交还选择权。让学生对文本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式﹑解读角度。内容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对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体的需要﹑爱好﹑理解为原则进行感知取舍的。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例如,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在教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春草图为例,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从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赏析。在对优美语言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了即使从不同的画面写春天,都把春天的生意盅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的十分动人。学生阅读时,有的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善于细部推敲,有的喜欢掩券遐想,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方法。许多课文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解读。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选择角度去解读课文。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交还体验权,任何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多解性,普通存在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的问题,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理想、想象,在头脑中重现形象,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验,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阅读课的独特魅力,体验过程潜藏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真正让他们读有所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要正视学生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理解文本不强求一致,允许作或深或浅的多种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居高临下、越俎代庖地讲解课文,出发点是好的,但费力不讨好,实质上是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从何而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体验出来的。
交还挑战权。黄岳洲层痛心疾首地指出:“现在教学有一个不良倾向,即讲授文章只说范文怎么好,而忽视了它的不足,这样对培养下一代很不利……”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今阅读教学的弊端,教师把现成的定论当作唯一的解读硬塞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挑战权,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挑战课本,挑战传统看法。学生在文本的解读在中固然要了解文本的历史意义和传统解读,但应该允许他们在解读中注入现代意识,不应约束学生的思考、想象、阅读创造的权利。如当代学生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会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护生态环境;或开发旅游,让愚公先富起来。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轻信现成结论的求实精神,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深入探讨: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否有某种局限性?作品的内容是否有不够准确处?篇章结构、语言表达是否可以更加严密些?……如此,就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能从课文中提出不少问题;找出都德的《最后一课》中,课本插图与原文“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合的;找出丰子恺随笔《山中避雨》第4自然段的插叙没必要保留……这些虽谈不上是“惊天动地”的发现,但确是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向名家说“不”的表现,我们应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和激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各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品德课;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我认为: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你讲我听”、“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积极主动性,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创新,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切实放弃传统的“独舞”式灌输,独霸式控制,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形成一个互相讨论、探究的环境和氛围。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舞台。
二、精心设计教案
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其本身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备课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补充新血液。对重点问题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中提高自己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本里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必需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1、构建和谐课堂,搭设自主探究学习平台。在新形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师生平等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争取人人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现代化的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多媒体软件,做到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3、善待异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不能扼杀与自己思路不一致,与教材不吻合的奇思异想;要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在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课,教学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探究时就有学生提出异议:在新时代赋予“艰苦创业”内涵里,也要讲究质量和效率,而“愚公”不搬家、不绕道、却带全家世世代代去搬山,这算明智吗?遇到这种情况,要鼓励学生展开深入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4、关注社会生活, 拓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教师不要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上,有些内容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特别是对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使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了解社会,亲身感受时代的脉搏,探索人生真谛,学生在自主探究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探新,勇拓新境能力。有的老师经常埋怨自主探究课无意义,纯粹给学生玩闹,这和我们长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落后教育观念及教师组织探究方法有关。不可否认,探究课有许多学生是用来吹牛,探讨时无的放矢的等现象的确存在。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采用探究课,认为自主探究课只是形式,是作秀。我认为探究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能力。我曾做过对比,有的内容用探究式和灌输式的效果明显不同。如《党的基本路线》这课,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等发生的变化在B班引讨学生探究,过了两个月后学生记忆还是很深刻,而用讲解法在A班同样时间学生记忆已很模糊。所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四、多开展实践活动
人的学习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思想品德课更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如让学生针对他们生活的环境现状作调查,采访,调研等。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在实践中体会到比老师说教更深刻的道理,这样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鼓励者、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为造就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的团队意识,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不仅对于教育教学,而且对于人性的发展都展示了巨大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1)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如,记录人,发言人,搜集资料人,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课,上课时,检查小组预习的情况,有的同学介绍作者叶圣陶,有的同学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同学上黑板列出本文的生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丰收成灾的问题,让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通过交流展示,概括出本文的主题,如此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思维能否被调动起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良好地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情况,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不去,与学生谈心,例如,笔者在一次和学生谈心中,得知一位学生的父亲在车祸中刚刚去世,于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班干部到他们家进行祭悼,从此这名学生改掉了过去好欺负人的恶习,变得乐于助人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其次,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参与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多鼓励,多表扬,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教师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扬,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给予学生的讨论题目要难易适中,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而考虑时间,不能匆忙的提问,这样挖掘不了学生的潜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保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五、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把握学习的时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问题是个人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1)当遇到教学的重难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人物的形象,故乡的衰败和作者的希望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因为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只要重难点突破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遇到突发的、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一直认为愚公的做法不值得提倡,笔者为此组织一场辩论,把小组按照不同的意见分成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展开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愚公精神的价值,也认识到有些事情只要变化一种方式,往往会柳暗花明的道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参与能力,更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尽显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杨晓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示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的团队意识,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不仅对于教育教学,而且对于人性的发展都展示了巨大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1)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如,记录人,发言人,搜集资料人,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课,上课时,检查小组预习的情况,有的同学介绍作者叶圣陶,有的同学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同学上黑板列出本文的生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丰收成灾的问题,让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通过交流展示,概括出本文的主题,如此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四、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思维能否被调动起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良好地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放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情况,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不去,与学生谈心,例如,笔者在一次和学生谈心中,得知一位学生的父亲在车祸中刚刚去世,于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班干部到他们家进行祭悼,从此这名学生改掉了过去好欺负人的恶习,变得乐于助人了,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其次,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参与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多鼓励,多表扬,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往往教师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扬,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给予学生的讨论题目要难易适中,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而考虑时间,不能匆忙的提问,这样挖掘不了学生的潜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保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五、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把握学习的时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问题是个人无法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1)当遇到教学的重难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人物的形象,故乡的衰败和作者的希望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因为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只要重难点突破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遇到突发的、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一直认为愚公的做法不值得提倡,笔者为此组织一场辩论,把小组按照不同的意见分成正反方,各自搜集材料,展开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愚公精神的价值,也认识到有些事情只要变化一种方式,往往会柳暗花明的道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参与能力,更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尽显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杨晓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