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司考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学 会计信息化 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也不断发展,传统会计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趋势的需要。中学会计信息化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实现中学会计科学化管理,本文从中学会计信息化特征和进一步优化措施入手,对中学科技信息化进行简析。
一、中学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概念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传统计算机简单数据保存、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应用的管理过程。中学信息化管理将传统单一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中学教育理念之间达成教育模式融合转型,促进中学教育整体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二)特征
中学科技信息化使中学资金管理逐步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学会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全方位。中学会计管理的范围主要为中学教育日常开支、中学教师工资以及多种教育活动经费,传统中学会计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分工分配,容易造成中学会计资金划分不明确或者资金应用片面性的问题,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使中学教育经费应用从信息应用、信息管理以及资金分配管理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不仅实现了中学教育经费应用科学化,同时也实现了中学会计运用全面化;第二,中学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中学财务管理系统科学化;第三,中学会计信息管理形式多元化;第四,实现了中学会计信息交流管理透明化,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中学财务管理的整体操作,管理者可以对管理流程进行网络监管,实现中学经费管理透明化。
二、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优化措施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科学化。全面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中学会计管理实施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学教育经费应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学会计信息化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转型发展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我国中学会计信息化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学会计信息化优化措施。
(一)逐步完善中学会计管理职能的转变
中学会计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学教育经费运行计划,对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和收入进行经济核算。实现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平衡信息化管理与会计应用管理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中学财务管理中人员冗长,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混乱的现象,明确中学会计人员应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相适应,明确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实现中学教育经费管理体系层次性强,管理职能名明确。例如:某中学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但中学中管理部门中人员管理系统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学会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冗长,中学日常开支比重增加,中学会计系统改革滞后。校领导为了转变这种局面,对中学会计部门人员管理职能科学划分,完善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
中学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也是对中学财务管理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体现。中学会计应当合理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中学会计经费计算方式。一方面,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中学经费管理系统中经费记账,经费结账,经费报表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中学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会计经费运算数据准确性较强;另一方面,中学会计可以将信息化智能操作系统与中学经费应用分配比重相结合,优化中学会计信息化经费计算方式,灵活运用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例如:某中学会计为了将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探究,应用网络数据分析系统对学校近年来财务应用比重进行划分,制定财务分析表格,对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综合应用,实现了该学校会计经费计算方式科学化分析管理。
(三)适当加强中学会计信息化管理监督
中学会计信息化实现,是现代教育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学信息化管理使中学财务资源管理的数据运行精密化和集中化处理程度提高。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高中学会计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经费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中学也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中学管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管理措施,保障中学会计信息资源数据应用客观发展。例如:某学校采取会计信息化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学会计应用管理系统,建立中学网上会计操作监督系统,对该中学会计信息存储,人员操作进行监督管理,不仅提高了中学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中学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三、中学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管理系统逐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完善中学会计系统,中学会计系统的完善程度与中学教育经费应用情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中学会计信息化能够降低中学会计管理信息失真,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提高中学财务资金管理水平,完善中学会计系统;第二,促进中学经费管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传统人工会计管理对财务分配比重划分缺乏科学性,同时,财务资金划分中容易将中学管理中不重要部分忽略掉,导致中学财务应用比重失衡,中学会计信息化应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信息管理智能化操作,从而实现了财务分配综合管理。
四、结束语
中学会计信息化是现代管理手段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中学教育资金划分科学发展,使中学教育管理体系转型发展与社会发展总趋势相适应,推进我国中学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辛茂荀.中学会计信息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袁树民,.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程昔武,纪纲.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6(3)
【关键词】化学中考 复习 思维深度
前言
化学中考的性质为选拔性考试,这种考试性质决定了学生参与化学中考复习的目的是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参与化学中考就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达到初中化学课程考试标准,更重要的是化学中考考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化学学习思维深度。
1.利用往届试题提升思维深度
化学中考考试中将思维能力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是因为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结构的核心。往届中考试题在知识深度与思维深度方面都值得研讨 ,利用往届的试题分析与创新改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复习实例1】
通过对上图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之后经过加热可以得到氯气气体,其自身性质可溶于水并大于空气密度,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盐酸和次氯酸。
(1)该图中所选择的发生装置除________外,要补充的装置有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收集气体用_______法,应对_______装置进行_______改进。
(3)工业排放的废弃氯气应如何处理?
【例题说明】此题为2012年某市化学中考试题,题干中涉及气体的制作与收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本试题考查学生的题点在于如何根据化学实验原理来判断实验中所需的反应装置,并针对实验物质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方式。此题目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估,与此同时考查学生化学思维严谨性、创造性以及完整性。
【例题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反应中实验物体是固体与液体,混合反应实验需选择A,同时反应过程中需要加热,所以需要增加石棉网和酒精灯以及铁架台。再次利用题干信息确定气体收集方法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可是这种气体由于自身的特效限制,并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分析可知收集需采用密闭形式。最后针对环保型问题的解析,需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大胆加以分析与假设。
2.变换设问分析角度以提升思维深度
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学习与复习模式中,思维难免会发生禁锢,这种已然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是严重的制约,所以新形势下的化学中考复习更应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变换角度进行分析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帮助。
【复习实例2】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氢氧化钠是非常重要的原料,被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那么,请回答:
(1)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及原因。
(2)下图是某同学为了测试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而做的实验,实验中氢氧化钠样品为0%稀盐酸,得出下图中的数据信息。请计算出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例题说明】本题是根据化学教材第七章酸碱盐教学内容改编的试题,考点在于NaOH,Na2CO3的性质判断与分析,而且可以根据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做过实验以及实验的方式如何。在考试过程中多数学生在这道试题上的解析结果都不理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动手实验的机会,以此能够看出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例题解析】
(1)根据教材中所学习到的氢氧化钠的性质,可以判断应选择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
(2)在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发生完全反应时的稀盐酸克数是146g,而产生CO2气体现象是继续滴加后与Na2CO3发生反应的结果,直至实验中不再产生气体时,消耗稀盐酸的总数是219g,以此能够算出氢氧化钠需146g,碳酸钠需73g,从而计算出变质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克,碳酸钠的质量为10.6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普遍的步骤是直接用10.6克除以26.6克,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氢氧化钠变质的含义。正确的计算步骤应是用碳酸钠的质量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克,所以正确的计算方法为8克除以24克,答案为33.3%。
3.注重点拨与推进以提升思维深度
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与提高不是朝夕之间可以改变或收到成果的,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消化、吸收来提升思维方面质的提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试题的点拨,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化学灵感,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4.结束语
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交流的有效视角,所以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若想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点、了解社会与自然,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化学中考复习是教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的方式,全方面引导与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
【参考文献】
一、游戏化学习概述
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通过创建特殊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令学生可以在游戏时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低年级教学非常有帮助。
二、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课程中,一方面,数学属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较差,可集中精神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而数学学习对集中注意力要求很高。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能效有限,亟须游戏化学习这种能够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体制。
三、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措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游戏化学习通常是通过实物来实现的,将数字反映为现实中实际物体的数量,然后利用这些物体进行数学游戏。例如,准备一定数量的盒子和小球,规定分配要求,让学生自行选择分配方法,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概念,又作为一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训了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实施游戏化学习的能效
关键词:探究学习;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区别]
中文“探究学习”最初是由英文“inquiry learing”翻译过来。美国学者施瓦布将其定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因此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性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认再现,不仅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反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探索,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且探究学习没有否定反而加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要引导作用,更加强调了师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双向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师生互动、互助。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
[化学探究学习对教师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化学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实践,是前人探索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进行探索,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情感、意志、方法、态度及勤奋、坚毅合作等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化学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一、对教师管理探究过程能力的要求
分析探究式教学,我们不难看出,它与我们现在学校惯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的是开放式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各种活动,这样便能帮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可以想象,教师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全方位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的,这就对教师管理探究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确定问题方面,教师要向学生阐明为什么应进行探究?首先,了解他们知道些什么?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自己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目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文件、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并讨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确定完问题之后再决定怎样通过组织扮演角色、游戏、案例分析进行现身说法。另外,应适当确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掌握的问题,但此问题事前不公开,在学生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再进行补充性说明。其中,任务的分配最为重要,可以将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使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查找资料,学生因为知识面窄、知识不系统而不知道怎么查资料及相关信息,不知道查什么资料,不知道能否用别的方式找到这些信息,不知道如何使用数据等。查到资料之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通过比较和分析,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得出结论。探究整个过程的效果在这时才真正体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解释获得的信息,完善并改进判断形成一般性结论,解释异同,建立联系,并可适当要求学生表达他们的见解,如提问:“××能说出些什么,注意到有哪些异同点,得到什么样的一般性结论”等。
二、对教师知识容量的挑战
探究性学习使教师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内容外,还要注重学习更多新的、综合性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的专业范围内,也可能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知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目前不同的人对探究性学习抱有不同的态度,但可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指导探究性学习将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精通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
当今,全球计算机产业进入了计算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并且可通过文字、图形、语言、声像等形式在网络中进行信息交流。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能够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实现发展的跨越。积极利用现代媒体具有的先进性、形象性、高效性及交互性等特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要利用好现代媒体,迎接现代媒体的挑战,只有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入手,转变观念,继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探究学习空间
探索精神首先来源于一个人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对祖国的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有了宏图大志,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追求目标的强烈愿望,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情感、意志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极好举措。例如,在讲授“碱金属”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在讲授原子结构理论,可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讲授氮族元素时,可介绍致力于应用科学的戴维……通过生动活泼的材料,适时地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欲望。教师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要不断地思考、实验、再思考,举一反三。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不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更是搞好其他学科研究和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知识积累。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源泉。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因疑而发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思维,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应充分挖掘它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护、鼓励和尊重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发展,为此,教师运用评价手段要多表扬、多肯定、多启迪,如采用“×××,你真棒”等。另外,评价还要注意科学安排评价的时机,要因材施评及重视评价后的补救,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单向传递,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投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应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尝试着变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本,提出问题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观察、分析和总结,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活动。这样,以自主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设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每个人都在未知领域中驰骋想象,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换元和转换中走向创造。以元素化合物中物质制取这部分内容为例,有的教师先演示后,学生再做实验,或者边讲边做实验,有的甚至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对所用的装置和步骤“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有些教师先交给学生这样的自学方法,即让学生抓住:反应原理、所需原料、实验仪器及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归纳出此装置可制取哪一类物质、比较此实验装置与类似实验装置有哪些异同点。然后让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既不告诉实验步骤,也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实践方案,独立探索,不断变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显然,这两种教学方法相比较,后者更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本显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这样的隐性智慧,使每个人都拥有创造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前者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这样学生也能获得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一些基本技能,甚至也比较适应传统的考试,但遇到较活的试题时学生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引导、总结和实验有关的现象,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诱导学生由现象推出结论,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解决新问题,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再现旧知识,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加以巩固,且专心思考教师是怎样利用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学生步步前进,逐渐深入。相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或对实验及装置提出改进方案,或将化学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写出有关专题报告或小论文等等,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开放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伸展性和开放性,从而达到深化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来,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扬美秀.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教改实践与探索,2002(2).
[2]胡军哲.试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更新.课程·教材·教法,2001(6).
【关键词】化学;合作学习;设计
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思维的敏感力、流畅力、灵活力等)、创造人格(好奇心、挑战心、冒险心、独立性、坚韧性、求异性等)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
当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出于教师的精心设计,预先设计好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尤其是活动的环节。例如,目前多见的“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一般都是“问题讨论课”。
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多提问,多回答,等于多思考?这关键在于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应当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原则”,将传统讲授教学为主的课堂设计改革为以小组活动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学设计始于学生个体的鉴别需求――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信息的收集、鉴别、分类、处理的,组员之间存在知识意义建构思维角度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定义不良问题或定义不精确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对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在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从事问题领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态度探究的思维定势。
二、课外作业内容是什么
在当今教学中,课外作业的内容似乎已成为固定的套路,即做习题。作业的目的定位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训练,大量的重复的训练题,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教学环节――预习课堂教学练习复习训练中,学生在练习和复习训练当中时间分配所占的比例最大,一般达到学科学习时间的50%以上,而预习所占的时间最少,甚至不花时间。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前只需要花上十几分钟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了,而且不少的学生认为已经“看懂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学生“看懂了”、上课又“听懂了”却在“练习”和“复习”当中,很多习题不会做呢?遗憾的是,教师们普遍对这个问题的实质没有去做认真的分析,就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结果是普遍选择了“题海战术”。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预习”的作业也编成常规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我认为,教师需要对作业题的类型及功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能有效引导学生预习的作业设计。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基本过程是:阅读――摘记――质疑――求解。从信息学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吸收信息和加工信息两个步骤如果没有很好完成,就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在教学的“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能力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进行知识重组,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预习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新信息的吸纳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重组,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把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目的是改变现行教学训练习题的单一性,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网络由谁做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以“线形结构”、“阶梯式递进”对知识进行陈述,力求对知识内容作详尽的分析,尤其重视将问题细化,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将知识堆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而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又代替学生做知识网络,形式上看,学生接受了“一张网”,但实际上,并不能摸清“脉络”关系。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换关系。
这样的结构在书市上出售的众多参考书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在大脑中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张“网”以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很难再激起学生从其他角度设计知识网络的思维热情。学生会觉得有现成的,拿来即用,产生一种依赖性,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使用这张“网”的功能亦开发不够。很多学生只利用了其知识有序记忆的功能,却忽略了其网络形成的综合思维训练。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功能有所研究。
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倡“创造性学习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小跨步”知识分解教学形式改革为“单元整体输入”教学形式,学生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知识网络的建构,首先需要学生敢于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对知识进行重组,才能体现人的独立性、求异性和综合思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知识网络进行设计,追求的是“知识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四、测验的功能如何应用
测验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其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教师用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教师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三种评价水平:①以分数的高低论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②以试题中不同类型题目的正确率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这是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③从学生试题解析的过程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思维状态,这是少部分教师能达到的评价水平。但是,测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却很少有人开发利用。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将教师测试结果讲评改变为学生在测试后的小组自评讨论,要求学生从知识理解记忆、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水平、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反省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积极评价、正确选择自我矫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但要培养他们愿学、乐学,还要培养他们会学。会不会学,不是定义在老师教给什么方法,学生就会用什么方法,而是学生自己能选择学习方法,具有学习策略。具有学习策略的学生,具有条件选择的能力,何时何地使用何种知识,自觉地运用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特征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教学过程的归宿,而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能创造性进行学习的学生,习得的知识归结为“四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和条件化。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的以上四点思考,正是期望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刷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6-10000-00
Thinking about "Update" Computer Basis Culture Teaching System
TANG Liu-chun,LIU Ze-w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Zhuzhou Teachers College,Zhuzhou 41200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 basis culture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all the departments in common colleges. In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ll the colleges proceed a seri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by centering on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most pressing matter at the moment is to update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uses in traditional computer basis course teaching,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by improving th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arget cultivating,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sting methods, etc.
Key words: update;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eaching mode
1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现代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技能[1]。对现代大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大学语文、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2]。曾有人夸张的说过,过去的文盲是不认识字的人,现在的文盲是不会使用微机的人,正因为如此,高等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新的形势也给这一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正视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教学资源,刷新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着力使这一课程教学达到《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2 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 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学从2001年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城乡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及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还没有列入高考内容,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差距非常大。拿我校株洲师专(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的新生来说,有的城市生源,新生入校时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个别同学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而有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来的农村学生,进校时还是第一次看到计算机,第一次接触键盘,起点差别非常大。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师上课从最简单的计算机入门知道讲起,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听,不从最简单的讲起,初次接受计算机的同学又很难听得懂、跟得上。加上计算机文化基础本身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兴趣差异较大。
2.2 教材体系缺乏衔接
一是与以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缺乏衔接;现在作为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大部分还是从最基础的WINDOWS操作系统讲起,缺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衔接,有的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相重复。二是与以后的计算机深化教育教材缺乏衔接;现行普通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除了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外,很多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还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语言或课程,如很多理工科类专业都还要开设VB,VF等,从理论上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从教材的编写体制到教学时数安排等方面都应该考虑与今后这些课程的衔接,把整个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来统筹考虑,然而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等却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2.3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对这一课程的考核目标定位不准,有失偏颇,大部分高校都以全国、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这一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尺度,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有的学校甚至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与否和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与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估挂钩,严重背离了教学初衷。有的高校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高通过率,教学工作围绕等级考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实验内容不是考虑学生走向社会的适用性,而多是历年等级考试题目,等级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加上部分学生认识不高,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能够拿本等级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就可以了,由于师生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违背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适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
2.4 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部门设置上不尽规范;即承担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任务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放在现代教育中心,有的放在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有的放在计算机科学系。部门设置缺乏规划指导,很难实现整体提高。二是在师资分配上不尽合理;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有承担专业教学的计算机教师,也有一支专门从事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据我们对部分学校的调查,有一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很多学校都把一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职称高的教师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安排一些才从高校毕业或教学能力一般的普通教师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的教学,部分学校甚至还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而且很多高校这两部分师资分属不同教学部门,没有任何的教学合作或教学联系,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缺乏与专业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5 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投入相当多的财力资金,改善机房环境,更新硬件设备,但由于计算机软硬件发展迅速,设备的改善跟不上科技发展变迁的步伐,教学硬件条件往往滞后于教学的需要。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学校的机房软硬件建设与学生人数比差距太大,导致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非常有限,而文化基础课程中有关程序设计类的内容,自己必须亲自动手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分析程序运行结果,有的内容仅仅讲出来还不够,只有亲自动手做出来才能够直观理解,因此,上机操作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唯一有效方法,如果这一环节非常松弛,直接影响到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也存在这一问题,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学生上机次数不多,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差。个别大学生虽然过了全国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到毕业求职时,到公司连一份最基础的WORD文档编辑排版都拿不下而遭拒,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悲哀。
3 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是组织、设计和调控课程教学的综合因素总和。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基础。对传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刷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努力刷新以下“四个模式”,做到四个“分”。
3.1 刷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建议每年在学生军训后对全校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打破传统以专业为班级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分ABC三个层次。即:对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差的同学,编入A班,从计算机基础入门知识开始,加重学习课时,加大学习进度,弥补和跨越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缺陷,在内容上极力追赶原来有基础的同学。对中学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新生编入B班,按照现有高校通行的“非零起点”教材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并学习兴趣较高的同学,实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免修、免听,只参加该门课程的相关考试,同时,开设计算机兴趣提高班(C班),以选修的方式,开设有关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网页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并鼓励C班学生参加有关省市及校一级的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竞赛活动,参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关的课题开发或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分层教学,虽然对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充分解决全课堂教学无法顾及全体及学生层次不一的现象。
3.2 刷新教材体系模式,实行分类遴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多,涉及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网络等。一般高校开设这门课的课时是72学时,学时数非常有限,因此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就显得很重要。要刷新现有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分类遴选。首先要在坚持选用理论性、通用性较强的教材前提下,上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学科性质补充一些带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如师范类学生重点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内容,医学类重点增加映像方面的内容,提供尽量丰富的与专业背景有关的知识素材。同时,可在每章节内增加与计算机科学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精选一些新知识充实和完善教材内容,附加一些有自学指导性的教材也很有必要。在教材载体上坚持优化精选。打破传统教材以文字为主的纸质载体形式,逐渐形成图文并茂、音频视频一体化的多媒体教材,增强教材的直观效果,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自己本校的专业教师,针对学校特点,编写既体现高校计算机教学大纲要求,又体现本校教学特点和学科性质的校本教材,结合教材编写相关配套教学讲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刷新课程考核模式,实行分级考核
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目标。刷新课程考核模式,一是在考核要求上要分别对待。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不能简单的以等级考试通过率 “一刀切” 来衡量,必须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性质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如对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只要能掌握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编辑等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可;而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具备利用数据库来处理和加工信息,学会运用有关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考核要求在一张传统的等级考试试卷内难以得到全面体现。二是考核方式上要致力创新。要让课程考核充分反映和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尽可能研发和建设网络环境下的“自动化考试系统”,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不管什么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即可,不必统一时间、统一地点。
3.4 刷新硬件建设模式,实行分批建设
教学硬件的建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要不断刷新教学硬件,根据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对教学硬件实行分批建设,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强学校机房建设。机房计算机硬件条件要逐年更新,根据当前计算机发展趋势及学校扩大招生等情况,满足学生上机操作做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起码需要。其次要组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研发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逐渐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再次,要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站建设,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课程考试等上网,以及师生课外互动和交流。
4 结束语
教学无止境。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3],这门课程能否学好以及学生是否有兴趣学好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对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文化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10.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个体运能否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还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抨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并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方法
1 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2 特别讲究复习策略
在复习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考试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
化学考试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考试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3 提高学生记忆方法,让学生克服遗忘。
一切思维是从记忆开始的。学生如果不能准确而持久地记下所复习过的双基知识,那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化学复习中就一定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明确每天的记忆内容,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得清,记得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给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明白遗忘发展规律,增强记忆复习的自觉性。二、深研考题,确立专题,力求各个击破。
在基础复习完成后,就应该在深入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打破原教材的编排,选择教材中基础的、核心的知识内容,确立专题,目的在于深化双基,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强调和突出重点,解决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根据历年高考试题热点及化学教材体系中的重点,我认为可以确立以下专题:(1)高考热点选择题,主要包括:与NA有关的计算及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溶液PH计算及判断;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晶体结构及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电化学知识;计算型选择题。
4 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4.1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一定紧扣考点来进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图纸,我们要把各个章节的知识分别纳入五大课程理念当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构架。在我们进行复习时,要时刻关注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要让其自始至终地贯穿到复习活动中。
4.2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查看热点。热点指的是历届高考化学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大约有三十项左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至两道题。所以,为了更好地突出热点复习,笔者就以热点为纲编制了一套知识体系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这些高频出现的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4.3 教师一定要突出难点重讲评。难点,就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出现的知识障碍或易混淆的地方。虽然高考复习内容过多,时间也特别紧张,但还是要拿出时间来攻克难点。师生都要舍得在难点问题上下大工夫,以保证整个体系的完成和通畅,启用灵活。有一条捷径,就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就要及时找出哪些是障碍,先把它克服掉,然后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和练习讲评,帮助学生及早扫除知识障碍。
5 消灭一部分知识
化学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板块,分别是:原理、无机、有机、实验。其中无机、有机和实验三大块的知识可以看作知识点,主要属于记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琐碎,需要反复的复习、记忆和练习。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贯穿于整个化学复习的进程中。
而原理部分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这四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的知识点相对较少,但知识点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较强,如果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将其全部消化,这部分内容在之后的多轮复习中就会始终成为负担。相反,由于这块知识的系统性较好,学生如果能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将其解决,之后将会很轻松。
一、对化学信息给予题的理解
教材中化学给予题是一种新形式,也有称为化学信息题,或者化学新情境题。主要形式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对给予的关于化学问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化学中的信息题,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学生不容易碰到,所以,这类题对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思维方面等,都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提取,对已有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初中化学信息给予题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内容上的特点,这类题由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装置加之物理性质等几方面内容构成。第二是信息题涉及的知识面不宽,一般只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而且信息的提供直接和明显。在结构上,信息给予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题干,一个是问题。
三、信息给予题的解答
教材上的选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不要忽略教材安排的课后阅读内容,这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有力支持,而且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现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信息适时补充,可以是世界大事,可以是科技新发展,可以是自然现象。
比如,从含有Cu2S的铜矿石中炼铜的方法有先将矿石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另外一种是将焙烧过的矿石均匀混合比它质量少一半的未经焙烧过的矿石后真空高温焙烧,实施后得到金属铜和一种刺激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从题目表面看,该题的信息不明显,但是却包含两条信息:第一种方法中产生了氧化铜和二氧化硫;第二种是刺激性气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能量守恒定律,可以顺利完成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四、教会学生建立化学模型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十分精练的,高度概括的内容具有简约化的特征,因此,在学生看来是非常抽象化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很容易泯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图片、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知识模型,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地演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有力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构模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建立化学知识的图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化学知识最原始的研究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分析的模型。比如,我把拉瓦赐当年研究空气组成的过程做成课件,让学生感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领略知识的形成,了解化学分析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化学 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并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代替的解释。”它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转变成主动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探究性学习已经是现代教育的本质需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要尽可能地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和问题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探究性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下面谈一谈我多年来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上的几点思考,和大家共勉,敬请各位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亲临其境化学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思考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而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乐于探究、动手实践。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化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化学知识的获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实验器材,条件允许再增设一些趣味实验,教师在旁边适当指导,保护学生安全,定能激发学习的探究性学习乐趣。比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注射器、橡胶管(连接在注射器上)、铁架台、热水等,一些药品:白磷等,设计探究“燃烧的条件”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老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注射器中的白磷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哪些?是要同时满足还是满足一些?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
二、让学生积极探究热点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在当今社会,化学应用已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和人类有关的重大探索活动,比如我国的探月计划、形状记忆合金,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光导纤维、新能源等等。教师在燃烧与灭火章节中,可以通过观看发射神舟号系列飞船视频,讲讲燃烧的作用,既增加了学生爱国情怀,又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燃烧还能产生什么?在讲形式记忆合金时,告诉学生航天飞机的伞形天线,为了方便发射把它压扁附在船体上,飞船升空后受阳光的辐射而升温,于是天线便记忆起原来的形状,重新支起。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一些化学在新科技领域引用,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肯定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对未知领域探究的兴趣。
三、让学生领会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学,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尤为重要。化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有很大关系,化学和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密切联系。化学给我们生活添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墙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用酸洗去水垢,用汽油乳化橡胶做粘合剂,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的汽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找来生石灰、硫酸、汽油、橡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以上相关实验。比如可以问学生汽水很爽口,有谁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取吗? A学生想到用碳在氧气中燃烧制取, B学生想到高温使碳酸钙分解来制取,C学生想到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制取。这时老师可以给一个肯定的激励,学生探究化学的动力被激发了,此时老师可以将几千年前化学家发明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拿出了给大家看,并介绍“启普发生器”的组成及应用方法。这个案列获知学生亲身体验这种主动过程探究,就能够引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反应,逐步养成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积极创新的欲望,也体现了化学探究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第一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最后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1.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当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材中的文字、表格、图片以及老师的讲解和讲解过程中的板书演示,渠道单一且方式单调,根本无法适应身处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更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若结合网络环境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就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得到空前的拓展,学习形式也可以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空中课堂、远程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不再囿于课本和课堂当中,其个性发展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2.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可以使教师完成由“课堂主导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自然而然的就彰显出来.此外,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教学方式是新颖的,教学内容更是与时俱进的,也正因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化学实验场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托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初中化学实验的操作不能落到实处.第一、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一般来说都是很不规范的,并且许多化学成分都是存在毒性的,若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第二、一般来说初中的化学实验室的设备并不是很完善,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这就使得学生应当从实验中了解的知识因设备条件的限制而无处了解.也正因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原本对于化学及其实验的好奇、兴致,一来二去的就被磨灭了.然而,当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化学实验场景,或是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把教材上的相关概念转化成在实验中观看到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例如在做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再比如,在研究“分子的特性”时,在做完《等体积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的实验后,用投影仪演示: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水与酒精混合后,两种分子彼此挤占了对方分子间的空隙,以致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从而得出“分子间有空隙”的结论.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条件.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化学实验场景不仅在安全的基础上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且更能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充实学生们的知识,一举两得.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与时代共同进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广泛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占据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社会需求人才的转型,教育也必须引入信息技术,进而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凸现出来,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就非常必要了。本文就是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关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关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04-02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的身边充满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因此每个人应该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善生活。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教学。可是如何才能够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真正的目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索课题。
2、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计算机、广播电视等硬件设置,对教学中的文图声像等信息进行取得、加工和存储以及传输和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总体来说,有如下一些作用。
2.1、优化了教学方法
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就体现出了智能化多媒体的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将课件中的声音、高质量视频、动画以及音频和虚拟手段等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中的形象化和真实性,加大了接受的力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发现和探索知识,还能够有效的展开发散思维,产生联想,进而就能够顺利的提取出脑海中的相关记忆内容,对知识进行新的构建。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选择和所授课程相匹配的素材,有选择性的注入自己的课件之中,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等各种多媒体制作课件工具,自己编写教学课件。通过自己编写出来的课件,就能够明白的说清楚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出知识中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者使用动画、图表等来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理论模型。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就替代了黑板和粉笔,展示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2.2、作为了一种交流工具
事实上,教学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教师要思考如何交流才能够让学生理解传授的知识。教学中交流环节做不好,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学。
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交流。即使学生通过交流没有掌握到想要学生的知识,也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一旦从内心认可了教师,就会在学习上产生兴趣与积极性。这种方式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教学的课堂上,但是加深了师生彼此情感也为教学做好了铺垫。
事实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是不叫简单的,现在使用最多的就是BBS和聊天室,有一些使用班级QQ群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这个交流工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专题的QQ群或者聊天室,进而掌握学生的动向和内心体现。并通过他们彼此的聊天,了解学生对教师的反应,有针对性的改正。
2.3、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要将学生视为主体,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随着时代的革新步伐,学生的学生观念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要从思想去认识学习的方法,就要利用媒体教学来实现自学。其实,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真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从知识中去体会和发散。
而且,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即是要能够获取分析以及加工信息能力的人。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生必须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功能。
3、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许多学校里实施的并不如意,还将信息技术视为其他副科。这主要是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并没用参与到升学考试中,开设与否都无关紧要。自然,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的,具体有如下一些现状。
3.1、信息技术的教师对教学不满意
现在很多学校对教授升学涉及的科目老师比较重视,具体就表现在待遇上。这就让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十分不满,他们普遍认为这个课程只是一般的副课,有也可无也可,遇到特殊情况还要给其他学科让路,导致教师的热情一落万丈。
按照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就要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将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糅合起来,进行适当的拓宽。但是这是一门新课程,很多教师已经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一时还转变不过来,让教师感到教授起来极其棘手。这也消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出现了打退堂鼓的现象。
3.2、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不高
现在虽然在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但是并不像纸笔和书本那样不可缺少。加之在高考这个指挥棍的调动之下,信息技术在很多的学校都被忽视甚至遗忘。虽然也有一些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有较大帮助,但是面对高考来说,还是要放在次要的位置。
3.3、缺乏专业教师
很多学校因为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配备上也就漠然处置。很多学校都是由电教人员来做信息技术教师,而电教人员也不是专业人员,许多都是由物理等学科的老师充当。还有一些学校就让新进的大学生来担任,虽然他们确实有技术但对教育教学还缺乏经验。
这些老师虽然懂一些技术,但是对信息技术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程只要让学生学会电脑技术就行,将教学课堂搞的和培训班差不多。这样就造成教师具体实施的时候和认识不一致,将信息技术教学搞成内容课堂化和教学方式简单化,以及学习的评价单一化。
4、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和时代接轨的第一站。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就关系着社会才人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现状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可是优化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完成,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4.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的都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式,都是以任务作为主线,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事实上,信息技术是一门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的课程。
(1)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有四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才能够全面的认识这门课程。也才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强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事实上,信息技术对其他各个课程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用在信息技术上,还可以用到其他各个科目上。因此,要我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实施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有资源,糅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功能,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3)培养信息道德
现在的信息技术确实比较先进,网络上啥子方面的信息都存在,有丰富的、大量的学科知识,也有虚假的、伪科学的、甚至还有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学生本身分辨能力就比较低,有的时候就会误入到歧途之中。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对学生强化信息技术的伦理、人文、法制以及道德等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真确的分辨观点去辨别信息的真伪,也只有学会了辨别能力才能够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
4.2、信息技术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堂课上基本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述,扮演着信息的传递者,成为了教和学的主导与主体,而学生这个本应该位居主体地位的却成了听众。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收效并不理想。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的时代,学生不仅仅是从课堂上获得信息与知识,可以从网络等各个途径获得。而网上有一些讲解比教师讲的还透彻。这势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树立教即学、学即教的理念,扮演说教学活动中的导学者、设计者、评价者以及合作者。
4.3、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遵循的原则,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要将任务和问题相结合,必须要将理论联系实践,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要在这个原则之下去创建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符合实践的任务去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拥有学生主动权,才能够不断地挑战学习任务。
4.3.1、设计教学方法要明确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总体框架上,要将总目标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细分,划分成多个模块。最好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任务上也要有轻有重,一般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浅深递进来设置,让学生由浅到深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糅合自己的思维进行语言或者动作表达、判断以及直接运用。
4.3.2、设计教学方法要具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设置上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一般情况而言,教师要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经过操作去领悟知识的真知,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以任务的操作为基础,设置的任务必须要上机才能够完成,其他的方法很难实现。比如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4.3.3、设计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设置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果任务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来,虽然让学生品尝到了知识的难度,但是大大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个新的任务,教师一般要实现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给出详尽的操作,最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这样的任务设计出来才有意义,也才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
教学方法还要注重重点和难点的分散,要考虑到设计中的知识含金量,以及和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同时,还要尽量体现出学生是中心、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策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
4.4、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情境
根据现代的教育心理学可知,每一个人在学习活动之中,都有一些因素能够激发人的最佳学习状态。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构建一些和学课程有关的、能够展示真实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情景之中,体会到学习的形象化和直观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某一种情境中去体会学习任务,才能从情境中去探索实践,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判断和联想,进而加强了对问题的理解。
4.5、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理论知识内容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很难适应,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文字、图像、数据以及声音彼此有机的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同时还要按照课堂中的需要进行一些变化组合,通过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来加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就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能够管理好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还有很多的功能,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由他们发挥自身的联想。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而且,作为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肩负着培养现代化的高科技人才的重担。但是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学科的建设与教学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就成为了一项长期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春兰,张景生.走进信息技术新课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5).
[2]李娟,张景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潘颖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4]夏微.关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5)
1教育信息化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1.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推广
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他个人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结合系统的方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从而科学地安排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能构建信息化环境,使学生轻松地从中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当然,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地的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或设备,而是在课程安排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索,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会自我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学生自主、有效学习。
1.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
目前,多所初中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基础部,用来管理和从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还有配套的上机实践教学。学校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大都会采购多媒体设备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软件来实现此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服务终端来控制学生的电脑,为学生示范操作,传授知识。随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练习操作,提升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信息化的普及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而图文和表格元素的加入,使课堂讲授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这些信息化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有良好效果。
1.3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多数初中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知识零散,且不属于主要学科,学校和学生不注重计算机学习,部分学校为增加主要学科的学习时间,挤占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数量,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当成一种负担,同样违背了信息化教学的宗旨和目的。因此,为杜绝这种问题的出现,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平台能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为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可以下载共享资源,在平台进行知识交流,还可以利用平台发送邮件向教师求助。此外,老师和学生能将自己的学习方法、经历、经验、感悟及各种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从上面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模式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在于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平台在给学生带来学习自由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的约束性,一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会对其学习造成极大影响。
2初中教育信息化的未来
在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教育的实施预示着未来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同时,这种教育模式还促进了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各校教育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应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信息化教学。学校也应积极改革创新,引进信息化先进技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资源,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3结语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学习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41-06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以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为要求共评选出24个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阴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为省首届精品课题,笔者被评为精品课题主持人。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又是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何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典型的分化现象?面对分化现象我们该怎么办……一连串疑问萦绕相伴,而与此相应的,却又是相关理论的贫瘠与实践的不足,以致于对分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只能浅尝即止,深入者甚少。为此,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调查与研究。2006年12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5月课题通过了结题鉴定。
一、课题界定与价值定位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伴随着经验的获得、行为的产生、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而发生的。学习成绩指在校学生一定阶段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业的数量和质量。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指原来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的差异加剧,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布或多极分布。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状的剖析,对比三年级与其它年级在学习成绩分化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教学论以及哲学原理,从教与学的和谐性、适配性等方面,探究影响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关分化理论。根据分化理论,建构有效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不利影响,减小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把握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作用,梳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相关因素,探究并归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据主要成因构建并实施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策略,积累相关实践案例。在实施解决策略中,逐步形成解决分化问题的基本主张。最终,通过改造三年级教学的实践行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适配,缩小分化的差异,减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消除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二是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三是建构并实施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实践举措
(一)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1.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特点的调查研究
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重点开展了有关成绩分化的普遍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三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以及三年级学习成绩各层面学生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典型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部分4―6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并从分化的层次性、差异度等方面,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与其它年级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持续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一个班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构与变化、个体在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一些变化的跟踪调查。最后,我们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地位与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习个体的主观意志与努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既有质量观、效益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学习评价等实践行为层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基本定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
(二)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
1.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
首先,是对三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包括目标要求的定位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内容设置体系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综合应用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其次,是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调查研究,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点等;第三,是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调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衔接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最后,是对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研究。
2.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对教学刺激的预期目标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描绘出了一般教学刺激(主要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期望的目标与结果的结构图;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绘出了不同类学生“学习适应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技能、学习调控等)的结构图;接着,我们将两类数据及图统一后,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将比值数据进行分类
汇总;最后,我们根据汇总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刺激与“学习适应力”的适配程度,从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改造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动力、学习调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在“教”与“学”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所谓交叉型(cmssing)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基础上,通过融入走班制、分组教学、学习共同体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引领走班制为基本方法,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结构。使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丰富,结构组织更合理,不同组织形式互补双赢,最终实现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适配最优化。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适配的整合策略,实施教学内容的灵活调配机制,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相适配的整合目标。
三年级个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学适配性策略,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意识、思考与行为等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初生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分析,一方面,要对本初生成可能达成的生成目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开展交流互通,使其价值得以体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三年级动态化观察解析的评价适配性策略,是通过开展学习性评价,调控引领学习,提高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捕捉课堂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况,深度解析课堂生成的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与三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相适配。
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策略,主要指通过加强原块刺激、采取干扰式训练、活用变式、匹配式剖析、知识的系统化强化训练、应试方法的指导等策略,训练学生的关注力、理解力、决策力、应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驱动激活策略,主要指通过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多种模式刺激多种感官,加强价值认识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等策略,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外动力的刺激,从而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调控的优化调配策略,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学习,择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发展学生自我调整和控制学习的能力,形成能与三年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相适配的学习调控能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技能的专项训练策略,主要指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组织学习技能、信息学习技能和整合学习技能为三大训练内容,保障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运用的技能,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技能。
三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营造策略,主要指通过拓展适度的学习时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班级氛围、培育积极的班级气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心理体验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效
(一)理性认识
1.系统论: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问题是一个由诸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
导致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主体因素、系统内部等诸多方面因素。多样复杂的分化成因,说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远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所能达成的,需要综合诸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是解读、审视整个三年级教育机理的一个过程。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因此,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问题,实质上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只有当三年级教学系统的诸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因素的效能和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与学生认知相适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学组织方式、认知加工模式、目标评价管理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感知理解、思维想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如图)。
2.关系论: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由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系统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基点。因此,无论是破解i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或是寻求解决之道,三年级教与学的和谐问题、适配关系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核心问题演绎成了“6L分化指数”的理论构想(如图)。
图中白色圆形代表“教学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学习适应力”,由于每一个体之间的参差不齐、类型迥异,同一个体的各方面也各有长短、优良不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适应结构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学习适应力”的不同结构面(黑色部分),与整齐划一、相对固定的“教学刺激”结构面(圆形)的比例关系也就复杂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我们就称之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指数,即“6L”分化指数。当分化指数越接近“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佳,说明两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当分化指数越偏离“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差,说明两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分化指数相对集中于同一数值段时,出现较大差异分化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分化指数集中于多个数值段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的分化。
3.改造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
根据对分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与核心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有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问题、关联问题之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分化问题本身,就问题论问题、零散的研究已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基于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主张,才能深度解读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把握诸因素的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级的教育教学,使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更趋和谐,更合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
就是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改造三年级的主张是指导探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的纲领主张、理论指导,从整体上对三年级教育教学的建构行动、系统调整,是一种整体改造而非局部修缮。
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的价值定位,消除或减少与三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之间不适配的矛盾反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地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以适应教学的共性目标与要求,在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实践成效
1.文本汇编
编著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编:徐健湖)、汇编《基于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下的实践研究案例》、《学习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与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教学设计》、《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专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充盈与释放中的激活――江阴市实验小学科研掠影》等。
2.实施效果
根据改造三年级的理论与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与三年级学生相适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了整体解读式教学研究、本真教学研究,以课堂观察与解析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实践了三年级时期有效“学习适应力”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观察、检测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异的适配性变化,三年级学生学习反应力的变化,实验研究前后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变化等,显示出在改造三年级标准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反应力、教与学的和谐程度、适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相关积极因素的影响下,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缓减迹象(如图)。
(三)课题影响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鉴定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以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这个切口人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立意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阴市实验小学对小学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当吸引人的。这是一项真研究,表现了江阴实小人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特点。改造三年级。一个重大命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本课题的评价)
五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品质、扩大了课题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科研管理、三年级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三年级为核心与起点,构建了个性化学科课程、创造性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修身养心课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由科研积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实小课题研究规范细则等形成的“一线三体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几年,学校的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达120余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优秀组织学校。先后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科研带头人等数十名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学校名特优教师人数占到了全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2011年本课题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2月本课题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级整体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感到仅通过一轮课题研究,效果还不是太满意,需要在课题的后研究时代进一步验证假设、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红,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学习检测学[M],太原:新华出版社,1996.
[4]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型评价”课堂评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8]卢敏玲,李树英,课堂学习研究――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进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10]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杨鸿,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2]常学勤,有效教学的要义:贴近学情动态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