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挑战杯调查报告范文

挑战杯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挑战杯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挑战杯调查报告

第1篇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省际、校际交流。

(三)评选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设省级优秀组织奖10个左右,并在进入终审决赛的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五)全国组委会拥有和组织获奖作品进行成果转让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委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二、推进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9月)

1.召开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申请承办办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作为本届竞赛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年10月下达《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3.各省(区、市)于*年10月15日前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及其联络员名单上报团中央学校部;

4.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于*年十月底前成立由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年3月至*年6月)

1.各参赛高校于*年3月确定本校申报咨询点,组织学生领取申报书样本,对学生申报参赛事宜进行指导;

2.各校参赛协调小组在*年4月上旬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

3.各参赛高校于*年5月1日前向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已选定的本校作品及《申报书》(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五份);

4.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于*年5月15日前进行申报作品的资格及形式审查,根据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

5.各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年6月1日前完成对各校申报作品的初评,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六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三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年6月15日前,向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南开大学团委)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录表》,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网址:)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

6.发起高校可有三件作品(—式四份)于*年6月10日前直接向全国组委会报送(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年7月至10月)

1.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6月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

3.全国组织委员会于*年8月向各地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

4.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四)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年10月)

1.各校参赛队到南开大学报到、布展;

2.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筹备情况、作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判委员会委员并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

3.举行开幕式;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作品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提供服务;

5.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

6.若竞赛期间接到对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则召开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按程序评定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第2篇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去,结合学校创先争优活动、挑战杯竞赛及大学生创业实践等相关工作,根据校团委工作安排,学院团总支积极组织认真安排,为将寒假社会实践工作做得有意义,真正做到促进青年大学生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特将有关事宜通知

一、活动主题

青春奏和谐 实践促发展

二、指导思想

本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原则,注重将本次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相结合、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与大学生创业工作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助困工作相结合,着重发挥团支部的主导作用,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做到在实践中奉献,在奉献中成才。

三、活动内容

1、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相结合。结合我校的创先争优工作,组建党团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团队,以“创先争优长才干、服务社会促和谐”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级学生党团员必须本着就近的原则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发挥地方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社会实践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积极准备xx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准备工作,专题部署、精心指导参赛团队做好寒假期间“挑战杯”竞赛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挑战杯作品的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撑。所有上交作品的同学要结合作品内容,对于学术调研类作品要提前选好题目,充实调研环节,提高作品质量。

3、社会实践与创业就业工作相结合。积极梳理现有创业类团队,要利用寒假时间对于创业团队进行规范,对创业项目进行论证调查,涉及到专业技术领域问题的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创业推广的前景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做好论证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在寒假期间进行创业实践工作。进一步加强“青春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助推毕业生就业,组织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接触,规范基地管理,积极组织学生进站见习。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自身实际和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到家乡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观摩、实习等就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广泛收集信息,了解相关行业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党九十周年”等主题,就近就便深入到农村和基层,宣讲党的xx届四中全会和相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调研乡村建国60多年来的乡村面貌、经济发展、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

第3篇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去,结合学校创先争优活动、挑战杯竞赛及大学生创业实践等相关工作,根据校团委工作安排,学院团总支积极组织认真安排,为将寒假社会实践工作做得有意义,真正做到促进青年大学生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特将有关事宜通知

一、活动主题

青春奏和谐 实践促发展

二、指导思想

本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原则,注重将本次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相结合、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与大学生创业工作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助困工作相结合,着重发挥团支部的主导作用,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做到在实践中奉献,在奉献中成才。

三、活动内容

1、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相结合。结合我校的创先争优工作,组建党团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团队,以“创先争优长才干、服务社会促和谐”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级学生党团员必须本着就近的原则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发挥地方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社会实践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积极准备xx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准备工作,专题部署、精心指导参赛团队做好寒假期间“挑战杯”竞赛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挑战杯作品的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撑。所有上交作品的同学要结合作品内容,对于学术调研类作品要提前选好题目,充实调研环节,提高作品质量。

3、社会实践与创业就业工作相结合。积极梳理现有创业类团队,要利用寒假时间对于创业团队进行规范,对创业项目进行论证调查,涉及到专业技术领域问题的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创业推广的前景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做好论证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在寒假期间进行创业实践工作。进一步加强“青春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助推毕业生就业,组织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接触,规范基地管理,积极组织学生进站见习。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自身实际和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到家乡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观摩、实习等就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广泛收集信息,了解相关行业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党九十周年”等主题,就近就便深入到农村和基层,宣讲党的xx届四中全会和相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调研乡村建国60多年来的乡村面貌、经济发展、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

第4篇

广东大学生科技竞赛第一品牌

“拿手指当鼠标,你试过吗?”

“新型中药煎煮器,你见过吗?”

“怎样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虑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你研究过吗?”

在2005年4月25日至26日的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现场,来自广东49所高校的大学生展示了他们富有创意的近千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团省委书记邓海光以及教育厅、省科协的领导出席了该次盛会。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学技术活动的“奥林匹克”竞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竞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历届大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是广东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第一品牌。

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4年7月启动,经过广东省30多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初步评比,选出912项优秀作品参加活动的终审决赛。“挑战杯”参赛作品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包括自然类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

“挑战杯”的评选分成自然科学类的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类,获得特等奖的自然科学类作品有中山大学罗玛同学的《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天线》,广东工业大学刘传森等同学的作品《嵌入式智能脉像诊断仪》,广州大学古村落保护规划小组的《广州三元里村历史文化保护计划》,深圳大学白羽的《蟑螂特异变应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等13项作品,获得特等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的有中山大学杨颂德等同学的《垃圾邮件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李泽敏等同学的《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华南理工大学范闽同学的《我国个人收入性别歧视的微观计量分析――基于广州市IT业的实证分析》等10项作品。

大学生科技成果“第一拍”

2003年11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中,青年企业家宋祖德以20万元拍下华南理工大学《洪水救助体系》,启动中国大学生科技成果“第一拍”后,紧接着又有12项“挑战杯”参赛作品正式签署了科技成果转让合同,转让总金额高达2275.6万元。来自清华大学的一项信息技术作品,则创下了单项成果转让最高价――800万元。自此,把“点子”变“金子”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梦想。而“挑战杯”也由此“火”了起来。

“为了备战‘挑战杯’,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学校设立的‘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就是资助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每年投入150万,全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华南理工大学的团委书记白涛介绍说“为备战第八届‘挑战杯’,我校在2004年举行了中山大学2004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共计168份,其中以自然科学类作品为多,共计73份,社会科学类作品数次之,共65份,科技发明类作品也难能可贵地达到23份。参赛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既不乏长达百来页的理论陈述,也有精心制作的实物模型或演示光碟。”中山大学的负责人说其校内已经掀起了一股“挑战旋风”。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开幕式上说:“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孕育着民族的希望。在知识决定命运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应创造新知;不仅在课堂上学,还应在实践中学。而‘挑战杯’的举办,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实践的平台。”

把课业和科研联系起来

曾经在“挑战杯”获奖并与福建著名企业“七匹狼”公司签约500万元的合作开发意向书的庄希勤同学,其所在团队的参赛项目为《华信二手车鉴定评估》。他说,我们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和下课后,抓紧时间写一段东西。在电子平台上,大家用不同颜色的文字进行阐述和激烈的争论。为了调研,每一个组员都开动了各自的社会网络,使劲打电话,使劲发email,在汽车检测站、学院、二手车交易市场和工作室中来回跑。一开始我们感觉到功课和项目冲突,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渐渐地我们找到一种方式――把课业同项目联系起来。

该项目的研究成员大部分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把自己参赛的商业计划当作是对每一门功课最好的复习。在进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中,结合进《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既做好了计划书,又深深体会了知识的运用。

而团队中汽车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为了解决方案中有关技术的难题,整天和教授们一起钻研,半年后俨然成为熟悉汽车构造理论的“小专家”。

在商业计划书中,他们把面临的市场比拟成柠檬市场,也是源自经济学中一个基础的概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专利者被哈佛等名校录取

记者在本届“挑战杯”期间,在东道主华南理工大学追踪采访到了当年拍卖到20万元的《洪水救助体系》的主创者王硕。这位学建筑的大四学生现在已拥有一家“创意都市建筑科技研究所”,接下了很多大型项目。还没毕业的他,因为多次获得创新发明的专利,已经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几所世界名校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回想两年前,他邀集了跨7个专业14个人做了《洪水救助体系》,不过是因为一时的兴起,他怎么也想不到,这项创新作品,为他今天带来的一切变化。

第5篇

论文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6篇

[关键词]:“挑战杯”竞赛活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来源: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10404030。此论文为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逐渐在美普及,并被其他国家仿效,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建立各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和协会,使学生接受创新教育;赋予大学教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职责;投入大量经费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为社会接受并确立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开展起来,它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实现学知识和有能力兼备搭建了较好的历练平台。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简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莫过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称“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已举办13届。它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的全国性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方式是高校在校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挑战杯”竞赛章程中对竞赛目的的说明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

“挑战杯”竞赛目的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尤其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与革新的意志、信心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深入社会实践认识问题,并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

国内有关文献及媒体报道显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积极意义已达成共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如何?对其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扬长避短采取对策措施,更好地保障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预期目的?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尚未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效性的有关论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三、“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2013年8-11月,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一是以关键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等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文献208篇;二是对江西省高校的“挑战杯”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4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文献和问卷进行整理,提炼出“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竞赛活动本身及其组织管理,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因素细分 解释

(1)参与主体―学生 认知 对“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内容、程序、作用等的认知程度。

抉择 课程学习任务;参赛选题;竞赛难易程度;参与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周围同学的参与度。

目的 积累实践经验;发挥特长,检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启发新思维;积攒第二课堂学分;获奖。

知识技能 已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后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团队 团队成员组成的合理性(年级、专业、特长、品性等);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协作能力、钻研精神等。

(2)引导角色―导师 态度 导师对竞赛活动的了解情况;对竞赛活动的认同、支持程度;对指导工作的负责程度。

经验、能力 指导竞赛活动的届数及经验;专业功底;学术科技研究经验;对学科发展趋势、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关注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动力 指导的动力来源: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或是两者结合。

结构 导师的来源结构(来源于高校、实务界、研究院所等);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3)支持力量―学校和社会 学校 重视程度 组织领导机构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广度和力度。

资源、技术 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等“硬”资源,专家和导师技术咨询指导等“软”资源。

激励措施 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如工作量补贴、导师评优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如推荐免试研究生、与综合测评挂钩、设立创新学分等)。

社会 人员参与 实务人员担任导师的数量或占比,或者为竞赛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单位参与 企事业单位择优聘用参赛选手和承办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各界赞助竞赛活动的热情。

课题来源 来自于实务界、有待解决的课题数量或占比。

成果运用 研究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运用情况。

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对“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关注和报道。

(4)历练平台―竞赛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竞赛活动构架 竞赛活动构架的合理科学性,包括竞赛活动内容、规则、流程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推介方式等。

竞赛活动组织 管理 竞赛活动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管理人员的配备;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及其效用的发挥等。

四、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需多管齐下,从各方面予以完善和协调。

(一)搭建队伍体系

1.培育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梯阶队伍。以高校的学生学术科技社团为依托,根据学科门类建立各种科技小组和竞赛梯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同时参与,并随着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校,不断“吐故纳新”,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参与面,也能为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科技活动储备和输送“种子”选手,保障人才不“断流”。

2.组建导师智囊团。革新目前导师“单干”指导学生方式,招募和遴选各学科门类、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来自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导师组织建立指导队伍,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课题,灵活搭配导师团队成员,这样的导师智囊团将迸发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科研的指路明灯。

3.建设三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高校、省级、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三级组织管理队伍,采用有效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各级间纵向紧密联系,高校间和省际横向交流,积极研究竞赛活动的目的、方式、规律、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做好“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引领者。

(二)建立人才和成果推介机制

“挑战杯”竞赛活动不应是“象牙塔”内的“舞台剧”,为避免“学术味浓、地气不够”、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优秀选手怀才不遇等现象,应建立“挑战杯”竞赛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各种工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使竞赛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成才”的阵地;在这种机制运作中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运作系统,让优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以此赋予“挑战杯”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三)创新竞赛方式

目前“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是参赛选手自行确立课题,由专家评审其研究成果,方式较为单一,应予以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课题来源上,除了自选,亦可向有关专家、高校教师等征集适合高校在校生研究的课题,还可向实务界征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评审和答辩中,应聘请实务人员、风险投资者等参加。

(四)拓宽资助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争取社会各方赞助、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移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包括图书馆资源、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专业讲座和咨询指导、优秀导师和优秀参赛选手的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确保“挑战杯”竞赛活动长久广泛深入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成,成斌,王虎挺,张立新,李竟刚.大学生“挑战杯”等系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和心得――基于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实践分析[J].大学教育,2013.1.

第7篇

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

第8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学分;路径;方法

作者简介:薄建柱(1977-),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团委,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创新学分的有效路径与方法”(课题编号:Q119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11-02

目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各高校纷纷实施创新学分,如: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等。创新学分的实施有助于充分体现学分制培养个性、开发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可以保护和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工作,使他们亲身体验协同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学术自由的思想,与学分制将产生良性互动。同时,创新学分的实施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并实施创新学分,但是,各高校实施创新学分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路径与方法。

一、如何定义创新学分

由于研究角度和视阈的不同,国内专家学者对创新学分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韦杏认为“创新学分是指将学生的科研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的方法”;[1]谢庆良、沈爱琴认为“创新学分是指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的方法”;[2]武汉大学[3]、湖州师范学院[4]、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赵环宇[5]等在创新学分的定义方面有类似的认识,他们提出“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对于创新学分的定义可能有很多,但是基本的意思相近可能就是概括的内容或涉及的范围不一致而已。

在对多位专家的定义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创新学分就是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并结合自身专业等方面的特点,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从事超出课堂(第一课堂)教学计划要求以外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各类竞赛及各类社会实践等,取得一定学术研究成果,或者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以及其他形式的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审核批准给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可分为:科学科研成果、发明创造(专利)作品或成果、各级各类的竞赛成绩、实践成果、各类技能证书五类。科学科研成果是指: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文学作品、调研调查报告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等;发明创造(专利)作品或成果是指:发明、发现、技术开发、专利等;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是指:学科竞赛(如: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文体竞赛(歌曲、演讲、辩论、球类等比赛)等;实践成果是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不同级别的表彰、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及总结等;各类技能证书是指: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各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资格水平证书、各种荣誉证书等。

二、实施创新学分的路径与方法

结合目前高校的特点和实际,课题组设计了关于实施创新学分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教师用和学生用两种(教师问卷设计了21个题目,学生问卷设计了25个题目),并在部分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收回教师有效问卷168份、学生问卷251份。根据对两种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实施创新学分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步:

1.创新学分的管理机构

参考其他高校在创新学分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依据课题组的问卷分析结果,高校将创新学分作为一种制度进入操作层面,必须由专门机构负责创新学分的管理事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创新学分进行管理,形成了一种成功而典型的管理模式。根据对部分高校168名教师、251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在作为备选项的管理部门中,教师将教务处和科研处选为主要管理部门;学生将团委和教务处选为主要管理部门。课题组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认为教务处和团委可以作为牵头部门(单位)对创新学分进行管理,科研处、学生处、图书馆等部门作为配合部门共同参与工作。

在我国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下,各高校需成立由教务处、团委、科研处、学生处、图书馆等部门领导、各院(系)主管学生和教学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作为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受理创新学分的申报、评定、记载、检查与监督以及其他事宜,各高校根据情况将委员会办公室下设与教务处或团委,负责创新学分方面的日常工作。

2.创新学分的审核、评定办法

创新学分的审核、评定以及监督与检查方面的内容是创新学分模式的核心。为与高校实行的学分制相匹配,在政策制定上将创新学分分为基本学分和绩点学分,创新学分的审核、评定也就此分为基本学分审核、评定和绩点学分审核、评定。基本学分是学生能否毕业的前提条件,指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按照规定参与相应工作或活动后应得且必须修满的一定量的最低学分;绩点学分是学生在能够毕业的情况下申请学位的条件,指学生在获得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的科研成果等级、学科竞赛、创新竞赛等方面成绩进行评定所获得的学分,绩点学分不低于一定量方能申请学位。在基本学分的政策制定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不同情况确定学生每一学期应修满的最低学分;在绩点学分的政策制定上可以参照高校已经较为成熟的学分绩点制的运作模式,绩点分为1~5分,每0.5分为一个档次,要求学生必须的最低平均绩点分为2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否则不能申请学位。

(1)科学科研成果绩点分的计算方法。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文学作品、调研调查报告等),根据作品发表刊物的级别给予相应的绩点分,分为SCI(或三大检索)、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省级刊物、市级刊物几类,分别等到绩点分为(以作品的第一作者为例)5、4.5、4、3.5、3,除第一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根据排名乘相应的系数0.8(第二)、0.6(第三)、0.4(第四)得到相应绩点分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等,根据课题成果的级别得到相应绩点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分别等到绩点分(前六名都可算做核定人数)。对于课题成果为论文的参照公开发表作品的标准给予相应绩点分。

(2)发明创造(专利)作品或成果绩点分的计算方法。发明、发现、技术开发、专利等,根据情况(以证书为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得到5、4、3、2的绩点分。

(3)各级各类竞赛绩点分的计算方法。第一,学科竞赛(如: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根据获奖的级别给予相应的绩点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分别等到绩点分为(以作品的第一作者为例)4.5、4、3.5、3,除第一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根据排名乘相应的系数0.8(第二)、0.6(第三)、0.4(第四)得到相应绩点分数;第二,文体竞赛(歌曲、演讲、辩论、球类等比赛),根据获奖的级别给予相应的绩点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院(系)级,分别等到绩点分为4、3.5、3、2.5、2。需要说明:如果是团队获奖,团队每名成员都获得相应的绩点分。

(4)实践成果绩点分的计算方法。第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的表彰,根据获奖的级别给予相应的绩点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分别等到绩点分为4、3.5、3、2.5。需要说明:如果是团队获奖,团队每名成员都获得相应的绩点分;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及总结,参与社会实践并写出了相应调查报告及总结给予绩点分为2。

(5)各类技能证书绩点分的计算方法。

第一,根据国家对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要求和四六级通过比例,绩点分规定如下:成绩达到426分以上为2,457分以上为2.5,519分以上为3,550分以上为4,600分以上为4.5,650分以上为5。

第二,根据国家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比例,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三级分别给予绩点分2、3、4,通过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给予绩点分2。

第三,各类资格水平证书,获得各类资格水平证书给予绩点分3.5。

第四,各种荣誉证书根据级别给予相应的绩点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院(系)级,分别等到绩点分为4、3.5、3、2.5、2。

3.创新学分的申报、审评步骤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在确定时间受理创新学分申报相关工作,学生按照要求填写《创新学分申请表》并提交相应佐证材料(科研成果、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经学生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对学生提交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和分类整理汇总,准备向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提交相应材料。

学校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择期召开会议,按照既定的创新学分计算评定方法对学生所申请的创新学分进行评定审核,并将审核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并无异议后将学生所得创新学分计入学生成绩档案。

4.创新学分的监督、检查

对于在创新学分评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有责任进行监管,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能够查实、确认无误的弄虚作假行为,创新学分管理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学生有虚假行为的取消学生所获得的创新学分,并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包含创新学分的牵头负责部门、申报、审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创新学分中引入绩点分,使评价更公平合理。因此,关于创新学分的路径与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步:必须成立创新学分的管理机构;明确创新学分的类别、内容及计算方法;确定好创新学分申报、评审步骤,做好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韦杏.医学生“创新”学分的建立与构想[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1):79-81.

[2]谢庆良,沈爱琴.建立“创新”学分的构想[J].江苏高教,1999,

(4):50-51.

[3]武汉大学教务部.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Z].

[4]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Z].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4-01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受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形式影响,可谓雪上加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根本。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一)客观原因

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

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

(二)主观原因

1、缺乏刻苦精神,不愿泡实验室。目前,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相关知识外,还要到实验室去做相关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结论。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创业品质的锻炼。但相关调查表明,75%的理工科学生不愿进实验室,即使去了实验室也是仅仅为了任务。

2、功利的现实主义。

3、缺乏创业意识和竞争力。

4、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笔者在一定的案例分析基础上,并结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法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模拟活动及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来实践创业活动。

襄樊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该俱乐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仅是该校近年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模式之一。该校物理系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经济管理系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暑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边社会实践、边研究课题、边勤工助学。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依靠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科技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大学生有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性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如“环境与化学”系列活动,“模拟法庭”等活动,体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学生科研课题根据科学性原则(课题的内容、研究开发的计划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应是科学的),实用性原则(课题的内容和可以预见的成果应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行性原则(课题要与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学校环境条件以及学生业余时间精力相适应)三个原则来确立。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不仅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三)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实施“以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的战略是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保障。襄樊学院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节(主要内容:科技文化节节徽设计大赛、才艺展示大赛、2010年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感动校园摄影作品大赛、首届“襄樊学院民族风情文化艺术节”活动、网页设计大赛、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家电义务维修等)、“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制作比赛等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大力发展学术科技类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儒寿,赵天武.大学生择业与创业\[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三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10-02

一、“三能力”实践教学的含义

“三能力”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普遍关注,“三能力”是指市场销售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是核心,是营销专业学市场生最基本的素质能力之一,是学生面对既定产品的目标市场,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顺利地将产品销售给目标市场的能力。市场调查能力是营销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根据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决策问题转化为市场调研问题,明确调研目的,采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地收集产品市场供求等方面的资料,并能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整理分析资料,得到有价值的调研结论的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学、策划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策划问题,针对策划目标进行综合性策划或专项策划,能独立完成营销策划文案的写作。

二、“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应具备的内容

1.专业核心课程实践专项训练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营销策划中应增设专项训练。例如,销售技巧与策略课程专项训练模块应包括:自我推销情景模拟、大型卖场电子产品销售情景模拟、人员促销情景模拟等;营销策划课程专项训练模块应包括:市场调查策划、营销战略策划、营销组合策划各专项策划、会展策划等。各个小组轮流选择不同的模块来训练市场策划技能,选择同样模块的小组间以对抗辩论的形式评定成果。

2.职场训练(校内实验中心实训)

为了在校内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体系中设置了职场训练环节,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了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和ERP沙盘软件,学生使用软件在电脑上全程真实模拟企业的运行过程,他们需要完成企业注册、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与设计、制定企业战略、产品生产、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管理和资金融通等活动。最终,模拟成绩取决于市场调查报告、产品销售业绩及企业的资本额三者,市场实战成绩通过产品销售量、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3.营稍专业技能竟赛

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主办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又一重要环节,竞赛要求专业互补的学生组建团队,以自主创业或以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学生以已创业和正在创业的项目为主题,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内容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和产品、营销战略和策略、产品销售、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参加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主办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的团队,以真实企业的产品或企业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市场调查,收集分析数据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以真实企业的产品为对象,参赛团队围绕大赛指定企业的产品进行营销策划或产品销售,参赛作品包括营销策划书和产品销售业绩。

4.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五级评价制。

三、“三能力”实践教学中需要改善的问题

1.需要建立一个教学体系

在营销专业类教学中,相对的理论性尚有不足的地方,须通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体系了解,并参加各类的营销实践相关活动,从而构成一个教学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改善才是建立良好教学体系的最佳方针。另外,对实践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的认识过于片面,在观念和体制方面的欠缺所导致的不良因素还没有引起广泛的认识。

2.还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运用于实践教学

在校外的实习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效益,能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可是校外实践基地资源有限,对全部学生的培养做了很大的限制;又由于实习生的经验不足,很难在企业中就职,即便留了下来,也不会将最佳市场营销的方法与经验相互交流及学习。因此,绝大部分实习生都是在企业中临时工作,更不利于充分了解企业决策的进展、思路和完整的业务完善,得不到很好的实际效果,从而导致实习生们没有很大的积极性。

3.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不仅擅长市场运作,还要熟悉营销理论。当今很多高校的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现象,对企业营销类的环节和重点没有太多的了解,当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不能顺利与企业进行交流从而得以改善。因此教师对营销的认识不能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只有改变现状才能有利于实践教学的进程和指导。

4.改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不仅要在理论方面,还要在实践方面确立具体标准。目前教学大纲方面还没有完全确立,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教学内容应及时确立。而且现在的考核制度很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加强,所以导致现在的毕业生的成绩与实际能力形成了反比。

四、构建“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1.深刻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渗透方面,更应该去理解实践教学应如何发展及运用。不仅要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更要认识到实践教学是一个单独的整体。只有让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导,才能更有利地培养专业人才从而适应整个营销市场。通过以上观点得知,实践教学应成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针,是营销类人才培养的重点。所以,只有高校加快调整营销体制,使这种体系能够顺利运转,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2.促进实习基地构建,加强经费使用空间

首先要扩大校内外教学基地投资范畴,从而稳定实践教学的效益。但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完成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校内培训基地建设应放在首位。在资金稳定的情况下快速建立多样式的模拟营销实验室,在现在靠科技模拟软件的配合下建立仿真的营销环境,加强市场营销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企业ERP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对企业营销将会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考核,使学生具备强大的营销实战能力。

3.增强师资力量,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

要彻底改善我国高校营销类教师没有营销方面经验的局势,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让现有的教师经常去营销类企业学习或者承接企业的营销项目,日积月累,从而获得充分的营销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引进各大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人士以及具有高等学位的教师,从内到外彻底改善现有的师资条件,在师资力量上突破更高的层次。

4.建立营销类考试的激励制度

营销类实践教学考试要在科学有效的层面上进行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使综合能力成为考核的重点。在考核内容方面,应确定好学生的考核目标,着重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记录学生在实践中的发挥,还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营销的精英拟定考核的标准及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践活动的空间,达到双向提高的作用。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校内的教师及校外的企业结合,老师的点评以及学生的点评集合,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公正公平的考试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经营管理者,2009,(24).

[2] 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 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第12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第13篇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担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让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申正付,贺庆功,杨秀木,等.医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

第15篇

(一)课程项目教学内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以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为基础,重在通过调查方案的策划、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五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此,我们把学生将来从事市场调研活动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解成五大具体实训模块,即市场调查方案策划项目、调查问卷设计项目、市场实地调查项目、数据处理与分析项目、调研报告编制项目等,进而提升学生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能力、市场调研问卷设计能力、市场调研实地访问能力、市场调研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撰写制作能力等市场调研能力。

(二)课程项目教学实施1.选取项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选取市场调查方案策划项目、调查问卷设计项目、市场实地调查项目、数据处理与分析项目、调研报告编制项目等五大项目作为教学项目。2.组织教学并实施项目(1)形成项目小组。全班学生先分若干个项目小组,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确定,要求提交各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等名单。(2)确定具体项目主题。各项目组通过调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并且与本课程各教学项目有关的项目主题。可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确定,也可与教师商讨后确定。在项目主题确定中,我们积极鼓励广告专业的学生选择他们参与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学院奖、金犊奖、ONESHOW、“中国策”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等比赛项目的主题。(3)项目实施。根据所选择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部分工作,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项目组成员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通过组间讨论或向指导教师请教,以保证按时完成项目。首先,各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长的领导下,就本项目与作为项目委托方的任课教师签订市场调研合同,并召开相应的客户定向说明会,确定调查问题和研究目标。然后,项目组拟定调查方案设计,确定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及相关预算等,并着手问卷设计、抽取样本,以及实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访问员的选拔与培训、实施用具的准备等。之后,开展项目调查实施与控制。调查实施后,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初稿。最后,与项目委托方(任课教师)举行客户说明会,结合委托方的意见,对调研报告进行修订并定稿。(4)文档管理。项目完成后,归档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档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项目组对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文档进行模拟编号,并做好文档目录,包括项目说明会纪要、市调方案、原始问卷、市调报告等,验收时需要将相关文档一起交给项目委托方。(5)项目评价。学生在完成市场调查项目后,教师组织学生用多媒体演示市调过程,展示项目成果,并作详细介绍,进行市调及相应文档的自评、互评,最后是教师的点评。每一组以项目组长为主,向全班介绍各自完成的项目,介绍本项目组在项目设计、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其他项目组学生可以提问,以项目组长为主进行答疑。自评答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对市调及文档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各项目组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目的得分。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对项目的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项目的选取。选题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应根据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以及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涵盖课程目标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来选题,教师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

(二)对教师的要求市场调查与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特别高。教师应精通市场营销、广告等方面知识,除拥有教师职称外,最好还要求拥有市场营销类、新闻传播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要求教师应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及时跟踪市场的最新发展。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