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书馆实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图书馆实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可视化 GIS 图书馆信息管理

一、引言

可视化功能扩展是图书馆信息管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客户在查询图书相关信息时获得更具全面性、价值性的信息。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可视化功能系统更能满足客户浏览相关资料中的主要内容的需求。本文将对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加以阐述。

二、GIS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获取、存储、分析、管理、检索和显示地理空间定位数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对图书资料的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等属性进行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经过分析处理形成数据模型用以模拟现实空间。最后借助空间分析能力完成在屏幕上以图形、图像为主的呈现。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即借助GIS系统实现其可视化功能。

三、可视化功能实现的技术方案

1.系统架构

GIS系统结构的组成如下:

如图1,可视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由数据库、可视化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可视化显示三大模块组成。系统通过对图书文献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将其地理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转化可视信息呈现出在屏幕上。

2.数据库建立

可视化系统数据库由空间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个子数据库组成,分别用以完成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数据模型建立。

(1)空间数据及模型

空间地理数据一般由图形表示,层次模型是图书馆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主要形式。相应的,空间数据的采集首先也要进行空间分层。通过对层次的细分,实现对图书馆内任何楼层、任意阅览室、书架、任一文献有关信息的查询,并获知其获取路径。(2)属性数据及模型

属性数据即地理牲信息和资源描述信息,它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主要分为描述关联的各空间分层的空间数据属性信息库和普通的文献资源属性信息两种。

(3)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联集成

可视化功能的实现需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模型的关联,GIS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一即数据库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实现需通过一定的标识码。

3.系统功能定位

与一般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相比,可视化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文献资源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解判断,还具有对文献资源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能力。主要功能如下:

(1)空间信息检索和显示

可对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空间信息的查询。在此,空间信息可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形式对单个查询检索进行显示,并可对图形等任意移动、放大等。

(2)空间基本分析和模拟分析

通过空间基本分析,可同时实现用户对图书馆的了解和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管理。空间模拟分析是图书馆管理决策的辅助工具,它利用空间数据和模型来分析管理和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布局。

4.系统功能客户端实现

客户端实现即系统可视化功能的表现形式。目前主要有菜单和GIS地图两种。前者为用户输入图书资料的属性信息,通过服务器与属性数据库的交互与过滤得出查找对像;后者为用户打开空间布局图的任一图层,选定目标后获取相应信息。

四、结语

可视化是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打破了原有系统的局限性,更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及图书馆管理者的需要。可视化主要通过GIS技术实现,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将随之不断充实和完善,有望成为智能的信息咨询和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周宁,文燕平,严亚兰.信息检索可视化初探[J].情报科学,2005,(2):31-33.

第2篇

1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特点

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信息使用者通过图形界面和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的相互作用,评价和优化检索结果,从而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达到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目的[1]。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空间数据以图形或者图像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让用户明确数据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有利于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而且还使用户信息检索操作更加简便,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过程—结果的全程直观展示,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2图书馆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传统的检索方式主要是检索者利用馆藏期刊、书目索引和各馆自行编排的馆藏目录卡片实现相关信息的查找和翻阅。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检索也开始利用通信设备和存储信息的计算相连,实现联机检索。各大型图书馆依托因特网成功地开发和应用了多种服务项目,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当属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迄今为止,在Internet上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主要有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广域信息网和万维网等。Internet技术将海量服务器连成一体,实现了分散信息系统向整体化集成的重要转化,通过在馆内建立Web网站OPAC,实现了信息使用者快速检索各学科信息的目的。

2.2图书馆检索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有数字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主要是运用主题目录分类和搜索关键字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相较于传统检索方法,新的信息检索方法为信息导航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信息归类和维护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更新也很不及时。第二,关键字检索使得搜索结果涵盖大量无用信息,用户很难直接查找到与自己意图相吻合的信息。第三,大部分图书馆Web站点缺乏明确的定位,不具备自己的特色,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馆藏书目查询,很难直接检索文献,用户难以快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2]。第四,文献数据库著录未能统一,规范性差,资源共享不完全,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第五,检索工具缺乏检索词控制,大多数采用自然语言标引,无法实现人工标引的甄选。第六,站点管理水平有限,系统运行稳定性不高,加上信息工作人员普遍水平不高,英语水平较差,难以达到网上浏览器查新的水平,使信息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3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方面的具体运用

3.1本体概念和应用

3.1.1本体的定义和作用本体涵盖了概念模型、形式化、共享等含义,通过抽出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出的模型,所体现的是相关领域共同认可的知识,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本体的建立就是为了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共同理解。具体来说,就是本体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使领域在不同的系统和模型之间实现相互集成和转化。

3.1.2基于信息检索的本体应用多信息的检索和集成是本体的重要运用领域,信息多就容易出现不同信息源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所以就必须建立一套共用的信息语言,不仅可以减少信息转换的难度,还能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模式,帮助信息使用者搜索到期望的知识点,并将所搜索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概念补充,从而在数据集成里面查询到最终需要的资源。由于本体具有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言的能力,所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内容检索

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不断深入,图形、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不断涌现,致使以文本方式进行检索的技术弊端日渐凸显。为此,内容检索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文本检索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该检索主要是利用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检索的效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检索手段。

3.3可视化信息检索

3.3.1可视化信息检索的内容和优势可视化信息检索包含两方面内容:检索过程可视化和检索结果可视化。相对于其他信息检索技术,可视化信息检索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增强用户的认知能力。可视化检索通过人类对图片处理的较强能力,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空间的、图形的形式后,以直观的方式供用户浏览与分析,不再需要进行语言处理,从而减少人的认知负担。与此同时,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可以揭示文档中看不见的语义关系,通过一些空间属性如距离、长短、大小等来表示文档的相似性,可以便于用户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文档,也方便用户理解检索到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用户的认知能力。第二,信息检索过程透明化。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对用户而言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箱,用户提交了提问式后,系统怎样分解用户提问式、怎么匹配提问词和标引词、怎样得出结果等过程对用户而言都是不透明的,因此用户也无法对系统内部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一个可视化的信息检索环境使检索过程变得透明了,包括文献与提问的语义关联关系、文献与文献语义关联关系、信息发现过程、检索的显示等。这使得用户的检索更加容易、有趣,也大大增加了用户对信息检索过程的控制能力。第三,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浏览。在可视化的检索环境中,用户检索信息如鱼得水,各种各样的可视化检索技术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图像处理的能力,既可以显示检索的核心信息,又以各种方式忽略或隐藏周围的细节信息[4]。当用户点击检索结果时,可以很快发现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根据检索结果的语义关联性研究相关兴趣领域,从一个兴趣领域里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兴趣领域,同时还可以来回自由地在相关的兴趣领域寻找相关信息,这是传统的信息检索所不能实现的。第四,提供良好的人机对话和交流环境。信息检索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回合的人机对话和交流过程。可视化的信息检索将人的因素引进系统内,在检索中可以发现检索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检索,不断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获取到相关领域的信息,这将会鼓励人的参与,促进人机对话,改善人机交流。第五,提高检查率和查准率。信息检索可视化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可视化提高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效率,扩展了信息相关性判别的手段。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与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交互,评价检索过程中每次检索的结果,优化提问或查询,从而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3.3.2信息检索可视化的相关技术信息检索的可视化涉及信息检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其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现以映射技术和显示技术最为关键。

(1)映射技术主要就是把数据从多维空间映射到2维和3维空间,以便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在此主要介绍自组织映射和潜在语义标引两种映射技术:自组织映射是通过模拟人脑对信号的处理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目的就是把录入数据或信号的各种特点加以抽象和归类,使其保持拓扑结构的有序性,当类似信号输入时就会通过映射反映到相应维度空间;潜在语义标引就是通过统计方法寻找词与词之间的语义结构,通过奇异值分解,将文档向量投影到较低的维度空间,实现数据的有效转化。

(2)显示技术是指将经过处理的文字和信号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显示技术主要有Focus+Contex(t聚焦+上下文技术)、Cone-Tree(锥形树技术)、Tree-map(树图技术)、HyperbolicTree(双曲线树技术)等技术。不同的显示技术各有优缺点,在信息检索可视化应用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或整合。

4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的对策

想要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根据本馆的馆藏资料格局、人力和经费等条件,结合区域内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对馆藏信息进行重组,建立各种与教学、科研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第二,建立信息数据指引库,通过对指引库的访问检索到相关信息的具体馆藏路径,方便检索信息。第三,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库信息,采用统一高效的网络检索工具,做到人机检索有效互换,提高检索的准确性,为后期各图书馆的联网打好基础。第四,对各馆的馆藏资料实施资源整合,形成新的资源体系,让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各个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五,对新一代的电子用户进行相关基础教育,比如优化本馆网上资源的配置及检索途径,Internet相关服务项目、使用方法和技巧,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检索阅读。第六,提高馆藏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要求馆藏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等级水平和英语等级水平,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人机互动,招聘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数字图书管理人员。第七,建立健全网络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加强服务意识和事故应变处理能力,保证网络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第八,完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的语义表达。所谓语义就是数据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含义之间的关系,是对数据的抽象和组织的更高层次的逻辑表达。信息检索的难点就是简短、模糊的用户查询与存在的海量文档之间不匹配的问题,解决该问题就要增加文档和用户查询的语义表达,随着互联网向语义网络不断深化发展,网络平台不仅仅只提供简单的通信服务,而是要达到人机之间智能的交互理解,从而为人们共享知识、交流思想提供更好的服务。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21世纪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7日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图书馆档案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收集并存储,用高度有序的数字化模式管理已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是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需要的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需要集当代先进信息技术之大成的技术基础下的飞跃,是适应数字信息文化时代和文化领域信息化要求的必然。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的基本认识。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经过鉴选归档的文字、统计照片、数字、图表、声像制品等资料。它是反映图书馆历史发展和业务活动情况的原始记录,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事工作活动中形成的珍贵资料,也是图书馆工作成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它记录并总结了图书馆在过去不同时期的业务工作状况,是记录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总结经验、制定计划、探索规律、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并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甚至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的档案管理技术。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中心,以高速宽带通信网络为技术设施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管理。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和色彩矫正、光学字符识别、信息压缩、转化等,把各种文献资料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等完善的权限管理之下加以管理和利用。图书馆数字档案管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将馆藏档案数字化,组织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作用

1、有助于更有效地保存图书馆档案。通过对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能够迅速发现不完整或欠缺的文件材料,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补齐;其次可以修复图书馆档案中模糊褪色的字迹、污损残缺照片等。另外,还能集中分散在各部门及个人手中的各种文件、数据等。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后仍能代替原件使用,数字化档案副本还可异地保存,即使发生天灾人祸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的完整性,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确保原件保存的永久性。

2、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随着无纸办公时代的到来,在新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先进的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档案立卷、归档的工作效率,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后,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查找、咨询工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能够准确、即时地将档案资料归档。

3、有助于开发图书馆档案资源,创新服务档案机制。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档案和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图书馆档案数字化使得档案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网页,积极开展网络服务,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有利于为学校领导决策、组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馆内各项工作准确地提供档案信息。同时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图书馆档案更有利于建立图书馆的评估资料,以更有效地完成国家教育部每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的最大优势在于档案内容系统、完整、信息资料更新快、查阅速度快、内涵更广,通过开展网上在线服务,图书馆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学校有关部门与图书馆档案部门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服务;通过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帮助需要者了解图书馆的状况、政策及发展。

二、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一种“二次建档”。与侧重于实体保存的“一次建档”相比,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则以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馆藏档案应当数字化的范围,包含目录部分的数字化以及全文的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特色的、保管期限较长的、利用率较高、已开放的档案来进行数字化建设,避免再造数字化档案垃圾。

(一)建立图书馆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是建设数字化档案的基础,是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保障。作为档案信息查询的集散中心,目录数据库能够将检索框架体系化,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标引,以更好地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它能够将确认不合机密的档案信息汇编成目录,在校园内部网或经授权的信息Internet上供大家依需要查询,对于建立高质量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图书馆档案全文数据库和指南资料集。在目录数据库的指引下,建立图书馆数字化的全文数据库,将纸质、录音带或录像带、照片等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化为图片、声音或影像等,再以一定方式存储于磁盘、光盘数据库上,也就是实现源文件信息数字化。但图书馆档案的数字化并非没有轻重缓急,应当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数字化整理,以利用率频繁、数量较大、能体现高校特色或图书馆特色为重点,建立特色图书馆档案库,全方位体现特色图书馆档案管理。为引导阅读和使用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图书馆指南资料集应以介绍图书馆档案、宣传档案数据及馆藏档案文献情况为主体,充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化。

(三)重塑原文影像资源库。原文资料始终是一手资料,为满足人们在网上任意途径检索、查询后阅读原文的需求,将原文影像资源与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结合起来,能够保障数据资料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有助于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实现图书馆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数字化图书馆档案的管理。图书馆应在图书馆主页设置图书馆档案专栏,公开数字化图书馆档案信息,使人们能通过图书馆的网页利用图书馆档案资源。基于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开放性和对网络依赖性特点,信息的安全便成为重大隐患,在图书馆档案数据库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数据安全,防止被增删、修改,确保图书馆档案信息原始的真实性。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笔者以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要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学习和参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管理的经验,不断创新,以实现新世纪的图书馆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步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建设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寿洁敏.关于图书馆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2.

[2]粱转琴.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5.7.

[3]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4]何振.档案馆学新探[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5]董永昌,何嘉荪.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M].百家出版社,2001.

[6]宋永和,郗文华.如何加强高校教学教研的档案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1.

[7]梁立中.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8]林端庄.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9]李淑萍.关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9.4.

[10]郑晨.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步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第4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是不甘落后,土建项目的工程质量一直都是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的发展,土建工程在其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土建施工质量不仅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造价更是和建筑工程的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土建施工技术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建筑企业都对其有着密切的关注。

一、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

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是困扰施工技术质量的一大问题。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相关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注重对建筑工人技术的考核,并选拔出技术水平较高的职员。但是,很多承包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选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进行施工,甚至选用没有任何建筑施工经验的廉价农民工,这些都不利于施工技术质量的保证与控制。

(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应该有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当前存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过于松散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无法有效地实现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甚至很多管理制度都存在缺陷,都导致了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障碍。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的单位并没有规范化的分工作业,这就导致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的条件存在,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不符合规范的向上一级申请承担额外的承包任务,这种现象就影响了施工质量保证;另一个方面,管理层人员基本都是属于资历高的老一辈,虽然经验十分充实,但是很缺乏现代的技术质量管理知识,与下层的施工技术人员之间有着很大的代沟,这也导致了施工人员无法充分的规范化进行施工作业,建筑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三)建筑物资材料质量较差

建筑物资材料是建构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物资材料把关上没有遵循国家标准,应用劣等材料,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在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扩充的情况下,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以及成本之间的矛盾也被进一步激化了。而某些施工单位的监管部门对施工材料的监管较弱,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偷工减料、偷懒延误现象监管力度不够,最终造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二、强化土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在建筑土建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关要严格把关,要做到如果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不能因为原材料的不合格所造成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原材料有:砖块、砂、水泥、石头子、钢筋等等。国家明文规定,上述材料必须要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中检验是否合格,只有通过检验的材料才可以进行使用。对于那些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原材料要严厉禁止。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正在使用,施工的监督人员必须立即禁止并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二)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当对房屋建筑工地进行施工时,首先要审查工程项目的图纸,当然其他先关专业的图纸也要进行审查,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审查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并且将问题解决。如果图纸设计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那么需要对图纸进行修改,要调整土建工程的施工空间。在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科学控制,因为房屋建筑质量要打下良好基础,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混凝土,因此混凝土要通过合理的管理技术以及科学的施工技术来进行保证质量。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施工的进行快慢,因此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需要制定好的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开支,同时能够对建筑周期优化以及对建筑质量有所提高。当然土建工程施工结构以及施工工艺是房屋建筑的方案确定所考虑的因素。

(三)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对施工环节、原料、人员、环境、方法、机械等进行监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对房屋建筑的技术和质量有保障。当然施工质量要达到一个较好程度的话就必须要对上述方面进行保证。当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室,要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施工质量达到预期要求,并且由检查结果对施工管理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一直保持高质量,符合预期要求。

(四)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在土建工程施工时,保证施工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涉及范围广,包括经济,行政以及技术等。对房屋建筑质量好坏的控制直接和建筑团队的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素质有关系,能够体现团队能力的高低。在我国,建筑质量正在慢慢提高,但是还是有许多人堆我国建筑质量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出现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和建筑人员对建筑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在进行房屋建筑时,一定要加强质量观念,不能只对表面工程质量进行保证,更要重视建筑控制体系质量。如今,如果要发展建筑,那么就要让建筑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同时在建筑公司内部建立科学选拔制度,在高素质团队下,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时,会得到快速解决。

(五)要对管理实施监督。建筑工程后期投入使用后,对于质量还要进行管理监督。对于投入使用的质量标准和工程一定要相符,从而使得劣质的土建工程对使用单位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危害能够避免。还要就是装修也要把关好,装修和质量维护是建设工程全寿命监督管理的范畴。严格审查并且监督竣工验收后的备案,备案中登记的有效性、可靠性、权威性才能够确保。对于土建工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也要加强,对于全寿命时期的工程质量能够有效的实现,使得用户的生活环境舒适、健康、安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土建工程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存在方式,它本身的属性就是要使使用者的所有质量要求都能够满足。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每一个环节之中,施工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土建施工的质量。通过加强每一个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使得每个人的职能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我们要及时的控制,对于任何质量问题所发生的原因都要解决处理好,对于影响质量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进行消除。还有就是,对于国家所推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要以此为依据和基础,对于质量安全实行科学的、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不合格的建筑施工工程的分项能够减少和杜绝,这样才能够将施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人,施工管理制度以及施工物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强化对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控制,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官大强,谈谈电气安装工程如何配合土建等工程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6):15-16.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 用例 语义匹配

[分类号]G250

引言

关联数据(1inked data)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语义工具,是目前数字资源揭示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在整合孤立的数据、提供开放的元数据服务、实现语义互操作、实现数据的Web服务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此,2010年5月21日Tom Baker(DCMI技术应用的倡导者)、Emmanuelle Bermes和Antoine I―saac牵头成立了W3C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LLDXG)(下文简称“小组”),目的是推动关联数据技术的应用。小组参与者来自23个机构共51人,其邀专家13人,凝聚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出版业等相关领域关联数据技术先锋。自成立之日起,小组就确定自己的使命是通过带动更多的图书馆及相关领域的人参与语义网活动,特别是关注关联数据技术,应用现有的技术成果(如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模式、互操作标准与协议等),共同探讨关联数据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和巨大潜力,帮助图书馆将有价值的数据(如书目数据、规范文档、概念模型等)到互联网中,实现同其他机构数据之间的互操作。为完成使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①收集图书馆及相关领域应用关联数据技术比较成功的用例(use eases)并进行分析研究;②培养图书馆、档案馆、出版业等行业在关联数据方面的协作关系;③确定可实现语义互操作的数据模型、词表和本体等;④确定新标准和最佳实践模型;⑤确定关联数据的相关语义网技术;⑥提出未来接替小组工作的组织及其工作内容。

直至2011年8月31日小组解散,小组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制定小组最终报告;②收集用例并进行分析研究;③确定可用的关联资源(如数据模型、词表、本体等);④总结开展关联数据活动相关的技术。本文以关联数据用例分析为基础,着重分析小组取得的重要成果。

用例收集与分析

小组收集了50多个图书馆及相关领域应用关联数据技术比较成功的50多个用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涉及书目数据、规范控制、词汇匹配、档案数据、参考引文、数字对象、资源集合、社会性应用等8类。同一类别的用例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以“书目数据”为例,其共同特征是书目元素的语义标准化、删除冗余统一记录、整合跨数据库的元数据检索界面、书目记录的注释等。

这些用例详细阐述如何应用“关联数据原则”描述图书馆及相关领域未来关联数据技术的应用前景,明确最佳用例和应用标准。每个用例的基本内容包括背景及现状、实现目标、关联数据技术在用例中的应用、用例的情景描述、相关词汇、面临的挑战等。用例收集与分析是小组活动的起点,是其他活动成果的基础。以小组最终报告为例,用例的收集与分析为小组最终报告的撰写奠定了基础,如用例中背景及现状的分析是撰写关联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的基础;用例的情景描述是撰写关联数据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的基础。

3《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最终报告》分析

2011年10月25日正式了小组最终报告,该报告由Thomas Baker、Marcia Zeng等13位图情专家起草。报告首先界定了“图书馆”、“图书馆关联数据”、“开放数据”等概念,并指出“开放数据”和“关联数据”的区别(“开放数据”关注的是法律层面的互操作;“关联数据”是实现技术层面的数据开放共享)。本部分围绕小组最终报告,以用例分析为基础,分析关联数据技术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目前关联数据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3.1 关联数据技术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关联数据的、消费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一定的影响,从用例的情景描述和实现目标出发,归纳如下:

3.1.1 对用户的影响关联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开放和无限关联,实现了跨资源、跨专业的知识导航,扩大了检索范围,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潜在的资源。关联数据技术对于学术研究影响较大,学者利用关联信息追根溯源发现更多资源,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引用和被利用的情况。

3.1.2对机构的影响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内部数据的和整合速度,更好地维护数字对象及记录描述之间的关联,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此外,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将机构的数据开放供其他机构重用,一方面提高了机构在网络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关联数据的消费者重用其他机构开放的关联数据。

3.1.3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将封闭的数据开放到数据网中,提供可信的资源,同时,也可以重用其他来源的关联数据提供增值服务,如编目业务重用出版业等领域的关联数据,可以提高编目效率,减少书目数据的冗余,提升本地数据价值。

3.1.4对开发者和系统供应商的影响 关联数据技术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型(Pd)F),提供可扩展的数据整合和混搭平台,提供统一的存取API(RDF/SPARQL),使得图书馆开发者和系统供应商摆脱了针对通信协议(如Z39.50协议)和数据格式(如MARC或EAD)开发应用程序的苦恼。此外,开发者发现利用关联数据技术更易于建立新的服务。

3.2关联数据技术应用目前面对的挑战及建议

3.2.1传统图书馆数据面临的问题

・目前图书馆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记录”为单位,虽有检索界面,但没有与网络上其他数据资源整合。以用例“书目记录的识别与剔重”为例,书目记录刚由卡片式转换成数字目录,谈何开放共享。若是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对于书目数据和网络上的资源,可以在日期、人物、机构等方面建立关联的数据节点。

・图书馆领域的标准是针对图书馆行业制定的,如MARC、Z39.50,因此,缺乏同其他行业标准的兼容性。

・图书馆的数据主要采用自然语言文本表述,不利于关联数据的实现或者转换成本比较高。

・图书馆界和语义网界对相似的元数据概念往往有不同的术语,图书馆不熟悉“RDF陈述”,而语义网领域对于“标目”和“规范控制”也缺乏明确对应的概念。用例“规范数据丰富化”谈到不一致词汇的使用是关联数据技术应用的阻力,因此,在数据网的建设中所有的小组应对重要的专业知识概念相互理解。

・图书馆的技术集中体现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上,而该系统一般是由系统供应商提供。图书馆若想大规模地应用关联数据技术,往往依赖于图书馆系统供应商的技术发展规划。用例“关联数据与图书馆遗留系统”谈到关联数据的使用与购买系统问题,可见,关联数据的发展不单纯是图书馆的事。

・数据的权限问题比较复杂,数据所有者将数据视为财富不愿开放,即使开放数据,如何分配权限也是一大难题。权限问题在关联数据应用中反映比较集中,如用例“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关联”、“社区信息服务”等。

3.2.2建议针对上述情况,从图书馆领导、标准制定机构等角度阐述了以下几点建议:

・图书馆领导要尽早确定图书馆可开发利用的关联数据,要促进关于开放数据和权限的讨论。

・制定图书馆标准的机构要积极参与制定语义网中关于图书馆领域的标准,开发与关联数据技术兼容的图书馆数据标准,宣传推广符合图书馆关联数据的最佳实践设计模型。

・数据和系统设计者要在关联数据基础上提升用户服务,为图书馆的款目创建URIs,制定管理RDF词汇和URIs的策略,通过重用及对已有关联数据词汇的映射,描述本图书馆的数据。

・图书馆员及档案管理员等专业人士要保存和管理图书馆的关联数据元素集属性值词汇,吸收应用图书馆在长期保存和维护关联数据集方面的经验。

4图书馆可用关联资源研究

4.1 图书馆可用关联资源

数据模型及词汇等的成功标识和重用对图书馆应用关联数据技术至关重要。词汇集间及数据模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导致重用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图书馆领域的关联数据活动,小组根据用例中的词汇应用情况,整理了在图书馆领域创建和消费关联数据的可用资源集,这些资源集可分为三类:元素集、属性值词汇和数据集。数据集是结构化元数据的集合,是描述图书馆相关资源的,一般由属性值词汇和元素集组成,如英国国家书目、匈牙利国家图书馆目录等。

元素集是一个命名空间,定义了描述实体的类和属性,如DC定义了元素创作者和日期。罗列了2010-2011年收集的可用的元素集,这些元素集来自于用例词汇汇总及专家补充。这些元素集大多采用RDFS编码,即使目前尚未采用的,也正在努力地采用RDFS编码,如EMD、MARC等。不可否认,采用RDFS编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属性值词汇定义了元数据记录中元素(如主题、作者等)的取值范围,如LCSH、AGROVOC等。根据用例中属性值的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为分类法系统、主题规范、名称规范、叙词表、非控制词(如DCMI type vocabu―lary、CC licence set等)及其他资源(如Wordnet、Free―base、DBpedia等)等。罗列了2010―2011年收集的主要的可用属性值词汇集。此外,还有些词汇已在用例中使用,但还没有正式,这些属性值词汇一般以SKOS或OWL本体形式,后在Web上成为开放、共享、具有相互联系并且可引的数据。

4.2 图书馆可用关联资源分析

关联数据技术实现了和其他数据集间的数据共享和相互关联,根据用例中关联数据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图书馆关联资源存在下列情况:

・与属性值词汇和元数据集相比,书目数据集作为关联数据的更少。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很多元数据元素集和属性值词汇已作为关联数据,如LCSH、FRBR等,而书目数据以关联数据形式的却很少,根据收集的用例分析,目前只有12个用例涉及到书目数据。

・可用数据的质量和成熟度变化迅速。现有的资源多是现行项目的成果,成熟度不够,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如匈牙利国家图书馆、OCLC等)受关联数据的利益驱动加入到关联数据活动中,这些机构为图书馆关联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资源。

・跨元素集及词汇集的关联已经开始,如用例"Eu―ropeana重用Dcterms、SKOS、FRBR等元素集和Ⅵ一AF、Geonames、DDC、DBPedia的属性值词汇集,但是多样性的数据需要元数据规范间的映射和知识组织系统语义的匹配,因此,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合作和努力。5关联数据的相关技术

关联数据原则决定了关联数据独立于任何具体的技术和工具,只与相关的Web标准有关。在多数情况下,关联数据的生成和消费无需改变原有的内容系统,只需在原有系统之上架构一层支持关联数据的应用模块即可。要实现这个架构,可能涉及到资源的标识、数据的转换与再、SKOS\OWL等各类编码的实现、SPARQL端点的实现、嵌入HTML的方式、与内容管理平台的结合等,因此,本部分梳理关联数据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技术以及目前用例中普遍采用的工具或方法。

5.1使用URIs标识实体

使用URIs标识实体是关联数据技术最本质、最核心的。实体都应该在整个流程中尽早得到URI,这种URI都是能使用HTrP来访问的,而且这些UPd都能提供有用的RDF信息。

5.2关联数据集的获取

关联数据技术的优势所在是通过URI的解析获取更多关联信息,但传统的分散式HTrP请求很难应对大规模的信息检索。关联的数据集以RDFdump格式,采用VoID vocabulary词汇描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5.3在前端将数据库映射成RDF

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的大量数据,要将数据成关联数据,就要在前端将数据库映射成RDF。D2R服务器是一个将关系数据库成关联数据视图的工具,依靠数据库图式和目标RDF术语间的映射声明,关联数据视图,并为数据库提供SPARQL终端。其他类型关联数据的实现方式,如下:SRU数据库可以通过重写规则转换成关联数据,用例“虚拟国际规范文档采用该方式;如果某些信息通过SPARQL终端可获取,则可以将Pubby(一个Java网络应用程序)放在SPARQL终端根据内容协商机制进行解析;XSLT可以将传统的XML转换成RDF/XML,用例“瑞典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采用该种方式。

5.4 SKOS及相关工具

SKOS本身就被定义为一个OWL本体,是RDF(s)的应用,扩展了RDF(s)的描述能力,提供了表达各种受控词表结构和内容的通用框架,专用于设计术语表及叙词表,表达概念间关系(如上\位概念)。目前已有多个词表采用SKOS,如LCSH、AGROVOC叙词表等。SKOS推动了关联数据技术的发展。因此,SKOS及相关工具可以为关联数据所用。

5.5微格式、微数据和RDFa

微格式、微数据和RDFa提供了一种将格式化数据嵌入到HTML中的方法,并且能同其他关联数据实现互操作。

5.6 Web应用框架

Web应用框架的核心是URI路由机制,允许软件开发者定义一个HTTP UPJ模式并将其映射到控制层,而后生成由合适的视图(views)和模式(models)组成的HTI'~p响应,这促进了Cool URIs的应用。关联数据技术关注URI标识资源,采用HTrP URI访问机制,这正适合Web应用框架的需求,使得不同编码语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Web应用框架实现

互操作。

5.7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是利用Web应用框架搭建的,自然要遵循rP URI命名规则。一些内容管理系统,如Dmpai,在HTML中嵌入RDFa实现数据的结构化表达,对人和机器提供服务。这类内容管理软件可以将本地词汇表映射到现存的本体;可以自动生成基于RDF/OWL的本地词汇表;可以自动生成RDF数据;可以在SPARQL终端输出RDF数据,也可供外界Mashup等。

5.8针对关联数据的Web services

针对关联数据的Web services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可以为第三方提供便利的存取,使他们能重用和存取数字化对象,如用例"Europeana”意在通过HTTP提供对元数据的直接存取以使第三方能重用元数据。6结语

关联数据的实现已不是技术难题,未来的工作重心将是关于语义匹配和开放应用协议的讨论。语义匹配(alignment)是语义等同或相关的实体跨不同属性值词汇、元素集、数据集的映射。跨属性值词汇的语义匹配有迹可寻,如用例“MACS”和“CRISSCROSS”。很多属性值词汇的者也正在努力建立和维护语义资源同自身的关联,如AGROVOC了同6个其他主题词表的关联。对于元素集来讲,没有明确的语义关系会限制数据集的语义互操作。诸多用例表明,实践者开始注重根据最佳用例重用已存在的元素集或者制订与多种数据集映射的应用纲要,如“词汇集映射框架项目”正致力于元素集匹配关系的建立。数据集同样需要实现语义匹配,如联合编目已经意识到整合书目级(book~level)数据的重要性,重用外来关联数据,同时删除自身重复数据。语义匹配达到不同的描述同时指向同一实体的效果,增加与可信资源的关联,实现语义互操作。

前文谈到“关联数据”是实现技术层面的数据开放共享,“开放数据”关注的是法律层面的互操作。在关联数据技术应用中,数据的、重用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参与者利益的问题,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保证参与者的权利及利益,保证关联数据活动的开展。目前适用于关联数据活动的协议有CC(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ODC(open data commons,开放数据共享)、OGL(open government license,开放政府许可协议)”等。今后要加强关于数据所有权、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方面的讨论,通过规范的协议为关联数据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小组在过去的一年中在用例收集分析、可用关联资源的整理、最终报告等方面成果卓著。为了保证活动具有长远意义,小组解散后,图书馆关联数据小组将继续收集图书馆关联数据活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地在CKAN图书馆关联小组平台上更新。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技术部;运用

图书馆技术部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部门,该部门主要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图书馆各种流程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利用此种管理模式,可以使管理更加高效,所以,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1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管理部门的运用现状

目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里所指的广泛性具体是指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多个高校的技术部门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二,各个高校的技术部内部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节,流程更为广泛。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其运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一点体现了图书馆技术部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在不断的深入。另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在实际的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不断的拓展其功能,提升其模式运用的价值。所以可以说,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技术部管理部门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是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也就决定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难度性。所以在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2 运用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技术部门管理的优点

1.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学生资料查询与利用提供很大便利

高校图书馆技术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可以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所以,学生在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找过程中,会通过检索等功能进行书籍的查找与运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网络信息服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所用资料,并且资料的种类较为齐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文献的需求。这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优点。

2.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为技术部门节省人力,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广泛运用于图书馆技术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自动化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图书馆技术部设定网上相应流程,进行对图书的管理。这样一来,就由原来的人力管理转换成了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并且操作流程更加系统化,简易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的使用,提高了图书馆技术部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的优点。

3 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过程中,图书信息量较少

高校的学习更侧重学术性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作为研究依据,所以这就要求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需要不断的丰富,信息量逐步扩大。但是,在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一个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也就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阅读环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校级对图书馆技术部的投入力度不够,资金资源较少,不能发展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能购买更多的图书资源。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校级资金投入入手。

2.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方式单一化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图书馆技术部对其运用还不够全面,运用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运用的方式还更为单一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服务学生进行阅读有很大的阻碍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对其技术以及运用方式还把握的不够合理,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更好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

4 信息管理化模式在高校图书馆技术部管理运用的可行性建议

1.增加图书信息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部门必须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图书馆技术部门可以申请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大对多种图书的购买,满足学生用书的需求,另外,图书馆管理部门还要适时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图书的分类管理,让图书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相关图书的查询与使用。

2.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促进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首先,相关的技术部必须要对内部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增强其操作性,提高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另外,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多样化,可以丰富管理形式,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图书管理与宣传,将相应图书信息通过多媒体的传递性进行操作与管理,这一举措是丰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最后,丰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技术部门必须要发挥核心地位的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

5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的技术部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正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并积极利用这些优点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在不同方面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创新运用方式,提升运用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图书馆技术部的管理,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如何实现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08(3).

[2] 唐金华.从用户本位看我国大学图书馆 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

[3] 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

[4] 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2009(2).

第7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意义;漏洞;强化措施

图书馆是人们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里面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被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中,极大的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图书更新速度缓慢,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需要强化图书管理工作,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唯有如此图书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实效。

1 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图书管理做为图书馆的最基础工作,通^强化图书管理,能够将最新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书刊资料流通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课堂教学课程进行补充,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尽管当前学生日常学习中以教辅书和参考书作为重要的书箱,而且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消化。但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知识来不断的开阔自己的学习视域,需要加强课堂外的阅读工作,图书馆的图书有序管理,则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大量课外书籍的阅读来扩大视野,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另外,图书馆内还有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学及军事等方面的图书,里面大量的英雄人物及名人传记等励志内容的图书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现阶段图书馆的管理漏洞

1、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已经步入智能化管理阶段,管理人员需要将图书信息录入到图书检索系统中,读者在查找书籍时只需要输入对应信息就可快速获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耐心、细心的录入信息,防止自身的工作失误引发的信息遗漏和失真。而且书籍的数量庞大,很多书籍都需要逐渐补充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薪酬不高,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放弃了图书管理专业,致使高水平的图书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在岗人员往往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图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管理体制不完善

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没能很好的利用图书资源,白白浪费了工作时间,还会造成错误率的增加,给读者造成许多不便。很多图书馆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书籍资源,标签、分类不规范,读者查找书籍的效率十分低下,馆藏书籍无法被充分的利用。同时,图书馆的防盗、防潮、防虫等工作不到位,很多书籍都受潮发霉或者遭受虫蛀,一些珍贵的书籍甚至无法修复,给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因为大部分省级、市级以及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是非盈利性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这就为资金周转造成很大不便。

3、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较慢

如今,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更新、进步,可是大多数图书馆陷入了馆藏经典书籍的误区,大量收藏古典书籍,忽视了对馆藏资源的更新换代,甚至只是重视馆藏的数量而忽视了馆藏资源的质量。由于现在图书种类繁多,图书质量也良莠不齐,给图书的筛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资金都存在紧张情况,这给图书资源的更新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图书馆采用了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模式,用电子书籍来代替纸质书籍来节约成本,同时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来收集读者的各类要求,从而对图书馆的建设方向做出改进。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图书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资金消耗,使图书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价值较高的书籍上,这样就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

1、丰富馆藏,及时更新

扩大藏书量,及时更新书目。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前提就是保证藏书量,保证图书资源的充足。图书资源既要注意保持量的优势,又要在此基础上注意质的提高,图书馆应及时采购国内外具有先进理念的相关图书和报刊资料,同时也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赶时髦,在选购图书时要多选择名家经典而不是流行小说。陈旧的书籍资料要及时更新、淘汰。这对于科技类图书尤为重要,而报纸、期刊等书籍资源更应该做到一期一更,确保为读者提供最新资讯。做好资料的整理、装订和修补,要做到各种报刊资料的集中装订和分类归纳,把各种报刊按月、季、年等装订成册,方便以后查阅。而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多采购一些新教材、新资料,为全校师生提供便利。

2、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图书管理工作体制,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这是发挥图书馆最大作用的重要保障。在购买新书、登记排架、借出回收、日常维护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对管理人员形成强力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岗位制度,避免管理人员作出破坏图书馆利益的行为。同时,还应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服务态度良好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嘉奖,对于工作偷懒懈怠,服务态度恶劣的人员则必须予以严惩,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重大使命,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将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图书管理工作培训,确保管理员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专业学习,让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图书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图书管理工作。也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辅导,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思想。管理人员对读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爱岗敬业,文明礼貌,经常督促和教育读者爱护图书报刊,强调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受到感染和熏陶。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正面临着重大变革,纸质书籍正逐渐被数字化信息所取代,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需要图书馆能够积极应对,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丰富馆藏文献,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为读者提供便利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三霞.图书馆图书分形管理与策略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4)

第8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水平和图书馆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中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将对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的需求和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最终研究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通过为众多图书馆开发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强化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推动广泛图书馆的发展进步。

1 系统技术和需求分析

1.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关键过程,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后台支持管理、借阅管理、信息管理等系统功能,而图书管理系统使用者分为三类,所以可从使用者角度进行需求分析:

第一,基于借阅者角度自助化图书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管理系统应具备图书参数情况查阅、读者阅读历史记录、修改读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登陆密码、联系方式等)、权限拓展、读者留言、预定图书等方面功能。在管理系统设计时应当主要考虑反馈信息、个人信息修改、借阅历史查阅、检索图书信息等。

第二,基于图书管理者角度自助化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自助化管理系统时应具备读者基本信息编辑、查询、录入功能,其中基本信息包括读者单位、性别、编号、姓名等;同时还应当获得书籍信息编辑、查询、录入功能,书籍信息包括图书类别、编号、名称等;另外还应当具备输入借书、还书信息功能。

第三,基于系统管理人员角度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系统管理功能,例如维护、管理借阅者和管理人员,系统的查看和维护,应当包括查询、数据维护、业务等模块。

1.2 技术性要求

管理系统需要在图书馆中使用,所以开发人员应当强化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使得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图书馆管理要求,技术性要求应当包括:第一,系统工作的连续性。第二,系统需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并实现并行处理。第三,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第四,系统包含完善人机界面。第五,系统可共享信息。

2 系统具体设计

2.1 管理系统编码原则

系统软件设计中需应用编码这种程序设计语言,编码实现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的实例化和具体化,实际中要想使代码得到优化就必须开发出高品质软件。编码时应当保证程序设计语言科学性、合理性,实际中高级语言较为常用。因为编码主要功能是保证程序易读性,所以构建文档过程中需要注释和标示相应程序,将数据结构功能和特点详细注明,同时使用清晰标准、简单易懂的说明语句,并优化相应程序,使得程序输入、存储效率得到提升。

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作用是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是系统的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这样终端就能够获得数据库中的这些关键数据信息。项目开发功能的实现和数据库息息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业务工作存档,所以规划管理时应当考虑实际情况,这样就需要科学选择数据库。当前SQL Server、Sybase、Oracle、Access等数据库较为常见。

第一,E-R图。数据库E-R图又被称为E-R模型、实体-联系图,通过该图形成现实环境的概念模型,所以设计开发中经常使用该工具。该模型包括属性、联系集、实体集三个基本概念,具有清晰性和简便性。例如用户信息实体图包含属性有密码、状态、权限、编号、户名。

第二,表结构。实际中存在较多数据库表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图书分类表:该表储存内容主要是管理图书分类数据,图书分类数据中类型编号最为关键,具体包含图书名称、类型编号、备注;用户表:该表储存的主要是管理系统用户数据,用户数据中用户编号最为关键,具体包括用户名、密码、状态、权限、编号;图书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储存内容主要是管理图书数据,包括图书描述、类型、状态、编号、联系方式、负责人、名称;部门信息表:其作用在于部门信息数据管理,包含本部门名称、编号、备注;部门信息表:部门信息表储存内容主要是图书出版社信息数据,包括图书出版社备注、名称、编号;图书借阅表:图书借阅表储存内容主要是图书借阅数据,包括归还日期、图书编号、借阅编号、借阅日期、读者编号。

第三,数据库连接设计。图书管理系统的服务器数据库为SQL Server-2014,使用访问数据库编程接口,实现数据库的查、改、增、删、链接功能。

2.3 系统网络和界面设计

第一,系统网络设计。设计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应当对两种网络类型进行全面掌握,也就是内部网和外部网,又称为广域网和局域网。在系统网络结构管理中,需要有机结合外网和灵活、便利的内网,在内网中访问那些敏感、机密的图书信息,外网上共享其他信息。同时网络系统安全性还应当得到有效保障,所以要增设外网防火墙,避免遭受黑客恶意攻击。

第二,图书管理系统中系统界面非常重要,是用户了解和应用管理系统的主要阵地,能够体现出整个系统价值和用户对系统认可程度。

3 系y的实现

3.1 信息管理系统

实际中要达到管理系统整体要求,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备图书管理的修改、新增、查询、删除功能。修改功能中能够进行所选图书各种资料的修改,删除功能中能实现以往构建图书记录的删除,新增功能中能够实现新图书记录的构建,这样查询功能中就能够依据相应条件进行符合条件图书的查找。

3.2 查询图书

查询系统应当具备健全的图书类别代码、出版社、名称、编号查询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图书信息的修改,选择查询方式和查询关键词后进行模糊查询的检索,最终获得与关键词相关的数据。本文在访问数据库中应用的是SQL语言,查询数据库代码如下:

If Option Value=False And Option2.Value=False And Option3.Value=False And Option4.Aalue=False And Option5.Value=False And Option6.Value=False Then MsgBox,“选择查询方式”,vbInfomation+vbOKOnly,“警告”……

Else:strcon(1)=“书籍编号like%”Text1.Text%:End If

Else:strcon(1)=“”:End If

以上这些代码就是依据编号查询方式进行图书查询,例如输入需要查询图书编号后点击查询,就能够将查询图书信息显示在查询结果中,同时还能够实现书籍属性的修改,并且能够将图书删除。依据以上编写代码还能够将其他所需代码编写出来,例如图书类别设置、图书基本设置、添加图书等,在相应软件程序中输入这些设置后,所需界面就能够实现。

4 结语

图书馆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图书馆应当在科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开发,使开发出的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充分符合图书管理要求。本文研究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I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通过设计出科学、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推动图书馆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霞,张淑华,李维嘉等.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S结构的后台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社会科学版),2013,09:351-353.

[2]单天宇,赵东国,张佳佳等.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书管理模块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社会科学版),2015,14:3713-3715.

[3]李芹,张大磊,张艳平等.基于C/S和B/S模式的医院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31.

[4]黄自钦,魏季礼,赵正英等.基于Delphi7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轻工科技(社会科学版),2012,08:72-74.

第9篇

1.1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藏轻用已经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图书馆工作必须改变单一的服务方式。积极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满足读者复杂多样化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料传递的要求。

1.2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的到来,现代化图书馆必将要取代传统的图书馆。图书馆不再是藏书楼,而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机构,要通过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形成一个强大的、灵敏的、高效率的以传递知识和情报为主的图书情报网络。把世界上各种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之后,迅速准确地提供给广大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充分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图书情报自动化管理的发展现状,逐步学会和掌握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新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力争用现代化设备与管理技术武装图书馆,从而达到人类资源共享的目标。

1.3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专业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需要随着图书馆工作实践的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新的服务领域会不断开拓,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提高服务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与现代化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工作技能、技巧。

1.4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再不是单向、呆板、枯燥的简单的借借还还,而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文字、声像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用户在办公室甚至家里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办理信息查询和借还事宜。因此在这种信息化的趋势下,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辨认、接受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反馈,才能使自己与周围世界进行有效地交流。科学技术的多变性,要求图书馆员不断学习,唯其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所以今后图书馆员的学习将不再是一次性学习,而是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2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的内容

根据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服务水平的教育目标,对图书馆员再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

2.1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图书馆员无论进行哪一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再教育,都必须贯穿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要破除不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封闭观念、重藏轻用的观念、单一型的服务观念、守摊式的服务观念,树立符合现代化的信息观念、开放观念、大图书馆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自我发展观念,特别是要树立读者第一的理念。只有通过观念的转变,图书馆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解放,馆员的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图书馆工作才会生机勃勃,图书馆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2.2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这对于那些来自非图书馆情报专业的图书馆员来说,是必须补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自图书情报专业的图书馆员也需要捕捉新的学习发展动态,增强自身的理论和知识功底。

2.3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教育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它包括了情报学理论、情报检索语言、各种实用情报知识和情报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指图书馆员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习掌握一两门与自己服务对象和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积极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这是提高图书馆员能力,开报信息能力的需要。

2.4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知识的教育它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知识、计算机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技术、缩微、声像技术、各种信息处理技术、文献复制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等。只有对图书馆员普及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使用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大幅度提高。

3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自学人的成长与奋斗过程是自学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继续教育的一种最实用、最重要的方式。

3.2在岗学习和培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应是他的业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为培养一批高素质、为重点学科服务的人才队伍,就要求图书馆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参加多层次的在岗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馆员的多元化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图书馆人员本身,应有进修学习的主观要求,客观的工作实践证明,也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其工作任务。

3.3参观学习考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馆员参加馆内外与图书馆相关的学术活动,使馆员学习到馆外同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互相借鉴、互为补充。这有利于促进专业队伍的整体优化。要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这不仅能活跃学术研究气氛,还能提高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一、基于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提出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管理理论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知识管理的实践最早诞生于企业,目前也正在企业界得以最广泛的应用。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并且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关注,人们逐步开始了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新的领域的探讨。就当前看,尽管其理论还很不成熟,但是,基于信息化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信息化程度总体水平不高,“藏书中心”依然是其职能,以书刊借阅、阅览为特征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依然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式。这种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小、功能少、效益差等诸多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状况,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迅速了解外界科技动态,共享文化科技成果,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不利的,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作用的发挥。因此,为加快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速信息化建设更是关键环节。

三、与传统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区别

1、资源不同。传统图书馆以印刷体文献为资源对象,现今图书馆以数字信息为资源对象。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印刷载体化”和“固化”的,而现今图书馆的资源是“数字化”和“虚拟化的”,资源可以从以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网络信息资源和自建的数字信息资源为主的模式。

2、服务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一般局限于本馆资源,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务,用户也受到地理环境、部门、系统等因素的制约。而现今图书馆可以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模式,为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条件的制约。

(二)、优势:

1、经济性。无需像传统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财力在大量文献的收藏、组织加工和处理。可通过网络资源得到共享,更具时效性。

2、公益性和服务性。在图书馆时代,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构建的信息化图书馆仍然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征,这保证了其在网络信息服务市场中,相对于各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四、我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问题

一、适应七大学科门类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我校新增学科(专业)较多,新增学科与原有学科跨度很大,而新增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的建立需要数年才能形成,尽管每年图书馆虽然新增馆藏与往年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仍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新增学科的文献资料在种类和数量上均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采访力度。

二、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尚未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提出了要求,如质量管理、量化管理等,系统的运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工作的程序化非常强,前—工序会对后—工序产生很大影响。工作量的多寡如果没有奖惩,也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逐步摸索经验,加以完善。

三、信息服务平台存在时间差,更新速度不快。

通过调查发现,已经引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一般用于编目和流通,即开通了采访、编目和流通子系统,而连续出版物、检索和参考咨询子系统的开通率较低,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特别是本地网络数据资源,信息交互不够及时,存在时间间隔,资料更新速度相对滞后。

四、特色数据库生产滞后。

图书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资金投入还主要用于硬件购置,而用于自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相对较少,使得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较慢。图书馆已有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但主要还是用于阅读电子出版物,在本馆特色馆藏的开发与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特色文献的数据量非常少,还不能形成规模。

第三节 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依托光纤数据存储系统,加强图书馆主页和Web站的维护,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和电子阅览室,实现24小时全文数据库网检索服务,完善书目查询、个人借书查询、新书通报和新书推荐、信息等网络服务功能。

二、大力推进参考咨询工作。继续加大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力度,举办多层次的信息用户培训讲座,进行为教师提供重大科研课题预查新和国内外文献调研的探索,与各学科带头人加强联系,初步开展学科信息导航工作。在财力允许前提下,继续引进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充实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加强行业内人员培训。

当务之急要对现有人员普及图书情报信息化知识,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同时注意引进专业人才,加强骨干队伍的形成;当然,也需要改进图书馆学的培训内容,用最新的技术知识教育学生,为迎接信息社会图书馆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最终建立起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信息馆员上岗培训机制。

四、加快网络、书目资源数据库、资源共享建设.

建立数据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应下大力量组织,开展部门合作研制即联合目录,合作建库,开发数据库产品。同时大力开发光盘技术,开展光盘检索,引进光盘数据库,拓展光盘服务范围。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就要考虑,利用通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网络化,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思路、资源建设和服务原则,发展步骤等。

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5

[2] 程喜荣.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探讨 [J].2003-11-16.

第11篇

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形式”轻“理念”

有很多的图书馆一味的注重与互联网的联系,大量的引进外部资源,而对于自身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没有引起重视,使得图书馆仅仅是资源的存储地,扮演图书数据库的角色,而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此外,对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仅仅发挥图书馆馆藏的功能,使得图书馆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服务风格,对于客户没有形成吸引力,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2、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物资积累”轻“调节”

在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中,出现很多的管理者仅仅注重物资的积累,结果大量的引进资料文稿,在资料的管理和分类上欠缺经验。最终使得资源变得比较复杂,给信息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难管理,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资源有效性不高,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3、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图书馆信息管理需要既懂得图书信息管理知识,还要懂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二者之间的关联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实际的人才选拔中,选拔准入标准不严格,没有一个系统专业的流程,使得选进的人员仅仅是充当图书资源的管理者,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图书馆,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二、加强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注重信息化建设技术研究

注重信息技术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来进行技术的研究,前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设置自主借阅系统,便于用户对图书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客户查询资料的效率,还为客户使用图书资源提供了便利。后者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与其它的图书馆进行链接,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外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图书馆与客户之间的粘合度,改变传统图书馆忽视客户需求的状况,有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

2、注重图书馆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资源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图书资源质量的提升。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其中外部资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各个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注重与社会图书资源需求客户建立联系,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实现共赢和双赢。内部资源主要是通过增强数据库的资源管理、购买书籍、扩大图书馆的占地面积来实现的。而文化资源主要是通过设置图书馆的内饰、经营风格、个性化的服务来实现的。此外,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客户需求对于图书馆的规模、资源种类、经营理念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信息技术不发达、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可以通过增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来实现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的资源质量,满足人们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素质,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制定系统的制度措施,吸引专业的人才来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图书馆的馆长作为领导者,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加强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与时俱进,深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注重对书籍的收藏,书籍的使用则是次要的,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用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图书资源的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地方图书馆门前人员稀少,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宣传力度欠缺,没有营造良好的资源利用氛围。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图书资源管理要转变这种陈旧的理念,要注重图书使用功能的发挥,建立以客户使用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客户的反馈加强图书资源的管理与更新,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率,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势作用,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12篇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应用,图书馆的功能正在发生着极其明显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图书馆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更多地表现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并存互补:传统的文献资源逐步电子化,文献信息载体日趋多元化、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趋个性化、网络化,传统的图书馆正在逐步走向数字化,这正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1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

1.1 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就将走向末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这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因此,在信息时代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

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的,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依靠它们加以管理和发展的。因为,数字图书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让人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而是一个虚拟的信息空间,一切信息将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为人们共享、交流。

而传统图书馆历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纸质文献,其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传承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其它载体永远都无可比拟的。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纸质文献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消失。当然,传统图书馆逐步电子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以其所具有的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检索快捷等优势在飞速发展。因此,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文献信息载体将呈现出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的局面。由此必将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图书馆将由收藏文献、为读者提供文献利用服务转变为收藏有效信息、为用户的检索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和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个性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普遍,以前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界存在着图书馆学偏重于文化,情报学偏重于技术现象;甚或普遍认为图书馆学更偏重于文献单元的加工及收藏,而情报学则更偏重于信息单元的加工、分析及筛选。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图书、情报的一体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图书馆学的理念将彻底打破图书馆学的机构化特征,使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实现,计算机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也更趋网络化和个性化。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应通过电子信息终端将图书信息服务送到每个读者需要的地方,网络化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开展,个性化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将通过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跟踪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分析、研究读者研究或学习的知识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单边式的、被动索取交流方式为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推介需求信息。

2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决定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将趋于数字化。

2.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及馆藏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图书馆购置的非纸质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性的数据库和其它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数字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数字化资源在购置、使用和存储等方面都有异于传统的文献资源,这是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逐年上涨的高昂购置费、数字产品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交叉、数字产品价格上的不规范以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它的购置必须要做充分的读者调查,而传统的文献购置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资源的选购。基于此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规范。

2.2 同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一样,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原则。

2.2.1 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与符合本馆的馆藏建设原则,因为数字资源只是全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其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购置上应尽可能地收集那些信息含量高而又不需要投入相对较高昂的其它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资源,以便以较少的经费获得最好实际效用;第三,在建设数字化资源时要兼顾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和馆藏资源的互补性。数字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应该在资源的多样性上多加考虑,以便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当然,我们在充分考虑数字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的互补性。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应注意与本馆其它馆藏资源的互补,统筹兼顾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及网络出版物的采集,达到通过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已有信息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广义上的互补性原则还应包括馆际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上协作与互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是通过网络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使不同文献信息收藏机构收藏的资源形成一个网络联合体,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数字化产品的日趋成熟以及在产品价格、使用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日趋完善、规范,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真正实现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郭盛扬.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之思考.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9)

[2] 罗绍伟.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数字化图书馆与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第13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混凝土施工土建工程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己经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同样重要,它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对传统工程技术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建筑工程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落后,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理论

我们所说的信息化,通俗一点来讲,便是把时间的发展过程或者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相关的其他内容与信息,进行有序的集中的储存处理,使这些都能够可以被查询、公示或者相互传递。上述整个过程便可以称作信息话的过程。信息化过程的关键部分就是对信息实时的收集与搜索,并进行必要的综合与加工整理。

信息技术集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以及两者的结合。信息技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给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支持与保障。在经济方面,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使其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在技术方面,有利于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给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中,首要的关键作用是对成本以及资金消耗实现管理与控制,信息化管理必须按照不同的工程状况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衡量;对于物料的控制作用主要是按照实际的需求控制物料的采购量,其通过仓库的出入库数据来掌握物料的实际数量与供求状况,一般通过用料的控制以及成本方面进行此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网络信息化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与环节,对内形象化且不失控的网络计划配合协调,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进度计划要与其它条线实现相关信息的交互利用;成本的核心作用。在工程进行之前,必须对成本做必要的测算与比较,在施工期间要随时掌握和核查各项支出。并在事后进行相应的盘点与核算。预算成本与计划数额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成本管控的效果体现,也是工程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研制与开发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必须在前期做相对周密详尽的准备工作,对现状做系统地、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继而再进行全面的系统设置与开发。配合专业的开发策略,加之详尽的编程以及测试来开发出比较完善且完整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信息的交互与管理,能够减少项目参与人的诸多日常工作步骤,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同时,能够创造一种管理机制与氛围,项目管理人能够相互协调合作。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时代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日益增加的信息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集中与存储。

二、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建筑项目管理的关键宗旨是用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形成和优化建筑项目,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进程、质量以及资金主要的三大指标得到实时的控制与掌握,保证三大指标得到最理想的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子系统要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掌握与管理。并对进度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实际进程与计划做比较分析,继而形成比较专业的工程进度调整数据以及表格。

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子系统,一般是对建筑项目的设计文件以及项目变更的文件进行存储,并结合存储的工程质量标准,用专业的数理统计办法对关键的项目供需进行分析与统计,建立质量检查评定数据体系,并结合计算机台帐,可以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发生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总结;通常状况下,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由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质量跟踪管理、设备质量管理和工程事故统计分析等组成。

通过建筑项目投资子系统的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投资控制子系统首先要录入项目的计划投资金额,并对各项的价格与费用做必要的调整,导入实际的项目投入金额,此时便能完成项目的投资偏差分析,形成专业的表格数据;投资控制子系统的组成包括确定与调整投资计划,投资数据查询,投资数据比较,投资偏差分析,未完工程投资预测,和投资报表输出。

建筑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可以实现对合同的管理与控制。子系统一般应该存储常规的合同模板,可以进行相关合同的查询以及统计事宜。能够对索赔报告做核查与分析。合同管理子系统的组成包括合同文件编辑,合同信息管理,索赔管理和经济法规查询。

建筑项目的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的执行部门则是信息管理部门,他们要将项目进程中相关的所有部门以及分项的文档做集中的收集与管理,以供后期的查询与分析。

建设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动态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应具有的功能是工程进度计划的审核与编制,工程进度动态控制,质量控制与评定,投资的最合理分配,实际费用支出的动态分析与预测,工程索赔分析与决策,组织协调策略的制定。

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宗旨和目标是要实现对于项目信息的完全的掌握与控制,便于集中的管理与规划,当然要保证信息管理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必须与外界一直有通讯的联系。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具有以下的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体系,其中内信息源是指来自建设项目本身的信息,它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信息。构成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有硬件、软件、数据库、操作规程和操作人员等。

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对系统的要求、目标,调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对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确定计算机的技术要求;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系统目标,了解信息的需求,了解各项工作的功能需求,了解系统的各项限制条件并进行 系统方案分析,选取最优方案;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般分为系统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包括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应作详细记录,写出调试报告。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这是应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的基础,采取了分层次建模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库设计由不同的人员分阶段进行,用B/ S网络结构更能实现管理成本、质量、效率地的统一,为保证施工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坚强的后盾。

四、混凝土的基本定义。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1、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首先,严格选用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最终成品的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尽可能的选择高品质的原材料进行混凝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水的质量。水中的PH值、硫酸盐的含量等都随着工程类型的不同而有各种质量标准,只有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使用,像一般的污水、海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沼泽水等都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随意使用。如果使用了不标准的水源,都会给将来带来隐患。其次,对水泥也有着很高的质量要求。在选择水泥的时候,保证工程质量应该作为参考的第一因素,切不可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水泥;

2、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浇筑流程:模板设计模板的制作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配制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对拉螺栓孔眼修复与封堵缺陷的修复。模板设计安装要确保建筑效果的美观,还要保证结构施工的受力要求。可以根据“简单合理、承载稳定”等原则对模板的明缝、阴阳角等进行详细的设计。模版设计特别重要,它的好坏决定了建筑物做出来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好好设计混凝土的模板。

混凝土的浇筑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浇筑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层次性,二是持续性。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来进行浇筑,此外,混凝土浇筑要持续进行,期间不能间断。而且,一般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都应该留有施工缝,因为间断的施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能力比较差,是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施工缝以留置在结构受到剪力比较小而且方便施工的部位。而捣实技术技术和养护技术都是在浇筑的后期使用,用于完善工程建筑。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筑施工得以高效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对从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

第14篇

关键词:VOD;图书馆;网络教学;FLV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05602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图工委2010年基金项目(2010YB10)

作者简介:朱天秀(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系统部主任、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图书馆;齐慧玲(197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声像部副主任、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图书馆;梁炜(1975-),男,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系统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图书馆。

0引言

VOD是“Video on Demand”的缩写,即视频点播,是根据读者需要播放相应视频节目的交互式点播方式。这一新型点播方式节省读者下载时间和存储空间的特性使得其技术在短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对于图书馆来说,多媒体资源是文献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传统借阅服务的局限性被VOD打破,形成了一种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格局。VOD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将以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VOD系统的建设为例,探讨VOD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及深化。

1VOD系统的构成

VOD系统主要由服务端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和客户端接收系统3部分构成。

1.1服务端系统

服务端系统实现对音视频数据的压缩、存储和管理以及检索传输功能。主要由视频服务器、档案管理服务器、内部通讯子系统和网络接口组成。视频服务器主要由存储设备、高速缓存和控制管理单元组成,其目标是实现对媒体数据的压缩和存储,以及按请求进行媒体信息的检索和传输。档案管理服务器主要承担读者信息管理、计费、多媒体资源的整理和安全保密等任务。内部通讯子系统主要完成服务器间信息的传递、后台数据的交换。网络接口主要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数据交换和提供读者访问的接口。对于交互式的VOD系统来说,服务端系统还需要实现对读者实时请求的处理、访问许可控制、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功能(如快进、暂停、重绕等)的模拟。

1.2网络传输系统

网络系统包括主干网络和本地网络两部分。因为它负责视频信息流的实时传输,所以是影响连续媒体网络服务系统性能极为关键的部分。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媒体应用对高带宽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和向后的兼容性。当前,可用于建立这种服务系统的网络物理介质主要是:CATV(有线电视)的同轴电缆、光纤和双绞线。而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是: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

1.3客户端系统

客户端接收系统是读者使用相应的终端设备,它不仅可以支持即点即放,而且还可以让读者对视频流进行交互式的控制。

使用相应的终端设备,读者能与某种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进行联系和互操作。在VOD系统中,需要电视机和机顶盒(Settop Box),在一些特殊系统中,可能还需要一台配有大容量硬盘的计算机以存储来自视频服务器的影视文件。客户端系统中,除了涉及相应的硬件设备,还需要配备相关的软件。例如,为了满足读者的多媒体交互需求,必须对客户端系统的界面加以改造。此外,在进行连续媒体播放时,媒体流的缓冲管理、声频与视频数据的同步、网络中断与演播中断的协调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2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VOD系统的建设

2.1服务器端的建设

服务器端需要庞大的存储空间,必须配备高并发能力、高稳定性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服务器应适应实时、连续稳定的音视频流,高速传输数据,并应具备接纳控制、请求处理、数据检索等功能。同时,需要有海量的存储设备且要有良好的物理和逻辑结构,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媒体文件的有效管理,满足终端读者获得高质量媒体体验。

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的VOD系统在建设之初,充分考虑性能优势,不追求高档设备,追求高质量的信价比。采用DELL 2900系列,为声像部VOD点播服务器用,并以DAS构架与存储设备联接。存储用的是SCSI磁盘阵列,采用RAID5的方式组成了5T的空间。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高稳定性的Windows2003 server系统作为VOD系统的有利支撑。数据库采用SQL数据库系统,足已应对VOD数据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服务。VOD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采用B/S结构,使用RTSP/MMS的传输协议,支持多种流媒体格式上传播放,并实现媒体数据的上传管理、ICP管理、远程管理、读者管理、计费平台、统计检索等功能。

2.2网络建设

一般高校图书馆都建有相当完善的局域网与校园网联接,网络设备一般选用快速以太网产品,依托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目前武汉东湖学院校园网是由华为NE05系列路由器加华为Eudemon200硬件防火墙,接入电信,再由二台华为85系列(万兆)交换机作冗余成为校园网核心交换机,而我们图书馆则是通过华为6506交换机双千兆单模光纤冗余,采用路由方式接入校核心华为85交换机上。

图书馆核心交换机华为6506配有8千兆单模光接口,通过光纤直接到VOD视频点播室的二台堆叠的华为E050交换机上,直接通过双绞线到点播终端。至此整个网络达到了骨干千兆,实现了真正百兆到桌面的效果,可以满足读者在图书馆的VOD阅览室或者在校园网的一定并发数内获得VOD点播服务。

2.3客户端的建设

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声像部VOD视频点播室配置近百台计算机作为客户端,安装支持多种流格式的播放器及相关插件,实现读者通过播放器或IE浏览器均能实时点播。读者在客户端通过Web页面来访问图书馆VOD系统,可按类浏览节目,支持多种节目检索方式(资源名称、资源主演、资源简介、资源评论4种),实现对节目播放、倒退、快进、暂停等功能。

3VOD系统的深化应用的问题

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声像部在VOD视频点播平台成功搭建起来后,致力于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以广泛性、实用性、系统性、新颖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特色性为准则。配合教学科研和读者的素质教育活动开展了集体收视、主题推荐等服务。

除了满足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开创网络教学新局面,它可以为图书馆的教学服务提供另一个平台。通过将精品课程,优秀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课视频,现场实验示范等编制成视频流格式,存储到VOD数据库中,可以扩展到课堂,实现不同老师同时点播相同的经典教学内容,也可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随时自由的选择老师讲课的视频和课件。

3.1VOD系统在网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VOD系统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网络教学的课件内容和展现形式,是推动网络教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随时将课程大纲,课件及授课视频到VOD系统。学生则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连接到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

(2)教学效益高。学生不受教室等场地限制,教师的授课内容可以重复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3)实现了个别化和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地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课录像等进行学习,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还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拓宽知识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3.2VOD系统实现网络教学面临的问题

以我馆的VOD系统应用模式,要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单点故障。由于系统服务都由一台服务器提供,一旦服务器发生软硬件故障,所有的教学服务就无法运行,需要双机热备来保证服务无间断。

(2)服务器功能增长。为了应付网络教学系统的各种需求,服务器上需要架构各种教学服务,对服务器的性能和存储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增加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3)网络带宽限制。主干网千兆带宽,每个视频流300-500KB/S,理论上能够应付2000个并发用户,但实际上由于网络的实际占用以及服务器性能等因素,只能保证200个并发客户端点播同一个视频不会产生缓冲等现象。因此,当客户端数目增加时,需要依靠增加服务器数量,通过负载均衡来提供稳定的服务。

3.3VOD系统深化应用的解决对策

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多媒体资源越来越多元化,图书馆需要在有限的网络带宽及存储空间提供优质的视频服务,可以通过压缩多媒体文件大小,充分利用的客户端PC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等方法来缓解硬件设备的局限。

(1)根据多媒体资源的实用性原则,将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分别按不同质量标准压缩为流格式。如:艺术类、试验示范等需要高分辨率、动态码流,一般的课堂授课、讲座培训等则配合课件只需要较低的分辨率、静态码流。这样一来,大部分课程所需的存储空间大大减少。

(2)选择FLV(Flash Video)流式视频格式。FLV文件体积小巧,清晰的FLV视频1分钟在1MB左右,是普通视频文件体积的三分之一。它具有资源占有率低、网络传输速度快、视频质量良好等特点。同时,它利用了网页上广泛使用的flash Player平台,而无需再额外安装其它的视频播放插件。因此,它能够较好的克服网络带宽、播放平台等的制约。

(3)使用基于P2P对等网络的分布式VOD系统。在传输中,通过多源结构、编码技术,让很多个节点同时为一个节点服务,就不会因为个别节点的失效而影响所有服务。在存储中,通过编码,将一个视频分布到多个节点中,就不会出现个别节点的访问高峰而带来网络拥堵现象。

4结束语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加上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出现,图书馆的VOD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其应用也需要不断深化,从资源建设的横向发展向服务深化的纵向发展,才能满足读者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郝丽娜,陈生权.图书馆多媒体点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李新.高校图书馆数字视频点播在线资源建设发展之我见[J].云南科技管理,2009(6).

第15篇

【关键词】 微信 图书馆 创新 服务模式

1 信息化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冲击

新的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图书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无论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服务手段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格局,服务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及网络版的图文资料,使得读者获得文献信息的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及时进行文献查询和资料传递,信息传递更简便,期刊检索更为方便、快捷。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数字资源利用率还没有达到最大化,对信息资源的二次检索才刚刚起步,还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需要更加深入、迅速、准确而有效。面对如此社会变迁,高校图书馆必然面临转变。图文信息资源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在数字资源方面,缺少针对本馆读者经过深层次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读者日益精深的服务需求。图书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馆员与读者之间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馆员尚未做到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收集并整理读者的信息需求,而读者在馆藏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也尚未做到主动向馆员反映信息需求。面对以上问题,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工作势必要努力转变。

2 微信带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新机遇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是一款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交流方式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通讯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发送信息,以达到快速沟通和信息交流。是目前最新的公众使用平台,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年青人喜欢,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在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在新时代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基本都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媒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充分利用这一公众平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服务读者,拓展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服务的新功能,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亲密互动的平台。

3 微信搭建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平台

利用图书馆微信读者服务平台的开通,读者以后借助微信平台,不需要到图书馆,通过手机即可搜寻图书、查询图书借阅信息。这是图书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优化信息推送方式,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带来的便利。通过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以其更为直观快捷的优势,在学生中应用更为普及。借助微信的“关注”功能,图书馆所发消息可以推送给学生,学生随时随地都可浏览到和读者息息相关的消息。也为读者提供了交流沟通的优质平台。

通过图书馆微信平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馆藏书目和图书借阅情况,重置图书馆账号密码,设置图书到期短信提醒等,避免了身边无电脑无法操作的烦恼。满足了读者对移动信息服务的需要,拓展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渠道,加强与读者的亲密互动,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图书馆微信平台可以通过推出图书馆资讯、好书推荐、资源总动员、读书文化等栏目,及时为读者各种信息,搭建图书馆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息化服务工作永远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互联网时代,评价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是以文献信息利用率为标准来衡量图书馆的工作质量、服务水平,是看图书馆收藏文献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利用公共社交平台,突破传统文献信息服务模式,以快捷高效的交流方式创新高校图书馆图文信息服务新途径,对于高校图书馆树立在教科研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虹.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周慧芳.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创新[J].图书馆.2004(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