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教案范文

初中音乐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音乐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音乐教案

第1篇

默读好处多

有许多人喜欢大声朗读,认为这样能帮助自己理解,其实不然,大声朗读会降低你的阅读速度和专注度,有时会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默读。

默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项规定,在默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出声,还要保持精神上的专注度,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定时、定量、定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预习是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由于对课文不熟悉或者是生僻字而导致卡壳,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从而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们要求在阅读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将生僻字查出来,并提前熟悉阅读内容,对文章的内在思想有一个提前的把握,从而在阅读中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完成阅读。

(二)多思考,多提问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容易僵化,容易进入思维定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通过阅读,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独立思考。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结构脉络以及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都是我们思考的范围,多思考,不懂就问,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阅读教学最后应该把阅读落实在写作实践之中。阅读和写作向来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时,我们就应该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写作,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个人素养。

第2篇

《青春舞曲》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教材编写此曲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启发学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歌曲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青春,用自己的声音或者动作,配上饱满的热情,表现充满活力的、张扬的青春。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关注该音乐欢快、清新、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分析和欣赏歌曲时,充分感受歌曲的特点。

我是教龄十几年的音乐教师了,对于《青春舞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就会唱了。但我对于怎样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部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充满了困惑。一直以来,我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背能唱,了解时光飞逝,要加倍珍惜时间,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这并不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定位,使我陷入了音乐教学模式的瓶颈。

最近,我听了区里某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后豁然开朗。她从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及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让学生在探求新鲜感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而主动去了解未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充满活力、感受青春的张扬。

现在再次教授《青春舞曲》时,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重点,希望学生能够在欢快的音乐氛围及音乐实践中感受歌曲的风格,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下是本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能够用自然清晰的声音发声,用开朗活泼的情绪背唱《青春舞曲》。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主要作品及相关的新疆民歌。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编力。

难点:学生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形式自由,可以拍打身体的某部分,也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资源,如书本等。)

【教学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进行歌曲特点的学习。了解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时,要结合新疆的风土人情与类型歌曲的学唱及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另外,所有的文化介绍要紧扣音乐这一主线,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影视欣赏、老师介绍或同学探讨等等。

教学设计方面,将课程分为三个板块:歌曲背景介绍、学习新歌、歌曲拓展。其中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放在第二个环节,学习新歌时配以打击乐,第三个环节涉及较少。

【教学感悟】

这堂课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的方式,练习简单的新疆民歌节奏,用眼睛看、嘴巴唱、手脚敲击等全身心互动法来学习。本课的教学遵循由简单到困难再到进行综合的模式,逐步学习此曲。这样就避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将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安排到歌曲学习的最后阶段。这样的安排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消化歌曲。学习歌谱时,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从节奏入手,有效可行。通过这次尝试,我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进一步熟练,学生也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学生对美的体验加入声光电的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但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常常不能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中固有的内容,仅仅通过背唱歌词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喜欢提出一些新想法,喜欢独立地寻求和探索。这次的《青春舞曲》虽然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加上全身心的感官互动,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自我创新突破的,变得更加活泼和自信。

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首先,我突破了以往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也为我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音乐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上好一堂创新的、能够吸引学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深挖细究,在细微处进行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用心地去研读歌曲,善于从寻常中搜集整理细微的点,最终把这些细微的、零散无序的点结合在一起,为己所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老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这也是我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古琴教学;案例研究

在我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是公认的四大文人修养。其中居首位的“琴”,就是古琴。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象征着文人超脱俗世的心态。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魏晋时期的嵇康,都留有与古琴相关的动人故事。今人拍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也是动辄出现剧中人弹奏古琴的场景,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虽然古琴是我国的音乐艺术瑰宝,但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甚至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它仍然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乐器。而且古琴曲大多节奏比较慢,曲风比较古朴,与学生所喜爱的现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琴及其作品,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接触古琴。在前几年上这节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古琴的,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对古琴不感兴趣,自然对本课的演唱作品――琴歌《阳关三叠》(以古琴曲《阳关三叠》为旋律,填入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不仅没兴趣,还觉得歌曲非常难听。症结其实在于教者本身对古琴不太了解,也就说不出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本轮教学中,我特意订购了一张古琴,并且借助相关教学碟片和网络上查到的资料,开始自学。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减字谱的历史、含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古琴的技法也有了比较粗浅的认识,甚至还学着弹奏了《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在学习演奏中,我逐步熟悉了这件乐器,慢慢也找到了一些学生会关注和感兴趣的点,于是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课堂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境导入环节设计巧妙,使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在这三个原则的框架内,制定出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古琴实物和视频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古琴的构造、历史、记谱法等知识。

2.在感受《阳关三叠》这首古老琴歌情感的基础上,能够较有感情、较为流畅地演唱该作品。

教学重点:学唱琴歌《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在课前,我放了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空城计片段吸引学生兴趣:诸葛亮在城楼上貌似悠闲地抚琴,司马懿阵前饶有兴致地闭目聆听,少顷,突然发出命令:“撤兵!”

然后我问学生:“诸葛亮弹奏的是什么乐器?”和我的预想相同:学生有的说古琴、有的说古筝。我接着他们的分歧,告诉他们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一定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在他们还有些疑惑的时候,我迅速揭开了古琴和古筝实物上的罩子,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古琴:我让学生直接接触古琴,加深他们的印象。再加上关于古琴的奥运开幕式视频片段欣赏、结合实物的古琴构造、名称讲解、老师现场演奏古琴旋律片段和古筝实物的展示和对比、古琴减字谱的讲解,学生的兴趣逐渐浓厚。课前导入的那段除了吸引兴趣外,我本来在“了解古琴”环节后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找出表演错误的环节:因为古琴的声音实际上很小,司马懿最多只能看到诸葛亮在演奏,而不能听到。但是因为有古琴的实物,和现场音色聆听,学生不需我提醒,就主动质疑了这段电视片段在表演上的错误。也说明他们对古琴的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通过表格和实物的对比,也能很清楚地分清古琴和古筝了。

第三个环节是学唱琴歌《阳关三叠》,听完这个作品后,学生能感觉到速度比较慢,旋律古朴。那么,如何帮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体会呢?我首先通过歌词《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结合指挥手势,让他们从语速上先慢下来,然后再学习旋律,就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慢速。后面又通过大漠戈壁画面的展示、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悲伤――有可能是诀别。而且因为是初三的学生了,我提示了一句:“也许这种离别的悲伤,同学们在下学期初三毕业的时候能有所感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就被带动起来了,也开始注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了,再接着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给后半段设计合适的力度变化,并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学生们的设计很符合歌曲的情绪,而且由于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力度,唱起来也非常认真投入。最后,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古琴的伴奏下演唱这首作品,进一步让他们体会到“抚琴而歌”的琴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