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重修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重修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学分制 重修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Thought on Retaken Teaching

under College Credit System

ZHU Haixia[1], CUI Yanjie[2], YIN Xudong[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On credit system mode,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constantly can not be normally implemented or the quality of retaken course teaching can not be assurances. The number of disqualified students and the retaken data of recent three semesters in a certain institute are inspected. After analysis on courses semester distribution, courses coding, and courses chang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is pointed. Finally, some ideas are proposed on retaken system, teaching plan and courses librar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credit system; retake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随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逐步实施,重修教学方式也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分制中的重修可大致定义为:当课程考核不通过,无法取得相应的学分时,重新修读课程。①相比学年制模式而言,学分制的重修模式增加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增加了时间、地点、人员等资源冲突的概率。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重修教学模式,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毕业率,也无法保障重修教学质量。

1 数据分析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多了许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学生不再有学院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行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③没有了学年制教学计划的束缚,可以跨专业选课,最终修满毕业需要的学分即可。但是,很多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欠缺,对课程没有做到先行了解,导致盲目选课。课程开出后就会出现兴趣不大、课程太难、先修课程知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直接导致课程重修人数的增加。

表1 某学院近三学期不及格人数

通过统计某学院近三学期的不及格数据看,每学期的不及格率都保持在20%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

每学期20%左右的学生不及格,这些课程即使参加下学期初的补考,通过率也是很低的。因为补考不计算平时成绩,只计算卷面成绩。参加补考的学生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的情况下总分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利用假期自学了,仅靠卷面分也很难达到及格。另一方面,即使补考及格了,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补考通过的成绩一律按60分记入成绩单。对于学位课程来说,60分无法满足学位条件,这些课程还是要参加重修。所以,每学期的重修教学任务很重,涉及到的学生面很广,重修在整个学分制教学模式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2 现有重修方式

根据《重修管理办法》规定,当学期开出的课程,学生都可以申请重修。目前的重修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2.1 跟班重修

跟班重修,是指学生在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选择重修课程。④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即参加重修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完全当作全新的课程来处理,跟正常课程一样记录成绩。

2.2 组班重修

组班重修,是指学生需要申请的课程跟自己本学期的课程上课冲突,则可以申请组班重修,申请组班重修的人数到达20人,则单独组成重修班。组班重修,要求课程的课时数要尽可能地接近原课时数,对课程的要求等同正常课程。组班重修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课程冲突。

2.3 插班重修

插班重修,是指无法达到组班重修要求20人的课程,将学生插入到某一教学班里面,该课程跟其他课程冲突无法参加重修课程,以自学为主,最后跟该教学班一起参加期末考核,成绩以卷面成绩记录。

2.4 自学重修

自学重修,是指部分课程因培养计划变更或者专业开设变更导致该课程将不再开设,同时也无法用其他课程替换,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学习,最终单独出卷安排考核。以上四种重修方式以互补的形式基本覆盖了全部的重修学生。

3 原因分析

虽然,在重修方式的设置上,校方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类情况,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可以参加重修,从而保证了基本的毕业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参加课程全过程学习的学生很少。图1中给出了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的人数分布。

图1 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人数分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47%的学生可以参加课程全过程重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重修,也就是学年制的重修方式,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各学期课程分布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的必修课程分布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需要完成的必修课程学分在40分左右,课务量繁重,再加上必修课的要求严格,课程通过率相对较低。从图2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专业的前两年的任务比后两年要重很多。即使后两年还会加入选修课的学分,但是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18%左右,而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76%左右。所以,教学计划在学分分布上存在不合理性,⑤会导致重修无法正常实施。

图2 某学院四年必修学分分布情况

3.2 课程编码不规范

课程编码作为教务系统中区分课程的唯一编码,其规范性非常重要。因存在不同的编码规范和体系,导致系统中的同名课程存在不同的编号。⑥在教务系统中申请重修时,系统自动根据课程编码匹配可以申请的重修课程,学生会因为课程编码不一导致无法选择重修。

3.3 课程变动问题

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部分课程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如果有学生需要重修,就无法跟班。专业必修课程因为一般都是学位课程,或者是专业基础课程,变动较少。专业选修课程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被淘汰的课程就无法重修。

因课程编码不规范和课程变动问题导致的无法重修的课程占了每学期重修课程的很大比例,以2013-2014春季学期某学院的重修数据为例,可以正常报名的为154人,无法正常报名需要手工辨别的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3%。因此,这两个原因便成了重修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

4 几点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重修制度

4.1.1 不及格的必修课程直接参加下一年级的班级学习(跟班学习)

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必修课主要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没有专业性,大多是英语、数学以及两课类的课程,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更改的可能性也很小;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课程会有小部分变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必修课的总体课程变动很少,很少出现不及格后课程不再开出的问题。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必修课程不及格,需在课程再次开出的时候参加选课,全程参加学习。如果当学期正常的课程比较多,像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优先修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少量选择。

4.1.2 不及格的选修课程不要求重修

选修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选读的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这部分课程一般是技术性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这部分课程的变化很大。大多数情况会造成需要重修,但是课程不再开设,导致无法参加重修。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再次选读同门课程,前提是该课程再次开出了,或者选读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应该由学生自行规划,或者学业导师指导下选择,不应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规定。

4.2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既然实施了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应该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主导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规划学习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应该减少对学生选课的约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库中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减少各学期所修学分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行规划自己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甚至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完所要求的毕业学分后,提前申请毕业。选修课比例的提高,就意味着必修课的比例降低,参照上面的重修制度,就会大大降低重修的总数。

4.3 建立合理的课程库

现有的课程库中存在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对学生的重修选课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编码方式统一的课程库。制定统一的课程编码和课程名称命名的规则,并严格按照该规则来实施,逐步优化课程库中的数据。

5 结语

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对应的重修方式,充分体现学分制思想,并让重修教学能够常态化地实施。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改变原来学年制教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并寻求最适合高校自身的,最有利于学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

注释

①②鞠宏军,王长利.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③ 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④ 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第2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院近三年护生的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提出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新的教育方式在新常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护理新生 适应性教育 重修制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却在下降,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反映出护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笔者从目前护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护理教育中,如何提高护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并改进重修制度。

一、研究基础

笔者对学院2012、2013、2014级护理新生第一学年的成绩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成绩上表现尤为明显,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近三年,护生补考通过率有所下降;布置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课后练习操作时间少,操作熟练度下降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

1.新环境对学习习惯的冲击

几乎所有护生都有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这对护生的诱惑力很大。越来越多的护生在上课时看手机、发微信,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学习。

2.不适应新的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提倡引导型教育,重在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需要护生自立和自觉。大学教学节奏快,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新生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其原有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例如,学习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等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行为, 就会给学习带来更多的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一些护生学习纪律比较松散,容易脱离学习环境,导致护生对专业知识接受较慢。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学习更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而护生对这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护理内容大部分需要背诵与熟记,护理操作更需要强化训练,这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专业适应性不够

大部分护生入学前并不了解护理专业,报考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学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护理职业稳定,就业机会多、前景较好,但学生缺乏要求进步的主动性和决心,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5.学院重修制度的影响

学院重修制度建设进展缓慢,面对不及格率的上升,学院希望降低考试难度,以提高合格率,以免再次重修人数过多,影响教学秩序和就业率,并将重修成绩满额计入成绩单,这导致了一些护生对重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重修学费低,且重修往往比原课程更容易通过,导致有的护生不努力学习而主动重修。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

1.“重实践,轻测验”教育模式是大势所趋

以兴趣为主导,以实践为抓手,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分析、护生讲堂等方式,让护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从早期实践来看,案例分析形式的课堂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院积极开展护理技能比赛,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选拔优秀护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面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2.跟上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新媒体课堂

(1)以网络为平台搭建学习小组,让护生有交流的途径。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交的问题。

(2)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上传教学课件与课后作业,帮助学生预习、复习。

(3)使用手机软件发送行业信息、就业指导以及学习要求与作业,提升学习效率。

3.介绍专业特性,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计划,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请优秀护理毕业生、护理专家来学院讲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联络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

4.重修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在制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较高的重修成本,以恒定的学习要求考核学习质量;加强重修的严肃性;适当提高重修费用,并将部分费用纳入奖学金,激励护生主动学习。

总之,应分析护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

[2]孙玉梅,江华,冯志纯等.高中生对护理专业的报考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

第3篇

关键词: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构想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应永红(1966-),男,汉族,浙江省富阳人,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

一、学分制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它真正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于19世纪末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得以实施,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与学年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除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行弹性学制。它只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不规定严格的修学年限,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确定修学进程。就如“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当学生修得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即可毕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三是管理的开放性。学分制淡化了学年制以固定的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概念,不再有年级、班级之分,代替以组合的教学班甚至是学生个体。学生可以跨年级、专业听课,只要在同一学期选择相同的课程的条件下,学生才可能在同一教室上课。

由此可见,学分制其运行的方式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人全面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部分社会青年。学员之间首先在年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年龄小的不足二十岁,大的可到五、六十岁。因而,体现在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其次,成人学员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往往是带着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由于各人所处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所以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再次,成人学员由于还要担负起工作、家庭的责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工、学矛盾突出。部分学员由于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工学矛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学业,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函授教育学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必然具有开放性,业余性、个别性、自主性等特点。

二、学分制更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

学年制是成人教育传统的管理模式,它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便于对教学环节的贯彻与落实,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表现了相应的灵活性。

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更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首先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度。成人学员职业、年龄的差异性,反映在智力、需求、兴趣爱好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家在学习上一起“同步走”,只会使一些人吃不饱,而使另一些人吃不了。学分制条件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课程,对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与选课结合起来。弹性的学分制完全摒弃了学年制固定学习年限的特性,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大缓解了工学矛盾。

学分制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成人教育的招生数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大的专业班级可达上百人,小的可能只有十几人,生源分布十分不平衡。按专业、按班上课,结果导致不合理的重复开课,浪费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大班教学效果差,小班课堂氛围不好的尴尬情况。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教学班人数在预定的基础上通过选课自由组合而成。

三、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构想

普通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学分制管理在各高校中已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处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它依托普通高校这个母体的教学条件来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上都具备实行学分制管理所必需的基础,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在管理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因为成人教育毕竟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及实行学分制的有关配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

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是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方向,又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同一科类专业实行按类培养的方式,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大课程平台,每一个课程平台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各课程平台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开出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三大课程平台学分可按40%、25%、35%的比例分配。必修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以保证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是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根据选修课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普及型、专业延伸型、边缘交叉学科型三种类型,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0%。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拓宽视野、提高适应能力的需要。

课程学分根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授课时数和安排课外自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以函授教育的专科为例,总的学时数在1600―1800之间,可考虑6个授课时数加10个自习时数共16个时数计1学分,实践教学与毕业环节以32学时计1学分,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大约100学分。在“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大类培养”的方针下,经过1.5年的大类培养后实施专业分流。在修完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以基本学制为基础,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

在选课安排上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证必修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选修课,每一学期都要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对有严格先后修读关系的课程,应先修完先修课程,才能选修后续课程。要充分考虑相同课程、同专业课程在上课时间上的交叉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使学生不仅可以选修读的课程,还可以选上课时间、任课老师,以满足成人学员个体性的需要。

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建立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取消补考、留级、退学制度,实行重修制,重修不分次数,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时间,保证学籍管理简化易行。对学费的收缴上,最终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四、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尚需解决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给学生增加了选课的自主性,同时也容易受个人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知识了解局限性的影响,产生

盲目选课的现象,结果导致知识的断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加以解决。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须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招生、毕业等环节上改变目前学年制的做法,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为成人高校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其次,现行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年制条件下形成的,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要求。一些学校难以开出足够数量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学生选课余地不大,缺乏学分制的选课基础。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提高、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等途径,组建一支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同样,实行学分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既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又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主的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之,不同学校的成人教育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差异,在学分制改革这个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身特点的学分制实施方案。毋用置疑,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心存疑虑,更不能退缩不前,因为学分制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学分制 医学生 教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强化,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具备较强知识扩展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面对21世纪医学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学分制管理是医学教育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

1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是19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初引入中国。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特点,所以受到各类高校的普遍欢迎。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专业知识,对于如沟通技能、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能力训练却相对薄弱。而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反映课程地位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分决定是否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体现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更新,需要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支撑。这种理念应结合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通识性、人本性和创新性。由此,“学生为本,关怀发展”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使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了较为充分的理念支撑。“人本思想”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的体现为:一方面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学会做人,确立诚信、友善、智慧、责任等社会品质,学会与人共处,能够尊重他人,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人交流、合作、组织的能力。学分制即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教学管理制度。

2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学分制教学管理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及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它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建医科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沿用学年制管理方式,近年来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00五年第二十一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对医学各专业新生实施学年学分制的管理,目前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2.1 课程分类与学分确立

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大类。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应当修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选修课是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面、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学生应取得所有必修课学分并修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方能毕业。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实行弹性学制

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各类学生均实行学年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最长在校年限――四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二年,五年、七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三年。

2.3 课程考核

学生应参加各自修读的课程的考核,考核及格者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不及格者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经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新学习。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可重新学习,也可改修。重新学习或改修后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2.4 编级

每一学年末根据学生未修读与不及格的应修课程学分之和占其相应学年学分总数的比例,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给与编入下一级,并向学生和家长提出学业预警。

2.5 退学与试读

学生一学年中,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学分数达到所修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者或者在规定最长在校年限内未取得的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10%者,予以退学。因成绩原因作退学处理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教务处批准后给予一次试读机会,编入下一年级试读,试读期为一年。

2.6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统筹考虑,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通”的程度,为学分制“活”的管理奠定基础。因此应涵盖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全部教学活动,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外综合教育计划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分别规定相应的学分,让学生自主选修。

3 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局限性

学分制改革在理工科院校已试行多年,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与学分制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致使学分制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也使得医学教育学分制改革难以深入开展。

3.1 选课的局限性

由于医学课程体系庞大,课程学时数多,实践性强,课程的相关性、逻辑性极强,学制也较长,导致绝大多数医学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学生选课的范围受到局限。而且学生选课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偏少,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较多。

3.2 重修的困难

医学生周学时数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均采取自修或间断性听课的方式重修,且参加重修考试时本身也要参加期末考试,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

3.3 教学管理的困难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重考、重修、缓考、免修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任务安排、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教学实践等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教学管理混乱的状况,也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招生人数、专业方向的增加导致的各专业培养计划的细化,教学场地缺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3.4 师资的局限性

传统的专业设置较少有学科交叉,导致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通道内授课,对本专业产生依赖,无法讲授多门课程。而学分制要求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上要体现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而对于临床教师而言,随着临床实习人数

的增加,教师精力被分散,规范化临床示教和临床查房制正在淡化,重医轻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忽视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禁锢了医学临床实践性学分制管理的深入开展。

3.5 学生管理的难度

学分制是针对学生个体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以课程和专业定位,但是学分制对于勤奋、自觉的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对策思考

针对我校学分制管理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重阅文献,访谈相关人物,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强调专业对口,学校尽可能地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不注重发展人的主动性。在现今社会发展体系中,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而不是“教’,上,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要从各个角度加大对学分制的介绍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全面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4.2 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以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和专长的专业选修课程等。总体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打通校际通道,实现跨校选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打通校与校之间的壁垒,地域相近的学校可以互开选修课,学分可相互认可。本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允许在相邻学校选修,学分回校得以承认,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院内部,各院系之间更应做到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我校新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大学城共有7所邻近的高校。大学城内的各所高校应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推行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所有课程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都应逐步对外开放。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不由学生另行支付,而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各校举办的名师和著名学者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应向其它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

4.4 加强教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计算机教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配套环节的建设,对学分制进行规范,建立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4.5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用政策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有目的地在交叉学科方面培养教师。学校有了大量复合型的教师就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授课的“供应量”,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

4.6 建立导师制

第5篇

【关键词】学分制 收费 预算 财务管理

高等学校学分制是高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它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接受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一种形式。应该说,学分制改变了高校以往按学年进行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教育产品的提供方式,对学生的“差异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管理。由此,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收费管理和预算管理方面,产生了诸如优化学费收费标准管理、缴费管理、监督管理,预算拨款依据、收入预算编制、办学成本等新课题。在此本文就有关情况进行具体讨论。

一、实施学分制细化了收费管理工作,加大了收费管理的要求

目前,高校学生学费标准是在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培养成本和生源状况等因素确定的,并需报有关教育、价格、财政部门备案。实施学分制收费后,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课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按学年收费时的管理模式,为了体现学分制对高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收费“个性化”管理的优势,财务收费工作也面临新的课题。

1、合理确定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收费标准

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学费一般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学校可在学年学费中划出一定金额作为学分学费,并统一规定每学分的收费标准,再将规定的学年学费减去学分学费之差列作专业学费;但是也有学校不设置专业学费,将每学分收费标准按“学年收费标准×学制÷专业总学分”计算得出。应该说, 后一种方式没有体现学分制管理的激励效应,所以一般高校均采用前一种方式,将专业学费按学制平均分摊到每一学年。这样提前毕业的学生按规定可减免部分专业学费,从而体现对学生的激励效应,但学分费和专业学费的标准如何确定却是见仁见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从现行做法看,高校一般规定学生四年制、五年制本科毕业必须修满的最低学分为160分和200分,每个学分的价格基本定位在60―100元,扣除学分学费后即为专业学费。从科学合理的角度看,应该根据“受益原则”来确定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类似于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学分学费应该是直接用于学生学习的各项耗费按单位学分计算的支出,应属于教育成本中变动成本核算的范畴。由于我国将高等教育列为公共财政的范畴,因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核算体系中未体现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从方便和实用的角度看,可以将直接用于教学的“商品和劳务支出”和人员经费中的“学生助学金”合计分摊至在校生所选学分,从而计算出每一学分学费。为了取得较为合理的数据,可选择近年来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求出适合各校校情的学分学费标准。

由于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中均采取项目和科目核算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按照上述办法可测算出全校性的学分学费或者各专业学分学费,同时也就能测算出专业学费。以规模为3万人、四年制综合性大学为例,计算出近三年的学分学费标准分别为77元、86元和84元,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可选取80元作为学分学费的单价,每个专业学费按(学生收费标准4600元×4-160×80)/4计算得出专业学费1400元。

2、细化优化每生收费项目管理

在学年制收费管理模式下,高校对学生实行“一次性契约”的收费管理方式,在学生不发生其他特殊情况下,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离校的收费政策是固定不变的。而在学分制收费管理模式下,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计划,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再实行“批量式”的收费管理方式,转而需要实行“灵活、个性”的收费管理方式,由于学生选课的差异,辅修、重修的出现,使每个学生学分学费标准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每个学生的应收学费标准均可能不相同。这样,学生应收费信息不能批量定义,即便是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收费系统管理下,学生收费信息的核对和扣款的工作量都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收费监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学分制收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学分制收费使得学校收费更加明细化,有利于遏制教育乱收费,按学分收费则可使学费收取更加透明,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权,但同时对收费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收费总额、标准、项目、程序等都应列入监管的范围,在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基础上,高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将主管部门检查、社会监督、收费公示等形式结合起来,加大对辅修、重修等收费项目的管理,规范休学、转学、提前毕业学生交费及学生退费管理。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变相提高学费,不得出台新的收费项目,不得向学生收取除国家规定项目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按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生正常完成规定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高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即学分学费标准;因考试不及格而不能取得某课程学分的学生,将有一次免费补考机会,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修的,学校将按这一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重修费用不应高于原来的选修费用。

二、实施学分制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

在实行“部门预算”的管理下,高等学校的预算一直执行较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基本实行“以收定支”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实施学分制后,国家对高校的财政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拨款依据的不确定性对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现行的部门预算管理方式下,财政部门对高校拨款的依据是高校各类在校学生人数,在学年制收费管理条件下,它比较符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学分制管理条件下,高校在校生人数是一个动态而不确定的概念,任何时点的学生人数都不能作为财政部门拨款的依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议财政部门应采取指数平滑法,以近年来高校年初在校生人数按加权平均数进行测算,将该学生人数作为拨款依据。如某高校2004、2005、2006、2007年初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9500人、19800人、21000人、22000人,以此测算的2008年拨款人数为19500×10%+19800×20%+21000×30%+22000×40%=21010人。

当然,参与计算的年度和权重系数也可以根据高校的学制和高校发展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人员基数更加符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和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2、学费收入实现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收入预算编制的难度

预算收入是学校预算编制的基础,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高校的预算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非税资金、转移性收入、单位其他资金、债务资金等。学费收入属于非税资金的范畴,是根据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进行测算的,在高校实施学分制后,由于学生选课的个性化差异使学费收入的测算较学年制管理方式下有较大的难度。目前,高校“一上”预算编制在上一年度的七、八月间,最终“二下”预算一般在每年年初,这与学生选课交费有一定的时间差,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加大了学费收入测算的难度。这就需要学校财务部门与教学部门增强沟通和协调,尽量实现数据共享,使财务部门尽快了解有关学生选修学分的信息,以便财务部门测算出较为准确的学费收入,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收入。

3、学费收入实现的滞后加大了高校的财务成本

在学年制管理方式下,学费的收入入账一般在每年九月,且相对稳;在学分制管理方式下,专业学费的收入在九月份实现,但是学分学费有近一半收入在下一年度春学期开学后实现,这势必造成了学费收入实现的滞后,加大了高校财务的机会成本。在目前高校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按贷款利率计算的滞后实现的学费收入的贷款利息、按存款利率计算的滞后实现的学费收入的存款利息。以每生收费4600元、每年专业学费1400元、贷款年利率5%、存款年利率3%计算,这种机会成本为(4600-1400)×8%/2=128元,万人大学所增加的机会成本为128万元。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财务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也使高校的财力的调节作用随之减弱,对预算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学分制收费管理为高校实行弹性学制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给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衍生出不少新情况,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除了上述分析的收费和预算方面的影响外,资产管理、资金使用效益、校内部门间协调等都面临一些新的情况,需要财务部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思路、规范管理程序,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从而进一步减少学分制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过程管理是在设定的目标下建立予以运作的程序。[3]过程管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以实现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活动。过程管理包括:一是开课计划绩效管理。对课程名称、教学计划时数、实际上课时数和任课教师资格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督。二是教材的使用和管理。结合学生所学方向,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的专业学习需要、深受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三是教学过程的管理。以教师指导和助学为主,主讲为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发挥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区域经济优势,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实现以学带研,以研促学的“合作式”教学方式。四是考试的组织管理。严格考风、考纪,认真选派主考教师,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把好“面授与自学”的质量关。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尤其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学实践、毕业实习的组织落实。可以通过专门开设“论文与写作”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管理形成了对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和督促,通过加强成人教育过程管理的有效性能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提升成人学习效率,以情感管理为

激励,制度管理作改进情感管理是指以情感为动力的管理方式。日本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管人。成人教育绩效管理突出了成人的主体地位,成人学生生活背景相对复杂,工作、家庭是他们的主要话题,为了提高成教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就必须以情感管理为激励,制度管理作改进,创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制度管理是指成人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的管理方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是成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保障,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使成人学生的学习实现最优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学风和考风方面的制度建设,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加强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建立健全面授、辅导、课堂考勤制度;制定和完善重修制度;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和学风建设制度等,并将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在成教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并纳入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将考核的成绩记为学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通过实施制度管理,绩效考核,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人教育绩效管理要成功,还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努力。[4]如:成教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精力不集中,教师想要激发成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以真诚、友善的态度,以朴实、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参与,使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流、反复沟通情感合力。同时,在成教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如果没有老师监督,学习行为和结果难以实现,这就要以相应制度管理作改进和调节,帮助他们修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制定不同课程的学习日历等,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满足成人学习需要,构建宏观管理

与微观管理的反馈机制宏观管理是指对整体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对个体的管理。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无论从计划、组织、控制,还是从管理手段角度讲,总是趋向于微观管理,而忽略宏观管理。成人教育绩效管理是通过成人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工作管理过程,为受教育者完成学业所采用的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的管理手段。成人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文化知识广、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实用能力强,既全面又具有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从传统的以专业建制的教学计划管理逐渐转变为满足成人生活需要,按成人学生的实际工作、个人特性和社会需求实施教学;由集体教学转变为小组及个人实施教学,并以实训、实验场所和实习基地生产劳动的动手操作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准;要加强成教学生宏观管理的学习指导和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及时反馈成教学生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知不足而后进”。成人参加学习不论是基于什么理由或原因,成人学生明显地表现出高度的学习成功动机,只有通过不断地用绩效评估反馈学生在成功道路上的进度,才能构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反馈机制。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是对成教学生绩效结果进行反馈的管理者,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能够确保良好的沟通效果。实践中,可以开发QQ网络平台建立班级群、师生讨论群等对成教学生进行实时反馈。另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成教学生评先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成教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5]在考核上,传统的考试以已知程度为标准对成教学生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实践教学,教师不倾向于布置实践作业,不重视指导成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管理上也缺乏与成教学生所在单位的跟踪反馈。因此,成人教育绩效管理应该要求成教学生借助互联网、电视,尤其是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书刊,广泛收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第7篇

一、学分制是适应社会要求的必然体制

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从现代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颁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暂时中断学业,分阶段完成学业。它参考学年制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可以允许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期限,推迟毕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二、高校建构学分制的必要条件

1、开设足够的选修课

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当时的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迅猛递增,并终于跃居世界的首位。经济的腾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传统的古典教育很难适应广阔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需要。寻求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级劳动力培养方式,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而寻求适合我国教育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特色。学校必须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选课的主动权在于学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志趣爱好选课,这样,课程的吸引将显得特别重要,由此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用的课程将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生存价值而被淘汰,而那些具有科学性、高质量的课程将在竞争中产生,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

教学计划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而制定的统一课程管理,也是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制定的规范化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单一学科知识面窄的弊端已暴露出来,目前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必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等等。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正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它的教学质量是以学分代替学年,即不是以学习年限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是根据各门课的学分来衡量。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高校学子,实施弹性学制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要求,允许学生加快学习进程,提早毕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给予重修,直到学生修完此课程学分为此。

3、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实行学分制必须要求计算机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学籍管理的任务繁重,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它是一种多样化的、交叉的复杂教学管理,各类数据的处理量会大量增加。因此,学分制的管理必须以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完成。

三、实行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龙头

实施学分制的教学改革为龙头,促使其它方面教学管理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构建学分制的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考虑学生的秉性、天资,而采用“一刀切”的制度是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学分制的管理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自主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听或免修已掌握的课程,腾出时间学习其它课程,这样有利于快出人才。高校每年都能招收到一些素质较好、基础扎实的学生,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生刚入学就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学业情况,可提出免修课程申请,经系主任同意,安排免修课程的考试,如合格,则可安排插到二年级跟班听课。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从而促进学生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2、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学分制的实施,关健是选课制,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课方向。因此,课程的吸引将显得非常重要,从而带动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在学生的选择中失去价值而被淘汰,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3、有利于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广,高校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叉,从而产生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学分制要求把这些纳入新的教学计划,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文理科的交叉,把课程由纵向型改为横向型的一种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学分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学生选课时往往避重就轻,避主就次,选择那些容易拿学分的课程,或往往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将来发展需要,盲目选择课程,专挑看似热门的课程,造成学习内容杂乱无章。另外,由于扩招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优秀的学生学有余力,而一部分学生却感到吃力,因此出现有的学生想拿双学位,有的学生为凑学分,避难就易,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为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设立导师制,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结构,并根据课程类型进行分组,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知识的交叉和复合;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因畏难而盲目选课的现象。同时也规定每一学期选课的比例,导师要根据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第二,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所占教学计划比例。要开出足够数量与质量的选修课是保证学生选课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即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质与量的统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课、选修课、公选课所占比例大多为70%、20%、10%,即专业课所占比例偏大,而公选课所占比例偏小。这样学生所选课程有限,难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就须压缩必修课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自学的空间,另外安排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开设专业基础课。其次,鼓励有专长的老师附设选修课或者允许学生跨校区选修课程,学校要承认学生在外校所修学分。再次,为保证选修质量,学校可成立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及时检查教案。

第8篇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第9篇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2.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扩展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