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药房药师述职报告范文

药房药师述职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药房药师述职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药房药师述职报告

第1篇

40%福戈WG有效成分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本试验目的是通过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技术,达到在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虫为害的目的。

二、试验对象、作物

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七山占)防治对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0年7-10月在紫金县紫城镇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水稻。水稻于7月15日播种,8月1日抛秧。

四、试验处理

1.供验药剂

40%福戈WG、15%苯甲·丙环唑EC、40%异稻瘟净EC、10%噻嗪·异丙威EC、40%稻瘟灵EC、75%三唑磷EC、5%井冈霉素AS、50%混灭威EC、25%噻嗪酮WP、2%阿维·高氯EC、45%硫磺·三环唑WP、30%稻灵·异稻EC

2.试验处理

(1)减量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40%福戈WG2克+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福戈WG6克+30%稻灵·异稻EC 60ml+15%苯甲·丙环唑EC10ml;在破口期用40%福戈WG8克+15%苯甲·丙环唑EC15ml+45%硫磺·三环唑WP 70ml进行减量处理。

(2)常规用药分别在秧苗期用10%噻嗪·异丙威EC13.5ml +40%异稻瘟净EC13.5ml;在分蘖期用40%稻瘟灵EC100ml+15%三唑磷100ml+5%井冈霉素AS200ml+、50%混灭威EC100ml;在孕穗期用5%井冈霉素AS 200ml+50%混灭威EC100ml+25%噻嗪酮EC20克+2%阿维·高氯EC100ml;在破口期用45%硫璜·三环唑WP70ml进行处理。以上处理不设重复,减量用药技术和常规用药处理各0.7亩,空白对照0.1亩。

五、试验效果调查

1.壮苗效果调查

抛秧后15d(8月16日),从各处理中随机选取20丛秧苗,调查其根长、苗高、叶片数以及鲜重。

2.病虫防效调查

(1)防治稻飞虱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调查水稻的稻飞虱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分别在施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第7天、第20天调查。

(2)防治三化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每处理区取10个点,调查水稻枯心(白穗)情况,计算枯心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后15d,三化螟危害症状定型后,调查枯心率。

(3)防治纵卷叶螟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法取样,调查100丛水稻卷叶率,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3次施药后14d,调查卷叶率。

(4)防治纹枯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调查。

(5)防治稻瘟病效果调查

A.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记录总叶(穗)数、病叶(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指和防效。

B. 调查时间和次数

于减量用药处理第1次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减量用药第3次施药前和施药后30天调查。

3.测产

(1)在各处理区中间划出5m2(2m×2.5m)区域,数水稻丛数,称实际产量。(2)在5m2(2m×2.5m)区域边取两个0.25m2(0.5m×0.5m)区域,各选取6丛水稻(共12丛),数穗数、脱粒。数稻谷数(饱满谷粒)。称这12丛稻谷重量,按14%水量调整。(3)计算实际产量、每平方穗数、每穗谷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kg/亩)= [5m2水稻实际产量(kg)/5]×667;穗数/平方 =(穗数/12丛)×(丛数/5m2);每穗谷粒数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千粒重 =(12丛水稻总谷粒数/12丛水稻总谷粒数)×1000。

4.气象资料

试验从7月15日-10月25日进行,施药期间无不良天气影响。

5.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各试验药剂对水稻无药害。

六、试验结果

1.壮苗效果

抛秧后15d调查,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空白对照处理的水稻根长分别为14.30cm、13.00cm、14.20cm;株高分别为35.80cm.33.80cm、34.40cm;叶片分别为11.30片/丛、12.5片/丛、11.8片/丛;鲜重分别为3.60g、32.00g、3.65g(见表1)。减量用药处理在增加根长、株高、鲜重方面有一定效果。

表1 减量用药技术壮苗结果(广东紫金2010.7-10)

试验处理 根长(cm) 株高(cm) 叶片数/丛 株鲜重(g)

减量用药 14.30 35.80 11.30 3.60

常规用药 13.00 33.80 12.50 3.20

空白对照 14.20 34.40 11.80 3.65

2.防治稻飞虱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飞虱,第2次药后10天防效分别为79.22%、56.00%,药后20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9.79%、34.78%(见表2);第3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0.22%、34.26%,药后20d防效分别为71.52%、75.32%(见表3)。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3.防治三化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三化螟,第1次药后24天防效分别为77.78%、53.33%;第3次药后20天的防效分别为100.00%、80.00%。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4)。

4.防治稻纵卷叶螟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第2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89.29%、42.06%;第3次药后20天防效分别为92.13%、25.93%。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5)。

5.防治纹枯病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纹枯病,第3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64.43%、51.74%。减量用药处理防效一般,略高于常规用药处理(见表6)。

6.防治稻瘟病效果

减量用药和常规用药处理防治稻瘟病,第1次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76.32%、63.34%(见表7);第3次药后30天防效分别为85.12%、69.72%(见表8)。减量用药处理效果良好,优于常规用药处理。

7.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减量用药技术处理的水稻产量为441.00kg/亩,比农民常规用药处理的水稻产量(371.00kg/亩)增加70.00kg(见表9)。

七、对水稻产量影响和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各处理区亩产量,扣除药剂、人工成本,减量用药亩产值为958.4元,对比常规用药亩产值(802.8元)增加155.6元。(见表10)

八、评价和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以 40%福戈WG与其他药剂合理使用的减量用药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有良好的防效,对水稻无药害。该用药技术在减少一次用药次数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的为害。建议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的示范试验,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表2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3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4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三化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5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6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7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叶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表8 减量用药技术防治水稻穗瘟示范试验结果(广东紫金 2010.7-10)

第2篇

关键词:东亚飞蝗;防控;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Q9692652文献标识码:A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筛选出防治东亚飞蝗的高选择性、低残留药剂,精准施药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样板,是从根本上改善、提高蝗虫的防治技术水平,减轻灾害损失,控制蝗灾和减轻化学农药环境污染。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条件211试验对象

东亚飞蝗,为利津县蝗区内自然发生的夏蝗。

212环境条件

2121气象资料:试验期间,试验区内最高温度37℃,最低温度23 ℃,总平均气温28℃左右,以晴朗和多云天气为主,期间无降水过程(详见表1)。

2122土壤资料:试验区土壤类型为冲击性壤土,植被覆盖度50%,主要植被为小芦苇、马绊和茅草等。

22试验设计和安排

221试验概况

施药时间为2013年6月27日下午4点,是风速低于3m/s的晴朗天气,夏蝗三龄盛期,试验地选在利津1号蝗区,芦苇长势好,分布均匀,便于地面施药,施药前后温、湿度适中。本试验设6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试验区中设4个笼罩小区,每个笼罩小区1m2,每个笼中放30头蝗蝻。喷药工具为机动喷雾器喷药时保证每个试验笼都均匀着药。

222供试药剂

选择6种供试生物药剂:25%高效氯氰菊酯、40%乐斯本、1%甲维盐、20%氟铃辛、80%氟虫氰、20%氟虫双酰胺。

223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排列,设6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面积为667hm2,其中每个处理设4个笼罩小区,每个笼罩小区1O。

224施药方法

使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常规喷雾,处理浓度分别为:2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40%乐斯本1000倍、1%甲维盐1000倍、20%氟铃辛600倍、80%氟虫氰10000倍、20%氟虫双酰胺1200倍。(见表2)

集团公司120016g4常量喷雾7清水对照〖6〗4常量喷雾本试验设6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3~5龄蝗蝻),每个重复为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O。每个试验笼放30头蝗蝻,做为施药前虫口基数,在施药后1、3、5、7d分别调查笼罩内蝗虫残虫数,并做好记录。

23调查方法

231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于喷药前调查蝗蝻基数,药后1、3、5、7d,分别调查各处理区内活虫头数,做好记录,并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调查时每处理4个重复,每点调查1O,计算时用各点之和。

232统计方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的规定计算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

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

校正防效%=(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显著性测定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试验结果和显著性检测结果(见表3和表4)。

表4东亚飞蝗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著性比较

处理

续表4东亚飞蝗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显著性比较

处理

编号处理药剂虫口

基数施药后1d施药后3d施药后5d施药后7d残虫量

3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31各处理防效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80%氟虫氰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d防效显著,达9656%,药后3d防效达100%;40%乐斯本和25%高效氯氰菊酯药效相当,防效好于其它3种生物杀虫剂,药后1d防效分别达9138%和7587%,药后3d防效显著,达9656%和100%;20%氟铃辛,药后1d防效达7587%,药后3d防效达8621%,5d防效885%,7d防效9455%;1%甲维盐和20%氟虫双酰胺药后1d防效均为5272%,药后7d,防效分别达9272%和8634%。从蝗虫死亡速度上看,80%氟虫氰、40%乐斯本和2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最快,药后3d可达较好的防治效果;1%甲维盐和20%氟铃辛药后5d显出明显的防治效果;20%氟虫双酰胺药后防效相对最差。

32结论

第3篇

关键词 病害;保护地蔬菜;苗期;高寒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45-01

1 苗期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

1.1 猝倒病

猝倒病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主要危害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苗,子叶期或真叶完全展开之前为感病阶段;出土前发生,导致烂种。苗期发病,最初在幼苗茎基部或幼茎顶端呈水渍状,以后呈黄褐色污斑,触及病部,表皮极易破烂。病情发展快,幼苗迅速倒伏,紧贴于地面,短期内叶片仍呈绿色。随病情发展,发病部位逐渐变细,缢缩如线状,导致子叶下垂,出现“卡脖子”现象。条件适宜时,苗床上由点片发生逐渐向四周蔓延,造成成片幼苗猝倒。湿度大时,病部及其附近的地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

1.2 立枯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苗或稍大的幼苗,严重的可造成烂种;各地四季育苗苗床上都可发生,老苗床较为常见。幼苗被害,茎基部一侧产生椭圆形、褐色或黄褐色病斑。最初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凹陷,当病斑绕茎1周时,幼茎逐渐干缩,最后病苗干枯死亡,但仍可直立于苗床上,病重时易倒。病苗易拔起,根留在土中,断面可见蜘蛛网丝状的霉,末端常带有土颗粒。大苗或成株受害,茎基部呈溃疡状,地上部变黄、衰弱、萎蔫至死亡[1]。

1.3 灰霉病

主要发生在早春苗床上,危害程度与天气及苗床管理水平有关。轻者局部死苗,重者可造成整棚毁苗。病菌多从幼苗子叶、下部真叶及结露的叶片边缘开始侵染。子叶感病,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坏死,以至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真叶染病多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浅褐色,有轮纹,以后干枯,表面有灰霉。幼茎多从叶柄基部或有水滴的部位开始发病,呈不规则水渍斑,后呈灰白或褐色,变软、腐烂,易倒折,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1.4 根腐病

该病常与地下线虫、根螨的危害有关,在土壤黏度重、田间积水过多时发病严重。感病后,幼苗或成苗根部残根颈地表以下的茎部水浸状,变褐软化腐烂,但不缢缩,剖视可见病部维管束变褐,但不向上发展,后病部腐朽状,病苗萎蔫,重者枯死。

1.5 沤根

该病属于生理性病害。早春育苗低温容易发生沤根,尤其是遇有寒流或连续阴雨天时,土壤湿度大且土温低于12 ℃,秧苗生长受阻,持续时间长发生沤根。发生沤根时,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使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2 病原

猝倒病由瓜果腐霉菌侵染引起;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根腐病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的,这4种病菌都属于真菌。沤根属于生理性病害。

3 发病原因

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遇条件适宜、低温、光照不足、湿度大,幼苗长势弱等都可能发病。立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遇苗床潮湿、温度适宜、幼苗徒长等均可发病。灰霉病土壤带菌,温度18~23 ℃,相对湿度90%以上,光照弱是发病的适宜条件。根腐病是土壤带菌,土温13~17 ℃,高湿时易发病,施用未腐熟的粪肥,有地下害虫或农事操作伤根时,发病重。沤根发病原因:低温高湿,地温低于12 ℃,尤其是夜间的低温,苗期遇连阴天且持续时间长导致生长点停止生长,老叶边缘逐渐变褐,致瓜秧苗发生沤根干枯死亡[2-3]。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苗床管理

苗床土最好取粮田土,用旧床土或菜园土,需要消毒。育苗前,将床土充分翻晒,均匀施足有机肥料;浇足底墒水;合理密植,播种均匀;浇水适中,防止床土过湿。温室育苗,在冬季和早春,需做好保温工作,避免幼苗受冷害,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有条件的采用地热线育苗,控制苗床温度在12~16 ℃。

4.2 土壤消毒

旧床土或已有菌的土壤,充分翻晒后,可选用福尔马林等药剂消毒。配药土:每1 m2苗床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9 g加50%拌种双7 g混匀,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 g加70%代森锰锌1 g混匀。配好的药土先与3 kg细土混匀,再与12 kg细土进一步混匀,用1/3药土播前铺底,2/3药土覆盖在种籽上。管理中应避免土壤过于干燥,以免发生药害。

4.3 种子处理

床土不需消毒的,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用50~55 ℃温水浸泡15 min,然后放于冷水中冷却,冷却后晾干,再进行播种或催芽播种。也可采用药剂拌种,可用30%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4%药量拌种[4]。

4.4 药剂防治

一旦发现苗病,需将零星病株及其周围土壤移出苗床。如果苗床土壤太湿,则需撒草木灰或干细土降湿,浇灌或喷洒铜氨合剂400倍液,7~10 d后再喷1次,可防止病情蔓延。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5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灰霉病可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5 参考文献

[1] 刘梦诗,周玲,牛学芝.保护地蔬菜病害六项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1(11):10.

[2] 雍红波,姜公武.保护地蔬菜苗期病害及其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