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出行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如果投其所好,一同出游,绝对是亲子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通过有意义、有计划的旅行,还可以使孩子高效率地从中获得各式各样的知识,训练他们的独立自主等各方面的能力。
春节过后,寒假结束之前,将又是一个亲子出游的好时节。开学之前,调整身心,以新的面貌再次出发;而价格相对春节期间则实惠了不少,同时也可以错开一个人挤人的高峰。
很多有过带孩子出游经验的家长,都会对亲子游之劳心又劳力颇有感触。所以,出门旅游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带着孩子一同出行的话,在欣喜之余,一定不要忘记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研读一下旅游当地的攻略,了解衣食住行有哪些要点需要注意,心中有数,旅途才会更加顺利!
让宝宝有个快乐的旅行,事前准备可不少,穿什么衣服,带哪些日用品,坐哪个航班,入住什么样的酒店……事无巨细,但一样都不能少。下面就来看看我们为大家搜集的亲子出行攻略吧!
让孩子来参与做主
亲子游出行,主要还是以跟团与自助两种。很多父母都觉得带小孩出游比较麻烦,而跟团则省事很多,不仅可以免去许多诸如订机票、找旅店的麻烦,中间的行程、交通及食宿都有人安排。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旅行团的行程普遍安排得很紧,并不适合年纪不太的小朋友。而自由行相对轻松许多了。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情况调整行程,而且自由行最大的好处在于行能够让孩子跟你一起冒险,一起进行准备工作,一起去经历、解决途中遇到的问题,使小朋友学到做事情的方法,懂得规划这趟旅行怎么走,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指挥他该学些什么。其实旅游的乐趣不仅在于欣赏目的地的风景,也在于享受整个出行的过程。
因此,在自由行启程前和孩子一起规划行程、选择饭店,让他们握有一定的决定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家长也可以帮孩子预习旅行内容,告诉孩子“这次出游可以看到哪些动物,水族馆里有哪些鱼啊”,并给他们看些故事书,令孩子在出发前就有初浅的了解,让他们抱着期待的心情去边学边玩。亲子游,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不只是玩乐而已,通过有意义、有计划的旅行,还可以使孩子从中获得各式各样的知识,训练他们的独立自主等各方面的能力。
目的地选择
孩子的年龄是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旅游而言,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出游,应该选择与居住地有合适空间距离、并拥有适合该年龄段孩子旅游项目的旅游目的地。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的意见,为孩子选择真正适合其兴趣的旅游产品,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喜好替代孩子的兴趣,硬拽着孩子到他们不喜欢的目的地。
对于带着5岁以下婴幼儿旅行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方便和轻松,不要选择人多拥挤或地势险峻的地方。所以建议选择有直达飞机的目的地或离家近的目的地。另外,人文历史景点也不太适合,因为那些古香古色的建筑很难让小宝宝产生兴趣。
而5至12岁的孩子特别好动,他们喜欢和与年纪相仿的孩子交朋友,一起玩,所以选择主题公园、海滩、登山等简单的户外旅游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和其他孩子接触,或者父母可以和另一个有相仿年纪孩子的家庭一起去旅游。
准备
带孩子出游,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宝宝,想轻装简行是办不到的。出门前,宝宝的日用品一定要备齐,以防不时之需。所以在出行前,首先应该列一张旅行用品清单,包括证件、手机、相机、衣物、洗漱用品、药品等。
以尚在哺乳期的宝宝为例,围兜、手帕、湿纸巾、纸尿裤……一个也不能少;如果是母乳喂养,奶嘴、奶瓶、奶粉便可省去,议混合喂养的妈妈们除带足奶粉外,还至少要带两个奶瓶,以便在不能及时清洗消毒时替换使用。行李中还要为宝宝带上一两件他心爱的玩具、一点儿零食以打发在路上的无聊时光。当然,宝宝的衣物、帽子、袜子、鞋……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个小毯子也是必备的,既可铺又可盖。
在服装方面,应该根据当地天气,准备孩子的衣物,尤其要注重保暖、防寒。另外,要看孩子的年龄,若是不太会自己上厕所的小朋友,比较容易弄湿衣服,那么要多准备几件替换衣物。而本来不尿裤子的宝宝,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开始尿裤子或尿床,所以也应该带更多的裤子。小孩子都比较好动,路途中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可能会在玩耍中弄湿衣服,可能会把果汁洒一身,可能会在饭店就餐时,泼了饭菜,一天可能要换几次衣服。
所以,通常出门五天至少要带七天的衣服,以免衣服弄脏、流汗后没衣服换。
当然,为了让全家人能够玩得尽兴开心,旅行小药袋也应有备无患。
订房
孩子往往在游玩的过程中,异常兴奋,甚至体力透支,能否在夜晚休息好,对于孩子包括家长在接下来行程的享受程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家庭假期会好的酒店而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体验。
现在,无论是国际连锁的大型酒店管理集团,还是单体运营的精品酒店、度假酒店,现在都会提供贴心的儿童服务,给他们独特的住店体验,成为酒店服务中最需要细致考虑的因素之一。比如,酒店为孩子特别准备了游乐设施、生活用品(尿布、儿童饮料杯、加热器)、儿童餐座椅、儿童临时看护服务,有的还有专门的儿童设施和服务,甚至包括儿童探险项目等等。
酒店最直接的服务项目当属客房,对孩子关照自然该从客房开始。目前,大部分酒店集团对于带孩子旅行的家庭均有加床、儿童特价房等服务,当然,还有更加到位的,比如开辟儿童客房或者临时布置父母房内的儿童区域,总之,孩子的需求被重视和尊重。一般而言,在欧洲等国家,12岁以下的儿童入住,酒店会直接加床,而无需增加费用。在其他地区,家长也可以通过预定家庭房来满足一家多口的入住。如果在家庭房紧张或者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也有一种很好的办法进行折中,就是尽量选择带有贵妃椅或者宽大沙发的房间,基本上也可以满足家庭入住需求。
出行
飞机出行是目前亲子游最主流的交通方式。亲子出行乘机买票其中也有颇多技巧。
一般来说,婴儿、儿童坐飞机都得要有成人陪同。婴儿机票、儿童机票在购买时,其信息都需要和成人票捆绑。按规定,不满两周岁的婴儿乘机,按成人票价的10%购买婴儿机票,免机场建设费和燃油税,但不提供座位。每一成人旅客携带婴儿超过一名时,超过的人数需购买儿童票。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的是,带不满两岁的婴儿乘机,可以提前24小时预定婴儿餐,而且免费。对于没有座位这一点很多家长认为确实不太方面,不过其中也有小窍门。第一就是尽量选择人少的航班,比如别周末出行,别选最便宜的航班。第二就是选座位的时候,尽可能选靠后的。虽然可能挨着厕所,但如果飞机有空位,大多都在后面。等到宝宝困了要睡觉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座位是多么重要!
由于一些国内航线机票常有两折、三折这样的“白菜价”,于是出现打完5折的儿童机票,反倒可能比成人机票更贵的情况。对此,各大航空公司已经放开政策,允许儿童购买折扣更低的成人舱位。航空公司方面表示,儿童购买成人机票,依然可以享受免机场建设费,燃油税减半的优惠,但是退改签将有所限制。如果儿童购买成人特价票的话,需按照所购买的成人票相应的退改签规定执行。
君君
树庙一体,是吴哥古迹的独特景观。在过去的1000年里,塔布隆寺被森林慢慢侵蚀,树根盘绕包裹整个寺庙。成千上万的树干如同皱纹,爬满塔布隆寺老者的脸。向往这充满神迹的地方,幻想着自己也是探险中的一员,走入神奇老人的内心世界,寻找只属于我的宝藏。
雪
圣托里尼岛(Santorini)是爱琴海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柏拉图笔下的自由之地,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日落,最壮阔的海景,这里蓝白相间的色彩天地是艺术家的聚集地,是摄影家的天堂。在这里感受到的就是每个人印象中的爱琴海,阳光、蓝天、碧海,还有这里特有的白房子。
王蕊
夏威夷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年四季,各种奇花异卉无不满山遍野绽放着,令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美丽的风光,友善的邻居,到处飘扬着和谐悦耳的歌声,是它独特的旖旎风格。
瑞莹
四部《加勒比海盗》让平日足不出户的小编也对加勒比海滩充满了向往。蔚蓝的海岸,白色的沙滩,无论何种色彩与之搭配,都不会觉得突兀。
你,就是无龄萌主
日前,润之素“润娃娃奇遇记”新品汇在上海九间堂会所举办,品牌将“萌”的理念巧心融入会场的细节,扑面的粉润气氛掀起独特的时尚“萌”旋风,将“无龄萌主”的气息融入全系列的每一支产品,打造肌肤无龄感。“润娃娃”走进九间堂,为其注入梦想、快乐、想象力,无论是年龄上抑或心理上,再优雅的女人某种程度上始终想做一个可爱女孩。没有炫目的光影,没有铺张的粉饰,在宁静深邃的姿态中,释放年轻快乐的力量。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造,润之素品牌此次在细节处的匠心独运,足以让空气中都闻得到“萌”的味道。
人生十乐 品味玩乐
澳洲原装进口护肤品牌Glamourflage格兰玛弗兰,倡导“认真玩乐,认真护肤”的护肤理念。因为Glamourflage格兰玛弗兰相信护肤是享受,更是玩乐,只有健康、自信、乐观的真女人才能散发出令人无法忽视的性感魅力。Glamourflage格兰玛弗兰2012新品会在“人生十乐” 的上海九间堂会所盛大举行。会上推出的三款新品:安娜亚马逊防晒霜、经典乔吉芦荟啫喱、亮丽塔拉洁面油,产品包装依旧复古有趣,每个产品均有一四五十年代pin up girl 作为产品守护天使,让您仿佛置身于好莱坞那繁华玩乐的名利场,沉浸在自己天生的美丽与优雅的性感当中。
梦之锐度DUNK
上海梦之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宣布即将推出2012新款锐度DUNK男士护理产品。上海梦之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CEO文砚君先生、NBA中国潘克伦(colin)先生、天猫商城CEO张勇先生和NBA传奇巨星霍雷斯·格兰特(Horace Grant)出席了新品会。新款锐度DUNK男士护理产品在为男士肌肤提供全面保养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毛孔粗大、易发痘痘、缺水出油、干燥倦容等一系列肌肤问题。该系列将在国内领先的网络零售商城天猫商城上(nbawy.省略)进行首发,成为继屈臣氏后,NBA男士护理品在中国市场又一重点推广平台。
VOV打造中高端彩妆领秀品牌
2012年的中国化妆品市场风雨苍黄,众多品牌正处于生死沉浮之际,而经历了“大派送”、“亿万广告投放”之后的化妆店渠道早已草木皆兵。经历市场磨砺多年但依旧年轻的上海薇欧薇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一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们:“VOV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消费者会越来越接受化妆的概念,中国彩妆市场的前景是让人激动和期盼的,中国市场将在未来超过许多国家,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彩妆市场之一。中国的本土彩妆品牌不应该随波逐流,而是要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让大家愿意接受,最终成功打造自己的品牌!”
你适合外出旅游吗
在出行前,冠心病患者可以到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确定病情处于什么程度,再征求医生意见,计划好合适的外出时间、地点或旅行方式等。
1 可以旅行的情况
曾患心绞痛、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但病情长期稳定,达到或超过3~6个月没有复发,心功能无严重受损,在日常生活中上4~5层楼梯,或行走2~3千米后,没有明显胸闷、气短的感觉。如果和上述情况相符,就可选择与平时活动量相当的旅游项目。
2 不宜旅行的情况
心功能Ⅱ级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不宜远游,尤其别尝试爬山、游泳等剧烈活动。
心功能Ⅲ级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应避免出行,只能在社区绿地做小范围活动。
心绞痛频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3个月内禁止外出。
什么季节出行更保险
春,冬季是冠心病高发时段。寒冷的空气,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肌供血,如果感冒,就会诱发心绞痛。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心率加快,也有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春末、夏初或秋季外出,此时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变化小,最适宜旅游。
需避免哪些旅游地点
高原地区日照强烈,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对健康会产生一定影响。而过于潮湿、炎热或寒冷的地方,如热带雨林,纬度较高的地区,都不应作为冠心病患者的旅行地点。推荐选择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目的地,随时注意防风保暖。
飞机和火车 哪种方式更安全
飞机 飞行乘坐条件越来越舒适,缩短了路途花费时间,机舱内也能保证氧气充足,减轻患者的疲劳感。如果患者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没有心绞痛发作,可选择飞机出行。
不过,空中治疗与急救的条件毕竟有限。飞机上升与降落时“离心”的感觉,可能诱发心脏病急性发作。为避免意外发生,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频发心绞痛,血压过高的冠心病患者,不应勉强乘坐飞机。
火车 火车因为在地面行驶,受气压影响较小。如果火车线路安全、平稳,对患者更有利。
旅行中最该关注的问题
预备好随身药箱 冠心病患者宜和同伴随行。除记住按时服用常规药物外,还应随身携带病情摘要、近期心电图和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呋塞米、卡托普利,美西律或地高辛等。出门在外,常易发生胃肠炎,或晕车、晕船,如不及时纠正,会诱发心脏问题。可在随身药箱里携带氧氟沙星(氟哌酸),或茶苯海明(乘晕宁),地西泮(安定)等。如果服用后症状不能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旅行做到劳逸结合 每日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睡眠休息时间不少于10小时。日程安排宜轻松,路途距离宜短,活动强度也要合适。对冠心病患者而言,避免紧张或情绪激动至关重要。
两年后网络购物普及率要达68%
行动计划共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先进制造”等13大类内容,并提出2017年和2020年两个目标。2017年的目标为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基本普及。
具体包括,全省建成互联网创新孵化基地5个,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5个,初步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
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4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3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6万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
全省网络购物普及率达68%。网络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5%,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5%。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率达80%。
“互联网+”使社区生活更便捷
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现代交通”,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电子客票和电子检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开展城市“潮汐车道”、“掌上车管所”、“智能停车场”等便民服务,推广广州“行讯通”系统,开展在线交通信息、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
在“互联网+医疗”方面,提出建立全省医疗大数据库,推广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应用,推进医疗资源、医疗数据联网共享。建立省、区域(市或县级)二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
人类城市的进程离不开对城市的规划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绿道,作为其重要一项,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本文以广东省珠海市的城市绿道为研究范本,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和设计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表述,阐释城市绿道对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及绿色城市建设的积极潜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道 设计规划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26-02
―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城市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提出,它力求以人为根本,以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是该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参考的重要依据。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由农业向非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北美的城镇化率为81.5%,欧洲为73.4%,亚洲为47.5%(图1)。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推动城镇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绿色城市建设与绿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快发展新能源、小排量等环保型汽车、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馒行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在公共交通行业的示范作用。”作为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联动的重要杠杆,城市绿道对促进城市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如河岸、河谷、山脉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一条运河、一条景观道路或者其他线路。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我国的城市绿道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分布于东部或沿海等少数地区。
二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规划
(一)背景简述
作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一部分,珠海城市绿道规划源于2010年。
其中,绿道1号线和4号线途经珠海(图2)。绿道1号(香洲绿道)线途经珠海市香洲区,4号线(斗门绿道)途经斗门区。路段规划类型包括:滨海都市型、田园郊野型、历史人文型、体育竞技型、海岛休闲型和工业生态型,确立“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整体城市绿道规划(图3),并结合驿站、小广场和城市自行车等设施打造路段“兴奋点”。
(二)规划效应
珠海城市绿道的规划从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带动有机融合,形成串连和辐射效应。首先,城市土地。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将城市东部由北至南串连。北起珠海高新驿站,南达珠澳驿站,将唐家和香洲主城区连接,全长约81公里。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由东至西串连城市。东起西沥大桥,西至斗门古街,途经新二村、白石村、西湾村和斗门村,全长约28公里。其次,自然风光。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的定位是珠江西岸山海休闲绿道,从北段唐家湾片区南行,绿道线路紧邻海岸线,沿线风景囊括山、海、树、花等景色,直达珠澳驿站。绿道4号线(斗门绿道)定位则以生态休闲为主题,通过河岸和乡村的绿道修建,带动河流、岸堤、村路等沿线绿道的风光开发和保护(图4)。再次,人文景观。珠海城市绿道借助公园、驿站打造绿道“兴奋点”。以绿道1号线(香洲绿道)情侣南路粤海驿站为例,该驿站提供饮料、免费无线网路、洗手间等便民服务,市民或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欣赏海岸风景,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图5)
三 珠海城市绿遒的设计管理
(一)挑战万面
珠海城市绿道的设计管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划。应遵循“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城市绿道总体规划原则。从珠海城市布局看,东部以香洲为代表的主城区绿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需加强区内以街道为规划思路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连通。西区,作为珠海未来城镇发展的重点,一是需紧密连接村、镇、乡和区,利用现有地形和路况,以斗门绿道为核心,带动西区绿道网络规划布局和建设并连接与东区香洲主城区的绿道网络。二是连接与珠海横琴新区横琴岛的绿道网络,形成基于绿道辐射效应的人口和资源的对接和连动,进而刺激消费与需求。其次,运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绿道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资金、技术、人力三个方面的良好运营。统筹三方面因素是珠海城市绿道的运营关键。在资金方面,可形成由政府和民间双重注资的保障机制,配合网络资金公开平台和季度预算、决算审批确保安全。在技术方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研发的道路铺设和维护材料,利用绿道双向开放空间架设太阳能、风能驱动的照明和绿化灌溉系统,降低火力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在人力方面,建立技术监督、运营维护、规划研发三套人才队伍的分工协作与统筹。再次,公众。提高公众参与的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高效的信息传播是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网路、微信等公众传播平台,在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等公众场所宣传,提升绿道的公众参与度,争强公众绿色出行的意识。二是制造快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不定期举办以绿道为题材征文、艺术创作、户外健身等大众文体活动,使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二)潜力万面
任何小镇或城市,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会遭受劣质环境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看,城市的发展正走向一种低碳、节能和环保的新型发展理念和变革。未来的珠海城市绿道将对城市的节能减排、交通出行、城市特质方面起到积极深远的意义。首先,节能减排。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珠海城市绿道的实施增加了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连通了城市区与区的空间,带动了以非机动车方式出行的生活理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于环保和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提出的“至2025年成为世界首个低碳首都”计划。其次,交通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义在于减少堵车所带来的时间等待和交通堵塞。珠海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设立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方式。其中,主城区195个自行车刷卡租赁站积极带动人们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不仅提高绿道使用率,而且也可缓解高峰时段的“塞车现象”(图6)。再次,城市特质。绿道的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使节能减排、交通状况起到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特质。随着珠海横琴环岛绿道网路逐步建成,由情侣南路延伸线将把主城区绿道与横琴紧密连接(图7)。同时,以香洲绿道和斗门绿道为主干绿道的城市绿道延伸线将紧密连接东西和南北城区,提升城市的整体人居环境与生活空间,为城市向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转型和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一、扩大陕茶品种,凸显陕茶特色
种子是基础。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种子的基础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需要加强。全国的茶树良种很多,过去我省以引进良种为主。这些引进品种一般来讲都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品市场,建园的风险小,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引种地的优势明显比原产地弱。陕西要成为茶叶强省,发展自有品种是必然的选择。
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陕茶1号”选育成功,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陕茶1号”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产业换代升级。“陕茶1号”是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发展从全省层面体现了“人无我有,特色在我”的优势,有利于塑造陕茶的差异化风格,增强品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陕茶1号”刚刚进入推广阶段,从已推广的情况看,“陕茶1号”在陕南是适宜的,也是陕西当前生产上可以规模化发展的唯一省内自有品种。“十三五”期间,“陕茶1号”应当在推动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更新生产观念。提高茶园效益
茶园是产品的原料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茶园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一是茶园向休闲、景观园林化农业转变。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生产的综合产值,相继涌现的“茶庄园经济”将成为重要生产形式。二是专业化生产,这仍是茶园经营的主导。专业化生产的基础是茶园的标准化和机械化。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三是绿色生产。茶叶作为绿色食品,消费者不仅关心质量,还关心生产过程。通过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并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透明生产全过程,同样能起到促进销售、提高茶园效益的作用。
三、明晰茶类结构,夯实产品基础
关键词: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互溶性
前言: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造型艺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均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其所展开的研究始终不曾停止。基于此种背景,本文着重从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互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未来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在深刻揭示当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一、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当前关于该课题既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学科所学知识,本文将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如下:
(一)绘画是设计与工艺基础造形的基础
任何设计成果以及工艺基础造形都不是凭空想象而的出来的成果,都是通过点和线的勾勒,使得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实质化,以最终实现良好的成果设计以及工艺基础造形的目的。而点和线则是绘画的最基本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绘画所包含的审美思维、审美眼光、审美视角都是设计与工艺基础造形所不可或缺的内容[1]。只有设计者掌握了良好的绘画知识与技巧,才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设计出口碑或者质量最佳的作品,继而根据该作品包含的深刻内容进行艺术创作来形成寓意深刻的工艺造型。因此,可以说,绘画是设计与工艺基础造形的基础,脱离了绘画的辅助,则其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工艺造型都将失去美丽与色彩。
(二)设计是绘画与工艺基础造形的衔接
绘画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而工艺基础造形则与绘画截然相反,其作品通常是以立体、多维所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缺乏良好的设计工作,一方面无法将绘画作品完美的进行诠释、再加工,赋予其更加鲜活、引人注目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另一方面,工艺基础造形所塑造出来的作品若是无法在绘画作品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升华,则必将不会被欣赏者所接受,在得不到受众认可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作品将会是失败的。所以,在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工艺基础造形之间,设计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从而使得成果得以迅速转化,最终为作品的畅销与受众群体的热爱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艺基础造形则是绘画与设计的最终成果展示
尽管当前已经步入到了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审美与鉴赏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深刻的经济环境影响下,立体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寓意往往更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可。以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抽象绘画之父”康定斯基绘画作品为例,《光之间・第599号》、《构成第四号(战争)》、《构成第七号习作》无不是当时知名的作品。然而,现代人们在欣赏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作品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无法完全诠释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与之相反的是现代工艺基础造形所形成的作品(工艺、陶瓷、青铜),不仅具有立体美感,同时其所自身予以与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直观清晰的表现出来,有利于艺术的进步与前行。
二、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互溶性表现形式
享誉世界的风格派著名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是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互溶性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所设计的施罗德住宅与红蓝椅子成为其中的翘楚[2]。为此,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互溶性的具体表现。
(一)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是里特维尔德运用轻灵飘逸的表现手法勾勒出了清晰而明确的建筑主题的别墅,也是荷兰风格派艺术在建筑领域之中最典型的表现。而里特维尔德本人也曾指出:“最好的艺术是几何形象的组合与构图。”所以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其主要是以简单质朴的长方形、正方形为设计主体,辅之以强烈视觉感官的直角、光滑而明亮的板料作为别墅的墙身,通过将几何造形打乱之后重新进行组合与拼接,在相互叠加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整体空间[3]。尽管有部分学者指出里特维尔德所设计的施罗德住宅艺术性、客观性浓厚而缺乏建筑本身的实用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建筑行业或多或少是以该建筑为参照物以及先导继而最终完成整体设计。因而,施罗德住宅的建成,不仅是绘画、设计与艺术基础造形的完美结合,同样也是建筑领域的一大创举,其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艺术及建筑行业前行的步伐与方向。
(二)红蓝椅子
红蓝椅子是里特维尔德第二件能够完美表现与诠释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互溶性的作品。1917年,里特维尔德运用红黄蓝三种原色,在标准的几何造形元素(矩形、方形)基础上对部分结构进行叠加,勾勒出了简单的椅子结构,同时也为欣赏着提供了简洁的空间视觉享受。特别是里特维尔德对于线条的分割与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得到了完美的互溶,因而时至今日家具制造工厂仍然在以红蓝椅子为具体参照对象,运用相对简洁的几何形状进行批量生产,从而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艺术鉴赏与简约生活的需求[4]。
三、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未来发展趋向
通过选取里特维尔德两件作品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就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未来发展趋向浅谈一下个人观,即:造型艺术将是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有机结合体,因而在今后三者之间的界限将会逐渐变得模糊,不同学科内容相互渗透之下有可能会融合成为一个能够涵盖三者研究体系、学科特色以及研究方向的新兴学科,从而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面对艺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5]。
结论:综上所述,绘画、设计、工艺基础造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其互溶性早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与体现,因而就当前实际发展而言,其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将会成为其主流发展趋向。所以需要当前的专家学者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探寻融合之下的新兴领域,实现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传承更加优秀的艺术文化,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进程。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与思路。(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扬.工艺传承与创新在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创作中的作用[J].陶瓷学报,2014,10(05):548-552.
[2] 王建平.影印之象心中之景――简论《拼色饰境――帅民风贴纸艺术》的创作特色[J].美术大观,2014,25(06):46-47.
[3] 黄蓉.浅析点、线、面在陶瓷绘画设计中的运用[J].景德镇陶瓷,2014,14(04):35-36.
【摘要题】监狱法学研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46(2002)06-0037-05
行刑社会化是当今世界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衡量一国先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犯罪学界、尤其是监狱法学界对此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但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比较起来,我国仍显得非常薄弱,很有必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笔者不揣浅陋,就行刑社会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一)关于行刑社会化概念的不同认识
目前关于行刑社会化的概念,无论国内外的立法还是学术界,都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国内学者对行刑社会化的定义也有各种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行刑社会化指的是自由刑的执行中注重社会因素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放宽对罪犯自由的限制,加强罪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之易于复归社会。[1]
2.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放宽罪犯的自由、拓宽罪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和有关的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的正常的信仰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复归社会。[2]
3.行刑社会化指的是监狱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由刑的负面效应,将监狱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教育转化罪犯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适应社会而采取的行刑措施。[3]
4.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避免自由刑的不良后果,通过放宽监狱与社会的隔离程度,拓宽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的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复归社会,而采取的确保罪犯与社会生活相接近的行刑措施。[4]
5.行刑社会化指的是不把监狱单看作国家的机关,而把它看作社会事业的一种,社会有过问的权利,并有协助的责任,社会团体替监狱分担一部分行刑事务的现象。[5]
从上述对行刑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它们都揭示出行刑社会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1)行刑社会化发生在行刑过程中,这说明行刑社会化的工作是在对犯罪执行刑罚的过程中进行的,其对象就是被执行刑罚的犯罪人;(2)反对传统的“封闭式监狱管理模式”将罪犯完全隔离起来的做法,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将社会资源充分地利用到监狱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3)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4)基本上都以社会正常的信念、观念为标准来衡量犯罪人,将这些观念灌输给罪犯,使之能够接受。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行刑社会化的定性上,第三、四种概念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刑罚执行措施,而其他几种概念基本上都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活动或者现象;(2)在行刑社会化的执行主体方面,这几种概念都没有明确,前四种观点倾向和强调监狱本身的作用,而第五种观点比较重视社会参与力量的作用;(3)在行刑社会化的范围上,是限于自由刑、监禁刑还是其他,意见不一。
(二)行刑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行刑社会化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揭示。
1.行刑社会化的主体
行刑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现象,其展开要依赖于一定的主体采用适当的措施。而关于主体,一般认为监狱是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争论主要在于社会组织能否成为其主体。从我国的社会实践来看,假释、缓刑是由公安机关来执行的,而且都是在监狱之外进行的。即使是监狱犯人,监狱外的学校也会进入监狱协助进行社会罪犯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等,并不是完全依靠监狱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就外国的实践来看,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很早就介入到了监狱的工作中,出狱人在社会团体的照顾之下逐渐地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公司、企业到监狱中招收技术上合格的工作人员,有些犯罪比较轻而刑罚也很轻缓的人在社区中有关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社会服务,接受社区矫正。有些国家里还实行监狱罪犯自治的制度。国内外的实践都已经明确地说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不仅仅是监狱,而且包括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
在这里有必要对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进行正确的理解。社会化,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从严格的角度说,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6]。社会化的基本意义在于:人与社会总是处于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因此,社会化反映了社会与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化过程中,显性的主体是具体的自然的人,而隐性的主体则是社会。二者并不能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但是就行刑社会化而言,则并非如此。行刑社会化讲求行刑方式的社会化,因而行刑是社会化的客体和作用对象。即,一定的主体改变行刑本身,在行刑的内容中增加社会因素。因此,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而是一种人们通俗和惯常的说法,是指将行刑活动推入社会,从而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既然如此,行刑活动就会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监狱向社会开放,就接受社会因素的介入,另一方面社会也成为某些行刑活动的场所。就监狱而言,工作的内容中就有了接受社会团体进入监狱、改变行刑方式的内容,而社会外界也就有了接纳各种罪犯并对之进行教育的任务。从当前国内外的行刑社会化实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瑞典、丹麦都很重视监狱犯人的休假制度,后者在1971年的刑法改革中专门作了规定。美国一直以来实践社区矫正制度,努力使犯罪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改造。法国、德国实行“监外走廊”,允许罪犯受雇于监狱之外的公司企业。另外,很多国家也努力推行犯人分类制度、中间监狱制度、建立犯罪人的自治制度、观护制度等等。罪犯的改造不再仅仅是监狱的工作,也是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的部分。不仅如此,出狱人的保护问题也一直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行刑社会化并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革,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行刑变革的观念。
有学者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行刑场所的社会化、行刑主体的社会化以及行刑内容的社会化。[7]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审视行刑社会化的概念就要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事实上,行刑场所的变更必然要引起行刑主体、行刑内容的变化。因为行刑社会化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强调社会(团体)参与对罪犯的改造活动,必然会让犯罪人从监狱中走出,走向社会,因此行刑社会化就要求执行刑罚的场所并不仅仅限于监狱(或者其他的封闭机构),即场所必须可以是社会的开放性或者公共性的场所。场所的变更就会涉及执行主体的变化问题,因为:(1)监狱的工作人员到监狱之外对罪犯进行工作,实践中难以实现,监狱工作人员本来已经担负大量的在监狱里面的任务,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本来行刑社会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监狱的压力,如果再派监狱工作人员监外工作的话,会进一步加大监狱的工作压力。(2)有些工作,监狱一般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承担,例如,出狱人的保护问题,监狱本身在社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工作机会、技术培训能力上远远不如有关的社会组织,罪犯或者出狱人到了社会后这些问题如果再由监狱来解决,与没有实行社会化一样不会减轻监狱的压力。监狱本身并不是一个兼顾学校、家庭、企业的全能的社会单位,其社会功能也是很单一的,很有限的。既如此,就应当利用其他的社会单位来加以补充。(3)从经济资源上讲,监狱在经费方面往往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这样的花费不仅用在罪犯的身上,而且要支付工作人员的相应花费,和一般的社会单位相比较,并没有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功能承担者。而社会组织一般可以利用“积少成多”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的总体关注,借助社会一般成员对社会稳定、安全感的看重而集聚社会的力量。(4)从良好环境的创造上,社会组织本身有一种监狱难以比及的优点,具有一般性的社会亲合力,能够理解罪犯在受到法律否定评价的情形下的实际需要,而罪犯在被以社会化方式执行刑罚时,往往处于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给社会组织以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显然有利于社会组织本身发挥积极性,真正地配合好监狱的工作。因此,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必然会发生变化。当然,随着场所、主体的变化,其内容也必然不同于在监狱中的刑罚执行。这说明,三者之间是一致的,行刑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应当反映这一点。
2.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
刑罚的执行方式与刑罚的特点有关,不同的刑罚有不同的执行方式。从我国的刑罚体系看,有死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四种,而死刑有两种执行方式(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中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和自由刑都要限制或者剥夺罪犯一定期间内的人身自由,而死刑、财产刑并没有规定时间,资格刑中的驱逐出境是立即性的,剥夺政治权利有一定的时间。
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否指被判处任何一种刑罚的人呢?显然不是。从上述各种概念可以看出,行刑社会化与监狱的工作有关,而监狱中的罪犯是被判处有一定期间的监禁刑的。但是,本身就在社会上执行的刑罚是否谈不上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呢?不是的。从国外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来看,行刑社会化原来是针对一味关押监禁罪犯这种模式进行改革的。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据就是反对将监狱犯罪人“监狱化”[8],主要表现为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注重犯罪人跟社会发生联系,接受社会上的正常观念。实际上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刑罚本身的改革,设立和完善短期自由刑,有的还注重限制自由刑,例如我国很早就创立了“管制”这种限制自由刑,并且日臻完善,较之于短期自由刑更有优势。[9]其作为我国的独立刑种,是将刑罚执行置于社会之中的典范,也是刑法执行社会化原则的生动体现。社会力量参与行刑工作,在方式、模式、方向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社会力量的参与,开始于对出狱人的保护工作。但是这样的出狱人也都是曾经被判处一定期间的刑罚的犯罪人。刑罚的法定执行机关能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刑罚执行活动,只能是对罪犯有一定被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而这段期间需要社会力量介入,促使罪犯与社会正常生活的交流和接触,一些即时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没有必要让社会力量参与,而且社会力量也无法参与。例如,罚金刑的执行,法律规定由法院执行,必要的时候由公安机关协助,社会力量难以取得执行的主体地位。所以,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在监狱之外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都可以适用行刑社会化。
3.行刑社会化的目标
要界定行刑社会化,还需要考虑其最终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基本同意国内学者的看法,即认为其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一般认为,只有罪犯回到社会后在自由生活中的表现才能作为完成改造任务的客观标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服刑过程中没跑、没死、不违反纪律便改造任务完成。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下罪犯落后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到社会后其生存竞争能力与社会上的人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往往成为生活的弱者,虽深知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方式,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为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减少和避免重新犯罪,必须激发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培养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使之贴近时展的脉搏,切实学会某些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为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影响其定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准确界定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谈到行刑社会化的目标,有必要澄清行刑社会化与罪犯社会化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罪犯的社会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罪犯出狱之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相对于罪犯在进入监狱之前的社会化,也可以说是罪犯的再社会化。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在监狱中进行的,实际上进行了“监狱化”,“监狱化可能制造有监狱人格的人,即对一切都抱有疑忌、仇视的阴暗心理,或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卑微、顺从,近乎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均以权威者的号令为准。”[10]而且社会生活本身瞬息万变,发展很快,对罪犯来说,单纯实行封闭的监狱管理更不利于罪犯适应社会生活。这说明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犯罪人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人。但是,罪犯社会化与行刑社会化并非一回事,行刑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可能是让犯罪人社会化,但其本身更强调在行刑过程各个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罪犯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行刑社会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对行刑社会化的概念作以下界定:行刑社会化就是说监狱与社会组织积极合作,采用多种方式促进监狱罪犯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或者让社会组织在监狱之外相对独立地承担一定的罪犯改造工作,使犯罪人不与社会相隔绝,接受并且实践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观念,以便在刑期结束时顺利复归社会,同时做好出狱人保护工作的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因此,行刑社会化不仅仅是一种刑罚执行的措施,而是包含了这些措施的综合性的活动。
二、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作为一项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刑罚理论中的合理因素,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作用、合力支持着行刑社会化理论。
(一)国外的不同学说
1.刑罚人道化思想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是指要把罪犯当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实行文明管理,保证其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为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不能因为犯人被剥夺自由而导致其身体、财产和名誉的损害,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以剥夺某项权利作为额外惩罚,应废除使用残酷的戒具和有悖人道的独居制等。刑事法律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在行刑法律运作领域中,罪犯人权保护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11]而人权是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从人权、道义的角度看,刑罚人道化思想对行刑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其理论上的依据。行刑社会化强调对于受刑人处遇条件的改善与保护,是人道化思想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人类迄今为止的刑法史表明,犯罪本身的残虐性程度变化不大,罪与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总的趋势是:刑罚向文明、人道、轻缓的方向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天道、王道。人道主义作为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伴随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从中西方刑罚的发展演变来看,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刑罚也由繁到简,基本上遵循了由严酷到缓和的趋势。继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兴起,维护人权、尊重个人的价值、平等博爱的人道观念深入人心,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道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日益认识到死刑、肉刑的残酷性、野蛮性,强烈要求刑罚的人道化,废除、限制死刑、肉刑等非人道的刑罚。这样自由刑及其执行自由刑场所监狱应运而生,自由刑开始成为刑罚体系中最重要的刑种。自由刑具有可分性、隔离性、伸缩性等优点,符合刑罚人道精神,有利于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但自由刑存在罪犯交叉感染、出狱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矫正成本巨大等诸多弊端,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人道主义化。这种学说充分考虑作为社会的个人的尊严、价值,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2.教育刑理论
从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来看,19世纪前注重考察的是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19世纪后,随着刑事人类学派的兴起和刑事政策学的滥觞,刑事法学者逐步重视对犯罪人的研究。[12]从刑法科学史而言,刑法理论总沿着两条主线发展着:其一,强调客观之罪,注重报应之刑,学界称之为客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古典学派、旧派;其二、强调主观之罪,注重教育之刑,学界称之为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近代学派、新派。[13]受旧派报应刑思想的影响,近代的西方监狱仅仅是惩罚赎罪的场所,造成监狱中犯人退化和相互交往严重,累犯难以抑制的增加,[14]并不可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适应时代客观需要的新派教育刑理论把刑罚当作教育犯人的一种方法,认为人的可塑性很大,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必须扩大教育力量、巩固其为善方面,缩小、防止其作恶方面。对于违法犯罪者,必须加强教育和矫正的力度,使其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并防止再犯。因而,为达到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目的,就应当选择各种适宜的方法,不仅运用监狱的措施,而且广泛施用监外的处遇方法,在其获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其进一步加强教化保护,真正起到巩固行刑成果和预防再犯的作用。
教育刑理论由以李斯特为首的刑事社会学派创立。一般来说,教育过程是从根本上培养造就被教育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教育刑理论可以说是培养、造就罪犯回归社会从事正常社会生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适应环境生存的同时被生存环境所塑造,罪犯不是天生的犯罪人,往往是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是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绝大多数罪犯都可以通过教育感化改造成守法公民。因此,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贯彻教育刑理论,对罪犯重新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教育罪犯改邪归正的角度看,可以说教育刑理论是现代社会行刑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3.刑事政策学理论
刑事政策学是有关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是关于犯罪、刑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行刑上的价值判断的系统科学。[15]刑事政策学是李斯特等人在刑事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社会保安措施、刑满释放犯的更生措施和刑罚具体运用问题,注重非刑罚措施的运用,对轻刑犯、初犯、偶犯、青少年犯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适用非刑罚措施,在家庭和社会的保护、教育下弃恶从善。
因此,从依靠社会力量的角度,研究行刑社会化是刑事政策学的内容之一,而刑事政策学又为行刑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学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从其注重依靠社会力量方面看,可作为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之一考察。
4.深化的复归理论
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是复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复归理论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犯罪能力的场所。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检讨复归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延伸和深化了有关理论,认为“将一个人数年之久关押在高度警戒监狱里,告诉他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和每日每分钟应做的事,然后再将其抛向街头并指望他成为一名模范公民,这是不可思议的!”[16]因此,“矫正的任务包括在犯人和社区之间建立或重新建立牢固的联系,使罪犯归入或重归社会生活中去,恢复家庭关系,获得职业的教育。就广泛的意义而言,即在于为犯人在社会政党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帮助。这不仅要求必须努力改变每一名罪犯——这一点曾经是复归模式的惟一目标,而且这需要发动和改造社会及其各类机构。”[17]
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在罪犯复归社会前后,只有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教育改造和防范犯罪分子,才能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从依靠社会力量教育改造、防范罪犯的角度,深化的复归理论是行刑社会化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复归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促成了行刑的社会化。
5.行刑经济化观念
行刑经济化,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最大社会效益。这一观念与行刑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经济分析法学成为当今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行刑的经济化观念也正是这一法学理论在行刑过程中的充分体现。行刑的经济化成为当今行刑社会化理论与实践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行刑经济化不能背离罪刑法定和罪刑相一致的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作出“经济化”考虑的同时,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绝不能无限扩大。行刑经济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首先考虑可否适用非监禁刑,如果依照事实和法律不适用,则考虑可否适用缓刑、假释等;对于必须适用自由刑的,也要求尽量适用短的刑期,以便留给罪犯重返社会的最大机会。行刑社会化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在客观上又减少了入狱人数,降低了监禁刑的负作用,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这样既合法又“经济”,充分体现了行刑效益,可以说行刑经济化观念是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依据之一。
6.刑事补偿理论
一般而言,犯罪直接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弥补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各国法律均规定犯罪分子应给予受害人相应的补偿。正如贝卡利亚所言:“有些人免受刑罚是因为受害者方面对于轻微犯罪表示宽大为怀,这种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却是违背公共福利的。受害的公民个人可以宽免侵害者的赔偿,然而他难道也可以通过他的宽恕,同样取消必要的鉴戒吗?!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18]因此,依照这种刑事补偿理论,在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还应判令犯罪分子对社会进行赔偿。但传统的执行方法很难对社会作补偿,只有在行刑社会化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为社区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或参加社会化生产等,才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由此可见,从补偿社会的公正角度,行刑社会化与刑事补偿理论相符合,而且刑事补偿理论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
上述诸多理论学说和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先后为行刑社会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些理论一旦产生之后又相互影响,彼此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行刑社会化的合理性根基,因而从沿革意义上,上述六种理论思想共同构成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但是具体到一国,是否上述理论都可以直接作为本国实践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则还需要有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二)我国实行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关于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我国长期实行教育改造罪犯的方针政策,是对刑罚人道化思想的贯彻和体现。刑罚人道化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造罪犯、使之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所一贯遵循的原则,是行刑社会化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坚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世界,强制罪犯劳动、接受监督的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体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刑理论有不同之处。我国监狱法所规定的依靠社会力量改造罪犯的原则,就是行刑社会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监所内部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或依法在一定条件下将罪犯放到监所外执行刑罚,使被释放者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尽快适应社会,也让社会在短期内接受被释放者以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
我国监狱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决定了行刑的社会化。而且犯罪是在社会多种因素支配下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罪犯来自社会又必须回归社会,因而救助、矫正罪犯和教育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身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最终融入社群生活之中。同时,监狱改造罪犯必须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需求变化,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防范,在其复归社会前后,都要坚持社会化原则。行刑社会化为罪犯提供了亲自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并能逐步使他们重新参与社会、顺利地回归社会,成为适应社会规范的劳动者。行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尤其我们国家刑罚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董丽君,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65.
[2]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59.
[3]崔书会,赵俊明.行刑社会化探析[J].中国司法,2001.
[4]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5]林纪东.监狱学[M].三民书局,1986.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7]赖早兴.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1):29.
[8]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60.
[9]公培华.刑罚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88.
[10]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15.
[11]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张文,刘艳红.犯罪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M].中外法学,2000,(4):385.
[13]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1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37.
[15]张文学,李燕明,吕广伦,蒋历.中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43.
【摘要题】监狱法学研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46(2002)06-0037-05
行刑社会化是当今世界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衡量一国先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犯罪学界、尤其是监狱法学界对此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但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比较起来,我国仍显得非常薄弱,很有必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笔者不揣浅陋,就行刑社会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一)关于行刑社会化概念的不同认识
目前关于行刑社会化的概念,无论国内外的立法还是学术界,都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国内学者对行刑社会化的定义也有各种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行刑社会化指的是自由刑的执行中注重社会因素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放宽对罪犯自由的限制,加强罪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之易于复归社会。[1]
2.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放宽罪犯的自由、拓宽罪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和有关的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的正常的信仰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复归社会。[2]
3.行刑社会化指的是监狱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由刑的负面效应,将监狱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教育转化罪犯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适应社会而采取的行刑措施。[3]
4.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避免自由刑的不良后果,通过放宽监狱与社会的隔离程度,拓宽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的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复归社会,而采取的确保罪犯与社会生活相接近的行刑措施。[4]
5.行刑社会化指的是不把监狱单看作国家的机关,而把它看作社会事业的一种,社会有过问的权利,并有协助的责任,社会团体替监狱分担一部分行刑事务的现象。[5]
从上述对行刑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它们都揭示出行刑社会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1)行刑社会化发生在行刑过程中,这说明行刑社会化的工作是在对犯罪执行刑罚的过程中进行的,其对象就是被执行刑罚的犯罪人;(2)反对传统的“封闭式监狱管理模式”将罪犯完全隔离起来的做法,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将社会资源充分地利用到监狱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3)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4)基本上都以社会正常的信念、观念为标准来衡量犯罪人,将这些观念灌输给罪犯,使之能够接受。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行刑社会化的定性上,第三、四种概念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刑罚执行措施,而其他几种概念基本上都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活动或者现象;(2)在行刑社会化的执行主体方面,这几种概念都没有明确,前四种观点倾向和强调监狱本身的作用,而第五种观点比较重视社会参与力量的作用;(3)在行刑社会化的范围上,是限于自由刑、监禁刑还是其他,意见不一。
(二)行刑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行刑社会化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揭示。
1.行刑社会化的主体
行刑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现象,其展开要依赖于一定的主体采用适当的措施。而关于主体,一般认为监狱是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争论主要在于社会组织能否成为其主体。从我国的社会实践来看,假释、缓刑是由公安机关来执行的,而且都是在监狱之外进行的。即使是监狱犯人,监狱外的学校也会进入监狱协助进行社会罪犯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等,并不是完全依靠监狱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就外国的实践来看,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很早就介入到了监狱的工作中,出狱人在社会团体的照顾之下逐渐地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公司、企业到监狱中招收技术上合格的工作人员,有些犯罪比较轻而刑罚也很轻缓的人在社区中有关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社会服务,接受社区矫正。有些国家里还实行监狱罪犯自治的制度。国内外的实践都已经明确地说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不仅仅是监狱,而且包括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
在这里有必要对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进行正确的理解。社会化,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从严格的角度说,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6]。社会化的基本意义在于:人与社会总是处于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因此,社会化反映了社会与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化过程中,显性的主体是具体的自然的人,而隐性的主体则是社会。二者并不能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但是就行刑社会化而言,则并非如此。行刑社会化讲求行刑方式的社会化,因而行刑是社会化的客体和作用对象。即,一定的主体改变行刑本身,在行刑的内容中增加社会因素。因此,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而是一种人们通俗和惯常的说法,是指将行刑活动推入社会,从而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既然如此,行刑活动就会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监狱向社会开放,就接受社会因素的介入,另一方面社会也成为某些行刑活动的场所。就监狱而言,工作的内容中就有了接受社会团体进入监狱、改变行刑方式的内容,而社会外界也就有了接纳各种罪犯并对之进行教育的任务。从当前国内外的行刑社会化实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瑞典、丹麦都很重视监狱犯人的休假制度,后者在1971年的刑法改革中专门作了规定。美国一直以来实践社区矫正制度,努力使犯罪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改造。法国、德国实行“监外走廊”,允许罪犯受雇于监狱之外的公司企业。另外,很多国家也努力推行犯人分类制度、中间监狱制度、建立犯罪人的自治制度、观护制度等等。罪犯的改造不再仅仅是监狱的工作,也是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的部分。不仅如此,出狱人的保护问题也一直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行刑社会化并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革,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行刑变革的观念。
有学者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行刑场所的社会化、行刑主体的社会化以及行刑内容的社会化。[7]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审视行刑社会化的概念就要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事实上,行刑场所的变更必然要引起行刑主体、行刑内容的变化。因为行刑社会化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强调社会(团体)参与对罪犯的改造活动,必然会让犯罪人从监狱中走出,走向社会,因此行刑社会化就要求执行刑罚的场所并不仅仅限于监狱(或者其他的封闭机构),即场所必须可以是社会的开放性或者公共性的场所。场所的变更就会涉及执行主体的变化问题,因为:(1)监狱的工作人员到监狱之外对罪犯进行工作,实践中难以实现,监狱工作人员本来已经担负大量的在监狱里面的任务,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本来行刑社会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监狱的压力,如果再派监狱工作人员监外工作的话,会进一步加大监狱的工作压力。(2)有些工作,监狱一般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承担,例如,出狱人的保护问题,监狱本身在社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工作机会、技术培训能力上远远不如有关的社会组织,罪犯或者出狱人到了社会后这些问题如果再由监狱来解决,与没有实行社会化一样不会减轻监狱的压力。监狱本身并不是一个兼顾学校、家庭、企业的全能的社会单位,其社会功能也是很单一的,很有限的。既如此,就应当利用其他的社会单位来加以补充。(3)从经济资源上讲,监狱在经费方面往往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这样的花费不仅用在罪犯的身上,而且要支付工作人员的相应花费,和一般的社会单位相比较,并没有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功能承担者。而社会组织一般可以利用“积少成多”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的总体关注,借助社会一般成员对社会稳定、安全感的看重而集聚社会的力量。(4)从良好环境的创造上,社会组织本身有一种监狱难以比及的优点,具有一般性的社会亲合力,能够理解罪犯在受到法律否定评价的情形下的实际需要,而罪犯在被以社会化方式执行刑罚时,往往处于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给社会组织以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显然有利于社会组织本身发挥积极性,真正地配合好监狱的工作。因此,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必然会发生变化。当然,随着场所、主体的变化,其内容也必然不同于在监狱中的刑罚执行。这说明,三者之间是一致的,行刑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应当反映这一点。
2.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
刑罚的执行方式与刑罚的特点有关,不同的刑罚有不同的执行方式。从我国的刑罚体系看,有死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四种,而死刑有两种执行方式(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中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和自由刑都要限制或者剥夺罪犯一定期间内的人身自由,而死刑、财产刑并没有规定时间,资格刑中的驱逐出境是立即性的,剥夺政治权利有一定的时间。
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否指被判处任何一种刑罚的人呢?显然不是。从上述各种概念可以看出,行刑社会化与监狱的工作有关,而监狱中的罪犯是被判处有一定期间的监禁刑的。但是,本身就在社会上执行的刑罚是否谈不上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呢?不是的。从国外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来看,行刑社会化原来是针对一味关押监禁罪犯这种模式进行改革的。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据就是反对将监狱犯罪人“监狱化”[8],主要表现为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注重犯罪人跟社会发生联系,接受社会上的正常观念。实际上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刑罚本身的改革,设立和完善短期自由刑,有的还注重限制自由刑,例如我国很早就创立了“管制”这种限制自由刑,并且日臻完善,较之于短期自由刑更有优势。[9]其作为我国的独立刑种,是将刑罚执行置于社会之中的典范,也是刑法执行社会化原则的生动体现。社会力量参与行刑工作,在方式、模式、方向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社会力量的参与,开始于对出狱人的保护工作。但是这样的出狱人也都是曾经被判处一定期间的刑罚的犯罪人。刑罚的法定执行机关能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刑罚执行活动,只能是对罪犯有一定被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而这段期间需要社会力量介入,促使罪犯与社会正常生活的交流和接触,一些即时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没有必要让社会力量参与,而且社会力量也无法参与。例如,罚金刑的执行,法律规定由法院执行,必要的时候由公安机关协助,社会力量难以取得执行的主体地位。所以,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在监狱之外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都可以适用行刑社会化。
3.行刑社会化的目标
要界定行刑社会化,还需要考虑其最终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基本同意国内学者的看法,即认为其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一般认为,只有罪犯回到社会后在自由生活中的表现才能作为完成改造任务的客观标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服刑过程中没跑、没死、不违反纪律便改造任务完成。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下罪犯落后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到社会后其生存竞争能力与社会上的人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往往成为生活的弱者,虽深知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方式,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为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减少和避免重新犯罪,必须激发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培养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使之贴近时展的脉搏,切实学会某些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为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影响其定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准确界定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谈到行刑社会化的目标,有必要澄清行刑社会化与罪犯社会化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罪犯的社会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罪犯出狱之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相对于罪犯在进入监狱之前的社会化,也可以说是罪犯的再社会化。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在监狱中进行的,实际上进行了“监狱化”,“监狱化可能制造有监狱人格的人,即对一切都抱有疑忌、仇视的阴暗心理,或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卑微、顺从,近乎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均以权威者的号令为准。”[10]而且社会生活本身瞬息万变,发展很快,对罪犯来说,单纯实行封闭的监狱管理更不利于罪犯适应社会生活。这说明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犯罪人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人。但是,罪犯社会化与行刑社会化并非一回事,行刑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可能是让犯罪人社会化,但其本身更强调在行刑过程各个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罪犯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行刑社会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对行刑社会化的概念作以下界定:行刑社会化就是说监狱与社会组织积极合作,采用多种方式促进监狱罪犯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或者让社会组织在监狱之外相对独立地承担一定的罪犯改造工作,使犯罪人不与社会相隔绝,接受并且实践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观念,以便在刑期结束时顺利复归社会,同时做好出狱人保护工作的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因此,行刑社会化不仅仅是一种刑罚执行的措施,而是包含了这些措施的综合性的活动。
二、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作为一项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刑罚理论中的合理因素,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作用、合力支持着行刑社会化理论。
(一)国外的不同学说
1.刑罚人道化思想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是指要把罪犯当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实行文明管理,保证其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为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不能因为犯人被剥夺自由而导致其身体、财产和名誉的损害,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以剥夺某项权利作为额外惩罚,应废除使用残酷的戒具和有悖人道的独居制等。刑事法律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在行刑法律运作领域中,罪犯人权保护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11]而人权是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从人权、道义的角度看,刑罚人道化思想对行刑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其理论上的依据。行刑社会化强调对于受刑人处遇条件的改善与保护,是人道化思想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人类迄今为止的刑法史表明,犯罪本身的残虐性程度变化不大,罪与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总的趋势是:刑罚向文明、人道、轻缓的方向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天道、王道。人道主义作为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伴随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从中西方刑罚的发展演变来看,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刑罚也由繁到简,基本上遵循了由严酷到缓和的趋势。继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兴起,维护人权、尊重个人的价值、平等博爱的人道观念深入人心,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道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日益认识到死刑、肉刑的残酷性、野蛮性,强烈要求刑罚的人道化,废除、限制死刑、肉刑等非人道的刑罚。这样自由刑及其执行自由刑场所监狱应运而生,自由刑开始成为刑罚体系中最重要的刑种。自由刑具有可分性、隔离性、伸缩性等优点,符合刑罚人道精神,有利于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但自由刑存在罪犯交叉感染、出狱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矫正成本巨大等诸多弊端,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人道主义化。这种学说充分考虑作为社会的个人的尊严、价值,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2.教育刑理论
从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来看,19世纪前注重考察的是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19世纪后,随着刑事人类学派的兴起和刑事政策学的滥觞,刑事法学者逐步重视对犯罪人的研究。[12]从刑法科学史而言,刑法理论总沿着两条主线发展着:其一,强调客观之罪,注重报应之刑,学界称之为客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古典学派、旧派;其二、强调主观之罪,注重教育之刑,学界称之为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近代学派、新派。[13]受旧派报应刑思想的影响,近代的西方监狱仅仅是惩罚赎罪的场所,造成监狱中犯人退化和相互交往严重,累犯难以抑制的增加,[14]并不可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适应时代客观需要的新派教育刑理论把刑罚当作教育犯人的一种方法,认为人的可塑性很大,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必须扩大教育力量、巩固其为善方面,缩小、防止其作恶方面。对于违法犯罪者,必须加强教育和矫正的力度,使其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并防止再犯。因而,为达到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目的,就应当选择各种适宜的方法,不仅运用监狱的措施,而且广泛施用监外的处遇方法,在其获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其进一步加强教化保护,真正起到巩固行刑成果和预防再犯的作用。
教育刑理论由以李斯特为首的刑事社会学派创立。一般来说,教育过程是从根本上培养造就被教育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教育刑理论可以说是培养、造就罪犯回归社会从事正常社会生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适应环境生存的同时被生存环境所塑造,罪犯不是天生的犯罪人,往往是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是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绝大多数罪犯都可以通过教育感化改造成守法公民。因此,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贯彻教育刑理论,对罪犯重新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教育罪犯改邪归正的角度看,可以说教育刑理论是现代社会行刑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3.刑事政策学理论
刑事政策学是有关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是关于犯罪、刑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行刑上的价值判断的系统科学。[15]刑事政策学是李斯特等人在刑事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社会保安措施、刑满释放犯的更生措施和刑罚具体运用问题,注重非刑罚措施的运用,对轻刑犯、初犯、偶犯、青少年犯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适用非刑罚措施,在家庭和社会的保护、教育下弃恶从善。
因此,从依靠社会力量的角度,研究行刑社会化是刑事政策学的内容之一,而刑事政策学又为行刑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学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从其注重依靠社会力量方面看,可作为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之一考察。
4.深化的复归理论
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是复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复归理论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犯罪能力的场所。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检讨复归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延伸和深化了有关理论,认为“将一个人数年之久关押在高度警戒监狱里,告诉他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和每日每分钟应做的事,然后再将其抛向街头并指望他成为一名模范公民,这是不可思议的!”[16]因此,“矫正的任务包括在犯人和社区之间建立或重新建立牢固的联系,使罪犯归入或重归社会生活中去,恢复家庭关系,获得职业的教育。就广泛的意义而言,即在于为犯人在社会政党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帮助。这不仅要求必须努力改变每一名罪犯——这一点曾经是复归模式的惟一目标,而且这需要发动和改造社会及其各类机构。”[17]
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在罪犯复归社会前后,只有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教育改造和防范犯罪分子,才能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从依靠社会力量教育改造、防范罪犯的角度,深化的复归理论是行刑社会化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复归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促成了行刑的社会化。
5.行刑经济化观念
行刑经济化,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最大社会效益。这一观念与行刑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经济分析法学成为当今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行刑的经济化观念也正是这一法学理论在行刑过程中的充分体现。行刑的经济化成为当今行刑社会化理论与实践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行刑经济化不能背离罪刑法定和罪刑相一致的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作出“经济化”考虑的同时,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绝不能无限扩大。行刑经济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首先考虑可否适用非监禁刑,如果依照事实和法律不适用,则考虑可否适用缓刑、假释等;对于必须适用自由刑的,也要求尽量适用短的刑期,以便留给罪犯重返社会的最大机会。行刑社会化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在客观上又减少了入狱人数,降低了监禁刑的负作用,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这样既合法又“经济”,充分体现了行刑效益,可以说行刑经济化观念是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依据之一。
6.刑事补偿理论
一般而言,犯罪直接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弥补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各国法律均规定犯罪分子应给予受害人相应的补偿。正如贝卡利亚所言:“有些人免受刑罚是因为受害者方面对于轻微犯罪表示宽大为怀,这种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却是违背公共福利的。受害的公民个人可以宽免侵害者的赔偿,然而他难道也可以通过他的宽恕,同样取消必要的鉴戒吗?!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18]因此,依照这种刑事补偿理论,在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还应判令犯罪分子对社会进行赔偿。但传统的执行方法很难对社会作补偿,只有在行刑社会化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为社区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或参加社会化生产等,才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由此可见,从补偿社会的公正角度,行刑社会化与刑事补偿理论相符合,而且刑事补偿理论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
上述诸多理论学说和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先后为行刑社会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些理论一旦产生之后又相互影响,彼此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行刑社会化的合理性根基,因而从沿革意义上,上述六种理论思想共同构成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但是具体到一国,是否上述理论都可以直接作为本国实践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则还需要有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二)我国实行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关于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我国长期实行教育改造罪犯的方针政策,是对刑罚人道化思想的贯彻和体现。刑罚人道化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造罪犯、使之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所一贯遵循的原则,是行刑社会化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坚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世界,强制罪犯劳动、接受监督的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体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刑理论有不同之处。我国监狱法所规定的依靠社会力量改造罪犯的原则,就是行刑社会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监所内部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或依法在一定条件下将罪犯放到监所外执行刑罚,使被释放者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尽快适应社会,也让社会在短期内接受被释放者以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
我国监狱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决定了行刑的社会化。而且犯罪是在社会多种因素支配下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罪犯来自社会又必须回归社会,因而救助、矫正罪犯和教育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身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最终融入社群生活之中。同时,监狱改造罪犯必须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需求变化,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防范,在其复归社会前后,都要坚持社会化原则。行刑社会化为罪犯提供了亲自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并能逐步使他们重新参与社会、顺利地回归社会,成为适应社会规范的劳动者。行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尤其我们国家刑罚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董丽君,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65.
[2]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59.
[3]崔书会,赵俊明.行刑社会化探析[J].中国司法,2001.
[4]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5]林纪东.监狱学[M].三民书局,1986.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7]赖早兴.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1):29.
[8]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60.
[9]公培华.刑罚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88.
[10]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15.
[11]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张文,刘艳红.犯罪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M].中外法学,2000,(4):385.
[13]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1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37.
[15]张文学,李燕明,吕广伦,蒋历.中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43.
【关键词】动画基础教学 创新思维 立体造型
动画是综合性的艺术学科,集绘画、文学、漫画、电影、摄影、音乐以及数字媒体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特殊而典型的。
动画造型基础教学是动画专业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具有扎实的动画素描、动画色彩能力是创作出优秀动画作品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动画人才,必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和课程中不合理的内容。
一、动画造型基础教学的特点
1.概括性与简练性
在动画造型基础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以及动画造型基础教学的特点,以及动画造型设计与其他造型设计教学的差别,根据这些特性来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探讨。动画创作要有好的创意和大量的动画和原画设计工作,在这个工作中,任何一个造型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这就要求物象的造型要摈弃一些琐碎的形态,提炼出本质的、主要的形态,从而创作出用简练的线条、概括的形态、饱满的色彩表现栩栩如生的鲜活的动画形象。
2.装饰性与幽默性
动画片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造型、独特的场景设计,使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使人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得到心灵震撼。动画片运用民间艺术、绘画以及装饰艺术等表现形式和手法,把人们心中各种奇思妙想、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装饰性与幽默性的完美结合。
二、动画造型基础教学重点
1.写实造型能力与形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写实造型能力是动画造型基础教学的重点,包括形象的比例、形象的结构、动态及解剖。它是动画创作的基石,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造型能力,才能够随心所欲地设计心中的美好形象。
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还要具备将复杂的形态概括成简练的艺术形态的能力。在抓住本质形态的同时区分主次、强弱,使学生做到观察、表现物象一针见血,这需要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合理的教学安排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形象概括能力。
2.夸张变形能力与立体造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夸张的动作在动画片中是普遍的。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夸张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及幽默感是其必须具备的要素。这种夸张幽默是有的放矢,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精华,反映出事物、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性格特征、形体特征、心理活动、职业特点、表情特征,这就要求在动画造型基础教学中逐渐介入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变形与夸张做单独训练,以启发学生对此内容的深入领会,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才能轻车熟路。对此,我们还应设置对学生三维及多维立体空间造型思维建立的课程内容,使学生适应动画动态造型、多角度造型的特点,使他们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造型训练与课堂实践
1.在动画造型基础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及表现方法。针对此问题,在课上要求学生表现物象、人物有时间限制,使他们舍弃繁杂的表象,直接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与归纳。要达到此目的,不仅在课上进行专门训练,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临摹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的单线速写,一方面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线的掌握,同时也为今后表现人物打下良好的基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从无从下手到表现自如、得心应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动画中线条的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更进一层培养学生变形速写的训练,对物象、人物局部的形态、动态、神态进行超出常规、不可想象的变形夸张,如有一句广告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在基本技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培养学生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新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了对于速写、变形夸张的训练,对于铅笔、水彩、水墨、版画、雕塑等技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基础上,透视原理的运用是动画场景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掌握透视知识在动画基础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透视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多点透视、鱼眼透视等,怎样通过做图把它们画出来,然后,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透视在动画场景中的应用。
3.在动画造型基础教学中,人物、动物以及场景是色彩训练的主要课题。在二维或多维、静止或动态的动画片中合理地控制画面的调子,处理好手、眼、脑的协调性,手体现了学生造型的能力,眼体现了学生的审美及艺术修养,脑则反映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学中激发学生手、眼、脑充分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在动画片中创造出栩栩如生、鲜活洒脱的形象。根据动画造型基础教学的需要舍弃传统的课程设置,跳过石膏头像,直接描绘真人头像过渡到人体,进行造型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真人头像过渡到变形夸张头像素描,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各种夸张表情的照片,展现出充满幻想的森林女巫、守财奴、飘飘仙女、英俊武士等,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主要的是在这种夸张造型表现中使学生对动画片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在人体课程授课中,不仅完成人体骨骼肌肉穿插及形态特征表现,深入要求学生完成人体运动分解动作的速写,提高学生对动态人物的理解。
随着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动画造型基础教学必须不断更新、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动向,探索出一套开发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绘画兴趣、提高学生动画专业基础水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培养出优秀的动画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独立设计
Uncommon品牌成立于2009年,与传统的手机保护壳厂商不同,Uncommon甫一面世便以其多变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很难想象一款手机的周边能够邀请到众多大牌设计师为其进行产品设计,Uncommon做到了。Chanel橱窗知名插画师Candy Bird,著名时尚杂志《ELLE》与 《Vogue》的御用插画师Izak Zenou,美国知名插画师Scott Wilson……当这些大牌的名字整齐划一地出现在Uncommon的设计师名单上时,我们便不难想象Uncommon那永远领先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了。
全新技术
3D TATT,这是一项Uncommon与其合作伙伴创造的全新印制技术,翻译为主动式热感应印制技术。此技术领先于目前所有的印制技术标准,能够让颜色以更真实、饱和的状态呈现在保护壳上,拥有无法被仿制的卓越效果。
全面优势
除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与全新的3D TATT技术,Uncommon手机保护壳也拥有传统iPhone手机壳所没有或难以兼具的优势:Uncommon的iPhone5保护壳的上下盖设计让你能够轻松拆装而不会刮伤手机本体,同时壳内也有黑色防冲撞记忆棉,能够起到良好的防刮、防震效果。值得一提的是,Uncommon手机保护壳采用了具有极高坚韧度的聚碳酸酯材质,此种材质具有极高的抗冲击性,一般可用来制作防弹玻璃护目镜、太空人头盔面罩等,而由此材质制成的Uncommon手机壳,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保护壳”。
壳定制化
Uncommon在提供了大量极具创意的款式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客户的个性需求,其“壳定制化”服务可谓给客户提供无限的创作空间。你可以在手机壳上印制任何图片――只要你愿意。这一服务受到了众多客户包括公众人物的热烈欢迎,iPhone女孩张萱妍、台湾艺人Makiyo、网络人气美女林逸欣等名人都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个性保护壳。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26—01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指导,以培养学生品德和能力为核心。由于班级管理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班级成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一、传统班级管理方法
1. “家长式”管理。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听话、服从管理,把学生教育成统一的顺从模式。这种老师把自己当做一家之长,用老师的身份来压制、管理学生的方法,受到许多专家甚至家长的质疑。
2. “保姆式”管理。部分老师认为学生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教师都大包大揽,认为只要给学生都安排好,学生就能按部就班地学会,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3. “重智育,轻德育”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及升学率作为教学成效的指标,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人性化班级管理的优点
1. 班级管理民主化。班级管理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才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
2. 班级管理个性化。“个性化”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因为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 班级管理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疏导矫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机会。管理中以情感教育为源泉,注重心灵的交融、心理的对话,把学生当作朋友、亲人。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全身心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去,创建和谐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
三、人性化班级管理构建方法
1. 相信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师生关系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之中情感教育闪烁着无穷的魅力。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为此,班主任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学生都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心去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真挚地交流,推心置腹地沟通。心与心相通,才能叩开情感的心扉,奏响师生心灵的乐章。良言温情如和煦的阳光,如甘甜的雨露,照耀着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石油化工 建(构)筑物 荷载计算 设备基础
一、化工、石化建(构)筑物的荷载
本规定主要针对直接作用(荷载)及部分间接作用所作出的规定,尚应由主导专业提出的荷载条件为依据,并以本规定为最小采用值。
1,荷载的分类:作用于建(构)筑物上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
2.温度作用:为在建(构)筑物正常操作期间,由于大气温度和工艺生产中温度的变化,使结构、设备和管道产生涨缩对结构产生的作用。卧式设备(包括卧式换热器)涨缩摩擦力标准值Pt(KN):Pt=(G+Q)/2*
二、小型直立式钢储罐罐基础计算
1.采用标准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 SH3030-199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设计条件
风荷载:基本风压 W=0.74kN/m
场地条件: Ⅱ类场地,特征周期Tg=0.35s,fa=120kN/m2;
φ600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Ra=1100kN
地震设防:7度,αmax=0.08
设备荷载:空载标准值Gnk=122kN
操作总荷重标准值 Gbk=275kN
充水总荷重标准值 Grk=275kN
3.荷载计算:
a.竖向荷载标准值
设备空荷载:Gnk=122kN
设备操作总荷载:Gbk=275kN
基础自重:=623kN
b.水平荷载标准值:
风荷载:
沿高度作用的风荷载标准值(按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3030-1997公式)Wk=βzμsμzμr(1+μe)(D0+2δ2)W0
式中μe=0.26 μs=0.6 μr=1.0
基本自振周期:
由于:h2/D
故T=0.35+0.85*10-3*h2/D=0.44S
故:βz=1+ξνφz/μz=1.877
W1k=1.94kN/m
对于H=10~13m:μz=1.056
W2k=2.1kN/m
Vwk=W1k*H1+W2k*H2=23.6kN
Mwk=W1k*H12/2+W2k*H2*(H1+H2/2)=143kN.m
作用在基础底面的风荷载:
Mwk’=Mwk+Vwk(T+R)=185.5kN.m
V=23.6kN
地震作用:
按GB50011-2001底部剪力法:
Fek=α1Geq
已知T1=0.44S;Tg=0.35S;取α1=αmax
取Geq=(Gbk+0.5Gjk)
已知设备操作总荷载:Gbk=275kN=G1
基础自重:Gjk=394kN=2G2
F1k=G1H1Feq/ΣGjHj=36.8kN
F2k= G2H2Feq/ΣGjHj=0.96kN
基础底面的地震作用:
Mek=F1k(H1+T+R-0.3)+F2k(H2+T+R-0.3)=378kN
4.荷载组合(作用于基础底面)
操作+风载:S=CGGBK+CGGjk+ψ(CQQK+CWQk)
Fk=898kN,Mk=Mwk=185.5kN.m,Vk=Vwk=23.6kN
操作+地震:S=CGGBK+CGGjk+CeqFeq
Fk=898kN,Mk=378kN.m,Vk=37.76kN
检修+风:S=CGGRK+CGGjk+ψ(CQQK+CWQk)
Fk=898kN,Mk=Mwk=185.5kN.m,Vk=Vwk=23.6kN
三、热交换器基础计算
1.采用标准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冷换设备和容器基础设计规范 SH-T3058-2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设计条件
风荷载:基本风压 W=0.74kN/m,地面粗糙度B类
场地条件: Ⅱ类场地,特征周期Tg=0.35s,fa=120kN/m2;
地震设防:7度,αmax=0.08
设备荷载:空载标准值Gnk=300kN
操作总荷重标准值 GBK=520kN
充水总荷重标准值 GTK=485kN
可拆件重量 F=160kN
材料特性:混凝土:C30 fc=14.3N/m2 Ec=3.00X104 N/m2
钢筋:fy=300 N/m2
3.荷载计算:
a.竖向荷载标准值
容器操作荷载标准值:Fek=520kN
容器空荷载标准值:Fnk=275kN
基础自重标准值:
=179.7kN
(基础加土)自重标准值:
=280.1kN
b.水平荷载:
热膨胀摩擦力:
ftk=FekXμ=78kN
温度作用在一个基础上的荷载:
Ftk=78kN
Mtk=Ftk(E+R)=287kN.m
管束抽芯力:
管束抽芯作用于一个基础上的荷载:
Fbk=Gbk=160kN
Mbk=fbk(E+R+y)=736kN.m
Nbk=fbk*y/L=36.8kN
地震作用:
按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SH3048-1999)计算:
TX(设备轴向自振周期)= =0.32S
Ty(设备横向自振周期)=
=0.096S
式中,meq为操作状态下的等效质量,取设备操作质量的1/2和1个基础质量的1/4之和。
由于基础的轴向和横向计算周期T/Tg大于0.1和小于1.0,故轴向和横向地震作用值相同。
Fi=(GiHi/ΣGjHj)Fek
Fxk=Fyk=F1k+F2k=28kN
Mxk=Myk=F1k(E+R+y)+F2k(E+R)=123.6kN.m
风荷载:
(1)纵向风荷载计算:
Fw1k=μsμzW0A1;μs=1.3;μz=1.0
W0=0.74kN/m2
A1=DR+(φ+0.3X2)(y+φ/2+0.3)
Fw1k=6.24kN
作用在一个基础上的风荷载:
Fw1k/2=3.12kN
Mw1k=0.5{(D+R)(R/2+E)+(φ+0.3X2)(y+φ/2+0.3)[(y+φ/2+0.3)/2+R+E]}μsμzW0=12.0kN.m
(2)横向风荷载计算:
Fw2k=μsμzW0A2;μs=0.7;μz=1.0;W0=0.74kN/m2
A1=(φ+0.3X2)(L+L1+L2+2X0.3)+2XCXR
Fw2k=11.0kN
作用在一个基础上的风荷载:
Fw2k/2=5.5kN
Mw1k=0.5{[(φ+0.3X2)(y+R+E)](L+L1+L2+2X0.3)+2XRXC(R/2+E)}μsμzW0=24.48kN.m
4.地基承载力核算:
沿纵向:
操作+温度+地震:
P=FB/A0=62.5kN/m2
Pmax=P+MB/Wy=141.8
Pmin=P-MB/Wy
因为,e=MB/FB>B/6
故Pmax=2FB/(3La)
Pmax=144.2kN/m2
检修+抽芯
P=Fc/A=60.4kN/ m2
Pmax=P+Mc/Wy=202kN/ m2 不满足
横向:
操作+地震
P=FD/A=62.5kN/m2
Pmax=P+MD/Wx=98.2 kN/m2
稳定性演算:
纵向:
M倾=736kN.m
M抗=467X1.8=841kN.m
K=M抗/M倾=1.14
b.横向:
M倾=123.6kN.m
M抗=540X1.2=648kN.m
K=M抗/M倾=5.24>1.6
结论:
基础的纵向地基强度和稳定性不能满足,建议将两个基础底板纵向连成整体,减小抽芯力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基础性;功能作用;历史透视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1]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校园文化一直都是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话题,目前学界注重研究的问题多在如何建设的策略、方案等操作层面上,比如,有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的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有的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等等,相对缺乏的是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推进。本文试图对校园文化的价值主旨做个性化发掘,借助社会历史的视角,论述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意义,以丰富其理论研究。
1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
所谓校园文化的基础性是指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激发高校生存发展生命活力的那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如同一个高大建筑的基础一样,没有这样的基础,高校发展就会垮掉。高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场所。高校的生存发展需要诸多条件:物质的如办公教学大楼、桌椅教材等;精神的如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风气等。物质条件容易达成,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能如愿建成,为难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不是靠投入多少资金就能取得的内容。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大学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教师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育目标的榜样存在,发挥着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氛围的作用,有大师的引领和带头,学校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获得充足的提升动力,凝结在大师身上的不同寻常的特质便是其高端的文化素养。新时期里,曾经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学的文化则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文化、严谨务实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还是一种明德修身的道德文化。名家们的思想认识,共同揭示了大学生存发展的真谛:大学不在于物理空间有多大,物质条件有多高,最关键的还是其有没有文化。可见,文化是一个大学安身立命的基础。进一步分析,校园文化就层次而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深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大学的精神和风气等等,它具有高度的凝结性,较为抽象,不身在其中往往无法感知,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一个大学长期培育积累所得,也是一个学校引为骄傲的内容。一个学校的校训就属于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各个大学的校训表述不尽相同,充分反映出各个学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不同校训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具特色的生命活力。另一部分为表层次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特指那些在不同时期里、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空间里呈现给师生的学术报告、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板报宣传等等有形的、可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高校校园内丰富了学生生活、提供了锻炼机会、搭建了交流平台、传播了各类知识、营造了文化氛围、调动了多种积极性,是大学凝聚师生之心,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它更适合年青学生的身心成长之需,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它还更接近于生活本真。学校通过更多接近本真的活动展示,教学才能有效地进入求真的轨道。校园文化具有基础性,可借用社会有机体的理论来阐述。该理论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各种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能呈现出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等重要特性[2]。认识社会有机体理论,能给我们很好的方法论启示。认识校园文化的基础性价值时,我们可将其置于学校存在发展的诸要素中进行分析。学校发展的要素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有四项,一是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资金等;二是师生条件,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等;三是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四是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和人文精神等。在这四类要素中,学校的物质条件可以随时改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市场交流得以改善,学校的制度受其校园文化影响,唯有校园文化是难以随便获得的,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淀而成。一个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单位是很难办出特色,很难取得骄人成绩的。
2校园文化基础性意义的社会历史透视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夏朝,而类似于现代意义的大学则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其最初的形式,仅指一种可以采用任何组织形式培育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团体或社区,并没有突出其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3]。在对校园文化的历史审视中,我们深深觉得,是所有存在的和已经消亡的学校文化共同构建了历史长河的校园文化大系,又以这样的集体文化壮大了社会文化整体,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丰满、五彩斑斓。
2.1中西方校园文化的多元差异是校园文化基础性的外在表现
因为中西方办学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传统不同,校园文化自然也不会相同,甚至完全相异,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这些相异的校园文化伴随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或社会价值传承下来,个性十足,让彼此相互惊叹。(1)校园硬件设施,如:校园建筑、校园图书馆、体育场所等体现出校园文化差异。以校园建筑为例,西方多数大学校园一般是“无围墙大学”,且可向社区开放,体现出其开放性文化特征。而在我国,校园建筑结构如同家居一样,注重完整性、封闭性、独立性,显示出学校与社会的分隔,如此明显的差别更多地受制于其历史文化基础,是校园建设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果。(2)大学理念培育的差异制约校园文化基础性的价值的取向。西方大学注重以独特的、多元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如:德国大学注重研究的办学传统、英国大学的博雅教育、美国大学重教学与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等等;其共性是“以培养人”为目标,培养这个“目标人”会学习、会选择、会合作。相较于此,我国教育的任务虽然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但历朝历代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则是担当“治国平天下”之责,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前途,在此传统教育理念下,校园文化更多的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3)注重“学术自由,培养个性”是培育校园文化基础性良性氛围的差异点。“学术自由”的思想最早由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他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体现是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传播与革新的氛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教育在近展中,伴随着的大潮,学术自由的呼声纷纷在大学响起。最典型的是北京大学在校长的治理下,开创了思想自由的新学风,形成了北大优秀的办学传统,奠定了新北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这样的学术自由氛围并未能在我们的办学历史中普及并延续,因而校园文化建设极容易随波逐流,脱离文化的高雅,偏向世俗。(4)创新意识培养是校园文化核心内容的新亮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大学出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浪潮,至今仍方兴未艾。其培养途径有三:一是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设立创新基地,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与国外大学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在实践中普遍应用,比如,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给新生配备导师制,设立学生科研奖励等等,但各类学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整体创新能力偏弱,这些不足使得校园文化的厚重性不足。
2.2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相溶是校园文化基础性意义的活力源泉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追根溯源来自社会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又以其独特的方式服务社会,丰富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首先,学校的生成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独特领域,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性,以我国校园的礼仪文化教育形式为例,可见一斑。我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在我国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中,礼仪制度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礼制建设。为了富有成效地施行礼制,需要建造专门的场地演练,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实施,需要专门研究礼制的完善,因此,催生出了古代学校的形成,催生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礼制文化教育。礼仪制度的教育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深深打上了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其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学校从独立于社会之后,并没有完全与世隔断,而是有许多途径通向社会,与社会交融。它的老师来自社会,它的校园建筑敞开向社会,它的实践场所依托于社会,它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的支助,这些通道引入了丰沛的社会文化营养,这些营养在滋润学校发展时,也同时孵化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又借助于其教师、学生和校园课堂本身,汇入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得益彰,共同营造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体系。
2.3校长岗位是增厚校园文化基础的关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5]大学校长不仅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力量,同样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的传承发展力度都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管理能力紧密相联。中外各类名校办学成功的事例,无不说明这一点[6]。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离不开洪堡的锐意改革;对哈佛大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霍普金斯大学,离不开吉尔曼的开拓性创举;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离不开校长斯德林和副校长特曼的创新。在我国,古代孔圣人创办的教育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现代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开创了乡村教育的先例,让教育的奢侈变成普通民众望而可及的内容;主政北大,创造了一个个性丰富,生机勃勃的北大,奠定了其在今日中国的第一大学地位等,不胜枚举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校长是一个学校成长发展的灵魂,是培育一个学校文化基础厚度的规划大师。因此,一个成名学校的背后总是相连着一个成功的校长,一个成功的校长身后往往矗立着一个成名的学校,造就文化品位高尚的思想家、教育家类型的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3校园文化基础性的几点要求
校园文化基础性价值的发挥,相伴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多环节的、持续的、开放的实践项目,在其建设过程中包含着较多较高的要求。
3.1文化建设的时空性
营造校园文化,就基础性要求而言需要全面覆盖,减少死角,因此,客观上既有空间上的要求,也有时间上的要求。空间上要求校内的各个角落都应有文化的形式、各个人都应有文化的修养和品味,这类文化形式可以是静态的艺术作品、树木山石或办学成果集锦,也可以是动态的礼仪、行为、比赛或表演,校园文化应遍布校园各处,从办公场所到活动场所、从课堂到食堂、从路道到绿化,师生活动涉及的地方就应体现文化气息,这才是空间上建设的应有表现。在时间上营造校园文化要求具有持续性,即在各个时期里都有文化表现和亮点。校园文化是累积起来的,不能靠随意或突击来完成,一定是一个学校时时有校园文化意识、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3.2文化活动的计划性
要做到校园文化的时空存在,就要对校园文化做好规划,就要具备校园战略发展的长远眼光。要把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并将其制度化,以保证其得以顺利传承,不因不同阶段的领导更换而改变其文化特色或削弱其建设力度,真正让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计划既需要围绕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做“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走群众路线,培育全体师生员工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氛围,还需要专家学者献计献策、从不同专业的视角进行创新和批评完善。
3.3办学质量提升中的包容性
包容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修养,对一个单位来说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生存文化。学校是聚集人的地方,除了老师还有众多学生,每个人都有思想,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个性,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变化,在这样的群体中,固然群体意识很重要,群体目标很重要,但若在主张群体意识的时候,漠视和排斥个体意识,这对教学工作进展,并不有利,因为教学是以教师个体活动为单位完成的,出色的教学工作来自于教师个体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漠视和排斥个体意识很容易扼杀个体的创造性。因此,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往往能汇集较多很有个性、很有学术成就、很受学生喜爱、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
3.4方式途径上的亲切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众多,每个建设内容都涉及到“人”的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校园文化可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常不太容易让师生厌烦。但这不等于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不需要讲究艺术,实际上,要想让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出彩,反而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艺术性问题,这种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途径的艺术性是要让每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都能给人亲切感。校园环境建设具有亲切感,人们就乐于进校,乐于工作生活在校园;教师上课具有亲切感,学生就会得到平等尊重的认同,就容易进入教学互动的场景;学校领导具有亲切感,教师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容易被调动。方式和途径的亲切性,是校园文化建设者的身心修养高度、智慧高度和艺术水准的生动体现。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较多的研究者均将其看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贯串于学校办学的历史中,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持续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7]因此,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的隐形基础。
作者:许金如 唐开鹏 徐开金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2]刘忠孝,万宁宁.试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支撑[J].学术交流,2012(1):167-171.
[3]程方平.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历程———国外大学发展概说[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89-100.
[4]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C]//林志均:合集•文集之六.上海:中华书局,1936.
[5]陶行知.陶行知选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
2006年办事处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区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全面推进“法治新浦”、“平安新浦”建设,加大基层基础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构建和协社会的能力,改造特殊群体的能力和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为构建和协社会、服务跨越发展贡献力量。2006年工作目标是:1、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健全,责任到位。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无越级上访事件;3、落实学法制度,抓好重点对象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列入党委中心组学法计划;4、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创建工作,达到市级规范化要求;5、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各项制度,继续探索“大调解”平台作用以及功能的发挥。
一、全面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综合素质
司法行政工作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司法行政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2006年,我处司法行政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继续加强与工作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以务实和求实为工作目标,做到通识与通才培训兼顾。二是进一步要求工作人员和基层调解员进行与业务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自学,进一步提高法律文书制作的水平。三是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运用。特别是相似案件处理方法比较分析,有助于提高业务技能。
二、继续发挥“大调解”平台作用及其功能
首先,要进一步将工作力量、工作重心前移,把摸排和预防工作放在工作的重点来抓,做到宜散不宜聚,宜疏不宜堵,宜钝不宜激,宜小不宜大,把钝化控制矛盾的形成和激化作为前移工作重点,进一步减小大调解平台的压力。其次,抓人民调解的潜能挖掘。人民调解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传统业务,要充分彰显人民调解在“大调解”机制中的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着力提高调解人员整体素质。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年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4次纠纷排查活动,集中调处和化解带有规律性、季节性的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三、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继续落实安置帮教措施
我处社区矫正工作重点,是要在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上下功夫v,。要按照“重在矫正”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方法,不断提高矫正程序的严密性和矫正手段的科学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矫正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合力,努力提高矫正质量。要按照“抓住重点、培育亮点、形成特色”的要求,着力完善规章制度、质量评估、安全保证等体系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实践总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来关心支持社区矫正工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完善矫正工作程序,健全志愿者队伍,加大督查指导力度,提高矫正质量,确保矫正对象不脱漏管和无重新犯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