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教育见习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教育见习报告

第1篇

【摘要】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也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内涵原则 运行机制 监控与反馈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化。教育教学的监控过程,不但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好的教学质量形成。对教学主体的监控,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基本情况。在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现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动态化,对人才培养活动不断地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满足社会的要求。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中心工作是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包括建立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通过信息员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纠错、改进,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办法、考试质量分析评估办法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的制度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原则

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庞大又复杂;同时,又是一个无法用具体量化的方法,所以在体系运转过程中应该考虑各种情况,尽量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一方面,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想法更是千差万别的,这都决定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多样性,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1. 可行性原则

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特别要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做到操作上可行,运作上方便,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包括观念、机制、管理、制度、条件等,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以及各教学管理部门等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几乎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

3. 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按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根据学校的内部、外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构

目前,有的民办高校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设立“教学促进办公室”(简称教促办),专职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促进提高工作,形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务工作,教促办专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的管理格局。教学促进办公室与一般高校设立的“督导组”不完全相同。“督导”和“促进”,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较大区别。“督导”的主要含义是监督、检查和指导,而“促进”则是共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教促办根据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特点,青年教师多,教学资历短,经验欠缺,采取一督、二帮、三促进的工作理念。一督是指督管、督教、督学;二帮是采取各种措施,如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促进是指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教师和教促办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性质不同,而目的是相同的,即共同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到教促办主动要求教授们去听他们的课,希望更快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教促办组建一级(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组,聘请在高等院校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教促办主任,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诚聘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校级(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开展校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这些学校,主要做法是教促办配合教务处,教务处支持教促办,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工作。同时各系(部)主任牵头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二级(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负责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教促办组织由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参与学校的教学为质量保障工作,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精神。民办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教学管理,增强各级领导、教师的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就主体而言,包括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就组织而言,包括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就职能而言,涉及决策、管理、实施、反馈、调节、评价等。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各单位和各部门通力配合、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六个层面的人员组成: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教促办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一级和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学生信息员。主管院长主要负责目标的决策及外部协调工作;教务处处长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促办主任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任务的下达和对反馈信息的处理等;系(部)主任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教研室主任组织拟定本教研室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同时负责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一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风、校风的检查与指导,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每周反映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建议。鉴于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民办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全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形成主管教学院长领导,教促办和教务处具体落实,各系(部)领导分头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监控教学过程方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全院的教学监督、指导、评比、咨询等职能,面向全院教师,对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本系(部)的教学监督、培养、考核、咨询职能。面向本系(部)教师及给本系(部)开课的其他系(部)的教师。两者都要结合专业评估、课程调研的需要,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保证更多课程的教学情况处于受监控状态。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分别由学校与系(部)聘请和管理,并按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行使职能,在业务上交流指导、配合互补。

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级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评课、组织观摩课、优质课大赛、说课竞赛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以现场听、评课,反馈、交流教学信息为主,同时为他们开设教学系列专题讲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重点,随时进行课堂跟踪和手把手专业指导,对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建立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仅仅可以深入广泛地了解教学状况,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开展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分层次指导、帮助教师,使质量监控工作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先会.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

第2篇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各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前沿学科。正是基于该课程鲜明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各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我校自2006年以来,开设了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际效果与利弊,已见诸多报道[1-6]。为了探究我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经过7年的实践与摸索后的实际教学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后续教学提出更加有益的借鉴,本文笔者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适应情况及双语教学效果,力求为普通地方高校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1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本双语课程的开课对象为我校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组对已修完本课程的215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对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评价与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学生对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看法、学生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等诸多方面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人数和比例偏低。但绝大多数(78.2%)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础英语学习的准备,且有18.2%的学生具有专业词汇的准备,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客观上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此外,绝大部分学生(80%以上)主观上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且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充分说明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相一致的。

2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

2.1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实践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使用双语教材时对于中文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没有形成用英文阅读的习惯或是能力,因此更谈不上用英文思考,而归根结底,这均是英文基础较差引发的,学生对此本身有畏惧感,担心完全用英文后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在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上,尽管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双语教学的教辅与传统教学区别不大。为学好本课程,60%以上的学生每周花费的课外时间在2小时以上,说明多数学生在主观上是很重视这门课程的。

2.2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实践分析: 由表1的调查结果可见,较受学生欢迎的授课形式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且以英文为主,或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但以中文为主,老师均用中英文交替解释,支持这两种授课形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3%。此外,有45.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仅27%的学生认为应是所有教学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多数学生对中文授课及中文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而且由于与学生成绩直接相关,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但我们也看到,有58.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在理论与实验(践)课中均应用,这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是认可双语教学的。

2.3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践分析: 在调查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时(见表2),有55.3%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提高了自身学习兴趣,特别是其中还有9.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绝大多数学生(74%)认为双语教学对其英语水平提高是有帮助的,认为无影响者仅占26%;对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分散,但总体来讲,觉得听不懂的学生比例较大,占了39.5%,继而,分别有42.8%和34.9%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效果一般或不如中文授课效果。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主观上对此课程感兴趣,但因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而增加了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等原因而使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地方院校而言,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第3篇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质量保障监控体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涵盖了高职院校内部自我评价与质量监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检查考核、毕业生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以及用人单位对于录用人才的质量评价等。其中高?内部自我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原因如下:其一,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全面评价教学成效、推动高职教学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就能够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评价在时空当中实现有机的结合,让本院领导以及师生员工均可自动地检查和评价教学活动之成效能否达到办学宗旨以及培养目标之要求,为合理地调整工作思路以及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依据。高职学校可运用该体系之运行,让教学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让教学管理机构和师生们均依据教学准则来办事,并且全力推进高职内部各方面的工作,改进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程序,为开展科学决策以及民主管理提供足够的依据。其二,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切实满足社会各界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自我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彼此相互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能够让高职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变得更为密切,让社会监控所具有的反馈作用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还能够很好地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其三,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切实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维护高职教育秩序、落实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能够很好地激励各所高职学校强化良性竞争,不断地深化改革,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内在发展动力,而且还十分有利于上级部门快速掌握高职教学质量等信息,通过快速调整思路,以求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对于高职教育的管理。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观念之更新属于先导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紧紧做到更新质量之观念。具体来说,应当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求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一定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而且还应当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应当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二是要强化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经常性地选派相关人员参与到全国性高职教育理论培训以及课程研讨之中,经常性实施校际沟通和交流。三是要积极组织广大教工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并在本校师生之中积极开展研讨,从而能够真正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通过学院领导的积极宣讲、校级论坛的交流发言以及教研室层面上的研究,能够实实在在地把以上理念落实到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们的心中,从而形成持续学理论的氛围,全面进行探究,从而持续改进与更新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观念。

(二)质量标准之确立属于基础

质量标准主要涵盖了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要通过完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化建设以切实规范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管理标准指的就是对本院各类事务的管理体系,其重点在于提出管理之范围、要求、责任以及流程等。工作标准组要是指依据各类工作之特点而出台的具体工作制度,其重点为工作范围、责任以及程序等。技术标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学机制,所涉及的是主要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形式、课程标准以及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等教学质量标准。创建质量标准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来进行操作,针对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地域性、专业性以及发展性等特征,全面确定高职教学质量的标准与内涵,做到确定合理而且合适的标准职,切实保证标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以及权威性等特征。在落实高职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参考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管理规范。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融合到本专业的国家或者行业技能鉴定考试标准。随着高职院校质量标准体系之形成,也就建立建成了高职规章制度,确保了本校各类教学活动能够做到正常而有序地开展,从而为本院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质量评价之健全属于关键

高职内部道德质量评价通过是运用目标性评价来实施的,也就是使用教育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教学质量标准,考虑各项教学工作是不是能够达到或者符合规定之程度。对外部质量加以评价,应当以需求性以及适应性为主体,这就是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质量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以及企业的岗位(工种)、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的常态化变革。要对本院内的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能力、专业安排、教材建设以及高职生们就业的稳定性实施常态化的评价,真正地实现以评促建之目的。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从而将临时性和运动式常规检查转换成为长期、有制度进行保障的工作。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 教学质量 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为培养对象的质量,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及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程度和人才规格的达成状况。

一、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意义及其关系

所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保证教育质量而设立组织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指为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院校各级相关组织结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相关教学信息的搜集处理为核心,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型,组织一整套严谨、务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从而规范各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其他教学基本建设,最终形成能够推动高校发展和内涵提升的教学质量文化,从而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中,理顺组织结构、建设规章制度体系、监控教学过程和紧扣用人单位需求是这一体系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是构建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和关键。架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方法是将教改实践活动中取得实效的具体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基本要求标准化;基本模式是以人为本+经验积累+团队合作+规范细节+技术支撑+实践创新。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及其实施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实施。然而,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全员参与的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原因主要是体系与评价、奖惩执行相脱节,习惯性的管理方式与新的管理模式相冲突,因管理繁琐或不对路使教师和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等。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的反思

1.体系文件中应明确岗位工作的质量目标

管理文件越简明越容易理解,工作规范越具体越容易操作。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真正树立质量意识。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从提高文件编写的质量开始,文件中增加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目标、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具体做法是变“虚”为“实”,变“笼统”为“具体”,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去掉文件中空洞的、模糊的、模棱两可的词语,使语言更精练、更明确。

2. 设计真正体现岗位工作管理质量的质量记录表格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中必然要填写大量的质量记录。然而实践中有人却对如此管理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培训质量和管理质量提出了质疑,认为“质量记录不能完全反映工作质量,尤其是那些弹性较大、独立性较强的教学工作,质量记录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3.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应“抓大放小”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学环节分解为若干部分,实行全程监控。然而实施过程的监控难度太大,只能对如教学环境、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等操作性比较强的环节进行检查与控制,而忽视了如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师实践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架构应“抓大放小”,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进行过程的重点监控,而对教师在操作上的细小问题不要限制太多,设计的表格也不要太复杂,以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

1.关注学生的满意程度

质量的高低应由学生说了算,而不应学校说了算。对体育课教学来说,学生的满意度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主要是学生健康意识与身体素质的评价;二是院校在校生对体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上的评价;三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

2.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的主体

尊重和依靠教职工,并让教职工明白自己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各自岗位上以提高管理质量为己任,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的系统中,教师作为质量活动的组织者,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和进行课程教学的责任;作为监测者。要做好质量活动记录,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防止学生出现成绩不合格的现象;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对所教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控制与管理,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

1.改进体系与树立品牌意识相结合

学校创建品牌就是按照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树立品牌意识,就是既教书又育人,发挥师表作用,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树立品牌意识,就是要树立为学生优质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高质量的服务育人,以优美的环境育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2.改进体系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把年度考核的内容与每个人的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利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作用,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落到实处。改进体系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评价意识。二是细化评价行为,并将个人评价、内部审核评价和上级评价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公开评价结果。所有参评对象,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在评价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四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员工进行奖惩、评聘、培训、晋级的依据。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五是要使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人员考核项目内容相同、标准一致,做到考核客观、公平。总之,尽可能地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将静态的岗位职责和动态的考核结合起来,做到项项工作可检查,件件工作可考核,日常检查有标准,年度考核有依据。

3.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

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教和评学结果较为客观公正、准确可信,评价活动因而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功能和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4.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第5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张,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正日益显露出来,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造成了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怪现象,削弱了高等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及经济建设事业的支持作用。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及每位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新建本科高校是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感召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系列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对保证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而研究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笔者就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构建和运行的特点

1.1 新建本科高校暂时没有毕业生,使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短时间内己法接受社会的检验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尽管有许多指标,但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检验。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专、世的学制为四年,新建本科高校在获得国家批准后才能而向社会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由于在他们之前没有本科毕业生,因而存刘他们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究竟如何,缺乏社会对往届本科毕业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为教育数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运行带来不便。

1.2 新建本科高校规模逐年增加,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逐步健全和运行成为可能

根据我国普通本科学校设置的相关规定,新建本科高校经国家批准设置后,第一年仅批准开设四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仅有100个招生名额。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可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并在运行中及时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使体系趋十合理,发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监督和调控作用。

1.3 新建本科高校管理人员来源广泛,能充分吸收各本科高校所长,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并能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和严密性。

新建本科高校为了设置的需要,会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教育精英,组建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及管理团队。他们会以各自身上无形的资源如全新的质量意以,先进的质量监控手段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产生非常有利的推进作用。

1.4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由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受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中的质最标准及定位需花大力气研究,避免职业教育痕迹过浓的现象。

根据我国《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要求,称为学院的新建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这就注定了新建本科高校在申请设置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他们只能从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社会评价相对较高的高职院校中产生。而这些院校习惯了高职专科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其制定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很难摆脱高职教育的影响,会对本科教育教学质晟保障肢监控体系的构建带来不利的影响。

1.5 新建本科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客观上对教育教学质最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带来困难,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支持。

新建本科高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在申请设置本科高校时,其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符合设置校准为原则。随着本科教育的不断深人,资源短缺、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矛盾会逐步显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需要决的几个问题

2.1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然而,我们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呢,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结沦。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校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多以学生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现象发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主张以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标准;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博观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主张教育教学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实现人生价值。

严格说来,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产生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承的。因为,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就无法掌握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技能,根据个性有选择地培养技能也就无从谈起,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观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将知识传承、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合理调整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质量标准,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大部分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其类型应为教学应用型,应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最优劣的标准,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最人限度地张扬个性,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2 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高校基于学生本位结合社会本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在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工作中,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教学肢教学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

道德和法律意识为中心,促进学生满足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各个教育服务环节都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2.3 沟通信息,及时反馈,减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滞后性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暂时没有毕业生,因而来自社会及用人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还暂时起不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临控作用。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高校要不断地及时地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矗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学生评教,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通过教师评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同行互评和专家砰估及时化解学生与教师评学结果之间的冲突,汲取其积极的成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消除其消极成份对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纠正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之间的偏差,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文件,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通过教育教学过程的严密组织和高效运行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体现,但这一最终结果却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过程的积累。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对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任用、教材选购、课堂管理、考核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评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相应的标准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质量评价行为和教学服务行为。使教育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标准之间的偏差能得到及时地纠证才能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有所保址,实现对总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新建本科高校大都是从高职专科升格而来,其原来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本科高校的要求,那种用办专科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思维定势来管理本科教育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必须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全面修订以前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增加埘本科教育特有的,如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答辩环节、学位授予环节、学生参加科研和实验室开放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并在运行中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学校发展的步伐,在本科层而更加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立丁不败之地。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游泳教学 安全保障体系 体系构建

游泳是一项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一个人学会游泳将一生受益。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游泳运动技能,促成大学生的终身游泳运动文化与素质教育。然而在高校体育中,游泳课的开展也是诸多专项中困难最多、最不容乐观的。其中怕出安全问题就是制约学校开设游泳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但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不开游泳课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众多专家都曾呼吁:学会游泳才是预防溺水的最好手段。构建完善的高校游泳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对此,本文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高校游泳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希望为高校游泳教学开展保驾护航有所裨益。

1.游泳教学设施的标准化

为了保障游泳锻炼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务必确保游泳场所各种安全器材的配备及设施均合格化。

1.1救生、急救器材的配置

每一个游泳场所都必须配置经中国救生协会认定的水上救生器材。游泳场所必备救生器材有救生圈,救生抛球,救生绳,救生杆。以上救生器材必须放置在游泳场所的明显位置,并张贴警示牌,告示急救时使用。救生器材要指定专人负责保养,定期检查,以确保紧急情况下正常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经中国救生协会认定的救生急救器材,如急救板、急救氧气瓶、肢体固定夹板、人工复苏器和携带型人工呼吸面罩、颈部护圈、急救箱包等。

1.2安全标志的设立

教学前教师要提前检查场地,掌握游泳池水的深浅、清晰度和池边情况,在深浅过渡区域设立明显的安全标记,预测可能发生的险情。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置各种必要的警示标志牌,如游泳者须知牌、游泳安全须知牌、紧急抢救须知牌、游泳场所示意图牌,以及禁止跳水、禁止嬉水打斗、道滑禁止跑步等警示牌,还有如绿色通道、残疾人通道、救生器材标志牌、各工作室标志牌等。

1.3水质卫生达标

当游泳池内人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水质的各项指标尤其是细菌总数的严重超标,造成教学参与者游泳后发生腹泻、眼睛红肿发痒,等等,使游泳者的身心受到损害。所以,对于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一定要重视,必须每天进行消毒吸尘处理,保障游泳师生的健康。

2.游泳参与者身体健康合格化

身体健康合格的学生才能加入游泳锻炼,凡患有精神病、癫痫病、痴呆、心脏病、皮肤病、严重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性病患者及各种传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场。这样既可以防止一些同学因为自身的原因发生特殊情况,又可以控制疾病的传染,避免同学们之间交叉感染。

3.教师自身救生能力的合格化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于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情况应该有果断处理的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救生的能力,就谈不上保证学生的安全,所以高校上游泳课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救生能力,取得一定的救生资格,方可上岗教学。

4.教学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化

4.1加强课堂组织纪律性

教师要提前到达上课场地等候学生,课前严格执行点名请假制度,宣布游泳课纪律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定本班上课活动区域,课上实行令行禁止,严密组织教学,发现险情及时抢救,下课时全体学生出水列队清点人数,指出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课后需要复习的内容后统一退场,教师再做清场工作。教师上课时应穿游泳衣裤,佩带口哨,既保障教学效果,又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健康。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游泳池内的各项规定,凭游泳证出入游泳馆,按上课规定时间准时到达上课场地,集体下水和起水,不得擅自进入游泳池下水。游泳练习时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必须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如条件允许最好挂上水线顺序游进,服从教师的口令、手势,禁止在水中打闹、冲撞或假装溺水。遇到紧急情况,学生要及时呼救。在上课过程中有事起水时需向教师请假,不得随意起水退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不擅自离岗、不闲谈、全面观察、重点指导、多走动和随时清点学生人数的习惯。

4.2教师采用科学、合理、实用、安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钻研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要尽快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教学时有重点和针对性,采用全面观察与重点照顾相结合的方法,使每次课的组织与教学更科学合理、得当适用,而且还应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可采用分组、集体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常规教学方法,最好在每次课堂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个体差异、技术掌握的程度,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予特别关照。如对一些患有晕水、贫血等病症的特殊学生,要区别对待,细心安排,还要教给他们在自己身体不适时的处理方法,并对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教师观察要仔细,在练习中如发现学生面部发乌、发紫,出现紧张、恐惧情绪,动作僵硬、不协调、吃力等不正常情况出现时,要及时让学生上岸休息。

4.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旦学生知道了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意识,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就会自觉按照教师的指示和思路走,避免不安全的情况发生。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游泳场馆的建设,参加游泳锻炼和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游泳场所的人身安全应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预防为主,创造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学习及锻炼。

5.游泳课安全组织工作的实施

5.1游泳课课前的安全组织工作

5.1.1加强安全教育

通过墙报、挂图、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工具,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安全的重要性及安全常识,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知识和课堂常规教育,如加强上课纪律,实施令行禁止。要求学生做到三不(不在泳池中跳水,不在人多、拥挤的水域中潜泳,不在水中嬉戏、打闹)。学生起水离队时须经教师同意,归队时须向教师报告后才可下水。

5.1.2游泳课前进行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学生水性情况,如是否学过游泳,水性如何,能游几米等。健康状况调查,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常规性检查及病史调查,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病、传染病等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病症的学生,应采用限制性的保护措施,禁止他们下水游泳。临时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由任课教师安排课外作业或布置见习任务。

5.1.3了解场地情况

上课前教师应对游泳教学的场地情况,如水的深度、深浅区的范围、池边池底的形状、坡度、水温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标出深浅区,在课前进行安全教育时告知学生,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检查救生用具、教学用具是否齐备、损坏,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更换。要将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给学生。

5.1.4做好考勤

教师必须在上课前10分钟到场,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更衣。然后召集学生在游泳池门外集合,进行点名考勤,统计人数。迟到的学生须报告老师才允许进场。有见习生需安排固定和安全的位置,不得随便走动。

5.2课中的安全组织工作

5.2.1课的准备部分

下水前,应向学生宣讲安全注意事项和上课纪律,强调安全工作对游泳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后每次课开始时都要总结上次课安全方面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本课的安全要求。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要活动水中易抽筋的部位,如脚趾、小腿、手指部位,并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引起重视。第一次下水前应向学生介绍刚入水的身体感受,如水压的作用,会有胸闷、呼吸困难的情况,稍作适应就会消失,避免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教师在学生下水前还应组织好安全小组,将3―5名学生编成一组,挑选责任心强、水性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小组长应经常清点人数。布置救生人员和设置安全监督岗,发现有人溺水,及时呼救。上课时应视上课水域的大小,配备相应的救生员(50m×25m游泳池,每25m两岸应各设一名救生员)。任课教师应告知救生员本次上课人数。

5.2.2课的基本部分

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的统一性,可采取统一进度进行讲解示范和练习,这样教师容易统一管理,练习和活动范围也可控制,从而提高安全系数。上课中,教师应经常观察检查上课学生的人数,约10分钟检查一次,并与救生人员核对人数。上课时,教师应全面观察,重点照顾,注意深浅水交界处的情况,将不会游泳和游泳基础较差的学生始终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

5.2.3课的结束部分

及时清点人数。游泳课结束后学生起水上岸,立即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小结上课的情况,表扬优秀,指出还须注意的事项,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观念。教师离开游泳池前,应巡视一遍游泳池,最好绕池一圈,直至学生全部更衣完毕离开泳池,教师方可离开。

总之,安全重于泰山,每个细节都不可有丝毫懈怠。高校要带头加强游泳救生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做到体育教师人人有游泳教学和救生员双上岗资格证。游泳教学场馆要严格遵守《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游泳场所)的规定,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人和事要及时纠正,对造成伤害事故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绍文.高校游泳课安全问题刍议.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05.

[2]龚海.普通高校游泳课“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松辽学刊,2002,04.

[3]沈宇鹏,白慕炜.广东省高等院校公共游泳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商榷.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04.

[4]陈军.漫谈游泳课中溺水的防止与救护.邯郸师专学报,2003,03.

第7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与内部保障各有优势与缺陷,高等学校作为学术自治机构,必须构建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在由谁来保障、保障什么、如何保障方面认识不足,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分工协作的保障主体,在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童和系统效率上进行保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1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及其优势与缺陷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是专业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估活动”。亦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学校及其专业教育质量进行审查与评估的活动”。还有学者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层含义,一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二是高等质量保障具有连续性,追求质量达标,达标后又改进标准,不断进步;三是质量保障手段方式具有多样性”。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界定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控制活动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是在两者的基础上,促进高校达成教育质量目标,满足相关群体的利益的过程。

按照质量保障的主体,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可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外部保障主要指政府保障和社会保障,内部保障指高校自我保障。政府保障主要通过教育职能部门对高校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质量督查、质量评估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并把质量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与学校的利益进行挂钩的方式来保障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其主要手段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民间机构或政府授权中介性机构,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并通过对高校进行排名和评议等方式,为高校反馈意见,促使高校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是指高校自身高度重视质量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措施,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评价和反馈,从而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政府保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加之行政力量的推动,约束力很大,但由于这种保障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容易忽视各类高校的特殊性。社会保障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公正,同时可以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联系与交流,但这种质量保障权威性不够,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专业性的民间机构,导致这种保障方式常常流于形式。高校内部保障的优点是有利于针对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建立比较具有操作性的机制,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当然这种保障也有不足之处,如这种保障容易造成主观性,忽视外界对高校的期望和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政府仍然高居教育质量保障金字塔的顶端,发挥主要作用,高校还主要听命于政府的指挥,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自我约束、自主质量管理还很不够,高校作为与政府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平等保障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阎。

2构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意义

前面提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外部保障主通过政府的政策、立法和管理机制和社会的评价、排名等方式实现的。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日益多样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对教育质量保障难免缺乏针对性,加之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类高等教育的政策还处于逐步完善中,政府论证、出台和实施政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量不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所以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手段去激励教育质量建设的措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再者,目前虽然我国出现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通过社会评议、大学排名的方式对高校教育质量建设施加影响,但由于这些机构出现不久,专业性不强,对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欠客观和公正,且不能准确地反映社对高等学校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明确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自觉主动地保障教育质量,把自身放在质量保障的主导地位上,构建以内部保障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自我积极的努力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信任,获得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从高等教育本质来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工商业产品质量相比,除了要求获得外部的认可外,还须具有超脱世俗的内涵。这是因为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虽然现代大学己经从象牙塔走了出来,但仍然具有学术自治的传统,所以其知识传授与创新活动依靠自我约束。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说:“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外界的压力。”体,1987年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靠高等院校在维护与提高标准上所作的贡献,虽然政府和消费者可以建立种种体制对高等院校进行保障,但是毕竟高校自身才是质量控制的中驱,外部对高等院校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制度和财政拨款等方式实现的,但这些方式并不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在国外流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西发达国家往往是通过将质量评价与政府的财政拨款直接挂钩的方式对高等院校的质量进行控制。但这些外部保障方式,并不是主导方面,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基本依托高等学校自身的自觉、主动的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在教育质量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所谓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战略等等,是通过自我检查和监督来保证的。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自主权增大,国家对高等教育开始由集权管理转向宏观调控,高校取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自身对教育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自觉性。实际上,外部保障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在高校的积极主动的配合下才能实现,比如说,我国教学水平评估,就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的。

3高等学校如何构建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最终目标是高等学校自身通过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发现制约质量提高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改革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内部保障体系是由涉及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各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和环节所组成的整体,这主要涉及到由谁保障、保障什么、怎样保障三个方面。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保障主体不明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障机构职能不明确,质量管理行为不协调,各所高校纷纷成立了关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专门机构,如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部门,但这些机构的设置缺乏制度保障和固定的运行机制,组织成员多为兼职,这样的多主体下教育质量保障的效果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也十分低下;另一方面,质量保的具体人员角色错位,由于学术权力弱化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术管理的质量保障本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但行政人员代为行使这方面职责,使得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由“局外人”保障,自然严重影响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许多高校对于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不明确。如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不力,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得到科学论证等等,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方面才是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许多高校大谈要保障质量,却不知如何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例如,许多高校在内部评估机制方面,对评估技术手段缺乏科学的论证,评估的过程存在随意性,评估对象存在被动性。信息反馈机制方面,教育质量保障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高校不能积极主动与外界交换信息,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由于信息交换不畅,使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总体把握,形成片面看法,采取不当措施。如何进行教育质量保障己成为制约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这些问题在有些高校甚至己经成为综合症,严重制约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和提高,有学者就把这些情形概括为:“松散的部门联系,微弱的教师保障,缺乏学生的参与,严重的传统约束”。

第8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第9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保障;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53-02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09

1引言

在社会发展的新状态下,国家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高指示,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制造业和技术工种进入了一种由“量”向“质”转变的状态。全球合作逐渐深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前行,这需要我们的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想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让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有规可循,让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建立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

21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社会中一切的发展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不仅是我们当下经济发展要遵守的重要原则,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可以保证学校在教学管理、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在人身上可以受到尊重,在知识上会得到教导,在生活上会得到帮助。

完善一个学校的内部管理方式,构建一个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就是要让学校中的教师、教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可以变得有规可循,在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时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整个学校的人们都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和谐,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舒心,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加快乐。整个学校会明确办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具有完善人格和专业技能的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真正在我们的教育中得到体现。

22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本行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而在一个学校当中,教学质量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我们今天构建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强化这种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各行业之间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是竞争也会无情地淘汰被筛选下来的人。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所有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加快,而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淘汰?这需要一个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基础专业知识都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养成的,一个人在学校中所形成的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认识会伴随这个人的一生。而我们今天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这种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就是为每一个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负责,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最专业的教育和最详细的指导,让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深刻见解。这样,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说到底也是在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对于高职院校抱有偏见,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人们往往还是会选择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这种尴尬处境和以往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相对不够完善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以往,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比较松散,在教学上的管理不够严格,这导致了很多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教育,在社会上没有很好的竞争能力。这样的个别现象让大众对于高职院校产生了一些偏见。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其实,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都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岗位上的人才,只要学校可以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就可以教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天津公安学院为例,该校的警察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栏瘢对于教学质量的审查制度也十分完善,学生在校期间会受到专业、严格的职业技能的教育。这导致了天津公安学院在高考招生中,分数不低于本科的招生分数。可见,只要高职院校可以严格把控自身的内部管理工作,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完全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3构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策略31建立完善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学是一个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研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以往,一些高职院校对于教师教研的管理是十分松散的,教师的教研不用向学校有定期的汇报,也没有定期的教研会,更没有一个良好的教研气氛。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大量外聘企业在职人员或其他高校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是没有办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的,学校在管理中表现出的松散态度也无法在教师中间培养良好的教研氛围。这会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自然就没有保障。

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于本校教师,学校要规定教师切实地进行教学研究,这包括了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内容的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对于社会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学校要划定固定的时间周期进行集体的教学研究讨论会,让教师定时向上级提交自己的教研报告。同时,学校还要建立教研突击检查机制,不定期对教师的教研状况进行检查,让教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潜心钻研。对于外聘教师,这在当下的高职院校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教研机制。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学校可以设置相对宽松的教研规定,但是教师也要定期向学校提交教研报告和教学计划。对于外校教师,高职院校应要求教师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专业水平,了解本校的根本教学目标,做出适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教学研究。

32建立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单单在教研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很充足,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的发挥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内部教学的评价制度,让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自己抱以高标准和严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自身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高职院校也要求教师的教学符合实际。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校要考察在教师的教学中,要保证教师自身对于理论的掌握是十分充分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也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考试中,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理论阐述、表达出自己对于理论的理解。在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学校要保证教师的操作能力符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完成标准的操作示范,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充分地掌握操作技巧,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完成实际操作。

学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不仅要局限在某一节课或某一个时期的教学之中,这种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要形成一种常态。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制定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定期和突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审机制,让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保持高质量。在每一个教学周期结束时,学校要组织集中的教学质量评比,实行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的制度,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明确自己在每一个教学周期中的具体教学表现,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学习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从而共同进步。

33疏通信息渠道,完善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仅仅建立了教研评估和教学评估的制度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完善的制度已经有了,评价的机制也已经建立了。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不够方便,各方面的沟通不够及时,学校制定的管理体系运行效率还是不够高,这也会导致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疏通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精简信息传递的步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无障碍,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中都建立了“校长信箱”。这个制度的建立主要疏通了学生、教师和下级管理者向学校管理层传递信息的渠道,让学校的最高管理层可以直接了解到学校即时发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予以快速的解决。高职院校可以在其他的信息沟通渠道中效仿这种“校长信箱”制度,让学生与授课教师可以进行及时沟通,反馈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和困难,让学生可以与教学管理组沟通,指出整个教学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在教师方面,高职院校也要设立教师与各方面沟通的便捷渠道,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高效沟通,进行教学方面的专业交流,让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可以便捷沟通,指出教学设置过程中的问题,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高效沟通,为学生全面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

只有疏通了信息渠道,学校之中的信息才能快速传递,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得到快速的反馈,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才能运转起来。

34引入国际通用标准

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最终还是要反馈到社会中,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标准就必须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不能闭门造车,与社会断裂。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内部,学校方面要采用国际通用的ISO 9000标准,构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专业设置、每一科专业课程的设置,甚至是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设置都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社会对于本专业的需求是什么情况,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实际发展是什么情况。学校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日后在社会中将应用于哪些领域,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否符合现在社会上的通用标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综上,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在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反馈和教学标准设立这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让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可以高效运转起来,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策略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第11篇

【论文摘要】从科学地建设文献资源、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开拓多种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图书馆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服务的途径。

1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涵义

1.1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定义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障与监控对象,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闭环的教学系统。实时控制是在教学系统运行前和运行中根据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或教学效果)的要求和系统可能出现的偏差,对系统进行人为干预与影响而实现的控制。反馈控制就是根据系统的输出与系统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对教学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偏差最小。

1.2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质量内容监控方面,世界各国对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要素和观测点各有侧重。在中国国情下,根据教学质量省级监控标准和选择教学质量监控内容的基本原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学校教学质量目标及自我评价标准、学校教学基本条件状况、学校教学改革状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5个方面。

2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服务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简单地以借、还的形式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料服务。这种比较简单和原始的参与方式受到当时纸制印刷技术和人工传递信息的落后条件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信息时空限制,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收集方式与途径、存贮载体、检索方式与速度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为广泛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化藏书机构。其文献资源也不再是单一的纸制印刷品;而是一个不断电子化、数字化的集多种文献载体于一体的高智能集成化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系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用户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服务的时效性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1定题服务

定题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的某个特定课题,文献检索人员系统、全面地对用户所委托的课题进行检索,以书目、索引、文摘、全文/汇编等形式提供给用户。

2.2代检代查服务

代检代查服务主要是图书馆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与本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基础,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各个学科、各种目的的研究课题,以描述课题的主题词、关键词作为检索入口,为读者提供检索文摘或电子全文的服务

2.3科技查新服务

科技查新是根据查新委托人提出的要求,按照《科技查新规范》,采用计算机检索或手工方式广泛搜寻与查新课题相关的原始文献,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某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的结论,并出具查新报告。

2.4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

互联网在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伸为图书馆馆际之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图书馆应该彻底改变追求大而全的馆藏建设思想,走合作共建之路,建立起区域性的网上联合图书馆信息数据库,为成员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业务创造条件,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范围。

3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服务的措施

3.1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藏以致用”,满足社会的需求。数据库建设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是图书馆网上服务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开发数据库必须按照不同的需求组织各类文献资料,使其形成有序的信息群,最大限度地向用户提供其所需的文献信息。以笔者所在的高校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进行数据库建设选题。特色库建设在选题上应该从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出发,结合本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特色,力争突出特色,达到人无我有的目标,保证特色库建设的唯一性。二是规范数据库的建库标准,为馆际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基础。如统一书目格式、元数据、信息交换码、网络协议等。三是大力开展图书馆网络信息导航服务,广泛利用网络信息,建立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利用网络信息一定要尊重版权,对于受版权保护的信息,应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信息可在自建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明网址,说明出处。四是在做好馆藏书目、题录、文摘数据库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数据挖掘力度.逐步建立全文、数值、事实、图文和多媒体数据库。

3.2提高馆员综合素质,为优质服务提供保证

网书馆员是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服务的可靠保证,他们不仅需要有传统的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知识,更需要有对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刻认识和掌握。笔者认为,图书馆员主要具有以下的角色内涵:一是知识提供,即图书馆员作为读者的来访问因特网上的数字化资源。二是知识中介,即图书馆员负责制定政策,组织资源,并且做出让读者以何种方式通过图书馆访问因特网的决策。三是知识教员,即图书馆员指导读者访问、评价与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四是知识组织,即图书馆员选择、组织因特网上的资源,并建立导航系统,为读者提供快速访问的通道。五是知识创建与出版,即图书馆员创建联机目录与其他信息资源,并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3.3贴近读者要求.创新服务方式

3.3.1建立和推行学科馆员制度

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承担课题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大。他们在学科层次上求新,在内容范围上求专。在查找方式上求快。这就需要图书馆根据学校院系学科的分布,设立相应的学科馆员,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是指通晓某学科知识,熟悉图书馆业务,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高校图书馆应配合教学安排,责成学科馆员到各学院了解所负责院系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的情况,征求院系教师的文献信息需求、文献订购情况及征订意见,及时向所负责院系教师、研究生宣传、通告图书馆新增加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此外,学科馆员还要及时收集教学参考书的书目,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使读者在该数据库中通过教师名称、课程名称并按照不同的学年查阅收藏在图书馆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在全校共享的联合目录中,无论教学参考书收藏在哪里,读者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形成了两级保障机制。

3.3.2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优化藏书结构

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使馆藏文献适合教学改革的需要。馆藏是吸引读者的必备条件。馆藏应突出专业兼顾其他,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任务,系统收藏有关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重点入藏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广泛而有选择地入藏各种课外读物,特别要注重收藏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弘扬爱国主义的作品,保证智育用书与德育用书比例的合理配置,要严格把好书刊采购关。

3.3.3加强专业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紧密结合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高校图书馆网络发展趋势进行优化布局,提高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首先,要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专业性处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其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有针对性地编制文摘、综述、题录等,通过各种交流途径传递报道,及时提供给学生。第三,对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师生要进行专业性网络信息资源的跟踪服务。在深入了解他们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关重点科研课题或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时提供新颖、准确、实用的专业性信息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参考 信息服务 保障体系 云服务 CALIS

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现状

1.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概念

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扩展,从19世纪起最初的特指任课教师指定的经典教参书,逐渐扩展到教学参考书的数字化、各类电子课件、习题等多媒体范畴。

提供教学参考信息和资源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教学作为高校的使命是第一位的,作为高校主要的服务机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有效、及时、便利的教学资源服务是校方和师生的基本要求,在今天高校普遍面临的“国际化、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下更是如此。

1.2国内外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展

国外很多大学和厂商很早就在积极研究和提供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1991年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图书馆最早开发了一套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其后世界多所大学陆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并将指定教学参考资料数字化后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使用。

在国外已运行的教参系统中,Docutek公司的ERes软件由于进入市场较早、功能比较全面、运行稳定,是目前用户最多的教参系统平台。截至目前,ERes在全球有超过400家用户。ERes具有完整的版权管理流程,用户、出版社、版权所有者之间产生的文档能够自动生成,通过与美国CCC(版权解决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图书馆可以即时联网取得大多数文档的网络访问许可证。

此外,国外主流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都有相应的教参书管理模块,如SirsiDynix系统就包含“教学参考书”模块,读者可以依据“授课教师、课程编号和课程名称”等来查询参考书信息。类似还有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所开发的ElectronicCourse Reserves Module of Millennium、Epixtech所新加入的Reserve Book Room of Horizon、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所建置的Course Reserve of Voyager Module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建模块只能进行系统查询,而无法直接提供教参服务。

国内高校开始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马瑛在2009年4月至5月的调查,在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自建教参系统的已达36所,说明近几年,中国高校建设教参系统的步伐加快了许多[6]。

目前国内地区性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主要包括北京的BALIS和江苏的JALIS,分别已经整合了地区内多所学校的教参资源并实现了地区教参资源共建共享,但在资源种类、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教学参考服务平台是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资助,复旦大学图书馆牵头,全国81家重点院校参建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建设。

1.3CAMS三期“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简介

在“十二五”期间,在CALIS二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面向全国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China Academic Course Reserves Online)(以下简称:CALLS教参平台),着力提高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和服务覆盖面,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各类丰富教学参考信息资源、先进技术手段和便捷服务体系的统一平台,为全国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提供高质量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文献保障服务,并通过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提升全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

(1)资源建设:以教学参考书为重点,扩大资源类别、增加资源量;通过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参建学校共建共享;通过试点,逐步整合现有资源(如将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已有资源、国外著名高校开放课程的教参资源、本地自购自建教参资源等纳入服务体系);扩大教学参考资源的来源,充实教学参考文献保障内容。

(2)平台建设:在现有软件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为丰富的互操作接口;积极探索与其他教学相关系统(如E-learning教学平台、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校园的其他系统等)的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文献保障平台。

(3)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心网站为核心,依托CAMS省中心和主要参建馆,在充分整合利用CALIS和本地的各类服务平台(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图书荐购等)基础上提供分层次服务;以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制定服务规范,持续推进业务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维模式。

2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2.1存在教参信息孤岛,教参信息收集困难,无法与师生互动

根据文献调研可知,由于高校各业务职能划分很细,课程信息、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和教学大纲等教参信息资源往往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负责,而相应的教参书全文信息以及教参书数字化工作往往由图书馆承担,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一方面造成了信息单一,师生无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查找不方便;另外一方面部门间的隔阂进一步增加了图书馆教参服务人员收集这些信息的困难,更不用说直接从上课教师和学生角度获取相关需求。这也成为困扰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各类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间异构,互相不连通

和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相关的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系统,如图书馆教参信息服务人员需要从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E-Learning系统)收集本学年的全校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课程代码、上课时间、地点、开课院系、课时安排、选课学生、教学大纲、课件URL等,以及和这门课相关联的教师指定的教学参考书目信息,如书名、ISBN号、出版社、作者等,由于没有实现学校的E-Learning平台和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系统交互接口,加剧了信息孤岛和信息收集难度。

此外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与图书馆OPAC、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参元数据加工系统、电子教参书全文书库系统等也需要解决异构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2.3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缺乏标准规范

要解决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孤岛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对涉及到的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而由于以往不够重视以及多头管理原因,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标准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教参信息共建共享的推进。

2.4缺乏国外教参信息,不能适应国际化教学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主要高校纷纷把“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国外交流学生、国际班、双语教学等成为学校的一大任务,目前的教参信息服务建设模式无法有效支撑建设国外课程信息和引进国外教参书,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

2.5教参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不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大部分自建了教参信息服务系统的学校基本能建立本校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健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服务问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没有足够、持续的运行服务资金支持,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激励机制,严重阻碍教学参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和对策

3.1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分布采集,集中存放,嵌入应用,定制服务”

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是进行教参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和先决条件,由于目前国内的教参信息服务系统基本上都是各个学校自建或者少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区域共建,针对全国范围的高校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规范目前尚没有统一制定,严重制约了教参信息的共建共享。在此背景下,CALLS三期教参项目组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在总结上一期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全国高校教学参考元数据及其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规则》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著录对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著录对象的界定、著录对象之间的关系、著录单位以及著录文字,特别指出著录对象之间是互相引用关系;第二部分是课程信息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包括10个课程信息核心元数据,9个课程信息一般元数据,然后对这19个元数据进行定义以及给出著录规则;第三部分是教参书描述性元数据规范,指定11个教参书核心元素,包括题名、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出版年、资源类型、语种、资源标识、相关资源。此外还有3个一般元素,为版本、提供者和页码;第四部分为方便使用,以附录形式列出课程信息元数据、教参书信息元数据和教学大纲元数据范例,以供用户参考。

在制定《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研发“CALIS全国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中心系统”和基于云服务技术的“CALIS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共享版”(以下简称“教参系统共享版”),在CALIS全国32个省中心进行部署并提供给81家参建馆使用,实现教参数据的分布式采集,然后集中存放于CALI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心服务器。同时,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对于条件成熟的学校,将“教参系统共享版”相关功能模块嵌入到学校的E-learning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接口,将E-learning系统中的课程信息和教参书目信息等自动导入到“教参系统共享版”,目前已经实现对开源网络课程系统Sakai和卓越课程中心整合服务,设计开发了“图书馆相关资源”和“学科服务”二个可自主定制的嵌入式功能模块,实现师生和教参系统的交互访问。

3.2制定系统接口标准,实现系统间各类数据“收集、加工、、利用”自动对接

完善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利用的完整过程,且应最大程度确保数据的全面、完整,不仅包括国内教参信息,还应包括国外教参信息,不仅要有中文教参,还应有西文教参。CALIS教参平台需要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CALLS数据交互平台、E读、教参中心系统、教参系统共享版、教育部外教中心系统、本地和中心电子书库、学校E-learning平台、图书馆OPAC等17个系统间建立接互标准,这些系统间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3.3整合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资源,收集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建立国外教参导航服务

自1979年教育部成立外国教材中心以来,按照学科分类,分布于全国的13个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经过33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外国教材20余万册,其中复旦大学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还全套引进了哈佛大学教材,这些教材非常珍贵,很受师生欢迎。为更好地发挥外教中心作用,服务全国高校,探索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CALLS全国教参项目积极尝试与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进行资源整合试点,通过建立外教中心系统与CALIS教参中心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设有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的首批3所高校外教中心已经系统整合试点,在CALIS全国教参系统中可以检索和利用这3家外教中心的外教资源。

同时,针对目前缺乏国外著名高校教学课程信息和教学参考书目信息,不能有效指导师生更好利用外国教材的现状,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承建的CALLS全国教参服务项目子课题“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和信息库”通过开发定向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和加工审核程序定期对哈佛大学、MIT等10所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和教参书信息进行收集入库,同时建立了排名前100的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

通过以上建设思路,在资源建设上全面构建了包括中文课程信息、中文教参书、外文课程信息、外文教参书资源建设的完整模式,解决了以往数据资源不完整,覆盖面低的问题。

3.4依托CALIS服务体系,基于云服务技术(SaaS),健全服务体系

CALIS教参项目通过制定运行服务规范制度和服务激励办法,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整合其他服务平台(如CAM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平台、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系统、学校E-Learning平台等),依托CALIS省中心,推广云服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本地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元数据管理、、检索、浏览服务以及教参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同时,针对以往重建设,轻服务的问题,本期项目建立了以服务促发展的服务模式以及参建馆自运维和运维外包的混合运维模式,使教学参考信息库的建设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探索教参信息文献保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运维服务模式上,教参共享版部署在CALIS各个省中心,CALLS省中心作为SaaS服务提供方提供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省内各成员馆通过互联网使用该系统,该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保证各成员馆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此外,教参中心系统部署在CALL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日常维护工作,数据更新由CALIS管理中心提供。这种运维模式可解决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和维护经费短缺问题。

CALIS教参项目的运维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应用系统运维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网络接入服务、数据统计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得到落实。

4应用效果

截至2012年5月,CALLS三期教参项目在教参资源建设方面新增76949条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信息;新增54675种各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含教材);新增64863种出版社推荐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新增59052条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整合教育部外教中心41221种国外教学参考书。

完成开发教参中心系统和教参共享版,改善了现有系统的检索、浏览和在线阅读功能的可用性,提高系统的收集、整理、制作和管理能力。为本地系统和带有版权控制的电子全文书库提供更广泛的标准接口,并初步实现和各高校已有的电子教务、E-learning等平台的资源共享,使教参系统能够为电子教务系统提供文献保障服务,电子教务系统能够为教参系统提供完整的课程信息,使教参系统在信息的收集、更新和维护上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也使E-learning系统有更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外教中心平台、教参系统服务和资源整合试点成功,扩大了教学参考资源的来源,充实了教学参考文献保障内容。

第1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复合型人才 功能

一、什么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持续化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相互协调,互相促进,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1]当今,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所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2]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1.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协调一致的关系。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学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而这两者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力的保障机制。

2.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生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先进、实用和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扩大学生选课、选专业自由度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学校的大量有用人才涌入社会,将自己所学用于工作,不仅实现个人价值而且为社会作出贡献,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扩大学校的生源,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又离不开高素质的学生的参与。

总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良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将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会极大地推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特色和有效性

一个有效性的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1.教学质量保障决策指挥系统。

此系统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教学职能部门、教务处负责人,各学院分管教学的负责人,部分资深教师和部分教学科研专家组成。其主要功能和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内部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激励教师参与教学质量改进的各项政策;指挥与协调学校内部各有关子系统的正常运转;负责解释各种教育质量信息,协调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总结教学质量保障的得与失。

2.教学质量保障信息收集系统。

由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和具体的院系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的搜集是多渠道的,有专家的信息,教学督导组的信息,校领导听课的信息,还有学生反映的信息,等等。信息的收集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上交的听课记录本来收集专家、督导组、校领导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可以通过网上教评资料的搜集来实现。该系统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为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3.质量评估系统。

由教务处、学校教学督导组、学生代表组成,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生评教、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每一项评价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不同的问卷或打分表。其主要职责是以检查、听课座谈、问卷、访问等方式,对班级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并及时作出结果分析,提交给其他系统,以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为主,以学校教学督导组检查,学生全员参评的工作方式,完成全体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教务处为主要职能部门,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全面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4.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其主要职责是把专家及相关人员处理分析后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有关部门与有关人员。该系统除了可以通过校领导现场办公、听课、课堂测评、问卷调查、教学检查等形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站或设置教学评价专用信箱,使教学质量信息以客观、迅捷的方式上传下达。

5.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系统。

一般由专家组构成,除高校内部有关人员外,一般还包括校外聘请的专门从事高等教育质量评审的专家代表,其职责是对大学教学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审核,考查学校的质量活动是否按既定安排进行,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校的预定安排是否有效实施,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利于达到学校质量目标。

五、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高校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质是以完善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教师群体为教学质量的保障主体,以遵循规律、教学优先、服务学生、面向社会为教学质量的根本,以监控、评价、反馈和矫正为教学质量调节的手段,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体化的教学工作机制和运行系统。

1.评鉴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

2.监控功能。

高校通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了解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日常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状况,对质量保障过程进行监控,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自我监控,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监督各项教学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3]

3.导向。

该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期望和基本评价,发现自身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规范化。依靠质量政策、质量文化等对全体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等对教职员工的质量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4.激励功能。

要想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制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从约束走向激励,从监控走向管理,从限制走向引导,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占昌.陈立文.杜凤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第14篇

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书法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形式以外,其自身的独特文化魅力也是值得中国人去继承和发扬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用键盘代替写字,汉字书写的重要性逐渐被边缘化。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离开了书法,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内容包括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保障,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要对书法教育学生用书进行审查。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有2737名学生,同时我校还是重庆市书法艺术特色学校。因此,本课题以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具有深厚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3.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书法教育: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惯养成: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概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

4.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4.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孙振坤老师于2013年发表了题为《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的论文,在该文中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解读,提出书法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强调是的汉字的书写和书法的审美鉴赏。雷实老师于2013年发表了题为《书法教育・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试析》的文章,作者在该文中从书法教育与语文课程、书法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纲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4.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Cecilia W. P. Li-Tsang于2015年发表题为《视觉记忆训练课程对香港小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的文章,作者在该文中指出视觉记忆训练可以有效帮助香港小学生排除汉字认知障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Emily McMaster, Tara Roberts于2016年发表《2015年适龄儿童的文字书写现状调查》,认为文字的书写能力应该是儿童在学校期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为了对澳大利亚小学生文字书写的课堂教学情况产生正确的认识,作者于2015年对澳大利亚3所学校的9个班级小学生课堂书写文字的时间、教师促进W生书写采取的技术手段等内容进行观察与分析。

5.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显然是存在不合理之处的,而且即使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调节,在课堂中为书法教育争取了时间,然而学生的书法体验与实践也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的。因此我课题小组主张利用课余时间,以校本特色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让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争宠",而是给予它们平等的位置。

6.本课题研究对象

龙潭希望小学的小学生。

7.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7.1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手眼的协调力。

(2)培养学生作品欣赏能力、养成爱护作品的习惯。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及学习古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精神的领悟。

(4)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学习古人的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

7.2研究内容。

(1)对龙潭希望小学学行为习惯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对我国书法教材为基础对学生养成习惯存在的盲点分析。

(3)开发出与学生养成习惯相关的书法校本课程。

(4)将书法教育与小学生习惯养成紧密相连,设定相应的评价细则。

8.研究思路及方法

8.1研究思路。以学校书法课题组的老师和小学生作为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实践研究的主客体,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8.2技术路线。了解书法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申请书――开题论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总结――深化研究――结题鉴定――总结推广。

8.3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对比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以及反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9.研究计划和安排

准备阶段(2016.04――2016.05)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分析课题研究现状,建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方案。

实施阶段(2016.06――2018.04)

召开课题组会议,按照课题成员分工与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分阶段进行课题小结,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课题实施策略。

总结阶段(2018.04――2018.06)

收集整理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优质教案,书法论文等相关资料;提炼、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

10.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的问卷调查》,问卷形式。

(2)《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可行性》,论文形式。

(3)《校本课程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4)整理学生书法作品集,其他形式。

(5)完成《书法教育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1.完成课题的保障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11.1完成课题的保障性分析。本课题小组成员均为龙潭希望小学一线书法教师,从事书法教育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说这是这些一线书法教师在能力和素质上的高度为课题演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于本课题研究内容为本校校本课程,同时也是我校特色办学的出发点,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顾问组:

领导组:

专家指导组:

课题研究组:

课题核心组成员:

11.2该课题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预测可能遇到的最大难度就是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的限制,使得我校本课程无法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现;师资力量的紧缺也是重要的难题之一,虽然我校现已具备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书法教师,但随着我校书法特色办学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都会有所增加,而教师队伍的扩张就成了一个制约我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

12.课题经费预算

参考文献:

[1]孙振坤.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3(35)

[2]钱超.试论郭沫若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及其启示――兼论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困窘现状及对策[J].书法赏评.2013(03)

第15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