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新材料论文范文

化学新材料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新材料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新材料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材料科学前沿 教学目标 课程论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材料科学前沿》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新动态,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新材料的研发对现代材料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近几年内材料学科的热门研究方向,介绍新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征及新材料产业与材料科学前沿之间相互依赖关系与发展规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了解新材料的研究领域及相关的新材料表征技术。通过近几年来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笔者主要阐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实例教学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索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科学前沿领域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同时就如何进行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以材料研究前沿动态为指引,拓展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其内容可分为前沿动态和新技术发展两个部分。课程基于ESI数据库中多个研究前沿,根据材料学科的特点,甄选出了2014-2015年排名前10的热点研究前沿和5个新兴研究方向,涉及材料科学及材料结构表征领域。

在前沿动态教学方面,主要学习材料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内外最新报道的新材料制备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在新技术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现代高新产业中正在实施产业化的新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新材料研发过程中采用的先进工艺和方法。这两部分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新知识和新理论的系统化,需要不断更新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注重先新实验技术的介绍,以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保障。课程中对于实验原理和设备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最新设备和最新技术相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如Nature和Science等专业期刊网站的链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引导学生探索材料研发新领域,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缺乏重视和认可,结果造成教学的低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在课后有兴趣去网络搜索课堂介绍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在该课程有所收获的基本前提,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科研实例引出技术问题,从技术问题引出科学概念,由科学概念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思考所学的内容。课程基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去洞悉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揭示了不同研究者因探究科学问题产生的关联性。

课程中关于新技术的介绍一般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时必须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的直观现象入手,解释抽象的概念。教学计划总学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涉及有材料科学进展和前沿动态;第二部分内容涉及有先进纳米材料、先进能源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侧重:

(1)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由于本课程中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所涉及的化学概念较多,因此学生必须对材料化学等前驱课程进行回顾。这部分章节侧重于选择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功能性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铑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基于石墨烯的光催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与应用等前沿内容。

(2)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由于本课程中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前沿所涉及的物理概念较多,因此学生必须对材料物理等前驱课程进行回顾。这部分章节侧重于选择硅烯的生长与特性、碱金属掺杂铁硒超导体、高能量转换效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铁基高温超导等前沿内容。

(3)在材料结构表征新技术方面,为了增强学生对材料表征技术课程内容的理解,将AFM、XPS、FESEM、HAADF、STEM、CEPC和SPPC等材料性能现代检测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立足金属材料专业特色,促进教学改革

该课程主要教学对象是参与金属材料研究课题的学生,根据金属材料专业的特点,课程应当使学生系统了解金属材料研究的概况、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先进金属材料的主要用途和未来应用发展趋势;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该课程要充分考虑作为钢铁材料的组织控制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基本工作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金属材料专业的特色。

第2篇

[关键词] 科技查新;材料化学;查新点

[中图分类号] R914 [文献标识码] A

1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必要性

材料化学涉及的学科分支多,学科交叉性强,与化学、工程学、物理、能源和生物医学等学科均有广泛联系。为了适应科技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人们对材料的研究也更加细致、深入,对新材料的合成、研究也越来越多、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产生周期也越来越短,导致产生大量关于材料方面的相关信息。由于信息量大、更新周期短,这也给科研工作者申请课题、成果鉴定等方面带来一定困扰,因此科技查新十分必要。

2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方法探讨

2001起年实施的《科技查新规范》中指出:“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包括:专利查新、科研查新、新产品查新三种类型,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验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得出结论。”

查新机构依据查新规范,结合查新委托人的要求,围绕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提炼查新点,查证其新颖性、水平性。因此,科技查新可以为专家评价科技项目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科技文献检索和情报学评价,能有效提高专家评价的准确性,为科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1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中查新点的确定

由于材料化学研究热门点多、应用广泛,合成的材料品种也十分繁多,稍加改变原料的成分就可能形成一种新材料,而不同组成的材料之间性质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保证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就对查新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对这些比较前沿的学科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作过程中把握准确的创新点,选对关键词,得出可靠的查新结论和高质量的查新报告。

而事实上,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速度。有的委托人为了保密自己的技术方法,对其研究内容描述十分模糊,对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闪烁其词。而在查新过程中,如果查新点提炼不当,将会导致查新人员在选择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时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查新结论的可靠性和针对性。因此查新人员和委托人要加强沟通,使得双方都能把握准查新要点,保证查新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避免重复研究和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材料化学的查新多围绕在已有材料基础上设计、合成新材料,或已有材料的新应用等。通常委托人给的科学技术要点中会分析到研究该材料的背景、已有合成方法、已有材料的缺陷、拟采用的改进方法、合成新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质研究,以及应用前景等。新材料的合成,往往是在前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创新,通常研究思路为:采用新原料、已有方法、已有表征手段合成新材料,并在目前的应用领域与旧材料做性能比较;或者采用旧原料、新合成方法、已有表征手段,改进材料合成的方法,并与旧合成方法做研究工艺比较;或者采用旧原料、老方法、已有表征手段,开拓新的应用领域等。因此在查新点确立时,要分析该项目研究的重点是新原料、新方法、还是新领域,只要确定哪一种是新颖性的,那么其他的表征方法、性质研究往往都是与以往的研究相同,可以不作为查新点。当然也有原料、方法、应用领域皆有创新之处的研究,但往往比较少见。

2.2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数据库选择

检索文献时一般先查阅综述或者学位论文等文献,把握技术总体情况,然后选择和查新项目相关的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以及专利数据库等进行具体检索。

材料化学涉及交叉学科较多,因此需选择的数据库种类也较多。经常查阅的中文数据库有三家出版商重庆维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时也要查阅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在线网站: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科学技术部),此外还需查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库。以上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材料化学科技查新所包含的中文信息资源,在中文文献检索方面能够基本满足查新需要。

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国际公认的权威数据库主要是“三大索引”,即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材料化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科研文献;EI工程索引收录有与材料化学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如材料工程、能源、生物等方面的文献;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主要涵盖与材料化学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虽然“三大索引”收录了材料化学多数文献资源,但收录了世界范围内与化学、化工相关的科技文献的CA化学文摘数据库作为权威、专业的数据库,是材料化学科技查新必备的重要数据库资源。同时,作为世界权威的专利索引数据库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也是材料化学必不可少的科技查新数据库。

上述数据库组合起来,再配合Dialog系统的数据库,基本覆盖了材料化学的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中外文献及专利需求。

3 查新实例

以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为例,阐述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重点步骤及具体方法。

3.1 项目名称、目的

该委托查新项目要求国内外查新,因此中文、英文名称都必须填写。中文名称:新型甲醇芳构化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活性研究。英文名称:The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research of new Catalyst for methanol aromatization。

3.2 科学技术要点

委托人在填写查新委托单时对我国能源结构,甲醇产能,甲醇芳构化意义、发展过程、已有的技术缺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对其主要研发内容的描述过少,技术创新点不明确。因此经过与有关技术人员多次沟通之后,委托人重新修改了科学技术要点的内容,对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艺路线等描述更加具体。

3.3 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在与技术人员沟通过程中,明确了项目查新点主要集中在甲醇芳构化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方面。通常,合成新型催化剂要经过几个方面:合成原料的选择、合成方法的选择、合成物的表征及性能评价。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该委托项目同样不例外,经与技术人员沟通明确了该催化剂合成选用的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和性能评价均与前人研究方法相同,唯一不同的合成原料的选择方面,确定查新点如下:负载金属离子的分子筛ZSM-5/SiC甲醇芳构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4 文献检索途径及范围

文献的中文检索范围按照上文所列数据库及专利库进行检索,外文检索范围可按上文所列范围进行检索,或者使用dialog联机检索。使用dialog系统进行检索,可以直接查找所有数据库及专利库的文献资源信息,且能直观体现各文献在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而无需查新人员在各个数据库中分别编写检索式进行检索,可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该课题的外文文献检索使用的是dialog联机检索。

与技术人员讨论并经过初步检索后,确定中文检索词为:ZSM-5、金属、负载/修饰、SiC/碳化硅、甲醇,英文检索词为:ZSM-5、Metal、modif*/load*、SiC/silicon carbide、Methanol。

中文检索式:主题="ZSM-5"AND (金属AND甲醇OR SiC OR碳化硅);英文检索式:SU=("ZSM-5"AND (metal or SiC OR"silicon carbide")AND(modif* OR load*)AND Methanol)。

3.5 检索结果

依据上述的文献检索范围和检索式,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80篇(见表1),其中密切相关文献23篇,并遴选出对比文献9篇。

3.6 查新结论

该查新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在SiC基材上合成ZSM-5/SiC复合材料,并作为催化剂载体;在ZSM-5/SiC催化剂载体上负载金属离子,制成金属/ZSM-5/SiC催化剂,并考察该催化剂在甲醇芳构化中的活性。

综合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委托项目的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检索到的文献分为两大类:1.在分子筛ZSM-5表面负载各种金属离子,包括非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等,制成金属/ZSM-5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并研究其催化性能。2.制备ZSM-5/SiC复合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活性。而该项目不仅制备了ZSM-5/SiC复合载体,同时也在该载体上沉积金属离子,因此均未见与该查新项目以上技术特点相符的文献报道。

4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与数据库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更新速度更快,使得科技查新文献检索更加便利,极大提高了科技查新的效率。材料化学的科技查新依托各种信息资源,更是具备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是由于材料化学的复杂性,科技查新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外语水平,同时与委托人进行充分沟通,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技查新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芳.材料学科技查新课题中外文数据库的选择[J].现代情报,2010,30(4):126-128.

[2]戴泳.浅谈材料科学领域科技查新的新颖性判定与保障[J].情报探索,2008(3):63-65.

[3]李清.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方法研究[J].上海化工,2010,35(11):27-30.

[4]方东权,王琼.博士基金课题科技查新实践与探讨―以“小麦抗赤霉病分子基础研究”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222-1225.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Chinese Rare Earth Society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343

国内刊号:11-2365/TG

邮发代号:2-61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381

国内刊号:11-1800/TB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洛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545

国内刊号:41-1149/TB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材料开发与应用》(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和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材料科学技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国金属文摘数据库重点收录期刊”和“中文材料类核心期刊”,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1991年获首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奖”,2003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第6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主管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000

国内刊号:12-1050/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7篇

材料工程(专业代码085204):接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化学(专业代码:070300):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方向接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二、研究方向

1、能源环保功能晶态材料

本方向以面向能源环保领域的晶态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宏观性质(光、电、能源气体存储、太阳燃料(产氢、温室气体转化)光催化材料、光电转化和污染物去除)与微观结构、形貌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主线,开展研究工作,为晶态材料功能导向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和性能调控提供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材料体系,重点实现其在新能源利用、环境治理、能源存储和转化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孔性晶态材料:储氢、捕获温室气体、污染物去除、气敏、绿色催化;

发光晶态材料:荧光、化学传感器、光电转化;

新型高效催化材料:太阳燃料(分解水、CO2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

联系人:赵君

联系方式:13507206810,[email protected]

2、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

本方向长期致力于锂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结构设计、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以宜昌地区丰富的磷矿、石墨矿及铁矿等矿产资源为原料,积极开展高附加值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用复合材料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研究生13人,已毕业研究生均在国内著名能源材料企业或研究机构(如上海杉杉科技、东莞新能源、深圳贝特瑞、亿纬锂能等)从事研发工作。本方向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它省部级及企业横向课题6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并被评为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名奖。

联系人:杨学林

联系方式:13972604202,[email protected]

网页:newenergy.ctgu.edu.cn

3、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本方向长期致力于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结合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昌市无机功能材料聚集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揭示材料设计、合成、制备及器件组装与性能的依存关系为主线,探索提升材料及器件性能的新工艺和新途径。本方向主要围绕Si基及C/Si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的设计、可控合成、器件表面界面调控及性能优化开展系统研究工作。

联系人:孙盼盼

联系方式:13618682465

4、光伏材料与器件

光伏材料与器件团队所在的太阳能研究所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各类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光伏发电电力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读研究生14人。本方向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湖北省科技厅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以及与企业合作横向项目十余项。实验室拥有从材料制备、电池组装到性能分析的整套设备,有研究光伏发电及电力变换想问题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及基于新能源微电网研究的2011省级协同创新科研平台。相关研究成果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联系人:谭新玉,肖婷

联系方式:15872592999,18986817550,[email protected]

5、金属陶瓷材料

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我校较早开展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基础研究以材料热力学、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之间关系;工程应用面向切削刀具、模具耐磨材料、汽车超高强度用钢、高温合金和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室拥有较为完善的材料制备、测试和表征设备。近年来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4人,在读研究生21名。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部级部门和企业的资助,承担纵、横向项目3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工业应用。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联系人:丰平,戴雷

联系方式:13997700627,13197326390

第8篇

英文名称: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863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6748

国内刊号:11-3683/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

英文名称: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四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868

国内刊号:50-1092/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0篇

一、“矿物材料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教材建设

矿物材料工程学科主要教学体系包括矿物基本特性、材料研究基础、材料制备与分析测试、材料功能化设计等内容,据此编写了《非金属矿物材料》《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超微粉体加工技术与应用》《超细粉碎工程》《粉体表面改性》等系列教材丛书。系列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一方面注重矿物材料结构与组成、加工工艺、材料性能与应用性能等材料科学要素内部关系,另一方面融合了矿物学、结晶学、矿物加工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突出矿物材料的功能性与应用特性。教材深入浅出,内容翔实,注重新的技术发展以及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融合。由于矿物材料相关产品的加工技术与应用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的国家、行业标准不断更新,相关教材也在不断修订,例如《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已于2013年完成第三次修订,及时补充了相关内容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删除了已不再先进或已淘汰的技术和已废弃的产品标准,这些教材建设工作保证了本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从而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矿物材料领域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需要。

2.课程内容优化改革

在矿物学、矿物加工学等相关理论课程基础上,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优化改革,删除了重复和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建立了以《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课程为核心,配合《粉体表面改性》《非金属矿物材料》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课程考虑到矿物材料的加工与应用开发重在其功能性的开发,着重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我国非金属矿加工与应用技术的一些共性规律,并通过联系当前我国非金属矿加工技术的实际生产与技术发展水平,突出介绍非金属矿物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及新产品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上有意将矿物的应用特性、结构与组成特性及功能性相结合,注重新的技术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强调不同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脱离枯燥乏味的原理与理论知识,通过更多的实例,尤其是生活中所熟悉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教学目的。建立以“矿物材料结构与组成-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工艺原理”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也培养了该学科学生的就业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单独设课、综合设课或者前沿研究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了解学科当前的前沿理论与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趣味性、互动性强的阅读教材与自学内容,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对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来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对一些与科研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活动与经验,结合现场记录的录像及收集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形象地展现,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该领域新的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一些矿物新材料的热点研究内容,鼓励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主动意识。

4.创新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本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矿物材料工艺流程及其原理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同样尤为重要。我校近几年通过设立专业性的“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创新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对各种矿物材料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工艺及相关设备与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理解。通过实验室教学,掌握试验方法、熟悉试验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除了常规的生产现场实习实践环节外,通过开设毕业论文结合科研、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能够从生产实际中去选取自己的毕业课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与发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与能力。

二、结语

第11篇

英文名称:Mining and Metallurgy

主管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7854

国内刊号:11-3479/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 专业硕士学位;全日制;导师组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23-03

一 引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迫使国内企业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对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实行转型升级,这就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使得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实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规模相当。近年来,在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引导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要求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对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主要涉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指导教师在培养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单一导师制起源于德国,其特点是每一研究生由一位导师独立指导,类似于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这种单一导师制弊端明显,已基本被淘汰。为解决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在探索研究培养模式中经历了单一导师制向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的转变[2-4]。根据《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要求,将在5年时间内完成全国范围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的合格评定[5]。这无疑为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每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都必须认真对待。因此,本文言说的双导师组制正符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正如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所指出,必须强化导师的指导责任,增加导师的指导投入,使研究生在全程学习、研究中得到所需的指导[6]。

二 现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已采用了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培养硕士研究生。这种导师制一般是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对需要实施指导的研究生进行联合指导培养[7]。校内导师是具有硕导资格的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则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但现行导师制在运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不足。

1 缺乏制度规范

有的培养单位在形式上倡导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但缺乏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校外导师仅仅是挂名作摆设,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本没有得到校外指导;有的为应付校外实习报告的撰写,临时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最后让企业在学生实习报告上盖章存档了事;有的聘请了校外指导教师,但没有出台校外指导教师的相关薪酬待遇规定,从而挫伤了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除上述情况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认识不足也妨碍了双导师制的实施,一是部分企业在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时主要考虑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收益,而是企业自身认为国家没有强制规定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义务,“教育”功能被弱化;二是部分企业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不愿意让学生接触核心技术项目,学生很难对产业背景和新产品研发有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培养单位对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重视不够、校企之间在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合作双赢机制,直接影响着现行导师制作用的发挥。

2 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落实。目前,全日制专硕研究生培养大体涵盖校内+校外导师、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三个系统。整个培养过程基本以毕业论文答辩为考核目标,教学过程往往过分强调课堂教学,以至我们的学生懒于动手,不愿参与工程实践;实习过程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安排,注重形式,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理念只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哲学概念,要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打造一个校企合作的培养平台。首先,应在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实践训练、过程监控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始终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其次,应积极探索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实现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导师、选实习单位的培养机制。第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导师和教学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指导学生,践行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真谛。

3 学术型学位培养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近年来,高层次应用人才在就业大潮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类型。然而许多专硕学位点培养单位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制订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兼任专硕研究生导师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专硕研究生指导过程中,校内导师仍然沿用原有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模式或方法,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太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只负责企业实践环节,没有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了解甚至不参与校内培养环节。特别是,许多高校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工程实践的的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等制度,致使通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初衷无法真正实现,其培养成效也就难以体现。

三 “双导师组制”的构建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已有十余年的培养经历,其中“化学工程”是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近年来,我校对“化学工程”专硕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笔者所在的“化工新材料”导师组在专硕研究生培养中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导师组运行机制──“双导师组制”。这种“双导师组制”坚持“以校内+校外责任导师培养为主”的原则,围绕每位研究生指导,组建“校内导师组+校外导师组”的结构模式。

在校内导师组组建方面,围绕每位研究生培养,除了通过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确定1名校内责任导师以外,还配备1-2名副导师和1-2名导师助理协助指导。副导师应具有硕导资格,且具备基础理论雄厚、知识视野开阔、学术思想活跃的特点,主要协助责任导师指导项目研究方案、学位论文撰写、工程实践等。导师助理应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指导能力,但条件上又未能达到硕士生导师遴选标准的年轻博士教师。导师助理可担任研究生重点课程和学位课程的主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访学和带领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等。导师助理不纳入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序列,但需上报研究生培养所在二级学院备案。对于进入导师组的导师助理,二级学院在职称晋升、人事任用方面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在校外导师组建立方面,以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为平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企业根据校内责任导师的研究背景和与企业的项目合作研况,为每位研究生确定一名具有较强实践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责任导师,并配置1-2名项目共同研发工程师作为导师助理。其中,校外责任导师是学校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职导师,享受学校发放的相应薪酬待遇。每位专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研发内容直接相关。校外导师组除负责企业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外,还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校内培养环节。

四 “双导师组制”的实践探索与优势分析

近年来,“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属的“化工新材料”导师组与自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知名企业合作,对“双导师组制”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双导师组制”有利于校企导师资源的共享

“化工新材料”导师组利用学校科研团队优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省重点实验室科研设备条件,通过科研技术合作与企业导师组密切合作,为川南地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服务。由于校外导师组中的责任导师是我校正式聘任的兼职教师,享有相应薪酬待遇,借助他们在企业的工作便利条件,对专硕学位研究生的工程能力训练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在校内培养环节运行期间(前2学年),以校内导师组指导为主;校外实践环节(第3学年)则以校外导师组为主;所有导师组成员在研究生培养中全程参与,各有侧重。导师组成员具有不同院校毕业背景,使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促进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2 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有利于校内外导师间的真诚合作

目前,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而言,大部分高校主动积极,而企业显得十分被动。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通过与自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合作,让校内外导师们组成若干课题组,既为校内外导师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又兼顾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宗旨,而且研究生可以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锻炼。例如,近年来,我们与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校企横向合作等项目中联合申报、合作研究、共享成果。2011~2014年,共有8名研究生参与这些项目研究,并在该研究设计院完成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既推动了研究院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又借助项目研发完成了工程实践锻炼环节。最近,我们正联合中昊晨光、自贡硬合和中橡碳研院等十余家川南知名企业,积极推进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川南纳米新材料基础科研服务平台”建立。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借助于该基础科研服务平台,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的“双导师组制”,将继续坚持以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双赢、平等合作为基础,协同完成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 设置导师助理岗位,有利于吸纳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导师组锻炼

目前,在我国高校实施的双导师制中,大多数学校要求导师组成员具有导师资格,吸纳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导师组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实现“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导师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在“双导师组制”的实践探索中,“化工新材料”校内导师组目前吸引了5名36岁以下的博士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助理,形成了包括正高、副高和中级等不同职称和学历层次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这种年龄结构合理的成员结构,既发挥了老导师的经验优势,又考虑年轻教师的活力。因此,围绕“双导师组”制,在校内导师组中设置导师助理岗位,吸纳青年教师进入导师组锻炼,不仅可以让青年教师接受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还可以进入导师组的学术团队参与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导师助理的学历和研究能力,目前“化工新材料”校内导师组有1名青年教师正在川大读博进修,1人在国家炭黑材料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另1人获得“西部项目”教师出国留学计划资助。

4 “双导师组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就业难题

近年来,通过“双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我校“化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其中2013-2014年有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校级优秀论文,1人获省优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11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积极表现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例如,2012级研究生付晓燕在成都拓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为期1年半的工程实践锻炼中,全程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改性硅酸盐胶粘剂的研制”,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学位论文。通过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研究生们发现地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他们施展个人能力提供了实践舞台,一些研究生表达了毕业后留在实践单位工作的意向。例如,2014和2015年,各有1名研究生与中昊晨光化工院和中橡集团碳研院签约留在单位工作。正是这种校内、校外“双导师组”制让研究生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和实践能力上同步提高,同时还可以为实践单位提前考察人才,并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

五 结语

在未来几年,国务院学位办将陆续对全国专硕学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这必将促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导师组的构建与运行实践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双导师组制”在笔者单位的实践来看,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纽带,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有机结合,是保障校企合作框架下导师组制长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

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12-114.

[2]耿相魁,王慧.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可靠

保障[J].决策咨询,2015(1):88-92.

[3]赵庆华,熊倩,谢莉玲,肖明朝,王富兰,刘智平.导师组

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J].护理教育,2015(2):

190-192.

[4]高久群,郑华,余全红.交叉学科设置和研究生培养的

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5(2):

98-101.

[5]杨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10):36.

[6]姚利民,朱黎F.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13(11):55-59.

[7]向诚,张云怀,王东红,郭瑜.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

第13篇

英文名称:Transactions of Csic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内燃机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909

国内刊号:12-1086/TK

邮发代号:6-7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14篇

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

1研究形状和趋势

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美国已成功地制备了晶粒为50urn的纳米Cu的决体材料,硬度比粗晶Cu提高5倍;晶粒为7urn的Pd,屈服应力比粗晶Pd高5倍;具有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增塑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晶粒的纳米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纳米金属间化合物 FqsAJZCr室成果的转化,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家纳米粉体产业,睦次鹦米氧化硅。氧化钛、氮化硅核区个文的易实他借个缈阳放宽在纳米添加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改性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至5亿美元。这说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热潮在下一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2国际动态和发展战略 斯顿大学于1998年制备成功量子磁盘,这种磁盘是由磁性纳米棒组成的纳米阵列体系,10-”bit/s尺寸的密度已达109bit/s,美国商家已组织有关人员迅速转化,预计2005年市场为400亿美元。1988年法国人首先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到1997年巨磁电阻为原理的纳米结构器件已在美国问世,在磁存储、磁记忆和计算机读写磁头将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最近美国柯达公司研究部成功地研究了一种即具有颜料又具有分子染料功能的新型纳米粉体,预计将给彩色印橡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纳米粉体材料在橡胶、颜料、陶瓷制品的改性等方面很可能给传统产业和产品注入新的高科技含量,在未来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份额。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也使人瞩目,正是这些研究使美国白宫认识到纳米材料和技术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原因之二是纳米材料和技术领域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新的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和新理论的建立给基础科学提供了新的机遇,美国计划在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独占“老大”的地位。 为了使中国科学院在世纪之交乃至下一世纪在纳米材料和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份额,从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来考虑应该成立中国科学院纳米材料和技术研究中心,建议北方成立一个以物质科学中心为基础的研究中心(包括金属研究所),在南方建立一个以合肥地区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和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做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和成果的转化。 3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纳米材料研究始于80年代末,“八五”期间,“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攀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分别组织了8项重大、重点项目,组织相关的科技人员分别在纳米材料各个分支领域开展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资助了20多项课题,国家“863”新材料主题也对纳米材料有关高科技创新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1996年以后,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出现了可喜的苗头,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家的介人,使我国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的新局面。

目前,我国有60多个研究小组,有600多人从事纳米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其中,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和纳米材料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还有吉林大学烹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 近年来,我国在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一是大面积定向碳管阵列合成:利用化学气相法高效制备纯净碳纳米管技术,用这种技术合成的纳米管,孔径基本一致,约20urn,长度约100pm,纳米管阵列面积达到 3mmX3mm。其定向排列程度高,碳纳米管之间间距为100pm。这种大面积定向纳米碳管阵列,在平板显示的场发射阴极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前景。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在1996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二是超长纳米碳管制备:首次大批量地制备出长度为2~3mm的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这种超长碳纳米管比现有碳纳米管的长度提高1~2个数量级。该项成果已发表于1998年8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英国《金融时报》以“碳纳米管进入长的阶段”为题介绍了有关长纳米管的工作。三是氮化嫁纳米棒制备:首次利用碳纳米管作模板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40urn、长度达微米量级的发蓝光氮化像一维纳米棒,并提出了碳纳米管限制反应的概念。该项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四是硅衬底上碳纳米管阵列研制成功,推进碳纳米管在场发射平面和纳米器件方面的应用。五是唯一维纳米丝和纳米电缆:应用溶胶一凝胶与碳热还原相结合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碳化或(TaC)纳米丝外包覆 绝缘体SIOZ和 TaC纳米丝外包覆石墨的纳米电缆,以及以S江纳米丝为芯的纳米电缆,当前在国际上 仅少数研究组能合成这种材料。该成果研究论文在瑞典召开的1998年第四届国际纳米会议宣读后,许多外国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六是用苯热法制备纳米氮化像微晶;发现了非水溶剂热合成技术,首次在300℃左右制成粒度达30urn的氮化锌微晶。还用苯合成制备氮化铬(CrN)、磷化钻(COZP)和硫化锑(Sb。S。)纳米微晶,在1997年的《科学》杂志上。七是用催化热解法制成纳米金刚石;在高压釜中用中温(70℃)催化热解法使四氯化碳和钠反应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在1998年的《科学》杂志上。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还发表题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CC14)制成金刚石”~文,予以高度评价。

第15篇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2011年全国18套试卷中,几乎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二分天下。全国Ⅱ卷、新课标卷、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等8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全国Ⅰ卷、四川卷、山东卷、湖北卷等8套试卷为命题作文,其中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3卷为供材料命题作文;重庆卷、天津卷为话题作文。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呈现强势发展态势,除江苏卷是命题作文(供材料)外,其余16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其中湖南卷为图文并排式材料作文。

2013年仅四川卷为命题作文,天津卷为半命题作文,其余考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从三年命题形式看,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已淡出,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向于人文回归,更多地从考生实际出发,给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用课标卷的省份应更多关注新材料作文,师生在备考中应加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二、写作要求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文体、字数、书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从文体上看,2011年高考卷除福建、江西、湖南三套试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外其他15套试卷在文体要求上无明显要求;2012年除福建卷、安徽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江西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浙江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不能写诗歌外其余11套卷均对文体无限制;2013年湖南、福建、江西三个省份明确要求写记叙或议论文,其中福建卷还新增一条“符合文体要求”;上海、北京、江苏、重庆、安徽、天津、山东七份试卷明确要求不要写诗歌,其余省份对文体无明确要求。

审题立意构思上则表现为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等几个方面。

写作要求中对文体的放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写作中可以随心所欲。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看,考场作文应有文体意识,还是要走理性回归路线,做到“言之成文”、“文”“质”并重。

三、命题内容的回归

高考作文不只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命题内容如何,直接体现出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新材料作文,从命题内容上看,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念。2011年到2013年,新材料作文坚持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命题内容具有开放性,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思考,体现了新课改的思路。所选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挖掘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命题内容从之前的“广”、“空”、“单一”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多角度观察、理解、表现,这将成为今后命题内容的重要方向。

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在走人文教育思路,这易引发学生对生活、社会、自我的积极思考。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要写出好文章也不易,这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

四、命题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遵循“稳中求变”的特点。“稳”就是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变”就是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之下题型、内容和形式将有所变化。近年作文命题思路倾向于以人为本,关注考生自身、社会现实、情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此,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看将会有继承有突破。

1.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流方向,命题作文有出现可能,话题作文将淡出命题视线

从命题材料方面看,考生应关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素材,当然,以寓言、故事、诗歌为题材的材料不乏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单一素材的分析仍将是主流,多个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将会成为命题首选。考生在审题是时必须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挖掘出材料的广阔内涵,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做到审题要准,要审出新意。

2.命题将回归教材,师生应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教材“表达交流”模块中,每册均有4个写作训练专题,共2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必修1、必修2侧重于记叙、描写类文章,必修3、必修4侧重于论述类文章,必修5则按照高考作文中“深刻、丰富、有文彩、有创新”的发展等级目标设计,2011年和2012年不少省份的命题和人教新课标版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在不同程度上有吻合现象(2011年、2012年高考作文相关内容笔者在《当代中学生报》上《2013年高考作文预测》一文中有论述),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命题与必修3“学会宽容”这一专题不谋而合,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该专题中五个练习题以及网络作文部分中“谈‘共处’和说‘宽容’”的写作练习与该次作文命题如出一辙。新课标Ⅰ卷作文“经验与勇气”与必修2中“直面挫折”部分中的写作练习“探索与献身”、必修4“确立自信”写作训练专题也是如出一辙。其余省份的考卷与人教版“表达交流”部分吻合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2013年全国19套试卷有10套试卷与人教版必修教材中12个写作训练专题相吻合,可见命题内容的回归教材,绝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新课标“守正出新”的理念。

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新课标精神,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命题必将紧扣教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抒写“人事情理”为中心。考生们应重点关注“表达交流”后的“写作练习”题,争取对每一个习题都有习作训练。考生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话题应成竹在胸,在考场中初遇作文题时首先要回想一下,命题是否和教材中的写作专题吻合,如有吻合现象则要学会迁移运用。

3.命题趋向

(1)以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关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平凡人、平常事、平凡中的伟大将会成为全国卷和新课标卷等卷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2)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脉搏。对微博上引起民众强烈共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辩证思考将是命题的一个新亮点。

(3)做人与作文并重。成长、现实,价值取向和哲理思辨,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会成为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关注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人性光辉”专题;必修2“美的发现”专题;必修3“爱的奉献”、“善待生命”专题;必修4“确立自信”、“解读时间”专题;必修5“讴歌亲情”专题将赢得众家亲睐。

4.热点命题

勤俭节约、自信自强、和谐共生、正能量、生命价值、理想信念、平凡人生、责任、时间与价值

五、备考对策

1.教师及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应更多关注教材,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应对“表达交流”中的“写作训练”内容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做好素材积累、应用写作的准备,从平常生活、时政热点中去发现敏感话题并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强化提纲式作文训练。可从高考真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命题以及热点素材,以审题、立意、构思为突破口进行提纲式练习,达到“审题准”、“立意深”,“构思巧”、“主题新”的要求。

3.加强文体和语言表达训练。从高考阅卷教师对作文批阅的信息反馈上看,文体规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衡量考生的写作水平,故而备考时应全面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强化文体训练,保证在考试中不被扣分。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分的又一重要依据,很多同学喜欢华丽的文风,不考虑表达的需要随意堆砌,硬性拼凑,导致主题不明。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应做到语言简明、得体、连贯,有文采但不浮艳。

4.加强书写训练。2012年、2013年安徽卷、四川卷在写作要求中均增加“书写规范的汉字”一项,这或许会成为今后高考作文的一个新变化。

5.增强结构意识。考场作文一定要重视文章层次的安排,从文章整体看,6―9段应是最佳选择。写作开篇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开头是考场作文的起点部分,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之所在,所以要用简要的语言,把自己对写作主题的独特看法,放在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