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范文

新课程理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程理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课程理念论文

第1篇

一、开放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第2篇

反思是指“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照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元认知特征,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际上,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与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这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这是一个活动主体对自己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问题,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1、理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分书引入。学校新到一批图书,按5:4分配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待学生交流,求出之后,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计算,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此类题有什么特点?(2)概括解题的思路。学生经过反思,明白了此类应用题的解题结构,建立起牢固的认知结构。

2、顾思维策略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任务。

例如:在“射线和角”的教学中,在初步认识角之后,我们设计了以下反思过程:

首先,出示下面的习题,要求学习判断,并说明理由。

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1)(2)(3)(4)(5)

学生凭着刚学的知识比较容易进行判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然后,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2)(3)(5)为什么不是角?(1)(4)为什么是角?最后学生在反思后就容易概括出角的概念,理解角的本质属性。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既使他们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找到了差距,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又使他们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使学生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书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3、析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

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对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都在利用“圆的认识”的知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4、析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解决应用题“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如果要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要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时,学生按常规的解法是“60×7÷(7-1)-60=10(米),”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反思“有没有其余的办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探究出另一思路:原计划要7天修完,现在提前1天,只能用6天修完。那么原来第7天修的米数60米,放在前6天完成,这样只要用60除以6就可解决问题了。即:60÷(7-1)=10(米)。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反思两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第二种方法的优势。

5、出错误成因

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在解题完之后,学生往往忽视对结论的反思,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况,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例如:有一个仓库,长50米,宽30米,高5米,里面放棱长为2米的正方体木箱几个?

学生完成的算式是:50×30×5÷(2×2×2)=937.5(个)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未认识到结构的不合理.这时对结果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适时点拔,半个木箱怎么放?木箱能分割开来放行吗?接下去就让学生反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到这里,学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反思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反思吧!”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有效的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养成学生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

第4篇

那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由“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标准》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

1.把握教学目标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思路是:①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③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标准》已由传统的“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这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着眼点。

2.把握教学目标要整合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把上述多维目标中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做到:①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一目标的达成度,又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互渗透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项训练的效果,又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④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又着眼于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补与衔接。

二、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学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1.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2.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教”服务“学”,让“师”协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并设计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并设计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三、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设计好教学流程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在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5篇

1.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

在诸多教学手段中,视频、图片能直观说明问题、突出观点,让原本枯燥的课变得更生动。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相比,除了正文分量保持不变外,还增加了更多的插图和案例及知识链接。正文部分用来陈述基本观点和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正文的观点,帮助初中生理解概念;知识链接则是对正文和案例部分知识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案例更具现实性和生动性。然而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只注重书本内容,很少延伸课外知识,或者有的老师只讲课外知识而忽略课内原有知识点的讲授。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首先,初中生的学习应当以书本为中心,教师的讲授离不开书本,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理解不深刻,导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不利于学生新近时事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

4.课内外练习并重。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仅靠老师教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巩固。然而,当前有些老师为避免改作业,教材中的思考题在课堂上就自问自答地给出答案,而且答案都是统一的,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是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是不平等的,老师总是权威的,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难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以生为本”,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们,从心里爱上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老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导入时,可以有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或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真诚的表扬,帮助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2.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即让学生活动起来,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能”激“趣”,又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变成了多媒体的放映员,这样与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应当正确使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而不是仅把它当做放映的工具,重视表面化的东西,把学生放在首位。

(2)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是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最好方式。通过课堂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这种活动,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3)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培养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教师在举办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准备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

三、结语

第6篇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不是单一的学习知识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总过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逐渐由课堂教学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小学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具体提出,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全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的误区

基本误区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较为随意的提问。然而,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对于进行课堂教学提问也是一样的,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若师生之间对话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话题以及师生之间的角色扮演等教师都没有进行良好的设计,那么整节课堂是没有新意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也会非常低下。基本误区二: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集体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指导、引导的作用,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各方面情况,教师要及时予以关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控制。基本误区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师生有效性互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生生互动、有效的小组互动、有效的人机互动以及有效的群体互动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众多教师只重视和学生之间单一的进行互动,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措施

高效的师生之间合作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全面互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以及情感触碰。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有效的师生互动,具体措施如下:

3.1教师要善于设立有效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大家所喜爱的,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会使学生都变得轻松和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活跃。引用一首古诗中一句:“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蕴藏着无限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有效的互动使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愉快和自由的音乐课堂。

3.2教师教学活动期间的提问要有技巧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的提问,良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设置的教学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指导,其中,最为常见的指导方式是语言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要善于设置问题,问题要清楚明确。以《摇船调》为例,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这样一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鉴赏能力。

4结束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全面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

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优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主体地位学习动机教学方式教学氛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学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识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重视个性的发展,则成为教学发展的新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建立稳定的学习动机呢?

1.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热情。教师的首要任务则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如“认真学习”等一些抽象的建议,要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2.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来说比较抽象,往往不被学生喜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有必要比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笔者用一个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借钱,原以为吝啬的富人不肯借,谁知,富人一口答应,只是借款方式特别,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款第一天穷人给富人1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觉得很划算,可是又觉得吝啬的富人不会这么便宜他,你能帮他解决问题吗?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兴趣盎然,为后面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只是侧重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思维能力,自主性学习要求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那么什么是自主性学习呢?自主性学习不是指学生独自在那里学习,而是指学习的内在品质,是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进行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当然自主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否则学生容易失去目标,收效甚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时.教师可利用这样的题组:已知二次函数根据求根公式求方程x+的两根;(2)分解因式:

(3)求出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4)求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以及对称轴方程:(5)作出其图像;(6)解不等式:整个题组能帮助学生自主复习与巩固二次函数图像、顶点、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解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更使学生在二次函数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形成知识网络,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讨论式教学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结构。它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向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并改变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课堂中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细线作出椭圆,并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运动中哪些量在变,哪些量不变?2.能不能用数学式子表达?生A:两个钉子代表不动点,铅笔所到之处代表动点,动点的轨迹为椭圆生B:我还有补充,不变量还有动点与两定点距离之和。距离之和等于细绳的长度。设钉子为A、B,动点为P,则PA+PB=定值。笔者进行补充,记定点为还有限制条件没有考虑,回顾一下作图过程,能看得出来吗?在大家的分析讨论中,我们得到并总结出了椭圆的定义。笔者通过师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三、营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数学教学氛围

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利用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课程资源仅仅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讲授“教科书”。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就英语课程资源而言,它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英语课程实施的成效,所以,《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使用其它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资源体系,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即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以及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和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智慧。

二、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路径选择

1.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

英语“新课标”要求广大英语教师突破传统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和教参意识,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英语课程理念和课程资源意识,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是由教科书、教辅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及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宏大系统。由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把教材当作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确立新的英语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这是进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使身边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殊不知,在课程和教材开放与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与多元教材出现的条件下,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因为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其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动地创造着课程资源,可以说,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自身学习和成长服务。

3.开发和利用校内非教材性课程资源

校内如教室、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阅览室、校园环境、电教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以及师生经验等是最直接、最显现的英语课程资源。他们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都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例如学校墙面上除了安装投影等电教设备外,还可以布置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各种“作品”,如学生的创作园地、作业展示、学生办的小报、收集的各种新的文字图片资料信息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内时空里通过视觉观察来丰富自己的英语信息。

4.重视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信息网络资源也是英语课程资源中物质条件资源之一。因此,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拓展开发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英语教学模式互动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都规定了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明了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此,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知识移植”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兴趣带进课堂,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换言之,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人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人创造教育成为可能。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它同样具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

二、自主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下面几个方面: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由此英语的教学也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既贻误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英语教学关系的和谐。

实施英语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越充分地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地组织课堂教学外,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地、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三、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的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变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2.合作学习的主要功能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角色表演活动:在进行每单元的对话练习时,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境、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开展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拼汇报。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第11篇

新教材开放程度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中有许多“空白”,这不是教学内容的俭省,而是给教师留有教学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师该做什么?该让学生做什么?这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一改过去就教材教教材,用教学参考订正答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不断用新的思路去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是一个活动的共同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成熟的课堂,它就缺乏了合作的意识,缺乏了师生的互动。课堂之间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得到真正体现。创设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超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角色。

二、不断创新是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教学上要不断创新,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要敢于挑战。当然,这种质疑与挑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境、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猜想与发现,需要学生的探究。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人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第13篇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正确贯彻和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必须对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加以精心设计;对大纲要求、学生状况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前准备中英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教学方法设计中来,以便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还特别注意做到: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以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如《我和妈妈做午餐》这一课,设计“露一露,我来做”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尝试“择葱”“择韭菜”“打鸡蛋”等家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妈妈劳动的辛苦,从而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

2、认真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让小学低部的孩子们坐足40分钟无疑是很枯燥的。孩子们个性较活泼,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让分成小小组的各组学生到别的小组那儿“窜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设置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供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如《到同学家玩》这一课,通过播放《安全地玩》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图中小朋友们这样玩好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备一些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的方法。要不断变换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兴奋点,减轻学生的疲劳。活动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要熟备教材、熟备学生、精选内容、巧用方法、科学严谨、灵活多样地把知识精彩地、艺术地、传授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使教师实施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是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围绕“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充分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舞台。学习不仅是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春节逛花市》的教学中,巧妙设计“师生共同布置教室”这一环节,在《喜洋洋》的欢快乐曲中,师生一齐动手,贴春联、插花、摆“大吉”、挂灯笼、唱新年祝福歌,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孩子们如同真的在一个大家庭中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孩子们兴致高扬,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布置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重视直接经验,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去同学家玩》这一课中,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玩游戏应注意安全,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3、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设问,问题要有层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如新教材《春节逛花市》这一课设计“压岁钱该怎么花最有意义”,教师通过开讨论会,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将压岁钱存起来、买书、交学费、捐给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讨论中,孩子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懂得将金钱和时间用到具有意义的事情上。

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目的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主体,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质量。

4、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15篇

论文摘要:高中英语课程的必修课是为每一个高中学生莫定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的课程。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英语共同基础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一、对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实施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解

1.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是为高中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构建共同基础的目的。

2.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高中学生经历着从少年、青年到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习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出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独立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

二、在高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要把握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2.加强集体备课.倡导合作精神。我们面临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如何把握.要靠集体的力量。

3.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模块要求,从而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要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和作业的习惯,高声朗读及背诵的习惯.听英文广播阅读英文报刊资料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教辅资料的习惯等等。

5.要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我是学生友学生是我师“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宽容、豁达、理解、信任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这样教师的愿望、思想及教学方式便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6.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上假期的原因.学生原有的知识遗忘较多.再加上新教材的学习要求明显提高,词汇量增加,学生学习有一个适应期,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做好双基的补偿工作。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工作。要在语言的实践中来加强双基的复习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