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出国交流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丰富学校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提高学生出国交流的积极性,学校在公派出国(境)交流项目的基础上建立本科生个人海外访学制度。为规范管理本科生个人海外访学,特制定本办法。
一、访学期限
申请项目为不获得对方高校学位、12个月以内的短期交流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寒暑假项目、一学期或一学年个人访学项目。
二、访学院校
学生允许申请世界综合排名前200名的海外知名高校,参考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世界大学排行榜近两年内的排名。
三、学籍管理
个人海外访学期间仍是学校在籍学生。如访学时间为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间,则学生须在派出前办理保留学籍手续,访学结束后应按时返校,并尽快办理复学手续;逾期不返校,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四、相关费用
个人海外访学期间学生个人需按访学院校的规定向其缴纳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旅费、生活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由个人承担。
五、访学流程
1.
学生通过个人申请,获得海外高校所设个人访学项目的录取通知书,并提交复印件到学院、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备案;
2.
学生如需将个人访学期间修读的课程学分认定为学校学分,应在申请前妥善制订学习计划,填写“***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校外课程修读申请表”,经学院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3.
办理保留学籍手续;
4.
签署并向教务处提交《***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学生须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家长同意函》;
5.
出国访学;
6.
按时返校办理复学;
7.
学生访学期间按修读计划修读课程,交流结束后,按照《***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交流课程学分、学位管理细则》规定,访学期间修读的课程学分可认定为学校课程学分。
六、其他
1.
学生所在学院负责海外访学学生联系工作及学生在国(境)外高校的学习指导工作。
2.
学生到达国(境)外高校驻地后,应于一周内将国(境)外住址和联系方式告知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和所在学院。
3.
学生在国(境)外高校学习期间,应定期向学院联系教师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应遵守派往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派往国(地区)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遵守外事纪律,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尊严和利益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应及时向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和学校报告。
4.
过去我国高校采用了学年制的教育模式,统一的学习计划,细致的专业划分,过多的课堂讲授,过少的研讨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培养模式,过多地强调培养的规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社会需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近些年开始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研讨课和课外研学训练,扩大了学生选择的空间,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管理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管理应当追求价值的实现,激励人、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转为管理服务并举的模式,把尊重、理解、关心及服务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
学务管理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学管理工作落实的具体化行为。包括学籍注册、学籍预警、学籍处理、资格审核、选课指导、组织考试、成绩管理、交流学生的选拔与学习安排等等,面广头绪多、工作责任大,是一项原则性强、时序性强的工作。在新形势下,学务管理必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善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态度上,制定好自主学习的计划,乐于帮助同学共同学习;在学习创新上,有自己独特见解[2]。学务管理工作者还必须加强服务意识,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在刚性制度的执行中体现柔性的人文关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我们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学务管理的路子。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
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个人需求不尽相同,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工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拓展学习范围,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多引导与教授、实验室、课题组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更好地发展。这些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利用教师引导、传授科研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条件,加强自主研学、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并且取得一些成绩,如:专利的成功申请,论文的发表等等。在大四初的推免研究生工作中,他们取得的成绩都予以认定,在推免研究生工作细则中加以体现,这些成绩也是评选各类优秀选项和优秀毕业生的依据之一。这样不仅激发了优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我们及早地要给予关心与帮助。学期初,根据成绩统计分析,我们列出在学习方面预警的学生,一方面帮助这部分学生分析原因,消除其心理负担,树立起学习信心,把信息反馈给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为其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亲自为他们选课,把有关信息给相关的任课老师,请老师们在教学别关注这些学生。学期中,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学期末,我们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优秀老师开设的学习辅导讲座。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避免了留级与退学现象的发生,完成学习计划,顺利毕业。(附表为近几年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见证了我们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
二、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更为灵活的学习自由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客观条件及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学习形式、课程等,从而使自己得到很好的发展。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院采取了大类招生的方式,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同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的背景下学习。在一年级我们请各学科方向的年轻教授,依托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改变中学培养的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模式,向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二年级时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通过学科概论的研讨,更是把学生引向了各学科领域的前沿。为了体现公平性原则和我院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实际要求,在修完数理课程及学科基础课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及成绩,再进行分专业学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
对于其他院系的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后,通过学校层面上的选拔,也可以转入我院各专业学习。(当然,我院符合条件的学生,我们也放手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尽量简化手续,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认可他们在原先院系取得的学分,这样减轻他们学习的压力,在新专业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把学科领域前沿的信息引入课堂,我院不断地多开设一些系列专业研讨选修课,一方面采用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去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尽量拓宽学生课程选择范围。实行选课制后,那些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拼凑学分、盲目选课。因此,选课前,我们选派各专业学业精湛的老师进行选课指导,还建立了班主任制、班主任助理制,选派年轻的教授及研究生担任班主任或班主任助理,从心理上、生理上接近学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第二轮选课安排在课程开设学期的第二周内,这也是学生最后确定选课的机会。因为系统的限制,有些选课学生自己无法在系统里实现,要借助于学务老师的帮助。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本营在市区内,学校主体在江宁郊区。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不顾路途的遥远,深入江宁校区,为学生们热情地服务。即便这样,还是不能及时处理学生的选课问题。我们采取了让学生留下选课单,我们在后台操作并且将信息确保反馈给学生的这一方法,尽可能把方便和服务送给了每一位学生。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学校的“学分管理制办法”,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他们免听、免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简化各环节的手续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在学务管理中,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主要的位置上,使学务管理更方便学生。在工作中,我们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校区坐落在江宁九龙湖,有部分院系的学生前三年在江宁学习,而学院行政办公在市区的四牌楼校区。1-3年级学生因为出国、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需要成绩单、在读证明、绩点排名等,不得不从江宁来到四牌楼,办理相关材料。在我们的呼吁下,近期学校添置了自助服务器,学生在教务处九龙湖服务大厅的机器上,通过自助服务,就能获得成绩单、在读证明等所需材料。根据我们的建议,学校有关部门还在教室内张贴该教室课程安排情况,方便了学生自习。
期中教学检查,努力听取学生意见,取其合理部分,改进我们的工作。如: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某门课程的几个任课老师,他们所授课的行政班级由我们来安排。原先我们把教学任务下达到各学科组,各学科组把任务再具体分配给老师,其中包含了教师的授课班级。这样就造成了有的班级几门课程都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师任教,而有的班级几门课程则是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任教。现在我们统一调配教学任务,使各行政班级有均等机会享受到优秀师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并反馈给老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确有促进作用。
原先学生在学籍异动时,办理手续较复杂,要奔波于学校7-8个部门才能完成,学生们很是怨声载道。我们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学校主管部门,现在除了退学的学籍异动,因涉及学生离开学校,办理手续较为复杂,其他的学籍异动均简化了办理手续,只要在转进、转出院系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得到了同学们赞许。
随着学校国际化的深入进行,学习交流项目越来越多。学生想去某校交流学习,从申请到学习计划安排,需要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院长、教务助理的各级审批,对行政办公还在市区的学院的学生来说,就不得不从江宁来到市区办理,即使行政办公在江宁的学院,也因为校区的辽阔,学生从上课地点来到办公地点,距离还很遥远。我们把这一信息反馈给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研发改进,添加了“出国交流管理”这一栏目,学生在网上就能通过出国交流学习申请的审核、学校安排的审核免去了学生们地来回奔波,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和谐的管理模式
按照目前的组织机构,院系学生的工作分为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前者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学籍处理、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设计等工作,后者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性事务管理等工作。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因为多校区等因素,学生无法及时直接接触到相应办公室的老师,两个办公室的老师不熟悉非本职能部门的业务,从而造成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今,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两个办公室的老师努力掌握涉及两大部门的学务管理知识,积极参加教务处、学生处组织的学务知识竞赛,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了解其他老师的职责,对学生采取“首问负责制”的服务。现在学生到办公室找到任何一位老师,了解其事由后,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指导并协助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
因为多校区的原因,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在九龙湖校区,各专业实验室却在四牌楼校区,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时间在四牌楼校区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工作,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自主研学等训练,必须到四牌楼校区,无疑这些学生为学习又得有额外支出。为此,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制定了“关于学习优秀生交通补贴的规定”,补贴每位学习优秀生每周一次往返校区之间的基本交通费用,提高了贫困的优秀学生参与自主研学的积极性。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还制定了院贫困生补贴规定,对寒假、暑假因经济原因不能回家的贫困学生,给予金额不等的困难补助,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假期,或支付往返程的交通费用,使其能够投入到愉快地学习生活之中。
五、强化学务管理队伍建设,为实现以学生为本提供有力的保证
当代大学生个性意识很强,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强烈自我实现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学务管理工作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努力使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学校目标统一。
学务管理工作者直接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每天面对大量的人和事,工作上一点点马虎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繁杂且单调,需要动嘴、动手、还需要动腿的务实性工作,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还不能体现出成果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好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保存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做好学生选课、学籍异动的首席参谋[3]。
学务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要有良好的应变处理能力,坚持按章办事,公平公正,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刚性制度执行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学务管理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工作能力,需要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把握好工作量与流程,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学务管理工作还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还要具备较强沟通、协调的能力。学务管理工作者工作中,要涉及教师、学生、学校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其他学院,善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实质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秩序健康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关键词】 本科生 校际交流 困境及出路
【作者简介】 丁家玲,武汉大学教务部学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地域空间概念等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之间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友好互动机制,搭建校际合作发展平台,正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际交流可以充分利用本国和他国的教育资源,实现师资、课程、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办学上联合打造强势专业。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大学本科生校际交流情况,总结了目前面临的交流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武汉大学本科生校际交流现状与困境
(一)对外交流活跃,合作形式丰富多样
1. 宽广的国际视野。合作培养本科生是武汉大学校际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院校尤其是著名大学展开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从地域来看,合作高校遍布全球。欧洲有法国、德国、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芬兰、荷兰、瑞士、瑞典、挪威、俄罗斯等国的高校,亚洲有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其他区域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港澳台地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吴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中正大学、蓬甲大学等高校,大陆地区有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
近年来,在保持与原有院校继续开展本科生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努力开拓本科生交流项目,加大力度拓展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意愿,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著名学府的交换学习计划,选送大学生到这些学校开展课程学习和科研实习,进一步提升了交流的层次,增强了国际合作的广泛性、纵深性与交互性,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
2. 丰富的交流形式。目前,武汉大学有本科生国际合作特色班、出国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短期夏令营等项目。交流项目涵盖文、法、理、工、医等学科门类,每个学院均有本科生派出。每年派出交流的本科生约有600多人次,且交流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 管理亟待加强。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交流工作由两部分构成,国内交流项目由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和相关院(系)共同协作完成,国际交流项目由国际交流部、教务部和相关院(系)共同协作完成。国际交流部或相关学院负责联络合作高校,签署学生交流合作协议,教务部负责学生选拔、课程学分换算,学工部负责教育与奖学金的管理和发放。看似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交流任务,但是管理中仍然存在沟通协调困难和管理真空、效率低下的问题。
学生参加校际交流活动,除了受到个人意向、费用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还要面对选拔考核关、语言交流关和生活自理关,返校后还要面临课程学分转换以及因参加交流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如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尽管我校已制定了若干相关制度,但仍没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往往无章可循,只能在不违反教学制度的前提下按个案处理。
2. 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够。学生参加校际交流尤其是国际交流项目所需费用不菲。相关调查表明,不论是短期访问项目,还是半年以上的交换生项目,国际交流所需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等高达数万元,这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家庭来说负担过重。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交流意向和制约交流活动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目前的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尚未覆盖这一领域。从某种程度说上,降低了学生对增广见闻、开阔视野、锻炼自我的热情,影响了交流活动的参与广度,也制约了本科生校际交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目的的实现。
3. 交流生课程对接困难。课程对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学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交流学校没有开设,出现课程空缺问题;二是原学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交流学校不在交流期间开设,出现课程时差问题;三是原学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交流学校开设在另一专业,并与本专业上课时间冲突,出现课程错位问题;四是交流学校开设了原学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但授课课时数、学分值出现较大差异。这些情况使交流生课程对接困难,甚至不得不返回原学校,导致交流被迫中断,不仅未实现交流目的,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
4. 交流生综合测评问题重重。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先进个人评选等工作都是在原学校进行的,这些工作均需要对学生按一定规则进行综合评价,再按照评价的结果进行选拔。由于所学课程的差异(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内容)以及课程时差问题,对交流生难于进行综合测评和比较评价。以学习成绩评价为例,首先,无可比性。因为参加交流的学生和未参加的交流学生不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能被派往不同的学校交流,他们所选修的课程不尽相同。其次,具有滞后性。本校学生的综合测评一般在新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交流生的学习成绩均滞后1-2个月左右到达学生所在学校。这就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交流生不能与本班同学同时进行综合测评的情况。
5. 信息管理平台缺失。一般来说,高校交流项目由教务部、学工部和相关院(系)共同协作完成。牵涉面很广,涉及学校宣传、校际联络、合作协议签署、学生选拔、学生管理、课程学分换算、奖学金管理和发放等工作,工作流程繁琐、相关文档资料数量众多,种类复杂,特别是随着交流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工作量激增。传统的电话沟通、纸质文档传递等纯手工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导致工作人员疲惫不堪,极易出错。
二、多管齐下,推动本科生校际交流工作健康发展
(一)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1. 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校际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之外,还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对学生开展宣传、提供咨询、组织报名等。因此,要仔细分析学校教务部门、国际交流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院(系)的分工与合作,必要时设置相关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本科生校际交流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校际交流项目涉及的选拔考核、选课对接、学分转换、学习评价等问题,要结合学校已有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2. 构建适合国情的学分互换制度。学分互换制度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互换制的提出,使高校校际交流合作进入实质发展阶段。它表明合作高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课程来获得学分,也可以通过学习协议或制度中约定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课程在合作院校间被一致认可。实行学分互换不仅可以加速学生跨学科、跨校学习的步伐,也简化了学生在高校之间转专业、转校的手续,从而客观上促进了高校间教学联盟的形成。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目前迫切需要构建适合国情的学分互换制度。对学生课程对接困难这一问题,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尝试以下方法:①对于课程空缺和时差问题,交流学生可在交流返校后修习,按培养计划补足毕业所需学分;②对于课程错位问题,由学生所在交流学校教务部门尽量协调解决课程时间冲突问题,实在调整不了的,允许交流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学生通过自学、课余答疑等方式学习该门课程,并允许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③对于课时数、学分差异的情况,由交流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将交流期间学习的课程与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进行对接。另外还可能出现培养计划中的某些课程与交流学校所设置课程的课程名称不一致,但教学内容相近的情况,也可通过由交流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的方式解决。
(二)积极筹措资金,扩大交流活动的覆盖面
首先,学校在与海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时,应积极争取对方经费上的支持,如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费、报销旅费等等。其次,学校还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社会支持,吸引企业和社会团体支持、资助贫困生的交流活动。通过校外单位赞助和奖学金资助等方式支持学生交流活动,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踏出校门,在国际知名院校学习、考察、研究、讨论与交流,充分享受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三)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校际交流平台
随着参与交流的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信息与业务成几何级数增长。而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业务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校际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校际交流管理信息系统,便于各高校进行信息和及时交流。实现交流学生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出错几率。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学分相互认定的内容和课程结构、学分互换相关管理规定、学生选课指南、校际间互选课程的课程简介及任课教师情况、各参与高校学分互换业务管理机构和负责人等。这些数据应建库以供查询与使用。校际交流信息系统的运行经费可由各高校共同分担,或争取上级教学行政主管部门的财政支持,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各项设施与数据库更新的必要支出。
参考文献:
[1] 刘芳,赵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J].继续教育究,2007,(1).
[2] 吴宏元,郑晓齐.学分互换:高校教学联盟与合作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