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新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资本和人员。基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企业科技活动资本存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表征变量。1)科技活动资本存量。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和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16]。由于当期的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对后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时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17]。2)科技活动人员数。本文用企业的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表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2产出变量
学术界对创新活动产出的衡量并无统一标准。Zhang、Zhang和Zhao[19]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刘凤朝和潘雄锋[20]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和论文数作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项本武[21]用专利申请数衡量中国工业的创新产出;肖丁丁和朱桂龙[22]利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出。总体上,学者们倾向于用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鉴于中国的专利申请费用高、流程复杂、占用时间较长,很多学者认为专利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同时,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以制造类企业为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工艺、新设计等往往体现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因此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针对当代全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创新开放性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首先,自2003年Chesbrough、Olesen和Kjaer[2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同时人们发现创新活动既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其次,从产业动态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力互补、文化相近、目标协同的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增加跨组织网络的创新产出、降低高昂的协调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24]。再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能够快捷、高效地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被视为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Laursen和Salter[2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与企业的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陈劲[26]的研究证明: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的知识和资源、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用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表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在研究样本中,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4项内容:对境内研究机构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对境内企业的支出和对境外(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等)的支出。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首先,基于后发国家的基本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以引进技术为重要的技术来源,而引进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多元化的技术学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再次,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学习能实现新技术迅速投入规模生产。组织学习理论也认为,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技术与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实现整合,可扩大企业的知识面、形成规模效应和重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huja和Katila[27]研究了技术获取、学习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获取知识基础绝对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其创新产出的增加,非技术获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当然,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与其创新产出并无紧密联系,如Lee[28]以及Love和Roper[2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对其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不过,笔者认为,Lee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特定样本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学习努力程度,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意愿;二是技术学习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衡量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值,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而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只是一种狭义的技术学习,引进技术才是广义的技术学习,同时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一定伴有技术学习,因此本文考虑广义的技术学习,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三项费用之和视为技术学习经费,并用其与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学习费用越高,表征其学习意愿越强烈。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受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变量。为简便处理和实际需要,可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综合地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本文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即企业年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的比值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3)企业科技活动的长期行为倾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长期行为倾向越明显,说明企业越尊重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越会以科学方式管理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应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的研发性固定资产投资是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值作为反映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的指标。企业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得到王小明[30]等学者的证明:对传统产业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技术水平。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行业多为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该产业领域内研发设备投资应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措施。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当然,学术界对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31],并对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3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研发补贴对小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负面影响[33];Wallsten[34]认为,政府资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的私人研发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本文用企业得到的、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收入与减免税总额之和与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探究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在关系。5)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估计上述4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如下4项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表示;劳动者素质,用年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表示;科研人员比例,用年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表示;企业所有制形式,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赋值为1,内资企业赋值为0。
4结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检验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建立原假设H0:式(9)中的系数βkk、βll和βkl均为0,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根据Coelli等总结的假设检验方法,本文运用LR(likelihoodratio)检验法检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为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不考虑影响因素)。由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广义似然比均大于对应的1%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临界值,据此可认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假设,即适合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从表2可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γ值均大于0.8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偏离具有包含技术无效率的复合结构,且主要由技术无效率引起,也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η值为正,且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指数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减,即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表3列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值都在40%~50%之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带动下,国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了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出。表4列示了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γ值均大于0.9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无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未达前沿面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创新开放程度变量(Opennes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在没有时滞或时滞仅为1年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创新开放性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反而引致效率下降。模型6中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也未表明企业创新开放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果虽然没有验证很多定性研究的普遍结论———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揭示了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3条。一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会采取开放创新形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创新内容往往涉及基础或应用基础知识,或为企业建立技术储备。特别是上海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传统产业正在经受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阵痛”,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换代特征。这种创新活动对短期的新产品产出没有实际贡献,甚至当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衡量指标时企业的短期技术创新效率会随着合作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从布局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的周期较长。也就是说,从投入经费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创新绩效存在时滞。三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整体不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机制等都在探索和磨合过程中,故短期内难以产生有效的创新产出。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第一,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并没有为其带来短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提升反而引致短期技术创新绩效下降;第二,在时滞为2年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为正,说明创新开放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推动作用至少在2年后才可能显现。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Learning-effort)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程度有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该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也可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不论是引进,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消化吸收及改造,都是探索性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前20多年成套引进技术进行生产装配制造的发展模式相比,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引进的不再是生产装备,更多的是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天的消化吸收不再是对生产装备技术的学习,而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探索性攻关;今天的技术改造不再主要是厂房和装备的建造,更多的是关键技术环节的更新和研发装备平台的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自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当然,由于技术学习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变量(Learning-effort)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时滞2年(即模型6)的情况下显著为正、在无时滞(即模型4)和时滞1年(即模型5)的情况下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学习要有恒心、耐心,要持之以恒,要将技术学习投入视为长期投资。从表4还可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能力(RD-intensity)的回归系数至少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文已提及,研发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也表明企业的各类研发项目可获得更多资源,还说明了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出,最终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模型4~模型6中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变量(Long-RD)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倾向越显著,其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越高。该结果既充分验证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特征,也体现了其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性较高的企业容易发挥人力和资本的优势、发挥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有效积累知识信息和生产经验,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4)政府支持力度。模型4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中的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的各种经费及税收减免。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增加,为企业更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政府支持力度增大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有利,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后,政府支持力度增大可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得到了相关文献[31]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发现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U形关系,即当政府支持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本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相对于需求而言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还较低,还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尚未达到可能存在的“拐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降低自身投入一般来自于对政府未来支持性投入增长的预期,而形成这种预期需要一定的时限积累,本文的研究周期较短,不足以形成稳定预期。5)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该结果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一是大企业的创新体系相对完备,能够满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创新系统性、体系化的要求;二是大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较强的创新实力、应对产业升级换代的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主导的技术集成,可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完整研发和生产制造。模型6中劳动者素质(Quality)与科研人员比例(Ratio)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人员占员工比例增大反而会降低。这说明,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言,单纯提高科研人员数量或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该产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还较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已相对冗余,也就是说,现有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科研活动人员及高学历人才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反而会出现人员冗余等引致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所有制形式(Owner)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该结论可得到很多类似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而言,外资企业明显高于本土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较好也在情理之中。
5结语
5.1研究结论
第一,2008—2012年间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40%~50%之间,不论相对于理想状态值,还是相对于样本企业的最大值,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认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紧迫任务。能否有效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企业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研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都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与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认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高不显著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研发人员数、提高学历层次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第三,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短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出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期绩效特征。第四,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高的特征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型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中的地位和骨干作用,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5.2政策建议
作为基本薪酬,底薪对于任何类型的员工都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底薪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生活水准,换言之,可以令员工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也影响了众多员工对企业的选择和工作热情程度,所以说,一个稳定而较高的底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员工依附于企业,并且激励员工更加勤奋努力的工作,让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让员工通过高薪,更明确的清楚自己的价值,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自信,使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够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在制定员工薪酬与制度之前,应该深入行业劳动力市场,在对市场劳动工资行情、同行竞争对手薪资水平等数据深入调查研究后,进行最科学的薪酬制定,最终确定不同类型员工的底薪水平多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要保证给出的薪酬符合员工的工作价值,又要保证给出的薪酬能够起到预想中的效果,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为企业贡献出的价值也越来越大。
2完善奖励制度,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在底薪的基础之上,能够让员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工作的热情的激励方式,就是企业对员工的奖金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将奖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要完善奖励制度,用多种奖励手法,在不同情况之下对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首先,企业应当将对员工个人的奖励制度重视起来,如果企业中某个员工做出对企业贡献极大的事情,比如说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者是研制出了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的产品,企业就可以对这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企业可以在固定奖金的奖励基础上再对员工进行产品效益分成的奖励,将产品投入市场之后所获得的纯利润以一定比例奖励给员工,让员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不仅对企业更加信任,对自己更有信心,这种成果奖励在企业中所起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全体开发人员的巨大潜能,为后续的产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其次,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有许多项目的开发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在明确的分工之下,进行共同的努力与工作。一旦取得研究成果,那么荣誉便属于整个团队,而不仅仅只属于其中的某个人,所以企业在对这样的团队进行奖励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团队精神,进行科学的团队奖励制度制定。企业可以给整个团队一笔数目合理的奖金,也可以跟个人奖励一样,让团队共同和公司分享产品在投入市场之后取得的利润,更好地激励员工,将员工的成就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3提供长期股权,满足员工获得归属认同的需求
与基本薪酬和对员工的单纯的金钱奖励不同,拥有公司的股权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是获得了公司的奖励,更是获得了公司的接纳和认可,从此成为公司的同盟伙伴、共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表现。所以,企业为员工提供长期绩效股权,能够在长远的角度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奋斗热情,让员工真正地将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加倍努力。当企业面临机遇的时候,员工能够更加积极的帮助企业抓住机遇,而遇到风险和挑战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主动地设法规避与解决。这样的长期奖励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绑在了一起,可以将企业内原本流动性很强的技术人才牢牢留住,减少企业中因为核心技术人才的不断流动而发生的效益降低现象。
4提供个性化福利,满足员工提升自我的需求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先进的科技产业,其员工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于生活的要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更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的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不应仅仅考虑以金钱、物质奖励当作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而是应该将眼光发散到更广阔的位置,瞄准员工内心对于工作的真正需求,把握住员工的心理,为员工提供他们内心最渴望的福利与服务。员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福利的需求是不同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预算范围内,对不同的人群设立个性化福利清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更替如此迅猛的今天,及时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是他们的普遍需求,企业如果能够满足员工的这种渴望,将员工提升个人能力的愿望重视起来,并且以福利的形式发放给员工,员工一定会十分高兴,并且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员工的不同情况为优秀的员工提供出国考察、专业培训、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仅满足了员工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使员工在心理上对于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肯定。企业更能在员工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企业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5结论
1.1对研发活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5结束语
1.1事实标准及联盟标准等新的标准形式涌现
技术创新速度快、技术专利多是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事实标准与联盟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法定标准制定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不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即使制定出了可能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但当市场上已经存在事实标准时,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也很难取代这一事实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私有技术或产品通过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而成为事实标准,同时,市场上开始出现标准联盟制定的联盟标准。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仅凭单个企业的一已之力,很难左右市场,于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相互妥协,结成了企业联盟,并共同制定联盟标准。实际上,标准联盟正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共同制定规范某项活动或产品标准而组建的共同体。这种企业联盟标准由于其制定速度快,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知识产权政策灵活、标准推广高效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VS联盟、闪联等作为标准联盟,以其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成为市场上制定标准的重要力量。
1.2标准出现国际化趋势
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并上升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发达国家最早意识到标准的市场驱动作用,因而始终把国际标准战略作为其核心,把领导、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运作作为实施其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承担了几个主要的技术领域的ISO、IEC秘书处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制定出体现美国要求的国际标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专家认为如果美国公司不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就有可能发现国际标准的编写是为了符合它们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规范为制定的。
1.3引入到公共标准中的专利数量增长迅速
各国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于专利融入标准中持谨慎的态度。一般情况下,能够进入到公共标准的专利数量不多。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专利技术主要是支持产品自身的设计、程序、测试等,而公共标准一般则位于较高的层次上;二是公共标准表现的是标准的公共属性,而专利技术是“私有的”,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私有权利,一旦专利进入标准,即私有的专利搭上标准的公车时,标准的公共属性就必须让步。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由于该领域的独特的特点,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层出不穷,很多技术路径中往往涉及到专利,因此,在这一领域,引入到公共标准中的专利数量得以迅速增长。以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为例:在IEEE的几百个信息技术标准中,有25个系列标准都分别引入了全球246项专利技术。在这25个系列标准中,有关局域网的IEEE802系列标准(注:IEEE802系列标准是IEEE802LAN/MAN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中引入的专利最多,占据了四分之三强,为187项之多。其余24个系列标准引入了59项技术专利。在引入了187项专利的IEEE802系列标准中,关于无线局域网的IEEE802.11引入了专利达45项,约占25%左右,而关于以太网的IEEE802.3则引入了58项技术专利,占据了三分之一。
2标准、创新与专利之关系
2.1标准与创新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实现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技术标准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通过采取适合企业的战略,企业可以将自主的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标准,甚至是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占据市场,并不断发展与壮大。标准与技术创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整套的环节,而标准化则是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的“剂”、“纽带”或“桥梁”。首先,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是技术成果与生产力相结合的桥梁,同时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具有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其次,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标准水平。技术标准必须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修订,以适应技术发展及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的“钥匙”。技术创新的成果一旦进入标准并成为标准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的目的和成效也就通过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2创新与专利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已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创新的产物,它在一定区域内是独一无二的且被法律所认可的先进技术,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等等特点。其中,与标准密切相关的是专利权。专利权主要包括禁止权、许可权和转让权。专利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及可实施性等特点。自主创新与专利互为因果。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得到承认及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可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深入。在高新技术领域,一项核心专利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并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和簇射现象,并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3专利与标准
一直以来,标准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来使用的,设立技术标准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保障产品的通用性及互换性,并不涉及独占性。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标准更新速度加快,想避开现有的专利技术而去寻求一条新的技术路径往往并不现实,因此,技术标准与专利的结合就会成为必然。核心技术几乎都以专利的形式存在,而专利技术又是技术标准方案的重要内容。技术标准往往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领域,且往往跨越了国界成为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专利已逐渐借助技术标准这一载体,成为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谁掌握了专利并成为技术标准,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力求将自有专利通过各种途径变为标准,标准化已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截止2005年底,ISO涉及专利的标准有52个,占标准总数的0.34%;IEC涉及专利的标准共有54项,共计占标准总数的1.11%;ITU涉及专利的标准共计193项,共计占ITU—T标准总数的6.66%。从以上对标准与创新、创新与专利、专利与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专利与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自主创新形成专利,专利通过标准占领市场,标准带来的市场效益将促进创新更加深入,从而进入新一轮层次更高的创新、专利与标准循环。
3标准、创新与专利相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之探讨
3.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标准、自主创新及知
识产权战略技术创新及标准最终都将通过市场来检验自己,所以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标准化战略应是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战略使命、以企业技术成为该产业的主流标准为战略目标,通过不断自主创新赢得竞争力,通过知识产权获得利益保护,通过控制产业标准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及竞争地位。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战略思路的引导下,中兴通讯积极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公司把专利战略贯穿到整个企业动作过程中,从研发到市场、从产品到项目,都与专利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利管理体系。截止2003年12月底,中兴通讯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已经突破1600项,近90%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其中仅CDMA产品就拥有专利40余项,逐渐成为国内CDMA通讯市场第一大设备厂商,占有了超过了20%的市场份额及部分国外市场,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第一阵营中。
3.2鼓励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谁的技术能首先形成专利受到保护,谁的专利能尽快借助标准这一载体尽快推向市场,谁将更具有竞争力。研发与标准相结合,将研发的新技术或专利技术上升为标准,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研发能力的提升,同时研发力量的提升,又将反过来推进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深圳华为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专利方面走在国内企业前列。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公司2008年专利申请数达到1737件之多,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5773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电信巨头业绩纷纷下滑的情况下,华为公司2008年合同销售额高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
3.3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重要纽带。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并付诸实施,就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时,要坚持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要把自主知识产权固化在标准中,通过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标准的引领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海信集团多年来始终坚持“标准治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明确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层次及管理要求,将标准化工作作为公司技术创新的基础,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根据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整合各类技术文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
3.4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并制定各级各类标准
企业在加快研发速度的同时,要努力取得制定产业界技术标准的主动权,以确保其在产业的技术优势。对于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通过采用或制定国际标准,将本企业的技术及专利通过国际标准体现出来,有利于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国际标准制定是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际贸易及技术交流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企业只满足做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随者,那么市场的主动权将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力争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本领域的国际标准,争得市场的控制权。
3.5适时将企业的创新成果融入标准
在传统意义上,标准是公共的技术,专利是独占的技术,两者互不相干,但现实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很多情况下技术标准与专利无法分离。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和专利,而专利的独占性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在技术领先领域,企业应将专利技术有效地融合在标准中,利用标准的易推广、开放的特性立足并占领产业市场。以AVS第二部分即GB/T20090.2-2006《信息技术先进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标准为例,该标准涉及的专利包括了60项国内企事业单位持有的发明专利及国外企业持有的7项中国专利,共计67项专利。
3.6重视联盟的推动促进作用
1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之中,主要进行核算的就是产品在生产过程汇总的成本,对于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阶段消耗的费用不计入成本核算当中,而是计入到期间费用处理,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企业当中,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材料以及制作费用占据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支出的绝大部分,所以按照生产成本归集的原则来说,直接计算成本费用已经十分接近于实际情况了,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核算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费用。但是在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当中,生产成本只占了全部的成本费用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费用都应用到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所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对于高新技术研究并不适用。
2制作费用的分配
在传统的成本控制过程当中,都是需要先将制作的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分配到各个产品之中,其中包含着一种规律,也就是生产制作费用的多少一般都是与产品的产量以及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工时有关,产量越高、工时越长所能够分配的制作费用也就越高。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来说,并不是能够用产量以及工时来衡量所需要的费用的,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成本核算不能够适用于高新技术开发领域。
3从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在传统的成本控制当中,为了更好的节省成本,就需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不浪费原料或者多生产的方式进行改进等来实现成本的节省。但是现在企业却需要寻求一种更加根本的降低成本的方法,那就是从成本产生的根源上来减少成本的产生,通过对生产的流程进行更好的开发来重组生产流程,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来避免成本的产生。这也是传统的成本核算与现代化成本核算的不同。
二.高新技术开发研究过程中费用核算的改进和完善
1实施全面的研究开发费用管理
节约公司成本从高新技术设计产品的目标成本为依据来合理的对开发研究过程中的费用进行制定,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费用的规定,比如对于进料、领料以及消耗等环节都需要规定一个限度,依据这个限度进行进料、领料以及消耗。对于进货的管理要进行合理的核算,必须要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以及价格的合理性,尽可能小批量多批次的进货,实现材料费用的降低。对于水电等费用要进行全程的计量,防止水电气等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对于设计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必须做到严抓质量,避免设计研究的产品因为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进行一定的价值链分析
提高公司的高科技研发优势一种产品想要能够创造出符合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可,只有得到了顾客认可的产品才能够创造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在高新技术产品上这一定律依然适用,只有客户所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才能够在研发完成之后帮助企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新技术研发的价值,企业需要清晰的感知和认识产品的价值以及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性,尽可能的开发用户需求量比较大的高科技产品,这种产品更加容易得到顾客的青睐,为企业创造出真实的价值。
三.结语
(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投入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大;负债多从而导致融资风险大;技术风险大从而导致运营风险大;市场风险大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大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
2010年之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了对高新技术的创新研发速度,对于新兴科技的研究与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支出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8%,达到了905亿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发明数量大大增长,2010年达到42398件,是2005年的7.3倍,年均增长59.1%。而国家新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专门为了产业技术人员在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这使得新兴产业的研发基础得到了保障。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一些知名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创造力,不仅在国内是领头羊,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我国年收入超百亿的新兴技术企业就有四十多家,我国在高铁、超级计算机等核心关键技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非常欣慰,但产业中依然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科技人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产业整体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局面。这些问题都警示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不可懈怠。
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种类
(一)筹资风险
企业要进行初始的资金投入,要进行经营管理的循环和增大,就必然要进行筹资活动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企业筹资大多是还本付息的借款,但企业未来的收益不能准确预计,增加了企业还不起负债的可能性。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而在以传统企业为主的国内国际市场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压力比起一般企业大的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决策尤为重要,也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风险更加严峻。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不确定未来投资收益是否成功,投资中会有收益受损甚至折损本金的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的本金投入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投资活动,很容易使得企业遭受重创。企业管理层需要看清市场规则、风险大小来选择投资方式,股票、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等不同的投资方式都可以尝试,但要根据各项风险大小合理安排各个投资方式的比重,以降低投资的风险,同时取得较高回报。所以,投资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部分。
(三)资金回收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自身资金投入研发、制造、销售的循环时间跨度就比加工企业要长,一旦遇到资金回收风险,很可能在某个环节直接脱节,企业很容易危在旦夕。而且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新兴产业,公司创立时间短,信用比不上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企业,这必然使得销售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回收时间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大大不利。因此,资金回收风险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中的重要一部分。
(四)收益分配风险
新兴产业的兴起让投资者对其充满期待和谨慎心理,如果没有给投资者看到企业良好的未来,将会逐渐失去投资者的信心,这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充满不利。如果企业留存收益不足,分配股息过多,虽然对股东们来说十分满意,但对公司后续发展支持不足。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后期研发创新支出必须跟上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为企业上保险,会使得企业续航能力下降,后续疲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所以为了使收益分配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注意平衡留存收益与分配股息之间的配比关系,既能保持一定的留存收益,也能使得股东们对收益满意。
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化
我国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快速落实有待加强;风险投资有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不适应
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引发的财务风险;融资结构引发的财务风险;无形资产引发的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和融资方式的不偏好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管理分析
(一)树立高效管理理念
不管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好的管理水平,都能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势。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流的科技和设备,在这些方面的支出要远比传统企业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高风险和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管理有所不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有远大的目光,时刻关注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二)培养全员风险意识,各部门配合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经营的风险最终导致财务风险。如果把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只交给财务人员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逐渐分工合作、控制风险。财务部门主导,各部门全员配合,总经理负责的风险控制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问内识别出企业财务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注重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及评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占多大,都需要企业自身的新兴技术作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出一项技术后,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和投入进行该技术的改善,该技术延伸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这基础上研发出更加方便、走在别人前端的科技,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持续发展,才能有长时间蓬勃的生命力。
(四)建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联贷联保机制
通过联贷联保方式,可以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获得足够的贷款,相当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融资的负担。对于刚起步的同一地区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只要大家互相取得信任,互相作为担保方,各方都能取得资金来源,就都可以为企业的研发发展取得资金保障。
(五)建立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制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发展和风险投资方面,在法律层次上有一定的概念模糊和操作困难。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企业更加需要国家的扶持。在技术上,国家要大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性,给予企业知识产权足够的保护,并实行一定奖励机制,从税收上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部分负担。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上,风险投资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国家应在法律环境上改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的方向,修改和完善风险投资保险的法律机制,确保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利益,使风险投资能更加注重中小型和刚创业起步但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更多的新兴企业得到支持。
(六)大力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专家
对于企业R&D投资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Ciftci等认为随着企业的规模的增加,企业R&D投入的效率是高于企业规模增长的比例而增长的,其原因是企业的知识增加、企业的研发经验的增加都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的。除此之外,企业的研发活动是需要巨额的资金资源支持的,研发活动与企业的收益正相关。Grabowski等对美国新药品的收入与R&D投入的关系,发现新药品的收入越高,其分配到R&D活动的投入资金就越多,即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品的销售收入呈正相关关系。Gary提出在企业R&D活动中,管理层的工作态度以及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对企业R&D活动起到很大的影响。Ester还发现了管理层中管理者的才能会对企业R&D活动的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Erkal等则指出合资企业同业联盟发现企业的溢出效应会加大企业R&D方面的投资,这种效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国内学者许志超等基于行业的不同特性,全面分析企业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资产负债率对R&D投资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不同行业中,公司治理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要解决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问题需要区分不同行业来改善其公司治理状况。任海云通过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股权结构对R&D投资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股权的适度集中与R&D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自然人法人同R&D支出呈正向关系,国有控股企业对R&D支出具有负面影响,研发支出与自然人大股东的关系不明确。国内外学者对影响企业R&D投资因素的研究,早期一般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企业R&D投资的宏观因素。随着企业对于R&D活动方面的逐渐重视,企业对于R&D方面的信息披露逐加强,为研究企业R&D投资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契机,进而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的增多。总的来说国内外对影响企业R&D投资的因素的研究都是经过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的因素的研究大多侧重在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公司治理方面上,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的财务因素的研究虽然可能会考虑到,但是考虑的缺乏全面性。由于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衡量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研发支出项目披露的非强制性,为全面的研究影响企业R&D投资的财务因素增加了难度。虽然随着我国上市公司R&D方面信息披露的逐渐规范,我国对于影响企业R&D投资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很少有研究中考虑到了对于不同的行业的差异,不同行业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的差异。
2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2.1企业盈利能力与R&D投资
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的能力。对于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管理者能力、效能和工作业绩的集中体现,企业拥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也能够为企业员工享受更好的福利提供有效的保障。可见企业对其盈利能力变化的时刻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的同时企业拥有或者可控制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研发活动就可以顺利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是企业就必须动用企业内部资金储备。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其自身的新产品的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资金要求。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顺利进行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否则一旦企业的资金出现紧缺就会造成资源的供应出现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发展和R&D投资的进行。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逐渐积累的超额利润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自有资金,这些企业的可支配资金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为灵活自主的将资金投入到R&D活动的投资上来。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应的企业在R&D投资方面的投入会越多。
2.2现金流量与R&D投资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将很难开展。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回收期较长、成本较高、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企业很难能够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达到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目标,企业研发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支持的。企业充沛的资金为其顺利进行研发活动提供了保障,如果企业的资金短缺,将会导致企业的研发后劲不足进而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巨大的阻力。当企业的现金流量足够充足时,企业能够为其研发活动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加有动机和可能对其研发活动投入的更多,保证企业的研发活动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所以说,企业的内部现金流量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
2.3股权结构与R&D投资
股权结构是指股票的投资主体所持股票数量、种类和所占比例。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高新技术企业中,R&D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企业大股东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去,对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实施充分的监督,保障大股东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风险项目的顺利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通过研发项目的成功获得可观的回报,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企业中的大股东,在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动机对企业在研发新项目中的R&D投资方面的实施监督。但是,如果企业的股权过于集中甚至掌握在一个股东手里,股东在做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由于其不能充分考虑风险投资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股东可能会因为R&D投资的高成本、高风险而刻意回避企业进行R&D活动,选择引进外来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来实现企业的稳定经营。如果企业的股权相对分散,各方股东的利益都需要权衡,更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决策,这其中也包括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股权制衡度是抑制大股东投机行为的有效途径。股权制衡度就是使多个大股东共同享有控制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一个大股东单独干预企业投资决策,大股东对私人利益的追求的欲望也会相应收敛。当大股东之间进行利润分割的争夺时,对小股东的利益的损害会相应减少。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一方面大股东对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各方大股东之间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进而抑制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对增加企业价值的R&D投资产生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股权制衡度的提高,由于各方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可能会比较容易导致股东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进而对企业R&D投资产生阻碍作用。
2.4资本结构与R&D投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企业的内部资金很难达到投入资金的要求,这时企业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投入资金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其企业融资的受限,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一般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就对企业R&D投资越有利,反之高负债会使企业减弱对R&D投资的积极性。随着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财务杠杆的效果明显的同时还会为企业带来偿还利息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的同时其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通过借款进行R&D投资,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高额借款利率,导致投资的成本过高,进而使得企业对新项目的研发失去积极性。除此之外,债权人由于风险过大,一般不愿意为企业R&D投资活动提供融资。企业自身也会因为债务融资造成企业R&D成本过高而选择内部融资筹集研发资金。当债权人不愿提供R&D投资所需的长期资金时,企业股东就会另辟蹊径,选择短期负债融资。
2.5企业发展能力与R&D投资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我国战略新兴企业,利用R&D投资来开发新领域研发新产品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发展能力是考察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较为有效的减少了企业为了短期获利而进行的盲目决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当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企业具有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当年的利润出去支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动资金需求以外仍有盈余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投资。这时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企业每期都有盈余的资金进行投资,这就为企业进行R&D投资创造了机会。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企业规模和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R&D投资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之一。
3提高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的对策建议
3.1促进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
由于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收益见效较慢,是一个回报时间较长的持续的过程。大部分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资采取谨慎的态度,这时企业的内部储蓄资金则占据了大部分R&D投资。那么,如何促进企业的超额利润向R&D投资的转化?一是降低企业盈利向R&D投资转化的风险。由于企业的R&D投资活动的成功率难以保证,导致研发投资活动的投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不敢轻易的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针对R&D投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研发的风险。产学研研发活动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组合。产学研研发活动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在提高研发效率上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是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增强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实质上就是增强企业管理者将企业盈利向R&D投资的转化的意识。采用一定的鼓励政策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促使企业管理者不单单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更加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使得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
3.2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
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可以实现企业R&D投资的现金流量的增加。激励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价值随之升高进而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升高,企业的内部留存增加。为防止企业R&D溢出过大,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R&D溢出内部化系统来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建立完善的高管激励措施,有助于减少管理者不理性的决策,大大降低了损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留存。企业慎重的使用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政策,为了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以保证企业R&D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时需要对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差别重视起来。
3.3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长效机制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不关心公司治理情况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进行完全,股票限售的情况仍旧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发展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保持企业R&D投资活动持续活力进行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企业中持股比例最高的第一大股东受到其他大股东的制约,第一大股东会主动的关注公司的管理经营,第一大股东会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的健康发展而增加对研发项目上投资额。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股权制衡的长效机制是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的持股相对较少,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往往只是注重企业的短期的利益,为了企业能够短期获利而放弃风险较大、投入较大的R&D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使得企业管理者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充分关心,在面对企业R&D投资的决策上能够作出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
3.4合理进行负债融资
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债权人在对其进行投资时往往不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在R&D投资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虽然研发活动的成功会为企业和债权人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研发活动失败的风险性也是非常大的;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外部债权人对于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不能充分的了解研发项目的信息,不敢进行贸然的投资;三是银行只能享受固定的收益,无法享受R&D投资获得的巨大利益但是必须要承担企业R&D投资的巨大风险,正是由于这样银行往往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不感兴趣;四是外部债权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投资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很高,使得企业必须要承担高额的费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负债融资的减少,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占据了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随着企业R&D投资的外部融资的减少,企业的负债融资也随之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为了单纯的节约成本、降低风险而减少企业的外部负债融资。企业减少外部负债融资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合理的把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结合起来,以达到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R&D投资效率以及企业经营效率。
3.5正确评估企业发展能力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寻求快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它们为了得到风险投资资金,会展开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能会极力把自己“包装“的非常完美,隐藏自己的不利信息,从而他们各自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欺骗和不欺骗两种策略。选择欺骗策略时,创业企业会向风险投资家公开自己的有利信息,但隐藏自己的不利信息。如果选择不欺骗策略,创业企业会向风险投资家公开自己的有利信息,并公开自己的不利信息。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争取风险投资者投资时,可以选择欺骗和不欺骗。它们的策略空间如下:(1)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同时选择欺骗的策略:他们争取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收益均为E1。(2)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同时选择不欺骗策略:他们争取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设收益均为E2。(3)一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欺骗、一个不欺骗:如果一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采取欺骗的投资测,那么他的收益肯定会高于采取不欺骗的创业企业的收益,设其收益为(E4,E3)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这个博弈中,E4>E2>E1>E3,存在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即创业企业都会采取欺骗策略,而他们都采取不欺骗的策略不是一个均衡,因此,任何一个理性的创业股东都不会提供真实信息。结论1: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争取风险投资资金的角度看,采取欺骗的策略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竞争的最优策略,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因此加剧,进而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的出现。
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模型(II)
风险资本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好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能不断提供好的创意,让其资本得到升值。但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知道,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为了争取到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会采取欺骗策略,即隐藏其企业的不利信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殊性,风险资本家搜集创业企业信息的成本很高。虽然如此,风险投资家为了得到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公司,他们可能会先投资,以抢占先机。此时,面对众多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两种投资策略:严格的审查创业企业和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前者会严格审查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后者则不做严格审查。两个风险投资家的具体策略如下:(1)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不严格审查的策,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有好的创业企业和坏的创业企业,收益均为V1。(2)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严格审查的策略: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应为好的创业企业,设收益均为V2。(3)一个风险投资家严格审查、一个不严格审查:如果一个风险投资家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其投资的创业企业就较多,投资风险越大,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选择不严格审查的风险投资家的收益会大于另一个风险投资家,其收益为(V4,V3)在风险投资市场上,风险投资业务发展初期,风险投资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它们能够为风险投资提供高额回报。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创业成本很低,只需注册个公司,其后续运营资本则主要依靠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因此存在一些专门为了骗取风险投资家投资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风险投资家投资的创业企业的增加,其投资的不好的创业企业的占有率也在不断增加,承受的风险增长速度比收益增长速度快,另外结合上面的博弈中V4>V2>V1>V3,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存在“囚徒困境”情况。如果进行无限次博弈,可以看出两者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的审查投资策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投资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博弈均衡状态下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对风险投资家A、B来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管理所投资的创业企业,而是去寻找更多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从而使自己的资金发挥更大控制作用。从整体来看,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收益是2V1,小于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2V2,也不是最佳选择。只有两个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投资条件,即采取(严格,严格)的博弈策略,才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同时使得整体效益最大化就无限次博弈来说,两个风险投资家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审查。然而这非常容易导致风险投资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欺骗风险投资家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也通过不严格审核创业企业的的信息等方式投资更多的创业企业。这会使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混乱,创业企业欺骗投资的行为经常发生,最终导致像我国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一样,很多企业老板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跑路”。最后国务院不得不专门针对温州的民间借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这对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可见胡乱投资会给风险投资市场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结论2:如果仅从风险投资家寻找好的创业企业来看,则风险投资家博弈的最优策略为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因此加剧,最终会导致骗取投资行为的发生。
3基于声誉模型(KMRW)模型的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III)
由于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模型(II),风险投资家投资时的最佳策略为不严格的审查策略,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做严格审查。于是风险越大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越热衷于争取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而争取投资成功后越容易给风险投资家造成损失。由于风险投资家搜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仅困难而且成本大,只有合作中才能发现企业的好坏,为了寻找到更多好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他们就“广泛撒网”,很多创业企业利用这个机会骗取投资,造成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二手车问题,即最后风险投资市场上争取到风险投资的创业企业的信用越来越差。声誉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保证契约执行的作用,从而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声誉由此成为在不同的市场中提高交易效率的机制。下面本文用声誉模型来分析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以减少风险投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参照模型(I),假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争取风险投资家投资时,可以采取欺骗和不欺骗风险投资家的策略。根据结论2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往往会采取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采用(欺骗,信任)的策略的收益为(E1,V1),而采用(不欺骗,信任)策略收益为(E2,V2),这种情况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3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假设风险投资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不完全信息博弈,他们之间的博弈分为如下两个阶段:(1)在第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首先采取行动,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信任企业,也可以不信任。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不信任,则博弈结束;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2)在第二阶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将会采取行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也可以选择不欺骗。如果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后一种情况,即不欺骗,他们博弈结果如图3所示,为(E1,V1),否则为(E2,V2)。为了使分析更有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假设E1>E2,V1<0<V2。如果这场博弈是单次博弈,那么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风险投资股东不相信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两者的收益均为0。因为风险投资家如果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就会使创业企业占选择主导权,其会在欺骗不欺骗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1,而选择不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2。当博弈均衡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一定会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而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因此,选择信任会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风险投资家最佳选择是不信任。因此,如果是单次博弈,那么互相不信任就是唯一均衡的结果。假设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并假定他们共同的时间贴现因子为δ(0<δ<1),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信誉以争取到更多投资,就会认真对待风险投资家的信任。因此,如果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相互信任,在无限期情况下,他们的贴现收益分别为式(1)和(2)所示。在模型(II)中,只要贴现因子高于某一临界值,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从欺骗中得到的收益的贴现值小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时,就会出现合作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博弈中,需要博弈双方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博弈双方中一方固定而另一方变动,合作博弈仍然是可以实现的。结论:(1)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创业企业越不会进行欺骗;(2)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风险投资家投资后通常采取分阶段投资的方式,而每个阶段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创业企业已经完成上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才会继续投资。但是,分阶段投资时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就会损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利益。青木昌严(2000)通过对美国硅谷的创业投资案例分析会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模式一般是“锦标赛”式,即他们在第一阶段投资很多家企业,然后观察各个企业的市场表现,从而选定一家最受市场“亲睐”的企业,抛弃其他的企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创业企业的利益。Bachimann和Schindele(2006)研究风险投资家在参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可能会“窃取”商业机密,最终影响创业企业的成功。Kishida(2002)的研究也发现,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掌握了创业企业的技术后,以单独开发创意来要挟创业企业,也是导致创业企业利益受损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模型4。模型4:风险投资家投资后,他可以选择的策略有:长期合作或者中途欺骗。如表4所示:表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风险投资家欺骗不欺骗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信任(X1,Y1)(X2,Y2)不信任(0,0)(0,0)这个博弈的过程和模型(II)中的情形相似,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风险投资家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风险投资家就不会进行欺骗;(2)风险投资家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风险投资家就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风险投资家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风险投资家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
4结论
自宁波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确立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表现在:1.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宁波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宁波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公益性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原则”予以滚动支持,引导平台不断提升开展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3.大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宁波近年来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组织、指导和中介机构遴选、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工作顺利开展,走在全国前列。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技术快速提升的捷径。为此,宁波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2]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1.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大而不强问题比较突出。宁波大多数高新企业为小微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因此,与竞争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相比,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弊病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这是制约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数量偏少;二是研发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宁波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重营销、轻科技”“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十分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投入,风险又大,而且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而不愿在科技创新上多花钱。3.创新能力不强。宁波是个沿海城市,容易受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影响。相对来说,模仿别人的东西,嫁接他人的技术简单容易,但是自己的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就不多,直接影响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技术水平落后,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代表宁波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打破产业升级、技术障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5.国际化制约。在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掉头下行的大背景下,宁波经济要想走出特立独行的发展路子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打击了宁波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二、金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金融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离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技与金融相互脱节。科技人员只在自己的专业驰骋,不懂市场,也不懂金融;金融领域也不知道科技领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规律,不清楚科技人员在干什么,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的局面。2.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存在许多变数的,即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资本如何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在承受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同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而就目前来说,金融资本游离于高科技产业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胎死于企业创新活动启动之初。3.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估值难。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有形资产不多,但就成长性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拥有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时,只认可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并不认可无形资产。由于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许多成长性极好而有形资产偏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主导、民间资本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金融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资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宁波现有区域金融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金融组织机构分布不均。就金融组织机构来说,在区域内银行是老大,占据垄断地位,其他非银行金融往往是配角,发展相对滞后。而就金融机构性质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占据主导地位,非公金融机构少之又少,严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呆板、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等筹措企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向银行贷款方式筹措企业所需资金。直接融资减少了企业筹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间接融资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银行金融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但是,由于宁波现有区域金融市场失衡,导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银行信贷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不均衡。银行向来有“嫌贫爱富”的传统,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问题上同样如此。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越容易,企业规模越小获得的贷款越少越难。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就更加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它把资金投放在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到位、经营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向其投放资金。三是国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门槛相对较高,标准不统一,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3.金融创新不足。一是面对众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几乎都是几项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汇票承兑、信用证等。二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市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仍沿用老传统、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务呆板,品种单一,从而制约了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支持,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风险投资供给匮乏。目前风险投资在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上虽已有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5.金融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从国家整体的金融法律环境上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宁波区域产业带内的市县协调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协调制度和组织形式,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监管及金融保障需进一步改善。
三、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力度
人力资本开发是指组织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提高员工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连续性的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以往的资金、产品的竞争正被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所取代。这是由于知识要素不同于有形资源的消耗将导致“熵增”,而知识的使用则相反,它可以生产负熵而增加有序性。因此,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求达到空前的程度。人力资本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一是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效率,二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除了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外,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饶征认为,人力资源体系中技术型的HR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机制和七大系统。四大机制是人力资源牵引机制、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的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的竞争淘汰机制。
2模型提出
综合前面所述,高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过程,也是产品创新管理的过程,产品的创新过程人力资本的要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使得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知识管理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机制就显得尤其关键。2.1模型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要立足于市场,特别是要不断领先于市场竞争对手,创新是硬道理。如果没有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是无法保留与创造人才的。要实现主动、积极的“留人”机制,必须不断进行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使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和效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所以,人才的保留和培养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品创新型的人才管理的牵引、激励、约束、竞争淘汰机制,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人才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和广东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管理实践,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是整个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团队,并围绕此产品的创新过程产生知识的传递,是个三维螺旋式的知识传递及产生、产品创新的过程,如图1所示:人才管理的牵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围绕产品创新机制为核心而运转,将核心团队的人才凝聚在一起。该模型的最顶端代表的是人力资本管理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即是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完全融为一体化,达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三个关键部门人才资本要素功能达到完全的统一,人力资本效率和效益利用最大化,如图2所示:2.2模型解释2.2.1产品创新机制的核心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才战略规划的核心必须围绕产品创新开展人才管理工作。2.2.2人才管理机制的作用。人才管理的牵引机制是整个产品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石,企业人才按照产品创新的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人才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在产品创新机制为核心的作用力下,使得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推动高新企业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
3案例研究
3.1公司介绍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过省科技厅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成立30多年,是国内最大的衡器生产企业,是衡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享誉海内外。该企业一直围绕衡器单一产品不断创新,取得国内外100多项专利,在30多个国家注册“香山”、“camry”商标。该公司经营的核心价值观是“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企业”;核心理念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好”。3.2公司人力管理实践该企业牵引机制是指依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制定明确的职位管理和任职资格体系,明确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使人才正确选择自身的行为,最终使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帮助企业完成目标,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开发质量。该企业按照产品开发的需求,从广东美术学院聘请工美设计人才,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聘请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等相关的专业人才;在智力资本积聚的上海市成立一个研发中心,招聘、吸收上海市的研发人才。另外,企业按照产品外销的社会责任要求,严格按照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性企业”要求,给公司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安全、负责任的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消防法等国家的法规政策处理劳工关系,营造了一个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人才的需求,运用分层分类的多元化激励体系,如职权、晋升机会、工资、奖金、股权、荣誉、信息分享、学习深造等,通过构建多元化薪酬体系来实现。该企业对科研技术人员制定一套自定的荣誉职称评定体系,设计了一套对应于职称体系的薪酬标准。该企业形成了“工人技工工艺员工程师”的内部技术人才上升通道,并针对年度产品创新的效益,设立阶梯制的科技进步奖(奖金从数千到数万),这种结合市场反馈效果的科研奖励制度独特、新颖。对待管理人才,给予高层设置业绩考核奖金等;采用自荐、推荐、选拔的方式选择不同层级的员工参加雏鹰培训班、飞鹰培训班、雄鹰培训班的梯次架构培养管理人才。在企业培训方面,采用以老带新的学徒制进行内部培训,采用学习培训费用补助的方式和外部机构合作进行学历教育培训,如参加电大学历班、团省委的圆梦计划班培训企业骨干人才。引进外部专家进行通用知识的培训。3.3绩效考核制度该企业约束机制通过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行政监督制度对人才的行为进行限定,一切围绕产品创新,使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的行为始终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运行轨道上。3.4人力资源管理该企业对不符合企业创新价值观的人员进行淘汰,同时引进更适合的优秀人才,将外部的竞争压力、知识引入到人力管理系统中,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以上四个该企业人才管理体制的融合,都是围绕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做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
4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股票期权;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选人是企业人事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在市场经济中,留人则日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尤其是在产业技术和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竞争致胜的核心要素。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已不能满足其对人才及其竞争的需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激励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此背景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股票期权制度在欧美发达经济中已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应用,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通过让一些机制比较灵活的、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票期权试点工作,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大力推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将有利于加快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建设。
一、股票期权及其激励优势
股票期权(stockoption),是企业资产所有者(即委托人)对经营者(即人)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报酬制度。它原本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才享有的一种特权,所以又叫经理股票期权,但现在已扩展到公司的一般全职职员(一般是对公司作出较大贡献或能给公司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才)。持有这种权利的职员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这个购买的过程称为行权。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收益;行权以后,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职员可以自行决定在任何时间出售行权所得股票。
由于委托人与人(人不单指企业的经营者,还包括一般员工)各自特殊的利益主体地位,决定了两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同时,又由于人比委托人更直接、更广泛地掌握着大量信息,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于是就出现了人的两种行为倾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票期权就是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最优福利,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歧的一种长期激励制度。股票期权制度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获得长足发展。在1996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中,89%的公司已在其高层管理人员中实行了这种制度。现在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公司使用股票期权。
从国际实践来看,企业实行股票期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有4个方面的激励优势:(1)有利于吸引人才。为了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必须向他们提供较为优厚的薪酬。薪酬的形式有现金(工资和奖金)、股权和期权3种。如果实行期权形式,一旦股价下跌,持股人的损失是有限的,而价格上升,则获利较大。同时持股人在实施期权后离开企业,也可以通过股权来分享公司的成果。因此期权是人才较为欢迎的一种薪酬形式,同时由于股票期权贵在长期激励机制,财富转移是隐性化的,不会引起太大的矛盾,因此是一种对公司发展也是十分有力。(2)有利于减少激励成本。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仅仅是一个期权,是不确定的预期收入。这种收入是在市场中实现的,换句话说就是“公司请客,市场买单”,公司始终没有现金流出,同时当获受人在以现金行使期权时,公司的资本金会增加。若获受人不行使期权,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不产生任何影响。(3)有利于降低费用。所谓费主要是指在股东与经理人之间订立、管理、实施那些或明或暗的合同的全部费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股东无法知道经理人是在为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还是已经满足平稳的投资收益率以及缓慢增长的财务指标;股东也无法监督经理人到底是否将资金用于有益的投资,还是用于能够给他本人带来个人福利的活动。通过股票期权,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长期业绩或者某一长期财务指标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经理人能够分享他们的工作给股东带来的收益。(4)有利于矫正员工短视心理。短视心理是员工在任期有限和在传统薪酬制度下追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的一种心理行为。在传统薪酬制度下,员工往往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和一些短、平、快的投资项目,而忽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培育,尤其当接近离职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会减少有价值的研究开发项目和投资项目。其中原因是他们的收入是基于本年度或上一财政年度的财务数据,而会计数据本期只记入这些长期投资项目的支出,其结果必然对现任管理人员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由于时滞原因,长期投资项目的收益将被记入下期的会计数据,有利于其继任者。
二、我国推行股票期权的制度障碍
从国际经验来看,实行股票期权需要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具有高效率的资本市场评价机制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状况、健全的人才市场来保证通过竞争性的选拔程序产生管理层,以及良好的融资条件和个人信用为股权兑现提供保证,等等。否则,股票期权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实行股票期权面临的主要制度问题包括:
1.股票来源问题。
在美国只要符合上市要求,公司股票就可全部流通交易,而在我国,股票上市是稀缺资源,要经过严格的批准并有一定的额度,因此,推行股票期权就面临股票来源的障碍。搞内部股不流通,效果不大;都去上市流通又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上市公司,则要求其库存一定数量的股票或者可以随时增发或回购,以便根据期权计划可以随时应管理人员的要求以约定价格向其出售公司的股票。而这两者恰恰存在着法律障碍和监管障碍。《公司法》规定实收资本与实际股东出资要对应吻合,不可以有注册资本的预留,或实收资本与实际股东分离。《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不能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面临这两个法律障碍,推行股票期权就要有变通方法,增加一些手续和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反复,提高了交易费用。
2.约束监督机制问题。
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不仅仅要有《公司法》、《证券法》方面的限制,它还需要企业内部的约束,如股票期权方案制订的评估和监督、受益人、行权价格、行权期、变现等约束体系;它还需要企业外部相应的立法和监督,诸如专门法律法规、财务税收制度、审计制度等,如税务、证券监管部门的配合。在美国,行权期不交个人所得税,出售时交税要低于现金收入个人所得税。对执行股票期权的所得如何征税,有无税收优惠等等,国内税法并无明确的规定。而且,如果有一天股票期权制度开始实行了,随之而来的监管问题又将开始困扰我们,比如对期权计划的时限、获受人条件、赠与条件与数量、期权变更和丧失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以及防范经理人员操纵信息披露和制造概念以不正当获利等。
3.业绩评价机制问题。
在股票期权制度下,企业支付给职员的是从股价上涨中分享资本利得的权利,职员实施期权所获得的未来收入是在市场中实现的,收入的大小即职员的贡献价值由市场进行评价,即用股价这一比较客观的量化指标来把握管理层的动态经营活动和公司的运转状况。但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股价波动和企业经营业绩并非完全一致,有时还相当背离,投机气氛很浓。这样使推行股票期权所需的评价和考核指标缺乏客观依据。
4.职业经理人(人才)问题。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缺乏流动性,其行为受人事劳动和组织部门的制约。企业只有市场化的产品,没有市场化的经理。调查资料显示,81.5%的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仍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吉林省企业调查队对该省433家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主管部门任命的占70.2%,董事会推举的占24.4%,由职代会选举的占4.4%,由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的占1%,没有一人是从人才市场调配的。管理者是这样,技术人才也是这样,没有经过市场的评判和检验,缺乏压力和危机意识。股东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很多国企中的经理仍然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这样的双重身份就无法有效地推行股票期权。
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些不是问题,恰恰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国情的原因,这些因素在中国却成为实行股票期权的最大制度。所以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股票期权,所谓的股票期权都是股票期权的变种,于是就出现了诸如泰达股份那样的模式,股份公司将现金奖励变为流通股奖励发放给管理层,这是一种在现实政策环境下不得已的权衡。因为缺少股票期权生长和发育的土壤,国内最早想实行股票期权的深圳万科(1993年),就是由于法规和政策落后的原因,而于1995年中途夭折。
三、实行股票期权: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
虽然我国实行股票期权现在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制度,但是,在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通过让一些机制比较灵活的、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票期权试点工作,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大力推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将有利于加快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建设。从实行股票期权的技术条件和我国目前的制度条件来看,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最为合适推广股票期权制度,理由如下:
1.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票期权的技术条件优势。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工作者,实行股票期权有利于解决他们的深层次需要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知识工作者更需要满足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高科技企业是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重要力量。美国的股票期权计划也是从高科技企业中孕育出来的。美国的实践表明,在像英特尔、人民软件、朗讯、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股票期权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是:(1)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型”雇员(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同雇员主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对雇员进行有效激励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绝大部分的雇员都属于高素质的“专家型”员工,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他们同样非常重视事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的双重激励下,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增大了。(3)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很高,雇员对企业成长有良好的预期,这种预期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力量。(4)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速度很快,许多雇员是伴随着企业成长起来的,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不难发现,正是在这样一些合力的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期权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美最大的350家企业中,有30%的公司有将股票期权计划扩大至一般员工的构想,这一趋势在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中尤为普遍。
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票期权的制度条件优势。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不能库存或回购本公司股票,股票期权所需的股票来源只能通过增发的形式来解决。国企大多是传统的一般工业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成长性低,难以增发股票,也就难以满足股票期权所需的大量的股票来源。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可以不断增发股票。而近期推出的二板市场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更没有国有或民营的限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了更多公开上市的机会。另外,传统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股价上不去,实行股票期权没有什么吸引力。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盈利水平高,其股价能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在短期内上涨几十、几百倍。美国的一些高科技公司不断在创造这种神话,对员工非常有吸引力。
3.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优势。
在约束监督机制方面,民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不像国有企业那么麻烦,困难那么多。民营老板可以自主决定要不要实行股票期权,国企则有众多的婆婆,与方方面面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营老板可以自己决定聘请专家完善股票期权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可能一个企业就有一个企业的特点。国企则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问题,要从大局着想,要看上面行事,要等待政策出台,死板缓慢。另外,在人才任免上,国企的主要领导者还主要是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任免,国企领导者任免重要的管理人员或关键部门的技术人员要由主管部门审批。大多数国企经理其实就是国有资产的代表,甚至就是国家公务员,经营者就是所有者,从根本上违背实行股票期权的宗旨。民营企业所需的人才一般从市场招聘,老板自己决定经营者和高级技术人员的任免问题。虽然有的民营企业老板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但成熟的民营企业现在一般都注意所有者要与经营者分开,即使合在一起,要分开也是较为容易的事,只要老板自己愿意就行。
4.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员工素质优势。
就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难以真正作为所有者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对于这样的员工,即使给了他们投票权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利,恐怕也无法正确发挥作用;相反,还会极大地减慢企业决策的速度,增加决策成本。而民营企业没有历史的包袱,不存在老职工问题,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素质都比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一般都占员工总数的70%以上。如深圳华为公司,1998年底近9000名员工中,大学本科以上占83.30%,硕士3500人,博士200人。
综上所述,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实行股票期权的最佳选择。规模小,技术含量高、管理机制灵活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但人才流动率最高的、资本规模和现金流量都较少的也是这类企业。他们最需要实行股票期权以留住人才和降低激励成本。在股票期权的激励下,创业不久的新兴公司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和大公司展开技术创新竞争。以著名的雅虎(Yahoo)公司为例,截至1998年底,它向所有全职员工授予的股票期权总量高达1949万股,为公司的人才招募和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摇篮——硅谷,就是在股票期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了,可以马上实行股票期权;如果还没上市,可以变通实行股票期权,如公司董事会奖励员工认股权证,持有认股权证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一般指任职合同期内)以事先确定的认股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行权前可分红,有表决权,但没有所有权;行权后可获得所有权,认股时由公司用现金支付,期满后归个人所有,或以某一价格再由董事会回购(根据事先协议确定),等等。
当然股票期权并非万能,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虚夸公司利润、助长股市泡沫、激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等问题。单纯的股票期权也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在实行股票期权时要尽量避免这些消极因素,并结合工资、现金奖金、带薪休假等激励手段综合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玉虎,张纪凤.试析股票期权及其激励机制.现代管理科学,2004,(2).
2.何德旭.经理股票期权: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兼论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工业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2000,(8).
3.杨良敏,张玉玲.经营者抱怨收入低——对吉林省433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经济时报,1999-11-29.
根据档案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应由中介机构进行整理后,移交科技档案馆保管。但由于一些原因,中介机构只是将企业的申请材料与专家评审表打捆移交,并未整理。移交时间为当年年底统一移交。通过请示上级主管机关,确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5年,每年产生的新认定与复审的企业大约有四五百家,大量的材料不整理,不仅管理混乱,还给利用带来极大不便。如果按其他科技档案的整理办法进行整理,工作量很大,且由于保管期限较短,实用性也不强。目前,天津市科技档案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实行“轻整理,重利用”的原则,根据认定证书号排序装盒,粘贴背脊,背脊上注明年度、认定(复审)、证书号以及企业名称,申请材料与专家评审表分开管理,将企业名单录入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检索,实现其利用的目的。由于优惠的税收政策,有些企业虽然存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经费不足以及科技和研发人员比例未达标等不符合评审要求的问题,但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企图通过对所申报材料造假,达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目的。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为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经常会对申报材料及专家评审表进行复核审查。天津市科委也会对相关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抽查。部分申报企业因企业变更、人动等原因,造成申报材料丢失,都需要对高新企业认定档案进行查阅。因此,这些档案的保管期限虽然较短,但利用率十分高,利用的形式往往是大批量集中调阅。尤其是集中审查时,其利用周期也较长,借出的档案基本需要数月才能归还。
二、需要解决与完善的问题
(一)完善收集材料,统一标准
目前,各申报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所提供的申报材料规格不一,基本上都采用A4胶装的样式。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申报材料使用塑料夹子或订书钉装订。根据《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档案盒的最大厚度为6cm,一些企业的申报材料单本厚度超过6cm,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拆装盒,破坏档案原始形态的同时也造成档案完整性安全的隐患。有的甚至由于规格特殊而无法分拆,只能直接存放于密集架,使得排架效果不甚美观。因此,实行一个统一的申报材料规格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由于主管机关认为此要求不适宜硬性规定,只适合推荐,从而导致实际的效果甚微。为了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应严格遵循档案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由中介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进行归档整理,毕竟中介机构参与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整个工作。科技档案从形成到归档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中介机构应对这一过程负责。而档案部门一般都由于缺乏领导重视,导致经费与人员的不足,对新产生专项的科技档案整理工作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主管机关协调中介机构,明确其职责与义务。
(二)协调相关单位,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
电子档案是档案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数字档案馆也是各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建设的目标,科技档案自然首当其冲。然而,在其他科技档案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则几乎为零。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并不难实施,如科技奖励项目、成果登记项目、科技计划项目都有专门的申报系统,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案或元数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有专门的申报系统,不能归档的主要原因是上级主管机关以相关元数据保密为由,拒绝向档案馆提供。档案馆则由于人员与经费等原因,无法独自提取这些元数据。如果进行扫描,平均每卷档案都有三、四百页,最多的甚至有三千多页,如此大的工作量相对于较短的保管期限则显得意义不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档案在利用时,基本上都是调阅档案实体,如若遇到大规模集中审查,需要调阅大量档案实体,不仅运输费时费力,也极易破坏档案的美观,甚至完整性。在利用时提供电子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的要求,其目的也是在保护实体档案的同时,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因此,通过协调部门关系,加强电子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三)档案部门的直接参与
档案部门参与科技项目实施在城建档案领域已付诸实施,且效果很好,近年来城建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都是十分规范化的。而科研项目档案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科研档案的前端控制原则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档案管理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科研档案管理的利用与编研,科研腐败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对档案工作的忽视与轻视。如何发挥科研档案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档案部门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从而体现档案部门的重要性,是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股份期权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人类社会中技术、智力、信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最为密集的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人才激励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力资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稀缺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留人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首要课题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各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了许多方法,但与之相比期权激励体现出了突出的优越性:
1.期权激励与年薪制相比较。年薪制是一种以年度作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成果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收入的一种激励制度。年薪中既包括了能够维持经营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收入,更大的部分是与企业业绩挂钩的风险收入,体现了利益、风险、责任一致的原则;但年薪制有几个致命的缺点:年薪定的过死过低,激励作用不足;企业必须每年抽出相当数量的资金作为薪酬,而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资金较为紧缺,付出较多现金不利于其发展;从企业抽走过高的报酬,这样企业家更关心当年的经济效益,经营政策往往带有短期倾向。
2.期权激励与股权激励相比较。虽然期权激励和股权激励都是将企业的股票或股份作为激励手段的载体,把被激励人和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激励的目的,但二者在本质上、激励目标以及激励力度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期权激励是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约定时间内已约定价格购买企业股票或股份的权利;而股权激励是在对企业经营者及技术骨干实行契约化管理和落实资产责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给与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以产权激励,使其在取得约定业绩的前提下享有本企业的部分产权,并使其权益兑现中长期化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可见,期权激励在本质上受于激励对象的是一种选择的权利,对被激励人来说,不承担任何风险,对激励对象来说,期权激励比股权激励更具吸引力。其次,期权激励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作用,将具有很高的持有价值,激励力度要远大于股权激励,尤其当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强势状态时,股票期权能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带来显著的潜在收益。
通过上述比较,“期权激励制度”被认为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长期激励的最佳方式。它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主人翁,更愿意为企业的成功付出努力,从而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这一点对于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增长尤其重要。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期权激励制度方式的选择
期权制度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对人才的长期激励最佳方式。但在具体实施中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股票期权和股份期权。股票期权是指给予员工在未来确定的年份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股份期权是指给予员工在未来确定的年份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份的权利。两者在公司以后年度的发展中如果升值在约定的期间内就可以选择行权,而如果业绩不理想也可以放弃;最大不同在于:股票期权的固定价格通常是在授予股票期权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股份期权的股份价格是按照每股净资产值为主要依据进行计算,而不像股票期权价格那样按照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股票期权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美国得到广泛而迅速地发展。纵观西方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和推行激励制度的实践,股票期权激励已成为众多激励理论制度中最富成效、操作性最强的激励制度之一,尤其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据资料显示,在2002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中,89%的公司已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实行这种制度,而在高技术公司,美国上市公司几乎100%的实行了期权激励制度;虽然日本企业实施长期期权激励只占所有企业的2%,但在高技术公司中实施长期股票期权的企业却占到了15%。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期权激励已成为高新技术行业的一种通用的激励模式,因此有着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和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研究介绍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多,但我国国情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截至到2008年上证深证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仅为162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成规模的有1.91万家,上市公司占其不足1/100,只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激励制度效果不明显。这种状况也与非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非上市公司占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创造了大部分的产值和利润,最活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大多在我国都是非上市公司。因此,研究讨论如何在非上市公司实施期权激励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第二,我国研究大多集中在上市公司及经理层两个层次上,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激励研究较少。第三,股票期权制度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我们目前资本市场缺乏效率,投机易仍然很多,股价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价值;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完善;在股票的来源、股票的可流动性等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商榷。因此就我国建立期权激励制度而言,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应选择实施股份期权激励制度。
三、股份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前景分析
实行股份期权计划的公司一般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出于创业阶段或成长初期,公司规模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人力资源因素(特别是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主导公司的发展前途。而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最适合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长期激励模式是股份期权激励,尤其是对于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
股份期权激励作为当前最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一种激励模式,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法律和政策的障碍。选择股份期权激励,激励对象(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获得的是购买股份的选择权,这尤其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而且无论规模如何,处于那个发展阶段,只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要有股东承诺出让股份,实施起来就没有任何障碍,包括法律障碍和政策障碍。公司的企业激励计划只需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讨论通过即可实施,无须政府部门审批,因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这是我国现阶段实施股份期权激励的一个突出优点。
2.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原则。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在选择中长期激励模式时必须体现零成本、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原则。股份期权激励制度恰好能满足这一原则,因此是高新技术企业一种比较理想的激励方式。股份期权激励在激励对象行权之前都不需要做任何投入,激励对象能否获权主要取决于激励对象的业绩考核,而能否行权获利取决于企业将来的发展状况。对企业而言,无须支付现金,这有利于减轻企业沉重的财务负担和员工报酬成本,是一种低成本的激励方式。同时,一旦公司得到发展,其速度和成绩将非常显著,且回报较高。由此可见,股份期权能够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3.股份期权与股票期权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从定义可知,股票期权与股份期权的重要区别在于二者的行权标的物和行权价格确定上。虽然二者存在差别,但二者在基本思想、设计要素、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存在着良好的“接口”,可以在条件成熟时顺利将股份期权激励转换为股票期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可先实现股份期权激励,在公司以后上市或法律、法规完善后再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在美国,许多未上市的新创企业(Startups)也重视实行各种股票激励制度,他们大多把股票上市作为中长期目标,但常常在未上市的几年前就开始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这里的股票期权实际上就是本文探讨的股份期权。
参考文献:
[1]王少豪: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
[2]张旺军:浅谈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商场现代化,2008(3)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1.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理论中国学者史及伟(2007)指出高新技术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概念:第一,高新技术是一个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概念。第二,高新技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即通过商业化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第三,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性概念。第四,高新技术是一个具有高综合性、高渗透性的概念。笔者认为:高新技术是能引起当代生产领域变革的技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技术,对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是具有重大社会价值或意义的技术。通常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效益、高增速,主要在发达国家聚集,在地理空间上以高技术园区为中心呈现群落,运作日趋国际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等特征。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通过分析比较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见表1。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1226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430亿元;二是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出口值增加,2009年达到3769亿美元。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社会贡献增大。这主要表现在吸收就业、增加国家和地方税收两个方面。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58万人,极大地缓解了国家劳动就业压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上交的利税额增长迅速,2009年绝对数达到4660亿元。(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1.税收政策的具体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现有的税种中,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的方式不仅限于减税和免税,还包括起征点的提高和应征额的减少等。优惠对象涉及到科技人员、科研组织、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高新区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试制与推广、新技术的引进使用和机器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等许多内容。同时,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还体现在直接的R&D支出、政府采购支出、财政补贴和财政融资方面。2.税收政策的具体作用第一,税收政策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第二,税收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第三,税收政策能够舒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约束机制。
税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见表2)本文选取R&D投入为因变量,流转税、所得税和政府资助为自变量,具体如下:1.R&D投入(RD)。R&D投入亦即R&D支出。R&D只是创新活动的一个要素,但它代表了工业创新活动中最可靠、具有普遍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较性的统计指标。R&D投入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流转税(LZS)。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3.所得税(SDS)。本文中所得税仅包括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期间获取的所得额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4.政府资助额(GOV)。(二)数据来源R&D投入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0)历年“全国R&D经费支出”数据。流转税、所得税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0)历年“各项税收”。政府资助额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0)历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数据。高新技术营业总收入用《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1—2010)历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根据RD、LZS、SDS、GOV、OR的原始统计数据整理得出模型使用的流转税税负TTB、所得税税负ITB、政府资助额占营业总收入比重数据。其中流转税税负TTB=流转税LZS/高新技术营业总收入OR,所得税税负ITB=所得税SDS/高新技术营业总收入OR,政府资助额占营业总收入比重=政府资助额GOV/高新技术营业总收入OR。(三)模型的建立、计算结果及分析在上述变量基础上,选取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为因变量,流转税税负(TTB)、所得税税负(ITB)和政府资助额占营业总收入比重(GOV)为自变量构建三元回归方程为:RD=A1+B1TTB+B2ITB+B3GOV+u1式中u1为随机误差。参数估计有以下结果:RD=2.513486-12.50012TTB-2.802909ITB+105.8600GOVR2=0.589479,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1.流转税税负TTB的t=-2.765569,|t|>t0.025(6)=2.447,这说明流转税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系数为负,表明流转税减少,企业R&D投入将增加。2.所得税税负ITB的t=-0.215721,|t|<t0.025(6)=2.447,没通过置信度检验,这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的口径不一致所致:一方面,我国的R&D支出包括独立研究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独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R&D支出所占比重之和较大;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来源则既包括工业企业,也包括其他企业,工业企业(第二产业)所得税占企业所得税的比重近半。所以用企业所得税与R&D支出匹配是有一定出入的。3.政府资助额GOV的t=2.029667<t0.025(6)=2.447,虽然仍然没有通过置信度检验,但是相比ITB更接近于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政府资助额增加,企业R&D投入将增加。由于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不显著,下面将之剔除,选取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为因变量,流转税税负(TTB)和政府资助额占营业总收入比重(GOV)为自变量构建二元回归方程为:RD=A2+B4TTB+B5GOV+u2式中u2为随机误差。参数估计有以下结果:RD=2.462810-12.70831TTB+99.64552GOVR2=0.586295,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1.针对H0:B4=B5=0,给定显著水平α=0.05,F0.05(2,7)=4.74,由于F=4.960145>F0.05(2,7)=4.74,拒绝原假设H0:B4=B5=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流转税税负(TTB)和政府资助额占营业总收入比重(GOV)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有显著影响。2.流转税税负TTB的t=-3.096613,|t|>t0.025(7)=2.365,这说明流转税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系数为负,表明流转税减少,企业R&D投入将增加。3.政府资助额GOV的t=2.465927,|t|>t0.025(7)=2.365,这说明政府资助额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系数为正,表明政府资助额增加,企业R&D投入将增加。
中药药性的发挥与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有关,而要想加快溶出速度,必须强化药物粉碎度。近年来,包括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在内的超微细粉化粉碎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技术极大地改进了传统的粉碎工艺,提高了药材细胞的破壁率。这种技术的适应性极为广泛,对大多数药材均有效,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使得药效的发挥更为迅速。特别是超低温粉碎技术,严格控制了粉碎过程的温度,这样对中药生物活性物质起到了保护作用。在选择粉碎技术时,要综合考虑药材的特性,比如糖分较大粘性较大的药材,适合使用串料法;含油较多的药材适合采用串油法;水飞法适合珍珠等粉碎过程;热可塑性的物料适合采用低温粉碎。
二、浸提技术
近年来,许多浸提技术纷纷涌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如酶法提取、半仿生提取、加压逆流提取、超声提取、旋流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等。酶法提取是利用酶分解的原理去除一些中药制剂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杂志。酶反应较为温和地实现植物组织分解,而且由于酶的专一性,这种提取发可以很好地使得一些脂溶性或者难溶于水或者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的苷糖中。半仿生提取适合一些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其实质就是模拟胃肠道的环境,以一定酸碱度的酸水提取药粉,再以一定酸碱度的碱水提取,通过控制最佳的酸碱度和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来达到优选目的。超声提取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和频率,最终提高哑无溶出次数和溶出速度。
三、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技术主要有离心分离、沉降分离、过滤分离等等,兼职主要可以采用离子交换、盐析法、结晶法、酸碱法等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新的分离纯化技术纷纷涌现,如大孔树脂吸附、高速离心、絮凝沉淀、超滤、分子蒸馏技术等等。絮凝沉淀一般通过添加絮凝沉淀剂沉淀杂质,从而达到精制目的。超滤的实质是利用膜的选择性,加以筛分,达到分离纯化脱盐等作用效果。高速离心主要是通过高速运转的离心机,通过提高离线加速度、沉降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去除药液中的杂质沉淀。分子蒸馏营造低温真空环境实现分离纯化,比较适用于一些低热敏的物料。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其实就是利用有机高聚物吸附来实现药物成分的分离纯化。在提取和精制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到多种工艺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分离纯化效果。
四、浓缩及干燥技术
喷雾干燥的速度比较快,适合用于液态物料和一些热敏性物料,通过喷雾干燥获得药剂产品质量稳定而且易于溶解。冷冻干燥主要通过低温脱水原理来实现物料的干燥的,这种技术的干燥环境是低温和真空环境的,对于不耐热的物料具有极大的适用性。近年来,对膏状物料和粘稠物料干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流态化技术、喷射技术、惰性载体技术,则是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旋转闪蒸干燥机、热喷射气流干燥机、惰性载体干燥机均适合热敏性物料和膏状物料的干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将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五、制粒技术
流化床制粒技术制粒过程相对较为封闭,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交叉污染,使得药剂品质有了大幅提高。而且这种制粒技术的特点就是涉及的辅料较少,制得的颗粒形态均匀流动性良好。
六、包衣技术
包衣主要包括糖衣、药物衣、薄膜衣等。糖衣的主要材料是蔗糖,主要作用就是掩盖苦味,防潮作用,还可以起到美化外观,方便吞食的作用。薄膜衣的主要材料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有代替传统糖衣的趋势,因为这种技术的生产周期更短,所用的包衣生产材料也较少,生成的药物易崩解。包衣技术是重要的制药技术之一,可以改善药物易吸湿和易霉变的缺点。传统的包衣材料多为小肠溶解和胃部溶解,现在的包衣材料有了新的发展,大肠和结肠溶解已经成功实现。一般是通过控制包衣材料的PH来控制药剂的崩解部位,也可以控制膜的神柔性,实现药物不同部位的缓解释放。
七、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中的体系。水溶性和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常作为固态分散物载体,以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载体中分散的状态分为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固溶物、偏晶体、玻璃态固溶体和分子复合物等。常用于增溶作用的载体有水溶性聚合物,如PVP、.PEG等;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糖类物质蔗糖、葡萄糖等;有机酸类物质构栋酸、唬拍酸等`;其它亲水性辅料,如改性淀粉、微晶纤维素等。
八、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