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师德师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由学生到教师——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想想去年的这段日子,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着,矛盾着,斗争着……
2002年的6月份,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由那有"寒装素裹"之称的北国来到了秀美的江南水乡;从那一刻起,我真正领略到了江南风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谁不忆江南?"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风景,而是这里的人!!!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团结进取,他们的精明强干,他们的年轻有为……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我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上了工作岗位,来到了这美丽的万红小学,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又一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独有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精明强干,年轻有为,让我有了一股向上的冲劲!
在这里,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但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还结识了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教育!
在这个上下一心,团结向上,共同进取的集体里,学校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迅速成长起来,制定了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各教研组组织了"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有经验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子.听过一节节的师傅示范课以及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收益匪浅:他们的课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民主",什么叫"合作",什么叫"个性",什么叫"创新"……是啊,作为教师,把课上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那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正是因为有了师傅的带领,有了优秀教师的示范,才让我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它们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的确,在这里,不但我的头脑充实了许多,而且我的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净化:老师们的那种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精神更为让我感动!我们都知道,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成为偶像,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象英雄一样树碑立传,流芳千古;我们更知道,教师不是明星,不能象明星一样妇孺皆知……相比之下,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琐碎!但是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每天晚上4:30是老师的下班时间,但是当那下班的零声敲响时,却无一人准时走出办公室,好象那就是正常的下课零声一样,老师们皆扶在案上,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批作业的批作业,辅导学生的辅导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加班到9点,10点!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敬业呢?那就是教师对事业的这份执着的追求!是啊!青年就该有青年的干劲!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要有所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一直相信初中的班主任对我的寄语:"勤奋,进取,不断地追求,总有成功的一天!"
一、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敬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四、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大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为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以光彩。
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间。
姑且从理想境界的高度,来谈师德的高尚,要求 :
1、 师品,德高为师。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 ,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2、师智。
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师能。
技高为师,①是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②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③是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表。
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会则从,其身不正,虽会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台。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岗位,对于良好的师德形象还比较模糊,积极的导向机制对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至关重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氛围直接影响着广大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因此,须建立积极正确的政策导向机制和社会舆论机制。在政策导向机制方面应着重通过教学评价制度、科研评价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构建利于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制度保障环境,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社会舆论机制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宣传活动,挖掘典型示范事迹和人物,大力宣传,在社会中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教师地位和形象,展现人民教师的良好风貌。
2不断完善的激励制度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引导青年教师养成符合社会、学校所倡导的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形成符合学校期望的师德师风观念和行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三个面努力:一是构建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相关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以及评价的科学性、学术研究规范和公平性都决定着青年教师能否发挥其科研主动性。学校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奖励。二是重视情感激励机制。这要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个人发展以及思想等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营造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其归属感。三是学校在工作津贴、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关乎教师利益的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一定扶持政策,并逐渐提高薪酬待遇,快速改善生活物质条件。
3科学的评价制度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要靠教育引导,更多的依靠靠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要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其重要措施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考核是评价的基础,在考核中应尽量量化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果和职业道德,并将考核结果分为若干等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等级给予相应的奖惩。二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科学完整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应包含为人师表、教学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科学评价过程才会有效激励教师切实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4完善的培训制度
(一)教师要明确自身职业目标
教师的职业既常鳞凡介又怀瑾握瑜,在辛勤付出中又能感到欣慰。教师要把自身职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精心打造,既要在明确事业时实现个人志向同教育需求两者之间的融合与一致关系,又要解决好职业定向与个人技能的关系,要不断磨炼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的习惯,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我国教育事业的传统美德,兢兢业业,在探索中获得成就。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职业责任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是对自身职业责任在思想上统一,积极主动将其升华为必须认真履行的道德义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关心爱护学生,要把对学生的培养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责任,坚持对学生与家长负责,坚持为社会教育事业服务的原则。
(三)教师严守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规定,是保证教育事业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教师要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做遵纪守法的标杆。要强化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意识,正确把握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的态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明白学院的事无小事,注重细节,恪尽职守。教师要自觉做到廉洁从教,主动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教育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坚决抵制以教育事业为自身谋利,为他人谋私,有损于教育系统的不正之风。
(四)教师要有优质的职业风范
教师的职业风范反映了教师在教育事业工作中的信念和立场,主观意义反映了一种潜在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良好的模范作用。教师职业的特点表现在具有追求真理的执着,具有善于挖掘、勤于研究的学术作风,勇于创新思路,向困难发起无数次的挑战。教师要积极在教育中弘扬传统美德,保持共同合作的团结工作作风,以集体的力量拓展教育事业,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五)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业务水平
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更新体现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是教师体现职业价值,实现事业理想的基础。拥有高尚的职业师德,是学院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娴熟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技能,还必须要有洁身自好的良好师德师风。
二、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力较差
对于执行力,已经毋庸多言;对于提高执行力的着眼点,因为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关切。这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在“提高执行力”本身寻找执行问题。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达成“提高执行力”这个目标,而不至于又陷入“提高执行力”执行不力的尴尬中。教育工作者通过自我反思,使之认识到执行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自身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之中,力争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他教师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才能找到执行各环节的详细情况与计划结果之间的距离,并深层次的对各环节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指导,逐渐从思维深处习惯并认同科室的执行方法、执行观念,坚决杜绝不作为,以一种严格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机制,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做事,讲究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注重承诺、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达到提高执行力的目的。
(二)惰性
很多事情不被逼着,是不会去做的,有些事情就算是被逼着也不会去积极地完成。要克服这种惰性,就要从思想上彻底的转变。
(三)责任心
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做工作自然会细心、耐心,自然会竭尽全力稳中求优,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严格落实,执行就会无缝连接,那还有什么事执行不下去呢?要了解本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三、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教师新形象
积极学习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并参与学院、部门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作风踏实,敢于坚持原则,求精务实,开拓进取,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力求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高校教师由于从业人员层次多、学历多样化、人才队伍良莠不齐、评价标准不统一,对高校中具有高尚师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没有准确的界定,对责任心不强、功利心过重、责任感淡薄的教师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热情,打消了具备良好师德教师的积极性。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1.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
由于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也相应不同,但高校建立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评价体系,创新度不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偏差性。
2.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制约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开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往往一把尺子量,具有单一性,对于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学历的教师采用相同的评价机制,所得出的结果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差异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评价体系中的主观性评价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缺点在于:教师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与思想状况,自我评价流于形式;领导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不轻易对教师进行“挑错、纠错”;同事之间一般顾及到同行关系,不能真正地按照评分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标准不统一,往往教学认真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反而考核结果较差,这些评价的主观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评价结果的运用度不高
虽然高校每年都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但过于注重评价过程,而忽视了评价结果的运用。在教师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没有真正发挥评价作用,没有体现考核结果的价值,造成了师德师风评价流于形式。
三、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需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评价理念贯穿于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设计与构建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将现代化人才评价理念和先进的教师评价理念融入到高校教师评价工作中,要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教师,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2.调整评价内容,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高校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时,首先,要严格遵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兼顾教师在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素养、教学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要求与贡献,将“德、能、勤、绩、廉”作为教师的综合评价标准;其次,评价体系要考虑到教师的差异性,充分结合教师队伍结构特点、教师职务差异、教师岗位差异等因素设立不同考核指标;再次,评价体系要保持长期性与连续性,要结合当前的新情况及时修订,不断充实、完善考核指标;最后,要尽量杜绝过于空洞的考核指标造成的评价结果同一性,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3.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避免评价体系的主观性
高校在进行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时,既要兼顾教师个人、领导、同事、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又要考虑到教师的个人特点和岗位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特点的教师设定不同的评价项目。既要全面要求,又要兼顾差异,采取灵活与多样的评价方式,变一次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考虑评价结果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尽量避免评价体系的主观性。
4.明确评价的奖惩机制
为了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须建立、明确与评价体系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结果真正运用到与教师工作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环节中,明确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能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自觉关注度。对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不合格人员,在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奖励评价结果优秀的教师,惩处评价结果不合格的教师,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5.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结果及时公布,加强公共监督与个人自律的有机结合
师德师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鲜明特征,它要求高校教师无论是在教书育人还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积极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与公立高校不同,民办高校大多采用合同制聘请教师,没有事业编制对教师的吸引力大。办学资金的不足导致师资力量欠缺,兼职和外聘教师队伍比重较大,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较多,教师总体质量不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形成科学的教学梯队。另外,当前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定困难,舆论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不高,一些教师只是把民办高校作为自己进入公立大学的垫脚石和培训基地,进来培训好之后就选择离开,造成教师队伍流动范围较大,师资力量匮乏,使得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在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师德因素。教师队伍不稳定和高素质教师的补充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二)民办高校教师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利益,以合同雇佣关系为由仅仅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份谋生职业,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奉献精神和爱校护校的集体荣誉感。部分老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谋求校外副业,无心钻研教学业务,终日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学态度,上课期间自由散漫,举止粗俗,口吐脏话,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教师师德观念薄弱、行为不端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功利性较强,学术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创新和学术成果都来自高校。民办高校教师除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道德是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难以潜心研究学术。一项关于“我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的调查显示,近3/4的教师将晋升职称作为科研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某些教师不仅抄袭他人思想甚至不惜剽窃他人成果,这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而且败坏了教师道德,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意识形态领域新旧观念也在不断更替,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加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前提。
所谓“教书育人德为先”,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队伍,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重于个人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引导教师专心教学,潜心研究,进一步增强他们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使学生既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师作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者及管理者,担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水平、治学态度、道德风范和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德品质,才能培养出品行优秀的学生。
(三)师德师风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保证。
学校是大规模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更低,在招生就业方面都存在劣势,这是许多考生及家长宁可报公办高校的专科也不愿意报民办高校本科的原因。民办高校竞争力弱是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如果民办高校不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肯在其培养人才的环境上下工夫,就会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的有效对策
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而且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应从注重教师发展需求、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树立优秀师德楷模等方面,规范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良师德师风。
(一)重视教师发展需求,倾注更多人文关怀。
物质上的清贫一直是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待遇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因此,国家在加大政策扶持民办高校的同时,还应加大教育经费对民办教育的保障。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只有真正解决了教师的生活之忧及其对自己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进取要求,认真解决教师关心的住房、社保、医保和晋升等重大问题,才能够使教师队伍稳定团结,使师德师风建设深入人心,得到教师队伍的支持和拥护。民办院校竞争力相对于公立院校更弱,因此更要从教师的感受出发,加强对教师的关怀照顾,满足其情感需求,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真正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管理留人”。
(二)强化师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培训机制。
民办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教师招聘、入职到走向成熟等各个阶段,都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通过价值观引导不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将道德考核作为选拔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把好教师招聘的道德关。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阶段应注重其职业道德的培养,逐步培养其热爱学校、服务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晋升时应注重其学术道德的考核,加强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此外,民办高校还应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学校班主任、负责人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
(三)营造师德建设氛围,树立优秀师德楷模。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师德典型比较模糊,缺乏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认知,需要发挥榜样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民办高校应积极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评选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活动评比过程。此外,新时期的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功能,弘扬先进师德。通过多种渠道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师德楷模,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民办高校教师弘扬读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争做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和社会上有良好声誉的先进分子,真正成为师德的楷模和学生的表率。
(四)确立师德量化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科学有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民办高校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不断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要把师德状况纳入岗位聘任、职级评定、业绩考核、奖惩管理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对师德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加强批评教育对极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教师要依法惩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
四、结语
创先争优是党领导下的政策,结合党的政策去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更可以加强初中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的能力,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可以将创先争优和教师的本职工作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创先争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切不可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空谈创先,空谈争优。换言之,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本职工作和创先争优的衔接,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知识本来就是初中教师的本职工作,本职的要求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和创先争优对初中教师的要求如出一辙。在整个活动当中,初中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建设,是本职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并且和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不谋而合。
(二)可以充实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当前,党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创先争优。针对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方式,中央省委和各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各初中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细化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上级和各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对初中教师提的要求,提出创新的规定,实现加强师德建设主题和内容的升华,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三)可以充分激发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和培养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各初中院校需要提高争先创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将各初中院校的师德建设划入创先争优活动当中去,让初中教师在这个具体的活动形式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在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引下,立足自我提高,让创先争优成为初中院校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种实践可以证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一种新的形式。
二、加强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讲如何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它是手段,也是需求。加强师德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爱岗敬业的意识。教师是对人类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一个职业,尤其需要爱岗敬业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感,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最好诠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可以通过其付出的汗水、智慧和情感来表现出来,它具有特殊性,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的本职要求是塑人和育人,那些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学生、爱工作是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对学生付出自己的爱,那也就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已,而不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教师最能体现对本职工作热爱的体现就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美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爱的种子。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说想要在初中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体现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要使教师真正地有责任感就必须让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全身心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中学习、外出学习、自学以及参加专门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的方式。其次,还要将活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开展教学比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提高,敢于去挑战自己。最后,还要将制度规范化,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得规范。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叙事风格;文化内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主题
《丰乳肥臀》塑造了一个虽有中国传统妇女性格弱点却仍不失伟大的母亲――上官鲁氏。她嫁给一个没有生育能力且孱弱的男人,却荒唐地承担起传宗接代的大任。为了改变自己在上官家受歧视和虐待的命运,她被迫向包括姑夫在内的土匪、和尚、江湖郎中等七个男人“借种”,生下了七个女孩,只有和瑞典牧师马洛亚生下的双胞胎中才有一个男婴[1]。但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上官鲁氏不但全力抚养自己生下的孩子,而且女儿长大后生下的孩子也送到她的手里,她以大地母亲博大而慈爱的胸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
她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和收藏者,她不仅在肉体上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而且在精神上也遭受着因战争而造成的女儿死亡、伤病、发疯等诸多痛苦。莫言在这里传达了这样一种历史情绪,只要是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都是对母亲的戕害,谁最后胜利都无关紧要,所有的灾难最后都是由母亲承担。这里表达了一种反战情绪,一种礼赞母亲的情怀。
上官鲁氏的母亲形象蕴涵丰富。从伦理学意义层面看,她身上所体现的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母性关怀所产生的伟大的爱,她是一切自然和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和平、人伦、正义和勇气的化身,她所永远本能地反对的是非人性的政治和惨绝人寰的战争,她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本原的部分。从人类学意义层面看,她又是一个伟大的大地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至哉!她是一切死亡和复生,欢乐和痛苦的象征,她所持守的道德是大地的道德:宽容和人性[2]。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反伦理的历史,她的一生是充满了在宗法社会看来无法容忍的、通奸、、杀公婆等行为的一生,这完全是一个本能化、动物化的一生,但这一切不仅没有使她的形象黯然失色,反而被戴上了“生殖女神”的桂冠,并由此逆发出原始的生命力。从民间意义层面看,母亲的形象意味着她固守着民间的道德理念,拒绝给生活带来诸多苦难的政治,但同时母亲宽广的胸怀又包容着政治行为的出现和产生的后果,母亲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以民间的生存观念、伦理道德去容纳和解释所有的一切。在她身上形象地显示了20世纪主流政治与民间生存之间侵犯与被侵犯的关系。
二、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
《丰乳肥臀》的叙事在总体上跨越了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但这只是这部小说所要描写的人的命运与存在的时空环境,它绝不是小说家或者说书写《丰乳肥臀》的莫言所要指向的中心环节,拨开历史的事件和关于历史的事件的各种传说与书写的符号的遮蔽与覆盖,莫言要敞亮和呈现的是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命意识、生命精神,他们承受的生活的痛苦、欢乐,他们所体验的感受,所抱有、信守的态度、理念,他们在人世间付出的血泪与会意、领受的诗意。
评论家张清华说:“《丰乳肥臀》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充满血泪和诗意的波澜壮阔的书写是无人可比的,它对人民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感人描写,它的秉笔直书的勇毅与遍及毛孔的锐利,在所有当代文学叙事中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它在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在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的历史悲剧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智慧。”――把“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就是要从宏大的抽象化了的“事件”的历史中穿越过去、沉落到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生命主体及其生命意识、精神的存在层面。这也正是李敬泽所说的“莫言对用历史覆盖生活怀有异议”的意蕴所在吧!对此,莫言自己有着自觉、深刻的体察:“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3]。
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落实到《丰乳肥臀》这部小说的实际,莫言关注与书写的中心正是母亲上官鲁氏、她的儿女、她的女婿以及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的那些乡亲及因为战争或政治而因缘际会地走入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发生了联系的生命存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遭遇和命运变迁。
三、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文化内涵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健康保险产品自身的风险特点
1.与普通人寿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点。人寿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存与死亡两全保险,其精算依据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几十年可以不变。而健康保险的精算依据是经验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体中的各种因素积累所致,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增加了疾病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与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多发性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几计,疾病发生率则以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计。因此,健康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十分明显。
(二)健康保险可能产生的外界风险
1.医疗、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2004年的25年内,人均收入增长10倍,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个人负担从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险承保周期的原因,医疗费用、药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过度医疗的风险。医患利益不一致的过度医疗风险则最后转嫁给保险公司。逆选择等道德风险。人类自身抗疾病风险能力的降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都给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 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 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 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 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 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 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 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Abstract: Since engaged in building industry since the job, through years of on-site observation and consulting relevant books of the internal stres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ncrete cracks, the concrete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rack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concrete; temperature cracks; control measures
1引言
混凝土裂缝的存在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有很大的危害,也给广大居民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该从施工的各个环节人手,不放过影响施工质量的任何一个细节,防微杜渐,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裂缝的产生,以极度负责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亲历的每一个工程。
控制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2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3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分析
温度应力的分析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4 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措施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1)合理地分缝分块;(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因此,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常常会发生细而浅的裂缝,其中大多数属于干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一般都较浅,但它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仍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8)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5 混凝土温度裂缝预防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6 结束语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纪午生.常用建筑材料试验手册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实施“无缝隙护理”之前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14~77岁,平均(47.1±9.3)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8例、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胆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胆结石7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8例。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13~79岁,平均(47.3±9.6)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9例、急性阑尾炎13例、急性胆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胆结石8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两组护士各20例,对照组护士年龄21~35岁,平均(29.9±5.0)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8例,大专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观察组护士年龄20~34岁,平均(28.3±4.2)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7例,大专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两组护士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积极转变服务理念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前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关于“无缝隙护理管理”的相关资料,将“无缝隙护理”理念及原则融入及贯穿于整个围术期,与患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为手术患者提供一个“优质、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以及护理服务。
1.2.2开展民主化管理
无缝隙管理过程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在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后提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人人都是护理质量小组成员的理念,人人都能参与质量控制,人人都为双重角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人都需要为科室的护理工作献计献策,尽量积极主动地去做。护士长应经常性地同护士谈心、交流,听取多方的意见,并组织科室所有护士集中地进行探讨与分析,形成工作制度大家顶,预防对策大家提的工作氛围。
1.2.3实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应使制度标准化: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需求,结合科室实际工作状况不断地修订职责、护理常规以及制度等。其次,护理行为合法化:在围术期延伸扩大了护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修订了术前探访——术中个性化护理——术后回访工作的护理流程。整个流程由手术室的护士亲自执行,改变了往常由手术室护工到病房接患者的危险行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事先向患者进行告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肢体暴露。再次,实行弹性排班周末安排制度: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减少固定班次以及增加可调控的班次,在制度上应将每班工作职责加以细化,每天按照手术任务合理地安排手术人员,并合理地配备护理人员。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医患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记录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7,x2=5.228,4.386,4.397,P<0.05)。
2.2两组医患满意度及护士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观察组医患满意度及护理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209,5.271,t=3.995,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增强,医疗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医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努力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及其他手术风险事件的出现,确保风险因素,对实际病情进行观察,并作出相应的充分准备。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对手术了解的知识很少,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负面问题,不良情绪往往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不仅要求具有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顾虑及提出的问题逐一解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术中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医生和麻醉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及病变部位的变化,护送患者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术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在手术中实施“无缝隙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要求提供的服务注重患者的感受,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主动服务意念、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考核素质,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结语
关键词: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原因;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为了满足结构上的需要,大体积砼施工越来越广泛的得以应用。但是在施工中会因为温度问题导致出现裂缝,砼的裂缝不仅影响着砼的外观质量,更影响着砼的耐久性以及结构的安全,因此,清楚砼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大体积砼结构特点
大体积砼结构体积较大,其内部水泥水化热散发比较困难,在外部环境影响以及砼结构内部影响下,很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大体积砼结构的特点如下:
(一)脆性较强:砼结构所使用的砼材料是脆性材料,其有着较大的抗压强度,但抗拉强度较弱,能够拉伸产生的变形很小,因此一旦受到内部应力产生拉伸时,其很难通过拉伸来缓解应力,从而产生裂缝。
(二)产生的应力较大:大体积砼结构断面的尺寸一般较大,在砼结构浇筑后,其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致使内部温度上升,产生的拉应力较大。
(三)受环境影响较大:大体积砼结构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砼结构内部产生拉应力。
二、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砼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而产生相应的体积变化,而当砼的收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时,则会出现一定的拉力。这种拉力一旦超过了砼本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将会导致砼出现裂缝问题。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包含了以下几点。
(一)水泥的水化热
大体积砼由于水泥水化时会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而砼自身体积较厚,表面直接和空气接触,散热条件较好,热量可以向大气中散发,表面温度上升较少。砼自身导热性较差,水泥水化热积聚在砼内部不易散发,温度会上升较多这样就会形成外低内高的温差,产生温度应力,若温度应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砼就会产生裂缝。
(二)内外约束条件
基础砼一般与地基整体浇筑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由于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的存在,砼不能自由变形。砼浇筑之后早期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变形受到地基土约束面产生压应力,此时砼的弹性模量很小,徐变和应力松弛却较大,与基层连接也不太牢固,从而压应力较小。砼表面温度下降较快,受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和内部约束的影响,砼表面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因此,降低砼内外温差和改善约束条件,是防止砼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
(三)外界气温引起的变化
砼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温度与外界气温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浇筑产生的温度同时也影响砼内部温度。当大体积砼遭受到温度的快速变化时,会给砼内部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例如在冬季,过早的拆模,那么一旦遭遇到了严寒的侵袭,就会导致砼的表面温度发生快速变化,收缩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砼会受到很大的拉应力,如果砼不能抵抗这种拉应力,就会形成裂缝。但这种裂缝的出现通常只在表面较浅的位置上,因此,不会对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大体积砼施工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一)科学选用材料,适当使用外加剂
1、科学选用水泥。优先选择中低水化热硅酸盐水泥或低水化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如复合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优质水泥,有利于降低砼温度梯度。
2、骨料控制。细骨料宜采用细度模数大于2.3的中砂,含泥量不应大于3%。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粒径5~31.5mm,含泥量不应大于1%。一方面应尽量使用高强度骨料,另一方面砂率和坍落度应尽量选用较小数值,以减小孔隙率,避免裂缝产生[2]。
3、掺合料与外加剂。第一,可适当的在砼中加入能降低水化热的粉煤灰,粉煤灰除了能改善砼性能外,还能减少水泥用量,节省成本。第二,添加UEA。在水泥硬化过程中,UEA能补偿冷缩与干缩,从而降低裂缝发生的可能性。
(二)确定砼的施工工艺
大体积砼的浇筑可以根据结构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浇筑方法,如全断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和斜面分层浇筑。砼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时,每段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程度决定,砼浇注层厚度应根据所选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砼的和易性确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25倍,但厚度不宜大于500mm。在前层砼初凝之前将次层砼浇筑完毕。每浇筑一层砼都应及时均匀振捣,保证砼的密实[3]。预埋冷水管,用循环水降低大体积砼的温度,进行人工导热,降低温差。大体积砼浇筑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钢筋、埋件等的位移和变形措施,并应及时清除砼表面的泌水,在砼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减少干缩裂缝的出现。
(三)加强养护
对大体积砼进行养护工作是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保持大体积砼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并控制温差的产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当大体积砼浇筑两个小时以后,应使用塑料膜来对表面进行覆盖,以便于能提升其表面的温度,减少内外温差。同时,可以进行带水养护工作,养护的时间控制在14天以上。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夏季使用。冬季的时候,应在结构外露的部分进行保温材料覆盖,以便于减缓散热的过程,使砼的强度能得到提。此外,要想对大体积砼进行温度上的有效控制,还应对此进行科学方式检测。对此,应设置出相应的测温点,这样一来就能及时掌握温度变化数据,提升控制的准确性。
四、结语
大体积砼的温度裂缝通过严谨、周密、科学可行的措施是可以避免的。相信大体积砼的温度裂缝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工人素质的改善而变得更加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志远,刘雪艳.大体积砼温度裂缝控制的施工技术研究[J].魅力中国,2013,(16):3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