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核心价值观汇报材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行“五元文化”德育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共建“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充分展示我院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情操,促进学生发展、增值。
二、活动主题:
爱国 感恩 诚信 友善
三、活动对象:全日制在校中、高职学生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宣传(3月1日-3月5日)
通过班会、标语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到第十一届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来。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3 月6日-3月28日):系列活动全面展开。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4月初):汇报总结
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本届公民道德建设月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抒发我院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新农村、热爱专业的豪情,突出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活动项目包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2、开展一次“学会施恩,懂得感恩”主题班会。
3、开展励志林捐树、植树活动。
4、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特长,开展一次公益活动。
5、各班级以道德、感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6、每人做一次公益活动,记入学生公益积分。
六、活动要求
1、本届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制定总体活动方案。
2、各二级学院要加强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动员,认真组织,力求主题鲜明,形式活泼,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要注重学生参加的广泛性,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和提高。
3、各二级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连同学生活动体会汇编成册在3月30日前以电子版形式或纸质形式及时上报。
七、评比表彰
1、先进个人:参与学生的2%。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目前的主题班会有几种不良倾向:1.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以学校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表现在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2.学生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诗朗诵、舞蹈为主。3.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完全将主题班会交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在班会课上读一读、说一说,缺乏指导、提升。 这些类型的主题班会有一些弊病:一是学生缺乏实践活动,没有直接参与探究,没有深入体验,没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仅仅是靠听一些道理,显得枯燥无味,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有时过多的、机械的节目表演,太过形式,花时间效果不大。
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主题班会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把主题实践活动引入主题班会,创新主题班会的形式,这有利于防止传统主题班会不良倾向和弊病,提升班级德育的实效性。现就如何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设计和开展主题班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题确定与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是关键
主题是实践活动的中心,主题的确立与活动的设计对整个实践活动来说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班级主题实践活动是由班集体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如何确定主题和设计实践活动是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的关键,它将引导实践活动向预定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主题的确定应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可以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还可以针对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缺少自信,课堂秩序差、不良学习习惯等。班级主题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下面结合一些案例予以说明。
1.针对班级学生存在问题,设计班级主题实践活动
针对班级学生存在问题,班主任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班级存在问题,从中确定主题,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一位小学班主任,发现班级有些学生不能按时、保质完成规定任务,缺乏责任心。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拟定了班级主题实践活动《我的岗位我负责》,设计了主题实践活动的系列活动(分4次班会课完成):深入探究,认识岗位;交流研讨,分析问题;实践体验,珍惜岗位;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以及认真完成岗位任务的责任心。
2.抓住热点问题,确定主题设计班会课
抓住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确定主题。如,龙岩一中分校从教育新闻热点“践行福建精神(指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设计了七年级上学期各班以“我爱闽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又如,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问题,永定二中确定了“汲取客家土楼文化精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了“客家土楼文化精华”“土楼道德礼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班会课,使学生了解客家土楼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汲取其思想精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3.结合当地资源选择主题,创新设计实践活动
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闽西有众多的红色资源,通过探寻,可以弘扬革命历史,学习伟人精神,进而达到育人效果。结合文化遗产、名人足迹等,我们可以选择保护环境、爱国爱乡等众多的德育主题。
如,长汀河田故名柳村,后因洪水泛滥及森林大砍伐,水土流失连年加剧,致使“柳村无柳,河比田高”,故把柳村称为河田。1988年至今,河田人民群策群力治理水土流失,昔日烈日炎炎的“火焰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基本实现长汀人百年绿色之梦。被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治理的一面旗帜。为此,长汀县河田中心校确立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增强水保意识,建设美丽家园。围绕这一主题,依据班级实际,班主任设计了“水土保持 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分三个部分:1.主题的确定。2012年12月,确定《水土保持 从我做起》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2.活动的实施。2013年1月――2014年5月,根据《水土保持 从我做起》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调查、采访、宣传、美化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3.活动交流汇报。2014年6月进行这一主题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
该活动经历一年半,班级以该主题为主线索,深入社区调查、参与实践活动。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时代特色,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同学们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达到了独特的德育实践活动教育效果。
二、实施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形式开展主题班会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够完成的,必须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确定主题和设计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完成后,如何组织实施是实现德育效益的根本。只有将方案得以实施才能将班集体的主题实践活动落实到位,才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体会、有感悟、有行动。所以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班会形式,或运用选择主题,或采用讨论交流,或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或让学生将主题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可谓是形式丰富多彩。
1.情景切入式主题班会课
情景切入式主题班会课常在主题确定课时使用,通常选择相关视频片段引入问题、思考问题;也可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情况引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情景切入,达到显现主题的目的。接着围绕主题分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如,龙岩师范附小有位班主任发现班级同学中买零食现象严重,为了引导同学们对正确使用零用钱,拍了不少该班同学买零食的一些镜头,在主题班会课上,作了以下安排。
第一步,播放同学们随意消费的图片、视频片段;
第二步,学生们认真对照自己的行为,分小组思考、分析片段,反思存在的问题,各小组代表剖析问题;
第三步,教师正确引导,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出问题:我们学校各年级同学使用零花钱的情况如何?如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零用钱?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消费方向得以纠正,在这个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品质。同学们开展了以下实践活动:对零用钱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周末进行体验挣零用钱;“我是小小理财家”等实践活动。
2.集体讨论式主题班会课
班级学生通过“考察” “设计问卷”“调查”“访问” “反思”等活动,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亲身经历,有了体验和感受后,这时可采用集体讨论式,开展主题班会课。通过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班会课上发表,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提出看法,彼此互相完善经历实践的成效,教师适时点评,提升教育实效性。
比如,龙岩高级中学七(1)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学雷锋做文明学生》主题活动,围绕该主题确定了两项实践活动:1. 通过学习雷锋事迹,了解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2.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中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刻不容缓。该阶段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对雷锋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设计问卷,了解目前学习雷锋精神的现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主题班会上,学生踊跃发言,对雷锋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目前学习雷锋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该节课,作为总指导的班主任最重要的是组织交流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将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同学交流,进而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将研究不断深入进行,同时集思想教育于其中。激发学生明确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新时代雷锋精神,为行动提供思想基础。
又如,上文中有关长汀河田中心小学的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水土流失给河田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再现当年水土流失的情况,感受水土治理的成效,感受家乡美丽山河的巨变。通过学生深入交流研讨,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进一步了激发同学们深刻认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树立水土保持的责任感。
3.情感体验式主题班会课
情感体验式主题班会课是以学生在付出与坚持中情感体验为主,展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教训的感受,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积极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道德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比如,龙岩一中分校以《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为题开设了一节魅力班会课,称为魅力是因为经过主题实践活动后的展现,不是简单的一节课,而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再现。其流程如下。
情境引入,情感体验成为这堂课主要活动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父母,感悟爱。这个环节是在音乐、视频的渲染下,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父母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爱,深沉的爱;让学生把父母的爱找出来,并告诉他们要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他的人,同时也要坚强的去面对人生中的任何突如其来的变故,拓展、深化了主题。第二环节―― 体谅父母,理解爱。这个环节是在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背景音乐中,妈妈深情地念着她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从一个个很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告诉学生,要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要感恩你的亲人、师长、朋友和帮助过你的人;第三环节――关心父母,回报爱。通过学生与父母心连心的交流,全班同学向父母表达感恩宣言,把班会课推向最,使学生把感恩父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并在一首与主题相关的歌曲中结束。
4.总结汇报式主题班会课
该课型是主题实践活动完整结束后的汇报课,既要对各个小组整个活动进行简洁、有效的展示,又要求师生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汇报,所以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总结汇报课的保障 ,是提升主题实践活动德育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更加有益的教育效果,应事先组织小组对整体活动进行反思,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有了体会,小组进行总结、撰写心得体会,结合一些成果展示,甚至可以准备简单的节目,以丰富汇报课内容。
如上文《我的岗位我负责》主题实践活动中,班主任在总结汇报式主题班会课上,开展了以下环节的活动:
(1)各组汇报岗位体验的情况、展示一些成果、提出思考;
(2)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成果展现,结合德育教育主题进行点评;
(3)小结深化,点明主题:我的岗位我负责。
5.拓展提升式主题班会课
该课型是在主题汇报课的基础上的拓展提升,重点是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进一步具体化,这个环节更需要学生文字表达、概括,通过该节课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总动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将活动效果推向。
如,上文《零用钱的正确使用》案例在这种课型中是这样拓展提升的。
第一部分,通过前期实践活动,形成文字材料,充分认识正确使用零花钱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从学生小组参与挣钱体验活动中的感悟中升华,提出重视劳动果实、珍惜父母为孩子的付出;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拓展提升,进一步思考“如何当好小小理财家”;
[关键词\]时政分析;新闻播报;兴趣小组;探究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4-0068-02\
九年级的思品课与七八年级不同,引入了很多的国家大事、国情分析和国家政策。由于课程滞后,理论性强,学生反映很难学,难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虽然穿插了很多时政内容,但很多学生还是听得昏昏欲睡。怎样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该课程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时政探究。
一、学生时政分析探究时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被动,“等、靠、要”心理突出
一部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时政新闻的搜集与交流中,这部分学生大概占整体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大都是班里的“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成绩在中下等,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难度。
(二)时政新闻抓不住要点,良莠不齐
很多学生虽然充满热情地搜集新闻,但往往抓不住要点与热点,盲目地跟风明星,甚至对娱乐新闻津津乐道。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时政新闻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对“两会”中的计生政策调整这一时政,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无法认识到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对大学生就业难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学生也往往存在困惑。这说明学生要有教师的引导,才能有深度地理解国情和国策。
(四)时政搜集行为短期,不能长期地抓住热点要点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大多是一种短期行为,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或者是习惯于跟风,不能形成有逻辑的、连贯的关注,如对于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不能长期连续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
二、提高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同学讨论,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要从日常教学做起。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既能给课堂增添色彩,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新闻网站上搜集相应内容,在课堂上交流,轮流播报新闻。学生上台讲述新闻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听讲,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要概括新闻主题,并把新闻与教材联系起来。如学生在讲高考、中考改革方案、加分政策等时,可以联系教材中有关公平的内容;在讲关于暴力恐怖事件时,可以联系有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内容;在讲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时,可以联系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等。
关键在于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坚持,让其日常化、规范化。对于因表现不好而不想搜集资料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内向腼腆而不想上台讲述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对于在台上声音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学生对思品课的内容能比较主动地探究,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
(二)设立时政兴趣小组,定期汇报热点新闻
课堂5分钟的时政播报,属于浅层次的新闻追踪。而锻炼学生的新闻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给有兴趣或者优秀的学生一个展示与提升的平台,那就需要设立时政兴趣小组。
每班设立两个时政小组,分别研究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并且制作课件,上台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组还可以自由选定新闻主题,如“两会”、深化改革、大气污染与防治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相关的讨论,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建设诚信社会,扶起“摔倒”的道德;“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决在阅读时段新闻材料时遇到的问题。
(三)教师进行时政专题指导,培养学生时政分析能力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处理,如果没有教师加以引导,则只是停留在讨论交流上。教师若加以引导,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便上了一个台阶。一般笔者通常从时政新闻的背景、该政策与教材相关的知识链接、命题的思路等角度设计问题,要特别重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回答的有效切入点,问题不宜过多,要求典型并且有一定质量。
如关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从其提出背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国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和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学习就有血有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就更直观了。在时政专题复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关注长远时政,形成长效时政线索
学生容易对一些时政材料进行短期的追踪。即使是时政兴趣小组,也经常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搜集材料,造成新闻材料的堆砌,而无法形成长期的时政分析思维。
政治教师思考要有深度,不仅关注短期时政新闻,更要长期、长效地关注那些有关我们生存环境、国计民生,并且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持续性的时政热点。如环境保护、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背景、表现形式,并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成专题式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国情国策。
三、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学生的兴趣有所激发,时政敏感性有所增强
很多学生越来越期待每节课的5分钟时政播报。有的看该同学播报的新闻与自己收集的是否相同,有的则是看今天某位同学的表现是否完美,有的则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些平常很少发言的学生经过精心的准备,也上台发言了。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学习思品课的热情得到激发,主动问教师问题的也次数增加了。
(二)共同分析讨论,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时政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他们可以在公共邮箱里下载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如中考加分政策、高考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考、高考加分是不公平的。笔者让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考、高考有些项目的加分是不公平的,一个政策只能达到相对公平,绝对公平的社会政策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让国家有所重视,进而对该政策进行完善。最终让高考、中考更加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感到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多年对时政热点的追踪,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做到了游刃有余,把时政与教材结合的能力有了提高,对时政命题方向有了一定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周荣.学生发展视角下的中学时政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