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钱塘湖春行教案范文

钱塘湖春行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钱塘湖春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篇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语文教学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象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像学习戏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单一的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向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方向转化,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变成主动的“需要型”。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使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电视、广播那样,人们只是被动接收节目内容。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让学生参于多媒体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又是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小说片断时,安排了学生上网搜索《水浒》中有关鲁提辖的故事情节,以及像拳打镇关西这样血腥暴力的场面描写,让学生自由评价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做事不能头脑发热,要按照法律做事,维护法制社会的尊严。在教学《香菱学诗》的小说片断时,通过安排学生上网搜索香菱、林黛玉的人物介绍和香菱各个阶段的诗作,不但让学生领略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精深典雅,还动手试着学写古体诗歌,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写诗的不易。通过利用多媒体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之积极参于语文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增强了法制观念。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媒体教学的这种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就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观点,学生理解未知的抽象知识是在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相互作用下,通过主体活动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因此,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既展现了知识呈现的过程,又清晰形象,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现在中考试题中,几乎都考诗歌鉴赏,其实诗歌鉴赏一直就是中考的考点、热点,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片等多种手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给学生放《二泉映月》等二胡音乐,再回头讲解诗词意境时就清楚多了;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怎么体现钱塘湖初春优美的自然风光?钱塘湖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该只是个遥远的传说,除了偶尔电视见见,其他也只是想象,结合课文提示,我通过网上搜寻等渠道剪辑了一组专门介绍钱塘湖自然风光的图文,最后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第2篇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当今教育基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正因为这些教学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学难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的资源利用无法达到最优化。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上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都是以模式化的过程、内容等备课,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中寻得语文的"美",不能以语文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教师要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语文里的"美"进行分析,探讨教师要如何以语文来进行"美"的教学,学生要如何发现并感受语文里的"美"。

1.要把握"语"与"文"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并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使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也要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科的内容出发,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目的。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中展现语文的"美"。

首先,教师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美"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密切。其中,学校的教育也是"美"的体现之一,任何学科的内容都饱含着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例如,语文就是一门"美"的文学,语文里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各个内容都表现着"美",都关系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也是"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时,要先分析课程内容,大胆去发现内容中体现的"美",并创新"美"的呈现方式讲解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构思等各个方面,让自己先去发现文章中语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视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仿写"这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进行模写。同时,让他们找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黄发垂髫"等词熟记。

其次,教师要采取"美"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采取优美、通俗易懂的字词来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在讲解诗词赋、散文等内容时,尽量以"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进行指导,把语文课真正上得"诗情画意"。比如:教师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用语言把整首诗的内容给学生复述,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草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美丽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散文、小说、诗词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语言内容,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把语文讲的诗情画意,并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真正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美",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么,学生要如何走进语文,感受语文里诗一样栖居"美"呢?

2.可以用对话走进语文,感受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字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要学会打开心扉去倾听教师、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初中生更要学会做踏实的倾听者和诉说者,让自己有机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例如:初中语文教课本后面的十首诗词,学生要主动去学习,参考工具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写下来。就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诗词里的"美"用画面来想象和感受一下,并与诗的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作者那种闲适、优雅、恬静的心情,从而疏散自己的忧愁烦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的学习和感受,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记载和表现。如要学好语文学科,学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要大量积累诗词歌赋、阅读散文小说,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们无心阅读语文作品,大都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做试题,没有从根本上想要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把语文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他们眼里的"美"是影视、游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语言"美"的享受。例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引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诗、小说、散文、戏曲等),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要反复阅读,通过文字来感受到人的伟大,欣赏小说中人物渗透的心灵美。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情景;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学段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关于“古诗文教学”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考改革不断变化,古诗文内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中考复习的重头戏。然而,由于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在表达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涵义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大段大段的背诵,也俨然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厌烦,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古诗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知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读音后,进行了朗读,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学习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这五个问题。(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怎样的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无论在整体认识上,还是在作者的感情处理上,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二)采用画面冲击法,创设艺术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又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再让学生随伴着音乐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声”的力量,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无“声”不成课。没有了声音,整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声的利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指导朗读,充分体现语言的规范性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配上名家的朗读,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音乐与古诗的美感

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播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搭桥,体会意境,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成了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我就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马上能体会到作者那豪迈粗犷的胸怀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披文入境,很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容量。在每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教师都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虽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所学文言文的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语言的精美,促进词汇的积累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利用大屏幕,教师将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等用法,以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释文言文的句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意思,一行写文言文的原文,对应着在下一行写翻译,并对重点词语进行注释、标注,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一节课不要求内容太多,学生也愿意学,愿意记忆。利用大屏幕,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写出来,一字一句地去解释,让学生反复理解,反复背诵。如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打出,写上名句赏析,又将这句话的意思写出来,并且出示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重点体会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