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学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学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第2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 本土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与教学研究实践”(项目编号2008A018),以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ZD02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背景分析

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其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被大规模引入我国。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程对于普及市场经济学的知识,改变学生的经济学知识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经济研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的教学有一种误区,许多教师误认为越是原汁原味地讲授西方的经济学,就越是与国际接轨,越有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高校教师在讲授经济学课程时,忽略了与本国现有实际相结合,即本土化问题,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简单照搬照抄照讲,结果既没有达到“西为中用”的目的,又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内涵的把握。

所谓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就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内在于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即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采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政治背景的分析案例,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对经济学的内涵。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精心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教学团队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课程建设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建设了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才能建设好的课程。一是选好团队带头人: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由学术带头人的教授担任,负责对本团队对本团队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绘制建设蓝图;二是组建好教学梯队:多年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保持有6-8人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学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团队主要成员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开展正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针对团队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并通过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研究凝练教学研究方向,凝聚教学队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并于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2.科研促进教学

团队教师以学生为本,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教研相结合,致力于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按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思路,团队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本土化上下功夫,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以科研促进教学,即科研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承担了自治区级以上经济学学科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广西参与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研究”、广西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经济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了团队教师深入学习、领会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动态,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夯实了基础。

第3篇

一、精细化管理对于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

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当计划上交到上层管理部门后并没有检查或者认真检查计划制定和落实的状况,那么时间久了负责制定计划的相关人员就不肯再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也不再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甚至每年的计划都是前一年度计划的完整复制,这样的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形式主义。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很多学校通过随意延长教学时间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低层次的运作局限于时间和汗水的投入,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其实质上是受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评价关系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管理未能实现精细化。

(三)教研教改的实效

学校的教研教改想要实现真正的效果,除了要有计划安排、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方案之外,还需要对整个计划进行频繁的监督、检查和评比,确保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并且确定成绩无误,对于出现的偏差要纠正,从而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是得到落实。

二、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确保教学过程的几个细化

首先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充分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见密切结合,然后基于集体备课进行二次备课,充分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可以更加契合当前的教学情况;其次是同时注重教学课前准备和教学课后反思。应当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确保难度空间存在弹性,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课后想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寻找出其中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再度提高备课的质量。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化

在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以达到所期待的教学目的为前提。确保多做备课工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积极思维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并且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属于精品,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属于精练,从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由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精细化教学的多向信息传播和交流,并且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确保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生成都要认真关注,校方要借助听课评课等多种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一个较为深刻和准确的了解,并且及时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三)实现作业布置的精细化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探究和开放的特点。此外对于作业的量也要确保适度,学生的厌学和抄袭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通过适当控制作业量,可以让学生的负担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作业量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精选习题,确保所布置的习题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针对性。对于那些非基础类的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创造性;学生的作业书写以及教师的批阅都应当有系统的规定,让作业体现其反馈功能,同时借助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现学生管理的精细化

第4篇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2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浙江省优质课课堂教学比赛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这种比赛形式使得选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某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合适,几个选手一作比较,就立分高下了。

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效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虽然在比赛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呈现都比较精彩,但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主观推测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很少进行客观的检测反馈。例如,比赛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少数学生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就推测多数也学会了。可课后我们却发现,学生对有些知识点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却很低。

再依常理推测,在这种场合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高质量的。但事实同样并非如此。就笔者参与的几次评比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大失误,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严重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明显偏离课程内容等这些看起来属于低级错误的现象。例如,在面向高一年级学讲授氧化铝的内容时,有一位参赛教师花了5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氧化铝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很好地解读教材的要求,因为这一内容既不是教科书的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这样的条目、即使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值得商榷!

这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随后的日常化学学科调研、视导中,笔者加大了这两个问题的调研力度,发现这两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3)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概念图,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1:感受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目标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目标3: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

目标4:理解反应物浓度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目标5:知道反应物接触面积、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于设计的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意味着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设计、实施、观察与推理;化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人类的生命、生长、生计、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化学。人类依存的自然世界和人工制品世界说到底是化学物质,而化学知识是促进这两个世界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近10近来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着眼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现象、事实和问题情境中学习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实验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和素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参与各类化学设计中学习。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要求上,而且还体现在各类考试命题的导向之中。例如,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全国2卷第28,36,38题,均为基于实验与工业设计的问题探析,广西考生的考试数据如下:

第28题为必考题,考查二氧化氯(ClO2)生产工艺流程及实验室检验方法。平均分3.7033,难度0.2469,标准差2.8711,区分度0.3271。

第36题为《化学与技术》选考题,考查用异丙苯氧化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选答的考生人数为24570,占考生总数的16%。平均分5.7914,难度0.3861,标准差2.8292,区分度0.2554。

第38题为《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合成路线的相关分析。选答的考生人数为53071,占考生总数的35%。平均分3.8896,难度0.2593,标准差3.1016,区分度0.3255。

从考试数据可看出:(1)学生在实验与工业相结合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偏弱;(2)选考《化学与技术》的考生得分率高,而且这些考生往往来自二、三类普通学校,这表明基于化学工业设计、化学实验室设计的化学学习,其难度并不是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集中精力,聚焦于基于化学设计的学习。(3)有机化学合成路线解析是传统意义上的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亲历实验与工艺设计的经验基础比较薄弱。

再从现行的中学化学课程来看,课程所安排的化学实验,多是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极少有创新实验,更没有设计实验,学生没有接受创新与设计的学习、训练的机会,没有经历创新与设计的实践体验,这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理论与事实,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基于设计学习的教学实践,探寻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解决实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学习的理论基础

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设计学习),最早由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多林・尼尔森(Doreen Nelson)教授提出。设计学习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产品和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学科内容、分析问题、建立标准、探索问题、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学习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掌握科学和社会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设计学习,学生学会在设计中进行学习,学会全面思维,学会依据设计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J.L.Kolodner等人构建了“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为教学设计与实施者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实践路径:

图1 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

在该模型中,“需要做……”是工作目标,指向即将开发的设计作品;“需要知道……”是新知学习,指向已有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以及新技能、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设计作品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设计―展示―解释―反思―再设计……”的螺旋式的进步过程。新知学习的过程是阅读、调查、观察、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确定性结论等过程,这是一个自主的、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模型体现“知做合一,知行并进,知做耦合”的教育思想,在同一教学中,既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化学变化”概念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基本认同化学变化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变质”“变味”“蜕变”等现象,并确立了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应进入基于设计的学习:设计实验说明以下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醋中加糖、醋中加草木灰、醋加氢氧化钠、醋中加盐。在设计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更为深入地了解,还查阅相关知识,找到可以判断物质变化的“指示剂”,同时也感受到化学的实证思想、化学实验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基于设计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明确导向

每堂课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就有与之相应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本要求。基于设计的化学学习,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促进化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但过于宽泛、杂乱的“设计任务”使学生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结果使得教师变成“无头苍蝇”,教学偏离预设目标,最终失去设计学习的意义。因此设计学习的“设计”应具有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查阅有关的化学实验、化学实践资料,确立与知识目标相匹配的“设计任务”。如学习HClO的漂白性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探究HClO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果仅仅是为了观察现象,那么在设计时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也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但很多同学会产生疑问,到底是Cl2还是HClO具有漂泊作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课堂的负荷增加,教学主题也由探究HClO转变为探究Cl2。最终因为设计任务导向不够明确,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对整个教学任务有宏观把控,对课堂活动要有一定的经验性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升“设计任务”的导向作用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系统规划

教学实践虽然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但每节课都是相对完整的体系,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因此设计学习也要与之相吻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或者几个设计任务生硬拼接。与之相反,教师要在整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使得整个设计学习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更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在系统的设计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由单一设计、局部设计到整体设计。如实验装置设计,应充分考虑反应、收集、尾气处理等细节,强调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宏观把握;由简单设计到复杂设计,如溶液中离子检验,通过缜密的论证、推敲,设计严谨的检验步骤,促进学生更高的思维能力发展;由模仿设计到独创设计,如从实验装置的改进过渡到实验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课内设计到课外设计,如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由必修课渗透到选修课,如从化学理论延伸到化学史的发展,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要想做好这些系统性的规划,教师应在课前调查学生兴趣、知识水平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并找出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再设计。

(三)营造文化

各类设计探究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并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否则将导致结果只保留了空壳和形式,失去真正意义。因此设计要在科学的框架下,不断丰富,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实现设计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营造设计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定期给学生留下探究问题,让其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逐渐适应,设计能力有所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化学设计学习能力,学校可以设置化学知识设计大赛等活动,加强设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组织,以竞赛的强度和力度促进学生发展。在举行竞赛活动时,班级通过黑板报、海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投稿参赛,形成竞赛氛围。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内心的怯怵与不自信感,提倡小组合作,通过互帮互助、互补互促、以强带弱,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勇气参与。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化学设计竞赛活动的强化,可有效营造设计学习文化,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主动学习,有所收获并增强自信心。

(四)检测反馈

任何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反馈并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才能便于后面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才能更有效地突显活动的成效。化学设计作为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活动,同样需要及时有效地反馈。如何反馈?可以通过当面谈话、问卷调查等获取反馈信息。面对数量大、情况复杂的中学生而言,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进行检测。具体方法是教师将学生设计作品转化为能力测试题,让学生重新回顾自己的设计作品。例如化学实验装置设计,原理是否科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操作步骤是否可行和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等。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以发现新的问题,然后总结改进,使自己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新的飞跃;或者将师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测试题,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螺旋上升;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技术工人构建开放设计实验能力测试活动,通过多元、开发的测试,及时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下转第66页)(上接第58页)通过多种渠道检测以后,教师应针对反馈信息及时汇总、整理、总结,从而调整教学重点、进度、深度等,并根据反馈结果设置有针对性的设计任务。这样也就能便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次的设计学习任务,为随后的检测、指导提供依据,从而提升设计学习的价值。

在设计中学习化学,事实上已经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并频繁使用,但我们却较少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提炼。设计学习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化学实验与工业设计。本文所举例子主要为实验设计,而工业设计主要为工业模型设计。除此之外,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如化学学习进程设计(学习计划)、化学调查研究设计等。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实施案例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探寻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R・布里斯罗(美).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Seel.N,Dijkstra.S.Curriculum,Plans,and Proces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Inernational Perspectiver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2004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信息化 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能够帮助使老师将更多的图片、动画加入到课件中,呈现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呈现的东西,有效地加强了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具象理解。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化的优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节奏由老师把握,教学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往教学目的方向前进。但是对于书本知识,作为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事难以理解的。而将课程内容编入PPT,可以通过PPT演示节约老师解释的时间,降低老师解释的难度。比如在学习拼音的时候,很多在地方的小朋友因为方言或者家长语言的影响,导致拼音发音不标准,这时候传统的板书是无法胜任教授小朋友发音规则的。老师通过多媒体,将人口腔的侧面显示给小朋友看,并且标注发音出,以及口型的演示,对于小朋友来说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二、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多媒体的形象化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摒弃板书教学。在多媒体多信息的轰炸下,有可能会发生教师按照多媒体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么大的信息量。在利用对媒体的教学之余,教师应该控制好节奏,在难点和重点处,通过板书的书写和绘画功能来着重讲解。如在教授《松鼠和松果》的时候,松鼠和松果的形象可以由多媒体很好的演示出来,甚至可以穿插一个动画短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在教学生认识“聪”字的时候,由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笔的写,学生在下面模仿要有效得多,学生对该字的记忆比单纯看多媒体演示要深刻。

另外,当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问或者自己灵光闪现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学生融入课堂,上台书写的时候,板书更是可以发挥多媒体演示替代不了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信息化教学,除了信息量的承载,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跳出“填鸭式”教学的怪圈。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信息的多样性呈现鼓励学生多想象,多思考,替代传统板书和挂画功能。比如在教《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可能对“失重”不太理解,这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地心引力》等太空片的片段来演示失重的画面,更是可以鼓励小朋友想象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同时询问小朋友知不知道太空中还有一些什么,再通过多多媒体将太空中的其他物件呈现出来。这样不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可以发掘和培训学生对天文的爱好。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读写中,更应该在读写的基础之外,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和启蒙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爱好。

四、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处理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其实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络信息未如此普及的时候,老师对教学教案的编排和整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很多抽象的事情需要老师自身演示给学生,而教学的优化是通过“听课”这种方式获得。

现在,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教案或者直接在网上搜索教学相关内容,将最新的、最受关注的内容合理编排进教案,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但是,大量的信息对老师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挑战。老师需要在大量信息中挑选出最贴合教学内容的信息,并且将内容合理的编排进教案。

信息化的教学并不是将信息一并录入多媒体,而是考验老师的设计能力,什么时候用图像,什么时候用动画,在什么时候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这些是在信息化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若只是将文本教案放入PPT,将黑帮变成了“白板”,反而丧失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而且很容易将课堂变成一场“老师放映的电影”。

信息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纯多媒体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有“看动画片”的感觉,反而丧失了思考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有因其信息化承载量之多,视觉效果明显深受师生的喜欢。信息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来说依然处在一个实验探索的阶段,对语文教学优化的路程,是我们任重道远的“上下求索”职责。

第7篇

(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40)

摘要: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教学信息载体。教学评估是对各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对这项工作来说,教学档案信息支撑着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观测点的自我评述和评价。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是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做好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评估。

关键词 :教学档案;教学评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22-02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教学信息载体。教学评估是对各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对这项工作来说,教学档案信息支撑着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观测点的自我评述和评价。

一、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档案承载着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教学成果,反映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经验成果,是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及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和窗口。不论过去和现在,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类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在教学档案信息中得以真实反映,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都可看作是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教学档案管理建设规范与否,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学校提供的教学评估材料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是讦估了解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主要途径之一。它们既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学和教学档案信息,也有学校各处室分散管理的教学档案信息。这些教学档案信息收集全面、层次分明、过程连续、查询便捷、规范统一、保管得当,共同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各观测点的内容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佐证,也是对学校自述性评估报告自我评价的真实反映,是支撑教学评估报告文件材料的基础。因此,教学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和质量高低与否必然会对教学评估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学评估促使学校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

虽然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观测点并没有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做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客观上会促使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改变过去重教学管理、轻档案建设的片面思想,更加重视教学档案和其他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得各学校改变过去存在的被动接收、管理脱节、教学档案搜集不全面、管理不规范等客观现状。采取基层档案管理专职与专业化、教学档案管理即时化、网络化,走上档案建设信息化的道路。目前,许多学校在着手学校数字档案建设,将档案内容信息化,可以将档案人员从日常业务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纸质档案占用面积,仅仅将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后压缩保存就可以节约库房面积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保管方法也方便了档案用户的利用,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例如:评估一个学期的教学质量需要动用的人力除了了大量的学生还有教师本人。从班级到年级,形成的文字材料更是量大。所耗的时间也是按月计算。可是通过信息化建设,从在校园网络上通知到收齐材料,到数据统计及公布也就一个星期,大大提高了效率,达到了比过去更完整的数据和最佳的效果,而且能详实完整的获得档案材料,节约了库房的占有。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纸质档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档案信息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利用是有别于纸质档案的,它的方便快捷,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内容比较庞杂,且有特殊的保存方法,从全宗到案卷实行层级式管理,给人们的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以我校为例,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学生学籍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也在迅速增多,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档案保管空间、档案管理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长。档案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了存储问题,还带来了档案库房的管理问题、档案人员的配备问题。所谓档案建设信息化,就是指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为计算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单位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效率造成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时间长,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以多份拷贝,将拷贝送到各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发挥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与最新国际技术接轨。

四、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1、档案软件开发具有信息管理功能的通用性。开发的软件既要适用于文件检索,又要可用于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的功能,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电子文件归档标准化、规范性的管理。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由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档案部门负责规划统筹。各业务职能部门把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电子文件格式转换,保证数据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输送至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第8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模式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这其中所形成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广大高等教育院校获得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是,这一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瑕,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形式单一,并且主要以练习和测验为主;第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课堂内容的反复巩固,内容以词汇和语法为主;第三,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操作模式单一,学生只能自学,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习反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第四,仅仅记录学习的结果,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网络自主化学习系统,社交化教学平台可以弥补网络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在社会化教学平台里,可以通过在线互评、自评环节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另外,社交教学平台里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教师提供的,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不同兴趣,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问题的设置,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引发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积极讨论,共同参与到大学英语学习中。

二、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社交化教学平台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功能类型,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首先,针对大学英语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社交化教学平台里设置了微博互动功能。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每隔几天在该模块里发表自己的原创文章,文章的主题自己选择,可以是对课堂所学的感悟,也可以是对身边人、事、物的叙述。对于学生发表的文章,教师可以定期对其内容进行检查,并从中挑选较高质量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在学生中间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另外,为了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留言,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相比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基于社交化平台的英语教学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微博互动中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消除了用英语表达想法的紧张感,并且通过不断表达获得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其次,社交教学平台还可以开设阅读版块,鼓励学生加强英语阅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每个月在教学平台上推荐喜欢的文章,并针对学生的推荐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推荐理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英语文章。另外,教师还可以依照学生的阅读需要,定期组织阅读座谈会,让学生对自己推荐的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并评选出优秀的文章。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制定阅读材料,学生被动地去阅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产生抵触情绪,实际的教学效果不佳。但是这种基于社交教学平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阅读材料为教学依据,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最后,社交教学平台中设置的听说模块可以允许学生上传自己拍摄的音频、视频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传自己感兴趣的演讲、情景剧等等,并在每次的视频或者音频结束后都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其他同学思考回答,同学之间的互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视频、音频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听力材料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一)传统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的不足

学习策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文化背景、学习条件、教学环境等都会对学习策略进产生影响。就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来说,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以工具型为主,也就是说学生的英语学习并不是自我主动的行为,而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这当中的学习动机直接限制了大学生采用学习策略的方式。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过分强调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并在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严重,经常会出现借用汉语习惯表达的问题,认知策略单一,缺乏复杂的学习策略,最终直接降低了英语学习成效。

(二)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不同的学习情境、学习对象和学习任务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学习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越灵活、越多样,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越好。社交化教学平台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模式,它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更开放的学习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学习任务的达成过程中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形成清醒的认识,学会多种学习策略的运用,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一定的策略意识。

首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所谓元认知策略主要是指认识过程的信念和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对这类过程的监控。在社交化教学平台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任务完成手段都是他们自主进行设计,学生不但需要自主进行计划制定、决策选择,而且还需及时发现、处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自身的表现进行回顾和反思。学生积极、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整个过程,基本反映了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内容,那就是“选择注意――集中注意――事先练习――自我监控――延迟表达――自我思考”。很明显,学生通过社交化教学平台的有效运用,可以对元认知策略形成清醒的认识,增强对该策略的运用意识,让他们明白如何在微观和宏观意义上解决相应的任务,进而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范。

其次,认知策略的运用。社交化教学平台在元认知策略层面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步骤,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最明显、最重要的策略却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元策略相比对语言信息处理的作用更为直接,它基于学习任务的不同会选用不同的具体学习方法,因而,认识策略的效果不一,形式较多。例如,认知策略会根据听说读写记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像内容预测策略、角色扮演策略、语感策略、语境单词策略、速读策略等学习策略。它的应用是一个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动态过程。在学习中,灵活、合理地进行策略利用能够实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大幅提升,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习效果,在社交化教学平台的适应过程中,学生积极、频繁地使用机动灵活、形式不一的认知策略,能够在形成自觉使用策略习惯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再次,社会情感策略的运用。情感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在学习中,无法克服的心理畏惧或者不能实现的预期学习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进而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各种交际活动或者害怕在众目睽睽下发表意见,对英语缺乏信心,不能适当地进行学习策略选择。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利用能够为学生开辟一个自然轻松的互动场所,在这里学生不用过于担忧自己的知识基础,他们都是一个个具有平等身份的个体,基础好的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基础不好的也可以在反复练习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一平台的使用,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及时的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社会情感策略的运用进行学习情感问题处理,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化 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网络教育资源广义讲是指支撑网络教育的三项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和资源基础;狭义讲是指能通过网络环境下获取、开放的教育信息源。”

“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一、探索目标

参考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并努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如教师角色转化、学生角色转化,学生在教师主导、组织和支持下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及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使其与传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探索方案

以《可爱的小猪——制作Flash运动动画》一课为例,进行具体论述:

1、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媒体设计思路)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以学习网站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习专题网站内容如下:

(1)“网站说明”:说明网站各按钮的功能。

(2)“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任务”:

任务二比任务一难度大,两个任务供学生选择,体现了分层次教学。

任务网页中有操作指南供学生参考学习。文字说明,步骤清晰;屏幕录影实际操作步骤,直观形象。

(4)“论坛及上传”:上传自己的作品,互相讨论评价。

(5)“拓展与思考”:没有提示步骤,供有余力的学生思考,使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吃饱。

(6)“Flash5教程”:提供字典式的帮助。

这样利用教学专题网站和WWW服务的服务器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优化的网络资源,在机房内营造了一个能在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该氛围中能够投入到自主创新学习中去,以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其中“Flash教程”按钮提供字典式的帮助,创设了课堂教学见多识广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海量信息。

2、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构

教师将学习网站通过IIS在能提供WWW服务的服务器上,让学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学习网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任务网页中的操作指南参考学习。文字说明,步骤清晰;屏幕录影实际操作步骤,直观形象。有余力的还可以思考完成“拓展与思考”中的内容,有超出本课的内容可以查“Flash5教程”。在教师的引领下,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更新。

3、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

任务二比任务一难度大,两个任务供学生选择,体现了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并通过设疑和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并进行发散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

整个教学过程包含了任务驱动式、分层分组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等综合式学习方式,尤其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这些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通过“论坛及上传”按钮,把作品上传到学习网站中。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站上浏览到全班同学的作品,在论坛中发表意见,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合理地运用网络环境实现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互动教学。

三、探索总结

这种网络化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网络教学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访问专题网站在教师带领下自学,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对网络化教学的定义改良后,降低了硬件条件,也就是降低了网络化教学研究的门槛,使我们普通的教学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研究。这样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可以或多或少地提高一些教学研究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面改革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本册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是诗词。要充分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以及蕴含的哲理。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审美意识。总课时为12课时。

    第二单元:是小说。要求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和自然环境的铺衬作用。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的精炼、准确、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洞察能力、想象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课时为14课时。

    第三单元是议论文。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论点、论证的方法、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和对文章中具体内容的理解。学习时应在朗读中细细体会。总课时为12课时。

第四单元是戏剧和影视文学。了解戏剧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的鉴赏能力。总课时为14课时

    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2、根据老师讲解的写作背景来感知课文,能够理解、体悟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

    3、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默写、朗读、思考、积累。

    4、让学生了解我们所遵循的做人的道理和古代哲人讲的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提高文化素养。总课时为28课时。

    二、复习工作安排

    1、作好复习前的动员准备工作,协调好与其它科目的关系,弄清各班级突出的不足,找准复习的重点。

    2、五月份之前完成下册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六月份转入全面的复习工作。五月份则重于从面上进行复习,狠抓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六月份则重于从纵向深入复习,依然是抓好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

    3、五月份进行一次摸底考。锁定差距,然后提出弥补弥补差距的可操作性对策措施,千方百计缩小差距。对得分率低的几块、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4、六月份进行四次强化训练式的考试,突出重点,抓不足,对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要从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则重于从方法上去把握知识。

    5、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期分批进行辅导和督促。注重复习的效率,进行必要的考试技巧的训练。

    6、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注重分类和积累,把书读薄;不能贪多,特别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力求典型和精要,从方法上多给予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生物化学教学;PBL教学法

所谓的“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也就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应用该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生物化学知识是医药学生所必需的素质,但是受到生物化学学科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是很难把握的,应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一、“基于问题学习”理念在高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应用PBL教学模式,我们要就生物化学工程的应用特点展开分析。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于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模块和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其应用功能模块,这是医药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随着生物科学界知识体系的健全,生物化学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也愈加复杂,这加大了日常教学的难度。为了满足高职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展开“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小组,以此提升该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阶段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基础医药知识学习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相结合,并针对相关发病机制问题、疾病防治问题等展开分析。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把握好不同基础课程教学及其临床学科教学的协调,就要积极做好基础理论课程及其临床应用技能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结合具体课程的临床实践知识,运用以疾病问题探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组成以导师引导、学生探索为主的知识探讨小组,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病例进行诊断、剖析,提出疾病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假设,确保论证环节的正常进行。对上述教学环节的协调,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医学病例解决技巧,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高职生物化学课堂PBL教学模式的完善

高职生物化学课堂上,教师在应用PBL教学模式时,积极做好相关的课程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该课程各个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基础课程与临床技能实践课程的交叉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在每一具体章节结束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PBL教学法的基本应用原则,实现与学生的积极讨论,对整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PBL教学模式要讲究病例设计与问题设计模块的规范性、真实性

在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抓好病例设计环节是保证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做好准备,确保病例设计环节的内容与生物化学具体知识的结合,应该保证在病例设计环节中提供明确的线索。在临床问题探讨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基础教学方法的优化,保证生物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病例时,教师要进行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串联,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应用知识及病例设计经验。

应用此教学模式,仅仅进行高质量的病例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做好生物化学相关难题的设计工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根据生物化学相关章节的知识,展开重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做好相关的问题反馈工作,从而有利于串联该课程不同章节的知识,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

2.利用好课上时间、空余时间,提升学生应用生物化学知识的能力

应用PBL教学模式,教师要提前将病例资料及其要研究的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进行具体问题,组成讨论小组,进而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各个小组要选出一个组长,配合导师进行问题解决方向的探讨。课上,教师要就病例资料展开简单的介绍,并且要让学生代表进行病例问题的分析,要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在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之后,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此外,教师需要就一些应用难题进行讲解,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病例问题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巩固专业知识。

三、结语

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裕生,袁光建,任云青.高职高专教育“案例教学”应用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第12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08-01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主体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如果你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心不在焉;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湮没,学生的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对接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体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技能就表现得越出色、越新,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评价学生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价值就得到了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甩的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促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即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英语知识。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异是在做一种苦役,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它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就用故事导入:丁丁和冬冬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才能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教师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借助信息技术,使枯燥的内容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的学习是环环相扣联系十分紧密的,但是数学知识内容确实很枯燥,学生很难从始至终地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内容,并进行实际运用成为学习数学的难题。而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上,它远远胜过传统的手段。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如可以以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演示功能对学生是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表现为利用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教学的内容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动态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形象的呈现感性材料,能用语言表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生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变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进率较容易理解,只是元和分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透彻,这时我用电脑出示由1个1元的硬币变成10个1角的硬币,然后1角的硬币又逐个变成1分硬币,这样1个10,2个10,3个10,……也就是10个10,所以最后得出1元等于100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大家应该积极投身到新技术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在数学教学中恰当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最佳作用点进行辅助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应大力提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努力创设多媒体化的数学教学情境,积极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

第14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多数学校积极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的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摸索,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有了一些初浅的看法和认识。在学习、活动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各方面潜能。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充分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增强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孩子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等内容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各种兴趣,这样会得到很好效果,而且非常便于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对同学们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课件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地适时改进。对小学生来说,如何有效激发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安排的一切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而计算机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各种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如果学生实践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上。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作出机智果断的应变。一个具有应变能力的人,不因循守旧,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自身应变能力高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准确,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发现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时,能够急中生智,临场作出新的方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应变能力可通过加强实践来逐步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的过程。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注意改变那些不好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优化策略;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形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技术教育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时间较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校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教育技术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性质模糊

现阶段,很多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技术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然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明确专业的性质,导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重难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设备不全面

教育技术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因此,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备,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然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课。

3.师资建设不完善

由于教育技术学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教师专业性不强,同时学生对新专业也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在开设教育技术学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另外,一些学校为了能够尽快开展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从其他学校借鉴教育经验后,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忽视了专业性能,使其不能满足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二、教育技术学教学优化策略

教育技术学是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现代教育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的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育技术学是针对师范院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现阶段,学校为了提高师范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满足所有专业的学习需要。例如:针对语文教育专业开展教育技术时,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图像、视频等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数学专业学生,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中,应根据专业的特征,综合发展具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时,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进行侧重教学。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技术学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在教学技术课程中,必须尊重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按照1:2的比例分配课堂时间,即将课堂的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践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课程重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3.增强横向联系

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知识。针对这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课件,并将这些课件应用于教学实习中。这种实践方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还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解自己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学生从他评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建设特色课程

教育技术课程由基础课程和试验课程共同组成,对学生时间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然而,现代高校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应当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逐渐完善教学条件,树立本校的特色专业,可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需求。

5.改革评价制度

大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综合得分。然而,教育技术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改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反思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不同,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吸收课堂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可以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育技术学教学优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的转变。因此,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这一教育模式在仍然发展缓慢。对此,很多学校开始通过课设教育技术课程,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步伐,使高校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第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学习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然而,学校的专业课程开设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开始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不断培养创新性人才,利用专业发展的优势,缓解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矛盾。第三,促进学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开始改革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学进入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学校在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时,应明确课程开设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间的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

[2]桑新民.郑旭东.凝聚学科智慧引领专业创新――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科学基础研究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