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利用课件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回忆上节课讲的内容。

雷雨前:

乌云(

)树叶

)蝉(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

二、品读课文

1.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2.为什么说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3.雷雨后,说一说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有什么不同?

空气

蜘蛛

池塘

青蛙

雷雨前

雷雨后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课后作业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__了,__也__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__

五、板书设计

雷雨

第2篇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下)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16《雷雨》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感知,会说雷雨前的景色变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要学生会说雷雨前的景色变化,就要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理解句子,联系生活感知展开想象,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低年段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不足,要联系生活感知说出雷雨前的景色变化,学生是较难感受的。

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感情朗读和联系生活想象,感知雷雨前的景色变化。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用词的精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雷雨的过程的?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过渡:雷雨前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今节课我们来学习“雷雨前”的内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边读边圈出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4.你们都圈出了哪些景物?看看你们圈的与老师圈的一样吗?

5.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对照课文来理解一下。

(1)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读句子,想想“满天”说明了什么?

②“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③“压”字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说说这样的天气给你什么感觉?(闷热、喘不过气来。)

④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

(2)出示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一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师生交流:你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怎样?

②从两个“一……不……”说明了什么?

(3)出示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生交流:“忽然、乱摆”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4)朗读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师生交流:“垂”是什么意思?能把“垂下来”改为“落下来”和“掉下来”吗?

②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在生活中还常常用到这两个词语,出示练习:

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学生做练习。

(5)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①闪电和雷声有什么变化?听雷声音频,出示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②师生交流,两个“越来越……”说明了什么?

③你能补充两个“越____越____”的词语吗?

6.想一想,雷雨来临前其它动物们有什么反应?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要下雨了》谈一谈,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小鱼游出水面呼吸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7.有感情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认真听老师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闭上眼睛,想象雷雨前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可从乌云压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动物逃跑等方面引导想象,给人沉闷、不安,甚至有些害怕的感觉。)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8.以填空的形式尝试背诵第一至三自然段。

满天的乌云,(

)。树上的叶子(

),蝉一声(

)。

忽然(

),吹得(

)。一只蜘蛛(

),(

)。

闪电(

),雷声(

)。

小结

第3篇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之《咏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想象柳树婀娜之姿,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首古诗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柳树之高和柳枝之多,诗歌中还运用了数字来表示数量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难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专业的修辞手法训练,学习中运用象性思维较多,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

教学方法

1.图片欣赏,想象画面

2.关键词解读法

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村居》,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咏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认识作者

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说起贺知章,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便是他,他的诗现在仅仅留下来19首,其中写景的诗,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最有名的古诗《咏柳》。

(二)

初读古诗

(三)

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咏的意思是“赞美、歌颂”,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咏鹅”“咏梅”都是赞美歌颂的意思,从诗的题目我们知道诗人歌颂的对象是——柳树。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丝绦:绞丝旁,是用丝线编的绳子或带子。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丝绦呢?对,是垂下来的柳条。我们一起来欣赏。

万条垂下绿丝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不仅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树的样子而且写出了柳条之多。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比喻,短短二十多个字,就有三个比喻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能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嫩的柳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同时突出了柳树之高。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美丽,柳叶复苏生长的景象。

二月春风不仅“剪”醒了柳树,而且“剪”醒了世间万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不就是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吗?

让我们怀着这样美好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同学们,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在我们的主题丛书上也有一首《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颢春日郊游时写的所见所闻所想,请同学课下按照老师的学习提示自己读一读,找一找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晓、慈”等生字,会写“湖、莲”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图文等方法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视频)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词义,在诗中识字。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映”是“阳光反照、照射”,所以“晓”“映”是“日”字旁。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组词“慈爱”“慈母”。

毕竟:到底。“毕”由“比”和“十”组成。“竟”是“镜”去掉偏旁。

4.小组合作学习。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找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5.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湖”“莲”“穷”“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边写边说出笔顺。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一下。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同桌之间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写得很美,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5.大家能背下来吗?试试吧!

自己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大家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2.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西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杜甫,唐代诗人,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人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来,心情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丽。对此,同学们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儿会

,天空会

,鸟儿会

二、指导方法,自学古诗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读读诗,看看图,想想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

三、精读古诗,明了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教师范读。

2.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轻快、喜悦)

3.学习生字。

学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复拼读、认读。

同桌互相指读。

用生字卡片抽读。

说说“鸣、鹂、鹭”为什么都是“鸟”字旁,“岭”为什么是“山”字旁,“泊”为什么是“三点水”。

4.你还有什么字词不懂?

联系诗句再读,联系画面读,联系生活读。

5.理解诗意。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

子,就可以说

(3)“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从哪来的船?

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读整首诗,配上动作,想象画面。

四、布置作业

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春天的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绝 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动态千秋雪万里船静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第5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尽”,会写“布”这个字,理解“尽心竭力”等成语。[来源:学,科,网]

2.

学习3-7自然段,结合故事内容,感知描写小毛虫心理的句子。

3.

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课时重点】

1.读准多音字“尽”,会写“布”这个字,理解“尽心竭力”等成语。

2、学习3-7自然段,结合故事内容,感知描写小毛虫心理的句子。

【课时难点】

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小毛虫一生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小毛虫—茧—蝴蝶。当它还是小毛虫时,既笨拙又可怜,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它是怎样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感受心理

1.学生自读三、四段,找出描写小毛虫心理的句子读一读。

(1)“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小毛虫不羡慕什么呢?

预设:小毛虫不羡慕其他昆虫可以开心唱歌、欢快跳舞。[来源:学§科§网Z§X§X§K]

2.启发思考:假如你是这只小毛虫,别人开心唱歌、欢快飞舞,而自己只能笨拙地挪动,会是什么心情?这说明小毛虫有怎样的心态?

预设:伤心、失望、悲观、失望,说明小毛虫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3.“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小毛虫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其他事物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出示课件30:

[来源:学,科,网]

4.

小毛虫织的茧屋是怎样的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引出“的”短语。

(牢固)的茧屋

(温暖)的茧屋

5.

为了编织茧屋,小毛虫是怎么做的呢?圈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尽心竭力的意思。

(1)

大胆猜一猜“尽心竭力”是什么意思?

(2)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虫“尽心竭力”?

预设:一刻也没有迟疑,说明小毛虫争分夺秒的去织茧;织啊,织啊”说明织的时间比较长。

6.认识多音字“尽”。

自读两个句子,找出多音字,并给多音字组词,从字义上记读音。出示课件33:

[来源:学,科,网]

过渡:从织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小毛虫具有坚持、努力的品质,你们作为学生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努力学习,坚持到底。面对现在的自己,小毛虫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小毛虫又是怎么想的呢?阅读五、六自然段。

7.提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思考“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句话的意思。

(3)讨论交流:自然界还存在哪些自然规律?老师归纳总结。出示课件35:

过渡:时辰到了,它清醒了,小毛虫经过耐心等待,最后变成了一只蝴蝶。这是一只怎样的蝴蝶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七自然段。

8.朗读第七自然段,小毛虫化茧成蝶,体会心情。

(1)

自读第七自然段,圈出描写蝴蝶的词语。

(板书:灵巧、轻盈、色彩斑斓)

(2)

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3)

体会笨拙的小毛虫变成了灵巧、轻盈的蝴蝶,此时它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惊奇”“愉快”

(4)对比第一、二自然段小毛虫的可怜,带有情感的朗读一、二、七自然段。读出小毛虫的可怜和化蝶后的愉快和惊奇。

三、回忆故事,完整讲述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词,练习简述故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既(

)又(

)的小毛虫,它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但它并不(

),也不羡慕任何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因此它尽心竭力地编织(

),最后把自己裹了进去。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它依然坚信:(

),要学会耐心等待。时辰到了,它清醒了过来,并从茧子里挣脱了出来,变成了有着一对(

)的翅膀的美丽的蝴蝶。

2.

同桌合作,借助插图和相关词句讲故事,比比谁讲得完整。

3.借助3个词语、两句独白的话,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述小毛虫的成长过程。出示课件41:

4.引导交流:通过三次的成长,小毛虫变成了灵巧、色彩斑斓的蝴蝶,从这个蜕变过程中,体现了小毛虫什么样的品质?此时你分别想对小毛虫、美丽的蝴蝶和你自己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布置

根据课上所学内容,尝试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你的家人和好伙伴。

板书设计:

小毛虫

小毛虫

可怜

笨拙[来源:Zxxk.Com]

自信

乐观

蝴蝶

灵巧

轻盈

色彩斑斓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趣”字,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要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同学们!这是哪里?(播放:太空图片)

(二)你们知道都有哪些人登上太空吗?你们想知道这些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吗?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游太空,去看看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初次读课文应该注意什么?

师出示儿歌:一做到圈画生字、认读生字;二做到读通句子、标清段落;三做到心中有疑、有感皆记。

(二)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三)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字)看看你认识了多少?说说你在哪见过哪个字?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一)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呢?宇航员干什么事不容易,什么让他们感觉舒服呢?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问题。

(二)指名汇报。

(三)请你读读你找到的趣事,并说说哪里有趣?(指名读)

1.交流第2自然段。

我们平时怎么睡觉舒服?太空中是怎么睡觉的?(播放:宇航员睡觉视频)

我们平时睡觉会出现太空中的现象吗?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你能把宇航员睡觉的事读得让大家感到有趣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说说你有没有干什么舒服的时候?(用“舒服”说话)

句子训练:舒服:__________

2.交流第3自然段。(播放:太空喝水图片)

说说太空中的水什么样?

朗读课文,小组交流:

(1)在太空中怎样喝水?

(2)说说你感觉哪里有趣?

(3)是什么原因水会这样?在文中画出能说明的句子。

集体汇报、老师总结:物体在太空中几乎没有地球的引力,几乎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所以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这就是“失重”。

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事是失重?(洗澡、走路、睡觉)

3.自学第4、5自然段。

(1)自由读第4、5自然段。

(2)小组交流学习,学习要求:

a.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洗澡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b.把你体会到的有趣的地方读给同伴听。

c.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

)。

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

)的事。

(3)集体汇报、朗读指导。

4.齐读最后一段。

太空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有趣的事呢?(在太空中,由于摆脱了地球引力,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任何东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飘浮起来。)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一)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太空生活视频。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事有趣?

(二)如果你就是飞到太空的宇航员,回到地球你会对地球人怎么介绍太空呢?请试着说一说。

在太空生活是很有趣的,要想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要想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要想__________,必须__________。你看太空生活是不是很有趣?

第7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在海底第一站的旅行愉快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这些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齐读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危险

攻击 迅速 后退

2.质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出示中心句齐读: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去海底参观一番。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海底世界探险吧。

【设计意图】:从复习词语入手,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创设了潜海观光的生活情境,不但扎实,而且有趣。

(二)、抓住声音,“说”出趣味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奇异、有趣。

2.感受反差,初识海底的宁静、黑暗。

(1)出示海面波涛澎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海面?(波涛汹涌、波浪滔天、惊涛骇浪……)

(2)指名回答: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又是怎样的呢?

(3)引导学生抓住“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来了解海底的特点。

(4)重点品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生动。(把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些深水鱼为海底增加了几分奇异与神秘,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

(5)出示视频,欣赏黑暗的海底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3.出示句子读一读: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相机指导学生了解设问句:像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就是设问句。

4.过渡:那海底都有什么声音呢?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

5.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理解这个省略号是说明海底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7.思维训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以下句式想象说话。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多么有趣的情景!无数的动物在海底小声交流着,真够神奇的!

9.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体会海底世界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时,教师抓住拟声词和比喻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更重要的是,扎实地落实了语言训练。

(三)、围绕活动,“读”出趣味

1.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奇妙无比!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方式读读,然后告诉大家。

2.指名说,边说边在课件上出示:

(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①海参是怎样活动的?(靠肌肉伸缩爬行)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伸缩”。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毛毛虫等)

②它们的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速度很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③谁能通过朗读把海参活动的慢表现出来?

(2)“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你从哪里看出了身体像梭子的鱼的活动特点?(从“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快”可以看出梭子鱼的运动速度快。)

②同样一小时的时间,身体像梭子的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前进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多少倍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快表现出来吗?

(3)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观看乌贼和章鱼活动的视频,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虾)

②乌贼和章鱼多可爱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4)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词理解吗?(贴)

②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哪,自己不动,轮船航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谁愿意来读?

3.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4.指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通过图片、视频深化直观感受,借助朗读加深理解,读出趣味。同时,了解本段的构段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展开介绍的。

(四)、对比差异,讨论“趣”味

1.过渡:在辽阔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2.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思考交流:海底植物的差异大都体现在哪里?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多种多样”“最小的”“最大的”来体会海底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3.海底的植物是什么颜色的?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4.引读:是呀,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这样有趣的海底植物,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奇异的景象展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底植物差异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抓住丰富,了解矿物

1.过渡:海底的动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矿产呢?

2.你从哪个词体会到海底的矿产多呢?(丰富)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丰富”一词体会海底矿产的特点,简单了解即可。

(六)、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总结:正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海底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所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难怪作者赞叹道——(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再次齐读,发自内心地赞美大海。

3.延伸:其实,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挖掘、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把它们写到积累本上。

2.搜集海洋的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感悟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并且,重视写字指导,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海底世界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8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会写“宁静、光线”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3.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生字、词语,对海底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到海底探险,感受神奇的海底世界。

二、

理解内容,感受语言

1.海底的光和声音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思考:“依然”是什么意思?(仍然)原来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波涛澎湃,也不像海面那样光线十足,越往下越黑。

(2)海底有光吗?请你勾画出相关句子。

小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宁静,黑暗,却有着点点星光,这多么神秘,多么奇异啊!让我们不由的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啊!

(3)海底有什么声音?指名朗读。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感受“窃窃私语”。

① 理解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②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③句子对比: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轻微的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④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我想再读这句话,你会读的更好。

(4)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2.动物的活动方法

(1)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

(2)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3)他们的活动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4)你还知道海底那些动物的活动方法吗?出示龙虾,吸盘鱼的图片。

师总结

3.植物之间的差异

从颜色、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4.矿产资源

三、图片欣赏,感受奇异

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海底图片吧。(出示图片)

四、美读课文,拓展提升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介绍推荐《海底两万里》

板书设计:

第9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训练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学会语言运用的能力。

(1)通过理解“有的像……”,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打比方可以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2)通过省略号让学生理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之多,从而学会“有的……有的……”句式的运用。

(3)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小声说话的声音,理解“窃窃私语”词语的含义,从而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它。

(4)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特点,并将这种结构在第五自然段中通过自学加以强化练习。

(5)练习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一段话说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初识总分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自学第五自然段得到强化。

3.练习围绕中心句,从不同方面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一段话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师述:各位游客你们好,很高兴能够成为大家这次海底之旅的导游。上节课我们一起潜入了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初步了解了海底风光,你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呢?(生交流)师板书: 动物(声音、活动)  植物  矿物

2.是的,课文从这3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板书:不同方面)。今天,我们将再次潜入海底去美美地游览一番,再次感受这些不同的海底风光。小游客们,还等什么呢,赶快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出发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听海底动物声音之多

1.我们向大海深处游去,游啊,游啊,大家快看,我们已经来到了那神奇的海底世界,向四周看一看,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真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词语?美丽、景色奇异、五彩缤纷······

游客们,你们能听到声音吗?其实,大海里是有声音的。请各位游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海底有哪些声音呢?

2.

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呼噜……

(1)简单地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嗡嗡,有的啾啾,有的汪汪,有的在打呼噜……”比较,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得真好!比喻手法可以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海底动物声音的特点。

(2)海底既然有声音,为什么刚才我们听不到呢?(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①出示“窃窃私语”:齐读。是怎样的说话?

②你能窃窃私语地发出像蜜蜂一样的声音吗……(师生合作读这句话)

③刚才大家这样说话就叫做——窃窃私语,动物们真的会像我们这样说话吗? 是的,这是把动物当做人来写,这样的拟人手法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3)海底世界的动物是不是只能发出这四种声音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小结:从一个省略号,我们就能知道,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特别——多。(板书:多)看来,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就能让我们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意思。今后,我们也要学会像作者这样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4)既然海底不止这四种声音,那还能听到哪些声音?谁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指名说话)

3. 海底动物的声音真奇妙,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引读:你看,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时候——。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观海底动物活动之妙

过渡:小游客们,刚才我们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可是你知道吗,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十分奇妙呢!想去看看吗?

1.PPT出示自学提示:

(1)听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边听边画出这段写了哪几种动物?

(2)你觉得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根据自学提示学习、汇报:

(1)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和深水鱼。

(2)生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A.你觉得海参爬得怎么样?从哪读出来?

B.知道“四米”是多长吗?我们的黑板差不多4米长,这么短的距离,海参却要爬行整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下课时间。看来,它爬行的速度——可真慢呀!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个别读。

②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师:你认为可以给梭子鱼取一个怎样的称号啊?

生:游泳健将……

谁能把梭子鱼的身手敏捷的活动特点给读好呢?(指导朗读)

(3)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反推力。

(4)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 “巴”是什么意思?(紧紧地贴在轮船上)这些贝类可真会享受!指名读。

②贝类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旅行,多么惬意啊!我们一起来读!

3.

游客们,海底的动物活动方法各具特色,老师用一个字来总结——妙!让我们再来通过朗读分享这些动物们奇妙的活动特点!(分组读)这段话围绕那句话写?(先总写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再分别写了不同动物的活动特点,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先总后分,总写的这句话叫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从不同的方面写,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把一段话说得更生动更具体,)

过渡:课文第五自然段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把海底植物写具体的。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感海底植物之奇

1.

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2.出示自学要求

A.用“——”画出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

B.文章围绕这句话,写了植物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3.交流(a板书:颜色,什么颜色?B板书:大小,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说的?海藻)

4.海底的植物从颜色和大小两个不同方面写出了差异。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老师送你一个字(板书:奇)

5.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奇特的海底植物吧!(女生读色彩部分,男生读形态部分)

6.游客们,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写了颜色和大小不同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总分)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识海底矿物之丰

过渡:除了植物,作者还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海底的矿物。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小结:是啊,海底的矿物真丰富(板书:丰)这些矿物都对人们的生产有着很大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

1.学到这里,你大概了解海底了吗?你觉得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指名说)

2.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齐读!

相机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七、拓宽延伸

第10篇

一、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应充分注重学情,从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行语文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语文的知识起点,从而全面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全面的掌握,教师应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最后,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背景进行全面的掌握与评价,从而整理出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教案。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4课的《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这节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进行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蝌蚪妈妈的角色朗读,通过趣味盎然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能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并进一步激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小高尔基”“朗读之星”等相关的荣誉评价,以此激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自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并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备课

教学离不开书本教材,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应善于利用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前备课的时候,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深刻的钻研,从而找出有用的知识激起小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其次,对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应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在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课李白《静夜思》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此节内容的备课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的参考,可以通过研究诗仙李白的生平事迹,同时对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进行深入了解,并充分进行《静夜思》的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的教学里能深刻领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感,并深刻领悟到《静夜思》所包含的思绪,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营造课堂良好氛围进行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等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这个交流过程的主体,而且是一种将教学氛围轻松化的有效教学方式。它有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能感觉到自我存在的强烈意识;其次,教师应将自己放置于与学生一样平等的地位,并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小学生,让学生得以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语文。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称赞》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刺猬与小獾的角色对话,让小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和学生相平等的位置营造出课堂上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对内容的进一步了解,并大幅度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第12篇

一、革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与母亲相关的诗词,比如《孟郊》,课前制订两种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爱护之心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要从小体贴父母,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着重分析课文中“湿润”、“一针针”、“报答”、“慈爱”等词语。两个课时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却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内容,这种“同课异构”的新型教学方式正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典型体现。

二、转变教学方法,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实现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搭建轻松自由的语文活动实践平台,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掌握课外获取新鲜知识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笔者在教授苏教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教师事先制作了该课的PPT教案,并嘱咐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丹顶鹤的相关资料,比如丹顶鹤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区域、我国丹顶鹤的生存现状等。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将不同种类、不同外貌的丹顶鹤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一课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小学教育中各个课程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案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收集中国历史上有关“飞天”梦的故事,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代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分享,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分析、解决、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识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如讲《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问题:当时孩子掉进水缸中,没有办法爬出来,形势非常危险,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能想到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吗?问题一出,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互相交流讨论、争论,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后,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当时,只有司马光采取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其他办法不能有效拯救落水的孩子。通过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又帮助同学们掌握了先假设再求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第13篇

务川县泥高乡地势高寒、偏远,经济落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成为棘手问题。我是这个乡的―名村级小学语文教师,现把我校语文教研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解决语文教师在法制教育层面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要求语文教师认真检查对照,克服下列不足:

1、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关内容在备课时写入教案,只是为应付检查,在教学环节不作法制教育渗透,流于形式。

2、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有的语文课教师法律知识不够,导致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律知识时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缺乏精当教学案例,课堂没有灵活性,法制知识成了纯粹的理论讲授,空洞无物,学生收效甚微。

3、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有错误认识。一是把法制教育归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法律”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是相互独立的,道德不涵盖法制内容。

二是只重视素质教育。仅仅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三是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只关注法律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四是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反客为主,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五是忽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学生父母自身行为状况、教育方式如何、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师,对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应当了解得清清楚楚,以便因地制宜实施法制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

课堂是教师利用课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教研组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为蓝本,选择其有关内容认真备课,挖掘课文中的法制因素,同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补充身边事例,效果很好。

(一)从课文中挖掘隐藏的法制素材进行教育。小学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优质作品,有大量的法制教育好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将课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挂钩。

1、抓关键词语。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残疾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内容,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国家对残疾人有多种特殊照顾,要求残疾学生不要自卑,其他学生不能歧视、挖苦残疾学生,要帮助他们,与他们做朋友。

2、抓住重要句子。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就要抓住“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水里……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攥着面包纸。”一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让学生知道“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我们都要保护淡水资源,如建工厂就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评估,有些工厂对水资源污染太严重了,再如今年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因为空气受到污染造成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品赏名篇佳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二年级下册《泉水》,是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优秀文章,要以此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激发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备课时,结合课文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师生对事例的互动讨论,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时,老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喜鹊抓回来养?”师生召开讨论。教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告诉学生:这是国家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则,要求大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得捕猎、伤害野生动物,当然就不能随意抓养鸟类了等。

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法制意识

1、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要求在作文教学时做到“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的自身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认识事物,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法制教育。

2、写日记。小学生日记多是对感觉器官感觉到的感性认识的记录,是真话,有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的记录,通过老师批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法制地教育。

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身感受法制教育

教师为学生设置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1、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交通安全主题班会,用红、绿、黄纸制作指示灯灯具,假设十字路口做游戏,让学生切实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比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目的是对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

2、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每年3月12日进行的“植树节”活动,讲解“植树节”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规定不得纵火毁林、森林被破坏后的严重性等开展法制教育。

五、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14篇

1.随机调整,灵活把握。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预设。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带领学生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这一特点时,有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见解,教师随即捕捉这一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预设,鼓励学生大胆地、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生1:我从“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这句话联想到小镇人民有很多船,生意一定非常好,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生2:我从“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这句话中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景色很美丽。

生3:读了课文中的句子,我想每天早晨,小镇的人们一定在温暖的被窝里静静地、甜甜地睡着,这是很温馨的。

学生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诠释了小镇的早晨“恬静”的内涵,形成了充满生命气息与情趣的学习环境。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的转换,真正生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它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展示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思维体验从求同(感受小镇早晨的“恬静”)到求异(感受小镇早晨的“幸福”、“美丽”、“温馨”)再求同(回归并厚实了对“恬静”的理解)的过程。

2.倾听见解,及时提炼。

案例:《登鹳雀楼》(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师在投影出示鹳雀楼的图像并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了全诗后,不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应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

(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教学思路)

师: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图和诗都错了?

(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

师:《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登一层的行动呢?

生: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不能看得远。

师: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

生:(齐)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

在此案例中,由于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对此,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及时提炼,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进行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白读自悟中发现,继而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3、引发争论,尊重选择。

案例:在学习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重点段时,无法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一个孩子在夜里能钓上这条大鱼,挺不容易,人和鱼谁重要?我觉得不放这条鱼也没多大错误。”一位学生质疑道。

“你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学是怎么看的?”老师不匆忙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讨论、交流。

生:我读了这段之后,也有同感。本来汤姆放鱼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鱼是对他心灵的打击。

生: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看,汤姆开始不愿放鱼,但从“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不但想通了,而且对爸爸要他放鱼的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生:不,文中用了“可是”、“铭刻”、“坚定的话语”,这就是说汤姆一生难忘的是自己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从课文中爸爸“斩钉截铁”的话语中,可以知道汤姆爸爸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鱼,培养的却是遵章守法,诚实可信的好品质。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深,现在大家认为汤姆到底应不应该放鱼?

生:(齐)放!

第15篇

故事一:“逼”出来的精彩

应红英老师,市教学新秀,校团支部书记,曾获市“三优化一提高”赛课语文学科一等奖,多次进行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回顾专业成长经历,她浓缩为一个字――逼!

毕业后,她从教小学高年段语文,因身体原因,三年后从教美术,直到2005年,经过主动要求,她又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岗位。在喜爱的语文天地中,她不知疲倦地沉浸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事务,可辛勤的耕耘,并未换来希望的收获。此刻,她迷惘了:自己一心想教好语文,为何有心栽花花不开?师父的一席话让她惊醒:安于现状,乐于安逸,不求突破,一个人便失去了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痛定思痛,她觉得再也不能做个教书匠了,得“逼”自己,让自己快速地专业成长。

课堂是教师的根,她决定,先逼自己上赛课,给自己的成长撬开一个突破口。2008年秋,她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市里的“三优化一提高”课堂教学比赛。比赛前的几个月,她把当时所教的二年级下册中许多篇课文拿出来“练手”。上网学习各种优秀教案,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开放自己的课堂,请各位同行、前辈、专家来课堂听课指导。第一堂试教课并不顺心,上完课的她如晒蔫的豆苗,无精打采。在听课老师的启发下,她学着调整心态,直面现状,如一块干燥的海绵,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并对课堂进行再度构建。渐渐地,她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起来,并如愿获得了当年赛课一等奖。

第一次赛课的成功,不但给了她荣誉,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信心――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此后,校级公开课、课题汇报课、市级展示课,接踵而来。“逼”自己上课,“逼”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她从怕上公开课到主动请缨上课,从照搬教案到灵动驾驭课堂,有如蝴蝶破茧,华丽变身。

根在向更深处伸展,那么枝叶呢?如何向着更高处茁壮?这就需要教育理念的引领,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一要靠教育实践,二要靠阅读积淀。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教育理论的高度与厚度。她反复诵读着前辈的谆谆教诲――“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于是,《玫瑰与教育》《名师课堂教学经典细节》《古镇映像馆》……常伴枕边,同在桌侧,成为明灯,熠熠生辉。

反思: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行的。“干不好”“没时间”,其实多为懒惰的遁词,因为人太容易做懒惰的俘虏了。固步自封,不读书、不思考,更不愿总结与写作,于是不足之处难以修正,对新方式、新理念的理解与接受变得越来越迟钝,甚至抵触,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几十年如一日,平庸的职业生涯造就了一个个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 我们要根除这一顽疾,灵丹妙药便是一个“逼”字。其实,每个教师的潜能都是无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就都是“逼”出来的。有“他逼”(外部环境和他人逼自己)是一种幸运,说明你还有被“逼”的潜力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学会“自逼”,亮出主动与勇气,逼自己不断进步。“自逼”是一种智慧和境界,逼一逼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身上竟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这真是:退一步,山穷水复;逼一逼,柳暗花明!

故事二:步步惊心

蒋瑛,校级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心理赛课一等奖得主。回顾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蒋老师幽默地说:“步步惊心!”

2005年7月1日,她结束了四年的本科学习,顺利通过市教师招考,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第一学期,她便当上了班主任。报名那天,家长三五成群而来,她疲于招架,机械地点钞、找钱、拿书,频频出错,怎一个忙字了得!接下来的几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事情桩桩件件,事无巨细,都靠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却惹是生非。稚嫩的班主任成了“救火队员”。她很纳闷,自己是学校里唯一的大学本科生,学的专业又是小学教育,怎么连一群小孩子都管不好呢?

经历了最初一段毫无成效的忙乱期后,蒋老师静下心来,开始了反思,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井井有条地开展呢?她低下高傲的头,谦虚地向老班主任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告诉她一个秘诀: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随身携带个记事本,随时记记写写。事情虽多但不能慌,理清头绪,分门别类,提前安排,设想周全,规定期限。在这基础上,充分利用晨会和班队会,将每个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分工中。这样,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关注过程,全程跟踪,适时调整。

这次交谈,真是醍醐灌顶。蒋老师依葫芦画瓢,行动起来,记事本不离口袋,平时除了请教其他班主任,还借鉴报刊上班级管理的经验,她也由初始阶段的手忙脚乱、亲力亲为过渡到有条不紊,能懒则懒。

就这样,一晃就是好几年,

2009年,她调到了新的学校,有幸参加了市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终于有了更好的充电机会。江苏省的“明星班主任” ――史菁的现身说法让她心生惭愧。史菁对于班主任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精心与创新,让她汗颜。她深知,仅为应对学校检查,“只求无过、不求最好”的心态,让她的班主任工作进入了平原期。她重拾了工作的激情,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入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经营着细心、耐心和匠心,用心培育幼嫩的小苗。理性与激情,让她的专业成长再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