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项目的电子化管理意义巨大。首先,在近年的科研项目申报当中,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组织的纵向科研项目,相继使用了科研项目申报系统,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所使用的ISIS系统在不断改进后已经具备了相当齐全的管理功能,申报结构模式仍延用传统的模式:政府—申报单位—二级管理部门—申报人。但是传统申报程序繁琐,工作量巨大,浪费大量纸张,属于机械性的申报,没有任何技术要求,信息传递具有滞后性。而在电子化申报背景下,所有的参与申报的人员均要学习新的技术操作方法,从政府到申报人每个人的平均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加强了各级单位之间的互动,也使得项目申报公开透明,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科研项目的申报实现了自动化、标准化,使得整个申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除了项目的申报、立项、结题以外,在整个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在电子化与信息化的大前提下,也实现了系统科学高效,原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进行的工作,现在一个部门仅仅一到两个掌握信息管理技术与科技管理方法的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同时大量的数据管理难免会出现错误,电子化管理与单纯的人工管理相比,容错率更高。
在另一个层面上,电子化管理可以更方便管理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以及结果的思考,也是对电子化管理水平的检验,可以指导我们分析前一阶段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电子化管理模式,在电子信息化的基础上,数据统计也由繁琐变的简单易行,由以往集中在年底的大量工作,变成了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录入,每次的科研项目申报,又或立项结题都被信息化,这也要求我们在使用电子化平台时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思想。同时,由于数据的特殊性,很多大量的、随机的、模糊的、有噪音的数据中隐藏着许多人们不知道又潜在的信息,而这些,我们通过人工统计是无法获得的。借用电子化系统可以将人工智能与管理者相互结合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学分析,得出项目管理中的差异性,得出历年来的数据,建立数据模型,指导我们进行改进,开展新的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进电子化管理工作。
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各领域均出现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各高校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一般通过吸收与引进方式相互结合,发展适合本校管理的电子平台。其中,已有大量学者对政务电子化的模式与价值做了分析。各级各类政府立项管理部门在制定电子化模式之前,通过收集各个高校,各直属单位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已经建立符合条件的成熟系统,并且,很多情况下为了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还进行了二次开发。然而,目前的项目电子化管理仍存在诸如管理者水平有限,电子化平台建设速度较慢以及管理模式守旧等问题。因此,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电子化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2如何加快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电子化管理
电子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步普及到全国各大企业,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各大高校。在高校中利用信息化进行科研项目管理,除了要求普及电子信息化以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提高科管人员,科研工作者对其认识水平,加快加强电子化的推进。
2.1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水平
在高校中,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与服务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显然,现在的项目管理工作者是对整个管理提出框架性的思路与要求,而由系统或计算机执行操作,因此,管理者仍然起导向性作用,高校的管理者较传统相比,除了要了解科研项目以外,还要学量的信息化知识,目前的科研项目电子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动化,其中必然需要各级管理者的参与,甚至包括项目负责人的参与。在这之中,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显得至关重要,高校以及研究所往往举办各种科研专业相关培训,却很少对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应培养管理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有些情况下,项目负责人由于本身年纪,传统印象等因素的影响,对新的管理体制完全没有相应的概念,这需要对科管人员其进行集中培训,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可以大幅度提高直接或间接参与整个科研项目人员的素质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2.2加快电子化平台建设
如今,在校园网以及院内网站信息,指导校内教师申报项目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具备新闻,通知公告,提供下载链接,实现资源共享等功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原有管理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再设计,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方式的并行化、动态化、集成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学校的管理平台与各级各类政府平台相互挂钩,借助优势平台来弥补自身平台的弱势,达到提高电子化平台水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平台指导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申报科研项目,何时按期进行结题,什么时间进行中期检查,让每个人通过平台对信息有所把握,项目负责人成为自己的管理者。除了网站、电子系统等传统平台以外,微博、微信、高关注度的信息软件已经被各级政府、大型企业所采纳,因此电子化平台的种类多种多样,通过完善高校的平台建设,让教师与科研人员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至关重要。
2.3制作标准化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
目前多数高校多沿用校—院(系、所)纵向管理模式,科研活动多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其中,各个单位之间信息交叉与合作较少,电子化数据的录入以及新事物的学习可能都需要一段时间。这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与要求,加强科研规划,强化责任意识,监督管理机制解决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使得管理标准化。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申报计划、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在高校中,从科技管理部门开始,一级管理者应当从宏观管理上指导项目申报立项,利用电子化管理信息,提供资料,组织项目工作,同时做好与上级政府部门的衔接以及过程管理工作,再往下到各个单位的二级管理者应当能够准确把握信息,指导单位的老师以及科研工作者使用电子化平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直到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能够无差别的在电子化大背景下顺利实施科研项目。
3结语
我国绝大多数的工程建设都是以项目部的形式开展,项目部的信息化管理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1)项目管理人员一般根据项目需要临时集中,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缺乏系统的培训条件,有着应急性的特点,要求信息化管理措施必须简便、易用;
2)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内容有着较大差别;
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需求会不断调整、扩充,这要求信息化管理方案有着良好的可扩展性。昆山市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以下简称昆山中环)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实践主要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计算机辅助计量计价系统开发、台账资料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来提高沟通交流效率、提高计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目标是通过推行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各类数据资料的信息化、电子化,结合信息化平台管理应用,有助于信息资料的及时共享,将项目的资料信息尽量纳入共同管理,减少因人员流动导致的信息孤岛、资料流失等问题。
2昆山中环项目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2.1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
昆山中环项目信息化平台以项目介绍、工程进度报表统计和展示功能为重点,随着项目建设进展,陆续补充了包括部门发文索引、项目标准化电子台账管理、高架箱梁形象进度、安全日报、机械日报、工程简报、工程月报、渣土泥浆排放统计、新闻报道检索等功能。
2.2信息化平台建设
经调研,当下常用的网络化管理和协同办公平台,发现这些平台功能过于丰富,适合于公司层面经过学习培训日常管理使用。考虑到本项目团队人员为临时集中,各个参建单位人员软件技术水平差别大,且项目工期紧张,很难有集中的使用培训条件,同时项目体量大,管理要求复杂,随着项目进展管理内容有着较大的变化,对管理平台的可扩展性有较高要求。基于以上考虑,项目部选择了采用成熟技术自主定制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方案。
2.2.1网络硬件资源
指挥部开通了40Mb静态IP光纤宽带,并申请了网络一级域名,在指挥部搭建了网络硬件平台,用于指挥部网络管理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2.2.2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以html网站框架为基础,编制了工程日报、安全日报、月报等各类报表模板,通过后台VBS程序控制,实现服务器后台资料的自动汇总和刷新显示。经过在项目上推广使用,昆山中环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项目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各工区与项目指挥部协同进行日报等报表处理。平台稳定运行,完成工程报表汇总逾400期,保存项目资料逾40万份。
3项目标准化台账网络化电子化管理
3.1标准化台账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昆山中环项目管理力度和管理效率,确保工程建设资料台账的规范和资料留存规范、准确,为工程建设后续的争创优质品牌奠定基础,上海建工总承包项目部对工程建设推行了标准化管理。工区项目部的管理台账共约118本,用于日常的项目技术、计划、质量、安全、合约财务和综合办公的管理,根据部室区别,分别定义了台账标签色值标准。通过标准化台账的实施,有助于统一全线各工区的管理标准和水平,提高全线建设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2台账资料网络化电子化管理
在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指挥部对本项目台账资料加强了信息化管理,结合工区项目部标准化台账,进行了台账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总包服务器部署了FTP文件传输系统,设置了各工区管理账号及各专业分包单位账号,统一文件夹目录设置方法,上传各类台账电子文件,实现远程协同管理。通过标准化台账电子化、网络化管理,项目各工区统一规范了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存放,有效降低了资料的意外丢失等情况,在项目各类档案资料核查、竣工资料整理中创造了有利的备查、备用存档,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档案标准化管理理念和各类信息资料存管的重视程度。
4计算机辅助计量计价系统
昆山中环工程建设规模大,投资额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大,公路行业计量工作标准要求高,监理和业主对资料格式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高,计量计价工作报批流程多、时间紧,如何及时做好计量计价工作,确保项目资金流运转正常,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任务。指挥部在项目开建之初,就提出要提高计量计价工作的保障力度。考虑到计量工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特殊要求,项目部针对昆山中环工程计量工作流程要求,采取了与知名专业企业合作,定型开发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计量计价系统。借助于本系统,工程全线8个工区的经济师可实现在线协同工作,各类数据资料共享互通,版本一致,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同时系统设置了可靠的账户权限和保密措施,确保资料的安全。计量计价系统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四维管理,从分包、项目部、业主、监理及上级部门4个方面进行协同管理,不同用户有着详细的权限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硬件设备部署在昆山中环工程指挥部机房,系统开发工作自2012年12月开始,2013年初开始试用,2013年5月完成系统验收,为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通过计算机辅助计量计价系统的投入使用,保障了全线各工区每月计量计价工作的顺利完成,至2014年8月共完成计量月报20期,累计完成计量总产值67亿元,同期施工产值70亿元。基本实现了施工产值与计量月报的双同步。昆山中环计量计价系统的开发是上海建工集团在BT承接公路工程项目的一次成功实践,将为整个集团范围进一步完善项目计量计价工作提供较好的指导意见。
5利用既有网络技术提高沟通交流效率
5.1项目邮箱账号规范化使用
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将产生海量的文件、数据和资料,需要在项目各个工区、指挥部及业主单位等之间流转。全部通过书面文件流转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且环节多时容易发生文件遗失或损坏。在项目前期策划准备工作中,项目部开通了统一的对外邮件账号,加强对外收发文的管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后,配备了“技术部、质量部、安全部、工程部、合约财务部、综合办”五部一室的管理架构。作为对外邮件管理要求,按照统一的命名规则,相应统一申请了五部一室的对外公共邮箱。通过统一管理项目部对外邮箱账户使用要求,在实际使用中达到了如下效果:
1)指挥部对外收发文账号规范,风格统一,体现集团规范化管理,是一种潜在的品牌宣传;
2)分阶段、分部门管理,对外邮件分门别类,避免了在海量邮件中寻找资料,既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资料丢失;
3)减少员工私人账号使用情况,有助于减少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5.2利用网络交流群组技术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网络化交流和沟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需求,各类交流工具种类繁多,功能丰富。本项目信息化管理中,根据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年轻化、QQ等网络通信工具使用普遍的特点,进行网络交流群组统一账号设置和管理,加强项目部各单位人员的交流效率。在昆山中环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根据需要,创建的交流群组涵盖了信息化平台交流、进度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收发文管理、计量计价工作、党团建设等各个方面,各类管理交流群共计群成员达360余人,涵盖了昆山中环项目的主要一线管理人员,在落实指挥部具体工作要求、解决一线实际问题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项目部根据需要加入了业主管理群、业主信息群、监理组群、集团相关管理群等,加强项目的对外信息交流和工作交接。网络群组交流技术将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与项目管理相结合,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项目管理手段,对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实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6结语
昆山中环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是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信息化的初步探索,对项目的正常实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进度、技术、质量、安全、合约财务和综合办公等各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些具体做法有着可复制性。由于本次信息化实践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在文件传输系统与平台的交互性、大数据的综合分析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今后类似项目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中,建议在如下方面进行重视:
1)要梳理项目的合理需求,将信息化管理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确保信息化真正落到实处。
2)考虑现场人员的客观情况,尽量简化操作,提高易用性。
3)要考虑平台管理的可扩展、可调整性。
关键字:工程施工信息化项目管理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效益、技术手段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挥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建筑施工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北京、上海及各省省会城市现己不同程度的普及了电子政务。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设计院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目前,我国建筑业在技术、管理、效率、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其发展。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根据欧美国家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工程设计人员每天约有35%左右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查阅图纸资料及交流协调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用
来搜查必要的信息和信息交流,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上述调查统计还显示:远程管理和文件传输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左右。我国工程量堪称世界之冠,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图纸,快速进行组织、归档、分类、查询、检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协同设计与施工,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二、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
项目管理工作必然要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
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筑施工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如中建一局四公司、中建二局一公司等)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例如,专业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技术资料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竣工图纸等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改善。一方面,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参与人单机独户式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数据信息在参与人群体中得不到共享。频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重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如出一辙。此外,由于各软件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为用于决策的综合信息难以提取。可见,建筑施工单位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不够。应该看到,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三、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在此,我们以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例来说名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
3.1准备工作
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首先针对工程项日本身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结合P3项目管理软件,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能够准确的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2)理解网络计划中如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3)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4)结合现场施工经验,理解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5)结合目标工程,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日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3.2管理层次的划分
电力施工企业总部管理层使用网络版P3项日管理软件,项口部管理层使用P3单机版或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P3网络版,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进行。分头管理、统一协调。。各工程之间人、材、机项目协调调度,充分利用资源,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
3.2.1公司总部管理层
该层可以认为是工程项目的业主监理、总承包商。公司工程技术处和信息中心总体规划,由各业务处室包括财务、物资、经营计划、档案、质量、安全部门等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工程进度、成本、合同、安全、质量、协调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及时掌握公司所有工程的进度、资金使用、物资到货、安全、质量、成本等信息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3.2.2项目部管理层
该层是施工现场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进度计划的具体实施和实际的进度控制、资源加载、安全、质量、工作联系等信息的提供。并且负责向公司总部定期上报具体工程施工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的报表。
3.2.1施工队管理层
该层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本日、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
工程项目人员使用P3单机版在现场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后,将工程导出,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至总部管理层,由总部管理层人员导人P3网络版中对应工程,进行数据更新。
工程项目人员还可以在工程项日所在地采用拨号卜网,使用VPN(虚拟个人网络)方式直接登陆公司P3网络版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输人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
3.3工程管理信息编码分类
P3中项目信息编码包括工程项目分解结构编码(WBS)、作业分类码、作业代码、作业代码分类码、资源代码、费用编码、日历代码、自定义编码等。
3.4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
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4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1)里程碑进度计划,此计划由业主/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安排确定;
(2)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编制的指导性计划及各承包商的总进度计划合并的总控制计划;
(3)公司总部各部门编制的详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上一级级控制计划编制。反映公司总部对项目内容的整体安排,此计划要报监理批准,为3级总体目标控制计划。
(4)项目部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进度计划,根据第3级进度计划编制。反映项目部对具体施工方案的安排。此计划要报公司总部批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各级进度计划工序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对应。
计划员利用P3软件将多层的计划纳人一个工程或工程组进行管理,生成目标计划并进行动态更新,通过分析现行工程的进展与目标工程的对比,采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定量数据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日,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并且是切实可行的。遵循一定的开发步骤是研制开发高质量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保障。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项目参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四、参考文献
[1]马智亮,莫方彬,陈娟.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土木工程学报
[2]刘克选.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
[3]马智亮,陈娟.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施工技术,1998
[4]钱建春等.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技术,1999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5结语
建设工程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载体进行工程项目方面的信息交流时不会受到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信息交流的效率会大幅度的提高。该网络平台的实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使得信息的传递可以更快速的到位,也提高了对于信息的反馈效率,不仅如此,相关的工作内容或信息可以快速的在公司内部的公共平台上出去,所有人都可以及时的得到工程信息以及工程的进展状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快速的做出反应,并在发现问题后,迅速作出决策。建设工程网络平台可以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全部信息都完好的保存起来,供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浏览、粘贴或拷贝,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手工抄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起管理信息的公共平台,使工程项目中相关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对信息进行共享,进而快速的完善信息,并且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水平。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行信息化管理,会使工程项目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可以加深大家对建设的工程项目或者相关的企业、机构的了解,对他们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一平台可以使建设工程管理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将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地收集、存储和,同时也可以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把关,使所有工作流程都有一个规范化的操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广泛,上传到公共平台的信息会得到各个部门的监督和鉴定,信息的真实度会更加可靠。
2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中对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要远远晚于其他行业,尽管如此,随着各大企业的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在开发单项系统以及对它的应用上,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2.1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根据工程建设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开发出相应的专业单项系统软件,并逐步投入到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比如对工程量进行计算的专项软件,深圳的清华斯维尔公司就开发出了三维算量软件,与这一软件类似的有图形算量的软件、自动对工程量进行计算的软件等;专门进行招标或者投标的软件,如易达的清单大师、工程投标中的报价软件等等;专门管理工程项目的软件,比如管理项目的智能软件、项目维新管理软件、网络管理工程项目软件、项目管理梦龙动态控制等等。不仅如此还有对图档进行管理的软件、工程监理的软件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国内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建筑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尤其在我国的很多特级或一级的建筑企业中,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已经在逐步加强,并越来越完善,在相关专业的领域具体应用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建筑企业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互联网官方网站。
2.2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在建设工程中对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对信息网络进行具体应用时,思维以及应用范围十分狭窄,只在个别的环节中应用,而忽视了整个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大多数只应用在招标或投标、工程造价、概预算、工程设计等建设工程的前期阶段,而很少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监理、成本控制等施工阶段中应用。不仅如此,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只注重各阶段、各环节的专用软件开发和应用,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和协调,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划,无法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系统的网络信息平台。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实际的应用操作也越来越简捷,但人们在获取或者传递信息时变得十分的随意,没有了应有的审慎态度,这就直接造成信息的繁琐无用,最终会对决策层造成影响。
3发展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这是中央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的,让现代的信息化科技带动起我国的工业发展,让信息化科技后来居上,为提高我国生产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才能逐步的实现信息化。要充分领会中央关于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文件精神,遵从相关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在信息化网络建设过程中要排除万难、愈挫愈奋、锐意进取,让整个建筑行业都能够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2确定发展目标要做好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战略部署,稳定落实总体目标以及明确具体目标,做到有方向、有重点的实施具体工程建设。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了建设相关的主管或行政部门的决策和服务综合水平,并使建设工程项目中的管理水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让信息工程建设中软件的开发,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加快了国内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使得我国的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具备国际竞争力。根据总体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信息网络的建设。利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基础,有机的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规范标准的应用和安全管理的制度。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种信息资料的数据库,实现网上进行招标或投标的业务,开展网络服务项目,将整个经营运作的流程向电子商务的方向迈进。逐步提高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辅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程序开发过程中编代码应用体系,从而逐步落实各阶段建设计划。
4结语
【关键词】企业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日趋突出。为了促进管理创新,有效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设计开发与本企业管理业务密切结合的应用系统成为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 通过将各项管理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实现改进工作流程、改变工作方式、协调与客户的关系等目标, 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辅助领导决策的目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是针对信息化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信息化特点开发的管理方法,对信息化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计划、跟踪、控制,保证项目本身和项目的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内容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项目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管理界的特别注意。随着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项目管理产生了一次更大的飞跃,使项目的计划和决策、实施和跟踪可以实现快速、动态的实时管理。项目管理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合理的项目目标和执行计划、明确的项目范围,不断规避项目风险、全程保障项目质量。项目是一项有起始和终止时间的一次性任务,它是不可逆的行为,项目的成功涉及到范围、成本、进度和质量等多项指标,项目管理就是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保证在成本预算控制之内,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项目规定的工作。它有别于我们日常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但在国内一些国有企业,由于项目管理者大多出自于行政官员,较少具备项目管理的思想,而是采用一些常规的行政管理手段,这样的管理缺乏效率,也不科学,很难做到预算不超支、进度不拖后和质量有保证。对于项目建设,只有树立严谨的项目管理思想,正确应用项目管理技术,科学论证项目进度、成本预算,保证项目质量,规避可能的项目风险,才能有效地保证项目建设的成功实现。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混淆了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标志。但是,受对信息技术了解程度的制约,部分用户不知道哪些目标计算机能够实现,而哪些目标计算机不能实现,在没有理顺管理关系的前提下,企图通过信息化技术化解管理上的矛盾。基于这种想法提出的项目需求,由于流程不清晰、任务不明确,往往使管理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项目需求目标不明确
用户往往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为了迎合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热潮而提出项目需求,但这种需求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需要项目开发人员协助其整理思路,与其耐心沟通。
(三)信息化项目目标量化重视不足
信息化项目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的量化工作容易被忽视,造成任务边界也较为模糊。对于信息系统特别是产品需定制开发的信息系统,在许多情况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一开始只有指导性的目标,如提高工作效率、业务流程优化等,没有具体量化工作效率提高多少,以前的工作需要多少人力成本、多少时间成本,上系统后期望多少降低人力成本多少、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以前的业务流程有怎样的弊端,上系统后的业务流程有哪些优势,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内部对信息系统不熟悉、对上系统后的预期目标提出有困难,而企业外部软件供应商以签单为首要目标,不愿意投入精力在帮助企业量化目标上,因此企业本身对进行目标的量化分析有困难,由此造成这些量化的指标在项目目标定义阶段被主观和客观地忽视。
(四)知识结构老化
企业的项目开发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对系统内核、开发工具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学习,会导致开发的项目技术含量低,难以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做好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建议
企业项目管理的根本就是要掌握好项目目标、进度和成本的平衡点,虽然现在可以利用很多项目管理软件辅助项目团队控制信息化项目中的各种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信息化项目还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等各方面,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其设计、开发、实施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笔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一批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信息化项目是知识密集型项目,项目组成员的构成、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项目经理应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有效地选择项目组成员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能运用激励、考核等手段将责任、业绩、效率和奖励捆绑在一起,实施对项目组成员的目标管理;能提前做好有关人员力量的均衡搭配,尽量不要因为人员变动而影响项目进展;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确保项目团队的整体效能。信息化项目需要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融合其它系统功能,这就要求项目经理要站在更高层面系统地思考问题。
(二)制定切合实际的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
项目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也要符合IT技术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制定了脱离实际的项目目标,也就意味着项目无法尽快见效。信息系统代替不了工作制度和规范,更代替不了人的劳动,不能认为上了信息系统,就能对所有的工作起到彻底的改变作用。项目的实施计划任务单元要尽量小,并且具有可执行性,项目计划要明确到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具体责任和在每个阶段要开展的工作。项目计划公布之前要充分了解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人员投入,征求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意见,确保列入计划的人员有效可用。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风险防范
在项目开发的进程中,影响进度计划的风险有很多,有的是很明显的风险,有的则是潜在的风险。最常见的进度计划风险包括:功能蔓延、质量不定、计划过于乐观、设计欠佳、技术能力达不到、开发人员与客户之间发生摩擦等等。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会出现在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四个领域。我们必须明确项目的风险并分析它们的可能性和量级,排出风险的优先级,然后对它们进行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开发效率
激励是决定工作表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关于生产率的研究表明,激励对生产率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大。对于开发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提供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使之具有成就感;授予权力,能够让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性和特长;提供培训机会,既为开发人员创造了发展机遇,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关心开发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之安心享受工作的乐趣。
(五)建立完善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来合理界定项目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项目的启动阶段,项目干系人要了解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项目启动会的形式,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强调项目成员在各阶段要参与的工作。
总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信息系统的使用部门充分重视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证。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更好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需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因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保障这些项目建设的成功实现,必须进行严格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游静.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重庆大学,200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08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08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08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大亚湾市政工程项目开发的不断增加,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大亚湾市政工程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分析、研究,对市政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大亚湾西C路(南段)市政工程建设建设中,各参建单位采用信息化管理,在数据采集方面,各单位组织协调方面,质量控制方面,均大大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资源,降低了成本,笔者有幸作为建设单位的项目主管参与了本工程建设,现将实施中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二、工程概况
大亚湾西C路(南段)市政工程位于大亚湾开发区西区樟树浦南侧,红线宽度 为40 米的城市Ⅱ级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60km/h,路段设计全长为5.3千米,双向六车道宽 23 米,两侧设置绿化带和人行 道 6 米,中间绿化隔离带为 5 米。在工程建设范围内存在非常繁多而又复杂的地下以及地上管网,同时很多煤气、排水给水、供电等建设单位交叉或者一同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的难度。而且在本工程里,存在很多隐蔽性的工程。可能在工程早期存在的质量问题无法得到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充分关注,从而留下质童隐患。同时施工人员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也可能经常出现违规作业的现象,为此,该项目采用了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效率。
三、信息化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根据上述工程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建设方进行了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市政工程网络管理系统。其目的是: 提高工程管理数据采集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及统计效率; 增强施工、监理与建设单位的沟通; 降低管理成本; 便于标准化管理。
2、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表现
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结合,使得两者都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不仅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也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将信息化运用到工程管理中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而有效地查找信息,并对其加以修改和储存,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影响工程质量和速度的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加以追踪和预测。具体表现在:
(1)、在项目协调管理方面
要想解决市政工程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过程中所伴随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项目的指挥和控制 。面对工程项目控制和计划的全局性要求,原来传统的项目管理软件和网络计划技术等工具已不再适应,必须要对其加以改进,取长补短,以便把各种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采用“横道网络统筹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时间流、工作流及逻辑关系流的有机统一,还可以有效解决以往所遇到的一系列困境,如横道图只可以在时间和工作两个层面上来测关系,网络计划技术仅可以在逻辑和时间的层面来协调关系。“ 横道网络统筹技术”的适用范围比较大,对工程项目费用和工程的优化,资源的均衡,以及对多部门工作的合并和优化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在市政管线有效管理方面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市政管线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城市市政管线的发展动向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信息纽带 。因此,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更新,也反映出了城市地下管线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作用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不同种类的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步伐中,呈现出膨胀式发展的趋势,超出人们的想象 。城市地下管线的布置网络错综复杂,线路极其隐蔽,显示出了市政管线网络布置的综合性和提前规划的要求,当然,系统复杂性也不是伤透脑筋、无法解决的,目前各大软件的汇编成型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AUTOCAD与GIS相结合却可以使综合信息简单化和清晰化。AUTOCAD在绘图方面有着较大的突出优势,它有着强大的绘图操作系统和成型体系,在成型绘图方面赢得了设计人员的青睐,比如测量和设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工程信息时通常采用相关的某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 而GIS地理信息系统通常在空间分析、信息存储以及管理海量图幅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缺乏绘图体系的精确性以及实用性,因此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出强大的功能优势,在实现数据和图形信息的共享方面大有裨益,对于地下管线的发展、维修、保养、统筹方面帮助良多。
(3)、在工程质量保证管理方面
通讯技术在市政工程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技术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繁荣发展以及居民切身利益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信息管理频现各种弊端,严重影响了现代都市人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在通讯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矛盾显现日益突出,比如: 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办事效率低下以及延误时机等问题。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可以做出相关的补救措施,比如借助《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规章技术来加以解决 。在工程施工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来监控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比如绘制出工程曲线、生成工程质量报表,以及通过计算机所得数据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综合对比,有助于减少工程质量出现的误差和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各项指标做到全方位的管理,不管是在市政工程还是在其他工程建设方面,市政工程建设全方位都必须进行合理化、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在一系列相关正规体系下的工程管理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为此,为使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必须借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加强工程运作,实现信息及时共享。
3、信息化建设的优点
由于本工程采用了工程管理信息化,运用了市政工程网络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办公模式。由于系统中明确了管理流程及岗位要求, 在管理业务流程中起到了监督作用, 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其数据可以反复利用, 计算速度快, 准确率高,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实现了对工程建设的远程管理,对探索市场化后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使用市政工程网络管理系统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方面。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项目。
(2)数据采集方面。通过计算机填制报表, 对于需要计算的数据计算机直接计算获得, 避免人为的计算错误。报表上报时, 只需按一个按钮, 系统直接将报表上报至建设单位, 一旦出现问题只需对原有报表进行修改后重新上报。
(3)数据汇总方面。数据汇总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建设单位只需要督促施工、监理单位将数据上报, 数据上报后汇总数据自动生成。
(4)信息沟通方面。建设单位通过系统平台进行通知的, 施工、监理单位从网上就能了解通知的内容, 而且节约了原来通知各单位所需的电话费用。
(5)文档处理。规范了管理流程及项目资料, 明确了各类单位的工作规则, 避免了原来协调各种关系所浪费的时间, 提高了文档处理效率, 做到标准化管理。
四、加强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
如何加强市政工程管理成为眼前最迫切的问题。针对市政工程管理的现状即市场管理存在漏洞、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改善市政工程的方案,提前制定有效的规划,把好质量关,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市政工程管理之中。市政工程管理作为展现城市风貌的一道风景线,要加强化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地位, 也能为居民生活真正提供便利。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亚湾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管理在大亚湾市政工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大亚湾市政工程的后续发展中,强化信息化管理的运用,对提高市政工程科学化管理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大亚湾市政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试论信息化工程管理[J].广州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2009,(8):49-51.
[2]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9-20.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现状;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07.082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基地。近年来,随着政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上涨趋势,经费来源也趋于多元化,除有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高校自筹、校企合作开发。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超额度超范围支出、使用与预算脱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手段,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1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
1.1 纵向科研经费
(1)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各部、委(局)批准立项的各类科研经费。
(2)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省社科规划办、信息产业厅、省发改委等各厅、局批准立项的科研经费。
(3)各市、地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经费。
(4)学校与外国政府、学术机构间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
(5)由政府部门立项,由项目主持单位转拨到高校的项目合作经费;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但经费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筹的项目经费。
1.2 横向科研经费
是指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以学院名义承担的企(事)业单位根据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委托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项目或与之合作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经费。
1.3 其他科研经费
是指高校立项资助的科研经费及按有关文件规定给予的配套资助经费。
2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2.1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大
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物资保障,科研经费预算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可见经费预算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是财会专业出身,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关键性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目前在支出项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所以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往往无据可依,只能凭经验估计,尤其是当项目主管部门下拨的经费较多时,没有将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目标、相关的政策和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编制的随意性较大,使得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
2.2 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由科研部门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内容以及经费的预算不了解,缺乏对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管理的依据,也未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注重争取项目,忽视了经费使用情况,也不向财务部门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这两者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使得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经费的使用失去监管,个别项目负责人甚至本着“项目是我申请的,科研经费是我争取到的,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要能够完成课题就行”的思想,随意支出,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2.3 科研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权属不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科研经费开支审批实行项目组负责制,使得课题经费的管理、使用各自为政。比如各项目组设备的添置,大多由课题项目经费支付,使用权也归项目组,其他项目组不得使用。一些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往往同时参与多个课题的研究,通过不同的项目经费重复购置设备,特别是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归个人使用的物品。项目结题后,项目负责人也未将设备移交高校,仍长期滞留在项目组(或负责人),导致部分科研人员视其为私人财产而长期占用,进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2.4 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虽有考核,但其机制不够完善。现有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定量评价,评价一项科研成果往往看发表了多少论文、专著,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又有多少。其实一些科研项目,尤其是应用型的项目,其成绩和效果并不是靠论文就可以产生的,要看成果的转化以及实际的运用情况。论文、专著、专利等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往往难以确定,因此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效益情况。再者,虽然对项目的考核建立了一定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但评价对象选择机制缺失。在实际工作中,对哪些项目进行评价,如何进行评价,高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相关部门要求进行项目检查时,高校才被动迎检。所以无论科研项目做得如何,很少有主动进行绩效评价的,最后科研项目变成了自我总结,请来的专家也是项目负责人自己请来的专家,一般都能通过验收。
3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3.1 强化预算意识,确保预算落到实处
对于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最关键的就是预算部分,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由项目负责人编制,所以项目负责人应该主动或被动地接受预算编制知识的培训,强化预算意识,严格按规定编制项目经费的支出明细,不得擅自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调整,也不能编制虚假预算以套取经费。同时,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工作中,要从高校全面建设和长远发展全局出发,充分发挥经费预算管理的监督制约职能,要站在全局谋划经费预算管理工作,做好高校领导的经济高参。
3.2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1)科研管理部门将已经立项或签订合同的情况:含项目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课题性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期限、经费金额、项目状态(已立项、项目进行中、已结题)等登记到信息平台。
(2)财务部门根据银行进账单,到信息平台查找该款项分属为哪个项目的经费,并实际到账金额、到账日期登记到相关的项目。
(3)科研管理部门根据财务部门登记的经费到账情况打印经费到账确认单,通知项目负责人并制作经费使用卡。
(4)项目负责人凭经费使用卡进行日常业务支出的报销。
(5)财务部门设立科研项目专用账户,并定期将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上传到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将项目进度及取得的成果及时更新。
(6)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将项目状态更改为结题,并将项目结题通知单交与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对已经结题的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有效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和合理性,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可以随时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有利于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3.3 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制度
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是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及其成效。包括:绩效目标和预算的合理性、组织实施和管理效能、项目的社会效益、项目的持续性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以及财务管理状况等。根据以上内容可建立相应的考评指标,对项目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减少资金浪费。并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
虽然,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但通过相关制度和建立和完善,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办法,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保障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胜华.新形势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
[2]杨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贺胜军.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6).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科研管理 现状分析 提高措施
随着高校逐渐由教学型为主向教学科研复合型过渡,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校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效率,有时还会对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担任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经历,找出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一)工作模式。
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工作都采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设立科研处(一般分为科技处和社科处,分别负责理工科院系和文科院系),直接与国家、地方各级计划部门、科学基金会联系,掌握计划下达、外来经费的管理信息,把握学校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院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长负责下,设有科研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如各种项目的申请、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及本院系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的采集、汇总等。
(二)科研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1.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表现重视不够。
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下放,但下属院系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分院而言,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细细研读学校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及院系科研人员的档案等,他们仅仅起到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
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大多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对上级文件精神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2.下达工作不太及时。
(1)科技处下发通知中有些申报条件存在二义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难以理解一时无法向相关科研人员传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和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高校在几个学科相近的系的基础上,整合成新的学院。科研秘书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本学院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甚至学科专业等不够熟悉,难以将有关科研任务信息及时传递给更合适的相关人员,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上传工作有时不符合要求。
当科研秘书按照要求可下达完通知后,进入接收相关科研材料并整理、上报科技处的阶段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科研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具体通知,有些项目申报有很多限制,科研秘书没有将每项要求体现在通知上,一些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上交材料时才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
(2)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规范。以一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为例,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申报,但有时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次更改,经常会出现提交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的版本号不一致,导致申报困难。
(3)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和批准,将重心偏向于高层次的立项,而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延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的现象。
二、提高科研院校二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1.增设专职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组织学院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协调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处理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整理、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繁多,院系应该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精、做细,以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
2.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性多的性质,要求比较高。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技管理岗位培训,如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科研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书处理和写作能力;增强协调和社交能力,做好内部事务的管家;增强对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和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3.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在科技管理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设立优秀管理奖进行表扬。对提出管理创新举措并取得实效或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
(二)建立科学化科研管理体系。
1.时序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流程或时序,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批都有时间要求。申报过程也需经过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等程序。有些环节的时间性非常强,要求科研秘书在平日工作中,注重积累,根据往年的申报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比如按照申报月份)提供一个申报时间表,让科研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在竞争中取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2.信息化管理。
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的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前因为二级院系数据、资源库的不完善,每次在申报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都要重新整理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和相关成果材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系(院)内成员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成果使用或转让的情况、获奖纪录及各种科研活动的纪录(包括较大的实验、各类研讨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纪录),此外还应包括与外单位及学术交流或学术合作(包括产研结合)等内容。可建立一个资源库,将科研人员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确认后扫描,最终转化成PDF格式,进入资源库,通过查看科研资源库确认科研人员的成果。
3.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根据本院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他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学院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院可以建立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学院建立学科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1.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包括研究工作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各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科研秘书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科技处,认真执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避免项目延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按时提醒科研人员严格按照任务书执行,在科研人员中做好宣传工作,克服“重申报,轻研究”的思想观念。
(四)校院两级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建设
学校科研管理应重在管理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学院科研管理方面的权限设置,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在放权过程中,明确校院二级管理责任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各类形式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院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使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自己不同难度的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争取重大项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荣梅.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改革与实践总结与反思——以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57-60.
[2]潘端莲.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园地,2012(9):111-112.
[3]田珍.关于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变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112.
[4]徐虹.加强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57-60.
关键词:建筑基坑支护;施工管理
深基坑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甚至造成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对各施工要点要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过程控制。保证工程顺利完工。深基坑施工技术由于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地质情况的变化造成之前设计的支护不能满足现实施工的需求,喷锚网支护如果遇到流沙或者软土层,这样稳定性也就较差,如果不及时采取新的措施,开挖就会造成塌陷事故。另外,施工未能达到支护设计要求,加上监测部门的反馈信息有误或者信息反馈不及时,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论文没有定期观测深基坑内的沉降量和位移量,再有对所测的资料还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有效应急措施就继续进行深基坑的支护安装,施工单位依然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来进行。
1 施工管理现场性的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由于深基坑支护为临时建筑,不在建筑主体施工的范围内,为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及加快进度,业主、施工单位往往只强调基坑支护施工的临时性,而忽略了基坑支护施工的重要性、复杂性及风险性,致使深基坑施工时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延误了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检验建筑施工管理是否有成效,关键就看施工现场管理的如何。实际上,建筑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通过施工现场来实现的。当前建筑施工现场性的管理问题主要有:
1.1 物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全面性物料检查实现难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物料的质量控制都实施全过程控制,在程序上讲,是比较规范的,但是程序的设计经常可操作性不强,而投入物料多、用地方材料质量离散性大、材料进场的随机 性等多重不可控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难以对材料实施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
1.2 混凝土使用不可控因素多,管理手段有限,非人为因素多。由于运输待车、气温等条件的不利影响,从出罐到卸车整个过程,混凝土的坍落度非正常的大幅下降现象时有发生。
1.3 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多,科学化水平不高一方面,施工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尤其是对大型、复杂工程中对质量、工期、安全影响较大,施工难度较大或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工程施工,大多数施工企业没有完整的技术指导思想、科研课题、综合实施方法与技术措施等,对工程中的关键部分编制的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当地水文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确定工程的关键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机构审核,并强调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 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施工单位应按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施工,并尽量做到边施工、边监测,还要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杜绝盲目施工和野蛮施工的现象,加强对整个深基坑 施工过程的控制,保证工程顺利、安全地完成。
例如,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应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拍照和录像,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对特殊土质需精心组织施工,膨胀土地区不宜在雨季开挖,软土地区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宜太大。若挖土高差太大或挖土进度过快,极易改变土体原来的平衡状态,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可导致土体快速滑移,这样不利工程监控,易造成坍塌事故。
2.1 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在地下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带来的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地下水的来源一般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雨水及基坑周围的渗漏管道水,由于水的来源复杂,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在制定止水方案时应从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和排水3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地下水的成因,了解深基坑周围环境,对周边有建筑基坑,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否则会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与水体的流失,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坑底流沙、管涌等现象,增大了处理难度,拖延了工期,反之,以降水为主。
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 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采用浆喷深层搅拌法进行止水帷幕止水施工时,如果止水帷幕的搅拌桩成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渗水较多的现象。若此时再采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延误工期、增加造价。因此,在该类止水帷幕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1.1 保证桩体质量。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量,保证桩体搅拌均匀、桩长达到设计深度,避免桩头出现搅而无浆的情况,特别是在土层情况变异较大的地区,因搅拌桩的桩径不易控制,容易导致止水失效。
2.1.2 保证桩的搭接长度和密实度,杜绝孔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
2.1.3 不得随意在基坑支护结构上开口,否则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也破坏了止水帷幕,导致地下水的渗入。
2.2 深基坑支护的信息化管理
基坑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安排专业施工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 筑物进行监测,根据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或岩土变位等情况,比照勘察、设计的预期性状,动态分析监测资料,全面掌握位移变化的大小、方向、变化频率,对照报警标准,预测下一阶段工作的动态,及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超过位移设定的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基坑底隆起的观测等。以上监测除每天进行目测之外,一般每8~10m设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开挖后每天监测3次,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
观测结果要真实反映所测目标的动态趋势,并绘出变化曲线图,以传递险情前兆信息,找出险情发生的必要条件,如地质特性、支护结构、临近建筑物、地下设施等,结合相关的诱发条件,如气象条件、开挖施工、地下水变化等,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决策,以排除险情。开挖较深的基坑时,还应测试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值达到设计值的90%(或支撑变形达10mm)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另外,因现场施工情况复杂,监测点极易被破坏,要注意对监测点的保护。
2.3 施工过程应急预案
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更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准备。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气象异常,出现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相邻工地施工的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等。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办法。
3 结束语
随着基坑支护工程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一些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设的需求,导致基坑支护工程的各类问题频频发生。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基坑支护技术水平,优化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理念,对于保证建筑物安全、高效的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所谓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在认识“政府门户网站”这个概念时,必须明确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府门户网站有赖于各政府部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但是,这种基础条件并不一定要求各政府部门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只要具备完善的内部办公与业务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即可。
第二,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平台和业务处理平台,而且也是知识加工平台、知识决策平台、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政府各部门办公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而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使相关人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为行政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知识支持。
第三,后台整合是政府门户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前台———后台”关系
与互联网门户网站和企业门户网站不同,政府门户网站具有两种“前台———后台”关系。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前台———后台”关系,即:门户网站作为连接所有政府网站的前台,并不直接面对各政府机构的业务职能部门,它只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快速便捷地为客户找到办理相应业务的政府网站,这是第一重“前台———后台”关系;在此基础上,客户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政府机构的网站直接面对业务职能部门了,在这里,政府网站与其职能部门之间构成了又一重“前台———后台”关系。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即可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程序,客户无须与具体的政府机构(网站)打交道,也不用知道自己是在与哪个政府机构打交道。此时,客户似乎在通过这个门户网站面对一个“超级政府”,因为人们通过这个门户网站可以办理包罗万象的业务。
无论是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还是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都需要对后台业务进行整合。尽管在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里,政府门户网站仅仅是所有政府机构的网站业务连接,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仍然需要对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某一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同时在技术上以及在管理上都对门户网站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政府机构之间仍然分离的情况下,门户网站应当看作是所有经由该门户网站的政府机构的业务监督窗口。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超越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了。在这里,所有的政府业务部门都已经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传统的政府机构已经逐步地淡出了电子政府的范畴而成为电子政府的“业务处理车间”。
因此,所有的政府门户网站都是政府网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网站都是门户网站;而且,政府门户网站意义上的“政府”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了,它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政府机构的含义,成为一种虚拟的“超级政府”。
二、国外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
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直接受益于互联网门户网站以及企业门户网站的发展。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政府网站的泛滥也给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在如此众多的政府网站面前,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实用、重点突出”的单一政务处理入门网站。大约从2000年开始,在一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电子政务较为发达的国家,电子政务开始走出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旧制。这些国家已经认识到,要求民众去浏览每个政府网站才能办成一件事情是对民众不友好的,这与现实中要求每个人必须亲自到每个政府机构才能办成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它们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政府门户网站开始作为提供政府服务的唯一的电子政务网站。
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还处在发展当中,各国的做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发展程度来看,总体上还处于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阶段,即主要是按照业务流程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各政府机构串联起来。但是也还有部分业务已经实现了在线实时处理,正在向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转变,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就国际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三国的做法具有典型性,包含着许多网络条件下的政府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制度创新。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国家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美国是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政府网站的数量也最多,共有两万多个。这些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页面数量多达几千万,一般的公民很难通过网络搜索来准确快捷地获得政府服务,这当然就需要门户网站加以引导。
我们可以从地域属性和权域属性来分析美国的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从政府行政管理层次上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划分为联邦、州与市县三级。由于实行联邦制,三级政府在许多的行政事务管理方面相对独立,因此政府门户网站也就划分为这样三级,每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每个州政府和市(县)政府都建立自己的单一的门户网站,企业或公民根据业务内容,通过访问所在地域的单一的州或市(县)政府网站,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服务。每一个政府门户网站都各具特色,包括税收、执照、注册和护照信息以及满足所在地域的每个居民的具体需求的信息。
联邦一级的政府门户网站是“第一政府网站”(firstgov.gov.)。该网站于2000年6月开始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功能最为强大的超级政府网站。作为联邦政府唯一的政府服务网站,该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都有链接。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络门户,用户通过该网站可以接向任何政府网站,包括州和地方政府。“第一政府网站”所要达到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客户只须点击3下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政府信息与服务。它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使用一个由私营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个人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可以在不到1/4秒的时间内搜索到半兆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网站与联邦各职能部门、州及市县级政府网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前台与后台的关系,任何企业和公民通过前台网站即Firstgov.gov,可以找到所有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
从内容分类来看,该网站一方面按地区划分,囊括了全美50个州以及地方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经济与商业等行业来划分,各行各业的有关介绍及网站也是随点随通。该网站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它将政府服务分为三类,即对公民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citizens)、对企业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business)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governments)。每一类又分为诸多项目,如“对公民的在线服务”就包括申请护照、天气预报、彩票中奖号码等;“对企业的在线服务”包括在线申请专利与商标、转包合同、商业法律与法规等;“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包括联邦雇员薪水册变化表、联邦雇员远程培训以及联邦政府职位等。这种设计简单明确,任何一个寻求政府在线服务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英国政府门户网站。早在1994年英国政府就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站:open.gov.uk,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政府网站的联接,但是服务的内容很少。2000年12月,英国政府开发出一个服务内容更多、搜索更方便而功能也更为强大的单一的政府服务门户网站系统,它由“英国在线”网站(ukonline.gov.uk)和“政府虚拟门户”网站(gateway.gov.uk)组成。“英国在线”网站不仅将上千个政府网站连接起来,而且把政府业务按照公众需求进行组合,使公众能够全天候地获得所有政府部门的在线信息与服务。该网站的内容分为五大块:生活频道、快速搜索、在线交易、市民空间、新闻天地。“生活频道”向用户设置了11个主题的服务,用户无须考虑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其他的各大块也都包括众多主题的服务内容。
“政府虚拟门户”网站是一个为了让公众和企业获得政府在线服务而进行登记注册的专门网站,它可以使公众和企业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同政府的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实现在线办理行政事务。已经在“政府虚拟门户”网站运行的主要服务项目中,包含国内个人所得税在线征收和部分增值税的在线返还等内容。该网站是提供“集成化政府”服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英国在线”网站形成了又一种“前台———后台”关系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以前,新加坡也是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地建立政府网站并提供网络服务,彼此之间没有进行一体化的整合。1999年,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始出现整合趋势,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来设置,而是按照流程做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民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要登陆各个政府站点,分别办完各种相关手续,而是按照业务流程,一步步地在一个单一的网站上完成所有这些相关业务手续,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
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门户网站(gov.sg)找到。该政府站点就像一本政府白皮书,完全代表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该网站有一项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的业务,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等都通过这里的统一格式进行。
与美国的first.gov不同,该中心站点将政府服务划分为政府信息与电子服务、新闻公告、为企业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为非新加坡公民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以及电子公民服务等几大块,虽然看过去没有像美国的first.gov那样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G、G2B、G2C三大部分那么简洁,但是,从逻辑上看仍然清晰明了,栏目的设置让人一目了然。就电子政务来说,最重要的是其前台的业务流程设置与后台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处理上。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称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公民中心”(ecitizen.gov.sg)和“政府电子商务中心”(GeBiz.gov.sg)。
“电子公民中心”始建于1999年4月,其目的是将政府机构所有能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以一揽子的方式轻松便捷地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电子公民中心”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过程划分为诸多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你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政府部门就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驿站”里,你可以找到这些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目前“电子公民”网站里共有9个驿站,涵盖范围包括: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这些驿站把不同政府部门的不同服务职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家庭”驿站里,“老人护理”服务包来自卫生部,而“结婚”服务包则来自于社区发展部。
“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于2000年12月正式开通,它实际上就是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系统,它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财务系统与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进行工作。政府部门的贸易伙伴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招标的邀请并购买招标文件,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索要发票、检查付款情况、提交产品目录和竞标。同私营部门的B2B交易中心一样,它也是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而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网上下单而节约更多的时间,通过更低的库存而减低成本。目前,政府通过“政府电子商务中心”采购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1.1亿美元,今后还要求将80%的政府采购都搬到“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上来。
三、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依两条途径展开。一是政府上网。政府上网工程促使政府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据最新统计,政府上网工程实施3年来,全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网站已突破1万个,3年净增10倍。二是建立纵向的业务应用系统。我国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增加,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在建立自己专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并且都希望尽量能够向“金”字工程上靠。仅仅依据这两条途径,其负面效应已充分暴露。一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都很高,政府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网站的社会应用水平却总是提不上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的弊端尽管世人皆知却就是解决不了,很多专网都说自己是“金”字工程,不能共享,所以,每个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数量都很有限,彼此独立,业务流程串不起来,电子政务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的优势自然也就显现不出来。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电子政务的社会化应用水平,将对未来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困难局面。政府门户网站已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内容,其中的“一站”即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开始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建立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是,从有关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来看,我们对政府门户网站的性质、特点、作用还缺乏清楚的了解,将政府门户网站等同于一般的政府网站,对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未作明确的安排。另外,就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来看,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大多数地方政府做得还很不理想,有些甚至还停留在政府上网阶段。
针对今后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继续建设12个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同时,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在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将政府门户网站看作是实现我国电子政务战略的核心。一方面,通过“金”字工程提高那些重要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办公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发展“金”字工程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监管,通过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来体现电子政务的“服务于民”的本质要求。
与此同时,有必要对政府上网工程进行调整,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上来。因此,今后的电子政务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和效果。
(二)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将秉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所有这些要求都与政府门户网站一致,政府门户网站可以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三)分层次规划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考虑在中央政府、省、市(地)层面上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并分别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就省级层面来说,要对那些厅、局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那些还没有建立或打算建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职能厅局来说,一定要放在省级门户网站的规划内加以统筹,不应鼓励各职能部门单独建立自己的政府网站。再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建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一整合各部委已经建立的政府网站,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总之,要根据政府门户网站的要求来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一)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这里重点强调对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产生影响的两个因素:组织公平感和信任机制。
1.组织公平感
组织公平感是组织或单位内人们对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公平感受。组织中的公平也可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组织公平的客观态。在这一层面上人们可以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各种组织制度、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措施来达到组织公平,但是绝对的、终极的组织公平是很难实现的。第二层面为组织公平感,即在组织中成员对组织公平的主观感受。组织公平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公平感的结构,即组织公平感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组织公平感的效果,即组织公平与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组织公平感的结构又主要包括三部分: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母子公司来说,组织公平感是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制度、政策、利益分配的公平感受。在母子公司公平感的分析过程,是将子公司人化,考虑子公司作为一个个体,在与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组成的合作关系网络中,子公司在程序、结果以及互动关系上是否享受平等的待遇。组织公平感将直接影响到子公司下一步的行为,是继续合作还是退出协作机制,每个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公平感受是决定是否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的关键。
2.信任机制
信任是一个个性特质,是建立在认知维度之上的一种心理认知,是对他人或组织表现出“适当”行为的预期。是个体对合乎道德判断的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忠诚,而其判断的标准不是个体、群体或者社会概念,而是现实存在。对于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来说,其运行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机制。母子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它是维持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信任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协同中的各种成本,并降低人力资源协同的未来不确定性,提高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整体效能。信任促进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使各子公司相互合作,增进沟通,提高母子公司的组织凝聚力,实现母合优势。
(二)人力资源协同的收益一成本分析
1.协同的动态匹配
动态的协同收益是通过当前任务与未来战略的相互结合来实现的。母子公司只有把当前战略与未来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动态效益。当前战略可以使企业培育、发展自己现有的人力资源、能力。随着人力资源的积累,企业将更有能力去对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当前战略为未来战略积累资源,而未来战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母子公司获得了人力资源的动态协同效益。未来人力资源的积累是联接当前和未来战略的枢纽。动态的人力资源协同实质上是在两个战略之间创造最佳的配合效益,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以及管理制度能将当前战略与未来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2.协同成本分析
协同对管理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企业实践者也为之苦苦追求。德国B。Chum大学的 FriedriChTrautwein教授通过研究了大量有关企业多元化的文献,发现潜在的协同效应是企业决策者们实施兼并行为的目的。但他同时发现,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兼并真正产生了协同效应。在实践中追求协同的努力屡遭挫折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麦克尔.波特认为协同是一个很好概念,协同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没有真正理解和正确的实施协同,而不是因为协同概念本身存在缺陷。研究者们的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协同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可见协同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到协同可能带来潜在好处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协同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麦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研究了企业内部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关联总是要涉及成本,因为他们要求业务单位以某种方式改变行为。共享价值活动的有形关联成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僵化成本。无形关联成本为:传播成本。孙国强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刚性成本、传播成本、整合成本、维护成本六种成本。协调成本:为了共享活动,各子公司及业务单元必须在诸如战略、作业、信息、市场行动、解决问题方案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涉及很高的时间、金钱成本,协调意味着涉及更多的管理层次,更多的管理沟通时间。对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协同,面临同样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放在沟通、协调上,“给组织的车轮加油”。据Prahalad,C.K.和Hamel,G.研究对一个跨国公司的表明,经理们50%一70%的时间是与他们所依赖的其他公司的经理们一起度过的。这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于内部协调与沟通的注意力内向性是协调的成本之一。在母子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协调成本将因协同的类型、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会涉及程序性的协同和例外性的协同。例如,在例行性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以及薪酬管理方面,母子公司可以制定实现协同的程序,可以在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统一招聘、培训以及薪酬管理制度,做到统一行动,协调作业,这样协调成本就比较低。而对于市场销售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以及经理人员的决策协同,具有例外性,需要大量的信息沟通,其协调成本就很高。妥协成本:共享活动要求以某种持续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任何一个相关的业务单位来说都不是最优的。为了共享活动,业务单元必须以某种方式折中他们的需求。例如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各个子公司之间共享销售力量,与专一的销
售力量相比较,销售人员可能对两个公司的产品都重视不足,或者对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够了解。妥协成本也许较小,也许大到足以完全抵消共享的价值。僵化成本:僵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对竞争变化的反应方面存在潜在的困难:
二是退出壁垒。协同使得母子公司内某个单位在面对竞争对手的变化时反应变得更加困难而造成的成本,或者是为了保持组织的弹性而付出的潜在成本。传播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人员的时间耗费,特殊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诀窍等隐含的知识很难具体化,转移困难且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所以,知识的传播需要技术人员耗费大量时间来建立信任关系;二是专有技术信息被泄露的风险雇母子公司内也要防范泄露核心技术的风险,实施一定的监督;
三是必要调整的成本,知识的受让方根据自身特点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自身系统的要求。整合成本:母公司和多个子公司的协调行动,就涉及各个公司人员在配备、目标、利益、角色、意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要实现这些人的协调与配合,就需要时间和沟通来调整他们之间的默契与团队协作,在这些方面所发生的成本就构成了人力资源整合成本。维护成本:母子公司内部建立起了合作关系,而关系的维护就成为管理的首要问题,如调整母子公司内大量复杂的关系,分享有关的信息,培育潜在合作伙伴,预防并惩罚子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等都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
3.协同收益分析
协同收益是在组织内部有效使用资源,使资源在组织内部有效共享获取的收益。为了提高效益来有效使用资源和积累资源的战略要素组合可以为组织带来整体的协同效益。协同收益主要来自两种组合效应: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互补效应:互补效应几乎总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的。互补效应的重要的特征是两个或以上的市场、单位使用同一种资源。彼此之间可相互填补空白,从而使多余的资源得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互补的。在母子公司内部,母与子公司或者子与子公司之间充分地利用资源,则可以获得互补效应。对于人力资源协同的互补效应,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不同专业人才、知识的互补,也就是每个子公司有自身人才、知识、技术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内部人才和知识的转移,相互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互补效应。二是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互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可以在母子公司内部交流。协同效应:协同就是整合。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协同效应比互补效应具有更高的战略层次。通过协同效应,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可以被创造出来,其效果之显著、影响面之广是互补效应所不能比拟的。与互补效应相比,协同效应更难获得。效应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但它确实与上面讨论的互补效应是不同的。它的效果是成倍增加的而不只是两者简单的总和,这就是协同效应。集团内部某一子公司的员工对某种特殊工艺、市场信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它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它子公司,那么其它子公司可以与它同时使用这些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使技术的价值不断得到提高。再就是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母子公司内某一公司建立了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就可以在集团内部推广开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协同效应。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协同收益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主要是基于静态的分析。而在企业面临风云变幻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也有所变化,企业的战略必然有所调整,而企业追求的协同必然有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这就涉及企业协同效益的动态匹配问题。
(三)构建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可行性评价
通过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及管理现状的盘点,以及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和成本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形势下的中铁一院正是构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最佳时期。
五、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通过上述对构建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分析,充分考虑到协同管理机制的影响因素,现提出在文化协同的基础上建立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两个平台、四层协同和五个手段。
(一)协同平台
1.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的《学习社会》。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首次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五种基本修炼:即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开展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剖析组织的学习活动,强调通过组织成员在获取和共享知识方面的互动来提升组织整体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和自我超越。对中铁一院来说,要实现集团母公司与辅业改制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通过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协同实现母合优势,充分发挥母子公司的整体优MBA学位论文作者:毛长江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建研究势,就必须构建内部学习机制,通过组织学习实现内部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创造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员工学习将组织每个子公司知识整合,形成中铁一院的系统知识,从而增进组织的绩效。母子公司组织学习是实现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重要方式,建立母公司组织学习机制,是以构建母子公司组织学习平台为基础,在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建立一个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母子公司内部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包括专业整合和系统整合。在母子公司中,内部人才主要是指经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存在专业或者业务的不同,例如,市场销售人员对于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会更加了解,而产品设计人员可能对产品的性能会更加了解,从事国际化经营的经理人员可能对国际市场更加熟悉。即因为专业背景和所从事业务工作的不同,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就不同,这样,在织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整合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化成子公司的知识。另一方面,母子公司要根据各子公司拥有的知识和资源的不同,在组织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在母子公司内部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建立系统整合机制,超越部门、等级的限制,自主地、适时地、全面地进行知识交流,从而在公司层面上实现知识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母合优势。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例如,可口可乐公司规定按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在职学习经费,麦当劳有著名的“麦当劳大学”,微软、摩托罗拉等公司每年都花费几千万美元送员工去参加营销管理培训,并请麦肯锡、波士顿等著名咨询公司的资深营销研究人员传授知识和经验。同时,跨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在多个有差异的市场中进行营销运作,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供应商和中间商进行交易和合作,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够激发各子公司的创新热情和智慧。而这些新知识通过组织内的传递机制,被组织内其他部门借鉴、模仿,使之成为组织共同的知识和能力,最终提高公司的绩效。在母子公司组织学习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学习平台,它对知识的交流、学习、整合起到基础性的支持作用,组织学习平台是基础。只有在组织学习平台的基础上,母子公司才能实现内部员工、各子公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熟悉彼此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学习与共享,同时创造更多的知识。
二是母子公司的协同机制。人才的协同和管理的协同是实现组织学习的关键。企业的核心是人才,只有通过人的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人力资源在组织学习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构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以人力资源为起点。企业的经理人员、技术人员是学习的主体,是组织学习的动力机制。管理协同是母子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整合与集成,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在组织学习系统中处于核心位MBA学位论文作者:毛长江中铁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构建研究置。管理是组织学习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只有通过动力机制、控制与约束机制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母子公司组织学习机制的构建。
2.建立内部人才市场
内部人才市场是母子公司内提供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内部中介服务机构。它为集团内部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现人才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一个平台,通过正式交流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实现母子公司人才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模拟市场化。中铁一院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主要是方便集团母公司和内部各国有改制司的员工在整个中铁一院内部流动,充分发挥中铁一院统一的企业文化等作用;同时和外部人才市场竞争,使得人尽其才,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内部人才市场主要功能是宏观政策分析、人力资源供求分析、人才市场规范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为母子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服务。具体执行内部招聘、内部培训、内部岗位轮换、咨询等职能。中铁一院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应该成立以集团母公司人力部门牵头的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该中心具体负责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交流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研究制定人才流动的政策,组织人才招聘,开办人才咨询、交流服务,人才需求信息,协调人员流动,办理解聘人员的离职手续等。这需要建立人才信息库,实现信息化管理,与网络结合起来,要有一定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促进无形市场的发展同时注意集团母公司与各辅业改制子公司内人才市场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而协调程度主要取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合理性。只有转移价格制订的合理,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才能成功的进行。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参考外部市场价格,模拟市场化运作;二是由企业内部协商决定,对关键人才流出的子公司要在政策、考核指标以及其他资源上给与优惠和补偿。
(二)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
作为公司内部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董事会、监事成员,高中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而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会对人力资源协同管理起到促进作用。以下对各层次人员分别加以阐述。
1.辅业改制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母公司对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选派代表母公司利益的经理人员或者专业人员进入子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母公司派遣人员入主朋A学位论文作者:毛长江中铁一院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构建研究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如日本松下公司、NEC公司其子司的董事成员有一半来自母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董事、监事作为母公司依照法人治理结构派驻到子公司的代表,负有重大的运营监督职责。首先,母公司应做好对董事、监事的选派工作,派出真正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董事、监事,同时能代表母公司的利益。
其次,建立对派遣到子公司的董事监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派遣人员的考核、激励、奖惩程序,对外派董事、监事的责、权、利,可以通过子公司章程或章程细则的形式,加以法律化的规定和界定。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防止派遣人员的委托问题。中铁一院在改制时效仿成功企业的例子,在改制方案中己明确,改制辅业公
司中的董事会成员至少有1/3以上由中铁一院集团母公司派遣,监事会至少由一名由集团母公司派遣。因此只要协同机制开始启动,在决策和监督层己经可以顺利畅通。
2.辅业改制子公司经理层
子公司的经理层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中铁一院以传统的“党管干部”的贯例来实现母子公司的经理层协同,表明上是满足了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信息流要素,但由于价值观的冲突使得改制子公司经理层不能享受集团公司内较高的待遇水平,由此产生的经理层是不稳定的,因此这种凌驾于辅业子公司董事会之上的管理方式,不宜于协同管理的实现。此子公司经理层由子公司选聘是最佳的选择。
3.专业技术人才
中铁一院目前仍沿用原体制的方式,对中铁一院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工作经验、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评审,但制定相应的福利待遇、职位晋升等激励机制与各辅业改制公司有较大的冲突,使得各辅业改制公司在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同时,中铁一院严格控制各辅业改制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并不鼓励他们在集团内部流动,没有发挥内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的作用。 4.一般员工
对中铁一院的一般员工虽只占有总员工数量的1/4,但却在辅业改制公司中占2/3,因此对此部分员工中铁一院集团母公司并未花费大量的精力,分权给各辅业子公司自己管理,母公司仅采取员工总量控制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但却仍利用“两个低于”的原则,即工资总量的增长要低于效益的增长,职工年均收入的增长要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虽然从集团公司的思路上有利于控制,但却忽视了对辅业改制子公司来说,这部分员工仍是公司的主要的生产力。因此,中铁一院集团母公司应充分放权给辅业改制子公司,并统一各辅业改制公司该部分的政策,实现辅业改制公司之间的协同。
(三)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实施手段
前面谈到了两个宏观平台和人力资源分层协同的机制,以下在微观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来探讨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实施手段。
1.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对组织的需要进行识别和应答以及制定新的政策、系统和方案来使人力资源管理在变化的条件下保持有效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让组织可以预见其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和识别可以帮助它们满足这些需要的实践。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为实现经营的目标,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识别的过程。企业的整体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在单体企业中,人力资源经理及其下属专业人士对人力资源规划负有主要责任,他们要参与企业整体战略的规划过程,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母子公司来说,一般由母公司承担起集团内部人力资源规划的职责,负责整个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当然,根据集团控制集分权程度的不同,母公司对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干预程度会有所区别。对于相对集权的母子公司,母公司会统一做好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子公司的人员需求由母公司统一制定,子公司只是负责执行。对于集分权相结合的母子公司,母公司会适当的放权给子公司,在人力资源规划上,母公司会采纳子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制定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或者是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然后由母公司批准。而对于相对分权的母子公司,母公司完全放权给子公司,子公司有权自主做出人力资源规划,只是在母公司备案存档。针对中铁一院的人力资源现状,笔者认为,在人力资源规划上,中铁一院以及各改制公司应遵循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与集团母公司以及其他辅业改制公司进行充分探讨,从人力资源规划层达成共识,有利于全面实现人力资源协同管理。
2.完善员工招聘制度
招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过程,将合适、优秀的员工招聘到组织中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招聘合适的人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使其发挥作用是组织的一大目标。招聘属于事前控制方式,是使员工内部化与认同企业的过程,目的是使得招聘的员工对组织有更高度的认同。通过对招聘过程的控制,只有具有特定能力素质、工作经验、学习专业背景、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同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人员才能进入到组织中来。母公司根据总体控制程度的不同,对子公司不同层次的人员的招聘和任命,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制后,中铁一院属于相对集权的母子公司,对人力资源招聘的控制层次较多,不管母公司统一招聘还是辅业改制公司自主招聘,都会不同程度上受到集团母公司的干预。针对目前中铁一院的现状,考虑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公平要素,笔者提出,集团母公司与辅业改制公司只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上形成一致,将招聘权一定放权给各改制子公司。与此同时,还要拓展招聘渠道,完善招聘环节,健全招聘制度,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员工招聘机制,使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有了保障。
3.加强职工培训
培训是指那些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提高员工个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是一种组织希望能融入每个员工大脑思维中的东西。企业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训试图使员工成为更好的雇员,这将通过使他们的知识基础、态度或技能产生持久的变化来实现;减少员工流失的可能性,有一些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由于对公司管理的方式不满而离开该公司,而企业的培训能帮助缓解这个问题,减少员工的跳槽现象;同时培训也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组织,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正式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培训、法律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等等。其中,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技术知识、技术使用、技术保护、技术发展和技术前沿等内容;管理培训包括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管理制度的培训;法律培训则包括知识产权、东道国法律、国际法等等;企业文化培训主要是向员工灌输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如何保持和影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使其成员接受适当的培训,不断提高素质,以支持整体战略的实施是母子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中一院的培训体系是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制定,各辅业改制子公司遵照实施,但由于各辅业改制公司提供的培训资源有限,监督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培训流于形式,为完成指标而培训。因此,中铁一院须以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贯彻到公司运营当中,中铁一院其各辅业改制公司共同制定培训制度,实现文化一致,价值观统一,中铁一院集团的资源共享。
4.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
在企业中,人员调动是对员工的岗位、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调整和转换,它有利于提高员工多方面技能,实现员工工作内容丰富化,同时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人才。在母子公司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人员调动不单单具有单体企业的一般职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员调动来实现母子公司的的文化传递,管理协同一致,实现集团内部人才的转移与共享,发挥集团的整体规模优势。笔者认为,在中铁一院的人员调动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董事会成员、高级经理人员互换,二是通过内部人才市进行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合理流动。作为一种战略计划,通过母子公司通过经理人员的转移,使其社会化并创建动态的信息沟通网络,从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传递,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的部流动,增加了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章制度的稍稍转移,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实现。因此鼓励中一院的人员流动。
5.充分利用薪酬杠杆
薪酬是影响员工选择为这家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薪酬是企业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母子公司,薪酬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经理人员及普通员工重要方式。对于相对集权型母子公司,母公司不但要制定子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阶层的薪酬标准,而且还在集团内部统一制定专业人才和一般员工的工资标准。而对于相对分权型母子公司,母公司只会行使股东的权力,负责制定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的薪酬标准,而对于子公司内部经理阶层、技术人才和一般员工的薪酬,则由子公司自主决定。中铁一院以收入百含工资来计算公司旗下的所有公司的工资标准。并提供一套标准的计算方式,细则由各辅业改制公司制定,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自我公平”三要求,在同一工程项目中工作的不同子公司员工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和文化建设。因此笔者提出,要充分考虑公平原则,同时由中铁一院集团母公司牵头,与各辅业改制公司积极讨论,形成一套完善、动态、标准的分配机制,克服薪酬不公带来的消极影响。总之,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之间,应变控制为协同,在积极协商并协同管理体系。将会给中铁一院带来巨大的动力,走向辉煌。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作为协同母子公司间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中被追求的理想境界。中铁一院集团母公司在管理中过于强调对各辅业子公司的控制职能,没有重视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在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中铁一院及其各辅业改制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以下结论:
1.在总结前人关于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母子公司的特点,提出了中铁一院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即在文化协同的前题下,通过建立学习性组织和内部人才市场,对公司内部人员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利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人才流动、培训和薪酬等一系列具体的手段来实现母子公司之间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
2.针对中铁一院及各改制公司现状,以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实施层次: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经理层、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员工。
3.学习型组织与人才市场的建立,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4.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才的协同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协同的成本收益分析,在实施过程中,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同时注意建立母、子公司内的组织公平感和信任机制,促进母子公司协同机制的建立,发挥母合优势。实证研究显示,母公司仅强调人力资源的控制职能,而没有考虑人力资源的协同,不管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于人力资源协同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二)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是在总结前人在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理论著基础上提出来的,受时间、能力限制,只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简单的实证调查,仍有很多问题没有涉及或者稍有涉及但不深入,这需要继续研究使之完善。
例如:
1.本文没有考虑影响母子公司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权变因素,以及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子公司业务相关性、战略类型、文化差异、地域分布等等没有具体分析,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即研究这些因素与人力资源协同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2.对于中铁一院及其辅业改制子公司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机制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于力资源协同管理的收益成本分析、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及内部人才市场制度偏向于理论性,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推敲,增强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的可操作性。
后记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之间,三年的MBA学习己经走到终点。回顾往昔,满怀感激。兰州大学,精英会聚,治学严谨。无论老师还是学友,都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和提升。我相信,在兰州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将深深地铭刻在我生命的记忆里,并将影响和改变我的人生。本论文,是对三年学习效果的一个呈现,也是最后一次和诸位老师、同学的交流。和以往一样,本论文凝结的是众人的智慧和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