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范文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

第1篇

1选好题材

生物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好题材开展科技活动呢?学生们经常无从着手,教师要帮助学生首先选择好题材。选好题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题材难易适当、大小适宜,具有可行性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选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学生能胜任的题材,同时要考虑到与题材相关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时间、产地等可行性条件,切忌脱离实际。当然,小论文题目不宜太大,范围要适当,这样才能有利于搜集资料,进行观察、调查和研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题目太大太广,学生无从着手,容易半途而废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如“洛阳市七年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营养状况调查”题目范围太大,在教师张颖的指导下改为“洛阳五中七年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营养状况调查”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如“洛龙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题目范围也太大,在教师张会娟的指导下改为“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后,15名学生经过分工,历时两周,对不同地理位置的20个自然村、30个家庭、4家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涉及生活用水情况、农业用水情况、乡镇企业用水情况。学生们通过调查,呼吁全社会要保护水资源,提醒身边的人要节约用水,同时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其中《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一文获2008年河南省初中生物优秀科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以下简称省一等奖)。

1.2题材要新,要有创意

创新是科技小论文选取题材的重要特点,也是选题过程中值得努力和追求的地方。学生选题中提出的事实资料,对既往的理论有所补充甚至发展,或是对同一问题已有过资料,但还需要结合当地当前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仍然是新的、有创意的。

如王金菊老师辅导的学生焦梦迪所写的《鱼的再生》一文,发现小金鱼可以再生出尾来,并配有彩色照片,这补充了再生动物的种类。又如从2008年1月30日开始,50年难遇的大雪席卷中华大地。学生通过新闻知道了政府在道路上撒盐除雪,便于人们出行,但学生不清楚撒盐除雪的道理,于是便询问教师,几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搞清楚了撒盐除雪的科学道理。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追问学生“撒盐除雪”有没有危害呢?几名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写出了《撒盐除雪后的思考》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资料收集

小论文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它为小论文的写作准备了素材。如相关的调查资料、实验数据、观察结果等。根据选题特点,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题材,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力求准确、实际,结合课题特点。

2.1观察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观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要求以客观的态度,在自然常态下进行。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如《鱼的再生》一文中,小作者观察了小金鱼的尾巴被大鱼咬断后再生出新尾的过程,并配有不同阶段的彩色照片,使人明白了小金鱼的尾可以再生的事实。

观察的一般要求: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2.2实验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实验是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其结果论证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2.2.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如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马妍娇同学在学习了“茎的疏导功能”后,利用一枝白色玫瑰在蓝墨水里放了十二天后,变成了价格不菲的“蓝色妖姬”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既验证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节俭的习惯和孝敬父母的品质。崔凤娥老师辅导的《“蓝色妖姬”,智慧的爱》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2.2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②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③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④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⑤观测指标的确定:观测指标对自然科学来说是一种标志,即在实验观察中用来指示研究对象中某些特征可被研究者或仪器感知的一种现象标志,通过它可以推测某些特定的事实,并从中得出特定结论。好的观测指标的要求是有用性、合理性、客观性和灵敏性,对人还需是无害的,简言之,观测指标要求可观察或可测量,最后都要达到可记录。⑥在确定好观测指标的前提下,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洛阳市第三十中学李静老师辅导的学生廉晓云在《自己动手发豆芽》一文中做了4组对照实验,以探究化肥、无根剂对黄豆芽根长、茎长、子叶大小、茎的粗细、根形与根毛数量、湿重、口感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验对比发现:4号盘——加复合肥和无根剂(6-苄基腺嘌呤)的豆芽最粗,最好看,产量最高,这就是不法商贩用化肥、无根剂等发黄豆芽牟取暴利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我们应该自己动手发豆芽,才能吃得放心,吃出健康”的倡议。《自己动手发豆芽》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3调查报告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般由调查者通过问卷、访谈、考察测量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其中,收集资料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2.3.1问卷调查法

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并征询意见。如洛阳五中张颖教师辅导的学生张亦舒等所撰写的《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调查》一文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前编写了调查问卷,对该校七年级16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分别用了4幅柱形图和1幅饼状图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建议“有良好饮食习惯的同学继续保持;饮食习惯欠佳的同学从小处着手改正;营养过剩的同学加强锻炼,调整饮食结构;营养不良的同学多补充营养。希望大家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调查》一文获2009年洛阳市一等奖。

2.3.2访问调查法

访问者通过上门访问研究对象或利用电话直接与研究对象交谈,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洛龙区第三初级中学张会娟教师辅导的学生张茜等所撰写的《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使用了访问调查法,在此不再赘述。

2.3.3考察测量法

研究者以测验量表进行实地考察测量,获得第一手相关资料。如洛阳市26中学王运来老师指导的学生王嘉吴等所撰写的《超薄塑料袋的调查报告》一文,是在2008年6月1日起国家“限塑令”开始执行后,学生看到菜市场和有的商场仍使用超薄塑料袋,又看到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清理出来大量的超薄塑料袋,由此,学生们选取洛阳市解放路23号院第3栋楼住户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统计分析后为“限塑令”的进一步落实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并发出“拒绝超薄塑料袋,从我做起”的倡议。

运用调查法收集资料时应注意:①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确定好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②拟定好调查计划。包括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和调查进程。③选择和编制好调查工具。包括制定调查表格、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等。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调查工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④实施调查后对收集的调查材料要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并撰写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生生物科技小论文在资料收集方面,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文献研究法、采用网络在线投票调查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述。

洛阳市初中生在近两年的河南省中学生生物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有8篇小论文获省一等奖,15篇获省二等奖。科技小论文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结晶,帮助初中生选好题材和学会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利于学生写出具有初步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有效性的小论文,便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教师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共同努力。

第2篇

关键词:生物作业;改革

什么是创新型作业?我们认为,一切为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引导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物学习,达成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目标的作业,就可以称作“创新型作业”。

1 建立学科创新型作业题库

我们以生物课程标准为准绳,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上,作业以书面的方式进行,力求题目的形式和呈现方式有新意。一是,面向宜都市广泛征集生物学习题;二是,利用网络收集全国生物学会考试题;三是,以课标为标准创编生物学基础性练习。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解题分析和方法指导,整合形成的一套生物学基础知识创新型作业题库。

2 开发了六大类素质创新型作业

创新型作业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开展调查、绘制生物图、收集资料、制作标本、设计方案、课外实践练习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根据生物学习的特点将生物创新型作业大致归纳为以下六大类:

2.1 课外调查练习

调查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它需要学生的参与才能习得,调查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学生的初次调查,如校园生物调查,教师可以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内的生物,以及生物的生活环境,然后让学生填写自己设计好的调查表,呈现自己的调查成果。具备了初步的调查能力后,调查的方式及内容可开放一些,教师也可适当放手,如“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的关系”,“调查人类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只需提示调查方法,约定调查时间,学生就可以通过图书馆查找,网上搜索完成他们的调查任务,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反映调查成果,具备了一定的调查能力后,教师可开放调查内容,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只作参谋和方法指导,如《关于神木县杏花滩公园的环境调查报告》、《城内洗车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关于白色垃圾与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神木县植被状况调查报告》、《“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调查报告》等。

2.2 生物绘图练习

能够绘制生物形态和结构图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对看图能力和识图能力的再提高。绘图能力训练的起始阶段在于观察和模仿,其训练的重点是格式和规范,模仿的内容是一些形态和结构简单的图形,如“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图要求后,教师就可要求学生绘制形态和结构较复杂的图形,如“关节模式图”、“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图”、“心脏解剖图”、“叶片结构图”等。

2.3 资料收集练习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现代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其能力的获得需要从资料收集开始训练,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音像。我们的做法是将这项练习分三步,依次提高进行:第一步收集资料。教师要重点介绍资料收集,有图书查询,网上搜索等方法,强调要按照规定的主题去收集,不能偏离主题;第二步是处理资料,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或引用的需要,对自己所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剪裁、组合、改编,为自己所用;第三步就是展示资料,该步的训练是一个示范,是为了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能学会处理资料。办成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举办“保护环境手抄报展”,呼吁同学们保护身边的环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4 实验制作练习

制作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重在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制作内容十分广泛,我们相继引导学生进行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叶脉标本的制作、贴花标本的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肌肉带动骨模型等。

2.5 方案设计练习

方案设计重在训练学生的规划能力,锻炼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渐进式地进行。可先设计简单的内容,如帮父母设计一道精美而营养丰富的午餐和晚餐,教师重在对设计方法和其本要求的指导;然后,可安排设计一般复杂的内容,如“设计旅行小药箱”,教师提供常识和知识的帮助;最后,可要求学生作难度较大内容的设计,如“校园绿化设计”,这时教师只作方法上的指导,更多、更专业的设计学生会自觉地征得专业人士(或家长)的帮助,其设计也会带有更多的创新,为了强化训练效果,各阶段学习成果都以设计方案(或图纸)的方式展示。

第3篇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苏南地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五个城市中初二和高二的1376名中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其网络应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苏南地区中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及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学生去网吧的比率比较小;中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较积极,且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较高;中学生具有多任务、多通道的工作特性;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绝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够适度上网,但仍有3~4%的学生在过度使用网络;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苏南地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网络在学校(学习)中的深度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相比于高中生,初中生更符合“数字原著民”的特征;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0—0025—07

一、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互联网刚刚出现不久,具有“数字未来学家”之称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其所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就提出了“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简称“N世代”)的概念[1]。十年之后的2009年,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3.0版)》一书中认为真正的“N世代”已经到来[2]。“N世代”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认可——美国著名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在2005年出版了《教育“网络世代”》一书[3],澳大利亚学习和教学委员会也于2009年发表了《教育“网络世代”:实践和政策手册》的研究报告[4]。

美国教育与学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游戏化学习的倡导及推动者普伦斯基(Marc Prensky)认为,无论是“网络世代”还是“数字世代”这样的称呼都难以对今天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准确描述和界定,他于2001年提出了“数字原著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这一对术语[5],2006年普伦斯基再次强调:今天的学生已与过去截然不同,他们属于数字技术的一代新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6]。

200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的相关研究指出:据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3年的数据显示,欧洲国家15岁的青少年已100%使用过计算机,80%的青少年家里有计算机,60%可以在家中上网(这些青少年很少在学校使用计算机);OECD2004年的数据表明,打游戏、搜索信息、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IM)交流是青少年在家中使用计算机的三项主要活动。除了网络之外,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也非常迅速,2005年美国高中生的手机持有率为62%,英国14至21岁青少年的手机持有率为96%。基于以上数据,研究者用“新千年的学习者(NML)”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些网络世代新人的新特征——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技术,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擅长于多通道、多任务工作。他们每天的生活被即时通信、手机通话或文字交流所包围,社会性软件、博客、维基百科、网络书签、即时通信等已大大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交往、娱乐及知识管理等方式,甚至于他们的个性和社会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研究者认为“NML”已是OECD国家青少年的普遍现象,并且正在不断扩大。[7]

相比于“N世代”或“NML”而言,“Google世代”(Google Generation)则特指那些更为年轻的青少年一代。大英图书馆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在2008年的研究报告《未来研究者的信息行为》中将“Google世代”界定为那些1993年之后出生的,并且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较于其他世代而言,“Google世代”更习惯于用键盘写作(而不再是传统的练习簿),更愿意阅读电脑屏幕(而不再是纸质材料),他们还养成了随时互联的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维基百科将这些青少年的特征描述为:“与其他世代倾向于从图书或传统图书馆获得知识相比,这些青少年更喜欢借助于互联网或搜索引擎(特别是Google)来寻求知识。”研究者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充足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Google世代”的确已成为了目前青少年群体的主流,但应该对之引起足够的关注,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澄清关于“Google世代”的许多流行但还没有被科学研究证实的观点。[8]

就国内而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至2012年已连续了五个研究报 告[9],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 月,青少年网民已占据了整体网民的半壁江山(45.1%),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4.4%;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85.8%),在网吧上网的比例继续下降(39.3%);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5小时;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的表现更为活跃,有 57.7%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71.9%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个人空间;青少年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80%——有87.3%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8%和52.4%;青少年网民对搜索引擎有较强的使用需求,使用率为82.3%;在所有商务类网络应用上,青少年的活跃性都相对较差。[10]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应用问题。自2008年开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2010年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7~18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5%,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江苏青少年上网场所仍以家庭为主,在学校上网比例明显提高;互联网向低龄青少年的渗透加深,10岁之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为57.2%;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青少年能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总时长主要以3小时以内和3~10小时为主;有部分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3.2%的青少年每周上网总时长在30小时以上,33.2%的青少年经常玩网络游戏,8.5%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11]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中的“苏南地区”指江苏境内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苏南地区中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3)影响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基于以上问题,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 ① 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习成绩、对信息技术所持的态度等); ② 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状况(第一次上网时间、经常上网的地点、上网的主要活动、经常访问的网站、每周上网时间、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自我评价等);③ 网络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得途径、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等);④ 网络娱乐及交往(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的应用状况,网络依赖等);⑤ 手机应用(手机拥有情况,是否经常带手机到学校,父母的态度、班主任的态度、自己的态度,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等)。

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五个城市中初二和高二的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每个城市中选取两所初中(一所重点初中和一所普通初中)和两所高中(一所重点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11年3月至6月,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选择了研究者到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的方法,对问卷数据采用了手工输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39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376份(注:可能由于问卷的题目较多,受教师留出的问卷填写时间所限,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第五部分的问题,因此关于手机应用部分问题的缺失值比较多)。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初中生占51.8%,高中生为48.2%;男生占54.4%,女生为45.6%;重点中学学生占53.5%,普通中学学生为46.5%;有99.6%的被调查者使用过互联网。

三、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

行为的总体特征

1. 苏南地区中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及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1)中学生中互联网普及率为99.6%,高于全国60.1%(注:CNNIC2012年的最新数据。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2081640347721609 4.pdf,下同)和全省95%的对应数 据。

(2)中学生中有93.4%的学生家里有电脑,有半数多(51.8%)的学生家里有2台及2台以上的电脑,且88.5%的学生家里可以上网,67%的学生在学校可以上网。

(3)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81.6%,其中有60.3%可以上网。

(4)家庭经济原因已成为影响中学生上网的次要因素。

2. 苏南地区中学生去网吧的比率较小

苏南地区中学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家里上网(91.8%),高于全国青少年网民的在家上网比率(86.5%);只有极少数中学生(3.6%)会去网吧上网,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网民48.1%的比率。

3. 苏南地区中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较积极,且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较高

(1)5.3%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属于信息技术发烧友,有八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2)80%的中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在中等及以上,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3)在各项具体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方面,“网络搜索”得分最高,“编程语言”得分最低。

(4)在各类网络新事物中,中学生最熟悉的有社会网络(开心网、人人网等)、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等)、淘宝、微博、几何画板等,最不熟悉的有脑图软件、Skype、“绿坝”等。

4. 苏南地区中学生具有多任务、多通道的工作特性

(1)半数中学生具有多通道、多任务工作的习惯(这一结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一致);85.3%的父母会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

(2)这种多通道的工作(学习)习惯是否会影响学习、将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目前尚未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尽管苏南地区中学生的互联网应用已非常普及,并且绝大多数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但青少年群体在生活、娱乐和社交方面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对网络的依赖,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1)中学生上网最常做的三件事情为:信息搜索查询、收听或下载音乐和看视频。

(2)中学生手机上网常做的三件事依次为:信息搜索查询、聊天和收听或下载音乐。

表3 中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

(3)虽然青少年使用搜索引擎的频率较高(与CNNIC2012年的最新数据一致),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他们使用搜索引擎的具体目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6. 绝大部分中学生能够适度上网,但仍有3~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

本次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中学生都将上网时间安排在节假日,6.7%的学生只要有时间就上网;超过半数的学生极少或偶尔上网,不到7%的学生每天都要上网;半数中学生每周无论是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还是上网的时间都控制在5小时之内,但有3~4%的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超过35小时(与《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即每周每天的上网时间在5小时左右。

7. 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苏南地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

(1)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是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73.5%)。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于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超过70%。

(3)中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较高。中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有六成的教师其信息技术水平属中上,10.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8. 网络在学校(学习)中的深度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1)虽然调查显示有67%的中学生在学校可以上网,但实际上在学校使用网络的比率只有14.6%(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网民42.9%的比率)。这可能是由于苏南地区家庭电脑拥有率较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信息技术(网络)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和普及率都有所欠缺,信息技术(网络)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2)在信息技术(包含网络)对学校学习的作用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持肯定态度,其中有11.7%的中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3)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

可见,信息技术在支持中学生课堂学习(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等)及促进师生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

四、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

应用行为的差异分析

1. 男生和女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1)男生比女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要多;男生在游戏行为方面高于女生,女生的网络搜索行为、网络学习行为、音乐收听/下载行为、网络社区活动等行为频率明显高于男生。

(2)男生对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评价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及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明显高于男生;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自我评价方面,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男生在音频编辑、视频编辑、编程语言、flas、操作系统方面的自我评价远远高于女生,女生在word、PPT和网络搜索方面的自我评价高于男生;在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方面,男生和女生也存在一定差别——女生更熟悉百度百科、SNS、优酷、微博、照片分享网站和淘宝,男生更熟悉Skype、second life、脑图软件和“绿坝”软件。

(3)男生和女生在网络娱乐/交往方面基本没有什么显著性差异,只是女生更新博客的行为要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游戏行为方面要明显高于女生。

2. 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1)初中生在家庭电脑拥有方面要优于高中生,第一次上网时间要早于高中生,在网络游戏行为方面要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在网络搜索查询、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购物行为方面要高于初中生。

(2)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对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初中生比高中生略高);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明显高于高中生;在具体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方面,高中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初中生和高中生各有所长——高中生在word、excel和网页制作方面优于初中生,初中生在音频编辑、视频编辑、图片处理、flas和计算机维护技能方面高于高中生;在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方面,初中生各选项的得分都高于高中生。

(3)初中生第一次用QQ的时间早于高中生;初中生更新博客和微博的频率高于高中生。

(4)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初中生更符合“数字原著民”的特征: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更积极,应用更活跃,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更多。这同时提出了一个令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现象将给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3. 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1)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重点中学学生在家庭电脑拥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中学学生,在第一次上网时间方面明显早于普通中学学生;重点中学学生的网络搜索行为、看新闻行为、网络学习行为、收发电子邮件行为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普通中学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每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明显高于重点中学学生。

(2)普通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略高于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学生对word、ppt和excel更熟悉,更擅长于网络搜索(与前面的网络搜索行为频率较高相一致);普通中学学生在编程语言和flas方面得分较高。另外,重点中学学生更熟悉几何画板、淘宝和微博,普通中学学生更熟悉SNS(与前面的聊天行为得分较高相一致)和second life。

(3)总体而言,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社交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将上网时间更多地花在了网络搜索、看新闻和网络学习等方面。这一现象也应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五、改进青少年数字化

学习现状的建议

1. 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决策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系统、全面、正确的认识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在2010年底的《2010美国教育技术规划》中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在今天的美国,对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价格低廉的互联网设施和简单易用的数字著作工具,可以通过万维网很方便地获得各类信息和多媒体学习内容,还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多种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协作。然而过去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基本上还停留在细枝末节式的修修补补上,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应用和实践的经验已充分证明:只有当信息技术引发了组织在结构、流程等层面的深层次、系统化、整体性变革时,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成效。”[12]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最终改变的是教育、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的教育系统、结构和模式中加入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而已。青少年数字化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持。

2. 进一步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日益普及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得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也为青少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基础和条件。对于苏南地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及对其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中学生在学校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这与欧盟国家遇到的情况类似:“技术无处不在,但学校却是个例外。”“欧盟国家有50%的中小学生表示在近一年内他们从未在教室内使用过计算机,而大部分的教师表示他们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计算机。”[13]

“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为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提高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并促进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3.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数字化学习在我国中小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苏南地区大部分学校都已在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但教师们是否接受和认可网络教学,是否愿意从事网络教学,是否熟悉和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否得到所在学校的支持和激励,是否能够成功地开展网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的顺利进行,对于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的实施和推广至关重要。

要想改变目前青少年对网络娱乐/交往的依赖远远高于对网络学习的依赖的现状,使青少年将更多的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教师及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设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可度,提高其信息技术技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类网络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和吸引青少年开展网络学习,才能使信息技术由学生的“娱乐工具”变成“学习工具”。

为了促进教师开展网络教学,需要从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

4. 将更多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引入课堂,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种适合青少年数字化学习的软件/工具越来越多,且有很多是免费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有计划地为青少年筛选、推荐一些简单、便利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将这些工具整合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加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改变其数字化学习理念,培养其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5. 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

国际新媒体联盟(NMC)2009~2011年连续三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一直强调移动技术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研究者认为:“大量移动设备的出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 播放器、PDA、车载 GPS、移动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等,以及价格的下降,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通过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人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信息,也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掌握特定的学习和生产工具……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不断渗入到基础教育之中。”[14]虽然本研究的调查表明苏南地区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42.6%,但可以预测近年内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将会迅速增长,随着中国高校(区域)智能校园建设的如火如荼开展,移动学习的条件将会日益成熟。

[参考文献]

[1] 泰普斯科特. 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1999.

[2] 泰普斯科特. 数字化成长(3.0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Oblinger,D .G., Oblinger J.L..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EB/OL].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7101.pdf.

[4] 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A Handbook of Finding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EB/OL].http: // netgen. unimelb. edu. au / downloads/handbook/NetGen HandbookAll.pdf.

[5] Prensky,M..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EB/OL]. http:///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6] Prensky,M..Listen to the Nativ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5,63(4):8-13.

[7][13] Pedró, F..The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Challenging our Views on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J].Nordic Journal of Digital Literacy, 2007,2(4): 244-264.

[8] British Library, JISC.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EB/OL]. http://bl.uk/news/pdf/googlegen.pdf

[9] http:///research/bgxz/qsnbg/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 ///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 20816403477216094.pdf

[11] 江苏省通讯管理局. 2010年度《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8082/was40/detail?record=1&primarykeyvalue=DOCID2%3D37190&channelid=12659 &searchword=doctitle+%3D+%27%25%E9%9D%92%E5%B0%91%E5%B9%B4%25%27

[12] 梁林梅.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 开放教育研究,2010,(4):35-41.

[14] 赵呈领 李 青 闫莎莎. 地平线报告(K- 12)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收稿日期: 2012-08-30

第4篇

通讯作者:王占杰

【摘要】 目的 分析突泉县2010年中小学生龋患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龋齿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被调查中小学校2010年的健康监测资料,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计算龋患率和预防龋患指标发生率。结果 总龋患率为46.65%,龋均为1.17,高于国家控制指标;女生龋患率高于男生,乡村高于城镇,小学高于中学。预防控制指标达不到国家规划要求。结论 几年来中小学生龋病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总龋患率、龋均比2005年明显下降,但12岁儿童龋均仍未达到国家控制指标。要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把农村和城镇小学作为防治重点,积极组织龋患学生进行窝沟封闭防龋或预防性树脂充填。

【关键词】 龋齿; 患病率; 学生

龋齿是危害我国中小学生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疾病。几年来,突泉县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开展了很多具体工作,在中小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干预上有了明显的进展,比如集中组织龋患学生填补龋齿或缺齿等。为全面了解突泉县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2010年笔者对突泉县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县辖学田乡中学、六户镇中学、永安镇小学、杜尔基镇小学,突泉县第二中学、突泉县三街小学共计6所学校,共调查7~16岁学生3378人。其中男1690人,女1688人;城镇1542人,乡村1836人;中学1578人,小学1800人。其中12岁组为当地出生并长期居住,凡由外地迁入或出生后在外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再转回者不作为调查对象。12岁组做单独统计。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即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健服务和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学校。检查方法和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和卫生部《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调查方案》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检查人员由从事口腔技术的业务人员和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组成。影响因素选择《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列举的有关项目,以调查表或问卷形式进行。在调查和答卷之前由专人讲解调查表及问卷的项目和要求,以便统一方法、统一尺度,避免误差。

2 结果

2.1 龋齿患病率与龋均 对3378例受检者进行检查,共检出龋齿患者1576人,总龋患率为46.65%,其中中学生41.38%,小学生51.28%;龋均1.17,其中中学生0.98,小学生1.33。患者龋均2.50。见表1。

2.2 性别、年龄与龋患的关系 统计结果看出男性龋患率43.85%(表2),低于女性49.47%(χ2 10.72,P<0.05)。从年龄上看,中学生龋患率41.38%(表1),低于小学生51.28%(χ2 33.09,P<0.05);中学生龋均0.98低于小学生1.33。12岁学生受检401人,龋患133人,龋患率33.17%,龋均1.19,患者龋均3.36。

2.3 城镇、乡村龋患的关系 城镇学生龋患率为40.24%,低于乡村学生51.91%(χ2 46.130,P<0.05)。

2.4 影响因素调查 以口腔保健知晓率、有效刷牙率、氟牙膏使用率、龋失补充填比率为评价指标。其中有效刷牙指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采用水平颤动拂刷法,属于三者之一即视为有效刷牙。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4。统计结果表明,除含氟牙膏使用率以外,其它评价指标的率,中学生全部高于小学生,城镇学生全部高于乡村学生,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意义(χ287.74,230.17,160.99,402.92,12.74,91.03,P<0.01)。4项指标率均未达到《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指标。

表1 突泉县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

表2 突泉县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与性别的比较

表3 突泉县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与城乡的比较

表4 突泉县中小学生龋患影响因素统计表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突泉县近年来中小学生龋病防治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纵向看,中小学生总龋患率比2005年的57.48%、龋均比2005年的1.72有明显下降[1]。但从国家要求的12岁儿童恒牙龋均达到1.1以下的指标来看,还有一定距离。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龋患依然很高,被调查学生总龋患率达到46.65%,龋均达到1.1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学生龋患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小学生龋患率明显高于中学生,女性龋患率高于男性(即乡女>乡男),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吻合[2]。这一结论说明城镇学生家长对龋患的重视程度和学生本人的认知程度较高,城镇学校的健康教育开课情况、口腔卫生保健措施的落实情况都好于基层乡镇学校。女性龋患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生较男生喜吃甜食和零食有关。

从影响因素上看,口腔保健知晓率、有效刷牙率、含氟牙膏使用率、龋失补充填比率均达不到国家规划的要求指标。但龋失补充填比率明显高于2005年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这与当地卫生部门集中组织龋患学生填补龋齿或缺齿有关。

综上所述,被调查地中小学生龋患防治有一定成效,但目前的龋患现状仍不容乐观,要坚持开展口腔卫生宣传,把《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落到实处,把重点放到农村和城镇小学当中。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健康教育授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学生口腔卫生的工作重点。集中组织龋患学生进行窝沟封闭防龋或预防性树脂充填等[4]。

参 考 文 献

[1] 曹宏.城乡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增刊):51.

[2] 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龋齿流行现状及龋患程度构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 (2):114.

[3] 张博学.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年鉴社,2008:6.

第5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中学地理

一、利用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和第四节"海洋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我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被占用和山坡的森林被破坏、"红水河"河水污染情况,了解耕地占用的原因、森林破坏的原因和水污染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制止乱砍滥伐和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水污染和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到《处境艰难的地球》和《地球在变暖》时,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手足病"、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变浊流。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因此,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

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必须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黑烟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漫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黑板报、抢答赛、新闻报道会、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到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时要结合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枯水期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如:到学校、居民区附近调查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造纸厂、糖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3、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仅仅依靠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缺乏具体形象性,学生感受不深,我结合本地实际和特定的纪念日进行环保教育。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全球城市节水日"等,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向市民散布环保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四、教育学生加强环保,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所以,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如: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

2.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关键的还是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人地协调,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网络论文《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体现.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

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

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

参考文献

第7篇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新晨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

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意识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本土化开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的基础知识[1],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通过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资源的选取原则

1.1立足课程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必须夯实课堂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用。教材中具备较多潜在信息,这些信息常常是以语言、图片、统计数据、资料等因素作为载体存在的[2]。因此,教师应从关键性语言、图片、统计数据、资料等因素,创造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

1.2开放性原则

在教材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取来源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任何问题,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学生在研究“农民工现象”问题时,教师可以选取全国、本城市农民工务工和子女就读等现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提出更符合实际的解决途径。

1.3综合性原则

地理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选取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融合的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基本特点

2.1典型的区域性

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都具有各自特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按照各区域的特征进行活动,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分析处理,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得出直接结论,进而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

2.2高度的交叉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人文事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具备自然与人文兼备,时间与空间并存,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密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各学习资源的挖掘分析后,了解到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理解如何实现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3深刻的探究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引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并对本地区、本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方面提出见解。

2.4高度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资源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结论表现形式,进行个人、集体间的实践成果交流、探讨,进而提高自身的地理思维品质。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研究性学习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抓住困扰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紧扣教材开展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准备。通常获取资源有以下途径。

3.1直接引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与权威性,教师可以直接引用。例如“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完资料后思考:①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加深对教材中洋流及水循环理论的理解,得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结论。

3.2采用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上的典型案例

媒体具备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弥补了教材中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缺乏的缺点[3]。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挖掘信息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教学案例。

4.研究性学习资源本土化利用实例

4.1课题内容和程序

依据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以小组研究为主要形式,选取当地房地产现状作为学生社会调查课题,力求将学生学习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有关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

鉴于学生已经学习本章节中城市的地域结构、城市化及其进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将本次问题研究的程序设计如下:

4.1.1选题

根据教材中所列的典型住房,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选取本地符合条件的四处楼盘:市中心典型住宅――延府豪庭、工业区附近――锦江观邸、新开发区――江南第1城、郊区高档住宅――山水华庭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以“模拟房地产交易会”作为本次研究形式。并指导学生在本市地图中标注各楼盘。

4.1.2研究与实施

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按任务分别查找相关资料(房价、交通、环境等),实地考察,整理归纳资料,总结报告,等等。对已确定的小组合作课题进行可行性、实施计划等方面的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习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对策[4]。

4.2撰写调查报告和广告词

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通过小组反复讨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写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成果。

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深入分析,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出适合本楼盘的广告词。

通过各家庭楼盘的选择,全体学生归纳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程度、房价、交通便利程度、收入水平、自然环境优越程度等,并利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研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次教学以当地热销的楼盘为选择,让学生通过对各楼盘优劣势进行分析,将课堂活动模拟成“房地产交易会”现场。通过现场各小组的“楼盘推荐”,各模拟身份人员均能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楼盘。在模拟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模拟身份、活动掌握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达到在学中掌握的目的。

可利用的研究性学习资源繁多,教师可选择范围较广。利用课本资源进行本土化开发利用,适当弥补课本资源的区域性不足缺陷,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其所生活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热爱家乡、进一步了解家乡建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沈茂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现代地理课堂教学.

[2]陆建林.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2009:23.

第10篇

【编号:209,国级,国内范围发行,湖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学生理化报》2005年1月1日第1版上发表。】

从月球上看,地球是个蓝色的球体,那是因为地球上大部分面积是海洋,只有小部分是陆地。地球上的水总量是很多的。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地球表面有2/3的面积被水覆盖,即 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地球上水储总量达到138.6亿立方米,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也不能用在耕种和许多工业生产上。

我们所说的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它们只占全球淡水总储量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人们用水分配中农业灌溉占百分之六十七,工业生产占百分二十三,市政民用占百分之十。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激增,农业用水量以增长了五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二十六倍,市政用水量增长了十八倍。

人与水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人身体的65%是水。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68千克,水就占去45.5 千克。人每天大约失去8.8升水。身体中所有的水每5至10天就要更换一次。水还会随着人的呼吸流失。每天每人大约呼出两大杯水。人的身体1年大约需要1吨多水来维持健康和生命。人的一生中,喝下大约80吨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没有食物但是有水的环境下可以存活7天左右,可是在虽有食物却没有水的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3天。

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也可能影响到淡水资源及其供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世界将面临严重的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全球约26亿人,有10 亿人口缺水。联全国的一项名为“综合评估世界淡水资源”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约有三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而若人们继续像现在这样节制不力用水的话,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因缺水而干渴。

第11篇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能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和科学探究、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学生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在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后就不再读书,直接参加农业生产,成为农民。通过实地调查,我们认识到了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调查中了解到: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调查结果,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坚定了实验信心,增强了化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感,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可列举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可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还可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这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比如结合化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在适当的章节中强化、渗透土壤、农药化肥等农村应急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要有针对性,把具有先进水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失时机地推广开来。要重视实践活动,敞开校门,培养新型农民,使学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

第12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

(2)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

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3)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对学生进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

些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学素养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讨论了美国公民缺乏科学素养,及生物学课程等问题。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众科学素养与高中、高校生物学教科书的关系,指出,这些教科书作者本人科学素养不够,会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质量,并影响了学生。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讨论生物学素养,但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 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的缩写, BSCS最初是由美国生物科学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于1958年提出的国家级项目,目的是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静态课程,在各个方面促进生物教育,使学生通过中学生物课程的学习,在离开高中进入社会时具有生物科学领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

BSCS 描述的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表现特点:

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实与反思:

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审。

2002年1月29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2月23日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刘海洋认为他最喜欢的是生物。比之数理化,比之电机,这是一个与有机的生命最为密切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他反而去伤害生命呢?中学生物课讲授的内容,从植物、动物到人,再到DNA 、细胞、遗传变异等,注重的是知识层面的介绍,缺少的是那种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园的平等意识,也很少谈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这回事。虽然最新编订的生物课本,已经想到要“加强动物与人的关系的内容”,并且重视“渗透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是,它的具体内容仍然不断显露出狭隘的生物观和对动物的歧视。动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对人的价值则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课本里就开始写上“野鸭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来制作皮革和乐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够用来制作药酒,蛇胆„„可以做成中药材”;而“哈士蟆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补强壮剂”!在这样的介绍里,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顾了。这的确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潜意识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价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社会对待自然、对待生命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氛围,都会显现到教育中来。如果说要“分析刘海洋”的话,其实也应该同时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

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现行中学生物课本上很轻易地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于是,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在试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开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脏是怎么跳动、怎么通过神经反射而颤抖,直至如何死亡„„这种凌迟杀戮般的“实验”有必要吗?!

国际动物福利的五个标准

1、免受饥饿的自由;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

二)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调查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2003年对迷信的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情况

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达标。比2001年1.4%增长了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局部增长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逐步开展了有关调查工作。 )

2、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情况: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进行集科学性、社会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比例为17%,1992年,欧洲共同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

小结:通过上述的调查和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较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又由于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期途径

四、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13篇

一、 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二、 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 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辩题,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 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 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三、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政治理论,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政治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14篇

[关键词]加拿大;小学教学;少教多学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少教”是指创造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启发性地教与发展性地教;“多学”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自主学习、积极学习与深度学习[1]。加拿大的学校积极构建高效的教与学,“少教多学”在小学课堂上处处都有体现。

一、游戏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玩中学,学中玩”是贯彻了“寓教于乐”教育原则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进行教学是加拿大小学教师一直在努力落实的目标。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融入数学知识,通过字母游戏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测:26个英文字母中哪个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然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其设计探究的方法。接着,教师选出合理的方法进行操作,如:在报纸上扔硬币,并统计硬币范围内字母出现的频率。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再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结果。后来,教师又对游戏进行了拓展――在户外扔呼啦圈,观察户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学校周边环境的抽样调查,形成一个科学的调查报告。教师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进行了完整的科学探究,并收获了极大的乐趣。

又如在文学课上,教师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放进一朵花的图案里,让学生在学习完诗歌后按照自己对春天的理解为花上色,之后再集体外出观察春天的气息以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在法语课上,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数字法语的掌握程度,就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PK赛。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圆,从1~100中随机选了很多个数字写进圆里,PK的学生每人拿着一个拍子,教师用法语随机说一个数字,谁先拍到相应的数字就为自己的团队加一分。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还让学习途径变得丰富多彩,使学习成为了一种享受。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师也在教学中得到了解放。

二、体验式教学,引发学生的深层感悟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和真实感悟来掌握所学的内容,直接经验与反思是其不变的特征。体验式教学能充分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加深主观世界的理解,在思维上得以发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差异,可把体验式教学分为认知体验式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行为体验式教学三类[2]。

例如在法语课上,学习“残疾人”这一章节时,教师先用两个活动让学生去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其一,让学生一边晃腿一边写句子,感受身体失控下学习的困难;其二,把学生双眼蒙住,要求学生将大杯子中的水倒入小杯子中,体会盲人日常生活的不便。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分享感悟。教师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

又如,某节社会学课的主题为“性别公平”。首先,教师随机点了几个男生起来,让他们“像女孩一样”扔球。随后又点了几个女生起来,也让她们“像女孩一样”扔球。教师继而提问:“像女孩一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女孩是否意味着比男孩弱小?接着,教师播放了一个女运动员自述的视频,她讲述了自己对抗外界眼光的艰辛之路。教师继续播放一个街头采访――记者请路人分享自己对于女性的看法。看完视频后,教师请学生分享感悟,并借此引出了对于性别平等的讨论。此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有的观点从何而来?再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信息来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反映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比如:社会媒体对男女的不同评价、麦当劳为男女生设立的不同玩具区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思考、感悟,制造冲突,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高度参与,并且提高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三、项目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学生通过项目来学习是以学科原理为中心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模式[3]。以完成一个项目来完成相关学科教学是加拿大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项目式教学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探究问题真实而具体;操作实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对主题的深刻思考;学习手段数字化――网络为常用学习工具;学习途径多样,如资料学习、创造想象等;多人合作。不同于国内,加拿大的小学教师是多科教师,甚至是全科教师,所以教师经常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多学科渗透的现象。

例如在6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将文学、数学、社会学融合起来,开展了一个项目学习:生存大挑战。首先,让学生阅读戏剧《丹尼,生存之王》――讲述的是一个流浪儿如何依靠智慧生存下来的故事,然后完成一定的阅读理解提高文学素养。接着,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项目策划书,模拟情境: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给每个人每月2000加元,让其自己去设计自己未来的生活。这个项目要求学生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水电费、油盐酱醋茶等生活所涉及到的大部分细节,并且对于买到的东西还必须提供真实证据来证明价格的有效性,如超市里商品标价的照片、沃尔玛网站上的商品价格截图,等等。

又如在地理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制作一本热带雨林的项目报告,报告上不仅有语言描述、图画还要有自制的地理气温表等。在科学课上,学习“水系统”这一章节时,教师发起了一个“清洁水”的调查研究――学生们分组,通过搜索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试着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最后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以获得本章的成绩。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数据测量,完成对操场功能区的重新规划。为此,校长还专门写了一封项目倡议书以增加项目模拟的真实性。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的操作将维持一个月之久,学生将每天在该课上反复完善自己的方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精化知识,健全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只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学习者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而且,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教学内容,不仅实现了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还使知识的学习达到了应用层面。

四、互助式教学,同伴间相互促进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其实质是在教师(合作者)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同伴指导、示范、教育、咨询、监督、互动互评等方式进行的互助合作式的学习形式[4]。加拿大的课堂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学生经常被分成小组与本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互助式学习成为加拿大学生增长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

例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商定一个本组的写作主题,然后即开始创作。所有学生都写完后,在小组内轮流朗诵成员所写文章,组内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在该成员的评分表上给出分数、写上评语,并将其贴在该成员的作文背后。最后,小组投票选出一个文章写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又如在数学课上,教师让男女生合作完成所布置的题目,并且每个小组都需要提交一张讲解自己解题思路的“教学板书”。教师随后抽小组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在彼此的沟通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也理清了解题思路。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设计者、工程师,学生彼此形成了一个教学团体,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五、结语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少教多学”模式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全面地培养学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教多学”模式也需要教师的智慧作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生涯中,教师应不忘初心,追求卓越,不断反思,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中不断改进,方能推陈出新,创造不一样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对学生要求过快,那么学生就会只关注数字和结果,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想要给学生一个礼物,那么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学生面对挑战、不怕犯错、享受努力、坚持学习!这样,方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构建思考[J].教学实践,2015(7).

[2]邓亚庆,姚宝梁.将真实性体验式学习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一节瑞士小学四年级英语课的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4):57-61.

第15篇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

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