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礼仪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理解服饰美。理解服饰与塑造形象的关系,掌握服饰修饰的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服饰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注重仪表,塑造良好的小学生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服饰修饰的途径与技巧 ,色彩搭配技巧
教学难点 :熟练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服饰的技巧。
一、 谈话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同学们当然也不例外。你看,我们身边又有哪个同学不是这样?每当穿上买的新衣服,心里总是美滋滋,走起路来也特别有神气。
作为小学生,你们正在求学的时期,又没有经济收入,穿戴方面不宜赶潮流、追时髦,只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作为小学生,怎样打扮自己才算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小学生着装礼仪。
二.呈现新课。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穿着舒适得体。 ⒈ 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有
没有做到。
出示几位不同穿着的同学的图片,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不恰当的地方。
三、巩固
小学生在课堂、集会、升旗仪式之上,符合礼仪的衣着应该是:
1、
要干净整齐,不能邋遢有异味;
2、
不能穿背心,更不能光膀子;
3、不能穿拖鞋,更不能打赤脚;
4、不能戴有色眼镜;
5、男女学生的红领巾要系正戴好,要脱帽,摘掉头巾,队徽、校徽应佩戴在上衣左上方;
6、衣服扣子要系好,不能敞胸露怀;
7、参加追悼会或祭奠革命烈士,要衣冠整齐,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
以上都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衣着服饰方面的礼仪规范。小学生不能在学校穿背心,破损的红领巾更不能佩戴,这也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小学生不能佩戴饰品、不能穿过短或暴露的衣服,这样打扮并不漂亮,也不符合小学生礼仪规范。
在节假日中,或在一些除星期一须穿校服外,其他时间可穿也可不穿校服的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喜欢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衣服,但此时一样要强调大方、整洁。女同学不可追求打扮得象成年女性一样艳丽,甚至花枝招展;男同学呢,要注意卫生,天天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不必追求穿高级质料的服装。
小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打扮。一般来说,女同学的发式应以理短发、梳辫子为宜,不要留披肩发,更不可涂脂抹粉与画眉毛。男同学最好理学生头,不能留长头发。要保持小学生应有的活泼气息。鞋子、袜子要常换,鞋子要常擦,决不可让鞋子发出酸臭味儿。女同学要注意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球鞋、布鞋或平跟鞋。
四、小结
同学们,爱美是一点儿也没错的,但人的打扮一定要得体,要适当,才显出美和可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形象要求。小学生就象一朵朵刚刚开放的小花,天真活泼、纯洁无邪就是少年儿童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我们一味学大人打扮得非常复杂、非常郑重,甚至花枝招展,珠光宝气,那只会弄巧成拙,反而把最美的本色弄丢了。
课堂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堂礼仪,熟知课堂礼仪,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争做一名课堂礼仪小先锋。
教学重难点:熟知课堂礼仪,掌握课堂礼仪,坚持课堂礼仪。
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语:播下榜样的种子,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礼仪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范的课堂礼仪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那如何来规范我们的课堂礼仪呢?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规范课堂礼仪才能取得好成绩,希望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堂礼仪”课能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热身运动(7 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课堂礼仪”,
情境一: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入主题。教师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三、上课片段(20 分钟)
1、情景剧一: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A、B 学生把手觉得很高,C、D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举起右手。老师让 C 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 C 学生回答错误,因此遭到 A、B 等学生的嘲笑,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 A、B 等学生,因此 A、B 等学生与老师顶撞。
2、针对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
3、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4、情景剧二:一节课 40 分钟,上课到中途时,有些学生的坐姿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坐姿很标准。上课期间,做好笔记后应该是“背直,手平” 。
5、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6、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四、同桌互动、共同进步(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班上谁可以做课堂礼仪小先锋呢?请你为你的同桌指出他的课堂礼仪的不足之处,并讨论、改正。
五、演演议议,归纳要点,全体学生演示。(5分钟) 课前两分钟,我们应该“##” ; “上课”时; 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 ; 上课除了动笔时,我们的眼神应该“##” ,坐姿应该“##” ; 下课时,我们应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自身礼仪着手,从自身的课堂礼仪着手, 规范自己的课堂礼仪,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 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我们要用行动说明一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集会礼仪
教学目标:
1、 学生知道在班级、团队、文体等集体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与要求。
2、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礼仪训练场等活动中的参与、讨论等形式,结合自身在集体中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规范自己在集体活动时礼仪细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使同学们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在公共场合讲究适当的礼仪,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集体活动礼仪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使集体活动顺利进行,更体现了小学生应有的文明素养。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们都要做什么?学生齐答“升国旗!”那升旗或者集会时我们大家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集会礼仪。
二、学生探究,
1、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集会基本礼仪的资料。
2、各组推选代表说说你知道的集会时的一些基本礼仪。
三、了解正确礼仪
(一)集会礼仪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老师发现我们在集会时,还是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在里面,今天我们就认真在学习一下礼仪集会礼仪。
1.
提前几分钟列队入场,在集会中不应随便走动和发出响声,以示对会议和报告人、节目表演者的尊重。对精彩的报告、节目要不断报以掌声。开会应提前入场,按指定位置入座。
2.聚精会神听报告或看各种演出。讲话结束后礼貌鼓掌。不随便议论、讲话、大声喧哗、打闹,保持会场肃静。
3.保持会场卫生,不吃东西,不乱扔瓜果皮核,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4.爱护公共设施不用脚蹬座椅,在前后移换座位时要沿中间过道绕行,不能跨越座椅。
5.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会场,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同学们,接受奖状和奖品时,我们应当注意哪些礼仪?
1.向授奖人敬礼。 2.双手接过奖品。 3.再次向授奖行礼。 4.礼貌地向观众展示奖品。 5.颁奖完毕按指定路线归队(座)。
四、讨论
1.讨论为什么集会时要遵守这些基本礼仪?
2.出示集会遵守基本礼仪和不遵守基本礼仪相关图片,让学生辨析,并说明为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集会礼仪,相信我们大家在今后的集会中会做好。
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学校交往活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
2.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学校交往活动,遵守学校交往礼仪,争做“学校交往礼仪之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一 、情境导入
1.渲染学校交往情境。 2.引发思考,组织交流。 3.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现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学校交往,就有许许多多活动有秩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学校交往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学校交往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有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在学校交往都是怎么做的?
(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学校交往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如:
①同学间不要用“喂”、“哎”等称呼。
②进办公室要报告。
③不随便对别人品头论足。
④室内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不乱动他人物品。
⑤室外安全游戏,文明礼让,互帮互助。
⑥尊重他人劳动,保持校园卫生。
⑦和人交谈时要用礼貌用语。
2.联系实际,选择适度礼仪 (1)讲述礼仪现象 (2)讨论、交流
3.提高认识,商讨共创和谐学校交往。
共同商讨归纳共创和谐学校交往的措施,并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措施,积极参与。如:
①学习学校交往活动礼仪、童谣。
②编写我班《学校交往礼仪常规》。
③做学校交往活动宣传报。
④开展学校交往安全知识竞赛、礼仪知识竞赛。
⑤晨检时,讲一讲新发生的学校交往礼仪故事。
⑥做“小小学校交往监督员”。
⑦评“学校交往礼仪之星”。
2、培养幼儿从小诚实待人的好品质。教学重难点:让幼儿知道诚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动准备:音乐《诚实的好孩子》、幼儿用书、ppt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小朋友,在刚才的音乐里面你听到了什么?
2、歌曲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那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欣赏故事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好听的小故事,要求你们都要认真倾听并思考,等下看谁能回答老师的问题。2、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幼儿自由表述、讲述)
师小结:诚实是美德,不诚实的人是不受到小朋友欢迎和喜欢,长大了还是不诚实的人是要受人歧视的,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影响自己的前途----因此从幼儿开始,我们要争取做个诚实的孩子,以后长大了更要做一个诚实的对社会乐于奉献的人。
三、礼仪三字经
讲诚信,人人夸,做不到,不乱应,
勇认错,不掩饰,不吹牛,不说谎。
四、活动延伸:播放配有录音的课件(手捧空盆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授课,使大家明白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语言。
2.通过这次学习促进校园和-谐,提高学生素质。
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
礼仪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2.教育学生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3.了解课间纪律及上下楼梯的礼仪。
4.向老师及长辈问好的礼仪。
5.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主持活动,宣布文明礼仪班会开始,导入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教育着我们,比如,历史故事:《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黄香诚心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中国古代礼仪规范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少先队员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文明少先队员。
二.导入
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1.在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教室里应怎样做。
2.课间活动,上厕所应怎样做。
3.上下楼梯应怎样做。
4.进出老师办公室应怎样做。
5.上学路上及放学路队应怎样做。
三.礼仪之花开校园
1.文明礼仪在口中: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说粗话,要说普通话,文明话。
做文明人使用文明用语
学生讨论文明用语都有那些,应怎样使用。
同学们,都知道,礼貌用语记得牢。
见到老师同学问声好。
分离时候别忘把手招。
影响别人,“对不起”,
回答要说“没关系”
从小讲文明,懂礼貌,
大家夸我是个好苗苗。
2.文明礼仪在手中: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折乱踩,伸手帮助别人,弯腰捡垃圾,关灯、关水龙头。
3.文明礼仪在脚下: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逆行,不乱停乱放,不践踏草坪,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推搡打闹。站队出校门,队伍要整齐,进出校门不乱跑,
4.文明礼仪在课堂:课前黑板要擦净,讲桌物品放整齐,无粉笔尘。课间休息时入厕,准备好当堂课用的书和学习用品放课桌左上角。上课不迟到,上课铃响立即有序进教室,立即归座,等待老师上课。不能在教室内、走廊上走动。上课迟到的同学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走进教室并轻轻关好门。下课铃响后,如果老师还没有宣布下课,仍要安静听讲。老师宣布下课,值日生喊起立,学生须面带微笑,说老师再见。坐姿端正,课堂上不东张西望,听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听取同学发言,不议论,仔细分析正误,等待同学发言完后再补充。排除内心环境与身边同学的干扰,倾听与学习相关的讲话。思维跟着老师走,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言要用普通话,课堂不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小话,老师提问自己时,应马上起立,大声回答。发现老师失误时,不要嘲笑或使老师难堪,下课的时候向老师提出。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忆。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卷子上圈圈点点。书写时要静心,姿势正确,做到提笔就是练字,尽量少用橡皮擦。课堂上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做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文具不用时放文具盒。
5.文明礼仪在家中:家中讲文明,讲礼仪。
四、倡议书歌谣
1.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2.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滑滑梯不吵闹。
3.过道相遇互礼让,切莫低头来相撞。
4.不踏草,不摘花,我和草木是一家。
5.课间游戏很有趣,追逐打闹不可取。
6.有纸屑,我拾起,校园环境美无比。
7.清洁卫生用心记,桌子椅子摆整齐。
8.出言吐语要文明,行为举止要得体。
9.整整齐齐排好队,平平安安回家去。
一 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获得那些固定的原则、规则。
第二,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别人及评价自己,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志,心平气和地与人合作,提高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发表看法,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
二 选编案例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搜集、选择符合要求的典型案例。选用案例的第一步就是精选案例,案例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的优劣。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选案例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需要。教师选择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或提高知识与技能,使案例分析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第二,案例要典型适用。一个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案例必须适合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越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范围;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学到某些知识和技能。
第三,选用模拟现实和贴近社会实际的案例,营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的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描述的是完全真实的情况,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内容必须依据客观现实。
第四,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实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要交代清楚,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环境,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决策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分析案例
1.讨论案例,促进思维的扩建和创新
传统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结果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形成。发散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对此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2.分析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大量思考性问题,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这是创造动机的具体表现。案例教学中所强调的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首先要求教师保留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思考的过程,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然后给予相应的质疑和引导,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提炼概括。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梳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质疑。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辨别。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3.评价方案
由教师进行总结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具有独到之处,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的环节等。
四 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1.明确教师的地位及转换角色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学与互学,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由主导地位转为辅助地位。教师是主持人,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习程序、规范操作方法,维持教学秩序,控制发言顺序及学习进度,使学生集体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也是总结者。对学生发言做必要总结、整理和归类,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教师也是启发者。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推动学生思考,将问题引向纵深,一步步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
2.遵循案例教学规律和原则
主要有四个方面:(1)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将案例发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2)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教师事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拟订方案,作出决策,达成共识,为各组展开辩论做好准备。(3)陈述发言,辩论交流。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代表就小组的观点看法做小组发言,组内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他小组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4)归纳总结,优化方案。各小组陈述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对本班最后形成的方案进行概括;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要重点说明理由及依据。如果没有答案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最好不要用肯定的语言,以便更好地选择并优化方案。
组织案例教学应遵循鼓励为主、集体参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等关键特征。
学生正经历高三一轮复习,各类公式已经复习过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对于三角问题已有的了解,如何选择更优的方法来正确、快速的解题就是学生的“必修课”了。三角函数求值的题型,从认知结构上说,学生很容易理解题意,动手解题,但是使用方程组的思想还是变角的思想来解题更加便捷呢?怎样帮助他们在解决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时,正确深入地理解题意,有效准确地选择解题方法呢?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建构为目的,精心设计了一节习题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练,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学生的改和教师的评,利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这不但帮助学生深化认识三角函数求值的问题,还进一步总结出了各类方法的特点,使学生能准确地选择更优的解题方法。
二、预期效果
1.让学生在掌握角的变换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自我总结形成观察差异、探究公式使用的一般方法。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独立或合作提出推导其他三角恒等式的方案,形成对三角恒等变换的本质认识,加深对灵活运用公式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将“知识问题化”,大胆、合理地提出猜测,通过证明、完善,最终达到将“问题知识化”的目的。
三、案例回放
1.小题回顾,创设情境
师:前面我们一直在使用各类公式解题,那么下面这些是大家课前预习的题。我请部分同学起来对答案,谈方法,再说公式。
生:……(前3题略)
师:我们来看第4题。请生1来回答。
师:有没有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点?
生1:平方关系式开方要注意角的范围,才能确定sinα值的正负。
师:很好。大家对于基础内容都能熟练掌握和简单运用,也能注意角的范围问题了。第4题就是我们常见的已知简单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复杂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题型。现在我们把这道题的已知和所求调换位置,大家也能快速地求出cosα值吗?
2.展现方法,暴露思维
问题提出后,学生都在奋笔疾书,当时我设想,学生大多会习惯性将cos(α+■)展开,联立方程组来解题。结果,不知是否因为我前面讲课时强调求值题要关注角,所以不少学生使用了变换角的方法来解题。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情况。于是,我将两位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并排放到了一起,请学生讨论和比较。
生2:(方程组)
生3:(变角)
经过比较后,大部分学生认为使用变换角的形式来解题更为方便,比方程组的方法要好。
3.比较学习,深入探究
师:我们来看例1,它就是我们所关心的题型。
在教室巡视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已经掉进了我所设计的“陷阱”。绝大部分学生使用变角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却迟迟求不出答案。相反,使用方程组解题的学生则迅速地算出了正确答案。
师:不是变换角的方法更加简单吗?为什么遇到这道题行不通呢?两题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那道题有角的范围,而这道题没有,变换角时不能确定所求角的范围,所以只能用方程组的方法。
(此时,教师展示了其中一位学生使用变换角的方法解题过程。学生沉默)
师:其实大家已经关注到了角范围的问题,只用这个因素来选择何种解题方法似乎太草率了。实践出真知,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题。请在解题时思考用什么解题方法,为什么?
部分学生因为上一题的关系,使用了方程组的方法来解题,在变(2)中受挫,计算十分复杂。部分学生还是使用了变换角的方法,结果变(1)和变(2)都顺利地解决了。
师:大家的解题过程应该让你们有所感悟吧。请问已知复杂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解简单角的三角函数值?什么条件下使用它们?
生:有角范围的题用变换角的方法解题,没有角范围可以使用方程组的方法来解题。
师:那么,变(1)用方程组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但变(2)却不行?是受什么条件影响呢?
(学生沉默)
四、教学感悟
“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到,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宗旨是要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促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中认识“风”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磁场的概念。
难点:磁场和磁感线。
四、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风力演示仪(自制)、条形磁体、磁针、铁屑、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手端着磁针,站在远离讲台的位置,磁针指向南北。
【问题导引】: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现在请你们判断:教室的哪个方向是南?
【实验演示】:教师把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立即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在学生惊诧目光的注视下,教师把讲台上的报纸揭开,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大磁铁。
【问题导引】:磁针在刚才的那个空间里能够指南北,到了磁铁周围的空间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铁周围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叫做磁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场。
(二)新课教学
【问题导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
结论: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直接观察。
【问题导引】:看不见摸不到的现象怎样研究呢?
【实验演示】:拿出风力演示仪,引导学生研究怎样确定是否有风、各点风的方向。
【问题导引】:你能否把风力演示仪中的风的状况描述出来?能利用图表示更好。
结论: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风的状况,每一根曲线的方向都代表风吹动的方向,在一些漫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方法启迪】:如果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能够对某些对象施加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对象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事物。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磁场能够对磁针发生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
【实验演示】:把磁针放在磁场中的A点,观察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A点放置不同的磁针,观察磁针的指向。
【问题导引】:观察实验现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我们发现:磁场很有“个性”,它把放在A点所有磁针的N极都“吹”向同一方向(见图1)。
【方法启迪】:如果风把纸片吹向东方,我们就说风是向东吹的,同样,放在A点的磁针N极都被磁场“吹”向图示方向,在物理学中就把这个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问题导引】:我们利用磁针确定了A点的磁场方向,那么磁体周围B点、C点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
【实验演示】:在磁场的B、C点都放置磁针,观察磁针N极所指方向,每个磁针都显示了该点的磁场方向。
【问题导引】:怎样让磁针更小,显示的点更多呢?
【实验演示】: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观察铁屑形成的图案。
【方法启迪】: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被磁化成一个个细小的磁针,磁场“吹”动每个铁屑的N极,形成了奇妙的图案,这和风吹落叶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把铁屑排列的图案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表达出来,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条形、碲形、同名、异名)
【问题导引】:观察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结论:从N极出发回到S极等。
【问题导引】: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你能说出地球的南磁极在哪里吗?
介绍地磁场、磁偏角、沈括的贡献。
【问题导引】:你认为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略)
2.方法概述(略)
(四)巩固练习(略)
(五)作业
思考题:在物理学中,把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如果我们把S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本课中的哪些说法会有所改变?你能否按着新说法把这节课重新讲述?
(六)板书设计(略)
关键词:概念;比的意义;生成;案例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37~40“人体的奥秘――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在探索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和长度,谁来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引导联系,分析比较。
(一)同类量的比
1.师: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生1:96-72。
师:这表示两个数量相减。
生2:96÷72。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这表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生3:96∶72。
师:这个算式你学过吗?
师: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关系,有相差的关系,也可以有几倍关系,像这样的关系,在教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课题)。
臂长和腿长的比是72∶96,会不会说?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咱们一起说。
2.有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评析】 数学老师在数学中不但要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在引出比的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除法与比的关系的联系与比较。在进行数学语言培养方面,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先老师示范说,然后学生自己说,之后是学生互相说。
3.你还想比较哪两个数的关系?
4.师:刚才咱们用学的比来表示,这个比在数学上记作什么呢?
学生自己读书。
学生汇报:前项,后项。
师:怎么72在上一个比中是前项,到下一个比中就变成了后项了呢?
生1:前一个是臂长与腿长的比,而后一个是腿长和臂长的比。
生2:如果倒过来的话,意义就相反了。
【评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读书,对比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同时学习了新的知识。老师充分的信任学生,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培养了学生认真读,细分析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是受用的。
5.师:什么是比呢?
生1:比就是比较。
生2:和分数有关系。
生3:和记分有关系。
师评价:我们先一放,一会再解决。
生4:比号就像除号。
师评价:嗯,和除法有关系。
(二)不同类的量的比
1.出示:(1)班男生20人,女生19人。
(2)赵凡3分钟走330米。
2.师:你认为哪一组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如果能表示,就写下这个比,再想一想你写的比是谁和谁的,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板书。
师:第1个,可以看作是同类的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第2个,确实单位不一样,尽管是两个不同的量,但存在一种除法关系,到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两个不同类的量的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速度。
【评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师:说一说什么是比呀?
生1:除法就是比。
生2:可以列除法算式的,就可以用比。
师:我们看书,看书上的标准的话是怎么说的?
生1:两个数和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生2:两个同类的量,得到的是谁是谁的几倍。
两个不同类的量,得到的是一个新的量。
生3:比值就是前项除以后项。
【评析】 信息梳理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分析比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引领学生,将信息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进而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建构、生成。
(三)整理知识,回归生活
1.这是一个安利洗涤剂的瓶子,看到这些刻度,你想到了什么?
生1:1∶1就是1份原液,1份水。
1∶2……
还有谁能再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知识?我们身边无处没有比。同学们也举了许多例子,比的作用也很大。(师拿学生举的例子加以说明。)
【评析】 比的知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没有关注过的领域,老师找出了“安利瓶”这一充分体现比的知识的“学具”,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2.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师出示一些图案和画面加以说明)
3.篮球比赛中,中国和立陶宛80∶79,这是不是比?为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一)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在教学中巧妙引入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有多种表述。
其一: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见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述几个案例教学法的不同含义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脱离实际的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教得乏味,且学习效率很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理论课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研究、解析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可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又把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成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起着“组织、引导、促进”的作用。既要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范围:##市东湖区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我校按照小学部德育处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常规管理与检查的意见》,通过向社区派驻社区“文明礼仪”之星,让“文明礼仪”之星走进大社区,使未成年人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2008年,我校向基层居委会派驻“文明礼仪”之星,让“文明礼仪”之星走进社区,拓宽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互动的渠道,搭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平台,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文明礼仪”之星进驻社区后,学校首先在子固路、中山路这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从礼仪、守纪、整洁、健美和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他们在社区教育辅导员、居委会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现场解说、张贴画报等形式,向市民进行宣讲、教育。在“文明之星”的带动下,周围的许多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少先队员也参加到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案例教学是以地理结论的获取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感悟地理结论的研究学习过程。它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生,求知欲极强,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 “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 (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再者,在收集并获取大量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上,师生同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而来的,并未能被关注或强化过的知识。当然就“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知识了。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它人员及团体,还可能来自文学作品、网络、报刊杂志,还有观察记录、采访纪实等等,不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阅读、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而且课外也不例外。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①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③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④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⑤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
举例如下: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不步: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1)一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要点由一组材料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例如,鲁教版必修Ⅲ中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多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点由多组相近或相似材料作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揭示地理规律方面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 中“区域的开放性”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城、乡经济差异”、“长江上中下流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全球化”等材料作为情景。
(3)多案式: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由一组材料作背景。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地理知识的教学。
(4)对比式:就是指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由两组对立的材料做背景。该方式适用于对立的、具有可比性的较要素地理知识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除了就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日本和英国差异”外,还可以选用 “东、中、西部三在经济地带的差异”作为素材案例。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一,案例教学的引入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一方面,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及教学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精心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与学生探讨,互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究课本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能动思考性的接受、运用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验证理论知识。
第二,案例教学的引入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惰境的差距,有利于学生理解法学理论的精髓。使用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惰境的差距。课本中所展现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些差距,社会是人的聚合体,而不是概念式,单纯从传授课本知识、理论知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往往达不到传授的需要,学生统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建构起严整的理论体系。在法学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由于案例来于真实的教育世界,是发生在被传授者实际生活身边的事情,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就能联想到实际场景,设想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可能方案。这样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把这些活以致用。
在法学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在授课之前,课前教师客观真实地选择适用教学的案例。首先,选取的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启发性。教师必须预先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选用案例时才能使案例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案例的来源可以来现成的案例或是在报刊资料中搜集,不管案例来源如何,一定要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能反映所讲授的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反映所讲授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法律原理、法律原则和法律适用方法等等。而真实的案例则能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能够指导学生把握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同时使学生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培养他们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时效性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定层面来讲,时间跨度较长的案例,内容往往缺少时代特色,这可能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可见,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收集,不断补充更换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最后,选取案例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对案例材料难易度进行把握,太难的教案,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很好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相反,案例过易,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积极性。可见,案例难易要适度才能充分展开教学。
(二)课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为中心,老师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3]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并充分说明该方法或途径的合理合法性和可行性以应付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在案例讨论、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利用自己收集的有关材料来说服老师、同学同意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强化其竞争意识。
1、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可以说是一个表白的梗,在这里长安故里是两个名字,这句话的完整版是: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这句话看起来很意境,情侣间喜欢用这样的词来做情侣名。长安属于故里,而故里之中有长安,也就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确是很有逼格的秀恩爱的情侣名。如果你的对象给你发这段话,你千万要理解是什么意思,别只把长安和故里当成地名,小心被拉黑。
2、以后我叫长安,你叫故里这个梗完整的最初是出现在百度贴吧,后来网易云音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热评中有网友回复: 知道我喜欢哪个情侣名吗?哪个?长安与故里 为何? 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由此这个梗渐渐火爆起来,不少抖音快手网红都在录制这个梗的相关视频。其中长安归故里目前来看应该是来自某本小说。故里有长安则是来自一首 小曲儿的原创歌曲《却邪》,其中有句歌词是唯望来日纵不还,故里有长安。目前这个梗热度很高,相关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也很高,看来网友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古风的表白梗。
3、对于这个梗,网友们也是举一反三。比较有悲伤的回复主要有长安尽头无故里,故里从此别长安、后来长安失故里,故里无长安。也有衍生梗以后我叫绵绵,你叫远道,因为绵绵思远道。比较搞笑的就是以后我叫春风,你叫江南岸,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我叫无理,你叫闹,因为无理娶闹,又或者是我叫井水,你叫河水,因为井水不犯河水。总之,我国古代不少诗词歌赋都可以套用这个梗,毕竟沙雕网友的脑洞你是无法想像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会、感受和实践选取作为教学案例,既生动、具体又鲜活,它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与科学调控,可使学生在案例的认知过程中,深入地体会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理论的实践性。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他人员等。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直接的感官活动,带着好奇与问题,在思索中进行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最后,通过诸多内、外在心理活动。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引导阅读与感知)
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步骤: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自主探究)
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交流互补)
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来,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总结)
财务管理是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法这种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正是培养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作用,有必要对当前财务管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启发性教学法,它通过展示案例来促进人们的思考、探讨和争论,进而起到深化思想认识及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它和以往常用的以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案例教学同时还是一种理论和实际联系很紧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置身案例所营造的环境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和案例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教学法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极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各方都可以围绕案例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这个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对案例的学习和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入,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教学效果自然会更有保障。
2 当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实施案例教学所必备的条件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时和师资力量这两方面。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课时在54到72节之间,数量有限,而这些课程用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已经是比较紧张了,很难抽出时间来实施案例教学和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另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既精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分析能力才能对案例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应用。而这类教师目前还比较少,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
2.2 很难选取出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必须足够典型、新颖,同时紧扣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知识体系。当前国内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以照搬国外案例为主,但由于国内外财务管理制度的显著差异性,国外财务管理文化中形成和编写出来的案例很多并不适合国内的教学,而由于国内财务案例的教材当前又很少,少数几本也已经过于陈旧,也不适合拿来使用。如果自行编写的话,则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要能获得相应的真实数据,难度是非常大的。
2.3 部分学生缺乏讨论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有效的互动则需要学生课前就主动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制定讨论方案。然而部分学生深受过去“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学习非常被动,没法及时扭转过来,因此对案例教学持消极态度,在该讨论和互动的时候默不作声,不仅破坏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在制定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实施案例教学所需的时间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为保证教学效果,最好采用小班授课制,因为小班里的同学互相都比较熟悉,在互动的积极性上要好于大班教学,教学效果更好。另外,教师也要根据实施案例教学的需要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这样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更深入透彻。
3.2 注意财物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工作
教师要多到企业中去交流学习,获取一线资料和数据,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成相应的案例,这样形成的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最有用的。另外,学校可帮忙构建起资源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各个教师的教学资源能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共享,而教师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案例的编写质量。
3.3 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到各科教学中,成为一种广受师生欢迎、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学手段。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也要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动画、图片、音频等引入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可以使讨论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兴趣,而教师借助于这些手段对案例的分析和描述也可以更加清晰和透彻,教学质量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案例1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以往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由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速度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通过速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并能计算平均速度.而对于瞬时速度,学生尽管知道它是指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但不能理解这样的物理量如何去测量.这就使瞬时速度这个物理量显得有些神秘,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新课改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介绍坐标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量,然后再用物理学中对速度的定义,将速度表示为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动,表面上差异不大,但它对下一步引入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影响差异就大了.通过表达式,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当时间间隔Δt取小一些,则物体从t时刻到t+Δt时刻这样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差异就小一些,运动的描述就精确一些.再就是当时间间隔Δ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表示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学生由此不仅明确了瞬时速度概念,也了解了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这一点十分重要,它体现了物理学-个特点,即给出一个物理量,不仅要知道这个物理量是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测量这个物理量,知道怎样测量的物理量才更有实际意义.同时,学生了解的测量方法也为下一节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做理论铺垫.
在加速度部分的处理方面,新教材比以往教材也更合理些.以往教材只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它在引入概念时避开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新教材先介绍速度的变化量Δv和时间间隔Δt,然后再沿用加速度的定义表示.这样一来,学生可借鉴已学过的速度定义来认识加速度定义,从而了解变化率这个概念,并理解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知道对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此处极限思想的应用为测量表示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提供了数学依据,同时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没引入极限这个术语,高中学生能够接受,从而给高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测量奠定基础.
2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案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以往教材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部分时,先从理论入手得出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加速度,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测位移求加速度.这种内容顺序安排下,知识传授痕迹过多,而学生探究部分有些欠缺.
新教材首先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学生通过该实验掌握了一种测量速度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这种测量速度的方法去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亲身体会到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种安排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又再现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又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猜想力、质量、加速度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同学之间猜想并且互相讨论,学生分组得出结论:加速度和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教师接着提出要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尽可能多设计几套方案,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方案一,取一个物体,施加力,同时测量出加速度,然后不断地改变质量和力,测量出加速度大小,再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案二,先控制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和力是否成正比.然后控制力不变,改变质量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是否和质量成反比.”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两种方案进行验证,结果利用方案二验证结论,并引导学生得出高中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了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熟记知识”转向“感悟知识”,他们不再是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即被动学习者),而变成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知识、探究问题的研究者(即主动学习者).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习由此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其效率也更加高了.
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实验素质
案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以往教材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得出实验结果,而对实验探究过程要求不是很高.
新教材采用学生实验去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师生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设计和实施这个实验.这里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要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即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第二,要设计实验基本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三个变量间关系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一个量不变,测物体在另一个量变化时对应第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后两个量的关系.例如在本案例中,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测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数据分析一般要设计表格记录原始数据(尊重原始测量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了能直观观察也可作出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曲线.第三,要解决实验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测量相应的物理量.比如在本实验中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另一个是怎样提供所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第四,得出实验结果后,如何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