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本课程计划范文

校本课程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本课程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本课程计划

第1篇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第2篇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日常交往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习惯养成

2、优秀诗文(国学启蒙)必读

3、名人故事

4、大棚西瓜的种植

5、安全教

四、课程实施及建议:

1、课程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 小组交流 汇报表演 师生评价

2、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3、课时安排

每周1课时(两课时安排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

4、活动地点:

本班教室或根据需要而定

五、具体目标:

1、必背《国学启蒙》。

2、选读书目:中外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爱的教育》。各班根据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书目,每学期读书至少在两本以上。

3、每学期积累名人名言20句以上,做到熟读成诵,并能讲述两个以上名人故事。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40万字。

六、课程实施的有关要求

1、制定校本计划(包括阅读目标、内容、措施、考评学生方法),写在教案扉页上。

2、要求学生将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写在读书积累扉页上。

3、开展班级图书借阅活动。

4、检查学生读书积累本,并随机抽查学生的读书效果。

第3篇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诗教课程:设置诗歌课,继承和弘扬中国诗教优良传统,推进中国诗词进校园,强化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体诗150--200首;培养学生诗词朗诵习惯和初步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基本常识;开展儿歌、儿童诗习作教学,尝试古体诗和现代新诗习作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诗词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诗歌审美情趣,发挥诗教的育人功能,以诗性培育人性。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 【1】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相关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新科教课程:开设科技活动课(含信息技术课),强化科技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电脑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丰富多样的科技、科普、劳技活动;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兴趣和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新科教,补充和拓展数学课、科学课教育。

五、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基本教育方式,即广义的化育方法。广义的化育方法包括四种基本方法:教、化、学、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狭义的化育方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学,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要通过教、化、学、行的基本方法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达成其教育目的。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活动形式两大类,即“两课两活动”。

课堂教学形式即两课,指通过专设课和合并课。专设课时也叫单列课时,是利用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地方和学校安排课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来安排校本课程课时。合并课是将校本课程合并在国家课程的课时中教学,即在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校本课程的内容。

课程活动即根据校本课程计划和要求开展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活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两活动,一是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二是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日常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朝会、班队活动、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日常活动实施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学校、少先队主题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或专题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活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课程活动应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电脑网络系统、校园广播、宣传专栏进行教育活动。

新六艺校本课程应将课堂教学形式与教育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利用课程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新六艺校本课程要与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结合,使新六艺课程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都应该积极结合新六艺校本课程来开展。

七、小学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结合。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渗透与扩展,分列与合并。

渗透与扩展,即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渗透与扩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必须渗透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育教学中,应渗透新六艺课程的精神,并挖掘、突出、深化与新六艺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体现校本特色。新六艺校本课程既应保持校本特色,也应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扩展。

单列与合并,即课程和课时的单列与合并。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新六艺课程特点,可以单列设置新六艺课程和课时,也可以将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并设置。

八、课程评价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应遵循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五项原则。人文性原则要求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摆在课程评价首要位置。实践性原则要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并对学生新六艺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差异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优势发展。创新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上述五项评价原则,也是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原则。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的性质属于考查,主要包括行为评价、作业评价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行为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日常言行表现、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情况。作业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练习、习作达到的程度。绩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及相关评比、竞赛、考级活动中的表现。考查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以日常行为表现和实作技能考查为主。

九、课程计划

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见附表1。

  2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相关文章:

第4篇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面、灯笼等上面,以表达喜乐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剪纸为“剪书”或“窗花”。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据本学期学生年龄

特点,我在选材方面作了调整选择了剪纸。

一、指导思想:

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开拓我校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二、内容及目标:

1、认知:了解剪纸的发展、工具、步骤及表现手法、技法、种类

2、操作:能熟练使用剪刀,明确对称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折纸方式,会用折-画-剪的方法剪双喜、树木叶子花鸟鱼昆虫动物图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简单的人物、服装、建筑、灯笼、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渗透剪纸的相关知识。

剪纸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本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据不同学年设定了不同内容与要求。学期初剪刻简单的植物、剪刻简单的花鸟、剪刻人物,本学期分别上缴两份作品。

为了让家长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课程中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时,我会将其缩封好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学生的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课程。

三、在为学生评价时,我从一下几点进行:

第5篇

1、乒乓球是一项趣味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充满情感的比赛,欢乐与绝望,喜悦与悲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每一场比赛,魅力无限的乒乓球早已进入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当中。它深深地吸引着热爱运动的人们,经常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及应急性。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比赛方法,通过基本技术学习和裁判实践,使学生具备组织一般性比赛的能力。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

《溪居》等7篇古诗文

《论语》《大学》《老子》中精选片段

《山海经》中神话故事

四、教学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教学措施

1、每天利用午间活动时间、集会、路队诵读形成常规,选自觉诵读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两节阅读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4、不进行严格的考核。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励争优。

5、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五、教学评价

第7篇

关键词:泰微课;版画教学;校本课程

版画是以“版”为载体的一种绘画技术,也是工艺和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性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结构形式进行分析,考虑到课程变化形式要求,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到实处。泰微课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实践阶段,要发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一、泰微课技术概述

“泰微课”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包含微教学视频和微测试视频,主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以下将对泰微课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1.教学时间短

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的心理比较强,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变化,采用泰微课教学,能有效缩短当前教学时间。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相比,泰微课技术是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一个泰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题目,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时长一般在3~5分钟,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知识。

2.实现实时搜索

泰微课平台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提供题库和知识点检测,支持网络虚拟实验,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分析,具有学习引导和主动推送功能,真正实现“按需推送”“私人订制”。泰微课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环节,其针对性比较强。在版画教育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核,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变化,及时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设定,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覆盖面广

按照计划,这些专家组成员按照各自所属学科,对版画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标和学科系统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的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成教学微视频及检测题,形成“泰微课”学习资源库。在学习阶段,可以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了解。

二、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

针对泰微课技术的重要性,在小学版画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具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进行分析。

1.强化泰微课平台的构建

平台建设需要以学生自身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泰微课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在日常设计阶段,可以适当增设功能模块,构建统一有效的服务环境,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例如,在苏教版版画校本教材中学到《版画与生活》,针对具体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欣赏、回忆等形式,了解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构建泰微课教学平台,将各类知识采用PPT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将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春天来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河水融化了,草木绿了,学生可以根据泰微课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构思,将构图落实到实践中,构造出完善的图画。

2.优化内容规划

在泰微课开展过程中,针对课程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等指标要求,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做好泰微课设计工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版画校本中学到《自然现象》,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指标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及时对其引起重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包括: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化学现象等几大类。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案例为基础,以白天黑夜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白天和夜晚的变化,对版画进行构思。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规划,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

3.完善评价体系

泰微课技术教育属于新型教育形式,在实践阶段要对评断标准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等,要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改善,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做好基础评价工作。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可以实现最优选择和评价。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比,完善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了解泰微课组织形式,结合版画学科的特点采用分类指导的形式,满足具体教学形式的整体要求。

总之,基于泰微课技术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应用阶段,需要教师对泰微课教育形式进行有效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泰微课教育形式本身比较复杂,发挥已有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小学版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第9篇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指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将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性经验,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对于徐玉珍教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定义,笔者觉得即准确又到位,相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因此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要兼顾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要求。外部指的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内部指的是学校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三类实践策略即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构建基于分层考核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入校即入企,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的学生要具备高度职业化的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够直接上手,无需企业再做培训。入校即入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并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完成企业培训的全部内容,从而达到入企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然而对于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来说,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的开发,是贴近企业需求,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比如校本教材《小键盘指法训练》就是邀请银行、企业的在职人员参与编写,通过认真研究收银岗位职责,在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和员工对比实验的形式下共同开发出一本既贴合企业实际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化教材。这一教材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针对性强,即教材的要求就是企业要求;二是操作性强,教材的操作规范就是企业标准;三是创新性强,课中内容大量来自企业真实的业务,为其他教材不多见。教材中大量使用了实景照片,每个动作都有规范的演示,教学视频中更是能看到优秀员工的标准动作。2014年8月校本课程《小键盘指法训练》《点钞实务》两本教材入围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直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是企业参与、学生演示的编写方式,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加大了企业的参与度,为学生今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校企双赢。

二、团队即明天,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实现高智能、强管理、注重团队合作的局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团队合作是必需的。团队即明天,就是在学生本位的理念下,运用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方式打造校本化课堂。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打造,完全仿真企业岗位设置,同步实体化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链,学生身历其境,感同身受,为明天工作提早获取自信心。

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原先的教学模式明显重理论而轻实践,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推出了“互学、互帮、互评”三互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加上实体化企业运作,相关行业、上级单位的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虚拟环境和工作链。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的周期内,轮换工作岗位,体验岗位要求,完成对整个行业工作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定位,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而这种自发的活跃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释放、学生对真知的渴望与对未来发展的憧憬,这种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职业化的成长。

比如《企业经营沙盘》课,以40人课堂为例,分成6个团队。每个团队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任务和职责,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会到很多教师讲不出的道理,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对抗、分析总结,让学生对生产企业各环节的操作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形成了共通的思维模式,达到了团队共同努力的经营理念,了解了真正企业的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的对抗。这样的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习过程中体验企业现状,真正实现了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三、个性即成才,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木桶理论主张集体的成功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而个人成功的长板理论则认为,成才完全可以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我们围绕自己的长板做文章,这里可以理解为个性即成才。因此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就是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会计专业技能有很多,只要有特长就是优秀的学生。如点钞、小键盘、电算化、企业经营沙盘等只要精于一项即可。

分层考核是根据行业的标准,将考核分成“入行、懂行、精行,专行”四个层级,入行者基本掌握技能可在企业上手;懂行者综合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精行者基本上在这个领域中属于高精尖人才;专行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了。学校再配以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金手指财务俱乐部、会计记账工作室、技能竞赛集训队四级展示平台,完全打通个性成才的通道。

第10篇

关键词:家乡名人;文化资源;少先队;校本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2013年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少先队活动课要符合“因地制宜普遍开展”的要求。《江苏省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书》中也谈到:“各基层少先队组织要注重开发利用各类资源,体现校本特点、地方特色。”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是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通过师生主动、创造性的劳动,自主探索一部分富有本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课程。

D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和我军通信事业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王诤将军等。学校依托两位名人资源,结合少先队常规活动与学校特色,探索实施少先队校本化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依托名人资源,创设少先队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资源,其分为显性文化环境和隐性文化环境。显性文化包括外显的物质环境,而隐性文化更多地在于名人的内在精神。

1.利用显性文化环境,开发接触性课程教育

显性文化环境映照着整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水平和样式,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其他文化样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校现建有彰显学校百年优秀文化传统的“赵翼像”“云崧廊”,体现时代风貌的“翼溪书苑”,展示王诤将军不平凡的一生及杰出贡献的“王诤陈列室”等显性物质环境。学校通过校园游览与介绍相结合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形式,让学生在环境课程中了解身边的历史名人。

2.利用隐性文化资源,引领熏陶式课程教育

“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D校的名人精神景观,除已经命名的诗联廊、刻有赵翼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励志石外,还有墙面系列字画装饰等名人精神的外化环境。学校依据名人精神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科技创作、作品展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领悟、传承名人精神,使精神活动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依托名人资源,建设少先队网络教育课程

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深入人们生活。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载体研究与“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设计》中谈到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依托名人资源,D校创建了名人专题网页,有“赵翼的故事”“赵翼的诗选”“新闻中心”“赵翼论坛”“翼溪小诗社”“翼溪书苑”等栏目。这些网络名人资源能让学生自发地、有选择性地感受名人内容所传授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与引导下,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观点、行为是否正确,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真实想法的掌握与引导。

三、依托名人资源,挖掘少先队校本教育课程

2006年以来,D校广泛搜集、研读地方名人赵翼、王诤的家谱及其著作等史料,开发和编写了《走近赵翼》校本教材和《王诤故事》中队材料,实施现有校本教材与中队材料,除了对材料进行教学课时保障外,还需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学校通过分层学习,让低年级学生在喜闻乐见、新鲜有趣的形式中学习课程内容。如,诵读赵翼浅显的诗歌让学生了解赵翼的童年生活,培养其关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品质。中高年级采用演讲、表演、辩论等形式,了解赵翼学习、为官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爱国爱民等思想。

四、依托名人资源,设立少先队系列活动课程

1.横向活动开发,建立多样化社团实践活动

学生认知与行为是在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养成的,对学生而言,单纯地让其学或懂得知识的教育,不能真正实现认知的发展与行为的养成。D校依据现有的赵翼文化资源建立翼溪小诗社活动团体,聘请学校优秀教师、楹联学会专家担任辅导员,给学生讲授古诗、楹联知识;依据王诤电子科技馆这一名人资源,组建王诤少年科技营、车模、航模等俱乐部,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等科技创新品质。

2.纵向主题设计,开设层次性校园主题活动

根据名人精神与学生认知,D校开设形式多层次的校园名人读书节活动。围绕“我做读书小明星”活动,低年级开设阅读与绘画活动,中年级开设阅读与写话活动,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加入征文活动。创作展示活动中,学校少先队创设“翼溪绘画之星”“翼溪阅读之星”“翼溪创作之星”等,使低、中、高三年段学生都能参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要求的活动,体验系列读书活动的乐趣,实现展示自我、名人精神内化的过程。

3.常规主题保障,稳固特色化阶段主题活动

要使名人文化持久内化,少先队活动主题需不断持续。为保障学生对名人学习的长效性,每一位D校学生在中午都有午读时间,学生可以到清新雅致的“翼溪书苑”,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名人读物进行阅读,低年级学生通过绘本阅读能了解历史名人的贡献,中年级学生通过故事阅读知晓家乡名人的奋斗历程和成长经历,高年级学生通过名人生活阅读体会名人奋斗的艰辛,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学校每年还开设常规主题活动,围绕王诤科技活动主题,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开展“科学小眼睛”“科学小问号”“科学小发现”“小小科学梦”“科学小能手”“我们爱科学”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层次同主题的活动。

4.动态活动创新,开展个性化中队主题活动

在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级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为此少先队活动课程设置要依据时代主题和本班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开展个性化、班级化、具有时令性的少先队主题中队活动,深化名人精神,促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班级化。如,根据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结合赵翼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品格设计相关主题队会,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赵翼品质,改正不良言行,养成良好习惯。又如,依据王诤将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毅力为主题开展班级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坚持与毅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成功过程中需要努力与辛劳。

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D校少先队校本活动实践课程通过外在环境熏陶使少先队活动生活化,利用网络名人资源使少先队活动更加现代化,使用校本课程使少先队活动课程特色化,采用系列主题活动使少先队活动更具层次性与个性化。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整个少先队活动课程具有校本化的同时也更具生命力与生长性,为健全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优秀人格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1.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即单纯开设国际课程阶段,如设立“世界历史”、“国际经济”、“东方文明”、“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学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开设国际课程以及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去,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国际导向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如通过模拟动态教学、远程跨域授课等开放课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已经把国际化理念运用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而且在多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适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常态化国际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经推进到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加快,从目前看来,上千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数十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推进,现已推进到上述的第二或第三阶段。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研究型高校,不仅早已进行课程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措施。而对于我国新办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尚未有这类课程开设的要求、受限于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课时所限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中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

2.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国际化理念的贯彻有待加强。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上述高校100%认为课程理念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并合理实现中外课程的交叉融合。这一调研结果体现了国内高校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的实用化倾向,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课程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引进国外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实践手段。课程国际化理念应贯穿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组织等整个教学过程与各个培养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薄弱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国际化理念是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前哨,课程国际化意识与观念贯彻不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障碍。

(2)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还是课程管理、课程评价,都没有真正确立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果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明确课程国际化战略的基本依据,要真正实现课程国际化就变得相当困难。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除了能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操作能力等两项内容达成一致外,选择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强调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国际对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国际化目标选项的高校仍占一定比例。可见,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的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中,其中有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等三类课程至今仍然停留在尚未起步或初步规划,其存在落差的原因在于师资不足,特别是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接轨世界和洞察前沿的国际化师资尤其欠缺。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相对不多,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偏少,而聘请国外专家、教授的比例更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建设。

(4)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亟待加深。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仍然难以反映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形成其最显著缺陷。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某个或某些区域相关的研究课程已经稳定成熟,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基本处于执行发展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的课程正在进行从执行发展向稳定成熟的阶段性跨越,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亦基本处于从初步规划向执行发展的跨越阶段;而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仍居于较低水平。

(5)课程输入和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课程交流的对等性是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均衡,因而在向其他国家输入先进课程的同时,也向外输出本国优秀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在接纳外来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或短期交换生等方式,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譬如成立至今不到30年的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可以为海内外学生量身定制地开辟国际班,开设“国际企业与贸易”等国际化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新办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调研,认为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的比例高达100%,而其中仅有50%的高校认为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针对全国而言,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高校仅仅为了招生的需要,盲目地输入国际课程,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外教材,却全然脱离了自身特色和实际。外来课程吸纳过多,而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所有课程框架中所占比重过低,国际留学生招收工作刚刚起步,课程的输出和输入严重不平衡。

二、推进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思考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在课程国际化观念、课程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提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水平,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

1.根据新建本科校情,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特色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高校更是如此。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历程,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许多低起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譬如坐落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跃进入世界大学100强之列,并获2012美国大学表现评估中心美国大学排名第3名和2011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威斯康星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于:自建校开始一直坚持走面向实际且注重实用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可见特色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各国课程国际化理念有着很大差别,国际化形式和途径也有较多不同,但坚持自身特色是其共同点。譬如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历史悠久,到目前几乎全美高校都在实施课程国际化,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课程国际化规模,并特别注重课程国际化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澳大利亚,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24%,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8.4%,构成其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新建本科校情,探索并制定出一条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学科是新课程的重要依托,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与学科紧密相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所有学科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对部分优势学科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以加快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让一部分学科及相关课程先“走出去”,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课程领域,从而带动高校课程的全面国际化。可以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始终是一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法宝。譬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还只是一所二流大学,课程国际化程度非常低。面对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斯坦福大学依然打破学科平衡发展的传统,实施“学科冒尖”发展战略。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著名大学,也正因其具有浓厚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前来深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依托本校优势和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形成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政策、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资源等方面对优势学科进行扶持,有效加大对先行课程国际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势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带动其他与其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国际化,从而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

3.做好本土化批判性吸收,建立科学的课程国际化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化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就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通人才”。但课程国际化并非抛弃本土课程或者与本土课程相背离,本土化支撑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发扬,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使本土课程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在分析、比较、筛选和鉴别的基础上,课程国际化逐步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科技精粹融入到本土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它不仅强调民族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在国家民族精华和国际有益知识的兼收并蓄。简而言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情感,而重点在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引进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模式设置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地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标杆,通过学习、借鉴和引进他国的优秀课程资源,甚至不少高校直接运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在吸收引进过程中,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应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不同以及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课程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国际化模式,从而使课程真正实现国际化。

4.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规模,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者的质量。教师不仅主导课程设置、传授课程内容,而且直接参与课程实施,因而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锋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而国际化课程内容的讲授,又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各高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已经开始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仍远远不够。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或教师对很多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国际化的进程受到诸多阻碍。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上,仍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或自主学习考核方面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资水平、师资结构和师资数量的制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措施,鼓励本校教师海外留学和进修,更新教师课程国际化理念,熟悉国外高校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置,在扩大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添课程国际化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海外学者,重点引进和聘请海外高端人才,从而有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坚持“送出去培养”与“赴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改;美术教学;美术校本课程;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文化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方式”。

苗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因没有自己的文字,故主要依靠口头文学和苗族刺绣这两种方式来传承。而苗绣以其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故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精美绝伦的图案中包含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它们记载了苗族的、道德伦理、历史变迁等,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意识。因此,苗族刺绣完全可以而且理应纳入美术教学内容中,成为地方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传统刺绣的现状

当前,苗族刺绣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使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绝大多数人改着现代装,穿苗装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上年纪的人”“守旧的人”等,因而穿苗装的人越来越少,造成对刺绣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愿学和会刺绣的人相应减少。另一方面,苗族刺绣的“母传女、姐传妹”的传授方式和家庭作坊式的规模阻碍了其发展。

二、开设苗族刺绣课程的原因

1、苗族刺绣中的图案是对以往所熟悉的图案和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取,这一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在绣品中,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作品,每幅绣品都是一个唯一的存在,是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呈现,作品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刺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他们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锻炼他们的意志,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因此,刺绣课程完全符合强调“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求。

2、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本课程着重讲授平绣。苗绣的针法很多,共有平绣、辫绣、绉绣、结绣、缠绣、贴绣、绒绣、堆花、倒针、锑绣等十多种,其中平绣是最普通的绣法。这种绣法讲究图案布局的美观匀称,色调鲜明,有明显的物象感。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法是,先把剪好的纸花贴在绣花布或缎子上,然后将花线照着剪纸花纹样绣,直到绣满为止,其特点是单针线,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从用色上来看,色彩不太复杂,多以一种色为主,如蓝色或红色。

3、刺绣材料家家必备易于得到便于开展。

4、缓解学习压力、增添生活乐趣。刺绣时,人会专注于刺绣所带来的挑战和乐趣之中,从而忘却学习上、生活中的烦恼。作品完成那一刻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功感是无法代替的,而且,美丽的绣品还可作装饰之用。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通过进行该课题的尝试,使美术教师进一步认识到美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师的基本功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13篇

关键词:装饰图案;海南岛;本土图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7-02

一、装饰图案课程现状

“图案是在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装饰图案课程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老一辈图案家从日欧引进的、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经过国内近一个世纪的设计教学实践与发展,在与中华传统图案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成为我国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基础。80年代,随着“三大构成”的引进,艺术院校的基础图案课程所走的路越来越窄,以至成为从“搜集素材、写生变化”起,画到植物、动物、人物为止,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来说,未免过于片面。

装饰图案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装饰图案课程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图案记录模式和创作经验,总结了装饰图案的概念、内涵以及进化发展,对使用不同的工艺、不同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征,以及图案的形成法则、绘画的方法、造型规律以及有色系与无色系的不同表现方法等方面作了分门别类的了解与学习,并手绘大量图例。

近年来,国内艺术机构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传统图案作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识,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装饰图案教学作为一个培养当代艺术设计师的重要课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应随着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初探海南岛本土图案

装饰图案是民族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轨迹,每个民族的传统装饰图案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装饰图案,可以用来显示某些特性,承载历史记录,或作为一个特定的象征。图腾远古崇拜、神话和传说、历史传统、现实意义,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浪漫民族装饰图案。本土装饰图案是识别各民族外部形象的图形符号,与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神话传说和历史的记录,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其意义是吉祥、平安、勇敢,民族传统图案反映生产劳动中的审美意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

海南本土图案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或中国的少数民族当中数量最多最丰富的,也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图案纹画是对民族祖先的颂扬,以及对真、善、美心灵的真诚记录,祭祖是土生土长的海南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艺术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记录家庭环境、劳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风情的图案设计的艺术,是一部完整的海岛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海岛本土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文本创作的演化阶段,即“刻木为契”,从“刻木为契”到“装饰图案”,海岛本土民族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

具有文化色彩的本土图案的涵意,乃是天人合一,保佑平安。他们坚持将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艺术进行传承发展,进而保存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图案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如此巧妙地构思,构图、色彩及工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又是那么的合适,既是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又是团结和和谐的艺术语言,能表达思想,并显示出其特殊的形式美。

在本土图案中,图腾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图腾”一词最早为清代学者严复所用,而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家”、“标记”。在原始的信仰中,本族人是来自一个特定的物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和动物有亲缘关系,如此,图腾崇拜与祭祖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他们的祖先来自植物或动物,或是与这些植物或动物发生关系,因此,这些植物和动物,成为先民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在以蛙图腾为主的海岛文化中,青蛙图案在本土图案的每个支系中随处可见。从深层意义上讲,海南本地图案的本质是图腾崇拜的内容观念向艺术形式演变中积累的结果。到现代,海南本土民众仍有许多保留图腾崇拜的遗迹,一些现有的服饰、器皿,无论是色彩、图案、款式,都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意识。

在海南岛本土图案选择的主题上,因为人们追求的祖先和自然物崇拜传统,所以图案中多引用人物、动物和植物。这些人物纹、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在制作手法上不单纯模拟自然景物,而且通过族人的经验,通过精湛的工艺,改变图案形状、性质,反映在服饰、器皿中。这些图案夸张、大胆设想,使用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线性几何形式使纹样整齐,富有装饰风格,图案美观大方,有知名度和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海南本土图案约160种,归纳起来,可分为6种类型:第一类是人形纹;第二类是动物纹;第三类是植物纹;第四类是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纹;第五类是由线性几何组成的图案,例如直线、曲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第六类是汉文字所组成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是黎族服饰、器皿中最常用的。从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中可以看出,本土图案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渗透。海南本地图案,既是地方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是该岛本土的历史传统、民间风格的写照。

三、海岛图案与现代图案课程融合初探

上面的两点介绍,是笔者工作几年来对于图案课程和海岛本土图案的一些粗浅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立足于海南岛,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我们在大陆所学的、所思的、所看的、所了解的,还有课本上要求我们教授的,一股脑地全部倾到学生身上,也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吃透与了解这门装饰图案课的真谛。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在海南岛生活学习了4年,却没有接受到海南岛的优秀文化信息。我们要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给学生,也让学生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海南岛当地的居民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们在海南岛地区的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附近,但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办学的目标与内陆基本是一样的,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在装饰图案课程内容中缺乏民族文化。现在的一些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很少有民族文化课,学生虽然在学校四年,但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艺术专业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值得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艺术这门学科,无论是纯粹的绘画或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也就是说,是思想的问题,绘画和设计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了解艺术的基本问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这样才可能创造一个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如何提高认识?除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欣赏,审美能力,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环节,因为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底蕴,是装饰图案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唯一标准”。海岛本土图案,是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图案的表面似乎是自然图像的简单组合,却是本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本土文化的视觉反映,反映了当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土图案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储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其中包含古人创造的最原始的精神与审美。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继承海南文化精髓的权利和义务,将这些经典文化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在严格按照课程大纲安排的前提下,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论文化和艺术修养,因为艺术修养是当代设计构成的重要元素;其次,深化了解地域文化,因为地域文化将给我们带来艺术的创作灵感;最后,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可以把中国博大的文化融汇贯通。对于装饰图案课程,可以建立一个大比重的黎锦图案的章节,把本土设计理论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对图案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到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基本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重新认识到本地图案与现代装饰图案的结合意义。将图案赋予现代社会所蕴含的意义,将重新组合的图案使用新的绘画载体(非纸质材料)重新表现出来,设计出符合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形式。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又能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设计的精神。最后,使之迅速成为可以转化的旅游纪念产品,此实乃一举多得。

四、结论

在几千年文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在每个时期创建了不同的成就,风格各异却精彩纷呈的异域特色在保持本土性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为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民族文化的代表、本土民族图案丰富直接的表现形式,将民族服饰耀眼的光芒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专业大多数只注重技巧,轻理论,同时,他们不重视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和使用海南本土图案,将本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对历史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装饰图案设计需要有民族文化为其支撑,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将海南本土图案应用于现代图案课程中,严格来说,学生学的不是一门常见的装饰图案课程,而是海南历史和文化变化的标尺,具有相当的价值。海南本土图案文化享誉中外,自古以来都是相当受欢迎和尊重的,并已深入人心;同时,本土图案寓意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令普通大众喜爱有加。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与海南岛传统文化相结合,敏锐捕捉时代的精神,洞察时代的步伐,将会是传统的审美体验和当代审美的新结合,将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图案设计,图案设计应用于海岛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深层次也成为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图案基础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桂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吕娜.平面设计专业开设黎锦图案课的必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

[4]张翠真.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装饰图案课的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曹春楠.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服饰图案艺术比较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1.

[6]彭佳丽.装饰图案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J].美术大观,2012(3).

第14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实践

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百年名校,我校秉承“进德修业,弘毅笃行”的校训,以“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为引领,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学校在新的高度上力求办出特色,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整合已有的活动课程,加强特色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以“创新人才试点学校”为契机,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高中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通用技术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欲望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内容载体。作为江苏省一所名校,我校学生的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从2005年实施新课程起,我校就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的通用技术校本化教学,专门配备3名专职教师任教。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经常进行活动指导,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竞赛,指导的学生每年都有十多位获一二等奖,其中沈伟杰和张祥虎老师获“百佳创新型名师”称号。2011年起我校又以省首批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通用技术的校本化实践,制定了学生技术创新发明的申报和评比具体细则,修订了学生技术设计作品考查的创新具体要求等多项措施,探索通用技术的校本化实施办法。利用校内外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与其他学科密切合作,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航空航天课程基地”为抓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来解决问题。因此,通用技术的项目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小板凳、小台灯等的创新设计。借鉴北京四中的项目设计教学,我校积极探索实践校本化项目内容,2011年江苏省开始申报特色课程基地,我校并没有申报语数外等传统学科的课程基地,而是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申报并顺利通过了“航空航天课程基地”。航空航天技术充分体现信息、能源、材料、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多门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以“航空航天课程基地”为抓手,加强通用技术校本化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自编航空航天基础知识校本教材,聘请南航大教授进行普及性讲座。参与相关的实践教学和竞赛活动,共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航空航天科技体验馆。展览部分展出各种图片、飞行器、航天器模型,如天宫一号、神舟8号、航天飞机等;互动部分用现代互动技术和设备,提供互动的条件;体验部分包括模拟飞机驾驶,多维滚环、烟风洞、地球轨道运行模拟器、机载雷达、弹射座椅等。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工程实践技能实训为载体,以航空航天社团为抓手,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发展学生特长,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三、以“校本化技术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必需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注重与学校已有的技术活动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多年的特色活动课程,以校本化活动课程为载体,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结合通用技术课程学习要求和我校传统特色课程,定期开展校本化技术活动和实践。如今年我校第23届科技文化节开展了技术发明创新技术讲座,发明创新技术设计、技术模型的制作与设计等活动课程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参加了省市技术创新设计大赛,工厂技术社会实践等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正确地掌握技术,使用技术,进而发展技术。此外通过学校已有的技术活动实验室,积极组建技术活动社团,如机器人搭建与设计社团,航空航天社团,现代雕刻技术与设计社团等。在社团活动竞赛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能通过共同合作、交流,有效形成设计的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自主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成绩管理 优化研究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科研项目(XJNUGF2015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8-02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师、学生、教室等教学资源的增多,对教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学生成绩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成绩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成绩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地位

成绩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全面管理过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作用

1.能够指导学生树立健康学风

在当今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学校除在加强学习学风建设上下功夫外,更应加强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成绩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学风的健康发展。

2.可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成绩的分析,任课教师才能在一个教学进程结束后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的发现和总结成绩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有效推动教学部门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对学生成绩的难易度、效率、诚信和知识的普及面加以完整的分析,这些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完善学生培养方案做出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新疆师范大学成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工作量增加,使成绩管理工作压力增大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和全日制本科专业逐年增多,使得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环节增多,成绩管理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成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对成绩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加高,成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大,任务加重,压力不断增加。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使成绩管理工作难度加深、复杂性加大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使得成绩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学校实行的公共课(例如外语类、数学类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也使得成绩管理的难度加大。

(三)教育理念宗旨的转变,使成绩管理工作服务要求更高

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向“以人为本”转变,对成绩管理又提出了“人性化”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成绩管理的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要求成绩管理工作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既要大众化也要兼顾个别化,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

(四)成绩管理队伍不稳定,成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学校的津贴分配政策进一步向一线教师倾斜,管理岗位拉大了领导岗位与普通管理人员之间的差距,在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成绩管理人员面临不利地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成绩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五)个别任课教师不注重成绩管理,增加成绩管理工作难度

任课教师在学生成绩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的敬业态度、专业精神、责任心对学生的成绩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存在个别任课教师对待学生成绩不负责任、随意评判或忘登漏登晚登等情况。

(六)部分学生对成绩不重视,影响自己学业进程

有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成绩的要求,只有出现留级或与奖助挂钩时才得到重视。由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次考试机会,而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时间又没有准确的印象,所以查找成绩的难度比较大。

(七)学籍变动给成绩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在高校中,学生的学籍变动是时有发生的。学生休学、复学、降级、留级、等情况均导致学生学籍的变动,其成绩也应随学籍变动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作为有着几万名学生的高校,其工作是十分繁琐和复杂的。

三、改进成绩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学生成绩管理的相关制度

首先,建立建全成绩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从成绩管理工作的操作性与可行性出发,规章制度要包括有关于成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得每项具体的工作都要有章可循。

其次,要切实执行成绩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程序规范,流程明确,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反复性。确保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成绩管理要与时惧进,不断创新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也应随之进行改革。学分制和选课制的人才培养体制的发展,给成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绩管理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方法,提高效率。

(三)完善校、院二级成绩管理体制,提供人性化服务

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以适应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教务处在宏观上掌握学生成绩管理的各个环节,学院及教学秘书负责成绩管理的基础工作。校、院两级之间权责明确、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健康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使成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稳定成绩管理队伍

学校要注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进计算机和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成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爱岗意识,从而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五)完善成绩管理工作的监控,增强成绩管理的透明度

增强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加强监督和控制。一是考试前应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二是考试要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或是采用试题库随机抽题的方式;三是采用集中阅卷、流水作业的方式评卷,以增强评卷工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四是充分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开性;五是提高成绩管理系统的数据更新速度。

(六)提高学生成绩对成绩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成绩档案管理

学生成绩档案是学生原始成绩的记录,对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转学、出国、出具学历证明、补办学籍档案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成绩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原始记录的保存,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准确的记载,做到有据可查。

(七)实现成绩管理网络信息化

随着高校教育向学分制模式的转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复杂化,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实现成绩管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做到数据准确、客观,统计可靠、全面,减少不必要的手工劳动和重复劳动,对于学籍变动带来的各种繁杂的程序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操作来实现,对于解放学校成绩管理人员的劳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便于二级管理体制的实施,使成绩管理更为科学和规范,使成绩信息能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

总之,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院系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每一位任课教师以及成绩管理人员耐心、认真、细致、负责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用,保障成绩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完整,使学校的成绩管理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冯祖琴.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6,(1):47-48.

[2]张敏.高校成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5,(1/2):37-38.

[3]刘玉文,吕英.浅谈高校学生成绩管理[J].科技信息,2006,(7):43.

[4]崔凤明. 高校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 (4):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