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生态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要凸出生态化特色,实现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实现建筑设计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应用过程中的舒适程度。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人们对建筑居住的舒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满足健康、舒适的基本特征。同时要保证生态建筑设计符合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居住习惯,即保证建筑具有创新性,同时保证建筑具有适用性。生态建筑,要突出其生态性、无污染,促进居住人群更加健康。设计过程中也要实现“再利用”功能。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迅猛,使能源应用越来越紧张。为真正实现生态建筑设计,要与创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资源再利用,降低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实现节能减排。
生态建筑设计中有着具体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要求一:实现节能减排。将太阳能装置进行创新改造,提高装置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a:根据太阳轨迹实现线性追踪,使太阳光追踪定位更加准确,增强太阳光的接受率。b:实行主动追踪,主要依靠时钟机械式方式,促进太阳能装置运行效果的提升,同时实现使用寿命的延长。c:扩展太阳能光板面积,既能够降低太阳直射地面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太阳能接受效率,实现太阳能装置与太阳运用轨迹相吻合。
②要求二:垂束导光装置。该技术装置的应用是采集光源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采光器、追光器以及反射管等装置。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清洁功能。通过延长光线,提升光强度,增强阴暗区域亮度,减少该区域的光电需求,促进费用节约。
③要求三:光气源热泵。在冬季实行制热,有效的将室外光能与空气进行组合,实现热源应用,促进循环系统的设计引用。该建筑设计要求能够促进水的加热速度加快,提高加热效率。同时实现不受季节限制的热水循环供应。
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就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形势来看,在未来的建筑中将进一步实现建筑设计生态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1.建筑材料的节约
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是指在建筑中采用的结构材料、建筑修饰材料以及水电暖气材料几个方面进行材料的节约。通过材料的节约而实现建筑结构建设,能够实现更轻型的材料构架,既有效节约了材料应用,同时也减轻了建筑负重,促进建筑设计稳定性的提升。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膜结构,节省建筑材料,充分拓宽了建筑空间。
2.实现能源的节约
能源节约主要体现在光能节约上,应用能源技术处理,使光能充分应用与建筑设计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采光器等先进技术设备的研究应用,促进了光能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利用先进技术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提升,无论是光能还是热能。通过扩大采光范围,实现能源再利用,节约有限资源,进一步推进建筑设计生态化。能源的充分利用也使建筑设计中的水电等建筑材料得到节约。
3.建筑的重复利用
在建筑的设计上,设计师只是片面地注重建筑的美观和独特性,从而忽视了建筑的广泛适用性,导致许多建筑在建设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对建筑进行拆迁重建,降低了建筑的利用率,同时还导致建筑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了费用的压力。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更是大规模地拆迁重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建筑生态化趋势。因此,建筑设计要从区域环镜、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广泛适用性,提高建筑的再利用。通过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整个自然环境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建筑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寿命周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建筑理论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中运用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建筑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机体,使整个建筑整体和周边的环境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相对和谐,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体系。使建筑自然形成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建筑中使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材料,从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降低能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还能够减轻环境生态压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分析
环保,生态,健康,舒服是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要求。生态建筑理论是一种新型的理论,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利用循环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本着从建筑的整体效果出发,从设计,到施工,到管理建筑内外的种种布置和资源,使有限的能源物资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良性循环利用,力求在自然生态,建筑,人类三者之间达到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状态,坚持人的主体能动性地位,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加以设计管理施工,形成一个有利于自然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存的和谐,健康,舒适的环境,这样,既不会对自然生态造成压力,又不会加重社会的能源消耗。
1. 要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
要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新的节能设计理论,在建筑局部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还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还不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压力。从而达到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
2. 舒适健康,环保是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要求。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舒适度健康度有了新的要求,既要保护最基本的传统遮风挡雨的功能,更要实现人类的身心安康。比如要有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有益于人体的湿度,有新鲜的空气,安静没有污染的声音环境等。其次,选择材料装饰时候要注意节能低碳环保,既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又要低辐射,低污染,从而保证人身心健康。同时,要使建筑和周边的人文历史环境相协调,既满足生活的隐私保护,又方便交流。
3.促进整个建筑主体和大自然的相互和谐。
中国建筑自古便有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不仅仅要从人与自然的能源物质方面达到和谐,更要从精神上提高境界。具体主要是环境和周边自然的相互融合,和周边的文化境界状况相互适应,既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环境质量,又可以提升了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谐。
三. 生态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分析
1.墙体的节能与技术应用
(一)墙体保温设计
作为整个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墙体节能保温设计通常有三种设计方式:第一,进行外墙保温设计,基于国家、当地的热工规范计算,采用隔热保温材料,使用一定的设备进行粉刷,喷雾,粘贴等多种方式施工,在外墙上形成保温层,以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第二,进行内保温设计施工,将优质保温材料对内层墙壁施工形成保温层,传热隔热能够符合国家节能标准。第三,加大隔热保温材料的开发力度,利用保温材料自身的特性进行墙体的设计,促使其他自发的具有保温功能,且墙体新型材料的节能符合国家标准。
(二)墙体材料的节能
从制作方式来讲,空心砖和实心砖颇为相似,但是相较于实心砖,空心砖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减轻结构自重。所以,为节能减排,建筑上广泛采用空心砖替代实心砖。
2. 屋面节能设计
进行屋面的节能设计,首要是进行保温材料的选择,不可以密度太大,导热系数太高,也不宜使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可以选用一些新型的高效保温材料,比如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3.提升暖通空调系统的合理性
暖通空调的设计之所以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程,主要是由于对建筑整体环境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它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确保暖通空调的合理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通常仅仅考虑空调运行中的最大负荷,即遵照最大负荷原则。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少数暖通空调可以达到最大负荷,主要是由于达到最大负荷的室内温度并不适宜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可能会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损害。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对这种情况加以考虑,不要使各个系统的设计满足最大负荷运转而不适应部分负荷运转的状态。
4. 科学选择遮阳的玻璃
在进行遮阳节能设计时,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选择遮阳玻璃的选择,在选择遮阳玻璃时,要综合分析各种遮阳系数、建筑所处的自然气候条件、人文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条件,科学进行选择,通常来讲,在节能设计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类型有反射玻璃、镀膜玻璃、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等。
5. 推广应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并且可以再生,是目前人类能够利用的最为环保,最为丰富的资源能源种类之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太阳能具有很多节能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的楼顶可以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这种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力,并将这些转化而来的电能或者是热量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能量的存储,在需要使用这种电能和热能的供电设备上开始接线,如此,能够充分满足整个建筑物内部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各种能量需求。此外,充分利用太阳能设计作为采暖和供热功能,既可以减少日常的能源消耗,也使得建筑物的日常热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太阳能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的环境更为舒适。
四.结束语
生态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例如最近交付使用的昆明新机场就是以“节约型、环保型、科技型、人性化的绿色机场”作为标准建设。其主要设计思路、策略符合生态建筑理论。我们油库内的建筑设计也是主要体现在:
1)良好的自然通风设计,改善建筑物内空气环境,减少空调耗能,自然通风区域可开启面积与立面总面积之比≥8%;
2)优化自然采光设计,减少照明耗能,采光系数侧面大于2%;
3)建材本地化,提高绿色建材使用率,应优先使用本地化建材和3R(Reuse,Recycle,Reduce)建材。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化学合成建材,尽可能使用天然素材以及符合要求的环保、生态建材。要求: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成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60%,可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10%
4)节水及水资源利用,通过雨水回收、中水回用,实现节约用水与水资源高效回用的目标,雨水利用的可行方案,雨水利用率≥30%,采用节水设备—使用符合标准的节水设备,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节水设备和材料使用率100%,节水率≥10%,中水利用率≥50%;
5)我们还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高效管理,以达到优化系统和提高运行效率。
昆明新机场是我国在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和施工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典范之一,实现了相关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突破发展,为我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生态节能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在今后的机场建设中,还会推广昆明新机场的建设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生态型建筑的技能设计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且理性分析面对,同时,要积极吸取西方的先进节能设计理念,引进一部分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合理科学化,推进我国生态绿色化进程,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欧阳东 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期刊论文] 《电气应用》 ISTIC PKU -2006年2期
[2]叶宇丰 基于生态理念的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学位论文]2006 - 同济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3]金振星 武涌 梁境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制度设计研究 [期刊论文] 《暖通空调》 ISTIC PKU -2007年8期
[4]温晓霞, 现代游泳馆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学位论文] 2009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5]王君彪 基于构造设计学的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真实的呈现出参考文献表明了作者对前人学术研究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也表明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更表明了论文作者对论文的参考阅读量的大小。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7]夏炜,卢余权,贾琳.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概述[J].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lso known as the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nvolves is very wid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is also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the green road to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为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面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建筑的理念存在误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 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二)生态建筑领域的实践匮乏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 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 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 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忽视对农村居住环境的关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三、生态建筑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一)以满足人的最高居住要求为前提
首先应明确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人们更高居住要求的同时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离开人的居住这一前提谈生态建筑是没有意义的。“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生态建筑则应表现为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外生活环境。
(二)生态建筑方案要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生态建筑技术方案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很多项目都是高投资的大型项目,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投资巨大的高新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至少在目前,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间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就可能成为取舍的最终依据。
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生态建筑的技术战略应当是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在规划、设计层次上逐步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境舒适的基本目标。所以,选择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时不能片面强调高新技术而无视对传统技术、材料的再开发、再利用。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有所取舍。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冬季采暖多用油、煤做燃料,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设应平衡采暖效率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炎热、潮湿,自然防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需要针对不同问题寻求不同答案。
(四)弹性设计原则
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如:楼梯的可生长,预留的空间管道,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等。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模式
(一)建筑选址
在建筑设计的第一步—— 选址问题上,应当充分顺应自然特征,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建筑符合最理想的自然状态。我国古代的风水之说,阐述了建筑与天候、地域、人事相互协调的哲理,分析了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以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措施,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宜长期居住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
(二)最大可能增加绿色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
(三)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四)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1、利用太阳能的新技术
关键词:生态建筑,乡土,适宜技术,高技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through the ecology of method, principle, the society and the nature, architect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s the objective, moderate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use, build and human survival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at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s a organic, have a cert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whole system.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cal, appropriate technology, high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作为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应将其置于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探索和策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逐渐成为新建筑试验的一个主要方向。概括来讲,生态建筑主要有低技术生态、高技术生态及适宜性技术生态三个方面,虽然三者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但所采取的策略或理念不尽相同。
2 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2.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2.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3生态高技建筑设计探讨
生态高技建筑的设计,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熟悉被动式生态设计手法,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并按照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新技术,优化配置建筑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正确处理建筑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其发展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1引入绿色植物创造宜人景观
根据建筑构造技术以及先进的电脑操控技术,生态高技建筑内部也可以拥有绿色生态体系,使建筑内部的室内气候条件良好,增强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营造田园般的宜人建筑。坐落在法兰克福的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是诺曼?福斯特事务所的作品,该建筑属于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在其设计中适当引入了自然景观,有全世界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的称号。
3.2提倡尽量采用自然采光
光线主要通过屋顶进入室内,因此,屋顶形式采用了多种光线收集和反射构件。比如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它是出于建筑师皮亚诺之手,由七个或长或短的扇形体量交叠,将屋顶的交界处设计为倾斜的天窗,以利于室内采光。另外,比较新颖的采光设计还有柏林国会大厦改建的穹顶。大部分光线通过中庭进入中高层建筑,很多生态高技建筑也采用了中庭的设计来采光。光线通过中庭进入到建筑中,再利用阳光收集和反射装置进入到建筑内部。和中庭相连的房间能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还可以降低制冷能耗。
3.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尽量通过热压、风压、机械辅助等方式获得自然通风。在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皮亚诺完成了一套被动通风系统的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当地常年多风,气候潮湿炎热。所以通过自然通风来降低湿度和温度的设计与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相吻合,并成为了一项核心技术。其原理是运用双层结构,使空气能够在垂直表面和弓形表面之间自由对流,建筑外壳上的开口用来吸纳海风,或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根据不同的风向及风速对百叶窗的开合做出调整,配以方向不同的百叶实现对室内气流的控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当今的建筑设计的很多设计都已推广并应用了生态学原理,我国的建筑师有勇气,也有能力设计出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建筑,并致力于人、社会和自然的人类居住环境及绿色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开发。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方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福平. 生态建筑浅论[J]. 科技资讯 , 2007,(17) .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就是生态学,设计理论是以人为本,整体环境由自然,建筑和人构成,在设计过程中,实现自然,人与建筑的三者和谐统一关系,使环境与建筑相互融合,既保护到了周边的环境,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小环境。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生态建筑回归到自然,生态建筑应用了很多最新发展的技术,以具体条件为基础,来搭配相关技术。不管使用什么类型的技术,应该把建筑当成生命有机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应该把建筑看成一个生态体系,对这个体系内外空间的各类物态因素进行设计和组织,有序地循环利用这些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源,建成一个生态平衡建筑系统,形成少污少废,高效低耗的生态环境。
一、 国内生态建筑发展暴露的不足
(一) 没有正确地理解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重点是对建筑和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在组织和安排之前要充分考虑本地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筑学与自然环境,实现周围环境与建筑物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建筑物与室内的气候条件要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具有延长建筑寿命,减少污染,节能节水的优势。不过,有些人的观点是,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周边添加一些绿化物,再往它的内部放置一些植物。生态建筑就是能够单纯节能,还有些人的观点是,生态建筑就是未来有可能划分的建筑物平面,实际上,这些观点只看到了生态建筑的皮毛,没有完全理解生态建筑本质。
(二) 没有系统性研究农村的生态建筑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生态建筑系统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城乡之间有很大距离。现在,对不同学科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那些非常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很多研究都以本专业为出发点,尽管对内容的研究非常丰富,不过,并没有把各个不同学科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尤其是怎么样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把植物环境工程与人居环境相互结合起来。
(三) 没有大范围对生态建筑的实践进行研究
如今,我们国家建筑界,已经出台了很多生态建筑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思想先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不过,大部分论文还只处于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范畴,缺乏对建筑学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也没有介绍清楚国际相关先进经验,不具备先进的工程实践模式,以及环境的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分析。
二、有效改善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根据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看,生态建筑设计要借鉴相关设计原则与实践经验,重点在以下几个环节上操作。
(一)对环境关系进行处理
要遵守节地原则,要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对项目用地进行合理规划,逐渐提高使用土地的效率;充分利用最科学的建筑系统,有效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有效提升建筑的使用年限,避免使用一些淘汰的材料,如粘土实心砖等等材料,对所有的建筑废弃材料进行无公害的处理,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大下降,在建筑室外铺装透水性材料,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平衡性,在使用自然材料时,不要对自然再生系统进行破坏,应该使用与环境适合的亲和材料。
应该最大限度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包括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及短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对自然建材进行多区域应用,应该在施工过程当中避免出现污染。
要对自然进行防御,通过本地的气候,对建筑位置进行确定,增加一些遮阳设备,充分利用一些性能好的建筑材料,进行噪音隔离和保温隔热,在沿海地区,还需要避免出现空气盐害,采取防台风的具体措施。
(二) 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的设计,主要依据能源廉价的原则,把常规能源应用在这些建筑中,有很多问题,包括大量污染,消耗能源的速度加快。所以,应该采取适度的节能措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现在,大量楼盘的南墙上面,都设置不少铝合金百页和混凝土板,用来放置空调的室外机,铝合金百页可以由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来代替,在太阳能装置的内侧放置室外机,这样功能与美观就可以实现完美的结合。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且实现小区电网和发电系统之间的并网功能。同时,要对绿化带进行设计,在设计绿化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重视内涵,达到重情调轻生态的效果。应该进行层次性绿化,使物种具有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具备天然更新的能力,要采用生态功能,长寿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都很强的植物材料。不要片面的理解植草的绿化,可以利用树木和落叶来调整日照,建立一个可供调节的植被系统。。
(三)把智能管理系统引进来
可以采取最新的技术方法,包括随天空明暗变化进行透光效果的调节,让玻璃幕墙会呼吸,可以随阳光角度进行变化,对智能采光窗进行设计,并且参考日照强度,对室内的照明系统进行自动调整,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自动控制。建立一个健康的,舒适的室内环境,避免采用与人体有害的装修材料。
(四)对历史进行继承并且向城市融入
城市是一种人工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它承载着文化,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化内涵,担负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需要充分尊重城市发展历程,在岁月的流逝中,城市的风貌具有更多的内涵。城市建设属于缓慢发展的过程,文化链条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链接,所以,不能对城市文化进行切割,应该对历史风貌进行妥善保管,实现资源和景观的共享性;需要对开放式进行设计,使开放式设计位于街道尺度与建筑之间,保持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持居民交往和出行的习惯,使居民对原有区域进行认知,促进城市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对城市规划需要长远的眼光,其中的结构元素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城市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性意义。
三、结语
生态建筑依然需要向自然回归,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平衡而稳定的系统,而是生态系统广泛性的协调和稳定,在人们的头脑当中需要始终存在生态平衡的意识。这种意识极其重要,但是这并非一种非常容易的事情。人们对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他们的进步性,对民族整体的发展与素质进行充分体现。作为生态建筑设计者,应该避免人们活动一无干扰到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参考文献:
[1]纪艳伟;刘海波;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关键字】Ecotect,气候,分析,生态建筑
【Abstract】Mainly introduced the Ecotect, and through the Ecotect for xi 'an building towards, and climate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data support for xi 'an.
【Key words】Ecotect,climate,analysis,ecological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其开发量也持续增长。经相关的数据统计,仅建筑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量就占到了我国总碳排放量的30%,并有上升趋势。面对这一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些建筑师开始将目光转向生态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1]。
当前我国仍处于生态建筑初级探索阶段,对于生态建筑尚未有成熟的设计理念与模式,许多生态建筑的设计还处于“标签式”的阶段,其中对于一些生态设计手段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还增加了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然而,要设计一个真正的生态建筑,要求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就应该对于建筑所在地的各项气候数据有所了解,并做出相应的分析以引导后续设计的方向,根据建筑所在场地的特质而做出特定的回应,而非一种程式化的设计套路。
2 Ecotect简介
Ecotect是一个全面的技术性能分析辅助设计软件,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分析方法[2],只要输入一个简单的模型,就可以提供数字化的可视分析图,随着设计的深入,分析也越来越详细。Ecotect可提供许多即时性分析,其的操作界面友好,与建筑师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Sketch Up、Archibald、3DMAX、AutoCAD有很好的兼容性,3DS、DXF格式的文件可以直接导入,而且软件自带了功能强大的建模工具,可以快速建立起直观、可视的三维模型[3]。然后只需根据建筑的特定情况,输入经纬度、海拔高度,选择时区,确定建筑材料的技术参数,即可在该软件中完成对模型的太阳辐射、热学、光学、声学、建筑投资等综合的技术分析。计算、分析过程简单快捷,结果直观。模型最后还可以输出到渲染器Radiance中进行逼真的效果图渲染,还可以导出成为VRML动画,为人们提供一个三维动态的观赏途径[4]。 Ecotect采用权威的核心算法,和RADIANCE、POV Ray、VRML、Energy Plus 、HTB2热分析软件均有导入导出接口[5]。Ecotect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是它新颖的3D界面的开发,其采用了出奇简单的建筑构件的内在关系,极大地简化了最复杂的几何体的创建过程,也极大增加了它的可编辑性[6-8]。
3.气候特点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采用西安市气象数据,通过Ecotect 对西安市某建筑进行朝向、气候等进行分析。
3.1最佳朝向分析
建筑布局是方案设计阶段要首先考虑的因素。Ecotect 通过对任一朝向接受的年热辐射总量给出了最佳朝向的分析图,如图3.1所示。
图3.1 最佳朝向分析图
图中红色与蓝色区域分别代表过热与过冷的月份,较粗的黄线表示宜昌地区平均曝辐射量,蓝色区域表示过冷时间段的总曝辐射量,红色区域表示过热时间段的总曝辐射量,蓝色区域表述平均曝辐射量。通过分析可知,建筑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0°。
3.2风分析
风分析也是建筑设计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应节能减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Ecotect分析发现,在107°方位,风频最小(小于107hrs),风速多数小于20km/h,风温在20°~25°之间,湿度大于75%,舒适度较高,风频、风温、风湿分别如图3.2、3.3、3.4所示。
3.2风频图 3.3风温图
3.4 湿度图
3.3逐时相对湿度分析
我国于2005年7月1日始实施的GB 50189 - 2005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规定, 建筑的空调和采暖能耗应该采用逐时的典型气象年数据进行能耗计算,生成逐时相对湿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国家相关气象单位共享数据一般为4次定时数据(观测时间分别为2 时、8 时、14 时和20时) 。通过分析可知,西安市春、夏季相对干燥,秋、冬季相对湿润,湿度如图3.5所示。图3.5中,下方区域为一天(4月26日)的温度、湿度、风速、折射太阳辐射、漫射太阳辐射数据图,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为空调通风设计专业提供数据支持。
图3.5 逐时相对湿度图
3.4空气相对湿度与太阳辐射逐时分析
在满足室内舒适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途径来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因此地域空气相对湿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空气相对湿度是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温差,可作为通风空调设计、优化参考数据。干球温度(DB)是普通温度计测得的空气温度,湿球温度 (WB)则是湿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图3.6中蓝色折线区域为逐时干球温度逐时图,图3.7中绿色折线区域为逐时湿球温度逐时图。
3.6 干球湿度逐时图
3.7 湿球湿度逐时图
图3.8说明西安市全年辐射量较高,有利于太阳能的利用,但6月、7月、9月、10月份阴雨天较多,太阳能利用率有所降低 。
3.8 直射太阳辐射逐时分析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但一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生态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的必要性日益明显。但当前我国仍处于生态建筑初级探索阶段,对于生态建筑尚未有成熟的设计理念与模式,许多生态建筑的设计还处于“标签式”的阶段。Ecotect作为一个全面的技术性能分析辅助设计软件,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Ecotect为西安市的建筑朝向、气候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西安生态建筑提供了一种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洪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4.
[2]董妹婧.ECOTECT在辅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初探.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9-20.
[3]王瑞锋.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热模型的比较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严钩,赵能.ECOTECT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高等建筑教育.03.(2009):140-144
[5]云鹏.ECOTECT建貌环境设计教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王真琦.ECOTECT在园林被动式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7]李鲲,余庄.用ECOTECT来模拟和评估建筑物理环境.CADDM.12(2006):44~50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新晨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一、生态建筑的特点
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再次,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
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概念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 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 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 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 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1、基地环境的整体规划
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2、 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1)能源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 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绿色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师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a) 把建筑设计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准。(b)找到合理的优化的新能源的解决方案。(c)寻求建筑艺术与能源方案的完美结合。当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绿色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
(2)声光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平面设计时,针对光环境设计来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解决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内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耗。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 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 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水热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关键是节水, 同时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一般的,绿色生态建筑可采取的节水措施有:采用节水节能型供水设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将污水处理成中水(中水意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 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人中水系统一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更为重要。建筑区的热系统应满足居民的供热舒适度的要求,以及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24℃, 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2-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或在各户安装散热器温控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智能系统设计的实现。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 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 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
3、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建筑外部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上边。一方面,绿化可以有创造性思路,可以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例如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应该尽量减少硬质铺地, 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 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这样,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要求就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值得探讨之处尚多,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也漫长而艰辛,但是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世纪的主旋律”,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并将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阳波.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1)
[2] 潘晓.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J]. 广东科技. 2007(S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技术;规划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坚持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更新规划和建设理念,发挥绿色技术的作用,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是摆在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国外探讨与研究绿色城镇化和绿色技术等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到绿色城镇与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城镇技术创新等。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式是从国外引进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如陈万球认为,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走出发展中的困境,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不二选择[1];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系统要素整合塑造构建而成的[2];袁凌等提出了构建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对其技术创新想法[3];刘栋、李伟朋分别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零能耗住宅建筑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4-5];董泊提出,既要从单体的绿色建筑抓起,又要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层面多管齐下,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建设[6];徐琳琳则从城镇风貌设计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利用绿色技术[7];贾铠针指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8]。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绿色城镇化,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依托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城镇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绿色”、“可持续性”[9]。绿色技术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为了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技术的迫切性,大力推广新型城镇化下的绿色技术[10]。
1.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合理布局、规划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体现。绿色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要符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该区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等要求,了解该区域内公众对各类绿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及相关建议,拟定出合理的配建标准,完善空间布局,协调设施建设,使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施资源配置做到从“有”到“优”的转变。
1.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现今交通拥堵现象在我国多许多城市十分严重,如何提前做好交通规划,避免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纳入的工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区的特点,如城镇规模等,选择合理的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1.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建筑技术
①建筑的体形和朝向。建筑体形系数和建筑物的节能有着直接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建筑体形可以更好地减少建筑物和外界的热量交换。同时,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对节能的影响,应该结合各种设计条件,重点从采光、集热和通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地制宜地确定出合理的建筑朝向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②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的护结构主要包括建筑的外墙、外窗和屋面部分,这些部分起到抵御风雨、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等作用,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应选择合适的墙体材料,加强外墙保温技术和屋面保温技术。
2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文在前面部分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在此,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分析对象对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2.1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发展由来
原信江新区的各村村民多为零散式居住,村庄分布不均,各村之间往来基本都是乡间小道,交通不便,而且该地区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信江新区南区位于鹰潭老城中心的北部,它和老城区隔江相望,信江河将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环绕,区内绿色葱茏、水清气新,具有非常优越的生态和景观条件。把国家“生态文明”兴国方略和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作为前提,随着鹰潭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信江新区的发展得以确立。
2.2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的建设规划
2013年鹰潭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明确了信江新区南区的建设方向。信江新区南区的定位是建设成为城市未来的商业文化中心,建设的规划用地为11.78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信江新区居住容量15万人,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3鹰潭市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技术研究
信江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中,通过结合原信江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土地资源利用等实际情况,该区通过选择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绿色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在该区有建筑面积99700m2可容纳六千名学生的鹰潭新一中,建设有行政办公楼、市政广场公园及配套建筑等的鹰潭市行政中心,占地约31.2亩、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含大型剧院、博物馆、群艺馆等的文化艺术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该区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实现了土地、设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3.2道路交通绿色建设
在道路交通的建设中,结合该地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可以避免以后的交通拥堵问题和实现建设中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的道路交通建设目前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道路网布局,通过龙虎山大桥、鹰潭大桥、信江大桥和鹰东大桥实现和老城区的连接;根据人流车流等特点道路横断面选择为一块板形式,在满足通行的同时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3.3绿色建筑技术
选取该区常见的一种住宅模型,运用DOE-2软件对其进行朝向、体型系数、外墙保温和屋面保温的绿色建筑技术能耗模拟分析。建筑户型和基本介绍如图1和表2所示。该模拟主要是通过改变几个方面的参数来得到该建筑模型制冷采暖能耗对比于基准能耗的变化情况,模拟的内容如表3所示。3.3.1朝向将该建筑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每次转动20°,把正南方向设为0°,进行模拟朝向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不同朝向对建筑能耗会产生不同影响,在建筑设计中要选择适合朝向,该区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20°以内。3.3.2体形系数体形系数越小越利于降低能耗。将该建筑模型做一个简化如图3所示。通过改变体形系数进行能耗模拟,从表4可以看出:体形系数减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和制冷能耗。3.3.3外墙保温对选用的外保温和内保温构造形式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模拟可知,该建筑墙体采用内、外保温做法和单一墙体材料相比较,其能耗量减少许多,选用外保温方式建筑的节能效果比采用内保温方式的建筑效果要好。3.3.4屋面保温模拟分析了正置式屋面和倒置式屋面对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屋顶在选用保温做法后,该建筑模型的能耗都降低了,而且可以看出,倒置式屋面的节能效果要比正置式屋面要好。
4结论
在信江新区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合理布置建设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运用适宜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更好的促进鹰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球,丁予聆.城镇化建设中绿色技术创新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40-43.
[2]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16):27-37.
[3]袁凌,申颖涛,姜太平.论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64-65.
[4]刘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1.
[5]李伟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零能耗住宅建筑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4.
[6]董泊.关于实施绿色城镇化的探讨———以天津市汉沽区大田镇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20(2):111-113.
[7]徐琳琳,周瑞.浅谈绿色技术在城镇风貌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6).
[8]贾铠针,叶青,赵强,等.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同构关系[J].工业建筑,2014(44)增刊:57-60.
[9]邱江.绿色城镇技术创新与绿色城镇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