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手教师论文范文

新手教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手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手教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新手教师 逆向文化冲击 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最早由学者斯格兹(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针对一些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现象。①本文将这个“逆向文化冲击”概念引入到乡村新手教师的研究中来,基于下面三个理由:

第一,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乡村新手教师回乡过程中产生“逆文化冲击”前提。第二,乡村新手教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接受这城乡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乡村新手教师自小生活在乡村,接受者乡村文化的耳濡目染,虽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关照下鄙弃乡村文化,但是由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严重脱离,让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主要还是依托于乡村文化。②进入大学后全方位接受着强大的城市文化洗礼,城市文化才在他们身上落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第三,乡村新手教师受到的“逆文化冲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笔者通过随机对一些乡村新手教师访谈了解到,一些乡村新手教师极为怀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乡村社会生活的粗俗单调,有的沉迷到电脑网络中去,有的则通过考研,公考或是调到县镇学校,以摆脱乡村教师身份。

综上所述,本文将“乡村新手教师逆向文化冲击”概念界定为:出生在乡村,受到乡村文化深刻影响,但接受城市文化趋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后返乡任教的乡村新入职教师,在重新适应母文化——乡村文化过程中遭受到的不适应现象。并根据乡村新手教师的具体情况对其逆向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阶段说,即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2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

(1)乡村新手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造成的乡村文化再适应过程中不适性。首先,乡村新手教师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其次,是乡村文化自身的变化造成与乡村新手教师心中的家乡概念有所差别,再次,是乡村新手教师没有认识高等教育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

(2)乡村新手教师接受的远离乡村的教育,致使重新应付乡村文化无所适从。首先,近代以降,国家权力的下沉,学校进入乡村社区,推行的是普适的科学文化知识,乡村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领域内,乡村教育不能满足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师难以在乡村教育中学到应付乡村的生产生活知识,另一方面以城市化为取向的乡村教育,漠视甚至贬斥乡村文化,再加上乡民们功用化对待乡村文化,以逃离乡村为目的乡村新手教师,很难有热情学习与乡村有关的知识。

其次,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乡村新手教师重新面对乡村生活生产的问题时难以应付。

(3)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乡村新手教师在乡村难以找到归属感。在文化进化论的视野下,乡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前的落后阶段,新村新手教师社会或者教育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致信奉这样的观念,让他们难以找到乡村文化的价值,甚至漠视或贬斥乡村文化,因此在他们回到乡村社会时,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难以融入乡村社会。④

(4)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乡村新手教师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城乡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城乡文化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层面,接受过城市文化全面洗礼的乡村新手教师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乡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难以适应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育较为落后,乡村教师的待遇福利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让乡村新手教师很难安于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社区。⑤

3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后的调整与适应

3.1 乡村新手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可能会受到的“逆向文化冲击”,积极地参入学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加强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密切乡村文化与课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领乡村文化的发展。⑥其次,应该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合理的认识城乡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发展水平之差,但更有发展类型之别,应该尊重乡村文化的价值,这不仅是乡村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新手教师还应该把这种观念带入课堂,让乡村学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态度。⑦

3.2 乡村学校层面

首先乡村学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师“师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新手教师可以快速融入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其次,乡村学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乡村的互动,为乡村新手教师融入社区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再次,乡村学校应该积极关心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以温暖帮助。

3.3 国家与社会层面

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逆向文化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乡发展巨大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太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努力。

注释

① 李晶.逆向文化冲击中文化适应[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②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8(9):73-76.

④ 段会冬.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对《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文的回应[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⑤ 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32-35.

第2篇

1.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隔两地,家庭环境的波动令他们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因为缺乏感情依附,容易变得性格内向,遇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会显得失落和无助,长此以往会渐渐不愿意与人交流。调查显示有26.9%的儿童有寡言少语和焦虑局促的倾向,不加重视将会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闭。

1.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5周岁以下,情绪相对不稳定,意志比较薄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不容易解除对周围人的警惕和敌对心理。33.6%的儿童总感到自己在被同伴欺负,与人交流时充满戒备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教育和管理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若是不加以管束,长此以往还会有暴力倾向。

1.3认识偏差,内心迷茫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家庭贫寒,父母能力低,才会远走他乡赚钱,从而怨恨父母和家庭并造成情绪的偏激。44.2%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拒绝与他们亲密,加深了情感隔阂。他们不能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未来感到茫然。大部分儿童缺乏进取和自律意识,而且没有人引导帮助他们,学习成绩和生活状态都落后于他人,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逃学、辍学,最后比同龄人提前进入成人世界。

2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2.1家庭监管缺位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去务工的同时,对携带孩子一起生活的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出于对生活成本的考虑,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根据调查,宿迁市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7.8%,其中57.9%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30.1%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3.8%与外公外婆生活,6.3%与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1.9%寄养在别人家。从这些留守儿童监护方式来看,单亲监护人生活负担重,对孩子的照顾欠佳;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隔阂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落后,对留守儿童管束少,儿童难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2学校安全缺失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影响,教育者研究探索,得出一系列的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和缺失。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依赖学校教育培养孩子,但学校学生太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能分散更多的注意力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不够。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乡,教师由于与家长沟通难度较大,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是否表现良好和品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学校缺乏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在学习生活上不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爱护,也没有能够给留守儿童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2.3社会关注缺乏

近几年,社会上刮起一阵严重的不良之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极易在成长中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感染,所以在心理、生理上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村缺乏社会教育基础,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而且教育观念还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感情空缺。部分娱乐场所没有禁止未成年人的出入甚至主动拉入未成年人却未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理,在网络、多媒体播放器、报刊书籍这些文化传媒中,充斥着鄙俚、浅陋、暴力、之类的具有腐蚀性的内容,诱惑、侵蚀着缺少情感爱护的留守儿童。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的关爱与关注。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建议

3.1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多为孩子考虑,承担父母的教育责任,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儿童最重要的导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如果必须外出务工尽量带上孩子,如果能力无法达到,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也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增加亲情交流,并且及时勉励、督促孩子,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增加与孩子的老师交流沟通,定期了解孩子的生活和精神状况。

3.2学校方面: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制度

学校应该登记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在学生入学时,登记学生父母工作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并整理汇总成册,记录成“留守儿童”档案。从而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在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确指引和教导留守儿童,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解决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对少数有人格缺陷、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制定个别心理辅导方案,降低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童年和青春期。

3.3社会方面: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师,从初出茅庐的茫然新手,到经验老道的骨干名师,往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新手教师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点和帮助,或者选择了恰当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方名师。那么,新手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快速地成长呢?以下几点经验总结或许能够为新手教师指点迷津。

一、从模仿名师开始

新手教师在初涉教坛之时,虽有理论指导但欠实践,虽有知识积累但缺经验,虽有想法但不够成熟,常常会对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束手无措,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教师应当积极借鉴、模仿名师,汲取其成功之处。

名师,指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娴熟、教学效果显著、声名远扬的教师,比如霍懋征、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吉林、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师,也可以是在当地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教学高手、教学骨干等。名师们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执著的钻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同时他们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张。比如霍懋征、于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钱梦龙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魏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窦桂梅突出对教师、教材、课堂的尊重与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诗意语文”和“语文味”。名师的课堂反映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渗透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管是名师本人,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都有足资借鉴之处。

新手教师通过了解身边及外界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欣赏名师外在表现与内涵底蕴,细心观摩名师的课堂,从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中发现其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模仿、借鉴名师们的成功之处,为自己积累教学实效、谋取快速成长。

二、教学注重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细察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予以实施;教师要从语文的学科角度出发,注重实效,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手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狠下功夫,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取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新手教师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进行教学反思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积累好词好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进而有效地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主学习,形成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手教师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多一些师生互动,少一些“满堂灌”“满堂问”,并巧妙利用教学经验和课堂生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地引导,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三、准确解读文本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视野开阔、趣味性强、灵活实用……语文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内容涵盖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手教师首先要搞好阅读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新手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从容、放松地慢品、慢读文章的主旨句、关键语段、充满哲理的语句等。新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而陷于误读。那种把“一股强大的力量”解读为“伟大的母爱”(《麻雀》)、把学会称赞身边的人理解成“保护野生动物”(《称赞》)、把欣赏翠鸟的形体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对翠鸟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赏的解读,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计划,既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读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等书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敏感度,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悟,形成多角度、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

四、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某位新手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这一课时讲道:“麋鹿在17世纪的时候被国外的偷猎者抓捕到了国外,这是非常悲惨的命运……”这时,一位学生忽然插话道:“老师,我觉得这些麋鹿一点也不悲伤,应该会很开心才对,它们终于可以到外国旅游了。”对此,教师训斥道:“有什么可开心的?老师上课你应该好好听课、做好笔记,插什么嘴!”学生们看见教师发火了,一句话也不敢说,随后整节课都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氛围当中。

而另一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巧妙处理,则非常值得借鉴。

教师在教学S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我的战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句话时,一名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比作千斤巨石?”教师没有责备学生的插话,而是通过提问引发全体学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结果,学生思考并发现:他(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是顽强不屈”……教师顺势发问:“那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学生回答:“‘一动不动’显示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教师再问:“隐蔽在草丛中的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却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学生恍然大悟:是为了突出的伟大、崇高。

两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同处理,导致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新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设备可以用于对文本中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用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把抽象的知识、事理具象化,使教学内容成为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珍稀动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和物种的繁多,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教学教科版语文第八册《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开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将身躯创造成世间万物,从而领悟创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过多炫目的画面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体课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食多不化,难以迁移转化为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课件的设计宜针对重、难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为了展示教学效果而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并得以应用。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些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的教学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由于受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讲授法为主,其稳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讲授法,即讲授式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根据其在课堂中讲授所占的时间多少比例的不同,讲授方式即可表现为主导方式又可表现为辅助手段。

本文所指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式,同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共同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应用最广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有人批评它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其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然而这些批评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讲授法所受诟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当或是教学内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讲授法,那么它的确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亦是如此。

一、讲授法是《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之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法在教学中主要适宜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

1.讲授法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主要是介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史,目的在于帮助准新闻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业史,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其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学生要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并为后继的学习做铺垫,而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虽不排除某种创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学生听教师讲授,即进行传授——接受式学习,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2.讲授法适用于班级教学。至今,在我国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主导教学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课更是普遍现象,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形式将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虽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些专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但是象《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这些理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课,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节省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

3.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具体的、从没涉及过的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专业知识也有学习的需求。讲授法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情景。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教给的前人已获得的知识成果,确保学生形成清晰、稳定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这样能够突出地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反映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

4.讲授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课堂安排、教学时间等方面要严格控制,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讲授法可控性强,是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二、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讲述、讲解和讲演这三种形式。

讲读这种方式应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如语文、自然、社会等科目的教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的课堂教学中,讲述和讲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中外新闻事业史的发展轨迹看做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线就由无数个点组成,一个个的点就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我们在画线的同时又要描点,所以说讲述和讲解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的时候,对于其涵盖的重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比如说讲授美国新闻事业史这一章时,在讲述美国这个国家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还要重点讲解一些新闻事件如“曾格案”、“掏粪运动”等;一些突出的新闻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如“五大报纸”、“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两大电缆电视网”、“两家世界性新闻通讯社”等以及美国的新闻制度。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讲演还是时常会用到的。当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这就是讲演。比如说讲到“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一些问题,可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专题,教师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有时介绍某位杰出新闻工作者也会采用讲演这种方式。比如介绍萧楚女,用讲演的方式介绍他的生平、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评价和他的一些趣事,不仅用语言帮助学生在心中塑造了萧楚女这个光辉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外新闻事业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凌驾于教材之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要凌驾于教材之上,不仅要讲出本门课程的精髓,还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课教师的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师要紧扣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讲授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重点突出。比如在讲某一国家的新闻事业史时,教师要“轻画线”(简要介绍该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沿革),“重描点”(精讲该国的新闻制度,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新闻人物,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等)。教师在注意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师要提升讲授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由于《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多是陈述式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鲜活,但并非离开讲授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水平,不断钻研,不能停滞不前。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不能“满堂灌”。一般史类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趣,《中外新闻事业史》这门课也不例外。教师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讲授法运用得当,不能把讲授变成“满堂灌”、注入式。

5.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虽稳居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等等。这样才能弥补讲授法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得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合理,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电子讲稿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精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子讲稿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稿(教案)直接“上墙”。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课程和本专业学习的网站网址。授课教师还可以与授课班级的学生建立起沟通平台,如Q群、本门课的公用邮箱等,随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业界和学界最新的动向、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料,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这样既便捷,省时;又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方法教学不好。《中外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教师们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发挥讲授法的长处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新闻教育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这表现了新闻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学界、业界缺乏沟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在80年代末解除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第三,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这样的合作,于双方都有好处。

第6篇

当前我国高职育人的关键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理应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轻文”,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教师首先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其在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当中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人文观念和人文修养,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1]当前理工科新手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新生力量,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成长,需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一、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人文素质的缺陷

(一)知识结构的欠缺

由于绝大部分理工科新手教师来自非师范类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普遍比较缺乏,人文视野有些狭窄,同时又很难从直接的教学经历中积累相关经验,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这种由于人文类知识缺失而导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理工科新手教师“育人”目标的达成是极为不利的。

(二)人文观念的缺失

我国部分高职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缺乏人文观念的支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有时会忽视对于学生人文观念与精神的塑造,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照重要性的认识,使教育教学理念有些单一、机械和理性,使学生不易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三)人文修养的不足

1.教师礼仪不够到位。得体的着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学生也有着榜样作用。多数理工科新手教师未受过师范类专业培训,刚入职时多直接从学生或企业员工身份转换而来,教师角色适应不够快,缺少重视教师礼仪的意识。

2.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绝大部分理工科新手教师在入职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语言训练,带有一定的口音,普通话不够标准。另外,不少理工科教师写作能力不足,反映自己不会“写东西”,遇到写文章就头疼,而高职理工科教师不论是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学日志还是科研工作中编辑撰写材料,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最后,理工科新手教师往往很少写板书,多用PPT和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板书水平有待提高。手工整优美的板书或许只是教学的一个细节,但作为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需要引起理工科新手教师的重视。

3.人格魅力不足以吸引学生。大部分理工科教师因为专业问题,更多的生活在客观理性的世界里,将大量时间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研究及实践中,大部分养成了较为沉稳、谨慎的做事习惯,有着认真、踏实的性格优点,但缺乏感性思维,上课有时过于刻板,缺乏幽默感和亲和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创新活力。

4.艺术修养不够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境界,好的教育会使人如沐春风,教师艺术修养的提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改善会有一定的帮助。由于专业限制,理工科出身的教师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接受的培养相对较少,审美方面的品味有待提高,这使得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数缺乏艺术活力与审美性。此外,此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相处方式有时过于直截了当,与人交往更讲求结果而容易忽视处理方式的艺术性,归根结底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修养未达到一定的境界。

二、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途径

(一)学校角度

1.推进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层面,学校可以利用雕塑、建筑、园林等客观条件,突出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设计和建设具有独特风格、艺术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从精神层面,学校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例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音乐节、经典电影欣赏等;另一方面可以多邀请外校的人文社科类专家开设讲座等,以此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使理工科新手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受到感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及活动在新手教师培训中的比重。理工科教师相对缺乏人文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需要高职学校在教师培训中更加关注相关课程及活动的设置。具体措施: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设校内培训班,邀请本校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对理工科新手教师进行授课。二是可以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利用假期将教师送到具有人文底蕴的地区进行培训,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教师参观一些历史文化景观,使其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培训课程及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举办心得交流及成果展示会,在分享经验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演讲及口语表达能力。

3.不断优化教师工作评估标准,将教师的人文素质评价纳入考核中。当下不少高职学校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一味讲求科研成绩,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相比较中小学教师而言,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估标准不够高,对教师包括教育教学方式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几乎没有硬性要求,使得大多数教师不够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将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也纳入教师工作的评估标准,并具体完善和细化评估考核的细节,鼓励理工科教师发展文娱特长,提高教育方式的艺术水平。

(二)个人角度

1.完善扩充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应用能力。高职理工科新手教师应该在发展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听课等多种自学方式补充和扩展人文类知识,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与此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不单单把理工科知识当成一种工具介绍给学生,更要有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普通话和写作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礼仪规范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在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同时,注重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

2.多?c人文社科类教师交流,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目前来看,少数文科教师仍是高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理工科新手教师应善于利用高职院校中的这类宝贵资源,善于学习文科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可以和文科教师互相听课,通过课堂观摩,发现和学习文科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闪光点,学习其中优秀的教学方式,了解其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文科教师观摩自己的理工类课堂教学,建议对方从人文的角度,对自身的教态、教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得到改进意见,以求得到人文素质上的提高。

3.培养丰富多彩的人好,将其作为调节生活的方式之一。理工科专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关系更为直接,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相比较人文社科类更快,如果不成为一个快速学习者,较人文社科类高职教师而言,更容易被淘汰,因此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而多参与例如阅读经典名著、观看优秀电影、聆听音乐会、欣赏画展、旅行等人文艺术类活动,可以陶冶教师的性情。理工科新手教师在培养此类人好时,不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调节自己的生活,舒缓精神压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选择。

第7篇

培育阳光心态,提升教师幸福感受力

幸福感受力是指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和体念能力。人们常说:幸福自定义。在同样的环境中,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感觉是幸福的,有的人却感觉不幸福,这与个人的心态相关。因此,在工作中需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幸福,不是我们得到的多,而是我们计较的少”。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到一点启示,即辩证的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需注意引导教师用哲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学会快乐思维。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教师也要有正确理解: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压力,关键是怎样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适宜的压力能催人不断进步、成熟、提升。许多人也是在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巨大压力后,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感受。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引导教师学会感恩,一个人懂得感恩,他就会感到幸福。

《感谢你,孩子》

那天,我值班时,何仁鑫拉肚子了,大便便在了身上,他用无助、惊恐、慌乱的眼神看着我,我赶忙安慰他说:孩子,不要紧,有老师在!我一边安慰孩子,一边给他洗净身上、裤子上的大便。当我处理完一切,我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我做了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一件事,一件让家长感到满意的事,一件让园长感到欣慰的事。本周我的爱心故事有内容啦!

感谢你,孩子!是你给我一个成长的机会,是你让我不断超越自己,走向优秀。感谢你!

――摘自一位教师的爱心手记

这位教师,她遇到许多教师感到麻烦的事情,因为她学会感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她依然感到快乐、幸福。另外,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家长对工作的不理解、孩子调皮带来的诸多麻烦是常有的事。我们通过举例、摆道理使教师明白:幸福是人的一种感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树立良好的心态。有文童写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就会使教师成长为积极、乐观、开朗、豁达、上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阳光教师,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

营造和谐氛围感受职业的幸福

1.关心、爱护教师,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温暖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奉行“教师第一,孩子至上”的原则。耍想让孩子快乐,就必须要先有快乐的教师。

2.信任、尊重教师,强化教师幸福体验

在许多关于幸福感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和金钱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而“朋友、信任、尊重”却成为幸福的关键词。我园在管理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信任、尊重、互助的工作氛围,让教师感受作为团队一员的幸福。首先,在幼儿园建立一种教师间和谐互助又竞争有序、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工作的凝聚力。如每次外出公开课,每个教师都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使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大家互相分享幸福。其次,园长注意信任、支持、尊重教师,工作中认真分析每位员工的特点和所长,委职放权,充分信任、支持她们。同时,精心维护教师的自尊,不随意指责教师的弱点和失误,善待每一位员工,让教师获得最大的尊重,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

3.爱心故事交流分享幸福体验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我们定期举行“用爱心守护童心,让幸福伴我成长”的爱心故事交流会,让教师在加强教师责任感的同时,共享教师职业的幸福。

《被幸福的人》

这几天嗓子出奇的不舒服,虽然在幼儿园医务室拿了药吃,却还是严重到说话时只有口型没有音量。周三早上,一如既往的来到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今天第一个到园的是悦悦,可爱的宝贝很远就跟我打招呼,我很想回应,但张了张嘴,只能招招手,待孩子走近之后,我耳语般地回应一句“早上好”。

悦悦婆婆惊讶的问:“董老师嗓子怎么了?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是不是上火了?你吃药了吗?”我笑着点点头,用干涩的嗓音回一句:“嗯,吃了!”老人眉头皱成了一团:“哎呀,这样可不行!尤其是你们这个工作,得多喝水啊!对了,我家还有一些泡水喝的药,可管用,我现在就回家给你拿去!”没等我说话,老人转身就走,还冲我摆摆手:“嗓子疼别说话了,等我一会儿就回来!”看到老人那胖胖的身体急急地小跑着,我突然哽咽无语。

十分钟以后,老人气喘吁吁的跑来。她喘着粗气地告诉我:“这是泡水喝的,这是口含的,这是……还有你一定要多喝水。”还没等我致谢,老人摆摆手说:“不用说话了,快去吃药吧!”

说完老人匆匆地走了,望着手里那一捧药,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就像雨天被淋湿,妈妈端来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就像吃了苦苦的药,但心里却有说不出来的甜…一

我想:我是幸福的,在经历了这样被幸福之后,在这次爱与被爱的回馈中,我更加坚定我的工作,以及我对于孩子爱与责任的诠释。

――摘自爱心故事手记

协助教师专业成长,获得持续幸福体验

1.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师在成长中幸福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决定教师事业成功的高度和幸福感的强度。因此,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注重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师感受成长的幸福。首先,幼儿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园本培训,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如定期组织教师各种业务学习,通过师徒结对、名师指点、能者为师、“每月一名家”等方式完成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的训练和指导。其次,幼儿园及时地为教师才能的发挥创设多样化的平台,如环境创设评比、优质课评比、自制玩教具比赛、区域活动评比、户外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师论文比赛等等,使教师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极大地调动,在活动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幸福。另外,注意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进行分层培养,使每个教师心中有目标,在不断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幸福。

2.做“专家型”教师,让教师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第8篇

近三年来,我们把“感悟真人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作为学校“真人教育”义无反顾的育人责任与圣洁的使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核心理念提升特色”、“形成机制促进生成”、“建构平台深化特色”、“研发课程个性发展”、“特色育人提升智慧”的方略,探究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第9篇

她拥有三个校区、92个教学班、近四千名师生,是苏州工业园区规模最大、质量一流的品牌学校。她就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区与现代繁荣的苏州工业园区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星港学校独特的人文内涵。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已培养了特级教师2名,大市学科带头人7名,中学高级和小中高教师29名,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132名。星港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如此迅速发展,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让每个星港人健康和谐发展”这一正确的办学方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的这段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星港学校在创办之初就选择其中内涵深远、人人耳熟能详的“厚德”作为校训,在继承与创新中迎来学校发展的春天。经过几年的摸索,星港学校将“厚德”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演绎出三道明丽的风景线:包容,引领,致远。

包容――成就管理的大气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德鲁克说:“用人成事。”即找到符合人本性的那些做法,便称之为管理。

面向国际的园区发展环境,使得园区的教育也拥有了非凡的气度和视野。近年来,星港学校在上级政策的引领下,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有的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有的是小有名气的名师。这些教师或拥有丰富的学识,或拥有成熟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共性特点是都拥有自己的思想。为了让这些闪耀智慧的思想与苏州园区的教育特色相融合,也为了有效地培养这些人才,星港学校本着、谋求共赢的气度,在管理上果断地选择了在低调与高调间进退。

星港学校有一支令人欣赏与敬佩的中层队伍,每一个加盟星港的新人,都会发现这支队伍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业务上他们是一批精兵强将,在荣誉上他们却是一群幕后英雄。学校里的各项活动,走在台前的,永远是那些有能力、又迫切需要赢得尊重的新人。

星港学校无论是特级教师、名校长,还是各级的学科带头人等教学骨干,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新老师,“服务意识”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星港学校的一种管理文化。面对教师的发展,学校坚持做到“三高”。

――高调在关怀上。每一年学校都会有新教师加盟,为使这批新教师能迅速融入星港团队和星港的工作节奏,学校总会在教师节的聚会以及定期举行的新教师沙龙会上,或给新教师们“抛头露面”的机会,或让他们畅叙心中的得失情结。每一次的沙龙会上,校领导们的姿态就是倾听与整合,梳理着学校工作可改进的地方,也疏导着老师们的心结。同时,沙龙会上新教师们还会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办公室同事和孩子们最真挚的寄语。往往这一份平凡却很意外的礼物,总能让新教师们感动许久,以更饱满的情绪顺利地渡过个人的转型期。

――高调在协作上。和谐的人事关系是团队实现优秀的有力的保障。新手的班主任管理、教学工作,每一方面都有学校安排的专人进行全程辅导,事无巨细。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组组有安排,层层有落实。有了困难,相互帮助;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把个人利益捆绑在团队利益上,因此,在星港工作的新教师们团队意识很强,总能在很短时间内适应好各项工作,为个人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例如,对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的老师,学校就进行了合理调配。专业技能上,6位老师中,中学高级职称2人,中学一级职称3人,中学二级职称1人;教龄结构上,有两位老师教龄达20年,三位老师教龄达15年,一位年轻老师教龄也在5年以上。他们都有初一至初三的完整教学经验。如此诸多因素,使得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的6位老师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力量:教龄最长的胡敏副校长和缪建芬老师,在平时的备课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她们的经验优势,起到了很好的领航作用;多次经历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潘丽娟、马洁、薛永翔三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干劲十足;年轻干练的张琼老师拥有专业八级的英语水平的优势,在工作中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

这样的组合,达到了1+1>2的教学效果,从而使他们始终能够出色地完成七年级英语教学任务。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们组硕果累累,有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年轻的张琼老师还喜获园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苏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调在评价上。不吝啬对青年教师的肯定赞扬,也不吝啬对老教师的鼓励表彰,更不吝啬对优秀教师的磨砺打造,星港学校有这样的自信与实力给予教师们充分的信任,给予教师们更大的成长空间。在评价上,学校着重抓好两个会:其一,每学期的教师培训会上,学校总会安排那些平时教学管理工作极具亮点,教育思想富有个性的教师登台畅所欲言,那些成功的经验和睿智个性的话语总能激起老师们思想的共鸣;其二,每年的教研总结大会上,学校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奖项变得更丰富些,让获得表彰的人更多一些,让老师们的成就感更多一些。

这样的“三高”服务文化,带来的是星港教师的务实与低调,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成绩的背后站的是一个团队。同时,对于那些有能力却始终默默无闻的教师,校领导总是想方设法地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倒逼”这些教师勇敢地走到人生前台书写自己的风采。

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包容,不是消极地容忍,而是辩证地吐故与纳新。对于星港学校而言,包容,就是让每一位身在其中的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短短几年,星港学校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管理人才,向其他学校输送了近十位优秀的校级领导;一大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迅速成长。学校总是想方设法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人尽其能”的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加盟的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感受到的都是尊重和归属感,学校也因此成功打造了“和谐星港”这一亮丽的名片。

引领――筑就精神的高地

教师的专业成长阵地主要是在课堂和教研,星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上,探索出一条别致的发展之道,引领每一个星港人去追求自己的高地。

制度,在规范中引领

星港学校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要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必须要依靠严格、规范、科学的制度建设。什么样的制度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星港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在管理精细处求无为,在个人愿景上找定位”。

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都是大同小异:七认真教学制、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月度考核检查制、教科研考评制、班主任工作考评制,等等。星港亦是如此。在实际管理中,星港学校的管理者们发现,当这些制度都以严格的“数字化”标准来衡量教师时,久而久之,带给教师的不是一种融入血液的职业文化,而是一种职业倦怠。

爱因斯坦说:负担导致肤浅。教师需要自由呼吸。星港学校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改进严格的制度,找准问题,调整奖惩机制,突出重点,适当给教师“减负”,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拿每月一度的教学工作考核来说,以往每一次的教学工作检查,“备、教、改、练、听”面面俱到,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每次检查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一长,教师疲于应付,且每次检查反馈因面面俱到反而突不出重点。学校做了调整后,每月实行“自查、组内、部门”三结合打分,重点督导专项工作,查出问题,立即整改到位,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中学组,学校还实行了全日的跟踪式教学观察,每一次的观察都是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备课、教学、作业、问卷进行全程关注调研,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意识。这看似无为的制度改进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自律意识,同时还解放了教师的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教学研究上。它给星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教师教学反思、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青年教师有奔头,成熟教师有干劲。这是每个学校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这一点仅仅靠制度来实现,是远远不够的。星港学校设计了更多的机制来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名师发展共同体”引领教师成长。学校搭建平台,邀请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苏州工业园区二实小副校长徐斌、本校小学数学老师吴梅香等一批特级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并隆重举行拜师仪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名师高徒”与学校自身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和谐共进的师徒链乃至师徒网。同时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推进三校区师资均衡化和谐发展。不仅实现教师校区间流动,更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逐步促进校区间师资的均衡发展。

――“师徒教研团队”助推教师成长。学校以“师徒教研团队”建设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营造教研氛围的主要途径,努力探索有计划、有实践、有反思、有考核、有效果的师徒教学研究特色之路。“师徒教研团队”正呈现出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的态势。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已经捧起了市、区比赛一等奖的奖杯。

――“骨干调研团队”敦促教师成长。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成立“骨干教师调研团队”,对新加盟、新分配的教师进行调研听课,对新手的教学工作进行问诊把脉。学校还依据教师的教龄和教学水平,每学年制定好各个级别的展示课计划: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师徒结对)爬坡课、课题研究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不同类型的课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课题研究”定位教师成长。星港学校为打造一个研究型的专家级教师团队,也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详细制定了学校教科研考核工作条例,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来。目前,学校省市级规划课题和微型课题已经立项的达21个。课题研究使得教师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团队。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不再短视,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

文化,在细节处深入

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所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塑造,不是来自于对制度的膜拜,而是来自文化魅力的深远影响,因为文化能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深入。星港学校就非常注重文化的引领。

小学部的数学特级教师吴梅香是老师们心中的楷模,为人低调的她主持着小学部数学教研组。在办公室最常见的镜头便是几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围坐在吴老师周围,或探讨着教案,或钻研着难题。这不是什么安排好的集体备课,这是他们自发的教学探讨。吴老师的毫无保留与热心提携,影响着整个数学教研团队。每逢有哪位教师参赛或承担教学展示任务,大家都能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加班加点甚至牺牲双休日是家常便饭。如此勤勉付出,很快使这支年轻的队伍由“依赖型”“经验型”向“反思型”“学习型”悄然转变。组里的瞿庆亚老师获省评优课一等奖,颜爱华、陈丽萍等6人获园区评优课一等奖,吴老师亲自率队参加苏州市“十佳网络团队”竞赛获一等奖,她工作不到三年的徒弟金妤茜获苏州市评课一等奖。

像这样的名师文化引领,也出现在小学语文组。身为语文教研组组长的沈松明老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移动的书柜”,一学年有上百篇的文章见报发表,是全校有名的“高产大户”。每天早上他都早早地坐在办公桌前研读教育教学专著,正是他的身体力行以及老练独到的语文教学眼光,使得语文组的老师们都热衷于阅读。沈老师的朴实低调,赢得了语文组同仁的尊重,也造就了一支和谐、业务能力精湛的队伍。在沈老师的指导下,邱燕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获得省级赛课第一名的好成绩;陈飞老师在2013年省“教海探航”活动上执教示范课,赢得省内外同行的一片赞誉。在沈老师的引领下,语文组无论是初为人师的研究生,还是小有名气的成熟型教师,都谦逊地沉浸在专业阅读中,用勤勉与朴实耕耘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苏州工业园区的教育文化是多元的。为了让教师能拥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数年来,星港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新加坡、芬兰、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的校长、师生代表团,学校先后出访英国、埃及、新加坡等国,与多所国外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每年都要派多名优秀教师赴国外名校交流学习,国外名校的文化特色总能让教师受益匪浅。如小学组卫玉老师在修学笔记中这样写道:

“这次新加坡之行,我不仅亲身体验到该校亲切自然而又和谐圆融的教育氛围,还就该校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家校沟通的桥梁、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与学校的老师开展了有效的交流。我任教的是六年级c班的华文教学,新加坡的华文就像一株经历严寒的乔木,叶子掉了一地,但是它的根很深,散布得也很广,它不会就此枯萎甚至死亡,它将继续在新加坡发挥细水长流的作用。”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潜移默化的润泽,能让教师观照现实,务实地实现个人愿景,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星港学校就是这样为教师筑就精神的高地,引领出一批魅力星港人。

致远――写就别样的人生

身为教师,就像苏格兰诗人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写的那样,不停地点亮别人心灵的灯,也点亮着自己心中的明灯。

学生的发展是无限大的,同样教师的发展也是无限大的。教师的专业追求,不仅仅是一个个职称、一份份荣誉,更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的信仰,从“专业”的小圈子中跳出,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坚持、去奉献。星港学校关注教师的这一自我实现的终极需求,特意成立了“教师读书联盟”,团结了一批优秀的阅读型教师,让他们首先成为星港学校的“点灯人”。

专家引领,点亮教师阅读人生

2007年,星港学校“教师读书联盟”成立;2012年,星港学校“麦田书坊”正式挂牌。六年来,联盟在盟主曹忠华老师的经营下,以专家引领为主要方式,点亮星港教师的阅读人生。

“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著名教育专家高万祥走进了星港学校,他以《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为主题,为星港教师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苏州大学博士吴铁钧、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特级教师孙春福等名家,也先后与联盟成员对话,在他们的推动下,星港教师打开了《论语》《史怀哲传》《给教师的建议》……他们,在阅读之中开始仰望教育的星空。

联盟还充分挖掘校内名师资源,聘请他们做“阅读导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刘彩凤就是11位导师之一,由她主持的东港“静香小筑”是许多教师向往的地方。在午后,她常常引领校区教师以绘本为载体,或讲述,或表演……他们在微笑中思辨童心,在对话中探讨教育。思想,在午后生长。董劲、刘桂玲、冯玉芳、沈松明等老师的阅读团队也各有特色,同样令老师们沉迷忘返。

主题活动,构建教师精神家园

星港学校“教师读书联盟”的理念是:“在跳跃的文字中,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在思想的交汇中,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在“对话苏霍姆林斯基”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成员们围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等章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畅谈自己的心得。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在畅谈之中渐渐明晰起来。

在“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读书报告会中,8名青年才俊登台亮相,一竞风采。邱燕老师说:“让我们在等待中树人,在等待中正己,在等待中倾听花开的声音!”徐钰老师说:“如今那个曾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我,也已经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同行的认可。是读书学习让我快速适应了这份工作,缩短了自我转换的磨合期。这也成了我以后读书学习的最大的鞭策。”茅雯雯老师说:“‘让阅读成为我们的行走方式’,是的,在读书联盟这个大家庭的带动下,我的书架上一定还会不断添加新的书籍,我的眼界也会越来越开阔!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过有主题的阅读生活”,已成了星港人行走的方式。

网络共享,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有个著名的公式:I+We=fully I。这个公式中的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整的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充分地认识自我,这属于个体行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群体行为,就是还要融入“我们”的世界。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沙龙式的主题活动虽好,但不宜过于频繁。于是,我们利用网络媒介,建立了读书联盟网络平台,使“教师读书联盟”的建设从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走向无边界的扁平化管理,也为教师个体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每学期初,读书联盟网络平台都会在第一时间盟主及各位阅读导师给成员精心调配的“导读单”。《坡传》《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在每一本书后,导师还会附上一段荐读理由,以激起成员的阅读期待。每天,全校教师几乎都会“挤”出时间,在平台碰撞交流。他们或推荐自己新发现的一本好书,或交流最近的阅读心得,或点评其他教师的发言……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是教语文的还是教数学的,都会在这里找到共同的话题,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许多教师都感言,读书联盟成了自己教育教学智慧的源泉。

每月,联盟还会依据教师在平台的发言,评选“精华帖”,而“精华帖”拥有数量多者,在学期末优先评选“星港学校教师阅读之星”。读书联盟网络平台已成了星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