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通信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

第1篇

4月,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三通信)推出的统一基础架构系统系列产品UIS对IT流程进行了重新“定义”,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IT建设新体验,这也成为华三通信“新IT”征途中又一次“有意思”的创新。

在北京会现场,华三通信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介绍,UIS(Unified Infrastructure System)统一基础架构系统是华三通信面向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推出的融合基础架构,同时基于UIS架构,华三通信还了涵盖刀片服务器、机架服务器、交换机、存储以及一体机等全融合的系列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

随着网络通信行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以云网融合为架构的一体机市场逐渐受到用户市场青睐。基于融合架构的UIS一体机解决方案,是华三通信这几年一直重点推进的产品之一。它的特点是融合了网络、服务器和存储等各种产品,可以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连接,同时具备良好的弹性调度及管理的功能。这种融合架构的产品和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已经不一样,里面不仅涉及计算存储网络的IT各环节,同时还包含有众多虚拟化技术,给客户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使用了UIS的用户们来说,前后会有那些不一样的变化?举例来说,在此之前企业或客户上线一个新的Web级别应用,经常需要对企业的IT的生命周期包括资源查看、设备上线、应用部署进行一次全新的部署。不仅工作量巨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整个IT部门共同配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使用UIS之后,IT部门的工程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将网线和UIS产品连接上,然后进行简单的拖拽和分配任务,几分钟就能搞定。

大量的用户调研报告也显示,在新IT环境下,接受UIS这样的融合架构产品并不困难。实际上,过去两年,在华三通信的UIS管理平台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向客户出售了基于UIS1.0融合架构的解决方案,它所带来的节约成本、高效管理的效果让客户印象深刻。根据测算,应用UIS解决方案,用户可节省77%机房占用空间,降低26%设备功耗,节约75%安装管理时间,减少80%业务中断时间。

第2篇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第3篇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

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

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

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

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

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

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现代网络;布线原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5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通信行业逐步演进到4G发展时代,其建设总投资达到数千亿。针对通信建设国家于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在网络布线方式上推进了现代化网络布线设计原理。采用由光纤配线架经过交接箱然后到达终端位置敷设的布线方式,但是针对传统的设计原理现代网络布线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因为布线设计不合理,造成通信线路时长发生中断。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技术改造,利用光纤熔接机进行光纤配线的熔接,并且在线路终端位置处进行了加固处理。传统网络布线没有一定的合理依据,使之出现线路复杂。对于错误的线路找不到源头,经常会出现线路接错的现象。所以通过现代网络布线的设计原理,使之确保了网络线路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1 综合系统布线系统设计

1.1 线路设计要求及障碍分析

线路的设计直接影响网络的通信性能,其中对于光纤配线架位置处的全塑电缆的接续,有以下设计要求:(1)电气特性,首先将预制好的电缆连通电阻,观察是否线路连通,并且还要观察电阻表的示数是否符合设计规范标准中的要求。(2)机械特性,电缆中的加强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拉力,于此内部芯线的设计应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压强度,在允许强度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外界压力不会出现断裂和裂痕。(3)对于线路走线的规划要避免与高压线路交叉,一方面在维护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并且还会对人员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高压输电线路会辐射大量的电磁波,对通信线路传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4)对于主干线路的设计要求,首先按照交接区的规划位置进行测定,选择路程短经济合理的路线。对于网络中出现的故障大致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对于连接性故障,这种故障的产生是在选材上存在一方面的因素,其中对于光纤的熔接采用的损耗系数保持在0.5dB以内,但是由于光纤熔接过程中纤芯的端头没有对准,造成间隙过大,使之出现光纤的损耗系数大于0.5dB,造成通信传输质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对光电缆线路造成的损坏,在对电缆在接头处进行弯折时,容易出现弯折处发生断裂,其次在动土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传输线路出现断裂,影响通信传输质量。

1.2 网络布线设计流程

网络布线的合理性对传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整个工期的施工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保障。其中网络布线设计的流程包括:前期施工的调研、线路施工方案的设计、设备安装工艺、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其中前期施工的调研:对通信线路进行勘查,画出通信线路设计图,根据建设规模进行线路材料的预算,通过对全部建设材料的规划后,做出通信网络调研报告。线路施工方案的设计:通过对通信线路敷设材料的预算,做出预算表,合理安排施工的工期以及人员调配问题,通过对预案算表中表三甲、表三乙相关材料的统计最后做出合理的方案设计。设备安装工艺:主要是针对交接箱和光纤配线架的安装工艺流程,其中对于交接箱的安装,首先从线杆设立位置的选定进行选址,使线杆呈现H形式的摆放位置,然后安装相应的脚钉附件。其次安装交接箱的工作平台,工作平台要求距离地面不小于3cm,并且不能影响正常的道路通行。对于后期的维护工作:当通信网络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进行抢修,现代通信线路的设计要求一般都采用SDH双向保护环,这样一条通信线路发生中断时,还可以根据其他线路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数据的传输,这样维修工作人员还有充足的时间对故障位置处进行排查检修。

1.3 布线系统的组成部分及要点

布线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六部分依次为:工作区域布线网络子系统、水平网络敷设子系统、垂直干线传输子系统、设备交接线路子系统、线路管理网络子系统以及建筑群体布线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问题,其中包含的问题有网络传输数据流量最大路径问题、网络传输数据流量的速率以及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其中网络传输数据流量最大路径是根据光电缆线路的损耗折算而成的,其中对于G652和G655是国内传输通信线路中常用的光纤,对于G652被称为常规单模光纤,通常采用的波长为1.31um和1.55um,在这两个波长段内,依次产生非零色散波长和光纤损耗系数最小的波长。所以选用不同规格的光纤所传输的终端距离也不尽相同。在网络传输数据速率上,主要是根据光电缆传输线路的复用度,例如:在某一住宅小区内,敷设通信网络线缆,小区用户少,但是敷设的线路较多。这便要考虑线路的复用程度,将用户的电话线与网络通信线缆进行复接,这样传输的速率不会因线路的整改造成速率下降。

2 供电、变配电系统网络布线设计原理

2.1 供电系统布线走向分析

对于供电系统网络布线的设计要求要考虑供电室至附近交接箱的距离,其次还要便于今后供电系统网络线缆的维修,所以针对多种因素考虑,采用在安装光纤配线架吊空的方式进行敷设。从供电系统引出一条光电缆,在供电室墙壁使得线路垂直固定,然后用扣式接线子把光电缆成捆的放置在光纤配线架上端,前提是在光纤配线架允许承重的范围内,以免因光电缆过于沉重造成线路坍塌损坏。然后通过馈线窗使得光电缆顺着窗口预留的尺寸延伸至供电机房,最后便是光电缆的接地处理,安装消弧线和避雷针。对于消弧线的安装主要依据5m之内没有建筑设施的妨碍,便可以安装消弧线。对于避雷针的安装主要是考虑到高层建筑设施中线路的布放,使得供电系统布线走向的分析过程圆满结束。

2.2 变配电系统布线走向分析

对于大型企业变配电系统走线的布置,一般敷设的线路位于高层建筑群体内部。在对敷设过程中既不能影响正常的照明,又不能妨碍企业内部数据信息的连接。所以这时应首先选用局外光电缆的改接,将交换机内原有旧的通信线缆改接到局外交接箱设备的槽板上,然后将需要新建的通信线路用保安器进行预留,通过跳槽线把原来线路复用的端子接口改接到变配电进线室的卡槽中,使之不用切断原有线路的复接环路,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原材料,又能建立完善的通信线路。

3 相关配套设施网络配线设计

相关配套设施网络配线设计主要包括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视频监控网络设计。其中在对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规划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线路敷设进程,这种敷设方式为终端规划的敷设线路。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通信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命脉,所以对其设施线路的敷设要严格按照标准的制定进行施工操作。其次在视频监控网络的设计要根据本地局域网的发展进程进行敷设,监控系统使其受本地网络的监督控制,对于线路的敷设要求应按照本地局域网的发展现状进行制定。

4 结语

通过对不同层次网络布线的设计要求,于此制定了相关的敷设标准计划。这种模式线路的敷设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原材料的开支,并且又能保证通信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肖志涛,唐红梅,于明,吴树国.计算机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1,01.

[2]赵洪升,魏延涛,张永刚,余巍.河南省气象局科技中心大楼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J].河南气象,2000,01.

[3]于旭亮,姚鸿斌,曾继成.用户面对的结构化布线问题[J].中国计算机用户,1997,31.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研究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因而,探索和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明确现有模式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过分重视技术的原理、过程和结论,忽视实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拘泥于教材,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不能调动学生兴趣,不切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过多考虑“某一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以实用性为唯一目的,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考核方式不能适应素质发展的需要。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一直在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由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

一、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按照新时代的需求和职业界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应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并紧密地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根据教育部高职计算机教学大纲和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以及21世纪对人才信息能力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方向)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确定为:“网络通信和原理的基础知识”、“局域网典型组网技术”、“网络互联设备和技术”、“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计与架构网络“等几个基本部分;另外,还须介绍小型局域网的Internet接入技术。其他专业的教学是这几个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合。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对于那些必要的、关系到网络系统内的规律性、逻辑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应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对于涉及今后发展可能需要的理论内容,也要作必要的简明扼要的叙述。这样既为学生适应岗位的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空间。

(二)实验教学:根据实际的需要,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建、管理和使用网络三个重点部分,要求完成组网技术(含基本组网技术和互联技术)和微软操作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两项主要的内容。这样,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紧密结合,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及实践的学习,深化对理论和设计部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学会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技术。从而达到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集中实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一般可安排1-2周的集中实训时间(80学时)专门进行网络的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课题,组内同学自己分工,协同工作,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与设计网络。在设计期间,应设计丰富的课程设计内容,配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共同实践,写出综合实训报告,最后由教师对实现的设计进行答辩与验收,给出实践的成绩。

(四)“0”学时和“市场调研”的补充教学方法:由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紧跟形势,因此,对于局域网的综合设计作业、网络互联设备等内容,可根据情况要求学生在课下,结合理论进行市场调研,写出自己的调研总结报告,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例如,有关网卡的报告,应当包含网卡的工作原理、实际的作用、常见类型、选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总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诱导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等,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三、组织形式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并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实验,以及综合性设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既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实验的穿插活动,最后的综合性网络设计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不断的穿插、交换、交互的过程中进行,并辅助以市场调研的方法。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计算机网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应用化、社会化、家庭化,使得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和掌握。

四、考核方式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反馈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了我国各大中职学校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而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符、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降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寻找一种适合于老师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以确保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脱离

长期的教学研究表明,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去组织编写的,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开展的例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信息传送等一些原理。而实际生活中则是以TCP/IP网络协议作为工业标准的,人们生活中所用到的也是TCP/IP协议标准,这样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脱离,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脱离实际的空洞感,严重了甚至会导致学习兴趣的缺失。

1.2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不科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显得落后,学生需要的是更大的信息量,更全面的感官刺激和更直接的知识呈现,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来说,想方设法让学生去感知网络、了解网络、组建网络、配置网络和管理网络才是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对学生形成全方位地刺激,将课堂巧妙地变成网络体验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1.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1)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传统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大,形式松散,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2)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境的局限性。目前高等院校中,网络实验平台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将数十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连接的小型局域网;另一种是只提供简单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和计算机。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2 教学创新进方法

经过多年在教学一线上的实践,笔者设计并总结了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即“四步教学法”,这四步分别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运用多模式、多手段组织教学;把理论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采用新型教学反馈方式。这四个步骤看似是顺序结构实际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四个步骤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灵活运用这四步法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问题,收效明显,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良好。

2.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我发现,提出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为问题往往伴随着思考。学生在上课伊始如果被问及一个既与课堂内容相关又和生活实际联系的问题就会迅速调动他们的大脑,引发他们思考,学生在头脑中搜寻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储备时就自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并且还会带着疑惑去听讲,从而实现更高效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2.2 运用多手段、多模式组织教学

2.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本身就比较抽象,理论和概念较多,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要听懂都不是很容易,更不要说学精并且融会贯通了,学习过后往往是略知一二,更深入的知识内容就不是很清楚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多样化。多样的学习形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习惯性疲劳,又能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中许许多多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它。

2.2.2 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丰富的手段固然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必须配合有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1)专题驱动法

所谓专题,就是指对书本知识进行整理、更新和补充后所形成的新的“章节”。专题驱动的优点就在于不拘泥于章节的限制,而是将相关内容融合为一个专题,经过知识的重组、更新和补充,配合上多样的教学手段,令学生耳目一新。例如:网络的组建、网络安全与防范、网络应用现状与未来等专题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内容丰富新颖,授课形式多样,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际的授课中,有的学生在学习过这些专题后甚至主动自学感兴趣的部分,许多学生还自发地展开了讨论,以点带面,催化了整个教学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使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2)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更获得了成就感,这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可以进一步激发求知欲,逐渐地形成“认识——求解——验证”的感知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 把理论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验环节是计算机网络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因为实验即意味着学生动手实践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环节,而实验又会涉及到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以及教学课时的占据,所以许多高职教师都对实验课是又爱又恨,于是实验课逐渐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创新出了一套“以虚带实”的实践课流程,目的是既要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又尽可能的将财物投入和时间投入降到最低。

2.4 采用新型教学反馈方式

教学相长,教与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能脱离一方面单独强调另一方面的作用。及时与学生沟通互动,获得教学反馈是有效组织教学、提升教学双方效率的好方法。在获取反馈时我们采取的往往是较为传统的手段,比如:作业和考试,这些手段都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占次要地位,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就没有良好有效的反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创新并总结了一些新型的反馈和方式

(1)用“问卷”补充“试卷”

设计合理科学的学科问卷,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疑惑和建议。问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了试卷和作业在反馈环节上所欠缺的互动性。

(2)用“调研报告”补充“日常作业”

作为教学重要一环的作业,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但是作业的效果和作用恐怕并没有那么明显。原因大致总结为两点:①作业题目缺少创新和实用性,往往是书本知识的重复,只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②作业题目缺少趣味性,学生做作业只是机械化地完成任务,没有融入个人的情感。对于作业的尴尬处境,需要变通才会有收效。组织学生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是我实践得来的经验。

(3)通过即时聊天软件或者论坛网站,加强师生沟通

这一创意正是“用网络学网络”的具体实现,通过使用学生熟悉的即时聊天软件和网络论坛等形式,消除隔阂,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将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无限延伸。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此为学校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为什么要用企业邮箱?

无论是对新兴的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目前,企业邮箱都已经成为企业日常运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百年老店成功应用企业邮箱的典范。该公司成立于1888年,由小型家族式生意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产品种类亦由蚝油多元化发展至美食酱料及食品系列,分销网络遍布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在国内多个城市均设有办事处。目前,该公司有1000多个企业邮箱在维持着公司的日常沟通。

据李锦记食品有限公司资讯部经理赵成刚介绍,使用企业邮箱,会给企业带来如下的好处:首先,所有员工的邮箱均为“”形式,有助于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其次,当外人收到一封企业邮件时,可根据来信域名方便地查询企业网站,这样企业在日常通信中可毫不费力地附带宣传自己;第三,企业员工离职时,企业邮箱可以顺利收回,从而将所有业务联系保留和延续下来,若日常工作使用个人邮箱,员工离职不会上缴,客户可能仍然与其个人邮箱联系而被一起带走;第四,企业邮箱的系统管理解决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通过企业邮箱进行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信息泄露。“企业的信息或数据有它自己的保密性,安全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他说。

成立于1996年的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集团),也在成立后不久就采用了企业邮箱服务。该公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授权经营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和专用汽车。公司网络管理员郭水萍说:“统一使用企业邮箱,可以方便地对工作邮件备份、监控、管理,防止邮件意外丢失;企业邮箱可方便地自行管理,可自由命名、分配容量、自行群发、分组、修改密码、设定功能限制等,这些都是个人邮箱望尘莫及的;同时,企业邮箱的群组等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增进了内部沟通和协同办公能力。”

事实上,中国目前有5000多万家各种各样的企业,都与李锦记和五菱集团一样,认识到企业邮箱已经成为企业与外界交往的必备工具。

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司预测,未来5年全球企业邮箱中平均每天的用户信息量将远超过个人邮箱用户的邮件信息量。2007年底,全球企业用户平均每天的邮件信息量达到了730亿封,个人用户信息量只占企业用户信息量的58.9%;预计至2011年,企业邮箱用户将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645亿封/天。调研报告还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邮箱市场规模达到了6500万元人民币,预测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亿元人民币,企业邮件市场规模每年的增速为30%左右。

自建还是外包?

显然,企业邮箱数量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企业在建立邮箱的方法上,目前有两种选择:企业自建邮箱和将邮箱外包给专业的邮件服务公司。

在企业邮箱发展初期,有实力的大单位一般采取自建邮件系统为主。德国依博罗阀门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阀门生产制造商之一,其生产基地、子公司和代表处以及网络遍布全球。依博罗北京分公司的IT经理陈先生表示,自己的公司就是自建企业邮箱。自建邮件系统就是自己购买邮件服务器、存储设备、反垃圾网关等一系列软、硬件设备,自己配备相应的邮件管理人员,对公司的邮件系统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一般由公司的IT管理人员兼任,以后每年还需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并需要不断培训人员以跟进邮件技术的发展。

但是,随着邮件的作用在企业中日益重要,更由于邮件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如垃圾邮件、病毒通过邮件传入等,企业发现,如果仅仅通过企业自身培养的技术人员,很难处理日益增多的邮件安全问题。比如,一封重要的邮件丢失将可能影响企业的收益;而垃圾邮件太多不仅影响企业内的办公效率,也让企业浪费大量的服务器资源。一些专业的互联网公司看到了这一问题,于是推出了专业的邮箱服务。外包邮箱提供商的出现,让一部分企业开始采取邮件外包服务。比如上面所说的李锦记和五菱集团等,都是采用了263的邮箱外包服务。

“邮箱外包的好处是,企业只需要每年按照邮箱数量,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得到专业的邮件服务,并且,企业不需要专业的IT服务人员,这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减少了很多麻烦。”263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邮件事业部总经理李锐说。

外包趋势明显

今年5月份,263公司推出了263G的几乎无限量的企业邮箱服务,随后其企业邮箱的销售额增长了20%以上。与此同时,网易、21CN等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邮件外包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邮箱外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李锦记、五菱集团和依博罗阀门有限公司分别都从用户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1.自建比外包投入高

“自建邮局系统无论是放在自己的机房还是托管,都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即使自建邮局系统都选用的低档设备和服务,其一次性投入也需要以十万元计,每年的运营费用还需要几万元。”依博罗北京分公司IT经理陈先生表示,“此外,IT技术发展很快,因此设备折旧也很快,这样的投入显然并不经济,每年还要养几个IT人员,远没有直接购买专业的服务来得划算。”

2. 自建安全性与稳定性远低于外包

五菱集团郭水萍表示,企业邮箱外包不仅仅是财力和人力上大幅度的节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可以得到肯定,这对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十分便利。自建邮局除非投入巨资购买设备、研发软件和培养一支完善的维护队伍,否则,其性能和外包邮局根本无法相比。

3. 外包技术维护更完善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信息需求

当前,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千余所高校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还是很低。为了有效解决这理论与实践不对称的现实矛盾,积极探讨阻碍高校图书馆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并建议采取有效的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立独立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到当地的工商部门去注册一个独立信息中心,以便更好的来进行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使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一种主动服务,由封闭服务走向开放型服务。在建立独立信息中心时,高校图书馆要认真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掌握不同社会用户的特点以及可能的需求,利用内部和外部先进的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并吸收信息,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开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要以高校图书馆的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编制有价值的文摘索引、搜集商业重要信息、利用计算机全方位的检索、为社会用户传递所需文件、进行市场调研、查阅专利信息、设计科学的问卷、对社会用户提供档案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专业的定题服务、为用户提供调研报告、翻译外文资料等工作,满足社会用户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与各类型图书馆联合协作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公共图书馆也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不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阵营中来,配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搞好社会化服务。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系统拥有的资源规模与质量某种程度上比其他部门和单位更具有优越性,其他单位甚至望尘莫及,然而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原则与方向上存在差异,即使同等性质的院校仍然存在资源重复性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复采购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各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自身资源既要满足本校师生,同时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联合协作,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增强了自身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用户大大地扩展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节省资源采购所用的开支。

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知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高校图书馆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观念,主动深入科研院所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乡村资料室、文化站等,进行区域联合建立信息联盟网络和服务体系,通过这种联盟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覆盖范围面广,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整体合力,不断发展并完善社会化服务工作,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为区域内读者、为全社会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强化数字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数字信息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自有的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这一大巨大好处,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购买大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整合资源的知识,收集网上分散的、无序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的加工整合,从而使随机的无序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稳定的、可有效高速存取的信息资源。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网站建设,通过图书馆网页向社会用户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相关信息资讯,使社会用户掌握信息主动权。高校图书馆强化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用户之间、与其他图书馆之间、与各个相关行业之间更加方便的协作与交流,在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等方面互通有无,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得社会化服务更加切实可行。

四、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动推送服务给所需的社会用户,可以加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主动推送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灵活的方式,它本着主动服务的理念,可以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车队,通过移动图书馆的方式,载上高社会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服务人员,送书、送服务给广大社会用户。

高校图书馆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时,首先将社会用户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要预测不同社会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送书进社区,向社区的社会用户宣传生活、娱乐、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送资料进企业,将高校图书馆收集、开发、研究的知识产品送到相应的企业,是企业和高校图书馆互利双赢。主动推送服务具有直接、灵活等诸多优点,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来说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原因,县、乡财政非常紧张,多数地区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所以这些地区公众的知识、技能需求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局限。高校图书馆通过主动推送服务的方式,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将社会用户需要的图书光盘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等以移动图书馆的形式传递给他们,这种服务所需成本低,有利于克服社会财政资金短缺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59-60.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独立学院;环艺设计教学

一、结合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环艺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环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较多时间来板书,特别是上课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如,大学二年级的环艺制图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示意图,以此找位置关系,如果全部板书,教师累,学生也觉得繁杂。如果运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图形表达和识读就很清楚,教师只需要展示课前制作好的文本、图片等资料,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缓慢演示,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看,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特别是设计作品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将其展示出来,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既可以利用校园网观看原件、欣赏作品,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的欣赏,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设计案例;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设计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首先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由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的课程组成。网络教学平台应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教学资源库、空中互动交流平台、资源管理库(图1)。

1.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由教师准备并上传,如授课主要内容、课件、知识点总结、微视频、经典案例分析与参考,并精选网络和书籍资料等。这个平台主要供学生课前预习、自学和课后学习使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上网学习如同大海捞针。教学资源库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避免学生在上网学习过程中被无效信息干扰而浪费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图2)。

2.空中互动交流平台

环艺设计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更多地来源于课程作业实践。作图水平的提高、设计能力的提升,都是对一次又一次设计方案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积累的结果,这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地指导。然而,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资源不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于环艺设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方案图纸是环艺专业学生的常规作业,是他们绘图软件操作技能的反映,也是他们自身艺术潜能在具体作品中的发挥和表达。设计方案没有统一公式,更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学生最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的萌芽,这就需要教师逐一地、仔细地审读学生的设计图纸,通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引导,让设计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图3)。当下,这个过程完成起来较为困难,空中互动交流平台恰恰能弥补这个缺憾。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学生可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及时上传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到平台上,教师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查看信息并获得反馈。学生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平台,教师可以一对一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并进行指导。同时,这个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并定期聘请行业中的一线设计师、专家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图4)。

3.资源管理库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云技术应运而生,云技术直接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网络云空间在环艺设计教学中作为数据存储、传输的快速通道,缩短了师生相互理解的时间,甚至可以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效果。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每一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完成过程都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于云空间,其不仅反映了一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形成每名学生设计水平和能力成长的数据链,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教师还能掌握学生在设计方面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情况,这将为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其重要性在环艺设计专业显得更为突出。并且,这些特质对于学生就业岗位的匹配也是比较可信的参考依据,在他们未来的设计生涯中对于项目的选择也大有裨益。伴随着他们的设计工作历程,图纸数据在云空间数据库中不断积累,数据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后,保留的大量的改图痕迹与修改意见的学生作品也将成为表征其设计教学水平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将不断得到客观的、动态的评价,形成珍贵的教学资料,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图5)。

三、灵活运用“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以往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点改为学生在课外自行学习(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上传的视频和课件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学生往往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教师负责答疑解惑。或者由教师围绕知识点抛出一个议题,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这也将教师从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时间和学生讨论、交流。如果把“教”理解为知识传授,把“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所带来的,就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教学的基本要义。环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面广、更新快、实践性强。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在“室外设计材料”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将材料类型的分类,基础材料的品种、特性等内容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进行自学,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安排一次户外材料的调研,参观建材市场和经典设计案例实景,让学生对各种材料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分组整理一份调研报告,再回到课堂进行汇报,并对周围的学习、生活空间中材料使用的合理性、丰富性、改造意向进行讨论。接下来由教师提供一个室外空间,让学生进行材料设计,学生可将自己的构想、方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交流,经过几轮网络方案修改交流,最终完成设计作品。最后回到课堂上,师生对作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良好的设计创意等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室外设计材料知识的内化。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展览,供所有平台用户参观、浏览。

四、结语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功能十分强大,文章中所阐述的对其的运用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未来,充分运用这种互联网思维思考设计教育,一定可以挖掘更多的功能,向更高层次、更多方面进行拓展,为培养更优秀的环艺专业学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管理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也必将走向变革与创新。

作者:李莉 车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力.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整合策略.科技资讯,2015(6).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 智能化 网络 智慧城市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的IBM公司认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服务、公用事业、和本地产业的各种需求,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更好的感测、分析、整合城市核心系统的各种信息,以更好的分析和应对经济调控;协助政府、医院、学校等系统使之整合,使得地方资源运用更有效率,让城市因此变得更高效、智能,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①

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狭义来讲,是以互联网、电信网、物联网带等多样化的网络技术路线组合为基础, 综合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和城市运行系统等各种系统,整合资源,做到信息共享、自动感知、信息应用系统协作、网络互联互通以及海量信息智能处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从广义来讲,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城市各系统智能化的阶段,是人们对于今后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向往,展示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和谐、智能,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

二、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十一五”时期,昆明市光纤到楼的覆盖率达到了40%,语音固定电话用户实现118户,移动语音用户实现653万户,电子数据用户为388万户,另外有限电视在网的用户为122万。据统计,在2010年全市的相关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16户,其营业收入实现了100亿元,创下了整个云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94.6%的新高。

“十二五”时期,在智慧昆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昆明市进一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昆明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各项信息技术在全市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智慧成果。主要表现为:城中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双向改造,三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WiFi信号覆盖全城;宽带乡村试点涵盖了富明县、晋宁县、东川区等8县区共803个行政村。

(二)“智慧政府”管理水平显著

“智慧政府”是指借助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来构建起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实现主动、实时监管,提升相关部门政务的办事效率。昆明电信公司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来推动政府政务网络电子化建设,这一措施大大提升了政府行政系统的网络基础能力。目前,已构建起电子政务网络、智慧灾害防控系统、城市报警系统与监控系统等“智慧政府”项目,并正式投入使用昆明市政务服务三级联网联动信息系统。

(三)“智慧民生”生活现代化再提速

民生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昆明市重点建设的事业项目。早在2012年就围绕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来发展社会事业,来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昆明市构建的“智慧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市民一卡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通过市民一卡通,不用出门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交煤气费水费电费、话费,甚至彩票、电影票都可以实现。市民一卡通将不断发展更新,我们只要带着手机,可以实现手机付账、乘公交地铁、超市购物、买机票火车票……将逐步体验到“智慧”带来的实惠。“智慧医疗”方面,医院可实现诊疗无纸化、病历病案电子化、专家网上挂号会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方面。这些“智慧医疗”将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监管力度,增加医疗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群众医疗负担。

(四)“智慧产业”产业竞争力再增强

“智慧昆明”建设过程中产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业的智慧竞争力得到增强。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昆明市以“智慧产业”为载体,用信息化来提升产业聚集与扩散效应,促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农业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模式下,种植户必须到种植基地去,才能了解种植作物的各项生长指标,“智慧农业”智能很多,种植户只要坐在监控屏幕前,就能通过视频信息对大棚中农作物的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等生长环境进行监测,随时知道农作物的长势。

昆明市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旅游热点城市之一。旅游业作为昆明市一大优势产业,结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来构建“智慧旅游”。昆明通过整合“三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服务于“智慧旅游”的构建。智慧旅游主要围绕游客体验和行业管理这两个方面,用这上述两条主线把游客的吃、穿、住、行等各要素与单位和人员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和共享。

三、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自五华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建设“智慧五华”之初,就提出要通过四年的时间,构建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a业三大工程体系,并在16个重点领域进行智慧系统专项建设,建设一个绿色五华云计算中心的目标。②经过几年的建设,昆明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智慧城市整体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昆明市虽然在政府、民生、行业等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慧化”,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智慧程度还不够成熟,比较滞后。另外,长期以来昆明市各社会部门与市场要素的细分导致城市各职能专门化程度过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很难统一利益诉求来共同构建覆盖全市所有社会要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

昆明市位于西南边陲地区,由于其天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劳动力多数从事手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率低层次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流向了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当前存在市民个人服务方面效率低、程度满意度低,医疗、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发展不足的突出问题。与个人服务情况类似,当前企业服务效率也普遍较低。大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协同公共服务办公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项目尚未建成。相应的智慧服务行政审批平台、经营纳税平台、资信认定信息化平台等企业服务项目数字化建设尚未达成。

(四)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昆明市由于其天然的地理特点,很多地区还比较贫困。比如禄劝县和寻甸县,这些地区的信息网络比较落后,数字城管中心行政级别较低,以及各部门联动能力不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信息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及时迅速处理,导致现有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及大量的信息处于浪费状态。另外,昆明市各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建成统一的数据、统一的网络、同一平台的数据中心,严重影响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影响城市运营效率和成果。

四、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1.智慧东京。日本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轨道交通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主要致力于智慧交通建设,既将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道路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燃气消耗及尾气排放,其中二氧化碳减少25%。

(2)成功举措:一是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图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其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二是先进、安全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在进入危险区域的时候,自动的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在驾驶人员还没有遇见时向其发出警告。该举措使得日本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了80%。

东京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机制措施来规范、监督轨道交通及环保工作。例如,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严禁氟化物的泄露等。

2.智慧上海。

(1)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上海市在“十二五”时期就就明确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这一发展战略,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投入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来实施产业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2)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

第一,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来支持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主要有数字城管行动、数字惠民行动、电子政务行动等。

第二,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产业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产业自主发展,实施“云海计划“,打造云计算产业链。

3.经验与启示

(1)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坚实的信息化为支撑。国内外的建设实践表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待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智慧城市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现实条件。目前,我国除北京、南京、上海少狄幌叱鞘行畔⒒水平已经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昆明、郴州、邯郸等多数城市的信息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这些信息化基础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2)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行业比较多、领域比较广,加上受到现有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使得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就应成立专门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决策和协调,统筹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导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参与的资源和力量,明确责任,协调展开工作。

(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契合城市特点。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产业特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保存和发扬,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现有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其城市规划定位、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等特点来进行实施。

(二)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发展要素的系统工程,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公共管理服务。昆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辅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的监督作用、管理社会的作用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平台,智能地感知、分析和调节城市的环境、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实现多个信息网络的深度融合,进而快捷地掌握和分析城市运行中的各种信息,高效地处理城市管理当中暴露的问题。

2.引进和培育智慧型人才。智慧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人,特别是“智慧型”的高技能人才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建设相关“智慧型”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高地,为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引导,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面向其他地区引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昆明市大学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优秀科技企业的优势, 培育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操作型人才。

3.推进示范效应。智慧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技术遍布城市的各行各业,能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形成相应的智慧系统。在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传统领域优先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建设,如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医疗等领域以此形成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实现智慧化。

4.整合各地资源,推进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城市功能地位、自然条件、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按照智慧城市的要求,加大投人力度,提升和完善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功能。一方面,对于各种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应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现有基础设施交通,如对通信、供水、供气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还没有覆盖的东川区、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禄劝县、寻甸县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

注释

①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②葛鹏飞.基于指标体系的昆明市五华区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16(5).

参考文献

[1]王辉,吴越.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贤毅.智慧城市开启为了生活―科学规划与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侯纪勇,郭为.中国智慧城市专家[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11(10).

[4]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17-19.

[5]周丽君,帅萍.美国哥伦布市的“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测绘,2013(6):24-27.

第1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素养;网络;评价机制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4]姚方元,单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2006(11).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科技发展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召开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农电系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农电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出充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1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两改一同价”与“十五”建设取得的成绩

实施“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电价过高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归纳起来,经过实施“两改一同价”与“十五”期间的建设,农电系统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5)农电系统线损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指标逐年改善。通过大规模的农电系统建设与改造,不断采取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措施,农电系统线损率指标得到不断地改善。农电系统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变电所内电容器补偿容量占主变压器容量的比例达到15.2%;安全性评价、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电压监测仪及供电可靠性管理软件得到推广普及,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RS1达到了99.2%,RS3达到了99.6%。

(6)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电系统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电系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47%,比“九五”期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1.2存在问题

同时,农电系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网科技发展的长效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限制了农网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电事业在社会发展、电力事业中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在我国还缺乏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健全的机制体制保障。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农电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发展的机制,建设改造资金短缺。

(2)农网科技进步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网系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针对农网系统生产运行和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较少,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现有的农网科技队伍,还不能满足农网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农网的行业特点,其对科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面要求都很宽广,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电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4)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5)农村电网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

(6)安全生产和农村安全用电缺乏先进有效的控制手段。农网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人员设备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加之农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资产维护界限不够明晰,属用户产权的用电设施安全可靠性不高,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引发出一系列延伸服务带来的安全责任和服务责任;窃电、外力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案件屡禁不止,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

(7)农电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用电安全、质量、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用电服务的方便性、规范性都还有差距。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电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研究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推广使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变压器,积极推广应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外露带电体绝缘化的配电变压器;积极推广使用配电变压器用新型熔断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推广应用复合绝缘材料制造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子。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该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行“科技兴电”战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符合国情;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四新”技术;坚持降损节能、保护环境、节省耕地,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作为未来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农电系统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

2.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

kV)变电所典型设计;推广应用10~110kV(66kV)组合式箱式变电所

2.2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适合于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功能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特别是FTU模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展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试点,在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等区域努力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馈线自动化(DA)功能,努力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网监控功能和就地控制功能,因地制宜扩展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2)积极推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等技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大、中、小型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建设完成600个实现SCADA功能的小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4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等功能的中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2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电能量计量、配网自动化等功能的大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3)积极采用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

(4)推广应用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

(5)积极探索农村电网经济适用的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在自动化系统推广公共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在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②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农网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农网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③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2.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在线监督、分析和诊断,实现设备的优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及配电网络线损在线计算软件,有效降低电能损失;推广农村电网电压和无功综合调控方法,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2.5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系统等数据整合平台。②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③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④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

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⑤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⑥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2.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农网科技人才发展规划。②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③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④在国家电网公司、各网、省市公司建立农网科技人才专家库。

为确保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科技工作“有效投入、投入有效”的基本原则,未来农电系统将在7个方面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和发展机制;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农网科技进步的服务体系。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4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文件,2006年3月.

[2]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4.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科技发展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召开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农电系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农电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出充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1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两改一同价”与“十五”建设取得的成绩

实施“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电价过高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归纳起来,经过实施“两改一同价”与“十五”期间的建设,农电系统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5)农电系统线损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指标逐年改善。通过大规模的农电系统建设与改造,不断采取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措施,农电系统线损率指标得到不断地改善。农电系统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变电所内电容器补偿容量占主变压器容量的比例达到15.2%;安全性评价、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电压监测仪及供电可靠性管理软件得到推广普及,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RS1达到了99.2%,RS3达到了99.6%。

(6)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电系统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电系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47%,比“九五”期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1.2存在问题

同时,农电系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网科技发展的长效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限制了农网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电事业在社会发展、电力事业中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在我国还缺乏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健全的机制体制保障。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农电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发展的机制,建设改造资金短缺。

(2)农网科技进步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网系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针对农网系统生产运行和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较少,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现有的农网科技队伍,还不能满足农网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农网的行业特点,其对科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面要求都很宽广,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电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4)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5)农村电网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

(6)安全生产和农村安全用电缺乏先进有效的控制手段。农网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人员设备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加之农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资产维护界限不够明晰,属用户产权的用电设施安全可靠性不高,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引发出一系列延伸服务带来的安全责任和服务责任;窃电、外力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案件屡禁不止,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

(7)农电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用电安全、质量、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用电服务的方便性、规范性都还有差距。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电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2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该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行“科技兴电”战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符合国情;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四新”技术;坚持降损节能、保护环境、节省耕地,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作为未来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农电系统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

2.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

kV)变电所典型设计;推广应用10~110kV(66kV)组合式箱式变电所。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研究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推广使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变压器,积极推广应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外露带电体绝缘化的配电变压器;积极推广使用配电变压器用新型熔断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推广应用复合绝缘材料制造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子。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2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适合于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功能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特别是FTU模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展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试点,在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等区域努力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馈线自动化(DA)功能,努力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网监控功能和就地控制功能,因地制宜扩展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2)积极推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等技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大、中、小型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建设完成600个实现SCADA功能的小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4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等功能的中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2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电能量计量、配网自动化等功能的大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3)积极采用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

(4)推广应用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

(5)积极探索农村电网经济适用的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在自动化系统推广公共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在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②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农网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农网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③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2.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在线监督、分析和诊断,实现设备的优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及配电网络线损在线计算软件,有效降低电能损失;推广农村电网电压和无功综合调控方法,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2.5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系统等数据整合平台。②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③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④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

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⑤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⑥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2.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农网科技人才发展规划。②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③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④在国家电网公司、各网、省市公司建立农网科技人才专家库。

为确保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科技工作“有效投入、投入有效”的基本原则,未来农电系统将在7个方面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和发展机制;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农网科技进步的服务体系。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4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文件,2006年3月.

[2]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4.

第15篇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科技发展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召开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农电系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农电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出充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1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两改一同价”与“十五”建设取得的成绩

实施“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电价过高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归纳起来,经过实施“两改一同价”与“十五”期间的建设,农电系统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5)农电系统线损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指标逐年改善。通过大规模的农电系统建设与改造,不断采取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措施,农电系统线损率指标得到不断地改善。农电系统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变电所内电容器补偿容量占主变压器容量的比例达到15.2%;安全性评价、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电压监测仪及供电可靠性管理软件得到推广普及,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RS1达到了99.2%,RS3达到了99.6%。

(6)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电系统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电系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47%,比“九五”期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1.2存在问题

同时,农电系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网科技发展的长效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限制了农网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电事业在社会发展、电力事业中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在我国还缺乏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健全的机制体制保障。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农电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发展的机制,建设改造资金短缺。

(2)农网科技进步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网系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针对农网系统生产运行和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较少,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现有的农网科技队伍,还不能满足农网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农网的行业特点,其对科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面要求都很宽广,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电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4)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5)农村电网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

(6)安全生产和农村安全用电缺乏先进有效的控制手段。农网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人员设备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加之农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资产维护界限不够明晰,属用户产权的用电设施安全可靠性不高,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引发出一系列延伸服务带来的安全责任和服务责任;窃电、外力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案件屡禁不止,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

(7)农电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用电安全、质量、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用电服务的方便性、规范性都还有差距。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电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2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该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行“科技兴电”战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符合国情;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四新”技术;坚持降损节能、保护环境、节省耕地,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作为未来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农电系统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

2.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

kV)变电所典型设计;推广应用10~110kV(66kV)组合式箱式变电所。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研究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推广使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变压器,积极推广应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外露带电体绝缘化的配电变压器;积极推广使用配电变压器用新型熔断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推广应用复合绝缘材料制造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子。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2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适合于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功能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特别是FTU模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展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试点,在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等区域努力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馈线自动化(DA)功能,努力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网监控功能和就地控制功能,因地制宜扩展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2)积极推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等技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大、中、小型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建设完成600个实现SCADA功能的小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4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等功能的中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2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电能量计量、配网自动化等功能的大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3)积极采用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

(4)推广应用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

(5)积极探索农村电网经济适用的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在自动化系统推广公共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在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②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农网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农网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③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2.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在线监督、分析和诊断,实现设备的优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及配电网络线损在线计算软件,有效降低电能损失;推广农村电网电压和无功综合调控方法,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2.5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系统等数据整合平台。②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③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④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

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⑤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⑥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2.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农网科技人才发展规划。②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③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④在国家电网公司、各网、省市公司建立农网科技人才专家库。

为确保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科技工作“有效投入、投入有效”的基本原则,未来农电系统将在7个方面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和发展机制;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农网科技进步的服务体系。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4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文件,2006年3月.

[2]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