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范文

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乡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第1篇

2006年,岳毅桦和同事对北京电子废物的流向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报告中,他们梳理了那些被人们淘汰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的去向。

城市的每个社区周围,经常可以看到收购旧电器、旧电子产品的小贩在转悠。当人们把那些淘汰掉的电子产品低价卖给这些小贩后,很少有人还会去关心它们的下落,也很少有人了解它们会被如何处理。岳毅桦讲述了之后的事情。

在北京,社区三轮车小贩把那些电子垃圾收集后,搬运到四、五环外城乡结合部,例如海淀后八家、昌平东小口等地。在这里,有人对电子垃圾进行了分类。那些维修后还有使用价值的返卖回电子城、旧电器城。其余的被运送到朝阳区十八里店乡横街子村等大型集散地做简单拆解,或者直接被转运至广东等地,如汕头贵屿镇。在那里,那些电子垃圾将被手工拆解。

这就是国内最普遍的电子垃圾处理方式。出乎意料,在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垃圾处理过程中,居然几乎不合有任何的科技成分,没有专业的工人,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技术。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在中国,很难找到一家专业的电子垃圾处理厂。中国90%的电子垃圾都是采用手工作坊式最原始的方式来处理的。用19世纪的技术来处理2l世纪的垃圾,后果将会怎样呢?岳毅桦讲述了关于贵屿的故事。

贵屿的故事

从2003年开始,岳毅桦和同事开始在广东一个叫贵屿的小镇进行调查。

贵屿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在20世纪上半叶,贵屿人就以收破烂为生。从90年代起,贵屿人赶上了科技发展的步伐,开始收购电子废物。一踏上贵屿镇的土地,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燃烧塑料的气味,空气污浊,令人掩鼻。在这个汕头的小镇上,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电路板、电脑键盘和显示屏等各种各样的电子废物。在这个小镇上,有6万人从事拆解电子垃圾工作,接近人口的一半。

在窄小肮脏的作坊里,几个工人用锤子和螺刀将那些电脑部件拆开。几个妇女将缠绕着绿色电线的线路板放在炭火上烧烤,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把电脑芯片从火焰中夹出来,顾不得滚滚的浓烟和刺鼻的焦味。整个贵屿就像一个大炼厂,到处乌烟瘴气。为了节省成本,人们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采用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电子废物的拆解,并最终以露天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贵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基地,被称为“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每年贵屿回收处理的电子垃圾超过百万吨。“这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问题,还涉及到电子产品中有毒物质污染地球的问题。”岳毅桦和她的同事们也因此被称为“缉毒先锋”。

2005年,在惠普中国总部,岳毅桦的几个同事举行了抗议活动。他们穿着白色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出现在中国惠普大厦前,抗议惠普在其产品中使用有毒物质。这一幕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很多人在看过这条新闻后,才知道原来电子垃圾是有毒的。

电子装置由几百种物料装合而成,大部分物料都含有重金属,如铅、水银、镉、铍,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溴化阻燃剂、多溴联苯、聚溴乙苯基酯以及四溴双酚A、聚氯乙烯(PVC)塑胶。比如一部手提电话,就合有500至1,000种化学物质。

电子废物在垃圾场腐烂时将渗出水银、铅、铬等有毒物质,腐蚀土壤,侵害水源。有毒物质还会散发到空气中,严重污染空气。

在最初的时候,贵屿人对这些电子垃圾的危害似乎一无所知,他们把这些垃圾当成宝贝,因为拆解垃圾,收集贵金属已成为他们谋生和致富的手段。

经过多年的调查,绿色和平组织的工作人员写下了长长的调查报告。近年来,贵屿的情况已变得非常恶劣。除了空气严重污染外,贵屿的地下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生活用水已成问题。而从事拆解工作的很多人都得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尤其是那些成天与垃圾为伴的儿童,更是无辜的受害者。贵屿,这个小镇已被电子垃圾严重毁坏。

而那些成千上万的电子垃圾,并不全是本国的垃圾,而大量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中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岳毅桦说。全世界80%的电子垃圾被运到亚洲,其中90%丢弃在中国,这意味着全世界约70%的电子垃圾被囤积千中国。

电子废物巨浪

在北京的一次科技博览会上,绿色和平组织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雕塑作品。这个雕塑被命名为“卷向地球的电子废物巨浪”,由从贵屿收集而来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垃圾堆积而成。

在今天,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电子垃圾的制造者。人们在享用不断推陈出新的高科技产品时,恐怕很少人会想到那些被扔掉的产品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这两年来,电子垃圾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岳毅桦对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感到忧虑。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估计,从2003年起,中国每年报废电视机500万台,电冰箱4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电脑500万台,手机上千万部。全球“电子垃圾”的日产生量约为3000吨,相当于1000头大象的重量。美国人每年丢弃的科技垃圾多达200万吨,在欧洲,每年有600万吨电子垃圾充斥垃圾场。

2004年前,在美国超过3.15亿台电脑已被废弃。而电脑的寿命却在不断减短:1997年,电脑的平均寿命是4~6年,电脑显示屏则是6~7年。但到了2005年,它们的平均寿命却减少至2年。

一边是不断推新的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一边是越堆越高的电子废物。随着电子、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速,全球被抛弃的电子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目前,电子废物已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废物。据统计,欧洲每年产生的电子废物升幅达3%~5%,而在未来5年,发展中国家也会制造比现时多3倍的电子废物。电子废物像海啸时的巨浪,向地球席卷而来,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为庞大的不断增长的电子垃圾而苦恼。

在岳毅桦看来,“电子产品无毒化”是在处理电子垃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环保组织呼吁企业在制造电子产品时使用无毒材料,希望从源头上制止有毒产品的生产。

上世纪90年代,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日本与美国一些州政府成立了电子废物回收系统。世界首家电子垃圾处理工厂已于2001年2月在芬兰北部的电子城奥鲁市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这家名为“生态电子公司”的工厂采用类似矿山冶炼的生产工艺,把废旧手机和个人电脑以及家用电器进行粉碎和分类处理,然后对材料重新回收利用。但这样的专业处理厂在全球范围内都屈指可数,所以大部分国家实际上还没有能力处理大量的电子废物及其产生的祸害。长此以往,“电子废物毒浪”吞没地球的想象可能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第2篇

把握北京人口深层变动促进和谐有序管理

正视北京人口现状促进人口有序管理

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

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城市人口发展比较研究

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对北京供热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区域环境标准和责任制度是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加强燃气行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以环卫行业为例

浅议北京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精细化管理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加拿大时尚之都:蒙特利尔

首都城管执法精细化的内涵、要求及实现路径

天津市建立多极数字城市管理体系的十点建议

浅析城市综合管线规划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以滨州市为例

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填埋工艺研究

垂直绿化的应用策略

坚持高端一流标准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访北京市延庆县市政市容委主任鲁世宽

统一管理联合执法全民参与——绵阳城市管理特色之路

重温光辉革命历史投身首都环境建设——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卷首语

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首都环境建设的意义、途径和任务

以环境建设提升首都竞争力的战略取向与实践路径

加快推进首都城市管理与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市功能分区与分区分类管理

科学监管垃圾处理设施构筑首都绿色城市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控臭治理体系研究

关于完善城市地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建议

论城市精神及其塑造和弘扬

基于超系统论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

打造便民绿色通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民生而设的北京城管热线96310

浅议城管执法形象的塑造——以厦门市为例

《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问答

滨州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高效运转

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动态更新系统探讨——基于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多普达D600“城管通”手机

市民卡在人行道违停案件自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增设触摸型疏散指示标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

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进驻“充气大棚”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杜德印主任带队进行议案督办实地调研全面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探讨供热节能之策促进供热科技进步2009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供热节能技术高层论坛举办

卷首语

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城乡一体化下的城市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成功举办

扮靓美丽家园——北京新农村垃圾治理调查报告

国内生活垃圾焚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促进节能减排

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创新城市公共环境管理的实施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解读

城市管理文化的实践研究——以湘潭市为例

港澳台摊贩管理比较与经验借鉴

探索城市家具管理新模式——北京市邮政报刊亭管理经验及启示

以案说法——城管执法机关在查处违法建设中行政不作为的认定

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与常态化——朝阳特色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西城区城市部件数据库更新维护机制建设

噪声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助城管提升管理效能

第3篇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人民不禁惊叹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有的土地长期干旱,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天灾不得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思索带来巨大灾难的缘由,因而生态环境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本村有较大经济收入的工厂进行查看,同时结合居民调查,是以入户调查方式为主展开调查。并通过记录厂房旁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工厂的排污情况,并结合老一辈描述的以前的环境进行比较。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为水污染、烟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农村污染的主要有工厂的排污、数目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

中国于**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农村也相对的进入了新的发展路径。虽仍以农业为主体,但农村同样也兴起了其他不同的行业,慢慢的向城市的发展模式前进。工厂慢慢的建起来了,然而农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发展相当的慢。当城市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工业的时候,经济也与相应的速度发展着,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的相对的落后,而且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工厂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进一步完善,更没有可能考虑到环境。也其他资金用来处理污染物,而器械的落后更加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今,农村工厂虽少,产生的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发展都不成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为了奔小康,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一切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由于早期对环境的不够重视,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城市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控制了环境污染的扩大蔓延。查中我发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需求,且农民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任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不加以控制,导致污染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农民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环境这种虚的东西,也无人还在平时聊天中提及环境。观念上根本就没想过,更由于人的本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农民对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报以漠视。

人类是自私的,在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当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时,人们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更不愿损失自身利益投资到环境中。对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个人要拥有较强自觉性。农村欠缺环境方面的教育,上街的时候垃圾一般都是随便乱扔,即使前面不远处有垃圾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多走几步。面对小利益,很多人都不愿错过,更何况工厂面临的是一笔金钱。走访中我发现,工厂是都直接排污。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应该当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完美。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二)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三)

实践报告主题:浙江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棠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 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我们村之所以称为棠村,是因为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前身为塘村,池塘主要用来养鱼。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池塘已经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大型的垃圾场。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里。尤其是这几年,柑橘的价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将一车车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里。现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烂桔子。还有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里。于是,路过池塘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

建议: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

二 白色污染

在农村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议: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 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建议: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

四 农业污染

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来源于农业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它们的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带入水环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是其根本来源。一些不可分解的农药还会随蔬菜等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尸体直接丢弃在土壤里,他们携带的病菌,病毒进入水中,土壤中则产生生物污染,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的健康。

第4篇

・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抓好村镇和村落规划建设,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打造民族地域特色。

・要狠抓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边远偏僻乡镇和村庄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整治的“全覆盖”。

・要在农村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让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推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所谓“形象工程”。

――刘奇葆同志在2009年度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月12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召开2009年度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表彰大会。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块块金色的奖牌捧在获奖者手中。金灿灿的奖牌,辉映出的不仅仅是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认识统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还辉映着省委、省政府继续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一场环境革命

2008年3月初,正当民众的焦点都集中在全国“两会”时,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了上百家媒体的广泛关注。2月26日,合江县环境整治会上播放的电视短片中,一位白发老人质疑:“没人管,政府部门简直不像话!书记、县长在干什么?”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此亲笔批示,要求正视问题接受批评。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也发出“令箭”,直击“脏乱差”。迅即,环境整治浪潮在全省掀起。

“两会”一结束,省委、省政府便开始谋划如何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一工作因为“5・12”地震的发生被迫中断。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环境整治再次被提为工作重点。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全局性重大工作。这一指导性思想被迅速传达到全省各级领导干部。

2008年10月8日,我省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会议。省政府有关人员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高规格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城乡环境工作,在以前极少!”这次会议决定在成都市、松潘县、峨眉山市、什邡市等11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用两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基本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体系标准。

一进入2009年,省委、省政府更是频发政令,整治力度升级。

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刘奇葆强调,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要扎实抓好试点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示范带动,探索成功经验,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有序开展,尽快见到成效。

由省委副书记李崇禧任组长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是全省环境治理工作的中枢神经。

建设厅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专项行动;监察厅切实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专项督察,严格效能问责;环保局加快流域和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步伐,建设一批基础示范工程……20多个省直部门通过协调服务,履行对口督导职责。

2009年3月20日,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召开。会议决定,从3月25日起,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月活动。具体目标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区恢复重建相结合。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试点地区要抓出特色亮点,创造经验;地震灾区要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其他地区要迅速行动,抓紧实施。

与此同时,《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试行)》随即出台,明确15项标准。标准里有这样的要求:公共厕所应设置冲洗设备、洗手盆和挂衣钩以及老人、残疾人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据了解,这样的细则就是缘于不少市民,特别是携包女性深感不便的情况下制订的。

各炒一盘菜 共办一桌席

随后,21个市(州)迅速行动,明确职责,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头。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分线作战、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开始形成。

渠县所有干部坚持上街扫地3个多月,用真诚打动全县群众。

成都市治理办在中心城区聘请330名50岁左右女性,组建“妈妈文明劝导队”,教育、纠正乱吐痰、乱扔烟头、从车内往外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合江县成立青年卫生突击队,700余名青年志愿者清除“牛皮癣”,打扫路面,清运垃圾。

雅安市名山县针对散居大院脏乱差、无人管理这一现状,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建立起居民楼院院长制,楼院院长负责所辖区域的清洁卫生,定期组织开展楼院卫生评比等活动。

泸州市4个区县的工商局长立下“军令状”,如整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领导班子成员将集体引咎辞职。

攀枝花市组织发动各单位2000余人集中力量突击解决占道经营、非法广告、乱搭乱建、噪音扰民等重点问题。

……

与强劲的整治浪潮对应的是,和整治标准同时出台的《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也极为严厉,整治不力的将追究行政过错责任,严重的将被辞退、解聘。渠县19名干部被问责,停职13人,免职1人;巴州区恩阳镇、柳林镇两名副镇长被停职反省;高县城管办执法中队长被免职并通报全县;利州区荣山镇党委书记被免职……记者获悉,截至2009年底,4443个单位 (部门)因治理工作推进不力被通报批评,2223人被问责,其中96人受撤职以上处分。

问责风暴背后,凸显出的是一场干部队伍作风的整饬。其实,环境整治是与加强作风整顿紧密相连的。这项工作干得怎样,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也是此次环境整治的一大亮点。省委领导要求:对这次环境整治不力的地方,媒体要公开曝光。相关部门和媒体设置曝光平台,公开“脏乱差”镜头,让群众、网民广泛参与监督。达州市通过报纸、电视,两天时间就连续曝光了160多辆乱停乱放车,其中近50辆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车。

群众支持率高达99.5%

今年元旦节期间,成都新津县五津镇临江村每天游人如织,游客们或品茗休闲或聊天交友,村里几十家农家乐天天生意兴隆。谈到好生意的原因时,当地群众异口同声地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意。”

前不久,乐至县73岁老人杜辉宇特地致信本刊,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叫好。老人说,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给四川老百姓干了一件大实事。如今,四川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好了,变美了。乐至县也正在开展这项活动,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农家院落,都有了新气象,干净舒适。现在,老年人出门转悠,闻不到臭味,看不到垃圾,只有新鲜空气。“我们大伙儿都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年人都要多活上几年呢!”

这只是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已过去的2009年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先后组织开展了集中治理“五乱”、城乡风貌和城市园林绿化整治等14个专项行动和“七进”活动。省上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购置道路清扫保洁车、垃圾运输车、垃圾桶、垃圾箱,配送到地震灾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县和乡镇。全省投入资金155.56亿元,新建垃圾中转站20403个,新增垃圾箱、果屑箱33万个,新增环卫车辆设备9247台,新建(改建)生活垃圾处理场(站)3960座,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9624吨,新建(改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001处,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22万吨。

据四川省统计局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调查报告显示,近80%受访者认为城乡环境2009年要比2008年好,群众对此工作的整体知晓率达到76.4%,支持度高达到99.5%。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 生活状况 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92-02

许昌市新区已建成的农村新社区有邓庄和武店村社区,邓庄社区辖4个村民小组,202户居民,860人,860亩耕地,武店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603户居民,2188人,原村庄占地550亩,新建小区占地120亩,改造后能置换出集体建设用地430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25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访谈人数15人,其中有效问卷232份,回收率为98.04%,有效率为92.8%,真实性较高。

一 接受问卷的比例分析

1.性别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男性为45%,女性为55%。

2.文化程度的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小学为27%,初中为37%,高中为19%,大学(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为8%,未上过学的为9%。

3.对社区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比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包括很满意、满意)为67%,不满意(包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33%。

二 集中居住后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1.社区化管理后取得的成效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农村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3.25%;认为提高收入的有32人,所占比例为9.47%;认为推进乡村文明的有104人,所占比例为30.77%;认为改善村容村貌的有166人,所占比例为49.11%;认为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有25人,所占比例为7.40%,见图1。

2.社区化管理后,对村民生活工作影响的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可知: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就医方便、放心便宜的有83人,所占比例为15.90%;认为警务机制、居住环境更加安全的有62人,所占比例为11.88%;认为居住环境优美卫生的有143人,所占比例为27.39%;认为文化娱乐设施多、生活充实的有130人,所占比例为24.90%;认为便民超市便利生产生活的有90人,所占比例为17.24%;认为办事便利的有14人,所占比例为2.68%,见图2。

图1

图2

3.集中居住后,对体育活动场地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对体育设施满意的有154人,所占比例为66.96%;不满意的有20人,所占比例为8.70%;认为一般的有30人,所占比例为13.04%;感觉无所谓有26人,所占比例为11.30%;如果以3、2、1、0分别表示满意、不满意、一般、无所谓,则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3,标准差为1.07,从总体上看,村民对集中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满意,见图3。

4.社区化管理后,对村民所住楼栋垃圾清理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可知:社区化管理后感觉垃圾清理及时的有195人,所占比例为86%;感觉不及时的有24人,所占比例为11%;对垃圾清理没注意的有7人,所占比例为3%,见图4。

5.集中居住后,对村民闲暇时间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有123人,比例为34.55%;看书报杂志的有58人,比例为16.29%;打牌打麻将的有82人,所占比例为23.03%;学习钻研技术的有15人,所占比例为4.21%;从事其他活动的有78人,比例为21.91%,见图5。

图5

6.集中居住后,对村民月收入的分析

由调查数据可知:村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82人,所占比例为37.44%;1500~2000元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32.88%;2000~3000元的有41人,所占的比例为18.72%;3000元以上的有24人,所占的比例为10.96%。如果以1、2、3、4分别表示由低到高的月收入,我们得到村民的月收入平均值为2.03,标准差为0.97,因此村民的月均收入稍高于2000元,见图6。

图6

7.集中居住后,对村民家庭开支的分析

由数据分析知:集中居住后村民的消费主要是小孩教育、家人看病和日常生活消费,大约占村民总消费的90%,村民的日常消费与集中居住前未发生多大变化。详细数据,见图7。

图7

三 村民集中居住及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分析

1.集中居住后,对村民与村委会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认为村民与村委会关系融洽的所占的比例为42.2%,认为

互相对立的为11.4%,认为说

不清的为46.4%。总体来说,

集中居住后村民与村委会的关

系一般,通过我们的访谈了解

到出现相互对立主要是由于住

房分配感觉不合理、小区绿化

不太好,以及社区相应的配套

设施未及时建成,见图8。

2.社区化管理后,村民迫切希望增加服务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化管理后村民最希望增加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大约超过希望增加服务的一半;劳动就业服务和法律援助也占很大比重,见图9。

图9

3.社区化集中居住后,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村民社区化集中居住后感觉社区服务较少、对困难群体的关怀欠缺、缺乏活动场地和公益设施,这些大约超过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一半,这影响了村民对社区化集中居住的认同感,见图10。

图10

四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农民对现有生活基本满意,农民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征地补助、拆迁补助感觉及时到位的村民不到一半,这已成为许昌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村民感觉水电费较贵、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老年人养老及子女上学费用等问题,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多考虑一下新时期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因此,许昌市委、市政府在建设许昌新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做出不断的努力。

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巫溪人家”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一、概述

为深入推进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全县土壤环境质量,安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益阳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益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资江流域益阳段锑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自查如下:

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

(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农联〔2020〕24号)和《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益阳市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益农联〔2020〕2号)文件要求,我县认真开展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并按要求完成了治理目标任务。

(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我县暂无污染建设用地地块,根据《关于印发〈2020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的通知》(环办土壤〔2020〕28号)文件精神核算方法,我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视为100%

三、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要求,我县开展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一是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19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要求,我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已由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了统一部署安排,已经形成了乡镇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分布图、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评价单元信息汇总表和耕地土壤环境治理类别划分评价点位信息表等相关成果。

二是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安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20〕77号)文件要求,我县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的工作布置和进度安排,配合信息采集单位将辖区内已采集的基础信息反馈给企业做进一步复核确认,特别是对无主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的信息复核确认。对企业信息填报不准确的地块,收集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已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工作。

(二)源头预防

1.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

一是开展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查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清单内企业进行核实,最终核实我县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查内企业8家。

二是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的排查整治。

根据涉镉等污染源整治清单,按照“一源一档、边查边治、以治为主”原则,对列入整治清单中污染源逐一制定管控、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我县涉镉污染源整治清单中有11家涉镉企业,已全部制定了污染源整治方案,建立了整治清单及动态更新制度,每季度按时上报进展情况。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涉重企业治污与清洁生产改造力度,严厉打击超标排放与偷排漏排,规范企业无组织排放与物料、固体废物堆场堆存,稳步推进重金属减排工作。全年未发生涉重金属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2.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监管和打击力度,防控工业污染“上山下乡”。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全面防控、不留死角,实行动态管理,加大督查频次和力度。开展我县危险废物大调查大排查专项行动,对发现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督促企业立行立改并跟踪检查,指导企业建立管理档案,防控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对环境产生新的影响。

3.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2020年我县化肥使用实物总量60441.11吨,比2019年减少1358.63吨,亩平减少0.72公斤,减少折纯总量434.9吨,亩平减少0.23公斤,减幅2.21%;全县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4万亩,实际完成178.06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2.3%,主要农作物应用面积达到95%以上;经水稻、玉米试验比对,肥料平均利用率达40%以上;同时,通过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全县推广有机肥施用量52.46万吨,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区有机肥用量较去年提高了21.03%。

2020年我县农药商品折百用量总计138.32吨,较去年144.94吨减少了4.57%。其中国家禁用农药使用量为0,限制型农药使用量5.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的4.04%,较去年下降了14.37%。杀虫杀螨剂39.3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28.44%,较去年下降了3.28%,其中有机磷类杀虫剂减少了15.22%。杀菌类农药全年使用34.17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24.77%,比去年减少了0.29%。各类除草剂今年总用量64.0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46.32%,较去年下降了7.52%。

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今年,我县农膜总使用量为417.26吨,总回收量为340.43吨,回收率81.59%。其中,地膜使用量134.04吨,回收量110.48吨,回收率为82.42%;棚膜使用量283.22吨,回收量229.95吨,回收率81.19%,主要回收方式为网点回收和农民自行回收。经调查,目前全县农膜回收企业0个,回收网点34个。全县主要农膜销售主体81个,2019年共销售67.22吨,2020年全县销售主体共销售79.84吨,同比增加18.77%;主要农膜使用主体131个,2019年购买使用197.87吨,2020年购买使用345.46吨(其中外地购买265.62吨),同比增加74.59%。

5.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

我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在全县大力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城镇垃圾“上山下乡”问题。2018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聘请第三方技术公司制定了安化县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方案,组织对清塘铺镇(袁桃社区、清塘铺社区)、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龙塘乡、羊角塘镇、滔溪镇、小淹镇、柘溪镇、古楼乡、长塘镇等11个乡镇1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逐一进行实地勘察,按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位置、主要成分、规模以及垃圾治理成本分类制定了整治计划,明确了责任人员、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域的垃圾堆放点采取了挖转运、原地封场、覆土绿化三种技术整治,同时做好排水沟、挡土墙修建和防渗处理,恢复地表生态。2019年1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按照整治方案整治完成,并组织环保等部门完成了联合验收。2020年无整治任务。

(三)农用地分类管理

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通知》和《评估考核规定》要求,对照说明是否完成全省类别划分,并按照《省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报送规范》(农办科〔2020〕11号),成果报送农业农村部和生态环境部。

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

一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我县洞庭湖流域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EPC项目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其他工程五个部分。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涉及柳坪村、岩坡新村和杨林社区3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63.2平方千米,居民人口12122人,生猪养殖规模4900头,鸡、鸭养殖规模47000羽,耕地11500亩。截至2020年12月3日,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部分已完成柳坪村和岩坡新村单户四格净化池系统基坑开挖200套,成品化粪池88套和玻璃钢水池200套已进场,生态塘改造完成6个,株溪河道改造已完成530米透水砖铺贴及绿化带土壤回填;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部分已完成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32座、田间堆沤池15座,有机肥加工车间施工地完成土地平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部分已完成储粪棚16个,格栅池10个,厌氧池16个。二是认真开展受污染耕地入户调查,土壤详查严格管控区调查,安全利用区调查;三是稳步推进安全利用区治理,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治理任务。

(四)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1.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要求,建立了安化县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并与上级部门联网,及时上传至全国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并动态更新。完成对辖区内同级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部门“全国污染地块信息管理系统”账号的分配,并已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经核查,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

2.污染地块名录建立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要求,按时填报和更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同时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上公布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经核查,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

3.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有关要求,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无相关风险管控任务。

(五)试点示范

1.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是安化县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期)项目,该地块为林业用地,项目2017年获得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100万元,2018年年底完工,治理成效明显。

安化县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期)项目是益阳市争取的第一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益阳市将其作为一个标杆型工程,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施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三项,一是对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内的36800m3废弃废渣及渣土混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统一运至新建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并对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二是对项目范围内6840 m3污染土壤清运至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并对该区域约3969m2进行生态恢复;三是建设库容约44661m3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用于填埋稳定化处理后的废渣、渣土混合物及污染土壤,最后再进行生态修复。

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二是重金属消减量显著;三是示范作用重大。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我县土壤、水体中重金属各项指标,大幅提高全县环境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消除或减轻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且能及时化解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和保障群众权益。通过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将有力推进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安化不涉及。

3.鼓励地方创新和先行先试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17〕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于2018年1月7日颁布实施。该方案明确了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各县直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分工负责。

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加大执法力度。重点监测土壤中镉、锑、汞、砷、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

三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遗留石煤矿环境污染问题治理,2017年12月15日由安化县人民政府下达关闭6家矿山的决定,根据《益阳市石煤矿山关闭治理工作方案》(益办〔2019〕4号)要求,2019年4月12日,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其采矿许可证依法予以公告注销。2018年6家石煤矿关闭企业开始场地调查报告编制、实施方案编制,并通过了场地调查报告评审、实施方案评审、环评批复、发改立项批复、挂网招标、中标公示、施工图设计、图审、工程概预算、财评。施工单位进场后按治理工作方案按步推进,按时按质量均完成整治工作,于10月22日通过了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工程验收,11月2日均通过了市级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项目管控验收。

(六)落实各方责任及公众参与

1.部门协调配合《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职责,压实了责任。建立了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2.环境信息公开

根据《土十条》等有关要求,区域内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行政区域内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并向社会公开,湖南安化渣滓溪矿业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公布了企业基本信息和监测方案。

3.宣传教育

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宣传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知识,特邀湖南省环保厅宣讲团来对各乡镇进行了土壤污染防治宣贯培训,同时订购了土壤污染防治宣贯资料,通知各乡镇来领取并发送到村上组织村民学习。我分局组织编制宣传手册,印发至各相关部门、乡镇、重点监管企业,并在高速路口、重要交通要到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牌,宣传土壤污染防治的治理意义。此外,区环保分局制定了有奖举报办法,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4.土壤污染事件

安化县全年无因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超标或人居环境安全事件等情况。

四、地方开展的特色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效

一是出台了《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压实了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二是加强监管,严格准入,预防土壤环境污染。对经开区和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园严格项目准入,严管环境污染。确定重点排污企业名单,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根据益阳市2020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里,我县要求15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土壤与地下水自行监测,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取缔一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法加工小作坊、“散乱污”企业和集散地。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治,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工作。今年扎实有序的推进了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最快有效地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治理。其中金华锑矿历史遗留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并组织了验收评审会;大福镇木溪村场地污染综合治理应急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工作;安化县奎溪镇木榴村原松溪锑矿废矿坑环境污染风险管控项目和安化县马路镇金正锑冶炼厂遗留场地风险管控项目均已完成了发改立项、技术方案编制、招投标,工程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污染源,切断其继续污染周边环境的途径,阻止污染地块扩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土壤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2、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宣传少,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也不够清晰。

3、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来源,市场化投资渠道不够畅通。

4、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缺失使土壤污染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已经开展的一些治理项目也只是在局部地区和较小范围进行实验。

5、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工作面不断扩宽,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专业性强,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不相适,未能适应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

6、治理难度大,治理经费短缺。

(二)下一阶段打算: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确保土壤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1.严格土壤环境监管。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和排放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以肥料、农药、地膜和养殖饲料的生产使用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以危险废物收集、贮运和处理处置为重点,严管废物处理处置活动,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的行为,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部门分工,严格目标考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落实企业治理土壤污染的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对于因违规审批、违规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依法追究责任。

3.加大土壤治理投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担责、社会参与” 的原则,拓宽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金渠道,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

4.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人居环境安全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为出发点,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第7篇

关键词:环保人士;类别;消费特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69-01

1 中国环保人士的起源背景

中国环保人士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主义运动的产生而出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关注掠夺式的采矿、 森林滥伐、工厂烟雾、广告牌和废弃物,以及休闲机会的损失和由于受到脏空气、脏水和化学品污染的食物对健康引起的问题等。

1978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环保人士的正式诞生。1992年,北京签署了里约地球峰会之后,环保主义运动在中国更加热烈地展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中国的环保人士队伍也进入了快速扩大化的时期。

2 环保人士的类别及消费特征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环保人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流环保人士与新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产品价值链包含的绿色长度的不同认知来进行划分的。主流环保人士认为,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消费,只需要将目光关注在最终的绿色产品身上即可。他们没有考虑到在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购买的产品是否比同类其他产品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而新环保人士则认为,绿色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链上都应该包含“绿色因素”。他们购买的产品除了在最终的用途上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外,在其生产和配送过程中,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应该是消耗了最少资源的产品。

(2)节俭型环保人士与时尚型环保人士。

这是根据环保人士对环保与时尚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节俭型环保人士他们反对过度消费,抵制奢侈消费,环保人士中的部分素食主义者即是此类环保人士的典型代表。

而时尚型环保人士认为,环保与时尚同样能够结合起来,对于将环保与奢侈结合起来的新奢侈主义从不避讳。他们一方面选购环保型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也追求时尚型的生活。

(3)个体型环保人士与组织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者的组织程度为依据来对环保人士进行的划分。个体型环保人士指的是没有参与任何环保组织的单个民间环保人士。此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且由于易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型环保人士指的是参与了某个环保组织的环保人士。该类环保人士的环保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由于环保组织在社会环保运动中有比单个个体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它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保运动当中去,从而形成环保行为的规模效应。

(4)单环境型环保人士与综合型环保人士。

这是以环保人士对环境保护内容的不同看法来进行划分的。单环境型环保人士是指那些将环保注意力仅仅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环保人士。动物保护者反对滥杀动物,拒绝吃肉类食品,抵制动物皮毛制品。林木保护者爱护绿色植物,反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倡导回收纸制品。他们的环保行为具有唯一的环境相关性。

综合型环保人士则将环保运动的焦点集中在生态环境及其之外的地区文化和社区保护上。青海省的雪域三江环境保护协会的藏族领导哈西――扎西多杰,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一次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而且决策过程“应该有当地民众参与”。

3 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个人因素分析

(1)年龄和性别影响环保人士的消费行为。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环境认知、环境问题严重性评价、环境意识方面其积极分子均以3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但在环保行为方面则其积极分子则以24岁及以下人群为主 。这说明,中国环保消费行为集中于青少年身上。

同样的,性别对于环保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关注绿色运动。

(2)环保消费在城乡人群上的差异。

由于目前环境保护宣教更多地以城市生活为基础,还缺少适合农村生活的宣教主题、宣教内容和宣教渠道。农村环保行为集中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植树绿化,而城市居民的环保生活方式,典型表现为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购车时特别关注油耗指标等。

(3)收入是环保人士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所以价格相对较高。许多环保人士有时候由于收人的有限,对于环保性购买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作出购买决策时,有时实用主义就会占上风。

3.2 心理因素分析

(1)选购环保产品是环保人士消费时的激励因素。

环保人士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并不只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他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环保产品的环保特性是环保人士消费此类产品的激励因素。产品只有具备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环保特性,才能够让环保人士在消费过程中感到满意。

(2)学习对环保消费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环保意识的产生和环保消费的实践行动,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二是环保知识的普及推广,全社会对环保运动的推动,提高了消费者在环保方面的素质;三是消费者的个人环保消费经验的积累,从中感受到环保消费对自身和社会的好处。

根据以上对我国不同类型环保主义人士的消费特征及对环保人士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企业应当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中注重对环保生活方式和环保消费的宣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产品研发、生产、配送和销售。

参考文献

[1]卢风.论环保理性的建立――对消费主义与环保主义两种心愿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2]李立红.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J].商业研究,1998,(2).

[3]青平,李崇光.大学生环保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绿色经济,2006,(4).

第8篇

关键词:一次性餐具 包装 材料

我国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开始学习先进工业国一次性包装。大量用于餐具和食品的包装使用,方便人们的生活,并防止于餐具的交叉使用带来的疾病传染,如(甲型、乙型肝病,消化道的病菌传染等)是一种卫生的餐具。主要材料是塑料类、木质纸版类压制而成,使用这些材料制作的一次性餐具,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石油资源在地球上越来越少,价格逐年增高,木材的大量使用对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碳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的环保问题。

一、现有的一次性餐具包装材料的现状

我国一次性包装材料用于餐具,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开设盛行。在上海甲肝病流行过后,更是加快了一次性餐具包装的步伐,当时铁路、公路沿线到处是一次性餐具包装品用过后的遗弃物,国民称之为白色污染,用的是塑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由于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分解,造成全国城乡到处是一次性餐具用后的废弃物,国民称之为。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大的。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做出了限制使用令,于是一次性餐具改用纸制品,这样对造纸用木浆的需求量增大,进口的木浆板成几倍的增长。大量的使用国内加大了森林的砍伐量,对一些地区来说,造成了成片的森林消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对于饮料类的塑料包装瓶回收,垃圾分类再回收相对容易些。而对于餐饮类的一次性包装就相对而言困难多,因使用后油污和食品残留物。大家都是用过后就一抛完事,与其它垃圾混合就容易脏,回收就很困难。所以就想到只有使用容易降解的物质来制作一次性餐具,这样就用上纸类包装物,因为纸类是由木质纤维和草类、禾类纤维制成的这是自然和碳纤维在堆沤中和埋在泥土中,在大自然中能够降解,回归大自然而且时间不长,堆沤一般80天,自然风化160天就降解。但是还是浪费了大量的木材,对于餐具来说由于有严格的饮用及食品包装物的要求,对纸张有一定的要求,要的是优质纸张适合食品卫生要求。回收后的纸张再生产出的再生纸就达不到食品包装物的卫生要求,要制造出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物的卫生要求的餐具,如饮料杯、饭盒、碗筷等一次性餐具就要加大成本。加大成本就要加大消费的支出,也就加大浪费,选用一种能够达到一次性餐具制造的物料就是我们课题的目的。

二、选用我区现有的物料来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材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在我国的南方边陲,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区域适合于热带作物的生长,如甘蔗、木薯等,而且广西是一个多石灰石山的地区,区内分布大大小小的石灰石山群。大部分的石灰石都不含重金属,特别是含钙量都很高在96%以上,有些地区的石灰石含钙都达到98.5%以上。是酸性造纸法中使用的填充物。在甘蔗收获后就要进行榨糖,蔗糖的生产过程中就产生大量的蔗渣,这就为造纸提供大量的蔗渣纤维。

木薯是一种热带生长作物,它种植容易、产量高是制作食用淀粉和工业用淀粉的最好原料。广西各地都大量种植,并建有大量的淀粉生产厂家,因此广西向全国提供大量的食用淀粉和工业用淀粉,并且有一定量的出口。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我们课题组得出结论,可以利用广西蔗渣、木薯淀粉、石灰石来做原料,制作适合一次性餐具用的纸张。与有关工厂联系后,在其实验室做了有关实验,并与桂林包装有限公司合作对其进行指导并试制一次性水杯,经过测试后方法可行,但有一些机械强度和耐水性还要完善。食品包装物的卫生指标能达到,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用蔗渣、木薯淀粉、石灰石做一次性餐具的包装物可行。

三、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的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用纸制材料制作各种一次性包装的企业很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由于资金、技术有限,所以,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基本是在市场上选用已上市的纸张来做生产原料,如果在非食品包装是没有问题的,在食品包装上就出现大部分包装物卫生指标达不到的情况。主要是专用卫生指标达标的包装用纸,为市场提供餐具一次性包装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在现有的造纸厂进行工艺改造、使用蔗渣、淀粉、石灰石来制作餐盒、饭碗、水杯等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有着广大的前景。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设备投资不大,适合于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生产,看工艺流程图:

从一次性餐具制作生产工艺流程图来看,主要是包装用纸板的生产。流程(1)至(8)为纸板生产流程,这是投资大,不适合小、微型企业生产,而且是改进用材的关键。流程(9)至(11)是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工艺,流程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小,适合于小、微型企业生产。

四、一次性餐具包装材料的制备研究

前面已经分析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工艺流程,得出结论要解决生产卫生条件合格的一次性包装餐具,如餐盒、饮料杯、餐碗等,就要先解决包装用材。我们使用广西的优势资源,蔗渣提取造纸用纤维,用广西产的木薯淀粉来做粘合剂,选用广西的优质石灰石资源方解石来加工成微细粉做填充物,及表面压光剂。为了保证一次性包装用餐具的机械强度,加一些强度高的纤维,经过特殊的工艺,生产制作一次性餐用包装纸杯。

广西省有规模的榨糖厂都建有造纸用蔗渣纤维板,淀粉厂也有很多,但是现有淀粉厂生产出来的淀粉一些能达不到要求,因为要求要粘度高、防潮湿、防毒变,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对淀粉进行改良处理,以达到使用要求。要选用无重金属含量的石灰石,最后是方解石,它是石灰石的一个种类,含钙量高达98%以上杂质小,白度高,制作成的一次性餐具成色好使用者放心。这样就要对以上三种主要原料的要求,在制作工艺上要对三种主要的配比要多做实验,值班的机械强度不够可加一些强度高的纤维,如木浆纤维,竹浆纤维等改善纸板的强度。可制造厚底0.2~0.35mm的纸板材料,或者卷筒材料,这样为一次性餐具解决了材料问题。

五、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工艺改进

目前市场上出售使用的一次性餐具都是剪切下料后卷压粘结成型,这种工艺制造品,强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有部分餐盒、水杯有漏水现象,消费者都不太满意,利用广西省的资源做出一次性餐具的包装材料用热冲压成型的方法。解决了强度、耐水、隔热的问题,产品的外观图案、商标用移印法,印刷效果好。投入市场得到消费者的好评,而且原料成本比用普通纸张制作的一次性餐具要降低5%~8%,这些技术的推广已得到一些企业的选用,如柳州市比尔纸包装有限公司,桂林山水纸包装有限公司等。

结语

包装产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行业之一,它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过程,在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包装的要求就有不同的提升,它推动着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餐具的一次性使用大有发展,势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2015年中国包装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包装行业的总产值将大于4500亿人民币,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然而,繁荣背后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关部门统计一年我国垃圾需处理的数量就要上千万吨,其中有大部分垃圾无法回收,只能靠填埋,香港的垃圾填埋场只能用到2018年,餐饮用一次性包装废弃物占有11~~15%的数量,如果选用易降解的材料制作一次性包装物,在垃圾处理方面只需堆沤90天就被生物菌分解变成堆肥,堆沤熟化后的肥料可以从新回到土壤中变成植物生长用的养分,从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对环境是亲和的、是良性循环。

一次性包装材料的改进研究课题,我们对在一次性餐具用包装材料进行了跟踪研究,因地制宜,得出结论,用广西的蔗渣纤维、木薯淀粉,方解石合理配制,工艺适当,制作一次性餐具是可行的,是个环保好,节省资源的好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慧.全国一次性纸质餐饮具质量情况调查报告[J].湖南包装,2012(3)

第9篇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都给原本趋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在许多传统的城市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同时,许多新的城市环境问题又接踵而来。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为此,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并约请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和市民参与到讨论中来。本期我们关注的话题――城市垃圾污染。

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

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区域内人们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是当前技术条件下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也逐年增加。虽然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年垃圾产生量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但其总量却相当高,全国660多座城市人均产固体生活垃圾440公斤,每年总量高达1.6亿多吨,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且以8%~10%的速度增长,少数城市则达15%~20%。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各城市垃圾大多露天存放或简易填埋在城郊附近,历年累积堆存量超过70亿吨,占地约75万亩。现在,全国已有200多个大中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并逐渐向农村蔓延,1/4的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堆放。专家预计,我国城市垃圾2010年将达到2.64亿吨,2030年达到4.09亿吨,2050年达到5.28亿吨。

仅以北京市为例,目前日产垃圾就达14700吨,全年生产500万吨。据中新社北京二OO六年十二月八日的一则报道称,2006年北京市政府拨付近千万元人民币对位于朝阳区高安屯的“垃圾大坝”进行了专款治理,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建于一九九五年的垃圾场,十年的时间已变为巨型的垃圾大坝,长达二点五公里,宽高均达十多米高。这个曾用空间探测卫星可以观测到距天安门二十多公里处的“垃圾大坝”目前已得到清理。

与这种“兵临城下”情况类似的还有垃圾填埋场加速饱和的问题。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是1999年10月1日正式启用的,当时设计使用寿命是18年,但现在每日的垃圾量远超设计处理能力。据民革海淀区工委调查,2006年海淀区高峰期日产垃圾达到2200吨。该垃圾场处理海淀区垃圾总量的62.8%。按此发展,预计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在2010年左右就会关闭,海淀区可能面临生活垃圾没有设施和场地进行处理的局面。

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堆放在城郊和农村的垃圾,大量占用并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我国耕地面积有20亿亩,如今垃圾堆存侵占的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相当于每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放垃圾。垃圾在自然界的衰减时间因质地而异,如烟头、羊毛织物为1~5年,橘子皮为2年,油漆木板为13年,尼龙织物为30~40年,皮革为50年,易拉罐为80~100年,塑料为100~200年,玻璃为1000年。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以其颗粒大,杂质多,可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倘若每600平方米累计使用10吨以上不合理的垃圾肥,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要下降10%以上。有些地方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中汞的浓度较之本地其它地方超过3倍。不少垃圾中的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如随意填埋,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会降解,加上有毒成份和重金属含在其中,对土地资源和地下水的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唯一办法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迁移。很多过去少见的疾病,竟然与我们今天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城郊和农村,明天可能就是城市,今天将垃圾转移到城郊和农村,明天无疑要付出巨大代价加倍偿还。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每年环境污染给中国大陆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美元,几乎抵消了经济增长量。

小城镇垃圾污染浮出水面且基本无任何控制和处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王世汶研究员在一份研究报道中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垃圾的污染问题除在极个别城市有所缓解外,绝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相当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小城镇的垃圾污染问题日渐浮出水面,由于基本上没有任何控制和处理过程,随意堆放将对当地土壤和地下水构成严重的污染,其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形势有重于大中城市的趋向。

垃圾“锁”城

地处辽宁省北部的铁岭,这个“农民”眼中的“较大城市”,就曾经历到一次危机――因为城市垃圾堆放场被农民封锁,导致全市大街小巷垃圾如山,市民郁闷了整整17天,城市的管理者也在危机中整整煎熬了17天。

铁岭市目前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有300多吨,多年来一直采取堆埋处理。早在1992年,环卫处便与距市区10公里的铁岭县镇西堡镇李家屯村签订了合同,占用这里的80亩土地,作为全市的垃圾堆放场,合同期为15年,并支付了土地补偿金。开始几年,这里的农民倒也没说什么,但近些年,当地农民却对这处垃圾场的意见与日俱增。

李家屯村的村民诉苦说:“城里人讲卫生,要干净,但农民也是人,也得讲卫生,讲环境保护呀。这几年的夏天,由于这个垃圾场,村里老百姓太遭罪了,做好饭炒完菜马上得盖严实了,不然苍蝇就落一层,纱窗、杀虫药都不好使。村民们抱怨说,一到夏天垃圾场的腐臭气味几里地外都呛人。除了臭气熏天,无遮盖的垃圾、特别是不爱降解的废旧塑料刮得庄稼地里都是。耕地都垃圾化了,农民们还怎么生活?”

村民的举动一时间使铁岭市环卫处措手不及。无奈之下,铁岭市的垃圾只好往调兵山市(县级)的一个地方送,但往返90公里,运输成本实在太高。

满城的垃圾送不出去,市民也是怨气冲天。他们早已习惯了楼院清洁、道路顺畅的生活,一旦看到早晨送出去的垃圾,傍晚还滞留在垃圾箱里,甚至第二天、第三天、第十六天还是如此这般,聚成小山的垃圾,使空气污浊了,让蚊蝇变多了,甚至走路都无处下脚。

被垃圾危机困扰了17天的铁岭,总算新选定了一处临时垃圾排放场,使得全市的垃圾有了新的安身之地。

垃圾处理难题多

铁岭市这次遭遇的垃圾危机,在全国都带有普遍性,只不过是程度各有不同。仅在那一个时期,媒体就先后披露了多起生活垃圾“危机事件”:

据央视报道,山西运城市每天产生的600吨生活垃圾,不经任何防渗漏防污染处理,就直接堆排到一个大坑内。这个大坑是建高速公路取土后留下来的,距市区仅4公里,附近的居民有十几万。运城市环卫处的同志说,垃圾排放场太难找,也承认目前的堆埋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按标准,光是防渗漏层的工程成本就要50元/平方米,运城的垃圾场有80亩,仅此一项就得一千多万元。而按照目前收的卫生费计算,收10年费用才刚够做这个防渗漏防污染工程。

安徽合肥市为了处理每天产生的800吨生活垃圾,则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选择了国外先进的焚烧、堆肥同传统的卫生填埋相结合的工艺。但是由于论证决策失误,垃圾热值过低烧不起来,堆肥成本与售价相抵每吨要净亏340元。本想建成此处垃圾处理场后,25年不再操心,结果却事与愿违,马上就得四处找地方堆放垃圾。

要“爱邻如己”

广西地处珠江中上游。近年来,这个自治区的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形成了对土地、河流、大气的污染威胁。广西是岩溶地区,四季多雨,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相通的,如果填埋的垃圾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对珠江流域造成污染。

广西已把珠江中上游支流郁江、邕江、左江、右江沿岸的城市、城镇,列为当前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据悉,广西大部分市、县都已建立了垃圾堆放场,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百色等城市等主要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已经相继投入运行。根据自治区政府制定的目标,2005年末,“四江”流域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2890吨,全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南宁市更要达到100%。

水利部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刘晨说:“广西流入广东的西江,是澳门、珠海、佛山、中山、肇庆等沿江城市的唯一饮用水源。广西对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对上述城市的水源保护将起积极作用。”

农村垃圾问题

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过去,农村垃圾以炉灰为主,和人畜粪便一起施于农田。现在许多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上超市、逛商场、大包小包地购物,商品包装废弃物多了,由此产生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容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碎玻璃、破石棉瓦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不可降解。农村垃圾成分变化,使土地失去“自我消化”能力,又无人收集和科学处理,造成了对土壤和自然环境破坏。自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城镇化(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进程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聚到新建的中心村和小城镇,这使昔日分散在广大乡村的垃圾等随人口集聚而日益集中化。而这些地方的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要么根本没有,要么严重不足,因此垃圾处理难题由隐性呈显性,造成当地环境恶化。

我国垃圾处理尚属初步阶段,每天有数以万吨的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近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的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城市垃圾以有机垃圾为主,近年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塑料、干电池及各种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垃圾组成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中有机垃圾占60%~70%,塑料占8%~9%,玻璃占3%~5%,纸张占2%~3%。因此,垃圾中的可燃物和可回收物明显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和消费类型的变化,导致一些城市垃圾产量和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1)有机物增加;(2)垃圾容重迅速下降,可燃物增多,垃圾的热值呈上升趋势;(3)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物(纸、塑料、玻璃、金属)迅速增多;(4)可利用价值增大;(5)由于城市煤气化率的提高,燃煤减少,导致垃圾中煤渣和灰土成分明显减少,但有毒有害物逐渐增多。

目前世界各国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堆放、填埋、焚烧、堆肥4种:

l 露天堆放是不对垃圾作任何处理,仅从城里集中运到城郊随意堆放,这样日复一日,在一些城市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垃圾堆,蚊蝇成灾,成为病菌、病毒繁殖地。这种方法上污染空气,下污染水源,还浪费土地。因此,许多国家严禁这种堆放。

l 卫生填埋是世界上常用的处理垃圾量最大的4种方法之一。美国用这种处理的垃圾占总量68%,欧洲一般在50%~85%,卫生填埋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但卫生填埋场的渗出液容易污染周围土地和水体,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

l 焚烧即通过高温热化学处理,将垃圾燃烧成灰渣后填埋。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

l 堆肥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发酵转化产生热量和腐殖质,成为农作物的营养,从而达到处理垃圾、净化城市环境的目的。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很多城市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每天都有数以万吨的垃圾不能有效处理。目前约90%的城市垃圾最终以填埋方式处理,其中约有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填埋、露天堆放、自然填沟或填坑,河流沿岸甚至成了天然垃圾堆放场,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不具备完善的垃圾渗滤液收集、排导和处理设施,也无完善的填埋气体排导和处理设施。城市垃圾处理只有部分实行堆肥处理,而堆肥处理大都为静态露天堆肥,臭气和污水没有得到严格的处理,焚烧处理的烟气排放控制还没有严格落实。

为了应对城市垃圾给城市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与挑战,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北京市及其周边的县区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对垃圾处理的工艺系统进行科学配比,焚烧、堆肥、填埋比例将达4∶3∶3。据市政管委资料显示,北京市年产生生活垃圾536.93万吨,采用单一的填埋处理每年会消耗500亩左右的土地。截至去年底,北京对垃圾的处理中,3.1%进行了焚烧处理;8.4%堆肥,制作成垃圾肥料;88.5%则实现了卫生填埋。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分别在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通州、顺义、房山、密云等区县,规划建设9座垃圾综合处理厂。到时,将拥有13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北京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006年7月北京市规委评审通过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及规划方向区选址报告》,确定了24处生活垃圾填埋规划方向区。报告将全市划分为禁止填埋区、限制填埋区和可填埋区。报告在可填埋区和限制填埋区内,优选确定出24处规划方向区,其中山区9处、平原区15处,并按其适宜性大小作了排序。

为了防患于未然,北京市政管委已经完成了北京所有13个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应急预案制定,垃圾山遭遇滑坡、火灾、暴雨均有应对措施,而垃圾填埋后的沼气收集、渗沥液处理和消减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也全部在预案之内。

据市政管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本市居民人均的日产生活垃圾量虽仅为0.82公斤,但全市的日产垃圾却达到1.47万吨,年产垃圾500万吨左右,而其中的近90%是无害化卫生填埋,13个填埋场时刻都在“狂吞猛咽”,而如高安屯、阿苏卫、安定、北神树这样每天都“吞进”2000吨以上垃圾的填埋场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到北京的卫生环境。

“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停止运转,将有至少两个城区的垃圾无处‘安身’,而市民都将生活在垃圾山边,这样的场景想起来都可怕,所以《垃圾填埋场应急预案》有着特殊的意义!”市政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市政管委环卫设施处卫潘明副处长介绍,一个填埋场如遇紧急情况,其他填埋场将伸出援手,垃圾处理将实现全城联合调度,“消化”掉其垃圾量,而不使垃圾滞留城区污染环境。目前,市政管委已经建立了垃圾联合调度的指挥系统,该系统能随时启动。同时,预案中也制定出了垃圾填埋场遇紧急情况后完善的处理措施。

不久前开工建设的北京市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厂――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总投资1.8419亿元,占地面积约23459平方米,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可将有机垃圾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转化为肥料和生物燃气。光是每吨餐厨垃圾就可生产燃气100立方米左右。同时,通过机械、生物综合处理使最终废弃物填埋量减少,垃圾减量达到60%。该处理厂建成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650吨,其中200吨为餐厨垃圾。

走近六里屯――大城市里的大型现代化垃圾填埋场

1月17日上午,天空瓦蓝,阳光明媚,在即将抵达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六里屯时,记者被眼前的情形足实地“震撼”了,树上、田里以及水塘边,无处不在的乌鸦让本刊记者联想到了某些恐怖片里的景象。

与此同时,一股让人窒息作呕、味道复杂的浓烈臭味穿过汽车的各个密封部位,缓缓地执著地钻进每个人的鼻腔,我们明白――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就在附近。

“我来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了,对于这种味道已经麻木了,吃饭的时候只能躲在屋里”,与垃圾场一墙之隔的沥青厂一位李姓的小保安一脸的无奈,“工作就被安排在这里,只好这么忍着了”。

事实上,相比附近的居民,小保安还算比较“幸运”。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随着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启用,就有众多的社区居民和周边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反映这些情况,并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环保局、办等部门也向投诉者进行了解答;2005年底,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往垃圾场进行考察并提出了相关提案;2006年,包括CCTV2在内的多家媒体也就此做了多方面的报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垃圾场臭味扰民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甚至愈来愈严重。

“我就负责垃圾场前面这条马路的卫生,你们现在来得不是时候,夏天从车上流下的汤汤水水那才叫个味儿”,身着环卫黄马甲,脸上戴着略显旧色的大口罩,肩上扛着一把大扫帚,尽管捂得严严实实,记者还是能感到西六里屯村民韩大姐的朴实爽朗,她指着身后的一块宽阔农田说:“你们不会是丈量厂房的吧,这个电厂我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韩大姐所指的电厂是根据海淀区总体规划,将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南侧,新建一座投资超过8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此规划让所有关注海淀北部新区发展的社区居民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六里屯垃圾场臭味扰民的问题,还会导致周边地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告别韩大姐后,记者继续向东前行,终于在另一处土坡上看到垃圾场全景:这个场地像一个露天矿,运输垃圾的汽车从坡到下道坑底,倾倒完毕后挖掘机、铲车再将垃圾平整处理,远处的缓坡上覆盖着一层黑色的物质,显然是防止渗漏所作的措施。在整个坑底的正东方,是垃圾场已经完工的一期工程,平整的黄土层上远近有致地树立着透气口。

一个看上去井井有条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如何成为一个“臭气远扬”的空气污染源,这一切似乎不太可能,但弥散的气味和散落在树梢的乌鸦却又在无声地证明着。

“我到厂里工作30多年了,闻到这种味道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为了能够找到受害最严重的居民,记者决定前往位于垃圾场下风头西南方向的砖瓦厂宿舍区。在一处平房宿舍区,王师傅正在跟邻居们晒太阳,“特别是下雾天,味道更重,工作都没法干了,晚上经常臭气熏醒,有时想吐,脑瓜皮子疼,如果处理效果好,我们也不反对垃圾焚烧厂上马”。

记者打车途中,开车的年轻师傅显然见多识广,“将来垃圾场西边的村子要改造,主要是为了利用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环境肯定会好起来,这得需要时间”。

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位于海淀区永丰乡,南距海淀镇12公里,西距京密引水渠3公里,占地面积46.53公顷,是在原西六建材工贸公司取土坑基础上建成。填埋区占地面积为357900平方米。工程设计日处理量为1500吨生活垃圾,总填埋高度50米,其中地下26米,地上24米,填埋容量1245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寿命18年。填埋区分一期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141500平方米,1998年10月开始建设,1999年9月25日竣工,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解决海淀区的生活垃圾消纳问题,投资并委托海淀区政府建设的环保工程。二期工程2002年6月竣工。2004年11月,一期工程地下部分已经填平,启用二期工程。也是北京市大型现代化垃圾填埋场之一,每年卫生填埋65万吨生活垃圾。

记者通过调研相关记录并从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现场观察,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属卫生填埋,应当说比较严格遵守了国家现行管理标准。垃圾转运车运来垃圾,经过地磅过称,进入指定作业区倾卸垃圾。倾卸后的垃圾经推土机推平为1米厚的平台,由压实机压实为每立方米0.8吨,再进行二次循环。当垃圾单层厚度达2米时,使用黄土和经过破碎后的渣土当日覆盖。覆盖厚度为0.2米。覆盖过程中同步进行喷水降尘、消毒处理。为了防止白色污染,在填埋区下风口方向,安装了简易防飞散网。

为解决生活垃圾挤压渗出的污水问题,记者了解到,二期工程填埋区垃圾防渗层采用先进的防渗膜,好像把一个“塑料盆”放进坑里,确保不污染地下水资源。工程曾在坑底膜上铺满了卵石,并按照工艺的要求,将卵石摆成一定规则的几何图案,形成渗沥液导排层,以便垃圾渗沥液的排出。在填埋场周围,布置了8个地下水检测井。

为有序导出沼气,在填埋体中设置沼气收集导管,其间距30米,行距60米,呈品字形排列。沼气经收集导管导出后,排入大气。

尽管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是北京市现代化垃圾填埋场之一,但是垃圾卫生填埋方式还是带来一些新问题。在海淀区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九三学社海淀区委的一份名为“对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的建议”调查报告指出,调查组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周边,闻到了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看到了污水横流,也看到大量的麻雀、乌鸦等鸟类在垃圾填埋场内觅食。调查组同时了解到,周边居民对六里屯环境,有不满情绪并对垃圾处理有恐慌心理。九三学社海淀区委调查组认为,周边群众强烈反映的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扰民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现有设施或技术问题造成,另外也有一部分误解。

针对附近小区居民反映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垃圾填埋场消纳的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有机成分多,在填埋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沼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每吨生活垃圾可产生200立方沼气,需要用收集导管导出排放。沼气又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40倍。沼气还含有硫醇类、硫化氢、氨等气体,异味严重,对空排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填埋区表积污水和作业面水分蒸发也给周边环境带来异味影响。污水处理区在停留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异味。由此产生对周边环境的异味污染和扰民问题。

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饱和问题。在海淀区政协委员咨询问政会上,海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利华透露,目前六里屯新封闭式垃圾焚烧厂的地质勘探、环保测评和发改委立项均已完成,正在批复之中。新建的封闭式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规划中,将建设2台日销600吨垃圾的焚烧设备,远期目标则是达到日销1800吨以上的垃圾。

关于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污染扰民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环境保护局非常重视。去年七月,区长周良洛就主持召开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专项整治专题会。刘长利副区长牵头组织各单位召开了整治工作会,各单位迅速开展了相关工作。环卫中心出动约1300车次,清运填埋场东北侧垃圾堆约30000吨,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环境,避免了垃圾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水务局和环卫中心积极协作,开展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工程的规划工作;对垃圾喷洒药剂,减少新鲜垃圾填埋产生的臭味;在填埋场下风向安装喷雾幕墙,阻隔臭味的扩散;在填埋场开展植被种植实验,利用植物吸附提高空气净化能力。

针对异味扰民的短期内的解决办法是,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厂迎风口处建设100多米长的水泥墙,阻挡气味飘散,同时加除臭剂并及时附土。填埋场垃圾在经过5年的发酵后,沼气的密度刚好达到了50%,区里已启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将来,配套建设的小型发电厂投入运行后,沼气可以直接用来燃烧发电,就可以基本免除异味污染扰民问题。

垃圾,其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库”

城市垃圾出路何在,已成为全国大中小城市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热点。按照传统做法,我们今天所采取的以清运、中转、堆放、填埋等消纳垃圾的处置方法,的确不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如何改变这种垃圾处置现状呢?那就是必须坚持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使被人称之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库”的城市垃圾,真正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目的,不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垃圾污染的威胁。为了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垃圾最根本的出路是实行垃圾从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综合处理,要政府搭台、居民出费、企业唱戏。在选择垃圾处理方案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日产垃圾总量、资金承受能力、城市环境状况、地下水位等等,确定垃圾处理方案。例如,某一县级市仅十几万人口,日产垃圾量只有100多吨,要上焚烧发电项目,为筹措资金跑了几年,耗资数万元,浪费了2~3年时间,结果一无所获。事实上这种规模的垃圾量上发电项目是不合算的。因为,垃圾中可使用的能量相当十几吨标煤,而投资至少要 1亿元以上。日产垃圾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城市可以采用综合处理垃圾方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地板结,需要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而将垃圾中有机物质白白烧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是不可取的方法。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采用堆肥的完善与延伸――无害化综合处理,将垃圾中各类物资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质进行发酵制有机复合肥,可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垃圾处理方案时,社会效益也是一项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无害化综合处理是适合国情的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优选方案。

(一)源头控制――减量化

首先,必须对垃圾实行源头控制。从生产者、消费者开始,改变生产工艺,减少消耗有用物资,简化包装,从每个生产、经营单位产生垃圾的每家每户做起,使垃圾产量不断减少。要规范产品的包装行为,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法规,限制某些一次性包装品和生活用品的使用,对销量大的一次性生活物品应课以环境税。还应进一步推行城市环卫有偿服务,逐步按垃圾数量征收垃圾处置费,运用经济杠杆,激励市民和单位自动减少垃圾产生量。

(二)综合利用――资源化

使一切有用的资源先从垃圾中分出来,那所剩下的、真正属于需要清运的“废物垃圾”就很少了。有人做过试验,从自家开始垃圾分类收集做起,最后只剩下原有垃圾的20%是真正的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回收利用。在实施垃圾减量化的基础上,还会有垃圾产生,对这些垃圾应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物资源化。要不断扩大垃圾分类收集的范围,在有条件的街道、商店、学校和单位,可以先提倡收集废旧塑料,消除白色污染;进而对碎纸、碎玻璃、废电池、废金属等有用废物,进行分类收集,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收集率。综合利用,大有作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下决心,积极扶持、振兴、发展门类齐全的废品回收业,开展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工作。从法规上、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特殊的倾斜、支持和鼓励,尽快提高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比例,真正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三)科学处理――无害化

经过减量化和资源化后,所剩有机或无机固体废物,再进行终端的无害化处理,同时仍然可以将部分废物变成有用的资源。当前国内外采取无害化处理的措施有:卫生填埋,采用分层压实填埋,在衬层内防渗漏,并设有渗滤液回收处理装置及导管排沼气,用于发电或供热等防污染及综合利用措施;垃圾堆肥,将垃圾中的有机物经堆存发酵后形成稳定的无臭味有机肥料,投资较大,但有回收效益;焚烧发电,对具有可燃性的垃圾采用在焚烧炉内燃烧产生热能发电,需处理好排气及排渣等污染防治措施,废渣可烧砖或填埋。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 农村环境污染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N945.11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十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可以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已经达到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从而使蔬菜得生产发展迅猛发展,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平均4637 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 吨/平方公里,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因此设置22.5 吨/平方公里为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等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 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 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 万吨,但只有约1/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 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人们的健康。2009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1.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也因此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 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 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1.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致使工业污染产生。

在中国改革开放 20 年间,农村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而且还导致污染危害得直接性。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倒置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与乡镇企业存在相似的污染问题。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指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 年对全国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1噪声污染日趋严重

噪声扰民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普遍现象,其影响而且是十分显著的,正由于人们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往往会引起精神上的烦躁甚至于生理、心理上的疾病。城市中其噪声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噪声源、生活噪声源、交通噪声源、施工噪声源等。尤其是交通噪声都处于交通要道,对于国道、或建筑施工工地附近的房地产项目产生的影响强度最大,而且随着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噪声会呈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

2.2 环境空气质量差

由于现代城市工业的发达、人口稠密等原因,城市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当大型污染源位于城区上风向时,同时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对环境空气研究的加深,城市环境空气中对人体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种类也呈上升的趋势。]环境空气质量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所在区域情况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2.3水体污染影响严重

由于大量的生活、生产废水处理不够甚至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周边河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这一切既给项目带来环境空气的影响―臭气,而且给项目外观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4 环境风险隐患增加

由于城市存在分区功能不明显的现象,而且房地产项目多集中于“肥地”、“黄金地段”,有些项目还和工厂相邻共处。工厂内存有的一部分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品,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房地产项目周边存在高压线等潜在的危害,同样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2.5 生态环境结构欠佳

所谓生态环境就是供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然而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的总体设计大都是先排房子,然而剩余部分作为绿化用地,这种做法重点是突出建筑物的布局而不是生态环境,再加上后期管理中,没有及时进行绿化、植被恢复工作,区域内非生态结构尽量扩大,绿地面积日益减少,生态与非生态结构比例发生根本变化,区域生态系统呈“倒金字塔”型,结果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单调、结构简单,完全失去了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功能和特性。

3总结

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建设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使全社会逐步走上生活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扬.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浙江经济.2005.(06)

第11篇

关键词:芬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在全球人类发展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供给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以经济、环境、社会发展领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围绕民主、性别平等、人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为现代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1]。芬兰除了在PISA中表现不俗,吸引世界关注其教育以外,也一直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政府牵头带动学校、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网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

2014年11月,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日本举行,会议《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终期报告》,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在全球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2015 年5 月19-21 日,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松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为今后15 年的全球教育确立新目标的《仁川宣言》,宣言坚决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大会上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强调人权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以达成2015后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4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针对《仁川宣言》提出的“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指标,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详细梳理,向未来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教育如何回应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个人利益、公众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区别?全球化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人性化教育整合多元化的世界观[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以上报告前后呼应,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框架。

作为北欧优质教育的代表,芬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开展的工作积极响应了联合国的号召,从国家层面,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于1993年成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委员会由总理直接领导, 委员包括教育部、民政部和私营部门的部长。该委员会既是咨询部门又是讨论和决策平台,专门处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委员会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2003年1月30日,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恢复其功能,并以“波罗的海联合综合环境行动计划”《哥白尼》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为基础,开始起草《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纲要》,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机构,提出了实施战略和行动意见。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3]的结果为数据来源,该调查以全国500所随机挑选的学校为样本,调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样本包括74.2%的中小学、14.4%的职业学校和11.4%的成人教育机构,其中芬兰语学校91所、瑞典语学校9所。本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问卷发放给校长、教师、其他职工和学生,问卷回收率为85.8%,最终综合调查结果和以往信息了一份报告。

此外,本文还通过分析芬兰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政策文本、具体案例、文献等,对芬兰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探析。

三、分析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芬兰学者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设计出了一套理念模型以指导学校教育的开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树形模型(The Tree Model)(见图1)。

该模型中的树干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教育的影响正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树枝和树叶由三个核心概念群组成,即“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三者分别对应的教育内容是自然科学、道德和审美教育,三种教育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核心的思想,即学会关心、学会体验、学会行动,最终回归到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知识、技能和情感。之所以选择“树”这一植物,正如它的设计者帕尔默所说:“树是自然的最好化身,它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正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4]。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基于问题意识、以行动为导向的合作。

(二)国家政策

1.课程改革

国家层面的策略首先体现在课程改革上,芬兰的课程改革由政府自上而下推樱国会负责确立国家教育总体目标,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为各级各类学校筹划课程框架。这些框架包括教育目标的定义,核心教学内容,对于如何评估和学校如何制定校本课程的建议。20世纪90年代,课程框架标准的制定逐渐不那么事无巨细,将决策权从国家层面转移到具体的学校。

改革后的学前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会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现象、具有认识自身行为后果的意识。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中同样提出了融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原则,除了在自然科学这一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中有所涉及,也提出在家政学、艺术与手工、语言等科目中贯彻该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以教授艺术史、艺术风格或调动学生欣赏静态的艺术品为主,改革后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景观,学会理解当地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提升环境质量,进而在教材中加入保护芬兰传统文化景观的部分,如被城市化破坏的老教堂、被现代化的传统村庄等[5],让艺术在学生眼里变得具有生命力。

除了2所环境科学高中和7所自然科学高中,芬兰同时在其他综合高中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高阶实用课程,技术教育也为环境领域设立了职业资格,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竞争性考试来获取该资格,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作为鼓励,芬兰政府为各级各类学校颁发环境资格证书,授予该证书的标准是该学校在基础设施、指导纲要、师生参与以及环境友好活动的开展方面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显著贡献。2所普通高中已经被授权专门进行环境教育,1998年芬兰出现了第一所获得ISO 14001环境认证的职业学校。

2.环境在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水族馆计划”,该计划包含16种网络,其中一种是环境教育网络,参与该计划的学校要确定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并与其他学校在培训会、出版物和非正式场合中进行经验分享和思想交流。如今该网络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学校通过区域性网络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环境项目或根据地方议程开展合作,越来越多的交流通过网络完成,环境在线平台应运而生。

环境在线既是一个全球虚拟学校,又是芬兰教育部在约恩苏建立的可持续发展门户,每年的运营费用大约为8万欧元,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环境部联合开发,自2001年5月运行以来,每周要进行有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四个维度的研究。它具有强大的学校网络,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学校参加,约3万名学生和2000名教师直接受益。此外,网站上的资料完全对公众公开,目的是团结不同文化和国籍的人共同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奋斗。

环境在线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在国际视野下关注当地环境,即国际性思考和区域性行动相结合。学校每学年开展四个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持续10~12周,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可持续性消费和文化环境。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共同设计,结构清晰,学生每周可以通过各项活动收集当地环境信息,每个主题结束时会有一个活动周把学习和讨论结果公布在网站上。

3.橡木计划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由国家古迹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联合发起的“橡木计划”,旨在提高在校生和青年对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超过150所学校参与了该计划,环境部也于2001年加入。这项计划的一个部分就是向学生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知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门发起了关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倡议,以探讨如何增进学生对世界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三)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实践

为了成为更卓越的环境友好型学校,首先要在已有科目的教学中讨论环境问题,同时学校开发更多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教师通常会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大纲中加入生态可持续这一话题。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科目中都能找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可持续的元素,如在进行人口增长、城市化、国际化、家庭教育、绘画艺术、个人与社会教育等话题的教学中加入这些元素。

2010年调查报告中指出,72%的职业教育机构和66%的普通学校已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6]。小学的环境和自然课以及初中的生物、地理和家政课都是讨论可持续发展话题的最佳科目,在高中则主要是生物、地理和化学课。不过大多数校长和教师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逊色于自然资源、旅游业、食品行业、经济、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影响也是有限的。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执行情况,每种类型学校校长的回答被赋予了分数,这些分数的平均值即该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显示,职业学校的指数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且城市学校的指数明显高于乡村学校。在问卷中,学生还被要求指出一个可以在教学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学生提及次数最多的是废品回收,其他话题包括外国文化、人口增长、尾气排放、温室效应、社会公平、能源经济、酸雨、化工垃圾、海洋状况、环境法、区域规划等。

另外,各级各类学校都安排了短期或长期有关环境教育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学习主题,这些主题包括废物分类、回收和处理,交通,濒危物种,周边环境等。教职工之间合作紧密,共同商讨教学计划、如何安排科目等。教师在可持m发展教育中的角色最为关键,负责参与规划方案和指导学生,校长负责制定规划、分配任务、与校外机构建立联系等。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

1.教师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环境中心每学期会安排教师参加为期1~5天的在职培训,且至少要修完35学分的课程,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教师以外,校长、清洁工、厨师、行政人员、警卫、医护人员等学校职工都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2.教学资源

芬兰学校很注重与校外机构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校外机构可以制定短期课程,开展项目,举办竞赛、工作坊、夏令营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上课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例如,自然联盟组织负责很多学校的课后自然俱乐部活动,芬兰运动与户外活动协会面向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组织“自然之路”系列活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评估调查曾向六年级的小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课余时间有在大自然中度过吗?是在哪里度过的?怎么度过的?”21%的学生说他们会去钓鱼,20%的学生会去摘浆果或蘑菇,27%的学生去大自然散步,4%的学生参加童子军旅行,还有5%的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大自然旅行。[7]

芬兰学校还注重与环境专家、大学和企业合作,形成环境网络以改进学校的实践活动。最为常见的活动是回收废弃物品,来自农业、林业部门的专家会帮助学校进行科学回收,在芬兰有96%的学校回收废纸,58%的学校回收玻璃瓶,51%的学校回收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30%的学校将厨余垃圾制成堆肥,还有38%的学校把食物残渣运送到农场再利用[8],在一些省份,学生甚至可以同环境专家一起监测当地环境;与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开发新课程或开展科研活动;一些资源领域的企业也热衷于与学校合作,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活动,如安排参观日等。此外,学校在进行日常采购时也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为准则。

3.经费保障

芬兰政府每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是发达国家中教育投入比^高的国家之一。国会负责经费审批,每隔四年审批教育部发展计划中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各级各类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发展规划《教育和科研:2009-2012》中,首先提出了国家教育经费获批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9]。国家教育委员会也出版了专为教师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并最大限度地提供经费,保证教学材料得到满足。

四、结论

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理念方面强调各个部分的完整性和共生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完整的教育网络的形成;从国家政策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教育部门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以获取所需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着手点,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正式课程,以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为补充,但也存在着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由政府牵头,学校、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个团体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政府定期监管、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也是必要保证。除此之外,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样面临着课程时间分配困难、难以与各学科融合等挑战,这些挑战是芬兰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启示

芬兰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相似,学制也基本相同,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思考,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升学生环境意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确定为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致力于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察觉人类和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能识别这种变化对区域和国际造成的后果,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学生参与、经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可持续或环境主题,采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全校整合”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制定相关教师培训政策并着重培养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能力,以改善教学过程。在正式课程中,强调以环境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共同合作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在非正式课程中,主要推进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如自然体验学习、户外教育等。在学校发展方面,强调“绿色学校”的建设,在节能减排、校园配置、环境管理等方面坚持环境友好理念,贯彻“在环境中学习”的思想。

(三)多主体参与

除了学校中进行的正式教育,社区、自然保护区、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氛围,并在参与过程中明确和强化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参考文献:

[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R].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UNESCO.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2015.

[3][6][7][8]Marja-leenaloukola, Simo Isoaho, Kaisa Lindstr?im.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Finland[R].Helsinki:Ministry of Education,2010.

[4]Palmer, 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 Routledge,1998,267-277.

第12篇

一、工作目标

以改善环境质量,在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考核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排名为目标,根据市攻坚行动总体部署,坚持“四减四增”源头防控,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坚持问题导向,以环保督察、上级督查、各类巡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为抓手,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整改;针对影响夏季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治理,采取超常措施,通过攻坚治理迅速解决我街道存在的环境问题,推动街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目标导向,全街道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坚持冬病夏治,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夏季VOCs、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因子产生或排放,稳步提升我街道空气质量排名;省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按计划完成2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32%、33%、11.1%、14.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省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总体方案(2019-2020年)》,扎实推进市政府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二)落实《关于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区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热源燃煤机组及配套锅炉关停计划的通知》要求。(经济发展办牵头)

(三)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在完成超低排放的基础上全部完成节能改造。(经济发展办牵头)

(四)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按照《市成品油网格化监管试点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全街道成品油市场专项检查治理,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等违法犯罪行为。(环保所、安监站、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五)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按照《2020年固定污染源发证清单》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7月底前,发证和登记率不少于60%,9月底前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配合做好货运专用线建设,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用。(重点项目办牵头)

(七)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确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上级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全覆盖。(交通安全办、交管所牵头)

(八)交通干线等线性工程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交通安全办牵头)

(九)对国、省、市、县、乡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积尘进行全部清理清洗,实行定期保洁、机械化清扫制度,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开展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等重点道路两侧路域综合整治,对道路两侧土地、破损路面进行绿化或硬化。(交通安全办、环卫所、公路站、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城管大队、各管理区牵头)

(十)车站等物流园区堆场应当采取苫盖、喷淋、道路硬化、车辆清洗等措施。(交通安全办牵头)

(十一)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进我街道钢铁、焦化等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一企一策”抓好落实,确保按时间完成上级确定的有关任务。(经济发展办牵头)

(十二)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工业企业物料堆场,应按照“空中防扬散、地面防流失、地下防渗漏”的标准建设扬尘防控措施,易起尘物料堆场应采取防风抑尘网与喷淋相结合的措施,火电、钢铁、焦化、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建设密闭储存场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三)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细化行业整治标准和要求,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确保全街道所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环保所、安监站、各管理区牵头)

(十五)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对“散乱污”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发现一个整治一个,确保全部整治到位。(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六)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按照市统一要求,10月底前完成家具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和验收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七)推进重污染天气应对,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修订2020年重污染应急预案及应急减排清单;加快推进涉气重点污染企业电力监控系统与门禁系统建设,9月底前接入市级环保智慧平台。(环保所牵头)

(十八)强化属地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全覆盖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秸秆焚烧情况加强“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2020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当按标准规定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日常监督抽测工作。(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对提交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一)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督促土地使用权人按照国家有关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并落实管控方案。(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计划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以前治理完成的村庄巩固提升达到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验收要求。(环保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三)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一是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环保所按规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确保省级评估合格率不低于90%;二是开展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排查整治,梳理问题清单,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整改、销号管理,对问题严重、拒不整改的依法严厉打击;三是督促现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和2019年危险废物产生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环保所、派出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四)加快清理危险废物存量。对电解槽大修渣、精(蒸)留残渣等历史原因造成的贮存危险废物,加快清理进度,确保年底前历史贮存危险废物全部清零。对新产生的危险废物,规范贮存、妥善利用处置,全面化解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五)加快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落实监管责任为重点建成全面覆盖的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按照“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原则,完成2020年新增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测联网工作。(环保所牵头)。

(二十六)推进“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加快对全街道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的车载诊断远程在线监控安装工作,实现与上级智慧环保监控平台的联网。(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七)加强工业炉窑管控,梳理工业炉窑整治清单,开展工业炉窑深度治理。(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二十八)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对渣土、煤炭、石料、建筑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禁行、限行区域和时间的设定;负责城区外的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交警五中队牵头)

(二十九)运输渣土、煤炭、石料、垃圾、灰浆、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必须按规定安装号牌,不得故意遮挡、污损,对不符合要求的要严肃查处,并溯源追究运输公司责任。(交警五中队牵头)

(三十)会同环保所联合执法,对非法转运、填埋、处置危险废物构成犯罪的予以严厉打击。(派出所牵头)

(三十一)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对于不听劝阻或制止无效的违法燃放行为,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派出所牵头)

(三十二)加强生产销售领域成品油市场监管。对成品油生产、销售企业开展监督抽测,及时公布油品质量抽检结果,对抽检不合格油品严格依法处理,年底前对辖区内炼化企业、加油站成品油质量抽检实现全覆盖。(市场监管所牵头)

(三十三)做好矿山修复和治理工作。做好摸底排查工作,一经发现问题立即修复治理,并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控措施。(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四)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配合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工信等职能部门梳理2017年7月1日以来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以及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地块,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配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依据评估报告,核算符合要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6月底完成第一轮核算,并根据要求继续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环保所、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五)严格再开发利用地块准入管理。按照省要求,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认真梳理2019年1月1日以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地块,建立清单,严格审核再开发利用地块是否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不符合环境质量的地块,不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加强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的现场监督检查,防止非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牵头)

(三十六)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煤改气”“煤改电”及集中供热等方式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七)施工工程扬尘污染整治。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实工地100%实行围挡封闭、出场车辆100%清洗、地面100%硬化、物料100%覆盖、土方开挖及拆迁100%湿法作业、100%封闭运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100%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置100%符合标准要求的密目式安全网或者防尘布“八个百分百”要求。高层建筑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清运施工垃圾,严禁高空抛撒。暂停施工的现场采取洒水、覆盖、铺装、绿化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八)市政道路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城市建成区内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村建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十九)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督管理。将部门管辖工地所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情况纳入管理,禁止工地使用不达标或未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村建办、交管所、水利站、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对辖区内企业进行排查,一经发现有企业涉及库存渗滤液问题,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企业按规定处理渗滤液。(环保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一)道路扬尘污染整治。街道主干道路采取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捡拾为辅的环卫保洁作业模式。通过不断提升环卫保洁作业模式,使一级路段达到深度保洁标准,二级路段达到清洁、干净、无扬尘,同时增加对外环路的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频次,降低道路积尘负荷,路面范围内达到路见本色、基本无浮土;加大渣土车经过路段的清扫保洁力度,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恢复污染道路面貌;绿化工程要做好覆盖、洒水等防尘措施。坚决杜绝露天焚烧垃圾、落叶、杂草。(环卫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二)加大城区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煤炭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运输车辆遗洒、飘散载运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三)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积极巡查发现和劝阻制止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安监站、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四)严格落实餐饮业管控,产生油烟餐饮设施必须安装烟道排烟装置与油烟净化装置,达到检测标准要求且正常使用。(城管大队、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牵头)

(四十五)河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设要实施分段施工、湿法作业,拆除现场实施湿法作业。施工现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现场配制砂浆。(水利站牵头)

(四十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确保到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四十七)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态势,2020年全街道化肥使用总量比2015年减少6%,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全街道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63%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农业办、各管理区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

成立决胜2020——街道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暨“夏季攻势”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由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名单另行下发)。各管理区、村、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做好上下联动,迅速形成“夏季攻势”攻坚行动的新。

(二)严格巡查督查

1.做好自查。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照攻坚内容分类督导和治理,持续加强监管和整改工作,确保实现攻坚目标。

2.督查组巡查。街道办事处成立督查组在攻坚行动期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四不两直”巡查;各分管领导根据分工,对分管领域常态化巡查。

(三)强化问题整改

各管理区、村、各部门对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方面的问题要即知即改;对上级反馈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相关部门进行转办并及时调度整改情况,积极督促牵头部门向市牵头部门申请销号。对上级领导巡查、督查新发现的问题,要对相关问题做好抽查复核。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伦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112—05

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对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威胁正日益加重,反过来又成为影响和限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凸显。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构建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农村城镇化对生态安全的胁迫效应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若干个邻近的村落通过某种程度的联合进而形成城镇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居民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村地区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沉重代价。农村城镇化对生态安全的胁迫效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主流趋势,是解决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核心。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对土地的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新城扩建、开发区建设、道路拓宽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城镇化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圈地的合法理由,与城镇化相伴随的是对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和对耕地保护的严重冲击。这种高成本扩张的所谓“城镇化”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中国10年间耕地减少了1.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逐年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①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产生了短期行为,重经济建设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致使农村区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卫生管理滞后。首先表现为乡镇工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日益严重,乡镇工业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废水及工业垃圾等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威胁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农村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大量废物不加处理任意排放,直接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使土地、水和生物资源遭受污染和破坏。

三是规划滞后导致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由于基层政府对村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地方没有进行合理规划,致使城镇布局凌乱,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区交错分布,不仅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而且增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困难。有的地方虽然进行了规划,但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拉大框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建大园区,甚至处于偏僻山区的小镇也提出发展工业商贸型小城镇,规划工业商贸园区;有的村镇规划沿路发展,缺乏合理布局,严重影响村镇景观和道路交通。规划滞后导致一些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较低,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伦理构建的价值原则

农村作为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组成的区域实体,其城镇化发展是由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系统工程。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该系统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优化。生态伦理观的确立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它内在的要求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切实体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公正、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的统一。为此,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伦理构建的基本价值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从城镇化的视角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以人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城镇化虽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城镇化,绝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只见“城”不见“人”。高楼大厦、工业园、开发区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相对于经济总量增速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生产宜居环境,更应成为城镇化评价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内涵应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这表明,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城市的吸纳能力有限,这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在农村区域和小城镇展开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区域及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构建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②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人类后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善待自然界。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既要考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一条既能发展城镇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城镇发展之路,应是政府部门决策之要旨。

二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一方面是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盲目扩大城镇框架;另一方面是落户城镇的农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使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失衡。如果继续按这种模式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将继续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社会稳定将受到影响。城镇是一个地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不能只见物而不见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育进程,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和发展理念,关注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等覆盖城镇所有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文明、和谐、方便、优美的宜居环境。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来谋划城镇发展,城镇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

三是人口城镇化与人口素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般的理解,城镇化是人口数量的概念,其实伴随着人口的城镇化,人口素质的城镇化更能体现城镇化的发展内涵。尤其是小城镇担负着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历史重任,扮演着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角色,从目前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重视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忽视居民素质的培养、重视经济的发展而轻视社会管理的不平衡发展现象。小城镇变成了只有规模没有效益、只有镇区人口而没有市民的“农民聚集区”,这势必背离我们的城镇化目标。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城镇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城镇的内涵式发展,即人本身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及生活方式,使城镇的发展植根于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深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主导,而社会可持续性是动力与保证。农村区域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整体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推进城镇经济增长、社会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既满足当代城镇发展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城镇的发展需求,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和可持续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的可持续性,没有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生态化不仅要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理性,也意味着对现行人类行为方式的限制与改变,即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理性生态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替代传统市场经济塑造的“理性经济人”模式,必须将一种以市场力量为导向的经济转变为一种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④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从目前看,作为农村城镇化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小城镇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和初、浅、粗加工工业产品多,深、精、细加工工业产品少;生产设备落后,耗材耗能多,产品质量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多,技术密集型工业少。这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下,农村地区的建设活动是一个以城镇为中心集中的过程,乡镇工业必须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化,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三是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更要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推进,切忌“一刀切”。对于小城镇建设,要支持已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其发展质量,创建生态宜居环境;对于具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的特色镇,支持其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逐步做大城镇规模,增强集聚、吸纳效应;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条件的小城镇,要引导其逐步发展成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社区中心。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其外在表征也可以是乡村型的。比如高度城市化的巴黎,只有20%的人口居住在市区,8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就工作地来看,仅30%的人口在市区工作,70%的人口在郊区工作,但巴黎都市区99%的产值来自第二、第三产业,仅有1%来自第一产业。⑤只有做到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之路,才能避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盲目开发、盲目扩建乱象,才能保证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有序发展。

3.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要求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摆脱城乡分割的发展战略模式,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解决,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城乡地位平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环境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平等配置,最终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第二,城乡开放互通。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使城乡之间资金、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在城乡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联动发展格局。第三,城乡同步发展。通过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和税收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使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生态融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涵。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构筑城乡统一的绿色生态屏障,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鉴于我国城乡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和农民处于受损害地位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按平等要求促进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城乡的平等发展来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在制定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求政府既要关注城市圈和大城市的发展,更要重视农村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兼顾农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工业、发展城市。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伦理的实现机制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生态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最高价值理念。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其生态伦理建构的现实内容,包括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构建,涉及到国家或制度的行为、企业或组织的行为以及公民个人的行为。为此,农村区域生态伦理构建的社会环境支持至少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即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体。

1.确立政府机构的生态伦理理念——体现公正原则

城镇化战略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内涵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参与和管理。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必须确立生态伦理理念,要将生态伦理观内化到政府政策的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公正原则是正义精神的伦理体现,也是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建设,其公正主要指的是利益公正。

一是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公正要求对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要公平相待,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正如费希特所说,任何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权利,否则,在他们之间就不存在需要由契约来调节的权利争端。⑥生态伦理的构建需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确切地说,就是需要统筹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正理念要求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不能以所谓整体的需要任意地剥夺部分个体的利益需求,不能以公共利益或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借口侵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保护人类利益的平等分配,公正地处理好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按照社会发展赋予的使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伦理学的道德目标,也是各级政府机构的责任所在。

二是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利益公正。它要求确认自然价值,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要求确认自然权利,承认不仅人拥有权利,其他生命和自然界也拥有权利。在实践上,它要求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保护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人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相济。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⑦因此,生态伦理的构建要求人类行为必须符合双标尺的标准,既要有利于人类利益,又要有利于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生物或大地自然界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权利,个人或人类应当对生物或大地自然界负有道德义务或责任。正如环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所说:“生态系统虽然不存在个体生命那种自为的内在价值,但是存在着自在的系统价值。”⑧海德格尔更是明确表示:“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的看护者。”⑨因此,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2.树立企业组织的生态伦理意识——发展循环经济

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合理地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树立适合生态经济发展的伦理观,实现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和谐。循环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线性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循环经济采用“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通过物质循环创造更多价值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伦理观不同于以往的生产伦理观,它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生产效率,而且要关注生态效率。在农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应自觉做到把对利润的追求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和提供具有节水、节能、节材、节约空间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培育公民个体的生态伦理素养——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指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绿色消费是一种体现长远性、公平性、适度性、节约性和效益性的新型消费伦理理念。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刚进入城镇的农民的思想意识并未发生同质的改变,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责任意识不强,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育城镇居民的生态伦理素养,确立其绿色消费理念。观念更新是提升小城镇居民生态伦理素养的重要前提,可以通过大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生态伦理准则及规范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断转变城镇居民的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增强其资源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改进行为是落实绿色消费理念的关键,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媒体,形成持续不断的、全方位的宣传和引导,让每一个居民自觉地去修正、改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消费行为,使其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使广大城镇居民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使生态化行为成为人们的习惯,自觉为创建生态文明城镇而共同努力。

总之,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伦理的构建,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正如陶国富教授在《重视生态伦理建设》一文中所说:“生态伦理所要求的道德观众,不仅把道德的范围扩展到了全人类,而且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⑩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政策导向、法律制约、宏观管理等方面引导农村区域社会朝着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小城镇及农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道德理念、伦理规范等,努力实现经济价值、道德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天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也随之集中表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津在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六化”、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一”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但与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要求、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善。为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天津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是农业资源、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达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自身发展与周边的环境保护,积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好,塑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和农村生态良好”。

“生态是生存之基,文明是发展之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载体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逐步走上文明发展道路[1]。实践证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在的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2]。

2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1 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早在1995年,天津市农委、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市农林局就开展了四郊五县的生态村建设工程,建成市级生态村7个,局级生态村11个,呈现文明生态村雏形[3]。自2005年,天津市政府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从2007年起,平均每年对全市100个行政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10年底,天津7个区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5个乡镇(11个国家级,4个市级)建成环境优美乡镇[4],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文明生态村已建成1 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三分之一[5]。津郊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了所在地农民居住环境水平。

2.2 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农村“三区联动”带动下,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协调健康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文明产业体系逐渐兴起。农业逐步从以传统种养业向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转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农业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向生态服务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6-7]。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例,天津已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旅游特色村(点)160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家[8],让人们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崇尚节约、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走上了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环境改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共建成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5座,完成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万hm2[9],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8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75%。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乡镇比例约为40%,行政村比例约为21.1%;实施了蓟县沼气与秸秆气混合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静海1 200 m3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1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示范镇和中心镇比例为41.5%,乡镇比例约为24.3%,行政村比例约为21.1%。环外31条(段)农业骨干河道进行治理,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与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问题[3],一批惠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2.4 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天津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通过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片制作、环保电子屏展示、大型宣传组织等措施,对“乡村生态文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如,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天津电视台2012年6月份主办了天津“美丽乡村”大型电视评选活动,目前选出的十大“天津美丽乡村”和23个“天津特色乡村”,全景展现了新农村在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色。此外,天津市政府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组织大型环保宣传、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高,村庄环境美,生态条件优,文化引领强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融入农村生活。

3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3.1 农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资源环境压力不容乐观。天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年末实有常用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42.61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39.65万hm2,减少了7%;2011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m3,人均水资源116 m3,仅为中国人均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15[11-12],水资源严重短缺。基本生态用水严重短不足,全市生态用水量为1.22亿m3,缺口量达6亿m3左右[13],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由14.87%下降到11.05%,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10]。受资金、技术和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仍然较低[14]。

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环境综合整治尚未全面展开

天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天津78个示范型和26个标准型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表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未来村民最希望改善和投入的公共产品[15]。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距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开展污水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小区)仅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43%,处理率仅为18%,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设施农业大部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04.9,0.585 kg・hm-2,平均利用率仅30%~40%[9],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农村村舍建设不合理,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3.3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意识不强

近年来,天津虽然广泛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和实践教育活动,但覆盖范围明显不足,尚不能满足生态市建设要求。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在发展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传播载体相对较少,环保教育未能跟上,导致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知识。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有限,致使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造成了一些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16]。

3.4 生态法治体制不健全,村镇生态环保政策不完善

截至目前,天津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天津市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导则》、《天津市重点生态林管护暂行管理办法》、《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但一些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还缺乏法律依据。针对生态安全预防性的法律仍然较缺乏,部分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鼓励、引导和惩罚措施。另外,人员、环保检测设备和经费不足及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推动机制与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区县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4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选择

4.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政府要加大开设固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合理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代表到环保先进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推广作用。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重视环保、热心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成立环保组织民间社团和建立环保公众参与网站,开办环保活动,让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宣传日常生态理念和行为。改善环境宣传教育条件,建立生态环境教育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树立生态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多层面、广范围的宣传教育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全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宣传大格局,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4.2 生态文明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天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对村庄进行规划指导与建设,加强对百姓集中式的管理,不断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以改善整体的农村生活条件及环境面貌。尽快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和示范小城镇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技术规范,促进农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规划重点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目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科学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4.3 生态文明产业发展

以“现代、都市、生态、文明”为主体内容,以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业重点发展区,以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旅游与游憩服务”为特色,完成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型[17]。大力发展绿色畜禽养殖,按照基地化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8]。在农业生态修复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推行农业安全生产方式,严格监督控制农业污染。在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区,加快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

4.4 生态文明投入保障

采取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方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9-20]。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及环保应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好、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福利事业场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特别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身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努力打造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4.5 生态文明示范带动

坚持和把握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加快建设文明生态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广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美丽乡村宣传教育引导、主题活动培育、节日活动展示等,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与培育文明风尚密切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树典型,充分发掘各村镇的特色和内涵,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亮点[21-24]。

4.6 生态文明政策法规

首先,加强落实国家及地方各项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标准和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基础政策建设;出台相关条例,如《天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结合天津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如《天津市生态补偿条例》、《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其次,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税,开征以化肥税、农药税为主的环境税;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绿色信贷政策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倾斜,运用利率优惠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农村污水及垃圾设施建设的技术项目和具有高附加值、污染程度小的工业企业[25];再次,建立有效的绿色征集考核评估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良好的薪酬及晋升制度相结合,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制和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林顺坤,欧阳志云,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文明评价课题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天津农业环保信息.天津市生态村建设[EB/OL].(1999-01-01)..

[6]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2-11-02)..

[10]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15)..

[14] 马永芬.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 47-49.

[15] 毕宏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愿望和诉求调查报告-以天津市文明生态村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8(6):55-59.

[16]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9-212.

[17] 杜瑞芬,苗红英,福忠,等.依靠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产业化模式,走可持续绿色食品发展道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 (3): 7-8.

[18] 张丽娟.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畜牧[J].山西农业科学,2011(7): 772-774.

[19] 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 孟志兴,孟会生, 王广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经济效应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 2012(6):682-685.

[21] 天津日报.天津投资20多亿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915个[EB/OL].(2011-04-21). http:///web/yqjjw/2011-04/21/content_22578494.htm.

[22] 杜艳,刘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 1-2.

[23] 陈明.转型视角下一个生态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面貌――上海市第一生态村前卫村调研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91-94,98.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94-04

引言

建筑是全球主要资源消耗者与污染物排放者之一,其消耗了50%土地矿石资源、40%的能源、70%木制品以及50%以上水资源,同时,人类活动40%的垃圾为建筑垃圾,30%以上的空气污染物也源自建筑[1]。毫无疑问,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源自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编制的《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城镇及农村绿色建筑11 亿m2,对5.7 亿m2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并从2017 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还需要合理的政策支持,绿色建筑政策理论在很大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绿色建筑政策理论成果梳理

(一)激励政策

地产商愿意发展绿色建筑,但他们更关心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因此需要适当经济激励政策。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以激发承包商积极性;财政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同财政部出台了以鼓励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体系的资金管理办法。在理论研究方面,刘玉明分析北京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增加政府对绿色建筑采购、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优惠、信贷优惠、价格优惠等五大主要政策原则[9]。闫瑾等人运用有限理性条件下进化博弈理论,研究政府与开发商群体的非对称博弈问题,建议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优势,保持高度理性,打造诚信政府[8]。金占勇建议中央政府采取以供给端为导向的、“胡萝卜+ 大棒”式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机制,以及分阶段的经济激励方案[7]。

(二)制定推广绿色建筑行业标准

合理科学的行业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有着积极指导作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住建部还专门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但是,基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这些标准还不够完善。刘晓娟、王建廷等人通过中外政策对比,指出中国现阶段问题:设计标识多,运营标识少,很多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但由于设计变更、施工质量低等问题,无法实现最终效果 [6]。另外,中国还大量采用国外评价标准,由于国情的特殊,这些外来标准难免“水土不服”,例如美国的LEED标准中对于可持续社区的评价涉及人口密度与人均资源这些指标,鉴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不能照搬美国标准。

(三)强制性政策

推广绿色建筑必须严格整治“三高”工程项目,需要借助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法律:国家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这是为发展绿色建筑而制订的法律法规;住建部也先后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其中,《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出台,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法规依据。在此基础上,刘晓天等人建议,限制使用和淘汰落后产品,并形成一种制度,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5]。姜伟新在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提出,要加强执法监督与可操作性,中国已经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并且存在可操作性低等弱点。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完善,这一现象必然有所好转。

(四)国外先进政策借鉴

中国绿色建筑政策发展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路线。袁镔等人系统梳理澳大利亚相关政策,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参与性与示范作用,政府带头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并且建议实现信息公开化,促使开发商提交污染物及能耗相应报告[10]。张扬对纽约州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绿色建筑税收政策要符合业主及使用者利益,与此同时,要确保开发商受益的独立性[11]。清华大学方东平对美国绿色建筑主要政策法规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美国现有绿色建筑先关法律、规范,认为强制性标准与自愿性标准要同时建立、互相补充[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马欣伯研究了日本绿色建筑政策,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同时结合强制政策,互相互补[13]。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同时,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自身理论。

(五)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绩效,相应的产业政策要科学合理,这里的产业政策不仅仅包括建筑业也包括其相关行业。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刘晓娟、王建廷等人认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观点制定绿色建筑产业政策,注重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6]。闫振林通过研究绿色建材产业,提出整合建材生产企业,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形成绿色建材产品大规模生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材料坚决整治、淘汰,壮大绿色建筑产业[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张建国等人认为,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等密切相关,发展绿色建筑,必将拉动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节水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节能、环保转型[16]。

二、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现状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研究,分别以“绿色建筑政策”、“可持续建筑政策”、“节能建筑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对文献进行筛选、梳理,最终剔除两数据库重复文献,共获得78篇绿色建筑政策相关文献。最后,本文对所有文献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研究基金支持状况、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研究热点等五个维度分析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政策理论研究状况。

(一)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析

从文献总数分析两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仅78篇绿色建筑政策关文献,系统性研究稀缺,这说明中国现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远远不足。从文献数目时间序列分布图(由于2013年尚未结束,因此不将其纳入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起始于2004年。这篇文献是于春普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上发表的,该文章提出通过加强宏观管理、宣传教育、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等政策来实现绿色建筑推广。从总体分布分析,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文献逐年递增,2004—2009年这个时间段,增长速度较慢,2009—2012年增长速度加快。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相关研究会不断增加,并且文献增加速度加快。

(二)研究基金支持状况分析

科学研究需要合理的资金支持,其主要来源于科研基金。全部78篇文献中,仅有5篇得到了科研基金支持,支持率为6.4%,这说明中国这一领域研究基金支持明显不足,有理由认为资金不足是造成现阶段研究落后的一个原因。当然,科研基金获得与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有关,但从绝对数目上可以看出,现阶段国家对于绿色建筑政策研究重视不足。全部5项基金除两项为国家科研基金外全部为山东省地方性基金,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对该领域研究较为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区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存在区域性不均衡。

(三)主要研究刊物、研究层次分析

对文献来源进行系统梳理后,本文发现《建设科技》、《中国经济导报》两本出版物文献贡献数最多,其中《建筑科技》是由建设部主管,建设部科技司指导,对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理论贡献最大。这些刊物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研究进步,但其大部分属于新闻报道类刊物,主要起到宣传作用,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学术类期刊较少,这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研究处于概念理解阶段,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全部研究有82.4%属于社会科学研究。从研究层次来分析,18%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9%属于工程技术研究,63%是行业指导性研究,比重最大,这说明中国现阶段该领域研究旨在通过政策制定来指导建筑业主体行为。实现绿色建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良好的宣传以及政策导向也起到关键作用。

(四)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本文发现“激励”(15篇文献涉及)与“可持续发展”(20篇文献涉及)为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研究的热点。其中,“激励”研究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绿色建筑推广,具体内容在上文有所介绍。而“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出发,论证绿色建筑政策必要性。可见,中国现阶段研究热点是: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活力,推广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还梳理了影响力最强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被应用次数与下载次数很多,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文献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与引进,在上文有详细介绍。

三、问题与建议

1.中国现阶段对于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可行性与监管力度不足。建议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保证这些部门的独立性,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2.大部分绿色建筑标准为设计标准,缺少运营标准,并且过于依赖国外标准(中国为LEED标准世界第二大使用国)。中国必须完善自身标准体系,发展运营标准,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国情,保持自身独立性。

3.在产业布局上没能充分抑制高污染行业,对于“三高”建筑治理不力。当然,这与中国国情有关,随着中央产业政策的实施,这一局面有望好转。

4.对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足,并且存在严重区域性不均衡,具体体现在文献数目少、科研基金少。建议政府提高相关科研支持,加强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5.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理论深入程度不足,过于依赖国外理论。高校与研究机构应该承担这一艰巨责任,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理论,开设相关课程与学科,并且培养与之适应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德伟.政策牵引市场绿色建材喜迎“春天”——《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亮点解读[J].混凝土世界,2013,(3):10-14.

[2] 李丽辉,韩洁,杜宇.绿色建筑将新增十亿平方米[N].人民日报,2012-05-07(010).

[3] 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7):17-19.

[4] 宋雅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237-238.

[5] 刘晓天,任涛,汤洁.议绿色建筑激励政策[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8,(2):62-65.

[6] 刘晓娟,王建廷.国内外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比较研究[J].城市,2013,(1):65-68.

[7] 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张雅琳.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J].建筑科学,2010,(6):57-62.

[8] 闫瑾.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激励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0):119-121.

[9] 刘玉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6-51.

[10] 袁镔,宋晔皓,林波荣,张弘.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1,(6):64-66.

[11] 宋阳.单凭市场机制是不够的[N].中国经济导报,2010-01-16(C03).

[12] 方东平,杨杰.香港台湾地区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1,(6):70-71.

[13] 马欣伯,李宏军,宋凌,朱颖心.日本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1,(6):61-63.

[14] 林文诗,程志军,任霏霏.英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1,(6):58-60.

[15] 闫振林.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师,2012,(4):79-104.

[16] 张建国,谷立静.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12):19-24.

[17] 黄献明,黄俊鹏,李涛,康进.2012年中国绿色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G]//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