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形体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其在紧张而愉快的情境中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会和乐学的境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以往的教学是“填鸭式”,老师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被动地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像制造“乒乓球”都一模一样,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和独到的见解,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能力,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必须抓住化学的自身特点来学习。如基本概念,首先素化合物的性质应结合实验现象来记忆,记忆时可采取谐音记忆法、应要无条件背下来,而且要融会贯通,这样才可能解决计算题,对元联想记忆法、离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
1.在讲烯烃的加成反应时,所加试剂很多,学生不以记忆。如果归纳为这样的式子,就好记得 多了>C=C< + X―YX>C―C
2.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时,不同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焰色反应的颜色不同按常规记忆不易掌握,火焰的颜色可以归纳两句话:“锂、钠、钾、铷;紫红黄色浅紫紫,钙、锶、钡、铜,砖红洋红黄绿绿”。其钙火焰的颜色砖红色可以和“盖房”用的“砖”的“红”色通过谐音记忆。
3.铜和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中铜和硝酸的系数,可以用“1、4浓,3、8稀”记忆,1、4分别是铜和浓硝酸的系数;3、8为铜和稀硝酸的系数,其他物质的系数由原子守恒可以推出。
4.将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分开,采取过滤的方法。整个操作及注意事项很多,不易掌握。可以用“一贴,二低 ,三靠”,一贴是滤纸贴住漏斗,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 沿,液体低于滤纸边沿,三靠是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滤纸、漏斗下部靠住容器壁,这样便于掌握。
5.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我采取了“课前提问考核制”,每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出3――4道题,这些问题都与前面所讲内容有关,但不是上节内容,它们是自开学以来的内容,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教材,课上随机抽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做记录,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将知识得以掌握而不至于前学而后忘,等完全忘记才去复习,那就太浪费时间了,这样,学生像铁索一样一环紧扣一环,学的很扎实。学生积极主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很活跃。这些做法使学生达到了复习目的,能够把知识掌握牢固,不至于前学后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他们竞争意识都有所增强。
二、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学生容易忘却,可妙趣横生的演示实验会令学生终身难忘。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做些演示实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要富有趣味性。如,我在课堂中,经常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做些小魔术,演示喷泉实验,小魔术――烧不烂的手帕、口中喷火、水上着火、人造血液等等,这些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讲有机化学时,物质的分子结构不易掌握,我采用自己制造教具的方法,如讲甲烷的分子结构时 ,自制教具,用超市的小山楂作为氢原子,用复写笔芯代表它与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大一点的桔子为碳原子,组成了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学生看了之后很直观、很有兴趣,一目了然,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在讲工业生产时,它 不像实验室中一样,工业生产量大,流程长,设备庞大,结构复杂,他们虽然原理相同,为了便于学生掌握,采用挂图的方法,较直观清楚,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动画咱学生亲自观察工艺流程的全过程。
三、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高化学的趣味性
社会中,化学小常识俯拾即是,讲课时穿插几个,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调节了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1.讲钙的性质时,我讲到了小葱拌豆腐是一道赏心悦目的菜,但此菜不可多吃,因为豆腐里含钙,小葱里含草酸,两者相遇能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吃多了易对身体造成损害。同样的道理,菠菜和豆腐也不易同吃。
2.在讲能量最低原理时,我讲到,俗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卧着,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吗?”由此引出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排布总是先占有能量较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较低的轨道排满以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因为能量越低,体系越稳定
关键词:化学;师生关系;教学环镜;联系生语;演示实验
学生是否喜欢学习,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及教学方法等等。在这,就我个人的感受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历来,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敬畏心理。与教师的沟通比较少,对教师缺乏信任。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某些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怕教师骂,日积月累,问题越多,学生最终为问题所累,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激励性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为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不歧视差生,在生活中应与学生多接触,与学生谈心,拉近师生间的难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学生。
汪广仁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放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以己之身,以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手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沟通应是双向型的,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我讲你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完备教师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课堂讨论
在这个环境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营造了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平台。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渴求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也才会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教师产依赖感和亲切感,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热爱、期待和宽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注重支持、指导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批判。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压力和负担,充满自信地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在学习中,有的知识课本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和知识,这时可允许学生相互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并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要。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学习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三、把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生活电需要化学。学生也急切的想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种现实的、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如现在的某些热门话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苏丹红”事件等这些都可以搬入课堂,与学生讨论这些事件的成因、影响、处理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可重点介绍是“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酸雨”。“光化学烟雾”,事实案例:1952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学烟雾”。称为“洛杉矶烟雾”,有500余人丧生。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也发生了“光化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发病这是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对这些知识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渗透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悟化学知识。
【关键词】导学功能 积极性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94-02
开放式教育试点工作通过近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逐步实现从教学向导学的转变,然而,大部分人对导学的认识的还不够清楚,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如何进一步进行探索的导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导学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通过建立倡导、引导、指导、教导等一系列环节的导学机制,进一步完善导学功能,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导学概述
教育学家崔峦曾经讲过:“我们要在教学中强化导学的功能,用启发式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以得出,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引导下进行学习,它主要是指着眼于学生学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的过程。任顺元在《导学论》中曾经论述过:导学是指导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导”与“学”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共同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导学的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还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导”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统一,是两种活动的综合体,二者不能偏废任何之一,如果说只有“导”或只有“学”都不能称之为二者的有机统一。从哲学意义上讲,“导”与“学”也可以被看作为一对矛盾的结合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学”。“导”可以被看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引导导学过程的方向,而且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重视导学中“导”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教学有效的指导下,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得到最大的发挥,通过教师的“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导学在中学语文中的课堂教学任务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点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课堂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多涉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课堂问题的回答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入田晓菲的生平及现状来鼓励学生们向她学习。并且这些颇具故事性作者生平往往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重视,而且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导学虽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习,但并不是代表学生的思考应该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相反导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同一课题的不同观点拿到课堂中间,让学生针对这些观点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不像数学那样严谨,语文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正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语文问题答案的设置不应该固定为一。应该鼓励学生抛弃固定答案去探究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答案,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三、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导学
(一)学习之前的引导
预习阶段也可以理解为自学阶段,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这样能够让学生较早的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能够让学生自主辨别自己哪里不会,哪里会,对于一些不会的知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间更加认真,同时也能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学习,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学习之后的导学
对课后知识的整理和积累是学习语文至关重要的一环,复习是一种查漏补缺,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做好学习之后导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更加牢固。学习之后的导学不同于学习之前的导学,学习之后的导学是一种查漏补缺,起到一种检查的作用,但是它与学习之前的导学同等重要,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兴趣;效果
中职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很短暂,遇到很小的困难就容易使他们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也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化学教师要想把化学课上的生动有趣,自身方面要充分的备课,十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了解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地学习;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一、 用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常见但又熟视无睹的现象来设计教学,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获得新知识,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加深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那些与学生实际联系的物质及变化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寻求新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讲“燃烧的条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火”吗?能否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质能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还有哪些物质容易点燃呢?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家里水井里面的水比较浑浊,我们可以洒入明矾净水;麦田里用来抗灾灭虫的“六六六粉”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实验了666次成功的,也不是用666种药配成而得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分子式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氯原子组成的。
二、用心备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高效性,通过用心备课,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具有启迪性地融入到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化学实验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也是问题的源泉。教师在授课时应从典型而新奇的实例入手,使引出的问题生动有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木炭、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进而提出:铁这种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吗?马上就会把所有的学生带入问题之中。又如“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马上变成了牛奶状,教师又可以设疑:如果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就会踊跃参加活动,急切地想把问题答案找出来。实验完成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步步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三、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实验活动课,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比如在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我设计了“白糖变黑雪”的实验。实验器材有200毫升小烧杯,实验物品有5克白糖、浓硫酸。由于有浓硫酸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物品,学生大都不敢去碰触。通过我的鼓励和现场示范液体药品的倾倒方法与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做起了实验,当他们看见放入烧杯中的白糖上面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后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时,实验室内气氛沸腾了!这样,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化学的趣味性,会主动对白糖为什么会变成“黑雪”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把对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四、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真知。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肯定会写错的,教师纠错之后再让学生模仿一个,学生就写对了,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对比总结书写电子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情境,有位学者做了这样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它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展现出魅力,课堂充满魅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设计教学情境。
1精心设疑
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重点知识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考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化学九年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节课中,做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点燃酒精喷灯?
装置最右边的酒精灯有什么作用?
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要再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有个学生还总结出“一氧化碳最早通入,最迟撤走”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总结,学生不仅牢记了一氧化碳的通入时机,同时掌握了一氧化碳的作用。学生在得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体验了化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的“酸雨”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受酸雨危害的图片,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建筑和雕塑,在这短短十余年中却变得伤痕累累、锈迹斑斑?
为什么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森林会大面积消亡,永不复生?
为什么许多曾经美丽的湖泊中生物却死绝,变成一潭死水?
为什么城市中本应娇艳欲滴的鲜花却变得黯淡且出现了白斑?
触目惊心的图片加上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们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最后提出“二氧化硫到底有哪些性质,竟然对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引入新课。通过这样的心理触动,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进行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讲述故事
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时候,如果能穿插几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化学知识,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空气的成分》这节课时,可以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大胆质疑“燃素说”,通过多次实验,最终证明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又如:在教《常用的盐》这节课时,讲述福建本土化学家侯德榜通过不懈努力,结束列强垄断纯碱生产的局面,发明“侯式联合制碱法”的故事。讲述这些故事花费时间并不多,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锲而不舍、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再如:学习“王水”时,讲述科学家玻尔如何利用王水溶了诺贝尔金质奖章,从而保护奖章不被敌人夺走;在学习“硝化甘油”时,介绍诺贝尔不畏炸药爆炸的危险,研究出对人类起到巨大作用的炸药,并将一生的积蓄回报给社会,创立诺贝尔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人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等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由枯燥的被动记忆转变成有趣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情感。
3进行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同时,化学实验体现出科学之美: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之美,晶莹剔透的化学仪器之美,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之美……这些美充分展现出化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唤醒学生探究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人云“切己体察”,意思是要以己身经历去体悟、印证书中的道理,才能获得真知。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是化学教学,通过精彩的化学实验,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化学知识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改变了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可以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用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点燃,边烧边摇动,燃烧片刻后,熄灭火焰,会发现手帕仍完好无损没有烧坏。学生在惊叹这个实验奇妙的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又如:通过精彩的喷泉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探究其中奥秘,从而得出结论,掌握氨气,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再如:通过几种指示剂的变色实验,让学生明白物质有酸性碱性之分,掌握“石蕊酸红碱蓝,酚酞碱红酸不变”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
4联系生活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自然科学,这就决定可以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生产、生活实际、社会问题及化学科技成就等方面设计化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例如:某市下水道发生严重爆炸,炸到一校园内,并炸伤了学生。调查后发现: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气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下水道,之后又有人将烟头扔入下水道,从而引起这场爆炸事故发生。学生看完这则报道后,不仅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点燃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之前都应验纯。同时对我国多起瓦斯爆炸引起的矿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还可以进行拓展实验,点燃不纯氢气爆炸,让学生懂得爆炸的原因,并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怎样预防矿井爆炸的发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衣服中的腈纶、涤纶等;食品中的各种食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塑料制品和各种合金等,这些都是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又如:温室效应的元凶,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造成酸雨的黑手等时下受人们关注的问题,都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让学生会运用化学知识,会用化学的眼光看生活,会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5运用多媒体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微观过程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此时如果借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化学微观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枯燥变得生动,同时也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有趣。
例如:在《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中,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构成,太抽象,对刚接触化学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无法想象,学生不感兴趣,不爱学。这时可以利用课件,让微观世界可视化,增加化学学习的乐趣。
又如:在《探究水的组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子如何划分成原子,原子又如何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的划分,原子的重组。同时让学生对物质的内部结构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让抽象知识变形象,让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产生好奇。
其实设计化学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我们都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限定一种教学情境,通常是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调动学生热情,达到更好的效果。还要注意的是,设计教学情境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要为了设计情境本身而设计,而要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存在,摒弃华而不实的情境设计,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化学,爱上化学,才能真正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 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8): 28-30.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构”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进。就此,笔者想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牵住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用有趣的课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化学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热心于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课要上得有趣。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了兴趣,才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课时,老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他感兴趣,都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老师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呢?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这实在太新鲜了!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课堂嘈杂一片。老师唱一句《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张开眼吧,小心看吧”,课堂“刷”声停下来。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伸向酒精灯灯芯,一碰上,呼的一声点燃了,课堂上“哇”的一声炸开了。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通过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课要上的“实实在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有探索创新的基础。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老师点燃四支蜡烛,找四个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然后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横向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可燃物、跟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总结出灭火的办法。这样实在的课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课上“活”,让学生跃跃欲试。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也要活。创设一些身边的化学情景,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铁钉生锈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将锈除去的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用砂纸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还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乐里。把铁钉泡在可口可乐除锈还真新鲜,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有人蒙头转向,又有人觉得有趣,要试试。结果是,用可口可乐泡还真行。
“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化学产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的化学结论都要有可以模拟重复的实验支撑。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真切、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每次演示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给学生一个范例。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师喜欢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展示实验现象的角度、时间,指导同学观察等等都远不如老师来得老到。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更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贴近细致地观察,对座位远离讲台的学生有更是好处多多。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关键词:兴趣;教师素养;实验教学
化学教材内容又变动了,可内容一点也没少,教师不但没变轻松,反而教学难度增加了。化学是兼文科记忆的枯燥与理科的繁琐于一身的科目,不是像物理那样一个公式代一下,也不像数学那样抽象。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枯燥乏味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喜欢所教学科的老师,才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灵活多样善于应变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教师必须贴近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密切关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化学学科知识的前沿,对相关学科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其次,还要注意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也是一个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直观地表现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真上好绪言课,培养兴趣指向性
青少年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可以转化成为对事物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努力把学生的兴趣指向化学,努力使他们对化学具有新鲜感,对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充满新奇,觉得化学领域吸引人。因此,对绪言的教学,我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在学生盼解释时,我有意识地只解释其中个别简单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然后强调指出:要科学地解释以上问题,就要学习一门新学科――化学。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化学。紧接着,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实验分析讨论课。师生共同做好了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再联系实际、强化巩固,留待学生课后讨论、分析、思考。
启发教学知识要活,突出兴趣集中性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后,重要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保持、巩固和稳定这种兴趣。因此,设计好、讲授好每堂课,突出学生兴趣的集中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回顾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引导自学、启发讨论、课堂训练、归纳小结、练习提高”五结合的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内容,面向大多数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中肯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面向学生的实际智力水平,从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或他们的特长出发,组织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
对所教知识及时进行小结,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叙述概念的准确性。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问题,要言简意赅地解释,切中要害,使学生心悦诚服。
二、精心组织实验,培养兴趣探求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探索化学知识的规律,巩固和验证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因此,对每一个演示实验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中把握学生兴趣的分寸,因势利导,提出实验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每次都能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差异,合理地编组。做实验前,就实验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现象、实验原理、结论、解释等几个方面刻印好表格,发给学生,组织各实验小组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讨论,实验中边观测实验现象、边记录、边填写,教师巡回指导,循循善诱,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探求。纵观历年来教学实践,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诱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对比、类比、归纳和演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深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激发了求知欲,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耐心诱导学困生,建立兴趣稳定性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解决另一个认识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智力低下,方法不得当,思想包袱沉重等。因此,我们一要亲近他们,不歧视,消除学困生在心理上自卑感,树立信心。二要因材施教,层层引进,步步深入,使他们乐意接近老师,做到不懂就问。三要耐心辅导,把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学困生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设计辅导方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之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四要使学困生在学习中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才会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四、精心设计试题,提高兴趣自觉性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手段,而考试成绩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的试题应有一定的区分度,注意关注学生容易忽略、混淆的问题,做到及格容易高分难。考试后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这样,学生既感到化学学习不难,又感到化学考试容易失分,主动地认识到化学学习非要扎实钻进去才行。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次考试试题,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8―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化学教学也在改革理念中做着适合自己的调整。教学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出教室了解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开展情景课堂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但新颖、灵活,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堂上就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充分利用好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收获更多的东西,达到师生想要的教学目的。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复杂又抽象的课程,学好化学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但要求学生对化学有兴趣,而且还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起关键的作用。作为化学老师,我们要从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本身也是一种力量,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去接触化学、了解化学、走进化学。而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真实、生动的实验过程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再加之在上每一节课时老师再精心准备,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让学生在悬念中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相关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给“为什么”找答案。使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认真观察、探索,继而找到原因,或者找到因为所以。学生在这样带着疑问的过程中学习化学,一定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在《绪言》一节课时,我没有像原先一样教条式地按照教材一步步来讲,而是别出心栽地先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变铜为银”、“吹气生火”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实验上,并开启学生带着疑问寻找答案的思维,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在化学里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当然,接着要介绍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以及化学与人类生存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样学生对化学自然就充满了兴趣,也为他们以后走进化学做好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二、生动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所以,作为化学老师要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利用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和碱变色,可能使蓝花变红花;利用淀粉遇到碘变蓝可以喷雾作画以及“魔棒点灯”等有趣的化学实验。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奇妙的变化时无不惊叹,从而调动起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化学实验要结合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特殊性,以及示范的作用,我们要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准备充分,在演示时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速度恰当,以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当然,每次演示前就要求学生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时,为避免流于形式,作为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准备,然后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过程。这样就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结合实际生活,稳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探究性化学实验试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而诞生了.进行高效解决探究性化学实验题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实验目的,其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实现该实验目的方法和手段,最后采取理论和实验材料进行有机结合,确定初步的解决对策.下面就通过两个不同类型的实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有关未知产物的探究实例
例1如图1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用来探究固体M的组成成分的装置,已知固体M是铁与硫在无氧条件下反应的产物,让固体M与足量的稀硫酸在A中进行反应,长时间后,发现B装置中质量增加,装置C中无变化,量气管中有一定的体积的气体;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M中一定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若A装置中进行了充分反应后,有部分淡黄色的固体残留在溶液中,这淡黄色固体是何物?
反思: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逐个的检验来推测出究竟含有哪些物质.这类探究性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实验基础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探究的思维能力.
二、与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探究实例
乙学生认为:发生如下反应 溴水被消耗而褪色.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甲乙两位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解析:探究方案:①观察镁粉加入到溴水中的反应情况,如果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说明甲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否则乙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②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镁粉,若褪色说明镁能与无水的溴直接反应,即乙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否则甲学生观点是正确的.
反思:可见,重大的发现可能就来自于平时的生活中,只要你勤于发现,勇于探究;在对所研究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未知情况下,根据已有的认识,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化学事实和现象的归纳、类比,作出判断性解释或说明,这就是化学中的假说;事实上,在化学发展史上,化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化学假说不断被提出、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处理这类探究性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在通读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审题,找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这是成功解题的关键所在;(2)根据题意有条理的对实验原理、题目所给材料、题目中的变量、常量和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隐性资源,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3)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这是提高这类试题的得分保障所在.总之,在解决探究性实验题的过程中,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前提;设置科学、规范的实验方案是关键;选择简易装置进行科学、可行的实验操作而取得明显的实验效果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 医学院 有机化学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作为医学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化学对于医药学的重要性。由于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等内容,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等倦怠情绪。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与医学紧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展好有机化学第一节课,绪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门新课,开课时务必介绍有机化学的来源,介绍有机化合物起源于“生命力”学说,可以结合生动的动植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例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燃料――酒精、天然气、石油等,讲解有机化合物可燃性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合物反应速度慢这一特点,可以列举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如果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时间需要十六年,通过实验事实加深该特点的认识,同时强调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的重要性;最后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医药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或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性。通过这几方面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的讲解做良好开端。
2.理论联系医药应用实际
有机化学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化学反应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往往按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及所学医学专业的联系,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所学章节的化合物,在医药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芳香烃章节中列举青霉素、中药莪术、布洛芬等药物主要成分,充分体现芳香烃在医药合成的重要作用;对映异构章节,通过介绍氯霉素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药效相差近百倍、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中R构型具有止吐作用,而S构型具有致畸作用等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映异构体在医药中的重要性。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化学教师,其要课下努力丰富医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重要性,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б键、п键与共轭п键的形成、同分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单凭空间想象或者用板书书写都不易理解。现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上述原来枯燥、抽象、静态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例:在讲乙烷的构象异构时,动画演示通过旋转碳碳之间的б键使乙烷产生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构象之间氢原子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两种极端构象的记忆;在讲解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时,可以通过图形形象展示二者互为镜像,组成相同但不能重叠,是一对对映异构体;在讲解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时,通过动画可以动态展示亲电试剂如何进攻苯环,首先形成的π-络合物、б-络合物中间体,最终形成取代苯的反应过程。此外,通过播放趣味化学实验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魔术视频等,改观对有机化学枯燥不易理解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板书,增强课题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
关键词:预习 主体性 学期预习 实验预习 文献查阅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发展自学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化成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主体,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就我们为克服预习一般化所采用的三种创新方法作些讨论。
1、开展学期预习。学期预习一般在暑假、寒假内进行。放假前,我们先向学生公布下学期要完成的新教学内容,并简要提示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时的注意事项。学生预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要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一下自己在新的学期中可能遇到哪些知识障碍,在假期内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这样可减轻学生开学后的学习负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提倡实验预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掌握不够透彻,更谈不上对实验的探索和创新了。提倡实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验有较充分的认识,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预习,我们常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仪器,并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做学生不仅对实验的目的明确、原理清楚,还能很好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造虚拟实验,用于实验的预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可以“解剖”某些复杂的实验仪器(如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等)。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深刻的了解;虚拟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重复并和真的一样。通过虚拟实验后,再在上课时进行实际操作,同学们反映这样做胸有成竹,省时高效。
3、指导文献查阅。学会文献查阅,并能从文献的图、表及文字叙述中得出相关的结论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把文献查阅也列入预习之中。
例如,在讲到炼铁、炼钢时,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去查阅我国铁矿石的主要分布地区,矿石的主要成份及储存量:我国的大型钢铁厂生产工艺及现在的年产量: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等等。
关键词:“三化法” 激发 学生 学习体育 兴趣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但是由于受到课时、设施、安全因素等条件的影响而不能“尽展拳脚”。有的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们在不断重复着同一种内容后,对体育课的热情降温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讲,中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才能让体育课吸引学生?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人格的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像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会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根据实践的体会,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学生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它学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迷、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学《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上的,学生经常受室外的一些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分散注意力,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特别是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可能是受双休日的影响,学生的心没能马上回到课堂上,更别说集中注意力了,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学生感到新奇,很自然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学生争强好胜,也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如果得到了老师的赞美,那学生的积极性更高),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吁吁地倒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只要在玩耍时显露出其个性倾向,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传统教学中实行的独白式教学,反映的是一种落伍的传统教育观――“储蓄教育观”。这是我们调查到的“课堂顽症”的症结所在。只有将教学从“储蓄教育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打破“独白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才能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思想与方式来唤醒和呵护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输入――输出的活动,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客观存在的,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经过大量的调查,笔者发现,在传统的常态课堂里,的课堂还主要采用这种师传生受的陈旧教学模式;40分钟的课堂,的时间被老师的活动占用;的学生没能真正动起来,教师的“一言堂”“话语霸权”充斥课堂,教学方式单调呆板,课堂毫无生机,学生的主体性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笔者将这一状况称为“顽症”。
患有“顽症”的传统课堂,常常是那么的死气沉沉,师生关系是那么的紧张,班级气氛是那么的严肃。这里有两个小场景可以体现:
场景一:工作认真的语文教师林洁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看见孩子们正襟危坐,直觉告诉她,他们眼里流露出胆怯和不自信。接下来的课,林老师上得战战兢兢,发言的学生面无表情,答问呆板;更多的学生目光游移,心不在焉;有时还出现“万马齐喑”的场面。这将林老师原先设想的激情飞扬打得灰飞烟灭。一下课,林老师便匆匆逃离了教室。
场景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之后,意在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问道:“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用幻灯打出一个句式:“丹顶鹤,你真 ”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有的说,“丹顶鹤,你真美丽!”……突然,一位男孩站起来:“老师,我觉得丹顶鹤……”还没等他说完,张老师立即示意他坐下:“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的句式说。”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下面的课也没再参与了。
像场景一林老师的这种教学遭遇,一般的老师都经历过,且常常遇到;类似场景二中那位小男孩的遭遇,无数学生也常常遇到,受到同样的打击和压制。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被塑造成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只能是缺乏主体精神、不善于学习、丧失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不改革,那将严重影响我们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
问题的反思和求解
为什么老师“乘兴而去,败兴而离”的课堂现象频频发生?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被动,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形越来越严重?作为校长,笔者及学校课改团队成员都陷入深深的沉思。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召集校领导班子开会,到教研组、年级组听取老师意见,到学生中了解情况,还请来专家指点,更多的是带领教研组的成员到书本、网络甚至外出到发达地区学习,苦苦求解这些问题,以求早日改变这缺乏生气的教学局面。经过近一年的反思、探讨和学习求解,我们不仅弄清了问题的所在,还理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
问题所在 传统教学中,我们实行的是独白式教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讲解者教师是主体,听课者学生是客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解的内容来“填满”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教师的讲解因为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及经验相脱离,所以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师的话被抽去了具体的内核,变成了空洞的、令人厌弃的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这种独白式教学反映的是一种落伍的传统教育观――“储蓄教育观”。这就是我们调查到的“课堂顽症”的症结所在。
解决思路 应用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主张――将教学从“银行储存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打破“独白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来唤醒和呵护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对话教学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运用“对话”,活跃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改革以课堂为起点,然后延伸、辐射到课外,最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为了改革“独白式”课堂形态,我们推行“对话式”课堂教学。我们理解的对话式教学是:以贯彻对话精神和原则的教学过程与活动,不仅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视对话精神、对话意识、对话能力、对话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与体现。形态上,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行为上,倡导和践行真诚沟通、主动表达、互相倾听、相互分享、自我反思、彼此质疑和自主创新;目的上,通过对话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以把握和贯彻对话教学的精神和原则为实施策略。做到:第一,对话以“平等、爱、谦逊和信任”为前提,消除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介入;当学生的对话能力获得之后,引导者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对话者。第二,立足于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领悟、抉择和践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和责任性。其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把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第四,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知识经验的特点,结合当下的客观情境共同选择有意义的教学主题。第五,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或教师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困惑并由此产生求解的愿望。第六,师生都动起来,进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多元对话,各方互动,多方联动,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第七,注重学习过程,师生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
同时,摸索出自主对话课堂教学的一些门道,建立了自主对话课堂架构,明确了自主对话课堂的基本流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流程及老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作用和学生的活动要点。
改革后的课堂,调动起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让课堂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对话场”,构建了自主、和谐、活泼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
调整课程,促进自主
探索没有停留在课堂。因为改变课堂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激活”学生,是发展“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把视角扩展到课程。大家思索着:为什么不管老师怎么激发、启发,不管老师怎么放下权威,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还是无心参与课堂学习呢?
经调查,原来是这些学生对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厌倦了在一个班级里学统一的课程,有些孩子热衷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比如画画、书法、舞蹈、小制作等,所以,在固定班级的语文或数学课堂里,总有一些孩子爱“开小差”――不参与统一话题的学习,而在下面做“自己的事”。那么,能不能尊重一下他们的意愿,在学校里适当给些时空让他们拥有满足自己独特爱好的课堂呢?
再一次运用对话教学理念,实施“两结合”的动态课程管理模式,即:固定班级授课制和跑班制(俱乐部)相结合,部颁课程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相结合。与固定的班级相比,俱乐部活动班级不再是强制性的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愿参与学习活动。在“校本课”与“部颁课”的有机整合中,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比如:学校充分开发周边教育资源,先后创建了读书基地、劳动基地、爱心基地、基地等社会实践场所,联手构建了公园里的“文化”、水产市场的“水产文化”、阳光水岸的“近水文化”、大型农庄的“田园文化”,还有以社区为主的“小区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和活泼的形式。
评价跟进,推动实践
作为一项以切实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我们追求的是长效、实效,而非一时的热闹景象。然而,“自主对话式学习”活动实施了一段时间,竟出现了“高原现象”:随着对新型课堂和校本课程的新鲜感渐渐消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似乎有所消退,有的学生开始松劲,开始指望靠投机取巧来获得期末的好评价。例如:有些学生平时不太参与集体学习,常躲着老师悄悄看漫画书,待到临考前突击复习,强记知识点,甚至背范文、背例题来应付考试。又如:有些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心情好时,对学习就“热”一阵;要是哪天遇到点不爽的事,就表现出一副慵懒的样子,任凭课堂再火热,也似乎与他无关。
面对这一状况,运用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因为被认可、被称赞是人的一种较高心理需求。越是不容易获得的客观评价,越能使人获得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通过长期努力获得一个难得的公正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磨练上进意志、培养自主精神的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研制了一套“自主对话学习评价办法”:在评价指标上,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和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每一指标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采取“等级+鼓励性评语”的形式;在评价主体上,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设置了“来自同学的鼓励”“我眼中的自己”“老师对我说”“父母的期望”等评价栏目,将评价变为老师、家长、同学、自己“四心相连”,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这套评价办法的实践,实现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监控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对话式评价架起一座真诚沟通的连心桥,更持久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孩子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实践研究成果
“自主对话式学习”不仅推动了课堂教与学的变化,更推进师生素质的提升,给校内的师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校外的家长们放心、安心。
实践期间,学校有20节自主对话式课堂教学,曾参加县、市、省、全国课堂教学竞赛并获奖,其中钟阳刚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2013年全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逐渐步入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行列。《江西教育》杂志2010年第12期曾以《对话架起连心桥》为题,对本研究活动做了专题报道。赣州市教育网、赣州市电视台、于都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对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效应做过相关报道。
在成果应用与推广过程中,学校一线教师撰写出200多篇相关论文和100多个实践案例,其中30多篇文章发表在市级以上各类教育杂志,265篇获市级以上奖项;另有682篇学生作品获县级以上奖项,其中100多篇学生习作发表在《语文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之友》《赣州晚报》等刊物;学生个人或集体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文体艺术比赛和小发明创造中,获得100多个奖项;学校也被评为江西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素质教育示范校。作为本课题研究主持人,笔者先后所在的于都县实验小学、于都县城关小学,均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窗口学校,接受过来自省市内外几十所兄弟学校数千人次的学习考察,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理念对周边同类学校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存在问题及反思
部分对话教学没有深入 在自主对话课堂中,有些教师深怕自己会打破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放弃了对话的引导权,把问题停留在简单的一问一答,或师生没有章法地自话自说上,对话式学习缺乏思维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对话变成简单交谈,上成你问我答的“问答课”,致使对话式课堂缺失了教育性意义。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疑,然后通过讨论、实践等合作活动解疑,把对话深入下去。
对话式课堂的物理环境条件尚未跟上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桌椅摆放不相符。环形或矩形摆放式较适宜开展对话式教学,而我国大多数小学都采用“秧田式”桌椅摆放方式,这种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全体学生面向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受到较大阻碍。同时,坐在后排的学生易成为对话的盲区。二是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照,严重限制了对话的频率,缩小了对话的几率,难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见解。
自主对话的范畴还不够宽广,学生与身边事物进行自主对话的意识和习惯尚未全面形成 “自主对话式学习”贯穿于各种关系之中,即对话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对话的方式不只流于交谈,对话的场所不只囿于课堂。但实践中,学生静心与大自然、与生活等进行对话的现象还未形成常态,有待今后引导延伸和发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学会学习,以富有自主对话精神为最高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良华早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前夕就断言:“在自由对话的平台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声的喧哗’;传统的‘标准答案’的信仰发生动摇,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成为主题,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使‘众神狂欢’成为可能。”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正好验证了这一预言,真切体验到“自主对话式学习”带来的全新气象,也坚定了继续改革教学的方向和步伐。
参考文献
[1]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2).
[2]王红菊.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及实施策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邱新颖,赵风雨.走向对话: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7(6).
关键词: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体会化
学科目设置有研究性的学习计划,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制定特定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养成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样学生在面对化学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1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流程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计划之内,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针对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模式。在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框架,并且要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发掘全新的化学解题思维。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中,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1.1明确目标
初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的效果,这是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达不到的,可以说,生活实际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确立自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目标,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内容构建
在确定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目标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内容构建。化学在污染问题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此作为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一个方向,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内容构建。要对附近的江水、河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的污染状况,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厂的化学污染情况。1.3设置条件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自行完成计划的研究目标。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目标,选择实效性比较强的规划进行调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计划。在相关的实践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还要在书写报告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悟写在其中。
1.4总结感悟
在学生确定设置条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之后,教师可以找几份比较好的,作为模板样本,为别的学生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流程,从而在化学学习方面有更加优秀的对策。
2研究感悟的累积
在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下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初中化学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与新课改下对初中化学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不能够脱离教学实践,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先决条件,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实现初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研究方式,在对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法的时候也不能过于单调,而是要鼓励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还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趣味性比较高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工厂的大致情况,利用了何种化学原理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前就有大致的认知,方便学生自身可以积累更加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地突破,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主观上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现有条件,很少有机会取参加相应的研究性实践,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维水平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只能是被动学习。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化学信息认知到总结归纳的思想体系。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建立在化学基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这一问题的化学属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对化学课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消除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开放性得到研究课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获取到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是传统学习环境做不到的。学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组中,再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展开研究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在研究性学习成功时反馈给自身的成就感。
3结语
初中化学是打开学生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为学生化学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会引导学生后续化学学习也会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掌握化学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南措卓玛.初中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
[2]姜兴珍.探究性实验在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再认识[C].//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3]杨利坤.初中化学新课改下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杨振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读与写(上,下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