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前端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科学文化去宗教极端化宗教文化
科学文化是人类精神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统一,是先进文化的典型体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1]就科学文化对社会福利的实用价值而言,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在所有能够给予人类的社会福利中,就改善人的生活而言,没有哪一个可以像新技术的发明以及商品那样重大。[2]培根还把科学文化当作是本质上的一种有远见的、协作的社会活动。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都试图解释同一个世界。合理的宗教借助生活的意义去解释世界,而科学文化则通过一种客观的知识去解释世界。汉伯里布•布朗指出,“科学和宗教各有各的目标、职能和方法,二者既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只择其一,而是相互补充与促进。”[3]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宗教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一、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
(一)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互不交融时期
在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些阶段,科学文化的威信是以损害宗教文化为代价的;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对宗教世界观的反对并非只有科学家。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斗争在19世纪尤为突出,例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文化中的观点只是一种虚幻;卡尔•马克思也指出,宗教文化是由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决定的一种“权力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期,大多数人的主张是: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分别对应的是两种不同而且彼此不相关联的知识。所以,雅克•莫诺就指出,按照这样的主张,理性、观察和实验就被视为唯一的、值得信赖的权威,科学文化不再听从宗教文化的任意摆布了。科学的进步在20世纪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由此进一步加大了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之间的距离。在科学文化的影响下,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宗教文化是一种陈旧的东西。与此同时,宗教派却认为,科学文化是罪恶的源头,是宗教文化的劲敌。这一时期表现为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两者彼此不交融的趋势。
(二)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协调时期
有这样两种最强烈的普遍力量影响着人们:一种是由宗教文化所引起的直觉力量,另一种是通过精确观察和逻辑演绎所引起的冲动力量,而这两种力量却似乎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方,宗教文化会抵制各种科学文化观点,有时候甚至会篡改科学的结论,以此来让人们更加真诚地信奉宗教文化;但是,在另外一些时候,宗教文化反而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刺激科学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支持科学文化的人同时也是信奉宗教文化的。
(三)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对于科学文化而言,其借助于观察、实验、发明和理性等科学手段,试图逐渐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也是建立在一种信念的基础上,即自然是合理的、是可以被认知和理解的,我们通过自由且深入地探索能够逐渐地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改造之。就宗教文化而言,其核心在于承认“存在的奥秘”。宗教文化是对那些处在转瞬即逝事物的短暂波动之外、之后、之内某种东西的幻想,这种东西可能是实在的,但却是需要认识的;这种东西是一种“遥远”的可能性,但却是现存事实中最重大的;这种东西把意义给予逝去的一切,但却逃脱于理解;这种东西是一个终极理想和没有希望的追求。宗教文化一直在竭尽全力地用信念的体系向我们解释这个“存在的奥秘”。在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中,这种信念体系建立在神学家所宣称的创造人一生中“特殊启示”的基础上。大多数宗教文化立足在这样的一种基本信念之上:存在着神,由于神,我们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和目的;神会向我们保证,死后还会有来世。正是这种功能,为当代社会创造了宗教观念与宗教文化,也正是这种功能激励人们把宗教的观念变成现实中的行动。综上分析,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都试图解释同一个世界。合理的宗教文化借助生活的意义解释世界,同时通过敬畏和善恶观念把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而科学文化则是创造非个人的和客观的知识,并借助这些知识为我们解释世界,同时通过合理的认识把我们和世界联系起来。其实,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没有哪一个能够独占“真理”,无论这个真理可能是什么。泰尔哈德•德•查丁曾指出,为了达到一个让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都能接受的世界观,这样的尝试即使是有,也没有对当代的主要思潮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应该由科学文化范畴的知识回答,哪些问题应该由宗教文化范畴的认知回答;只有确保它们两者的界线清楚,才能够维护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相互尊重。
二、宗教极端化及其表现
人的正常思想与观念,一般来说是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长期被延续和继承下来的道德规范、伦理要求与行为准则。但是在有些时候,人的思想与观念以及行为等都会处于“非正常”的状态,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非正常”状态与我们平常所讲的触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在“非正常”时刻有意或无意地提出或做出一些超过正常度的范围的观点或行为,那么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出现所谓“极端的情况”。[4]而极端和极端主义的区别在于达到极点的思想观念是否能够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只要这种成型的理论出现,就会指导某些人的行为,在发展壮大之后便形成所谓的极端主义。对极端主义的解释可以从两个基本层次来理解:第一,极端主义是与政治和宗教有关的极端的观点或主张;第二,极端主义也可以是采取或鼓吹极端行动,抑或是将极端的观点或主张和鼓吹的极端行动联合起来。宗教极端主义,也可称之为宗教极端化,这种现象在历史中时有发生。宗教极端化现象按其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暴力(或恐怖)式和非暴力式两种。宗教极端化是和宗教相关的、拥有特别偏激的教义观念,并以很激进的方法去实现其教义主张的宗教行为;宗教极端化现象是某个个人或群体的激进宗教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往往打着宗教的旗号,借助宗教的内容以宗教活动的形式进行一些极端社会活动。宗教极端化是在极端化引致行为激进化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宗教政治化和宗教组织诡秘化,最终导致宗教发生异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宗教极端化是一种违背正常宗教文化的行为,其实质与无异,具有反科学、、反人类的性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坚决反对。但是,涉及信仰领域的行为,用传统的打击和镇压的方式是难以达到效果的,要从根本上消除其存在的土壤,才能使其没有生存的基础,才能真正消除宗教极端化。
三、继续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可以从国家、科学共同体及公众几个层面展开,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注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文化建设思路。
(一)科学文化建设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学文化是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思想产生的土壤,只有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氛围浓厚,才能使宗教极端势力没有生存的空间。同时,通过调研发现,科普是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在村和社区层面的科普工作大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基层的文化建设中,除了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文化向社会传播普及以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身也会产生符合科学理性要求与具备科学文化内涵的文化。因此,广义上理解,科学文化建设应该使科学理性成分融入社会文化,使社会文化中的科学成分越来越高,含量越来越多。
(二)进一步完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
面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是最为迫切和必要的。在学校正规教育中,要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信仰观。将科学文化课程纳入到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重点加强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要通过科学传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大力在普通公众中宣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塑造一种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三)建设社会化的科学文化宣传网络
科学文化的社会化宣传网络一方面为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文化的社会化宣传网络包括科学文化设施的建设、科学文化理念的宣讲以及科学共同体信念面向社会的扩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现有的设施、网络信息资源整理科学文化典籍、保护科学文化遗产。
(四)进一步加强科教基础设施建设
科教基础设施是科学文化器物层面的重要部分,是发展科学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撑。科教基础设施为公众了解科学,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供了物质载体。科教设施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逐步推大科普场馆等设施的建设面积,另一方面则要注重科教设施的内容建设,为受众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城市社区,要建立“站馆校、屏栏园”、手机推送、微信覆盖等网络,使广大公众无处无时都能享受科学知识的大餐,处处时时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
(五)进一步推动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进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
当今中国社会所呈现的境况是: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在经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以后,难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新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全形成,而以科技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由于种种原因,又未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具体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发现、选择传统价值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提取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科学成分,加以继承和发扬;(2)研究传播普及科学理性的方式、途径,开发科学精神食粮,及时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以期用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改造传统价值体系;(3)研究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走向,把握主流,积极引导,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的理性意识。科学文化和去宗教极端化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如果说现有的去宗教极端化的一些措施是治标,那么,科学文化建设就是治本。我们在实施科学文化去宗教极端化战略时,要尤其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文化的现实效果,让其真正深入人心,起到转化广大群众思想的有力武器。基金项目:中国科普研究所项目《科学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李醒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汉伯里•布朗.李醒明,译.《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兴华.《宗教极端主义研究概要》,《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一、有机推断与合成题的特点
无论有机推断与合成题的取材怎样,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推断过程所用的信息都跟中学化学有机基础有紧密联系。主要考查烃和烃的衍生物的转化关系的知识点有: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结构和官能团的判断、量的计算、分子式和结构简式的确定等,所以,考生必须掌握烃和烃的衍生物有关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网络,主要有加成、消去、卤代、水解、还原、氧化(特别是-OH氧化)、酯化、加聚反应原理及其应用。如:
1.醇的消去反应可联想到卤代烃的消去:CH3CH2ClCH2=CH2+HCl
2.酯化反应可应用到合成环状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
HO-CH2CH2CH2COOH浓H2SO4
CH2CH2CH2COO
二、有机推断与合成题推断过程通常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1.结构信息
主要有碳架、官能团位置和性质。如:
(CH3)2C=CHCH3①O3②Zn,H2O(CH3)2C=O+CH3CHO
C=C双键断裂,形成两个C=O,原来的碳架已分成两个碳架。如:
①O3②Zn,H2O
C
CH3OCH2CH2CH2CHO
官能团变化跟上述一样,但碳架是由环状变为链状,碳原子数目没变。
2.组成信息
主要有分子量、组成的元素或基团。
如,柠檬醛分子结构呈直线状,碳分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二烯烃的碳链结构,分子量为152。可知:①碳链符合CnH2n-2,②有-CHO,综合可得CnH2n-3CHO的分子量为152,即14n+26=152,n为9。进而求得分子式为C10H16O。
3.反应信息
主要是反应前后官能团的转变、其转变前后的位置、反应的条件等。如:
有机化合物A-H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
A
H2催化剂①
E
Br2/CCl4 ②
F
NaOH水溶液③
G
HOCCH2CH2COHOO
H+,④
H(C9H14O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链径A有支链且只有一个官能团,其相对分子质量在65~75之间,lmolA完全燃烧消耗7mol氧气,则A的结构简式是 ,名称是 ;
(2)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A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生成E。由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是 ;
(3)G与金属钠反应能放出气体。由G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①的反应类型是 ;③的反应类型是 。
从反应条件和(1)中的信息可知A为炔,E在转变成G的过程中有Br2/CCl4、NaOH水溶液反应条件,联系到官能团的转变,不难得出E为烯,F为卤代烃,G为醇。
三、有机推断与合成题的推断方法和解题思路
1.顺向思维
【例1】 工业上用甲苯生产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其生产过程如下图(反应条件没有全部注明):
CH3
Cl2催化剂,①A
一定条件下②
CH3OH
CH3I③
CH3OCH3
④
COOHOCH3
C2H5OH⑤
B
HI⑥
COOC2H5OH
根据上图回答:
(1)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是 。
(2)反应①~⑥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用写反应条件) 。
(4)在合成线路中,设计第③和第⑥这两步的目的是 。
解析: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的应用,对比
CH3
和
CH3OH
可知A是Cl2取代了-CH3的对位,为
CH3Cl
。纵观①~⑥,在第④步由-CH3变成了-COOH,出现了C=O,在中学课本中不常提到,但从得氧失氢的角度分析可知为氧化反应;联系苯酚易被氧化,可确定第③步是保护-OH;比较B前和B后的物质以及第⑤和第⑥的反应所用的物质,不难得出⑤为酯化反应;第⑥步是重新生成-OH。所以属于取代反应的有①②③⑤⑥,第③步的化学方程式容易得出。
2.逆向思维
【例2】 请认真分析下列反应:
Ⅰ.HNO3+H2SO4NO2Fe,HCl,H2ONH2(苯胺,弱碱性,易氧化)
Ⅱ.CH3KMnO4,H+COOHHNO3+H2SO4NO2COOH
Ⅲ.CH2OCH2
RNH2HO-CH2CH2-NHR(R为烃基)
利用这些反应,按以下步骤可以从某烃A合成一种外科常用药的中间体X。
(下列步骤中未标出的试剂和条件已略去)
A①B②C
CH2OCH2③+DE
④F⑤
H2NCOOCH2CH2N(C2H5)2
(中间体X)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 ,D 。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反应⑤的反应类型为 。
(3)反应①的条件是 。
解析:这是一道只给定一种原料的有机合成题,由于最终产物已经给出,可逆向分析来确定合成路线。在第Ⅲ个反应的产物有-OH生成,且-NHR跟碳连接,然后观察最终产物有-OCH2CH2N(C2H5)2,可推出D为(C2H5)2NH,也知E含有-OH,而最终产物又有
COO,则C和E发生的是酯化反应生成F,即C中含有-COOH,结合第Ⅰ步的信息,可得出最后产物中的-NH2是由F中的-NO2转化而来,反应⑤失氧得氢为还原反应,还可进一步求得C为
O2NCOOH(由最终产物可推出-NO2在-COOH的对位)。A为烃,将第Ⅱ步信息与C结构联系可推出A为
CH3
,还需解决的问题是先氧化后硝化还是先硝化后氧化,如先氧化后硝化,据信息Ⅱ:-NO2则在-COOH的间位,不符合;先硝化,-NO2可在-CH3的对位,再氧化就可生成
O2NCOOH
,则①的反应条件为HNO3+H2SO4。
3.整体思维
【例3】 已知A的水溶液显酸性,遇FeCl3不显色,且A分子结构中无乙基。I为五原子环状化合物,J可使溴水褪色。K和L都是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I、J互为同分异构体。A~L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类型:①HJ: ,②HL: ,③JK: 。
(2)写出符合题意的A的结构简式: 。
(3)试写出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
①JK: ;②HI: 。
解析:从F的现象容易得出为三溴苯酚,逆推得E为
OH,D为ONa。
联系CH3COONa+NaOH加热Na2CO3+CH4的制取原理,得B与碱石灰的反应可能为:
NaOCOONa+NaOH加热
ONa+Na2CO3,所以A一定含COOH
结构,由于A不与FeCl3作用显紫色,则A不是酚类,考虑到能与NaOH溶液作用的还有酯,由醇与酸反应生成酯,迁移到OH可与酸作用生成有类似酯的结构,A应含有类似酯的结构。即B中的
NaOCOONa
不是由
HOCOOH
与NaOH溶液直接反应制得,而是由含有类似酯的结构A与NaOH溶液发生水解反应制得。A的碳原子数为11,减去B的碳原子数7,可得A有一个含4个碳原子的侧链(与K、L碳原子相符),即H有4个碳原子。分析H转变I与J的条件、H的性质(具有酸性)、I的结构(五原子环状化合物)、J的性质(使溴水褪色),可知H含有-COOH和-OH,且-COOH和-OH在3个直链碳的两端(因A中无乙基),即H为HOCH2CH2CH2COOH,C为HOCH2CH2CH2COONa。可进一步推导出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COOHOOCH2CH2CH2OH
COOHOOCH2CH2CH2OH
COOHOOCH2CH2CH2OH
【关键词】 数学信息;提取;内化
在对小学低中段数学学习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普遍状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愉快体验却大幅度下降(就城市学生而言,从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72%以上急剧下降至初中毕业班的27%). 针对我班学生的一些特点与遇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帮助学生平稳地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一、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及内化的能力
课堂学习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数学信息接受的能力,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习得一系列信息提取及内化方面的能力.
(一)循循善诱,执果溯因
针对第一类信息提取和内化方面的困惑,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新教材中,实际问题大部分以图画形式呈现. 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 由于低中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 针对孩子遇到的困难,我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求不易过高. 通过信息的逐个发现,来完善解题的所需的信息.
第二阶段:通过分析法,来寻找解题所需的信息.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找出所需条件,是一种“执果溯因”的方法. 随着知识的发展,题中的信息量开始增多,用综合法往往会产生多个中间条件,过量的信息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这时可逐步引入分析法.
(二)数形结合,促进内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数形结合”来促进信息的内化. 数学信息存在于图中,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孩子乐于在直观的情景中寻找所需的数学信息. 但是把文字叙述的数学信息进行内化,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文字中的数学信息一边读,一边在黑板上用“图示”来表现文字中的信息. 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数学信息,也为今后的数学知识“符号化”打下了基础.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画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化,并得出解题策略的过程是抽象与直观之间的转化. 教师应该注重这个过程,也让学生试着体验这个过程,最终让孩子成功地把文字转化成图形,或把图形转化成文字.
(三)复述信息,促进内化
信息提取能力强的学生倾向于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数学信息. 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数学信息. 信息提取能力弱的学生做题时,如果给他们一段较长的文字材料,他们会遗漏一些数学信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有意地口述问题情境,学生复述,可以让教师较清楚地了解学生容易遗忘哪些信息,是否真正理解题意.
二、教师课外辅导策略
数学源自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外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指引. 如果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提高学生收集内化信息的能力,我想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和作业的设计上下手.
(一)布置课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的作业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但是教材中的很多例题、习题,并不符合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给学生提取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师,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量的获取,使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主动收集其他信息. 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隐含有许多数学信息,如汽车仪表盘上的数据、家里电费水费单据、生病吃药的剂量、新闻中出现的数据等,学生对这些生活中数据的理解有助于对数学信息的理解. 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外精心设计练习
数学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掌握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 处理好作业是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关键. 针对数学信息提取和内化,我设计了以下类型的题目.
1. 没有提出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问题,完成一个三步计算应用题
既没有直接提出的问题,也没有间接的问题,但题中所给的数量关系可以合乎逻辑地引出问题. 训练学生对某些数学信息的敏感性.
2. 信息不完全或不明显的题目,让学生补充条件
信息缺少,但补充后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如:一年级有20人参加美术兴趣班,二年级和三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一年级的3倍,二年级有多少人参加美术兴趣班?信息不明显,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训练学生细心寻找的能力.
3. 有多余信息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