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层建筑调研报告范文

高层建筑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层建筑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第1篇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扑救登高面设计存在缺陷问题,就实践中改进和补救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登高场地消防设计等问题作探讨。以期待设计过程中完美解决消防扑救登高问题。

关键词:消防 扑救 登高 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就其高层民用建筑扑救登高面的设计来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切实解决好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问题,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实际,就实践中如何改进和补救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登高场地消防设计等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在火灾中的作用

高层民用建筑,一般功能复杂,体量较大,但由于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街景及建筑学的需要,往往在高层民用建筑主体附建与高层建筑相连的裙房,用作商场、餐厅、营业厅、会议厅等。这无疑满足了城市规划和使用者的要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消防工作的难度。尤其对高层建筑的裙房,登高面等诸多问题设计时稍有忽视,及易导致一旦高层建筑火灾对人员的抢救,扑灭火灾带来严重的影响。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有的电梯往往由于停电,不能正常使用,即便是设计有消防电梯或者是消防客运合用电梯,但在实际现实中供电多是来自一个区域变电站,达不到双电源供电要求,有的由于施工,敷设电缆等满足不了防火要求,火灾时往往也会导致断电。而多数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或剪刀梯都布置设计在建筑的筒体中部,火灾停电时往往无照明,消防电梯、疏散楼梯不能正常使用,给迎救人员、疏散人员带来困难。二是消防人员难以接近着火层扑救,由于人员在火灾时惊慌外逃,顺楼梯或下或上,与消防人员逆向行走。极大的导致人员阻设等因素,给抢救和人员疏散带来混乱。三是火灾时往往是烟气顺其楼梯间、电梯间、竖向的管导井、电缆井等上下漫延,由于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烟气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迷漫疏散楼梯间、电梯间、烟气的毒性导致人员难以疏散。许多高层建筑火灾事例证明,一旦火灾时由于人员的求生欲望,往往会接近建筑的外窗部位以求得新鲜空气和寻求一线得救的希望。在这时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科学的设计一个让消防员能扑救火灾的登高面。国内外,众多的火灾案例证明,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在实施救人员和灭火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能够靠近高层主体建筑,迅速抢救人员和扑救火灾,设计合理的消防登高立面,确定可靠的登高消防车操作场地,保证在空间有效的操作范围和核实登高车的最小轻弯半径是保证消防人员到达目的地救人、灭火的关键。因此,高层民用建筑登高面的设计是保障火灾时抢救人员生命、逃生和扑灭火灾的重要保证。

二、现有标准和实际存在的设计缺陷问题

(一)现有规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自1995年颁布实施以来,历经了1997年、1999年、20xx年几次局部修订,对于及时总结防火设计的实践经验和火灾的经验教训,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危害、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扑救、涉及民生至上的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现有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该条明确了高层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保证消防车在扑救上能充分发挥作用。规范4.3.1条、4.3.4条、4.3.5条、4.3.6条、4.3.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距建筑外墙宜大于5米,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穿越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以上条款,对消防车道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无凝更好地保障了消防车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设计要求。

(二)存在问题。随城市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土地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给高层民用建筑扑救面设计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裙房的设计问题。在城市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多为追求商业价值,建筑裙房设计多在四层左右,由于裙房作商业用途,每层层高净空多为4-4.5米以上,往往裙房高度超过防火规范5米要求,多数裙房的进深也大于4米。二是幕墙问题。城区内的多数高层建筑,为达到设计美观,协调繁荣城市的效果,许多高层建筑均设计有幕墙,尤其是设计玻璃幕墙且作为消防登高面考虑。三是登高面一侧、直通室外的楼梯 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设计问题。临街高层建筑底层均设计为商铺。当考虑作为登高面时,而多数设计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规避设计布置直通室外疏散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往往将疏散楼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另一侧。四是消防车道的设计问题。城区内的高层建筑为充分利用当街的立面效果和商铺的价值,许多建筑将消防登高扑救面布置在建筑的背街一侧。然而,对环形消防车道和回车场的设计更多的是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能满足消防车辆的使用要求。五是地下车库出入口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叉处的设计问题。城区内多数高屋建筑均设计地下车库,而地下车库的出入道又多为利用高屋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引入地下,在设计时往使得消防车道与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车道连接交叉外出现坡度及倾斜面。许多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引入车道较短时,在环形消防车道上形成的坡度倾斜面更大,影响或无法满足消防车辆的行驶。六是幕墙下设计室外消火栓等问题。高层建筑临街面往往设计有装饰幕墙,而室外消火栓,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等也宜临沿街设置。稍有忽视,很容易将室外消火栓等布置在幕墙之下,一旦火灾幕墙坍塌,严重影响消防车吸水、供水等扑救。七是登高消防车场地的设计问题。许多高层建筑对登高消防车辆的操作场地考虑不周,多数仅以环形消防车道宽度来考虑。以此宽度作为登高消防车的场地,将远远不能满足登高消防车的操作空间要求。

三、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

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观念,以保障民生、保障公共消防安全为发展,以创新思想、合理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扑救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以下为作者结合现有的规范、标准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存在问题与读者作共同探讨。

(一)临街登高面外墙设计。建在市区或商业街的高层建筑,当确定其临街一面作为消防扑救登高面时,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临街一侧的道路保障登高消防车的场地需要,但特别要注意,设计时要避免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外墙设置玻璃幕墙。由于幕墙的设置增加了建筑外观美的效果,对装点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思路上考虑采用较多,但往往一旦火灾,会给消防扑救带来极为不便的后果。火灾证实,玻璃幕墙在火的作用下会炸裂和塌落,导致消防人员扑救火灾时无法靠近建筑。同时、一旦幕墙下设计有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时由于幕墙的塌落下掉。这些灭火设施将无法使用,也容易导致扑救人员的伤亡。在临街登高面乃至最高顶层还应避免设计霓虹灯之类的大型商业广告和其它影响消防登高扑救的景观设计。登高面一侧还应避免过多的凹凸造型,影响登高消防车登高平台靠近各层门窗、洞口。

(二)登高边长、裙房、疏散楼梯与出口设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我们在进行消防设计时要尽力考虑规范的强制规定。其意义是登高边不应小于1/4周边长度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尤其是一些矩形建筑、多边形平面的建筑应考虑满足一个长边的长度作登高扑救边;其二是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必须设置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一规定是确保一旦建筑火灾时能保证人员及时逃生和便利消防登高车扑救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城区的高层建筑为节约用地,往往将登高面和登高场地的布置多与商业街、步行街等主要街面一侧一同考虑。但是,许多处于繁华的商业区、商业街、步行街的临街面的商场、门面商业价值又使得房开商或设计时规避在这一侧面布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笔者认为,如果设计直通室外的楼梯确有困难,在考虑消防安全 经济价值的综合因素上,每栋建筑最基本的设计要满足有一个直通楼梯间的出口于登高面一侧、且设防火挑檐,同时各层宜设外挑阳台,否则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其三,是对裙房高度和进深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登高消防车曲背靠近高层建筑施救的需要。城区内多数高层建筑裙房都为商业使用。设计都在二到三层不等,有的大型商场一层高度即达5米,因此要求裙房高度小于5米,确有不少困难,因而在登高扑救一面的设计时要尽量满足规范要求,在高不超过5米的裙房时,可考虑进深在四米范围内的裙房设计,一旦裙防高度超过5米时,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可不设计凸出裙房,以达到规范要求。

(三)环形消防车道设计。“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米,同时,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可能地考虑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畅。二是在消防车道上尽量避免设计地下暗沟、化类池、燃气管道、电缆沟等,确有困难时,在结构设计上应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荷载通行。三是消防车由于运载的多为水,在运行时由于贯性作用,车辆的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在山地或有坡的消防车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0%。防止车辆打滑。四是设计消防车道时应重点考虑消防车的最小通行转弯半径要求,在城市密集区的建筑往往容易忽视该问题。所谓消防车的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消防车回转时消防车的前轮外侧循园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目前,因内轻系列消防车一般≥7米、中型系列消防车≥9米、重型系列消防车≥12米。因此,要根据城市消防装备的不同情况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最小轻弯半径不应低于上述标准,高层建筑扑救登高车道应按重型消防车转弯半径考虑。五是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遇有尽头路,应考虑设计回车场,一般为1.5米×15米,大型消防车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米。六是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许多高层建筑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车辆需求,均设计了地下停车库,而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车道往往也借助于高层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而出入。因此,在设计地下车库出入车道与地面环形消防车道接壤处必须考虑保证4米宽的消防车道平整性,即地下车库出入车道的降坡起点不应设在环形消防车道上,保证消防车行驶的4米有效宽度路面不倾斜和平整。

第2篇

目前在X区落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农村合作银行、邮储银行等5家,另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渗透力度较大,在密集的金融机构和激烈金融同业竞争形势下,我行派驻普惠金融特派员尤显意义重大。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宣传,立足本职岗位,践行普惠工程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一、普惠金融特派员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随着特派员被派驻到当地镇政府,工作开展近半年以来,有收获有感悟,但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公众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不够高。自去年推行农信普惠金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媒介向社会大众宣传普惠理念和普惠内容,做了大量的工作,受惠比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部分老百姓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还比较低,认为我们搞形式主义,或者出于自我保护,表现在整村走访过程中部分农户不配合,信息提供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信息质量。

(二)市场定位和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信社市场定位为支农支小,而区域内落户企业相对较大,融资金额与我们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相匹配。

(三)派驻模式的不足。常驻模式,工作性质和作息与政府工作人员同步,容易充分融入政府工作环境,相比我行每周一天的派驻模式,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时间上更有优势。

(四)实际融入政府不够。从当前情况看,在派驻期间,更多的是与党委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交流、介绍和汇报等方式,对于有关政府导向等掌握不够,对于我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配合政府运用金融杠杆实现结构调整方面有时显得不够及时、主动。

二、做好普惠特派员工作的建议。普惠特派员制度的实施,给农信普惠工程的宣传和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结合前期工作的感受,本人就做好普惠金融特派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依靠岗位优势,促进合作联动。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特派员岗位优势,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理念和举措带给基层,让普惠播及城乡。

1.必须坚持做好与村级组织的配合。通过经常性走访村级经济组织和召开个贷协管员会议,掌握辖区内农户消费、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分析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为个人贷款和小微贷款的拓展提供基础信息。

2.必须深化银政合作。坚持银政合作,为最大程度缓解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我们的想法:通过充分掌握各种信息,提高信贷投放的准确度,增强信贷退出的主动性),可通过银政合作的方式,共同组成的普惠金融协调联系小组,通过银政联系配合,合作推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金融工作,不定期开展通报交流会,交流相关信息,协调解决问题。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风险点;促进改善信贷结构,助推普惠取得实效。坚持适度参加经济会议。通过会议可以了解本辖区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和乡镇规划及政策导向,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执行提供最大的配合和支持。必须坚持执行汇报制度。经常性向港区主要领导汇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探讨区域内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特别是出现风险苗头的企业经营状况,共商对策。倡导邀请各界调研。通过与镇人大、政协等机构调研座谈会,可对农信推进普惠金融开展交流和讨论。对我行服务小微企业开展的一系列行动给予提出了意见建议。促进我行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3.必须坚持做好内部主动配合。必须做好上下联动。对日常掌握的信息和碰到的问题需及时向总部领导汇报,以便总部更好地掌握港区发展动态、支行工作难点,及时对基层提供支持,在支农支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做好普惠工作。必须坚持做好横向沟通。与辖区内X支行做好联系沟通,(由于两个支行对接一个政府),对掌握的属于X支行辖区内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兄弟支行负责人进行反馈。必须充分调动客户经理积极性。可通过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作用,对中小微企业、农户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必须切实转变服务方式。可通过组建金融服务小分队,适时上门向中小企业及商户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

(二)强化普惠宣传,加强渠道建设。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以普惠宣传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信心和决心带给百姓,让农信品牌深入百姓。

可通过在辖区内的部分村委会设立普惠金融宣传橱窗,同时每个村确定联络人员,负责与我行进行沟通协调,对宣传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使辖区老百姓第一时间能够获知当前的金融法律法规,获知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特色。可通过“普惠金融宣传车”的方式组织流动宣传。宣传主要安排员工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沿街或设摊宣传。

重点围绕农户贷款、投资理财、金融防骗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宣扬普惠理念,传播农信品牌,使百姓深化对农信“服务三农、支农支小、扎根本地”的信念,对农信人践行普惠的执着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认可。

针对渠道服务不足的情况,可以增设ATM机、POS机具、便民服务终端等便捷设备,根据区域规划调整,推进调整网点布局。一是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自助机具的布放和更新,扩大普惠金融的自助服务范围。二是调整网点布局,优化服务渠道,根据政府规划布局和农户搬迁等新情况,及时对部分陈旧网点进行更新改造,对不能适应当地新形势的网点及时进行拆并或迁址。

(三)坚持市场定位,突出支农支小。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创新与走访两大主要内容,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实际行动带给百姓,让农信惠及百姓。

1.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推出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门槛高等难题,为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手续,真正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快捷金融服务。

2.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个贷投放力度。组织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以及“全员营销”和“普惠金融”走访活动,通过下基层、摸实情,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真实需求等情况,同时通过大学生创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服务产品,切实帮助三农发展事业,改善生活,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

第3篇

关键词:消防 扑救 登高 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就其高层民用建筑扑救登高面的设计来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切实解决好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问题,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实际,就实践中如何改进和补救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登高场地消防设计等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在火灾中的作用

高层民用建筑,一般功能复杂,体量较大,但由于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街景及建筑学的需要,往往在高层民用建筑主体附建与高层建筑相连的裙房,用作商场、餐厅、营业厅、会议厅等。这无疑满足了城市规划和使用者的要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消防工作的难度。尤其对高层建筑的裙房,登高面等诸多问题设计时稍有忽视,及易导致一旦高层建筑火灾对人员的抢救,扑灭火灾带来严重的影响。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有的电梯往往由于停电,不能正常使用,即便是设计有消防电梯或者是消防客运合用电梯,但在实际现实中供电多是来自一个区域变电站,达不到双电源供电要求,有的由于施工,敷设电缆等满足不了防火要求,火灾时往往也会导致断电。而多数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或剪刀梯都布置设计在建筑的筒体中部,火灾停电时往往无照明,消防电梯、疏散楼梯不能正常使用,给迎救人员、疏散人员带来困难。二是消防人员难以接近着火层扑救,由于人员在火灾时惊慌外逃,顺楼梯或下或上,与消防人员逆向行走。极大的导致人员阻设等因素,给抢救和人员疏散带来混乱。三是火灾时往往是烟气顺其楼梯间、电梯间、竖向的管导井、电缆井等上下漫延,由于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烟气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迷漫疏散楼梯间、电梯间、烟气的毒性导致人员难以疏散。许多高层建筑火灾事例证明,一旦火灾时由于人员的求生欲望,往往会接近建筑的外窗部位以求得新鲜空气和寻求一线得救的希望。在这时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科学的设计一个让消防员能扑救火灾的登高面。国内外,众多的火灾案例证明,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在实施救人员和灭火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能够靠近高层主体建筑,迅速抢救人员和扑救火灾,设计合理的消防登高立面,确定可靠的登高消防车操作场地,保证在空间有效的操作范围和核实登高车的最小轻弯半径是保证消防人员到达目的地救人、灭火的关键。因此,高层民用建筑登高面的设计是保障火灾时抢救人员生命、逃生和扑灭火灾的重要保证。

二、现有标准和实际存在的设计缺陷问题

(一)现有规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自1995年颁布实施以来,历经了1997年、1999年、20xx年几次局部修订,对于及时总结防火设计的实践经验和火灾的经验教训,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危害、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扑救、涉及民生至上的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现有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该条明确了高层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保证消防车在扑救上能充分发挥作用。规范4.3.1条、4.3.4条、4.3.5条、4.3.6条、4.3.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距建筑外墙宜大于5米,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穿越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以上条款,对消防车道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无凝更好地保障了消防车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设计要求。

(二)存在问题。随城市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土地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给高层民用建筑扑救面设计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裙房的设计问题。在城市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多为追求商业价值,建筑裙房设计多在四层左右,由于裙房作商业用途,每层层高净空多为4-4.5米以上,往往裙房高度超过防火规范5米要求,多数裙房的进深也大于4米。二是幕墙问题。城区内的多数高层建筑,为达到设计美观,协调繁荣城市的效果,许多高层建筑均设计有幕墙,尤其是设计玻璃幕墙且作为消防登高面考虑。三是登高面一侧、直通室外的楼梯或 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设计问题。临街高层建筑底层均设计为商铺。当考虑作为登高面时,而多数设计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规避设计布置直通室外疏散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往往将疏散楼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另一侧。四是消防车道的设计问题。城区内的高层建筑为充分利用当街的立面效果和商铺的价值,许多建筑将消防登高扑救面布置在建筑的背街一侧。然而,对环形消防车道和回车场的设计更多的是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能满足消防车辆的使用要求。五是地下车库出入口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叉处的设计问题。城区内多数高屋建筑均设计地下车库,而地下车库的出入道又多为利用高屋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引入地下,在设计时往使得消防车道与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车道连接交叉外出现坡度及倾斜面。许多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引入车道较短时,在环形消防车道上形成的坡度倾斜面更大,影响或无法满足消防车辆的行驶。六是幕墙下设计室外消火栓等问题。高层建筑临街面往往设计有装饰幕墙,而室外消火栓,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等也宜临沿街设置。稍有忽视,很容易将室外消火栓等布置在幕墙之下,一旦火灾幕墙坍塌,严重影响消防车吸水、供水等扑救。七是登高消防车场地的设计问题。许多高层建筑对登高消防车辆的操作场地考虑不周,多数仅以环形消防车道宽度来考虑。以此宽度作为登高消防车的场地,将远远不能满足登高消防车的操作空间要求。

三、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

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观念,以保障民生、保障公共消防安全为发展,以创新思想、合理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扑救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以下为作者结合现有的规范、标准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存在问题与读者作共同探讨。

(一)临街登高面外墙设计。建在市区或商业街的高层建筑,当确定其临街一面作为消防扑救登高面时,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临街一侧的道路保障登高消防车的场地需要,但特别要注意,设计时要避免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外墙设置玻璃幕墙。由于幕墙的设置增加了建筑外观美的效果,对装点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思路上考虑采用较多,但往往一旦火灾,会给消防扑救带来极为不便的后果。火灾证实,玻璃幕墙在火的作用下会炸裂和塌落,导致消防人员扑救火灾时无法靠近建筑。同时、一旦幕墙下设计有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时由于幕墙的塌落下掉。这些灭火设施将无法使用,也容易导致扑救人员的伤亡。在临街登高面乃至最高顶层还应避免设计霓虹灯之类的大型商业广告和其它影响消防登高扑救的景观设计。登高面一侧还应避免过多的凹凸造型,影响登高消防车登高平台靠近各层门窗、洞口。

(二)登高边长、裙房、疏散楼梯与出口设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我们在进行消防设计时要尽力考虑规范的强制规定。其意义是登高边不应小于1/4周边长度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尤其是一些矩形建筑、多边形平面的建筑应考虑满足一个长边的长度作登高扑救边;其二是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必须设置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一规定是确保一旦建筑火灾时能保证人员及时逃生和便利消防登高车扑救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城区的高层建筑为节约用地,往往将登高面和登高场地的布置多与商业街、步行街等主要街面一侧一同考虑。但是,许多处于繁华的商业区、商业街、步行街的临街面的商场、门面商业价值又使得房开商或设计时规避在这一侧面布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笔者认为,如果设计直通室外的楼梯确有困难,在考虑消防安全 经济价值的综合因素上,每栋建筑最基本的设计要满足有一个直通楼梯间的出口于登高面一侧、且设防火挑檐,同时各层宜设外挑阳台,否则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其三,是对裙房高度和进深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登高消防车曲背靠近高层建筑施救的需要。城区内多数高层建筑裙房都为商业使用。设计都在二到三层不等,有的大型商场一层高度即达5米,因此要求裙房高度小于5米,确有不少困难,因而在登高扑救一面的设计时要尽量满足规范要求,在高不超过5米的裙房时,可考虑进深在四米范围内的裙房设计,一旦裙防高度超过5米时,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可不设计凸出裙房,以达到规范要求。

(三)环形消防车道设计。“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米,同时,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可能地考虑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畅。二是在消防车道上尽量避免设计地下暗沟、化类池、燃气管道、电缆沟等,确有困难时,在结构设计上应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荷载通行。三是消防车由于运载的多为水,在运行时由于贯性作用,车辆的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在山地或有坡的消防车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0%。防止车辆打滑。四是设计消防车道时应重点考虑消防车的最小通行转弯半径要求,在城市密集区的建筑往往容易忽视该问题。所谓消防车的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消防车回转时消防车的前轮外侧循园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目前,因内轻系列消防车一般≥7米、中型系列消防车≥9米、重型系列消防车≥12米。因此,要根据城市消防装备的不同情况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最小轻弯半径不应低于上述标准,高层建筑扑救登高车道应按重型消防车转弯半径考虑。五是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遇有尽头路,应考虑设计回车场,一般为1.5米×15米,大型消防车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米。六是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许多高层建筑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车辆需求,均设计了地下停车库,而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车道往往也借助于高层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而出入。因此,在设计地下车库出入车道与地面环形消防车道接壤处必须考虑保证4米宽的消防车道平整性,即地下车库出入车道的降坡起点不应设在环形消防车道上,保证消防车行驶的4米有效宽度路面不倾斜和平整。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2)参观调研阶段;3)实践设计阶段;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 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 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 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 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建筑行业;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

0引言

高层建筑是历史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成功缓解我国愈来愈紧缺的土地资源问题。与正常高度的楼房相比,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设计结构、更大难度地施工要求。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的兴起,促进了与建筑行业沾边的其他业务的进步,作为关键技术的土建施工技术,拥有了丰富的晋升余地。

1高层建筑的施工

不一样的国家和地区对高层建筑所制定的要求并不相同,中国规定凡是高于十层的房屋以及高于二十四米的其他民用房屋都列为高层建筑。相比普通建筑物,高层建筑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其楼层数目居多,整体房屋的高度较大,设计结构特别复杂,损耗的建筑材料较多。对施工的难度和技术工艺具有较大难度和挑战。第二全部施工的周期相比一般工程持续时间久,工作的流程繁琐,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联系紧密。第三高层建筑整体庞大,自重很大,此外某些特高层的建筑还要考虑所在地域的环境因素,例如土壤流失、季节性风力等。不难看出土建施工技术相较于高层建筑来说,其含金量更多,所达到的指标系数要求更高。安全系数是对高层建筑提出的另一个挑战,比其他建筑严格很多。

2运用在高层建筑里面的土建施工技术

2.1科学设计土建施工

合理的设计所要施工的高层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事先明确建筑质量的技术指标,该建筑服务的对象群体;此外,对整个工程的预算也要做整体把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的进行施工前期的工作部署,首先根据施工的地域特征对将要建造的高层建筑进行功能和质量的剖析。好好留意现场的地理状况,周围其他大型房屋物体的分布特征,当地的天气条件。根据调研报告,针对适用人群的特殊需求,开始设计高层建筑整体构造;合理安排整个施工周期,安排好每一时期工作内容,对每个时期的对应技术做到了如指掌。高层建筑对土建施工技术有着较高执行标准,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事前拟定的合同来操作。

2.2保证土建施工材料的质量

用于建造房屋的材料质量,关系到整个施工项目的工作。施工之前需要购买建筑的基本建材,我们要根据建筑设计要求购买对应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木材等材料;并将设置材料方案在有国家质量验证的建筑实验机构进行验证,确保购买的建筑材料是完全符合施工建造标准。一系列的工程案例和理论分析显示,混凝土里各种物质彼此之间的作用非常大,砂子所占百分比每降低百分之一,那么混凝土强度就降低约百分之七,石子砂土的配比作用和水泥含量作用约百分之四到十八。工程建筑过程中严格执行事先级配方案十分有意义。

2.3严格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形变

建筑裂缝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新挑战,怎样控制或是预防裂缝的产生是现在建筑行业里研究热点。相比普通建筑,裂缝更容易出现在高层建筑。原因是其的高度高,房屋构造繁琐,地底根基特别深,使得整个建筑物承受很大重量。不同类型的裂缝能够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像运动型裂缝,或是闭合裂缝,一般能够使用抗放方式。与此同时,实时监测裂缝的产生十分重要,对新增的裂缝还要给出合理解释。工程项目过程里,我们要极力避开继续使用已经有裂缝产生的水泥材料,改用混合了混凝土外加剂使得水泥含量降低。这是为了便于选用大小合适的砾石颗粒,因为水泥用量的多少与砾石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振动会影响施工的工艺效果,诱发裂缝产生,要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振动源头的清除、混凝土里面的空气的消散,对控制裂缝的产生有积极意义。除了降低水泥量,消除振动源和气泡,对建筑物中混凝土养护也是一种可靠方法。刚开始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导致裂缝的产生,应对措施是好好养护混凝土。掌握好建筑物的潮湿程度,放慢刚建好混凝土房屋的表面水分挥发速度,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因水分飞快挥发而产生的墙体表面收缩,裂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针对高层建筑上大面积混凝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应对技巧,如掩埋散热孔或是浇水降温,此外在施工完的三到五天仍然有对混凝土的表层、中间部位和底层实施温度监控的必要。当温度差特别大的时候,进行通水散热,是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的最好措施。

2.4选择恰当技术用于高层建筑的构造

受压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高层建筑的整体高度以及内部构造,在实际土建施工过程里要进行详细剖析。我们将高层建筑均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其上半部分楼体能够承受重量压力很小,却能承受很大风力,而下半部分楼体与之相反。由此可见,施工的时候要在底层打下扎实的根基,使其结构具有较大刚度,多用承重墙和承重柱。针对上半部分楼体,就要适当缩小墙体以及称重柱的数目,使得建筑空间得到最大化使用。对于一个建筑而言,其功能和结构是一对矛盾,实际生活里常常期望下层的空间尽可能宽敞,上层空间窄一点,那么就应在房屋结构变换的楼层科学地设计对应功能来达到这个目的。拥有剪刀型墙体造型的上半部分房屋和具有转换层功能的下半部分房屋,其高度对建筑物的有效排震有着重大意义。

2.5土建施工中的其他技术问题

高层建筑的土建施工关系到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打地基。打好地基对于高层建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地面房屋的根基。要建一座安全系数高,性能稳定的高层建筑物,就要把握好它一开始的地基建造。目前整体浇筑的作业方式在工程施工中非常普遍,此工作形式不仅可以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而且可以有效缩小工程造价成本。其二就是如何降低对建筑工地周边环境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考虑到高层建筑的楼高很高,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如剩余建筑材料污染、光污染等,造成周围生活的居民的困扰,如正常工作会产生噪声污染等。这些都是土建施工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相关技术提议

3.1现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建筑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高层建筑更是一马当先,引领着建筑行业蒸蒸日上。其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不少不足,限制了建筑业特别是高层建筑继续前进的步伐。接下来,就开始详细研究。

3.2土建施工中的技术建议

中国境内的高层建筑土建施工里具有大大小小技术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去攻关一些技术性难题。我们可以将施工过程里碰到的疑难杂症针对性解决,同时梳理成册,做成类似教科书或是说明书那样的版本,于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可有效规避施工过程里常见难题。此外,在选用高层建筑技术的过程中,要认清那些是成熟的技术,那些技术还有不稳定因素,使用起来有风险。对于同类型的成功案例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学习,取其精华,然后结合实际进行参考。除了选用关键技术外,还要对工地上的工人有安全监管措施。加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教育,时刻掌握施工进度,以便早发现早纠正。

4结束语

土建施工技术虽然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并不能满足更高层建筑的需求。要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又要住的安全、舒服,这是对建筑行业提出的新要求。为了使得我国建筑业的绵延不断,我们要依照现有的土建施工标准进行工作,此外改善技术不足之处也不能止步。

【参考文献】

[1]章阿毛.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10).

第6篇

关键词:外墙 外墙保温面层 构造设计 裂缝 控制

对于建筑物外墙面保温构造的设计,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外墙内保温构造、外墙中保温构造和外墙外保温构造。以下是常用的外墙保温构造方法。

外墙内保温构造

(1)硬质保温制品内贴

在外墙内侧用胶贴剂黏贴增强石膏聚苯复合保温板等硬质建筑保温制品,然后在其表面抹粉刷石膏,并在里面压入中碱玻纤涂塑网格布,最后用腻子嵌平,做涂料。

(2)保温层挂装

先在外墙内侧固定衬有保温材料的保温龙骨,在龙骨的间隙中填入岩棉等保温材料,然后在龙骨表面安装纸面石膏板。

外墙内保温不影响外墙外饰面及防水构造的做法,但占据较多的室内空间,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面积,而且用在居住建筑上,会给用户的自主装修造成一定的麻烦。

二、外墙中保温构造

在多道墙板或双层砌体墙的建筑物中,外墙保温材料可以放置在这些墙板或砌体墙的夹层中,或只是封闭夹层空间形成静止的空气间层,并在里面设置具有较强反射功能的铝箔等,阻挡热量外流。

具体做法是保温板现场安置,两层墙板之间的连接件处存在热桥,可以在节点处喷发泡聚氨酯,这样既堵塞了连接件处的螺栓孔洞,防水的效果也很好。如果基层板上完全用约20~30mm的发泡聚氨酯来代替保温板,不但保温效果不会受影响,基层板缝也可不用做特殊的防水处理,是整体处理的好方法。

外墙外保温构造

优点是可以不占用室内使用面积,而且可以使整个外墙墙体处于保温层的保护之下,冬季不至于产生冻融破坏。但因为外墙的整个外表面是连续的,不像内墙面那样可以被楼板隔开。同时外墙面又会直接受到阳光照射和雨雪的侵袭,所以外保温构造在对抗变形因素的影响和防止材料的脱落,以及防水等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

常用外墙外保温构造有以下几种:

保温浆料外粉刷

先在外墙外表面做一道界面砂浆,然后用粉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等保温砂浆。如果保温砂浆的厚度较大,应当在里面钉入镀锌钢丝网,以防止开裂。保温层及饰面用聚合物砂浆加上耐碱玻纤布,最后用柔性耐水腻子嵌平,涂表面涂料。

(2)外贴保温板材

用于外墙保温的板材最好是自防水及阻燃型的,如阻燃性挤塑型聚苯板和聚氨酯外墙保温板等,可以省去做隔蒸汽层及防水层等的麻烦,又较安全。外墙保温板粘结时,应用机械锚固件辅助连接,以防止脱落。

基本做法:用粘结胶浆与辅助机械锚固方法一起固定保温板材,保温层用聚合物砂浆加上耐碱玻纤布,饰面用柔性耐水腻子嵌平,涂表面涂料。

(3)外加保温砌块墙

适用于底层和多层建筑,可以全部或局部在结构外墙外贴砌一道墙,砌块选用保温性能较好材料来制作,如加气混泥土砌块、陶粒混泥土砌块等。承重墙可用粉煤灰转砌筑,不承重的外纵墙可用粉煤灰加气混泥土砌块砌筑,在山墙的粉煤灰砖砌体外面再贴砌一道加气混泥土砌块墙。两层砌体之间的拉结可以通过在砌块的灰缝中伸出锚固件来解决。

建筑外墙面的保温层易产生裂缝,在构造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外界诸多因素对墙体的作用。

四、外墙保温面层裂缝控制的基本原则

(1)外保温隔热体系抗裂优于内保温隔热体系的原则。外保温层以里的主体结构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夏季结构温度稳定性增加,墙体结构热应力减少,并且雨、雪、冻、融、干、湿等对主体墙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性减小,建筑寿命得以延长。

(2)“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抗裂技术原则。保温隔热体系各相邻构造层性能、弹性模量变化指标相匹配、逐层渐变,抗裂砂浆应保证一定的柔韧性以便释放变形应力。同时,在抗裂防护层中采用软配筋和多种纤维改变应力传递方向,防止各种变形应力集中发生。涂料饰面时,理想的模式为从抗裂砂浆层―腻子―涂料的柔韧变形性逐渐增大;面砖饰面时,应采用柔性粘结胶和勾缝胶。

(3)普通水泥砂浆不应作为保温体系表面的找平及保护层材料的原则。普通水泥砂浆不仅自身易产生各种收缩裂缝,同时由于柔韧性较差而无法适应自身温差变形及相邻层温度变形而产生的应力,用它作为保温层的保护层,极易产生裂缝,厚度越厚越严重。

(4)无空腔或小空腔构造提高体系稳定性的原则。这种做法具有抗风压能力强、体系整体性好、应力传递稳定、安全性好等优势。高层建筑工程做外保温隔热,应充分重视风荷载对外保温隔热的破坏,尽可能地采用无空腔或小空腔。高层建筑要比多层建筑承受的风压更大。

(5)应充分考虑各层材料的相容性及匹配性原则。这是由于保温体系是由多层材料复合构成。

(6)加强保温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的密封原则。在变换处,材质密度相差过大,材质间的弹性模量和线性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变形也不同,容易产生面层裂缝。同时还应该考虑这些部位的防水处理,防止水分侵入到保温体系内,避免因冻胀作用而导致体系的破坏,影响体系的正常使用寿命和体系的耐久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外墙面保温构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美观、经济,还要安全、耐用。因此,保温墙面裂缝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各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筑物外墙面保温层几乎将不再产生裂缝,这样,建筑物外墙面的保温构造也就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韩建新.建筑装饰构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标准化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高。伴随于此的是,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程度也日益增长,各种高层、超高层建筑都已成为常态。但如何就这些难度系数大、安全管理复杂、危险系数高的建筑安装与施工进行管理成为一项难题。建筑行业在近些年来仍旧处于安全事故频发的边缘地带,施工现场乱、脏、差的现象仍旧比较普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形式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展开探讨,以改善这一现状。

一、当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从原则上来看并非构成工程实体的要素,但其有效开展却与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以及施工企业的长期立足于发展息息相关。多数情况下,施工企业所采用的是目标管理模式,即相关领导或管理工作着更看重的是结果和目标,对施工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仅仅是不出事故、工期不落后就行;或者存在有注重短期目标价值而看不到安全文明施工带来的长远经济价值的现象,认为安全文明施工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即便按照相关标准注入安全生产资金也不能完全杜绝事故,心存侥幸,从而造成当前安全文明施工存在源头上的问题。

2.相关管理经济投入基础薄弱

安全文明施工生产管理的投入不同于其他费用支出,虽然相关规定中明确支出安全文明施工专项费用单独列项,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依靠低廉的价格中标并投产成为普遍现象,施工单位为了压缩支出,获取经济效益,不得不降低或挪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费用。再加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易形成透明且标准化管理模式,外界或相关监管部门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再去进行调查和弥补,使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名存实亡。

3.安全管理设施不健全

资金投入不足、安全保护用品市场标准不统一、采购人员资质不到位是造成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从相关市场调研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全网、扣件、安全绳、安全帽等基础安全设施的价格高低差异极大,从批发价几元钱一条的安全绳到几十元钱的都在市场上流通,那么这些低价安全设备的产品质量究竟能否满足施工现场安全施工要求呢,或者说在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附加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这些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安全设施是很难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在缺乏监管力度与责任追查的情况下也难于落实,给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二、针对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指出的对策

1.树立安全文明施工的有效意R

从意识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有所变革的是企业领导头脑中的安全文明生产施工的重要性以及其有效的社会价值,首先要明白建筑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和科学文明安全的施工,才是好的工程产品形成的依据和载体,从意识和头脑中预先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建筑工程形象和企业信誉,切勿把安全责任和以人为本当成一句空口号,从头脑中,由点及面的真正落实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才是施工企业立足的基石。

除了企业领导对安全意识的树立之外,现场的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也应当有着牢靠的安全责任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能再普遍认为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绳就是在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施工,而忽略了实际施工操作过程当中的许多安全细则,按照头脑中已有的惯性思维和自己认为的经验来进行施工操作。要知道在没有对安全施工有明确的认知,再加上工头过分强调工期,许多施工人员为了赶工而忽略各种安全护具的佩戴和安全安装施工的这种做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2.规范安全文明施工相关管理支出费用

“标准化”一直是文章所强调的,因此要落实好具体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就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管理支出的投入程度,切勿因小失大,为节省开支降低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本来使用低价、劣质的安全设施。在施工生产环节中,如果存在有重大危险源如超高层建筑外墙施工、软弱土质地区施工围挡搭建、中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拆除等,应当在开展前通过专家论证和相应的评估,配备以相应的应急防护用品,教育或告知实际操作人员应当注意和集中解决的安全隐患和安全要点所在,提高其作业过程中的生产安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费用的动态管理工作,确保专款专用不得节省或挪用,对于挪用安全措施费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3.组织全面的员工安全文明素质培训

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基层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安全文明施工生产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艺水平是施工质量保证的核心,在建筑项目开展前,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参加本次工程施工的全体人员对施工的流程、规范进行学习,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了解本次工程的特点、熟悉施工的程序以及质量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再进行施工。对施工重要工序环节或者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隐患的环节进行特殊了解与关注,对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要求其岗前培训。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奖金的形式来鼓励那些安全文明施工生产的员工,利用经济利益作为驱动,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纳入正轨中来,促使施工企业长久良性发展,进一步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化落实。

参考文献:

[1]徐克江.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经验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9).

第8篇

关键词:爬升模板;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 templa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 qualitative change. At present many narrow construction site, large amount of wall template,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requirements, this greatly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limbing formwork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jumping formwork;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爬升模板(即爬模)是一种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竖直或倾斜结构施工的模板工艺,如墙体、桥梁、塔柱等。可分为“有架爬模”(即模板爬架子、架子爬模板)和“无架爬模”(即模板爬模板)两种。我国的爬模技术,“有架爬模”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上海研制应用:“无架爬模”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用于北京新万寿宾馆主楼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目前已逐步发展形成“模板与爬架互爬”、“爬架与爬架互爬”和“模板与模板互爬”三种工艺,其中第一种最为普遍。

爬升模板是综合大模板与滑动模板工艺和特点的一种模板工艺,具有大模板和滑动模板共同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它与滑动模板一样,在结构施工阶段依附在建筑竖向结构上,随着结构施工而逐层上升,这样模板可以不占用施工场地,也不用其他垂直运输设备。另外,它装有操作脚手架,施工时有可靠的安全围护,故可不需搭设外脚手架,特别适用于在较狭小的场地上建造多层或高层建筑。它与大模板一样,是逐层分块安装,故其垂直度和平整度易于调整和控制,可避免施工误差的积累。也不会出现墙面被拉裂的现象。但是,爬升模板的配制量要大于大模板,原因是其施工工艺无法实行分段流水施工,因此模板的周转率低。

一、模板与爬架互爬

1、工艺原理

是以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为支承,通过附着于已完成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上的爬升支架或大模板,利用连接爬升支架与大模板的爬升设备,使一方固定,另一方作相对运动,交替向上爬升,以完成模板的爬升、下降、就位和校正等工作。

2、组成与构造

爬升模板由大模板、爬升支架和爬升设备三部分组成。

(1)大模板

1)面板一般用组合式钢模板组拼或薄钢板,也可用木、竹、胶合板。横肋用[6.3槽钢。竖向大肋用[8或[10槽钢。横、竖肋的间距按计算确定。

2)模板的高度一般为建筑标准层层高加100~300mm,属于模板与下层已浇筑墙体的搭接高度,用于模板下端的定位和固定。模板下端需加橡胶衬垫,以防止漏浆。

3)模板的宽度,可根据一片墙的宽度和施工段的划分确定,其分块要求要与爬升设备能力相适应。

4)模板的吊点,根据爬升模板的工艺要求,应设置两套吊点。

5)模板上的附属装置

①爬升装置,爬升装置是用于安装模板和固定爬升设备的。常用的爬升设备为捯链和单作用液压千斤顶。

②外附脚手和悬挂脚手:外附脚手和悬挂脚手设在模板外侧,供模板的拆模、爬升、安装就位和校正固定:穿墙螺栓安装和拆除:墙面清理和嵌塞穿墙螺栓等操作使用。脚手的宽度为600~900mm,每步高度为1800mm。脚手架上下要有垂直登高设施,并应配备存放小型工具和螺栓的工具箱。

(2)爬升支架

1)爬升支架是承重结构,主要依靠附墙架(底座)固定在下层已有一定强度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上,并随着施工层的上升而升高。主要起到悬挂模板、爬升模板和固定模板的作用。因此,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爬升支架的构造,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爬升支架顶端高度,一般要超出上一层楼层高度0.8~1.0m,以保证模板能爬升到待施工层位置的高度。 ②爬升支架的总高度(包括附墙架),一般应为3~3.5个楼层高度,其中附墙架应设置在待拆模板层的下一层。

(3)爬升设备

爬升设备是爬升模板的动力,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常用的爬升设备有电动葫芦、捯链、单作用液压千斤顶等,其起重能力一般要求为计算值的两倍以上。

二、爬升模板施工要点

爬升模板施工多用于高层建筑,这种工艺,主要用于外墙外模板和电梯井内模板,其他可按一般大模板施工方法施工。

爬升模板安装

1)进人现场的爬升模板系统(大模板、爬升支架、爬升设备、脚手架、附件等),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图纸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2)检查工程结构上预埋螺栓孔的直径和位置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有偏差时应在纠正后方可安装爬升模板。

3)爬升模板的安装顺序是,底座立柱爬升设备大模板

4)底座安装时,先临时固定部分穿墙螺栓,待校正标高后,方可固定全部穿墙螺栓。

5)立柱宜采取在地面组装成整体,在校正垂直度后再固定全部与底座相连接的螺栓。

6)模板安装时,先加以临时固定,待就位校正后,方可正式固定。

7)安装模板的起重设备,可使用工程施工的起重设备。

8)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对所有连接螺栓和穿墙螺栓进行紧固检查。并经试爬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9)所有穿墙螺栓均应由外向内穿入,在内侧紧固。

10)爬模的制作和安装质量要求。

2、爬升

1)爬升前,首先要仔细验查爬升设备,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爬升。

2)正式爬升前,应先拆除与相邻大模板及脚手架间的连接杆件,使爬升模板各个单元体分开。

3) 在爬升大模板时,先拆卸大模板的穿墙螺栓,在爬升支架时,先拆卸底座的穿墙螺栓,同时还要检查卡环和安全钩。调整好大模板或爬升支架的重心,使保持垂直,防止晃动与扭转。

4)爬升时操作人员不准站在爬升件上爬升。

5)爬升时要稳起、稳落和平稳地就位,防止大幅度摆动和碰撞。要注意不要使爬升模板与其他构件卡住,若发现此现象,应立即停止爬升,待故障排除后,方可继续爬升。

6)每个单元的爬升,应在一个工作台班内完成,不宜中途交接班。爬升完毕应及时固定。

7)遇六级以上大风,一般应停止作业。

8)爬升完毕后,应将小型机具和螺栓收拾干净,不可遗留在操作架上。

3、拆除

1)拆除爬升模板要有拆除方案,并应由技术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向有关人员交底后,方可实施。

2)拆除时要设置警戒区。要有专人统一指挥,专人监护,严禁交叉作业。拆下的物件,要及时清理运走。

3)拆除时要先清除脚手架上的垃圾杂物,拆除连接杆件,经检查安全可靠后,方可大面积拆除。

4)拆除爬升模板的顺序是,拆爬升设备拆大模板拆爬升支架

5)拆除爬升模板的设备,可利用施工用的起重机。

6)拆下的爬升模板要及时清理、整修和保养,以便重复利用。

4、其他

1)组合并安装好的爬升模板,金属件要涂刷防锈漆,模板面要涂刷脱模剂。以后每爬升一次,均要同样清理一次。尤其要检查下端防止漏浆的橡皮压条是否完好。

2)所有穿墙螺栓孔都应安装螺栓。如因特殊情况个别螺栓无法安装时,必须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所有螺栓都必须以40~50N·m紧固。

3)绑扎钢筋时,要注意穿墙螺栓的位置及其固定要求。

4)内模安装就位并拧紧穿墙螺栓后,要及时调整内、外模的垂直度,使其符合要求。

5)每层大模板应按位置线安装就位,并注意标高,层层调整。

6)爬升时,要求穿墙螺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在10N/mm2以上。

三、施工工艺要点

1、爬模装置安装

1)安装模板:先按组装图将平模板、带有脱模器的打孔模板和钢背楞组拼成块,整体吊装,按支模工艺做法,支一段模板即用穿墙螺栓紧固一段。平模支完后,支阴阳角模,阴角模与平模之间设调节缝板。

2)安装提升架:先在地面组装,待模板支完后,用塔吊吊起提升架,插入已支的模板背面,提升架活动支腿同模板背楞连接,并用可调丝杠调节模板截面尺寸和垂直度。

3)安装围圈:围圈由上下弦槽钢、斜撑、立撑等组成装配式桁架、安装在提升架外侧,将提升架连成整体。围圈在对接和角接部位的连接件进行现场焊接。

4)安装外架柱梁:在提升架立柱外侧安装外挑梁及外架立柱,形成挑平台和吊平台,外挑梁在滑道夹板中留一定间隙,使提升架立柱有活动余地。在外墙及电梯井角壁底部的外挑两靠墙一端安装滑轮,作为纠偏措施用。

2、安装操作平台

1)铺平台板;

2)外架立柱外侧全高设吊平台护栏;

3)外架立柱上端,设上操作平台护栏,高2m;

4)平台及吊平台护栏下端均设踢脚板;

5)从平台护栏上端到吊平台护栏下端,满挂安全网,并折转包住吊平台,以确保施工安全。

3、安装液压系统

安装洞口模板预埋管线爬模装置组装浇筑墙体混凝土脱模爬升水平结构施工合模,紧固螺栓继续上层墙体施工随升绑扎钢筋安装门洞模板预埋管线绑扎第一层墙体钢筋

1)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每榀提升架上安装1~2 台千斤顶。必要时在千斤顶底部与提升架横梁之间安装升降调节器。千斤顶上部必须设限位器,并在支承杆上设限位卡。每个千斤顶安装一只针形阀。

2)主油管宜安装成环形油路,采用Ф19 主油管,每个环形油路设有若干Ф16 分油管和分油器,从分油器到千斤顶的油管为Ф8,每个分油器接通5~8 个千斤顶。

3)液压控制台安装在中部电梯井筒内。

4)在进行液压系统排油排气和加压试验后,插入支承杆。结构体内埋入支承杆用短钢筋同墙立筋加固焊接,每600mm 一道。结构体外工具式支承杆用脚手架钢管和扣件连接加固。

5)安装激光靶,进行平台偏差控制观测。采用激光安平仪控制平台水平度。

4、钢筋绑扎

1)第一层墙体钢筋必须在爬模装置安装前绑扎;

2)从第二层开始,钢筋随升随绑。

5、脱模

1)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受损坏后,方可开始脱模,一般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 后进行。

2)脱模前先取出对拉螺栓,松开调节缝板同大模板之间的连接螺栓。

3)大模板采取分段整体进行脱模,首先用脱模器伸缩丝杆顶住混凝土脱模,让后用活动支腿伸缩丝杆使模板后退,脱开混凝土50~80mm。

4)角模脱模后同大模板相连,一起爬升。

6、水平结构施工

1)模板下口爬升到达上层楼面标高后,支楼板底模板或铺设压型钢板,绑扎楼板钢筋,浇筑楼板混凝土。

2)当采取连续爬模,滞后进行楼板施工方法时,应得到结构设计单位的认可,并经计算确定滞后施工层数。

7、合模紧固模板爬升到位后,用活动支腿丝杠推送到位进行合模。穿入对拉螺栓紧固,爬模继续循序轮回施工。

8、防偏纠偏

1)严格控制支承杆标高、限位卡底部标高、千斤顶顶面标高,要使他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到同步爬升。每隔500mm 调平一次。

2)操作平台上的荷载包括设备、材料及人流应保持均匀分布。

3)保持支承杆的清洁,确保千斤顶正常工作,定期对千斤顶进行强制更换保养。

4)在模板爬升过程中及时进行支承杆加固工作。

5)纠偏前应进行认真分析偏移或旋转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纠偏过程中,要注意观测平台激光靶的偏差变化情况,纠偏应徐缓进行,不能矫枉过正。

6)在偏差反方向提升架立柱下部用调节丝杆将滑轮顶紧墙面。

7)必要时采用3/8 钢丝绳和5t 手动葫芦,向偏差反方向拉紧。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介绍的爬升模板施工技术详细信息,可以看出爬升模板的技术要求很精细。在施工过程中环节很重要,一个小小的环节可能就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加强施工技术的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缙,赵帆.高层建筑施工[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刚,张林.试论模板工程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 2011.

第9篇

近期,全国多地建筑业工伤事故频发,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难问题引发关注。工伤维权难的主要原因是,保险覆盖率低、工伤认定难。一位被采访的建筑工人问,我们的保险应该由谁上?建筑业工人啥时才能走出“一失万无”绝境?

参保比例不到1/4

2014年12月29日清晨,北京清华附中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10人死亡,4人受伤;12月28日,安徽蚌埠一住宅项目施工现场发生塔吊在顶升过程中倾覆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12月19日,河南省光山县幸福花园小区工程发生一起模板支架坍塌事故,造成5人死亡、9人受伤。经简单统计,仅去年12月全国公开报道的在建工程坍塌事故就有7起以上。

长期以来,建筑业虽然是工伤事故的“多发区”,但却是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的“薄弱区”。不久前,全国政协就建筑工人工伤维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建筑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用工方式的特殊性,建筑工人的权益特别是工伤后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工伤维权问题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据初步统计,全国400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员参保比例不到1/4。

来自安徽界首市的邹河海干了十几年的建筑包工头,他手下的农民工在安徽、上海、浙江等各个地方都干过各种工程。他说,对于工伤保险,他和工人们根本不敢主动提要求,当然也没人主动给他们买过。

“2014年夏天我在山东一个工地干活,老板倒是给办了保险,不过是20人只办了2个人,老板说,出了事可以轮着用。”邹河海说,“其实,我们工人要求很低,只要工资不拖欠就好了,工伤保险,现在还真是不敢想。”

而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由于保险的缺失,“私了”也便成了普遍通行的处理方式。邹河海说,2014年8月,他舅舅的孩子在工地高层作业掉了下来,被钢筋穿腿。工程老板赔了8000元,介绍人赔了2000元,事情就算过去了。“至于工伤保险赔偿,买都没买,哪来赔偿呀!”

工伤者陷“一失万无”困境

据统计,建筑业工伤率仅次于采矿业。然而,多重原因导致工伤维权作为维护工人利益的“防线”常常“失守”,维权面临多重难题,往往使工人陷入“一失万无”困境。

深圳一位资深劳动法律师分析说,造成目前建筑行业工伤保险直接参保率普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分包制等劳动关系特点使得工人的各种保障制度欠缺;其次,建筑工人普遍都是农民工,随着农村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直接参加工伤保险存在重复参保,虽然法律并不禁止,但在此情况下工人可能选择不参加,以免影响“拿到手的工资”;此外,建筑劳务公司为节约成本而不愿为工人直接购买工伤保险。

同时,缺乏相关证据认定也是阻碍工伤维权的原因之一。2012年9月12日,来自山西临汾的农民工李红奎在北京某工地做运料小工,意外被高空坠物砸中头部,造成颅骨骨折。李红奎想申请工伤赔偿,但是第一道程序――提交劳动关系证明就让他犯难了,因为当初他没有签订任何用工协议。

劳动合同缺失导致工人工伤维权遭遇“劳动关系认定难”,已经成为工伤维权第一道难以迈过的“坎儿”。也就是说,首先要证明劳动关系就已经大费周章,更不要说证明工伤责任,获得工伤赔偿了。

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的《建筑业农民工劳动保护与工伤维权调研报告》显示,五年来该机构完整跟进的73个建筑工人工伤案例中,没有一例有正规的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工人工伤维权的关键难点有超过60%的人选择了“劳动关系认定”,另外有超过20%的人选择了“赔付执行难”。

建筑工人遭遇工伤后,希望获取工伤保险赔付,一般需经过劳动关系仲裁、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鉴定等程序。而用人单位往往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拖延时间,导致工伤认定索赔至少得要三年,长则四年。很多农民工没有这么长时间可耗,最终被迫接受不合理的私下赔偿。

此外,因资质挂靠、层层分包导致工程安全监管乏力、工人工资被拖欠现象,总包与劳务分包乃至于包工头互相推脱责任、扯皮,包工制度下工人被置于一种遮蔽的劳动关系中,建筑公司和劳务公司得以规避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工伤工人的维权路遥遥无期。

为建筑工人织起“防护网”

如何为建筑业工人真正织起“防护网”?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住建部、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意见确定,对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的用工特别是农民工,可以按建设项目方式参保,并可在各项社保中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对未提交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证明、安全施工措施未落实的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

以前,由于未将工伤保险费用明确列为建筑施工企业不可竞争费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控制成本,往往采取牺牲工人权益保障,放弃参加工伤保险。

而意见明确,建设单位将工伤保险费用单独列支,作为不可竞争费,不参与竞标,并在项目开工前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一次性代缴本项目工伤保险费,覆盖项目使用的所有职工,包括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使用的农民工。

这样,工伤保险的经费也就有了来源,而且实施动态管理,名单是可以换的,凡是参加项目的农民工都有保险。

多位专家和基层工人则表示,要多角度落实工伤保险,强化各项工伤维权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应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工伤参保覆盖率提升。目前,各地往往采取项目参保、商业投保等措施“补位”,比如要求项目在拿到施工许可证之前按工程报价的一定比例参加工伤保险,为该项目的建筑工人“捆绑”参保等。如合肥市就普遍采取了项目参保的工伤保险方式,每个建筑项目要获得施工许可证,就必须按工程报价的1.5‰投保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建筑工人工伤治疗费可由单位先垫付。

“参加工伤保险其实我们都愿意,特别是现在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系数更大,希望未来能降低参保门槛,落实项目参保,让我们更有安全感。”邹河海说。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教育;学位制度;课程设置;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21-05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在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中,以其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有机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度过了一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现将所了解的建筑系教学情况向同行作一简要介绍。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今天,希望对建筑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教育资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6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形成了完整的学科建制和学科整体发展优势。

(一)教学团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以学科团队方式组织整个日常管理和教学。2001年开始,学院逐步撤掉教研室,组建以研究方向为纽带的团队, 其目的就是可以把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每个团队由3~10 人组成,在这个基本组织中,教师有决策的自由和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以形成学科建设多方位的联系,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国内与国外的联系,等等 [1]。目前,全院已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团队30多个。

建筑系师资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建筑院系,现有在编教师12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0名,具有

博士学位的教师67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名。拥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1名,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Hon. FAIA)3名。外聘博士生导师中,有国内建筑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聘有贝聿铭、查尔斯·科里亚、安藤忠雄、理查德·罗杰斯等国际建筑大师为名誉教授。

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2]。师生比例在1:7左右。

(二)教学设施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拥有A—E五栋教学楼,教学空间非常宽裕。A、B两栋楼是以日常教学为主,包括理论课和设计专业教室以及大小报告厅;C楼以教师团队工作室为主,研究生课程有时就在教授的工作室讲授;D楼有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艺术教学创新基地、中国传统家具教学实践基地等10个分基地,高密度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E楼原为设计院,现为学生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场所,以充分实施“预备建筑师”计划。

(三)图书资料

B楼的一层为学院专用图书馆,截至2009年,拥有各学科藏书343万册,其中中文藏书277万册,外文藏书65万册。中文建筑类图书共11 986种,85 773册;外文建筑类图书共5 922种,10 396册;中文建筑类期刊共572种,980册;外文建筑类期刊共810种,14 415册[2]。图书馆开放时间为9:00-22:00,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查阅资料、自习、构思方案。

(四)学术平台

《时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设在C楼,这2本杂志都是业界权威期刊。《城市规划学刊》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期刊。《时代建筑》是一本以中国建筑为特征具有国际水平的杂志,关注国际思维中的本土特征,用世界的眼光探索中国命题,强调本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具有超大即时的信息容量。

(五)实践平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服务的产业平台,同时也是建筑教育和实现“预备建筑师”计划可依托的实践平台。

两个设计院凭借雄厚的设计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计手段,跻身全国前五名之列 。借助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实力,给教学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

二、 培养方案

(一)学位制度

一直以来,高校建筑系都是五年制。从2010级新生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率先改革学制,推广“4+m”学制,即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2年到3年。这意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可以压缩到6年的时间。据悉,这一改革在同济大学开展之后,有望在全国建筑专业中推广。

按照新的学制要求,本科阶段,建筑学专业学生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达到相应总学分即可毕业,可获得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硕士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攻读的年限为2年、2年半、3年不等,只要修满总学分,即可授予学位。而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的建筑学双学位硕士则需要3年的时间 [3] 。

在这次改革中,硕士研究生期间强化了在设计企业(设计院)的实习时间和要求,全面加强实践课程。实践课学分比重由20.3%增加到36%,并强调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要求企业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对教师的企业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程设置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设定了建筑学派的68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这68个知识点才能离开学校。所有课程也都围绕这68个知识点设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1.基础入门课

基础入门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计算机应用、美术等。这类课程的讲授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定义、属性、思维方法和职业特点,以及当代建筑概况。通过图像的记录与转译、环境认知与设计思维的徒手表达、图像的采集、工程字体训练、摄影创作技法与平面构成(色彩)练习、建筑抄绘与测绘等,培养学生完整的建筑设计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能力训练目的。

2.设计主干课

设计是建筑学本科学习的核心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大,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与原理、住宅建筑设计与社区发展、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建筑改扩建、城市设计与更新、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保持着建筑专业三维空间设计的优点,同时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能力:方案创造能力,解决空间问题能力,方案的比较、评价和修改能力,组织和管理设计过程的能力,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设计课程及周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3.实例研究和实习课程

所有的建筑教育学校大都利用所在城市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和建筑进行不同范畴的实例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以波士顿地区建筑为研究对象,宾夕法尼亚大学以费城为研究对象。同济大学则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评论、传统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建筑经济与建筑法规等实例研究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4]。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4.校企培养新理念

结合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预备建筑师计划”,以解决在校学生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为五年制本科生,时间为第8和11学期,培养环节主要有生产实习、参观企业、聆听讲座、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来源于企业(设计院),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采用双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使学生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拥有解决建筑设计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预备建筑师”。

为落实培养目标,学院规定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在升入四年级时,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以使他们能专心于学业。

目前,上海市规划研究院、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综合甲级设计企业已与建筑学院开展了“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校企合作。

三、教学特色

(一)建造与建构

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延续德国“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从入学开始,新生被灌输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创新,第二必须动手实践。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一些理论性的概念,还有很多动手直接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建造的过程。

自2008年起,每年的5月底,建筑学院都会举行一届建造节,每组参赛学生经过8小时辛苦、紧张、快乐地建造,用纸板搭建风格各异的房子,并在里面居住一晚,真实体验了自己建造的空间,领会、把握了建筑最基本的要素——适用、经济、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空间架构的认识,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济大学“以建构启动设计教学”,把建筑教育由美术型引导到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工型教育体系中,并致力于空间建构和建造教学的实践研究,采用将空间分析和空间建构分解为设计步骤的教学方式。在设计课的教学中,采用较大比例的工作模型作为主要的表现与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建构和结构的观念(图1)。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安排学生摆砌砖墙,学生在通过砌筑分割空间的过程中,理解了建造的理念。

(二)设计课程教学

同济大学建筑教学中,设计题目的选定,以专题性、连续性为主要特征,教学重视对空间的认知体验和对材料结构的真实建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到建构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动作用,从而使空间设计问题明晰化。

一年级的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概论和建筑概论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设计任务围绕建筑表现技法、建筑空间认知和建筑材料的建构设计,如里弄住宅建筑中色彩的采集、面积的对比、城市环境认知等,目的是向学生综合介绍场地、道路、纪念物、外观等基本要素。学生通过设计、模型制作及研究过程,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熟悉(图2)。

二年级的设计课程,则注重建筑形态哲学的形象表达方面,强调在建筑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进行视觉表现。通过生成技术和空间句法,理解建筑功能及空间特征,强化空间组织能力,提高建筑综合造型能力,建立环境观念。具体任务有小品建筑方案设计、建构模型制作、小住宅建筑方案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幼儿园建筑方案设计。

三年级设计课程的一系列题目设置,体现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建筑类型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如区县图书馆、展览馆建筑方案设计,其训练目的是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建筑形式、屋面和楼梯构造;民俗博物馆、山地建筑和滨水建筑、商业中心等题目的设计过程则是鼓励学生对文化、地域、建筑、历史等与人类居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建筑与人文环境紧密联系。

四年级的设计课程集中在第7学期,是一项复杂性、协调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专业设计工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特殊问题和一般规律。题目主要是旅馆类建筑、商办类建筑、商住类建筑和专题设计,如搜狐大厦建筑方案设计、时尚青年城建筑方案设计、旅游区四星级酒店建筑方案设计、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等等。这些题目多是教师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基地勘察、模型制作、方案推敲,掌握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律,包括结构、设备、垂直交通、安全疏散及消防等特殊问题,熟悉高层建筑的造型处理方法,认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及景观的关系。

专题设计是建筑设计教学的分化阶段。通过多题目的设置,学生选择喜欢的题目或需要加强学习的方向,为发展学生各自志向潜力与选择专业方向及日后的研究方向创造条件 [6] 。在注重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建筑的特性与共性设计、训练方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发挥各位教师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选教师所设定的多个题目进行教学。专题设计由多个分课题组成,他们包括大跨度建筑(技术性较强的题目)、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与设计、住宅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当代设计、校园建筑设计、建筑数字化生成、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等。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采用独立的或几人一组集体的方式进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要递交自己的设计成果,即集各学科于一体的最终完整的设计。

(三)专题讲座

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在各个学科方向都有完整的学术梯队,校内及校际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常进行团队学术活动,每个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定期作研究进展报告,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要求每个团队每学期必须轮流作学术报告,同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外及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学者作报告,了解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开拓思路。可以说,除了节假日之外,平均一天一场专题讲座。

仅笔者在同济的一年时间里,就先后有安藤忠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安托内·普利多克、米歇尔·舒马赫、弗兰克·盖里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同济大学举办讲座。学生在这么频繁的“学术声音”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必将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材选用

同济建筑系的教师既是高校教师,又是注册建筑师;既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又在设计企业从事建筑创作。许多教师还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创作,同时致力于此领域的学术研究。灵活、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能够及时将经验带入课堂,也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大部分都不用固定的教课书,也不指定教材。他们认为,一本教材,从编著到印刷、出版至少要2年时间,这种滞后性会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跟踪学科前沿。有的教师会把准备出版的书作教案,有的教师则用自己的分析内容和研究成果作教案。课堂上会发给学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推荐大量的参考书籍,还有大量的笔记,这些便是学生最终的考试依据。所以,虽然上课不考勤,但是学生听课积极性反而很高。

(五)考核方式

在同济建筑教学中,考试不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形式,而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和课堂讨论才是考核重头戏。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新型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设计课程中,最客观的考核方式就是“评图”课。每一次设计交图,班里所有学生的成图将被粘贴在教室的评图板上,所有的工作模型也摆放在相应的图纸下面。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专家、外校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将逐一询问每个细节,捕捉每一思路,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加学生之间的纵向影响。

四、结语

同济大学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建筑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建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等建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论是教学体系还是教学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学习同时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取长补短,把实践育人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建筑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伯伟.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核心影响力[J].时代建筑,2001(5):20-22.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络在线[EB/OL]. http://.

[3] 文汇报.同济大学新模式培养建筑师 建筑系本科不再读5年[N].上海:2010-09-13.

[4] 李丽.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技术的探索[D].上海:同济大学,2006:32-34.

[5]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培养方案[Z].2010:118-120.

[6] 钱锋.建筑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Z].同济大学本科教学大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册.2006:292-293.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ongji University

ZHAO Jing-xin1,2, HAN Bo1,2, LI Yong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3.Nanya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结构减震控制; 隔震; 倾覆力矩; 高宽比限值; 竖向地震动

中图分类号:U4 文献标志码:A

Numerical analysis on overturning resistant property of seismic isolated building subject to

bi-direct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

DU Yongfenga, b, LI Huib

(a.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b. Wester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t property of seismic isolated building with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th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for time domain response of overturning moment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subjected to bi-direct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 Based on a simplified model,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including height-to-width ratio and the fundamental period of isolated building on the ratio of anti-overturning moment to overturning moment is analyzed by using structure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The effect of seismic intensity and site soil type on anti-overturning safety factor of seismic isolated multi-story buildings and small high-rise buildings is analyzed under bi-direct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 Taken the seismic wave of Longnan from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s input signal, the overturning moment responses of several real isolated buildings are analyze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height-to-width ratio has stronger effect on the anti-overturning property than the fundamental period, and vertical earthquake excitation always has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nti-overturning property of isolated structures.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and the site soil typ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determine the limit value of height-to-width ratio.

Key words: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seismic isolation; overturning moment; limit value of height to width ratio; vertical ground motion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建筑基础隔震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探索在更多层数的建筑中使用隔震技术,日本等国家甚至尝试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1]我国在“5•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中也开始将隔震技术应用到高层建筑中.然而,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层数较少的多层建筑相比有很大不同:一般多层建筑依靠自身重力提供抗倾覆力矩,但若在结构高宽比较大的隔震结构中不专门设置抗倾覆装置,则在地震作用下其底部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拉应力.结构高宽比被公认为衡量隔震结构抗倾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2-5]笔者曾分别采用确定性分析模型和随机响应分析模型探讨隔震结构在多维地震激励下的抗倾覆性能.本文介绍多层和小高层隔震结构在水平和竖直2个方向地震作用下的倾覆力矩时域响应的数值分析结果.1 双向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倾覆分析模型1.1 建模的简化假定

本文采用简化模型,倾覆分析未计入水平和竖向振动的耦联.在进行水平响应分析时,将结构体系取为非线性弹簧连接的串联质点体系;在进行竖向响应分析时,将上部结构视为弹性超级空间单元.由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刚度很大,在进行竖向振动分析时,可忽略隔震层非线性特性.

1.2 水平向运动方程

为便于显示隔震层的构造对结构倾覆的影响机理,并方便对同一结构的非隔震体系进行比较,采用与常规不同的坐标系,将上部结构的振动坐标取为各质点相对于基础质点的位移.这样可将隔震体系的运动方程拆为2部分,从而使隔震层与上部结构之间的作用力、隔震层的位移等参量在运动方程中变为显式变量.隔震结构的倾覆主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评判,因此结构建立在非线性动力模型基础上,采用Bouc-Wen光滑滞变模型.

式中:mb为隔震层质点的质量;xb和x1分别为隔震层和第1层的层间位移;cb和c1分别为隔震层和第1层的基线阻尼因数;b和 1分别为隔震层和第1层的刚度因数;kb和k1分别为隔震层和第1层的刚度因数;zb和z1分别为隔震层和第1层的滞变位移分量;u¨g为水平方向地震地面加速度;Mx0,Cx0,Kx0和Kz0分别为与之相对应的上部结构子系统的质量、阻尼、刚度和滞变刚度矩阵;Ms0为上部结构子子系统的三角质量矩阵;x0和z0分别为上部结构各层层间相对位移及对应的滞变位移子向量;[WTBX]0为上部结构子系统对应的地震作用位置向量;Ts0为绝对加速度响应变换矩阵;zj和xj为第j层层间相对位移及对应的滞变位移子向量;Aj,j,j和j分别为上部

图 1 隔震体系倾覆示意

Fig.1 Diagram of overturning

of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结构第i层对应的Bouc-Wen模型参数;缥表征Í回曲线各段之间光滑程度的参数;n为上部结构自由度数.其中,Mx0仍取对角矩阵形式,Mx0,Kx0和Kz0等3个重要变量的表达式见文献[6].隔震体系倾覆示意见图1.

1.3 竖向运动方程

由于结构的竖向刚度大,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刚度大致与上部框架结构的竖向刚度在同一数量级,在进行竖向振动分析时,可参照类似于水平分析的串联质点系模型[7].略去隔震层非线性特性,得常见的线性振动模型的运动方程ИMv¨+Cvv•+Kvv=-v¨gM[WTBX](5)И式中:M为包含隔震层质量的、以对角形式表达的结构质量矩阵;Cv和Kv分别为竖向刚度矩阵和竖向阻尼矩阵;v¨g为竖向地震运动加速度;v¨,v•和v分别为上部结构各层竖向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向量.竖向振动的阻尼取瑞利阻尼模型.

2 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倾覆力矩┍泶锸姜2.1 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

若水平地震作用力作用在各层质点的形心,则隔震结构上部各质点的地震力对隔震层底部形成的沿水平方向的倾覆力矩为式中:M┆EH为水平地震产生的倾覆力矩;x¨b为隔震层的加速度响应;u¨g为地震地面加速度;mi为上部结构第i个质点的质量;y¨j为第j个质点的绝对加速度响应;hi为第i个质点的质心高度.

若将基底橡胶支座模拟为连续分布,则其受力一部分为重力产生,另一部分为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倾覆力矩产生,见图2,Ng为重力.

图 2 倾覆力效应

Fig.2 Effect of overturning forceИf┆min=fN-fM, f┆max=fN+fM(7)И式中:fmin为标志应力最小值;fmax为标志应力最大值;fN为轴向力产生的标志应力;fM为弯矩产生的标志应力.

根据橡胶隔震支座的工作性能,决定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力学条件为:(1)隔震层中背离水平推力方向的边缘橡胶支座中不产生拉力;(2)隔震层中水平推力指向边缘的橡胶支座所受压力不超过橡胶支座的极限抗压强度和由屈曲决定的压力限值.数学表达式为Иf┆min≥0, f┆max≤f┆ss(8)И式中:fss为由强度和屈曲联合决定的压力限值.在满足式(8)所表达的2个条件后,就可从理论上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动力载荷作用下不发生整体倾覆.本文以该模型作为评判隔震建筑高宽比限值的理论判据.

2.2 竖向地震作用对隔震结构倾覆效应的影响

在靠近断层区域,强震不但会引发强烈的水平振动,竖向的振动成分也更加明显.在估算隔震结构倾覆时,考虑到倾覆失效的薄弱振动方向为建筑物的短向,将隔震支座对称地布置为m排,外侧一排布置在建筑物的长边,中间一排布置在过道边的柱轴线下.若将水平与竖向2个方向的振动解耦,则竖向振动产生的拉、压应力效应对隔震支座的附加压应力可表示为

fV=[Gb+ni=1Gi+mb(v¨g+v¨b)+

ni=1mi(v¨g+v¨i)]/Ar(9)

式中:fV为隔震支座中的竖向总应力;Gb和Gi分别为隔震层和上部结构第i质点的重力载荷代表值;Ar为隔震支座总有效面积.计入竖向振动后的隔震支座总应力Иft┆min=f┆min+f┆Vmin, ft┆max=f┆max+f┆Vmax(10)И式中:f┆Vmin和f┆Vmax分别为隔震支座竖向受拉应力和受压应力的幅值.

3 水平地震下隔震结构抗倾覆简化P酮

3.1 倾覆力矩

根据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响应明显减小的特点,可假定上部结构大体上处于线弹性阶段,而非线性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利用隔震工程设计中提供的等效线性化刚度值计算基本振型,可得各楼层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式中:Hi为第i个质点距基础顶面的高度;Hb为隔震层质点距基础顶面的高度;嵛地震影响系数;洫n为上部结构顶层附加地震作用系数;î为阻尼比;Tg和T1表示特征周期和结构基本周期; 1和 2分别为阻尼修正因数; 阄阻尼指数的修正因 .上部各层地震力所合成的倾覆力矩近可近似表示为ИM┆EH=F┆EubHb+nj=1F┆EujHj(13)И式中:下标b代表隔震层对应的层号.

3.2 抗倾覆力矩

根据PKPM给出的各层质点的形心、质心坐标,取形心到外边缘的隔震支座轴线距离为抗倾覆力矩的力臂,则各层重力载荷值所合成的抗倾覆力矩可近似表示为ИMA=Gbrb+ni=1Giri

MO=Fuh(14)И式中:MA和MO分别为结构的抗倾覆力矩和倾覆力矩向量;rb为隔震层质点抗倾覆力臂;Gi为第i层结构的重力载荷值;ri和h分别为对应的力臂;Fu为各质点的作用地震力向量.可得结构的抗倾覆力矩因数矩阵的单个元素为

倾覆力矩的第j个元素;M┆Oj为倾覆力矩向量的第j个元素.

4 数值算例及统计分析

将陇南某隔震工程[8-9]的参数代入本文所建立的动力模型中,并输入“5•12”汶川地震主震陇南波.截取的有效幅值因数大于10%的一段作为输入,计算出结构动力响应,并按式(15)推算出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笔者课题组承担的43幢隔震建筑抗倾覆比影响见图3.

(a)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随结构高宽比的变化曲线(b)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随结构基本周期的变化规律图 3 结构参数对隔震体系抗倾覆比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structure parameters on anti-overturning ratio of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按现行抗震规范定义,┾HW=Hs/Wb为结构高宽比.

(1)结构高宽比对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性能影响比结构基本周期更具有相关性,且在本文分析的隔震建筑中,15层以下的隔震建筑抗倾覆比尚有相当大的裕量,一般在8度区使用时抗倾覆比的最小值仍接近3,见图3(a)中虚线.

(2)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随地震烈度增大而减小.结构地震响应随设防烈度的提高而提高,而抗倾覆力矩主要是结构自重,基本上与地震烈度无关[10-11],因此隔震建筑的结构高宽比限值应计入工程所在地的设防烈度影响.在上述工程中,位于设防烈度为9度、0.3g的一个综合楼工程和一个医院建筑中,结构高宽比仅为1.24,抗倾覆比不超过4.2,甚至低于设防烈度为8度、0.2g时结构高宽比为2.3的值,见图3(a)中星号对应的点.

(3)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随场地类别的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III类场地土上的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明显不利.一个结构高宽比仅为1.46的办公楼,其抗倾覆比已降至2.4以下,为本文所列出工程中抗倾覆比值最小的工程,见图3(a)中带右向三角符号的点.因此,隔震建筑的结构高宽比限值应计入工程场地类别的影响.

(4)在不考虑水平和竖向2个方向的振动耦联的情况下,竖向的振动产生的拉压应力效应也可仿照上述方法利用竖向反应谱计算.数值计算表明,竖向振动在隔震支座中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对隔震结构的抗倾覆性能都不利,具体表现为:①当隔震结构背离地面向上运动时,隔震层中应力小的一侧边缘橡胶支座产生拉力的可能性增大;②当隔震结构朝向地面向下运动时,隔震层中应力大的一侧边缘橡胶支座所受压力超过橡胶支座的极限抗压强度及发生屈曲的可能性均增大;③建筑自重的作用是当隔震结构背离地面向上运动时,重力抵消向上的力,使隔震支座产生拉力的可能性减小;而当隔震结构朝向地面向下运动时,重力与动力响应的作用叠加,使隔震支座发生屈曲的可能性增大;④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竖向振动产生的附加应力占隔震支座应力的比重不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出.5 结 论

(1)隔震建筑的抗倾覆比不仅随设防烈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且随场地类别序号的增大而减小.在考虑结构高宽比限值时,应计入隔震工程的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的影响.

(2)竖向振动产生的附加应力对隔震建筑抗倾覆性能不利,但所占的比重不大.

参考文献:

[1] 杜永峰, 朱前坤. 高层隔震建筑风振响应研究[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 30(6): 64-68.

DU Yongfeng, ZHU Qiankun. Analysis on wind-induced respond of tall-story isolation[J].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 & Retrofitting, 2008, 30(6): 64-68.

[2] 刘文光, 杨巧荣, 周福霖. 大高宽比隔震结构地震反应预测理论[J]. 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4): 346-350.

LIU Wenguang, YANG Qiaorong, ZHOU Fulin.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theory for isolated structure with large aspect ratio[J]. J Guangzhou Univ: Nat Sci, 2004, 3(4): 346-350.

[3] 祁皑, 范宏伟. 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4, 25(6): 52-58.

QI Ai, FAN Hongwei. Research on the height-width ratio of base isolated structure[J]. J Building Structures, 2004, 25(6): 52-58.

[4] 李宏男, 吴香香. 橡胶垫隔震支座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3, 24(2): 14-19.

LI Hongnan, WU Xiangxiang. Study on limit of height to width ratio for base-isolated buildings with rubber bearings under earthquake[J]. J Building Structures, 2003, 24(2): 14-19.

[5] 党育, 杜永峰, 李慧.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105-107.

[6] 杜永峰, 李慧, 金德保, 等. 大震下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对比[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 26(4): 212-217.

DU Yongfeng, LI Hui, JIN Debao, et al. Comparison of seismic reliability of passive and smart isolated structures under major earthquakes[J]. Earthquake Eng & Eng Vibration, 2006, 26(4): 212-217.

[7] 吴香香, 李宏男. 竖向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2(1): 10-14.

WU Xiangxiang, LI Hongnan. Effect of vertical motion on limit ratio of height to width for isolated structure[J]. J Tongji Univ: Sci Nat, 2004, 32(1): 10-14.

[8] 杜永峰, 李慧. 关于“5•12”汶川地震时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隔震建筑宏观性能的调研报告[R]. 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08.

[9] 杜永峰, 李慧.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C]//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会议论文集, ┍本: 地震出版社, 2008: 270-275.

[10] 谷伟, 刘斌. 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考虑竖向地震作用高宽比限制研究[J]. 工业建筑, 2004, 34(10): 17-20.

第12篇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中,如何把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县在城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调研。

一、实践与成果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城乡同步建设,适应发展要求。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4000户,我县的泥草房改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00余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xx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20xx年**县获得全国文明县荣誉称号。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乡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乡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的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

二是城乡建设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物业管理矛盾相对突出,呈现出管建脱节。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 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第13篇

关键词:建筑构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76-02

1、前言

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是贯穿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链条,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内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对21世纪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却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就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而言,适应新形式下的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建筑构造课程特点

《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二年级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量民用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并能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对建筑材料和节点相互之间的连接方法等进行理解和思考,熟悉建筑一般装修的类型与构造做法,同时应注意建筑物必须满足防潮、防水、隔热、保温、隔声和防震等各种特殊节点的构造做法,提供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构造设计方案,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建筑师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密切、工程实践性极强、学生缺少相关的感性认识等特点,与建筑设计课程相比显得较为枯燥,造成学习上的困难。相对于其他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比较早,内容繁多,再加上琐碎的构造节点图,对于建筑知识了解甚少的学生而言,入门确实不容易,教学的难度很大。近年来在国家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中,与之相关的考试科目“建筑材料与构造”及相关的技术作图题科目的通过率很低,也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3、建筑构造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建筑构造》课程被安排在二年级下,教学内容承担了建筑结构、建筑建造技术、建筑物理等课程的专业入门教学,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但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相关课程脱节,特别与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脱节。

传统教学体系中,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是两门相对独立课程,课程内容较少联系,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构成的培养,学生只感兴趣“抽象”的建筑,仅仅停留在建筑表面的形式关系,不会应用相关构造技术去追求建筑形式和空间造型,更不用说建筑构造技术实现,导致设计的方案常常像空中楼阁一样,不知如何“建造”出来。特别是到五年级及毕业设计,在涉及到空间造型与建构体系联系紧密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建筑时,学生大多数很难做到建筑造型和建筑构造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的完美统一,即使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画出的构造节点大样,节点详图与实际设计方案不符,毕业答辩时学生往往连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节点的做法。

3.2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构造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随着课程进度的讲解,学生需要将书本中所学到的内容与施工现场中看到的实际构配件相对应,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对构造做法的理解能力。但许多高校在制定建筑学教学计划时,都把建筑构造课划分为纯理论课程,教学时以理论讲授为主,造成建筑构造课程重视理论的教学,而缺少现场参观的教学内容。

3.3 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一些老的构造做法已趋于被淘汰。虽然教材不断新编、补充,而编著、出版教材需要时间,导致教材的修编速度滞后,例如实际过程已经淘汰的实心粘土砖、干粘石、水刷石、湿挂石材幕墙等做法在教材中仍占主导,而新的构造做法如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却未能及时补充进来被教材编录,加上近几年,建筑行业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条例不断更新出台,教材的有些内容早已过时,对建筑设计课及今后工作产生阻碍。导致学生还未出校门所接受的知识就已落后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4、适应新要求《建筑构造》教学方法

针对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建筑构造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经过建筑学专业、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三个专业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自身的体会,建筑构造课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1 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理解了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才会有学习好的动力。我们在本课程开始的第一讲。结合简单具体实例一图解“蛋形蜗居”制作过程,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给学生介绍建筑构造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该内容在建筑师的执业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采用最通俗易懂的实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课程学习的始终。

4.2 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抓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是讲好这门课的关键。以建筑构造的原理作为教学的主导,阐明材料与构造之间的联系,构造与功能要求,使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里强调的是原理学习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要在建筑构造的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只把建筑构造做法教给学生,而是要讲清楚每一种建筑构造做法的基本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出新的构造形式,但是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

作业布置采用多种的形式,无论是现场调研还是制图作业,明确提出参观和汇报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建筑实例大量实地调查、分析,拍出各种不同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构造节点设计,用多媒体形式完成调研报告,再进行集中讨论和讲评,加深学生对建筑构配件及节点构造具体做法的印象,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明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建筑构造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建筑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的兴趣。

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按照建筑设计过程需求的顺序来安排建筑构造教学,随着设计课程的推进,我们安排相对应的构造技术上的作业。例如在二年级下第一个建筑设计211

课程中一草、二草阶段,相应安排结构模型概念设计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构受力形式研究,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建筑结构体系、传力方式;在第二个建筑设计212二草阶段安排相应的外墙、楼板等构造节点设计,三草阶段则会跟进相关的楼梯、屋面细部的构造做法方面的构造设计。鼓励并指导学生将自己方案中的特殊节点进行构造设计并制作成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其方案的技术性表达能力。

建筑构造课与建筑设计课同步进行,采用让学生在建筑设计及原理课程中自己所做的建筑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构造设计、结构系统模型设计,使学生建立起节点详图应与设计对应的关系,在这种不断深人和完善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自己发现原来设计当中的缺陷和不足,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掌握建筑构造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建筑设计中主动解决构造问题,达到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的真正互动。

4.4 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正在建设的工程,采用现场直观教学方式,把施工工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加强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墙身细部构造”教学中,课堂搬到了施工工地。同学们通过直观生动的现场施工及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在建筑构造课程的“楼梯”教学中,学生自己上课使用的建筑系馆楼梯就是学生的课堂,依照已有的楼梯建筑外观首先让学生自己绘制楼梯节点详图,再结合已有的施工图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建立起节点详图应与设计对应的概念;更加结合实际。

随着建筑新材料、新结构及建筑新技术的发展,新的建筑构造技术也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配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学得主动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第14篇

城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是指单位和个人将城市供水经自建设施储存或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如楼房使用楼顶水箱、蓄水池或加压水泵进行供水,就存在二次供水问题。二次供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末梢和特殊区域用水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长沙市的高层建筑和高地集中式居民住宅小区大量出现,城市二次供水设施随之迅速增加。二次供水在解决高层建筑供水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污染的严重问题。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副主委李晓明在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强长沙市二次供水管理。为此,长沙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民革长沙市委联合,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由李克俭、王力力副主席带队,于6月17日至18日对我市二次供水管理情况进行了视察,先后听取了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卫生局有关二次供水情况的介绍,实地考察了湖南电位器厂、安华宾馆、泰时花园小区、名都花园小区、五华大酒店的二次供水设施及管理情况,考察组成员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沙市二次供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市节水办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市拥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单位800余家,建有水箱水池数千个,直接涉及城市用水人口90余万人,占市区用水人口的60%以上。

1992年,市政府颁发《长沙市生活饮用水二级供水卫生管理规定》,启动了长沙市二次供水的管理工作。我市承担二次供水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两家: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工作,其下属单位市节水办负责发放二次供水设施合格证;市卫生局负责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工作,其下属单位市卫生防疫站负责发放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市公用事业局和市卫生局在二次供水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市房屋产权管理局也将居民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管理纳入物业管理企业评优内容,促进了物业管理小区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对贮水量在200M3以上的278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管理,纳入管理的单位基本做到了“两证”齐全,未发生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故。

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二次供水的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二次供水设施又多为产权单位自建自管或物业公司代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措施,因而存在不少的问题和隐患。

1、二次供水管理混乱,水质污染严重。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除部分新建居民小区和少数单位对二次供水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外,大多数单位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居民点、社区的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据了解,至今还没有一个居民点或社区在市节水办进行过二次供水备案登记,而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的也大多是一些大宾馆、学校等规模较大的单位,仅占二次供水覆盖面的lO%。目前我市究竟有哪些单位建有二次供水设施,全市共有多少个水箱、水池,有关部门均提不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实行房改后,我市多数二次供水设施产权转为多业主共同所有,加上房屋租赁市场的活跃,也给二次供水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多业主管理实际成了无人管理。特别是一些效益较差的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更是忽视二次供水的管理。按照规定二次供水的水池(箱)每年至少须进行两次清洗消毒,而这些单位的蓄水池(箱)无专人管理,长期不进行清洗消毒,有的甚至从未清洗过。水箱内淤泥沉积,蚊虫孽生,细菌繁殖,卫生状况极差,在有的水箱里甚至还发现了爬满蛆虫的死鼠、死鸟等,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目前我市无统一的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规则,二次供水设施清洗保洁单位也未进行资质审查,保洁从业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培训,基本无健康证和上岗证。清洁方式和标准不一,清洁消毒工作不规范等,也使得保洁质量难以保证。1998年1月29日,省地税局办公楼十余名工作人员集体腹痛腹泻,经市自来水公司现场调查及取样分析,其原因就在于新建办公楼屋顶水箱使用前未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所致。

2、不少单位二次供水设施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在新建、扩建、改建二次供水设施时,多数单位不按规定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审查;有的单位二次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蓄水池的选址、供水设备的设置、设施的材质等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如1997年竣工的城市合作银行,在二次供水设施施工时将附一层的地下水池进水管与水泵的吸水管设在同一端,水池的另一端则成为死水,导致水质不合格。调查中,

我们还发现有的蓄水箱与化粪池距离太近,下水管道一旦堵塞,极易发生污水倒灌进蓄水池的事故。类似情况已成为二次供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3、二次供水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已颁布实施的《长沙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对于二次供水管理的规定只有一条,且无相关的处罚条款。省建委、省卫生厅1997年颁布的《湖’南省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只是一个行业管理办法,对于行业外的二次供水产权单位约束力不强,尤其不适应房改后多业主共同管理二次供水设施的需要,给监督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沙市至今没有制定二次供水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管理部门和用水单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二次供水的管理难以落实到位,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二、加强长沙市二次供水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次供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千家万户的正常用水、安全用水息息相关,也影响着供水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二次供水管理不善导致的水污染,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搞好我市二次供水管理刻不容缓。为此,建议:

1、立即着手摸底调查,建立我市二次供水设施档案

市政府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方法》、《城市供水质量管理规定》,责成有关部门对我市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清理统计,对每个水箱、水池按区域实行统一编号,建立档案,所有二次供水管理和使用单位都必须检查验收,合格后核发卫生许可证,为今后科学、规范的管理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在做好调查摸底、清理统计的同时,要在广大市民中普及二次供水知识,大力宣传二次供水水质受污染的危害性和水池清洗、消毒的必要性,使加强二次供水管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尽快制定地方性法规,依法加强我市二次供水的管理

建议尽快制定《长沙市城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要规定城建、房管、卫生、公用事业、物价等相关部门在二次供水管理中的职权职责,协调它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规定各用水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明确主管单位、物管单位和产权单位的职责。要强调在二次供水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作用,将对本社区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纳入该社区的管理职责范畴,对不依法管理的二次供水单位,社区有督促、举报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对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作出操作性强的强制性规定。如从设施的设计、修(改、扩)建、验收,到定期清洗、监测等都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地方标准;对水箱的定期清理、卫生达标、日常监测等都应有严格、具体、明确的指标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应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等等,做到依法管理,违法必究。同时,要通过立法,有效合理地解决二次供水污染防治费用问题。物价部门应认真、准确核算成本,合理制定设施改造、清洗消毒、卫生监测等价格,费用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由受益者分摊;对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和楼房,费用纳入物业管理费,即物业管理费中包含有二次供水清洗保洁费用;对少数“无主”的二次供水池(箱),则应由有关部门统一清洗消毒,费用由各区财政负担。

3、从市情出发,制定并实施二次供水管理的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根据发达国家的供水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次供水的方式必将被更先进、更科学的供水方式所替代。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市二次供水还将长时期存在。由于我市一直以来在二次供水管理上“欠债”较多,使得治理起来难度大;更由于许多单位和个人对二次供水知之较少,还没有意识到污染的危害性,因此要实现依法管理,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我市学习和借鉴外地一些城市的管理经验,制定并立即着手实施防治二次供水污染的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第1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了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由于消防警力、业务经费、管理体制、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物业管理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物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不明确、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加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缺乏信任基础等原因长期存在,致使委托管理的单位、小区特别是多产权建筑滋生大量的火灾隐患。当前,各类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数物业管理单位消防法律意识观念不强

在日常的消防管理工作中,不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法律法规明确的消防安全职责了解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四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条,都明确规定了物业管理单位的各项消防安全职责。然而,一些物业管理单位对此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懂法、不守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造成了工作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直接或间接地纵容了各类火灾隐患的滋生和生长。

(二)一些物业管理人员消防业务素质不高

在平时在履行消防检查时发现:个别物业管理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消防专业技术知识,学历层次、专业技术偏低,安全意识差。大部分小区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制度流于形式,有些单位仅满足于有人在岗,而值班人员对消防控制中心的各种消防设备的运行及日常的防火巡查情况却不甚了解,值班人员对消防设施运行的正常与否毫不关心,对消防控制中心自动报警系统发出的声响不闻不问。有的值班人员能够发现问题,但不会解决问题,更有甚者直接关闭了之。一些单位消防器材无人管理,内部消防设施、器材被盗现象严重,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损坏突出,消防设施器材长期处于缺损状态。一些单位与开发商、业主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职责,缺少协调配合,导致旧的火灾隐患久拖不改,新的火灾隐患又迭出不穷,久而久之,大部分消防设施的功效特别是联动功能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消防设施的完整性、可靠性,致使投资上百万的消防设施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大部分物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不明

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与业主的各项合同约定,也就是说,其只对合同约定的内容负责。而目前普遍情况是物业管理单位在与业主的交接过程中有很多单位和业主对消防设施的管理没有明细的合同约定,致使物业公司对消防设施要不要管理、如何管理、管理到什么程度均不明确,而大部分业主特别是住宅小区业主也基本不关心除电梯运行及环境卫生等以外的公共设施的管理,导致部分消防设施不能时刻处于工作状态,或有故障而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影响了设施的工作效能;

(四)物业对部分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的业主缺乏管理

部分业主往往只注重自己居住、工作场所的小环境,而缺少对建筑、小区整体安全的考虑,借着装修之名,肆意扩大装修面积,擅自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擅自增加夹层扩大防火分区,改变建筑结构、楼梯形式,封堵排烟口、强占圈围疏散走道等,而物业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害怕得罪业主,未尽到劝阻和管理责任,在本单位无力解决的情况下未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妥善处理相关时宜,而只是认为我不是执法部门根本管不了这些事情,从而放任发展,增加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火灾负荷,造成了大量的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五)物业管理单位准入缺少消防必要条件

物业管理企业,是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物业管理服务活动的企业。虽然建设房管部门在核发资质证书时对物业管理公司拥有的技术人员数量上有明确要求,但没有规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加上目前很多建筑特别是非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企业基本上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出来,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依附受制于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和管理不分的体制严重制约了物业管理单位的工作开展;

(六)消防设施日常维修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业主多且分散,在公共场地的使用、车辆的停放、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等方面业主与物业之间很容易引起矛盾,造成双方产生不信任和纠纷的情形,加上传统的主仆观念影响,物业管理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导致物业管理费用不能及时收取。同时现有法律对建筑大修理基金的收取、保管、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要求维修基金的使用由售房单位或受托的物业管理企业作为实施单位,提出年度使用计划及分项目维修经费预算报告书,经业主委员会审核,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将维修基金分批拨付实施单位,其操作程序复杂,很少有物业单位有决心和耐心去申请和使用这笔经费,致使包括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设施维护保养经费的使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七)消防安全管

在日常的监督执法过程中,笔者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与业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有些物业管理单位未通过任何移交手续擅自撤离小区,致使小区的日常管理全面瘫痪,而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随即聘请了新的物业单位进行日常管理。而消防部门进入该小区进行监督抽查时,往往注重对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与监督,但由于原物业单位未将建筑主体的审验情况及消防设施的相关维护资料移交给业主委员会,而业主委员会也没有把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委托物业单位管理范围,则新物业管理单位就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消防部门只能把责任落实到业主委员会。但业主委员会是由所有业主选举产生的非法人临时组织,不具备法律责任承担能力,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小区火灾隐患的整改难度,大大加大了消防部门的工作量。

二、解决当前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职责不落实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物业管理的现状,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完善组织机构,确保业主委员会人员的相对稳定。规范业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之间处置问题的程序,明确合同约定中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规定每幢建筑(或小区)聘请物业管理公司应通过竞标形式进行,严禁单产权多使用建筑或多产权建筑开发公司委托下属物业管理单位管理。把建筑消防设施的委托管理作为业主聘请物业公司管理的先决条件,确保消防设施有人管理,明确物业管理单位的接管时间并完善建筑消防设施移交的手续;

(二)提高物业公司的准入门槛

建设房管部门在核发资质证书时,应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单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专业技术人员,并把通过消防专业培训且取得相应的消防资格证书作为核发物业管理单位资质证书的前置条件。同时要建章立制,制定消防部门与建设房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物业管理单位的相关信息,把物业公司拥有消防专业人员的数量、消防管理能力的强弱及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纳入物业管理单位资质申领、等级评定的范畴,提高物业管理单位消防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物业公司消防工作的指导

区级政府应将街道、社区范围内的物管单位纳入街道、社区及公安派出所的考核管理范围,定期保量的对辖区内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把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作为今后消防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并把物业管理单位纳入日常监督管理的视线,把规范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作为加强各类建筑、小区消防工作的基础内容,同时,物业单位要主动地与街道、社区及公安派出所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现小区内出现违章违法行为,物业单位应及时报告街道、社区及公安派出所,切实将一些隐患扼杀在襁褓之中。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存在火灾隐患久拖未改的物管单位及个人应依法严肃处理,从严处罚;

(四)加大消防教育培训力度

切实加强对物管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街道安全办要具体抓好摸底、统计汇总工作,督促落实,防止漏报漏训。通过培训,使物业管理人员增强消防安全观念,切实学懂学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项消防安全职责,树立起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管理人员要做到会报警、会组织人员疏散、会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力争使物管单位消防管理工作水平、岗位人员素质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