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两纲汇报材料范文

两纲汇报材料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两纲汇报材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两纲汇报材料

第1篇

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汇报材料这4种文稿是我们最常用的。其实这4种文稿的内容总的来讲都包括情况概述、工作成效、工作措施、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步打算6部分,这6部分在适用不同文稿的时候,有的需要详写,有的需要简写,要根据文稿的目的和用途而定。下面,我就以这4种文稿为主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4种常用文稿的定义、结构、写作要求

一、工作总结

1.工作总结的定义。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

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2.工作总结的结构。包括:工作概况、工作成效、工作措施、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步打算6部分。

工作概况:一定时限内工作的整体情况的概述和叙述。

工作成效:总结的中心。可以写区定目标完成情况,但不夸大的前提下,工作的成绩和亮点一定要总结出来,成绩要写透、写全,最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工作措施:也就是取得阶段工作成效所创新的机制、采用的办法等,有效的工作措施可以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措施有的是提前确定的,如实施方案,然后按既定措施去执行;有的工作是先推进,工作完成后再总结所采用措施,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措施都是为推动工作服务的。

存在问题:一定时限内推进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只有把问题找准、分析透,才有利于在下步工作逐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经验体会:这部分我们在报工作总结的时候一般都省略了,办公室也没有作强硬的要求。其实,我们在做过一件事后,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即便这部分不要求大家必须写,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以季度为时间段好好的总结一下,然后呈报给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我相信你们的领导至少不会批评你。

下步打算:下步打算是和工作总结紧密结合的,一件工作第一季度可能你只做了一部分,余下的工作在下步打算中不仅要写到,而且

还要写具体,不能还和年初的计划是一样的。

3.工作总结的写作要求。简单来讲就是成效要说透、亮点突出,措施要具体、办法得当,经验总结要深入、值得推广,问题要找准、实事求是。

二、工作计划

1.工作计划的定义。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不管其如何分类,计划内容的范围都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何种程度”三大项。

2.工作计划的结构。主要包括:概述、工作目标、工作思路、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等。

3.工作计划的写作要求。目标任务要具体、写出任务的数量、质量指标,工作思路要简洁、对阶段性工作具有指导性;重点工作要突出、力求具体、详细和明确;保障措施要切实实际,也就是对完成计划须动员哪些力量,创造哪些条件,排除哪些困难,采取哪些手段,通过哪些途径等心中有数。这既需要熟悉实际工作,又需要有预见性,而关键在于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调研报告

1.调研报告的定义。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

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2. 调研报告的结构。主要包括概述、进展情况或发展现状、工作措施、经验启示、存在问题、下步建议、结尾。实际工作中,我们写的调研报告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一项工作而言的,也就是专题报告,主要包括概述、发展现状、工作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和结尾。

3.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调查报告的写法应根据调查内容、问题性质以及调查目的来决定。概述要在开头简介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形式等。发展现状要简要介绍被调查者的概况或一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规模、现状、取得的简要而显著的成效等。工作措施也就是推进该项工作的做法,要精炼、富有特色和新意。存在问题要找准确,分析透彻,要透过工作的表现看到本质。下步建议不要求全面,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结语要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四、汇报材料

1.汇报材料的定义。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领导进行工作汇报时的文稿,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主体的领导能力和部门的工作水平。因此,写好汇报材料至关重要。

2.汇报材料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语、基本情况、工作成效、主要做法、存在问题、下步打算、结尾等。

3. 汇报材料的写作要求。引语包括称呼和简要介绍汇报的内容,如“尊敬的##区长,按照##要求,现将我局##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基本情况要汇报的该项工作成效的总概括,最能吸引领导的注意力,要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该项

工作的突出成效。工作成效和主要做法有时集中的一起汇报的,在做法中体现出成绩,同时也说出了取得成绩的艰辛过程。存在问题要客观找准工作存在问题,尤其是需要汇报对象解决的问题。下步打算要详细写出这项工作的具体进度、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第二部分、4种文稿存在的问题以及办公室综合文字材料起草流程图

一、存在问题

一是大标题不清楚。如工作总结仅写了“工作总结”四个字,既没有单位名称,也没有总结时限,正确的应该写“**局第*季度工作总结。二是总结成绩不详细、不充分、不全面。三是剖析问题不透彻、不准确。等等。

二文稿的操作流程

第三部分、写好综合文字材料的要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意积累资料

广泛占有资料是写好综合文稿的基础,是提高综合文稿写作质量的前提。积累资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工作和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另一种是从文件和有关材料中获取“第二手资料”。收集、获取资料,要立足于本部门、本单位,着眼于本行业、本系统,关注社会有关情况,遵循适度、有用原则,广泛采集感性与理性资料、现实与历史资料、直接与间接资料、正面与反面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就是要用好“两把刀、一支笔”。所谓两把刀:一把是“机械剪刀”,剪贴报刊等资料;一把是“电子剪刀”,剪辑网上资料。所谓一支笔:就是采取摘录、提要、心得式的笔记方法,摘录文电资料,记录会议讲话等。积累资料的诀窍:一是多读伟人传。从伟人传中认识伟人、领悟伟人的处事招术,从中得到启迪,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

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多看上级机关文件。从上级机关的文件中学习综合文稿写作知识,提高思维层次。三是多学本职业务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政策法规水平,熟练掌握有关标准制度。四是注意留心身边素材,参加集中学习、开会,日常工作交流,参与有关活动等,要注意留心听记领导的讲话、同志的发言,善于对比分析和思考归纳。

二、正确理解意图

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对撰写好综合文稿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我们做好“三服务”工作最首要、最基本的素质。由于领导意图有复杂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理解和把握起来绝非易事。起草综合文稿要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领导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要注意学习领会领导部署工作的思路和要求,善于站在上级、领导和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二是要创造性地体现领导意图。由于领导在考虑成熟某个问题前,其意见想法有时还不连贯、不集中、不清晰,因此,起草综合文稿时要善于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完善、拓展、创新,做到融会贯通。三是要善于拾遗补缺。“拾遗补缺”是指在起草综合文稿和整理领导讲话时,要完整准确地归纳整理领导意图。尤其是整理领导的即席讲话,有的没有明确的标题,有的只是要点。这就需要我们提炼标题,调整结构,补充内容,修正语句,规范口语,做到既不偏离领导讲话的主旨,又要体现出领导即席讲话的“水平”。

三、重视写好提纲

综合文稿的构成与写作通常包括“四大要素”、“五大步骤”。“四大要素”,即综合文稿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五大步骤”,即精

心设计提纲-认真拟制标题-划好层次段落-巧设过渡照应-斟酌开头结尾。其中最重要的是“精心设计提纲”。提高综合文稿写作质量,强调重在写好提纲,目的是便于在写作时按“纲”行文,一气呵成,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文脉。写提纲好比“修房子”,只要把框架搭好,再砌砖和装饰就不难了。根据不同的时限和文种要求,综合文稿写作提纲可分为三类:(1)粗纲,只简略标出综合文稿的层次段落和各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2)细纲,除粗纲所标内容外,还要标出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的安排与处理。(3)粗细纲,就是两者的结合,将某些部分详细列明,有些部分只用简略语句加以概括。综合文稿提纲写作步骤:一是确定主旨,即要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全面罗列素材,从素材中精心归纳提炼各层次的标题。对标题的提炼,尽量采取“对称”和“排比”等写作手法,尽量使用短语,使其便于记忆。三是细分写作层次。综合文稿提纲越细,往往写作质量就越高。写作综合文稿提纲时,尽量具体到一、二、三级标题以下各层次的内容,并对每一级标题下所要表述的内容都作相应的注明。

四、善于精雕细改

综合材料初稿完成后,要多看多改几遍,重要的稿件可以用朗诵的修改法,精益求精,不达到自己认为最好的程度决不罢休。

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 [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 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 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第3篇

加拿大语言学家H.H.Stern认为,外语课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要素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决定着外语课程教学的成效性。因此,Stern提出外语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教学设计均受语言教学大纲、文化教学大纲、交流活动教学大纲和一般的语言教学大纲的综合指导。对于这种综合大纲指导下的外语课程设计方法,Stern将其称为theMultidimensionalCurriculumApproach(简称MDCA)。MDCA强调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入活动(Pre-activity)、课中学习讨论活动(While-activity)和课后拓展提升活动(Post-activity)三个阶段,并完成输入、协商和产出三大基本任务。同时Stern指出,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外语语言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是一门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的英语专业用途课程的导读课程,兼顾计算机专业和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操练,和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此为教学目标来组建《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的单元教学框架。由此,本着实现本课程的教学成效最大化,《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采用的是基于Stern的MDCA理论研制的“大学英语专业结合单元设计LCCL模型”为其教学模式。

二、按照LCCL模型设计课例

基于SternMDCA理论研制的“大学英语专业结合单元设计LCCL模型”指导下的每个单元教学过程及其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围绕教学内容的四维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即语言技能目标(Language)、专业拓展目标(Content)、交际活动目标(Commutationactivities)和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目标。四维教学目标指导下组建的教学步骤结合学生个体独立查阅网络及图书馆文献资料,课外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撰写小组合作学习报告,课堂小组集体演讲汇报学习结果、并接受教师和同伴对演讲的评估等教学方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有与单元教学过程中四维教学目标(Unitobjectives)相应的教学目标(Lessonobjectives),并在教学程序上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材料、教学手段、作业布置、教学评估等环节②。

1.教材编制

为了编制《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除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外,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资料等各种渠道收集专业英语教材,查找与本课程相关的章节,通读各种版本的参考教材之后,整理教学材料,并编制讲义。每个单元上课之前,教师通过“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将单元讲义与相应的课外自主学习任务提前发给学生,供学生下载学习。

2.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

《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既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要求两个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于是课程组与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备课。由专业课程教师来指导计算机专业知识,英语教师负责语言操练与应用设计。大家共同协商、探讨,编制恰当的教学大纲,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制定符合“卓网工”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学计划,并且反复讨论相应的教学材料,进而设计课程的六个单元(章)及其每一课(节)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3.课堂教学方式

①《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大班课堂上采用圆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讨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沟通与理解能力;②小班课堂上,学生就课外自主学习任务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培养学生PPT制作能力、英语演讲能力等;③课堂教学主题、课外作业与评估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反思、自主学习、搜集文献、阅读、概括汇报等能力。(本文来自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教学效果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