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就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已充分证实: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员工贡献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和再开发的重要手段。

4.集团化办学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重要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职教集团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首先,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相、集团式的全面合作,这种全面合作是职教集团的基本特征。集团式合作几乎可以覆盖行业内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为行业提供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从业者全方位的培训与学历进修。最终形成行业企业与职教集团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局面。其次,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院热,企业冷”的现象。可以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目标定位,以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专业群内涵建设项目,作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经过连续3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

1.以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契机,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广阔平台

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校企有效合作问题。尽管近年来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出现,但从本质上讲,职业院校还没有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模式,大部分企业不向职业院校投资,不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不向职业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与产业技术发展先进水平相匹配的实习岗位,使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头热”的境地。集团化办学是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校企合作的纽带。

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这是一个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多元合作职教集团。集团由职业院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成,地域涉及甘肃(天水)、陕西、山东、福建、内蒙等。经过两年的运作,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方面有了初步的效应。特别是在促进校企合作、密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跨区域校企合作的“蓝海模式”、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设计的“丝路模式”、工作任务定向及工学交替的“和谐园模式”和服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模式”等合作模式。

2.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1)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制定贴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是“工作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由职教集团内部行业企业成员分析职业内的工作,以确定该职业的内的工作职责和各个职责内的任务。其次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阶段,此阶段由校外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以确定在一定工作职责内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能力目标并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是“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阶段,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成员配合校内专业教师完成。

(2)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实现了由单一到综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例如,通过对旅游企业一线的大量走访、调查以及对天水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入分析,开发了天水两日游的旅游线路,该线路填补了天水旅游线路安排的许多空白点,以此产品为主线开发教学内容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也引领了天水旅游线路开发的新思路。

这种教学设计把导游实务理论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每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直观的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地陪导游的实际技能,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一体化。

(3)以基于课程设计的典型工作情境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使“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在校如在岗,课堂是职场” 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双重目标得以实现。

(4)以工学结合为主导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做到校内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培养方式,时间上安排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5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2、3学期每学期安排2-4周的企业专项实习;第4、5学期主要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完成实结和职业岗位评析。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深入了解的平台,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校企间的双向选择,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打下了基础。

(5)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定有效地团队目标;其次要培养卓越的专业带头人;第三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②注重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已有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③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④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6)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实施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课证融通”,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时,可以用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成绩进行置换,从而实现“以证代考”。职业素质类课程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技能大赛、工作任务完成展示来代替试卷考核;以赛场、职场等多种动态形式代替单一的静态考场。

3.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中高贯通、协调发展”的实践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为主体,以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专业建设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组建起行业性的职教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涵盖职业教育的多个类型和层次:有中职、高职,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培训等等,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和服务的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可以在集团成员院校中试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导,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分段式学籍管理等更加灵活的模式。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行业指导等十个方面的衔接,在职教集团内部得以有序实现。以此弥补中高职教育因办学层次、学制和课程结构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单一与重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结合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助推器

政府以积极搭建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和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实施产学研结合,形成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的“自由联合体”,也是分工明确和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对课程设计安排的限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

3.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实(培)训基地与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流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设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把校外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引入校内实训基地, 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术、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养产业链。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同时,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与绩效考核,改变顶岗实习粗放式管理的现状。

第2篇

【关键词】园-企-校 高技能人才 多元化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34-02

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位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随着临江园区的不断发展及新城建设的推进,传统化工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2010年1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发起成立“园-企-校”合作平台。

纵观国内外在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培养,基本具有如下特点: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强调学生本位、产学合作,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但是对区域性,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包含职前职后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以“园-企-校”合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设想。

一 临江园区化工企业员工素质情况调研

本次调研抽取了26家园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其中初中生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1.36%,高中(中专)学历的比例为26.5%,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为22.14%。可见,临江园区化工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偏低。

同时,受调研企业中普工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69.3%,技工薪资水平在3000~4000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53.8%,薪资在4000元以上的企业数为30.8%。由此可见,企业中技工的薪资要远远高于普工的薪资。通过对员工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的调研发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比例不足30%。

二 临江园区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园-企-校”合作平台,以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出职前职后一体式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使企业可以通过外引适合岗位的人才、内部培养职工的形式,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制度保障,加强“园-企-校”合作机制建设

第一,政府推进,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实习就业、职工素质提升等支持政策与保障制度。目前,政校之间的合作已经有了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但是没有将园区企业以协议方的形式纳入合作范畴,因此为促进三方的深化合作,仍需从制度层面强化。通过制定临江理事会管理制度,由政府主推,建立“园-企-校”三方的定期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渠道,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和相关的劳动保障、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解决一系列制约合作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校企运行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企业所需,因此,企业层面应积极支持介入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条款的拟定、执行过程中,从制度层面强化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校企共同拟定出台诸如《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科长)联系制度》等条款,有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临江园区化工企业的岗位要求。

第三,以学校为主导,完善以“工学交替”为典型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临江学院作为“园-企-校”合作的重要平台,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与临江的化工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能为临江企业服务的人才。基于此,临江学院骨干建设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专业(顶岗)实习环节管理细则(试行)》等管理制度,实行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临江园区化工类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对在岗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鉴定,符合要求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发放毕业证书外,还由企业发放学历证书。

2.双师共育,创建高技能人才职前教育培养体系

第一,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根据对临江园区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分析,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过程,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临江化工企业对分析工、工艺技术员等岗位的需求量非常大,岗位普遍要求具有化工设备操作、DCS技术使用以及化工产品分析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校企双方提出了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核心课程,共同构建基于“典型精化产品研产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同时依托岗位,重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共建《典型功能化学品小试方案实施》等优质课程。

第二,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临江园区企业建设“厂中校”,以临江化工企业为参照建设“校中厂”。(1)在主流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满足学生现场教学、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临江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2)在校内建设全天候开放、实施准企业化管理,满足“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兼顾校内顶岗实习、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学生创业需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临江学院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

第三,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院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开展技师培训等途径与临江园区化工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一起参与专业建设;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带头人,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实践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换制。

3.三方共谋,创建高技能人才职后培养体系

第一,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为主,多种方式共存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临江学院联合园区劳动保障站,利用已有的杭州市化工技能鉴定站、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强大的化工类职业资格培训师资,积极为员工提供培训与鉴定服务。另外,临江学院协助临江劳动保障站每年开展企业员工的技能比武,促进企业的技术练兵;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产学研究所,员工在企业资深工程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究。

第二,以双元制教学为主,多种成人教育方式并存提升员工学历水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较早开展“双元制”教学的高职院校之一。通过“园-企-校”合作平台,杭职院与园区百合化工、百合科莱恩、杭州电化等多家化工企业开展双元制教学的合作谈判,校企双方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以“送教上门”、“岗位教学实践”等教学方式,通过三年学习,使企业员工在获得成人高职(大专)学历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职业工种三级(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针对临江园区中小化工企业众多的情况,开展远程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

三 结束语

临江园区化工企业通常办厂时间较长,新形势下依赖原有低层次员工向现代化工转型的压力与日俱增。临江学院作为“园-企-校”合作的平台,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承担起了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综合考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从园区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园-企-校”合作的制度建设,既以准员工的形式对在校生进行联合培养,又考虑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构建多元化的、一体式的培养体系,有助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技能型员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2):78~80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人才 培养 必要性

项目编号:201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 ” 2014ZCY159

前言:通过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相搭配,在共同协商,彼此配合的方法下将教学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课程的设计,运行模式的构建相结合,塑造了大量实际操作能力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必要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工程建设信息,了解社会需求方向,而且可以及时更新专业技术,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案,使得课程针对性大大增强,大力提升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把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快本专业前进的步伐,给学生提供大量先进的,准确的,及时的学习信息,为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技术做出大量贡献。

(二)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必要性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来说,校企合作是个一箭双雕,互惠互利的好机会,给两方都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一方面,企业利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拥有科研技术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的运转。另一方面,学校直接为企业提供大量对口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不花费较多资金,提前挑选到自己需要的高质量,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三)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也极大方便了大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充分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先进前沿的行业信息,感受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氛围的同时,择业、就业压力也相对减轻,这源于自身的操作能力强,所学理论与社会需求挂钩,能够迅速适应本行业的工作环境,与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快投入到社会中,就业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二、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一)兼顾企业和学校的利益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具有优越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其本身的种种优点,如有利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改革,为企业提供先进专业技术与科研成果,供应高质量,高素养的技术人才,给建筑专业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在就业方面赋予他们积极有益的保障和帮助等,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适用。为大众所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一系列大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每年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用来保证公司的高效运行和流转,从而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拉动我国GDP持续上升,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契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企业,高职院校,学生都从校企合作中受利丰厚,能够享有国家专门实行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等各种优惠政策,为自身的运营带来极大好处。

(二)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市场决定经济,需要决定变化,校企合作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一起参与培养人才的创新,它既适应于当今市场环境,又满足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大力渴望和需求,是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是一场成功的革新,实现了教学中课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实现了企业选拔准则与毕业生高技能,高素养的对应,实现了国家建筑行业各部门的多样化需求同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学生的对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有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极大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改变我国目前的僧多粥少的不协调的现状,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的拓展壮大,维护社会安定。

(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达到人生目标,实现生命价值,做好充分准备。然而,我国因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受到固守传统,不愿革新的高校教育理念的毒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被部分教师所质疑和拒绝,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校企合作,不能一味的排斥,只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应看到它所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探究出它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毕竟所有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只有教师及时的认可,才能帮助学生制定准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大对企业的了解,对就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校企合作才发挥出了应该有的效果。

总结

校企合作现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大力推广校企合作,让每个企业,每所高校,每位专业学生乐于接受并参与其中,将是一项浩大的,充满挑战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葛超,冯晨静,李娜.人学生就业困难的原闪分析及指导对策[J].河北农业人学学报,2010,(3):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