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前教育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第1篇

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用母语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英语并用,经常要把英语和母语在结构和用法上作对比。说出一个英语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英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逐句分段读连贯的英语课文,然后再逐词逐句翻译,以加深或者检查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教英语的方法。“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它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英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和形式语法。第一批词的词义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来讲解的。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谈、阅读或写作时都用英语思维。听说法认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学习英语不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

教学的顺序应当是先听说、后读写。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根据句子在结构上的特点,从无数句子中归纳出一定数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类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认知法是在以Chomo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aroll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方法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通过学习和分析,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型式获得有意识地控制,并在有意识的情景中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重视人的思维作用,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重视对语言现象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虽然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但没引起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提出----交际教学法产生,英语教学界学者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此,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很快开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大致上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建树的著作和论文不多。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还相当不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英语教学法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是: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邓炎昌、刘润清(1989)、顾嘉祖(1990)、王福祥、吴汉樱(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王振亚(2005)等知名学者都先后著书立说,对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研讨。另外,无数英语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建立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可操作性,促进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较为清楚地看到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并确立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对过去和现在施行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取其优点,避其短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味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不同于国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二是学习者的个性,如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潜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学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设想,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个条件。

英语教学的实质既然是“交际”,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适应”,即语言、使用和文化的三个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采用的模式是以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依据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它是在积极借鉴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国内现行的各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建构该模式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下几项主要缺点:

(1)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而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作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致使学生在毕业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而现有模式把教学变成师生之间双向交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和培养。

(2)以语言知识为主的输入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教师给学生输入的信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现有模式加上语用信息、文化信息和行为信息,不仅加大了信息输入的量,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有了质的保障。

(3)虚构的教学环境。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一种虚构的,缺乏必要的和在各种语境条件下的交际。而现有模式以交际为核心,把课堂当作交际的场所,将输入的各种信息直接运用于此情此景的交际,从而使语言和文化的学得和习得更加有效。

(4)学生对信息加工模式的不完整性。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只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即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实际是不完整的,还应该从整体上把该四项内容当作语言文化交际行为加以训练,以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文化氛围中领悟其要领,获得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课堂活动:

(1)发现文化身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观念,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取向。

(2)感受个体空间距离:创造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以不同的交际身份与交际对象保持某种空间距离,了解不同文化对交际者空间距离的要求,体会文化、语境、交际者的身份角色及交际对象的关系对空间距离的不同期望。

(3)文化场景短剧:组织学生表演一幕情景短剧,其他学生一边欣赏短剧表演,一边从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短剧中的情景。短剧表演完毕,学生讨论几个问题,如:短剧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剧中体现了哪些文化现象和冲突?该活动可锻炼学生的观察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4)非言语交际:学生分组表演某些生活场景,展示肢体语言(面目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表达情感的声调和语气(讽刺、兴奋)等。通过该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非言语交际所包含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非言语交际过程中应采取的恰当的行为和态度,进而加强其交际意识。(本文来自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5)影片欣赏:教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关美国(或其他国家)教育、教学方面的影片,使他们了解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并指导学生比较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型教学;问题分析;方法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多年,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衡

量标准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文化的渗透在短时间内换

不来学生成绩上的突破,很多教师对此仍旧是嗤之以鼻,认为其满足不了自己教学成绩上的需求,然而这种看法是十分短浅的,毕竟我们的高等英语教育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国际化的交流和往来之中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四级和六级成绩单上的优异并不能够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例如,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礼节以及需要避讳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数字化的成绩单上是丝毫体现不出来的,所以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施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必须随之有所改变,放弃眼前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业绩,追求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突破。

2.学生认识的不足和实践的缺乏

我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功利性特别强,过分地看重自己在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的成绩和通过四六级考试能够给他们带来就业时的便利,对于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渗透深度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不足,并且由于我国的学生在性格方面较为内向,敢于开口说英语和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交流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了满腹的英语单词却很难开口使用,这无疑是我们高等英语教育的悲哀。与此同

时,由于这种功利性的英语学习态度,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很差,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之后更是拒绝再进行英语的学习,更谈不到英语文化的学习。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只是学会了这门语言而没有学懂这门语言。

3.考试制度的障碍

虽然我国大学英语以素质教育为主,提倡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高教学目标,但是考试制度的存在依然成为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的最大障碍,在考试制度的阻挠之下,跨文化交际型教学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即便是有很多教师深入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先进之处,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

践,但是收到的反响却令人心寒,很多学生还是热衷于考取英语能力的证明(四六级英语证书),对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仍然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另外,在我们的考试试题中对于文化方面的涉及也非常有限,在学生依然以考试为思维核心的局面之下,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上加以改变是极为关键的。

跨文化型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与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的体现,另外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是与英语语法完全不相干或者相违背的,这些单纯地靠记忆是完全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要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掌握了英语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中举一反三、如数

家珍。

二、教学方法的应对

1.采取交际型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口语化的表达看似非常随意,而且用死板的语法区分还非常容易产生歧义,但是我们在观看一些英文影片和欣赏一些英文歌曲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看似极易产生歧义的口语却表达得非常精准,如果用常规的字面理解的意思与真实表达的意思

相去甚远,这是因为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鉴于此,我们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交际教学,让学生以交际为最高学习目标来学学英语,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交际使用中的英语,从文化的角度去接受这些书面英语中接触不到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通过这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自己跨文化的英语学习。

2.培养学生非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非语言的交际能力完全是文化的体现,语言的交际是有声有形的,其中文化的成分占据有限,而非语言的交际就是完全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我们在观看英语国家出产的影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无声的场景或者是肢体动作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画面中虽然没有语言的表达,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极为丰富的,这种非交际能力的表达方式是培养学生理解异国文化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加以利用,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造成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理解能力上的显著提升。另外,在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渗透一些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礼仪方面的教学,这也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饱含着文化气息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能够领会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用跨越性的思维方式来熟悉并掌握这门语言,并最终在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加以利用。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还不是十分的成熟,所取得教学成果还不够丰富,但是在国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造就一大批的国际化人才,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为我国的经济和外交建设建立功勋。另外,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以更深层的理解来取得学生在成绩和能力上的双突破,也能够让学生以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国家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玲.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

[2]王丽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国成人教育,2009.

[3]周建国.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

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此看出,语言的教育必须扎根于文化才能达到真正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一、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所以,把跨文化交际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的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国际沟通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跨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强化跨文化知识教学是实现英语应用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

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其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应融入英语教学。

多年来在英美流行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等外语教学流派的实施,在英语国家的语言培训中颇为成功。然而,当英美外语教育专家们把这种方法带到中国的英语课堂上时,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是和我国没有语言习得的实践环境和考试指挥棒的遏制相联系的。所以作为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探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和途径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责任。

1.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文化的桥梁达到真正地体会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成为语言的主人。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3.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在教材中,对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语境:一个小孩问How o1d are you? 时,老太太用幽默的语调回答“Ah,it’s a secret.”。借此可将英美文化中的隐私和禁忌语的使用问题补充教给学生。课文中出现朋友之间的招呼很普遍,这时候把同学们常用的中式英语问候方式拿出来分析对比,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直接把“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问句当作问候语来打招呼等常见错误,并从文化的角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4.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专题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节日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问候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话剧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5.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如You looks great today.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为表示谦虚而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英美人士的思维方式确实在很多方面和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留意这种差异,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6.注意增加背景知识

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gifts”的历史渊源的理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礼貌的行为。而中国人则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结束语

“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强,世界沟通的增多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深入语言的精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饭社,2001.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Stevick.E.W.英语教学方法论――问题出在哪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4篇

1 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教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参与者。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育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64-01

高中化学知识特点主要基于初中化学发展的情况下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化学这一门学科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探究性的基础学科,化学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具有其独立性与特殊性的特点。对于化学教育的研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科特点的情况下,应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转变教育主体,实现教与学双向的不断转换,由原来的教师为教学主体不断转换成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基本能动作用,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设计中和实施具有活力的高中化学新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在探讨和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智慧的因素,使其在学习和探讨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实现自学与互动教学同时发展。

1 基于新课程教育发展要求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行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教材知识板块的设计方面也有很大改动,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话题为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同时对新教材知识的课堂教学全面展开。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老版本的知识板块设计与新版本的知识板块设计的不同,老教材中一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被淡化或者根本没有提到,而新课标要求中又提到该知识点的具体教学要求。这就给原本都很熟悉老教材的老教师出了个很大的教育难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很难抓住知识传授的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更是难以面面俱到,使教学发展步履维艰。

2 新课程教育发展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高端化学教学人才缺乏

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高级中学主要以老教师来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的重任,然而老教师大多数教学能力偏于陈旧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无法胜任我国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化学教育在新旧方式替换下形成夹生式发展的新局面,不利于化学人才的培养。加之学校出于经费方面的考虑,在新型高端的适应型课程教育发展的高级化学教育人才引进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实际性的实施,所以,导致不少高级中学高端的化学高级教师师资力量较为缺乏。

2.2 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现行的新兴教学模式难度变大

现阶段虽然不少高级中学教学中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究其原因,虽然素质教育适应国家人才发展的实际要求。但是现行的高校人才录取标准主要以学科成绩为主,这样,很多高级中学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成绩,培养更多能够通过考试上大学的应试化人才,表面上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实则一直实行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多能素质方面的发展,从而出现不少在知识能力中处于高端发展,然而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却十分低下的病态式人才。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兴教学模式还将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还需要高校人才录取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其发展。

2.3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究其现行的高中化学教学与实践研究发现,填鸭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泯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出现这样的发展状态主要是因为一些高级中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殊不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办事素质的能力。

3 新课程教育发展视域下实现高中化学教育不足的解决措施

3.1 合理培养和引进适应现行教育发展机制的新课程高级教育人才

高级中学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应该根据现代化教育新要求即新课程教学要求来对现有的化学教师进行再教育培训,同时合理引进相当数量的新课程教育高级人才,实现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例如:加大学校现有的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要求标准培训力度,运用绩效激励方式实现教育人才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在化学高级教育人才的引进方面,学校应该不惜花大资金引进高能力素质的国家名牌大学生来任教,并运用绩效激励方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人才优势,实现高效率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

3.2 合理运用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各版教材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组

新课程教材有别于传统的老教材,新课程教材对于教学知识留有相当广阔的教与学空间,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寻未知知识,实现教与学的长期互动。例如: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鲁教版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3.3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

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办事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会敏,胡志刚,刘公园.对“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迁移・应用”栏目的几点认识[J].化学教学,2011(10).

第6篇

关键词:细节教学;初中化学;有机结合

初中化学知识包括了一系列的知识点、概念、原理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网,在进行知识点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细节教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的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细节教学与化学知识教学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点教学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化学知识点的教学应该更加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这不仅是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培养。

例如,可以对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发其进行思考,生活中食物的腐败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那么玻璃的破碎呢?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注意其细节,食物腐败之后就变得不能食用了,可能是生成了某种物质才会有异味等出现。而玻璃破碎之后,玻璃依然是玻璃只不过是由完整的变成了碎片,形状发生了变化。可见,前者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后者是外形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应该是属于物理变化。强调化学变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这一知识点的核心细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具有这种特性就可以认定是化学变化。

二、注重实验,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

在教学中,实验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直观地将化学物品的一些性质表现出来,学生的记忆就得到了加强。实验中的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强的记忆引导。

在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教师需要对两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进行两个实验的演示,一是剪碎小纸片,二是点燃纸片。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注意在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是在变的?什么又是不变的?这样的变化有着怎样的不同?注意留意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剪纸后纸还是纸,而烧纸后纸就已经是灰烬了。第一种变化没有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白纸变黑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这样既能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注重细节的辨析

化学知识点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可以造成概念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知识点掌握的时候需要严格地注意关键词的辨析,这样才能体现化学概念的严谨,在概念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充分和严密。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的时候,要注意强调概念,明确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点。单质和化合物首先应该是一种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按照其化学组成的元素来判断其是否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学生就会有误解,将石墨、金刚石等化合物当做是单质,或者是将食盐水这样的混合物当做是化合物。

四、进行解剖,深化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不仅严谨,而且非常精炼,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深刻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读,只有抓住概念表达的细节,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知识点一般是初中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有着一定的难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细节进行分析,将其解剖为四个方面:一定的温度条件、溶剂的量是100g、达到饱和状态、以上条件下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四个细节抓住了就掌握了溶解度的一般概念。

五、注重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紧扣知识点的细节,注意加强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具有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野的一种拓宽。

例如,进行盐的概念讲解时,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但是根据这一概念无法判断一些物质是否是盐,如NH4NO3、NH4Cl。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其进行一定的外延,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者是铵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属于盐类。其内涵是不变的,但是得到了外延,再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六、知识点分类和整理

化学知识点繁多,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注意其间的细节区别,注意重点问题的关注。例如,对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的学习,就需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注意其区别和联系,在进行辨析的时候从其细节入手,注意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归纳中注意区别其主从关系和平行关系,分析其宏观、微观的关系。

七、强化知识点细节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加强巩固理解。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问题辨析和创新解答等来实现,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一些细节的辨析,着重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实验方法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全面的理解。

八、小结

总之,化学教学是一项需要结合细节才能做好的工作,其涉及的知识点是零碎的,需要细致地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忆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在进行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着重从细节入手,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中将知识点进行渗透,达到运用自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广明.细节决定成败:浅谈规范化学教学过程的必要性[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0):10.

第7篇

好的板书设计能使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关键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鲜明深刻地理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积极思考引路,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加深理解记忆,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留下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缩影,启发学生思维、回味、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后复习提供方便。并且也发挥了无声语言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常常有学生对某些问题(如某概念的严格定义、某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心明口不明,难以书面表达,而正确的板书,恰好能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从每年的中考及其他形式的考试的大量试卷课看出,学生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语病严重。这不能说与老师平日教学的板书无关。老师板书时态度严谨,书写工整,作图、计算准确、规范,论证严密,这无疑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板书设计能给出准确、直观的图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课堂板书设计中应注意到:条理清楚,简单扼要、重点突出。课堂上多数学生既听又记,但是他们记笔记能力较差,不会择要,更不会取精去粗,总是老师写什么、写多少,他就记多少,如果板书写的多了,学生忙于记笔记,就会影响他们的听课。结果记了一大篇,课堂效果却不好。因为板书力求简单、意义要深刻完整,既言简意赅,使学生记得简单,听得明白。板书不是教材的摘抄,而是教材精髓的浓缩。其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部分:课题名称、重要概念、主要公式、基本图形、典型例题、注意事项以及布置的作业。板书的文字、式子或符号都要精练和准确。重点之处,不妨加大字体或彩笔描绘,使之突出醒目,以增强板面的美感。教师的字迹既清楚有又工整,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有缩短了记得时间,不影响听课效果。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室的大小,学生的多少,光线的强弱,确定好板书字体的大小,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清。同时写字不要太小,这样字迹清楚工整又大,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解题的格式也要正规。字体应力求工整,易于辨认。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和课型不同,应分别采取先讲后写、后讲或边讲边写的方法。要善于把握时机,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如遇一些难懂的叙述较长的定义,可先板书然后再逐字逐句讲解;再如一些几何论证,需调动学生思维,则可边讲边写,逐步展开。在板面的整体布局上,应有主、辅之分,一般把黑板分成几大块,主要板书写课题名称、重要概念、主要公式、基本图形等;辅助的板面写典型例题、注意事项、布置作业或留给学生板演。板书安排应在备课时候就设计好,且主要板书不能随意擦掉。要努力做到讲课结束时,整个板面整洁清晰、重点突出,且有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的和谐美和整体美。同时板书设计要合理布局、计划用黑板,不能这里一个公式,那里一个标题,写了擦,擦了写,随写随擦。计划好了,一般情况下,课堂上不擦也够用,做到一堂课一黑板,黑板满了,讲课也结束了。下课后,学生看着板书,能看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过程。复习时,学生对照笔记,就能回忆、领会这节课的内容和要点。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

一、引言

外语教育应是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能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在适当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不注意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价值,重语言而轻使用。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后,学习者已经从学习、模仿进入到了实践运用的阶段,并开始尝试着将英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来使用。但由于对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还沿用着汉语的交流习惯,因此他们常常造句语法准确,却违反英语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背景,语言不恰当或不得体,使听者心生尴尬,导致交际失败。

二、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就是文化的学习。在世界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根植于各自文化中所发展出来的语言风格各异,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劳动价值和生活习惯,记录,承载,也构建了文化。如果抛开文化属性来谈语言,无疑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储存着文化信息的代码,并在持续不断的交际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文化是人们观察、认识、评价和行为活动的方式,所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本质上就是在和英语语系国家的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交际失败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将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化背景的相关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按照英语的语用原则来交际。交流者需要走出自身所在国家的文化局限,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背景的教授是由英语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行为习惯,让学生浸润在英语国家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对促进学生英语的学有裨益。

在知识文化构成中,有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共同认可的知识文化,如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等,这部分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固有特质,如传承性、共通性,易讲解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了解的,不容易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产生误解。还有一部分如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民族禁忌等交际文化,这部分文化往往无法系统明确地说明,但却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两方在交际时发生误解,最终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认为:“在交际中,如果说话不合乎语法逻辑,最多会被认为是‘对语言掌握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不真诚的、欺骗性的或存心冒犯的人’”。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中庸之道,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往往不直接表达自身的观点,话语中常带有模棱两可的意思。比如两人在街上相遇,一方说有时间到家里坐坐,另一方说:“一定、一定”,表达了积极的应和。而双方都明白,这次邀请不一定能达成,只是客气的表示。而西方人在表达上则更为直接,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相遇,这位西方朋友出邀请,充满诚意地请客人到家里做客。虽然中国朋友可能不愿意前往,但东方文化所追求的与周围人群建立和谐关系的需求促使他没有直接拒绝邀请,而是礼貌性地回应:“一定、一定”,这时,误解便产生了。中国人可能是礼貌性地回应,不见得一定要登门拜访,而西方人则会认为对方已经应允,随后会敲定请客的日期和时间,结果使两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在中国常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就是中国服务员在回答外国客人的称赞时会说“That’s my duty”。这位服务员的本意是要表现出谦虚,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体现出东方人谦虚为美德的文化传统。而外国人的想法是要表示他衷心称赞对方的服务,并且认为对方会回谢以表示接受。这就是忽视了文化背景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文化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承载了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通过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和发展。可以肯定,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都有可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造成交际的失败,如果误解严重,还可能爆发较为激烈的冲突。文化既从个体身上反映出来,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体现。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处于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使其能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交际语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又能够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一)从改变课堂内容设置入手,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大多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不能与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紧密衔接,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中加入了“每课一星”的环节,让学生自发组成五人一队的展示星小组,在每堂课开始后的十五分钟内用英语做兴趣展示,展示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而内容则完全由组内成员商讨决定,不再是老师单向讲授。这个活动给了学生们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小组成员在课下积极讨论,收集资料,创想构思,不断地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对英语系国家文化意识的理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个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英文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的展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喜剧、歌舞、报告、新闻播报、电影片段、名人模仿等,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时事热点、个人兴趣分享、英美趣闻、时尚明星、国际赛事等,很快在同学中引起了共鸣。展示完成后,学生们一起就话题讨论,也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学生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在一次展示中,学生介绍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时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各种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研制青蒿素用以对抗疟疾的专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雨后春笋是中国的成语,语出宋代文学家张耒的《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进龙雏。”形容春雨过后,竹笋生长的迅速且数量众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学生在翻译时按字面意思直译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实际上,翻译成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Bamboo springs up like mushmoms――像蘑菇一样迅速地生长更为地道。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展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在课堂外主动搜集资料,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渠道,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学习中增强了对英语系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锻炼了口语表达,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而课下学生又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大都是背单词,练句型,翻译,学生已经习惯了将接受到的英语信息翻译成母语,再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记忆。在表达时,再从脑海中以母语的表达方式提取出来,翻译成英语进行表达。这时,内化于民族心理深层次中的本族文化背景会被不自觉地成为对他族语言和行为的评价标准。而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堂学习逐步掌握了语言的规则,但却不能正确理解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背景文化和使用这种语言行为的语用知识。学生为了尽快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也会自然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借用过来,就产生了语用负迁移,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英语学习原汁原味。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发展使文化交流打破了空间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会导致文化上的差异更加显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别。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文化不是单一事物,而是多种事物;文化是联系人与人的纽带,是人与人互动的媒介。”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意识的敏锐性、积极对待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主动避免交际失败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找出中英文化中语用失误的例子,并且要自己查找资料,总结更正后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和同学们共享。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学生在公园游玩时发现了几处标识语的英文翻译可能存在语用失误,就记录下来,并且在回来后主动查阅字典资料求证。例如:“小草微微笑,请您勿踩踏”的标语被翻译成“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注意安全”的标语被翻译成“Take safety”。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到了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正确的翻译是“Keep off the grass”和“Watch your step”。同学们还在课堂上讨论并总结了在标识语方面,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避免在今后英语的使用中出现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给养浸润、点滴积累的过程,是在各个因素交错影响下不断地提升的。同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没有终结的过程。高校课堂是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阶段,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还将有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将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美国的语言教学法专家C.C.Fries认为:在实际的交际中,准确掌握并深入理解一门语言,需要对各种语言的使用场合的特点作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时必须很细致且富有包容心,“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以自己的做法为依据来衡量对方,也不是为了发现奇特的风俗,而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理解、感受和体验”。要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细心观察、善于学习,培养兴趣、慢慢积累,除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间接地获取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走上社会后,与外国人的交际实践中直接获得丰富当地文化、礼仪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包容理念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不再是兼并,而是包容与理解。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烙印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文化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友好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面临的跨文化沟通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让他们拥有一颗文化宽容心。

文化宽容心,就是指置身于本族文化之外的文化环境中的人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他族的文化形式,并能够坦诚地接纳并欣赏对方。宋梅砚认为:“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比较和反思,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包容和尊重。”当代大学生应该放眼世界,心胸开阔,尊重理解,具有民族自豪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文化差异有高度敏感性。在理解和接纳他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听到本族文化的发声。

跨文化交际不能仅局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理解,而应是在交际双方的文化共享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且任何有效且成功的交际过程都是建立在双方心理平等的基础上的,Nguyen认为,学生学语的目的应该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二语使用者,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大学生们只有在对本国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才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外国文化,才能在交流中从容不迫,在全球化的跨文化沟通中取得成功。

第9篇

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有人甚至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得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人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

三、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1. 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中国的英语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紧紧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地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2. 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代表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如何称呼对方,如何问候对方,如何介绍客人,见面时的礼节,拜访时的礼节,如何送礼和收礼,如何致谢和道歉等这些文化知识多是本族语者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学到的,是因民族、社会、国家不同而不同的。这些差异不是语法和词汇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规则的问题,也是外语学习者很难系统学到的。这是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最难逾越的鸿沟。语言的正确和得体的使用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加重要。因此,英语教学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如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的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美国人的时间观和价值观,从而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跟美国人约会,哪怕只是串个门或者吃顿饭,都要提早预约,不然是很不礼貌的。

再者,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图片或影片来开展课堂教学,这不仅可以丰富外语课堂教学,更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说,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宗教和婚礼习俗,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一段家庭婚庆录像,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新人们是如何准备和庆祝自己的婚礼的。

另外,教师应该尽量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来训练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说,通过举行英语晚会、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等让学生进行跨文化模拟交际,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聘请外教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外教作为学习文化的活教材。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第10篇

传统的化学教学离不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模式,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离不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了。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会逐渐下降,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枯燥乏味。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逼真地进行实验模拟,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理论、学生难以想象的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特征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构建起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比如,在原电池的学习中,工作原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最头疼的难点。在新课讲授时,我们可以结合动画展示出微观世界中电子的转移方向是由负极流出,经导线移向正极,溶液中是靠离子的定向移动来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电流;再结合实验演示,验证两极的产物,教会学生如何写出两极反应式。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也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

二、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解决实验问题

化学课堂有些内容需要靠实验来辅助解决,但在中学阶段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有些实验根本做不了,有些实验具有危险性,这些都不能让学生自行完成。比如,氯气的性质这一节中氯气的性质实验、碳和浓硫酸的反应,只能由教师演示;有些实验时间持续很久并且现象不明显,如果由教师演示则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如电解氯化铜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意时刻暂停并进行解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和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探索、讨论和发现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酸雨?硫酸型酸雨是如何产生的?写出硫酸型酸雨形成的两种途径?(2)空气中的SO2主要有哪些来源?(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之后,让学生建立学习讨论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可归为哪一类?根据所属类别,预测SO2可与哪些物质反应?(2)S有-2、0、+4、+6等化合价,SO2中S是几价?从氧化还原角度,SO2可能具有的性质是什么?让学习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并最终总结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对学生来说,经过设疑析疑猜想激发探究欲望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反思这一流程,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探究过程。这种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科间渗透

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都与物理知识相关;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酯类、羧酸等都与生物知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PH值的计算、酸碱中和滴定都与数学知识相关。新课标下的高考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的养成。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用电脑播放几组受酸雨腐蚀前后的建筑和植物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两百年前完好无损的雕塑作品,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经过六十余年就面目全非了呢?这无形杀手是谁?”学生既感到惋惜又感到疑惑,迫切想知道原因。教师马上解惑:“酸雨就是这无形的杀手。”然后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视频,既形象生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适时引导:“长此以往,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这样就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通过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11篇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化学课堂中合理利用实验,对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可以运用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中,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无论是哪一种课型还是哪一种实验教学,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合理准备,切记滥用实验.对于书上有的演示实验,要做到每个必做;对于课标要求的学生实验,要做到学生都做;对于课本上没有的却有助于教学的实验,要想办法去做.第三种情况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思考、设计并付诸实践.

几年来对教材的反复研究,我发现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实验就能得到很大的简化,所以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实验教学,也正是这种关注和实践,让学生在酸碱盐的学习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由原来的头脑混乱渐渐变得思路清晰.下面我以《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为例,谈谈实验如何运用在酸碱盐教学中.

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反应容易混淆,所以我就开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对碱的相关性质进行巩固提高,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证明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质的证明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氢氧化钙

回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思考1:如何证明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固体已变质?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

提问:盐酸的量有没有要求?

学生思考回答:盐酸除了和碳酸钙反应还会和氢氧化钙反应.

追问:先和谁反应?

学生思考回答:先和氢氧化钙.

总结:盐酸的量需要过量,才可以反应到碳酸钙.

归纳:证明氢氧化钙变质:取样,加入过量(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变质.

思考2:如何证明氢氧化钙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

学生思考,先分析实验流程:要证明变质的程度,不单单要证明碳酸钙的存在,还要证明氢氧化钙是否存在,所以先要把两者分离,分开检验.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足量水溶解,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钙;再取下层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有碳酸钙.

追问: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除了用酚酞,还可以用哪些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石蕊、pH试纸、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氯化铜、氯化镁)溶液、二氧化碳.(此问可以复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二、氢氧化钠

回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提问: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1.易潮解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思考1:如何证明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学生思考、回答:此问类似氢氧化钙变质的证明.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过量(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变质产物和氢氧化钙变质产物有何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碳酸钙不溶,碳酸钠可溶.

追问:利用碳酸钠可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变质.

补充:我们还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

(CaCl2+Na2CO3CaCO3+2NaCl)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变质.

归纳: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复习了碳酸钠的三个化学性质)

思考2: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

学生思考、分析:除杂题区别于鉴别题,需要除掉杂质、保留原物质、不引入新杂质.

上讲台实验: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提问:(1)为什么氢氧化钙溶液要适量?少量和过量会有何影响?(2)为什么不能用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

学生思考、回答:(1)少量除不尽碳酸钠,过量会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钙;(2)稀盐酸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钙溶液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

思考3: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

学生思考、分析:此问类似于氢氧化钙的变质情况探究,但是又不全相同,因为碳酸钠可溶,形成的溶液呈碱性,需要检验碳酸钠的同时除去碳酸钠,又不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在这里只能用氯化钙溶液.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所以是部分变质.

提问:(1)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钙溶液?(2)为什么氯化钙溶液要过量?

第12篇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第13篇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94-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可见,当前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这样才能够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自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好玩、好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教学接近活化

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语言较繁复的概念、算理、公式等,而且它们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这些抽象的公式变得更加直观,也更加易于理解,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二、挖掘教材知识,让学生探索生活

数学规律和知识源于客观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数学科学规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和规律,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或者从教材入手,挖掘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生活现象,将二者联系起来。例如:“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从“轴对称”这一理论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或联想生活中的实物,思考哪些实物的形状体现了轴对称的原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用亲切和蔼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其实轴对称的理论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早上我们起床穿的衣服、裤子、鞋子等的形状,我们推开的带有折页的门……都反映出了轴对称的道理。 ”听了教师的一番生活化指导后,学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震,自然体会到轴对称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自然进入思考探究状态,自觉走向现实生活,挖掘轴对称原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入、深刻地领悟这一知识原理。

三、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多联想,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每天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世界,需要面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形形的事情,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是共有的.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与多彩的生活事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十分贴近的感觉,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

四、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拓宽视野

第14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感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信息化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教学不再是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是集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为一体,把一些抽象晦涩,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所担任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三单元主题表达感恩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以期对高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有所启示。

一、设计思路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用英语表达感恩。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图片、音视频、网页、word文稿等文件,集图、文、音、视、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

笔者所任教的学生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掌握不是很扎实,加上词汇量偏少,平时表现比较被动,上课互动性不强,但是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喜欢上网,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喜欢张扬自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能很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用于表达感谢的英语词汇,短语和重要句型;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感谢,语音语调正确,没有语用错误;学生理解视频里的听力部分,并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养成说谢谢懂得感恩的好习惯。能学会懂得礼貌,有教养有文化,和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具体步骤

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感恩的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

1、借助PPT图片通过短暂的热身活动,讨论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说的两个字,引出说“谢谢”的主题。

2、通过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创设各种情境,问答互动,讲解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观看2分钟左右的视频《父亲的爱》,感受亲人对我们的爱,但是我们时常却缺少感恩的心。

3、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应该感谢的对象有哪些?(包括老师,父母,同学,室友,朋友等)。并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表达我们的感恩呢?收到礼物,邀请,别人问候,接受服务和帮助等等。

4、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在具体的环境下表达感谢,笔者在网上找到1分钟左右的视频,是明星胡歌获奖表达对导演和制作团队的感谢。(学生之前追胡歌主演的电视剧,因此胡歌用英语表达感谢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5、总结上述用于感谢的英语中常用词汇和句型。还有更多的表达感谢的英语用语,比如英语考试感谢信的写作,会发到学生QQ群里供学生自学用。

6、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查找和运用学到的词汇和句型知识去讲述上次说感谢的经历,包括时间,对谁,因为什么事,和对方的回复。并布置作业写一封感谢信给自己的朋友,家人,同学或室友等,注意一定是手写,不是打印或发短信,让他们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你的爱和真诚的谢意。之后发到班级QQ群里供学生们分享感受。

四、小结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英语学习策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根据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环境。这样就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给学生们观看一些与本次任务相关的英语视频和电影,并进行赏析,提高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课外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影响着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挑战并存。事实上,中职教育现代化及与跨越式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职教育的信息化。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然而距离职业教育目标还比较远,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成本,就业者就业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无论建设规划,经费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进,即使在目前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工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对于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而对于网络课程,媒体课件等软件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1.2 中职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需要专业人才开发资源,对成果进行评价,对政策进行研究。而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广力度不够。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建设人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规划,管理,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1.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建设层次不高,标准不明确,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扩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

2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但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且也为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经过不断发展实践,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和市场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结合中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2.1 构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专业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应市场发展,为社会服务。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为市场培养初级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2.2 构建科学的中职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生产活动规律。基于此,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中职教育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改革力度,使得专业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2.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职教师素质的培养

当前,中职教育师资在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不但专业课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此,中职学校需要构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利用政策引导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中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新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使用,构建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得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2.5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而对实际应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实际工作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及时变革计算机专业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对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同时,通过教产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疑一方面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另外一方面,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探索,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孔祥富.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中职教育信息化改造[J].职教论坛.2005(5):38,39.

[2]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3):68-70.

[3]贺兰.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J].计算机教育.2004(11):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