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四年级上册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把4:7的前项乘7,要使比值不变,后项要(
)。
A
.
乘7
B
.
乘4
C
.
加28
D
.
加16
2.
(2分)7:9的前项增加1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
A
.
加上14
B
.
乘14
C
.
加上18
3.
(2分)甲数比乙数少2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
.
4∶5
B
.
5∶4
C
.
1∶8
D
.
8∶1
4.
(2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真分数,比值一定(
)比的前项。
A
.
大于
B
.
等于
C
.
小于
5.
(2分)比的前项不变,后项扩大为原来的3倍,比值(
)
A
.
扩大3倍
B
.
缩小为原来的
C
.
不变
6.
(2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A
.
9:24
B
.
3:8
C
.
9:15
D
.
3:5
7.
(2分)甲种纸2张3角钱,乙种纸2角钱买3张,甲、乙两种纸单价的比是(
)
A
.
9:4
B
.
4:9
C
.
3:3
8.
(2分)下面选项,(
)是比值。
A
.
篮球比赛记分牌上显示21:16
B
.
比例尺
C
.
圆周率
D
.
a:b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比的前项扩大3倍,后项缩小为原来的
,比值扩大9倍。
(
)
10.
(2分)如果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那么,乙数:甲数=5:2。(
)
11.
(2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12.
(2分)判断对错
两个数互为质数,这两个数不一定是质数.
三、填空题
(共7题;共18分)
13.
(1分)甲、乙两数的比是4:5,如果比的后项增加20,那么比的前项必须增加_______才能使比值不变。
14.
(4分)已知x,y(均不为o),能满足
,那么x,y成_______比例,x:Y的最简整数比是_______:_______。
15.
(6分)一瓶盐水中,含盐量为五分之一,那么这瓶盐水中盐与水的质量比是_______。
16.
(4分)5:0.5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_______,比值是_______。
17.
(1分)一个比的前项是0.6,后项是2.4,这个比写作_______,化简是_______,比值是_______.
18.
(1分)
=_______:40=27÷_______=45:_______=_______(填小数)
19.
(1分)生物兴趣小组有男生7人.女生3人,男生占全组的_______%。
四、计算题
(共1题;共15分)
20.
(15分)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①18:72
②
5:
③0.15:3.5
④
时:40分
⑤1.2米:60厘米
⑥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三、填空题
(共7题;共18分)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四、计算题
2019——2020学年上期
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重大版第八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第八版教材。该教材内容难度适中而且比较实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套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体现出了个计算的侧重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八版四年级上册由四个单元共12课组成,包含了文件(文件夹)管理.图片处理(美图秀秀).分享展示.计算程序四个模块的教学。
任务式教学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佳方式,能让学生更快乐.更主动进行学习。第一单元所教授的规划和文件管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电子文件系统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课《我满十岁了》,为十岁主题做规划和准备资料,也为学习用建立文件夹的方式来分类管理文件做准备。第2课《我的文件夹》和第3课《整理文件夹》学习电子文件的管理和操作。所以熟练地掌握本单元中的知识点对学生今后合理使用计算机十分重要。
第二单元为图片处理,使用了美图秀秀5.1版。由第4课《我们来美图》.第5课《图片填趣味》.第6课《图片炫起来》和第7课《去月球旅行》四课组成。
第三单元是分享展示模块,学习移动端手机(或PAD)的制作分享,
在网络空间上分享了自己的十岁成长故事。制作精美的十岁成长纪念册,网络打印制作个性成长实物,以及精彩MV视频等作品。一起来讲解我们的十岁成长历程,让十岁成长故事分享到网络朋友圈。
第四单元是儿童编程模块,以SCRATCH软件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以编程猫逃离未来机器人的追踪为故事载体,本单元包括“初识Scratch”、“逃离时空隧道”、“摆脱机器人追踪”三课。
二.学情分析
(一)
心理特点
1.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受大人控制,有一点叛逆。四年级孩子注意力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
3.四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学习方面
1.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断,在对计算机有了初步认识,并掌握了基础操作技能后,学生上机操作欲望更加强烈。
2.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嫌狭隘,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件的选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的操作方法以及对文件夹功能的理解。
2.使用了美图秀秀来处理图片。
3.熟悉Scratch
2
的工作界面舞台区、角色区、脚本区、编辑区的功能。
4.熟练掌握指令的拖动、拼接、移动、复制、删除等基本操作方法。
5.灵活使用说.造型切换.重复执行、移到、滑行、背景切换等指令,为自己的故事服务,在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更多适合讲故事的指令,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
6.学会解读教材中对任务的分析过程,并尝试将自己编写的故事,进行分析,比如按照舞台.角色.脚本等元素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线索进行分析。
7.Scratch儿童编程的核心是“想象、编程、分享”,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任务只能是完成三分一,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最后要让学生作品有分享平台。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1..对文件夹功能的理解和文件的合理分类;文件的选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的操作方法以及对文件夹功能的理解。
2.学会给相片添加并编辑贴纸。
3.学会使用“自动抠图”抠出相片中的人物。
4.学会使用“模板拼图”制作成长拼图。
5.分享、交流自己的十岁成长故。
6.通过学习“说”指令,掌握Scratch工作界面,体验编程。理解造型重复切换与角色运动的关系。
7.熟练运用拖动角色定位与滑行指令配合实现角色的移动。
8.熟练掌握背景显示顺序和时间的管理,通过舞台切换来激活角色动作。
9.运用重复指令,以“下一造型”为例简化程序指令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新学期机房文明教育
第2周
第
1课我满十岁了
第3周
第2课我的文件夹
第4周
第3课整理文件夹
第5周
国庆放假
第6周
第4课我们来美图
第7周
上机操作练习
第8周
第5课图片填趣味
第9周
第6课图片炫起来
第10周
第7课去月球旅行
第11周
上机操作练习
第12周
第8课快乐共分享
第13周
第9课十岁大家秀
第14周
第10课初识Scratch
第15周
第11课逃离时空隧道(1)
第16周
第11课逃离时空隧道(2)
第17周
上机操作练习
第18周
第12课摆脱机器人追踪(1)
第19周
第12课摆脱机器人追踪(2)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教师制作复习课件,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巩固字词练习
(一)字词过关
I.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铁锹树杈一副彼此拽住
隆冬凝视覆盖冷酷拆除伐木告示牌
草翠花开
(1)读准生字,读对词语。
(2)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完成复习单1、2小题,并校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脸颊(jia jia)铁锹(qiao qiu)树杈(cha cha)一副(fu fu)彼此(pi bi)拽住(zhuan zhuai)
(2)看拼音,写词语。
fu gai chai chu long dong ning shi
( )( )( ) ( )
fa mu leng ku gao shi pai
( )( )( )
cao cui hua kai
( )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词语运用
1.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笑嘻嘻兴冲冲毛茸茸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可怜巴巴
2.联系童话人物,用好这些词语。
3.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一上课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一老师在上面讲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同桌互相评价,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创设语境,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理解童话特点
1.围绕自主复习单,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说理由。
2.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围绕童话人物,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再次出示童话故事,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会儿,就飞走了。
②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以童话人物为线索,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互相评价
1.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填写表格。
2.对照童话特点,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语句通顺( )好词佳句( )
想象丰富( )情节精彩( )有所启示( )
3.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伙伴评价,教师点评。
修改1: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一、设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性
小学学生对于学习还处于兴趣阶段,对于学习的认知没有一个明确清楚的目标,如果遇到一些小问题或挫折,很容易丧失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这课前,先告诉学生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farm,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农场上面都有什么并总结下来,设定好一个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预先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提到与重点相关的内容时提高注意力。这时候教师再根据学生说出的单词进行一一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对cow、pig、chicken等关于动物和pear、apple、orange等关于水果的词进行总结,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放弃。
设定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了解学习的重点在哪里,对于高效地获取知识大有裨益。
二、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互动性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能够很好锻炼社交能力的学科。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埋头苦读,效果势必没有大家一起学习、互相交流要好。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之间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性竞争,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中,如果只是直观地将水果单词一个个念给学生听,大家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进而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将学生们分成三组,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水果单词制作各自的水果沙拉,每个小组都讨论得十分热烈,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组员。有的同学忘了单词的拼法,组员会立刻提醒他。最后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有的做的是banana apple沙拉,有的做的是mango strawberry沙拉,还十分有创意地介绍了调制沙拉的调料和做法,在这种想法和思维的交互中,学生们巩固了关于水果的一系列单词,并很好地锻炼了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让大家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灵活调控课堂,调动学生能动性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英语课程时,应当遵循静中有变的原则。英语知识是不变的,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选用与其相配的方法,有的放矢,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们的思维动起来,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以两种方法为例。
1.角色扮演
在小学英语课本中有好多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来演绎故事,这样学生便可以在一个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时,这一堂课讲的是怎么买东西,所以我让同学们模拟商店的场景,一组扮售货员,一组扮顾客。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新奇有趣,都十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之中,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大家知道了如何用英语进行购物,并很快掌握了how much与how many的区别和fan、umbrella、socks等的拼法。这样的课堂设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2.英语比赛
有竞争才有进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设置适当的比赛,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3 My day时,我就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让同学们既可以仿照课本上的句式,也可以自己自由发挥,用英语来讲述自己的一天生活。这种方法显然比直接念书本上的课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们为了有一个出色的演讲,在比赛前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大家不仅运用了书本上的get up、do my homework、go to bed等词组,还自己加入了一些wonderful、play the smart phone等新词汇以期让演讲更精彩。最后我们的演讲比赛十分成功,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既学到了新词汇新语句,又锻炼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关键词】 自然拼读法 语音习得 拼读实践
一、 引言
现行教材中,不管是单词量还是语法点都比旧教材增加了很多,这对老师对单词的“教法”和学生们对单词的“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拼读法”作为一种英语学习基础阶段针对词汇学习的一种方法,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现状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单词教学上的困惑:
1. 学生学习单词,一听就会,背完就忘。有的学生单词在家背得很熟练,但到校默写错误百出。比如,四年级U1中出现的动物类单词,有学生会把tiger拼写成tight,把cat拼成car……
2. 音标的渗透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在传统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倡通过学习音标来达到快速高效读记单词的目的。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要识记48个国际音标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三、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目前英语国家的孩子记单词基本上采用拼读方法进行记忆,这种被称为“自然拼读法”的词汇学习方法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学习26个字母以及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感知字母以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联系,掌握拼读规律,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的学习阶段,“自然拼读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单词的读音和拼记问题,从而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 重视语音积累,占领语音学习制高点
现阶段江苏省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孩子们都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这正是渗透“自然拼读法”,建立字母发音与字母在单词中发音之间直接关系的好时机。英语学习是以语音形式开始的,语音是有声、有趣的。译林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中的“sound time”板块以情境呈现与chant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母发音和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由辅音到元音,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语音。通过不断地积累完善语音的内容。
1. 创设字母与字母音关联,敲开英语学门。老师从三年级教授学生字母开始,就可以着手建立字母与单词的关联,让学生感受语音。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ter time的教学内容是学习Aa,Bb,Cc,Dd四个字母,老师除了明确字母的发音和书写外,还能用AaJAaKAa for apple;BbJBbKBb for bee;这样的chant,让学生初步感受英语的语音,增强语感,体会字母与单词读音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一来朗朗上口,二来可以让学生可以不断地积累语音,扩充词汇量。
2. 呈现语音板块的整体设计,增加语音学习深度。Sound time板块中出现的单词都有其关联性,通过chant的整合,不仅使原本枯燥的语音学习生动活泼起来,更让学生可以整体深刻地体会语音。教师在Sound time板块中创造性地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加语音深度。例如在某公开课中,老师在Sound time中运用了“自然拼读法”,让学生快速掌握了字母FOfO在单词中的发音。先从欣赏与字母Ff有关的歌曲开始切入,让学生观察比较之后说出,Ff的发音为OfO。然后出现了Sound time中的图片,把这个板块中所有的单词作了一个整体呈现,如图所示:
老师让学生说出图中含有OfO的单词。当学生把单词找出来之后,教师出现提示性句型,让学生把刚才找到的单词填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即书本上的chant。学生们在情境中说练,教师又让学生把OfO和以前学习的元音字母进行拼读,及时把FOfO的发音与以前字母发音进行了滚动复习,最后分别以“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自然拼读法”,读更多单词,强化语音体验。
(二) 激发学生思维,发挥词汇学习高效能
在英语词汇的积累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就可以用“自然拼读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1. 新旧语音的碰触,激发学生思维火花。通过26个名称音感知和部分辅音字母表音之后,四年级学生可以开始结合五个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进行单词的拼读训练,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设计Spelling time的时间,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辅音,与元音进行拼读训练。如图所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辅间与元音拼读d―o,也可以进行辅音+元音+辅音的拼读d-o-g,然后结合新单词进行自然拼读的操练,先解决新单词的读音与字形问题,再放入情境中理解词义,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 故地重游拼读规律的运用,拓展词汇学习广度。以四年级Unit 1 I like dogs中的Rhyme time为例,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学生运用拼读规律实践的好机会。先从新单词little,run,with,mat,fat入手,结合Spelling time指出拼读关联,运用习得的语音和拼读规律让学生拓开思维,使学生能够用“自然拼读法”拼读新单词。然后结合小诗中的情境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小诗的含义并通过模仿语调和节奏巩固小诗。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单元其他动物类单词引导学生改编小诗,如Little tiger,or the bed little elephant big and tall等。
[关键词]识谱困境 快乐识谱 生命化音乐课堂 以学促教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4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发觉课堂上能充分展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等环节。可一遇到识谱,学生顿感索然无味,痛苦万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也变得呆板起来,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和谐。识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此环节中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尝试着快乐识谱教学,使音乐课堂走出了识谱教学的困境,促进了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和谐发展。
一、识谱教学困境的溯源
1.源于教师的机械训练
教师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中缺乏适当的方法,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至于把识谱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和理论化,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于是兴趣索然,结果导致了学生在识谱学习上的抵触情绪,造型恶性循环。虽然新课改以来,教师对于识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然而有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不喜欢,索性忽略了,甚至省略了识谱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为了秀“亮点”,怕学生在识谱上“卡壳”,往往将识谱教学一带而过,给广大教师带来了错误导向。
2.源于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十分困难。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害怕唱歌谱,这是因为歌谱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音,确实乏味,而且在唱的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否则就会唱错。再有,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还不具备一定的音高概念,不跟着琴唱谱,大多会跑调,这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与自信心。而歌词形象生动,富有情感,朗朗上口,可以很轻松、自由地歌唱。所以,学生害怕唱歌谱是必然的,如果教师不想出很好的办法,相信不会有学生喜欢唱歌谱的。
3.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目前的音乐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的,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给予学生音乐情感的强烈震撼。但是单元体系也有其弊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体系不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歌曲的选择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四年级上册《田野在召唤》歌曲中的难点是切分节奏,而切分节奏是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另外,四年级的合唱曲目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有的单元还不止一首合唱曲,甚至还出现了三部合唱。可到了五年级上册,一共只有三首合唱歌曲。可见,教材在识谱方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差强人意的。
此外,教学内容过多也不利于识谱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共有八个单元,欣赏曲目22首;歌曲21首;竖笛曲4首;还有表演、创作、采集与分享等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一学期除去考试复习,可用大约17周34个课时,大约四节课就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2-3首欣赏,2-3首歌曲,1首竖笛曲,另外还有表演活动等。由此可见,分配给识谱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4.源于升学的功利目的
迫于升学的功利性,很多幼时学习音乐的高年级学生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学生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有60%以上的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音乐课,平时大多只在汽车里听听音乐,绝大多数学生从不看音乐会。据调查,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的关心度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
识谱是打开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而上述种种原因却使得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让学生处于痛苦的困境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用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处理识谱教学环节,变痛苦为快乐,让快乐识谱促进音乐课堂的流畅与和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快乐识谱的实践探索
1.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导入法
学生的识谱学习是一个大的工程,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低年级主要是通过节奏联系,掌握音符的时值;中年级开始视唱,能用唱名表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高年级不仅要视唱,还要唱准,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合唱能力。所以,从学生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节奏、读谱知识化整为零,确定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识谱目标,并贯穿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1)合理计划,注重识谱的梯度
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教师要做一名“巧妇”,用好这些素材,依照一定次序分出层次,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食谱”计划,并结合每一课创造性地来做好这份“食谱”,让学生食之有味,常食不腻。
例如,四年级的音乐符号学习计划。
学期初,教师罗列本册的全部的音乐符号:
学期中,根据歌曲内容具体学习,并适当进行调整,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出来。
学期末,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或者融入一两首歌曲中,抑或让学生用这些音乐符号处理歌曲,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成音乐能力。这样,歌谱知识也就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不易遗忘了。
(2)融入图谱,降低识谱的难度
在识谱教学中,图谱可以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欣赏、唱歌或演奏乐器的方式,把识谱建立在自然美学结构和音乐意义上,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像。这种图像既有音高,又有距离,但它又不是五线谱或简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识谱途径。
例如,二年级《月儿弯弯》一课,在哼唱旋律的过程中,将歌谱转换成“月亮图谱”,图谱在“银河”中弯弯曲曲的。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旋律,再画一画、哼一哼、比一比旋律的走向。这样,图谱简化了歌谱,形象了歌谱,降低了学生视唱练耳的难度。
(3)聘请助教,提高识谱的广度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师生评价的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识谱的信心与兴趣。结合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既可单个测评,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评价,这能够提高学生识谱的准确度。
本学期,我在每个班都聘请了若干的“金牌助教”。他们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分散在课堂的每个“阵地”中,去帮助那些识谱慢或者不识谱的伙伴,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有一个班一个月就消灭了不识谱现象,助教也由三位增加到十一位(全班44人)。有了这些小助教,班级识谱的普及率高了很多。
2.以学促教――个性自由的自主式学习法
识谱教学几乎是所有音乐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学习,容易即学即忘,兴趣不大。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学促教。
(1)自制乐器,自由地创编节奏游戏
低年级识谱教学以节奏训练为主,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可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兴趣。例如,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响,做律动游戏,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对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来辅助识谱的启蒙教学,他们在情趣盎然的乐器游戏中就能轻松掌握节奏知识。如《过新年》一课中,抓住歌曲中“咚锵”的节奏难点,让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游戏。他们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到了愉悦的过年气氛。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自制了很多乐器: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们是非常开心的,节奏难点也能迎刃而解。有时,即使没有音乐课,他们也会带上自己的乐器在课间玩耍,课间“敲锣打鼓”的小乐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2)趣味听辨,自信地歌唱音乐旋律
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学生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注意降低学习难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乐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主要采用了“柯尔文”教学法、竖笛演奏法、情境创设法、旋律接龙游戏法、旋律听辨法等。
中年级的很多歌曲结构规整,旋律相似,可以采用听辨比较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视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田野在召唤》一课我就采用了听辨视唱法,降低了学习难度。
①按节奏练习“梯里通巴”,感受附点、切分音的节奏感。附点音符的运用使田野的召唤更加热情。
教师配上呼唤的动作:“梯・里 通 巴―!梯・ 里 通 巴―!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
②听辨旋律,运用上、下的手势表示听到的旋律。
③两段旋律连起来用“啦”演唱。
④比较一、二乐句,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小节。
⑤视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最后填词演唱。
《田野在召唤》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前两个乐句节奏紧凑,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动感。难点颇多: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同音符等。如果直接视唱,很难唱准。由于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节奏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变化。后两个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学生不易唱准确。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可将“召唤”的情境与听辨游戏相结合起来,不仅让难点变得趣味生动,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识谱难点的突破也非常顺利。
(3)大胆创作,自豪地展现音乐才华
高年级的歌曲难度大,识谱难度也大。一首歌曲中,各种节奏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表情符号、力度符号增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对音乐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对音乐的形象和表现也要理解。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学生容易出现识谱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力强的学生拿到歌谱就能唱,能力弱的学生因为惧怕识谱,就以听唱、模唱为主。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慢半拍”的现象,能力弱的学生听到别人唱了才开口跟唱。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进步,还会丧失以前的识谱基础。
但高年级学生也有其优势,就是自主能力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小曲。此时,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在苏教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旋律重复和用“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对于学生创编的旋律,我鼓励学生自己填词、作曲、演唱,并录制下来,相互交流与分享。
①给学生一段旋律,先分析此旋律的特点,再让学生填词后小组交流,按照旋律唱一唱自己的词,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比比谁写得好。
②出示几小节旋律,让学生编排顺序,并分组讨论,说出原由,看谁编排的效果最合理。
③给出单数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出双数小节的旋律,赛赛谁的好听,再将原曲弹奏给学生听,和作曲家比一比,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有灵感,再懂得一点作曲知识,作个小曲并不难。
④给出个别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更多小节的旋律;给词创作整首旋律;自己作词、作曲等。
唱一唱自己的歌,奏一奏自己作的小曲,让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肯定自我。通过创编,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我收到了不少学生作的词曲,虽然稚嫩,却不乏灵气。
3.多元渗透――家校合作的立体式助学法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0分钟,还应有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些学习活动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真心喜欢的,而不该成为占据学生课余时间的负担。学生将识谱的快乐带回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
(1)提倡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识谱作业针对各个年级,类型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愉悦的,是学生乐意完成的。所以,对于音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慎思而后行。例如,三年级的《七个小兄弟》一课,就可让学生在家里敲击水杯,听辨音的高低。探究的问题是:相同的水杯,里面水的多少和音的高低有关系吗?几乎每个学生都回家做了这个实验,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音高的概念,学七个音符时,辨其音高就快捷多了。
(2)加强家校的沟通
音乐中的识谱学习有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除了校讯通、QQ群,还可设置专门的音乐邮箱。学期初,将所学的音乐资料、重要的知识点放置在邮箱,供学生下载自学;学期中,和家长密切联系,鼓励学习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期末,也要反馈学生的收获,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感觉到学好音乐的重要性。
(3)留住学生的作品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然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往往唱过无痕,学生唱得好与坏,是否有进步,自己有时无法准确感知。所以,每学期,各班都要不定期开展音乐展演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表演录制下来与同学分享,好的作品放入班级QQ群,供学生与家长共同欣赏。这种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家长也乐意效劳。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快乐识谱让识谱教学环节插上了快乐的翅膀,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愉悦,激发了他们自主、快乐地享受音乐生活,促使音乐课堂奏响了和谐的韵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
[2] 刘斐.快乐识谱[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一、开放教学内容,让德育更贴近时代特征
虽然,品德教学有上级指定的品德教材为依托,让我们以教材为媒介来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虽然教材也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呈献在学生面前,但是它毕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全国各地的儿童生存状态不一样,社会环境不一样,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中所呈献的品德观点的认可就不同。况且,教材内容的选取在一定时间段是稳定的,是沿续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是快速的。所以,有时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而我们开放教学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事例、新思想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战争何时了”。教材中的材料是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两个战争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非常远了,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没有照本宣科地呈献教材中的内容,而是选择了目前电视、网络报道最多的利比亚战争。由于利比亚战争学生都能从电视或网络上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内容要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针对每一个主题,教师可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增、删、减、补,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对教科书的补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开放教学活动,让德育更贴近学生成长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入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这样,品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学生品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开放教学资源,让德育更贴近社区环境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无视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落实。众所周知,除了校内资源外,我们的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社区教育资源往往是学校内部资源所不可比拟的。自己社区的风土人情都是我们品德课教学时可以利用的校外资源。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周边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比如历史名人——张光斗,著名企业——沙钢集团,人工湖——暨阳湖,天然氧吧——森林公园等都是我们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每学期我都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并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采访周边生活中的人,调查社区服务站、村委办事处等,邀请村中的老人来向我们讲述社区的变迁。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我们要充分开发校内与校外资源。我们在实施品德教学过程中,要以社区环境、村民组织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如工厂、农村、商场等,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可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其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实效性。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逛商场”,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各个超市、大型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调查、采访中了解这些商店。让他们说一说,平时到商店购物时,商店里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并通过实地购物来丰富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开展单元教学的原则
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呢?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三个原则。
一是要依据课程特点把握单元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门课程在设计上有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之下,又细化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以及“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个内容标准,这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定位,准确掌握单元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分目标和内容标准,明确单元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二是要把握单元各部分主题的内在关联。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各主题之间存在着承接或并列的关系。教师首先要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把握单元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为进行单元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共有三个主题:《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显而易见,三个主题间是顺承关系,因此开展单元教学就要遵循这一内在关联依次教学。
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单元,该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个单元中的四个主题之间没有承接关系,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单元各主题间的目标关联,理清单元目标的指向和下设的各主题目标之间的关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目标里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也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师不仅要对这一单元下设的四个主题的目标心中有数,而且要明晰每个主题的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即主题目标在单元目标中的定位,同时还要知晓四个主题目标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就易于确定各主题下的课时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这样制定出的目标才能准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三是要做好有效的学情分析。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课前教师要分析和思考学情与单元目标、内容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间接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
二、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准确定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单元教学也要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推进。如首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道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和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的决心。教师要关注到本单元教育的重点是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迅速腾飞。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最终要使这一概念有效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对历史事件、地理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进步和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全面铺垫
在每一单元教学前,编者都安排了单元导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单元导学的作用。
如在学习首师大版《民族团结一家亲》单元导学时,教师可先请学生互相交流已有的民族知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民族服饰、民族礼仪、民族节日等话题分组进行单元学习准备,搜集相关资料。有了这样的导学,教师心里有底,学生手中有货,课堂教学才可能高质、高效。
四、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式
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单元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人教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单元由三个主题组成,其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下又有“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服饰、民居)、民族歌舞、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习俗与礼仪”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将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立“民族服装博览”、“民族节日大观”、“民族饮食文化”等七个小课题,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课题分组制订研究性学习计划,分工合作,开展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分类整理等课题研究活动,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总结交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收获,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就在饶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中较好地完成了。
五、整体实施单元评价,体现过程
单元评价能大大缩短评价的时间间隔,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改进教学、为学习者的道德发展服务的目的。单元评价的内容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而定,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校情和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单元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展示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可以是情境测试等。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评价,就可以采取专题作业考查的形式。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就告诉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要做一份介绍自己家乡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物产、风俗,拍摄下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摘录动人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赞美家乡人,表达对家乡美好的祝福等。通过这份手抄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向他们学习。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制作手抄报的态度,手抄报的完成质量,手抄报内容中体现的真情实感,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情况等进行评析。
总之,单元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它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编排体例,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简单的周期现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探索物体排列规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发现并描述排列规律,并对后续排列作出判断。其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通过已知预判未知,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释放无限可能。
达成目标发掘
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达成目标不是对教师讲课的要求,而是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找准达成目标,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这是一个目标管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达成目标是整个自主学习的灵魂。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我将达成目标设计为:①知道并能说出周期现象的定义;②能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进行描述;③能根据规律判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④会使用画一画、排一排、算一算等多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语言上的清晰表达,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让学生把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说出来,加深其理解;再次,目标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知道定义到会描述,再到会运用各种策略、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遵循这样的设计逻辑:①提炼达成目标,努力做到精确简明;②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确保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成目标;③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方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④根据上述三项预估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基于“预估”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并以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方式公之于众,让学生感悟课堂学习与课前学习的关联,从而认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为课堂学习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创造条件。
这样,从目标到任务,再到方法,形成达成目标统领下的学习目标管理;又从课前学习到课堂学习活动形成学习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使学习质量得以保证。
2.设计并录制微视频
设计并录制教学微视频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会知识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微视频依照以下逻辑线索进行设计。
(1)初步感知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
创设情境,出现教材主题图(如图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感知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初步感知周期现象排列的特点。
(2)认识并会描述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盆花的排列规律,借助图形、符号等形式,用“几个为一组,每组按怎样顺序排列”的话语来描述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如图2)。
(3)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盆花的排列规律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排一排、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如图3)。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算一算中算式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判断的依据,让学生体验方法优化的过程。
(4)明确周期现象的定义
解决完“盆花、彩灯、彩旗”的问题后,又回到情境图中(如图4),再一次给学生体会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的机会,通过观察―描述―体验―再观察―总结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和理解周期现象的定义。
(5)方法的总结和习得
及时地总结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算一算”方法中,如何利用余数来判断和解决问题,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6)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美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自然中的规律,感受规律之美。了解规律的始与终,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客观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感受数学美。
课堂教学
由于自主学习任务单以达成目标为龙头,学习任务紧紧围绕达成学习目标设计,又有学习方法建议与配套教学视频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无需像常规教学那样导入情境,而是可以直接以检测导入,然后依次进入提升练习、协作探究、展示评价等环节。
1.课始检测
(1)自学检测
面向全员,快速检测,以评价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效。由于检测的难易程度与自主学习的任务和配套教学视频相当,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困难,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
我在自学检测环节中嵌入一个协作评价。评价采取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的形式,对不一致的答案进行讨论分析,所有小组都能快速得到统一答案,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因为观察不够仔细。学生显然对同伴之间的协作评价更感兴趣,所以讨论时非常投入。在协作评价中,优秀生带动后进生,帮助后进生掌握概念,找到错误的原因。同时,优秀生也能在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与后进生协同发展。
(2)数学游戏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乐、幸福。要让学生有智慧,首先要让他们愉快起来、欢乐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让智慧的火花闪现。
因此,紧接在自学检测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是让学生运用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帮助小猪嘟嘟布置PARTY会场。游戏紧张热烈、十分好玩,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把其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其在游戏中学好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数学游戏中的时间限制和难度的渐次提升,能够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训练,对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2.提升练习
(1)习题提升――内化知识
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是内化知识的地方,有梯度的练习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挑战有难度的问题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提升练习的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课前所学的知识,找到规律,描述规律,并能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习题之后,要求组内进行交流,同伴互助协同发展。组内推荐一位学生参加全班展示交流,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质疑,使学生在思辨中深化认识,体验成就感。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吸引同伴的注意力,使其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倾听、学会思考。
展示结束后要求总结:算一算的方法有什么优势?如何根据余数判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总结出余1与每组第一个相同、余2与每组第二个相同、余3与每组第三个相同……没有余数就是每组最后一个。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在提升练习的过程中,从知识方面而言,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方法的优化和判断的依据;从能力方面而言,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最好的提升。
(2)游戏提升――玩转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玩转小棒的游戏。根据老师出示的算式和答案,摆出符合条件的组合。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摆出自己的组合。每个小组摆出的组合都不一样,但是都符合要求。热情高涨的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后学生又静下心来,继续协作讨论摆放的规律。
动与静相结合,让学生在玩转游戏的过程中享受成功与快乐,既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协作探究
(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忙于赶进度,没有时间让学生协作探究解决真实问题。而翻转课堂却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协作中开展项目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协作探究环节中设计了三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图5),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先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完成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效率高的还可以解决剩下两个问题。展示交流时全班学生就能了解到三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2)协作探究过程中的师生行为
学生行为――积极探索。协作探究的数学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探究氛围相当浓厚。由于各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学生都想完成得精彩,与其他小组争高低,因此讨论非常热烈。有时候,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一时无从下手,但他们也不轻言放弃,而是通过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探索的过程,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习得的过程。
教师行为――静观指导。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从这个小组窜到另一个小组的忙碌者,而是站在一角静静观察的旁观者。教师需要关注各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哪里出现了问题,判断是否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并给予帮助和辅导。教师不轻易走动,但思维却一刻不停,以便使接下来的指导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静观有助于教师发现各小组协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能够给予各小组恰如其分的评价。
4.展示评价
协作探究完成之后,各小组推荐发言人,向全班展示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结束后,照例要征求有无质疑,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有质疑,需要当堂作出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社会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展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台上展示、台下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协作探究与展示评价的组合是项目学习的精华,它使学生不再似懂非懂、人云亦云,而是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后备人才。
不同的小组汇报结束后,我对各小组的协作探究过程作出评价。哪个小组能通过画一画、排一排、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哪个小组全员参与的热情高,哪个小组倾听习惯好,哪个小组能适时提出质疑等,我都尽可能给予肯定。通过静观学生的课堂活动,我对各小组探究形式、同伴互助情况、展示质疑等了然于胸,此时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很受学生欢迎。
教学体会
1.儿童本位,重构课堂教学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翻转课堂构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每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种模式,原点就是儿童,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课堂组织――协作学习促发展
翻转课堂强化协作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是个体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鸣等形式研究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体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养成人与人互相尊重的好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协作探究之后学生需要梳理探究成果,形成认知结构,然后推荐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分享探究方法,接受同伴的质疑,并及时给出合乎逻辑的阐释。这些活动,对学生养成倾听、感恩、承认不足、分享喜悦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快速分析、综合给出逻辑判断并予以表达的能力,体验学习成就感,都是非常有利的。
(2)课堂评价――激励学习有动力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与传统课堂的评价不同,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等内容中的表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同伴、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就感,使他们在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态度。
朱安平,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网名高歌。高歌出自于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中的“一路高歌向天涯”。高歌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高亢,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不论是在任何风雨磨难面前,还是艰难险阻的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开朗性格。高歌总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认为,一个人成长中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离不开养育他的那块土地,而勤勉地工作,就是最好的回报。
他爱好读书与摄影。他对莎士比亚的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有着更深的体会与理解,在读书中不断地吸取专业知识养料,不断聚集完善自己、超越自我的正能量。他广猎善塑,陶冶情操,用心摄影,让镜头说话,捕捉大自然美丽风景,传递社会人性的美好。
他严谨治学,倡导“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学风,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求是创新的足迹:
1988年参加并承担了由胡礼和、夏金明教授开展的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试验项目,1989年论文被全国青少年计算机教育夏令营录用,并作为湖北唯一的教师代表拿到了北京夏令营的入场券;1991年在全省率先开设微机选修课,开通了闭路电视,创建了“雏鹰电视台”;1992年又在全国首创了《学生成长素质音像档案》,课题实验工作得到了全国、省、市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中央/省电教馆、教科所专家称这是正进行的一项素质教育科学实验;在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任职期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省电教馆树为“城市学校电教的一面旗帜”,从1994至1999年间学校还先后接待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教育考察团,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国内教育考察专家的来访;2004年,他加入了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这个学习团队,创建了“硚口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工作室”,带领信息技术教师做课题搞科研,主持承担国家课题3个,出版个人专著一本,60余篇论文在全国教育技术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人还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个人”。这些实践经历与成果,是他作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主管工作成绩的一个侧面折射。
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现代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等荣誉对于他这个早进不惑之年的人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行走,向着梦想、向着未来,一路高歌,永远向前!
(小波)
路走远了,常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应试的大背景下,追逐着成绩与分数的教育路走远了,也会迷失学科教学的方向。作为一位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市教育学会学部委员、省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一直根植于学校和省、市、区域教育教学研究的田野,听了不少的信息技术课,做了一些实验,也搞一些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有一种强烈愿望,那就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一定要有学生立场。
当下,在追逐功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四个”偏离的倾向:一是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生活,二是教学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方向,三是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年龄特征,四是教学评价偏离教学目标。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觉得学习无趣,教师无情,技术无用。
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即课程内容选题、选材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现实生活中的设施设备、技术更新了,但是我们课本上的选题、内容偏旧或过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方向。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自己怎么教、怎么高效地完成教学考虑,而很少基于学生有效地学、快乐地学考虑。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教学环节流程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程的设计;注重教学课件、资源的精心准备,而忽视学生学件或学习资源的准备等。
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年龄特征。即教师担心学生这样不行,那也不会,害怕学生学习出错,习惯走老路。教师往往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学无重点,讲解事无巨细,全然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偏离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信息技术学科在终结性评价中,很少有教师将学生常规学习中的能力表现、思维状态、态度与情感等因素纳入考评范畴或在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即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更多地关注知识考试,而忽视能力的考查与考核。
以上种种倾向,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像大学生杀人,无视他人生命;中学生跳楼,无视本人生命;小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逃学厌学,视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爱。本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爱,就是学生立场。爱就是唤醒,唤醒孩子们人性中潜在的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善就是良好的思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就是兴趣、爱好与身心健康的高度融合。这些人性的本能、人性的光辉需要通过教育去发掘、去唤醒。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来讲,“培根”尤为重要。就小学而言,爱是什么?我认为,爱就是播种。播种本领(即知识与能力),播种健康(即情趣与生长),播种品行(即品德与习惯)。这样不难理解,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为人更幸福地生活活动积蓄潜在发展能量,包括精神力量。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承担起全面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成绩,没有德行;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只有分数成绩,没有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才算是全面、有效地履行了职责呢?我想站在学生立场,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思考与行动,供大家批评。
播种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乐学”
学习是学生为将来改造自然,融入社会,积蓄生存本领与力量的过程。有的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提出“学校即社会,上学即上岗”的口号,讲的就是学习是孩子们的天职的道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一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我的教学要追求有效,更要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毕竟学习生涯也是人生经历中比较漫长、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要让这段经历丰富而有意义,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时虽然有点苦、有点累,但也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要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或状态,我们教师需要做好下面几件事情。
与学生成为伙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伙伴,关键是要有一颗童心,要深入儿童生活,能走进儿童世界,这样才能成为孩子们课堂学习的学伴,课间活动的玩伴。比如当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善于洞察,对他们要有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告诉他们自己小时候学习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改变了思考问题方式、学习方法,求助于教师和同学,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样角色对等,情感融通,适当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当小组遇到不一致的想法和意见时,教师不能以我为王,强加自己观点,而应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习、讨论,包括倾听与串联,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有压力与恐惧感,积极、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才会形成;善于思考,平等对话,赋予创新的学习力会在课堂上迸发。课上是学伴,课下是孩子们的玩伴。40分钟之外的阳光锻炼一小时、大课间、小课间的时间一定不要占用,学习不是百米短跑。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一些比如“掰手腕”、“ 拔河”、“ 踢毽子”、“ 跳橡皮筋”、“ 抓小偷”、“拼音”、“口算射击”等游戏。教师有儿童立场,保持一份童心与童真,相信教师的魅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让学习内容变得更有趣。新课改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更新、教材出版速度,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偏”和“旧”的现象依然突出。比如就移动存储设备来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由原来的硬盘、软盘、光盘,早就发展到移动硬盘、U盘、闪存、网盘等,但我们有的教材内容,还在讲软驱、软盘的功能与应用。这样的内容已经脱离生活,教师要对这样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删减,即使要讲,也顶多在存储设备的发展史介绍中一带而过。而对于时下,已经进入人们生活,贴近科技发展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QQ空间、微博、微信和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知识应该通过选修内容,增进教材内容,列入学习计划。这样一些鲜活的学习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不会系鞋带,但不可能玩不到iPad,这里的关键是孩子们对其有兴趣。其实,对于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毕竟是少数,而对于大量的、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我个人觉得,要善于二次开发和解读问题,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不能照本宣科,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技术而技术,在备课、教学设计时,多从问题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学习兴趣出发,还原生活、还原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让学习形式变得更加生活化和情境性。以前我们读师范时,学过教学法这门课程,为我们介绍了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许多教学方法。这些是前人教学经验的提炼总结,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其实教学实践这些方法的运用是联系而不能割裂的。不仅如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教学的方法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信息技术是综合性实践学科,教学方法应该以语言传递方法为辅,直观感知、实践操作、引导探究等方法为主。像主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游戏学习法等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比如教学武汉版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内容《服装搭配我能行》时,主要知识点是学习Windows“画图”工具中的复制和粘贴,从知识、技能目标看非常简单和枯燥。如果将其转化成解决我们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去学习,就比较有意思了。本课教学是这样设计的:(1)情境创设,提出任务。今年过春节,小明的小姨从香港回来给他买了四套漂亮的服装,有上装和下装,结果让妈妈在清理衣物时全都弄乱了,请你帮助小明找回小姨的设计搭配方案,并进行一个恰当搭配。(2)服装设计,设计构思。让学生在思考、探究活动中形成按照季节或颜色、款式搭配服装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炼方法的能力。(3)心灵手巧,眼见为实。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工具复制、粘贴技术的学习,将上个环境理论思维的成果,转化成自己设计搭配的成果。(4)互评互助,天天向上。就要让学生依据设计理念和搭配方法,评价伙伴的设计、搭配、制作成果,尤其鼓励那些求新求异,言之成理,搭配有法的学生。
让成长、进步得到奖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学生有差异,教育无选择,这折射了教育的公共服务性、公益性和有教无类。过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偏爱那些考试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少教师的一种倾向,所以我们有的教师才有“这孩子只要是不谈学习,我觉得他什么都可爱”的真实感受。现在均衡教育背景下,义务教育应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教师要全面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和调皮生。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要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有奖;守纪律,习惯好的有奖;认真学习,每月进步的有奖。优秀的教师总是能让表扬、肯定、激励成为习惯,不断形成学生的学习力,比如一个肯定的点头、微笑与抚摸,还有随机而发的小红花、小红旗、小星星、小月亮、小太阳和精心准备的绿色上网卡等,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大正能量和自信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突破上限,幸福地成长。
播种雨露与阳光,让学生“会玩”
现在是知识经济、终身学习时代,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孩子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还需要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接触自然、适应社会,做一个服务社会的人。怎样适应这一要求呢?我以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当下,除了读书,我们有不少的学生不会“做”(家务事、生活自理、动手创新实践活动等),也不会“玩”(运动、音律、旅游、交友等)。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导致家长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陪读成为一种现象,导致孩子们课内课外连轴转,节假日变成了“纠结日”。前不久一位校长告诉我,他到一所重点中学进行督导检查,听了几节课,结果发现在化学课分组实验中,有不少学生连火柴都不会用。一次我在上学的途中,遇到一名骑自行车上学的中学生链条掉了,不知所措,竟然打电话给父亲让他马上过来帮助安装。记得前年在分校当校长的时候,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由于室内场地有限,准备在操场上搞一个庆祝表彰活动,德育主任报告讲:“前天某所学校在户外搞活动,不到一刻钟,结果学生被太阳晒晕、晒倒十几个,幸亏施救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她在暗示我一定要控制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目前教育现状,学生的生存状态和体质状况。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在发展儿童,还是摧残儿童。目前,党和国家也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危害的严重性,正在通过深化体制和评价制度改革来扭转。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我以为,可以从学科入手,自身做起,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活跃教学氛围,课内“玩”。课堂是承载教师教学生命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促进积极、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快乐、愉悦的心情学习,我们常常将表演、唱歌、讲故事、说笑话、玩游戏、游园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引入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比如在教学《特殊的侦察》、《话说黄鹤》、《我的卡通故事》、《小海龟算算术》等课时,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学《书香校园——快乐与你分享我的朋友“伊妹儿”》、《招聘新“管家”》等课时就说笑话;教学《捉影子》、《桌面变变变》、《神奇的魔法信》等课时就让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表演魔术;教学《敲击露头的鼹鼠》、《我的时尚》、《服装秀、美化服装DIY》等课时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闯关学习;教学《转动的风车》、《永不停歇的弹球》、《武汉的小吃》等课时,就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绝活。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科学、科技作品展示的游园活动。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不苦也不累了。
培养兴趣爱好,课外“玩”。兴趣和爱好,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积极的兴趣与爱好能让学生在学习压力面前保持活力,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热爱生活,能够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世界上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和爱好开始的。爱因斯坦沉浸于学习——兴趣是勤学的动力、丁肇中与物理学——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海涅热爱文学——专一的兴趣助力于成功、飞人迈克尔?乔丹酷爱篮球——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瓦特发明蒸汽机——兴趣使他专注、法拉第爱好电学——实现了有兴趣才有创造。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名言“兴趣是成功的秘诀”,也再次印证了伟大的成就与成功源于兴趣与爱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达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科的高度融合,我们在学校开设象棋、书法、绘画、舞蹈、作文、快板、小主持人、乒乓球等兴趣特长班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摄影、电子小报、机器人、动漫、课件等学科特长班,愉悦心灵,陶冶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
坚持集体运动,户外“玩”。成人需要运动,儿童也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儿童运动的意义显得更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何玲指出,户外活动能帮助孩子提升运动、社交及认知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也介绍说,运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强大的心理和身体优势,并且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利用同伴的力量,学会合作,进而适应社会。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跳皮筋、掷沙包等运动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和应变能力,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沟通整合,进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除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外,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样既增进了与孩子们的感情,也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结交很多的朋友。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提升其生存能力,近年来我们在学校开展六个生存能力(即一年级学生“滑轮滑板滑起来”,二年级学生“游泳游起来”,三年级学生“自行车骑起来”,四年级学生“锅碗瓢盆动起来”,五年级学生“美在家乡走武汉”,六年级学生“爱我中华九州行”)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定期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踏青、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游泳、散步、打羽毛球,长跑、跳长绳等活动。集体户外运动达到了健身、娱乐、交友、解压的目的。
播种品德与行为,让学生有“好习惯”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于小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成就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在多年的管理与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提炼、搭建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三级阶梯。
培养学生高度自治的五个管理习惯。小学生自治管理的五个习惯是:一是安全文明习惯,主要包括有校外安全、课间安全、上课安全、活动安全、财产安全、防疫安全、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心灵文明。二是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有个人卫生、个体环境卫生、班级环境卫生、学校环境卫生。三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内习惯(能有“三个一”正确姿势、能专注学习、能科学用脑、能大胆质疑、能主动研讨交流、能按时完成各科课堂作业)、课外习惯(能按课程要求准备学习用品、能坚持课前预习、能有意识使用学习工具自学、能有计划进行单元复习)。四是劳动习惯,主要包括班级劳动习惯(落实包干区的劳动、坚持扫地、倒垃圾、擦黑板等、参加班集体劳动活动)、寝室劳动习惯(坚持自己的被褥自己叠、坚持轮流打扫寝室卫生、积极参加生活老师组织的劳动活动)。五是锻炼习惯,主要包括早间锻炼习惯、课间锻炼习惯、做眼保健操习惯、竞技队活动习惯。
培养学科综合融通的六个学习习惯。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六个习惯是:听、说、读、写、看、做。听:包括听讲时能不受干扰;专注地听,记住他人发言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边听他人发言,边思考相关问题,并能正确地解答。说:包括普通话标准,比较规范;能自信地大声发言,说话清晰、有条理,语言生动,重点突出;乐于与他人交流,交流时能做到不懂就问,并能积极商讨。读:包括能根据要求较好地预习读书,并能质疑;读书姿势规范;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初步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写:包括写字坚持做好“三个一”;书写整洁规范,初步形成自己的字体,书面美观;书写有一定的速度,正确率较高。看:包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尝试体验生活;坚持读报、看新闻,多看课外书籍,每天坚持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注意阅读积累;有一定的阅读总量。做:包括独立完成各科作业,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乐于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自主完成实践作业;比较规范地操作各类工具和仪器;自觉做好上学、上课前的准备;用眼习惯良好。这六个学习习惯,在不同的年段也是有不同的要求的。
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八个课堂习惯。这八个习惯是:一是准备书本学具的习惯(提前5分钟准备好);二是整队清点人数的习惯(快、齐、静2分钟站队);三是守纪认真听讲的习惯(四管住:脑口手脚);四是积极思答问题的习惯(开动大脑,积极思考,跟着任务转);五是专心看书自学的习惯(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能力);六是定时完成任务的习惯(有任务意识,有时间意识,有纪律意识);七是及时整理归位的习惯(规范操作关闭电脑,键盘板凳摆好);八是讲究文明卫生的习惯(不带食品饮料进教室,学习垃圾用袋装)。这八个习惯中,一二是课前习惯,三四五六是课中习惯,七八是课后习惯。养成八个习惯的基础上,我们还对学生提出了形成“看书自学、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能力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