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煤矿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保护范围 残余吨煤瓦斯含量法 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 内错距 卸压角
中图分类号:G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54-01
引言
保护范围的实际考察对煤矿合理布置采掘接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准确划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合理的布置采掘接续,不仅能有效的治理瓦斯,确保安全生产,同时也能节约大量的瓦斯治理工程,降低开采成本,减少瓦斯治理对生产的影响。
1.概述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四十八条,保护层和被保护层开采设计依据的保护层有效保护范围等有关参数应当根据实验考察确定。目前我矿的生产安排需要对我矿东井西翼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进行考察;按照我矿当前的采掘布局,选取120201工作面、120202工作面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保护范围作为考察对象进行考察。
1.1 煤层情况
2#、7#煤层倾角在6°~10°之间,均为缓倾斜煤层,2#煤层平均厚度为1.5m,7#煤层平均厚度为1.4m,2#煤层与7#煤层的层间距约为25m。
1.2 2#煤层开采及7#煤层巷道布置情况
2#煤层布置有120201工作面和120202工作面均已回采完毕,平均采高为1.8m,120201工作面沿2#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其工作面倾斜长为650m,走向长(工作面长)为200m;120202工作面沿2#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其倾斜长为814m,走向长(工作面长)为200m。
120701工作面位于大湾煤矿东井西翼,第8勘探线与第9勘探线之间;该工作面以南为西翼集中皮带运输巷,其上部为120201工作面和120202工作面采空区,与其垂距约25米,工作面周围7#煤层均未开采。
2.保护范围的考察
2.1 沿走向方向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
为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范围沿走向方向的边界,在120701机巷内布置6个考察孔;考察孔的位置选取原则为距离预计被保护范围边界不超过10m。
考察方法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钻孔进入煤层后,每钻进1m测定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一次。通过考察,沿走向方向施工的6个考察钻孔依次分别在8m、6m、4m、2m、4m、6m位置,考察指标K1值有明显增大趋势;将考察指标有明显增大趋势位置的点作为开采保护层保护效果不充分的始点,标注在相关图件中,得出2#煤层沿走向方向对7#煤层保护范围的内错距为15.5m。如上图1所示:
根据图1可得tanδ5=25/15.5;因此得出δ5≈58°12′0″;取58°。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走向方向卸压角δ5为58°。
2.2 沿倾向方向下山侧、上山侧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
为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范围沿倾向方向下山侧的边界,在120701机巷内布置10个考察孔;考察孔的位置选取原则为距离预计被保护范围边界不超过10m。
考察方法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钻孔进入煤层10m后只在钻孔孔底布置一个考察测试点。经过实际考察,从13#考察孔开始,考察指标K1值有明显增大趋势;将考察指标有明显增大趋势位置的点作为开采保护层保护效果不充分的始点,标注在相关中,不难看出2#煤层沿倾向方向下山侧对7#煤层保护范围的内错距为10.03m。如下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得:tanδ3=AC/CD;CD=BD-BC;BD=S2/COSα;
BC=AC*tanα;其中AC为层间距为25m,S2为内错距为10.03m,α为煤层倾角取8°。
因此得出δ3≈75°10′45″,取75°。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倾向方向下山侧卸压角δ3为75°。
将上述考察过程应用于沿倾向方向上山侧保护范围及卸压角的确定,得出δ4≈75°10′55″,取75°。
因此,经考察,我矿2#煤层开采后对7#煤层的保护沿倾向方向上山侧卸压角δ4为75°。
3.保护效果的考察
3.1 残余吨煤瓦斯含量的考察
2014年2月18日至2月19日,我矿在120701轨巷、120701切眼、120701机巷内分别对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沿走向方向、沿倾向上山侧、沿倾向下山侧的保护效果进行考察。共计施工5个考察钻孔,布置9个考察测试点,以考察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的保护效果。
通过考察得出处于保护范围内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较低为2.25~2.92m3/t;处于保护范围边界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稍高为5.89~6.48m3/t;处于保护范围外的考察测试点残余吨煤瓦斯含量最高为8.41~9.44m3/t;因此,证明2#煤层开采后对下部7#煤层保护效果良好,保护范围的边界考察准确。
1.2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
120701机巷、120701切眼、120701轨巷掘进期间,严格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采用钻屑瓦斯解析指标法进行区域验证。经统计,120701机巷、120701轨巷、120701切眼在被保护范围内掘进期间区域验证指标K1最大值为0.31ml/g.min1/2,钻屑量S最大值为2.2Kg/m,从未出现过验证指标K1值及钻屑量S超标的现象。
最近30年,新自由主义一直主导着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拉丁美洲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实验场”。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改革,特别是“华盛顿共识”的推行,给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经过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拉美国家逐渐放弃了完全从意识形态需要出发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取舍的做法。它们强调各国经济的差异,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吸收了新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其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制定符合拉美各国实际的改革措施,从而使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近年来,拉美金融形势稳定,外资流入增加,生产恢复增长,就业形势改善,连续4年保持经济温和增长,而且最近三年的增长率都在4.5%以上。与1980-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2.2%)相比,近几年的增长率显然是比较高的。2006年,拉美经济增长率高达5.3%,其中需求、投资和消费分别增长了7.0%、10.5%和7.0%。
造成拉美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就外部因素而言,较为有利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由此增加的国际市场需求,不但改善了拉美国家的贸易条件,而且有力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增长。近年来,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和初级产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价格水平,这使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拉美国家受益匪浅。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常项目顺差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进入该地区的外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不但为拉美经济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拉美经济实质性复苏的主要标志。此外,就内部因素而言,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正在增强,贸易条件逐步改善,经济的较快增长扩大了国内需求,债务负担也在减轻。从整体宏观经济指标上看,拉美大部分国家的财政状况在改善、汇率波动的幅度在缩小、通货膨胀率在下降。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加之拉美地区似乎尚未重新找到明确的发展道路,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依然积重难返,拉美经济增长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有待于观察。
二、拉美改革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所谓“拉美化”所指的许多问题都是拉美国家在实施外向型改革参与全球化过程中遗留下的诸多“后遗症”。
(一)“市场换技术”的效果并不明显
与东亚文化中勤俭节约的习惯相反,拉美文化中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是拉美人喜欢消费,因此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储蓄率很低,只得依赖外资。历史的看,外资的流入量与拉美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联系。但是,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这种工业化有时也被称作“改锥工业化”,即外资对拉美国家的贡献仅仅是使得工人会使用手中的改锥。
毋庸讳言,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改革近30年来,中国加工贸易依然占外贸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从出口中获得的利润十分微薄。后发国家的优势在于学习和模仿,但是这种单向的简单模仿行为在持续到一定程度之后,应迅速转化为基于严格专利保护制度之下的市场竞争性自发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性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而基础性研究的创新主体是政府。目前,我国存在对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的现象,这在短期内确实可以使民族企业充分而又低成本的分享技术溢出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整个市场会忙于对先进技术的机会主义模仿,而忽略或不愿意对技术创新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这种行为惯性一旦形成社会风气将是十分有害的。在技术模仿利益逐渐消失的时候,如何真正把市场的内在创新潜力动员起来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拉美金融自由化的教训
拉美金融自由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大幅度减少甚至取消对信贷的限制,降低进入金融部门的壁垒,降低银行准备金要求,对一些国有银行实施私有化,允许在国内开设外汇存款账户以及逐步放松对外资流入和流出的限制等。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加入开放世界经济体系来获得较高投资率和较快增长速度的国家来说,金融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墨西哥金融危机表明,金融自由化的弊端不容忽视,有时甚至是十分危险的。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资产泡沫化等等。从拉美国家的教训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启示:金融自由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抛弃或放松金融监管,相反,在特定情况和特定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这种监管。
(三)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
在全球化过程中开放资本账户是必要的。但是,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以及巨额游资的冲击,使拉美国家遭受了巨大的金融风险。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以及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都与过早开放资本项目有关。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外贸顺差的快速增加。如果单从国别上看,贸易顺差大量留在了中国,但是如果从资本归属上看,这些加工业所获得的利润最终要汇回投资母国。由于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阶段,外资企业把投资利润继续留在中国不但可以坐拥实体经济投资和资产投资的高额回报,并且可以兼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我们从一般贸易账户上看到大量的顺差,但从资本账户上并没有看到相应的逆差,这些钱作为资本留在了中国。然而,这些资本在某些方面与国际游资有着相同的秉性,从本质上属于我国的外债,并且一旦在国内经济形势出现逆转时,最有可能第一时间撤离中国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形势的动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等许多亚洲国家都曾有过类似的惨痛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得看待当前的“高额”外汇储备:一方面真正属于我国国际购买力的外汇储备远远没有账面上那么多,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带有外债性质;另一方面这部分国外投资和投机资本随时会兑换成外币撤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应有计划、有限度、有管理的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是越快越好。
(四)收入差距过大
许多拉美国家,少数人从私有化和市场开放等改革措施中大发横财,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则没有、或很少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其结果是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墨西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改革前,墨西哥只有2位亿万富翁,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却增加到20多位;与此同时,墨西哥的贫困人口却未见减少。不容否认,收入分配不公是墨西哥恰帕斯州农民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术界经常论及的原因涉及税收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劳工政策以及政府在处理分配与增长的关系时采取的政策等。但是我们注意到,拉美地区的收入差距与土地集中度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有直接关系,这对我国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土地是财富的重要载体,土地集中度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在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土地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利润并没有为被征地农民所分享,大量土地财富被房地产开发商和倒卖地皮的投机商所攫取;二是由于规模种植利润高于分散种植利润,在某些农村已经开始出现事实上的土地集中。鉴此,在今后的土地政策中,有两个原则应该坚持:一是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上让失地农民尽可能多的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并从程序上规范征地行为,严厉打击土地腐败;二是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明晰产权而不是彻底的私有化,彻底的土地私有化会使收入差距继续恶化。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拉美国家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手段。非国有化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效益低下等问题,但是,非国有化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使得拉美的腐败更加严重。当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在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时,这种改革就为腐败活动创造了一种环境。其结果是,初衷良好的改革政策,如非国有化、放松管制和贸易开放等,成为一些人从事腐败活动、攫取国有资产的“合法”程序。不可否认,中国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存在普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拉美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时候启动国有企业转制,政府监管和法律约束必须及时跟进,对地方政府官员与企业“内部人”合谋的预防以及对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应该成为法律监督和调节的重点。
三、进一步深化拓展中拉之间的经贸往来
目前,我国已与33个拉美国家中的21个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领域,继2004年双边贸易超过400亿美元后,2005年突破了500亿美元。2006年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接近或超过600亿美元。此外,我国还与智利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拉美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有以下优势:
一是拉美拥有中国所需要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拉美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有些矿物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是拉美市场潜力巨大。拉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景色宜人。虽然拉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悬殊, 但大多数国家的人文发展水平都相当高。拉美拥有香浓的咖啡、壮观的伊瓜苏大瀑布、劲爆的足球和优雅的探戈等等,是一块迷人而又富饶的大陆。拉美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已初具规模,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国的服务贸易也相当发达。
三是中拉贸易互补性较强。目前,中国所购买的60%的大豆、40%的铜、21%的铁、21%的木材、80%的鱼粉以及60%的葡萄均来自拉美地区。拉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所需原材料的重要供应来源地。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拉美各国也很受欢迎。目前中国对拉美出口的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超过90%,进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比超过60%,这种贸易产品结构上的差别,主要是由贸易双方互补的经济结构决定的。
长期以来,拉美国家一直在努力追求外交多元化战略。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世界各地寻求更多的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对拉美相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自拉美的大量进口,使长期处于疲软的初级产品价格回升,改善了拉美国家的贸易条件,为其经济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拉美人民对华人热情友好,这为进一步拓展中拉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政策建议
中国与拉美国家有着较好的资源和产品互补性以及较强的经贸意愿,双方都把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作为未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发展中拉经贸关系,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同拉美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
中国不能忽视正在筹建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压力。囊括美洲34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美洲地区内部更为自由的贸易流动将使美国、加拿大的产品在拉美更有竞争力,而拉美产品在其他拉美国家的市场也占有先机,这将对中国产品在拉美市场上的份额带来冲击。鉴此,我国应在同智利商签FTAs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尽快制定出同拉美其他相关国家商签FTAs的时间表,争取在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前正式启动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的FTAs谈判。
(二)深化推进资源市场合作
中拉双方在能源和资源共同开发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今后应加快资源市场方面的合作,特别应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参股和控股的形式,直接参与拉美矿区和油田的开采和开发。
(三)进一步加强中拉之间的技术交流
同为发展中国家,中拉之间除贸易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外,在高科技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中拉之间可以通过采取合作经营、共同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继续加强在飞机和汽车制造、核电和水电开发以及现代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四)着力克服交通运输瓶颈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技推广的经验,提高我国农技干部业务水平,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四川、江西、福建、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山东、江苏、新疆、上海等11个省、市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20人组成赴美农技培训考察团,于1996年10月8日至29日在美进行培训考察。这次培训考察,内容广泛,涉及到美国农业的宏观管理、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方法、农技项目管理、设施农业、通讯技术和农业政策等。大家反映,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培训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情况
我团到达美国后的培训工作是由美国洛杉矶国际咨询公司负责接待和安排的。在美期间的培训考察活动主要是在加利福尼亚及哥伦比亚特区进行的。培训考察的方式以专题讲座、结合现场考察,采取听、看、议相结合。培训考察经过是:先后在加州理工大学农学院、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实地参观考察了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农技现场、加州的农场、加州大学农业试验中心,最后在华盛顿拜会了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有关专家。
培训考察期间,大家听取了中美人才交流协会会长,美国克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北京、复旦、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联合国专家、中国税务改革项目顾问顾衍时“美国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美国蒙特利公园市商会执行董事克特·塔尼斯“加州农业经济与技术转移”、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贝克博土“关于农技科研新项目的介绍”、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美中导报》副主编邱征成“美国农产品流通与组织”、洛杉矶国际咨询副总裁“美国州农技部门的作用”、加州州立大学教授洪有才“旱作农业的灌溉技术”、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原自然科学和农学院院长凡帝岗教授“美国及加州农技推广体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保专家尼克·吐斯卡诺介绍的“植保技术”、加州南部地区农业和自然资源技术推广主任史密斯博士“农技推广体系介绍”、加州发西洛县农场主奥文·彼特“关于农场经营情况介绍”、加州大学科尼农业中心管理人员“关于农业科研情况介绍”、加州农业局副局长A·亚特“关于加州农业介绍”、加州农业局经济学博士瓦什卡·斯文卡“加州农业和轮换型灌溉技术”、加州农业局研究人员凯斯·卡蒂“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国际农业合作部主任“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美国农业部国际项目专家马克尔、马盖先“美国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社”。
应美方要求,我团向美方介绍了我国农技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情况,得到美方的好评。
二、美国农技推广的特点
大家在培训和考察中认识到美国之所以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是与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分不开的,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为全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目前美国以2%的农业人口生产出的农产品,除满足全国2.6亿人的生活外,还大量出口,究其原因,这是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技推广工作分不开的。其特点十分明显:
1、政府重视农技推广工作
美国自1914年建立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各届政府都高度重视。
一是美国国会专门设立了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其宗旨是领导和组织全国性的项目和进行政策决策,它是依照国会批准建立的专门机构,具有立法并代表各州和地区进行农业重大决策的职能。负责全美各州农业研究、教育、推广服务合作社与公立大学和学院相关事物的计划制订,并与农业部推广局制定战略计划、确定项目和预算重点;还负责发展和维持与其它联邦机构全国性组织和协会的关系。
二是在美国农业部,专门设置推广局,负责全美推广战略和项目计划的制定,美国国会的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确定项目重点和预算重点。
由于国会和农业部均设有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推广工作在组织上、政策上得到了保证,从而推动了全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较充足
据我们了解,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国会批准联邦所需的专项技术推广经费,州负责州的预算,县负责县的预算。国会批准联邦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预算约占全美总预算的1%。每年全美联邦、州和县三级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达2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占30%,州政府占50%,县政府占20%。1996年联邦预算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高达8.81亿美元。由于各级政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比较充足,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专心地从事技术推广,不需花费精力去从事经营销售。这是推动美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3、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行合伙制。推广合作社(CES)是1914年国会颁布的《史密斯-里夫合作推广法》,其基本内容是由联邦政府与土地赠与学院、大学和地方政府成立合作性的教育实体。向那些对农业和相关科目有兴趣的美国人提供非正式的教育。赠地学院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支持。
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美国国会为加强农业部,于1994年又通过了农业部重组法。该法将各州研究服务的农业合作社(其前身是农业部实验站办公室)和推广服务部,作为推广合作社中代表联邦的合伙人,一起合并成立了全美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服务合作社,即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局)。该局通过与全美50个州,以及波多里格、关岛和处女岛等美属领地的农业技术实验站合作工作。通过与土地赠与法成立的大学、学院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美的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的研究、教育和推广。现在,全美形成了联邦、州立、私立三大系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联邦农业部有推广局、州农业局设有推广办公室,州立、私立大学有农业技术试验站,地区设有农技推广办公室,县有推广站,(县站有5?人)。已形成了三条线、三个层次的农技推广体系。
4、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在改进
(1)直线式推广法
长期以来,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了适应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推广方法。这套方法被美国人称之为直线式推广法。即由农场主向推广顾问提出生产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广顾问对农场主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自己能解决,就直接向农场主解答,先告诉他怎么办,如自己不能解决,就向推广专家反映。推广专家对推广顾问提出的问题分析后,如能解决,就向推广顾问解答,不能解决,就向研究人员提出。研究人员再分析,能解决的,就向推广专家解答,不能解答的,就进行研究,研究出办法后,再告诉推广专家,逐级反馈给农场主。直线式推广法的模式为:
农场主──推广顾问──推广专家──研究人员
上述办法是美国过去长期采用的推广方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套办法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2)交叉式推广法:
现在,美国形成了一套新的推广方法,即由商品研究委员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向农场主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数量、质量、价格,并预付一部分贷款,农场主根据商品委员会的要求,分别向推广顾问、推广专家对植保、运输、加工提出技术要求。然后被要求的对象再分别根据农场主的要求进行推广、研究、服务。这套方法被称之为交叉法,其模式为:
农场主
推广顾问植保环保人员
推广专家运输加工人员
研究人员消费者、市场
商品研究委员会
交叉法的核心问题是三个,一是合伙制,二是工作小组制,三是利益均沾制。
5、农技教学、研究和推广相结合
美国农技推广三结合中的教学体系是根据美国国会1862年6月2日的《莫瑞尔法》即《土地赠与法》的规定,由联邦政府为各个州划出一部分公有土地,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各州也可以将土地出售的所得经费支持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为农业培养专门人才。188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海奇法案》,在全美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试验站,他们与农业学院平行,同农业部的实验站办公室相互联系,同各州农业学院发生关系,开展农业试验和研究工作,加上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史密斯-里夫法案》,一起为美国农技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为了抓好三结合,各赠地大学还采取了不少办法。一是根据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二是教师在科研、教学、推广上各有侧重。搞教学、科研的是推广人员的后盾,解决推广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设立的推广教授、推广顾问负责搞推广,互不扯皮;三是对推广人员定期回校进修,更新知识,并鼓励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位;四是召开教学、研究、推广人员研讨会,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五是为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组建“四H”(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俱乐部。目的是提高农村青年的理论、实践水平、领导和管理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六是广泛的农技服务,如农场现代管理、现代生产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新产品开发、农业环境保护、社会心理、公共和卫生行为培养、食品与营养、家庭经济预算等方面的服务。
6、农技推广项目实行评估制
为了科学确定农技科研和推广项目,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套项目评估制。其程序是先由县提出项目推广的中期(四年)和短期(当年)计划。这个计划由县农校负责起草,经县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银行家、企业家组成)一起研究确定。因为顾问委员会在州、县预算中能帮助推广站,争取多安排预算。县上推广计划确定后,交给州大学,经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后,送给州政府(州政府主管机构是州农业局),州政府再根据全州的情况把项目审定后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再把项目交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然后由联邦政府负责下达各州,并检查督促项目计划的执行。
美国的这套农技推广项目的评估办法,其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推广项目是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二是各赠地大学是把研究、教育和推广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三、美国农业科研新动态
根据我们在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和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了解,美国已经研究制定了九十年代农业科研的6个方面重点。即环境和资源利用及保护;营养食品与安全健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场体系和植物体系。目前美国在农业上进行的一些超前科研项目有以下几个。
1、旱作农业灌溉技术:由于美国西部七州均处于沙漠地带,干旱缺水是影响农业的关键因素。如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人口2500万,耕地一亿英亩,其中农耕地2900万英亩,种植和饲养的牲畜品种多达250种。农业一直处于全美领先地位,95年农业现金收入22l亿美元,出口创汇117.2亿美元,占美国的20%。但由于地处沙漠,有水灌溉的农田只有800万英亩,只占农耕地的20.6%。农业用水、居民用水、牲畜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有鉴于此,农业部和加州农业局在如何解决沙漠农业灌溉技术作为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找到了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沙漠灌溉新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商品性阶段。另外,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的浸润或灌溉技术,可使浸润度达到100%,比喷灌省水40?0%,该项技术已完成试验,进入示范阶段。
2、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南加州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口最密集地区,有1500万人,占整个加州的60%,由于人口集中,粪便、废水污染环境,成为都市农业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正在进行一项如何利用粪便、粪水,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加州中部地区是农业区,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解决这个问题,加州农业局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专家们设立课题进行研究,以减少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病虫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大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农业部研究教育合作推广系统开展了用赤眼蜂防治苍蝇,用荷尔蒙诱歼害虫的综合害虫管理技术的研究,并得到初步效果。
四、对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农技推广投入。建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增加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彻底改变农技人员“创收、不务正业”的不利局面,以确保广大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经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尤其是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要有较充足的经费,组织、实施好全国性、区域性农技推广项目。
2、完善农技推广法。我国前几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因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很难落到实处。建议农业部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地位与作用保障措施、权益保护等方面要尽量细化,以便操作。
3、加强贮备性技术的试验研究。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农业技术也很迫切。建议农业部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农技部门对“旱作农业技术、高附加值技术、高产优质低耗技术、病虫综防技术、沙漠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4、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重点建设好通讯信息传播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和推广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工作用车。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陈海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
翻译:何艳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艺师
团员:郭亚平江西省农牧渔业厅
副厅长高级农艺师
张耀曾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徐志平福建省农业厅粮油处技术站
站长农艺师
蔡元呈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张彪辽宁省阜新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盖喜平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
站长
殷立松浙江省农技推广总站
站长
戚其强山东省威海市农技站
高级农艺师
王广俊山东省兖州市农技中心
农艺师
马继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王一线江苏省淮阴市农业局
科长农艺师
石建国山西省土壤工作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王洪田辽宁省盘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褚建平上海市奉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任农艺师
龚景武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
李时清新疆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辜文育四川省重庆市农牧渔业局
副局长
论文摘要:安全监察队伍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力量,安监队伍整体素质好坏,对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讨论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和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上入手,围绕机构设置、配置人员、提高安全监管手段、提高安监人员业务能力、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自律机制等方面内容展开论述,提出了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些做法。
引言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察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各方面因素构成的,存在诸多方面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抓住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即抓住主要矛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推进安全监察工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监察队伍在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方面的不完全适应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我们搞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关键。
一、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首先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基本职能。作为煤矿安全监督检查的主体,所有监察人员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力,如检查权、处罚权、对事故责任人的处分建议权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权力,既是严格执法的手段,同时也是对每一个监察员的严峻考验。
因此,要教育广大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监察工作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必须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各级安全监察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处于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第一线,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第一线。每天和现场操作人员打交道,在监察和被监察的活动中,我们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执法标准、执法力度,对广大员工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安全与稳定。我们既要严格执法,使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要体现亲情所在,调动大家改进缺点、搞好安全生产的主动性。
(3)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人员构成也决定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矛盾就要首先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比如在全处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从事井下安全监察工作的人员占了70%以上,是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在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占50%以上,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所要求的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要求。另外,从煤矿企业被推向市场后,人员多、负担重、负债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安全的投入,部分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同时煤矿工作风险大、报酬低,难以吸引人才,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层次难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己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基本手段
只有认清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基本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夯实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基础,才能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落实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要在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一是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合理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广当前我们企业实行的六大责任保障体系。从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和承担责任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真正使设置的机构和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承担责任。
(2)提高安全监管、监察的技术手段和科技含量。要借鉴国内和发达国家各类企业在安全监管、监察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如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等的跟踪、监控管理系统:开发并应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软件等,促进安全监管的技术进步与效果提高。
(3)健全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安监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要依托目前企业建立的各类培训教育阵地。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培训基地,逐步实现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讲解、模拟仿真训练、工作现场实地演练等方法,全面提高参培安全监管人员的生产技术理论、安全管理业务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现场安全管理、避险自救他救等能力,切实发挥出安全监管人员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
(4)实行公开招聘等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型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当前,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具有艰苦细致、技术性高的高难度特点,需要的是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员。由于现有安全监管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的限制,仅靠教育培训来提高安全监管人员能力与素质,远远达不到现代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来拓宽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合理改善监管队伍的年龄、文化构成,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技法水平与能力。
(5)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自律机制,通过实行安监人员竞争上岗、尾数淘汰等方法,建立起安全监管人员优胜劣汰用人机制;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连带分析追究制、改进分配政策等方面工作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激励安监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总之,通过在上述方面不断加强安全监察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安全监察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执法能力,为开展安全监察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才能更好地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发展,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倪维斗,等.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J].煤化工(增刊),2002,30.
[2]邱振先.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Z].欧盟一辽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研讨会,2000.
【关键词】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引言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察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各方面因素构成的,存在诸多方面的矛盾,我们首先要抓住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即抓住主要矛盾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推进安全监察工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监察队伍在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方面的不完全适应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我们搞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关键。
一、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首先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依法开展煤矿安全监察,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基本职能。作为煤矿安全监督检查的主体,所有监察人员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力,如检查权、处罚权、对事故责任人的处分建议权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权力,既是严格执法的手段,同时也是对每一个监察员的严峻考验。
因此,要教育广大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监察工作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必须抓好队伍的自身建设。各级安全监察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处于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第一线,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第一线。每天和现场操作人员打交道,在监察和被监察的活动中,我们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执法标准、执法力度,对广大员工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安全与稳定。我们既要严格执法,使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又要体现亲情所在,调动大家改进缺点、搞好安全生产的主动性。
(3)煤矿安全监察队伍的人员构成也决定了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矛盾就要首先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比如在全处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从事井下安全监察工作的人员占了70%以上,是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在450名安全监察人员中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占50%以上,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所要求的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要求。另外,从煤矿企业被推向市场后,人员多、负担重、负债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安全的投入,部分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同时煤矿工作风险大、报酬低,难以吸引人才,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层次难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己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基本手段
只有认清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基本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夯实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基础,才能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落实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要在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一是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合理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广当前我们企业实行的六大责任保障体系。从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和承担责任等各个方面加以明确,真正使设置的机构和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承担责任。
(2)提高安全监管、监察的技术手段和科技含量。要借鉴国内和发达国家各类企业在安全监管、监察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如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等的跟踪、监控管理系统:开发并应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软件等,促进安全监管的技术进步与效果提高。
(3)健全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安监人员业务能力。一方面,要依托目前企业建立的各类培训教育阵地。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培训基地,逐步实现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讲解、模拟仿真训练、工作现场实地演练等方法,全面提高参培安全监管人员的生产技术理论、安全管理业务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现场安全管理、避险自救他救等能力,切实发挥出安全监管人员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
(4)实行公开招聘等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逐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型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当前,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具有艰苦细致、技术性高的高难度特点,需要的是政治素质高、业务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员。由于现有安全监管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的限制,仅靠教育培训来提高安全监管人员能力与素质,远远达不到现代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来拓宽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合理改善监管队伍的年龄、文化构成,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技法水平与能力。
(5)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自律机制,通过实行安监人员竞争上岗、尾数淘汰等方法,建立起安全监管人员优胜劣汰用人机制;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连带分析追究制、改进分配政策等方面工作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激励安监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总之,通过在上述方面不断加强安全监察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安全监察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执法能力,为开展安全监察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才能更好地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发展,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倪维斗,等.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J].煤化工(增刊),2002,30.
[2]邱振先.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Z].欧盟一辽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研讨会,2000.
[3]辽宁省计划发展委员会.国内煤化工考察报告[R].2002.
【关键词】煤矿企业;实操培训;创新
综观世界500强企业,有50%以上都是学习型企业,而在世界排名前10的企业,无一不是学习型企业。注重员工的学习培训,是企业保持创新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来实现企业长期高效发展,建设成现代管理的大型煤矿企业。
1、实施背景
为深入贯彻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调结构、提素质”的战略举措,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永葆企业发展的活力,赵固一矿提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人才兴企战略,建立健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企业体系,确保煤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培训管理内涵
培训管理是以提升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前提,以“增加人不如培训人”的员工培训理念为方针,以服务矿井安全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为广大员工提供学习、交流、扩展知识面、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机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锻炼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英团队。
3、培训管理方案的设计
3.1方案设计的宗旨及总体目标
赵固一矿培训管理方案设计的宗旨是增长才干、履行责任,培训目标是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提升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忧患意识、措施执行意识,提高员工安全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预防处理事故的能力,以及员工按章操作、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保证煤矿安全高效地发展。
3.2建立健全培训管理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完善赵固一矿两级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落实员工培训的培训中心,健全了员工日常组织培训、考核的组织机构。
3.3培训方案设计模块
3.3.1培训计划的编制
(1)编制依据。根据各单位岗位工种的特点及当前员工素质的状况,结合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把员工培训效果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服务矿井安全生产。
(2)编制程序。员工培训计划编制工作由培训中心负责,各单位积极配合进行,保证员工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专人编制。各单位每月内部培训计划由部门技术负责人进行编制,单位主管审核、批准后执行。
3.3.2培训方式
培训学习方式分为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两种。脱产培训又称为脱产教育培训,就是离开工作和工作现场,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对企业内各类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半脱产培训就是说是利用员工的业余时间,由企业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对企业内各类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
3.3.3员工分类培训
为了使培训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员工学有所用,赵固一矿推行员工分类培训。
3.3.3.1中层管理员工培训
(1)培训形式。建立集中学习制,推行引入导师培养制,通过聘任各分管口专家,对新提拔的年轻管理人员、骨干以及有培养潜质的员工进行培训。导师和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导师与学员之间采取“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学员选择导师时,导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素质测评,确认其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
(2)实行学分考核制。员工培训采取“学分制”,分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两部分,基本学分为100分,主要考核参加学习情况、学习心得体会、外出参观考核情况、外出考察报告和理论知识考试等情况;奖励学分主要考核发表学术文章、学历学位进修升级、参加授课等情况。 实行年终汇总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员工提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3.3.3.2安全生产管理员工培训
(1)安全生产管理员工的范围。安全监察、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生产调度等部门管理人员。
(2)根据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考试成绩与工资挂钩管理。
3.3.3.3特殊工种员工培训
(1)特殊工种员工范围。特殊工种员工包括煤矿井下电工、爆破工、安全系统监测监控工、瓦检工、提升机司机、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瓦斯抽放工、地面电工、焊工等。
(2)根据培训计划,以“缺什么,学什么”原则,有针对性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急员工之所急,补员工之所需。
3.3.3.4一般工种员工培训
(1)一般工种员工范围。煤矿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以外的从事煤矿生产的人员。
(2)根据培训计划,组织一般工种员工学习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煤矿安全管理、煤矿开采安全、职业病防治、事故应急处置、自救与创伤急救、现场参观与基本技术训练等内容。
3.3.4 建立实操基地培训
(1)实操基地功能。实操基地模拟作业现场条件,各工种可以有计划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员工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各专业可以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岗位练兵,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科研实验场所。
(2)实操导师选拔制。实操培训导师由煤矿各专业口优秀技术员工选拔产生,负责本专业教学方案的编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备课,认真组织现场教学,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小结
总之,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培训管理工程,必须长期持久的培训下去,并要培训出成效。只有这样,我们的煤矿企业才能摆脱粗放型管理的弊端,才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潮流中不断创新和壮大。
参考文献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近些年来,我主要负责指导我校学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电脑动画制作活动,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参与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怎样处理好个别学生与多数学生科学活动的关系,以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近期和长期的教育效应,是我思考较多的问题,也想通过本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以实现点面结合、近期与长期教育结合,真正体现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思想。
新密位于省会郑州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属于“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内,已纳人大郑州建设规划。新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
新密资源丰富,物阜品优。矿产资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矿藏有25种,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硅石等储量大、品位高,为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此逐步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新密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矿区,特别是煤矿企业比较多。随着国家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现在许多小矿产资源企业都被关闭,好多矿区都处于荒废状态。由于原来许多矿区过度和不合理开采,造成矿区植被的大面积毁灭性的破坏,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加剧,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如煤炭矿区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煤炭开采产生的矿井瓦斯和矸石自燃释放的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而重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矿废弃物中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径流和气体扩散污染水、大气、土壤及生物环境,影响的区域远远超过了矿区的范围。污染物在风吹、水蚀等作用下,迅速扩散到四周,导致周边地区的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作物减产,并威胁到人类健康。近年来,其污染程度有逐年加重趋势。首先是矿山废石尾砂堆放数量愈来愈大,据对国有有色矿山的调查,其年堆放量达2.023亿m3;大量个体和乡镇小矿的废石堆更是漫山遍野。这些废石尾砂堆放既挤占大量土地、破坏植被,又易引发泥石流,成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矿山过量采掘和抽排地下水诱发的塌陷、地面开裂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毁坏农田、民房,危及铁路、公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严重的是矿山开采引起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及放射性污染已相当严重。部分地区土壤中铅、镉、汞、砷高出正常值几十倍至几千倍,从而出现许多地方病,形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灾害。再加上季节性暴雨和伏旱秋旱气候条件,使得表土层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流失严重,土壤有效水量减少、通透性差,土壤生态系统缓冲能力越来越弱,土壤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人地矛盾激化、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下降。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最近,国务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育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改善身边的生态环境。于是我就组织了我们学校的环境课外兴趣小组,希望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保护和改善新密市矿区的生态环境,造福当地群众。
二、目的要求
1 活动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该活动旨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分析矿区环境,包括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矿区中植被生长环境情况的分析等;同时,优选出几种适合于当地生存且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进行培植。希望通过这次矿区植物修复活动,系统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技能,以及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能。
(2)方法与过程
该项活动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努力使活动内容具有阶梯性、逻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活动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具体要求
(1)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加课外实习,细心观察,做好记录,独立思考,严格遵守纪律。完成实习任务。
(2)认识考察矿区的土壤结构,环境特点,主要植物生长特点,以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并做好详细记录。
(3)熟练的使用活动中使用到的各仪器、仪表、测量工具等。
(4)能够观察、分析、总结不同种类矿区的土壤结构及植物生长特点。
(5)学会整理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能够撰写报告。
三、活动对象、人数及需求分析
1 活动对象及人数
河南省实验中学生物环境科技活动小组成员,计40人。其中第一组20人,为高一年级学生,第二组20人,为高二年级学生。
2 活动需求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项活动在设计考察内容时将充分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并适当考虑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分层次,有梯度,整体推进学生
各项素质的提升。
(2)活动组织的需求
高一和高二年级活动小组学生各分为A、B两个小分队,每队10人,设队长各1名。我校指导教师2名,聘请的校外科技辅导员2名(由该生态环境专家组成),以保证每一小分队考察时有一位老师指导,从而提高野外考察的质量。校医1名。
(3)活动资源的需求
活动器材:铅笔、记录本每人1本:照相机和摄像机每个小分队至少1部;标签、采集标本用塑料袋各若干个;植树工具若干等。
学校提供活动室1个,作为学校活动用。
四、考察地点及时间安排
考察地点在新密市废弃矿区。每组科技活动时间集中在14天,野外考察安排在暑假进行。野外考察时间8月进行。野外考察食宿安排在新密市市直二初中(暑假期间该校放假,可提供便利条件)。
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次年扩大小区种植面积进行重复实验。
五、考察路线及内容
本项活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将充分结合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并适当考虑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结合新密市矿区的分布特点,设计以下四条考察路线,学生可依据本身兴趣与体能自主选择。
路线Ⅰ新密市――超化镇
路线Ⅱ新密市――苟堂镇
路线Ⅲ新密市――平陌镇
路线Ⅳ新密市――白寨镇
六、活动重点及难点
1 活动重点
(1)学生把高中生物教材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矿区生态环境,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通过这次活动,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活动难点
(1)该活动内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为科学探究实验,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2)使用土壤成分析仪器对学生是新内容,也是难的内容,需用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仪器。
(3)在矿区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的课题。
(4)针对课题进行有效创作,写出科学考察报告。
七、活动过程和步骤
本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力求做到组织严谨,流程科学有序,活动层层推进。
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组织发动
(1)进行思想发动,做好知识铺垫。在活动进行前,请专家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知识讲座,熟悉该活动进程中的常规要求和必须注意的事项。
(2)成立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把活动中的工作标本采集、记录、拍照或摄像、采访等工作具体到每个人,设小组组长,制定活动计划。
(3)做好活动前的培训、指导。聘请河南省农业大学教授赵勇、叶永忠等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查方法与技术指导;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强调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2 第二阶段:野外考察,现场指导
(1)考察小组到达新密市后到当地国土局、园林管理处等部门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新密市矿区环境现况。
(2)实地考察矿区环境。做好观察、采集、访问、记录等工作。教师在各个环节中做好指导工作。
(3)采集土壤标本(含照片和实物),标本标签上应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人。
3 第三阶段: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并进行小区试验
(1)结合考察记录和有关数据,对调查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测试,对测试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写出可行性实验报告,制定出可行性实验方案,准备矿区的植物修复实验研究。
(3)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区。
(4)请教专家,优选具有特殊吸收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植物种植。
(5)在小区进行栽培试验。
(6)定期去维护,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
4 第四阶段: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成果评价
(1)撰写实验报告。
(2)开展小组成员互评,可评出“最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最富有奉献精神的学生”、“考察最认真的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最规范的学生”、“体能最佳的学生”、“展示口才最佳学生”等以表彰优秀,形成激励机制。
(3)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请指导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一个整体评价,然后给每一个小组成员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找出不足,供设计后续考察活动参考。
(4)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队员授予“环保小卫士”称号,颁发奖状和纪念品。
(5)选择比较优秀的实验报告,推选其作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1 安全问题
这里主要指交通安全和野外考察人身安全。出发前要精心组织,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告知交通安全常识,并严格遵守;准备必备的药品等。
2 注意力下降问题
刚开始,由于活动本身内容的吸引,学生处于好奇,热情可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学生意想不到的困难,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知难而退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学生认真观察习惯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一些联欢等活动。
3 走马观花问题
在科考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学生由于知识理论欠缺,不能认真观察现象和分析其成因,而把注意力放在对矿区其他景观的欣赏上。老师要注重培养队员科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等。
4 资金问题
主要是活动中产生的费用,特别是购买植物苗或者种子费用。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二是学生自发捐献;三是考虑能否和相关部门或科研单位联合搞。
九、预期的成果和呈现方式
1 每个小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等
可能有对新密市矿区生态环境方面的调研报告,也有对新密市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植物修复方面的实验方案等。这项活动本身和成果富有较强的教育性。
2 成果会
在学校开展这次活动的成果会,通过成果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都做“环保小卫士”。
3 图片和采集到的标本
拍摄的图片,编辑整理好的考察录像资料:采集的土壤标本,活动记录材料等。
十、评价标准
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民主评议的激励性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从实施过程和方法等多项指标,如制订活动方案、写调查记录、观察日记、实验记录、研究报告、论文、问题探讨策略、发现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活动日记、录像、摄影等:从实施过程各阶段的多项指标,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次数,制订方案的合理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加活动的具体次数等;从情感态度与责任感、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意识、考察中的毅力与意志表现等。
十一、教育作用
1 起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教育功能:
2 起到对其他学校、地区开展类似活动的示范性作用:
3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地质文化开发与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引起媒体的关注,起到了解、宣传普及地质文化的作用;
4 本项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开拓性,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十二、活动开展的优势
1 曾经开展过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人曾先后多次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有较丰富的组织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经验。2004年8-9月带领我校科技小组成员到郑州市的社区进行调查;2005年8月带领我校科技小组成员到中牟县雁鸣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等。
2 个人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199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分配到河南省实验中学任教,主要负责我们学校的科技活动,主要有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本人有较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所辅导的学生中有数十人获得市、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有20多人获得全国大赛一、二等奖,1人荣获欧盟第十七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环境专项奖(我们国家首次获得的最高奖),1人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本人也获得了郑州市及河南省“十佳科技教师”称号。
今年3月,一部讲述中国传统商帮的电视连续剧——《向东是大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收视率一路走高。这部电视剧所讲述的寧波商帮,则是中国传统商帮中唯一实现近代转型的商帮,央视在此时播出该剧,与当下热议的“转型”似乎有点不谋而合。
“出道”最晚的商帮
北京是寧波商帮最先发迹之地。继崇祯年间在北京建立“鄞县会馆”之后,清初寧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会馆”。史载,当时北京成衣行“皆系浙江慈溪县人氏,来京贸易,教导各省徒弟,故名日浙慈馆,专归成衣行祭祀会馆”。
寧波商人在京城主要从事银号业、成衣业和药材业。誉满京城的同仁堂药铺,就是寧波商人乐梧冈于康熙八年创办的。乾隆年问,寧波商人在北京设立的“四大恒”银号,“信用最著,流通亦广”,是京师“著名钱铺”。清末,寧波帮巨商严信厚、王铭槐所开的源丰润票号、胜豫银号,均在北京开设有分号。
乾隆、嘉庆年间,寧波商人在汉口建立“浙寧会馆”。嘉庆二年,寧波旅沪商人钱随、费元圭等发起募捐,筹建以行帮为基础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又有方亨寧等发起重修。咸丰三年,得到镇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进行重建,作为同乡集会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寧波人集合起来,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些会馆、公所的设立,标志着“寧波商帮”已初步形成。
十九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寧波发展成为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工商城市与经济中心。上海的崛起吸引了一代代寧波人前往“淘金”。在整个近代中国,这种单向的移民潮经久不衰。到清末,在上海的寧波人已达40万人,约占当时上海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沪寧波人已达百万之众。涌入上海滩的寧波人大多白手起家,从最卑微的苦力活做起,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迅速在上海滩站住了脚跟。
旅沪寧波人大多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意识,稍有基础便自立门户,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不仅使大批寧波商人掘到第一桶金,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演绎了一部白手创大业的致富神话,而且使寧波商人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与熟悉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人士,由此获得了许多管理近代企业、开发市场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十九世纪末以后,大批寧波商人纷纷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商界巨子与实业精英,如清末的严信厚、叶澄衷、朱葆三,民国时代的虞洽卿、刘鸿生、秦润卿、方椒伯、俞佐庭、蒉延芳、周宗良等。
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曾七次到中国考察。在考察报告中,他这样写到:中国“沿海有特殊种族,如寧波人。寧波人在勤奋、奋斗努力,在对大事业的热心和大企业家精神方面较为优秀。寧波人是浙江人中的特殊分子……尤其是商业中的寧波人,完全可以和犹太人媲美”。唯一实现近代转型的商帮
在明清十大商帮中,寧波商帮虽然“出道”最晚,但却是唯一一个实现集团性或群体性近代化转型的商帮,其他商帮都没有实现,而是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消亡了。寧波商帮在社会转型时实现了成功的自身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二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
传统的商帮是从事纯商业的,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商帮企图转向现代产业,如晋商曾经进入现代煤矿业,但都没有成功。而寧波商帮成功地进入现代产业,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寧波商帮的贡献不亚于,而且的推动者是政府,即官商,而寧波商帮是地地道道的“草根经济”、民营资本。
寧波商帮的另一种转型是由封建性质的钱庄转变为现代商业银行。在清代,寧波商帮的钱庄与晋商的票号都是相近的金融机构,而且在之后都陆续进入上海,可以说旗鼓相当。但在1904到1911年间,晋商有多次进入大清银行的机会,甚至政府指定由晋商组建大清银行,都被其拒绝。山西的票号也曾努力组建商业银行,如蔚丰号北京分号掌柜李宏龄就曾努力推动三晋银行的建立,但由于东家、大掌柜的阻挠而失败。而寧波商人则在原有钱庄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银行。1897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寧波人创办的。寧波人叶澄衷、严信厚和朱葆三是三位总董,董事长傅筱庵和常务董事徐圣禅都是寧波镇海人,常务董事孙衡甫、谢光甫、朱子奎和事务局理事厉树雄、业务局理事俞佐庭也是寧波府各县的人。1917到1918年成立的上海银行公会共有八个成员,其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盐业银行是官办银行,其他五间民营银行都与寧波商帮相关。
值得当代企业家借鉴
寧波商帮和其他商帮都产生于封建社会,为什么其他商帮在封建社会崩溃时无论过去如何辉煌,都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唯有寧波商帮一枝独秀、转型成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寧波商帮成型的时候,没有依附于官僚和政府,也就是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官商结合,而徽商、晋商都是官商结合的产物。官商结合会造就一大批富翁,但无法造就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而官商结合根本用不着创新就能赚到大把的钱。
关键词 鲁尔地区;结构调整;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在行政上鲁尔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通常以该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430平方公里。传统上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是该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矿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全区经济受到很大打击,鲁尔区经济急剧下降,经济中心地位减弱。面对打击,鲁尔区坚定地走发展之路。区域全面整治更新,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区内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是德国区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实例。
二、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保障条件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使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政府分别从组织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保证。
(一)新的制度安排和宏观规划。1920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是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这一规划机构的职能和权限随着区域的发展一再扩大,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州联邦的权力部门。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协会是由88 个成员组成。协会成员中60% 是市县政府代表,40% 是企业代表,行政上受州政府当局管辖,财政上由地方当局拨款和协会自身筹款,总部设在埃森。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协调市县各项建设事业。它不仅是德国独有的机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协会的工作基础是“总体开发规划”,其主要任务有八项:营造和保护森林绿地,处理地区垃圾,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职工业余所需要的各项文化、娱乐设施,研究全区各市县的发展规划,接受各市县的委托咨询,进行规划示范,开展全区的测绘工作。此外,鲁尔区还设有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区专项业务。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和公共教育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创造了前提。两者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使得鲁尔政府必须将其列入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起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首先,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德国政府投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鉴于鲁尔地区的大工业背景,鲁尔区从改造一开始,便把建设综合性运输网络放在重要地位,先后建成6 条航运水道、74 个内河港口、9 850 公里的铁路线、8 500 公里的运输管道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现在鲁尔区有着最发达、最便捷的水陆空交通网,并实行全面而严格的交通秩序政策。
其次,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促进鲁尔区经济结构转变,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鲁尔区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
(三)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法规在鲁尔区改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弥补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手段。政府通过立法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鲁尔老工业基地有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容易被破坏,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垄断。鲁尔区的经济规划、特别是长期规划,尽管制定过程烦琐,但一旦制定,往往采取立法形式给予确定。如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的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于1969年经过修改和补充,最终以法律形式予以正式公布,这也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德国政府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鲁尔区立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层次分明。
(四)必要的政府补贴和欧盟发展基金的支持。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政府陆续采取了一些积极适度的扶植政策。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加强了对老工业地区改造的资助。老工业基地改造是联邦政府经济部下设的联邦地区发展规划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鲁尔区的各县市凡失业率达15% 以上、人均收入为西部人均收入75%的地区都可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资助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由地方提出申请资助的项目,联邦政府地区发展执行委员会会同北威州政府审批。联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鲁尔地产基金,用于收购关、停、并、转企业闲置下来的土地,并建立专门机构,对土地进行评估处理,使其重新得到利用。土地在经过清洁处理后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鲁尔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包括提供补助金、直接的财政援助和各种税收优惠。
(五)重视生态修复,改善投资环境。鲁尔区作为一个重工业基地,集中了大量钢铁、煤矿、炼焦、发电厂,企业各自为政,不顾环保排放废气、污水,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了州政府和开发协会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污染措施:①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从法律上作了严格规定;②在技术上采取严密措施,建立回收有害气体装置,在主要河流上建立完整供水系统和污染净化系统;③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鲁尔区建立大量风景优美的产业园区,吸引企业落户。每个园区都集中大量的服务性或高科技企业,设施齐全,环境宜人,发挥聚集效应。
(六)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鲁尔工业区还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人口的65%。
这些保障条件无疑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三、鲁尔区结构调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的启示
(一)完善制度规范建设,明确政府职能
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还没有确立起市场主体地位,存在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经营管理机制落后。要走出现存困境,必须对该地区做出一个切实可行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经济市场化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统一、完备的市场规则,加大制度规范建设力度。从目前来看,制度创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原有的计划经济制度限制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抑制了创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政府部门要把现有制度改造成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和创业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政府要努力为创业活动开拓广阔的空间,建设良好的行为规范原则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多种形式的投资、融资体系,疏通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二)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要求老工业基地要特别注意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物理基础设施,也包括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社会咨询服务体系等非物理的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技术建设的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才能跟上现代化步伐,提高其竞争力。德国鲁尔工业区在整治中就加强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改善了企业交通环境。
(三)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园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资源开发(而没有环境修复和建设),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资源枯竭城市的老矿区环境修复工作亟待进行。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号称中国“绿色的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他成功的经验无不对我们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和重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四)工矿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向多功能的中心转化,城市应具有多种能力,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向信息,金融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为加强左云和路桥友好县区之间的了解,寻求在更新层面和更深领域进一步推进两县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应左云县委、县政府的邀请,2008年6月18日至21日,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金志率区四套班子领导代表、部分区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代表等15人,赴山西左云县参加当地“两会一节”活动,并到大同市周边、平遥县等地考察,重点考察当地自然生态、社会人文、古城保护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此次考察时间紧凑,行程较长,左云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原风光、生态地貌、深厚人文、丰富资源,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发深思,启示良多。
一、考察地概况
(一)左云县:左云县古称武州,位于山西省西北边缘,地处晋冀蒙三角地带,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大同市54公里,西去呼和浩特市120公里,是山西通往北部边陲的门户。左云县辖3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其中农业人口9.3万。
左云资源禀赋优越。探明矿产资源有煤炭、高岭土、粘土、石灰岩、浮石等,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且品质优良,储量约100亿吨。现有各类煤矿174座,年生产能力在1200万吨以上,属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县。拥有天然牧坡和人工草地38万亩,畜牧业成为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独树一帜,是优质燕麦、甜荞、豆类、谷黍、土豆、胡麻等小杂粮主产区。全县林业建设卓有成效,有林地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32%,1995年跨入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行列。左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古长城、古堡等,周边30公里内有世界著名的古迹云岗石窟、焦赞寺、金沙滩古战场遗址等。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土地广阔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加快推进体制、环境和管理三大创新步伐,深入实施效益型农业稳县、煤炭深加工强县、民营经济活县、科技教育兴县四大发展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和社会全面进步。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4亿元,财政总收入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汾河之滨,北接文水,西邻汾阳,南靠沁源、沁县,东南与武乡毗连。全县辖9乡5镇,6个居委会,349个行政村,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人口47.7万人。
平遥县是全省著名的旅游胜地,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现已基本形成铸造、橡胶、煤焦、针织、牛肉、皮革、旅游等支柱产业,集约型、扩张型、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平遥相传最初是帝尧的封地,后称为中都,于27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代开始筑城,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城是明洪武3年重筑,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带城墙的4座古城之一,保存得非常完整,古城周长6公里,墙身高10米,外部用特制的城砖修成。墙顶开阔舒展,可以6马并行。最具特色的是外墙每隔一段距离筑有堞楼一座,称之马面。其街道和民间建筑基本上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形式。平遥城古色古香,十分规整,几条主要街道仍铺着当年整齐的青色条石。城内布局十分严谨,“主”字形的街道,分作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
平遥在清代中叶以后,是我国金融业(当时称作“钱庄”或“票号”)的发源地之一。当时一些经营金融业的富商在平遥城内建造了不少十分讲究的深宅大院,商号店铺,如今虽已百年以上,仍坚固如初。平遥城内的民间宅院,大部分是砖木结构,饰以木雕装饰,油漆彩画,院落开阔,并有古树花坛。很能代表北方庭院建筑的特色。如今这些宅院大部分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二、几点启示
此次山西之行的初衷并不在于学习考察,主要是通过走访,不断加深了解、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同时推动两地的经济合作与社会交往,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路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考察团对考察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未作深入的考察,但在短短的5天走访中,考察团一行不仅亲眼目睹了山西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农牧业生产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而且切身感受到山西各地借西部开发大潮,不断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成功与不足,对路桥完善自身的发展很有启发。
启示一:要强化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考察团一行在北京首都机场乘汽车上高速公路,经八达岭进入河北境内,直达山西大同市及至左云县,在这8个多小时的行程中,所触目的大多是大西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景象。贫瘠干旱的黄土地,荒凉的平原,光秃秃的山坡,颓废破败的村落,许多地方寸早不生,人烟罕见。也看到了,沙漠化荒原上的人工新植树苗,贫瘠土地上的稀疏高梁、粟米,以及左云黄土平原上的成片绿地。这一路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改造大自然的痕迹历历在目。相反的是,我区所属东部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土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日遭破坏。因此,今后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植树绿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一)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河北、山西等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植皮,草原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不能种植,成为一片死地。为防治土地沙化,加强水土保持,人们着力荒原、荒山绿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特别是左云县,由于历任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2%,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路桥必须以此为鉴,倍加珍惜生态环境。目前,在我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企业排污、固废拆解和矿山开采。由于长期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了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河道见不到清水,近海赤潮频发,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山体植皮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区要按照生态区建设要求坚持污染控制,保护大气水体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不利于自然生态的填河开山行为,重视稀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要以“创建”为契机,加强城区环境建设,重视沿路、沿河、沿山的绿化带建设;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加大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力度,重视村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实施河道整治,优化水系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重视保护国土资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没有土地,一切都无从谈起。依法保护国土资源是一项大战略、大政策、大道理,不但关系到我们今天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山西西北部一片片贫瘠荒芜、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东部沿海肥沃土地的保贵,真正是寸土寸金。但从我区用地状况来看,仍大量存在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现象和长期性或季节性抛荒、土地圈而不用等浪费土地现象。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正是基于我们越来越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是我们一项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和应尽义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牢固确立保护国土资源的观念,自觉提高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水平。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精神,切实做好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行为。
(三)重视土地利用效率。左云县土地十分广阔,人均占有15亩,有大片空旷的土地可用。和他们相反的是,我区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区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建设用地粗放经营、土地多头出让、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圈而不用等问题。我区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GDP产出率逐年下降,现有的工业项目用地,每年平均投资只在35万元左右,最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十多万元。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和压力,只能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意识,精打细算,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力求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一要通过制度规范、市场调节和科技进步等综合手段,积极转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二要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比例,实现公平竞争,对住宅商品房、商业、娱乐、旅游项目用地,一律以招拍挂方式进行供应。三要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要求,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行业定额、科技含量等控制指标供应土地,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土地产出率高的“三高”建设项目,优先保证土地供应。四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供地,减少重复建设和“圈地”造成的资源浪费。五要提高耕地种植的效益和水平,鼓励种植“三高农业”,遏制抛荒。
启示二:要强化节约能源的观念,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动力,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提升,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以能源的利用为基础。但是,能源的利用是有代价的,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能源不适当利用的后果。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人年均能源消耗是1000公斤标准煤,能耗总消耗量高达40亿吨标准煤以上。左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年产原煤近1500万吨,但侏罗纪煤田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趋于枯竭,接下去将向石炭二迭纪煤田开发,但这些煤田又能坚持几年?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能盲目用能,要把有限能源按照最有利环境的原则,最高效、最经济地应用起来。特别是我区这种能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必须要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珍惜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1、要实行节电、节水措施。黄土高原的荒原难以种植,其原因不旦是土地贫瘠,而更在于缺乏水资源。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地变荒原,导致人畜难生存,一片死寂萧条。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油、电、水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水、电短缺尤其严重。去年我区用电负荷缺口达 8 万千瓦,电量缺口达1亿度,影响工业总产值增速近5个百分点;因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日供水量仅为6万吨,今年夏季高峰日供水缺口达2万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严格实行节电、节水措施。要强化节电管理,积极推行有序用电,全面推广节电措施,包括限低空调温度、使用高效节能灯、推广高效节电器、限时夜景灯光、广告照明和路灯等。在节水方面,要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等技术,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用水定额,逐步恢复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政策,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2、要发展节能型工业。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已经出现能源告急,国家已对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高消耗能源的行业实行严格的监控,将加大对这些行业使用设备的更新改造,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原料路线。显而易见,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能源,就拥有着发展。左云县的优势,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就在于其禀赋优越的资源,在于其拥有着储量100亿吨的煤炭。而对于路桥这种缺乏能源的地区,只有走节能型工业发展之路。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模具及塑料制品业、电气及器材制造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虽然这些产业不属于国家监控的五大高耗能行业,但也具备高耗能的特点。而且我区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其效益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我区在千方百计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严格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水耗等标准。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节约,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降耗的激励政策,逐步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要建设节能型住房。长期来,我们的居住房没有讲究节能,只在豪华、面积上做文章。房屋建筑的设计对保温隔热的问题不够重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质量恶劣,采暖、空调能源利用率低。而一些小区的档次只在绿化率、容积率和智能化上体现。这是十分错误的。建筑特别是我们的居住房,不仅仅要追求智能型,更重要的是节能型。要提倡向节能型发展,住冬暖夏凉的节能型房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建设部出台了《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我省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推进全省的建筑节能工作,以实现建筑节能50%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区要在创建“台州市康居示范工程”、“康居示范小区”等项目中推进建筑节能,分步实施建筑节能计划。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器具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系统的运行效率。要鼓励在新建住宅建筑中设计选用节能型的采暖、空调等设备,引导市民选用节能型的建筑门窗和照明设备,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启示三: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意识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平遥古城严谨的城区布局,“主”字形的街道,大街、小街、小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乔家大院规整的“双喜”布局,精美的建筑;以及大同市老城区凌乱的建筑,破烂的街容,无不透视出规划的重要性,没有规划就没有如此艺术般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路桥建区九年来,两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城乡规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工作。近几年,面对全国各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区委、区政府更是把规划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促进全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调优城镇布局、强化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功能,城市的框架逐步拉开,城市的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但我区规划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规划编制的质量不高、超前性不强,规划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领导规划意识不强,规划人才还比较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我区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我们把规划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认真研究。
(一)要确立规划优先原则。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须先于建设,先于管理。规划编制一定要高瞻远瞩,尽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按照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城市的未来作出安排。要牢固树立城市规划就是资源,搞好城市规划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观念,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切实解决好规划相对滞后问题。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不单单就是建高楼大厦、修宽阔马路,重要的是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城市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差异体现特点和优势,克服千城一面的现象。
一、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通常是指某个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国民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一般说来,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人力资源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依赖于社会,因而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资源。第二,人力资源具有主动创造性。人力因素是主动的,人作为有思维、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的载体,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主动创造性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人力资源具有成倍的收益性。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作为收入的源泉,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已退居第二位,而人力资本则上升到第一位。第四,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分配和使用都具有时效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人力资源的人,能从事劳动的时间处在生命周期的中间一段。如果错过了开发利用的时机,就会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丧失。
(二)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从经济理论的视角看,人力资源遵循收益递增的规律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的某一要素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主观创造性,是一种“活”的资源,能动的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是伴随着知识增长和更新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增强会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系数发生变化,因而人力资源会带来投资的高回报,是一种高增值的投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使用不再遵循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收益递减规律:相反,它遵循的是收益递增的规律。
2、从实证分析的视角看,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正相关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曾对美、英、西欧等9国1950-1969年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每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都大于其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导致这种经济增长的原因有二:一是规模经济的作用,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并且后一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近几年来,劳动力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尤其以美国的微软公司的发展为甚。仅1980年,微软平均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其资产总值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其原因在于它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拔尖人才。
3、人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意义
中国的资源存量基础非常薄弱,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如耕地、森林、淡水、石油、煤矿等)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一直沿用高消耗、高浪费、低产出的增长模式,只注重资本数量的投入而忽视投入资本的使用效果,造成了资本的低效益、高消耗的增长,严重地破坏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资源稀缺和资本短缺的双重约束,只有开发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谋求一种新的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又节约有限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指改善营养和卫生条件使人民体质增强;一是智力投资,指普及教育和加强训练以提高人民的知识和技能并改善他们的劳动态度。但一般来说,智力投资,即教育和训练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
目前,我国是以有限的投入维持庞大的教育,投入十分短缺。据有关资料,世界各国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3.6%,其中发达国家为5 7%,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长期低于3%,文盲总数占世界文盲人数的1/4。由于低教育投入的环境作用,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传统思想影响等因素,使得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
2、就业不足严重,失业人数增多,人力资源没有善用
目前我国没有得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约占总劳动力总数的25%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92―1996年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2.3%、2.6%、2.8%、2.9%、3.0%,呈增长趋势,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严重的智力外流
智力外流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损失。财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花大气力培养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一种稀缺资源,流人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反向外援”。如果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分析,当前中国政府投资培养的人才却让发达国家收益。许多人在中国完成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后到外国留学定居,投入由中国完成,产出却给了外国。而西方国家更是利用所谓的移民政策,大肆掠夺我国的智力资本,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的匮乏。
三、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建议
1、从思想上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建设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企业偏重于物质资本,忽视人力资本,对高素质的人才没有相应的重视、扶持,没有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走一条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
2、提高教育水平,发展非正规教育。教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
首先,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增加教育投资,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吸收更多的教育适龄人口入学。其次,发展非正规教育。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达成一种共识: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正规教育,而应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注意力去发展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在职训练、农业推广、成人识字、远程教育以及其它形式的技能短期训练等。这些教育和训练方式,投资少而效益高,对低收入和因种种原因失去正规教育机会的人群最为有利。继续完善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教育;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开创就业机会,减少人力资源闲置。劳动者大量的失业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开创就业机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来增加就业岗位。此外,将劳动力配置方式真正转变为由市场配置,本着自愿双向选择、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人才流动。
4、提供发展空间,防止智力外流。智力外流不仅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高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还对国内的专业人才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为了减少智力外流,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在本国境内建立吸收优秀科学家的研究所;新加坡和坦桑尼亚则采取严厉的措施;要求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交保证书,如果不回国就要课以罚金并偿还过去得到的奖学金,在保证书上共同签名的亲属也要承担财政上的义务。智力外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似乎是锐不可挡的潮流和趋势。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的主要诱因是在于发达国家优越的学术环境和丰厚的个人收益。作为智力外流的载体,他们所关注和向往的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国际标准的实验空间,个人价值的社会肯定。因此防止智力外流的有效途径就是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