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题化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甚至间或讲一点笑话、数学故事,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将丰富的情感化为自尊。因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教师要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1、纠正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甚至可以分层次的布置作业。例如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晚上回去把课堂做过的练习再做一遍作为家庭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3、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
关键词:数学差生原因教育转化措施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差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差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差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差生。如今语、数、英三门功课压在学生身上,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而无形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2、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3、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4、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5、复习预习,遇难不究。差生往往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
6、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差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差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差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7、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1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1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1.2 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课前不注意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预习,更不能提出在预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3 缺少解题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1.4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
1.5 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交白卷。
1.6 缺乏监管,这些年绝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管理学生的是老人或亲戚,有的甚至是自己一人在当家为人。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没有父母的关心、引导、管理。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缺少关爱与帮助。
2 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2.1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1.1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1.2 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1.3 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1.4 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2.2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2.2.1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等等。对待学困生,要降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2.2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2.3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
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1.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强化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道德(主要是牵涉到现场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一定要求的话,一体化教学无疑就是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而已。目前以及2~3年前的一体化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并且主要的是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专生展开试点教学。
2.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每年委托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将反馈学员所在院校,并作为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
3.职校一体化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没有国家足够的事业经费投入,如果单靠旁门左道去融资,就会有勉为其难的感觉。
4.一体化教学课程,对教材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根据国家人社局一体化教学大纲编制的“1277”课程模式。而这个课程模式,也是一个大纲式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一般的普通职校是难以高攀的。以上几点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矛盾。
二、矛盾的化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目前普通职校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课,学生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感觉较难入门,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由于受到理论基础差的牵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有半年还要补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从事职业教育以来,学生生源素质一届比一届差,加上电子产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学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校进行了管控,但是无法完全改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文化基础普遍差、学生食堂伙食差(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造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智力、脑力素质)差的学生,要求他们都能像讲武学堂的学生一样专心上课,并且充分领会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那真的是天方夜谭。摆在我们职校面前的就是如此的学生与环境,还有有待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待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上企业所需求的适当素质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是客观条件、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最佳的应对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1.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调整,向一体化教学要求过渡。目前,我校正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设备场地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由于经费问题,虽然不可能达到一次性到位,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讲,远远够用。另外,学校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场地,主要是要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适当增补调整教学的设施设备。一方面,面对我们职校目前素质的学生,设计适用于本校的一体化教案、学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操分离教学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上来。
2.因材施教、分类教育是中国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充满智慧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使每个学生受到最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最可能的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学习的领域自然是面向先进的环境而设计的。而有些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一般性操作而非设计或者精通维修。所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有定规而无定法。方法比较灵活,需擎其要领而实现地方化、行业化、校本化。“校本教材”是以国家的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所作出的教材,是实用、相对有效的。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开展多种课程形态,如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岛学习,到工矿企业参观,调研学习,请企业专家来指导讲课等。校本教材的编制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改善其学习品质。根据实践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编写实践活动相符合的学习手册或培训手册,即符合素质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识记。按照职业教育的现行有关规定,必须通过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才能获得中职毕业资格,因此将物流员或销售员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多样化。
3.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尽量以校企挂钩为定位,确定优化后的电工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直接向电工电子用人企业提供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起直接与企业挂钩、企业下订单式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三、结束语
大部分学校都是先学习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整个学科开展,通过学科的特点展开教学,突出了整个学科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先进行理论课,后进行实习课两个单独进行,过分独立,例如,学习过程中导致学生对专业课学不懂,实习课不会做,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在教学的反馈中,以个人的卷面成绩判断个人学习好坏。学习好坏使老师将学生只是当作了一个受教育的客观对象,对于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似乎没有很好的帮助,约束了太多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例子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
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3结束语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3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又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着重技术能力的联系,理论和实际操作联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总体的能力培育,是将某种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技术融入一体,教学的过程要注重由教师在教室主讲换成在实验室训练基地授课,来完成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教、学、做,理论和实际操作一起进行,直观和抽象交织进行,没有固定的先理论后实践,而是理论中带着实践,实践中夹杂着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乐趣。“理实一体化”教学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根据特征分别有两种课程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一种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的内容比较空洞,如果不实际操作不容易理解的课程,二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不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要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也要硬性条件,譬如,需要适合学生的训练基地和相应的教材、双师化的师资队伍,以及上课的方法和过程的设计方案等。
二、教学师资力量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实训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师,分阶段完成各自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实验和实训教师只是针对课题内容进行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学,缺乏对所有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缺乏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实验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
三、教学场地与设备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场地,是按照理论教学课堂、实验室、生产实习教室三个不同地点、不同的教学设备进行布置的。理论课教室只有黑板(个别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实验、实习教室是按照各个电气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内容进行设备配置的,一个实验、实习场地集中摆放着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设备,虽然可以满足个别班级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但是电气专业下设学科较多,每个学科中平行班级较多,无法全面普及一体化场地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等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实习都是按照各自的教学计划、教材进行编制与授课,往往造成理论学习抽象难懂,学生没有理解掌握,实验实习课又要重新补充讲解,甚至出现理论课学的知识与实验实训课内容彼此脱离,讲非所练的情况,理实之间缺乏良好的链接、相互贯穿与促进。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以上诸多因素注定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和吸取成功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当前的资源与师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与设计,量力而行,科学而又合理的制定出改革的方法和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完成过渡与发展。本人根据多年从事电气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提出个人浅显的设想,仅供参考与借鉴。
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利用现有师资队伍,采用优势互补法在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初期,可采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互补的教学模式,一个一体化教室配备两名教师,一名理论教师,一名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两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交流探讨,合理制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课程阶段发挥最优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后取长补短,理论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实践中自动自发地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就可以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了。
(二)利用优秀一体化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本校中树立优秀一体化教师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为其他教师提供可直接借鉴的范例。一名优秀一体化教师带领一个或两个学习教师或辅助指导教师,通过日常教学的言传身教,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使一体化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三)开辟多元化师资渠道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多渠道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来学校任教,壮大一体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也可以选派一些教师送出去,轮流到各名校、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技能、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让教师真正掌握工作过程及其专业技术,营造有利于一体化人才脱颖而出的学习条件。
六、探索开发、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
(一)直接利用理论课教室使其成为一体化教学场地比如电气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可以安排和基础课程在同一个学期进行学习,在理论课堂上就可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因是该门课程所用实验设备仅需要一个数字电路实验箱(个别实验需配备万用表进行测量)就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了,实验设备单一,体积小,重量轻,随用随取。只要在理论教学教室布置上实验电源,或利用拖线板便可以在学生的课桌上实现一体化教学。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再充分利用教室中配置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更便捷地掌握知识。
(二)变实验室、实习工厂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在实验室、实习工厂设置讲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三位一体同步完成,避免了学生在理论、实验、实习三处的异地奔波,克服了重复教学、衔接的不连贯、所学非所练的弊端。针对电气专业中电工基础、电机技术、拖动技术、变流技术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所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实践操作需要有试验台的支撑,适合以模块化的形式组织一体化教学。将这几门电气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集中在某一个教学地点,实现一师一岗一室的一体化教学,学生按照课表分别进入实验(实习)场地的不同课程的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各班级各门课程轮流滚动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中一个课题由一个专业一体化教师担任,能够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演示、练习同步进行,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便于实验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使用。
(三)增加投资,新建、扩建一体化教学场所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可增加投资,按照教学大纲中每个模块的应知和应会要求,新建或扩建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场所。让学生在具有现代化的一体化教学场所集中学习,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缩短了学生在校外实习的适应期,有利于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无缝对接。
七、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编写一体化课程大纲和教材
根据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出完善的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合理的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须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切实做到教、学、做三合一的有效整合与链接。
八、结语
根据教学的组织原则及课程的特点,各课程组织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要求完成的任务目标也有所不同,下面选取三门课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来重构课程内容:
(一)《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嵌入到项目中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就被这门课程难住了,从而觉得电子专业很难,放弃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程起步,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踏入电子技术的神奇领域。我们在上学期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其实践过程是:首先,我们确立了采用哪些项目来把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分析,实现项目的功能。我们最后选择以下项目来重构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这门课程内容。项目一:集成稳压直流电源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二极管构成的整流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容滤波电路分析与调试、稳压电路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项目二:单管音频放大电路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项目三: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包含的知识有多级放大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反馈的判断、引入负反馈后对电路影响等知识点。项目四: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已经分析集成运放构成的典型电路等知识点的学习。项目五: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分析和调试电路等知识点。项目六: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电路起振的条件,会分析判断电路能否满足电路振荡的平衡条件,熟悉典型振荡电路的组成结构特点等知识点。项目七:调光台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晶闸管的识别与正确使用,单向可控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已经电路调试等知识点。然后,我们确定了这些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第一环节———实践:在简单讲解这个项目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发给学生元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项目原理图焊接电路,要完成这步实践,学生要能对元件进行识别与检测,通过这一步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并学会看懂原理图元件之间的连接,能根据原理图正确焊接电路,同时为第二个环节的实施打下基础,学生通过焊接电路必然对将要讲解的项目电路非常熟悉。在这个环节同时让学生测试关键点的数据或波形,不管测试成功与否,学生这时候都有很强的要了解这个电路是如何工作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这时候要求学生全部停下这一步实践,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理论。第二环节———理论:围绕着这个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开始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学生刚才焊接的项目电路,理论分析并计算关键点的电压,理论分析关键点的波形,并教会学生判断故障,检测电路,如果某一点的没有测到理论分析应该得到的电压或波形,如何来检测电路,排除故障,直到得到正确的结果。接下来,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再实践环节。第三环节———再实践:通过第二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个电路是怎样工作的,接下来,学生进入到再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焊接的电路进行测试,记录相应的数据波形,并判断测试结果的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学生要学会并完成电路检测、故障的排除,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这个过程的完成在第二环节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这一环节实践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掌握,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成功剥离成一门专业实践课程电子元器件是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元素。任何一种电子装置,都由各种电子元器件合理、和谐、巧妙地组合而成。传统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内一般不会含有单独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通常只是在讲授《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时,介绍部分课本讲授需要接触到的元器件,这就导致了对整个电子元器件的介绍系统性不强,再加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自身的学习难度就非常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通常很难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技能单独剥离出来形成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及使用等电子技能的基本功为起点,整个教学过程均安排在实训场地,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项目设计如下:项目一:电阻、电容的认知与检测。认识电阻的分类,电阻器的标称系列,阻值的标注法。认识电位器外形及工作原理介绍。常用电容器的性能,容量标称法,规格与标注方法。掌握电解电容的简易检测法。项目二: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的认知与检测。认识二极管的分类,型号命名方法,基本用途。用万用表简易检测二极管性能方法。认知三极管的分类,命名方法(国内及国外),三极管的选用条件,更换替代原则,三极管引脚的识别与测试技能。单向可控硅的检测及引脚判定。项目三:变压器及继电器的认知与检测。熟悉变压器的基本应用。掌握变压器的一般检测方法。了解继电器的一般结构。项目四:发光二极管、光敏元件及光电耦合器的认知与检测。了解提高光放大器灵敏度的方法,光电耦合器的一般检测方法。项目五:集成电路及音乐芯片认知与检测。掌握集成电路的分类,国内外集成电路的命名,封装外形与引脚顺序识别。熟悉用万用表检测F007。使用MOS集成电路一般常识。项目六:扬声器、传声器及开关接插件的认知与检测。扬声器的分类,主要技术参数,电动式扬声器的工作原理,喇叭与压电陶瓷片的检测。话筒的种类,结构与工作原理,动圈式与驻极体话筒的检测。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实践入手,对于每种元器件,从结构简介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它的外形、符号、命名方法、工作特性、主要应用、使用注意事项、好坏判断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对所需元器件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在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
(三)《电子综合实训》成功将多门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电子综合实训》整周实训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实际电子产品———函数信号发生器为载体,以任务实施为导向,通过以制作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信号发生器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展开构建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将整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工作任务分成以下七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设计;任务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仿真;任务三: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设计;任务四: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制作;任务五: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元器件识别与测量;任务六: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任务七:编写函数信号发生器技术文件。每个任务按照任务目标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思路安排,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项目的工作任务与现实工作紧密相关,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该课程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制造与工艺》等专业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了一起,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电子产品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电子专业的直接认识,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际电子产品感受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束语
学前阶段的幼儿是其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的普通话进行培养,就能促进幼儿的普通话基础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方面进行提高加强就比较重要,这也是实现学前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探究加强,就能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及现状
1.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分析
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着其重要性。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处在语言敏感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幼儿也比较善于观察以及模仿,所以学前教育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就要能达到相应要求以及标准[1]。学前教育教师通过激励性的手段加以应用,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就能起到促进作用,让幼儿能够及早的掌握普通话,对幼儿的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也有著积极促进作用。
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培养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低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进行待测以及测试当中,学生的紧张心理普遍存在,这就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在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的因素影响下,就使得普通话的测试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识字量不足的问题,一些没有达到测试等级的学生,不只是在语音语调方面对测试的成绩有着影响,同时在认识字的数量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有的学生对普通话教材当中的常用字没有准确认识,存在着误读的问题,这就和学生的认字量有着紧密联系。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自身的表达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自身的普通话教学以及实践,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也会带来一些影响。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方法
为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水平上得以有效提高,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在教学中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第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氛围的良好营造,在普通话的练习条件上能打下扎实基础。学生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只有在良好的氛围营造下,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从宣传层面进行加强,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普通话的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氛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普通话知识学习[3]。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兴趣上以及和规范的训练方面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呈现。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朗读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语言的学习有着其重要性,语言的工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对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就要能在语感方面进行加强。这也是学生在长期训练当中所养成的,语感的熟练掌握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激励。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能力的加强。
第三,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还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就要能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强,保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老师要能充分注重对学生说普通话的信心加以树立,并能为学生创造说普通话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熟练的应对。并要能充分注重对普通话的认字数量的增加,对常用的单音节字词表的强化练习要能加强,逐步的增加学生平普通话的认字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要能充分注重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为学生营造动态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兴趣的激发。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也对教学领域有着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的效率提高方面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对学前专业学生普通话练习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有着积极作用[4]。所以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普通话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加强。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创设情境,可以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平普通话的练习进行巩固。
不仅如此,对普通话的水平提高,也要能注重朗读的积极作用发挥。通过朗读能有利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采用表演法的手段,对学生普通话的朗读情感的丰富以及语感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对《雷雨》的剧本进行表演读的过程中,通过角色人物的设定,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就能激发学生普通话的情感色彩增加,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理论;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化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专业化提高的场所。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共享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共享技术平台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多种类型知识的事例,提供不同层次的技术平台支持与服务。目前,网络几乎已成为各种知识共享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学校组织中,我们也应以网络为基础并发挥网络技术一体化的优势,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这不仅能保存、积累、传播学校创造的知识,与外界分享学校组织学习的成果,更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创造和管理学校组织知识的机会。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的主要方式: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方案库等。
(一)讨论区
讨论区是一个虚拟的电子讨论室。在讨论区,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待其他教师对此提出解决的意见或展开讨论,也可以就其他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教师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的一种方式。
(二)聊天室
聊天室是一种同步交流的工具。在聊天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交谈同时向多位教师请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获得及时的帮助。由于同步性,它比讨论区这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
(三)在线方案库
在线方案库是让个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组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可以随时将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好的经验、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放到在线方案库翟,从而使自己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校组织的共同财富,以帮助和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当前,许多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在实际中,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建立学校组织知识的共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校园网中应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用空间,如教师专业发展讨论区、聊天室等;其二,加强引导,形成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即学习型文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并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与交流,贡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得的经验与心得;其三,一方面,由于这种知识共享的平台是开放而且自由的,因此可能出现一些垃圾、无用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的东西,空间的有限,就需要及时删除那些陈旧的东西。因此,需要对这些技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对知识的管理。
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这里主要包括经费与时间。
(一)经费
教师在组织学习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成本与效益己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困境。同时,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国家财政经济实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学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用于教师学习与提高的经费更是严重紧缺。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供参考的途径有三方面。一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师学习经费来源,多渠道筹措教师学习的经费,如实行教师学习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教师学习的专项基金等办法,从量上予以保障。二是要重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将有限的经费适当多用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从质上来保证。三是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等与其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直接挂钩,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损失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补偿,让教师感受到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投资,有较大的回报,以解决教师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当然,经费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时间
只有拥有了必要的学习时间,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当前的教师群体中的“活动过度”现象剥夺了教师的大量而必要的学习时间。据调查,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感觉到时间与精力不足。因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师的学习时间迸行必要的安排。安排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时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上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周”,“学习日”、“学习时”等方式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二是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专业发展“腾出”时间。三是学校应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少搞一些形式主义,让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在安排与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所谓合理性是指教师学习的时间应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并与其它正常的工作不冲突。而灵活性则是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除此之外,学校对组织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学习,尤其是共同学习的空间,给教师的共同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这些资源学校也应尽力提供与满足。
结语
本文结合学习型学校组织理论,围绕“学习发展”这个核心,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探究。期待能对教师的专业化的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军事院校 传统文化 专题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2-02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新颖务实,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根据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统筹兼顾,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员与学员共同的全面、系统剖析、探讨,主题更鲜明,难点、重点更突出,加深学员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导式、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使学员思路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但是组织者、指挥者,而且是参与者,与学员共同对热点话题、问题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课后搜集、分析、归纳学习资料,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背景
目前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驳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和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为主体,阐释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分析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风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变异的影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导致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另一类是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这类教材一般从中国历史分段、地理概貌讲起,导出中国文明的发展,然后分哲学思想、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类型进行分述,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员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要么是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兴趣索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识性的内容繁杂,传统的教学内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员“满堂灌”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枯燥、抽象的讲解往往让学员昏昏欲睡,课堂成为了教员的个人表演秀场,没有令学员激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员和学员激烈交锋的互动场面,教学氛围沉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三、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授,应该本着“择优务实”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学员感兴趣、对当今社会发展富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设置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专题系列,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得到突出体现,使讲授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强化人文精神对学员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门课程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制定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块的专题体系,通过考察中国文化生成演化的环境,阐释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归结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和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展望,结构清晰,各专题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颇成体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例与内容安排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又比较切合学员的求知需求,教学效果良好。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改革传统“一言堂”教学法提供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知识传授主体,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语言要求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研讨法,则是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师生合作”,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在课堂上既要给予学员话语权,允许学员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鼓励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肯定学员的积极参与态度,以激发学员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员课前提出讨论任务,分好讨论小组,指定组长,在组长的安排带动下,各小组分别搜集材料,组织讨论,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各派一名组员汇报发言,听完一位学员发言后,先让其他组的学员提问,本组学员予以回答,然后教员作出点评。随后下一组学员代表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旨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比较讲授,使学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课堂上为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可以举些生动的、现实的例子,寓教于乐,使学员在审美中愉悦心灵,锤炼心智。
(三)教员交叉授课,效果事半功倍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本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本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开展“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员在课堂上的疲惫感和焦躁感,为实现“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指导学员课后时间自学;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在军事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根据教材逐章逐节按部就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军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学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2]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学院学报,2004, 12
[关键词]自我效能 后进学生 教育转化
[作者简介]冯成(1978-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81-02
新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高校学生群体逐步呈现出成分多元化、个性凸显化的趋势,学习后进学生是高校在这一趋势下产生的特殊群体。笔者认为,学习后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技能与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如其他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封闭、自卑、焦虑、敌视等较为畸形的人格特质,部分情节较为严重的会形成歪曲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因此,做好后进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促进学生学业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提出,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行为的坚持性、努力程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或者性格特征迥异的人群在同一种境遇中,其自我效能反应是有差异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极富挑战性,遇到困难时一般能够坚持己见,表现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并以最大的努力战胜困难;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截然相反,面对逆境尤其是在新领域中,容易焦虑、抑郁,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高自我效能感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往往能集中注意力于未完成的工作及对困境的突破上,对自己的环境驾驭能力较为自信;反之,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多考虑不利的发展因素,注意力多集中于可能对事情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后果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态,阻碍已有的行动能力。
通过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我效能感反映个体在对待困难时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受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和与己相近人的经验影响;同时,个体在面临新事物、身处新环境时表现出的信心和态度也有差异。基于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不同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坚持性、自信心和情绪反应都会有差异,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所做的行为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产生高校后进学生群体有多方面原因,但后进学生所表现出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特征恰恰反映出其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下。由此,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入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上,通过对后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实质及学习后进成因的深入剖析,找出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关键因素,指导他们改变自我,重拾自信,迎接挑战,走出困境,实现对后进学生成功转化。
二、后进学生群体产生原因及思想分析
1.缺乏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教师的指引,进入大学后,部分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当遭遇挫折、个人理想与现实存在有着较大差距、人际交往存在问题时,网络的自由、虚拟和社交的便捷性使他们找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情感慰藉,诱惑难当,甚至产生严重的网络依赖心理。笔者在多年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后进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克服网络诱惑,倾注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于网络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导致学习困难,甚至学业荒废。
2.缺乏有效的自主能力和竞争意识,影响学业成绩。(1)自主能力不强,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后进学生处理困难和挫折的经验不足,很少主动思考解决困难的对策,总依赖外来帮助,在关键问题上失去主见,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接受困难或失败的事实,抱怨心理和不适感反应强烈。这说明自我效能感较弱的个体在处理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树立不同领域情境下面对挫折、挑战的自信心,没有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学习后劲不足,失去耐心,影响学业成绩。(2)竞争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目前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高低的重要标准,一旦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很难跟上学习节奏。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竞争时,树立明确的目标是需要正视的关键问题。后进学生由于没有做好直面竞争的思想准备,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自身状态与现代大学严肃紧张的治学风气和育人目标格格不入,逐渐脱离学业,甚至被淘汰。
3.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影响学业成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础。笔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现,后进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破裂型家庭。这类家庭的父母多为离异或再婚,亲子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鸿沟,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2)不完整型家庭。这类家庭多表现为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照料,导致孩子过度放任自流。(3)溺爱和苛求型家庭。这类家庭多表现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迫切,对孩子赋予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如若孩子不能达标,往往招致父母的责骂,孩子逆反心理强烈。(4)贫困型家庭。贫困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勤奋刻苦、独立自强,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远强韧的社会理想。但也有部分贫困学生因物质生活的差异,导致戒备心理强,不合群,对国家资助和别人的帮助表现漠然,感恩之心不足。消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时常困扰着他们,从而导致他们学业荒废,最终转化成后进学生。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发育极易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高中直升大学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相对不足。一方面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了解和认识,思想上对社会诱因认识和判断存在很大偏差;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社会磨炼较少,导致性格特征与思维情感稍显稚嫩。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或陷入困境时,不是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反而产生沉重的自责感和高压感,忽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继而陷入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中。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后进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外在的言语劝说、个人情绪的唤起,以及不同的情景环境是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理论成果,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探寻能够对学习后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帮扶途径。
1.学会自我认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信力。首先,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个人的需要、认知、情绪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要想取得学业的成功,学习后进学生必须认识“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经常性的学业失败容易使后进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自我积极性被压抑,甚至丧失自信心进而产生自卑感、迷茫感,导致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因此,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后进学生认清自我,分析成败的原因,全面了解自己,挖掘内在的潜能,确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自我效能理论要求人在新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面对困难。后进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教授大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正确运用大学的学习方法,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要求有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知识,最终取得成功。
2.合理规划学习,确立适当目标,体验成功人生。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学习效果。首先,要确立奋斗目标。目标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内在动力。对教育者来说,要千方百计帮助后进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做出客观的定位,确立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找准人生的发展方向。其次,要正确引导其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合理的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后进学生实现目标,不盲目从众。教育者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生涯指导,细化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分解大学总目标,让他们的规划具有灵活性、弹性、前瞻性、可行性、方向性、激励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安排。最后,要指导督促他们将目标付诸于实际。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严格要求从当下做起,抓紧、抓好已规划好的每一环,勇于面对挑战,极富韧劲,持之以恒,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在帮助后进学生进步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后进学生的每一个小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验,针对不符合实际的环节及时进行纠偏,使之朝着预期目标发展。已经完成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体验对提高后进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从容面对困境,积极克服网瘾,增强自控力。首先,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后进学生正确面对逆境,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反应。教育者要主动关注后进学生的形成原因、生理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思想上的干预,促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预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逆境,保持乐观情绪,以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正确引导后进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认识。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认知网络世界的真实状况。结合后进学生沉迷网络带来苦涩后果的鲜活案例,让他们认识到严格自律、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回归现实社会,准确把握自己,正确利用网络。最后,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教育者要加强与后进学生的沟通,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融入集体中。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现他们的长处和成功之处,及时进行宣传,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集体关注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还要积极促进其认真接受教育引导,纠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正确面对人生,逐渐养成积极乐观、刚毅坚韧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勤奋努力、严谨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认识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作用,激发学习动力,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最终取得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超越。
[参考文献]
[1]栗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2]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3).
[3]虞蓉,高锡文.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和对策探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关键词: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医学类专科学生的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医学类专科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医学类专科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加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医学类专科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各个医学类专科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1、 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受到各个医学类专科学校的重视,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1.1对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有偏差
当前,很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表现为:(1)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等同于就业指导,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增加学生的应聘技巧,帮助学生找到工作;(2)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毕业生,想当然的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毕业时进行也可以;(3)认为医学类专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医学类专科学校的责任,从而忽视了社会机构在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1.2师资队伍专业化不高
为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建设,增加就业服务专业化的水平,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国于一九九九年制定的《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把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分成了职业指导员、助理职业指导员、职业指导师和高级职业指导师等四个等级,并且纳入了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实施准入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师主要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系部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组成,师资队伍呈现多样化,而且其中专职教师不多,兼职教师多,形成就业指导课成摆设、就业指导教师多为“杂牌军”[1]。虽然这样能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对医学类专科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但也造成了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整体欠佳及针对性不够强,从而直接影响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1.3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和实施。在开展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为对职业生涯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以课堂授课和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也以课堂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校外考察、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实践环节,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使得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实际效果欠佳。
2、 加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正确认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做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引导医学类专科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而做出其最好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2]。它包含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提升、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职业生涯定向的引导和自我职业潜能的分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等内容。其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2.2 需要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不断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和医学类专科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对从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首先要具有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其次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忱服务的意识。学校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创新,从而打造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3 打造全程化教育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学生刚入校后,还处于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内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在这个时间内,要通过简要的专业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学习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将来的走向,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最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评价和理想。从而完成自己的初步职业目标的设计。到了大二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充分的认知,这个时候要指导他们利用测试系统认真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职业取向等,比较准确的了解自己,对其原来设定的职业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明确的职业意向和比较充分的职业素养,此阶段可通过专项咨询、主题班会、校友座谈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到就业形势、就业方式、就业渠道等,清楚就业程序和就业油管道手续的办理,以及遗留问题的处理等,从而提高对各种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的能力,选择最好的就业渠道。
2.4 建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
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的素养不仅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形成,而且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因此,建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2.5 搭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
医学类专科学生都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如果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在充分发挥本单位内部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的通过多种方式与相关单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医学类专科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充分的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等。(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题化教学;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3年伊犁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JG201238):《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宗永平(1965.11-),男,浙江义乌人,硕士,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2008年开始,根据新疆教育厅思政处的要求,新疆多数高校开始逐步实施专题化教学,几年来,经过多轮专题化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专题化教学在《教程》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一、《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
现行的《教程》课不仅涵盖新疆“三史”即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的内容,还包括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理论与政策的内容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内容,加上绪论和结束语,共有12个部分内容。由于教材教学内容多,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节假日、学生劳动以及特殊假期等情况,经常造成教师完不成教材内容的情况;该课程总课时为54课时,有的高校调减到了3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还要安排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将原来的12个部分内容整合为几个大的专题,突出讲授重点难点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着重解决学生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方面存在困惑和疑难问题。比如:将教材中的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第三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三章内整合为“新疆三史”这一大的专题,着重回答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疑答难,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授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由于《教程》课程的公共性,教学班级多,许多高校专职教师不足,因而出现了许多从事《教程》课教学的兼职教师,他们在短期内,凭个人之力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消化《教程》课内容具有较大难度,在教学质量上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不如专业教师。专题化教学的实施,注重了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合作授课的作用,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合作授课等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专题,凝练教学重难点,提供教学案例,交流教学技巧,提供教学经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了教师间教学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形成教师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入脑、入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三)专题化教学让“教”与“学”双主体得到了较好的展示与发挥
现行的《教程》课大多数是大班合堂授课,由于授课人数多,课程理论知识多,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一般公共课学生逃课率较高。有些学生即使身在在教室,不是上课睡觉就是在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等。而专题化教学着重以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核心,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作为教师而言,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相关的教学案例,去消化热点和难点问题,想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寓教于乐,让课堂活跃起来,使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展示与发挥发挥。作为学生而言,专题化教学注重了学用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关系、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问题。
(四)专题化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对所教所学课程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专题化教学一改过去简单的问答式作业,大多采取的是课程论文的方式或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更多地发现研究的兴趣点、有益于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而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研究之中,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
二、专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之间、民汉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从专兼职教师之间看,专职教师经过多年课堂教学的锻炼,对问题的理解把握比较到位,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焦点,而大多兼职教师较少涉及该领域教学,有的甚至是第一次从事课程教学,在专题讲授时往往拘泥于书本或课件,照本宣科者多,灵活运用的少,存在教学水平高低的位差。
从民汉教师之间看,现在学校要求民语教师全部使用汉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民语教师汉语水平呈现梯次差距,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未达到汉语思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深入。而年轻的汉语教师由于授课经验缺乏,仅有授课热情,缺少教学的经验,也往往导致教学处于浅层次水平。
从新老教师之间看,新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知识储备较少,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从心现象。老教师教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较多,但是多数拘泥于传统教学,排斥多媒体教学等情况,教学水平经常出现高高低低的现实差距。可以说在高校最受欢迎的教师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但非议最多的也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二)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民汉学生中间出现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现象,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现象。
由于专题化教学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目顺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总结,但是随之而来,学生中产生了理解与记忆、教与学的矛盾。对汉语学生而言,由于习惯于传统思维,对公共政治课,抱着平时不用功努力学习,到时突击死背硬记过关心理。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存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即成绩优秀者少,不及格者少,中等成绩偏多现象。对民语学生而言,由于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普遍反映在书中找不到所学内容,产生消极厌学现象,加之现行实行汉语授课,不少民语教师汉语出现表达能力局限,对问题理解不到位,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缺乏案例教学,新的教学信息接收滞后等情况,造成不少民语学生,对所学课程要么概括不到位,要么理解不深,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呈现学习成绩,学习兴趣金字塔式结构状况即上小(成绩优秀者少),下大(不及格者多)现象。
(三)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未能做到有机结合,存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轻课堂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等本末倒置现象。
专题化教学中,现在的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广泛使用PPT、视频、音频等,但是多数年轻教师产生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严重依赖性。有的教师把课件当做“电子黑板”,甚至是照本宣科;有的当做是播放器,随意播放视频资料,而忘记了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即在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忽略课堂知识传授的主要功能,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存在较少使用板书或没有板书习惯,即使板书也缺乏规范性,严肃性。遇到突发事件,如:遇到停电情况,不能有效组织学生正常教学,没有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导致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不断涌现。
(四)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难度较大,经费难以保证,实践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教程》课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仅仅书本知识的理论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而实践教学成为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新疆当地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土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难度较大,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人数众多,安全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常常无法解决,往往导致教师不愿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只能组织学生做一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专题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专题化教学的对策
1、在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
《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各高校应当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各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把教学的根本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加强专题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抓住核心问题,通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可以说,对“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了解把握与否,是《教程》课最大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试金石。
2、在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上下功夫
《教程》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教师由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讲课有声有色,教学效果就好;有的教师由于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说服力,需要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语言要新鲜活泼,富于激情,声情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师还有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案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才可能使学生真懂、真信。
3、在教学的吸引力上下功夫
实施专题化教学,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教师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为此要求教师要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要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讲得让他们信服,让学生真正感到《教程》课不是在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
4、在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应当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应当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授之以渔。“晓之以理”,就是要把道理讲透彻,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重点突出;“辅之以形”,就是要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动之以情”,就是要调动师生双方的感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导之以行”,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授之以渔”,就是不仅应该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即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学中情理相融、方法得当,《教程》课就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专题化教学的建议
1、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力度,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和尖锐问题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修、自修、读书、思考、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当前在《教程》课教学中应当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一是,学习党的18大精神与新疆面临的风险挑战,二是,认真总结中央新疆工作会以来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经验和教训,三是,围绕党的18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新疆实际,思考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应采取的措施迈上新台阶;四是,坚持把“一反两讲”(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疆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五是牢固树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稳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坚决制止三非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网络传播活动)。
2、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集体研讨专题化教学内容
教研室在每一个专题讲授前,召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集体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突出主线,明确重点难点,集体编撰《教程》教学案例汇编,防止一些老师讲课中涉及案例的主观性随意性,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的答案。
3、发挥专兼职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作用,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院系两级专兼职督导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现场检查,组织学生评教、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对教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树立先进典型,鞭策落后,推动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积极发挥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检查、督促、指导、参谋”的作用,这样有助于督促教师自加压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对民族地区院校的实际,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学习,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总之,近年来新疆高校“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题化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加以解决,通过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题化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吾尔尼沙·吾甫尔.关于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