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浮力教案范文

浮力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浮力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浮力教案

第1篇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上浮,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G物,

G排水<G铁,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单位是吨。”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第2篇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ρghp=F/SS一定,F=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F/SF=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第3篇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ρghp=F/SS一定,F=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F/SF=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13-0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因流涕,咳嗽自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5min后感胸闷,憋气来诊。查体:T36.7C,P89次/分,R23次/分,BP120/80mmhg,心率齐,心音弱,双肺呼吸音清,自述以前感冒时曾服用过同种药物,出现过同种症状,未予处理,后自愈。结合既往病史,诊断为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过敏,即刻给氧,同时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非那根25mg,输注液体,治疗10min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留院观察1天,患者自述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给予银翘解毒颗粒每次9克一天三次服用。嘱其以后不要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感冒时尽量应用中成药或到医院诊治。服药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就诊。

2 讨论

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某些物质 (抗原物质 )如花粉、油漆、寄生虫、虾、蟹、动物皮毛、尘螨及青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后 ,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过敏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可分为4型,常见的是第Ⅰ型变态反应,它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 :过敏体质的人 ,在初次接触上述抗原物质后 ,在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肥大细胞因而被致敏 ,当再次接触那些抗原物质后 ,那些物质即与致敏的肥大细胞结合,使细胞内释放出组织胺、慢反应过敏物质、缓激肽及5-羟色胺类生物活性物质。这类活性物质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表现在病人身上为:皮肤红肿、瘙痒、荨麻疹、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还可产生过敏性休克。

严重的过敏反应有可能导致休克和致命的呼吸道疼痛。对过敏人群而言,在过敏原前暴露几秒钟或几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几乎所有的物质,像昆虫毒液,花粉,乳液,特定的食物和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过敏。还有些人的过敏反应原因不明。

过敏反应很严重的病人,就有可能出现麻疹,眼睛和嘴唇红肿等症状,咽喉内部可能也会肿胀,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过敏也可能会伴随有眩晕,精神错乱,腹部痉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不良反应。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7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23-01

笔者近日遇口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致喉水肿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女,68岁,流涕,鼻塞,打喷嚏,发热1 d,于2007年10月20日就诊于本院门诊,诊断为普通感冒。给予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成分: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生产厂家:浙江亚峰药厂有限公司,批号:20061103)1片,bid,po;患者服药后约10 min,突然出现喉部发痒、发紧,喉部有异物感,声音嘶哑、胸闷憋气、气促难忍,立即就诊。查体:HR112次/min,律齐,BP18.6/13 kPa(140/97.5 mmHg),面色红紫、唇绀、意识清、气促、呼吸困难、两肺呼吸音清、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对症给予地塞米松10 mg,im,吸氧。15 min后咽部阻塞症状消失。停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再未出现以上症状。

2讨论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是复方制剂,其药理作用为: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解热镇痛的作用;盐酸金刚烷胺可抗“亚甲型”流感病毒,可抑制病毒繁殖;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能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效果,并能减轻其他药物的嗜睡、头昏等中枢抑制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过敏药,能减轻流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人工牛黄具有解热、镇惊作用。上述诸药配伍制成复方制剂,可增强解热、镇痛效果,解除或改善感冒所致之各种症状。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是甲类非处方药品,用于缓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其在应用上是相对安全的,我院应用此药以来,从无过敏者,致喉水肿也仅此1例。

患者服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盐酸金刚烷胺都无过敏史,疑是对人工牛黄过敏。因为人工牛黄的成分比较复杂,是参照天然牛黄的成分配制而成的,其中胆红素0.7%、牛羊胆酸12.5%、猪胆酸15%、胆甾醇2%、无机盐[MgSO4、FeSO4 、Ca3(PO4)2]5%,内含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变态反应――喉水肿;而经应用地塞米松抢救后,上述症状很快缓解和消失,其机制是糖皮质激素对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稳定了溶酶体膜,降低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阻止了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第6篇

笔者经多年的教学研究,认为: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应采用“四让”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作些具体的分析探讨.

一、让学生观察

众所周知:听过的印象不深,读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才刻骨铭心.等差数列教学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具体的数列,从第二项起,后项减前项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一规律,有的学生进步得出:每隔两个数取一个数排成一列仍是等差数列,从而感悟到每隔一个数取一个数排成一列仍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倒序写仍是等差数列,但是公差变为相反数;am与an之间相差(n-m)个公差d,即an=am+(n-m)d等.教学中坚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精心呵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让学生思考

学习不能只满足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教学中,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能”和“会”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心智.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达到“真会”和“真能”.譬如,在过圆外一点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照本喧科,将例2的解答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直线方程由哪些量决定,当学生提出用点斜式写直线方程时,我没有急于表态,学生思考片刻后很快意识到,用这种方法还需要讨论斜率是否存在.接下来,在讨论如何求斜率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建立方程,有的用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利用Δ=0建立方程等.继续耐心等待,学生又找到利用两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表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让他们陈述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这时,教师应耐心地倾听,适时点评,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起师生之间的争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又能真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两种表达.1.口头表达.适时抓住机会让学生作口头表达,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结晶;2.书面表达.学生上黑板板书时,要求他们分三步完成:①写姓名.这个做法看似很平常,主要是这样可展示某某同学参与了课堂学习;某某同学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解题成功,使其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若不能答出,他将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促使他认真学习,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②解题过程.过程的展示有利于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便于在比较中学习,在整合中提高.③写解题心得体会.表白自己的解题体会,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最后再作二次提炼得到众人智慧的结晶.真正实现我参与,我快乐,大家快乐!

四、让学生作结论

高明的教师不是拉着学生走,更不是背着学生走,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学生,等待学生的到来.这才是教学过程中的闪光之处和魅力所在.

第7篇

1、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I=U/R。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

2、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经验表明)

3、(1)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I=U/R可知,电流变大。

(2)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

4、注意防雷:(1)雷电的特性、数据。(2)避雷针

二、中考关注

电路计算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它已成为历年来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点有:①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并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②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问题;③知道电功、电功率的公式,并会求解简单的问题;④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⑤记住焦耳定律公式并能用焦耳定律进行求解通电导体发热问题。

1、简单串并联问题

解决串、并联电路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搞清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和其它电学规律加以解决。

例1、(2004上海)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闭合电键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2、生活用电问题

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家用电器在家庭里越来越多,有关生活用电问题的计算自然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2、(2004佛山)在家用电器中,有许多电器的电功率是不同的下表列出了小明家的部分家用电器懂得电功率。

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功率

*

小明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且电热水壶在烧开水,如果家里只有这几种电器(各一件)在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请计算:

(1)电路的总功率和总电流各是多少?

(2)如果平均每天使用3h,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多少千瓦时?

3、变化电路问题

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改变了电路的结构,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值会发生变化,称之为变化电路问题。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即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例3(2004沈阳)如图5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1和L2上分别标有“6V3W”和“6V6W”字样,灯L3上标有“12V”,其它字迹模糊不清。当断开S1,闭合S、S2时,其中一盏灯能长时间保持正常发光;当断开S2,闭合S、S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源电压和灯L3的额定功率。

4、开放性问题

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答方法不惟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题型,称之为“开放题”。解答开放性问题,要对题目所给的条件、过程、结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自行补充条件的开放题,补充的条件要适当,使问题得以简单解决。

例4、(2004江西)如图12所示,R1为12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9V,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0.5A,通电5min.请你根据这些条件,求出与电阻R2有关的四个电学物理量

5、实验探究问题

例5、(2006年泰州市)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华设计了图13所示的实验电路图.

(1)实验选用的器材如图14所示,其中电源为2节干电池,定值电阻为10Ω,滑动变阻器标有“10Ω2A”字样,则实验图14

图13

A

V

R

R''''

S

时电压表应选用的量程为V,电流表应选用的量程为A.

(2)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4中的元件连成电路.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3)右表是小华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记录的几组实验数据,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三、堂上练习

1、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R的阻值为2欧姆,灯泡两端的电压是3伏特,电源电压是4伏特,则R的两端的电压是______伏特,灯泡的电阻是______欧姆。

2、如图2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开关S闭合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滑片P向右移动,表A示数变小,表V示数变小;

B.滑片P向右移动,表A示数变大,表V示数变大;

图2

C.滑片P向左移动,表A示数变小,表V示数变大;

D.滑片P向左移动,表A示数变大,表V示数变小。

3、计算题:

第8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声音的产生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规律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声音的感知过程

声音的特性

音调:决定因素

响度:决定因素

音色:决定因素

来源和危害

噪音

定义

防治

声音的利用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例题分析

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2:(2006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06河北)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例题4:北京市2006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四、堂上练习

1、(06年福建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产生的;琴声是通过传到人的耳朵的。

2、(06年广西桂林)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l)实验器材:

第9篇

‘案例“一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教育案例以及具体写法都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什么是教育案例

虽然“案例”一词已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但对于何谓案例、案例的规范格式等,远未达成共识。汇总相关的研究,在教育案例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理解,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教育案例,以下从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区别:

第10篇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它是为了了解它,然后利用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只有有用的知识有趣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

(二)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说明】: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立浮力的概念、研究浮力的规律。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1、本课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由生活回到物理构建浮力的概念。

2、用下沉的铁块与漂浮的苹果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冲击,从而去进一步思考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会回到生活中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现象。小组交流再到小组上台汇报,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3、用称重法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可加强学生对新方法的掌握,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增强活动技能的机会,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从测量中进一步去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增强思维缜密性,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水槽(方形、圆形各一个)、乒乓球、烧杯、番茄、苹果、小铁块、氢气球、皮球、水桶、演示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学生实验器材:烧杯、水、浓盐水、酒精、重物(侧壁作好标记,将其高度分为三等份)、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什么是浮力

1、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浮力概念

①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所处的状态

②将大皮球按入水中,产生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2、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苹果、番茄可以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升起?为什么皮球很难按入水中?

②学生总结浮力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

3、演示实验: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教师总结学生列举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铁块,使其与他们的固有思维形成冲击,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1、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2、学生讨论设计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方法并上台汇报

3、达成共识后,学生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已经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新结论

将下沉的物体浸没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F浮=G-F(称重法)

5、学生练习使用称重法测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物体重力G= N

①、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新发现

②、学生总结新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③学生再次体验将皮球按入水中的感受,从中进一步认识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物理再回到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过程分析,从而将思路转向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活动三:探究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1、教师结合探究目的明确实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F浮 、G排液

2、学生明确测浮力的方法。

3、学生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设计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案。

4、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展示实验结果,总结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液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中的共同特征的归纳总结,得到结论。此活动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分解法”将难点分散,降低台阶,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11篇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

(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1[2006潍坊]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例题2[2006菏泽]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B.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深秋的霜冻——凝华

D.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

例题3[2006淮安]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雨B.露C.霜D.冰

三、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2006重庆]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2.[2006深圳]今年入夏以来,深圳阴雨连绵,暴雨不断,降雨量同比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深圳处于__________气压控制之下;雨天室内墙壁常常“冒汗”,这属于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_____现象;降雨严重影响了荔枝树花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结果率,造成深圳荔枝大幅减产。

(二)选择题

1.[2006吉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降雨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B.冬天早晨常常下霜,是凝华现象

C.饮料中的冰块体积减小是熔化现象

D.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有“白气”生成,是汽化现象

2.用久了的白炽灯炮会发黑是因为()

(A)钨丝升华,灯丝变细(B)钨升华后,在灯内凝华

(C)钨丝蒸发,在灯内凝华(D)钨的凝固

3.[2006天津]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第12篇

故障现象:一辆2009年产长安福特福克斯1.8轿车,搭载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4.5万km。用户反映该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会偶尔出现熄火的现象,但等待一会儿后再重新起动发动机,发动机可以顺利起动。

检查分析:接车后,维修人员连、接故障诊断仪对车辆进行检测,设备显示相关系统内无故障码,进行大致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鉴于此车是偶发故障,且在高速行驶时才会出现,于是带着故障诊断仪IDS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用户去高速公路试车。在行驶一段时间后,车辆突然出现了加速不良随后熄火的问题。将车停在路边,利用故障诊断仪IDS读取故障码,设备依然显示相关系统没有故障码。将供油管的接头断开,来回开点火开关发现没有汽油流出,打开油箱盖,油泵也没有工作的声音。由于无法把油箱抬下来,笔者决定测量通用电子模块GEM油泵控制端子是否正常。根据电路图(图1)提示,笔者用探针刺破中央继电器盒CJB的C100插头17号脚线束,用万用表测量没有电压输出,检查F51(15 A)熔丝,正常;检查继电器,也正常;再次测量17号脚,发现供电恢复,此时车辆也能起动。回站后,测量油泵的线路及油泵阻值均正常,看来问题出在GEM上。

故障排除:在更换GEM后,试车故障排除。

维修总结:此车因为高速或负荷较大时,GEM内部断电,致使油泵供电中断造成油泵不工作导致熄火。对于部分偶发性故障,在故障出现时要快速测量及分析,直接检查关键点,有时很快就能找到故障点。

故障2

故障现象:一辆2008年产长安福特福克斯1.8轿车,搭载手动变速器,行驶里程5.4万km,用户反映该车突然出现了起动车辆时起动机运转无力的现象。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接车后,试车发现故障确如用户所述。对于这类故障,一般故障原因在于蓄电池、发动机或起动机,以及动力控制单元或相关线路。连接故障诊断仪对车辆进行检测,设备显示了“P2122――节气门踏板位置传感器开关D电路,P2121――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开关回路范围(性能APPS故障),及P1450――风扇系统部件错误A(冷却风扇设置无效)”。以上故障码与该车故障关系不大。

维修人员检查蓄电池,蓄电池的健康值为185,根据该车的行驶里程和使用年限,蓄电池已经接近使用期限,于是更换了蓄电池。之后检查发电机的发电电压为接近14V,没有问题,于是清除故障码交车。但车辆在使用2天后因相同故障再次返厂。维修人员检查后,发现问题和上次一样。连接故障诊断仪IDS对车辆进行检测,发现充电电压为12.46V;若把发动机转速提升至2000r/rain。充电电压为13.1V。该车为发电量偏低,并不是不发电,可是充电指示灯没有亮起,难道是发电机故障?继续利用故障诊断仪IDS观察相关数据流,正常的蓄电池电压应为13.7V,该车的蓄电池正极电压为12.6V;正常车辆发电机监视器值为31%~34%,该车的发电机监视器值为25%~27%:正常车所欲发电机电压为13.79V,该车所欲发电机电压为12.62V,负载及转速与正常车比较相差不大。此时可以看出动力控制单元所期望的发电量较低,维修人员怀疑PCM损坏。

此时笔者介入该车故障的维修。考虑到PCM损坏的几率较小,笔者决定先检查线路。经仔细检查,发电机上其设有3条线,一根为供电线,其余2根为信号线。供电线连接到蓄电池接线盒BJB,信号线则连接到动力控制单元PCM。经检查,线路良好。在对插头进行处理后,故障依旧存在。在检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安装蓄电池负极接线时的火花较大,会不会是相应的搭铁线出了问题呢?于是笔者决定检查该车的主要搭铁点。经仔细检查,发现位于变速器处的主搭铁线没有安装,只是搭在那里。

第13篇

我们进行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尝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案例教学确实比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教学手段优越,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临床思维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从“填鸭式”单一教育变成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比如前置胎盘的病例,以临床症状晚期无痛性阴道流血为切入点,从病例所给出的临床资料中找出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同时与前置血管破裂、流产等相关疾病鉴别,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快的适应临床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听课时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课堂气氛活跃,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2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了临床实习难的问题

在妇产科教学过程中,某些概念和机制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生很难在临床上见习到涉及生殖系统的疾病。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借用图像、声音、动画将难于理解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栩栩如生的展示给学生,使其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且真实的l临床病例,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学生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临床应用能力,也有效地解决了妇产科学临床实习难的问题。

1.3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妇产科学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如内科、外科等知识,医学院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课时的不断压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困难的。多媒体案例教学能压缩授课时间,增强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理解,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无需板书、绘图,光盘图文信息形式丰富、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给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解决了临床资源匮乏的问题,并且还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缩短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案例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授课方式也符合妇产科的教学特点,但是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授课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2.1案例的选择与分析问题

案例的选择与分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有案例均应是临床真实的、完整的、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案例,切忌凭空编造。所选案例应由简到繁,由浅人深,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案例一经选出,还必须经过教师精心梳理、过滤。去粗取精,去繁留简,避免一大堆材料的简单堆砌。案例讨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周详的准备,案例分析的具体方法,应根据本次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的临床经验等来适当选用I。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起到调动、引导的作用。在案例讨论课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把病例归类整理,建立病案库,并附卜讨论提纲,为今后的教学和考核提供方便。

2.2多媒体的适度与学生的互动

适量多媒体教学固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如果教师完全使用多媒体来演示教学内容,将会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授课节奏过快,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性较差。多媒体技术仅仅应是辅助作用,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基础E与板书等教学手段合理应用,这样才使课堂教学不会拘泥于多媒体上所展示的有限信息,教师还应在授课内容上很下功夫,精雕细琢,善于组织和控制课堂,着重组织与引导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3多媒体案例的操作及切入时机的问题

第14篇

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妇产科研究范围和内容有其特殊性:(1)专业性强。在学科研究内容方面,妇产科主要针对女性生殖系统这一特定的领域,既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又要研究女性在妊娠状态下的正常生理或病理,众所周知,妇产科收治的所为患者并非大家所认为的病人,在这一点上妇产科显然不同于其它临床科室。另外在研究的基础方面来看,虽然妇产科所针对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女性生殖系统,但其研究涉及到众多的相关基础学科,比如说内分泌学、胚胎学、遗传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关系密切,妇产科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与上述学科息息相关;(2)专科特色特殊。妇产科研究的内容多数涉及病人的隐私[2],临床上病人对妇科疾病常怀有“忌疾讳医”的心态,最新调查发现,18.5%的病人不希望有实习生参加查体,59.2%的病人不愿看到有实习医师在场[3]。因此,给临床医师的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鉴于妇产科研究对象及其内容较为特殊,并且与见习、实习同学生活息息相关,临床带教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妇产科的学习兴趣较浓,但由于妇产科研究内容的特殊性,给见习带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产科,常规查体多涉及孕产妇敏感、隐蔽部位,稍有操作不当极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临床带教期间发现多数孕产妇因恐惧学生的检查会导致不良后果而出现较差的依从性,多数孕妇甚至当场拒绝接受见习生的围观和检查;(3)实践操作性强。妇产科涉及的解剖隐蔽,手术野深不易暴漏,并且妇产科急诊抢救的手术多[4],实习生难以建立立体的手术观摩现场。基于上述妇产科临床见习带教的特点,作者借鉴他人经验,多方面摸索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相关方法,在临床见习带教实践发现:CBT教学法能摆脱既往教学中遭遇的教学难题,并能有效提高妇产科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

CBT是通过引入典型病案,让学生针对病案资料,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基础和临床知识探讨,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获取有效知识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在既往教学中,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学生进行妇产科理论知识的巩固,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在后期临床工作中缺乏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起初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5]。将其应用于妇产科见习带教中,成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程序,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典型病案资料准备,展示病案特点,围绕病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集中进行病案讨论,针对讨论进行总结、讲评获取最佳有效信息知识。

2.1典型病案资料准备

典型病例选择要求如下:(1)首选病情相对较为复杂的常见病,或是较罕见的疑难杂症;(2)选取的病案一般具有最终确切的诊断,常规有病理诊断结果、活检组织检查材料或者其它临床辅助检查确诊依据。要求带教老师提供的病案摘要不仅简明扼要,且能说明问题。摘要中不能清晰列出病理结果或临床确诊,为确保文字简洁,针对阴性或正常检查结果可忽略不写;为启发思维,部分对诊断决策意义的检查结果采取隐藏方式;体格检查中的重要阴性结果要求一一列出;如系多种混杂疾病,要求对每种疾病的临床体征均进行描述,以求增加病情的相对复杂性和“讨论”的难度。

2.2病案信息展示与见习生预先自学

将病案资料、信息、各项辅助检查展示给临床见习生,让他们预先了解相关病史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然后规定某一时间进行讨论,首先围绕病案相关信息,对基本理论、概念性知识进行回顾,如病例中的涉及的名词及其临床表现等等,例如在妊娠合并重度子痫前期的病案中,学生对“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伴子痫前期”等几个关键概念较难理解,通过借助既往采集的不同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以及平时收集的影像学资料,使临床见习生对该病案中的概念性知识和病理生理变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

2.3制定讨论专题

带教老师预先依据拟讨论病案内容,查阅相关文献,确立拟讨论轮的相关专题。专题要求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而丰富,并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见习生讨论的兴趣,并能调动见习生讨论的积极性,以期培养见习生们能够独自获取有效临床知识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譬如在见习中遇到急腹症中异位妊娠患者,提出异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疗的指征和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时机,让见习生进行互动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以期实习生切实掌握异位妊娠的保守指征以及手术选择时机和具体手术方式,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实习生对临床实践应用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有效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自由讨论

要求每位见习生对该病案的诊疗发表自己的想法,包括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等,并就该疾病最新研究进展发表自己的己见。带教老师主要负责协调和引导,对部分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对见习生在讨论中针对该疾病的诊治方案中出现的漏洞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并结合该病案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学生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2.5讲评总结

每当完成一个典型病案的教学后,带教老师针对此次带教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结,让每位见习生对妇产科某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案有一个系统的整体印象。带教老师针对见习生讨论中的热点和关键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不仅实现了见习生对基础知识的温故,培养见习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疾病发生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掌握最新文献知识和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更实践了见习生由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向临床实践工作思维的过度。病案讨论全过程实施书面记录,专门学生讨论时汇报病史,并积极主动地作讨论分析发言,认真作好讨论记录,交住院总医师进行修改,形成完整文字材料,入科室教学档案。

3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体会

3.1提升临床见习生综合素质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6]。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做,然而其内容往往在实践中不能用,且常常乏味无趣,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7]。并且部分学科界限分明,尤其是基础课与临床课完全分开,使得医学生不能尽早接触医学、早期面对患者,早日接触复杂的社会人群社会[8]。通过病案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思考、查阅文献、去创造,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讨论中每位学员都要充分显示他们对理论知识以及该病案最先研究进展掌握的深度、广度,展示对疾病诊疗想法的创造性思维,并和他人发表的见解进行探讨。该教学法实践了医学生最后阶段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引导和协助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使得医学生初步具备做医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备与患者进行全面沟通能力,且能进行常规的临床技能操作,弥补了既往教学中的教学与实践应用分家的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的健全,人们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9]。近年来,医疗纠纷持续不断上升,研究发现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中由医患沟通不足造成的医疗纠纷占到50%。妇产科更有其特殊性(如B超、产房、人流室、手术室等场所)涉及患者的隐私权,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临床见实习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多数见实习生刚刚步入社会,尚无人际关系交流经验,在临床工作期间对医疗安全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处于朦胧模糊状态。因此,尽早让医学生接触临床是目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采用病案教学法,使得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后尽早接触患者,实践表明:不仅显著提升了见习生们医患沟通技巧和其临床技能,亦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理解、配合、精神依附、症状消除以及一些生理反应等。见习生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不仅使得患者能更好地配合见习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整个病史发展过程,提出最佳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方案,更有效的降低了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3.2提升带教老师教学素质

第15篇

6月19日,《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强化安全、提升服务成为立法重点,其中有关乘客禁止行为的条款引发各方热议。

 

20年:法制建设与线路延伸同行

上海轨道交通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而这20年也是上海轨道交通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1993年5月28日,地铁1号线南段建成通车,标志着上海地铁“从无到有”的新突破。为提前应对1号线建成后的管理需要,市政府于当年6月制定了《上海市地铁管理办法》。1997年12月,地铁2号线开始建设,1号线全线运营也有两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地下铁道管理条例》。2002年,本市已有3条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65公里,其中高架轨道为主的明珠线一期长29.3公里,而《上海市地下铁道管理条例》对轻轨和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的法律关系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于当年5月审议通过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覆盖了上海全部轨道交通类型。

 

20年后的今天,包括磁浮示范线在内,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有13条、468公里,全网日均客运量622万人次,全年客运总量22.75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37.5%。轨道交通单日最大客流出现在2013年3月8日,达848.6万人次。据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全网日均客运量将达到800万人次左右,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约为50%。

 

20年间,上海轨道交通已由单一线路运营走向了网络化运营,从大规模建设为主转向了以运营管理为主的新阶段,呈现出网络运营管理规模大、系统运行关联度高、维护保障复杂性强、突发事件影响广等新特征。如今,不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防控的难度更大了,乘客对轨道交通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了。据统计,2008年至今,市人大代表共就轨道交通提出224份书面意见,涉及规划建设、应急管理、安全运营、服务规范、票价制定等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也多次开展专项监督。2009年公交优先专项监督、2011年城市运行安全专项监督中,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都是调研的“重头戏”。特别是“9·27”轨道交通10号线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启动轨道交通安全专项监督,吸引80多位市人大代表参与,他们分散、小规模地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明查暗访,督促政府和运营企业采取有效的安全管控措施,并对条例修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2013年,《上海市轨道交通条例》修订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词之一:安全

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至2012年,本市轨道交通共发生门夹伤事件756起、缝隙踏空事件410起、掉下站台事件92起。2011年7月28日,地铁10号线发生反向行驶事件;同年9月27日,10号线追尾事故又引起各方关注。这些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制度空白和操作盲点。为提高安全运营水平,做好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条例(修订草案)》作了四方面规定。

 

首先是强化轨道交通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明确轨道交通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经常性安全隐患排查,定期对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其次是规定市交通港口局应当建立并实施定期安全评价和日常动态监督检查两项安全监管制度。目前,安全评价已在开展,运营时间10年以下的线路每5年进行一次运营安全评价,运营10年以上的线路每3年进行一次运营安全评价。市交通港口局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参与安全评价和动态监督检查工作,使检查更为专业、客观和公正。

 

第三是新增应急管理方面的内容。政府要制定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轨道交通企业则要据此组织编制本企业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后,相关政府部门与运输企业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是细化安全检查。世博会举办期间,本市在所有轨道交通车站设置了安全检查设施、设备,对乘客携带的物品实施安全检查;世博会后,保留了安全检查制度。2011至2012年,轨道交通安检站共安检物品8.67亿包次,收缴各类违禁品10万余件,其中汽油、油漆等易燃液体2000余升,管制刀具、仿真枪4000余件。2013年春运期间,地铁安检查堵烟花爆竹211起,查获鞭炮43万响、爆竹510个、各类烟花1720只。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现行的安全检查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应当严格执行。

 

关键词之二:服务

轨道交通运量大、快捷、可靠,吸引了大量客流;但其封闭性、系统性的特点也使得乘客对运营信息服务、问询服务、延误处理等服务需求更为迫切。近几年,轨道交通企业向社会公开了列车具体运营时间、运营间隔,乘客不仅可以从显示屏等媒介上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和换乘指示,还可以到车站内的问询服务中心寻求帮助。轨道交通因故障不能正常运行15分钟以上时,乘客可以退票,并得到延误证明。2005年至2012年,轨道交通行业在两年一度的市文明行业评比中连续四次被评为市文明行业,并在窗口行业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服务措施,《条(修订草案)》就运营服务设立专章,对制定服务规范和编制运营计划、提供信息服务和急救、乘客退票和延误证明等作出规定。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是本次法规修订的亮点,但名为“运营服务”的专章中,仍然保留了较为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针对乘客的限流、禁止行为等内容偏多,而轨道交通企业、管理部门的责任则比较单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也不够明确。建议增加运营服务的内容,管理方面的规范则可以单列专章。

 

《条例(修订草案)》规定,轨道交通在客流激增可能危及运营安全时,企业可以采取限流措施。在审议中,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明确并严格限制停运措施的适用条件,在发生重大事故导致轨道交通停运等重大问题时,应提前向社会公告;同时还要完善限流和停运的后续处理措施。对于因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缺陷而导致的“长期限流”,不能由轨道交通企业自己说了算,这类情况仅仅通过限流来应对不够慎重,应该找到问题的症结,予以彻底解决。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