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园区规划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智慧灯杆 连续覆盖 深度覆盖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product can satisfactorily deal with difficulties in the 4G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existing 4G networks and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o derive applicable sce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4G networks. Problems of the continuous coverage of the outdoor road, the deep coverage of business hot spots and the supplementary coverage of blind spots in 4G networks were effectively solved.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amp-p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mplete access mode to be referred was expounded.
[Key words]intelligent lamp-post continuous coverage deep coverage
1 引言
S着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原有的网络水平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语音及数据业务的需求,移动网络尤其是4G网络建设规模成倍地扩大。而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居民对基站的认知越来越高,对辐射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基站建设选址越来越困难,甚至建好的基站都会出现逼迁等问题。通信基站站址资源紧缺已经成为无线网络建设发展的瓶颈。
面对上述问题,公网通信必须寻求创新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解决日益紧张的站点资源问题。智慧灯杆的开发能及时地补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覆盖问题,解决室外道路的连续覆盖、商务热点区域的深度覆盖以及作为覆盖盲点的补充覆盖等问题。作为公共设施的路灯杆资源和智慧灯杆,将来会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条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场所,而且占杆,将来会遍布于城市的每一条道路及大部分公共场所,而且占地面积小,且相应设有管网设施,对于一些难以建设无线宏基站的区域,能实现快速建站,有效提升网络质量。
本文分析了智慧路灯杆的应用场景,并以此为载体,重点研究了4G公网覆盖的解决问题和未来5G网络的架构。
2 智慧灯杆简介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作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需要一个信息采集、和传输的载体。而智慧路灯以路灯杆为载体,是集成了各种信息设备、技术创新复合应用的智能产品,具备智慧照明、环境信息采集、安防及道路智慧监控、微基站、信息、应急可视广播以及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等多种功能。如图1所示,智慧灯杆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应用场合,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成为智慧城市大数据入口的接入点。
3 4G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4G网络的建设完成了式的发展。4G网络环境下,移动通信业务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且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5G技术还未完善普及之前,4G网络依然是移动通信的主干。
4G网络经过近几年工程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城区和主要乡镇地区都已完成覆盖,移动和电信的4G+网络也已覆盖至全国所有城市,在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4G建设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
(1)城区热点地区的容量问题;
(2)城区有覆盖需求但是站点协调困难区域;
(3)道路覆盖的连续性问题;
(4)封闭式小区内部弱覆盖问题;
(5)园区、景区等建站困难但需求集中区域。
上述问题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室外宏站或室内分布系统方式建设,一是很难完全解决,二是浪费投资,所以需要在建设方式上引入更加先进的理念,利用各种资源进行4G网络的建设。
4 智慧灯杆在4G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4.1 适用场景
宏基站是4G网络结构的基础,在网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4G使用的频段较高,导致无线信号的绕射能力减弱,对于现在高楼高架林立的密集城区,会出现很多的末梢阴影区域。而且随着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宏站建设的限制越来越多,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进驻困难、租用机房都给宏站建设带来了挑战。
智慧灯杆站的引入,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网络结构来看,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在有需求的地方建设智慧灯杆,解决局部盲区、末梢阴影和提升网络容量。从建设难度上来看,智慧灯杆的外型跟传统基站完全不一样,既能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美观要求,又能消除大众对基站的恐惧心理。
针对4G网络建设的具体问题,智慧灯杆的典型场景有:
(1)语音和数据业务热点区域:主要包括人流量集中、话务量高、数据业务需求比较大的区域,例如交通枢纽、商业广场、高校等;
(2)城市密集建筑群:解决楼群密集、城区巷道、人口集中居住而宏基站难以覆盖到的弱覆盖区域或覆盖盲区等;
(3)城市道路:解Q道路不连续覆盖问题、新建道路覆盖盲区问题;
(4)工业园区或景区覆盖:由于园区或景区规划,常规站点无法建设区域;
(5)其他宏蜂窝覆盖盲点:因城市发展、密集高楼遮挡等原因而出现的局部区域弱覆盖或覆盖盲区等。
4.2 建设方案
从4G网络的结构上看,智慧路灯在4G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引入方式,一种是覆盖盲区或热点区域的单点补充方案;第二种是覆盖工业园区、景区的点、面全覆盖方案。
(1)单点补充覆盖方案
补充覆盖的智慧灯杆位置需要由通信运营商根据需求提供,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密集巷道、道路、广场、小区等。
智慧路灯杆根据需求,建设高度为6~15 m,无线设备要求挂最上层,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和外挂设备方式,如图2所示:
应根据不同的覆盖要求,选取不同的智慧灯杆产品。从目前厂家产品来看,适合用于智慧灯杆的产品功率都比较小,覆盖范围不超过250 m,该产品主要适用于对现有无线网络的补充覆盖,满足小范围覆盖需求场景。
方案一:需求覆盖点比较集中,可以采用嵌入式方式、单扇区覆盖方案,设备安装在杆体内部,方向可调整到覆盖方向;
方案二:需求覆盖点比较分散时,需在覆盖区域中间选取合适位置,选用外挂设备方式,可形成多个覆盖方向。
(2)规划区全覆盖方案
目前在工业园区或景区都存在协调困难的情况,对基站的外型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这些区域用户集中,对4G覆盖的需求量大。随着智慧灯杆的引入,可以既满足园区/景区的美观要求,又能解决用户的覆盖需求,同时智慧灯杆的其他功能也能为园区/景区的管理带来便利。
对于园区或景区的无线全覆盖,需要做专项的规划,首先收集三家通信运营商的需求,再结合园区/景区的预测用户数进行建模分析,得出需要智慧灯杆的数量和间隔。无线覆盖站点规划是在项目进行的前期,未进行现场站点勘测的情况下,对园区/景区的网络进行的初步规划,主要包括网络估算、初始站点选择、系统仿真几个阶段。
但是一般来说,4G基站的建设距离是远大于路灯杆的间隔的,路灯杆间隔规范间隔跟配光类型、路宽和灯杆高度有关系,如表1所示(其中Weff指路面的有效宽度):
若灯杆高度按15 m计算,最大间距为52.5 m,4G无线设备覆盖距离按200 m计算(具体覆盖距离需根据链路预算得到)。如图3所示,可以在灯杆1和7安装4G无线设备,每间隔6根灯杆加装1套无线设备。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FDD-LTE的1.8G频段可以实现4G设备的共用(独立载波),但是中国移动的TDD-LTE还需要使用独立的设备,所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智慧灯杆基站可以岔开规划,满足天线高度都在最高的平台。
4.3 智慧灯杆配套需求分析
(1)4G设备空间需求
智慧灯杆作为无线设备的载体,需要有一定的空间预留给4G设备,目前微基站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华为的Easy Macro系列和BOOK RRU,以及中兴的A8602。Easy Macro和A8602覆盖距离可以达到250 m,可以嵌入智慧灯杆杆体,也可用于外挂式安装。BOOK RRU覆盖距离最远达到150 m,适合用于外挂式安装,覆盖多个方向盲区或热点区域。
(2)电力需求及防雷需求
智慧灯杆通信基站原则上采用220 V交流市电供电,但是具体引入方案受每个点的位置和电力引入条件所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以备选:方案1:直接从智慧灯杆电力系统中引电;方案2:单独从供电局引电;方案3:直流远供。
引电方案的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以上几种方案中实施难度、建设成本及建站效率最佳的方案。
每处智慧灯杆都需设有防雷接地系统,无线设备可共用灯杆接地系统,从路灯杆地下避雷带引出接地引接线,用于无线设备及天馈系统防雷接地。无线设备需在智慧灯杆避雷针45°保护范围之内。
(3)传输光缆需求
每个智慧灯杆处需新建光缆管道,需从附近基站或光缆交接箱新建传输光缆至智慧灯杆,以确保4G设备与传输设备的连通。所以每个灯杆的下面需配置一个光缆终端盒,考虑到后期5G设备的接入需求,光缆终端盒最少需24芯以上,24芯光缆终端盒尺寸为300×125×45(长×宽×高,单位mm)。
(4)内部走线需求
从无线设备到智慧灯杆底部,需预留两根φ=25 mm的PVC管,分别用来布放电源线和尾纤。
5 智慧灯杆在5G网络中的应用展望
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将迈入5G时代。当前,5G愿景与需求已基本明确,5G将满足人们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的需求。与4G相比,5G在技术上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频谱资源,尤其是丰富的高频资源,大幅提升频谱效率;在网络结构上将实现更加灵活的部署,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场景,融合多种无线接入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灯杆的引入能够更加丰富5G网络的组网方式,5G网络也能够充分利用路灯分布范围广、建设需求稳定、基站伪装性高等优势,尤其在小区、商业广场、工业园区、景区等较为敏感的地区,更具建设意义。智慧灯杆作为5G网络设备的基础设施载体,既可以用来实现广域覆盖,又可以用来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如图4所示。智慧灯杆可以作为虚拟化小区的载体,搭建成单个5G子网络,成为各切片网络的基础设备。
6 结束语
目前智慧城市还处于初步阶段,系统构建非常复杂,建设阻力也非常之大,而城市智慧路灯项目无疑能够成为最佳落地点。根据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4G网络的建设如果能抓住智慧路灯项目的契机,将能够解决现网中一系列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补充现网的覆盖漏洞,解决热点地^的深度覆盖问题。通过智慧灯杆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建设方案,可以解决相应的点、线、面覆盖问题,对整个网络的漏洞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未来5G网络的规划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智慧路灯,推动5G无线网络架构的搭建,全面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由此可见,智慧路灯除了作为传统灯杆的作用之外,还可以解决4G网络中的覆盖难题,是未来无线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完善网络结构的最佳载体。
参考文献:
[1] 韩苏丹. 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电信快报, 2014(2): 39-41.
[2] 戴渭. 4G移动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16,18(8): 117.
[3] 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 中国信息界, 2011(3): 12-21.
[4] 彭木根,王文博. TD-SCDMA网络规划[J]. 电信技术, 2005(5): 6-10.
[5] 周波,张敏,陈永强. 4G深度覆盖中街道站解决方案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4(3): 1-3.
[6] 胡利萍,孙朝晖,张琨,等. 路灯杆通信基站建设方案及管理模式分析[J]. 移动通信, 2015,39(z1): 148-152.
[7] 上海如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路灯系统方案[EB/OL]. (2016-06-08). http:///link?url=ZtgbRKs_wE5IYwxnBudok9iUMPdPPUx-3ddjjhHwFWT-eSGkyqPeEL3dvd6m2KnjyR21y8ZGsp58tuSdrJW5WbAXhim5VDzFGgec34ZcD3K.
[8] 陈鑫元,李筠,杨海马,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路灯系统设计[J]. 数据通信, 2016(1): 45-49.
[9] 黄祖成,袁峰,李引. 基于使用IPv6的低功耗无线个人局域网的无线传感网在智慧路灯中的应用[J]. 计算机应用, 2014,34(10): 3029-3033.
[10] 刘欢欢,于磊. LTE网络城中村覆盖解决方案探讨[J]. 信息通信, 2014(11): 231-232.
>>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浅谈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关键举措研究 智慧园区系统建设研究 智慧园区整体规划咨询探讨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智慧饭店建设探讨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管控平台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应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华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智慧园区设计概要 智慧园区孕产业 拥抱智慧园区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运营商参与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的策略浅析 宿马园区昆徽智慧物流园开工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家耀.智慧让城市更美好[J].自然杂志,2012,34(3):139?142.
[3] IBM.以智慧城市支持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EB/OL].[2012?07?14].?re=spf.
[4] 余冬苹,林涛,梁峥.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1(7):15?22.
[5]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6] 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7] NIS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B/OL]. [2011?09?11]. .
[8] 魏进武,陈清金,房秉毅,等.云计算助推工业园智慧化建设[J].电信网技术,2011(5):27?31.
关键词: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 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 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4] 洪劲飞.智慧园区建设解决方案――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2):30-31.
思路清 产业兴
乘着环首都经济圈升温,借助咫尺京津的区位优势,2012年,武清区在继续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年2月18日,武清商务区应运而生,正式筹建。三年过去了,商务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内唯一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擅长用优质产业聚集人气,努力打造大区域中央商务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清CBD”。
启动建设之前,商务区从国际顶级设计团队中优中选优,确保每项规划、每项工程出精品。在高水准规划的引领下,商务区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倒排工期、卡死节点,全力加快推进开发建设进度。规划部门为赶进度,每天晚上兑进度、催规划进展到半夜;施工人员不顾炎暑寒天,全身心坚守在工地上。
为了找准思路,武清商务区领导还分别赴天津滨海新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虹桥商务区,以及北京望京科技园,针对园区开发建设、经营模式等开展细致考察,并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学院教授、咨询公司、银行,就园区公司化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摸索出园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最终,确定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即:避开京津两大城市及滨海新区,发挥武清错位优势,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为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经过不懈培育与发展,目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金融、商贸、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优势聚集的发展态势。
行业龙头奠基石
2012年4月,中兴通讯第一个向武清商务区投来橄榄枝,计划在此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规划产业用地350亩,总投资40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可吸纳5000人就业。项目落地后,至少带动百余家上下游项目进驻商务区。项目秉承“科技引领进步”理念,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信息安全、融合通讯、移动办公、企业应用整合等电信级IT系统方案和专业IT服务。在天津市先后参与了全国供热示范城市的供热计量信息化建设、武清区“智・惠武清建设以及杨村一中智慧校园、武清文博馆、武清商务区国际企业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等项目。2014年,与中国最早的园区综合开发运营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合作建立招商局兴天云谷投资发展(天津)有限公司,实现园区运营与智慧科技的完美结合。
2012年12月,太平洋电信集团的扩张战略与武清商务区的规划定位不谋而合,该集团决定在商务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天津信息服务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一站式、可弹性计费的基础即服务(IAAS)云计算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时刻简单、易扩容的基础资源服务需求,项目建成后可吸引5000名高端人才就业。用太平洋电信集团总裁Carl的话说,他们将竭力推动天津武清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IP价值洼地。
2013年3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战略性科技产业“北斗新兴战略产业园”正式落户武清商务区。据悉,占地375亩的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是唯一国家级导航产业园,重点发展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导航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一批应用终端机元器件制造、核心芯片研发、应用软件开发及北斗卫星应用配套的相关产业,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重点打造“三个平台、七个集群”。目前,三大平台之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启动规划,正在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五大产业齐发展
涵盖了云计算、导航、移动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金融、商贸、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发展迅猛,均呈现了集群化发展。
2013年5月,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户。该项目占地约60亩,其中一期迅联博纳和机器人项目科技研发总部占地30亩,二期产业园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约为6亿,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税收1亿。此项目将国际化理念与本地市场需求相结合,专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包括网络营销策略、媒介计划及购买、视觉创意设计等数字营销服务。
2014年1月,随锐科技落户。该项目专注于智慧通信云融合平台、视频通信云平台等商业云业务,同时集创新、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于一体,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致力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商业通信云市场的各级客户,提供跨平台、跨品牌、跨设备的智慧通信云与智慧融合交换服务,尤其擅长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视频通信云商业领域,是中国领先的通信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14年7月,“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揭牌。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是天津武清商务区与云适配-美通云动(北京)科技公司联手打造的高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云适配是微软创投孵化器第二期的优秀企业,基于云计算与国际领先的HTML5技术,能以一行代码迅速将网站移动化,实现PC网站和移动设备之间完成无缝对接,能极大降低企业移动化门槛和成本。目前已适配了近20亿个网页,其中不乏诸如微软亚太、联想、光明网、中国青年报、探路者等知名企业官网。双方将在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设立北方区运营总部,在未来将引进30多家支付、物流、金融担保等移动互联网服务机构入驻,共同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2015年1月,移联佰汇项目落户武清商务区,该项目是专业综合缴费系统电商平台公司,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综合缴费服务,平台商品涵盖通讯服务、生活服务、差旅票务、金融服务等类目,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全国总之一。计划在商务区建设研发、呼叫一体化商务办公中心,预计首年实现税收150万元。
一个个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犹如一部部马力强劲的“引擎”,牵引着武清商务区抢抓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调整机遇。目前,落户武清商务区的信息技术产业龙头项目已20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其中不乏行业顶级企业,特别是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地项目达150余家。
2014年10月,武清商务区迎来生物医药领域一大突破性进展,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的涵玉干细胞研发基地落户园区。这里将集合国内最精端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人才致力于干细胞临床治疗和抗衰老生物技术的研究、转化。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权威的干细胞研究中心、综合干细胞抗衰中心和达到欧盟最新标准的GMP级干细胞产业转化中心,并与园区内现有的世纪博爱、元宝枫、中科艾恒等企业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每年税收逾亿元。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推动武清商务区生物医药产业向品牌化、国际化、集群化迈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将与世纪博爱、康仁堂中医药、元宝枫、世纪艾恒等,共同打造辐射京津冀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5年4月,天津文化传媒商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清商务区合作共建文化传媒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商会资源,力争每年进驻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0家以上,逐步建成辐射环渤海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同时,设立文化传媒与创业设计培训中心,以及创业金融咖啡项目,为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保障。
俗话说:无商不活。武清商务区开展金融、商贸产业招商工作可谓无巧不成书。2013年,总理视察天津,提出“金融创新围着实体转才能双赢”的重要指示。武清所处的区位,以及京津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启动建设,决定了武清商务区可以直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的实体企业。目前,商务区已引进美国大通金融、民生银行、中信证券、中绿创投基金等10余家,正在深入研究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租赁、股权投资、信托基金等业务。
作为武清新城三大商圈之一,武清商务区正在深入探索基于都市白领的时尚消费文化,围绕园区内的滨水商业步行街、环中央湖商业休闲区、国际企业社区等,吸引高端餐饮、酒吧、咖啡厅、茶吧、美容会所、休闲购物中心、服装专卖和定制等产业进驻,为时尚人群打造高品质第三空间。高端国际汽车城,是武清商务区引进的集汽车销售、展示、品牌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国际汽车城,其销售、展示汽车均为国际顶级名车。另外,娃哈哈商业综合体、全聚德酒店、梦金园珠宝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均已落户园区。
“中华之梦”创业大赛 驱动园区创新发展
今年5月27日,武清商务区承办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来自环渤海区域的300余名投资人和创业者齐聚天津市武清商务区,参加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启动仪式。此次大赛由中搜网络、华普亿方和洪泰基金主办,武清商务区承办。活动分为三个赛季,按照初评、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武清商务区将承担三个赛季的复赛阶段比赛,决赛将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大赛覆盖20多个省市,来自北大、清华、创业之星等商学院和机构推选超过1万个创业项目参加,历时9个月。红杉、IDG资本、中搜创投等上千家投资机构,提供了的资金规模超过2亿元。武清商务区作为“中华之梦”创业大赛的产业孵化基地,其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成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载体。为推动创业创意项目孵化成功,武清商务区还与中搜网络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基金,与华普亿方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学院,与天津大学共同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目前,商务区已落地的众创空间已达4个,分别为“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器、天使街股权众筹创业基地、中华海归青年汇、天津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总部楼宇 夯实园区发展基石
培育特色主题楼宇,是武清商务区把握新兴产业信息,打造区域特色的总部经济方式。目前,商务区自建了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由集中办公区和花园办公区组成,参照国内最佳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的高标准,实现典雅舒适、疏密结合、立体花园目标。招商主题涵盖四大类,分别是:设计类,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时尚设计等;新兴产业,包括3D打印、数字医疗、呼叫中心、在线交易、移动互联等;企业服务超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等。另外,园区还将重点完善两个方面功能配套。一是生产配套,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已接入园区,正在筹建北龙中网呼叫中心、云适配跨屏服务平台。正在进行企业服务中心装修设计,涵盖法律、税务、财会、证券、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的10余家服务机构已确定进驻,预计建成后进驻的服务机构超过30家。二是生活配套,已经引进了水上海年代美食广场、B-S商业、华润万家超市、东亚银行武清支行4个项目。
优势突出 服务到位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武清位于京津之间,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中心,商务区则位于武清新城核心区。武清城 区距北京市区71公里、首都机场90公里、规划中的首都新机场45公里,距天津外环13公里、天津市区25公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5公里、天津港71公里。拥有全国区县级域内最具优势的交通条件,京沪、京津塘、京津、津保、津蓟、滨保6条国家级骨干高速,12个高速口均匀分布全区,任何村街在十五分钟内可到达一个高速口,另有唐廊高速正在规划中。武清城际站是城际列车天津段的唯一经停站,到北京和天津市区仅需22分钟和12分钟。区内已建成“九横九纵”路网,形成了沟通京津、连接周边、开放便捷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引才机制完善
一直以来,武清商务区坚持通过“产业+人才”的引进方式,不断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其中,211、985院校毕业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数十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周立伟合作,建立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天津研发中心、中关村・武清创业学院三家院士工作站。
服务模式高效
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坚持把服务作为园区发展的活力来源,行政服务许可中心32个部门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他们坚持“一个项目、一位公司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方式,对入园项目从签约、落地、建设到运营的全程跟踪服务。真心服务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一位曾经受益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当时企业入驻时急需办理一些手续,商务区服务人员昼夜工作,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办结的手续,节省了近一半时间,在这里落户发展,我们的选择没错!”这些是商务区倾情服务企业发展、打造优质服务环境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在,位于环首都经济圈核心区的武清迎来了借国家战略平台全面腾飞的大时代,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叠加机遇,为武清商务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一个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正在京津之间迅猛崛起!
智慧服务 生态和谐
与众所周知的CBD不同,武清商务区将自己定位为智慧与生态的综合体,兼顾人本与环境。这里既有智能化招商平台,又有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这里打造的是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产业聚集体,它诠释了绿色、生态、智慧的新概念。这里还将矗立220米高的地标式办公楼宇,将成为武清新城内生态环境最佳和最具智慧特色的商务新区。在这里,“生态”“智慧”“商务”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主题,却相生相伴、永不分离。
“智慧”是武清商务区打造的又一特色,也是武清商务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智慧,是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既包含经济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也包含人的主观能动、创新能力、聪明才智。2013年,武清区被选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武清商务区则成为全区的先行先试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
武清商务区正在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利用其全球领先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园区”,实现管理网格化、监测信息化、服务智能化。让所有入区企业和个人享受高品质的智慧服务,打造“智慧服务”品牌。为扎实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商务区还制定了详细方案,完成了可研报告专家评审;正在制定主干光纤网铺设方案,以及重点区域wifi无线覆盖和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启动了国际企业社区智能化施工,17个子系统全部进场;扎实推进了中央公园智慧化方案设计。很快,一个“配套完善、模式创新、运转高效、宜居宜业”的智慧园区典范必将屹立于京津之间。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一直以来,“生态”就是武清商务区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园区曾与丹麦绿色中国联盟进行深入沟通,对国内高水平的生态园区进行了多轮考察,并借参加商务部生态园国际合作会议契机,向高水平生态园区借鉴经验,有效拓宽了商务区打造国内顶级生态示范园区思路。
2013年,视察中新生态城,做出“可复制、可推广”重要指示后,武清商务区把握机遇,立即组织赴中新生态城进行对接学习,成为第一家复制中新生态城模式的园区。武清区政府与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支持双方合作的备忘录,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政府间支持。这标志着武清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启动。
2014年,商务区因地制宜,委托制作了《武清商务区生态设计手册》,高标准编制了生态园区指标体系并进行分解,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初稿;按照零碳标准,启动了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建设;将国际企业社区作为生态示范项目,按照绿建三星的国内最高标准启动建设,目前绿建三星认定已完成。另外,还启动了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在商务区中央湖公园建设一座零碳建筑――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作为商务区生态园区的示范建筑。
“从北京到天津,蓝天碧水在武清。”武清宜居优美的生态基础环境,为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借鉴中新生态城在指标体系、生态规划、绿色技术等成熟经验,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示范园区,2014年6月,园区按照国家绿建标准,建成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水面开阔、绿影婆娑、景观雅致,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公园。半年来,接待各级领导、客商就超过1500人次,已成为武清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也是武清新城新的景观核心区。
崛起 招商结硕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是武清商务区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确定的招商引资思路。国际企业社区的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花园式的独立办公空间和全部达到三星标准的绿色建筑搭建起了京津冀区域首选的楼宇平台。此外,招商局兴天云谷、金鹏瑞翔、海达大厦已全面启动建设。
截至目前,商务区共引进项目800余个,其中,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超亿元项目20余个。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商务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那么一流的服务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平就是其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创业发展高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自成立以来,商务区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认真借鉴其他园区的经验,深化摸索完善,制定了一整套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全面落实“一站式”贴心服务,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到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经常,促进项目生根、开花、结果。
新空间
太极股份公司总裁刘淮松介绍,从2011年拿到地,到2014年3月动工,再到2017年2月28日搬家,太极股份终于结束了多人多处分散办公的局面,现在的新园区展露新颜,办公区宽敞整齐,有众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区,还有能容纳500人的报告厅,食堂、超市一应俱全,甚至还配有1800平方米的运动中心。
6月6日,新园区内的太极解决方案中心正式开通运营。作为太极重要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的集中展示窗口和营销平台,新解决方案中心汇聚最能体现太极水平甚至是行业水平的技术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展区占地1000平方米,集中围绕“智慧国家政务”、“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行业等主题进行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的展示。太极股份战略与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孙国锋带记者参观了新展厅,他介绍,新展厅未来将成为中国电科“智慧”体验中心,打造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具代表性的体验中心。
除了参观新园区,刘淮松还向记者介绍了公司资本层面运作的最新情况。6月21日太极股份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于2017年6月21日召开的2017年第32次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得无条件通过。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开市起复牌。目前,公司尚未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核准文件,待收到中国证监会相关核准文件后将另行公告。此前公司{整修订后的定增方案为: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资产交易价格的100%,且不超过36,532.43万元。此次募集配套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以下项目:智慧档案云服务平台研发与运营项目;金融后援服务中心项目;支付现金对价。
新跨越
从1987年太极计算机公司成立至今太极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日子。随着正式迁入坐落于北京望京的中国电科太极信息产业园,新园区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造了全新平台。刘淮松在媒体交流会上强调,“固根基、展两翼”是太极股份面向未来一个阶段的新战略。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聚焦重点行业和智慧城市,进一步做强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业务。同时,将抓住国家安全战略机遇,快速布局,打造太极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顺应新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创新“互联网+行业”产业模式。
围绕安全可靠业务,太极股份高级副总裁申龙哲在交流中强调,太极股份是国内最早从事党政和军队信息系统建设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家政务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企业。十年来,太极累计承担了党政军和重要行业数百项重大信息系统建设任务,2016年,中国电科安全可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太极股份,2017年,太极股份安全可靠战略业务本部成立。面对我国安全可靠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太极将以应用为牵引,以重大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太极以行业应用协同金仓数据库、金蝶中间件、慧点管理软件以及中国电科旗下普华操作系统、中电科技固件、卫士通安全产品等,为军民关键领域用户提供一体化的安全可靠系统建设和安全保障服务。
X、超前谋划,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在智慧产业园规划和产业布局设计上,力求将智慧产业园作为西部新区经济汇聚点、爆发点、引领点进行超前规划、高起点设计、本地化融合,以顺应和助推西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围绕全市产业导向,确立“智慧引领、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园区板块布局。做好企业培育与孵化,注重和“北上广深”等新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运营机构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互动交流,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有针对性的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X、精准扶持,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入园孵化。针对智慧产业企业特性,出台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优质本土电商平台企业力争年内培育X家以上交易额过X亿元企业;扶持广告文创企业,力争年内培育X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广告企业;扶持x等科技型转型发展企业;扶持科技孵化器基地和有众创空间阵地建设。
X、强力对接,重点吸引行业龙头进驻产业园。在企业筛选引入方面。要重点对行业内极具影响力企业进行贴近招商,确保引进X-X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总部或单独业务总部进驻产业园;在广告文化产业方面。要争创国家级园区,着力引进
X-X家全省前X强公司或子公司进驻,夯实产业园品牌;在企业培育方面。要依托省级科技孵化器平台,着力引进或培育省级高新科技企业X-X家,并争取培育X-X家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在校企融合上。要和文理学院、高职院、技师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本土院校全面合作。与省内、国内知名高校搞好技能培训、科技应用、创业推广等方面的深层次联系,争取引进军转民高新科技应用项目X个以上,博士站点X个以上。
X、搭建平台,进一步完善园区综合服务体系。一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手续代办服务、资金申请服务和商务服务。二要加强园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园区金融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担保服务、助贷服务和信息服务。整合政府、银行、产业引导基金、信托保险、投资机构等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偏好,形成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全覆盖的金融投资生态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三要加强园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园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主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事关系和人才政策咨询服务。通过园区、政府与高校或园区、企业与高校的模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实训基地,为园区输送人才,并邀请高校讲师到园区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2015年回顾
智慧城市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点评: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面连接,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互联网巨头们利用自身的云计算、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优势,布局智慧城市成功后,将拥有大量的场景资源,能吸引更多用户。如何利用现有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布局智慧城市的核心。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5年4月7日,住建部与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
点评:截至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从城市层面来看,第三批试点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更趋于理性和成熟,同时国家部委也更加重视智慧城市的深入推进和落地。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铺开,“智慧城镇集群”将成为下一步发展规划的重点。未来的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投融资模式的探索,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以及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更贴近老百姓等问题。
国际标准领域进一步赢得话语权
2015年6月8日―12日,ISO/TC268 SC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上,中国专家组提案的新工作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与模型(AHG3)”获得通过。2015年10月25日―31日,ISO/IEC JTC 1第30次全会在中国召开,一致通过了成立智慧城市工作组的决议,并任命中国专家担任召集人与秘书。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IEC SEG1)推进的2016年智慧城市SyC工作组(群)成立工作中,中国担任副主席,并在8个工作组中担任6个工作组的召集人。
点评:这些工作标志着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研究进一步赢得国际话语权。国家标准委要求,应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ISO、IEC、JTC1、ITU-T的智慧城市标准化推进工作,提升中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外标准化机构的合作,推进中外城市间标准化的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国务院在《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提出,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点评: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资金希望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引进社会资本,探索PPP模式,是很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实践的模式。如何使政府资源得到最好的应用,是PPP模式运营的关键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银川、崇州、合肥高新区等地的SPV(特许经营权)、SPC(特殊目的公司)已经开始运作,效果良好。
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
2015年9月10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工信部正在制定《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支持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大产业支撑能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点评: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迅速复制特定的复杂解决方案,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更有效地解决能源、交通等问题。如崇州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将大数据作为产业来发展,就是一个亮点。
标准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报告》中文版于2015年7月正式发行,这是ISO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其中对中国佛山乐从镇、宁波镇海区、沈阳浑南新区、辽源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进行了介绍。11月,国家标准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及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
点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全球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标准制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17年,完成智慧城市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7个大类20项急需标准的制订工作,到2020年累计完成50项左右的标准。2015起至2016年同步开展整体指标及成熟领域分项指标试评价工作,到2018年初步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到2020年实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应用。
2016年展望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综合来看,智慧城市行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迎来爆发性增长。
“一带一路”迈向国际化
点评: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如中兴通信、华为、软通动力、中城科技等企业均已经开始国际化智慧城市布局,把中国的实践经验带向国际。
“一城一策”发展城镇群
点评: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群的规划与布局,也应更加关注大范围的省级、区域级的智慧城市(镇)群的建设,在城市能源、供水、交通、通讯、人员、技术、资金、信息的共建与交流上,智慧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区域人才、资金、产业间的竞争与协调必定存在。就产业来说,已经开展的区、县级智慧城市项目,应谋划更大区域的互联互通。
两岸“智合”的新模式
平潭是全国第五大岛,也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亮点的平潭岛的开发正在加紧进行中。平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平潭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平潭打造成“智慧岛”。
按照数字福建“十二五”规划,福建将在平潭建设海峡计算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建设平潭的智能旅游、智能通关通检、智能园区、智能商业和智能政府信息服务等系统和应用。
同时,在平潭开展两岸合作办学,建设信息化教育培训合作基地;推进闽台产业合作共建共管的专业园区,积极承接台湾新一代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台湾投资物联网、新型信息材料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提高产业承接对接能力,形成两岸信息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谈到两岸的IT产业的这次联手合作,福建省信息化局局长卢增荣表示,台湾产业最大的优势是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一是芯片设计和方案设计;二是后端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现在台湾的产业发展重点也逐渐转到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
据介绍,这两年,福建和台湾软件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已经有了实际的效果。在两岸软件业界的沟通合作交流上,福建软件协会和台湾的软体协会每年都会互相交流合作。这些年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业界的合作也初见成效。目前中国电信和台湾中华电信已经签订协议,计划在平潭共同建设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争取建成信息的自由港,利用中央赋予平潭先行先试实验区政策及闽台的地缘等优势,合作处理全球信息服务数据,推动云端产业项目的集聚发展。
目前闽台两地大大加强了云计算方面的合作交流。2011年6月在福州举行的闽台云计算项目与人才交流合作研讨对接会上,33家台湾知名云计算物联网企业和上市公司、近40名台湾代表携带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项目前来与福建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入研讨并对接。具体对接的项目有19个,包括福州大学与台湾云端应用服务联盟、台湾物联网应用联盟签订建立云计算服务合作,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与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工会等签订的闽台云计算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等。
这些云计算项目部分已经开始应用到应急救灾当中。例如福建省地震局与通信运营商签订协议,未来3G、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各种先进通信技术手段将应用到地震数据收集、灾情上报、应急救援等方面。而借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传感网络和应用研究中心等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通信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资源,福建省推动了传感信息和各种最新技术在互联网、3G信息化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和推广,加快了海西物联网产业发展。
电信助力海西数据中心
据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平潭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展强介绍,目前中国电信和台湾中华电信达成协议,拟在平潭建设20万台4U服务器的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推出一卡双号业务,方便用户往来两岸;中国电信和苹果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中国电信版的iPhone4S也即将在平潭上市。
按照初步规划,平潭离岸数据中心拟设在位于平潭主岛中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5平方公里,建设配套的云计算产业园区10平方公里。据测算,仅此一项就可拉动相关企业投资300亿元,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140亿元,带动700亿元的关联产业发展,预计直接缴税8.4亿元,新增1.17万个就业岗位。此外,由两岸通信运营商合建的福州到台湾淡水海底直达光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建成。按照福建省政府设立平潭离岸数据中心的初衷,中心内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直连,批准在福建设立对台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为平潭离岸数据处理服务区以及配套产业园区和福建省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高速网络支撑。
据陈展强介绍,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中华电信北区公司签订“智慧平潭岛”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平潭电信将以全面提升平潭综合实验区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目标,从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平台发展、完善智慧应用体系三个层面深入合作,大力推进“智慧平潭岛”建设。
平潭电信将积极推动“智慧网络”建设,夯实智慧平潭岛建设基础,应用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建设“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下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和平台,提升平潭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实力,形成全国领先的基础服务能力,实现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和海峡网络的覆盖。中国电信将在2012年建成“爱城市一智慧平潭门户网站”,重点推动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旅游、智能环保、平安平潭、智能水网等六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开启智慧平潭岛建设进程。
中国电信平潭综合实验区分公司致力于建设光网和无线网,建设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平台,致力于提升平潭整体信息化水平。2012年,除了重点推动六大信息化项目建设,还关注智能口岸、智能工商、智能司法、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交通等各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引进海内外人才
福建省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支持平潭开展与台湾信息网路技术兼容的“科技智慧岛”建设,促进岚台无线网络对接;支持平潭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支持建立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并优先为平潭引进台资重大项目牵线搭桥。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今天,由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商业)管理运营的越界品牌文化产业园已经脱颖而出。锦和商业到底有什么样的杀手锏?
智慧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多地了解锦和商业,记者来到了锦和商业旗下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丽园路、蒙自路路口的越界・智造局一期园区。
记者了解到,越界・智造局一期是锦和商业经营管理的23个项目之一。园区充分利用原上海紫光机械厂厂房的空间布局,采用ART-DECO设计风格,用连廊将园区内功能不同的建筑串连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街区式”建筑群,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锦和商业各个园区面积虽大小不等,但企业入驻率均超过95%,并仍以每年2~3个项目的速度在全国开拓市场。
锦和商业公共关系部经理顾燕告诉记者,锦和商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锦和商业提供的是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即从项目承租,到后续的项目定位、设计改建、招商、运营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一站式商用物业服务链,而非一些园区运营管理机构只是负责招商。值得一提的是,锦和商业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线下活动,让园区真正做到“创意办公、文化体验”。
第二,锦和商业较早涉足文创园区管理领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园区开发模式和品质运营标准体系,并且以品牌化的方式将这些管理经验输入到新的园区。园区在不断完善商业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锦和商业在园区改造方面别具特色。顾燕介绍,锦和商业在园区设计方面非常用心,大多是邀请国外知名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符合文化创意企业对建筑风格的喜好。比如,越界・智造局一期就是邀请加拿大LSK国际建筑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
第四,通过智能化建设强化园区的软实力。这种智能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园区本身的智能化,比如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二是构建内部运营管理平台,对园区房屋和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进而实现对园区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三是公共服务平台“i越界”的搭建,可以实时、便捷地满足园区客户的多样需求。
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锦和商业的内部管理平台,也就是园区服务平台,选择了由用友网络建设。顾燕告诉记者,锦和商业之所以选择用友网络作为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合作伙伴,主要由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解决方案在个性化方面做得不错,能够很好地将锦和商业的各种经营理念落地到系统中。用友网络房地产及园区行业事业部专家王培虎补充说,用友网络园区服务平台是基于用友NC研发的,是个开放性的平台化产品,除了提供基础应用,用户还可以轻松地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二,用友网络在智慧园区领域做得比较好。值得一提的是,用友网络的解决方案能够让锦和商业之前建设的相互独立的IT系统互联互通。顾燕解释说,因为历史原因,锦和商业采用了由多个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导致信息孤岛严重,这成为锦和商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瓶颈。
第三,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锦和商业各种需求。王培虎介绍,园区行业是用友网络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分支,用友网络在该领域已经拥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用友网络在服务万达、上海恒隆和上海金桥等众多园区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了解成熟园区的应用需求,因而用友网络园区服务平台能够覆盖用户所需的各种基本功能。
第四,用友网络可以提供便捷的优质服务。
据悉,锦和商业的园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门户网、项目管理、招商管理、租赁管理、物业客户服务管理、CRM、资产管理和BI等模块。根据用友网络提出的分步实施策略,项目一期主要实现对房屋和客户资源的集中管理,二期主要为了实现对园区入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后期还要扩展工程成本管理、移动设备的信息化应用、智能硬件的应用、园区支付一体化应用。
如今,园区服务平台帮助锦和商业对内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分权管理等功能集中起来,并通过与第三方OA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业务的统一管控。园区服务平台帮助锦和商业优化配置园区资源,降低入驻企业的成本,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此同时,平台的应用使得锦和商业的数据报表不再受人为因素影响,变得准确而又高效。
不仅如此,园区服务平台还帮助锦和商业快速复制成熟的管理模式。“我们新项目都通过园区服务平台快速复制运营管理模式。”顾燕进一步补充说,当前锦和商业还在不断开发新的园区,园区服务平台将大大节约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复制成本。
关注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分析
在各种有效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锦和商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顾燕透露,近三年锦和商业的业务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在此背景下,锦和商业还将加大智慧园区的投资力度。接下来锦和商业将更多地关注移动应用和大数据分析:
首先,将所有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整合效应。
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超过10.7平方公里,将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汽车研发、环保、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建成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智慧科技园区。预计将形成数千亿级的高科技产业规模,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世界顶尖科技企业。
这里将用什么样的创新沃土来培育科技企业?笔者了解到,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覆盖初创型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型企业的全链条科技服务,在项目申报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范围广:全程扶持
与国内其他很多科技园区相比,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专设了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的“浦江创新创业园”,相比于其他科技孵化器,它覆盖的范围更广――从初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到规模型企业。园区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不同特点和服务需求,展开分层次、有重点、全覆盖的服务。
“不是说上市公司就不需要科技服务了。”企业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需求。针对规模型企业,园区主要以协调模式来服务企业,做企业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向企业传递各类政策信息及其他信息,帮助企业降低沟通成本。
面对初创型及成长型企业,园区则分别以孵化模式和培育模式来服务企业:如果企业处于产品研发期,园区就建立项目成长档案,全程追踪项目成长情况,通过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如果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服务就不仅限于一般的政策支持,园区还会围绕投融资平台、战略与管理咨询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加速方案”。
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创新基地,浦江园区构建适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全过程服务,从而打造高品质科技园区。
内容深:打包服务
除了一些免费的科技服务,园区还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制定服务菜单,签订增值服务协议,为企业提供包括运营总监外包、高级项目经理外包、财务总监外包等方面的高端增值服务,推动企业发展。
这些增值服务需要企业支付一定服务费用。“虽然价格比市场上低很多,但我们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效果比市场绝大多数类似服务效果更好。之所以坚持收费,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服务是有价值的,这是对企业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服务的尊重。” 园区相关负责人自信地表示,“一些原本符合科技项目申报条件的企业,找中介机构操作政策申报没有成功,最后主动找到我们后申报成功;还有一个准备上市的企业找到多个券商均拿不准主意,直到我们‘把脉’后顺利在新三板上市……”
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园区已与10家企业签订增值服务协议,服务内容包括制定商业计划和战略规划、各类科技项目申报、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引进投融资机构等。
效果好:解决问题
园区在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担当起培养科技企业的“家长”角色―― 为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在科技企业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融资引进、上市战略、人才供应等问题,浦江创新创业园在融资上市板块具有成熟的操作经验与协调能力;并且,驻扎于浦江科技园区内的临港人才浦江服务中心也是一支具有多年人才服务经验的精英团队。这些专业团队推动了中小型企业迅速成长,对于培养园区内科技企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园区企业感信科技是一家医院感染管理系统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为医院消毒供应提供全方位管理解决方案,实现器械包可追溯管理与质量可持续改进。在发展之初,园区组建专家团队为感信科技制定发展规划。当发展到一定阶段,遇上了资金难题,园区作为科技金融协调人,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引进和谈判。最终,在2012年和2013年成功获得两轮融资,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在业务扩展方面,园区成功撮合感信科技与万达信息、3M等其他园区内企业合作,使得感信系统成功进入上海医院、长海医院等超过180家三甲医院。并推荐其参加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最终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目前,感信科技已经完成股改,拟在新三板上市。
感信科技只是园区无数科技服务成果中的一例。事实上,截至2013年底,园区已经帮助园区企业获得VC融资1.95亿元,科技贷款3180万元。园区企业建中医疗已挂牌新三板,并在挂牌半年后获得创业板上市公司东富龙定向增发募资。
杭州市计划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更快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智慧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在建的中国(杭州)智慧产业园是杭州市首个智慧信息产业园。该产业园将于2014年底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杭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又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位于拱墅区北部软件园内。园区着眼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智慧信息产业领域,集聚快速成长型企业、创新孵化型企业以及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企业。将打造物联网大厦、云计算软件大厦、移动互联网大厦、半导体大厦和电子信息大厦等“五大厦”于一体的智慧产业园云平台。
该平台将用以集聚智慧信息产业,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五大智慧产业为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汇聚业内众多核心企业、快速成长型企业、孵化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园区将建立产品体验展示中心、金融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培育指导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公共会议中心等“六中心”。六中心的搭建及运行将为物联网产品、系统检测中心提供了完善的技术资源及平台。
目前,整个产业园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入园的企业有400多家。当前园区发展的重点是打造一个智慧产业体验展示的长廊。
未来3年到5年内,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将集聚300家左右各类智慧信息产业的企业和机构,集产品研发、测试、销售、展示于一体,设立知识产权交易、物联网产品检测、金融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中心,并建立起全国智慧产业展示体验中心,年创造100亿元以上产值,贡献5亿元以上税收。
园区将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智慧信息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将对上市企业奖励百万元。
同时,园区还将设立2000万智慧信息产业引导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园区配套15%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最高达600万元,为智慧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购买设备贴息、融资担保贴息等金融支持服务。
市民享受便捷生活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杭州市将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目前,杭州市拱墅区已经规划了12个重点项目,涵盖无线城区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教育等。
目前,该区计划试点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对于停在地面的泊位,嵌入地磁传感器,车辆进出时利用地球磁场会实时感应。同时对于停在地下的泊位,采用超声波传感器采集停车信息后传到后台数据中心。
拱墅区将以建设智慧城区为契机,加快建设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信息公共平台;加大智慧环境、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等领域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打造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杭州高新区创建了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建方案中,杭州高新区明确提出要主攻网络基础产业、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应用领域,重点推广、输出智慧安防、商务、交通、医疗和智慧环境、制造、物流、政务标准化智慧应用。
高新区创建该示范区将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在八类产业应用中,涉及卫星导航芯片、大型数据库系统、4G网络的设备研发大课题,也有智能家具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项目。
物联网产业融合城市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一直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杭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市的小家电、机床设备等行业通过与物联网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杭州市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园。早在2010年,杭州高新区(滨江)便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2010-2015年)规划,引导高新区(滨江)打造成浙江省物联网产业核心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中心和中国物联网产业示范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全区物联网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
自2010年底,杭州(滨江)高新区启动建设物联网产业园以来,已经集聚了华三通信、浙大中控、阿里巴巴等千余家物联网特色优势企业,覆盖了从研发、装备制造到网络服务的整个网络产业链条。
近日,全国首个电商物联网产业服务基地――储仓快杰电商园区,在杭州市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这个电商园区所在的杭州(滨江)高新区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与物联网产业园同样令引人关注的是,杭州市还将重点支持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智慧型产业。
“e-Tovvn”开新路
尽管没有“智慧东莞”规划,然而在2011年广东省经信委《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中却明确提出,“建设智慧东莞,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新突破”:要充分利用省市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契机,启动“智慧产业”工程,培育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夯实物联网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无线城市示范应用。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云计算产业链。部署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试点应用,推动虎门港“智慧港口”建设,提升物流、仓储和通关的全程智能化,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并提出,发挥东莞石龙镇作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的建设优势,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建设新路,打造数字城镇(e-Town)品牌。加快推动智慧城镇新一代网络建设,探索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包括民生、环保、市政、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争取到2015年,成为全国智慧城镇建设的创新示范镇。
由于东莞市的行政区划是市、镇两级建制,智慧城市建设自然就落在了各专业镇的肩上。而石龙镇可谓东莞“智慧”转型的一个缩影,这个从1999年被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城镇”,经历了2006年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确定为“数字广东”推进计划试点,到2011年再次被广东省定为“智慧广东”试点镇,凭借“科教兴镇”战略,石龙镇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确立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策略,并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石龙镇镇委书记黄贵洪表示,“十二五”期间,石龙将继续坚持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等相结合。其中,将重点推进无线WiFi热点覆盖、“无线城市”实时路况监控、E-town(数字城镇)信息服务平台升级、基于GIS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道路智能停车管理工程、市政巡查监管平台、红海现代物流平台、公交E卡通等项目。石龙镇将以“数字石龙”向“智慧石龙”试点提升为依托,进一步打造“E-town”品牌,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发展模式。
“东莞智慧城市建设,原动力就是要改善东莞各产业里面的粗放成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形象地说,就是用信息化来包装‘东莞制造’”。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炯贤表示。
事实证明,东莞智慧城市建设,正是结合以各镇街为基点形成特色产业集聚的实际,在石龙、大朗、虎门、长安、大岭山等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以及松山湖、虎门港和东部生态园等产业园区,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五金模具、家具建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等行业普及应用,推动园区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幅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智慧园区”新转型
东莞转型是自新世纪之初就着手酝酿开始的。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2011年12月,东莞市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再次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新的发展目标。高水平崛起是一个涵盖产业、城市、文化、创新、人才、管理、生态等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产业高级化是其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012年东莞再次提出以“三重”建设引领东莞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战略,即全面部署推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设提速提效,首先就从东莞四大园区(长安新区、虎门港、生态园、松山湖)试水“智慧”转型。
在风景如画的松湖烟雨公园,拿出一个iPad,登录个人定制账号,你就能直观地看到景区导览。要是碰上刚好跳槽需要办理社区医疗、个人医保等,不用挤到一站式大厅,同样可网上轻松搞定。这是“智慧松山湖”项目所描绘的2015年后可实现的场景。2012年东莞松山湖管委会计划投入逾亿元财政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松山湖、东莞市实现高水平崛起。
为此,松山湖将投入逾亿元财政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探索,使“智慧松山湖”建设初显成效,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届时,园区居民通过多种终端可随时随地享受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健康等智慧生活服务;园区硬件、软件、资源数据可实现共享,园区的企业、居民都将拥有统一的信息账号,随时随地登录网络,享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根据《智慧松山湖实施规划》,“十二五”期间,松山湖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园区“一张网”、
“一张图”、“一片云”、“一套库”、
“一把锁”,5个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高新区基础设施的集约化、系统化和承载能力;以互联互通和共享协同为主线,建设政务管理、产业服务、社会民生、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共“5大应用板块、16个重点项目、81个子项目”的建设,构建服务型、科技型、创新型、生态型和宜居型的“5型智慧园区”。
东莞市副市长冷晓明表示,纲要明确了今后几年在推动“智慧松山湖”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路,随着“智慧松山湖”的启动,东莞也正式加入到了智慧城市的行列,这将为东莞经济与社会双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智慧松山湖聚焦于松山湖内部资源的挖掘、整合和高效配置,以此增加松山湖知识经济的含量,激活松山湖的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促进松山湖的可持续发展。”冷晓明表示,智慧松山湖五大应用领域包括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平安园区五大板块。五大应用领域通过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有效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及城市发展。
“智慧松山湖”具体来说,就是园区居民通过多种终端就可随时随地享受衣食住行等智慧生活服务,园区硬件、软件、资源数据实现共享,园区的企业、居民都将拥有统一的信息账号。从理论上说,“智慧松山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提高松山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松山湖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智慧松山湖总体规划纲要》,该项目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第一个周期建设将使松山湖高新区在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营造出园区社会加速发展的环境,具体包括十大工程。
一、我区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配电网络不合理问题
(1)出线间隔资源紧缺。目前园区线路使用情况为公用线路25条。项目专用线路28条,其中变电站出线21条,站外环网柜7条。变电站出线间隔已全部使用完毕。剩下可用间隔仅8条出线间隔。
(2)供电路由矛盾突出。我区为东西向狭长地块,园区的建设自东向西推进。早期落户园区的项目均从西往东占用了路由。同处在一期的2015年投入使用的第二座变电站反而在园区的最东面,出线路由经常要与其他老项目路由发生冲突。
(3)资金资源大量浪费。由于变电站布局问题,位于中心位置的变电站最先投入运行,出线间隔最先用完,待后期项目均要舍近求远。中森项目用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距离1号变电站不足1公里,因无出线间隔,在最出给出了要从近5公里开外的3号变电站出线的供电方案。如按此方案执行不仅要多花几倍的钱,还要占用近5公里的路由。最后虽然通过协调解决了问题,但此类现象在我区项目建设中屡见不鲜。
2、水电规划滞后问题
(1)规划没有适度超前。园区成立到现在,区内供电网络一直都是由园区投资建设,实际上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如果提前与供电部门对接,将我们的电力建设规划并入供电部门的规划,可以由供电部门投资建设,为园区省下不少建设资金,而且由供电部门规划应该更专业。
(2)水电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没有同步。园区水电气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的应同道路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但受建设资金等影响,在道路建设时,淦水路以西所有的供水主管网并未列入建设内容。反过来,在道路建设的同时,绿化进行了施工。现在矛盾就出来了,一方面落户的项目,水电不能及时及时跟进。
(3)水电保障没有全覆盖。园区建成区主干道水电已全部到位,但是在项目落户后,一些支路上水电设施还存在空白,往往是项目入驻了才发现水电缺项。特别是在主干道上交叉时没有预留过街管道,园区内需要顶管的工程比较普遍。
3、日常维护管理不规范问题
(1)电力设施运维不力。变压器作为电力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产权不一造成运维主体不清晰。由于投资主体造成变压器产权较乱,园区大约产权有供电公司、企业自有两类情况。除了供电公司对自己名下的变压器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其他基本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维护。园区变压器故障是停电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送电断电手续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在小散污企业整治中,供电部门没有和园区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有些小散污企业在送电的时候没能把好关,电送上去了再断下来就有后遗症了。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1、规划先行落在实处
(1)以产业规划为先导做好水电规划。不能将水电规划脱离产业规划。我们区经过1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在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今后产业发展规划,依据产业发展规划来做好水电等要素规划。
(2)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队伍。我区规划队伍中更多的建筑规划专业,我区曾经短暂的聘用过一个水电专业的工程师,他指出过很多我们水电的不足,并在工程建设中提出好的意见节约了不少资金。今后园区水电工程投入还不少,如果能从规划上更专业把握,将会事半功倍。
2、实施优网工程
(1)优化变电站出线间隔资源。我区现有的三座变电站布局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在实际使用中有较大浪费。表面上看出线间隔紧缺,而部分已经占用的专线资源的项目用电量并没有上来。这些年我们虽然已经协调调整了部分项目的专线,但总体用电量不足不能启用新的站内主变。
(2)优化线路资源。对现有公用线路进行优化,保障项目用电安全可靠。目前有些线路已经饱和,而线上的一些项目成长性非常好,有扩产扩能的潜力,要提前谋划,关注项目的成长,特别是对接近饱和的线路提前优化。
(3)优化供电路由。特别是2号变电站和1号变电站出线的专线用户,有一些因为当年出线间隔的冲突,采取了远水解近渴的方式解决用电燃眉之急。后期应该通过整体优网工程解决以上各类矛盾。
3、用好水电政策
积极主动跟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就现在来说,县区自来水的主管网都是由自来水公司投资建设的,城区自来水主管网也是由市自来水公司投资建设。建议将我们自来水主管网的敷设纳入城区主管网范围由市自来水公司投资建设。电力也一样,力争将我们的项目建设计划纳入供电公司的规划,由他们来投资建设。
近两年,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要素保障上,国家及各行业部门都有很多支持企业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多学习了解,把政策用到位。
4、多渠道创新水电保障
(1)引进配售电竞争机制。随着售电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的售电侧改革试点方案也在2016年底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还是我省的试点城市,且有发电厂提供直供电的资源优势,前期园区部分企业也积极参与了直供电,但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
(2)建立节能型企业奖励机制。国家对环保节能型企业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为支持园区企业更多的参与承担社会责任,建议结合我们自己的产业特色,出台一些节水节电等标准,打造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区。
5、智慧管理维护水电基础设施
(1)应用智慧手段管理维护水电设施。园区已经建立智慧平台,目前正在采集水电设施的基础数据,并在地图上分类建立图层。一方面可快速高效的为入园企业提供水电气相关管网数据,另一方面为今后设施维护提供完善的基础资料。我们还会不断的增加一些遥感设备,对设施的正常运转进行检测及预警。
(2)理顺变压器的产权及管理维护关系。可打包跟电力部门洽谈,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将专业的事情委托专业部门管理维护,避免像近期双创基地电力故障现象发生,在企业中造成不良影响。
当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后,这些新城市居民首先面对的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不对称应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是实现城乡文化知识共享、信息传播对称,消除数字鸿沟的必要手段。“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城镇信息化的投资重点。
中国的智慧城市是我国的部分机构和企业结合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需示而推出的一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信息化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是由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组成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关键技术是“大数据”。智慧地球通过物联网的感应和控制技术,将地球上所有包含或关联人类信息的物体接入智能网络,增强物与物(M2M)、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大大增强人类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强每个人在网络中的社会属性,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打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以后的社会关系中不光有人与人的关系、还会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加强人与社会的全方位联系,丰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改变社会形态,推动文明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没有大规模地采用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而是坚持以“自主可控”作为发展这一技术和产业的前提。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至少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智慧城市在中国能够得到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发展速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介入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12月,住建部就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暂行管理办法》,对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评审办法、建设和评审的指标体系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是智慧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规范类文件,对当时各地的城市规划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调研活动,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发展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全国近100个城市申报成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中国智慧城市自此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进入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共90个试点城市名单,第二批共50个试点城市也在不久后公布,14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要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了,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点燃了众多企业和机构的创业激情。
2013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又一个重量级的指导文件《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框架、平台标准、功能模块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这个指南的出台,使产业界和各地政府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产业界得到了明确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指引,各地政府得到了制订各自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标准和依据。很多软件和物联网企业纷纷把研发和市场的角度转向智慧城市,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产业的实施细则,无锡、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智慧城市产业园区,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无锡、上海、成都还专门设置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的研发园区和生产园区。“指南”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代。
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制订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标志着智慧城市已经得到了最高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必将引发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加快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使整个信息产业界都得到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再发展。
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时,我们却要给这个产业浇点冷水,但浇水的目的不是为了熄火,只是为了降温。根据最近两年我们与一些从事物联网等相关于智慧城市企业的接触,了解到目前号称从事物联网、智慧城市产业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些传统监控安防、电子信息等这类企业的重新包装而已。他们从事的业务和研发,仍然与以前的业务在实际内容上基本相同,往智慧城市或物联网方面包装显得比较牵强。很多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将来企业的发展进入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性循环中,也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决策。需要研究清楚目前产业界存在这些乱象的原因,重新认定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涵。作者觉得: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智慧”这个词语本身开始。
应该非常佩服当初将“智慧”这个词用在信息化解决方案里的这位人物,他把一个文学词汇成功的用在了信息化这样的科学领域。他选择“智慧”这个暗示性强,准确性低的词汇,为后来的软件商和集成商们提供了大量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中国的企业都是极敏锐的,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以后,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夜之间给各自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冠上了“智慧”之名,做物流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物流”、做工业控制的改名叫“智慧工控”、做医院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医疗”、做教育信息化的改名叫“智慧校园”,就连原本做门禁系统、监控设备这样的安防厂商也摇身一变,称自己也是搞“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了。
我们必须要明白:产品不是方案,单一产品和功能软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那些特征呢?
我国智慧城市的大致技术框架与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一致的,都是以“物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核心,以“大数据”为关键技术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与智慧地球不同的是,我国的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的自主可控和标准统一。
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基本性能主要是计算力和存储力,我们从计算力和存储力的部署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智慧城市的三大特征。
计算任务向数据迁移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计算力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智慧”来源,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用以同时在大量的数据终端上发起计算任务。
要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这就要求前端设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性能,而这正是智慧城市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前端与后台的计算力和存储力进行抽象的动态整合,按需进行弹性分配,以达到最高的资源运行效率,这是智慧城市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以上三个重要特征,都是由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日前有学者曾提出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提法太早,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还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换一种思路想: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就包括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而不必纠结原始积累。
智慧城市真正缺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标准,以及完整的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明确了智慧城市要走自主可控的道路,但可能因为前两年作为智慧城市基础和核心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本身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形态也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造成了高度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城市更加难以描述和定义,一个新事物如果连描述和定义都还成问题的时候,要对其制订技术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中国的一些物联网企业在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技术,虽然离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掌握应用技术至少能够让我们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不那么直接和被动。
在云计算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重新思考和调研她的技术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云计算更多的被理解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方式和服务交付模式,云计算正逐步褪去那些被有意加上的功利光环,回到本来的样子。
当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日渐清晰以后,应该尽快重新厘定智慧城市的技术概念和发展方向,迅速制订出国家级的技术标准,推动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前期确实受制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形态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加上绝大多数安全厂商都是从事基于传统互联网的业务,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智能网络系统。传统安全厂商需要大量时间解决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系统架构问题。为了加速这个过程,应该由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牵头制定智慧城市下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相应的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用以指导和帮助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智慧城市从2009年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后,各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分别选择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选择了全面推进的城市有:深圳、南京、佛山等城市,他们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选择了重点突破的城市有:南昌、重庆、沈阳等城市,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了面向教育、医疗、环保方面的渐进式发展规划。
根据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地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国务院于今年3月上旬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列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智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级的纲领指导文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全国的智慧城市产业再次进入了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期。武汉、成都、广州等城市都相继推出新的产业政策和和各自设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武汉提出了“113”总体架构,确定了一个打造中部地区“智慧之都”的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以物联网、传统互联网、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运行三大核心体系。
成都推出了“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建设成都高新区物联网研发基地,双流县物联网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广州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综合战略,重点是加强和完善: 电子政务、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幸福广州、智慧交通、智慧乡村,共领域的投入和建设,目标明确地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从整体的产业和技术层面来说,其发展水平其实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前的主要面临的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和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并且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科学的宏观的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相信中国的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必将得到全面的稳健发展,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胡奎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不能“”;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就是它的特色。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很多,顶层设计最为艰难,难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而在这方面,方正集团优势明显,旗下五大产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一些“智慧点”上,方正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像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然而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路途还很遥远。这不仅需要跨界思维,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
以下内容根据胡奎的演讲实录整理:
智慧城市热潮涌动
智慧城市是方正信产集团主打的业务方向,今后若干年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很热,截至目前,全国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另外有300多个城市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但是智慧城市真正做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叫智慧城市,也有人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叫智慧城市,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让城市具有智慧呢?如果城市能像人一样,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适应环境,并能给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就更愿意在那儿工作和生活。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慢慢把它叫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号称”是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城市已经在服务智能化和服务贴心化方面慢慢逼近,会让人越来越向往到那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大家如果关心IT产业,关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今后的应用领域或者服务方向的话,也应该关心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很可能大家能从中发现一些商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可能会延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给城市灌输一种能力,让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实际上也是方正信产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做智慧城市的真实贡献者。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智慧城市非常感兴趣呢?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有政绩。在不再只追求GDP一元要素的前提下,怎样让自己管理的城市脱颖而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而且符合国家大战略。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政府层面,甚至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层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当然也在向国际学习,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GII等,其实就是想把城市打造得更智慧、更智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智慧城市排名。排在前几名的有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纳赛罗纳。排名仅仅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投入和布局。
顶层设计难在统筹
要建好智慧城市非常难,包括方正信产刚开始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是从一个点切入的。比如先做一个智慧交通,再做一个智慧园区。一个城市的建设就更难,因为要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城市运营和综合管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一个城市按照职能划分了很多条条块块,但是划完之后,各自都往纵向深度发展了,横向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交通部门就只管交通,医疗部门就只管医疗,互不搭界。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施工队在一条路上挖沟,一个月挖三遍。先是水务局开挖,过两天电信局也来挖,再过两天煤气管道部门又来开挖,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没有统筹规划导致的结果。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地面以上的东西是最关心的,比如盖一栋楼,楼有多高,容积率是多少,管得非常严。但是地下部分就漠不关心,其实地下埋了很多管道,纵横交错,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在中关村西区的一栋楼里办公,有一天突然网络断了。后来查清楚原因,居然是地下光纤被另外一个施工队挖断了。这就是当时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规划,导致城市各个部门做不到互相协调配合。
做顶层设计,仅仅靠信息化的人才是解决不了的。方正是北京大学的公司,有天生的学校资源和研究资源,所以产学研结合得比较好。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光靠IT团队,别说做顶层设计,就连综合设计都很难。顶层设计是跨界的,它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方正集团有这方面的优势,下属的五大产业集团互相配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北大下面有9家直属的顶级三甲医院,并辐射28家关联医院。北大医疗集团不光做北大的医院,也在全国拓展医院,现在在全国已经有多家三甲医院加入阵列。此外,北大医疗集团还依托北大科研力量,做基础药物研发。
北大资源主要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这个时候,可以把方正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全部导进去。这些资源统筹起来后,社区和园区的房子就更加好卖了。有教育资源的话,孩子上学方便。有医疗资源的话,看病方便,等等。
方正物产集团主要做产业流通,以大宗贸易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设计流通领域,能做出好多的贡献。
方正金融集团主要做投融资。金融服务很多还是要落地的,不能简单在网络上签一个合同就完事。对于投资的来源和融资方案都需要综合设计,这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否则光靠IT解决问题真的不现实。
方正信产集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垂直行业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城市大数据运营的全面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是把方正集团下面的五大产业集团协同起来,再配套北京大学产学研的支撑来做顶层设计。最后把政府加进来,走政产学研之路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要成功,政产学研必须要结合,否则建不起来。
信息共享难在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时期,上不一样的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不一样的标准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地铁最早都是人工检票的,因为那时候信息化不够,标准化不够,一跨线就不认了。所以智慧交通需要标准化信息化作支撑。
十几年前,日本作为一项产业政策推出了ITS(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全世界很多人都去试乘试驾,模拟各种车流由自己控制,有车怎样避开,碰到障碍物怎样避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前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但是即便这些都建好了,仍不是智慧城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孤立的纵向系统。
我们要力争做到,通过城市数据服务与交换平台,把这些独立的系统全部贯穿起来,做信息标准化。也就是要做分层数据管理模型、分级数据交换模型,以及主数据的规范、定义和标准。各个系统是插拔式的,透过系统的耦合,能够全部接在一起。在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撑的范畴内,真正实施信息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优化流程。这就跟人体一样,首先要保证血液通到全身。
落地实效要借助大数据
在日本,地铁和轻轨的月台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区分六节车厢门、四节车厢门、急行车厢门,停车位置不一样,乘客排队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同一条地铁线,发车的种类会多达10种,有每一站都停的,也有隔几站才停的;有特快、有快速、有急行、有准急,还有区间车。整个设计非常细化,管理车次调度的系统非常多,也非常精密。所以智慧交通真正落地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既要有经验,更要追求实效,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设计得就非常不合理,很多司机会步入“迷魂阵”。如果从动物园方向去西二环官园方向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直角拐弯,但是却要转3个360度的圈才能到达,绕三圈的线路轨迹就像一只蝴蝶。
今后,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城市要真正智能化,大数据必须要起作用。通过分析建模形成一种智慧的判断。还以智慧交通为例,什么时间段派什么车次,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日本,连公交车都有准点的,每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基本上是靠谱的。支撑其运营的就是大数据。他们对人流、车流、路况,以及各个信号灯的情况都做了综合分析。
20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发现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是可调的。没人的时候,不变灯,人一出现,灯就亮了,就可以过去。交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要让城市有智慧,落地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一些IT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顶层设计和多方位人才形成经验积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做到。
安全可控要靠民族产业
安全可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国家尤其是信息安全领域是最可怕的,所有事情都不太安全可控。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个人信息天天在分享。苹果表面上把GPS定位关了,但实质上还是在偷信息。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在新一轮国家政府主导工程中明确要求安全可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怎样做到安全可控呢?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可控的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要靠民族产业的创新,真正替代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考虑,一定要把它当成核心关键词,否则今后遇到的屏障可能会越来越大。
要迅速采用新的思维逻辑进行综合布局,把我们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硬件相关的解决方案尽量朝高精尖创新发展,在国家安全策略提升的前提下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这是城市运营者在智慧城市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