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动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于制定行动计划,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制定行动计划意义重大,一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甚至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记得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任何事情,如果有计划地进行,那么就可以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期中这个“预”字,就是“计划”的意思。
第二,计划制定容易,执行难,难在个人意志力。在制定行动计划之前,如果我们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方法、策略,安排好进度和时间,准备充足的资源,我们就可以制定行动计划了。也就是说,只要充分考虑了制定计划的因素、条件等,就可以顺利地制定出一份行动计划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一份计划在执行中是没有困难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执行计划的障碍、困难,如个人工作压力、学习、生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部条件的实施等等。当我们遇到很多这些困难、障碍时,面对重重阻力,我们是否还能坚持我们的初衷,还能按计划去做?这是最能考验个人意志力的时候,意志坚强者,一定能执行计划,意志薄弱者,就很难说了。
第三,执行计划过程中,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并认真按修改后的计划去做,这将是更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计划行事。当我们在执行最初的计划遇到困难、障碍时,就说明我们的制定计划时有些因素考虑欠周,没有预先考虑可能会遇到我们无法克服的困难,此时肯定执行不下去,如果不修改,计划就作废,之前的努力也就白费。回想我们制定计划的目的、任务完成了多少等等,所以我们必须修改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障碍的有效方法与措施。修改后,无论出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能克服、解决的,一定要根据计划行事,否则计划也就是一纸空文。
如何开展教学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要开展教学研究,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在实施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更新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成为教研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要上好本学科的每一节课,着眼小问题。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许多科研课题往往来自教学中的一得,许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师也多得益于教学实际的锻炼。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
三、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开放,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博览课外书籍,广泛吸收养分,补充最新知识,是教师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教研写作需要教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因而应注意平时资料的收集。同时,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也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教师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多反思自己。教师每天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退,难以怦然心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去开辟新的思维空间,去探索新的奥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自我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四、要懂得一些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师片面地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应学会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动很强调集体研究,教师就要学会如何参加集体研究,如何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学会将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再比如,要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就必须学会如何选题、如何控制实验过程、如何结题等等。一句话,就是教师绝不能只凭个人意志、只凭自我感觉、只凭工作习惯或只凭几分热情去搞教研活动,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
制定行动计划感想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性的,每天在正式上课之前,对一天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及流程进行详细的计划,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令今天的教学任务圆满的高效率的完成。首先,要提前对授课内容进行预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在课上思绪混乱,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及我们思路的清晰;其次,要详细了解学生,只有这样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使实际实行时效率能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才是有用的计划。实施计划时,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每天合理的计划,我们教师一定能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疏忽对自己的提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制定行动计划感想
行动计划能够帮助教师逐步实现愿景,在教学过程中做出重要的变化。与愿景不同的是,行动计划是具体的,始终关注可行性。这对于愿景来说格外重要,没有行动计划支持的愿景往往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对于制定行动计划,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制定行动计划的重要性。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没有计划,那么实现目标往往只能是空想,谈何成功?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制定好计划是多么的重要。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乡镇规划得到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步伐加快,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境监管能力极为薄弱,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具体措施。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大力宣传、认真落实。要在充分尊重农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资金支持,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在原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保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需要。
3、综合整治,和谐发展。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在环境优美镇、村创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和推进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镇、村首先达到环境优美镇、村的标准。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卫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镇规划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任务。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其次,要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第三,要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第四,要杜绝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对水质造成污染。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加强封山禁牧、封山育林。
2、强化乡村污染治理
(1)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保护的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规范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要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堆肥等工艺处理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给予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村镇创优活动
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创优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的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乡村工业生态化,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市直部门包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侧、清违建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及村屯绿化等“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秸秆气化为村民提供燃气。
(2)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开展太阳能、民用炉灶、炕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四、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已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全市建设2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环境优美村。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在县(市)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各建设1个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同时,开展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工程。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5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各县(市)要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各建设1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各县(市)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各类环境技术模式,各建设1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5个乡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各县(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各建设1个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六)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各县(市)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各完成1个(有机杂粮、野生茹、干鲜果品等)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七)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1、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2、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3、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4、村庄道路要硬化平整,道路两侧栽树种花,要清除柴草堆、物料堆、垃圾、残土堆、粪肥堆,无散放的畜禽。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完善8个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1、加大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装备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2、加强农村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加大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力度。3、深入开展科普与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农村环保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当地农民观看科普挂图、展板、宣传资料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卫生、民政、交通、建委、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工作资金,形成合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要作为环境优美村镇的配套工程进行安排,根据国家规定,从排污费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调整。
(三)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
第一节*-*年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
根据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特别专项的监测试点工作;
评估已有的环境监测条件和数据资源可利用程度,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调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近期效果;
实现主要入海点源的水质自动监测。
二、行动计划
(一)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
参照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监测方法,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该规范应确定不同类型站位的监测项目、采样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见表8-1),并且作为各省市和部门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技术依据。
(二)优化监测站位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准确地评估*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污染控制带、污染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行动的实际经验,在2002年底前完成环境监测站点优化布设工作。布设四类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见表8-2。
表8-1*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内容
优化布设*碧海行动的环境监测站位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统筹全局,全面调整,合理布设;在重点海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点城市毗邻海域、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环境监测站点;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为基础,以全面掌握各类环境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确定监测站位;对石油平台生产区、海产品养殖区、海上船舶集中作业停靠区周围海域布设监测站位,以掌握这些生产运输活动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着环境和经济的最优组合的原则优化布设监测站位,包括将不同类型的站位设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启动监测程序
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从*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启动监测程序,及时汇总数据和总结经验,并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至有关部门。在2002年底前完成监测程序的调整。
(四)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控
对十三市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实行监督控制监测。
注:1)海洋环境监测断面需要根据*的海洋动力学条件另行确定。
2)除了鱼类及水产资源按各省市所辖鱼类产卵场计外,其他生态环境质量按十三个城市计。
3)特别专项监测站位根据监测对象出现位置随机确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监测
对海上船舶及其相关作业和石油平台的污水排放进行监督控制监测。
(六)全面开展陆、海环境状况检查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和环*十三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现状,在目前例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从*年起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8个混合区进行陆、海环境监测。陆源监测指标为氮、磷、COD、石油类、特异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铅、六价铬、镉、砷、汞、氰化物等(见表8-3)。
(七)开展其他类型环境监测的试点工作
在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预测、*海岸带生态和特别专项站位中,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期积累资料和探索工作经验。试点工作包括建立环境条件指标、生物种群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多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试点工作。
(八)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十)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一)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二)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三)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二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七)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更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九)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一)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二)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四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世博会筹办这一重要契机,在__*职工中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世博会,展示新风采”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__*工会组织优势,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追求和共同愿景,为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工作目标
大力普及世博知识,提升__*职工主人意识;大力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打造__*服务品牌;大力开展主题活动,展示__*特色文化。
三、具体工作
1、进行世博知识、世博礼仪等的宣教
20__年3月——20__年4月,工会将陆续发放世博知识小手册到各科室,如:世博知识、世博礼仪、世博文明用语等,出一次世博知识黑板报。引导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口中”公共道德践行活动;不断深化以“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职工文明践行活动;持续推进“百万职工学礼仪”活动。继续提升__*职工文明礼仪等综合素质。
2、进行一次岗位技能大练兵
20__年4月——5月,以科组为单位,进行各业务科组“创一流、树形象、优质服务迎世博”岗位技能练兵,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
3、举办一次世博知识竞赛
20__年6月——7月,以____*组为单位,因__*工作的特殊性,此次竞赛分二个阶段,有笔试题(选择题、问答题)、口述题(是非题、抢答题)。安排在6—7月中的几个星期五上午(根据工作需要可做适当调整),此次竞赛将产生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和一个鼓励奖。
4、举办一次世博专题演讲
20__年8月——9月,工会和团支部联合举办一次“与世博同行,为世博添彩”为主题的专题演讲活动。运用演讲这一宣传手段,加强世博知识宣传教育,引导职工深入理解“世博人人有责、世博人人参与、世博人人共享”的价值理念,增强__*职工的公民意识和东道主意识,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形成“万众一心迎世博,同心协力办世博”的共识。
四、保障措施
一、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的质量观,层层落实质量责任,细化分解任务目标,通过持续加大宣传教育、政策扶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力度,“诚信、创新、品牌”质量精神深入人心,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发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五大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全市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发展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争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完成新产品开发230项,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50项。
(二)产品质量: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90万亩,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重点食品、制造业产品市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1%。力争培育省名牌产品3件、市名牌产品7件;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50件以上,总数达到200件以上;新增注册商标150件,新认定著名商标10件、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
(三)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合格率100%,质量通病得到有效防治,质量投诉进一步降低,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市前列。争创“泰山杯”2项、“泉城杯”6项、省级“优质结构工程”2项、市级“优质结构工程”10项。
(四)服务质量:重要服务行业和关键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生产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生活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
(五)环境质量: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逐步提高,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完成市下达的下降指标。机动车环保检验率达到85%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1、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质监部门牵头,其他质量主管单位配合,按照《市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行)》,制定完善任职培训、工作职责、激励措施等相关制度,在30家企业率先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适时组织经验交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向全市企业推广普及。
2、落实企业质量关键岗位责任制。质监、经信、住建等部门负责,督促企业建立并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考核等相关制度,对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按规程操作。年内帮助100家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各质量主管部门负责,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和落实质量承诺、自我声明、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主体责任,在食品、特种设备领域率先推行企业法人履责报告制度,并逐步扩大履责范围。推动企业落实产品“三包”责任,履行“缺陷产品召回”法定义务。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及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二)加强质量基础工作。
1、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业局负责,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数达到14个以上。经信、科技等部门负责,组织优势企业采标和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修订活动,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商务、旅游等部门负责,编制重点培育服务业企业名录,制定培育规划,在重要服务行业和关键服务领域强力推行服务标准化。年内对旅游景点、宾馆酒店、场馆会所、广场街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的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全面规范。质监部门负责,年内新建液体定量灌装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焦度计、验光机检定装置等6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并投入运行。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经信、科技等部门负责,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创新载体,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储备一批人才队伍,开展工业专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引导优势企业超前研究、主动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途径。积极组织推荐优秀专利项目参加国家、省和市级各类奖项评选。启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优化专利结构,努力培育中国专利明星企业。
3、推广先进管理模式。质监、经信等部门负责,在行业龙头企业中逐步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认真落实省质监局《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市12家重点企业实施专项技术帮扶,创建省和市能源计量标杆企业各1家;食药局负责,在药品领域广泛推行GMP、GSP认证;环保局负责,加快实施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减排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项重点工程,削减增量,压缩存量,改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住建委负责,强化建筑节能监督,重点加强外墙保温施工工程的监督。民营办牵头,发挥锻压铸造协会作用,指导行业内企业分批完成窑炉改造。
4、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住建委负责,根据各级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做好质量失信“黑名单”、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的建立制工作。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药、环保等部门负责,逐步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年内创建省级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家、市诚信计量示范单位2家,组织评选守合同重信用企业50家、消费者满意单位50家、文明诚信企业100家,打造10条餐饮安全示范街、200家示范店。
(三)保障重点领域质量安全。
1、加强重点工程、设备监理监管。住建委负责,深化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严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关、工程招标关、建筑市场准入关,对基础、主体等涉及结构安全部位实施多层面监督,对防水、节能等关键环节强化过程控制。质监局负责,对学校、幼儿园、车站、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居民住宅的在用电梯、锅炉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2、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农业、食药、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把好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等关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防止违禁投入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全面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重点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抓住农贸市场内和农贸市场外两个重点区域,规范食品流通领域市场秩序。着力做好餐饮领域和各类食堂的管理,做好食品摊贩、前店后厂(坊)和学生“小饭桌”的监管。
3、加强产品、环境监测。各有关部门负责,及时收集、统计、分析与产品相关的伤害信息,评估产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及时产品伤害预警。环保局负责,对具备条件的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完善运行重点监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河流断面、城市环境空气、重点区域视频五大监控系统。
(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
1、全面启动市长质量奖评审工作。质监局牵头,依据《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制定完善评审细则、实施指南、工作程序等相关配套文件,编制年度市长质量奖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奖励一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创建,继续组织开展争创“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
2、深入开展商标战略。工商局负责,围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在三次产业领域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创建一批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积极开展商标战略示范市创建活动,加大驰名、著名商标申报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单位。
3、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依托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积极开展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活动,大力推进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建。推荐园区、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着力做好绣源河、朱家峪、龙山文化遗址公园等景区建设,围绕重点城市建设和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旅游品牌。指导符合创建要求的镇街开展省级旅游强镇创建工作。加快“全聚德大葱”直供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大葱、龙山小米等基地、园区建设水平,整体融入我市3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框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督导考核。各镇街、部门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明确时限和要求,逐级落实责任。质量强市领导小组要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构建质量诚信”、“生产线上讲文明”等主题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质量强市战略进行广泛宣传,树立一批质量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日”、“专利周”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执法监管。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侵犯知识产权、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重点质量案件要实行挂牌督办。要充分发挥“83312345”、“12365”、“12315”、“12330”等平台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障食品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颁布后,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把食品安全和营养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当前,我国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日臻完善,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大多数食品企业根据《食品卫生法》和相关规章、标准的规定,采取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卫生总体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食品安全决议》,制定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将食品安全列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并要求成员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许多国家据此采取行动,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
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加入WTO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深入贯彻《食品卫生法》,充分保障食品安全,在总结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本行动计划,用于指导今后5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行动目标
总目标: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到2008年,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水平上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较完善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系统。
(3)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
(4)建立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5)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三、行动策略
(一)健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是企业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1、目的
(1)为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食品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2)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与技术依据。
(3)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提供行为准则。
2、内容
(1)起草《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责任,分清“食物链”全过程各阶段的监管职责,更好地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
(2)依据《食品卫生法》,结合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有关食品安全的规章和规范进行系统修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食品安全规章、规范,完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3)依据《食品卫生法》和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采用“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与方法,系统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卫生标准。科学、及时制定新的卫生标准和基础卫生标准。
(4)按照WTO的有关协定和相关国际标准,适时审查和修订有关食品安全的部门规章、标准,使食品卫生规章和标准在保护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不断满足食品进出口贸易的需要。
3、指标
(1)*-*年完成以下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和工作:
─《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
─《食品卫生抽检管理规定》;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
(2)*—*年制定或修订以下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完成现行(316项)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工作;
─制定乳制品、饮料、肉类制品等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特殊营养食品卫生标准》;
─制定主要(19种)化学污染物在各类农产品(食品)中的限量标准,主要(132种)农药品种在农产品(食品)的残留限量标准,各种(*余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等基础标准;
─起草并《食品中常见污染物、致病菌快速检验方法》。
(3)2006-2008年完成以下法规、规章与标准的制定或修改:
─起草并《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建立指南》与《食品卫生标准制定原则与方法》;
─制定或修改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开始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规章和标准项目。
(二)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
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在保护国内消费者健康与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地位。
1、目的
(1)确定国家食品污染水平和对健康的危害。
(2)鉴定常见污染物的污染来源与污染原因。
(3)提供监测数据,为食品生产者和政府进行污染控制和法规制定提供指导,验证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的实效性。
(4)为“食物链”各阶段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以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防止国外不安全食品进入我国市场。
2、内容
(1)开展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依照WHO推荐的监测目标,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了解污染水平,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危险性评价。重点开展监测的化学污染物包括:有害重金属、农药和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和二恶英)以及食品加工过程形成的有害物质(如氯丙醇、丙烯酰胺、亚硝胺、多核芳烃等)。
(2)开展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致病菌及真菌毒素的监测网络,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和真菌毒素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中生物性污染问题,进行危险性评价,用于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导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引导食品生产和消费。
(3)开展总膳食研究。通过对中国居民的总膳食研究,获得我国主要和特定污染物的实际膳食摄入量,通过与安全摄入量比较评价我国居民膳食安全水平,为国家制(修)定食品卫生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4)进行化学和生物污染物的连续和主动监测。开展污染源的追踪调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和相应微机软件,系统分析全国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动态变化,从而提出食品污染物危险性管理的重点及防治措施。建立食品污染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3、指标
(1)污染物监测点建设:在现有污染物监测网的基础上,*年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40-50个监测点;*年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50-60个监测点;2006年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60-80个监测点;2007年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140-150个监测点;2008年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180-200个监测点。
(2)实验室能力建设
─*-*年,化学污染物监测国家级中心实验室通过WHO的核心监测项目分析质量保证(AQA)考核,12个省级实验室要达到WHO的全球环境污染监测规划/食品部分(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并通过国家中心实验室的AQA考核。其中,5-8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15种常用兽药残留(克仑特罗、抗生素等)或氯丙醇监测。
在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国家级中心实验室通过WHO的室间质量控制考核(EQAS)。
─2006-2007年,化学污染物监测有2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12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中级监测名单要求;其中,10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氯丙醇或兽药残留或60种以上农药残留的监测。2-3个监测点实验室能选择性开展鱼、蛋、奶中二恶英和多氯联苯监测或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监测。5个实验室有能力通过WHO的AQA考核。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有12-20个监测点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心实验室的EQAS考核。
─2008年,化学污染物监测有3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核心监测项目名单要求,2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中级监测名单要求,10个省级实验室达到GEMS/Food规定的全面监测名单(包括多氯联苯或二恶英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监测)要求,6个实验室通过WHO的AQA考核。10-12个实验室选择性开展兽药残留、农药残留、氯丙醇、多核芳烃或丙烯酰胺监测。20个监测点能够监测100种以上农药残留。
(3)监测工作和监测数据
─*-*年,开展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监测,获取5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监测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乳与乳制品和水产品中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H7,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中的伏马菌素。
─2006-2007年,获取10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初步绘制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污染状况趋势图;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增加副溶血性弧菌,苹果与山楂制品中的展青霉素。
─2008年,获取15万个污染物监测数据,绘制出我国食品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污染状况趋势图。
生物污染物监测方面,增加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谷物中的呕吐毒素和棕曲霉毒素A。
(4)每2-3年一次,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中国总膳食研究,监测指标能够满足GEMS/Food规定的全面监测名单。
(三)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借助于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
1、目的
(1)确定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种类,通过分析污染水平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评估特定食品污染物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
(2)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溯源及处理能力。
(3)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公布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为政府和消费者提供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的科学依据。
(4)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系统,预测和预报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发展趋势,制定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针对性措施。
(5)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信息交流,预防和防止国外新的食源性病原菌进入我国。
(6)推广建立社区食品安全宣传点,加强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
2、内容
(1)建立并完善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在我国现有食物中毒报告和法定急性肠道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运用现代化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
(2)建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市、县监测点,对重要的生物性、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3)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利用DNA指纹图谱分型(PFGE)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我国的食源性致病菌溯源与信息网络。
(4)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对某些高危、特定食品,实施生物性危害(如禽肉中的沙门氏菌)、化学性危害(三氯丙醇、伏马菌素等)的危险性评估,提出保护我国人群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中病原菌适量水平(ALOP),或化学性危害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
(5)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网络数据库。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提出准确的预报;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系统,针对预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特征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以指导控制工作。
(6)将食源性疾病预防作为卫生宣传的重要内容,在社区中设立食品安全宣传点。
3、指标
(1)*年制(修)订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2006年完善并全面实施国家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
(2)食源性疾病监测点建设:*年建立10个省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点;2006-2008年扩大到全国15-20个省、市级监测点。
(3)*年强化国家级食源性疾病病原确证与溯源实验室。2006-2008年建立3-5个具有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的省级实验室,初步形成中国的食源性疾病溯源、监测与控制网络。
(4)*年开展危险性评估技术培训;*年完成我国禽肉和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危险性评估;2006-2008年根据我国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资料的科学性分析,完成我国1-2项高危食品中生物或化学性危害的危险性评估。
(5)2007年起,在对我国主要或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中污染物监测(化学和生物性污染)的数据和资料,以及其他数据库资源信息,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警。
(6)*年开始,定期向社会和基层单位预警信息,科学指导食品生产和消费。
(7)2006年起,县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均建立一个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宣传培训点。
(四)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
为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者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及自身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1、目的
(1)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提高其责任意识,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
(2)激励食品企业增加投入,不断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生产条件。
(3)食品企业自觉实施有效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
(4)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感。
2、内容
(1)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加强食品行业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对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并具有良好信誉和确保食品安全的企业予以鼓励和表彰。
(2)严格执行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制定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企业自身及行业管理规范,加强市场监督抽检,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不合格食品收回制度。
(3)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建立食品卫生管理员培训、考核及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有取得资质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责任制度。
(4)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3、指标
(1)2003年开始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
(2)*年开始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公告制度。
(3)*年所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达到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4)*年制定并实施不合格食品收回管理规范及食品安全溯源管理规范。
(5)*年在乳制品、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6)2006年所有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食品储藏运输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要求。乳制品、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含乳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企业、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
2006年在酱油、食醋、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肉品屠宰、熟肉制品、酒类、糖果、蜜饯、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7)2007年酱油、食醋、植物油、熟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包括加强卫生监督、检验的基本装备、加快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卫生监测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检验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检验人员素质。
1、目的
(1)提高现场食品卫生监督的装备水准。
(2)提升食品卫生监督、检验队伍的素质和执法能力。
(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
(4)提高食品卫生监测和检验能力。
2、内容
(1)更新现场监督执法技术手段。加快研制和装备卫生监督现场快速监测设备,不断改善卫生监督机构的交通、通信和执法取证的条件,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能力。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监测信息、诚信信息、不良记录信息等有关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加强信息交换,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督水平。
(3)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对国家、省、地、县不同能级的实验室进行设备更新,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4)改进食品安全监督模式。
实施食品卫生量化监管制度,引进危险性管理的理念,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食品安全监督模式,提高卫生监督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企业不良记录档案。对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行为,将其纳入不良记录档案,并在全国卫生执法网络中予以通告,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对严重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充分调动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加快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和培养,规范卫生监督人员工作考核,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
(6)提高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做好人力、设备、技术的储备,随时预防和应急处理重大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恐怖事件。
3、指标
(1)*年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达到食品安全现场快速监测设备的装备要求;2006年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达到设备装备要求。
(2)*年在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建立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年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立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3)*年建立省际不良记录企业通告网络。
(4)*年对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进行业务知识轮训一次;*年对地市级食品卫生监督员轮训一次;2006年完成县级食品卫生监督员的轮训。
(5)2007年前具备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实验室。
四、保障措施
(一)将食品安全列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领域
卫生部要依法行使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的职责,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制定全国食品卫生监管人员、经费、装备的标准,确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优先地位。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加强领导,重点扶持。
(二)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领导,严格按照卫生部确定的改革思路、原则和步骤实施,改革到位,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三)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部门协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依法履行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时,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在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四)充分发挥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
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监督渠道畅通;建立全国统一的消费者举报投诉接受系统,设立全国统一的监督电话,营造一个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新秩序。充分发挥新闻机构的作用,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大食品卫生法规的透明度,把食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五)将保证食品安全列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内容
各地在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应当将保证食品安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标,继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六)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
认真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制定和执行年度监管执法计划,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工作原则: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赋予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依法开展监管执法活动。坚持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考虑执法力量、技术装备等实际因素,合理编制监管执法计划。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着重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执法监察。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工作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开展监管执法,促进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建材、造船等重点监管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进一步落实,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确保年度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控制在考核指标以内。
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文件,以煤矿、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深化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营造更加浓厚的安全发展氛围。
三、监管执法人员数量和执法工作日测算
(一)市安监局监管执法人员数量测算。
目前,市安监局在编在岗31人,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11人,根据《安全生产监管年度执法工作计划编制办法》关于“执法人员计算比例”的规定,市安监局实际纳入计算的执法人员为42×70%≈29人。
(二)市安监局年度总工作日为:2012年市安监局总法定工作日为7279个工作日。说明:执法人员29人乘以251个法定工作日等于7279个工作日;全年365天,全年共52周,全年法定假日共计114天,法定工作日为365—114=251天。
(三)其他执法工作日3286天。
(四)非执法工作日2237天。
(五)全年监管执法工作日为:总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1756个工作日。
四、执法的范围、对象及责任分工
全市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其所在地县级安监局全面负责日常执法检查工作,市安监局具体负责:
1.对各县(市、区、山)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
2.指导和协调各县级安监局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民爆器材、医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3.市安监局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工矿商贸企业实施监督管理;对县级安监局和市有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五、执法的事项、方式和工作安排
(一)综合监督和检查考核
市安监局依法行使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山)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及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监督考核并通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1.每个季度末和年底分别组织对各县(市、区、山)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根据省安委会、省安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
3.在重要时段、敏感时期和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督查。
4.组织开展综合监督检查。交通、消防、建设、教育、特种设备等5个重点行业各抽查4个以上单位或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民爆、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农机、水利、电力、旅游、邮政、电信、林业、气象等有关行业,各抽查2个以上单位或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
(二)行政许可
市安监局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依法开展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资格培训考核,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所有许可事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三)现场检查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工作原则,2012年市安监局的现场检查计划安排如下:
1.对监管范围内的所有煤矿企业组织4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
2.对重点监管的非煤矿山(含地质勘探)企业组织2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督促各县局对一般矿山企业组织4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
3.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冶金、机械等行业企业组织1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对各县局负责监管的冶金、机械等行业企业,每个行业抽查2个以上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
4.对监管范围内的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组织2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督促并确保各县局对其负责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现场执法检查率不低于70%。
5.对监管范围内的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组织1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抽查10个以上烟花爆竹零售经营网点现场执法检查。
6.对全市各类重大危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
(四)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市安监局依法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依法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结案工作,监督责任追究落实。
1.指导和协调组织对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进行救援,组织一次综合性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2.依法对2012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牵头组织调查处理。
(五)举报核查和专项检查
1.市安监局对接到的各类安全生产举报案件,按照相关程序,组织现场核查或批转下级安监局核查,对重大案件和领导批示的案件进行专题报告。
2.市安监局组织开展一次重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现场执法检查,检查企业率不低于30%。
3.市安监局组织开展一次以高危、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情况为内容的专项检查,检查企业不少于20个。
4.市安监局组织一次以全市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审查为内容的专项检查。
(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安全法律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活动,继续宣传国发[]23号文件、国发[]40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认真组织辖区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确保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六、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4号令《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所列十项检查内容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安监局各业务科室和安全生产监察支队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监管执法工作,充分发挥监管执法计划的指导作用,精心组织开展执法监察活动。要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的有机结合,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手段,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重点时段,持续深入地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切实提高执法计划的执行力。
一、全力以赴实现年度整治和示范点建设任务。2009年我市要完成6个镇66个村整治任务,6个镇分别是*
二、健全完善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完善三级责任包干制度。强化市分管领导和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组挂钩联系镇街、镇街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挂钩联系村、各村划分责任区由村两委成员分片包干,同时将全市主干道日常清扫保洁纳入镇里直管,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二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继续执行《*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专项配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2009年要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要有90%以上的村庄通过“一事一议”征收卫生费,为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奠定基础。三要强化巡查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巡查制度。市巡查组重点巡查各镇街主干道环境卫生状况以及重要风景区、重点水源保护区卫生状况,每周分片巡查一次,每月全市巡查一遍;各镇街相应建立巡查机制,组建巡查队伍,对本辖区内村居卫生状况每周巡查一次;各村居也要成立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小组,每周两次对本村域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整改存在问题。要通过巡查、督办、反馈、问责,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三、千方百计提升全民参与热情。一要持续推进每月一次“全民清洁家园日”活动。要通过组织经常性、群众性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努力营造万众一心、全民动手共建清洁家园的浓厚氛围,加快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由政府主导向群众自觉参与转变。二要积极引导开展群众性卫生评比活动。要重视和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村两委通过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门前三包制度等,加强村、户卫生管理工作,引导和推动开展“卫生之家”、“清洁户”等群众性卫生评比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村庄的长效保洁。三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媒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侨乡报》、*电视台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把成效宣传与问题曝光结合起来,把面上宣传与重点宣传结合起来,强化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共同推动市镇村三级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7:00am
早起的鸟儿有“活”干
天刚蒙蒙亮,Linda在温香的被子里触到了他的手,显然那只手有些不太安分,游走的速度和方向是显而易见的。Linda趁势将软软的身体蜷在他的怀里,对着他的脖子呵了几口热气,这样的暧昧气息是他最喜欢的,渐渐地那手的力度明显增强了……
专家点评:清晨是个微妙的时段,这个时候性荷尔蒙的分泌最为旺盛。现代人因为工作的压力,一般晚上都倦意浓浓,哪还有心情去完成这种强体力的“活动”,更别说什么创意和游戏了,与其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不如把体力集结在清晨,在睡眠质量的保证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8:15am
早餐这么吃才不腻味
车在路上,人在车上,Linda的手在Jason的手心里。而她的另一只手正忙着喂食。饭食的香和暖暖的温情在车里弥散着,一口你的,一口他的,亲一口他,亲一口你。
专家点评:食色之性是人性的本位,在食的基础上加点色之诱,无疑会食欲大开,大增,除了本身,情感的调试是每天必修的功课。另外,在车上调情的话,一定要注意分寸,切不可有过激的行为引人注目。
9:00am
你的密码只有我能解
开机,打开电脑。Jason已经在MSN上对着她做了个“狂爱”的图示。Jason学的是设计,这个图示是他特意为Linda设计的,这是属于他们之间的小秘密。Linda会意地一笑,也回发了一个他们俩专用的图示“你真棒”,一切尽在不言中……
专家点评:两把刷头胶合在一起的牙刷、几个专用的手势或图形……这些专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会增强爱情的神秘感,而神秘感是维系爱情最好的方式。当初的吸引就是因为那分神秘,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神秘感会逐渐远去,如何维系,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12:00am
想多了想多了,不过越想越美!
已是午饭时间,公司附近茶餐厅的午间套餐是Linda和同事们的首选。她要了个煲仔饭,外加一份红豆冰,当冰粒的刺痛感在舌尖上散发时,Linda突然有了一种冲动。她想起了那些私藏的成人杂志里的画面,冰块或者巧克力滑过那似乎微微颤动着的身体……Linda的脸红了,埋下头,继续消灭她的红豆粒。思绪里却是一片旖旎的风光。
专家点评:过于熟悉的身体局限了“性”福的疆界,何不大胆地性幻想一下?调查显示,84%的男性及67%的女性有过性幻想的经历。可见,幻想普遍地存在于男人和女人之间,成为不折不扣的“调味剂”。在与闺中密友约会时讲讲那些轻佻的小秘密,也会勾起幻想的神经,给你带来一些新鲜点子。
17:00pm
猜猜套装下面穿的是什么?
难得准时下班,大楼门口风很大,Linda竖起衣服领子以阻隔溜进来的冷风。幸好,Jason的车子及时驶进了她的视线。
车在转角的地方遇到了红灯,Jason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礼物盒,粉色系的装饰,正是Linda最喜爱的。她惊喜地拆着外包装,用疑惑的眼神看着Jason,Jason做了个鬼脸,看着亮起的绿灯,继续往家开。去除包装后,一件黑色蕾丝内衣显露了出来……
专家点评:黑色蕾丝内衣一向是性感内衣里的主力,薄纱的材质让你的诱惑力升级,朦胧地展现自己的玲珑身材,而丝绸轻柔得簌簌作响,蕾丝有意无意触碰到敏感部位,这些都会让你时时想起即将到来的浪漫之夜。
18:00pm
女人做饭男人洗碗时最有魅力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城南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标志着新一轮促进城南加快发展的步伐正式启动。
近日,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在回顾过去三年城南行动计划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第一阶段行动计划
取得良好成果
赵磊总结说,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支持监督下,城南各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四大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实施了163项利于促进城南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成行动计划投资2100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370亿元,带动全社会完成投资4500亿元,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圆满完成,城南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端要素快速涌入,产业业态逐步升级,全社会聚焦城南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高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城南地区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过去三年,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壮大,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城南地区新增重大产业项目200余项,累计落地投资约1200亿元。城南地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活力明显增强。在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下,城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发展建设任务较重的丰台、大兴含亦庄、房山三区,2010~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高出全市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高出全市8.1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将近三成。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三年来,城南地区统筹实施了82项重大交通、水资源和能源项目,显著改变了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局面。轨道交通实现大发展。京沪高铁、京石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地铁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9号线、10号线二期等5条线路相继通车,城南地区地铁通车里程从28公里增至118公里,三年新增90公里,是三年前的4倍,市民出行条件显著改善。与中心城联系的交通通道加快实施。三年新建7条交通通道,建成后,城南各区与中心城联系的交通通道数量将增加1倍,特别是西南部通道由1条增为3条。8条48公里城市主干路建成通车,11条55公里道路加快实施,城南地区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中心城南部地区供热管网完成改造,3座再生水厂改造完成,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16万立方米/日;7座集中供热工程和5座高压输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城南地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三是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南地区三年累计完成生态环境工程31项,环境日趋整洁优美,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大尺度开放绿地建成亮相。大兴、亦庄、房山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等4处2.1万亩集中成片森林建成向社会开放,平原造林完成6万亩,公园绿地面积增加32%,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永定河城市核心段全部实现生态治理,马草河、葆李沟完成治理,大石河、丰草河治理加快实施,长沟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四是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三年来,城南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明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十八中改扩建、十二中科丰校区、大兴北臧村学校、市新少年宫相继建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良乡高教园区累计开复工面积73万平方米,入住师生2万余名。丰台医院妇幼保健楼、大兴疾控中心及卫生监督所、南苑医院翻扩建、良乡医院门急诊楼、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改扩建一期相继完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话剧院、良乡体育中心一期、8个重点乡镇文体中心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南苑棚户区15万平方米安置房交付使用,2000余户家庭如期入住。累计建设、收购保障性住房17.6万套,70余个小区老旧热网、38个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完成改造,1.5万户核心区非文保区平房户实现“煤改电”,1.4万户山区居民冬季洗浴、5.6万户矿山居民炊事用能问题得到解决。
赵磊总结说,总体看,在城南行动计划带动下,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的良好势头,为城南地区新一轮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第二阶段行动计划的
主要考虑
赵磊表示,继续制定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主要出于三大考虑。
一是进一步凝聚城南发展共识的需要。经过三年发展,全市形成向城南倾斜、推动城南快速发展的共识。城南地区区域形象明显转变,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需要通过制定新阶段行动计划,继续传递市委、市政府发展城南的信心和决心,继续营造全社会关注城南、建设城南的氛围。
二是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城南地区是本市加快打造首都经济圈的重要门户通道,空间优势不可替代,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三年发展,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进一步向城南集聚。未来三年,新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园博会等一批重大活动的举办,丽泽金融商务区等一批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等,都为新一轮城南发展创造很好条件。乘势而为制定和实施好第二阶段行动计划,对完善首都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立足新需求持续推进城南建设的需要。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从全市发展战略看,加快城南发展既是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连续性的需要,也是首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发展方式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城市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统一的迫切需求,是充分发挥城南地区后发优势、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蓝图的必然要求。
第二阶段行动计划的特点和
主要内容
赵磊介绍说,第二阶段行动计划有两大特点。
一是继承性。未来三年是城南地区继续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坚持第一阶段的好做法好经验,持续推进城南建设。计划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重大项目带动、重大活动推动、重大功能区引领;坚持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市区联动;坚持发挥政府与社会合力,更加注重利用社会力量;坚持范围不变,力度不减,目标连续。特别强调,要坚持“范围不变,力度不减,目标连续”。
范围不变,就是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原崇文、宣武地区继续纳入政策范围,重点做好人口疏解和历史风貌保护区 建设改造和继承保护工作。力度不减,就是要继续加大规划、土地和市政府投资对城南地区倾斜力度,对城南地区投资按高于全市当年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安排,三年计划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左右。目标连续,就是要坚持打基础、调结构、上水平,进一步夯实城南地区发展基础,重点推动城南地区发展整体水平。
二是创新性。针对发展重点的转变,计划进行了思路创新,重点将实现 “三个转变”:一是产业发展由产业园区空间拓展为主向园区功能完善与高端产业培育并重转变,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二是城市建设由基础设施为主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着力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能力。三是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更多依靠社会力量转变,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赵磊说,未来三年,计划将紧紧围绕促进城南发展整体“上水平”的目标,集中实施一批影响城南地区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和项目。计划安排重大项目232项,总投资约3960亿元,改善民生被放在更突出位置,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数量和投资比重均超过7成,分别达到74%和75%。
新行动计划包括7方面重点任务,主要有:
一是重点扩展优质公共服务。在新计划中,公共服务类项目有大幅上涨,达到66项,相比第一阶段,数量占比由14%提高到28%;计划总投资503亿元,投资占比由3%提高到13%。将着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南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如完成48所城乡中小学建设,加快宣武医院改扩建一期、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天坛医院迁建等,实现各区各拥有1所400张床位以上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5万套,加大产业功能区公租房建设力度。
二是基本形成城南骨干交通体系。以骨干交通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主要从5方面加强建设:一是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7号线、14号线、8号线三期,力争建成地铁16号线。二是加快跨区通道建设。建成京昆高速、京台高速、京良路、梅市口路西延、博大路等与中心城联系的快速交通通道。推进房黄亦路、长琉路东延等城南各区间跨区通道建设。三是继续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其中包括四合庄西路等主干路工程,也包括法华寺路、红莲路等微循环道路工程。四是加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功能区配套交通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北京新机场,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实施丰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
三是更加突出生态建设。一是着力构建大尺度城市森林景观,建成一批城市休闲森林公园,拓展居民绿色休闲空间,如建成南海子公园二期,加厚南护城河滨水绿廊,建成马家堡、郭庄子等城市休闲森林公园。继续实施平原造林、荒山绿化工程,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成一批再生水厂,积极推动永定河生态治理成果向下游延伸。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为重点,率先实现城南地区新城“至少一座主力水厂”目标。三是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超前布局城市环卫设施,加强城南地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完善区域排水管网体系,完成立交桥区积水治理。
四是以产业发展增内生动力,“输血”变“造血”。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南地区造血功能的关键,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以产业园区功能完善和产业项目引进为重点,进一步增加城南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一是完善产业布局,推动构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与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和南中轴商务文化发展轴,形成“两带一轴多园区”产业空间格局。新增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体现了与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更突出城南地区作为本市实体经济主阵地作用。二是分类确定“三个一批”产业园区。新计划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拓区建设步伐,园区数量由第一阶段的11个增至18个,按照经济体量不同,分三类发展:即聚焦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功能区,增强对城南地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特色产业集群,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1倍,全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该项助学金用于免除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的学费。公办大中专院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大中专院校按同类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四)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省财政对一类、二类地区分别按7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实训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年,建设70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50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选择10个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全省产业带规划,突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评审。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省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省级实训基地申报与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地申报的省级实训基地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初选,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公布。
(四)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予以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
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
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争取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培养375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每年选取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4—5次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启动课程教材改革。“*”期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编写50种适应我省紧缺专业和新设专业急需的精品教材,同时支持学校开发一批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年选择2个紧缺专业进行重点调研与论证,制订课程教材开发方案,并完成2个专业20余种精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六)经费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给予补助。对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精品教材开发给予资助。
四、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责任。县(市、区)政府是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好1—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养培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到*年,全省再完成50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200个左右。
(三)扶持欠发达地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省财政重点扶持45个欠发达县(市、区)的骨干职业学校各建设好1—2个专业。
(四)经费筹措。对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按1∶1配套。对45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地方财政筹措。一类地区省财政补助50%,二类地区省财政补助30%。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省、市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省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确定50家为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市确定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县确定不少于5家为县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各地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省每年评选表彰20个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0个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财政予以奖励。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其中,以种养业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为主要对象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万人;以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务工农民为对象的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或由省示范性化技术学校与职业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省财政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的受训人数,对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分别给予补助。
(三)企业职工等就业能力培训。对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通过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达到700万人,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
这是3月24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举行的新闻会上的一幕。在这场名为“绿色承诺平安中国”新闻会上,保险业巨头中国平安宣布正式启动低碳100行动计划。
想象一下,50万名员工,每一个人的办公电脑都能做到下班后关机,一年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答案是20万吨。“这一举动看起来很具体很细微,但我们50万员工一起行动起来,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说。
上述行动仅仅是平安集团“低碳100计划”中的一项。副董事长孙建一表示,中国平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包括无纸化电子保单服务、10万台办公电脑定时关机等100项低碳行动,通过绿色办公、绿色物业和后台作业来实现自身的低碳运营,并向西部干旱地区捐利,60万棵树苗,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相信,尽量使用视频开会、努力节省下每一张纸、减少垃圾邮件、甚至我们所有员工的家庭在更换照明灯具时使用环保节能灯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的益事,我们会再次证明平安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中国平安削董事长孙建一表示。
从多哈室内田径吐锦赛归来便鲜有露面的刘翔也出现在会现场。他呼吁公众少开车、少吃肉、缩短洗澡时间,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为抵消参加此次活动往返京沪两地而产生的碳排放,刘翔还向“百万森林”计划捐赠了13棵沙棘树苗。谈及自己的“低碳生活”,刘翔笑言,自已不会开车,平时出行基本都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而且也会督促教练和家人少开车。“最近听说少吃肉也会减少碳排放,所以我也建议大家以后少吃肉!”刘翔还通过平安“低碳车主”公益活动特别捐赠了13棵沙棘树。据介绍,每棵沙棘树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6千克,在20年的生命周期中累计可吸收二氧化碳33.2千克。平安“低碳车主”公益活动在甘肃省定西通渭县捐种的60万棵沙棘树20年大概合计可吸收二氧化碳2万吨。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执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节能执法监察力度,实行节能激励和惩戒政策,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降耗新格局。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和全社会节能的良好氛围。在形成的较好节能降耗工作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强化节能降耗长效工作机制。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计划下降到0.7759吨标准煤(按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年降低2.3%,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电耗计划下降5%。
二、具体节能行动计划
(一)积极推进建筑节能。重点抓好新建筑工程节能,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凡不符合建设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住建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并加强对在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绿色照明、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材和节能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切实加强太阳能规模化应用,开展3个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试点工作,同时对现有建筑的节能运行与改造,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运行能耗。
(二)积极推进“禁实”工作,实现“禁实”目标。按照《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及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实施方案》要求,加大“禁实”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禁实、限粘、推新”和鼓励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同时,住建部门严格按照《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管理暂行办法》抓紧抓好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征管,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调控作用。年实现18门以上实心粘土砖厂的全部转型工作,确保“禁实”目标实现。
(三)切实抓好公共机构节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制度。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规范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使用。加大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力度,引导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要积极开展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1、推进办公设备节能改造,开展“绿色照明”行动。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施,提高能效水平;更换楼梯、走廊、卫生间、道路等公开场所节能灯具;改进电路控制方式,安装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
2、开展电梯、空调、电视系统节能改造。对老化电梯、电机系统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选择大型宾馆、酒店、商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等能耗较大的单位开展推广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试点工作;鼓励能源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电梯、空调、电机系统等节能技术改造。
3、推广新技术。更换公共机构办公区的水龙头、洁具,使用节水型器具;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安装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
4、倡导节约能源。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签字笔等日常生活用品。
5、抓好公务用车节能。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及时淘汰报废高耗高污染车辆;提高用车日常管理效益,合理安排车辆出行路线和用车人员搭配,减少车辆空驶里程;实行维修、油耗单车核算制度。
(四)大力推进交通节能。积极应用高新节能运输工具,交通行业内部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优化运营结构。
(五)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重点是供电照明系统产品及设备、选钛厂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和改良新工艺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在全市推广3.5万盏节能灯,重点在公共机构、宾馆、商场、居民小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展节能灯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太阳能照明灯、景观灯的安装,年创建3个节能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由政府投资安装四盏太阳能照明灯,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太阳能产品。
(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一步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设备装备新上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
(七)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和浪费能源行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其他节能法规、政策和标准,对违反节能法和浪费能源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八)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大力推广应用。争取更多的天然气供应,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鼓励和引导现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技术等太阳能利用技术,支持太阳能热水示范工程,并逐步扩大使用范围。淘汰落后农业机具,扩大推广农村沼气池,研究秸杆综合利用。
(九)加强政府采购对节能降耗的支持。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标志产品清单制度;对空调机、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等设备,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工作落到实处。
(十)加强节能降耗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镇、公共机构和有关企业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政策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政策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严厉查处,严格追究责任。
(十一)发挥政府机关的表率作用。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兴隆华侨农场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节能,率先垂范,做到人走关灯停机(包括电脑等办公电器及空调、饮水机、热水器等生活电器),冬夏季节严格按规定设置室内温度。安排财政资金实施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年底前,未使用节能灯具的办公室要全部更换节能灯;政府采购中心实施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办公用品。
(十二)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力度。宣传部门要将节能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计划,制订年度宣传方案,万宁政务、市政府网站,市广播电视中心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公益广告,广泛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及我市节能工作成果,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17个部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意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开展好我市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组织落实好年度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学校、社区评选活动,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在学校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和节能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十三)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指标分解。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兴隆华侨农场和节能主体三个层次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节能降耗指标责任体系,组织实施具体的操作方案,明确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兴隆华侨农场节能降耗的责任指标和主要工作,并将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典型示范和宣传教育等内容作为年度考评的重点,全面实施“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三、有关要求
【关键词】 135行动计划;洪湾社区;发展道路
背景:《珠海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纲要》“135”行动计划:今后5年,一项名为“优化主城区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的行动计划将次第展开,珠海将全面推进城市建筑“穿衣戴帽”、城市环境“净化美化”、城市交通“通经活络”、旧城改造“升级换代”的四大工程,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精品珠海;而重点优化山水、广场、灯光、雕塑、园林、道路的“六大景观”工程,将借助“山、水、海、岛、林”等自然禀赋,建设一批城市景观的精品力作,打造市容环境的新亮点,增强城市的美感和文化韵味,提升城市现代文明新形象。珠海“135”行动计划突出4大特色:“城市定位要有特色,各区发展要有特色,产业结构要有特色,城市形象要有特色”。要用好珠海“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特色,从城市的净化、绿化、文化、精品入手,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擦亮珠海城市形象品牌。
如何能在一个美丽浪漫的珠海中生存、发展,如何让我们的眼光注意在她的身上,如何能让珠海的原住渔民在新时代中生活下去,“135行动计划”正是洪湾社区发展的一个机遇,前进的道路是艰难却是光明的,妨碍其发展的原因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为洪湾居民们构画一个未来的蓝图。
1 洪湾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1.1 社区发展优势分析
1.1.1 社区内环境优美,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洪湾社区,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的西部,背靠有髻山面向珠江口,与珠海保税区、香洲工业园片区隔河相望,北邻珠海大道南屏科技工业园和珠海大道。社区内未引入重工业产业,有髻山物种丰富,空气清新,另有幽美的瀑布景观,纯朴的社区居民热情好客,保持着原生态环境,是对珠江口地区自然考察、旅游、居住的首选之地。
1.1.2 耕地丰富,水源充足。社区虽小,但耕地资源丰富,富余土地充足。珠江口地区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水资源充足,有利于工农业生产。
1.1.3 海产、蔬果丰富。社区临海,河湖密布。各类水产、农林资源丰富,农渔业为本区第一产业,农渔产品丰富。
1.1.4 社区内具有乡土特色风俗习惯。由于社区发展步伐较慢,至今仍保留着上些具有本区特色的节庆风俗,这些看似普通却纯朴的民风民俗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吸引力。
1.2 社区发展问题分析
1.2.1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洪湾有香洲的西伯利亚之称,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从社区口到小镇上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保持联系,社区未端还没开发,而这一条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公路仅有一条公交线通行,早上7点开出至晚上8点停运,每小时一班,是负担起全村学生和在村外工作人的桥梁,且因车身偏小,早晚上学、上班集中时期其拥挤程度令社区居民怨声载道。社区和小镇连接的路上经过一段山路,沿途公路日久失修,路灯紧缺,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公交于晚上8点停车,整个村子对外的联系基本中断,极度不方便。村内有私家小车、摩托车用于非法载送居民出入小区,居民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而基于公共交通不便,居民对此现象抱以默许的态度无人投诉。
1.2.2 田地贫瘠,水利设施失修,农渔产品销路不畅。社区拥有耕地2700多亩,主要用于种植香蕉树和各种季节蔬菜。田地长年累月的种植同一样植物使土地的肥沃度大大降低,加上近几年广东出现少有的旱灾,土地出现干裂现象。虽然居民也尝试着种植其它植物,如承包土地开垦荷田、种各类应节花卉等,但由于对该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及对该农产品的不了解,导致农民多以亏本收场。社区居民多数拥有自己家门前小菜园,用于种植蔬菜和各种瓜果,这些小本生产只能勉强满足家庭食用,而对增加家庭收入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另外,一些由外来农民承包耕地因承包商急功好利,用农药过重而造成土地和河流严重污染。
1.2.3 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缺乏,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足。从社区成立到现在的发展历史来看,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居民小学都未毕业,社区居民中老年人因经历过等,一般在小学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在15~25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因家长及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文化水平只处于高中及高中以下程度,全社区只有不到10个大学生。社区内只有一间规模很小的私立小学(于06年成立)。教育观念严重缺乏,文化水平低是造成社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2.4 社区管理制度和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社区内有与居民联系较大的毛纺织厂、针织厂、洋洋化妆品公司及数间小型私企等为居民提供工作的企业。在发展时期,这几间企业吸收近70%的年轻原居民进入工作,由于村内廉价劳动力资源充足,因而员工工资微薄、薪资福利制度不完善,造成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低下,中年以上普遍为小学及以下水平,青年多为初中水平,较高学历的青年会在市区找工作,剩下的就只能以耕作和捕鱼维持生计,造成居民收入微薄、生活艰难。
2 对洪湾社区发展道路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优劣势,为突出洪湾社区的特色,我们认为要发展社区首先要为其发展方向定位。联系社区的实际,该社区应走以社区旅游为主、种植业和渔业互补发展为辅的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道路。为此,我们提出“社区生态旅游经营计划”的建议,把社区作为一个资源聚合体,合理整合,盘活存量,对构成社区空间和社区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自然景观)和链接资本(路,桥等公用设施)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力,在社区范围实现资源配置容量的最大化、最优化,谋求社区资源滚动增值。本计划符合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又一新开拓。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本计划的根本目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社区旅游业发展主要针对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生活中上层白领阶层、外来务工者、校园企业等团体游及节假日短途客流。
以下是洪湾社区生态旅游经营计划的建议:
2.1 加强社区政府统一规划、领导和管理力度。由社区政府组成一个旅游管理主导机构,规划出具体蓝图,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大对社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知名度,从市政府或私营企业处获得资金,大力招商引资,完善发展过程、工程事项、旅游建设及旅游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指标和旅游安全保险条例,设立生态监测站,坚持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以政府为领导,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全民投入到新发展计划中去。
2.2 加强社区旅游教育和培训,重视社区旅游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一个由社区政府主导的社区旅游培训系统,由政府主办一系列免费旅游教育和培训课程,以免费为前提,以社区发展新动向为口号来吸引居民的积极参与,让旅游意识、服务意识深入民心;提高社区内中小学校普及率,增设教育资金补贴,减轻家长的教育费用压力,使其重视教育;开展各种教育性活动(如党员先进性教育、环保教育活动、法律知识讲座、知识问答竞赛等),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全面加强社区民风建设,大大提高旅游方案的可行性。
2.3 加强社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塑造社区新形象。发展旅游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基础:①全面整顿社区交通: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增修或重修已损路段;增设沿街路灯及交通通信灯,增设安全指示牌;增加公交班车车次,增开旅游专用观光车(具体所需设施在社区旅游承办商发展方案提出);②加强社区环卫建设,利用丰富植物资源修建绿化带、花卉园,修建旅游公用厕所,增设垃圾箱、垃圾站,加强其卫生管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环境;③广招承包商建立一系列社区旅游度假区、运动区(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户外运动基地等)、休闲游乐区(如公园、艺术馆、露营村、钓鱼馆等)与旅游宾馆住宿设施,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以农舍、茶园、花园为特色)。
2.4 切合社区实际情况,设计社区旅游口号。旅游口号的定位是影响重游率与形象传播的关键。抓住拥有原生态自然环境和淳朴人文风俗的社区旅游形象,提出引人入胜的旅游口号(例如“许21世纪一份反朴归真的宁静――因为有你,生活更美丽”)。在有了主题后,社区就应为其提供具体的旅游设计。
2.5 加强社区文化娱乐,突显社区个性与特色,打造社区品牌旅游。一个社区如果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就没有生命力,而突出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则是旅游社区用以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①社区农家乐。社区农家给旅客提供的是一种家的温馨感。充分利用本地充裕的农林渔资源,统一规划农家乐园区,并集前文所述之度假区、运动去、休闲游乐区等于一体;②社区与周边社区短线“一(两)日游”。广泛吸引珠海城区及周边中山、广州、澳门等发达城市客源是本社区与其他社区共同开发与发展的好方法;③风俗特色节日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现象,就是有些地方特色、风俗习惯和节日的庆祝方式已逐渐流失。应充分发挥洪湾社区保存的民风民俗,在夏至(吃荔枝)、七夕(吃七色水果、喝晨露)、中秋(团圆赏月)等都有其特殊的温馨含义。
3 结语
洪湾社区具有先天赐予的优美自然景色,也许昨日空气曾经可以出口的珠海市民会忽视其存在,而在珠海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洪湾社区的大自然生态景观将为其带来新的曙光。凭着社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把握实施“135行动计划”这一黄金机遇,我们相信洪湾社区明日的发展将一片光明,“社区生态旅游经营计划”将会为洪湾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 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政府网nanping.省略.
[2] 潘建民.《中国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 陈勇.面向城市旅游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1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成立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公司党委书记任组长,公司本部及县公司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深入动员,精心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平安和谐为目标,以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为根本,以道路保通为第一要务,密切配合国土资源局,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结合实际,明确任务,制订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实施方案》,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依法整治。
公司干部职工严格填写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执勤情况登记表,建立督查制度,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树立良好形象,开展文明交通行动全面整治。公司按照《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提前组织公司干部职工进行文明交通培训,公司党委书记亲自参加督促学习情况。将本次活动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公司出行车辆监控,对公司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确保公司对车辆出行情况做到可控、在控。结合公司秋季安全大检查活动,强化车辆检测检验,确保车辆性能和技术状况保持良好。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对活动组织、实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使“关爱生命,安全出行”活动理念深入人心。召开公司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动员大会,开展《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宣传培训,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氛围。
强势宣传,提升文明交通意识。通过新闻媒体、设置服务点等多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开展以机动车、行人法定通行权利和规定等内容为重点的文明出行宣传,使居民理解开展文明出行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争做文明交通人。引导群众自觉礼让,摒弃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争道抢行陋习。壮大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落实交通劝导活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