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案; 导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最适合的莫过于“学案导学法”。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学生从以前“被动学”转为“自主学”,教师从“强教”转为“导学”,将老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法”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翻版”,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精心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不宜太细,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材料,多提启发性问题,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解答,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个“导”上。
“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学案”作为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其优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力性,突出了学生的自学行为,强化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学案”是运用“学案导学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去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及深,有层次地安排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五个环节。因此,如何编写“学案”就显得非常关键,它的劳动强度大,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高,所以应该通过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学案。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该分课时编写,分别处理各节课的内容,防止把多个专题内容写入一个学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专项练习,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
2.问题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将新课标中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3. 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人人参与进来,如何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4. 方法化原则。
在学案中要强化“导学”的理念,通过导学使传统的教学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延伸与的拓展性。
5. 层次化原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做到难易有度,采用有序的,阶梯式的原则,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性规律,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在课堂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感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全面掌握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的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本节课的设计是否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就要求在运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的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以案导学
在上课前要把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在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确自学方法。提示学生学习中应该温故而知新,学会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由浅及深地理解教材。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要求学生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教学在导学中的有的放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从中终身受益。
2.讨论交流,精讲解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反馈情况,根据课标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精讲重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学生挑战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练习巩固,知识迁移
课堂练习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应紧紧围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掌握重难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地能力。练习题要起到既能使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反思是新课程理念的升华,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案导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孙淑娟 《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3期
“导学案”是指遵循素质教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用以辅助学生进行自学的教学材料[1]。“学案导学模式”即以“导学案”为载体,教师借助于“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而后再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导学案进行充分利用,除了可以使学生收获知识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从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精心编写导学案。一份合格的导学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完成学生自学的过程。“学案导学法”的本质就是变教学为引导,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学中,而后通过生生、师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在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领悟能力的不同,帮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时间等进行适时调整。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通过颠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实现由“重教轻学”到“教学并重”,从“灌输”到“导学”,从“教师指导”到“自主学习,教师促进”的多重转变,从根本上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进行改革。
2 高中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与以往教师的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始终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非学会知识,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明显的原则来呈现教学内容[2]。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导学案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导学案媒体呈现方式丰富 通常来说,导学案以纸质版的形式通过文字描述来呈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导学案可以将多种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呈现。如可在校内网中上传相关教学视频供学生自学之用,学生看过视频之后,可以通过电子学案对知识点进行疏理,以便更为扎实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导学案完成方法多样 学生在学习常规学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课堂上,因为有较多的课时学习基础知识,所以几乎没有太多时间用来完成学案,而且大多都只能利用纸笔进行。而高中阶段就有所不同,一般一周会有一次信息技术课程,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课程中有一部分是技能操作,只有通过参加实际的课外体验之后,才能完成相应的学案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探索精神。
导学案使用方法各不相同 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要将学生完成的学案集中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讲课方式以及讲课内容。同时,还可以让学案做得很好的学生来交流心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课与学习的效率。
3 “学案导学”的教学体验
学案教学这种方式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 在展开教学工作之前,教师一般会提前印好学案,让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能够根据学案的内容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哪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并将这些想法提前告诉老师,以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侧重点,能够利用有限的课堂实践解答大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而对其他少数学生的难点,可以通过课外辅导这种方式来帮助理解[3]。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教导Excel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根据学生对表格用法不是特别熟悉这些实际情况,在学案里加入了相应的问答题,不仅让新手通过这些问答题对表格有所了解,同时也让具备一些经验的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习。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案教学这种模式的优势,还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释疑解惑得到的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难点集中起来进行授课,而需要将难点分散开来,让学生逐步探索,逐步享受到一步步克服困难的成功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肯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不同时期是具有不同特点的,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内容,多加入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操作题,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并及时指导其加以改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改正错误这种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比如在教导表格的过程中,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体现出其中的规律,还给学生提供了网址:。这样,学生在自己制作完表格之后能够有对比的依据,而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外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师授课完毕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再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更好地消化教师所教导的内容。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与总结,形成新旧知识网络,总结所学知识的规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表格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学过的具有表格功能的软件,通过学习其他软件的表格功能来发现各个不同软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由选择办公软件,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Excel表格的优缺点,更快地熟悉相关操作。
4 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的应用意义
符合教育改革要求 采用学案教学这种方式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出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自己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这是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都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来确定上课的重点,学生也能够根据学案提前预习教师要讲课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更好地消化知识。
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 学案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得教师可以多出一些时间来指导个别学生。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 结论
学案教学模式在信息课程的应用,使得素质教育的本质有所体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学生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群英.运用学案导学构建高效复习课堂:浅谈学案导学法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52-54.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一、学案导学法概念浅析
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教案的复制品,它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而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学案不宜过分详细,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发现更有价值的答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原则
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教材、研究教材,深入浅出,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
学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目标、查漏补缺、学习导引、归纳总结、当堂消化五个部分。编写学案应集中备课组的全部力量,博采众长,形成一套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学案。编写学案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应根据课时进行合理拆分,防止多个专题集中到一个学案里,让学生不堪重负。把不同专题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案里,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化原则
学案应把教学要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焦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得问题的答案,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套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参与度原则
学案应力求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4.层次化原则
学案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常态化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使优秀学生有所收获,也要激励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让学习困难者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体验
具体来讲,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环节:
1.抛砖引玉,以案导学
课前,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学生根据学案先行预习,明确学习任务、重难点,进行试探性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述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时,不少学生对表格数据加工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在学案里设计一些问答题,如EXCEL常用方法恢复,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起跑点有所不同,但通过学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同时,有基础的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
2.难点反馈,指点迷津
适当采取启发式教学,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问题得以解决后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任务合理划分为几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主动探索更深、更难的问题,直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难点解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达标训练,举一反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当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单一知识点又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例如:可在学案中提供CNNIC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学生掌握建立图表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表达数据,并在学案中提供链接网址,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图形表达与CNNIC的专业图形,根据CNNIC调查实例展开课堂延伸,系统教授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4.反思评价、总结归纳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指导学生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学习了EXCEL后,应对其他办公软件Word、Frontpage、PPT中的表格功能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这几个软件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表格。从表格数据分析、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律,进而了解信息加工的目的,由点及面,加深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学案并非操作说明书,而是结合教学主题,针对关键点进行提示和点拨。学案注重方法和过程的引导,并非操作说明书似的照本宣科。因此,学案应层次分明,难度起伏,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更高的水平。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主动撤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又要及时出现。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利用学案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活学活用。“学案导学法”的特色是“课前下功夫,课堂得成效,课后获愉悦”,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最终的追求。
参考文献:
作为工具学科的信息技术,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必须注重过程性评价。但是如何做好过程性的评价,却是一个值得人们研究的问题。因为过程性评价主观性比较大,可操作性又不强。经过摸索与研究,现在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把学业评价分为情感态度、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四个部分。其中情感态度占20%,基础知识占30%,技能技巧占20%,综合应用能力占30%。总成绩为80分以上的等级为A(包括80分),总成绩为80分~70分的等级为B(包括70分),总成绩为70分~60分的等级为C(包括60分),总成绩为60分以下的等级为D。具体操作如下:
一、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包括学生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三个部分。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对评价项目进行细化为21小项,以后将根据实际操作再进行修改,具体项目如下:
操作步骤为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每位同学基本分均为75分,在态度情感评价时,只记录加分和扣分情况,最后和本人的分数相加,超过100以100计算,低于0以0算(扣分分数记录为负值)。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占30%、小组评价占30%和教师评价占40%,得出情感态度的分值,然后按80~100为A级,70~79为B级,60~69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
三、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采用总结性评价方式,实现环境为纸笔考试,尽量与现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会考和以后可能进行的高考相接轨。试题类型包含客观题、半客观题和主观题三部分。因为客观题具有客观性、唯一性。它往往是试卷信度、效度的重要保证因素,可以体现评价公平公正的要求,适于实现对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约占60%。半客观题,是介于客观题和主观题之间的一种题目,其答案客观但不唯一,有着有限的若干个标准答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大量半客观题的存在。如最简单的“复制”功能的实现,就对应着菜单、工具栏、右键快捷菜单、热键等几种方式,往往是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同,且每种使用习惯都应该得到尊重。若将此类问题归入客观题的范畴,容易局限命题者和学生解题时的思路,失去了对问题解决方法多样性与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个性化的尊重。为了归还信息世界的多入口特点,我们将此类题型划归入半客观题范畴。半客观题约占20%。主观题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践中经常使用到的题型,一般表现为篇幅较大、耗时较多的作品题或其它综合应用类题目。
四、期末的综合应用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1.高一上学期期中评价作品为电子报,制作工具可以选择Word、Wps、Powerpoint。
2.上学期末评价作品为小组合作网页制作,制作工具可以选择Frontpage、Dreamwave。
3.高一下学期因为要准备学生会考工作,因此只安排期中作品一个。作品内容还是网页制作,但必须每个同学完成一个网站建设。
行自评,并给出一个分值。每个同学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提出作品的亮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平均得分为互评分。同样,教师也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最后总评分按自评30%、互评30%、师评40%的比例进行计分。
通过以上方法,由于平时积累了每个同学比较多的材料,并可进行网络查询每个同学的电子档案,因此评价相对比较客观,同时同学们为了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也能很积极、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热情高涨,可以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书:信息技术.
[2]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导学”教学法分为五步,即教师设计、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和巩固练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学案
要想将学案导学更好的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推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教师就必须把握学案导学的关键之处,即科学地设计以及编制导学案。在学案的设计编写时,首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全方位地对课程标准和信息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研究,以便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学案当中,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目标、学习需要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的学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符合,以保障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设计的学案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的原则,以提高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的感知和深入的探究教材内容。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工作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采用教师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做到集思广益,使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以提高学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案设计编写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课时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案设计编写需要采用“菜单式”来划分课时,做好每节课程的划分工作,避免将多个专题进行混乱的课题安排,否则学生将无法根据学案来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的学习内容。第二,问题化。在学案设计编写当中,教师应将新课程改革当中的一些知识和技巧,渗透和融合到学案当中,并且将其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的问题,用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解决,这样学生不单单可以出色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三,参与化。学案导学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并引导学生在合作当中总结学习策略与技巧。第四,层次化。富有层次的学案设计和编写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因此,学案编写要把握难易程度,选用阶梯式的设计技巧。
二、创新学案导学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案例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这里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动态考察,以案例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1~2]。其中案例教学的评价是相对独立且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本人的论文中不做论述。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认真反思。
1 课前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迥异的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迁移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
(1)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备工作。关于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美国学者小劳伦斯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备案例教学就意味着完成这样一些工作:①精通案例材料: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了解可能需要的背景信息;理解案例的主题,关键事件等。②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学生会如何看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案例是简单还是颇具挑战性;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感觉索然无味。想象理想的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制订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等。③精心设计教学:所谓精心设计教学,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在不同的案例教学阶段,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案例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在刚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案例教学的特点上,以养成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需要的一些品质,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于分享同伴经验等;随着案例教学的深入推进,就应该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上来,也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制订备选解决方案、分析遴选方案的决策能力等。
(2)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也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学方式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有目的的启发而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但是案例教学则对学生的参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充分研究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准备,组建讨论小组,主动研讨案例。与一般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工作明显具有层次更高、工作量更大、自主性更强等特点。主要包括:认真理解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和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中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并展现出来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注重如何来实现、完成案例,而不需要学生分析出谁是案例的参与者,主要角色,又如何充当角色等。信息技术中的案例是能“动”的案例,是“活”的案例。
2 课堂实施阶段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讨论案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讨论。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和应用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经过前面的“ 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实施就完全结束了。其实完整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还应当包括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和案例教学评价阶段。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等。其实,案例教师在一次正式的案例授课完了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每次课后,学生如果能够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温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再一次整理、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对改进学生日后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发言中初步形成的技能很有帮助,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中受益无穷。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8-02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学会相应的知识点。案例的设置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教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选择教学案例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某个知识,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案例应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是否熟悉这一案例,以免陷入无限举例解释的圈子。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中课本导入环节选择的是杨叔子打猪草的例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猪草,有的学生对猪的认识都不深,面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案例。
(3)教学案例最好不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们思考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学生表现的,并展示了一张班主任从门后面偷看学生情况的图片,这样也许会使学生感兴趣,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班主任的印象?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注意传递正能量。
二、案例教学法实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这样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①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②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正确地定位信息需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获取到相关信息;③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如下。
1.课堂引入
展示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这首诗歌说明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信息,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出本章学习内容为信息获取。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用“大武汉春秋”这个笑话(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在《百家讲坛》上的名人。易中天说:“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大武汉春秋》。”于丹却说:“老易出了这本书,我只看书名就知道是本科幻小说,武汉哪里有春秋啊?”)来说明武汉天气变化无常,那么获取明天武汉天气是很有必要的,然后让学生思考获取武汉天气信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看天气预报、看报纸、打电话以及网上搜索等方法,说明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学会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让学生回答最想采用的方式,为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3.定位信息需求
展示《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宣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穿越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穿越了会是什么情况?假如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越,但机会只有一次,你应该做哪些准备?通过学生的回答(想好自己穿越到哪个时代的哪个时间,什么地点,那个时代的情况,然后再搜索相关信息),教师总结怎样定位信息需求:考虑时间、地点、内容三个方面。
4.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提问做好穿越准备,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到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出信息的四种来源: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的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各种类型信息的优缺点,教师再总结。最后教师再将话题引向媒体(以电视、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让学生对媒体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5.确定信息获取的方
教师询问学生: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你们表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观察法、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网上搜索等。
6.评价信息
教师先告知学生评价信息的几个角度,然后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中,以香蕉和苹果的例子(我想要一根香蕉,可是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来说明相同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以《我是歌手》这一热门节目引导学生想想平时是不是收到过“《我是歌手》栏目组”给出的中奖彩信(展示两张中奖彩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个方面来辨别信息的真假;以兰德公司在朝鲜战争中预测到“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军方没有采用的例子说明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最后,以孙悟空的图像结束本节课,希望学生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正确地评价信息!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采用教学案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的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本教学设计也是几经修改,第一次是想通过一个“请带我到______旅游”为话题进行探讨,贯穿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发现这样做难度很大,学生兴趣可能也不会很高,所以,又一次修改:通过天气的例子引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使用不同的例子。在第一次讲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大、配合度不高,又再一次修改,增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引入了穿越这个热门话题。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效果较好。这也说明教学法在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一堂课,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维哲,朱永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04).
我在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学生“吃不了”,导致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阻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评价的不均衡,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同。
(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前期多半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看,仍然要问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
(三)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课程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夸美钮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如果爱上信息技术课,那就必然容易把这门课程学好。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和需要,采用分类指导、分类训练、分类考核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教和学更具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同时帮助后进生人人过关成才。
具体安排时,先进行详细的研究。首先如何分层呢?在学期开始时,针对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准备进行调查摸底,便于总体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开展教学做准备。具体分几层,我认为在这个时候不能确定下来,这个是放在课题实施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分。在教学进程的每个阶段,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这个分层内容,不应向学生公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在备课时,对单个的课题要设计出符合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它的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但是教师讲课时,面对全体学生同时讲授相同的内容,那么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呢?这时应该采用任务分层的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例如《声音的加工》,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论上掌握如何获取数字声音及使用Cool Editpro这个软件来进行声音的简单加工,把《春》的朗诵声和《天鹅湖》的轻音乐这两个不同的声音进行简单合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基本的操作讲解可以是相同的,但学生的练习任务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低层次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基本的操作,而高层次学生不仅理论上掌握了录音的方法,实际上也学会了录音,这时就应该鼓励他不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来录音,自己从网络上找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声音来做背景音,从而做出一个更有个性的作品来,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必须为学生提供查找素材相应的网站地址。还有的更高层次的学生已经具备视频处理的能力了,这时就可以鼓励他们对视频进行修改配音,做出一些更有创意的作品来。同样基于课堂效果考虑,教师备课时要提供相应的素材网址或是提供相应的视频素材,否则学生在网上找的素材太多,教学目标就可能实现不了。
(二)在授课时要有层次意识,知识准备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对授课的内容掌握也必然存在差距。出于面向全体学生考虑,要尽量照顾低层次的学生,基础部分尽量讲详细点,综合运用部分适当略讲,拓展部分稍微提示就可以了。具体在课题讲解进程中,不妨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找出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讲解。例如,《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一般学生对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感性认识还是有的,还是能分清的,但是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图形不一定清楚,所以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图形表达。
2.及时反馈,随机应变。教师通过作业、学生表情、个别辅导、谈话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整。也可以确定单个小节的目标,通过单个小课题的教学,进行形成性测验,采用适当矫正手段,按标准进行巩固。还是以《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为例,很多学生学做第一种图形时,还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在学第二种及第三种图形时,就表现不太好,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时对个别或少数出状况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点出出错环节,及时释疑解惑,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
3.合作探究,互相协作,努力转化后进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搭配,自愿组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探讨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大量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实现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以网页制作为例,一个好的网页,涉及的要素很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个体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作品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小组学习就发挥了特有的效力,小组内各有分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让学生学得开开心心。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将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英语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正处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和智力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希望自己在小组中表现突出。本人执教班级为高一(4)班,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听取信息、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相当薄弱,学生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本单元话题为“地震”,主要描写了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各项语言活动也都是围绕地震展开。本课为第一课时,我把Warming-up、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和Workbook中 66 页的 Listening Task 整合成一节课,因为在语言学习环节中它们是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的输入过程,并以“地震”为主题来进行听说训练。
(三)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1、语言知识目标(Knowledge objectives)
帮助学生熟悉有关地震方面的话题。
2、语言技能目标(Ability objectives)
培养学生听和说的策略,同时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进一步了解应急措施,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Moral objectives)
(1)通过与话题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协作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3)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养成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关爱社会的精神,并掌握在地震中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4、学习策略目标(Strategy objectives)
(1)通过个人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处理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听和说的策略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听说课中尽可能使用这些策略,从而逐步提高英语水平。
5、文化意识目标(Culture objectives)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一些知识以及如何自救。
(四)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ies )
1、创设情境(Situation setting)
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旨在将学生直接带入即将学习的地震的情境中。观看视频的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教学媒体设计(Teaching Medium Design)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片,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能。
3、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采用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设定小组任务,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等方法,开展促进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强调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突出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性学习。
4、学习方法(Learning Methods)
采用合作学习、主动构建的学习方法。
5、辅助手段(Auxiliary means)
使用 Powerpoint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mp3 等辅助教学。
6、准备材料(Preparation of Materials)
有关地震的音频、视频、mp3 和图片。
7、评价手段(Assessment)
课堂及时评价法: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和小组成员都可以在课堂上对某位同学的表现做出评论和评价。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五)教学重难点(Teaching Focuses and Anticipated Difficulties )
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说服对方。
(六)教学过程(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4 mins)
Show a video about Yushu earthquake, and ask students to name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as many as possible.
Aim: To focus the students’ attention on a certain topic and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预设1:在引入环节,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直接引入话题。
预设2:在说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为接下来要听的内容做铺垫。
预设3:在听力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用 mp3 播放录音内容。
预设4:在讨论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用电脑投影要讨论的问题。
预设5:在听力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用 mp3 播放录音内容。
预设6:在说的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用电脑展示要讨论的物品和内容。
预设7:在讨论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地震与灾后重建的信息和图片,为讨论的内容做好铺垫。
预设8:在听力拓展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用视频播放从因特网上下载的歌曲。
预设9:在作业环节,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有关地震的网站。
实践结论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反思;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发现当前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基础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常常完成不了任务,有些学生却经常超额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甚至未参与到其中,仅仅是看着优秀的同学完成任务。而且在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课堂参与情况不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师在每节课结束之后,通过回忆整堂课的教学情况,包括学生的回应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反馈情况等,寻找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出方法解决,以便提高下堂课的教学质量。笔者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以下相关教学方法。
1.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程能否获得成功,一个好的课前备课工作是基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前备课工作,尤其要将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重难点、疑难点知识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实际上,课程教案的设计是整个课前备课工作的关键,只有经过多次修改的教案,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将课堂教学重难点知识、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要点落实好。良好的教案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会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有趣事例启动课堂,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时候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技术讲解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事例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学习起来就比较有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教师应当争取多选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锻炼,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注重课堂互动式教学。纵观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大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提的问题被同学或老师嘲笑。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增强互动,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由此可见,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要做好备课工作,而且要注意对课堂氛围的调节,提高课堂的互动率。
一般来说,会有少部分学生过于胆怯,不敢自主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给予提问的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支持学生多提问,并及时称赞、表扬其勇气。
(2)适应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参差不齐而导致的需求差异,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设置零起点的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自行学习,通过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电脑室,并派专门的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对于教师衡量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对学生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训练情况、期考成绩水平等方面的衡量,总的来说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实际上,平时考核应当占总考核的百分之七十,平时考核中应以作业考核及实践训练考核为主。做好教学评价,其中应注重完善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中,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体现出教师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
其实,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较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既可以作为榜样供其他同学参考,更可以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身到学习之中。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教师可使用控制软件及时地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也可利用辅助网站实现自评和互评。
三、小结
做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反思工作,是教师不断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教学反思工作,可以有效地鞭策教师不断向前进步、发展,整理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真正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智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J].教学设计,2012(05):121―12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与网络、计算机以及通信等相关技术的合称。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但由于传统的升学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作为要应对高考这一特殊任务的高中,信息技术这样的副科往往显得没有地位,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也显得相当的尴尬。尽管如此,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成长,课堂教学反思也取得了一些实在的效果,当然也面临着不少的困境。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般说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借助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规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完善自我的活动过程。那么,我们高中信息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如何?可以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自己的教学反思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教学反思的意识。绝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作为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来看待。二是有自己的反思方法。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有的教师选择请教专家,有的教师请教同事,有的教师采用个人单独反思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后记的方式来反思;有的教师通过观摩听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上说明,我们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学形成了自己反思方法。三是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反思能力。我们多数教师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反思实践活动,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但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家长和学校领导仍然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尺度。就学校方面来讲,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写反思日志,但对其内容、质量、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很难与高考学科一样看齐。几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兼任其他教辅工作。学校也很少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听课和学习等集体活动。二是教师认识有待提高。教师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花时间去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三是反思水平普遍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我们教师信息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因此,在教学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四是反思内容单一。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较多地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很少涉及录像法、课例反思法、微格教学、校本教研、教师论坛、博客、Wiki等方面的内容,对教育理论涉及更少。五是缺乏有效的经验交流。在教学反思,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各自为战,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共享反思日志的则更少。主动听课的教师多为新手型教师,听过之后几乎不对同事的讲课提出建议。即使如此,这种听课也仅限本校内部,校际交流几乎为零。
二、两点建议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和认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校长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更新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学校应当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不同特点,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的评定不能随意化,要科学合理,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所作的贡献进行积极的评价,提升个人成就感,调动信息科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学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在职学习进修的机会,如提供各种培训、交流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拓宽教师的眼界,使信息技术教师产生一种自觉的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
(二)教师要善于总结。一是要注意充分性。要把每一节课当做一个全新的课题来看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案的设计时,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各种学习、帮助、交流评价等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通过相应的教学管理软进行巡视辅导,并进行总结性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才能比较充分的备好教学课案。二是要注意主体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和教师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一方面,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生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参差不齐导致的需求差异,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解。三是要注重实践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以操作性活动为主,这样,课后的实践活动形式应当可以多样化,如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可以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胡晔.教学反思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6).
[2]石焱丹.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操作信息、传输信息的基本能力并能正确认识信息、吸收信息。然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在接触电脑之后,多是先看能不能联网,然后自行浏览各种网页,或是欣赏一些视频、玩玩简单的电脑游戏等,导致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讲解乏力,难以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笔者就教师应该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堂提出具体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必须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与优化,要明确掌握学生喜爱的学习主题,并以此为切入点拓宽学生的眼界,并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同时,要加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要积极渗透情感教育,根据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加强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探索,这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更多信息技术的现实意义,保障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效果,同时也推动其他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有效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系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为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授“信息以及特征”一课时,因为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可以利用“我来解释,你来猜”的游戏展开,加强学生对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个游戏很简单:第一个学生看了卡片上的信息之后利用肢体语言传递给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再传递给第三个……整个游戏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而卡片上的内容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就很自然地开始了一节新课。
三、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情感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都比较刻意,甚至是喊口号、讲道理,没有实质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反感。当代教学中,要对这种状况进行改进,从手段与思路上入手,加强情境的创设,努力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学习“word操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时,教师可以以节日为主题,比如母亲节,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母亲制作一张简单的贺卡,学会感恩父母。又如,在讲解资源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网络游戏带给生活的利与弊;学习“photoshop”相关知识与技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让他们亲自处理。这样将情感融入到实际例子中,信息技术课堂很自然地就获得了情感渗透。
四、恰当设置课堂亮点,点燃思维激情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亮点是教师可以实现的。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让课堂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教授“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总结归纳搜索技巧时应该点拨:任何搜索都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若是在一个搜索引擎中没有搜到理想的资料,可以大胆尝试使用另外的搜索引擎,将这类搜索引擎展示给学生之后,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个页面同时实现百度与谷歌的关键字搜索,学生甚至感到震惊又有趣,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信息技术科学网站建设,拓宽课外知识范围
有效教学课堂其实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新课程标准积极推崇、整合的重要学科,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例如,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与智能化加工”相关知识与技能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建一个网站,内容包含本章节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学案、教案、课程要求以及拓展任务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进行一定的传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浏览网站里的学案,明确学习任务与学习要求,然后教师再根据网站里的教案组织教学,最终让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并顺利提交电子版作业。实际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有限的,网站里的拓展任务是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校园网进行课外访问,继续学习,这样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吃不饱”的问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不变的主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依然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优化与整合,让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慧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1,(2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个体感受;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加深其改革的程度,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借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独特优势,利用有效的教学措施,逐步培养起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在高中课堂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授课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数授课教师只是讲授课本内容,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管不问,教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们只要是认真听课,没有节外生枝,那些教师便更加欢喜了。对于在课堂上进行的提问,若授课教师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较为满意,课堂就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若是学生给出的答案不符合教师原来预想的答案或者是成文的教案,授课教师便会把学生向原先规定好的答案的方向引导,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观点或者是意见毫不理睬,只是用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来判断。
2.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里,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当学生缺乏经验、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则会向教师请教,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自身感受,只是授予相应的知识,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完全忽视了学生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充满个性的主体,他们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经验、知识和
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1.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教学中,想要有力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首先授课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所蕴含的独特的教学资源,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新理念,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什么事情都要为学生着想,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有限的资源,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表扬。对于学生而言,自己的答案或者是课上表现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可以得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会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使用一些肯定的、积极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沐浴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课堂气氛会有明显的改变,课堂内外总是生机勃勃;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得到极大的满足,对知识产生极大的求知欲。
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1)引入竞争机制
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不甘落后,都想得到较高的分数,拿到好成绩,所以,授课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状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善于挑战新鲜的事物,敢于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在竞争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2)合理利用教学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有的学生对打游戏就学得很快,有的学生对音乐软件就学得很快,但是对于Word、PPT、Excel等办公软件就没有热情,学得吃力,为此要借助相应的工具,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打字速度,可以让学生使用Word文档来写文章,并用它来修改文章,或者让学生使用PPT去制作课件等。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用途和它的许多优势。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曾在活动时向学生推荐“美图秀秀”这一软件,主题为“我秀我型”。学生们利用这个软件对自己的照片进行美化,不仅熟练了鼠标的操作,也对一些快捷键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这样不仅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对计算机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后期的进一步学习。
(3)开展小组讨论,提升教学实效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们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小组间讨论,将小组讨论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参与其中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与其他组员的讨论、合作发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们进行广泛的合作与沟通,不仅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同时,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学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针对学生自身特点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实际行动达到“以情促兴,以兴促行,以行促果”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丽丽.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教学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3(3):160.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高中教学中给学生普及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不断改革与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一直以来,受到高考制度及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中一直不被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以下笔者立足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被边缘化
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所学的科目都有一个“主科”和“副科”之分,而不被列为高考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则被无情地列入“副科”的名单,而且相比较其他一些相对重要的“副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地位更不堪。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不被重视,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将眼光聚集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只留给信息技术课程少量课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2.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有些教师甚至懒于做板书,做教案,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法,或者创新教学法。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不严,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惰性心理,根本没有将重心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从而使得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3.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讲,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同样重要,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课程的缺乏,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因为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来讲,实践更重要,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背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初衷。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1.充分重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再沿用传统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应过于压缩非考试科目的课时,而应当合理分配,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应当唯考试而论,影响自己未来的健康发展。
2.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站在时展的角度,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技能的提升,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采取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再多的理论知识,于学生来讲无多大益处,因为没有实际的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便会稍纵即逝,学生压根记不住。只有教师将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才会得以有效提升。
4.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展的主题。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法、生活化教学法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课程,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政,杨冠英.新课标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电报,2012,9(12):1-2.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率。
2高中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学案有不同之处。
2.1学案多种媒体呈现
常规学科的学案主要呈现方式是纸质,以文字为媒体展示。信息技术学案可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学校局域网服务器中放置学生自学的视频,学生可在自学时间里观看视频后完成纸质学案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
2.2学案完成方法多样
常规学科由于课时较多,给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少,一般借助纸笔完成。高中信息技术一周一个课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完成学案。针对课程中技能操作部分,学案内容需要学生课外实际体验完成,学案中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学生据此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3学案使用方法各异
上课前教师可收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据此安排授课内容,挑选学案完成有特色的学生讲解其完成情况,这样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教师的讲解有的放矢,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困生个别辅导。
3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3.1信息技术学案应避免成为操作手册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较大部分操作技能的训练,容易出现在学案中直接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这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信息技术学案应是结合教学主题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的提示与建议,应注重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防止重新步入教条地操作模仿的误区。
3.2学案导学教学法应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在学案中应多呈现活泼有趣的学习案例,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加深师生情谊,尽量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学困生,有效抑制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3.3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案教学,要根据课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革新,绝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倡导学生由单一性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4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的评价
4.1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
学案教学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导学技能,增加学生自学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4.2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学案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明确,可有的放矢地听课。学案可使教师明确学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减少不必要内容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4.3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